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音乐课件

2024-06-12

西师版小学音乐课件(精选6篇)

篇1:西师版小学音乐课件

西师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森林音乐会

内容结构

森林音乐会美丽的大森林欣赏《森林的歌声》(自然之声)歌表演《大树妈妈》

欢腾的大森林欣赏《龟兔赛跑》(音乐童话故事)小小音乐剧《龟兔赛跑》

我爱大森林欣赏《我们爱森林》(童声合唱)歌曲《小树快长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聆听、节奏练习、创编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美,激发学生对森林的热爱,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爱护环境的目的。

2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十六分音符,进行多声部节奏配合练习。

3能力目标:通过多声部节奏练习,培养学生声部之间的协调能力。通过歌表演、音乐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表现、创编能力。

4音乐与相关文化: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与森林有关的自然知识。通过音乐剧的表演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的实践 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美丽的大森林

1《森林的歌声》这一内容中包含了两个音乐知识点:认识十六分音符和二声部的节奏练习。在教学时,可采用幻灯、图画、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示大森林的画面,创设教学情景,以配合《森林的歌声》的欣赏。听赏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对森林的印象及感受,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读一读书中“布谷鸟”和“青蛙”按节奏标记的叫声,引导学生分辨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从而达到认识十六分音符的目的。对于十六分音符的认识,要求学生不但能从图形上认识十六分音符,并且能从时值上分辨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

二声部的节奏练习是一个趣味性的练习。学生在聆听了自然界的声音后,对鸟叫、蛙鸣的声音都有了感性上的认识,然后根据这两种音乐形象进行二声部的演唱练习。在这里首先要求学生分声部演唱,然后进行二声部的合唱。这是学习合唱的第一个练习,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演唱二声部要注意和谐、均衡等知识。

2小学低年级歌曲学习主要采用听唱法进行教学。在教学时,结合欣赏教学时创设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课件、图片等形式观察大树,并说说大树的用途。在观察的同时,聆听范唱歌曲《大树妈妈》。在学生发表意见后,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分组创编动作并进行表演、评价,最后学习歌曲。

第二课时

欢腾的大森林

(一)《龟兔赛跑》是一个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而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采用了音乐加解说的形式,学生在聆听时会非常容易理解作品的音乐形象。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段聆听,并让学生模仿乌龟、小白兔的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让学生长时间静坐聆听。聆听后,可让学生复述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音乐剧《龟兔赛跑》是在聆听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后的一个音乐活动。在聆听《龟兔赛跑》、模仿乌龟和小白兔动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编排表演音乐剧。编排时,可以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编情节进行表演。

(二)《我爱大森林》:

1聆听《我们爱森林》的目的是创设教学情景,引入“爱森林”这一主题。在教学时,可采用课件、图片等形式,展示人们爱护森林、保护森林的画面。聆听后,启发学生谈谈森林与人类的关系及森林的作用等问题。同时可给学生展示森林火灾、乱砍乱伐破坏森林的画面,教育学生要爱护森林。

2歌曲《小树快长高》表现了孩子们对小树的期望、关怀。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进行二声部的节奏练习,解决歌曲的节奏难点。然后给节奏加上音符,带领学生模唱歌谱,这样歌曲的旋律已经学习了一半。教师再采用范唱、学生跟琴哼唱等教学形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会演唱歌曲。

补充资料

龟兔赛跑

在树林里,住着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它们是邻居。有一天,它们一起出去玩。乌龟一步一步向前爬着,兔子跑得像飞一样快,一眨眼已经跑了长长一段路,把乌龟远远地甩在后面了。兔子停下来等乌龟,等到它走近,就笑着说:“走得真慢,你那四条腿是管什么用的?瞧我的!”兔子边说边向前窜,一窜就是好几步远。它骄傲地扬起头说:“瞧我的四条腿跑得多快,我的本领多大啊!”乌龟听了一点也不生气,笑着说:“我走路没有你快,但只要我走个不停,总会赶上你的。”“你能赶上我?哈哈哈……”兔子笑得嘴也合不拢,“那么,你敢跟我赛跑吗?”乌龟点了点头,说:“好,那就和你比一比吧!”兔子说:“看谁先到山脚下的大树,好吗?”乌龟同意了。

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消息给树林里的小动物们知道了,大家都来看热闹。猴子跳上大树宣布:“今天举行龟兔赛跑。”大家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它俩,猴子喊了一声:“预备——跑!”

