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浅析

2024-06-18

边城浅析(精选6篇)

篇1:边城浅析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摘 要]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小说以湘西小镇“茶峒”人民的生活为题材,以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为背景,以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为依托,以翠翠的爱情纠葛为线索,描绘了一幅人性至情至善的民俗风情画。小说通过普通人身上那种不普通的人性,热情讴歌了古朴的人性之美,是一首讴歌人性至真至纯的赞美诗。[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人性美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聚的地方。沈从文对纯洁质朴的湘西故土有一种难舍的眷恋深情,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湘西社会为背景展开的。除了对湘西社会风俗人情的描绘外,他也关注个体的生命,民族的命运,并从人性这个独特的角度来诠释生命。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他在小说的《题记》中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在表现人性美方面,沈从文竭力推崇的是人性应该善良,人应该充满爱心,人性美应体现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上。故而他以文字重塑一种“人生是形式”,这种“人生是形式”正如他自己所诠释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笔下的人性是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去除了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边城》无疑是表现人性美最精美的篇章。

小说以湘西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边城》中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醇厚、质朴的人性。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的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边城》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是“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的回避尖锐的社会的矛盾”;还有人认为文坛“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小说中的人性美主要表现在人情美、亲情美、爱情美这三美中,作者把这三种美与自然景物的美、边城风俗的美融合在一起,以清新明丽的色调刻画出边城儿女们的人性美。

一、人情美

小说《边城》里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形态。这里有青山碧水,白塔渡船,浓浓的乡情,映照出了具有质朴气息的苗族风情。这里没有受到社会规则的束缚,这里的每个人都诚实热情,“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富人和穷人一样温和善良,他们互相帮助,用真心和善心张扬了生命本性的淳朴和美好!

老船夫是边城里最令人难忘的人。他为人善良,心地朴实,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身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一丝报答。老船夫质朴、厚道的性格为所有过渡人称赞。在碧溪蛆,船是老人的劳动工具,几十年如一日,过往的行人随叫随到,把凡是要过渡的人热情的迎来送往。老人是桥的化身,从老人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宽宏、博大的美。“老人用自己一双老茧的手建起了一座桥,这桥连接了碧溪两岸,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情谊。老人是渺小的,然而老人是最伟大的,他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人化的自然更合乎人们的理念”。[1] 小说里的另一个人物团总顺顺,是一个大方洒脱的人。身为富人的他并没有看不起穷人。他的事业虽然十分顺手,却因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便不能同贩油商人一样大发起来。他同情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凡是闻名而来求助于他的,他都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佞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风情,它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

小说中的杨马兵也彰显了人性的善和美。他虽早年追求翠翠母亲遭拒绝,但是他并没有记恨老船夫一家,而是仍然坚持做自己份内的工作。老船夫健在时,他奔波于翠翠、天保之间,为促成他们的婚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老船夫死后,他依然没有“逃避”要照顾翠翠的责任,陪在翠翠身边。这就是湘西世界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这份人性,这份美德足以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汗颜。在这里没有明争暗斗,有的只是互帮互助,和睦共处,在这里没有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二、爱情美 小说所描写的爱情,是具有若即若离的飘忽感的。作者将乡下人所具有的含蓄描写得淋漓尽致。小说对翠翠情窦初开的情事描写,就像爷爷低喃着的一篇长长的诗,美丽而又凄凉。自从那晚美丽的梦在翠翠灵魂深处发芽后,那美妙的歌声就一直萦绕在翠翠的心中。“她把自己爱情的心埋藏的极深,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达到了美丽的令人忧愁的境界”。[2]作品透过细微的心理描写把受青山绿水抚育,承阳光雨露沐浴的山村少女那情窦初开,青春初萌的朦胧的爱情感受揭示了出来。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引入了一段她母亲的爱情故事。翠翠的母亲是老船夫的独生女,15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秘密恋爱并怀孕,逃走不成,双双自杀殉情。作品中虽然没有正面说翠翠父母的故事,但从头到尾,翠翠父母的情爱故事就像是一个影子一样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在老祖父每次谈到翠翠的婚事的时候,必然要想起翠翠母亲,甚至有好多次他 “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翠翠母亲的爱情既浪漫热情而又执着,这就既丰富了小说中爱情的内容,也为翠翠的爱情故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充满古朴气息里长大的翠翠就像湘西山间流淌的一缕清泉一样,她的爱情,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情窦初开时少女的那种若有若无的情绪和心境,似梦似幻的氛围,纯净而执著,这是自然和生命诗化的表现。然而她的爱情并没有那么顺利。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与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相遇,从此两人种下情苗。但与此同时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他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被糊里糊涂地拒绝了。这里面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大老对二老说:“二老,你倒好,有座碾坊,我呢,若把事情弄好了,我应当划渡船了,我喜欢这个事情”,可是二老和他哥哥一样,也是很直爽,说:“假若我不想得这座碾坊,却打量要那只渡船,而且这念头还是三年前的事”。两兄弟把话说得很清楚,还说,“你信不信?”这样几句对话是具有诗意的。但是兄弟俩没有选择决斗,也不你推我让,而是采取当地最古老的一种办法——“走马路”(唱歌)。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但不幸遇意外而死。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和不愿屈从父亲的安排娶王团总女儿为妻,最后也选择了离开。这种种的不巧,致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在这里作者所要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爱情悲剧。最终,疼爱着翠翠并为她的未来担忧的老船夫经不住沉重的打击,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了,剩孤苦无助的翠翠一人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三、亲情美

这种人性美主要体现在老船夫和孙女的祖孙情,天保、傩送的手足情,船总顺顺和天保、傩送的父子情上。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他们的生活艰苦朴素,但他们却得到对方的体贴和关照。老船夫有时在大石头上睡着了,人在对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从不误事。在日常生活中,更能体现出祖孙俩浓厚的亲情。正如文中所说:“端午节到了,老船夫到城里买过节的东西,因他侠义大度,买酒给人喝,船总顺顺把酒葫芦扣下了,回来得晚,东西没有买多少,钱却花光了,翠翠没有埋怨祖父,要是常人,必发火生气,她连一句过分的言词都没有”,多么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呀!“若说是爷爷的慈爱给了翠翠安全感,那么必是翠翠的乖巧、明慧和天真给了风烛残年的爷爷以人生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勇气”。[3]

