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优秀教案

2024-06-14

穷人优秀教案(精选7篇)

篇1:穷人优秀教案

《穷人》教案

教者:常宁市学墙完小

唐斌全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

话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

品析细节,理解文中描写人物心理和对话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准备:生:课前预习

师: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

1.导语:

今天的课堂,老师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给大家见面,我想 出一道数学题来考考大家,谁敢举手?

2.出题:5+2=?

3.把这题与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联系起来,(师适时板书课题:《穷人》)5+2指的是什么呢?

4.师小结:这道题在数学里的答案是唯一的,而在语文里的答案或许是多种多样的。让我们走进《穷人》一起来探究探究。

二、让生学生质疑,逐步解决疑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桑娜一家并不宽裕,渔夫不顾自己的身体......在这种情况下,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提问)

2.师归纳:(投影出示)

(1)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怎样的?有什么想法呢?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是因为什么呢?

(2)当丈夫打渔回来,桑娜又是如何向丈夫交代呢?丈夫是怎么说的呢?从中你能感受到了什么?

(3)家里又多了两个孩子,共七个孩子,生活将会是怎样呢?

3.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寻求答案。

三、信息反馈,师引导深入挖掘

(一)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怎样的?有什么想法呢?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是因为什么呢?

A.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怎样的?

1.忐忑不安,体现在哪?(9—11自然段)

2.请一位同学朗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思考,忐忑不安的在想些什么呢?

3.如果按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投影出示: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的呢?(4)他会说什么呢?

4.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师解答:这就是“忐忑不安”,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很乱。

5.请人有感情的读“忐忑不安”。

6.再读9—11自然段,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忐忑不安”。(生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7.读9—11自然段(先练——再请个别)读出“忐忑不安”的感情来,其他人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

8.这么多的感叹号,问号,你读懂了什么? 9.师生合作朗读(师旁白)

过渡语: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心里如此忐忑不安,那她心中为什么会如此的忐忑不安,我们带着这四个句子,来走进他(她)们的心里世界。B.桑娜心里想法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他们家生活状况。(第二自然段)

2.“受”是什么意思? 3.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4.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所以她会反问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小组合作交流)

投影出示:

如果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宁可(),也要()。

C.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是因为什么呢?

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是本能?(引导学生说出桑娜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当丈夫打渔回来,桑娜又是如何向丈夫交代呢?丈夫是怎么说的呢?从中你能感受到了什么?

1.当丈夫打渔回来,桑娜又是如何向丈夫交代呢?丈夫是怎么说的呢?请把它划出来。(请一个生读)

2.这里有个词令人感动,哪个词?(熬)

3.能换个词吗?

4.为什么要用“熬”,从“熬”中读懂了什么?

5.将来更苦,他想到了吗?体现在哪?

6.写渔夫的心理想法

(三)家里又多了两个孩子,共七个孩子,生活将会是怎样呢?

1.说到此时,我们再来看5+2只等于7吗?(生回答)是我们用语文的方式,在《穷人》中得出的答案。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生回答:《穷人》)

2.而课文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

3.穷人不穷,改课题。

4.好人哪!是啊,我们多么希望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希望桑娜与渔夫这一大家子能够幸福美满地生活下去,会吗?(会/不会)课文继续下去了吗?(没)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以《桑娜收养西蒙的孩子后......》为题,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三百字的短文。老师期待你笔下故事的结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仿佛看到了渔夫一家的生活是怎样的?

朦胧的早晨,你看到了......漆黑的夜晚,你看到了......四、课堂结束

五、板书:

渔夫

桑娜

严肃、忧虑

忐忑不安

坚强

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二0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篇2:穷人优秀教案

韩洪小学 卫丽敏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教学重、难点: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 一 课 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文中写了几个穷人? 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课件)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师: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渔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⑴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

⑵给课文划分段落。

⑶指名反馈,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体悟“穷” 1.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老师可以为大家提供两种表达观点的方式:第一,默读课文,找到能证明你的观点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第二,朗读课文,抓住最能证明你观点的句段,展开想象,读好这些句段。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小组交流观点。)

3.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课件)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2)从“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恶劣环境的句子,(品读夫妻的对话。)

