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6-1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黄继森

师:[板书“杜甫”]请问杜甫是谁?

生:杜甫是古代诗人。

生: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

师: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

生:人们把杜甫称作诗圣。

生:成都有座杜甫草堂。

生:我们学过他的《绝句》。

师:大家一起背背。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还知道些什么?

生: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

生: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生:他是河南巩县人。

生:杜甫曾经为蓬溪县客馆写了一篇《唐兴县客馆记》。

师: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我是从《川中名胜赤城山》这本书中看到的。

师:我得学习学习。这本书能借我吗?

生:行。下午我就带来。

师: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与李白齐名,二人并称“李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闻”是什么意思?

生:“闻”的意思是听。

师:谁听?

生:诗人杜甫听。

师:他听到什么?

生:他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

师:官军指什么?

生:“官军”指国家的军队。

师:“国家”准确吗?

生:“官军”指朝廷的军队。

师:[在“河南河北”下画线]什么意思?

生:指河南省和河北省。

师:是吗?[生沉默]这里的“河”特指黄河--

生:“河南”指黄河的南边,“河北”指黄河的北边。

师:[在“收”字下画三角符号]怎么理解?

生: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南北两岸的地方。

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师:把消息换个词语。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师:对。唐朝曾经爆发过“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占领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诗人杜甫的故乡也沦陷了。国家四分五裂,诗人有家不能归。当他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之后,兴奋不已,写下了这首诗。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板书“读准字音”]同桌的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听听对方把哪些字读错了。

生:[互相检查]

师:现在,请听老师读。比较一下,看看你们都发现了哪些读错的字音?

生:我把“即”读成了“ji”。

生:我把“还”读成了“ hai ”。

师:为什么要读“ huan ”?

生:诗中的“还乡”是回到家乡的意思,所以要读“ huan ”。

师:你的理解完全正确。还有吗?

生:我把“妻子”的“子”读成了轻声。

生:老师,为什么要读“ zi ”?

师: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读轻声时,专门指丈夫的老婆。

师:读三声呢?

生:“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子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一定要读准字音。[生齐读全诗]显然,同学们刚才的朗读还不够味,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还不完全理解诗句意思。学习古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还得理解诗句[板书“理解诗句”]这是重要的步骤。诗中有六个地名,找出来,说说他们所在的省份。[生默读思考]

生:剑外是四川省的代称。

师:[随学生的回答借助幻灯片(杜甫计划中的返乡示意图)揭示诗中涉及到的地名。]

生:蓟北指河北省的北部。

生:襄阳在河北,洛阳在河南。

生: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

生:巴峡是长江上的一段山峡,在四川省境内。

师:这些地名有什么联系呢?杜甫将从哪里出发,经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里?我们来看看诗中有没有答案。

生:杜甫当时正在梓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我估计他从这里出发,[教师在幻灯片中借助箭头符号演示杜甫返乡的路线图]可能到重庆乘船,穿过巴峡和巫峡,到了襄阳后,北上回到洛阳。

师:请大家看着大屏幕,一起背背诗的后两句。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还存在哪些问题?

生:老师,请问“漫卷”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想想看,诗人在卷什么?

生:卷诗书。

师: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多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的时候要卷起。“漫卷”可能是怎样卷?

生:慢慢地卷。

生:这里的“漫”不是快慢的慢。

生:我觉得应该是漫不经心地卷。

师:理由呢?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故乡的喜讯,非常高兴,收拾书籍的时候就可能漫不经心。

生: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我觉得诗人决不会漫不经心,应该是胡乱地收拾书籍。

师:为什么?

生:喜讯传来,诗人太高兴了,巴不得马上就出发,所以收拾书籍时一定顾不了那么多,很随便。

生:杜甫是大诗人,他一定很爱惜书籍,不会胡乱地收拾。

生:虽然他很爱惜书籍,但是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到了“喜欲狂”的程度,所以才会胡乱地收拾书籍。

师:有道理。再没有不懂的字词吗?那好,大家分组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小组交流后抽生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失地!当我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后,高兴得眼泪洒满了衣裳。再看看老伴和孩子们,他们也没有一丝忧伤,赶紧胡乱地卷起诗书,我高兴得简直快发狂了!在这晴朗的好天气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让美好的春光伴我回到故乡去。我乘上船儿,过巴峡,穿巫峡,襄阳一过,就一直奔向洛阳。

师:看来,你们基本上理解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全诗吧。[生齐读后]这次的朗读比上次有进步,但还不够味,有点生硬的感觉,因为你们还没有完全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古诗,一定要体会和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板书“体会情感”]你认为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诗人一定心情舒畅。

生:诗人十分兴奋。[板书“兴奋”]

师:哪个词语直接点明了这种心情?