除了描写老船夫祖孙的亲情外,《边城》还叙述了船总顺顺和天保、傩送的父子亲情。团总顺顺在茶峒边城是受人敬重的首富,他的两个儿子可以不像水手们那么辛苦,就能过上轻松富贵的日子,但是身为父亲的顺顺却教导儿子们要学会生存的本领,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们成了湘西最出色的两个年轻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做人的勇气与义气。这种天然的血缘之情是厚重而健康的。

那么在《边城》中,因为翠翠的单纯、美丽、可爱,而使天保、傩送的手足之情也有序上演。天保和傩送都是茶峒的优秀青年,都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泅水、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做的事,他们无一不做,做去无一不精。弟兄二人手足情深,却同时爱上了翠翠。在充满古朴气息的湘西世界里长大的两个胸襟坦荡的青年,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却彼此鼓励,彼此谦让。天保走了 “车路”就让弟弟先走“马路”。两人约好晚上为翠翠唱歌,天保自傩送的歌声唱出,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是如何了。于是, 天保为爱离家出走,不幸遇难而死。傩送的心里因为哥哥的死而沮丧,内心的自责也涌现出来。兄弟二人的感情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着实令人感动,在情场中也不忘手足情,纯洁的爱情在古老的湘西这块土地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通过对湘西民情的歌颂,对美好人性的讴歌,作者从伦理道德角度重新剖析人生,远离城市的纷繁复杂,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作家把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边城人民的赞扬中,也反映出了从湘西山水中走出来的作者本身的美好品格。《边城》里面表现出来的不但是一处充满古朴气息的青山绿水,同时它还表现出人们对这个地方予以了很高的评价,如这片净土就像陶渊明诗中的桃花源一般深深的藏在人们的心里。在茶峒的边城中,大自然的古朴的美、民风的淳朴的美、生命的真实的美、人性的纯真的善,无不令人向往和崇敬。通过对三美的描写,作者试图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追求那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和人类的反思,对湘西人古朴、纯真、浪漫的爱情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经怀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2][3]陈思国.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206 [4]沈从文.边城[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5]王继志.沈从文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年.[6]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7]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J].文学评论,1960年第6期.[8]刘西谓.咀华集.〈边城〉[J].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2期.[9]沈从文.湘西散记[M].中国文学出版社,1982年.[10]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赵园.沈从文名作欣赏[J].中国平和出版社,1999年第3期.

篇2:边城浅析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创作境界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翠翠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平凡人(翠翠、爷爷、傩送、天保等人)之间的一个故事,向读者展现了美丽的边城山水,展现了古老的淳朴民情,展现了爱与美的力量,展现了微妙的湘西世界,展现了作者的创作境界追求。

《边城》的创作境界即是呈美。“至于‘情景合一’,则是要求人们以其思想感情再现。地造化之工,这就是‘美’”。①艾米《山楂树之恋》和沈从文《边城》同为纯美系列的爱情故事,为了更好地展示爱情的美感,两篇小说都极力渲染了景物的美,然而两位作家表达美的方式却是不尽相同的,小说《山楂树之恋》美在了一棵树,而《边城》却美在了整个山城,《边城》的美是随处可见的,而《山楂树之恋》的美只美在了那个季节。小说《边城》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个远离喧嚣的偏远地的美,像极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山楂树的美适合藏进记忆,那是属于回忆的,而山城的美适合观赏,那是属于享受的。茶峒是一座很有灵气的山城,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一切都美不胜收,美的那般纯粹,那般自然,使得凤凰小城成了无数读者向往的理想边境。这里的树没有经过修葺,这里的山没有经过雕琢,这才是源自大自然的美,也正是这样的山水才滋养了小城里的人们,他们没有浮躁,安于本分,但这并不是不求进步,并不是失去了生命的力量,而是一种“让命运的归命运,让自己的归自己”②的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同自然般成长。

《边城》的美不仅源于茶峒山水的美丽,还源于文本本身,在《边城》的叙述过程中,处处可以找到美的足迹,首先,本篇小说的语言存在着一种话语蕴藉的美。关于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比较典型的就是撑渡船的孙女——翠翠,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提到了这个小女孩,却没有指出女孩的名字,直到叙述了女孩母亲与茶峒军人的过往后,才交代了老人给孙女所取的名字,这个名字也是使本篇小说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翠翠二字,简短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翠翠这个名字在青山绿水间又是那么合乎情理。艾米在小说《山楂树之恋》的女主角取名为静秋,表达的是在动荡世界里的另一种安静,周国平的《一个父亲的札记》里唤自己的女儿为妞妞,表达的主要是女儿的可爱与自己对其的挚爱,而翠翠这个名字更多的是散发了一种朝气,一方面映衬了篁竹的清脆可人,一方面展示了篁竹的坚强不屈,是一种可贵生命的象征。语言自然又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如当时龙舟竞渡结束后,翠翠一个人在等爷爷来接她,天黑了心里十分害怕,二佬恰巧在这时候赶鸭子出现了好意让她去他家楼上等,翠翠却误会了二佬,二佬的一句“大鱼会吃掉你” 也成了日后翠翠美美的思念。《边城》里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小说开头写到翠翠的时候,用“小兽物”来形容翠翠,仿佛翠翠就是大自然的小精灵,充满了灵性。在写到大佬和二佬追求翠翠时,用“车路”形容唱歌求爱,用“马路”形容请人说亲,既形象生动又活泼有趣。另外,小说中提到的“渡船”和“碾坊”其实象征了生活中的两种理念,渡船和碾坊本身就暗示了旧的封建婚姻习俗和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矛盾。③从形式上看,本篇小说叙述结构奇特,还多使用了插序的叙述方式,在写完了第一个端午节的情况后,插补了第一个端午节时翠翠二佬傩送的相遇情景,文中回忆了翠翠母亲与军官的爱情故事,似乎也预示着翠翠的爱情悲剧。从形象上看,小说塑造出了具有特征、富于魅力的人物形象。翠翠的爷爷、翠翠、船总等都彰显了人性的.率真,展现了边城的风俗之美。当然翠翠爱情的美是贯穿全文的,翠翠对傩送爱的如一,是一种依恋的美。翠翠之所以喜欢二佬,也有诗意的美的意境的影响,翠翠在梦里听到二佬的歌声时,她觉得自己在飞,这样的意境是极美的,令翠翠不禁向往。《山楂树之恋》里所描绘的爱情虽然不是奔放的但会让人觉得是浪漫的,而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展现更多的是内敛的美,孙建新选择直接告白,选择用情书表达自己的爱意,而傩送选择的是用山歌表达自己的心声,一个是由内而外的袒露,一个是由外而内的相思。可以说,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更羞涩,是一种含蓄而又富于诗意的美,这种爱简简单单,没有了个人的得失,悄无声息,不留痕迹。《边城》在展示翠翠美好爱情的同时又伴随着哀婉故事的发生,大佬天保外出闯滩不幸去世,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过度在风雨之夜死去,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船盼望着出走他乡的二佬傩送归来。翠翠的结局不禁令人惋惜,让爱情多了一种凄美。这种残缺似乎是从另一种角度展示了美的真实,感受平凡生活里的哀与乐。

