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教育的实施研究

2024-06-13

数学生活教育的实施研究(通用10篇)

篇1:数学生活教育的实施研究

数学生活教育的实施研究

摘要

当前,为了使学生在生活数学中受到更好的教学,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加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数学教育,让学生接受数学实践活动,在数学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生活数学;数学实践;问题意识;数学教育

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生活数学在日常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既要让学生体会数学,感受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高不可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更要使学生发现有许多事情与数学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生活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等着我们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时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我们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走进日常生活,让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实际,注重现实体验,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学生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很好的题材。我们的生活为数学课堂提供了许多教学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分析问题。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中,我安排了认一认,说一说活动,通过学生的认说知道有两个端点的称为线段,只有一个端点的为射线,没有端点的是直线。在教学平行线时,我安排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的活动,通过对平移前后的比较,引出平行线。在练习中安排了说一说,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线等活动,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平行线。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学习生活题材的广泛性,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在寻找问题分析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认识垂线时,安排了测量门框是否垂直、画框是否挂正的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生活数学的作用。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需要生活,靠生活理解数学,让学生尝到在生活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乐趣。在教学人口普查时,利用了生活中一些人口普查资料让学生展开学习,能够增加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读写大数的意义。

2创设日常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善于为学生引路,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提高应用能力。如让学生计算家庭的开支、计算水电费、计算银行存款的利率等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其它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同时让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更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魅力,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好自己身边的资源,挖掘好学生生活中的教材,提高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平行线时,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平行线,让学生体验到平行线就在我们身边,看得见也摸得着,这也是新课程提倡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3利用生活数学,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学生凭借自己生活经验主动去探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很好的题材,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去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去体验数学,走进数学世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让学生注意从身边的事例中去学习,去探索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发现数学规律,去感受学习数学的美好,去了解生活数学的艺术。在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学习体验。在教学时让学生用温度计实际测量当天的室温、水温,从生活中找到零下温度。让学生帮老师出主意找旅游景点,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新知,体验新知,把自己所学的新知运用于生活中,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安排了听故事找信息和给小区住户编号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作为教师要学生练联系实际,注重现实体验。在教学中,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比如折扇、钟面、倒立、双臂侧平举等等。这些都能从生活中发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增强学生应用的意识。

4创造生活实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用生活实例教学生学数学,要给学生创造一些生活数学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入手,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并愿意主动解决各种问题。让学生在生活数学中寻找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自由选择他们身边的事例,创造一些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的问题,让学生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培养了学生用数学思维方法观察周围事物、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厘米时让学生用指宽测量家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做好记录。教学吨时,让学生在互相协作下称出1克米的粒数,再估计全国13亿人每人每天浪费1粒米,全国每天浪费多少粒米。作为教师,要结合实际,要贴近学生创造一些事例,让学生通过生活数学,自己发现问题,并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利用一些生活题材,帮学校计算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所花钱数,拉近了学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扩张了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感知乘法分配律知识的存在,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5体验日常生活,走进数学世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去体验日常生活,让学生走进缤纷多彩的有趣的数学世界,并自由翱翔于数学的海洋。作为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意义。让学生了解生活,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知识记忆,让学生熟悉生活中的事例,去体验数学世界,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数学,去感受数学的奥妙,更要让学生学会在体验生活数学的同时,找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物体分类一课的引入中,先出示一张照片,问:同学们,你们逛过商场吗?学生肯定回答后,我又说:老师上个星期日也逛过商场,这就是我用照相机在商场拍的照片,你们想不想看?接着就借助课件展示了几张商场中实物分类摆放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入课题。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例如在上《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围绕妈妈的一天这一主题,结合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怎样安排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去找出解决怎样安排时间问题。我又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增强数学的气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数线段时首先抛出求北京到上海两站间需设置多少种不同票价的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重要性。

6结合游戏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动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数学操作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回馈于生活。将数学知识巧妙的和数学游戏相结合,培养学生在游戏中寻找数学,激发体会发现数学体验生活数学的乐趣。就是为了让学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挖掘生活中有意义又有趣味性的问题。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典形事例,传授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游戏中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通过猫捉老鼠的游戏学习习近平移,以教室内的同学为情境,学习数对、确定位置等等,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中学习数学,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从小树立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生活数学带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用所学的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设计与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而又非常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活数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要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体验生活数学,生活即数学,数学也就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生活数学教育是必要的,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周成海.现代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模式.

