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初探

2024-06-10

林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初探(共6篇)

篇1:林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初探

林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初探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要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重任的林业部门,责任重大。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思路,拓宽方式方法,应对职权腐败的挑战,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势在必行。本文试从分析林业部门预防职务犯罪的现状和成因出发,探讨预防职务犯罪的应对之策。为探索林业系统从深层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一、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职务犯罪指具有一定职务身份的人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了与其职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侵犯了国家管理公务的职能和声誉,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各种犯罪的总称。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指的是林业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违反了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而损害了国家及他人的利益的一种行为。

近年来,我国林业工作人员渎职犯罪大幅度上升,其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犯罪尤为突出。从4月11日全省林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通报的情况来看,2007年共立案侦查渎职犯罪695人,比2006年立案侦查的451人上升54.1%,其中滥用职权型、玩忽职守型案件分别上升25%和106.1%。在立案侦查的712

1名犯罪嫌疑人中,涉嫌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等渎职犯罪占立案总数的95.5%。其中,涉嫌玩忽职守犯罪371人,占52.1%;涉嫌滥用职权犯罪191人,占26.8%;涉嫌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犯罪74人,占10.2%。就我区而言,今年就有2人涉嫌玩忽职守犯罪被查处。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涉林职务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林业发展大好形势、影响林业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从涉林职务犯罪的类型和犯罪的形式分析,涉林职务犯罪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方面,逾越职权、以权谋私是涉林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涉林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于:行使职权者和利益相关者互相勾结,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合法程序操作,给他人开绿灯,造成乱砍滥伐。或林业人员在监管林木采伐过程中,不认真履行监管责任,造成超数量,超面积的采伐,致使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第三,涉林职务犯罪发展类型日趋多样化。现阶段涉林职务犯罪主要包括贪污、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受贿、玩忽职守等。

二、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成因

分析涉林职务犯罪的根源,主要包括:

(一)客观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现有的法律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致使在具体实践上出现了一些漏洞,使违法人员有了可乘之机;二是对权力的运行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下级因为怕得罪上级而不敢监督,同级机关由于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在监督上会比较难,而上级最主要的是对所属下级进行工作指导,有时会对下级的监督不够力度,也比较难发现问题,而群

众的监督本该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对监督的渠道不够了解,使得群众的监督作用减弱。三是对各种贪污受贿行为的打击力度还不够,间接增长了犯罪人员的侥幸心理。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市场经济发展滋生的拜金主义,使个别工作人员在其影响下,丧失原则,走上腐败不归路。

(二)主观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林业系统人数众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个别工作人员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不高,没有形成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和群众观,个人修养不高,平时又不注重加强学习,整体素质偏低。二是职责职能缺位。主要表现为对本职工作的职责不甚了解,知之不多,了解不深,有极少数人员对本职工作“有选择”地加以执行,致使工作出现失误。三是执行制度方面有漏洞。由于在管理、服务工作中制度建设滞后,制度的约束力偏软,使个人行为存在较大随意性。四是责任意识不强。少数同志不负责任,马马虎虎,对工作要求不高,敷衍塞责,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直接导致工作出现失误。五是个别工作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受不起奢侈腐朽生活方式的引诱,一味追求金钱,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缺乏一定的判别能力,这些便为职务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六是有关工作人员缺乏预防职务犯罪的意识,法制意识不强,知法犯法。

三、预防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途径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落实各项防范措施,遏制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对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

更好更有效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化思想教育。一方面,要坚持用学习增强理性修养,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观,对干部职工进行党章教育、党的宗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廉政勤政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引导林业系统干部职工落实思想大解放、意识大转变和思想境界大提高,使个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深入,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以民为本的理念在各项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依法行政观念增强,执法行为公正文明,为民办事规范高效,在廉政建设问题上做好典范,形成努力争当发展现代林业排头兵的创业氛围。另一方面,突出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发现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教育转化,把违法犯罪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同时,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在处理违法乱纪的案件中,一定要严惩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行为,通过经济上制裁和纪律上的处分来威慑犯罪人员,也使其他人员产生警示作用,让更多的人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二)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行业管理。按照《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及国家林业局《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行业特点,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制订完善行业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包括制度、监督、教育、奖惩四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制度来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通过建章立制,不断建立健全林业行业从业规范,使政风行风建设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执行制度上,要

定期开展检查,加强监督,把执行制度与各项考核及工资福利挂钩,形成了奖惩并举的制度落实激励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各项制度得到严格执行。

(三)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通过集中开展自查自纠,找准林业行政许可(审批)、森林资源开发、经销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林业行政许可(审批)工作,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找准林业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端,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完善加快林业发展的政策,创新林业工作思路、办法和措施,推进林业系统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从源头上堵塞发生商业贿赂的漏洞;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和治理,使林业系统的干部职工普遍受到教育,错误观念和不正当交易行为得到有效纠正。

(四)不断的完善监督机制。首先,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认真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健全规范党组成员表决程序和形式,凡属方针政策和全局性重大决策,干部人事的推荐、任免、奖惩、重大项目的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和国有资产重组并购等重大问题,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其次,要加强对预算执行、政府采购等落实情况和资源管理过程的检查监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资源和资产的监管。加强对森林资源和资产消长、运行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征占用林地管理、野生动植物管理、林木种苗管理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防止森林资源受到破坏。

第三,抓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的监督。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法人制、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工程施工监理制等有关规定。通过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使工程项目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加强工程档案管理和项目绩效评价,促进林业建设管理的规范化、有序化。第四,坚决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林业局《关于人民检察院与林业主管部门在查处和预防渎职等职务犯罪工作中加强联系和协作的意见》,建立惩治和预防渎职等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信息通报机制、案件线索移送机制和协作机制,加强双方的沟通与配合,推动惩防体系建设。