兔子飞一样地向前跑去,一眨眼,就跑了好长一段路,回头一瞧,只见乌龟还在后面一步一步地爬来。兔子高兴地说:“哈,乌龟哪能比得上我呢!”它这儿蹦蹦,那儿跳跳,边跑边玩又向前跑了一段路,回头一瞧,连乌龟的影子也看不见了。“哈哈!乌龟哪能比得上我呢!”兔子高兴极了,心想:“反正乌龟爬得很慢,我可以休息休息了。等它走近了再跑,还来得及呢!”兔子摇摇尾巴,伸伸懒腰,往草地上一躺,眼睛一闭,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乌龟一步一步地向前爬着,一刻也不停。它脚下使足了劲,爬呀爬呀,终于赶上了正在睡觉的兔子。它不休息,还是不停地向山脚下大树边快快地爬着。兔子睡了一觉醒来,前前后后一望,看不见乌龟的影子,心想:这一下准是我先到。它撒

开四条腿向前跑去,等它跑到大树底下,看见乌龟早已到了,兔子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第二单元:黄桷树下

内容结构

黄桷树下摆摆家乡的龙门阵歌曲《黄桷树,山茶花》(童声合唱)欣赏《黄桷树下小茶馆》(四川清音)童话剧《黄桷树的故事》

黄桷树下歌儿多

欣赏《重庆小景》(独唱)儿歌朗诵《黄桷树高又高》(数快板)

歌曲《黄桷树下有我家》音乐游戏《找位置》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学习黄桷树坚韧顽强、随遇而安、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态度。

2认知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演唱,感受川渝地方音乐的风格、特征。初步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掌握合唱中的音准。

3能力目标:

通过音乐童话剧的创编表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大胆想像、自信表演的能力。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黄桷树下歌儿多

1《黄桷树高又高》这首儿歌,老师可以先用数快板的形式,带领学生朗诵。一边敲竹板为儿歌伴奏,一边用动作进行表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可以变换节奏朗诵。可以选用其他打击乐器或身边的音源进行伴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想像在黄桷树下捉迷藏、做游戏的快乐情景。

2在欣赏《重庆小景》前,可让学生观看山城重庆美丽的夜景的课件或图片,并让学生说说对重庆的印象。在欣赏时,可让学生用重庆方言朗诵歌词片断,感受巴渝音乐浓郁的风格特征和重庆方言的独特韵味。

3在演唱《黄桷树下有我家》时,可让学生看看黄桷树的课件或图片,有条件的地方可让学生直接到黄桷树下观赏,并引导学生谈谈对黄桷树的印象。这首歌曲比较简单,可采用听、唱、说的方式启发学生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中的几处大跳,演唱时要注意音准。

第二课时

摆摆家乡的龙门阵

“摆龙门阵”是重庆方言,意思是谈天或讲故事。这一板块主要是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家乡的变化,以及作为西部的孩子要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要像黄桷树那样,不畏困难,默默奉献。

1《黄桷树下小茶馆》是一首非常有地方特色、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的四川清音小曲。而歌中所唱到的“黄桷树下小茶馆”在西部城镇,尤其是重庆市郊随处可见。它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然、悠然自得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小茶馆里,人们可谈天说地,说家乡变化,谈改革开放的成就。在欣赏这首歌曲时,可让学生看看关于小茶馆的课件或图片,了解四川清音的演唱形式,并通过“摆龙门阵”的形式,说说自己家乡的变化,同时可在老师的带领下,哼唱歌曲片断,感受四川清音的风格特征。

2《黄桷树,山茶花》是一首简易的二声部合唱歌曲。三年级学生应开始接触合唱,而这首简易的二声部合唱歌曲是为以后学习合唱作准备,因此比较简单。在学唱时,首先把歌曲第一部分学唱好,然后再加入二声部的节奏练习。在进行二声部合唱时,老师的指挥很重要,手势提示要准确。这首歌曲唱会后,可进行拓展练习,如改编歌词,歌词内容可赞美自己的家乡,用自己家乡的市树、市花,替代重庆市的黄桷树、山茶花,并用乐器吹奏歌曲齐唱部分。