[2]张丹,白永潇.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

[3]孔凡哲等.上好课有效技能

篇2:数学生活教育的实施研究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如教学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基础训练之后,再次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综合练习,投影出示旅游价格表,让学生选择旅游地点,然后根据选择的地点算一算自己的家人外出旅游需要多少钱?(独立计算)

济南一日游              每人126元

南京、苏州、无锡五日游  每人454元

上海十日游               每人1622元

西藏拉萨五日游           每人5985元

香港、澳门三日游         每人2388元

这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旅游路线,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算算家里人共同外出旅游需要多少钱。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 旅游路线,更容易激起计算的兴趣,同时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三、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于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小商店,给商品标上价格,如文具盒标上6元,钢笔标上10元,自动笔标上1元5角等。问:老师想买三支钢笔,一个文具盒,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其它文具,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文具的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须臾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有多高?用什么作单位?身体有多重?用什么作单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想一想,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的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篇3:数学生活教育的实施研究

一、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非常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中联系。要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活力与魅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不能过分受到书本知识的限制, 必须适当选择生活的数学素材, 培养学生能力。

1. 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计算题教学往往被老师和同学们认为非常乏味的事情。为了让学生在小学不同阶段掌握不同等级的计能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计算题教学过程, 有机结合生活中数学素材。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加减法的简便运算“165-97=165-100+3”例题时, 老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举出一个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有一天, 你的妈妈带了165元钱去逛商店, 花了97元钱购买你的衣服, 她付给营业员一张一百元钞票, 营业员找回3元, 这时你妈妈手中有多少钱?”让学生回答计算过程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165-97=165-100+3”简便运算算理, 使学生知道165元减去100元之后就造成妈妈多付3元, 营业员要找回3元, 所以“165-97”可以转化为“165-100+3”。这样教学过程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支持, 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 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2. 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传统应用题教学重视讲解应用题, 但应用题的练习设计往往是老师直接搬用课本中编者虚构的应用题, 学生对这些所谓应用题缺乏认同感。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后, 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简易玩具店, 标上“熊猫娃娃”二十元, “小狗娃娃”十五元。“变形金刚”十元, “玩具汽车”十元。在小明的身上只有三十元, 要购买一个“变形金刚”和两个“玩具汽车”, 小明的钱够吗?三十元还可以购买哪些玩具, 你们帮小明计划一下好吗?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 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习不但掌握了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逐步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动手操作感悟数学。

新大纲要求小学阶段应让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 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状, 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 再现它们的表象,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也必须结合生活中数学的素材, 使学生对几何图形具有更直观的认识。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例2时可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试着作平行四边形。教学时可以按例题中的图先用橡皮筋拉出上边一条边, 占6个{间隔5个空档}。再往下数5行, 横着拉出下边一条边, 与上边的边一样长。在学生钉子板做好以后, 再照样画在书上。通过学生操作和画图, 从而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4. 自我实践体会数学。

小学生对数的认识也必须结合生活中例子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对个、十、百、千、万、亿有更清楚的认识。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的读法和写法”时, 课前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 搜集有关中国改革之后经济文化等发生巨大变化的数据材料, 课上让学生代表汇报。通过展示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数据统计材料, 学生不仅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 而且也有机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从课外生活寻找数学, 激发学生数学情感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 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即数学教材来源于生活, 学好教学知识又要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 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世界。

1. 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触数学。

安排一些数学实践活动, 创设条件让学生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以后, 让学生用尺子动手测量操场、教室等长度, 并让学生推想1千米的长度。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可以加深学生对“千米”长度单位的认识, 并培养了学生估算自己生活中常见事物长度的能力。

2. 家校配合, 为学生提供数学环境。

篇4:如何有效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陶先生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熔于一炉,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谨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是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素材,把握生活中教育的契机,让教育和生活真正的成为一体,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

一、“数学的生活化”与“生活的数学化”

数学教育生活化并非一个单一过程,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建构数学关系,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问题。

生活的数学化,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解决问题,实现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的提升。