篇2:林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初探

林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法制讲座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因为工作关系,我与林业部门打交道还是比较多的,十分感谢这些年来林业部门的同志对我们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十分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面对面接触,让我切身感受到林业部门同志们热情的工作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我们每时每刻呼吸的氧气就是靠森林树木提供的,可以说在座的各位是我们的“输氧管理员”。应该说,近几年,我们宣城的生态环境建设进步很大,林业发展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绩。截止到2010年,全市共有森林面积979万亩,活立木储蓄量26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4.9%,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9万亩、262万立方米和2个百分点。另外全市林木绿化率达57.9%,竹种占安徽竹种数的99%,竹林面积占全省竹林面积的46%。绩溪县、泾县先后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广德县被授予“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宁国市被授予“中国元竹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旌德县被授予“中国灵芝之乡”。全省林业产业十强县中,广德、宁国、泾县名列其中,宣城市林业局被省表彰为“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先进单位”。

虽然我市林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放眼全国,我国林业生态恶化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9.6%)的56%,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现有森林中,人工林的比重大,且相当一部分郁闭度在0.4以下(郁闭度是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0.70(含0.70)以上的郁闭林为密林,0.20-0.69为中度郁闭,0.70以上为密郁闭,0.20(不含0.20)以下为疏林。),生态服务功能低下,亩均蓄积量为5.2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8%。对我国林业的现状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成就巨大,问题严重。这里的问题严重不仅仅指生态方面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严重,还包括我们今天讲座的主题,林业系统的腐败问题:职务犯罪。

说到职务犯罪,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贪污贿赂犯罪,其实职务犯罪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具体罪名和罪状在我国刑法第四、第八、第九章中有专门规定,通过对这些规定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者利用职权谋取不法利益,妨害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损害公众对于政府的信赖感,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它即包括贪污贿赂犯罪,也包括渎职侵权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由检察院的反贪污贿赂局行使侦查权,共涉及刑法第八章12项具体罪名,渎职侵权犯罪由检察院的反渎职侵权局行使侦查权,共涉及刑法第四、第九章42

项具体罪名。反贪和反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检察机关反腐败的两把利剑。

近年来,林业成为易发职务犯罪的热点部门,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林业的形势有关。1949年至1999年,中央对林业的投资累计总额为243亿元,平均每年只有约5亿元。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将林业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连续做出重大战略部署,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使林业投资成倍增长。据国家林业局数据,2002年,中央投入林业资金达339亿元,大大超过新中国成立后前50年的投资累计总额。2003年达到429亿元,2004年,林业系统实际到位各类建设资金510.29亿元,2005年实际到位各类建设资金553.76亿元,2010年,林业系统实际到位各类建设资金1662.56亿元,比2009年增长20.66%。正是由于林业建设规模大了,投资多了,手中的权利又没有用好,致使林业部门腐败案件频发,腐败窝案、“前腐后继”等现象屡见不鲜。2010年,据对30个省区市林业系统查办案件情况的统计,共处理信访举报2487件,组织初步核实1236件,立案查处440件。国家对林业系统的总体要求“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正受到严峻考验。

一、林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主要表现在:①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②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③职

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④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

2.机构设置不合理。①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法制性。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经历了五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②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机构设置考虑上下对口、照顾现实多,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少;分工过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各自为阵、多重管理或管理真空。

3.机关运作不规范。近几年,各级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工作制度、办事指南,并推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在林业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在日常审批办事中,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规范和审批标准,办事机构和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潜规则”常常起关键作用;传统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维模式对实际运作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4.行政成本意识淡薄。“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做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

5.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在管理方式上,重事前审批、轻日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6.林业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我国现行林业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森林法规和与

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显现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作进一步修改。

二、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

从大量已被披露的职务犯罪的案例来看,林业部门职务犯罪有几下几个特点:

(一)贪污受贿是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相较贪污而言,受贿的社会危害性更大,其本质就是权钱交易,造成公共权力的滥用。有人做过一个对比,在不同的职务层次上,贪污、受贿的几率不尽相同。位高权重者,受贿的几率要大,为什么?犯罪也有一个成本核算和风险承担。受贿与贪污相比,犯罪手段更隐蔽,成本低,承担的风险也小,安全感较强,有权者更愿意选择这种方式。相反,位低权轻者,贪污的几率要大。这些人要满足自己的贪欲,往往利用经手的权力,采取侵吞、窃取、骗取的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就表现为贪污。但是随着制度的健全,管理逐步规范,贪污犯罪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林业系统,贪污受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职务便利贪污,侵吞、挪用公款。林业系统由于独特的行业特征,资金流转快、数额大、提取现金方便,为违法分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原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站长王维正自2001年4月至2005年2月利用职务便利,先后单独或伙同他人将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的公共资金人民币19万元及美元4500元非法占为己有。王维正获得赃款人民币12万元及美

元4500元。被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

2、指使下属共同贪污。林业系统由于行政环节多,某些上位官员为了贪得心安理得,有意“照顾”下属,“有福共享”,拉属下下水,共同贪污。如原吉林省珲春市林业局副局长古立英在处理该局在春化镇山场捡集的木材过程中,指使该局职工殷林侵吞其中四车木材款2.6万元,古分的赃款1.3万元。后古立英因贪污受贿40多万元被判刑十年六个月。

3、官官伙同骗取国家林业建设资金。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林业投资,以退耕还林为例,2010年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不含京津退耕)完成投资292.73亿元。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监管却不能到位,使一项惠农的好政策成为一些干部的敛财之道。原安徽省砀山县林业局科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王永明、办公室主任朱世颖、驾驶员张彦商量以农民的名义虚假承包林地,骗取国家退耕还林专项补助金62.9万元。三人以贪污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十年六个月、十年。

4、官林勾结,骗取国家补助。由于有利可图,一些部门干部与承包大户共同勾结,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资金。在媒体报道过的四川雷波县、海南昌江县、甘肃通渭县都发生过类似的腐败事件。

