张海迪的故事

2024-06-18

张海迪的故事(通用13篇)

篇1:张海迪的故事

参考资料一:

张海迪的故事和励志事迹,张海迪热爱生命的精神

在《身残志坚的名人事迹和励志故事》里,我们提到了身残志坚名人张海迪,对于这位影响了一代人的张海迪,社会各界给她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作为一名80后,我觉得有必要把张海迪的故事和张海迪热爱生命的精神继续传播下去,让我们的下一代也能从名人的身残志坚励志故事里得到一些启迪。下方详细讲述张海迪的故事和张海迪的励志事迹。

张海迪的故事,张海迪的事迹,张海迪热爱生命的故事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样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十分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最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但是正因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刻。一道算术题,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爱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但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第13次最后算对了。发奋是加倍的,但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潜质,便随着知识一齐增长起来了。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十分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忙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发奋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样样进针,能够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后掌握了必须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正因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因此,此刻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1年多的时刻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7月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30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最后苏醒过来。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之后,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完美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忙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一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发奋,她不仅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修改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发奋满足她的要求。凡张海迪喜爱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之后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称号,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这天,张海迪总在说,人就得有勇气与生活中的不幸抗争。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张海迪喜爱豪言壮语,正因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座右铭式的豪言壮语融合在了一齐,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张海迪热爱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二:

篇2:张海迪的故事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 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现在她已是山东省文联的专业创作人员,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问世,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7、8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的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高尚起来。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

司马迁受宫刑.狱中写出<<史记>>,鲁迅先生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篇3:张海迪式的强者

1989年,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市、县评为“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标兵。

如今,她被县委、县政府破格录用为县残联副主席。

她叫包振,在吉林省辉南县,人们称她为“张海迪”。

包振出生在吉林省辉南县的一个普通职工家庭,小的时候,她天真活泼,十分逗人喜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她在9岁时,意外地患了严重的骨结核病,一躺就是十几年。她的双腿不能行走,身体长成畸形。25岁那年,她忽然领悟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绝不能长期在病床上混混噩噩地混日子。于是,她开始了艰难的自学。

当她急切地打开第一批自学教材时,竟如看天书。自己犹如孤军作战的士兵,不能像健全人那样去省里听辅导课;没有共同学习研究的朋友……有的只能是一本本生疏的教材,时时发作的病痛。

她一遍遍地学习领会教材。书翻烂了,她就伏在炕上一字一字往笔记本上抄,一天天,一夜夜,在艰难的自学中说不清有过多少个通宵达旦。困倦夹杂着周身疼痛不时袭来。由于三次大手术带来的后遗症,她坐不住,手颤抖,两腿麻木没有知觉,身上常起水泡,溃烂后久久不封口。夜深人静,大剂量的止痛药也无济于事。她对自己说:“我是铁,我是钢,咬破嘴唇,学下去!”

1985年7月,她正式参加高等自学考试。十几年来,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人群中,同正常人在一个跑道上角逐。然而,她却因2分之差落榜。她曾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但很快就明确了一个信念:“追求的结果总会有成功,有失败。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暂时的,但追求的过程却是永恒的、幸福的。”于是,她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拼搏。

有几次考场设在外地的梅河口市。每次参考前,她都要提前几天控制饮食。身体的虚弱,加上途中晕车呕吐,等卷子发到手中,她几乎连握笔的力气都没有了。亲人、朋友、老师劝她:“算了,别考了。”然而,她一次又一次咬紧牙关,认真回答考卷中每一个问题。终于,她获得了大专毕业文凭。

包振哭了,痛痛快快地哭了……

1987年“三·八”妇女节,在县妇联的关怀下,包振第一次坐着轮椅登上了演讲台,她题为《书,点燃我理想的火焰》的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春之友》主办了“理想、幸福”征文大赛。在1700篇参赛作品中,包振的《理想的旋律》被选中了。中央电台播出后,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像雪片一样朝包振飞来。一时间,她成了县城里的名人。

1987年9月16日,包振的轮椅正式停放在县广播电台编辑部的门前。因为她被正式聘为电台的编辑。从此,新的生活开始了,她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从事着广播电台的编辑工作。

电台还特意开办了“包振信箱”,每天她都能收到大量的来信。一纸纸飞鸿,架起了她与全国各地青年的情感热线。江苏男青年汤德辉,由于残疾加之恋爱的失败,几次想到死。包振一次次开导他,并寄去了许多书,激励他重新振作起来。青海女孩肖峰磬,家住乡下,学习成绩不理想,正当她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电波送来了包振的声音,她感动了,立刻写信给这位远方的大姐。在包振的鼓励下,肖峰磬考入了青海师专……