从日常数学上升到学校数学,将学校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得数学成为生活中具体的、直观的东西,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积极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首先是课前预习,捕捉生活现象,搜集学习素材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数是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教学前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搜集积累素材,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

其次是课堂探究,联系生活实际,获取新知。数学教学中的有些概念、规律性的东西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

最后是课后实践,返回生活,运用数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要研究课堂,更重要的是拓展到课外,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如测量、统计、模拟购物等;另一方面可以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通过专题性、针对性的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通过生活实践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水平。

无论是“数学—生活化”还是“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都是为了实现“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篇5:数学生活教育的实施研究

实施方案

贺进镇岳庄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农村中学寄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文明社会,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高素质的国民,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对国民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教育无疑应当成为国民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明确要求: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这些方针政策为本课题的提出、研究与实验指明了方向。这对我们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校地处武安市贺进镇偏僻的桃源沟后八村,走读的小学生突然寄宿就读,他们都来自农村,由于受到原来居家生活小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大相径庭:他们懂礼尊师,朴实厚道,珍视友谊、崇尚劳动,热爱学习。但是普遍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好等缺点。生活能力差表现为:一是宿舍卫生差。走进学生宿舍,一片混乱,他们不会打理床铺,床上乱七八糟,地板难于下脚,床底杂乱无章,分不出那些是垃圾物品,哪些是生活用品。二是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自己不会洗衣服,把脏衣服打包回家,让人代洗。他们生活习惯不好表现为:就寝时间随意性强,有的早晨不愿起床,晚上不愿入睡,不但影响自己,而且影响其他人;乱倒脏水,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饮食习惯不好,互相攀比,践踏花钱,食堂里倒掉的饭菜多,某些学生甚至有吸烟酗酒现象;公共意识差,浪费水电,践踏草坪,涂刻课桌、乱画墙壁,高声喧哗,购买饭菜不自觉排队,上下楼道左冲右撞。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卫生习惯差等现象。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生活习惯。对寄宿学生不仅仅要对其学习进行教育,还要对其生活习惯进行教育,这关系到他一生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铸就人生。生活行为习惯上的陋习,不仅损坏了学生的健康,损毁了学生的文明形象,降低了自己的人格,而且污染了公共环境,玷污了学校的形象。这无疑给我校的德育工作和教学秩序正常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阻碍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由于如此,我们深感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德育处也就重任在肩。为了让学生尽快步入正轨,适应我校的教育要求,从而接受良好教育环境的熏陶,我们确立了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涵义阐释

养成教育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文明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是良好品德形成的标志。“行为”是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外部表现。“习惯”是指由于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自然需要的行动方式。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行为,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内在需要。

针对寄宿制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必须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这一宗旨着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整合学校德育教育资源,优化德育

教育方法,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导向与理论依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为我们提供了政策导向。

2、前人的一些正确的教育学专著与相关方面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与要点

(一)总体目标

依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我校寄宿学生在生活行为习惯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整合学校德育教育资源,按照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寻求培养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促进学校校风、班风、学风发生较大好转,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构建有效而积极的德育教育评价模式,使学生成为具备良好习惯,拥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二)具体目标

1、探索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新模式,完善德育常规硬件。

2、促使农村小学学生形成文明、节约、自立的良好生活习惯。

3、探索农村小学品行后进生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新途径。

(三)研究要点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对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点培养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1、文明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爱卫生、护环境的习惯。

2、节约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珍惜时间、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3、自立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养成会自我管理,懂独立生活的习惯。

四、课题的组织管理

1、组建课题组

由德育领导组全面负责,教导处、少先队、学生会、班主任密切配合,联合攻关。

2、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杨建强

组 员:郭书伟 李江龙 王金来 刘晓娟

3、课题研究小组

主研人员:郭书伟 李江龙 王金来 刘晓娟 杨建伟 姬建国 吕燕华 武丽娟

(组长:郭书伟)

五、课题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实验所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行为习惯形成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

2、实践性原则。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创设各种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主动修身,内化感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科学性原则。坚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科学性,遵循青少年行为教育的一般规律,注重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4、知行统一的原则。认知和行为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指导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并达到知行统一之目的。

5、创新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要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更多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探索,突出时代特色和理论创新。

