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散文:自己的生命中

2024-06-11

生活散文:自己的生命中(精选14篇)

篇1:生活散文:自己的生命中

生活散文:自己的生命中

我们仅靠一点缘分相遇,却用彼此真诚相知。尽管我们彼此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更不知道彼此具体地址,但是我依然用自己的真实,真诚和善良面对每一位好友,也许是因为我的诚实感动了你们,你们对我总是尊敬有加,正是这样,才建立起一份份纯真宝贵的友谊。

曾记得跟第一位好友的相遇,第一次接触你就把自己的初恋故事讲给我听,由于你们双方家庭反对两人没有走到一起,你困惑,你迷茫,二十多年生活在无法言喻的阴影里不能自拔,那一句句悲凉的话语感动了我,我决定用自己的阳光和自信带你走出阴影。我不专业的`开导终于让你豁然开朗,心情一下子轻松了好多,我也感到由衷的欣慰。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相互鼓励,畅谈生活和理想,彼此建立了纯真而深厚的友谊。

还记得这样一位好友,他告诉我由于跟妻子两人性格都很倔强,所以感情不是太好。我作为你的朋友,只有好好开导你。我告诉你:作为男人,要更多的学会宽容和忍让,那才可以显示一个男人的胸怀。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虽然我的开导不一定会起到多好的效果,但是我是真心的为你好。我真心地祝愿你们夫妻和睦,生活幸福。

作为第三者出现的妹妹,不知现在可好。记得你说爱上了一个有一个十岁男孩的男人,并且非要让人家离婚。我告诉你:天下的男人很多,为什么偏要去爱一个已有家庭的男人呢?我们都希望自己幸福,但是这个幸福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你扪心自问,怎么忍心让一个无辜的孩子和母亲受伤害。后来,你告诉我,你被那个男人抛弃了,他回到了妻子和孩子和孩子身边。这时候,你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强烈的报复心理一下子涌上心头,我告诉你:“妹妹,其实你一开始就可以预料到这个结果,现在只有把孩子打掉,重新振作起来,追求自己新的幸福。”你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但是我告诉你:那你现在必须做好单身母亲带孩子的思想准备,以后的种种困难你必须有所预料并勇敢去面对。后来我的好友里找不到你了,不知你现在过得好不好,对你关心,我是因出于你对我的信任,另外感觉你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因为我一直对第三者恨之入骨,真心希望你能改过自新,好好生活。

早已忘记了多少朋友向我倾诉自己的不幸,我都会真诚的告诉你们:人的一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喜忧参半才是生活,我们只有让自己的生活里充满阳光,我们的人生才会灿烂。

昨天,一个上了年纪的好友突然问我:“你感觉我们的友谊能保留多长时间?”我不加思索地说:“永远!”为什么我敢这样说,因为我跟朋友们的友谊都很纯洁,虽然是淡淡的,但是都是真诚的,所以会显得弥足珍贵,彼此也会好好珍惜的。

既然与你们相遇并相知,我会倍加珍惜这份感情和友谊!

篇2:生活散文:自己的生命中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等这些情感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外物的侵扰,是平和自然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中”。

平和是待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在处理各类事物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在心理上产生反映,发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变化,并且在表情、行动、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如果表现出来的情绪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足,而且还符合当事人的身份、不违背情理、适时适度、切合场合,这样就达到了“和”的境界。

如果我们用粗暴的言语及行动去解决问题,结果会事与愿违,并且会越搞越糟。

有一个富人脾气很暴躁,常常得罪人,事后又懊恼不已,所以一直都将这暴躁的坏脾气改掉。后来他决定好好修行,改变自己,于是花了许多钱,盖了一座庙,并且特地找人在庙门口写上“百忍寺”三个大字。这个人为了显示自己修行的诚心,每天都站在庙门口,一一向前来参拜的香客说明自己改过向善的心意。香客们听了他的说明,多十分钦佩他的`用心良苦,也纷纷称赞他改变自己的勇气。

这一天,他一如既往站在庙门口,向香客解释他建造百忍寺的意义时,其中一位年纪大的香客因为不认识字,向这个修行者询问牌匾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修行者回答香客,牌匾上写的三个字是“百忍寺”。香客没听清楚,于是又问了一次。这次,修行者有些不耐烦地有回答了一遍。等到香客问第三次时,修行者已经按捺不住,很生气地回答:“你是聋子啊,跟你说上面写的是‘百忍寺’,你难道听不懂吗?”

香客听了,笑着说:“你才不过说了三遍就忍受不了了,还建什么‘百忍寺’呢?”修行者无语。

安禅何须山与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修行何必去寺庙,生活才是修炼场。只有在生活中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懂得平和对待他人的人,才能做到百忍而不怒。

控制好情绪,绝不仅仅是修养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既决定着一个人的气质和生活品质,也关乎其为人处世的成败得失。怒气似乎是一种能量,如果不加控制,它会泛滥成灾;如果稍加控制,它的破坏性就会大减;如果合理控制,甚至可能有所收获。

控制好情绪,做一个平和的人,其玄机在一个“静”字,“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冷静做人,理智处事,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平和的人,眼界极高。表面平凡,实则内聚,心中有坚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平和的人,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内不见己,外不见人,施恩于人是出于真诚,而不是利用别人来沽名钓誉,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纯心做人。

篇3:生活散文:自己的生命中

关键词:马丽华,苦难意识,西部散文

苦难是人类生活中无法规避的属性之一, 而文学成为了人类倾诉苦难的诗学方式。古往今来, “苦难意识”已成为作家创作作品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当代文学作品中, 除了一些像余华一样的先锋性“冷血”作家创作的作品以外, 就集中体现在了西部作家的作品中。特别是西部散文, 不管是周涛对于边塞苦难的描述, 还是史小溪陕北史诗般悲壮生命的感叹, 还是马丽华西藏恶劣气候下生命高昂的赞美, 都将“苦难”作为一种写作背景, 或者一种氛围, 亦或者一种生命的状态来描写和抒发, 从“苦难”中张扬“生”的意义和价值, 来挥洒悲怆后的生命激情。

马丽华,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 隶属于“西部散文”这个庞大的群体, 其作品经常有对“苦难”的描述, “苦难意识”已经成为她创作的出发点。本文将从马丽华的散文作品入手, 浅析西部散文中“苦难意识”的成因、特点和未来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探究西部散文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一、“苦难意识”的成因

西部散文作品中自然流露出对困难的怨恨或者赞美, 拥有着对生命宽度和高度的赞扬。马丽华在其作品《渴望苦难》中揭示此行的目的是:“去到曾遭严重雪灾的多玛区, 追记那里的人们半年来的遭际和抗争。” (1) 在那积雪封山、道路封堵、严重缺氧和酷寒的恶劣条件下, 令人顿感一种面对大自然的无力感和悲怆感, 而“苦难”之感由心而发。她在作品中写道:“深心里, 我早已的的确确成为藏北人了”, (2) “打动我、诱惑我、感动我的魅力是苦难”。 (3) 这类似周涛笔下的“边塞生活”, 感动他的正是大西北粗犷的原始之美。类似张承志笔下草原上的爱情悲剧, 感动他的正是草原物质匮乏条件下的精神之美。因此在西部散文中“苦难”的存在, 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西部较差的生存环境

众所周知, 西部地区相对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生存环境较为艰苦。

首先, 气候条件较差。西部地区多为内陆, 空气干旱且多风沙, 沙漠分布较多, 许多地区气候极为恶劣。这里有酷寒天和酷暑天, 是沙尘暴的发源地等等。正是这种艰苦的生存环境, 历练了西部人民坚强的意志, 也为西部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背景。正是环境的恶劣, 使得许多西部作家生来就拥有“苦难”情结, “历经苦难”已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正如马丽华笔下的藏北“寸草不生的荒滩戈壁”, “狂风搅着黄土铺天盖地”将“牧人的日子给风干了”。