3童话剧《黄桷树的故事》是以黄桷树为主题创编的音乐童话剧。在这个童话剧的表演中,让学生根据画面创编出故事情节,然后根据此情节,进行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可启发学生集体参与:设计布景、音响、旁白、角色扮演等等。注意要设计好剧中的音乐,老师可提供一些音像资料。老师也可参与其中,共同创造表演,然后进行相互评价,可从语言表达、音乐与动作配合、情节构思、集体参与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快乐,学会合作共处,发展想像,自信表演,体验成功的喜悦。

补充资料:

黄桷树生长速度快,渗透力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生长在岩石上的黄桷树,根系比树干要发达2~3倍。在市儿科医院对面堡坎上的一棵黄桷树,它的干径是8厘米,但根径却有134厘米。树高3米,树冠4米,但它的一条侧根却顺着堡坎横着长了165米长,超过树冠的4倍。另外,我们还发现黄桷树根伸入到溶洞和防空洞的岩石缝隙的深部,长出许许多多须根和分根,有的悬吊在空中长达70厘米,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

重庆市花、市树

市花——山茶花

山茶花系山茶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花期长,抗污染,易栽培,品种多。花色鲜艳,有淡红色、紫红色、白色、复色等。花瓣类型有单瓣类、复瓣露心类、托桂类、曲瓣类、半平瓣类和平瓣类。在巴蜀地区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苏轼曾有“游蜂掠尽粉丝黄,落蕊犹收蜜露香”的诗句咏山茶花。今巴南区石岗枝子桥还生长着一株“七心红”古茶花,树高8米,直径72厘米,据传树龄已有400余年。重庆地区凡园区、风景区、庭院、楼台均有种植。1986年,山茶花被正式命名为重庆市市花。

市树——黄桷树

黄桷树系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黄桷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根深杆壮,枝繁叶茂,生长快,寿命长,忍高温,耐潮湿,抗污染,即使置身于悬崖峭壁,也能

迎风昂首,茁壮成长。自古重庆地名以黄桷冠之者众,北魏《水经注》载:“江水又东经黄桷峡(铜锣峡)”。宋《图经》云:“涂山之足,有黄桷树,其下有黄桷渡”。重庆至今仍有黄桷垭、黄桷坪等地名。1986年,黄桷树被正式命名为重庆市市树。

第三单元:乘着歌声的翅膀

内容结构:

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天空歌曲《鹰》(合唱)欣赏《飞机先生》(领唱、齐唱)

飞向海洋歌曲《出海》欣赏《南海之歌》(钢琴独奏)

飞向远方欣赏《乘着歌声的翅膀》(合唱)集体舞《亲爱相融》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歌曲及相关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歌曲和创编活动,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和创造性的表演。

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用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飞向天空

1学唱歌曲《鹰》,可简要介绍鹰的外形特点和习性,重点通过对矫健的雄鹰的讴歌,唤起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志向。要先让学生听歌曲录音或教师进行范唱,然后请学生读歌词,再让学生跟唱。力度记号应结合旋律和歌词来学习,如采用聆听、思考、讨论、提问等方式。

2欣赏《飞机先生》,可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飞机的图片和图像资料,把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然后请学生听歌曲录音、朗读歌词、感受歌曲情绪和意境。

第二课时

飞向海洋

学唱《出海》和欣赏《南海之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导入,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也可在学生会唱《出海》之后,请学生谈感受或绘画,进一步渲染气氛,为欣赏《南海之歌》作准备。

第三课时

飞向远方

1欣赏《乘着歌声的翅膀》,要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和体会这种梦幻般的意境,要求学生在欣赏时注意感受多彩的和声变化,并随之产生联想,以感受和领悟歌曲所表现的诗情画意。可让学生学唱歌曲旋律。

2集体舞《亲爱相融》中,引导学生分组创编动作,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一些情节,如条件允许还可化妆表演,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情绪。