(二)实验所采用的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科学研究方法。

1、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搜集整理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借鉴其研究成果,针对我校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通过行动研究法①、个案研究法②、观察研究法③,分析我校目前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

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分阶段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进行分析总结。

六、课题研究步骤与措施

(一)课题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和初步实施阶段(2009.11-2010.3)

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研究重点及措施。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0.4-2010.12)

运行操作,修订计划,统计分析,收集积累资料。进行个案分析,制定阶段计划,操作方法验证,中期成果汇报和鉴定。

第三阶段:深化提高阶段(2010.1-2011.6)

进行反思,总结中期成果并推广,加大覆盖面,在全校实践推广。结合实际,查验效果,总结全校推广经验,并进行成果汇报展。

第四阶段:巩固总结阶段(2011.7-2011.12)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加强总结,汇编成果专辑,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自查研究会,申请课题验收。

(二)主要研究措施

1、加强《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有效规范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两部重要文件,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我们以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内化,让其深刻领会主要精神,经常利用晨会课、班会课,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守则》和《规范》,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常规,引导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依赖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常规来作保证。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以下几项常规制度:学生一日常规、学生生活常规、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学生劳动常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七十条,同时编印资料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有“法”可依、照章执行。学校积极在知与行的统一上下功夫,常抓不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这些常规成为学生的习惯并永久地保留下来。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检查评比功能,建立评比考核制度,在检查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于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凭简单的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总要在实践中得以训练和体现。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表扬先进,树立榜样,这无疑会对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班级我们开展了“常规管理先进班级”和“文明班级”评比,并授予流动红旗;对于学生个人我们开展了“学习进步”和“文明标兵”评比活动,并为获得此项荣誉的学生佩戴奖章,在学生中形成了一个争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4、进行学科渗透,强化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而在各学科中都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丰富内容,如思想政治、语文等学科。因此如何挖掘这些学科中的教育资源,强化对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加强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此我们坚持做到了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渗透对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坚持教书育人的统一。

5、加大自我教育力度,营造学校教育氛围,深化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我们利用少先队、学生会活动,举行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力度,形成共识。弘扬正气,通过板报和校园广播加以宣传;成立曝光台,对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进行及时通报批评,矫正不良行为。

6、加强班主任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班级体的育人作用。

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是班级,班主任在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应发挥核心作用,学生很多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和班级体的影响而形成的,这就要求加大班主任的工作力度言传身教、以师育生。同时,通过班主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典型,积极示范、感召全体,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7、加强校内外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巩固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6:谈中职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实施

谈中职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实施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针对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不良以及教学内容抽象等问题,提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具体从三方面来实施:结合生活处理教材;从生活情境引入新知;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作 者:孙海平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职教中心,浙江绍兴,3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623关键词:中职 数学生活化 教学策略

篇7:数学生活教育的实施研究

陈美兰

一、孝德教育与《文化生活》教学

1、对孝德的一般理解。孝德指尊祖爱亲的品德。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孝德在公元前11世纪之前已具雏形。“孝”是个形象字,“老”字头下有子,意为老人行动不便时,由孩子背着走。《孝经》中就有对父母之爱的描述。

2、孝德教育是《文化生活》教学的应有之义。培养学生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文化生活》的课程目标所在。而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具可塑性。因此,利用《文化生活》教学实施孝德教育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孝道文化、提升孝德水准,成为合格公民,这是公民文化生活的内在要求。

二、《文化生活》教学实施孝德教育的路径

1、挖掘孝德教育的资源

在《文化生活》教材中,有多处内容与孝德教育有关,如第41页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华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孝德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深刻影响,因此,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和孝德文化。

又如第43页关于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观点辨析。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如今,孝德中的一些重要条目已成文化糟粕:(1)严父道。从孝慈并举到片面强调子事父,并推及臣事君、妻事夫的单向伦理关系,过分强调家长权利。(2)厚祭葬。孔子提出“葬之以礼”,以此表达对已故父母、祖先思念与追忆之情,虽有道德意义,但这种丧祭礼仪后来发展成为一套繁琐、僵化礼节。使一些平民百姓难以承担巨大经济压力,耗费大量资源和财力,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3)重厚嗣。孟子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观念与当今时代要求相悖,应坚决摒弃。(4)父子相隐。即父子之间互相隐瞒错误,知情不举,这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对此,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再如:第53页关于“孝”文化发展的探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的法律和道德义务,是现代家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等等。孝道文化在《文化生活》的其他框目也有所体现,需认真研读仔细挖掘。