其次, 经济条件较差。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政策倾向等问题, 在经济发展上相对落后。马丽华笔下的藏民生活仍有原始气息, 生产力较为落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落后意味着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 而作为一批生活在西部的作家对于相对贫乏的精神生活更是深有感触, 自然会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怀才不遇、自我爱怜、自傲自大等等, 所有情愫归结到一点就是“苦难”。精神的苦难紧紧缠绕着这些西部散文作家, 自然形成一种对“苦难”的亲近, 进而在作品中得到表现。

(二) 作家经历的现实环境

我们在许多作品中更多地反映了作家的生活经历, 特别是一些有着特殊生活背景的作家, 其作品中将会有集中的表现。西部散文作家, 多年生活在西部地区, 部分作家个人经历较为坎坷, 阅历丰富。尤其是像马丽华这样的从山东到西藏的作家, 两种迥异的生活造就其观看视角的不同, 前期的作品多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 是一名“慕藏人”, “眩晕”在西藏的独特美景中。而在“眩晕”后是生活现实的回归, 是恶劣生存环境的适应, 这种从“梦幻”走向“现实”的心理落差便会产生一种面对生活的“苦难”感, 加之女性独特的“悲剧情节”, 使得“苦难意识”在她的散文中有一席之地。

(三) 宗教信仰的精神环境

西部地区多有宗教信仰, 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不同的地域宗教信仰不同, 导致文化的巨大差异。在马丽华的纪实散文中, 有很多是关于藏传佛教下藏民生活的描写, 在教义的要求下, 藏民心中的理想生活是同中、东部人民的生活追求有很大差异的。

承担“苦难”一般是宗教的内容之一, 由于现实条件的恶劣才会有人在宗教中找寻生活的最终目的, 找寻悲剧生活的避难所。西部散文中的“苦难意识”同各种宗教教义有着根本性的联系, 愈是“苦难”宗教愈是强盛, 宗教愈是强大其“苦难”愈是被强调, 两者相辅相成。

二、“苦难意识”的特点

马丽华说“渴望苦难”是为了“收获五彩斑斓的精神之果”, 但是也可能“一败涂地, 一落千丈, 被误解, 被冷落, 被中伤。最后, 是渴望轰轰烈烈或是默默无闻的献身”。这段论述, 清晰地反映出作者对“苦难”的思索轨迹, 从中可以分析“苦难”的特点:

(一) “苦难”的“个人无意识”状态

“苦难情结”又可引申为“悲剧”情结, 这种情感的产生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意识状态的。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即潜意识) 三个层面,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个人无意识”理论。马丽华, 父母双方全被“打倒”, 父亲申述30年, 母亲20年, 这样的家庭出身注定她较早体会到人间的冷暖, “苦难情结”过早地进入了她的“个人无意识”, 成为其今天文学创作的一个原动力, 也是其“苦难意识”的发源地。

(二) “苦难”的“集体无意识”状态

中华民族是一个提倡“苦难美”的民族, 孟子早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先必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的名言, 讴歌、赞美“苦难”的更是比比皆是, 只有“吃得苦中苦”, 才能“方为人上人”。这就将“苦难”上升到“集体无意识”, “苦难”成为了中国人追求成功人生的原动力, 再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苦难”成为了国人崇尚的情感, 成为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马丽华, 作为一名西部作家群体中的女性作家, 此特点更加突出。女性对英雄的崇拜就是对“苦难”的高扬。23岁来到藏区, 她认为“寂寞也是美, 悲怆也是美”。正是女性的细腻观察, 生理上的努力适应, 青春浪漫的感情冲动, 将“苦难”的内涵做了延伸:“苦难”不仅仅自身充满了魅力, 其还产生美。

三、未来前景

“西部散文”在“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影响下, 经济腾飞时文化交流加大, 作家风格也出现多种变化。其“苦难”意识的发展, 也出现了两个阵地的两种方向。

(一) 部分作家结束“苦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 加之国家对环境的治理, 气候条件也有所改变, 部分作家内心深处的“苦难”开始被现实生活的“欢快”所替代。例如马丽华现今的创作, 回到北京生活的她已经将创作的重点“向内转”, 从田野调差回到了历史文献的研读, “苦难”已在她“知天命”之年结束, 结束了27年的流浪, 回归到母体文化之中。

(二) 部分作家坚守“苦难”

就如上章所言, “苦难”从“个人无意识”发展到“集体无意识”, 所以这种“苦难意识”在许多西部作家心里是“根深蒂固”的。他们面对西部的发展引发了新的思考, 并将原来的“精神苦难”转变成“新精神苦难”, 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荒漠”现象以及“精神苦闷”都成为了对“苦难”的新理解。

例如张承志的散文, 他的散文中呈现出的独立意志、批判精神、忧患意识和宗教信仰, 都指向了西部人内心深处的“精神苦难”。“西部散文”正是在“苦难”中成长, 也是在“苦难”中寻求“生”的动力和力量, 在“苦难”中挺拔自己的身姿, 尽显西部作家的坚韧精神。“苦难”的发展我们有待观察, 但西部作家在悲怆中演绎生命激情的精神, 值得发扬, 值得学习。西部将面对更加复杂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 其“苦难”的发展也会复杂化, 需要静待新的作品和新的作家的新理解。

参考文献

[1]马丽华.我的太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2]马丽华.追你到高原[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6.

[3]马丽华.藏北游历[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0.

篇4:先做自己生命中的加号

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交往是有所图的,比如说我家的阿姨,她来我家工作,我除付薪水外,还能给她带来什么东西?因为我付的薪水,别人也可以付,为什么她会选择我而不是别人?我为她的生命带来了什么东西?

从这个观点看,对每一个跟我来往的人,我都希望我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加号,他们的生命能够因为我而变得更丰富、更多彩。

但反过来说,如果你一心一意想成為别人生命中的加号,反而是给自己增加负担。如果走到哪里都为别人着想,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那就太累了。因此,这个尺度要拿捏得很好。

我很喜欢与人分享,也很喜欢给予,但是当我觉得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适可而止。不要非得做别人的加号,非得为别人付出,因为你做别人生命中的加号也是需要缘分的,前提是人家愿意接受,有些人是没有这个空间去接受的,那你给予得再多也没用。

那怎样做别人生命中的加号?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需求都满足了。只有自己的需求都满足了,才能轻装上阵,这样,你为别人做事情时才能摆正心态——不图获得别人的感恩,只要他跟我说句谢谢就好了。

如果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你也可以去跟别人要。但前提是要非常清楚自己的状态,自己需要什么,能通过什么途径获得。

篇5:我要怒放自己的生命的网络散文

生命的宽度是无法丈量的

厚度更是不可估量的

人生需要精彩

活着,就要怒放生命

人生,是短暂的

必须好好珍惜

生命是宝贵的

必须利用好每分每秒

才能让生命的宽度伸展

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才能把生命的厚度拓宽

人生就像写诗

封面是父母赐予的

是否精彩,我们都无权选择

必须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呵护好父母给予的恩典

悠长的诗句,需要用心默写

要想精彩

必须握紧手中的笔

把每个字都写的方正

每一笔,都有优雅

每一个词藻,都要别致

每一页,都会芳香四溢

整卷都要精致

才会让自己的人生

出彩

人生,如书

有品质的人

就像经典的名著

让人百读不厌

优雅的的人

就像一本散文集

让人唇齿留香

龌龊的.人

就像盗版的劣质品

封面再精彩

也没人翻阅

人生,必须活的精彩

活着,就要怒放生命

我要把平凡的烟火

凝碧成一抹彩霞

用生命流动的色彩

绘成淡雅的梅朵

让幽幽暗香

篇6:珍重生命善待自己散文

这些天来,西部边陲的天气阴雨连绵,寒气逼人,一树一树的黄叶纷纷从树枝上挣脱下来,满大街地四处漂游,使人深深感受到了秋意的苍凉和无奈。

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连续送走了两位我所熟悉的朋友。

一位是我刚参加工作就在一个单位里工作的同事的丈夫。她的这位丈夫我是见过的,三十八岁上才娶上了我的那位同事,二十一年前他们举行婚礼的时候,我在他们的婚礼上还唱了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以祝福他们。我那位同事像小鸟依人似的依偎在新婚丈夫的身旁,专注地听着;而她的丈夫本身是个音乐老师,当时也即兴唱了一首《祝酒歌》,确实,胜利的喜悦溢于脸上。大家都为他们鼓掌欢呼为他们祝福。之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儿子去年考上了大学,应该是放下一颗紧张忙碌的心,休憩一会好好过些闲适的日子了,谁曾想,却被肺结核夺去了生命。