《边城》这篇小说中还隐藏了一种孤独的美,这种孤独是一直都在的,小说中所描绘的孤独无疑为文章增添了另一种美。小说一开头就点出了塔下只有一户人家,这是远离喧嚣的一个暗示,没有熙熙攘攘,却充满了温暖。这户人家里的爷爷和孙女都有着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爷爷有一个挚爱的女儿,可是对爱情忠诚的女儿却选择随军人而去喝了冷水,留给爷爷的是无尽的思念。爷爷担心翠翠和自己的女儿遭遇同样的经历,却不愿向翠翠提及这些事情,翠翠自然也不明白这些事情,爷爷就一个人默默为翠翠的婚事操尽了心还遭致了误解。翠翠是一个孤独的小精灵,她生于大山,长于大山,从小说中可以得知,翠翠并没有同伴,只有一条小黄狗相伴。由于身世的特殊,她缺少了父爱和母爱,除了爷爷,她似乎也没有了谈心的对象,可是爷爷自然不懂她少女的心。对于大佬的提亲,爷爷觉得应该让翠翠自己决定,让翠翠自由选择自己的幸福,这样看来,其实爷爷是十分民主的,但是从爷爷焦急的询问大佬和二佬的举动来看,爷爷想得更多的是为翠翠寻找一个依靠,考虑的是以后,而翠翠更需要的是陪伴,期待的是现在,翠翠幻想的爱情是浪漫的。小说中的杨马兵也是一个孤独者的典型代表,杨马兵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正是因为杨马兵让小说故事的结局增添了几分美,从杨马兵与爷爷的谈话过程中,可以知道爷爷离去了,想象着一户人家最后只剩下翠翠自己一个人,读者多不愿看到翠翠失去甜甜的笑,顿觉悲从心来,替翠翠着急,而杨马兵恰恰为读者解除了这般的顾虑。虽然最后并不知道傩送是否真的会回来,但杨马兵对翠翠的守护却给了读者另一种安慰。

《边城》是一部关于美的优秀杰作,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真实可贵的存在,一种淳朴善良的民风,一种悄无声息的恒美。生活本应是属于真善美的,并且沈从文相信人类的品格是可以被塑造的,他希望人人都有这样一种对真善美的呼唤和追求,可以说小说《边城》正是以善美来衬托了生命的可贵与爱情的真挚,还原了生活本来的美。(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1),123-124.

② 刘瑜.送你一颗子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③ 张习涛.最后一个浪漫派的象征之探——沈从文象征艺术论..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卓雅摄影.沈从文的湘西[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7-18.

[2]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123-124.

[3] 刘志山.真善美的哲学与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J].文学评论,(1).

篇3:浅析《边城》中蕴含的文化情感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 描绘了湘西边地纯朴的风土人情:借助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 体现了对自然本真生命形式的深情礼赞。

天保大老, 深爱翠翠, 他想尽办法去争取翠翠, 又是走车路, 又走马路。他按照苗族的风俗, 月夜下去给翠翠唱情歌。傩送二老同时也爱上了翠翠, 当他知道自己和哥哥同时爱上翠翠时, 并没有背着哥哥, 而是将自己的心声告知哥哥, 放弃了作团总女婿和一座碾坊的陪嫁, 同哥哥展开了爱情的角逐。兄弟俩采取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月夜唱情歌的求爱方式, 他们按照边城纯朴的唱歌求爱方式来表达对翠翠的爱。月夜唱歌是此地的乡土文化, 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 抛开所谓“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束缚, 采用月夜唱情歌的求爱方式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翠翠的母亲和父亲, 甚至更多的夫妻, 大多数都是通过唱歌唱来的。他们的歌声唱出了美好感人的恋爱故事, 唱出了爱情可爱的结晶。

老船夫在作者的笔下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恪尽本分。十七年前, 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 有了小孩子后, 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 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 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 士兵死于暴病, 女儿为之殉情, 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转眼间, 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 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 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 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 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 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他的一生是在渡船上度过的, “活了七十年, 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 五十年来不知来回渡了若干人。”风里雨里, 默默无闻地接送着四面八方的客人, 为大家提供方便。他从来不多收别人一个铜板, 迫不得已多收坐船人的一枚铜子, 他便回赠一把烟叶, 在大街上、船头上, 家里请人喝酒或在船上准备茶水给过渡的人解渴。老船夫进城买东西时, 人们都会感激他老人家, 便想将东西便宜卖给他, 甚至不收钱, 可是他从来不接受这些优惠。在这里面, 不管是老船夫还是峒城里面的人, 都表现得很纯朴, 善良, 没有一丝的自私自利表现。人们都懂得“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在沈从文眼里, 这种“担负自己的那一份命运, 为自己, 为儿女, 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不问过得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 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的人生是“忠实而庄严的人生”,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 (尤其是湘西世界) 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老船夫死后, 许多人都前来热心地照顾翠翠, 甚至包括当年曾经追求翠翠母亲的杨马兵。老兵曾经遭到翠翠母亲的拒绝, 但是老兵不记前仇, 依然竭诚地帮助翠翠。边城的人诚挚、豪爽, 他们虽然迷信、保守、但坚强、诚朴、仗义、舍己、乐于助人。他们没有城里人的虚伪狡诈, 一切凭良心做人。他们没有因为翠翠无依无靠而乘虚而入, 而是竭力地去帮助翠翠, 也许只有在边城这样纯朴的乡村里才有这样美好的民风民俗和美好的人性。