四、研读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这一部分的描写交待了三个要点:一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穷困的家庭环境;二是介绍了人物——勤劳善良的桑娜和她的丈夫;三是渔夫为了一家人正在海上打鱼,与风浪搏斗。这三点使读者看到了穷人渔夫一家的生活现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同时与后面故事的发展,与人物的精神、品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5.“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钟声还在继续响。一方面突出表现了渔夫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顾惜身体和危险出海打鱼,深夜还回上不了家的悲惨生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妻子桑娜担心着丈夫的安全,期待丈夫平安归来的焦虑心情。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艰苦,但他们却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维持着生计。渔夫为了一家人甚至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与风暴出海打鱼,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然而,就是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渔夫和桑娜还是主动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我们等下节课再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六、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篇3:穷人优秀教案

一、单元弘扬人间真情

《穷人》所处的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它和《唯一的听众》是两篇精读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和《用心灵去倾听》是略读课文,还有“回顾·拓展”中的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整个单元的每一处都透射出人间真情,无不让人为之颤动。

《穷人》一文记叙了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一家人不仅过着夫唱妇随、美满安逸的生活,而且热心帮助生病的邻居西蒙,不约而同地主动要求抚养三个孩子的动人故事。穷人的生活真穷,但是穷人有着与金子一般富有的精神与内心,让人感到穷人不穷。<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是说一个身体残疾的青年,为了帮助许申高这样一个贫穷而又渴望看书的孩子,不惜隐瞒事实,买下了他的马草,好让他来书摊看书心安理得的事。“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个残疾青年对那位穷苦孩子真诚的祝愿,也让人体会到这样的良苦用心。《唯一的听众》描写了在使落雪对音乐绝望的前提下,一位聋哑的老妇人每天听他拉小提琴,成为他唯一的听众。那位老妇人每天用心去倾听和感受这样的音乐,给他力量;每天用鼓励的语言和微笑激励他,给他信心,最终成就了他能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演奏。这样的故事让人感动,让人体味“人”字支撑的力量。《用心灵去倾听》则是记叙了儿时的汤米不懂什么是电话,却懂得在电话那头的苏珊与之有着真切的交往过程。

四篇文章的主人公都并不富裕,即便是拥有小提琴的落雪或者拥有电话机的汤米。但是整组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就像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美好的人间真情。它们就像“人”字的结构,相互支撑着,相互提携着,相互进步着。无论是哪一篇文章,在教学中都应该围绕主题,突出单元整组教学特点,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达到人间真情的品味和感悟。这里仅以《穷人》一文为例,谈谈教学要点。

二、教学目标凸显人文主题

在不同的教材里,《穷人》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人教版将该课文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不仅突出了工具性目标,更突出了人文性目标,可以说《穷人》是一篇很好地凸显意言兼得的好教材。

第一是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依据课文后面的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来确定的,而这一目标符合小学高段年级阅读要求。内容结构上很明显地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是时间顺序记叙的,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朗读上要快乐有快乐,要紧张有紧张,要忐忑有忐忑,真情表达,跌宕起伏。书写上可以安排观看插图,读着“桑娜拉开了帐子”后的续写,令人回味无穷。这些内容都需要小学生去读、去掌握,也就体现了小学生知识能力的达成度。

第二是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故事叙述比较具体,但是故事情节比较流畅,扣人心弦。单元提示有“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读懂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还要体会情感,感受文章所透射出的真情实感。随着在课文的层层朗读中,学生不但会感受到桑娜和渔夫一家的贫穷生活,更会感受到他们一家富有的内心世界,会逐渐让人感到穷人不穷。

第三是抓住语言现象,学习对环境、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这在单元提示和课后思考题中都有明确的要求——“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课文之所以经久不衰,一次次地被列入小学课本,与课文的许多语言现象分不开,比如:夜晚海面上让人惊心动魄、心惊肉跳的环境描写;而屋内让人倍感温暖与舒适的家庭环境描写。再譬如: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那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让人品味其复杂而多元的内心矛盾,让人看到了穷人美好的心灵。再譬如:渔夫回家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描写,不仅让人担心桑娜的做法,更让人担心渔夫的想法,然而一句“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简朴话语,使人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三、教学流程彰显学生学习力