生:喜欲狂。

师:[板书“喜欲狂”]怎么理解?

生:杜甫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了。

生:诗人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又唱又跳。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生:我从“漫卷诗书”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

师:对。我们刚才也研究了这一点。

生:从“白日放歌须纵酒”可以看出,诗人以纵情歌唱、畅饮美酒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生:我从最后两句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师:这两句中的哪些词语用得好?

生:“即”、“穿” 、“便”、“下”用得特别好。因为这几个词语在诗中都含有速度快的意思,可以看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我们学过的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比如--

生: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师:背背。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的确,此时此刻,诗人高兴得流泪,高兴得发狂,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之所以这么高兴,是因为--

生: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地方。

师:哪一句诗直接点明了高兴的原因?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

师:[板书“收蓟北”]“收蓟北”的消息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刚刚知道。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忽”字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

师:忽然间得知故乡已经收复了,为什么就这么高兴?

生:流亡的日子终于结束了,能不高兴吗?

生:诗人为终于可以回家而高兴。

生:因为国家统一而高兴。

师:你们理解得很深刻。由此可见,诗人不仅仅是写自己的欢快心情,他还想表达--

生: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师:[板书“爱国思乡”]如果带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一样的感情去朗读,效果肯定大不一样。想读吗?

生:想![齐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不过,我担心有人滥竽充数,所以想听听你们单独读。[抽二人读] 因为读准了字音,读懂了诗句,读懂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和前两次朗读相比,又上了一层楼。读了杜甫的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香港和澳门的历史。

生:我想到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师: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候,你们还小,老师的感受很深。在香港回归之前,我特意写下了一首诗《心声》。想听吗?[生鼓掌]那好,我就读给大家听听。也许它能帮助你进一步理解杜甫的这首诗。[师朗诵《心声》(见个人主页)]杜甫的诗写的是1200多年前的事情,可是我们今天依然有这种情感。为什么?因为我们同是炎黄子孙,爱国的主题是永恒的,也是神圣的。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生齐背]

(4月整理)

作者简介:黄继森,男,大学文化,小学高级教师,全国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会员、中国写作学会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特约研究员,《教育导报》特约记者,《少年百科知识报》特约通讯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做人-作文》教材编委及主要编著者,编写的《新概念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我做合格小公民》等已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

个人主页huangjisen.icpcn.com huangjisen.6to23.com

作者邮箱: pxhjs@tom.com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下湖镇小 杨丹丽

一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结合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风格。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体会诗人爱国爱民的情感。4 学习叙事抒情的写法。二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三 教学难点

想象诗人及家人高兴的情景并生动地描述出来。四 教学准备:PPT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1 背诵课外积累的诗词。直接揭题,出示诗题,齐读诗题,理解诗题。师强调“河南河北”。3 出示杜甫简介。4 出示写作背景。

(二)初读,读通顺 1 出示诗句,自由读诗。2 老师泛读。出示词语,指名认读。师强调“妻子”“衣裳”“还乡”“漫卷”这些词的读音。4 出示诗句,齐读全诗。

(三)再读,明诗意 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学诗句,读懂诗意。2 小组交流诗意。全班交流。带着理解齐读全诗。

(四)细读,悟诗情 师:诗中哪个词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的心情?(据回答板书“喜欲狂”。)读了这个词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出示问题:诗人为什么喜欲狂?诗中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诗人的喜欲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诗句并做批注。3 小组交流。4 全班交流。

▲ 杜甫为什么喜欲狂? 预设:

(1)“剑外忽传收蓟北” 据回答板书“听”

师: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会欣喜若狂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出示背景,补充资料。)如今失地收复了意味着什么?(国家统一,人们安居乐业。)杜甫等这一天等了八年,这一喜讯忽然传来,诗人怎能不喜欲狂呢?(指名有感情地朗读。)(2)“ 却看妻子愁何在” 据回答板书“看”

师:看到家人忧愁一扫而光,亲人的喜更增添了自己的喜,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指导感情朗读。)(3)“青春作伴好还乡” 据回答板书“想”

师:千千万万和杜甫一样流落他乡的游子也可以回家了,所以诗人喜欲狂,他的喜不仅为自己,也为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啊!