傩送的父亲———船总顺顺, 虽然他对老船夫因误解而有些怨气, 但依旧出面料理丧事, 对老船夫, 对翠翠充满同情, 这是何等自然淳朴的人性。过渡的客人争着往船板上撒钱子, 屠户们不肯收老船夫的肉钱, 商人们争着给老船夫送礼物。重义轻利, 守信自约是这里人们生存的原则。即使是关于女性身体上的交易, “由于民情的纯朴, 身当其事就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 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 加以指责与轻视。”“即使是娼妓, 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富有人情味, 每个人都有着那样崇高美好的人性。作者显然对这种自然、优美、而又不悖于人性生命形式充满深情。

沈从文出生在一个川、湘、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小山城, “湘楚之俗尚鬼, 自古为然”“昔三苗错乱, 相当听于神”, [3]在这基础上形成了以巫鬼文化为主体, 融合华夏文化的楚文化, 历史上, 汉族不断向湘西侵蚀, 湘楚文化表现了极强的排他弹性, 中原封建文化在这种侵蚀中没有被广泛认同, 湘西土著文化仍然保持着统治地位,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形成了湘西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崇尚自然, 崇尚生命, 热爱自由, 有着旺盛的自然生命活力。身上流着少数民族血液的沈从文, 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民族文化的精气渗入了他的骨髓, 成了他身体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篇4:浅析《边城》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边城 时代 意义

一、《边城》中“人性美”是中国乡土文学中一朵更显“另类”的奇葩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以冷峻峭拔的现实主义态度,给我们创作了诸如《故乡》《祝福》《阿Q正传》《春蚕》《秋收》《残冬》等,反映农村生活,刻画农民典型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文学的主流。

在这些主流的乡土文学作品中,闰土、祥林嫂、阿Q、老通宝等这些旧中国农民典型,要忍受阶级的压迫,遭受强者的欺凌,倍受社会的冷眼,在社会的最底层痛苦的挣扎直至灭亡。与老船工及翠翠的衣食无忧,自给自足,邻里相依的淳朴生活是无法比拟的。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美”,只有人性的“痛”。残忍的战争,残酷的剥削,命悬一线,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与湘西“世外桃源”式的“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也是天然有别的。我们在《故乡》《祝福》《阿Q正传》《春蚕》等作品中,看不到“人性的真”,有的只是“人性的假”。

而沈从文在《边城》中塑造了老船工、翠翠、傩送等典型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的“人性美”,丰富了中国乡土文学这块园地的内涵。是二三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中显得“另类”的一朵奇葩。《边城》并非是对当时社会二三十年代的湘西现实社会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对当时社会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除了种种对立因素,既无阶级的对立,又无经济利益的冲突,更无人际关系的矛盾,有的是慈爱孝顺,恬静祥和,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因此“边城”因人性的魔力,升华到了一个非对立因素的自然和谐、返璞归真的理想境界。天真、纯情、美丽、善良的翠翠是人性至善至美的化身。而老船工,顺顺,杨总兵、商贩、过渡客人等身上体现出的淳朴、好客、乐善好施的“人性美”与鲁四老爷、赵老太爷、假洋鬼子等的“人性丑”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自然健康的“人性美”灼照人性中扭曲变态的“人性恶”

朴素,充满原始气息的湘西,作者构筑的理想世界,是与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城市文明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对被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压抑扭曲的灵魂的矫正。他要使人的灵魂得以复苏,使心的纯美得以张扬,让人的尊严得以恢复,因而他竭力赞颂“人性美”。显然是期待用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之光去照亮、激活这些生命力,要塑造民族的新灵魂。用自然健康的“人性美”灼照扭曲变态的“人性恶”,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恶”形成鲜明的对照。我们不妨把《边城》与同时代的作家张爱玲的《金锁记》进行比较。

(一)纯净、善良、真诚的“人性美”与虚伪、自私、变态的“人性恶”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金锁记》中,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张爱玲以娴熟、老练的笔调深刻地揭露出人性中虚伪、自私、变态的方面。“生命就像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美的袍”,张爱玲冷冷地撕开了生命外表的华美,向世人展示了人性深处的丑恶、扭曲与变态。曹七巧是苍白、渺小的,她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有的只是扭曲、变态的灵魂。温情的缺失、众人的歧视与侮辱扭曲了曹七巧的灵魂,也扭曲了她的人性。曹七巧褪去了母爱的伟大神圣的光环,她把所有的仇恨发泄在子女身上,不择对象地用子女的幸福来抵偿自己的不幸,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性恶”的血淋淋的例子。如曹七巧对儿子有着病态的占有欲,一步一步毁灭儿子的幸福。对女儿长安也耍尽心机,进行了病态的报复。在自己儿女婚姻痛苦上得到了快意,心理得到了补偿,她已经沦丧了最基本的母性和人性,彻底偏离了道德轨道,她是一位由正常走向扭曲而不自觉的悲剧性人物,是一个体现了“人性恶”的典型。翠翠、傩送、天宝等身上体现的纯净、善良、真诚的“人性美”让我们感动,而曹七巧体现的虚伪、自私、变态“人性恶”让我们寒彻骨髓。

(二)原始、淳朴、自然,又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与曹七巧苍凉惨淡的人生构成对比

生活在“边城”的人,世世代代安居乐业,诠释着生生不息的亲情爱情友情,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通过近乎原态的翠翠与傩送,揭示一种新的、健全的、理想的、自主自为的生命存在形态.这种生命存在形态的内涵是纯洁、勤劳、朴实、善良、热情,信守自己的爱情初衷,保持乡民的淳朴本色。在爱情、婚姻关系上,它表现为自然、纯真、健康,而且又自主自为地抗拒着封建文明与城市商业文明的污染。在关系到人生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它还自主自为地把握着人生之舟的航舵。这一切,都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图景。

(三)翠翠、傩送他们的生命原始、淳朴、自然,又充满活力与曹七巧苍凉惨淡的人生构成鲜明的对比

曹七巧原是个平民阶层的女子,生活清苦但也有自己的幸福,可是命运之神却狠狠的捉弄了她,她被贪财的哥哥嫂嫂被当作货物,无情地卖到了姜家,嫁给了一个富家小姐不肯要的活死人一样的残废公子。姜家老少的歧视与侮辱,昏暗沉寂的畸形婚姻,使曹七巧的灵魂扭曲,一步步的迈向毁灭的深渊。在男权社会里,曹七巧放弃了爱情、亲情,沦为金钱的奴隶,金钱的枷锁永远的锁住了曹七巧。曹七巧认为,“人都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在《金锁记》中,曹七巧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渊,她生命的一丝丝亮色被一点点湮灭,直至消失。张爱玲通过曹七巧身上体现的“人性恶”及苍凉惨淡的人生,冷冷地揭示了金钱、命运对人的嘲弄与摆布。与《边城》讴歌的爱情、生命,两相比照,让人不禁唏嘘不已。