为了达到课文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合理的安排,才可能在两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按照单元提示和课文后边的思考题,尽管这么长的课文教学内容很多,但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那就等于失去了教学的重点。如果我们将教学内容重点化,把所确定的三大目标逐一分解,那就可以浓缩成两个,就是“穷人真穷”和“穷人不穷”。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在第一课时中,通过朗读、讨论和梳理,重点是通读全文、说说故事、讨论环境描写,来掌握桑娜一家真穷,从而推广到当时的俄国所有的穷人真穷。第二课时中,可以围绕“桑娜一家真的很穷吗”的话题,抓住桑娜家庭环境、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桑娜和渔夫谈西蒙孩子去向的对话等等,来品味穷人不穷,他们很富有,他们拥有一双勤劳的手,拥有一颗同情善良的心,拥有一种人帮人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分析以往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有陈述语言、问题语言、评价语言、引领语言等等,这些语言都体现着教师精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行为。面对这么长篇的课文,我们对于教学语言更要精准和精练,尤其需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一般在第一课时,为了全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桑娜一家真的很穷,我们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设计一两个主打问题,以引导学生很快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譬如:课文哪些方面写出了桑娜一家真的很穷?开头的环境描写对穷人一家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样的主打问题自然引导学生朝着主要内容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迈进。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了达到穷人不穷这样的目标,我们不妨可以设计:穷人桑娜一家真的很穷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穷人不穷?桑娜富有的是什么?这一系列的主打问题,个个问到点子上,个个朝着教学目标挺进。是的,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教师只要设计好问题,就好像朝河里投入了一块石头,从中激起波纹与水花,引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从而让学生意言兼得。

(三)建议教师课堂退位

新课程不仅提倡课堂是平等的、民主的,更是提倡课堂上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所以,我们建议课堂上教师可以退位些、再退位些,尤其是面对高段年级的学生。课堂上,教师退位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智慧,是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到教师退位呢?教师的退位是要靠课前的精心设计,是要靠课前的充分准备的。换句话说,教师在课堂上要退位些,而在课前更要往前些。譬如,教师必须要掌握穷人不穷的地方有:桑娜一家家庭美满、夫唱妇随;桑娜和邻里之间又是关系和睦、亲密无间;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桑娜一家能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宁可自己再辛苦些、再勤劳些,也要把西蒙家的两个孩子抱回来,跟死人呆在一起是万万不行的。于是课堂上,应该更多地抓住环境描写、心理活动、人物对话等语言现象来朗读、理解、欣赏和诠释,品味桑娜一家人的美好心灵和诚挚情感。

篇4: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在调查研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国社会出现着上一代的贫穷让下一代继承的趋势。也许这种情况在过去也存在,但是,在当今收入分化如此明显的时代,这种趋势似乎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穷人变富机会减少

我们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构成最高等级,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和个体工商户阶层位于中间等级,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构成中下等级,城乡失业半失业人员属于最低等级。

我们的调查表明,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当时的改革首先让那些在计划体制中处于底层的人受益,主要是农业劳动者和城镇待业无业等人员,最明显的情况是他们向上流动的机会大幅增加,比如大多数私营企业主来自中下层或最底层的社会阶层。至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经理人员阶层,在80年代还有一部分来自中下等级的工人和劳动者,还占2/10。但是,到现在,中下等级的阶层成员向最高等级流动的可能性非常之小。比如个体工商户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还有机会成为私营企业主,但是现在没有多少可能性了,接近6/10的人停留在阶层内部,4/10的人向比其低的阶层流动。至于比个体工商户地位更低的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和农业劳动者乃至失业半失业人员就更没有机会向最高等级的阶层流动,比如能有机会向最高等级阶层流动的农业劳动者不到2%。与此相反,最高等级的阶层成员基本上没有出现向底层流动的现象,而陷入底层的绝大多数来自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农业劳动者阶层以及个体工商户。中下层人员也只能在相邻的阶层之间流动。而且,底层和中下层的子女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在明显减少,特别是农业劳动者成为代际继承性最稳定的阶层,与此同时,最高等级的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代际继承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这意味着在高层、中上等级阶层与中下层和底层之间逐渐显现出难以跨越的社会结构鸿沟。

个人创业难度大

除了社会结构本身具有强大的惯力外,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不同的是,市场有了很大的变化,体制改革开始触及改革者自身以及优势群体的利益而难以推进,一些制度性缺陷不但没有在改革中得以消除,相反在经济发展中被一些优势群体所利用,从而在下层与上层之间构筑了许多难以超越的屏障。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意味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也意味着“市场垄断”现象开始出现。所谓“市场垄断”,是指在市场机会有限的情况下后来者难以进入先来者占据的市场空间。如何突破“市场垄断”(或者说市场饱和),在体制上还没有任何创新。比如,我国内需不足问题多年得不到有效解决,国家和各地没有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风险基金的支持以及其他制度性风险规避机制,银行体系还没有从机制上强有力地支持个人创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等等。与此同时,在生产经营和市场运营中,行政垄断仍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农民、下岗工人甚至连大学生创业也不如短缺经济时代那么容易,个体工商户要成为私营企业主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上学改变命运?