(二)窝案串案多。林业系统的违法分子为了掩盖罪行,常常相互勾结,上下串联,多人参与作案,问题一旦暴露,往往是“一窝子”。如2008年贵州省东南州对其下辖的黄平县林业系统进行调查,查办贪污受贿案件1件6人。涉及正科级干部局长、党组书记、副局长,涉及股级干部林场场长、林政股长、世行办主任。其中局长杨某涉嫌

贪污16.9万元,党组书记、副局长那某某涉嫌贪污9.08万元,副局长杨某涉嫌贪污8.96万元,林场场长龙某涉嫌贪污5万元,林政股长陆某某涉嫌贪污1.47万元,几乎将该局领导核心“一锅端”。究此原因,按一犯罪嫌疑人交代的话就是:“好处共享、风险共担”。

(三)贪污贿赂犯罪与渎职犯罪交织现象突出。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渎职案件与贿赂等贪利型犯罪案件相交织,存在大量的竞合现象。大多数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渎职犯罪背后隐藏着行贿、受贿等贪利型犯罪。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原安徽省林业厅厅长唐怀民利用职务便利,“靠林吃林”,依靠发包林业相关建设工程、为他人争取配套资金、套取国家林业项目贴息贷款,在渎职的同时进行索贿、受贿。

(四)职务犯罪涉及领域广。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涉及林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林木采伐、木材运输、木材经营加工、林地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动植物检疫等林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职务犯罪。

三、林业部门渎职犯罪的法律适用

说起贪污贿赂犯罪,大家耳濡目染的可能比较多,这几年,我国反贪的力度不断加大,查处的案件比较多,大家比较熟悉,相对而言,大家对于渎职犯罪的概念可能就比较模糊,而且渎职与工作失误相联系,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误区,但有一点大家可能感觉到,那就是国家对反渎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惩防渎职侵权违法行为已成为中央反腐败斗争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到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总体格局。2009年10月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听取高检院

关于渎职侵权检察工作专项报告,特别是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会会议,专题研究反渎职侵权工作。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了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九部门《关于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工作力度的若干意见》,这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昭示着反渎职侵权工作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反腐败斗争的重点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方针,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在全国开展为期两年的严肃查办危害民生民利渎职侵权犯罪专项工作。这次专项工作的重点就包括林业系统。

当前,我国对渎职犯罪的立法,是以刑法第397条所规定的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为其一般性规定,以398条至第419条规定的具体渎职犯罪为其特殊性规定的渎职犯罪法律规范体系,其涉及35个罪名(现在是36个,刑法修正案八增加食品安全监管失职罪)(什么是一般性规定,通俗一点,就是大家都能戴的大帽子;什么是特殊性规定,就是给他人量身定做的,他穿你不能穿的衣服)。在该法律体系中,我们林业人涉嫌渎职犯罪可能构成的罪名有以下几个:一个是滥用职权罪,另一个是玩忽职守罪,都是一般性规定;还有徇私枉法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案和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案,这是特殊性规定。开个玩笑,就是在该法律体系中,我们林业人既有帽子戴,又有衣服穿。

(一)滥用职权罪即刑法第397条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规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不正当行使职权,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不应作为而乱作为)。构成本罪的行为表现有两种:一种是超越职权,一种是不正当行使职权。怎么解释、区分?我以林权证的办理为例,林权证的审批权肯定是在林业局,而且申请必须具备法定的条件,如果我只是某基层林业站的一名普通干部,擅自决定发给某某林权证,这肯定超越职权的行为;如果我是林权证办理负责人,有权决定林权证的办理,但明知某某不具备申请林权证的法定条件,为徇私利、私情,仍然决定办理,那就属于不正当行使职权。

滥用职权罪是结果犯,有滥用职权行为,但不一定构成滥用职权罪,只有行为人滥用职权,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时才能构成本罪,对重大损失如何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重伤2人、轻伤4人以上,或者重伤1人、轻伤7人以上,或者轻伤10人以上的;

(2)导致20人以上严重中毒的;

(3)造成个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15万元,但间接经济损失75万元以上的;

(4)造成公共财产或者法人、其他组织财产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30万元,但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以上的;

(5)虽未达到3、4两项数额标准,但3、4两项合计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或者合计直接经济损失不满30万元,但合计间接经

济损失150万元以上的;

(6)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业、停产1年以上,或者破产的;(7)海关、外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100万美元以上外汇被骗购或者逃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

(8)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9)其他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如原云南省江川县林业局局长刘德富滥用职权,将国家林业专项资金套取用于支付接待费和单位上的日常开支,致使国家专项资金998198元遭受重大损失。

(二)玩忽职守罪,即刑法第397条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未尽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的行为。这里对重大损失的认定标准相对于滥用职权罪要高,象造成公共财产损失要在30万元以上才能立案,主要考虑到玩忽职守罪在主观上的罪过要轻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的法律条文并不难理解,但在司法实践中,我们林业人员触犯该罪条的案例却时有发生。2004年至2007年辽宁省喀左县人民检察院共查处渎职案件13件,其中林业系统渎职案件6件,有5件是由不作为引起的玩忽职守案。玩忽职守,如果没有徇私情节属于过失型犯罪,主观上疏忽大意,许多人即便在酿成大错后还未回过味来是怎么回事,甚至有人认为是工作失误,实质上是混同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的区别,其实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玩忽职守是因为行为人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

或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的,而工作失误是行为人受工作经验、水平以及客观上情况变化限制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导致的,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错。举个例子,某林业局筹建办公楼,由于资金困难,某局长在没有对对方资质进行认真审查的情况下决定以最低价将工程承包给某没有建筑资质的工程队承建,结果工程在建中,由于施工不符合规范,质量存在瑕疵,发生坍塌事故,给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某局长被以玩忽职守罪追究刑事责任。对此,有人不理解,认为某局长主观上没有徇私,其之所以将工程承包给没有建筑资质的工程队承建,实质上是为单位节支,要说有错的话,也不过是工作失误。其实本案中某局长在主观上存在明显过错即没有对建筑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在工程发包过程中,这是基本常识,你说是失误能说的过去吗?