三、《边城》对今天构建新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今天,我国正处在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受商业文化的冲击,使社会出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现象,人性呈现严重的扭曲和异化状态。如何在今天的社会里,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完善自己的人性,选择优美、健康的人生,是时代必须思考的话题。

《边城》是湘西土地中成长出的一粒瑰宝,值得人们永久地回味。看着边城的至真至善,这能不令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艳羡?今天,人与人之间虽然没有了空间距离,但心里的距离却是那么遥远。无疑,边城那种朴素的人情美,成了当今多少善良的人们羡慕而又遥不可及的奢望。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极力地表现了湘西边城的环境的美、亲情的美、人情的美、爱情的美,描写的是美好的人性,展现得是人性的光辉。这曲人性美的赞歌应该成为我们现代人重新审视、认识人性的善与恶的参照作品。读《边城》,以美好的人性净化人的心灵,促使人性回归自然、善良、健康!

【参考文献】

篇5:论文浅析沈从文(边城)

[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以故乡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边城》,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整个湘西世界栩栩如生。《边城》作为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更显得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充满着生动灵性,瑰丽而温馨,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园。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湘西世界 ; 翠翠 ;老船夫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以其特有的文学气质,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构建起充满真善美的和谐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是由“爱”构筑的一个理想王国。

一片爱的和谐湘西

《边城》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是和谐世界。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边城》把沈从文对生活所有的爱与美都包含在了其中,并作了一个完整的阐释,展示给我们的是湘西世界的和谐的生命形态。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湘西世界里,没有邪恶,没有争执,也毫无功利企图,人人都那么和善诚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只用一个“爱”字来描绘。1.超功利的情爱

《边城》里,爱与被爱都是极自然的事,没有外力的压制,没有金钱的铜臭,一切都那么优美自然。翠翠的爱情世界纯净美好,超越了世俗的利害关系,她对傩送的感情自主自为、纯洁坚贞。而傩送,一开始就明确地追求翠翠,丝毫不受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也不受家长观念的制约,“不要碾坊要渡船”,毅然钟情于翠翠。翠翠与傩送这对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和含蓄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与淳厚人性。小说着重表现的是他们之间自然的情爱和灵魂的高尚,作者专注于在近乎原态的翠翠与傩送身上,去揭示一种新的、健全的、理想的、和谐的生命存在形态。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轻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都出于自然的人性,出于纯真的爱,双方都表现出了热烈深沉、忠贞和崇高的品质。

2.纯真的亲情和暖暖的邻里之情

湘西世界里,每个人都从容平静地生活着。但他们单纯淡泊的生活里,却涌动着浓浓的情与爱。首先是老船夫与翠翠之间,一位老人与一位十四五岁的姑娘,是边城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他们的相处中充满着爱与被爱、宽容与理解、其朴素纯真的亲情体现着湘西世界的和谐。小说也就在老船夫与翠翠这两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都市生活中正被消解的纯真与美好。一年端午,翠翠本已约好了爷爷守船,自己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临走时翠翠问:“我走了,谁陪你?”爷爷说:“你走了,船陪我。”翠翠把眉毛皱拢苦笑着:“船陪你,嗨,嗨,船陪你。爷爷,你真是„„”最后翠翠决定不去,对爷爷说:“要去让船去,我替船陪你!”这些话虽然有些傻乎乎的,却能从中感受到翠翠与老船夫之间浓浓的亲情。翠翠可以隔着河向对岸的爷爷喊“爷爷,我要你”,翠翠可以独自一人放声痛哭而没有任何矫情,而得到的就是爷爷的呵护与关爱。这里虽非桃源,却似人间天堂。

其次是邻里之情,贵贱在湘西仿佛没有等级,船总顺顺与摆渡老汉物质生活简直在两个层面,然而他俩的感情却紧紧依偎在一起,并没有因物质的差别而割开他们生活的和谐。掌水码头的与撑渡船的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关怀中享受一定的人格平等。他们的倾心而谈,一投足,一举手,一壶酒显得是那么的真诚、自然与和谐融洽。

作品以爱为核心,让我们在边城的宁静和谐中,体悟生命中的优美、健康与自然。翠翠在风雨中丧亲,但天性善良的湘西人没有让他感到孤独无助,船总顺顺忙前忙后,尽心照料,就连昔日向翠翠母亲求爱遭拒的杨马兵,也不请自来照顾无依无靠的翠翠。他们摆脱了世俗的功利,平静质朴地生活,而这些纯真质朴的情与爱,使平凡人的每个平凡日子都温馨感人,显示着湘西世界的和谐。

3.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边城》里,沈从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宁静、优美、质朴的自然风景画,在那里,自然与人永远都那么妥帖,那么和谐地相契在一起。一条小溪、一座白塔、一条渡船、一片竹林,人身边各种各样的东西,仿佛都具有无穷意味;湘西世界里的人,对一条狗、一塘鱼、一棵树,以及房前屋后的每一样东西都怀着无限的温爱。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和谐。“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酉水中游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在这里,“人在自我忘却和近乎无意识的状态下,作为宇宙伟大和声中的一个音符和自然融为了一体。”人诗意地栖居着,显得宁谧优美与自然。湘西世界里,沈从文甚至有时任人物消融在自然中。“人虽在这个背景上凸出,但终无与自然分离,有些篇章中,且把人缩小到极不重要的一点点,听其逐渐全部消失于自然中。”在沈从文笔下,自然不仅成为人活动的一个背景,而且成了人的一部分,成为纯洁、本真的象征,是超脱世俗功利,疗救人性异化的处所。人与自然同化,宁静和谐。