几年来,包振先后回复了全国各地来信近千封;参加各种形式的报告会、演讲会百余场。她还拖着残躯,以轮椅代步帮助别人排忧解难。

篇4:张海迪的励志故事

命运对于五岁的张海迪来说,并不公平甚至是很残忍的,在五岁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无忧无虑的玩耍,不开心了埋进妈妈的怀里,苦恼这个时候的张海迪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瘤。她小小年纪不得不以轮椅作为代步的工具,在一次手术后坐轮椅都成了奢望,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这样的小海迪依然保持着坚强乐观的情绪,她的床边有一个大的立柜柜子上镶嵌了正面的镜子。张海迪就利用镜子来躺在床上看书,通过顽强的执着她自学成功了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课本。张海迪并不满足当前的状况,当时英语渐渐显露头角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语言。张海迪就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天一定要背十个单词如果完不成任务,她就狠狠地咬一下自己的手指头作为惩罚。有一次她从医院做检查回来已经累得虚脱眼皮子都要抬不起来了,但是她依旧没忘记这个任务强撑着精神背完了十个单词。

张海迪终于拿下了英语,不但学会了英语还成功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海外的书籍。当她被家人用轮椅推着到出版社,她捧着厚厚的翻译稿呈现给编辑的时候,出版社的所有人都被张海迪顽强不屈服于命运的作弄所感动了。

但是张海迪并没有满足于现在的成就,她继续翻阅各种翻译的相关的书籍为国内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来自国外优秀的精神食粮。张海迪的一生是丰富跌宕的,也是身残志坚的典型代表。

篇5:张海迪的故事作文300字

有一次,我捉到了一只蚂蚁。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脚,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蚂蚁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家的阳台上有一盆四季梅,常常被人遗忘,不知什么时候想起,才给它浇点水。有一次,我去给它浇水,发现它已经开花了,我又看了看土,没想到土都干裂了。想不到四季梅的生命里这么顽强呀!竟使它可以在没有水的情况下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张海迪就是这样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人。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张海迪28岁的时候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她出版的长篇小说有:《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等。她不仅用笔创造生命的价值,更以精神鼓舞世人奋发向上,珍惜生命。

台湾作家杏林子说过:“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香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成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就是一桩奇迹!”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不等让他白白流失,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生命价值吧!

篇6:张海迪的故事读后感

【海迪姐姐的故事】是一部红色经典。它让小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做心态健康、积极进取的孩子……

最令我难忘的是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严重的高位截瘫。她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并攻读了大学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百姓无偿治疗,自学英、德、日等外语,自学修理无线电。1982年海迪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始,她翻译、创作并出版了多部作品。她曾到日本、韩国、德国游学访问,长期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病痛和残疾始终伴随着海迪,但是海迪不向命运低头,一直在顽强拼搏。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学以致用,用自己所能为社会和人民做贡献,不求回报。面对困难,她百所不挠,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身边的人,树立坚定的信念,追求伟大的理想。张海迪在八十年代被人们尊称为‘八十年代新雷锋’、‘中国当代保尔’。邓小平还亲自为她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篇7:走进张海迪的“心灵花园”

张海迪阿姨说,“微博是自己的心灵花园,是个人自由的空间”,我们一起走进海迪阿姨的“心灵花园”,去欣赏那一路芬芳。(以下是海迪阿姨的部分微博博文。)

海迪阿姨说童年

我小时候做过三次脊椎手术,脊椎就严重地侧弯了,坐在床上不倚靠被子,就会向一边倒下。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坐不住,只好用两只手使劲儿抓住裤子,那时候真的太痛苦了。奋斗了很多年,我找到了战胜病痛的方法,我让自己干净整洁,乐观开朗,并且想了很多办法让自己坐得很挺拔,像健康人一样。

最大的尊重

人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尊严就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对残疾人的尊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我小时候人们叫残疾人是“残废人”,“残废”两个字不知刺痛过多少人的心。