小结:听到收复的喜讯,看到妻儿欢笑,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八年的故乡,诗人怎能不喜欲狂呢?

▲ 诗中哪些词句体现出诗人的喜欲狂? 预设:

(1)“初闻涕泪满衣裳” 据回答板书“涕泪”

师:你能想象诗人流泪的样子吗?这是什么泪?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杜甫又何止这一次流泪呢?安史之乱让原本安定的国家名不聊生,多年漂泊在外的生活让诗人备尝离乡只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们说说这又是什么泪?读出百感交集。(2)“漫卷诗书喜欲狂” 据回答板书“漫卷”

师: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可如今、、、、、、这是何等的高兴呀!(3)师:请同学们把1—4句连起来读,想象当诗人听到收复的喜讯时的情景,并用上“一、、、、、、就、、、、紧接着、、、、、、于是、、、、、、”这些词把诗人当时高兴的情景描述出来。

指名学生描述并相机指导朗读。(4)“白日放歌须纵酒” 据回答板书“放歌”“纵酒”

师:诗人放声高歌,开怀畅饮,当时的诗人已是52岁,这哪像一个老者啊,简直就像一位狂放的的年轻人。(指导朗读。)

师小结:当听到收复的喜讯,诗人高兴得涕泪涟涟,漫卷诗书,放歌纵酒,诗人想到了回家,瞧,作者回家路线都已想好了。

▲ 说说作者回家的路线是什么?(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指名回答,出示路线图,师述:从四川省巴峡出发,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到湖北省襄阳,直奔河南省洛阳,途中跨越了三个省,你们觉得这路程远吗?在作者眼里呢?(不远)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出来的?你体会到诗人回家时的什么心情?(指导朗读。)

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这一家人回家路上的情景。(提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周围的景物)

(五)总结拓展

(1)师:百感交集的杜甫,漫卷诗书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这一喜讯让作者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情感喷薄而出,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

诗。

(2)配乐朗读

(3)归纳写法:叙事抒情。

(4)出示《春望》,听朗读,比较和今天学的诗有什么异同?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5)课外积累爱国诗。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 涕泪

看 喜欲狂 漫卷

想 放歌纵酒

教学反思:

首先我应该自我批评,这堂课上下来存在有诸多缺点,与同课异构老师差距很大。下面就让我做深刻的反思:

一是轻过程,重结果。我上课的内容是六年级诗词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试讲两次,教学任务都没完成,其中最耗时的环节是对诗意的理解和情景的想象,这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为了呈现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为了节省时间,为了上课成功,我就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诗意,把诗中的情景描述出来。我认为是学生自己的思考,老师又没有告诉他们,再说曾经培训时有个老师说过:“学生预习什么,课堂上老师就教什么。”没想到这一举措弄巧成拙,造成了这节课的失败。课堂上很顺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特别是情景的描述,学生的语言生动连贯,妙语连珠,让听课的老师难以置信。整堂课没有体现老师导的过程,教学环节走过场,就像是放电影似的,给人失真的感觉。而樊老师的课借助优美的画面,配上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述,适时的巧妙引导,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学得兴趣盎然,樊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智慧,富有情趣,给我们呈现的是一节完美而真实的课。课后张老师也批评了我:学生预习过度了,预习内容应该有选择性,不是什么内容都可以预习,否则课堂上缺乏生成„„听了张老师的一番话,我深感惭愧,同时如梦初醒:预习也是有讲究的。

二是学生朗诵古诗的情感不到位。在课堂中我努力践行“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做法,但学生始终没有读出诗中的味来,诗中的情来。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轻情感体验,忽视了个性化朗读。整堂课我给了学生朗读的时间,但读的形式单一,齐读现象很严重,学生没有真正地进入诗人那高兴的情景中去,所以学生读起来还是一个调,装腔作势罢了。(2)韵律节奏划死了,模式化的解读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把孩子捆死了,只能用规定的模式去读,读不出自己的个性来。(3)补充的资料太理性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我是以一段概括性的文字告诉学生的,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诗人那段苦难的历史,不能深刻体会诗人那份喜悦,假如以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讲述给学生听,学生就很容易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也许就能读出诗中情。(4)老师有激情但欠煽情。教学中我激情高昂,放声高歌,但仍然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因为我不能像樊老师那样讲课时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何以煽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呢?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要提高个人的素质,将自己的情来感染学生。