2、把握孝德教育的特点

(1)突出主体性。主体性是指学习、传承、践行孝道的主体是学生。政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把《文化生活》的教学与孝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比如:《文化生活》第五课第二框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教学设计,教师可创设三则情境:情境一:孔子“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蓼莪》);孟子:“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家语·弟子行》。情境二:列举生活中不孝行为遭众人谴责的典型现象。情境三:2012.8.15,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部门发布的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略)。据此设计三问:①请你概括出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②结合身边事例谈谈不孝的危害及预防措施。③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孝道文化如何创新发展?以上设问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在学习中理解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以及孝道文化的创新发展,从而积累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

(2)强化时代性。时代性是指孝道文化的发展应与时俱进。说到孝道,人们自然会想到作为中国古代重要伦理思想之一的二十四孝:亲尝汤药、百里负米、行佣供母等,这些故事一方面揭示了古人行孝的美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与今人不同,一些行为不太符合今人标准,具有时代局限性。如今,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新鲜出炉:如经常为父母拍照、教父母学会上、仔细聆听父母往事等,这些德目体现了孝道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友说:“只要用心都能做到。”教学中教师可举台湾丁姓男子用花布兜包裹着骨瘦如柴的老母亲等候看诊的事例,结合《文化生活》第六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向学生作介绍,教育学生今人如何行孝。同时请学生阅读新二十四孝条目,讨论并补充新的孝道行为准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弘扬孝道文化,传承孝爱美德”的课内外活动中,自觉践行孝德准则。

(3)重在实践性。实践性是指培养学生终身践行孝道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把孝德教育和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把孝德教育与感恩教育、责任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现实生活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与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在学习《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一框第二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可设计一项“孝心在行动”的作业,请学生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其意义。一方面培养学生感恩报德的荣誉感,另一方面明确孝德判断和选择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3、发挥孝德教育的评价功能

篇8:实施生活数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一、结合生活实际, 合理组织教材

数学教育是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必须开放小教室,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然而, 现行教材中, 往往出现题目老化, 数据过时, 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 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 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 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 吸引并引进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 整理教材, 重组教材内容。例如, 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我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 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 结合钱、时间, 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 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比如, 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乏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例, 提出实际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 对熟悉的生活情境, 感到亲切有兴趣, 使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学问, 从而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 明确数学学科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闰年》时, 我先提出问题:“小琳的爷爷到今年为止一共过了18个生日, 谁知道小琳的爷爷今年几岁了?”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18岁。”接着我又问:“爷爷18岁了, 那爷爷的儿子多少岁?爷爷的孙子呢?”学生都摇了摇头。于是, 我继续问:“18岁的人有可能有孙子吗?”学生们一听恍然大悟, 哄堂大笑, 齐声说:“不可能!”这时, 我进行了新课的导入:“既然小琳的爷爷不可能是18岁, 那他今年到底有多少岁呢?”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 使学生产生认知的需要, 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 在教学《利息和利率》时, 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 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 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 观察银行的周围环境, 特别要记录银行的利率, 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 “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 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 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 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成留心周围事物, 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三、应用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 提高数学能力。比如, 学习了《面积单位》后, 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 既促进了面积单位的掌握和运用, 又为下一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例如, 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 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 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 恰好能买20本, 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丛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 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 就要能够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又如, 在教学《年、月、日》后, 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 王玲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 等着他快点回来, 两个月后, 爸爸回来了, 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 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答案是多样化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解题的技巧,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尽管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通的,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是蒙眬而又肤浅的, 甚至是无意识的。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让学生在成功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 凸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 学生在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 我提供了一个问题情境:六年级师生准备利用双休日去游玩, 学生一共226人, 教师一共16人, 车站有大客车和面包车两种旅游车, 大客车是45座, 每辆每天租金400元, 面包车是18座, 每辆每天租金200元。如果派你去联系, 该怎么租车最实惠呢?这道富有生活情境的数学应用题, 激发了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考虑租车方案时, 不仅要运用数学知识, 而且要考虑经济情况, 还要在众多方案中比较出最佳方案。这一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例如, 在街头巷尾常看到一种摸球中奖的游戏:他们手中拿着一个袋, 内装红、黄、白三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各5个。他们说起来很轻松, 只要付5角钱, 就可以从袋里摸出5个球, 如果摸出的5个球全是红色的, 奖5元;5个球全是黄色的, 奖4元……这种游戏花钱不多, 诱惑力大, 吸引了不少人, 使不少人上了当。学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法后, 我带着学生揭穿了他们的骗术。原来, 中奖的机会是非常非常之小的:从红、黄、白三种不同颜色各5个球中, 摸出第一个红色球的可能性是, 摸出第二个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同样的道理, 第三个球可能性是摸出第四个球的可能性是, 摸出第五个球的可能性是。这样, 连着摸出5个球都是红色的可能性是, 中奖的机会这么小, 怪不得绝大部分的人都大呼上当。同学们用自己的知识解决了一个被骗的问题, 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们发自内心地说:数学真有用。