我在国外学习期间和同事们在一起,他们没有人问起我的残疾,除非你愿意告诉别人你为什么坐轮椅。更没有人把目光投在你的残疾部位打量,更不会质疑你为什么这样坐着。自从多年前,我的股骨髁上骨折后,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我找到了让自己坐稳的姿势。让残疾者忘却自己的痛苦,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这一对保加利亚的孩子找我玩儿,女孩儿问我为什么坐轮椅,她的九岁的哥哥立刻说,你不能问别人为什么坐轮椅,永远都不要问,别人会伤心的。这让人感动后会更爱生活。

要对自己有信心

那天我真的看见阿尔卑斯山了,还有碧蓝的湖。我为自己高兴!小时候106医院的郭述苏医生对我的母亲说,我长大后腿就伸不开了,母亲不相信,她说你要有信心。我一直记着母亲的话。

人们看到我的照片也许会想为什么总是微笑呢?因为我真正懂得微笑的力量,它让我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为别人做点什么

我们不仅要帮助一个孩子站起来,还要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消除痛苦,走向美好生活。康复是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身体康复了,心灵才能获得解放,而一个残疾人的康复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欢乐。

篇8:张海迪热爱生命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张海迪的故事,今天我为大家讲一个关于张海迪热爱生命的故事。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篇9:《张海迪的故事》优秀读书心得

早就听爷爷讲过张海迪姐姐的故事,今天阅读完《张海迪的故事》这本书后,我真正明白了“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含义。

张海迪五岁时患脊骨骨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里自学完中学课程。十五岁,便跟随父母,下放到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的英语小说,还当过无线修理工。 书中这样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这句话像火花一样,闪耀在我的心间。张海迪是一位残疾人,但她却能克服一切困难,学习了那么多的文化知识,像流星一样把光和热奉献给人民。此时,我不由得想起街头乞讨为生的健壮的青年,想起整日麻将虚度光阴的人们……他们有着健康的体魄,却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勤劳勇敢的志向。由此,我还想到了我自己。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是退缩,不是让爸爸帮忙,就是让妈妈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向张海迪学习,用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困难。

篇10:《张海迪的故事》读后感

张海迪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健康。张海迪曾经也有过快乐的童年,和很多孩子一样也有她自己的幻想,张海迪五岁那年,灾难降临到她的身上。一天,海迪正在排练节目。她正在练习的时候,忽然觉得眼前一黑,摔倒了,她想站起来,但用尽全力也没能站起来。父母知道后把她送到了医院,过了一会,医生说出了结果,五岁的她正得了脊髓血管瘤。许多医生都没能救起她。后来有许多人关爱她,她的三分之二身体几乎都没有了知觉,在她住院时,她坚持学习。妈妈也经常鼓励她。每当病情折磨她时,她都非常坚强。海迪每天都坚持写日记,长大后成了作家。

读完之后,我想:张海迪真是我们的榜样啊,我对一件事非常怀疑,为什么张海迪那么可爱聪明,而上天还要折磨她?张海迪在生病的时候还在自学,我真惭愧,现在有的同学把生病作为借口,不学习。她还那么坚强,病情折磨她时都不掉眼泪,而现在有的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就哭,一点都不坚强,张海迪每天坚持写日记,现在有的人一星期写一篇就不错了。张海迪非常爱上学,得了病还想上学。她可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她那爱学习、坚强、坚持写日记的好精神。

篇11:张海迪:残缺的完美传奇

初次见到现为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的人一般会大吃一惊,这位和高位截瘫抗争40多个年头的女性竟然没有让岁月在脸上留下什么印痕,她面容美丽,双目清澈,神态自信。这些年来,记者经常在一些会议上见到她,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容:“生命就是每天在克服困难中行进,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努力战胜病痛,争取让我不但活着,也让生命不断充盈意义。”

英雄张海迪:挑战残酷的命运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幼儿园里,她最爱跳爱闹爱笑爱叫的小丫头。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这便是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发生在这位5岁姑娘身上的事。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她顿时觉得自己的两腿没了,“像飞走了似的”。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张海迪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终于一天,张海迪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

榜样张海迪:当典型的日子很光荣也很无奈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1月,时为团中央宣传部干部的魏久明出席在北京召开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议空隙自山东团省委副书记处听到张海迪的事迹,十分感人,于是向团中央书记处作了书面汇报,山东团省委也写了报告,团中央书记处讨论同意选择张海迪作为青年先进典型,向全国青年推出。

这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显著刊登张海迪照片和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发表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2月24日,张海迪乘列车抵达北京,出席即将召开的全国青少年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座谈会。