(三)徇私枉法主要适用森林公安。按照现有的管理体制,森林公安归属林业局管理,受其领导,属于林业系统。

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森林公安工作人员主要在查办盗伐滥伐林木,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等非法占用林地,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森林火灾,非法运输木材强行冲关等违法行为时容易涉及徇私枉法。如原广州市公安局森林分局主任科员、正科级侦察员许建文在查处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穿山甲一案时,暗中多达15次与货主李子勤通电话,向李子勤透露消息,暗示他把仓库里冰柜的穿山甲运走,并将

派出所指派来看守仓库的三名保安撤离现场,造成这批珍贵动物被转移,以致无法追缴。许建文最终被法院以徇私枉法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三年执行。又如广西省灌阳县林业公安股的林某为了几顿吃请,碍不过说情人的情面,对明知有罪的人故意包庇、放纵,致使多名犯罪嫌疑人逃脱了刑事追究。后被法院以徇私枉法罪做出有罪判决。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对明知是没有犯罪事实或者其他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其他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以追究刑事责任为目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的;

(2)对明知是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其他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故意包庇使其不受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的;

(3)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其他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故意使最重的人受较轻的追诉,或者使最轻的人受较重的追诉的;

(4)在立案后,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其他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应当采取强制措施而不采取强制措施,或者虽然采取强制措施,但中断侦查或者超过法定期限不采取任何措施,实际放任不管,以及违法撤销、变更强制措施,致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际脱离司法机关侦控的;

(5)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枉法判决、裁定,即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或者重罪轻判、轻罪重判;

(6)其他徇私枉法应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四)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案。即刑法第402条规定,指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监察等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情节严重的行为。对于这个罪名大多数人可能不太熟悉,其实其经常发生。如原福建省建宁县林业站站长杨宜生身为行政执法人员,在接到山场承包人大量超伐林木的报告后,碍于该片山场承包人系其妻子的哥哥这层关系,始终未对该片山场进行检查验收,未予上报,也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致使该山场被超伐林木达930余立方米。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还有原浙江省武义县林业局林业站站长刘明祥在明知农民叶某超界滥伐树木数量巨大的事实后,却对这已构成犯罪的滥伐行为予以默认,没有向森林派出所报告。在收了叶某1000元购物卡后,刘明祥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森林警察大队查处的滥伐林木案件不予移交。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对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案件不移交的;

(2)不移交刑事案件涉及三人次以上的;

(3)司法机关提出意见后,无正当理由仍然不予移交的;

(4)以罚代刑,放纵犯罪嫌疑人,致使犯罪嫌疑人继续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5)行政执法部门主管领导阻止移交的;

(6)隐瞒、毁灭证据,伪造材料,改变刑事案件性质的;(7)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为牟取本单位私利而不移交刑事案件,情节严重的;

(8)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五)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案。即刑法第407条规定指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森林法的规定,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违反规定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情节严重,致使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的行为。这条规定大家肯定比较熟悉,在林业系统比较频发。如2006年河南省卢氏县检察院办理的11件林业执法人员渎职犯罪案件中,有5件是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案件,由此造成该县林业资源破坏数量达数千立方米。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允许采伐数量累计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导致林木被超限额采伐十立方米以上的;

(2)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导致林木被滥伐二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导致幼树被滥伐一千株以上的;

(3)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导致防护林、特种用途林被滥伐五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被滥伐二百株以上的;

(4)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导致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树木被滥伐的;

(5)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导致国家禁止采伐的林木被采伐的;(6)其他情节严重,致使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形。

以上我讲了林业系统渎职犯罪的四种表现形式,为加深大家对渎职犯罪的理解,提高大家对渎职犯罪的认识,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两点渎职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1)关于渎职罪的主体认定即哪些人可以构成渎职罪的问题。我国刑法在关于渎职犯罪主体的一般性规定中规定,渎职犯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犯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一解释具体到林业领域渎职犯罪中,构成犯罪的主体就不仅包括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局机关工作人员,还应当包括事业编,或者受局机关委托、聘用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在代表局机关行使管理职权时即可构成渎职罪主体。

(2)关于徇私舞弊情节认定问题。

我国刑法第397条第3款规定:“徇私舞弊犯前两款罪(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照规定从重处罚。”

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同属过失犯罪,如果行为人出于徇私犯罪的,主观方面即便转化为直接故意,即故意乱作为、故意不作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更大。什么是徇私舞弊?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徇私舞弊即行为人为徇私情、私利,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私情、私利是相当宽泛的概念,包括贪图美色、钱财、袒护亲友、泄愤报复等,还有碍于熟人情面也属此类。这里所提到的都是徇个已之私,在滥用职权罪的犯罪构成中,徇单位之私还可以成为选择要件。如行为人对非法采伐故意不作处罚,借机收取一定的办公费用。我国刑法对于徇私舞弊情节的处罚手段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徇私利,构成其他犯罪的(如受贿,按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处罚),二是徇私不构成其他犯罪的,作一情节从重处罚。

四、林业系统渎职犯罪的特点及成因

“十一五”以来,全国林业系统纪检监察干部奋发进取,锐意改革,扎实工作,有效推进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林业系统政风行风发生了根本性好转。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林业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林业系统渎职犯罪人数为875人,仍然居高不下,预防涉林渎职犯罪工作任务依然艰巨。

(一)林业系统渎职犯罪的特点

(1)基层林业人员犯罪突出。林业部门的主要业务工作大多数由基层站所承担,基层站所的权力过于集中,而林业主管部门缺乏对

站所的有效监督,使得一些基层林业工作人员长期形成利益思想和执法任意性思想,导致渎职案件的发生。

(2)玩忽职守犯罪比较严重。林业人员所涉及到的案件主要集中在与林业人员履行职责有关的诸如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四类案件,其中玩忽职守犯罪比重较大。

(3)涉案部位和环节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采伐申报审批、作业设计、采伐许可证发放、伐中监管和木材检查等执法环节以及退耕还林工作中。其中伐中检查环节犯罪最为严重,成为林业人员渎职犯罪的高发部位。