另一位也曾是我的同事,一个长得很漂亮很气质很优雅很温和的女老师。我记得她当初分配到我们学校来的时候,是个大雪纷纷扬扬的天气,她身材修长,体态匀称,走路的时候,脚尖似乎稍稍一颠一颠的富有一种弹性,特别是那一头柔韧而舒畅的`齐耳短发,宽宽厚厚油黑似的丝丝服帖,轻盈而自如,从后面望去,就觉得这是个富有气韵美的女性。在她任教的几年里,她似乎与谁都没有红过脸,她总是那么娴静而温存。与她开玩笑,她总是抿嘴一笑,有点腼腆,有时候玩笑开大了,她的脸上就有了红晕,似几叶花瓣落入清澈的水中,将那一泓湖水洇染而红,于是她低眉颔首,嘴角留有几丝笑意,急匆匆地躲出去,把一屋子的笑声留在身后的余韵里。

我调出学校不久,她也调了出去,不再干老师这一行了。那时外贸行业红红火火,她东飞西跑,煞是风光了几年。但也从此很少见面。再见面时,她还是那么纤秀,脸上隐约着几分沧桑,一双丹凤眼虽添了几丝鱼尾纹反而更显水灵,落落大方地站在你面前说话,规矩而爽朗,犹如一朵玉兰花大大方方地开放在树梢枝头。是的,人是成熟了许多,但开起玩笑来,她依然是脸上绯云密布,让人觉得她本色依旧,依然是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因为是在医院巧遇到的,因而细问起来,才知她已患有多钟疾病。谁曾想,就是这些疾病导致了她在那个黄昏黝黯枯叶满地飘飘的下午悄然离去。我在雨雪交加的清晨里送别她的时候,见她平静的脸上依然透着桃红,一如山中那枚枫叶,充满着生气,人说是血压高所致,又说她喜红色,装饰的。我的心如车轮碾过般疼痛,于久久的漠然中,沉着极度的苍凉和悲哀……

在送别二位老师的时候,大家都唏嘘不已,一面哀叹老天爷不公,不该早早夺取他们两人的生命;一方面又哀叹活着的伴侣今后的日子怎么办?那位什么都依靠丈夫生活的我的那位同事,得一个人扛起负担孩子上大学的任务了。那个失去爱妻——我也十分熟悉的男士,今后的日子里,又要面临诸多选择了。人到中年,再去选择,该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

送别归来的路上,满天的雪花飘飘,落在地上即可化成了雨水,一片片枯叶随风飘逸。我在台阶上随手捡起几片黄叶,眼前仿佛乍然浮现着一株兰草一枝寒梅,虽恍似春游,香飘梦里,但毕竟是随风飘落在萧瑟的秋日里,匆匆地消失在烟凝雨泣之间。

这样的时刻,我听到送行的同事们依然在唏嘘哀叹。

一同事说:生命也太脆弱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让肺结核夺走生命呢?一个同事说:大意了,说吃吃药可以扛过去,谁知突然发起高烧,送到医院呼吸已经衰竭,并且肺部生长出从来也没有见过的病菌,医生也举足无措。

另一同事说:当初A老师就不应该调离教育行业,身体本来就不好,出去到那么一个单位,看起来红红火火,实际上不就是吃吃喝喝嘛,她一个女人家,长得又漂亮,领导肯定抓住不放。一个同事说:也不能这么说,虽说她身体不大好,但也无碍大事,主要是她因为关节炎,长期吃了一种抗菌素,把肾脏损坏了。肾病引起了心脏病引起了高血压,这些年又一直吃的一些药,含激素比较大,把身体彻底吃坏了,最后引起多发症……

听着同事们的议论,我的脑海呈缤纷状,久久地转悠着两个问题。

一个是我们这一代中的许多人,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最最重要的是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教育,把它与抽象枯燥的政治结合在一起,让人生厌得无以形容。导致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对医疗保健知识缺乏的如一张白纸,说直接一点,就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人常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但这个说法是建立在自己对医学这门学问比较熟知基础上的,倘若一点也不懂,或者似懂非懂知道那么一点皮毛,是决然无济于事的。

生命需要自己本身精心呵护。生命又是属于社会的,不仅仅属于自己个人所有,至少还属于你的亲人所有。过早地离去,虽说是干干净净,无声无息,但却留下一地苍凉,那曾有的风月当是遥远的绝响了,而活着的人,特别是最亲近的人,却要用后半生的岁月,卷着落叶残花,在夕阳西下雁鸣声声的哀怨里,抹着一把把清泪,苦苦品评那万般冷寂的日子……

另一个问题就是不会选择。其实人生是需要正确的选择的。生活选择我们,我们也要学会选择生活。但我们中许许多多的人至不会选择,总是凭着感觉走,跟着风向走,缺少一双明智的慧眼,缺少对灵魂的一种追求,一种坚守的品格。

那位离去的男老师,放着好好的音乐老师不当,非要下海去做生意。记得那些年里,他一会去做面包,一会去做皮衣,一会去倒腾外贸,一会又去搞什么养殖。虽说是挣了一些钱,但也没有富到那去,仍是疲惫不堪地爬上岸来,老老实实地去教书。但身体却日渐衰微,免疫力日渐下滑,也不知好好调节补养一番。在医学业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肺结核也将他送上了去西天的路。

那位离去的女老师也是,明知自己是一袭病弱的身体,却非要赶那下海的风潮,东飞西跑,虽风风光光,但酒肉大餐吃得多了,毕竟不是什么好事。而我以为,面对那样不能缺席的场合,唯一的办法就是逃逸,至少在不被重视的哪个行业里就会有一块清静无为的地方,虽是小小的那么一块田地,但也满心是寄居客栈似的闲散情调,寂寞怅惘时还可透过窗棂望一望那一轮明月,即使花事凋零了,山河苍老了,灯火阑珊了,各类风云人物纷纷谢幕走下了历史的舞台,消失的无影无踪,但自己终究静静地守护着那么一缕飘渺的芳魂,生命中依然夹着那么一叶情愫,牵挂着那么一片碧蓝如玉的海,那么即使到了迟暮的时光里,那圣洁的心海中依然会泛起一层浅清的朝露的……

篇7:生活散文:自己的生命中

幸福,是一种有节制的满足。满足于你的房子,虽然不大,却暖冬凉夏。满足于你的车子,虽然很小,却出入自由;满足于你的工作,虽然平凡,却不平庸;满足于你的衣服,虽不华贵,却自然朴素;满足于你的三餐,虽不昂贵,却绿色生机。满足,本就是一种莫大的福气。

宁静,是装不出来的优雅。心事是装满桶的水,有一点缝隙都会外溢。人生是一方田,种啥得啥,因果循环,谁也逃不离。痛就痛了,痛,让你认识自己,也看清了别人。败就败了,站起来拍拍灰尘,多少人在乎你摔过跤?人间多少事,看清了,想开了,淡了,忘了,就静了。优雅,是心底的宁静开出了美丽的花。

问:禅师,命运是注定的吗?可以改变吗?答:对于一个普通人,命运可说是注定的;但佛教说命运可以改变;想改变必先改变自己的心态及行为,比如只为自己打算,改考虑别人感受;小心眼,改大气;挑剔,改宽容;嫉妒,改赞美;话多,改话少;急躁,改缓和;不能忍耐,改安忍;常保持微笑……