第四单元:丰收乐

内容结构

丰收乐秋收忙欣赏《秋收忙》(弹拨乐)欣赏《我赶着丰收的小马车》(独唱)

歌曲《大家都来采金秋》音乐游戏《摘果子》

秋色美配乐朗诵《秋叶飘飘》

欣赏《溜溜歌》(齐唱)

庆丰收欣赏《把丰收的喜悦跳出来》(女声独唱)歌表演《丰收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欣赏、配乐朗诵、音乐游戏、歌表演、创编活动等,感受金秋丰收,盛世欢歌,人民生活幸福的喜悦心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热爱劳动,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

2学习用自然、愉快、有弹性的声音歌唱,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3学习配乐朗诵,创编朗诵词,并用肢体语言表现。

4通过聆听,感受巴渝音乐的风格和三弦的独特音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5感受三段体结构和一领众和的演奏形式,感受重复手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3~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秋色美

1观看教材插图,做模仿红叶飘的舞蹈动作导入。

2朗诵《秋叶飘飘》

(1)可采取各小组向全班推荐表演者的办法进行。在活动中,可让学生画一幅秋色美的图画,或做一幅秋叶飞的粘贴画,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看谁表现的秋色最美。

(2)同学们可自选表现秋色美的诗词进行朗诵,也可即兴创编歌词。在朗诵中,和着音乐,即兴创编动作表现。

3欣赏《溜溜歌》

(1)可采用初听、复听的办法进行。

初听:一是要用生动的语言导入,二是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聆听中思考,三是整体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内容。让小朋友说一说金秋时节有什么庄稼和瓜果成熟了,呈现什么颜色?体验丰收时农家喜悦的心情,并用带颜色的线条表现出来,或画一幅丰收的图画。

复听:可把重点放在感受衬词、同音反复、下滑音对表现音乐情绪所起的作用上,可采用对比范唱、学生模唱等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再听时,可用第二乐段第一、二乐句与前后乐句的对比,让学生感受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舒展与跳跃。

(2)在聆听中,让学生哼唱并用竖笛吹奏第一乐段,以加深其感受。还可用秋天的景色、丰收的喜悦为内容,创编二至四句歌词进行表演唱。

第二课时

秋收忙

1在欣赏《我赶着丰收的小马车》时,一是感受农家少年赶着丰收的小马车,飞驰在乡间大道上的情景和内心自豪、喜悦的心情。可让学生模仿、创编马蹄声和马铃声,也可模仿赶车时的甩鞭等动作。还可哼唱,或用竖笛演奏一至二乐句。在聆听中,让小朋友讨论“小马车拉了些什么”及喜悦心情的再现,二是感受“ABA′”三段体结构,让学生用色块和图形予以表现。

2可用“整体欣赏——分段欣赏——整体欣赏”的方法欣赏《秋收忙》。一是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时,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展开想像:人们在割稻谷、摘棉花、割高粱时怎样紧张地劳动,你追我赶,呼喊声、歌声、笑声此起彼伏,愉快的劳动场面。二是感受三弦独特的音色时,可简单介绍一点弹拨乐知识。三是感受ABA′三部曲式结构,可从A、B乐段的情绪、速度和演奏形式(B乐段有领奏)几个方面让学生听辨,并用色块或图形表示出来。

3歌曲《大家都来采金秋》是用四川民歌音调素材写成的,具有浓郁的四川民歌风格,因此,在歌唱时,要注意其韵味,如第二、六小节的“哟”字都应唱成下滑音,但都没有标记,唱时随音势自然向下滑动,又如第十三至十四小节(第二十一至二十二小节)应唱成“”,下滑音的演唱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然就唱得油腔滑调,破坏了风格与效果。第五乐句为锣鼓节奏,“”十分有特色,要唱得富有弹性,强弱分明,附点八分音符也要准确地唱出来。“不龙咚”为鼓,“不龙”即“咚”的轻打,“七”代表小镲,“锵”代表锣。创编动作表演唱,可用打击乐器伴奏。