(4)违法犯罪后果严重。每一起涉林渎职违法犯罪案件都造成了大量林木被乱砍滥伐。

(二)林业系统渎职犯罪的原因分析(1)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固有的某些局限性是犯罪行为产生的诱因。高度集权的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由于新机制不完善,某些改革措施未跟上,使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促使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多元化的经济成份也为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多种利益主体在同一市场活动,为追求各自的私利而不择手段拉拢、腐蚀行政执法人员。在巨大物质利益反差的刺激和诱惑下,一些意志不坚定者便陷入了权钱交易的旋涡,造成林业工作站人员私设小金库,私吞罚没款

等行为时有发生。

(2)主观原因

首先是政治素质低,特权思想严重,观念陈腐。职务犯罪的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其次法制观念淡薄,业务素质低。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

(3)客观原因

监督制约机制松懈。近年来,虽然林业系统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这些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乡、镇一级的林业站、所人员编制是隶属于县区林业部门的事业编制,其管理制度较为松散,监管力度较易流于形式,缺乏外界有效监督,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五、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

腐败和职务犯罪在每个国家都有,国外重视的是制度制约,而我国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行为固然由思想决定,但无可否认的是人的思想总是随着复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古人云“人无

常心,水无常形。”预防职务犯罪,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一)加大预防宣传教育力度,构建职务犯罪预防体系。林业主管部门要在本系统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系。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构筑“不愿为”的思想防线;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和奖惩措施,构筑“不能为”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完善内外部监督制约,构筑“不敢为”的防范机制。通过建立教育扎实、制度完备、监督有力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系,来达到有效预防职务犯罪发生的最终目的。

(二)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制约制度至关重要,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对于预防职务腐败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行政监督,强化林政执法内部监督,建立投诉举报、内部通报、警示诫勉等内部监督制度;建立执法检查、重大案件督察等层级监督制度,即时纠正和处理各种违法或不当的林政执法行为。二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对人大组织进行的林业法律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纠正;虚心听取并采纳政协对林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要主动与检察机关加强联系,互通信息,通报有关情况,共同解决查处和预防职务犯罪案件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专门监督,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完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以及人民

群众监督机制。五是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三)严惩犯罪,以法制权。一方面检察机关要加大查办渎职案件力度。对林业工作人员严重渎职行为,给国家森林资源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依纪坚决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要不断研究涉林渎职犯罪的新动向、新特点,加强调研,探索打击犯罪的有效途径,及时重拳出击打击涉案人员。在打击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通过在林业系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使林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迈上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的轨道,从而保证预防工作的长期性,提高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学法、守法的自觉性,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林业系统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从源头上杜绝涉林渎职犯罪的发生。

篇3: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之初探

一、大学生犯罪主体特点分析

大学生主体的特点分为生理和心理两大部分。它在形态上和机能上以及性机能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这些变化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理上的这些特点的发展又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物质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 家长给予子女必要的物质与子女所希望拥有的物质不能成比, 形成矛盾。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部分子女就会采取盗、抢等极端的犯罪手段取得财物, 以满足自己物质上的欲望。

2、进入大学后, 加大对事物的认识、朋友群的建立后有着自己的想法, 但他们不知社会的复杂, 极其想从家长的翅膀下飞出来, 但是因为没有经济能力而不得不继续依附于家长。如果家长与学校不及时正确引导, 容易造成关系僵化、破裂, 严重的出现逃学、夜不归宿等情况, 更有甚者与不良品行的社会青年搭在一起, 极易受其感染和模仿而坠入罪恶的深渊。

3、大学生道德、法制观念薄弱。加上冲动性强,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从不计较后果。加之情感不稳定、易激动兴奋, 导致许多突发性案件的发生。

二、大学生犯罪的内因

大学生自身素质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生理与心理上缺乏协调发展。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身体生长很快, 然而与他们大人身材的外表相矛盾的是心理发展的滞后和不成熟, 心理脆弱表现在言行上偏激, 易冲动, 做事欠考虑不计后果。

第二是思想上缺乏严格的纪律、道德和法律约束, 是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譬如有的大学生为满足不断膨胀的私欲, 走上了偷窃道路, 一次得手, 欲罢不能, 在犯罪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第三是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应有的准则。有的大学生在社会上忘记了自己的学生身份, 沾上了江湖习气, 拉帮结派组成团伙, 爱慕虚荣,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三、大学生犯罪的外因

犯罪外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等。

(一)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或相关制度不完善, 是导致一些大学生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方式不当, 针对性不强, 不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2、学校缺乏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思想品德教育应放在首位。但是目前学校忽视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法制教育也基本流于形式, 使学生在合法与非法、犯罪与非罪的问题上界限不清, 思想模糊。

3、学校的各种安全管理上的疏忽, 最显而易见的是因各种条件的关系而在学校附近自己租房而居的学生大有人在, 由于远离父母又缺乏学校的监护, 而这些地方很容易出现许多违法犯罪的案件。

(二)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是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 社会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贫富分化、拜金主义对其影响;社会上偷盗、抢劫斗殴等犯罪现象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良文化的影响等。

(三) 家庭因素。

1、不适合的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有的父母有犯罪史, 整天争斗不休;有的父母由于经济原因只顾挣钱无暇教育子女;有些太过于专制、偏爱、过度干涉、放任子女等等;孩子在身边他们也从不避讳、耳熟目染, 在种种压力下, 当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由量转为质的变化时, 孩子容易造成心理不健康;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的成员残缺不全。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思想的改变, 许多家庭出现父母分居、离异后再婚、或者父母双亡, 这种家庭结构的不健全会导致子女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 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 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 使他们心理自卑, 这一切严重的阻碍了子女身心健康成长, 诱发了改部分人的违法犯罪

四、预防大学生犯罪措施的建议

大学生犯罪日益增多的现象应引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社会、家庭和学校应携起手来共同做好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工作。