我们曾于2001年和2002年赴中西部农村调查,发现教育负担已经远远超过农民税费负担。西部一个非常贫困的县一直是该省的高考状元县,当地农民为了让子女考上大学,不惜举债、勒紧裤腰带。在大学分配制度市场化改革之前,当地农民虽然因孩子上大学而举了不少债,但是当子女大学毕业后,他们通常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但能在短时间内(一般为3年左右)还清父母为他(她)上大学欠下的债务,而且也能改善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的生活。从90年代后期开始教育制度的改革,实行收费制以及自主择业制度,该县的农民很快发现,送孩子上大学,不但不能确保孩子能脱离贫穷,找到一个稳定的“金饭碗”,而且他们的家庭也有可能陷入长期的更加贫困的境地。东北某省有调查表明,农村有28.7%的高中生“害怕上大学”,因为担心让家庭负债。最近几年不断爆出农民因孩子考上大学、没有钱送孩子上学而自杀的悲惨事件,还有个别农民为自己孩子考不上大学而燃放鞭炮的“世界级”奇闻。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也是多年备受关注却仍未有效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并在专门颁布的有关农民工的文件中要求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解决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不少流动孩子不能享受与流入地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他们只能上打工子弟学校。这背后涉及到公共资源配制体制问题,改革这一体制,非一日之功。因此,流动孩子的教育已经触及到作为下层的农民工能否改变他们子女的社会地位、打破代际传承、实现向上流动的关键处。在现代社会,教育是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最重要机制。如果下层阶层成员和他们的子女不能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他们没有经济能力送孩子上大学,也无法确保他们的子女大学毕业后能找到比他们好一些的职业,那么教育不但无法改变下层成员代际地位沿袭的格局,而且还有可能成为一种消极因素,正如一些农民说的“不上学永远穷,一上学马上穷”。

“半城市化”人

就农民工来说,新生代正在成为主力,第二代农民工正在成长中。从第一代农民工到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我们看不到有一种向上流动的机制在出现,相反,在长期的外出打工中,第一代农民工因年龄增加、伤病或其他无法阻挡的因

素,而只得返回农村。但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来说,他们不会像第一代农民工那样轻易地放弃城市而返回乡村,因为他们的外出目的、对农村的感情以及价值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愿意选择长期留在城市,希望实现身份的转变,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但是,展现在他们面前的现实是,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机制和条件不知道在哪里。他们不能“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工作更不稳定,甚至处于非正式状态,无法获得体制的有效保护,城市的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等离他们很远。他们也不可能在变动不居的工作中积累他们的资历,为他们向上流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他们中的许多人很有可能成为“半城市化”人,也就是说他们返回不了乡村,也融入不了城市,处于“半城市化”状态,“一只脚踏进城市大门,一只脚还在城外”。他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处于“孤岛状态”,享受不到公共服务,受社会歧视的状态也无法得到改变。这种“半城市化”不仅会影响这些农民工,还有可能传递给他们的子女,出现长期化、凝固化趋势。

城市社区的贫富分化

城市社区的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高档富人社区,配以优质的教育、卫生和其他社会资源,不仅凸显了富人具有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而且使他们和他们的子女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源,比如他们的子女可以享受稀少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从而在今后的教育竞争乃至职业竞争中具有更多的优势。相反,呈现衰败迹象的贫困社区也已形成,相应地也缺少优质的社会资源,生活在那里的大多是下岗工人、失业人员和低收入的蓝领工人等。他们过着拮据的生活,有的人无法供孩子上学,特别是上大学;在他们的子女中,初中毕业后不继续上学而去找工作的情况相当普遍,他们往往也是低工资人群之一。在不少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成年孩子居住在狭小、简陋的房子中,影响到孩子找对象和结婚。由此可知,穷者的孩子在社会竞争、教育竞争、职业竞争中一开始就处于劣势。