2月28日下午,团中央在中央团校万年青宾馆召开了“首都新闻界听取张海迪事迹报告会”。会上,张海迪被誉为“80年代的新雷锋”、“青年学习的榜样”。

当时,張海迪靠着双肘支撑在轮椅上,漂亮的西装里套着件天蓝色的毛衣,瀑布般的秀发泻在肩上,透过深色宽边眼镜,一双眼露出坚毅聪慧的光芒,白净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面对几十位记者,张海迪用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语调、手势,诉说着她对人生的理解和28年的旅程。

魏久明记得,张海迪讲了一个小时,她的感人的经历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博得记者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报告会结束时,就有不少记者们就涌上前去,有的要求约定时间进行采访,有的提出问题要张海迪回答,有的要她签名留念。

第二天,《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郭梅尼、徐家良写的《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这篇长篇通讯,感人至深,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社先后收到全国各地读者来信8万多封。连日来,首都各报纸、杂志、通讯社、电台,连篇累版地宣传报道张海迪的事迹、活动消息和读者反映。

3月5日,张海迪作为学雷锋的先进人物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都各界纪念学习雷锋20周年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习仲勋、王震、杨尚昆等的接见。

3月11日,张海迪报告会在人民大会举行。17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向全国实况转播了张海迪报告会的全部录像。当晚收视的观众,达两亿多少人次。

4月下旬,邓小平、叶剑英、邓颖超等8位中央领导分别为学习张海迪题词,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一时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80年代的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不过,今天每有人提及她是“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就表示“抗议”:“我从来提当不起这个称号,我不是保尔,我是中国的海迪,我有我自己成长的道路。”

张海迪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她的印象很深,后来给她印象更深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写的《永恒的爱》。从那里,她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由于病痛折磨,患上精神分裂症4年后才写了那本传世之作。“健康人无论怎样想像都代替不了残疾人自身的体验,所以我非常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所承受的痛苦和付出的努力。我只是不能走,而他是不能走、不能看,比我更需要毅力去战胜困难,那种精神力量是人类不屈精神的代表。”至今,张海迪仍珍藏着一张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访华时签名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照片,那是一个不相识的四川医生寄给张海迪的。半个多世纪了,照片也发黄了,时常带给她浓浓的怀旧情绪和无尽的力量。

说到当年被邀请到北京作报告,她坦言,当时是以一种拒绝的心态相待。“当时跟我的很多朋友包括当时来接我的同志,我表示不愿意去,不愿意破坏自己的生活,我愿意在自己的那间屋子里读书、工作、学习、思考,跟我的朋友们在一起,我习惯了那个小县城。而且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在更大的场合下愿意去去讲述,当时只把它当成一种迫不得已的任务。但是当时想得挺简单,我到北京去开会,一定去的话,那我很快就回来。想到了三两天就回来了,结果到了北京以后,铺天盖地的。”

去北京之前,因为宣传工作的需要有人提过建议能不能把长头发剪掉,对此张海迪同样表示拒绝。“在临去北京的时候,就有同志跟我讲,你能不能这样,扎个小辫子,咱剪成齐刷刷的小刷子,找个军装穿着。今天看好像是笑话,但是在那个年代过去就是那样,认为被宣传人,像女性一定是扎个小辫子,穿着一身军装,好像是飒爽英姿的,尽管你坐在轮椅上,也是这样。我当时我知道大家是为我好,但是我不能无原则地接受这种改造。”张海迪说,我的原则是我自己的审美是我自己选定的,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我知道什么样的是美、什么样的是丑。

当年,热火朝天地被宣传的时候,一切身不由己。“包括那时候发表我的一些日记和书信,我当时也很痛苦,不愿意自己的日记叫别人断章取义地那样去发表。但是我理解,我不能埋怨更多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国家在很多时刻是需要一些人做出牺牲的,当你把自己的隐私拿出来,当你在不知晓的情况下你的隐私被暴露的时候,那也是一种牺牲,但是真的回想起那时候来我觉得无怨无悔。”

生活张海迪:追问生命的真谛

“在被宣传出去以后的前几年,我每一天的生活都无法安宁。每一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无数的来访者到我的家里来,有个人身份的,有单位的领导,有许许多多的团委、妇联、学校组织的。那个时候一点没有办法,每天都有人,而且多是成批成批的人,說我们一定要见见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吗?我当时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来装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单位,送到我的家里。”张海迪说,当年,每一天都会接到让她去做报告的邀请。“但是我开始想,我有我的追求,我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不能这样一天天消磨在人堆里啊!不久,我就搬到了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地方居住,一般不参加社会活动,我没有在学校读过书,我要抓紧学习啊。”