珍惜这似水的流年吧。我们谁都无法知道,明天与无常哪个先到来,百年后,我们都已不在。那个时候会明白,今生所有的遇到都是命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无论在家,在单位,在路上,友善。微笑。负责。感恩生命的存在,且豁达明了的生活。待到那朵花开的瞬间,岁月仍记得,你来过,得到过,拥有过,珍惜过。

感恩是最强大的正能量。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人有祸福。你怎样看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回应你。少一些抱怨,它只会使你堕落;多一些感恩,它能使你昂扬。天是众人的,它不会只把雨点洒落在你的身上。懂得感恩,是一种能量的.转换。心中只有阴霾,阳光也会被遮挡;心中多一些阳光,阴霾迟早要散开。

高兴与痛苦,人皆有之,在高兴的时候,能心平气和地欣赏它,而在痛苦的时候,又能平平静静地回味它。世间是平静轻盈的,是您的心紧抓世间的景生起皱痕,形成坎坷,力的反作用力令您的身心憔悴。若渐渐舒展您的心,不同以往的发现会让您惊叹;若将这舒展无限延伸,您必会被逐渐展现出的宏伟景象所震撼。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有耐心,耐心做人,耐心做事,更要耐心生活,倘若一味地追求快,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急躁是绊脚石,是一望无尽的深渊,那么耐心就是灯塔,是指南针,让我们在生活中有源源的前进动力,带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人生如路,需要耐心走着走着,说不定就会走出一片繁华的风景。

行得端,走得正,没有害人之心,不做亏心之事,就会活得踏实、坦荡。即使生活并不富裕、无权无势,我们也会在这份心安中享受别人难以体验的那种幸福,寻常百姓的朴素幸福,真正发自内心的那种幸福。

做人其实不需要很复杂的思想,凡事要随缘,不要攀缘,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清心寡欲就会轻松自在;只要随遇而安就能自得其乐;只要放下就能解脱。放下是一种选择、一种智慧,一种明白,亦是一种结局。

篇8:让生命在教育生活中诗意成长

作为校长, 责任权限决定了我们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上,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 科学地管理整合育人资源, 选择有效的实施策略, 尊重生命成长, 扶持生命成长, 让每一个人每天都有新的进步,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效能的最大化。而强化内部管理, 要花大力气做的工作就是研究人, 研究在发展变化中的人, 研究一点点成长中的人, 研究生命在实践中一点点展开的人。研究从六岁进小学, 在我们的课堂中, 在我们的学校中展开生命的人;研究在学校工作和生活, 继续展开生命成长着的教师。

近几年, 我带领学校教师探索实践关注生命成长的生活教育, 让每一个人每天都有新的进步, 在我与师生共同的学习与工作历程中, 我身边的人们用他们的行动和智慧滋养着我生命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我也以积极的态度, 用自己逐渐丰富起来的生命去关注着我所接触到的每一个生命个体, 我与我所在学校的同事和学生、家长共同体验着生命成长过程的每一份感动和幸福。

一、创设生命化的学校制度生活, 过诗意的教育生活

生活永远是流动的, 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作用、创设意义的过程。生活具有教育意义, 过什么样的生活, 意味着受什么样的教育。生活化的学校制度生活是既体现生命发展的需要, 又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

(一) 尊重生命, 建立规则、遵守规则。

学校管理, 要注意规则的建立和执行。例如, 我们的学校管理规则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其中的“一”是一个“教师人才市场”。每年的6月份, 教师人才市场竞聘上岗。竞聘做到:重心下移, 权力下放。先确定年级核心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党小组长。其中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由教师实名投票产生, 党小组长由党支部任命。之后, 把编制切割到各年级组核心, 接下来的教师竞聘上岗工作流程由年级核心组负责实施。各年级核心组竞聘人员确定后, 上报到校长, 校长审定、批准后就开始进入工作;“二”是两项制度, 具体是指“学术委员会制度”和“教师发展卷宗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是指设立学校学术研究组织, 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实施学科教学研究, 引领教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能。组成人员从学校各学科教师中产生, 产生的程序是:教师个人申报———张榜公布教师个人情况介绍———全校民主投票选举———公示———聘任。“教师发展卷宗制度”是指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教师个人发展档案记录册, 目的是记录、评价、引领教师实现个人智慧和独特风格发展。卷宗资料包括:教师必备材料、创新材料、叙述性材料、外部材料、业务考核材料等。“三”是指管理机构设置“三个中心”—“德育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这是从学校管理机构方面进行的一项尝试。“德育中心”是原来的政教处和少先队办公室合并组成,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道德教育工作渗透到课堂、儿童的日常行为指导和活动中, 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 提高德育效能;“服务中心”是由总务处和人事处整合;“信息中心”是由信息管理办公室和工会委员会整合, 目的是建立学校信息快道。“四”是设立四个教学研究室———“教导处、科研室、课程开发室、专家咨询室”。这四个室的设立目的是为教师发展搭建专业学习、问题咨询、深度研究的平台。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专家咨询室”是校长根据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 每学年聘请两位专家来学校定时办公, 时间是一周来校一天, 由校长管理。“五”是指设置五个年级核心管理组织。这是学校内部基础的行政管理单位, 组成成员是:党小组长、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任务分工是:党小组长负责教师的思想问题和生活问题, 年级组长完成组内工作安排任务, 教研组长组织完成教学相关工作。

规则定下来, 全体成员都能够身体力行、严格遵守, 整个团队成员的学习和生活在一种有序的氛围中进行, 生命的尊严得到尊重。每一个个体都享受到这个组织给自己带来的一份宁静与权力, 他们在规则里, 享有高度的民主性,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充分的空间去感受个体生命成长的鲜活和个性。规则的明确, 使每一个组织成员在享受到有序的自由的基础上, 有了生命奋斗的目标。每一个人都尽力向着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努力, 一个个目标的达成, 使每一个独特生命个体实现了一次次成长, 不断完成“成长为又一个更好的自我”的生命历程。

(二) 体贴生命, 关注生命生长细节。

细节是一种关注, 细节是一种体察, 细节是一种创意, 细节是一种文化。具体落实到学校生活的细节中时我们是这样做的, 例如:每次早操结束后, 校长亲自面向全体师生作“校园小现象、小发现”的演讲, 下午的课间操由值日小校长演讲。这些个“小现象、小发现”就是学生发现的来源于学校生活中的细节:有教师在十字路口不遵守红绿灯的“小现象”;有雨天里教师打伞护送学生的“小发现”;有学生午餐节约粮食的“小发现”;有学生学习武打片里打斗动作的“小现象”……再如:早晨气象预报有雾, 且发出红色警报, 我们认为此种天气不适合户外运动, 考虑到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学校决定室外操可改为室内进行。学校中如此的细节很多很多。做到关注细节, 还体现在对教师日常工作行为的严格管理, 对不正确的事情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处罚, 此举深层次地体现了对生命成长的负责任的体贴与呵护。例如, 关注工作的细节做到, 找不落实的事, 查不落实的人;对教育事故认定明确规定, 教师不准带移动电话进教室, 工作电脑, 不准下载电影, 不准下载音乐。

关注细节, 有体贴呵护, 有批评惩处, 对生命个体进行着积极文化的引领, 使每一个生命个体“明是非, 知荣辱”, 在健康的轨道上行进, 享受生命, 享受教育, 体验成长, 体验成功。