在阅读中也曾隐约地触及到沈从文坚韧之下所深藏的忧伤。沈从文是擅长节制他的滥情的,于是,小说中的湘西世界,含蓄而婉转,但在一些特定的时刻,内心无法控制的感伤也会一泄千里,化作滂沱大雨。而雨过天晴之后,则依旧是淡淡的暖暖的微笑,在忧伤之中掺杂些许欣然的期待,在五色迷离的现世中,为人生的远景,凝眸。他所展现的爱让人神往,就让梦驰骋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之上,让心真切地贴近这温暖而朴素的人生,在朦胧中想望人性和爱的美好。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边城》,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出版。

篇6:浅析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人情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和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Abstract:“ border town” is Shen Congwen“ novel of the Xiangxi” representative works, it not only shows us the border town of unique local flavor, but also we played a beautiful human nature.Works by writing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love, the love between grandparent and grandchild, neighbourhood mutual love, the old boatman on the work of their own work and to transition the generous to show human nature beauty, highlight the humanity and emotion is good and pure, the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 of the ideal life pursuit.Key words: Shen Congwen, the border town,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边城》描写了一副民生淳朴的风格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这些“善良的人”生活在一个山青水秀风光秀丽的边城—茶峒。那里位于湘川黔二省交界处,在茶峒白塔下有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纯美善良。他们依着绿水,守着渡船为来往船客摆渡。再一次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因与外公失散,幸得当地船总顺顺的二 儿子傩送的帮助,才得以顺利返回渡口。后来每到端午节,她都惦记着这件事,在她的心中对傩送产生了微妙的好感。而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派媒人前去说合。最终天保为了成全弟弟,遂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弟弟傩送因哥哥的死而悲痛不已,而无心留恋儿女私情,也驾舟出走了,只留翠翠一人痴心等待,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带领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重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西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人性美。其人性美出现的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沈从文具有少数民族(苗族)血统,由于其苗族文化背景,这就使得他的视角不同于一般的汉族知识分子。在沈从文心目中茶峒人是善良、诚挚的,在他们心中没有丝毫的奸诈、自私和欺瞒,有的只是古朴原始的人性,表现出的是平等互爱的人伦关系和重信守约的人际关系。老船夫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摆渡事业,而且无怨无悔;船总顺顺没有商人的贪心、自私、仗势欺人,反而为人随和;慷慨的民情使这里的妓女都讲究职业道德,比城市中的文人、雅士更可信,无论是在渡船上还是镇河中的河街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无比融洽的气氛。由此,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湘西”文化的自然、和谐,感受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二、沈从文生在湘西、长在湘西,身上流淌着少数民族的血液,他的作品中有着一种很强的自卑和忧郁情绪。湘西在上世纪中叶一直被视为“边蛮之地”,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上长期受到汉族的歧视。因此,湘西少数民族心中形成了忧郁、自卑的心理。而《边城》中这种下意识的忧郁、自卑心理不仅仅是民族历史的积淀,还与作者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沈从文14岁就加入地方行伍,先后做过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书记,在旧军队的亲身经历使他目睹了湘西人民所受的歧视和压迫,目睹了政府和旧军队的草菅人命、杀人如麻。在这无数生命的毁灭中,让他感受到现实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而沈从文从湘西这样的小城来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作为一个淳朴的乡村青年和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想进大学,却因没有文凭而被关在大学门外以及他成名之后所目睹的都市人的虚伪、矫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自然使他对人事有了新的感受和体验。身处都市的沈从文一直称自己是一个“乡下人”。这些经历反应到作品中,使《边城》自始至终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忧伤之中。沈从文即使在对美好的事物进行描述时,也会使这种忧伤浸润在景物之中,有一种“美丽总令人忧愁”的情绪。

三、沈从文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人的早期经验,尤其是童年经验,对于人的性格、气质、思维方式、智力水平等的形成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沈从文从小生长在水边,因此水这一具体食物,对于其创作的影响是不可孤掷的。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中,沈从文就特别谈到了他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他认为水 不仅给他种种难以磨灭的印象,而且促使他去思索和认识宇宙。“„„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多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文字的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在《边城》中,小说开篇便将读者引入一片旖旎风光之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然而,整个悲剧可以说是以“天保落水身亡”作为“导火索”的,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水上的悲剧。此三点,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先生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对于《边城》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其作品中所阐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浸润意义。读来,使我们对人性美有一种向往、构建。[1] 《边城》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是通过翠翠的形象,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深情,翠翠跟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来表现的。

一、《边城》中的翠翠,是作者极力浸染的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致,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借助语言的迷人形象,是“全书之魂,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2]这是《边城》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

首先,翠翠的出生就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峒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暧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有了小孩后,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结婚不成。他们一个 不愿违悖军人的责任而逃走,一个不愿意就此抛下孤独的父亲。希望共同幸福生活是不可能的。经过一番考虑后,男的毅然下决心,首先服毒死去。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等待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故意喝了许多冷水死去了,留下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在一种近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了。

其次,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这翠翠呢,常年在和暖的细风中吹着,在柔软的太阳中晒着,翠翠的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是青山绿水,一双大眼睛清亮如水晶。美丽的大自然长养且教育她。她“天真活泼,有如山上的小黄鹿一样乖巧。从不知道发愁,从不知道动气。平时在渡船上,如果有人对她注意时,她用大大的眼睛怯怯地盯着陌生人,作出随时都可能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当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有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3]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再次,翠翠美在行为符合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峒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伴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的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有时过渡 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在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戴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能领会歌声的缠绵处。睡梦中,她的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可是,当二佬把老船夫的酒葫芦送来时,翠翠被二佬望着,翠翠有点不好意思,溪边有人喊过渡,翠翠却借故走开了。随着她一天一天地长大,她热切地希望着幸福,盼望着爱情的来临,但是当爱情突然来临时,她又似一只受惊的小兔,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她把自己爱情的心埋藏得极深,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达到了美丽的令人忧愁的境界。”[4] 最后,作品中翠翠的心理也很美。翠翠长大后,内心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和欢笑,多了一份深思和羞涩。有时心里完全充塞一种不分明的心绪,体味到许多原未想到过的东西。她不知道这是应该快乐的还是应该忧愁的,即使愁绪袭来,她也沉静的咀嚼它,仿佛连愁绪也是生命所必需的。翠翠是自由的,也是惘然的。她是湘西那古老生活方式下的顾念,她只是依着古老的法则和既有的节奏安分的生活。作品中,翠翠对二佬的爱情是在无言中默默相许。大佬走车路请媒人到老船夫家做媒,老船夫让翠翠自己做决定,“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回头又和翠翠谈了一次,也 依然得不到结果”。对大佬,翠翠是无言的拒绝,而对二佬,则是无言的相许。二佬夜晚到碧溪岨唱歌,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老船夫问,‘翠翠,你得了多少鞭笋?’翠翠把竹篮向地上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把肥大的虎耳草。老船夫望了翠翠一眼,翠翠两颊绯红跑了。”在这两段描写中,翠翠什么话都没有,然而她的娇羞可爱,她的对爱情的渴望和坚贞却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大有词人李清照词句中“和羞走,倚门回首,还把青梅嗅”[5]之妙。翠翠的美,不需要说话,一切都在她的行动细节、微妙心理的表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总之,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艺术形象,是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与作者理想相互碰撞所成熟和完善起来的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她天真无邪、懂得人性、生动活泼、聪慧温柔、矜持娇气,有民间女子那种内向的文静和腼腆。[6]