张海迪说,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我才20多岁,十分单纯,忽然间,从自我闭塞到成为公众人物,生活随之发生了变化,视野也得到开阔。一个残疾少女的生活从此打开了窗口。有媒体把这一切称为神话,但我从来不在乎这个,而当时面对这一切我也很淡定,现在依然。其实,我只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和其他人一样,在生活中依然保持本色。”她说,不能因为祖国赋予的荣誉而张扬自己,去谋取私利。

接近张海迪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对他呵护备至、体贴入微的丈夫。张海迪一直与她的父母和妹妹生活在一起,他们给了她全部的关怀,全部的爱。父母说,海迪没有平常人家女儿的健康,但是我们要给她平常人家的女儿都有的温暖和爱。

对于张海迪来说,王佐良是丈夫,是兄长,更是她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张海迪的大多数书都是王佐良给她买的。有时为了买一本书,王佐良常常要跑许多路。他还把那些张海迪没说要买的书的目录抄下来,带回家让张海迪选择。

命运给了她巨大的病痛,同时给了她一个温馨的家庭。“先生知书达理,很体贴人。他什么爱好也没有,除了做学问、打字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干净,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结婚这些年来,虽说我是个残疾人,但我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他说残疾人也有很多不同的需求,精神的需求是最重要的。他在家里非常重要,他是我的一个依靠,我也是他的依靠。”肝胆相照,相濡以沫。他们深深地爱着对方,时间老人在无声地验证着他们爱情的纯洁和高贵。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张海迪也不例外,她始终保持漂亮、整洁。“这是自尊,自尊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她喜欢打扮自己,有时一条纱巾的色彩,一件毛衣的颜色,她都会精心挑选,在身上比过来,比过去。她要把美好的形象留给别人。在公众场合,她总是微笑,给人乐观开朗的印象

时至今日,张海迪在轮椅上已坐了有40余个年头了,多少次,她用信念支撑生命,她用对知识和最美好目标的追求作为生命的支柱。她说:“我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有许多美好的梦没有实现,只要我还有一分钟能够学习和工作,就绝不会放弃只有一次的生命。”

如果你能站起来的话,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张海迪不加思索地回答:“我想我试试跳舞。真的。这是一个人就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最大的愿望。虽然我这么多年没有跳过舞,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

谈起死亡时,张海迪却一脸轻松。她说:“即便是有一天我真的要离开了,我也会带着笑容。死亡对于我来说不是痛苦,我身患疾病这么多年,可以说,我体验了很多平常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希望在自己结束生命的时候,能够给那些关心过我的人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记得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主持人鲁豫曾问她如果自己来撰写自己的墓志铭,会写些什么,张海迪说,她会这么写:“这里躺着一个不屈的海迪,一个美丽的海迪!”

事业张海迪:人生绝顶之上的精神游走

1983年,张海迪开始文学创作,曾创作了《生命的追问》、《向天空敞开的窗口》、《鸿雁快快飞》等400多万字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并翻译出版了《莫多克》、《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等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生命的追问》出版后已经重印多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母亲让我读过一本长篇小说叫《老共青团员》,那是我第一次通过文学作品认识共青团员。我知道,他们也像共产党员一样当人民需要的时候奉献自己一切的人。”2007年5月,出席中国青年群英会的张海迪在发言中说: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精神成长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我创作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这部小说我写了5年,我是在努力向人们展示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那一代少年纯真的梦想和对理想的追求。那5年的写作是艰苦的,我写了一摞一摞的稿纸,不知修改了多少遍,这部长篇小说199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来在日本、韩国出版。直到今天这部书还在发行。”

没有人想到的是,前几年张海迪又以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给中国的文坛带来了出人意料的惊喜。

几十年来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说,她从小的愿望就是登山,“被禁锢的生命总是向往更高处。”铸就生命高度的《绝顶》无论对于张海迪的人生而言还是小说本身,都有巨大的艺术突破。张海迪力求通过这本书,体现我们民族经过百年苦难之后走向振兴的攀登精神。小说的多条主线反映了作者的多个精神层面,事实上小说的精神意义早已经超越了文学的意义。