(三) 正视生命, 追求教育过程的真实性。

日常的许多工作的安排和处理中, 我们要做到正视生命, 追求教育过程的真实。举一个例子:中央教科所的专家和教育同行等三十位专家到学校考察, 学校的整个接待活动不经过任何粉饰, 依然是一切工作按计划有序的进行, 接待的全过程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具体内容是, 听一节课, 再由校长作学校工作介绍, 汇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规划等。关于这一节展示课的安排, 从教师的选定到授课的安排, 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产生和进行, 授课教师是接待的前一天下午, 教师自愿报名产生 (教师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 授课内容按教学进度进行, 教师没有进行试教, 完全是常态课。其实, 这一段时间, 学校每天都有很多精彩的展示课, 有“学科带头教师展示课”, 有教研组“捆绑”研究课, 有“专题教学研究课”等, 从这些成熟的研究课里任意拿出一节课, 作为此次接待活动的展示课都可, 但我们不会这样做, 而是遵循工作流程的秩序, 以自然、真实的状态产生出一节“常态课”, 作为“汇报课”展示给专家、同行。我们的想法是, 我们不怕露丑, 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我们认为, 正视生命, 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 真实自然地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 方能享受到生命成长的轻松与快乐, 方能成长为健康、有特质的生命体, 健康的生命体也将以积极的心态回报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生不息。

(四) 扶持生命, 让师生在合作中诗意成长。

在团队成长策略方面, 学校重视教研组合作策略的研究。我校组织开展的“捆绑式”教研活动是关注师生生命成长的又一有力举措。捆绑教研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年级组教研能力, 培养一批新人, 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捆绑式”教研活动的捆绑研究过程是精彩的, 更精彩、更具价值的是教师们的教后集体反思, 我们的集体反思是指教师们面对面的集体交流和反思。每次捆绑教研活动之后, 教师们在年级核心领导小组的安排下, 召开组内活动总结会, 之后, 教务处、学术委员会再联合组织全校范围内的交流反思会。例如, 今年的全校反思交流会上, 四年级的老师说:“捆绑不单是业务上的捆绑, 更重要的是感情上的捆绑”;五年级的老师说:“捆绑没有给我们压力, 相反给我们更多的是凝聚力。细节决定成败, 无论结果怎样, 我们都注意细节。我们的团队共同努力, 共同展示我们的教学魅力, 无论成与败, 都属于我们每一分子”;二年级老师说:“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学校给我们一次合作、扶持的机会, 我们能够共同努力, 共同经历”。

应该说, “捆绑式”教研, 没有失败者, 只有成功者, 活动的成功属于工作着的每一位。这样的活动对大家是一次锻炼, 也是一次检验, 对老师、对学生、对管理干部是一次检验, 对校长同样是。团队“捆绑式”研究活动, 体现了团队每一个生命个体之间的相互关怀和扶持, 作为这个团队的每一分子, 在享受着这份关怀的同时, 与这个团队紧紧捆绑在一起。

二、创设自由的学习生活,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成长。

(一) 关注生命的完整性, 让课堂学习回归生活。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渠道, 其生命主体是学生。随着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作为人的生命发展形态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向生命回归日益成为教育的本质属性, 同时也表现着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家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1、跨越课堂界限, 走向自然社会。

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 或将课堂搬进真实的生活场景, 或将生动的生活场景引进课堂、将即时生活话题用于课堂。引导孩子们到生活中去体验, 去积累, 去发现, 去运用。大自然、超市、银行、书店……都成了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场所。“生活数学”、“数学日记”、“生活作文”、“生活识字”等研究课题应运而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被引进课堂, 成为教学的内容和资源。

2、跨越学科界线, 走向综合教学。

传统课程内容指向“科学世界”而不是学生的“生活世界”, 分科课程将学生的生活世界分解得支离破碎。而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我们应向学生呈现关于个人、自然、社会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世界。增强学科之间的沟通, 有助于学生扩展视野, 使学生对他所生存的世界形成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建构。音乐与美术的融合、艺术与文学的融合, 语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等实践, 促进了学生对生活世界的整体感知, 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综合思考与判断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3、跨越成人思维, 走向儿童文化。

课程是由成人计划实施的, 因此往往以成人预设的标准将已成定论的知识或准则传授给学生, 而忽略了儿童的文化。生活化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只有了解儿童文化、尊重儿童文化, 教育才能真正走入儿童的心田。教师们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心中真正地装进了学生, 潜心研究学生。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期盼什么;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在研究中, 老师们发现, 孩子有自己心中的独特世界, 孩子们的文化是缤纷多姿的。蹲下身子, 倾听儿童, 发现儿童, 巧妙运用儿童文化元素, 如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快乐游戏、童话故事等引进课堂教学, 可以使学习生活更贴近孩子, 让孩子过自己的有意义的童年生活。

(二)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自主游戏与实践, 体验自由、平等与责任。

学生发展的过程是他们自主参与生活, 与环境积极和富有创造性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不仅要关注课堂生活, 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

1、特色活动引领学生自主管理、服务他人。

学校设有劳动实践岗位, 负责管理校园环境建设和维护、种花植树技术等课程, 管理护绿队工作;内务服务岗, 如红领巾图书馆, 小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借阅、归还与整理;红领巾小邮局, 小邮递员们负责为同学们代办报刊、代寄信函、分发邮件等;校园服务队, 有送水员、小安全员、小医生、小辅导员、小礼仪员等等;宣传服务岗, 太阳花电视台、太阳花广播站、太阳花报社, 孩子们分别担任报社主编、团长、编导、记者、摄像、演员等负责采编和宣传校园的新闻和重大事件;科技服务岗, 校园气象站, 娃娃网络公司, 航模实验室, 小能人家电维修部, 小电教管理员等。管理体验岗“值日小校长”、“课程计划宣讲小义工”、“实践活动发布小义工”、“红领巾文明示范员”、“家长志愿者小联系员”等。

2、文化主题活动为儿童生活增色。

“太阳花读书节”的举办, 把学生带入书海, 与好书对话;把儿童文学作家带进校园, 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把展示的舞台交给学生, 鼓励他们用各种方式展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成果。“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节”活动中, 孩子们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 动手、动脑, 学习设计、学习制作、学会交流与互助。近年来, 学校又组织开展了“课程超市”和“小公民听证会”等活动。活动中, 学生自主策划、组织, 自主参与、管理, 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学校乃至社会的主人。“好习惯‘四进’”活动把胜利二小好习惯带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公共场所, 给好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广阔的自然空间。同时又影响社会生活的改善。

3、与家长和社会来联手, 打开生活的时空。

胜利二小三大课堂———“名家大课堂”、“家长大课堂”和“社区大课堂”以及“父亲访问日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透视社会生活、融入社会生活的视窗。“胜利二小少年林活动”成为孩子们走向自然、奉献家乡的平台, 每年植树节, 五年级全体学生在少年林种下一棵树, 用行动“保护母亲河, 建设绿色东营”。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扫墓、春游、秋游、与农村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环保夏令营等, 从而让学生感知生活的艰辛、懂得关心他人、欣赏大自然的美等等, 了解更多复杂变化的身外世界, 让学生从书本中, 从课堂中, 从学校走出来, 把教育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 放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

三、让生活教育滋养生命,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一生到过的最好地方。

在胜利第二小学, 从校长到每一位教师, 我们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学生,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心孩子们的生活, 这种由内心辐射出的情感力量, 深刻地感染每一位孩子, 孩子们在这种健康、快乐的教育文化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我们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东营市胜利第二小学是孩子们一生到过的最好的地方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 胜利第二小学“城市小学生活教育”, 引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各级行政、科研部门、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 我撰写的《走进新的生活教育》、《关注生活, 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的成长》、《小学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实践探索》、《关注差异, 以学定教》等典型经验文章分别在《教育文摘周报》、《山东教育》、《当代教育科学》、《教育史研究》、《山东教育报》等刊物发表, 东营电视台、胜利油田电视台、东营教育网、胜利教育网等媒体对我校的生活教育特色也给予广泛报道。

近年来, 学校涌现出省级教学能手2人, 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共计27人, 师德十佳教师2人, 市 (中心) 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26人, 5人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教育学会会员或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百余篇教师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 6项科研课题获国、省级立项, 13项科研成果获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3名教师在全国优质课大赛中获奖, 14名教师在省、市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 60余位教师执教市 (中心) 级公开课。学生在科技、艺术、体育以及学科竞赛中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60余人次, 省级奖项90余人次, 市级奖项130余人次, 涌现出山东省十佳少先队员一名,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好少年一名。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训一体’教师成长项目实验基地”;“全国金星大队”、“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工作示范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德育教育示范学校”等十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学校是东营市“十佳小学”, 胜利油田“名牌小学”, 连年被评为“东营市文明校园”、“文明单位”。