4音乐游戏《摘果子》

设计:一棵大树上有九个果子,每个果子内有一种节奏型()。果树下有两个竹篮,其中一个竹篮内有空白的两个小节。

方法:按自己的意愿摘下二至四个果子,装入篮内,组成一条节奏(每小节两拍),然后念奏。要求:

(1)每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人数相等的小组开展竞赛,组员依次参与。

(2)在《大家都来采金秋》的音乐声中进行,可自选欢快活泼的音乐。

(3)每位同学摘果子的数量不得少于两个,每一种节奏型可重复使用。

(4)标准可由同学们讨论制定。主要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人数多和每个人念(拍)节奏的正

确率高。如果可能,还可加大一点难度,在念(拍)节奏后,可用三个音,如“1、2、3”,或“2、3、5”,或“3、5、6”,或“

5、6、”等,按节奏创编两小节旋律。

第三课时

庆丰收

1欣赏时,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对音乐展开想像与联想。同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验土家族歌曲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可让学生哼唱其中的片断。复听时,启发学生表现土家族人民喜庆丰收时喜悦、火热的情绪与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学生可打长鼓,吹芦笙,或打溜子、跳摆手舞、唱歌,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去表现。也可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歌表演《丰收之歌》

(1)歌曲情绪欢快,速度较快,教唱中要注意乐句之间的换气,声音要有弹性,吐字要清晰。

(2)歌曲分解和弦式的旋律,如下行“”,上行“”,连续三、四度跳跃要唱准。为保持住音准,可以从聆听整和弦入手进行练习。

(3)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旋律发展的最基本的方法——重复法,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分析、理解和创作旋律的能力。让学生从聆听、演唱旋律中去比较、去发现。

(4)学习用竖笛演奏主旋律,并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因这首歌表达了丹麦劳动人民在获得丰收时载歌载舞的热烈、欢乐的情绪,所以应选择比较明快、带有舞蹈性的节奏,并可多选用几种节奏乐器,以增强这首歌曲的气氛。

(5)创编动作表演唱:歌曲富于舞蹈性,节奏鲜明,旋律欢快,最易激发学生动起来的欲望。前面教材分析中,介绍了集体舞动作,可选择几个动作教给学生,给学生留下若干小节自编。第一段歌词也可照教参上提示的动作跳,第二段歌词可让学生自编动作表现。要注意表现中外少年儿童庆丰收时欢乐的炽热情感。在歌表演中,可加进竖笛和打击乐器伴奏。

第五单元:谢谢您,老师

内容结构

谢谢您,老师亲切的目光配乐朗诵《啊,老师!》欣赏《老师的目光》(童声齐唱)歌曲《老师像妈妈》

老师,谢谢您欣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女声独唱)欣赏《飞来的花瓣》(合唱)歌曲《老师,谢谢您》创编活动《多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欣赏、配乐朗诵、创编活动,感受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表现孩

子们尊敬和热爱老师的心情。

2学习用轻而有弹性、柔和而深情的声音歌唱。

3学习配乐朗诵,尝试创编朗诵词。

4感受演唱形式对音乐情绪的表现所起的作用。

5认识连音线和圆滑线。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亲切的目光

1以尊师爱生的小故事或观看教材插图导入本课。

2欣赏《老师的目光》

(1)可采用初听——复听——再听的方法欣赏。聆听歌曲是用怎样的比喻来描绘老师的目光,叫人终身难忘,给人向上的力量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还可让学生说自己难忘老师目光的一件事,要求学生安静地聆听、分辨,并勇于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2)要让学生聆听主导节奏“(或)”出现的次数,并念一念、拍一拍、唱一唱。感受主导节奏和旋律的音乐情绪,体验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切分节奏对音乐情绪所起的作用。根据学生情况,可让学生感受音区、节奏对比和重复手法的作用。

(3)聆听时,可引导学生随歌曲做动作,表现音乐情绪。

3配乐朗诵《啊,老师!》

(1)可采取分小组准备、全班表演的办法进行。引导各组讨论内容,安排朗诵形象(领、合),创编表演动作,组织排练与表演,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协调能力。