二、顺顺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二佬傩送聪明而富于情感。兄弟俩结实得如小公牛,能驾舟,能泅水,能走远路。父亲顺顺对两人的管教相当严厉。轮流派遣他们二人到各处旅行。向下行船时,多跟着自己的船只充当伙计,落浆时挑最重的,拉纤时选头纤二纤。吃干鱼、辣子、臭酸菜、睡硬邦邦的舱板。向上行就跟着川东客货,走南闯北做生意。不论严寒酷热,一定穿了草鞋按站赶路,并配带短刀,准备交战或自卫。让他们融入社会体验生活。大佬天保、二佬傩送在父亲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下,成长为健壮、豁达的年轻一代。两个人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大佬天保真心喜欢翠翠,但羞于开口,希望通过媒人的介绍来获取翠翠的欢心。而翠翠的心中早已有了傩送。后来,兄弟两为了公平起见,约定每夜轮流为翠翠唱歌,由胜者娶翠翠。天保与傩送,不吵不闹,不动干戈分别通过托媒搭桥的“车路” 和唱歌传情的“马路”向翠翠求婚,展开自由平等的竞争,未伤兄弟间同胞手足之情。天保托媒求婚未成,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难而死。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船外出。二老的心中仍然深深地爱着翠翠。此处,我们可以看出两兄弟之间深深的手足情和彼此对爱情的忠诚、坚贞以及自我牺牲的美德。让我们体会到了手足情的人性美和爱情忠贞的人性美以及自我牺牲的人性美。

三、翠翠对傩送的爱有一个从朦胧感受到明确体验得到发展的过程。翠翠是15岁的姑娘,随着年龄增长,青春的觉醒,萌发了一颗爱情的心。作品中写到:她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了,她喜欢看新嫁娘,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喜欢听缠绵的情歌,喜欢一个人坐在岩石上向天空中的一片云一颗星凝眸驻望。外祖父若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她便带点儿害羞地说:“翠翠不想什么。”但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道:“我想得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在想什么。”作品正是通过这样细微的心里描写把受青山绿水抚育,承阳光雨露沐浴的山村少女那情窦初开,青春初萌的爱情感受揭示出来。在作品中,翠翠显得那么纯洁、可爱,就像山上一株含苞待放的野花,自然,娇嫩。诱发姑娘心事多变、神情恍惚的是那年和爷爷一起去看龙舟竞渡。划龙船比赛和泅水捉鸭活动已经结束,翠翠在一个码头等待爷爷一起回家。突然河水中冒出一个英俊少年,捉住河面上最后一只鸭,在翠翠等爷爷的码头上了岸。翠翠当时不知道这位少年是傩送,又因一时言语误会借身边大黄狗骂了他。傩送不但不介意,反而让家里的人打着火把送她回家。这时她从他人口中才知道这聪明英俊的少年是傩送。从此在她心中种下了爱情的种子,内心开始微妙地不安起来,“为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晚上”。这使她的精神世界顿时丰富、细微起来,精神气质也呈现出别有风韵的迷醉感、羞涩感、孤独感。她明确了她正爱着傩送,因此有时竟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在青浪滩呢?”爷爷的船当然不在青浪滩,而是二佬傩送的船在青浪滩。翠翠不由自主地悬念着傩送,这一句无意的话,袒露了少女挚爱的情怀。

她爱二佬傩送的为人聪明而富有感情。茶峒人赞扬他为“小岳云”。他在父亲的教育下,学文习武,成为“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不惰,不浮华”英俊有为的青年。自从那次在河岸上与翠翠初会那一刻起,他就钟情于翠翠。他借给老船夫送酒,特地来看望翠翠,并邀请翠翠到自家楼上去观看端午节龙舟竞赛。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半夜里,他“穿了白家机布汗褂,到那些月光照及的高崖上去,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地为了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

翠翠本已为情人而朝思暮想,在梦中她听到傩送的情歌觉得又软 又缠绵,灵魂随着美妙的歌声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象征爱情的虎耳草,打算送给情人。

由此可见,翠翠与二佬傩送的爱情是纯洁、自然的,丝毫没有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也没有受到家长观念的制约,而是出于自然的人性,出于纯真的爱。他们的爱情是边城人爱与美的化身。作品正是以此去歌颂边城百姓的人性美的。[7] 翠翠对傩送的爱,虽有一个由下意识的朦胧感受到明确的体验的发展过程,但在事件的全部发展过程中,她始终信守着自己梦牵魂绕的最初选择,没有因为人事出现的周折而改变初衷。她对傩送的爱是忠诚的、坚贞的。由于性格的内向、少女的羞涩,在爷爷面前她不敢明言,相反时而掩饰,致使爷爷没有摸准她的心思,错点鸳鸯谱,无意中促成了二佬傩送的哥哥天保派媒人来求婚,而对傩送亲自前来表态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使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波折迭起。翠翠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感情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即使在天保因情场失意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爷爷掉头为翠翠和傩送的婚姻撮合,因眼看事情无法成功而死于暴风雨之夜,爱人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舟外出,但翠翠仍然不改初衷。她从杨马兵口中明白这一切误会的经过和前因后果之后“哭了一个晚上”,最后独守渡船等待着未有归期的爱人傩送的归来。由此可见,翠翠对傩送的爱情是完全自主自为的,经得起考验,纯洁坚贞的。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他从一开始就明确的追求翠翠,但摆在傩送面前的婚姻有两条路:一条是娶翠翠,从老船夫手中接过那条渡船,过一辈子撑渡船的日子;另一条是娶团总的女儿,从陪嫁中可以得到一座碾坊。是选择渡船,还是选择碾坊,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问题。傩送舍弃了碾坊,甘愿为真心的爱情守一辈子渡船。当父亲顺顺要他在团总女儿的婚事上最终表态时,他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里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吧。我尚不知道我应该得座碾坊,还是应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傩送这一番话是委婉的,但选择却是明确的,态度也是坚决的。