相对应的是伴随城市快速扩张和工业化迅速发展而来的一大批“三无农民”,据估计在5000万人左右,他们没有土地、没有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中的许多人生活在城市社会的边缘,同样过着艰难的生活。这种状况也进一步决定了他们的子女无法通过教育、工作去改善他们的处境、提高社会地位。他们不能与城市居民那样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更没有经济能力去获得高水平的教育,他们只能在城市的底端就业市场上寻找低收入的工作,甚至有不少人找不到工作。在城市社会,让人感受最深的是,一些原本还过得去的人群在城市扩张和企业改制过程中没有获得好处,反而出现向下流动,坠落到社会底层,由此也将其子女带入了更加恶劣的社会位置,弱化了他们的竞争能力。

化解危险迫在眉睫

总之,在我国经济近30年连续保持着世界第一的发展速度的背景下,却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但不能保持原有的社会地位,反而向下流动,陷入了贫困状态,更凸显出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而且,中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可能性在大幅减少,而阶层的代际传承性随之显现。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固化,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已经呈现出固化的危险信号。化解这种危险,已经迫在眉睫。是否化解成功,取决于这样几点:国家能否建立起让所有公民共享基本权益的国民待遇体系,包括真正普及义务教育,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能否构建强有力的税收调节机制和财政的再分配制度,以有效缩小收入差距;国家能否出台一系列政策和一套有效的制度,以增强底层、弱势群体的发展能力,帮助和鼓励其创业;社会是否能增强自我组织和自我协调的能力,形成多元而相互制衡的社会力量格局,从而有效地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知识链接

贫富差距的代际转移

简明地说,贫富差距的代际转移就是指上一代的富裕或贫穷传递给下一代,即富人的后代仍然是富人,穷人的后代仍然是穷人。社会学在对各国的社会流动研究中提出了阶层之间的开放度概念,意指人们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程度,如果富人的后代仍然保持富人,而穷人的后代不能成为富人,说明阶层之间基本上不存在开放度,缺乏跨阶层流动,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比较僵化、凝固的,这样的社会也就缺乏活力和合理性。

篇5:课文穷人优秀教案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齐读课文

回忆一下,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板书:桑娜 渔夫 西蒙

学习了课文的1——7自然段,这三位穷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勤劳、坚强

自学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师:他们除了勤劳、坚强,还有什么别的品质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148页。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课件二)

问题我解决:

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8——11自然段。思考:

桑娜还具有什么品质?

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划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汇报交流:

体会桑娜品质

师:通过刚才学习,桑娜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读课文语句并谈体会

生:桑娜很善良(板书:善良)

她看到西蒙死了,就伸出援助之手,把孩子抱回家

生:桑娜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师:你从哪句体会到的。

生:“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说明她根本就没细想,就把这事给做了

师:体会得真好。

(课件三)

同学们,“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

生:不这样做,孩子会冻死,会饿死;

生:不这样做,桑娜觉得对不住自己的良心,对不起西蒙

……

师:就是因为桑娜的善良,她才会毫不犹豫地把死去的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谁愿意把这样句话读给大家听听,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一生读。

互评:他读得怎么样?(优、缺点)

师评:你读得很流利,同学们的建议你愿意接受吗?

师指导读:同学们,在读这句话时,除了“非这样做不可”要重读,“这样做”也要加重语气。

学生练读,试读,齐读

师:在抱孩子的时候,桑娜是不假思索的,把孩子抱回家后,她想了什么呢?

(课件四)

“她忐忑不安的想……也好。”

师: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文中大量使用的标点符号是——

生:省略号

师:省略号的的连续使用,表明了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

同学们,你们小声把这段话读一读,思考:课文写了桑娜哪些心理活动?

(生:紧张、激动、担忧、害怕、坚定……)

师:这么复杂的心理活动,谁能通过读体现出来?