(2)要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孩子们从中领悟出是老师教孩子们打开世界的奥秘,认识人生的哲理。老师平凡而又伟大,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每个小组可选一段朗诵词,或两段朗诵词。也可另选朗诵词和音乐,但须事先提前布置,提出一定要求。也可由学生根据教材插图中的一个画面,或以“假如我是……”为题,或自己心中的感受创编朗诵词。各小组可轮流在全班进行配乐朗诵表演,相互评价,表彰优秀者。

(4)为加强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可由教师演唱歌曲《啊,老师!》给学生欣赏,也可放录音。

4歌曲《老师像妈妈》

(1)教学中,要加强活动的目的性,如感受旋律,听辨节奏,按节奏朗诵歌词、默唱歌词、跟唱歌词等,让学生在感受与体验中,熟悉旋律,熟悉歌词,唱会歌曲。最好由老师范唱,因为面对学生,易与学生交流。同时,更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对音乐情绪的感受。

(2)演唱形式上,可独唱或齐唱,也可为领唱、齐唱。用优美、柔和而深情的声音演唱,并用动作表现。

第二课时

老师,谢谢您

1欣赏《飞来的花瓣》时,让学生说一说片片飞鸿所表达的内涵和歌曲的音乐情绪,听出了歌曲有几个声部,力度的变化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混声合唱丰满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及力度细微的变化对音乐情绪的表演所起的作用,简介作曲家瞿希贤和混声合唱的知识。

2感受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情绪的同时,着重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格。对比《飞来的花瓣》,感受两首歌曲虽然演唱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音乐情绪,让学生随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3歌曲《老师,谢谢您》

教学中可按节奏朗诵歌词,以加深对带有叙述说唱音调的感受。练习时要求声音连贯,音色柔和而甜美,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歌曲处理时,第一乐段旋律多级进的、近似说唱的音调中,既有八分休止符又有切分节奏,要唱得有起伏。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是一个过渡句,附点和衬词是其精妙之处,要唱得亲切有激情,它使第一乐段的感情进一步得到了抒发,同时又向赞颂的情绪发展。第二乐段多变的节奏,开放式的旋律要唱出对老师的赞颂之情,结束乐句展宽了节奏,气息要饱满,感情更为充沛,要把这一感情推向高潮。前八分休止符十分有特色,休止要唱得“干净”,后半拍的起音要准确而轻柔。

4在学习连线时,要与学唱歌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比感受中了解和掌握知识。

5创编活动《多想》

以“多想”为题,通过活动表现小朋友多想为老师做一点事,来报答老师培养的恩情,表达孩子们对老师的尊敬和深情的爱戴。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可朗诵歌曲《多想》歌词给予学生启迪,创设一定的情境。可分为小组和个人设计、准备节目,形式不限。可唱一支献给老师的颂歌,或舞蹈、诗朗诵、器乐演奏、表演小音乐剧等,也可以一种形式为主的综合表演,还可让学生创编(一乐段)二至四句歌词,在歌曲《多想》音乐伴奏下,即兴朗诵和创编动作表演。

第六单元:大海的歌

内容结构

大海的歌美丽的大海欣赏《大海的声音》(童声合唱)欣赏《潜海姑娘》(吉他与乐队)歌曲《大海》(童声独唱)

走,赶海去配乐朗诵《捉浪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大海的童话音乐小品《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倾听大海的声音、模仿大海的“姿态”、欣赏大海的美景、表现关于大海的童话等各种音乐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追求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知识目标

在欣赏和歌唱中感受不同节拍的强弱规律。掌握好轻快活泼与抒情优美两种风格的演唱方法及特点。

3能力目标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模仿、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用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美丽的大海

首先可播放一组大海的自然声响。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声音中去感受大海的壮观、美丽。然后结合欣赏《大海的声音》,引导学生想像、模仿大海中的其他声音,可用人声模仿,也可寻找身边音源和乐器模仿。

在欣赏《潜海姑娘》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想像蔚蓝色的大海上,海天一色,点点白帆,海鸥飞翔,金色的沙滩,拾贝壳的小海娃……引导学生体会乐曲表现的意境和情绪,感受电吉他的音色及表现力。