学校方面, 首先应完善好自己有关安全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其次应专门成立法制教育研究室, 有学校有关负责人负责, 落到实处, 开设法制教育课, 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德育为首, 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平衡发展。再次, 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和性心理讲座,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 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社会方面, 应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 建立和改善适合大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如博物馆、纪念馆等。

就家庭来说, 首先父母要致力于建立稳定和睦的良好家庭环境。其次, 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关键一环, 家长的言行端正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首要条件, 父母是孩子的终身教师, 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 家庭同学校配合做好大学生心理等各方面的教育, 防范于未然。平时多关心学生学习以外的活动, 比如兴趣活动、生活规律的变化等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要真正的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就要从源头上来抓, 即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好教育工作, 净化社会环境, 营造良好氛围, 做好帮教引导工作, 给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让我们的世界变的更和谐、更强大。

参考文献

[1]张敢.青少年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J].公安研究, 2001, 10, 33-35

[2]徐聪聪.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J].法治与社会, 2007, 2, 718-719

[3]耿锐.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9 (5) , 24-25

[4]郝翠荣窦红梅.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J].淄博学院学报, 2000, 4, 80-82

篇4: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

内容摘要:近年来,由于教育不扎实、监督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基层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截留、骗取、侵吞涉林惠民资金等职务犯罪时有发生,呈现出发案主体集中、作案手段单一、法律意识淡薄等明显态势。为此,进一步加强对涉林系统职务犯罪预防,强化对林业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对于推进涉林项目资金安全、推动强农惠民政策落实、优化地方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林业系统 职务犯罪 预防调查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项目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各个地方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监督、教育、管理和制度缺失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基层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地方生态环境建设,群众反映强烈。2015年以来,赫章县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省院关于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的重要部署,立足本地实际,依法立案查办林业系统贪污窝案4件10人,通过对该系统发案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建议。

一、赫章县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

2015年1至8月,赫章县人民检察院共在本地林业系统查办贪污窝案4件10人,均为大案,涉及科级干部1人、工作人员7人、基层林业站长2人,涉案总金额120余万元。

[案例一]2011年至2013年,赫章林业局石漠化办公室主任孙某、工作员叶某在组织实施国家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项目、荒山造林工程过程中,伙同单位营林站职工黄某等人共谋,利用组织实施项目和管理资金拨付的职务之便,采取冒名签订合同,降低合同单价、隐瞒真实单价等方式,截留提取涉林专项资金71万元进行私分,其中孙某分赃16万元、叶某分赃24.6万元。

[案例二]2010年至2013年,赫章县林业局营林站负责人黄某在组织实施国家巩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项目和石漠化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等项目过程中,与站内职工姜某、朱某、曹某、葛某相互勾结,共谋采取冒用各自亲戚名义签订合同,然后以下达指标任务为名指令乡镇林业站发动群众实施,向群众隐瞒有实施费的事实,项目经验收合格后,黄某等5人与结构乡林业站胡某将截留下来的专项资金47万元共同侵吞。

[案例三]2012年,赫章县兴发乡林业站负责人王某在组织实施国家巩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项目过程中,与赫章县林业局技术员沈某相勾结,采取项目由林业站发动村组群众义务实施、进而隐瞒项目实施有劳务补助等方式,截留涉林项目资金6.5万元进行私分。

通过分析,发现上述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1.发案主体相对集中。上述三个案例涉及部门均为林业局营林站、石漠化办的工作人员,大部分系技术业务骨干,几乎站(所)内部人员均有参与作案,分赃金额大小不同,同时牵涉项目实施地林业站(所)的个别人员。

2.作案手段相对单一。办案发现,林业局营林站、石漠化办工作人员与乡镇林业站相互勾结、沆瀣一气,“黄金搭档”共同作案,利用组织实施林业项目、经手管理专项资金的职务之便,形成截留侵吞专项资金的共识后,相互分工,各自从本人联系和组织实施的项目中截留提取资金后一起私分。案例二中,涉及的营林站有9名职工参与作案,分工各有不同,一些负责签订合同、一些负责编造资料、一些负责保管资金、一些负责检查验收,形成了作案同盟。

3.发案环节相对集中。涉案项目均为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天保林项目资金。发案环节集中在合同签订弄虚作假、欺骗隐瞒专项资金真相、截留提取专项资金进行私分、监督验收流于形式。案例一中,涉案对象采取冒用亲属之名签订合同,以下达指标任务方式指令乡镇林业站发动群众义务性无偿实施,或以降低合同单价、隐瞒真实单价截留部分资金私分,或向群众隐瞒有劳务补助的事实真相、欺上瞒下将所有专项资金截留私分。

4.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上述三个案例中,涉案人员有8人系中专以下文化水平,2人为大专以上文凭,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对相关涉林政策法律法规知之甚少,钻法律“空子”、打政策“擦边球”,80%以上到案后仍存在“截留分取专项资金系正当劳务报酬、仅违反政策规定、并未触犯刑律”等错误认识。

二、林业系统职务犯罪发案的成因

1.教育不够扎实。一方面基层林业部门平时对干部职工的教育流于形式,开会学习停留在传达文件,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导致林业干部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深、对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了解不透,对制度的执行打折扣,尤其对什么是违纪、什么是违法等缺乏深刻认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如案例二中黄某等人到案后,均存在“大家都参与、法不责众”等错误意识,对自己参与侵吞私分不以为然、习以为常。另一方面,贪欲作祟,将党纪国法抛之脑后。如案例一中的孙某作为单位党组成员兼石漠化办主任,多年来对“手莫伸,伸手必被抓”的警示何尝不是耳熟能详,但在巨大的金钱诱惑面前,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加之存有侥幸心理,尝到甜头后作案次数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思想放松改造,价值观扭曲,最终滑向犯罪深渊。