一生读:

师:复杂的心理活动读出来了吗?还不太明显。没关系,因为咱们对这段话还不太理解,所以读起来有点难度,那么,我们就先来理解这段话

同学们,如果你是桑娜,当你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你会担忧什么?试着把第一个省略号补充完整

生:……

原来桑娜担忧的中孩子和丈夫。那她又害怕什么?又是什么让她如此坚定呢?这两个问题你们小组自己讨论解决,试着把后面的几个省略号加以补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试着把省略号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补充,现在,你能理解桑娜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了吗?好,下面咱们再来读这段话。读到省略号时,应怎样读?(停顿一下)

学生试读

一生读:(指导读,提醒学生注意省略号)

谁还想试试(自评:自己觉得哪儿读得好?教教大家)

学生齐读

尽管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有没有改变?从哪句话体会出来的?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善良:为了收养孩子,挨打挨骂桑娜也不在乎

生:善良:只要丈夫同意收两个孩子,自己受点皮肉之苦也没什么)

师:说得好。桑娜(板书: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多么善良的桑娜。

老师也被桑娜这种行为深深地打动了,也想读读这段话,行吗?

(师范读)

老师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别净说好的,你认为老师哪儿读得还差点?(学生指出,跟学生练读)

再齐读

(二)归纳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学习8——11,我们认识了桑娜的善良,我们是怎么体会到的?

(课件五)

学习办法:

1、读课文

2、划句子

3、找重点词

(三)提出学习问题

师:渔夫又有什么别的品质呢?我们就用体会桑娜品质的学习方法来体会渔夫的品质。如果你是老师,你会为学生布置什么样的学习任务?

(课件六)

问题我解决:

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还具有什么品质?

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划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四)体会渔夫品质

师: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渔夫很善良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

(课件七)

师:善良的渔夫决定收两个孤儿,聪明的孩子,你告诉我,这一决定对桑娜、对渔夫意味着什么?对他们的五个孩子来说,孩子们可能会怎样?

这些渔夫想到了没有?从哪句话体会到的?

生:……

在困难面前,他退缩犹豫了吗?而是做好了准备。从哪句话体会出来的(课件七)

哦,我们,我们总能……的)

(课件七)

“熬”这个字如果能替换,你想用哪个字?

生:

哪个最好?好在哪里呢?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样的日子用“熬”来过?生:苦日子)

师:也就是说,(课件八)

渔夫为了————,做好了————的准备)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同学们,为了体现渔夫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在读这段话时,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生:……

主题的升华

(课件九)

师:数学题中 5+2=7在这篇课文中,你用语文方式算一算:五加二又等于什么?

生:……

师:回答得真精彩!现在咱们再回味一下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穷人,是不是整篇内容都在写穷人的“穷”?你认为他们哪儿不穷?

师:是啊,他们是那样的勤劳、善良、坚强。学到这,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生:他们这样勤劳、善良,为什么会成为穷人呢?

师:问得好!为什么这样的人会成为穷人呢?(回忆一下,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的)(课件十)

就是因为沙皇的专制统治,使得勤劳、善良的他们成为穷人。尽管他们生活上是那样的贫穷,但精神上却是那样的富有!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课件十一)你看,桑娜拉开了帐子,夫妇二人看到的是,自己的五个孩子和西蒙的两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声中安静地甜甜地睡着。此时无声胜有声,两颗美好的心灵进行着碰撞。桑娜和渔夫会说些什么呢?他们是怎样抚养七个孩子的?他们又会遇到哪些困难?……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遗憾的是,托尔斯泰老爷爷却没有继续写下去。庆幸的是,多年后,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诞生了!他,就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是你们自己呀。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编下去?那就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课件十一)

师:编写的时候要注意:(课件十二:温馨小贴士)

师:昔日的〈〈穷人〉〉己经流芳百世,相信今天你们的续写一定会风云再起,有信心吗?下面就把你的构思跟小伙伴说一说吧。

五、布置作用

师:同学们,课下你们继续构思这篇课文的续写。下节课咱们再一起续写、交流、评价。

篇6:穷人文教案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学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预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一)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

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

[预设]感受:A、贫穷B、勤劳C、辛苦(危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练习](出示课件)学生进行练习。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

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还是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难道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生活吗?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篇7:《穷人》教案

4、谁能说一说你提出了哪些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1)师:教学目标:

1、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感受西蒙、桑娜一家的贫穷,体会桑娜的善良及忐忑不安的原因,体会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对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的向往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善良。教学难点: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中有更深刻的感悟。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跳水》这篇课文,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

2、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照片),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作。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穷人》。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这篇课文中的《穷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怎样的震撼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0页,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学们,这篇课文情节曲折,感人至深,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

题?