篇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衣裳、妻子、漫卷”等词语,能理解“涕泪、衣裳、妻子”等词语古今不同的意思。

2.在积累古诗的基础上,能借助课下注释,同伴互助大体把握诗意,在读中想象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喜欲狂”的心情。

3.借助有关资料,读懂诗人“喜从悲来”的原因,进而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4.能正确、流利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检查预习,指导朗读,积累古诗

1.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一首古诗,请齐读课题。读课题时不要拖音,要有节奏地读。(师范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古诗,谁来读一读?

(检查学生朗读,看是否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衣裳、妻子、漫卷”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师:请大家再自由练习朗读,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2. 指导朗读

师:刚才大家都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哪位同学能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请大家自己先练习。

(生练读。师指名读并相机指导。生齐读。)

3. 积累古诗

师:同学们,这首古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节奏明快,一气呵成。这样的经典诗句我们最好能背诵积累下来,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诵下来。

(指导学生尝试背诵。生齐背。)

【教学意图:语文课堂上要“读”占鳌头,要书声琅琅,更要指导学生学会朗读,这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尤其是古诗教学,更应如此。古诗教学理应从读开始,指导学生不仅能读正确,读流利,更应该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语言的朗朗上口,这也是学生学习朗读古诗的必备能力。另外,古诗的教学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积累诗句,通过日积月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

第二板块:把握诗意,体会诗情,读出画面

1.把握诗意

师:同学们,古诗我们读好了,那么,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吗?请大家同伴互助,结合课文注释,把握大概诗意,并讲给你的同桌听。

师:哪位同学能简单地讲讲诗句的大概意思?

(指名讲诗意,其他同学补充。在学生讲诗意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了解古诗中的地名,为把握诗意扫除障碍。)

2.体会诗情

师:快速浏览古诗,思考:杜甫在诗中流露的是什么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诗人的心情。(指导学生圈画出关键词“喜欲狂”,并理解。)

师:再次默读古诗,思考:杜甫从诗中哪些地方刻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欣喜若狂呢?请大家圈画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

(忽传:忽然传来,喜从天降。满衣裳:喜极而泣,无以言表。这是激动、幸福的眼泪。愁何在:脸上忧愁不再,代替的是喜笑颜开。放歌纵酒:高声歌唱、纵情饮酒,皆为不用再颠沛流离而高兴。好还乡:在春天美好的景物陪伴下,能很快回家,能不高兴吗?)

3. 读出画面

指导学生带着体会朗读古诗,并能在读中结合表现诗人“喜欲狂”的关键字词,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教学意图:“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这是2011年版课标对高年级阅读古诗的要求。先让学生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结合课文注释大体把握诗意,为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做好铺垫。之后,指导学生默读勾画,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进一步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进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境,读出诗句的画面感。】

第三板块:借助资料,读懂“喜欲狂”背后的原因,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同学们,诗人杜甫为什么在听说官军收复失地之后这样“喜欲狂”呢?其背后的原因何在?(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原因进行述说,教师相机补充有关“安史之乱”的资料。)

师:“安史之乱”持续了近8年,杜甫一家人也和许多百姓一样,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和他的家人离开家乡,流落了近5年。这5年中,杜甫曾来到长安街头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补充《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指导学生读古诗,想象画面,紧扣“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抵万金”等关键词语,在读中想象杜甫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象,感受诗人看到昔日的大都市在安史之乱中变成如今的杂草丛生、破烂不堪的情景时,内心的无比悲伤、凄凉。最后引导学生背诵《春望》。)

师:这5年中,杜甫的生活很不好过,有一年他流落到四川。(补充《百忧集行》中的诗句: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诗人杜甫和老伴每天愁眉苦脸,为什么?孩子啼叫发怒,这究竟是为什么?(指导学生探究背后的原因,感受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困苦和不安,体会诗人内心的忧伤和期盼官军收复失地结束流亡生活的心情。)