生活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思想, 不如说是一种教育境界。当年, 晓庄的开学典礼成为生活教育的开学典礼, 没有房子而开学, 这是首创。“我们以青天为顶, 地球为地, 日光照着工作, 月光下休息和唱歌, 过着富有诗意的生活。”晓庄的物质是贫乏的, 但是晓庄师生们的精神是富裕的, 他们在陶先生的带领下满怀教育的理想, 通过教育改造落后的生活, 解决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 “从野人生活出发, 向极乐世界探寻。”虽是寥寥数语, 却能表示晓庄教育的真相, 生活教育的真谛。

篇9:所有的生命都在自己梦中腾飞

《远行》完成了亚楠第一次精神的“筑梦”。他用散文诗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净土,日月星辰、天地万物,诗人赋予它们思想和灵韵,古老的事物从诗行中复活,诗人赋予它们梦,斑斓和最美的孤独。“苍茫暮色里,你听到无数亡灵的哀鸣。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声音啊。/拾级而上,于一块陶片的破碎里,看到一个梦的诞生和破灭”(《交河古城》)。对亚楠来说,万物有灵,一座没落的古城,无数亡灵的哀鸣,在一块陶片的破碎里,是梦的诞生和破灭。当大西北的风吹皱了古城遗址的记忆,诗人告诉我们,她依然在,她从未走远,这种恍然隔世的对话,悠远,孤独,撼人心魄。

当“我看见一朵漫游的云在寻找家园”(《远行》),“大雪飘舞着进入我们心里,我看见灵魂在大地上漫游的痕迹无比优美”(《带电的风景》),但“精神的家园早就成为废墟,而还乡的路还很漫长”(《还乡》)。

海德格尔说,诗学是人类带着浓浓的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的漫长旅程。如果说《远行》是为了寻找家园,《在天边放牧云朵》(2010年1月出版)是亚楠寻找到精神家园的见证,在伊犁这片适合文学成长的沃土上,亚楠成了大草原真正的“牧人”,他染上伊犁河谷的忧伤,带着伊犁河的坦荡,从“精神的流浪者”到“大地的歌者”,他被中国诗歌界誉为“优秀的新边塞诗人”。而对他自己来说,他要完成的是一次一次回归,他给自己的诗集命名清晰地呈现了他“长途跋涉”的弧度,《远行》《在天边放牧云朵》《迷失的归途》《行走的风景》。

亚楠的写作在继续,他勤奋而高产,诗歌与散文诗并重,这如同两匹驰骋伊犁草原的骏马,带着亚楠浩渺的梦建立起他更为广阔的诗歌写作地理。诗人们只要提到亚楠,就会想到伊犁和散文诗,在大家那里,伊犁是绕不过亚楠的,在大家那里,散文诗和亚楠成为同一种符号。他将诗歌地理建立在宏大的西部,萧萧的寒风、冷艳的月光、苍凉的大地、神圣的山脉、广博的草原、太阳和鹰、高原和梭梭无不成为他的走笔。就像亚楠所说:“我想,我最好的散文诗作品应该是写新疆的——甚至,更狭隘一点说,应该是写伊犁的。”

在伊犁,亚楠找到了他的诗歌根基,作为西部军垦的第二代,他具备江南人的温文尔雅和新疆人的耿直、宽厚。他诗歌中的“新疆气质”融进了江南的温婉。他在《迷失的归途》后记中说:“但我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困惑之后,似乎也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的祖籍在浙江,那里温婉的气韵、厚重的文脉常常令我流连忘返。”“乡愁”一度成为亚楠诗歌中的重量级词。亚楠的身上有着草原和祖籍的双重乡愁,这种乡愁在茫然若失中逐渐呈现出清晰的脉络。

对于我来说,其实没什么两样

都是树上的一枚叶子

归根。只不过我不想说

也不会在你的目光里

读出乡愁。都已经是知天命的年龄了

还有什么能够再让我心动呢?

前一段日子,疲惫掠夺我

持续好长时间的心情

缓慢地回过神来。过去也是

我没有开口说话,并不能

代表我什么也不想说

——《一些话》

“读出乡愁。都已经是知天命的年龄了/还有什么能够再让我心动呢?”“我没有开口说话,并不能/代表我什么也不想说”,如同“悟”的教育,我被这样的诗句感动,诗人在与自己对话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人到中年的淡定。此时心如明镜,却带着忧伤的气质,诗人同时在与世界对话,通透而亲切。里尔克说:“只有在第二故乡才能检验自己灵魂的强度和载力。”无论是生活在新疆的第一代移民还是他们的第二代人,都连着深深的祖籍血脉,他们爱着生活的土地,思念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种骨子里的东西始终无法切断,新疆成为我们共同的第二故乡,我们在这里检验着自己,也接受着这片土地的检验。

写诗是一种宿命。对亚楠来说写诗无疑是一种灵魂的淬火,亚楠的诗歌厚重温婉,细腻豪放。底色基本植根新疆,他的创作长期处于奔放的状态,流畅而自然,达到了“处处是诗”文如泉涌的境界。他随意地漫步,信手拈来,便是一首令人回味的好诗。地域的独特性在亚楠新出版的散文诗选《行走的风景》中几乎充斥了所有的作品,他在散文诗《杏花龟兹》中写道:“那一年,我看见龟兹的田野上,莺歌燕舞,花香四溢,所有的眼睛都闪闪发亮……”龟兹是我生活的地方,这里每到春天,杏花开满了城乡,像一大片、一大片附在矮空的祥云,四处都飘着杏花的芳香,在龟兹,如果你不爱上这里的人,请你爱上这里的杏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植物更高尚。它们是我们活在世上永恒的亲人。所以亚楠说“所有的眼睛都闪闪发亮”。

读《迷失的归途》,对我来说是一种巧合,去年11月,我将《迷失的归途》放进随身携带的手提包,拉着行李箱赶往机场,当我将身份证交给工作人员办理登机牌时,对方很礼貌地告诉我乘坐的航班已经起飞了。我看了手机上的信息距离我乘坐的飞机起飞时间还有两小时,而事实是我乘坐的航班真的飞走了。我要等下一趟航班,我将在机场滞留9个小时。

是一种机缘,更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错过航班后,我就迷失在等待中,我会无所事事,我会无数次地去看时间,然后计算直到我登上下一趟航班的间隔时间。而那时我的包里正装着亚楠新出版的诗集《迷失的归途》。

翻開扉页,如一位兄长的缓缓叙述。

这一点我很清楚

比如说,在雪中散步

太阳升起,干净的原野上

灵魂也会干净起来

或者松手,做一做人生的减法

我觉得这一点

对每个人其实同样重要

该放下的,我们肯定无法带走

而对于果实,根的存在

已经足够。哦——

你还惦记什么?在这个春天

我已经留下了那枚绿色的叶子

——《散步》

我试图把往事过滤一下

去掉苦的,能够留住甜的

当然很好。不过现在

我没有再这样想。因为此刻

往事涌起,刻骨铭心……

——《记忆是一杯酒》

诗人是生活在记忆中的人,他们更早地顿悟了“活着”,明白了“减法”,在物欲横流的芸芸众生中,坚守着一份“干净”,慰藉着奔波的艰辛。在《迷失的归途》中我更多的看到了亚楠对人生的反思,对生命内部的追问,在惊人的诗句后面是一个中年男子的波澜不惊,是他沉稳的克制和隐忍。正如他的诗歌《惊雷》:

仿佛最深的呼唤在宇宙

炸响。世界进入思想

那一刻,人类在悲悯中复活

惊天动地只是瞬间的感觉

大爱无疆,万物归于寂静

而天空已经沸腾

混沌的大地山花摇曳

此刻,我看到百鸟呈祥

所有的生命都在自己的梦中腾飞

感念、经验之后,是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在《惊雷》中我们看到一个诗人从搏击和迷茫中醒来,“百鸟呈祥/所有的生命都在自己的梦中腾飞”,诗歌仿佛具备了盘古开天辟地的勇气,万物从混沌转为清晰。亚楠站在伊犁看向人类,如今在他的写作维度中让我们更多的看到了生活的思考、人生的感悟,他的内心获得澄明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愿诗歌的行星照亮更多的荒芜。

篇10:自己想要的生活散文

每天行走在大街小巷,脚步匆匆,提着帆布小包,看着人来人往的人流,我只是过客,

这里没有我的家,这里只不过是我谋生的地方。15路车载着我,然后抛下我,我急匆匆扑向要去的地方。我尽心尽力的工作,一家又一家,浑身酸痛,不得不坚持,夜深人静,匆匆入睡,

一天又一天,日复一日,没人体会我的疲惫与无奈,没有一天的休息,没有短暂的停留,只有奔波,我才会忘记生活的艰辛与苦涩。

篇11:自己这样生活的散文

有一本书叫《像他们一样生活》,介绍了10种最值得学习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像诗人一样浪漫,像僧人一样达观,像学者一样思考,像军事家一样谋略,像艺术家一样激情,像贵妇一样优雅,像绅士一样风度,像孩子一样天真,像天使一样美丽,像隐士一样宁静。据说,如果你像这样生活的话,就能获得一个成功的人生。

对此,你怎么看?请以“像________这样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00字左右。

他从小就非常崇拜那些成功人士,读小学时,写过一篇题为《像比尔·盖茨那样进取》的作文,老师当作范文朗读,并赞许他志向高远,:进入大学后,他更是迷恋上那些励志图书,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像伟人那样思考》、《像强者那样行动》、《像智者那样探索生》、《像明星那样经营》之类令人热血沸腾的书籍。他敬佩一个个古今中外成功人士辉煌的人生,为他们的梦想、奋斗、激情、智慧、执著所感动,暗暗地将他们当作自己的榜样。

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去做保险推销员。只因《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那本书,点燃了他从零开始的激情。他要磨砺意志,渴望在不断地遭遇挫折后,也能够像那位杰出的推销员一样赢得堪称奇迹的成功。但是,四年艰苦的打拼过后,他并没有拥抱想象中的辉煌,依然只是一个整天为温饱忙碌奔波的小人物。

苦恼过,叹息过,焦虑过,不甘碌碌无为的他,又开始了多方尝试,多方探索,似乎每一个成功者走过的路,对他都是很大激励。结果,十几年过去了,人到中年的他,仍旧囊中羞涩。成功,似乎有意疏远他,难为他。

那年秋天,他回到那个僻远的小山村。家乡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许多孩子也跟着父母进城了,村子里多是一些老人、妇女。春种秋收也大多机械化了,几乎没有人再积肥保养土地了,因为大家更相信化肥的威力。也很少有人再挥锄“汗滴禾下土”了,因为有了便捷的除草剂,一喷洒就基本解决问题了。大家自然地都那么做,因为那样的耕作方式,省时、省力,虽说成本较高,粮食品质较低,对土地的破坏较大,但明显的高产量,却鼓动着大家毫不犹豫地如此选择,

难道在农村老家,也吃不到真正的绿色食品了?他有些悲哀地问父亲。

父亲告诉他,只有邻村那个老耿头,种地还像从前一样,养猪养牛,从不买化肥。他还用牛耕地、耙地,靠人力一锄头、一锄头地除草。只是,他种的粮食产量不高。

他惊讶于老耿头的固执,问他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种地?老耿头淡淡一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活法,为什么要像别人那样呢?我觉得像自己这样种地最好。虽说辛苦一些,收入少一些,但保养了土地,还种出了更益于健康的粮食。”

真的这么简单?他很难想象别人都在图轻松、图多获利的时候,老耿头仍能不为别人的.轻松成功所动。

“就这么简单,像自己这样生活,我感觉很知足,也很幸福。”老耿头朴实的话语里透着深刻的哲学意味。

“像自己这样生活,”他轻轻地重复了这一句话,心田里陡然洒入了一缕阳光。

后来,他听说老耿头不盲从他人的种地方式,被记者报道后,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很多经销商争相上门出高价订购他的粮食,他的收入比那些高产的粮食大户还多了。

没错,每个人都可以有许多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但是,不管怎样虚心地学习别人,都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不要企图把自己变成别人的样子,不要简单地抄袭别人的生活。你要知道,像自己这样生活,才能准确定位,才能从容、淡定,才能品味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万青青摘自《知识窗》第2期)

[写作指津]

“像________这样生活”,是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补充题目,使其表意完整。介词“像”,暗示我们所选择的宾语一定具有效仿或借鉴之处。一般要求是:1、从词性上看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小鸟、植物等;2、从语意上看是具有优秀品质和特殊价值的人或事物,如乔布斯、刘翔等。

题目确定之后,接着就是构思文章。一般情况下,首先是对详解“像”的对象的某种价值或品质,可以采用并列式或递进式的叙述结构;其次是讲述作者的收获,可以叙述学以致用的故事,也可以叙议结合,讲述学习心得。

篇12:散文美文过自己的生活

人生忙忙碌碌,为了生存,从这一个站口奔波到另一个站口。然而,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是否在过自己的生活 ?

是啊,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的生活,不必为取悦或迎合别人而活。

同事有时向我抱怨,说她好累。老公女儿都不知道心疼她。还说每天家里的活全是她干,洗衣做饭收拾屋子 ,可老公和女儿还埋怨她不会整理屋子。

我说;“你叫他们也帮着收拾呀”。她笑着说;“他们才不会干呢?”我说,“他们不干你也别干。干活还遭埋怨,到哪说理去。干吃枣还嫌核大,他们也太不关心你了”。她说;“是呀”。

我说;“他们不心疼你,你就自己心疼自己。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爱自己,别人怎么会爱你”。她说;“没办法呀,都是家人,也不能老吵架 ”

我说,“你也该过过自己的生活,都多大年龄了,老是在过别人的生活。 ”她笑着点了点头。

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心里都明白。我们一直在过别人的生活。年轻是替孩子活;中年替老伴活;老了又替孙子活。一代一代,不亦乐乎。

人啊,有时也要替自己活。一辈子不易,替自己活一活也就没有白活,也不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是啊,过自己的生活,凭良心做事。过自己的的生活,善待自己,同时,也为自己心甘情愿为之承担责任的人效力,何乐而不为。

过自己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些事想做的时候就赶快去做。人间父母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在远方的你,有没有想到随时随地给父母打个电话。也许你没有时间想父母,可他们却每天都在想你。夜深人静的时候,也许你正在睡觉做梦,可他们此刻却守在家里,等着你一声暖暖的问候。

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但在精神上给予亲人朋友最多的爱,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父母的爱,从不卑微,从不渺小。他们就像蜡烛一样,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温暖,多么光明,或是多么黑暗,多么冰冷,他们始终在自己的天地里散发着淡淡的温暖,淡淡的光。直到有一天,蜡尽烛灭,余温犹在。

朋友同事的爱也弥足珍贵,世界这么大,能够聚在一起不易,是缘分。和他们好好相伴,好好相处。

有时间的时候,就去陪陪父母,陪陪孩子,多给亲人一些关怀。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后悔;不要等到伤害了才乞求原谅,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多关心他们,爱他们吧!