《边城》人性美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外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极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和爱都给了他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死了,女儿为之殉情。老人主动挑起了哺育孤雏的责任,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风里雨里,来来去去。外孙女奇迹般得长大了,对于翠翠老人总是迁就,不折不扣的让外孙女体会到父爱。通过老船夫,作者讴歌的是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和生活方式。天黑了,翠翠坐在悬崖上,心中觉得很悲伤,一只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一飞而过。翠翠锐声叫道:“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船上的爷爷听到这 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在冷清的碧溪岨,白塔,渡船,黄狗,祖孙俩相依为命。“若说是爷爷的慈爱给了翠翠安全感,那么必是翠翠的乖巧、明慧和天真给了风烛残年的爷爷以人生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勇气。”[8]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老人开始为翠翠的归宿着急了。他一心想着翠翠既是她那可怜的母亲交给他的,翠翠长大了,他也应该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手续清楚了,他的事才算完结了。当老人得知老大天保喜欢上翠翠时,既惊又喜,盼望着她从此能找一个好人家,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过日子。从此他的心事也好有一个了结。因此,当天保说出对翠翠的爱慕之情时,老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有车路,马有马路,各有各法。”所谓“车路”,意指媒人说媒提亲,男女婚姻由双方家长做主,所谓“马路”,意指男女双方以歌传情,一切由男女双方自己做主。[9]老人真心希望能促成这桩亲事,大佬走车路,应当由大佬爹爹做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该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一切由翠翠做主。老人的意思不管你怎样选择,你都该作出决定,采取行动了。另一方面,老人又怕伤害到翠翠,用玩笑的方式含蓄地告诉翠翠,翠翠在失望中,懒懒地坐在船上漫不经心地剥豌豆,将一簸箕豌豆全倒在了溪水中。翠翠心事忡忡地走到葱地边,他连话也不敢说,生怕翠翠会把一块地的 葱全掐掉。当老人意会到翠翠心中喜欢的是二佬傩送时,老人又忙着张罗。一场大病,走路也踉跄,他还急着到城里去,找到船总顺顺打听关于二佬亲事的情况。可是,大佬天保下河遇险了。在顺顺和二佬心中,总认为这事与翠翠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尽管老船夫要为孙女翠翠的命运抗争,要为翠翠做一个清楚而“完美”的交待,他拼命抗争却心力交瘁,再也无力支撑了,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雷声将歇的黎明前,正是那无情的雷雨让爷孙小屋后的白塔坍塌之际,老人一病不起。就在临死之前,老人还担心翠翠害怕惊雷,强撑起身来把一条布单搭在她身上,担心她着凉。爷孙之间的亲情之爱结束了,人性之爱却永不终结。他带着万般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她对女儿、孙女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淳朴的人性之美。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形象来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性美。

《边城》展现人性美的第三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的。在作者的笔下,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恪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身为别人服务,却不求别人的一丝回报。“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于是,不论是早还是晚,不论自己的身体是 累还是不累,不论心里的情绪好还是不好,只要有一个人喊一嗓子说要过渡,他便毫无怨言地飞快起身。船将拢岸,老船夫口中一面嚷着“慢点,慢点!”自己却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老船夫的工作为公家所有,所以过渡人不用另外再出钱了。但也有人心中不安,抓了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人就一一拾起来,依然塞回那人手上去,俨然吵嘴的样子:“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10]也还是有人为求个心安理得,不管如何都要给钱。老船夫没办法只好收下,但随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这个理,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草烟则被一扎一扎挂在老人腰带边,过渡人谁要这些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估计过渡人中有注意到草烟的,老人总是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适!”老人质朴、厚道的性格为所有过渡人所称赞。在碧溪岨,船是老人的劳动工具,几十年如一日,过往的行人随叫随到,把凡是要过渡的人总是热情地迎来送往。老人是桥的化身。从老人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宽宏、博大的美。老人用自己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建起了一座桥,这桥连接了碧溪两岸,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情谊。老人是渺小的,然而老人是最伟大的,他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人化的自然更合乎人们的理念。[11] 《边城》展现人性美的第四个方面是通过邻里之间的互爱来体现的。船总顺顺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他“大方洒脱”、“喜欢结交朋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士兵、游学文人墨客”,“凡到这个地方文明求助的,无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和世故,少了奸妄小人的阴险狡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风民俗,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的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性,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理的人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除此之外,沈从文还用对妓女的描写来讴歌人性美。“便是做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耻辱的城市绅士还更可信任。与她们相熟的水手之间钱固然可有可无,而情感的真挚,竟也痴到无可形容”。诚然,边城中的“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12]“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13] 在《边城》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形态,这里没有绳墨规矩的束缚,也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制约,这个社会的人和事都是那样的质朴和单纯,虽然也有贫富和等级之分,但人们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着一定的人格平等,富人也与穷人一样的豪爽,慷慨和救人之急,他们的心灵同样单纯、温存、善良。边城人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彩。而且,作者把爱情、亲情、乡情这三种人性美与茶峒美丽的山水、习俗融为一体,以清晰明丽的色调展现了边城儿女美好的人性。

参考文献:

[1]刘汉英 浅谈沈从文的生活背景对《边城》创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8-5 [2]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3]沈从文《边城》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3月出版

[4]陈国思《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5]南宋 李清照 《点绛唇》

[6]王天荣 《教育学文摘》2011年8月下 发表时间2011-6-16 [7]黄文强《论〈边城〉的美学意蕴》《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1993年第9期第160页

[8]陈国思《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9]陈国思《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10]沈从文《边城》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3月出版

[11]《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7页、第9页,纪怀民,陆贵生等主编。

[12] 代晓冬《边城》:人性美的构筑.见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5期第58页

上一篇:有趣的一天中学生日记300字下一篇:我学会了转呼啦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