然后随音乐做一做:在大海里游泳,模仿海浪起伏,模仿鱼儿、海草舞蹈,学海鸥飞翔,感受音乐美、意境美。

第二课时

走,赶海去

在这一部分中,重点让学生体验赶海时那种欢快的情景。

在学习中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去过海边玩吗,有什么感受?也可提供一些有关的资料给学生看,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欢快、跳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特别是顿音的唱法,要做到轻快而有弹性。歌曲学会后,可让学生根据歌词大意进行表演,也可发挥想像大胆创编,如在沙滩上做游戏,追浪花,做沙雕,拾海螺等。

第三课时

大海的童话

这部分主要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展示个人的表演、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与特长发展。

在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小品表演时,可先结合教材中的画面给学生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也可在上节课让学生自己回家去收集、了解这个童话故事。在课堂上学生自己来讲,然后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剧中人物的表演动作和周围场景的布置、音乐选择等。老师可提供乐曲《舍赫拉查达》中第一乐章作为背景音乐,然后进行表演。表现形式可多样化,可用小品形式,也可用配乐讲故事的形式。总之让学生能参与其中,在音乐实践中大胆表现自我,积极创造。

篇2:西师版小学音乐课件

简介: ppt制作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顽皮的阳光》阳光像个顽皮的小男孩。清晨,他爬上树梢,跳上窗台,探着脑袋看看谁家的孩子在睡懒觉。

. 上传者:若相惜0404

相关课件:

篇3:西师版小学音乐课件

一、编写指导思想各具特色

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西师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都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突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但编写指导思想各具特色。

人教版教材突出了“新、实、活、宽”的编写特点, 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材注重加强与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 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和形式, 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北师大版教材以“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作为编写指导思想, 力图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 让学生喜爱语文;二是学习语文的方法问题, 让学生会学语文;三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 又是启迪心灵、开启思维、陶冶情操、积淀文化的过程。

苏教版教材确立了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的指导思想, 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 坚持“民族化、现代化、简约化”的教材建设方向, 注意从我国丰富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汲取精华, 坚持选文的高品位和典范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培养良好的语感, 激活思维, 着力培养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西师版教材着眼于让不同地区的儿童享受平等的、高质量的教育, 以“放低起点、小步快进、激励自主、成功达标”为编写指导思想。放低起点而不降低标准, 考虑实际而不迁就落后, 关注学科融合而不削弱语文基础, 增强现代意识而不忽视传统文化,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二、四个版本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 选文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

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和西师版教材的选文, 均文质兼美, 题材丰富, 体裁多样, 既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又注重吸纳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既富有儿童情趣、洋溢生活气息, 又彰显时代精神、体现现代意识。

各版本教材都注重选取一些传统的中外古代经典作品, 如, 苏教版节选或改编的《哪吒闹海》《三顾茅庐》《孙悟空三借芭蕉扇》《鲁滨逊漂流记》等;人教版的《文成公主进藏》《草船借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西师版的《猪八戒吃西瓜》《空城计》《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巨人的花园》等。教材也适当注意了红色经典的选文, 如西师版的《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小兵张嘎》《少年邓小平》《朱德和母亲》等;人教版的《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一夜的工作》等。这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真善美的情怀以及对多样文化的尊重。

新课标教材的选文还注重体现浓郁的现代意识与时代精神。如人教版的《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蝙蝠和雷达》《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 苏教版的《问银河》《我叫“神舟号”》《放小鸟》《这儿真好》《小河和青草》, 西师版的《会呼吸的公路》《纳米新星》《山爷爷》《地球清洁工》, 北师大版的《电话的发明》《车的世界》《水就是生命》《只有一个地球》等, 均表现了强烈的科技创新与环保意识, 意在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培养创新精神。

(二) 内容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教材还给地方、学校、教师留有自主开发、灵活运用的空间, 有利于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它以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 联系到别的学科, 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以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向学生的生活开放。鼓励学生学习观察, 体验生活。如《静夜思》一课后面, 引导学生观察夜空;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之后, 引导学生亲身实践, 投身植树活动;学习《看电视》后, 提醒学生关注爸爸妈妈的喜好, 及时把课文中获得的语文知识及情感体验运用于生活实践。其次, 教材向其他学科开放, 充分体现学科间的沟通。安排了引导学生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的内容。如, 唱春天的歌, 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唱《快乐的节日》;画自己喜欢的季节, 画自己的家乡等。