2.监督流于形式。一方面内部监督不到位,上级下拨涉林项目资金后,林业局下放权力,明确单位的营林站和石漠化办组织实施,而作案人利用组织实施的职务之便,欺上瞒下,自己组织实施、自己管理资金、自己组织验收,而局领导和上级林业部门对下检查监督不到位。查办的所有案件均为作案人自行冒用他人之名签订合同后,却以下达指标任务方式指令乡镇林业站动员群众实施,同时隐瞒应支付劳务费的事实真相;有的项目以乡林业站名义签订合同后,上下勾结弄虚作假,即“你实施我验收,我实施你验收,最后大家都有份”。另一方面外部监督缺失,项目实施前,对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封山育林等法律政策不宣传,社会群众不知晓,承包项目的自然人不了解真实价格,使得涉案人员采取降低合同单价、隐瞒真实价款截留专项资金私分提供了空间。

3.制度执行不力。一方面,基层林业部门对涉林项目资金的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流程规章不完善,即使建有制度,也只是挂在墙上、停留在口号上、却未落实在行动上,从而为犯罪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对国家、省、市下发的涉林项目资金管理规定、法律政策制度执行不力,打折扣,搞变通,钻空子、踩边线。上述三个案例中,涉案人员均存在“国家鼓励干部职工参与植树造林,谁造林谁受益,其参与组织实施造林项目,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的劳务付出,结余资金应归自己所有”的错误认识。

4.职责待遇不对等。从发案来看,大多数涉案人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上,他们既要涉林项目的业务技术指导,还要组织完成各自联系的辖区补植补造、封山育林项目,工作量较大,而月收入又不高,且站里的经费经常短缺,付出与收入的落差使得部分林业干部心理失去平衡,满腹牢骚,甚至消极对待工作,能少做就绝不多做,还走歪门邪道想法子赚取非法收入。如案例二中黄某等人作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平时各自所联系乡镇的造林任务较重,由于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心理失衡导致铤而走险。

三、防范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教育警示。要把廉政教育、法治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使廉政意识和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以法治讲座、警示教育、典型案例剖析教育等多种形式,使林业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学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防腐抗变的能力。定期举办干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职务犯罪预防和法制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宣讲国家法规政策、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林业部门和有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资金管理、项目实施、质量标准、验收程序等的规定,重点加强对违法违纪以及构成犯罪后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的宣讲,提高干部防微杜渐、廉洁自律、勤政敬业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政策水平。进一步加强法规政策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监督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2.完善管理制度。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针对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项目合同签订、组织实施权限、资金管理拨付、业务技术指导、监督检查验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细化相关配套制度,把预防关口前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有效杜绝退耕还林中的职务犯罪隐患。建立首问责任制度,对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虚报冒领、违规使用资金而给农民群众造成损失的,成活率达不到标准的,坚决追究各级领导和相关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措施,健全上下监督、群众监督的有效机制。落实恢复性司法制度,加强检察机关与林业部门的沟通协作,联合组织力量对所有涉案林业项目进行摸底排查和再度复查,对实施面积不足、成活率不高、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及时开展补植补造,确保涉林项目资金真正落到实处,推进地方生态环境建设。

3.强化内外监督。一是提升项目资金透明度。推进林务公开工作,加大对国家、省、市、县相关涉林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将涉林项目资金、实施地点范围、实施方式、实施种类数量、检查验收结果等向社会公示,让干部群众知晓,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空间。二是加强内部监督,加大上级部门对下监督检查力度,对拟实施的项目全程跟踪,从实施主体、质量、资金管理拨付、项目检查验收、后续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整改并坚决问责;同时落实项目责任人制度,对拟实施的项目每名局领导要牵头负责到底,分管领导要加强跟踪检查,时刻提醒打招呼,杜绝犯罪发生的隐患,确保项目优质、资金安全、干部优秀。三是加强审计监督,每年度审计部门与林业系统纪检部门要强化对已实施项目资金进行审计,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打招呼,坚决果断进行纠正,对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机关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4.推行预防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林业主管行政部门主动通报情况,加强同检察机关的联系,使检察机关对林业系统的工作情况、管理情况、国家拨付转项资金情况了解到位,及时发现情况堵塞漏洞;适时对职务犯罪与违法违纪案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制订预防对策和措施,使专项预防成为常态。要加强两法衔接,建立案件通报和线索移送制度,林业系统主管部门收到群众举报涉林职务犯罪线索后,及时移交检察机关,主动配合查处;检察机关要严格依法办案,加大打击力度,使打击成为一种特殊的预防手段,以打促防,形成威慑,营造“不愿为、不敢为、不能为”的思想防线。

篇5:林业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汇报

预防职务犯罪是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对反腐倡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履行行政执法和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如何加强执法人员的法律、道德教育及权力制约,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远离职务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几年来,我局认真按照省、市、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深入、扎实、有效地贯彻有关文件

精神,狠抓队伍教育,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落实“教育防范、关口前移”的措施,预防职务犯罪,取得一定的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活动中,我局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采取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讨论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一是主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二是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活动”、“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要求每一个干部撰写一篇学习心得,并进行心得交流。三是加强爱岗敬业教育。以开展“满意窗口、树良好形象”等活动,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黄凤林、林强、王瑛等同志学习,积极宣传先进典型,以典型示范,弘扬正气,教育广大干部立足本职,努力奉献,学先进,见行动,形成学先进、扬正气、讲奉献的氛围。使广大干部树立爱林业、讲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

二、找准预防重点,突出预防实效。

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活动中,我局能突出重点,找准预防的确入点,把副科级以上干部作为预防职务犯罪的重点来抓。一是抓科、股长教育。我局对新任用的股所级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廉政勤政谈话教育,提高他们廉洁从政和勤政为民意识。二是抓局党组自身建设。搞好党组的自身建设,是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我局党组成员能带头学、联系实际学、围绕重点地学习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法律、文件,并能认真贯彻执行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策的民主集中制、礼品登记制度和收入申报制度,对局里的重大事项、人事变动、改建基础设施等大额开支,都经党组会进行集体研究决定。局党组每年都能召开廉洁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党组成员都能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摆在党性党风和廉勤政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学习自查自纠活动,大家受到了党纪政纪的再教育,廉政勤政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加强权力制约,规范执法行为。