篇9: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41-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科学领域关于数学的教育目标提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自《纲要》颁布以来,数学教育生活化理念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但在教育实践中,一些幼儿教师对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也缺乏贯彻实施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因此,探讨数学教育生化的实施策略,对指导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可以简要概括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从生活中来”即生活是幼儿数学学习的源泉。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无不以一定的数、量、形的方式存在,为幼儿提供了通向抽象数学知识的桥梁。“到生活中去”即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因此,“数学教育生活化”就是一个(数学)经验不断从生活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此时的数学经验或许已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让幼儿能够“学自己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过程。有的教师认为在生活中渗透一些数学教育就实现了生活化的数学教育,还有的教师贴标签式的在数学活动中加入某种生活场景,认为就是生活化的数学教育。上述理解都比较片面。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理念到教育实践的转化并非易事,需要教师从数学教育目标、内容、操作材料、教育途径等多方面来实施。下面,就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二、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树立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目标理念

首先,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目标理念。《纲要》中数学教育目标倡导使幼儿体验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反对静态的知识传授,提倡注重幼儿数学学习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目标理念可以理解为:关注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数学学习的过程,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为教师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2.将生活化的教育目标理念落实在具体活动中

教师需改变以往只关注幼儿数学概念获得的思路,要将生活作为幼儿数学学习的背景和资源。例如,中班“认识椭圆形”的活动目标之一可定为:寻找并发现生活中各种与椭圆形相似的物体。又如,中班认识空间方位“我排在哪里”的活动,教师将活动目标制定为:在户外游戏中和日常生活中区分前后空间方位,能应用“前后”方位词,描述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上述目标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的理念。

三、让数学教育内容走向幼儿生活

1.选择密切贴近幼儿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

教师要打破只从教材上选择数学教育内容的思维定势,将视角转向幼儿的生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应多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实用性的教育内容。例如,学习数字时,除了让幼儿记住字形,读准发音,还应增加认识“数字在生活中的用途”的内容;增加估算、统计等幼儿生活中接触到的实用性的数学内容。二是关注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将其纳入教育内容中。例如,某大班教师发现幼儿在讨论体重问题,有的幼儿说自己800斤,有的幼儿说自己20斤,一直争论不休。教师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于是设计了“我来称体重”的测量活动。在活动中,发展了幼儿的测量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也使幼儿获得了关于体重的正确的知识经验。

2.在教学活动中再现或模拟生活情境

集体教学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模拟或再现生活情境,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习数学。例如,某大班学习排序,教师利用幼儿洗手时经常出现推拉、拥挤等混乱现象的问题,请幼儿想办法解决洗手不推挤的问题。幼儿踊跃发表意见,有说一组一组轮流洗手的,有说让女孩先洗的。其中有几名幼儿的建议是: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去洗手。教师肯定了排队的办法,然后让幼儿排一排。接下来,教师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家里的东西哪些可以进行排列等有关问题,使幼儿充分了解了排序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如,幼儿学习数字的用途时,教师模拟生活情景,创设为“娃娃家”设计门牌号、电话号码、有数字的家用电器、闹钟的情景。密切联系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能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数学活动