过自己的生活,让巨大的潜能有所控制多好。

过自己的生活,虽然不能让自己出名,但却可以让自己变得伟大。

★ 寻找生活的美经典散文

★ 距离美散文

★ 大美瀛湖散文

★ 生活是什么散文

★ 生活经典散文

★ 生活散文

★ 原来生活这么美作文

★ 四季之美散文

★ 夜之美散文

篇13:生活散文:自己的生命中

现实的情况是, 教育使我们老师变得机械化, 变成像流水作业工厂里的一个流程的工人。我们的任务是将我们这一环节的“产品”交付出去, 合格与否不是我们的事情, 自有“检验员”去检验, 而整个教育都这样的时候, 生产“不合格产品”的责任也不会由某一个老师来承担, 因而看似责任重大的教师却没什么真正的责任。所要做的只是去应付各种检查, 应对评职称评名师的各种条件。因而我们就变得不会思考教育, 更不会去反思教育。一种流行的说法:老师是吃良心饭。而谁也说不清楚“良心饭”的标准是什么, 因为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个“良心饭”的标准。

泰戈尔说,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但我们目前最多是给学生带来一些知识, 启迪一些智慧, 很少教给学生怎样不断增强生命的强度。

反思一下教育, 我们会发现目前教育的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遗忘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 遗忘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特情感体验的人。教师由“灵魂的工程师”悄然变为了“促生产, 抓效益”的生产工人。而目前的评价却很轻易地就能对教育作出评价, 并且还很具体很细化, 不过这种评价和学生在学校中的心理体验、人生感受到底有怎样的联系, 教育上下都已无暇关注。

审视、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教育可能已经演化为工具的教育, 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 忽略了情意的培养, 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尊重, 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负责。过分地强调智育, 强调“快餐文化”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 班级成为竞争的“战场”。当然现行具体的教育也不乏对学生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也有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 但这些内容相互分割、无系统甚至倒挂, 教育的内容空洞且教育途径单一, 缺乏整合, 难奏实效。青少年们却很难找到明确的生存意义——他们的生活中似乎只有学习、考试, 而生命对他们不过是个遥远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分析说:以升学率为评价教育、学校与教师工作的惟一刚性标准与尺度, 是人人都明白、却又似乎无以疗治的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痼疾, 已经并且正在继续给我们的教育造成致命的伤害:教育成了生存竞争的绞肉机, 失败者的生命发展完全被忽视与牺牲, 而胜利者的生命在残酷的角逐中被严重扭曲, 这两个方面都造成了对青少年生命的摧残, 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而像上海师大中文系商敬友教授的梦想“我梦想所有的老师都爱他的学生, 他的每一个学生;我梦想所有的学生都爱他的老师, 不是害怕, 不是崇拜, 不是感恩, 也不是迎合奉承, 而是爱, 单纯的爱。”这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梦想。

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生命, 理应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 学会生存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但一直以来我们可能都忽略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或未把它摆到应该有的位置。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最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而我们一直做的事可能都是本末倒置。学生的生命质量怎么样, 我们考虑得太少。我们最关注的仅是今天的知识点学生掌握了几个, 考试能否得高分, 高考考上几个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一直以来, 我们的教育被政治化了, 变为功利主义教育。

因而, 教育要回到也必须回到关注生命本身的方向上来。教育必须把“关怀生命”作为一个基本的核心。正像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的那样, 良好的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升学率, 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有一系列的变革, 要求我们的社会, 政府, 学校, 老师, 家长等都要从源头, 从思想观念上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 去努力创造我们共同的未来。

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毋庸置疑。有人这样说时下的老师:时间是满的, 成就是空的;工作是忙的, 思想是空的。有些绝对, 但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也不可能在一时之间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教师切不可仅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受害者, 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观众, 而要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教育者, 帮助学生懂得学习是在为生命成长奠基。教师要有方向意识, 这个方向就是让学生有生命的高质量。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运用一定的机智与教育艺术最大可能地给学生一些生命方面的教育。马克思·范梅兰说:人的很多禀赋都是被他人发现的, 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 而一旦被别人发现了就变成了这个人的特性, 就成了这个人的优势所在。人如果把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他就是一个拥有巨大的、别人不可替代的能力的人。教育的真正意义也许就是通过他人的引导、帮助、提醒, 使我们获得自我了解和生命的觉醒, 整个生活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 我们因而可能变得更为自由而完整。而教师恰恰就是应该发现学生特长的那一类人。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在作文中说他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一个老师批之为:胸无大志, 孺子不可教也!另一个老师祝愿道: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对于这样的教育爱心我们是完全可以也应该做到的。

经济学与社会学中有一个“火车头”理论, 一个人跑得很慢, 但他搭上了一部快车;另一个人跑得很快, 但他搭上了一部慢车, 结果谁先到终点不言自明。我们的学生搭上教师这部车, 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车, 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很多教师抱怨自己的学生如何的差, 与之对应的别的班级如何优秀。首先, 我们的教育动机就有问题, 何谓好生, 差生?我们要有一个乐观的学生观。契诃夫说:“由于气候、智力、精力、趣味、年龄、视力等方面的差异, 人的平等是永远不可能的。所以不平等应该认作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不平等变得不易察觉, 就像我们把鱼或熊之间的差异抹平了。在这方面, 文化和教育起很大的作用。”乐观的学生观是一个教师起码的前提。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宽广和深邃, 带着悲观学生观的教师首先自己就是狭隘的, 怎么能扩充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得知教师有这样那样想法的情况下, 怎么可能有幸福感。可能在这种教师的课堂里连起码的舒适都感受不到。林语堂说, 人只有躺在床铺上, 衣服脱了, 鞋子脱了, 袜子脱了, 手脚摆放舒适, 身体也舒适了, 心灵才有自由。那学生就更感受不到心灵的自由了, 又怎么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长?

教师要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落实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只有这样, 才能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 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 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与自豪, 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 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 (肖川《教育就是服务》)

篇14:告诉生活中的自己,这是水

心理学里面有个分支叫作“旅游心理学”。这门课在我读的那所大学的心理学专业是没有的,只在旅游管理专业里开,因为上的人太少,后来开放成全校选修课。为了混学分,我糊里糊涂地选了,只去听过一节课,就是最后一节课,其实主要目的是去考试的。我还记得选择题第一道题就是“旅游有何心理学意义”——答案是“提升自我评价”和“找回自尊”。

@汪凌凡

旅行的意义之于我:让我明白,原来自己认为必定是正确的东西其实未必是对的;让我发现,很多自己曾经觉得特别重要的事情,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让我愿意接受各种人的各种观点,因为这个世界是因为有各种声音才多彩的;让我相信,把我扔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都会无所畏惧地生存下去,并且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蜘蛛罗

关于旅行的意义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答案的,至少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尽相同的。在我看来,旅行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好像有时候我一个人在屋子里待久了,就想出去走走。我想出去的那一瞬间是不会思考出去的意义是什么的,因为我就是想出去啊!

@Mastcrpa

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问“××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我刚读了《乔纳森传》,但我却不搞设计,我读它的意义是什么?我自己研究哲学,但我可能一辈子都搞不清楚什么才是真理,我学的意义是什么?我一个人去滑雪,不光费劲而且一个人滑也寂寞,那我滑雪的意义又是什么?如果我真想弄明白这些的意义,那我还不如直接问问自己: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盐樱桃

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来自美国作家华莱士一个演讲的开头——“两条小鱼在水里游着,迎面来了一条大鱼。大鱼说,嘿,你们这水怎么样呀?两条小鱼等它过去之后面面相觑,水?水是什么?”旅行对我的意义,就是时刻提醒身在生活中的我:“这是水!这是水!”

旅行的意义在于放松,看别处的风景,看看别人是怎么过日子的,看个热闹。旅行的时候心灵的状态是特别好的,一个人走在陌生的街道,就算下雨也会觉得是另一种美好。它让你体验到一种不一样的心理状态。你信任这个世界,你对她微笑,你在累的时候不喊累,对自己说一句,这就是自己选择的路,于是继续往前走。然而旅行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甜甜圈

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你不会想到,原来人还可以这样子生活。认识到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它的由来和去向,学会理解不同的人和事,而不是一味地从自我的角度去思考。静心寡欲、无牵无挂中,更能想清楚,自己的所欲所求,勇敢地去追求,有更多面对未知事物的勇气。写到这里,想起一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上一篇:住房公积金转存证明下一篇:学校进步奖学金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