师:假如你就是杜甫,你的心情如何?这5年中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指导学生带着体会再次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次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教学意图:读文章,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之意,更应该明白文字背后所传递的意图,学习古诗也应如此。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诗句的能力,但是诗人通过诗句所传递的内心情怀的背后原因,或许是学生深入把握诗情的难点所在,这时,借助学生能理解的课外资料,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就能实现突破难点的目的。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又锻炼了他们读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能力。】

第四板块:体会写法,尝试表达,积累语言

师:同学们,诗人杜甫在表现自己喜欲狂的心情时,是从哪些方面写的?(引导学生发现诗人是通过描写其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自己喜欲狂的心情的。)

篇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例谈

生:从“喜欲狂”可以看出诗人一定心情舒畅、十分兴奋,因为杜甫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了。我们组想读一读第三四句。(小组齐读)

生:我们也从“漫卷诗书”体会到了诗人的欣喜若狂。诗人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又唱又跳,手舞足蹈了,他胡乱地收拾诗书,已经没有心思读书了。我们组要跟第一组PK一下。(还是小组齐读第三四句)

生:诗人写这首诗时心情无比激动。从“白日放歌须纵酒”可以看出,诗人以纵情歌唱、痛快地畅饮美酒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我们建议全班来读一读这首诗。(全班齐读整首诗)

生:我们从最后两句体会到了诗人急于回家的迫切心情。这两句中“即”“穿”“便”“下”用得特别好。因为这几个词语在诗中都含有速度快的意思,可以看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我想一个人来读一读这首诗。(自读全诗)

生:诗人闻听官军收复失地,心情特别高兴、特别激动。我们从第二句“初闻涕泪满衣裳”看出诗人高兴得都已经泪满衣裳了。我也想读读这首诗,跟他比试比试。(读全诗)

生:因为可以回家了,诗人,激动得都快发疯了。我们想以我们组的方式读读这首诗。(小组分句读全诗)

生:因为收复失地了,再也不用逃亡了。所以诗人特别高兴,高兴得泪流满面,打湿衣裳。我们想挑战上一组。(小组男女生分读上下句的形式读全诗)

生:我们应战。(小组齐读全诗后,小组代表继续发言)失地收复了,诗人再也不用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所以全家人都沉浸在无比激动的欢乐气氛中。

(各组汇报展示时,全班呼啦啦,站起一大片。各组同学你方唱罢我登场,课堂气氛甚是热闹。教者也是一脸灿烂的笑容,似乎对学生的表现很满意。)

[教例分析]表面看来,这个环节的学习,完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自主研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还是班级汇报交流,学生始终处于自动自发的状态,无需教师提醒、组织,大有“我的课堂我做主”之势。那教者则干什么呢?教者或巡视、或微笑、或颔首,即使参与学生的展示也是“嗯、啊”“说得不错”“有见解”“读得很有感情”串联了全过程,更有甚者,为了体现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对学生的发言不置可否。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思考了、说了、读了,似乎也有所收获了,但细细揣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发言始终是零散的、杂乱的,甚至重复的,没有深究、没有挖掘、没有借鉴和提高。学生是自主了,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老师却“缺席”了。

如果上述案例中教者能够及时“闪亮登场、指点江山”,及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点拨、总结和提升,那么效果会更好一些:

生:从“喜欲狂”可以看出诗人一定心情舒畅、十分兴奋,因为杜甫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了。我们组想读一读第三四句。(小组齐读)

师:找得真准,这个词直接点明了杜甫的心情。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呢?

这里教者及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一下子抓住了全诗的题眼,再以一句“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就为学生接下来紧扣“喜欲狂”进行交流做了铺垫。学生也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显得交流杂乱无序了。

再如:

生:终于可以回家了,国家终于统一了,杜甫怎能不欣喜若狂呢?我建议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全诗,感受一下杜甫欣喜若狂的心情。(全班齐读全诗,显得很有声势)

师:你们理解得很深刻。读得也很投入。由此可见,诗人不仅仅是写自己的欢快心情,他还想表达——

此时学生已经悟出,杜甫是因为国家统一而欣喜若狂,教者再及时给予总结引导,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这首诗所要传达的心声,对杜甫爱国情怀也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篇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篇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设计流程

第一教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杜甫图片。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

3、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二、自学古诗,读通顺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诗全文)

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jiaoshi/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5、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3、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

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读一读吗?

3、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二教时 《示儿》教学设计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中国。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习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上一篇:县环保局200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下一篇:修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