1.开发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用于幼儿数学操作

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为准备材料耗费大量的精力,但提供的材料幼儿不一定感兴趣。反而是生活中的物品更能引发幼儿探究数学的兴趣。一些玩具及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都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很好的材料。如树叶、石子、果核等可以用来数数;扑克牌可以用于比较数的大小、数的排序、数字接龙、练习加减运算;易拉罐、饮料瓶、包装盒等可以用于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的活动。就地取材的物品不仅解决了教师准备材料的困难,而且能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2.鼓励幼儿参与寻找和制作数学材料的过程

以往,教师习惯于把一切材料准备好,只需幼儿来操作即可。这种做法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应让幼儿参与准备材料的过程。幼儿在准备材料时,会对各种各样的物品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某中班开展“认识椭圆形”的活动,活动前,教师让幼儿在家里寻找椭圆形物品带到幼儿园,教师布置展览,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在此过程中,丰富了幼儿椭圆形物品的经验,促进幼儿在抽象图形和实物间建立双向联想。再如,某大班开展自然测量的活动,教师提出“用什么测量树干”的问题,让幼儿寻找测量工具,有的幼儿找来了小棍,有的找来绳子,他们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思维活跃。此外,幼儿对自己寻找和制作的材料会格外感兴趣。例如,教师把幼儿制作的数字卡片、几何图形卡片,数字棋等材料投放在数学区,幼儿都愿意去操作自己制作的材料,并且还给其他小朋友做介绍。

五、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1.利用一日生活环节,随机进行数学教育

篇10:数学生活教育的实施研究

内容提要:

精心实施生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生文明就餐管理。一是重视文明就餐引导;二是营造文明就餐氛围。

2、学生日常管理。一是在管理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铺床、叠被,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洗衣服、缝制衣服等,理解和体会天下父母的一片苦心与爱心,从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二是学生到校后,禁止家长到校探望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3、实践培训管理。从以下方面加强学生的生活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感恩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

(1)生活自理类。在面点活动室,教学生擀面皮、包饺子、擀面条、各种点心等面食的做法;在烹饪活动室,教师让学生了解烹饪的一般工序,学会炒土豆丝、糖拌西红柿等简单菜肴的做法;在缝制活动室,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缝衣服,为父母做鞋垫;在手工制作室,学生通过编织手套,制作手工制品等,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关爱他人,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生存急救类。教师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再现现实生活中需要紧急救护的场面,教授给学生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提高他们在交通、火灾、地震和用电等方面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在紧急状态下的最简单有效的自我救护的方法措施。学生通过实践培训,能掌握骨折扭伤、流血包扎、人工呼吸、高温中暑等的基本处理方法。增强他们的自理救护能力。

(3)校外拓展类。在实践培训中,通过军训拉练、野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野外生存教育,改变学生对家长,对他人的依赖心理,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长途拉练:组织学生开展徒步行军、爬山涉水、翻越障碍等野外训练;野营训练:组织学生开展野外方向辨别、野外生活等生存训练。

4、校园环境文化。(1)学校在教学楼一楼大厅设置了“感恩。(2)学校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播放感恩歌曲并教会学生传唱。(3)学校购置了电影放映机,每天晚上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

5、书信征文交流。在实践培训过程中,每人给父母写一封信,向父母汇报培训的感受和收获。培训结束后,要求学生每人写一篇以“我爱青少年实践基地”为主题的征文,学校把征文精选编辑成册。

正文: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作为全市仅有的青少年实践培训基地,担负着全市素质教育建设的神圣使命,怎样深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如何不辱使命,不负教育局和社会各界及广大家长的嘱托,安丘青少年实践培训基地结合全市小学五年级和初一学生来基地培训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学生的成长特点、家长的热切期盼等现状,决定在基地全面实施生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每位学生和家长从中受益,让社会认可。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

1、参加培训的学生来校时携带大量食品尤其是各种零食,吃后将包装袋随地乱扔,既污染了校园环境,又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

2、学生来校培训7天,培训时间虽然短,但是许多学生家长仍然来校探望学生,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而且在学生中造成了互相攀比等不良现象。

3、目前,受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视分数而轻视能力尤其是生活能力倾向的影响,导致父母降低了对学生生活教育的要求,养成了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的习气,使得学生在生活上对父母、家庭的过分依赖。