5、大家不仅能够根据课文的重点词句和主要内容提问,而且多数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归纳整理,做为我们一会儿深入学习课文的要求。想知道我们的学习要求是什么吗?请同学们看屏幕(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谁来读读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1、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2、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后,心里为什么忐忑不安?

3、渔夫身上的担子那么重,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动笔到书中画一画有关句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老师相信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吗?

四、汇报交流。

(一)、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

1、师: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桑娜对两个孩子的关心和 对邻居西蒙的同情。

3、指导学生朗读以下段落: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他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睡熟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

善良是桑娜与生惧来的美德,善良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怎样才能读出桑娜的善良呢?请同学们看屏幕(大屏幕出示句子):谁来读这段话?(2)师:此时,我们感受到了桑娜的身上有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善良的力量,那就是爱的力量,此时桑娜除了抱回两个孩子外,她没有别的选择。教师范读这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师:让我们再来感受桑娜的善良,谁来读这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4、指导学生朗读以下段落: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1)、师:同是穷人,桑娜更深深地理解西蒙的难处,这就是人间最可贵的真情——同情。怎样才能读出桑娜对西蒙的同情呢?谁来读这段话?(2)、师:不仅桑娜同情西蒙,我们也很同情西蒙,怎样才能读出你对西蒙的同情之情呢?自由练读这句话?(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谁来读? 教师范读,再指名读。

(二)、汇报交流第二个问题。

1、师:此时,西蒙已经悲惨地死去了,桑娜抱回了两个孩子,这是多么感人的事情,可她却忐忑不安起来。桑娜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

2、引导学生体会桑娜矛盾、忧虑、担心的复杂心情。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弄清下列问题。(1)多了这两个孩子后,桑娜家的生活状况会怎样呢?(2)桑娜都爱谁? 教师小结并板书:生活的贫穷是桑娜忐忑不安的重要原因。(边说边板书)桑娜现在的生活就很穷,收养了两个孩子后生活会更穷。(3)自由读这段话(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 ,揍我一顿也好!”),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从桑娜矛盾的内心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她收养两孩子的愿望的强烈,决心的坚定。

3、指导朗读:师:虽然桑娜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生活的贫穷让桑娜矛盾重重,忐忑不安。怎样才能读出桑娜不安的心理呢?谁来读这段话?(9—11自然段)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老师也想读读这段话,行吗?师范读。此时的桑娜多难啊!如果是老师我会溜泪的?谁再来读这段话?(配乐读)

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可能省略了桑娜的一些想法,让我们来试着补充一下。

(三)、汇报交流第三个问题。

1、师:此时此刻,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希望事情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作家就为我们写了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渔夫身上的担子那么重,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这两个孩子呢?

2、引导学生体会渔夫的善良、坚强。相机引导学生弄懂下列问题:(1)、你认为渔夫对邻居的事应该负责任吗?

(2)、“熬”还可以换成哪个词?你认为用哪个词最好?(3)、在困难面前,渔夫是多么坚强,下面就请同学

们听着风声、海浪声想象一下,在这个死里逃生的夜晚,渔夫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播放风浪声)

(4)、为了抚养西蒙的孩子,桑娜和渔夫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怎样熬下去呢?

教师小结并板书:透过这个“熬”字,我们不难体会到渔夫和桑娜的身上有着一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指导朗读。渔夫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的话语是那么朴实、那么感人。让我们来读读渔夫的话。(大屏幕出示句子: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如果是你,你能熬过去吗?这就是渔夫的善良带给我们的深深的震撼。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从渔夫的身上汲取更多的力量。(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指导分角色朗读。我们刚才学得只是课文的高潮部分,怎样才能读好12——27自然段渔夫和桑娜的对话呢?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让我们体会桑娜和渔夫共有的善良。谁读桑娜的话?谁读渔夫的话?谁读旁白部分?(配乐分角色读。)

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你认为你现在最能读好谁的哪句话呢?谁来试试?

五、拓展升华。

1、请同学们看图,当西蒙拉开帐子后,他和渔夫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2、同学们,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图画,现在让我们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吧!

老师起的名字是:爱心无价,真情永存。

3、课文以穷人为题,你认为穷人穷吗?

4、作者从语言、动作、心理这几个方面对渔夫和桑娜就进行了描写,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美好品质,这也是我们在今后写作文的时候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与文中人物对话的机会,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呢?

上一篇:政府招标采购案例下一篇:mcucan网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