多年来,张海迪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鼓舞著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每次张海迪总是认真参加会议,“做小组发言,还做大会发言,我每年都写提案,比如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为残疾孤儿设立医疗保险等。有一次开会,香港一名委员问我——你开会坐这么长时间累吗?我说为了更多的残疾人和兄弟姐妹与他们亲人的希望我要坚持。我希望人们看到健康人能做的事情,残疾人通过努力也能做到。以我的名义积极探索残疾人参预更广泛生活的可能性”。

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消息传出,引起舆论关注。许多网友在博客“太阳仔梦轩”所贴的有关文章上留言。留言中,“感动”、“激励”、“偶像”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极高。

张海迪在当选中残联主席后表示,绝不会辜负8300万残疾人的重托,认真履行职责,尽心竭力做好工作,不断开创残疾人事业的新局面。对于张海迪本人来说,则意味着其“个人奋斗”的色彩将要逐渐淡出,其对于社会的主要作用也将从“精神激励”向寻求一个群体的“制度保护”逐渐转型。

“多年来,我曾拒绝担任一些职务,我曾对组织说,去选更合适的同志吧,这一次也曾拒绝,因为我选择了文学的道路。”她深情地说,这次“我还是要离开作家协会了,也许今后我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这项工作……”身为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能暂时弱化自己作为作家的身份,开拓属于自己的另一番事业,广受社会好评。有人说,这既是对现在所从事的残疾人工作的尊重,也是对过去作家工作的尊重。

任何个人的传奇都是无法复制和传承的,即使是精神遗产,也会有时代的需要而起起伏伏,最永恒、最宝贵、最持久的,是制度遗产。为此,期待张海迪拿出过去个人奋斗时的顽强精神,在未来的中国残疾人保护事业中有所建树。这个过程,显然比过去单纯的个人奋斗更复杂、更不易。

篇12:张海迪的故事

她在五岁时因脊髓病,只能坐在轮椅上面自学那些正常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就能学到的知识。不久,她因高位截瘫手术只能一动不动的躺在床上了,甚至连脖子都不能扭一下。她恳求妈妈在桌上支一面镜子,这样她就可以从镜子里面看书了,就这样她学习了小学、初中的知识,更以惊人的毅力开始自学英语,她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定:每天背熟10个英语单词,如果背不全,忘了几个就狠狠的咬几下自己的手指。在这样的学习后,她翻译了一部小说——《海边诊所》。十五岁时,张海迪随同父母到农村生活。她看到乡村缺医少药,就立志学医。开始时她专攻针灸,按书上的穴位在自己身上扎针,接下来她又自学了医学院的部分课程,掌握了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方法。后来还自学了日语、德语等,并攻读了研究生的课程,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在残酷的`命运的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放弃,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一个个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在人生的路上绽放着一朵朵成功的花朵。

当张海迪受到挫折时,她没有放弃,而是抬起头来,做生活的强者。当我读完这个张海迪的故事时,我已感受到生命的美丽,我能看到在绝境中一个坚强的身影在前进着。乐观、不屈服、坚强,这些词语远远不能表达出张海迪那些奋斗的日子。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一帆风顺,我们始终会遇见大大小小的困难。现在的我们生活在阳光下,享受着父母、老师、学校给我们的呵护,在蜜糖般的生活中远不知什么是磨难,我静心想了想,如果我遇见了这样的苦难,我还会不会像张海迪那般用百折不饶的意志获得生命的光辉?我的答案是:不能。所以张海迪的故事教会了我们,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只要有颗坚强的心,只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奋斗,你的生命也可以这样的绚丽。

篇13:读张海迪故事有感

说她熟悉,那是因为她是我们山东人,就住在济南,离我们不算太远,我们很早就听过她的故事并且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听过她的故事;说她陌生,那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见过她。

海迪阿姨的事迹我以前听过,但是并没有全面了解。读了她多事迹后我才全面的了解。在海迪阿姨五岁那年,灾难降临到了她的身上。一天,她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忽然觉得眼前一黑摔倒在地上。爸爸妈妈把她送进医院,医生们反复检查后得出诊断――脊髓血管瘤。这种病会使人高位瘫痪,一生都会站不起来。但是,可怕的病魔并没有使幼小的海迪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她几次要求上学,都因为各种原因被一所所学校拒绝。学校进不去,她就在床上铺开了课本。同时,她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忍受着巨大的疼痛和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努力锻炼身体,认真学习。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和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上一篇:基层国土资源所业务下一篇:初三中考励志话语句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