4、在实践培训活动中,发现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个别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

二、项目实施的目的

探索关于生活教育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以及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积累生活教育的相关案例;撰写生活教育研究的相关论文;开发编写《学生生活教育指南》等系列化学生生活教育校本课程。

三、基本做法

生活教育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实施:

1、学生文明就餐管理

一是重视文明就餐引导,教育先行。充分利用“餐前一讲”和“学生餐前宣誓”,让学生明确用餐前、用餐时和用餐后需遵守的纪律,了解文明就餐从节约粮食做起、从尊重他人劳动做起,从规范自己的言行等小处着手。二是营造文明就餐氛围。加强餐厅文化建设,借以营造氛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富有哲理的名言古训张

贴在餐厅墙壁,道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劳动的艰辛,对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2、学生日常管理

一是在管理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铺床、叠被,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洗衣服、缝制衣服等,理解和体会天下父母的一片苦心与爱心,从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二是学生到校后,禁止家长到校探望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3、实践培训管理

在实践培训的具体组织管理中,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学生的生活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感恩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1)生活自理类

在面点活动室,教学生擀面皮、包饺子、擀面条、各种点心等面食的做法;在烹饪活动室,教师让学生了解烹饪的一般工序,学会炒土豆丝、糖拌西红柿等简单菜肴的做法;在缝制活动室,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缝衣服,为父母做鞋垫;在手工制作室,学生通过编织手套,制作手工制品等,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关爱他人,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生存急救类

教师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再现现实生活中需要紧急救护的场面,教授给学生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提高他们在交通、火灾、地震和用电等方面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在紧急状态下的最简单有效的自我救护的方法措施。学生通过实践培训,能掌握骨折扭伤、流血包扎、人工呼吸、高温中暑等的基本处理方法。增强他们的自理救护能力。

(3)校外拓展类

在实践培训中,通过军训拉练、野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野外生存教育,改变学生对家长,对他人的依赖心理,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长途拉练:组织学生开展徒步行军、爬山涉水、翻越障碍等野外训练;野营训练:组织学生开展野外方向辨别、野外生活等生存训练。

4、校园环境文化

(1)学校在教学楼一楼大厅设置了“感恩墙”,悬挂了陈绍梅先生创作的《二十四孝图及图解》、《学生家庭礼仪三字歌》等,学生到校后首先对他们进行宣讲

学习。

(2)学校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利用培训间隙,播放感恩歌曲《感恩的心》、《母亲》、《烛光里的妈妈》等,教会学生传唱。

(3)学校购置了电影放映机,每天晚上组织学生观看《千手观音》、《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影片,通过观看影片,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教育氛围。

5、书信征文交流

学生在实践培训活动过程中,结合著名演讲艺术家邹越的《感恩父母》的视频录像,学校要求他们每人给父母写一封信,向父母汇报培训的感受和收获。培训结束后,要求学生每人写一篇以“我爱青少年实践基地”为主题的征文,学校把征文精选编辑成册。安丘市兴安街道城北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刘雪华在征文中写道:“这次的培训,我变的懂事了,让我懂得了感恩。回到家,爸爸妈妈都说我变了,知道心疼人了,也知道帮家人干活了。我心里可高兴了。”安丘实验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吴倩倩同学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在这里的生活/让我知道了妈妈的辛苦/在这里的体验/让我知道了农民伯伯的艰辛/在这里的实践/让我知道了我的任性。

四、主要成效及推广价值

1、探索出了关于生活教育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以及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2、通过开展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开发编写了《学生生活教育指南》、《我爱青少年实践基地学生征文集》、《感恩父母书信征文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材》等系列学生生活教育校本课程。

2010年6月11日《人民日报》:推进素质教育真的那么难吗?不妨看看“潍坊答卷”(18版),报道了我校开展生活教育的图片,2010年6月24日,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与会领导、专家对我校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我校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2010年8月,我校《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创新成果在潍坊市教育局推介。2011年5月,我校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构筑有效教研工作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通过专家评审,予以结题。潍坊日报、潍坊教育

信息港、安丘新闻网、安丘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对我校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素质教育论坛交流材料

精心实施生活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安丘市青少年基地

上一篇:高中生秋游日记600字下一篇:三年级上册50道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