几年来,我局积极探索执法监督和规范执法行为的新路子,最大限度地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执法腐败。我们的做法是:一是规范执法权限,禁止越权行政。严格落实《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以及市局《依法扣留、罚没财物的管理规定》、《案件核审制度》、《案件审批、备案制度》等执法制度,要求执法人员既要严格执法,又要禁止越权行政。防止执法上的腐败。二是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到位。为保证法律法规得以正确实施。我局推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公示制、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等“三制”,以局各级领导为依法行政责任人,将法律、法规、规章的职责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具体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使执法的主体、范围、权限、标准、明确规范,并明确执法责任人及其职责,以及因故意或过失造成违法、失误或不当行政应承担的责任;把涉及林业行政管理职能的各项办事依据、主体、权限、程序、标准、要求和结果向社会公开,以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社会监督;对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执法目标和执法规范化情况建立评比制度,制定详细的评比标准,定期对执法单位进行评议考核,实行奖惩制度。“三制”的实施,有效对行政不作为和故意违法为重点的行政责任进行追究,做到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全面促进执法水平的提高。三是规范案件的审核权力,把好案件质量关。

四、狠抓机制建设,做好防范工作。

为确保预防职务犯罪的实际效果,我局结合实际采取以下六措施:一是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分解、落实责任。我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与各科、股、室、站领导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把责任目标细化分解,层层分解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好落实,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重视外部监督,进一步加强廉政监督员队伍的建设。几年来,我局能发挥廉政监督员的积极作用,定期召开廉政监督员会议,向廉政监督员通报了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工作打算,并请他们发挥监督员的作用,从各方面加强对林业部门廉政勤政方面的监督。三是早打招呼,立足防范。几年来我局非常重视防范工作,特别是在今年两节期间,我局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制止收送“红包”工作,干部、职工不收“红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度。我局党组都对班子成员财产收入,家庭成员是否经商,本人及配偶住房的变动,配偶子女出国定居、就业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都进行登记,建立了廉政档案。同时我局也建立了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五是落实绩效考评制度,深化机关效能建设。

篇6:预防职务犯罪规范化研究初探

预防职务犯罪规范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就是保证对外工作联系配合及时有力,对内分工协作明确有序,预防对策完善适用。为了提高预防职务犯罪水平和效果,要积极推进预防职务犯罪规范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规范化建设中,要规范预防机构和队伍建设、规范个案预防、规范专项预防、规范制度预防、规范预防调查研究等,从源头

上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规范预防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是在检察机关内部要建立健全检察机关内部预防职务犯罪领导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领导体制。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要选配政治素质好、政治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预防队伍,明确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二是在整个预防职务犯罪的系统工程中,由党委牵头,实现网络预防。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各级检察机关要主动争取党委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视,通过党委牵头组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网络非常必要。可以通过向党委提出当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意见,建议党委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领导)小组,并由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处(科)负责处理指导(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工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联系沟通和协调,进行信息交流,推广预防经验,走系统预防、部门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的道路,共同推进预防工作的深入。

二、规范个案预防。个案预防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切入点,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有效方式。要克服就案办案,开展个案预防,坚持在办案过程中做好“六个一”,开展个案预防,是检察机关利用职能优势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方式。这“六个一”即是每查办一起职务犯罪案件:一是责成犯罪嫌疑人写一份触及灵魂的悔过书,这悔过书对犯罪嫌疑人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别人看了便受了一次深动的警示教育;二是到发案单位召开一次座谈会,分析发生职务犯罪的原因,商量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三是通过办案,发现发案单位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提出一项口头或书面的检察建议;四是根据所办案件的实际情况,对案发单位的有关人员上一堂“看得见、摸得着”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课;五是根据案发单位暴露出来的问题,督促案发单位制定一项整改措施;六是在案件办结以后,为落实检察建议、整改措施等对案发单位进行一次回访,进一步落实案发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三、规范专项预防。从近几年查办的职务犯罪来看,虽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受体制性、社会性矛盾制约,许多领域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犯罪屡禁不止,特别是入世后,许多企业将进行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侵吞国家资产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可能上升。因此,我们要在权、钱、人三个环节,认真研究在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和监控盲区,注意发现因监督失效、管理失控、用人失察导致职务犯罪发生、蔓延的问题,准确把握诱发职务犯罪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探索具有遏制性、控制性、预警性的途径和方法。预防工作要以资金的控制为方向,以用人的监督为基点,加强对职务犯罪趋势的超前评估与科学预测,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积极介人重大投资项目、重大建筑项目工程等开展同步预防。与有关投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建立“创优质工程,当优秀干部”的“双优”制度,加强对重大项目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职务犯罪同步监督。对资金使用、物资采购、质量验收进行全程监督,对管人、管钱、管物、管合同、管木材销售等重点岗位开展专项预防。

四、规范制度预防。一要规范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的预防制度建设。检察机关要在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开展预防活动,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交叉的社会化预防网络,必须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各种制度的建立,加强制度的配套建设,使各项工作趋于规范化。要在调研的基础上,使信息管理、检察建议管理、预防项目管理、工作目标综合评价管理等制度尽快完善。尤其要建立预好范文版权所有防职务犯罪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加强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检察机关部门之间和与网络单位之间对职务犯罪案件信息和预防信息的通报反馈、广泛收集和利用,实现信息共享。为研究林区预防职务犯罪规律、特点提供相关的资料,为党委研究部署预防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二要规范预防立法工作。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无锡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等地方性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项法规的出台,标志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已经迈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同时也为检察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法律依据。这种由检察机关提请,人大常委会制定预防职务犯罪专项法规,实行依法预防的工作方式,可以提高预防工作的层次,拓展预防工作的领域,值得推广应用。

上一篇:纽约之行作文800字下一篇:欧姆定律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