为了让教材更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使用, 北师大版教材开放的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在一年级至四年级分别专门设置了一个开放单元:“外面的世界”、“车的世界”、“书的世界”、“体育世界”、“集市与超市”、“家乡特产”、“地名”、“纪念日”。这些开放单元, 为各学校根据具体情况, 通过语文活动学习语文提供凭借, 为校本课程的建立提供思路。

苏教版教材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 注意了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第一, 在阅读训练方面, 力图构建一个“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训练体系。为帮助学生课外阅读, 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指导课外阅读的系列课文, 每册一篇, 一直安排到六年级。如, 《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意在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了方法, 为的是用于课外阅读。第二, 在说写训练方面, 注意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 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 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 训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 五年级 (上) “习作3”便是要求学生“组织一次秋游, 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一下植物叶子的颜色与形状, 然后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习作”。另外, 根据生活实践的需要, 教材还编入了大量言语交际的训练内容,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说话训练贯穿始终。如四年级 (下) 的说话训练, 就安排了讨论发言、自我推荐、学习“赞美”与“安慰”、做节目主持人等内容。第三, 在习惯培养方面, 强调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就拿四年级 (下) “学习习惯篇”安排的“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来说, 就远不是仅在课内便可养成的。

西师版教材在课文后还出现了“课文链接”,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课后练习和积累与运用中, 设计了“自主积累”、“有趣的语言游戏活动”、“学会购物”、“我们来办报”和“环境调查”等语文活动。如二年级上册让学生在贺年卡上写心里话, “想送给谁就写给谁”, 自由度大, 开放性强, 学生有话可写, 使语文学习得到了拓展与延伸, 便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教材编写以学生为本, 努力把教本变成学本,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现、探索、揣摩、推想, 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人教版教材中, 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和课文后的练习, 还是“语文园地”, 无论是情境图还是课文中的对话框, 都用指引、鼓励、商量的口吻, 力求体现“与学生平等、引导学生一起学习探究”的新的教育理念。如, 以“我会读”“我会认”“我会画”“我会说”“我会写”“我会猜”“我会讲”等方式呈现出鲜活的内容, 提出要求, 给予指导。不再是生硬的命令式的语气, 而是鼓励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己寻找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北师大版教材以学生为本, 尽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成为学生喜欢的学本与读本。首先, 整套教材文章精美, 而且极富儿童情趣, 相当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如第一册的《写字很有用》,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透过蚂蚁和蜜蜂两个可爱的形象, 透过一个非常有情趣的童话故事, 轻松、幽默地讲了出来。其次, 课文插图极为精美, 风格各异 (如《我的家》和《古朗月行》就是迥然不同的画种) , 既丰富了学生的审美视角, 又使课文的品位得到提升, 容易激发儿童自学的兴趣。再有, 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导学 (或伴学) 人物———丁丁和冬冬, 这两个与学生同龄的小伙伴, 成为他们学习中的好朋友。

苏教版教材重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 每册开头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 以图片方式呈现, 将小学生应该养成的“听说读写”习惯生动而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其次是独立课型的作文编排, 以小学生优秀习作、教师的“下水文”为范例, 以学生钢笔字体印于作文方格纸页上, 便于模仿和借鉴,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是写字, 无论是课后练习里的“用钢笔描红、临写”, 还是单元练习里的“学写毛笔字”, 都表现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视。

西师版教材由浅入深地编排了自主学习系列。如第一学段设有“自主识字园地”、“把你想写的字写一写”、“把你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自己测一测”、“自学生字读小诗 (短文) ”等栏目, 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第二学段设有“自主积累”、“自主阅读”等栏目, 在学生有自主学习意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自学要求, 逐步形成能力;第三学段设有“自主批读”、“互动平台”等栏目, 让学生自主学习各种体裁的课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对各版本教材不足的反思

(一) 教材组元, 方式单一

现行的国内语文教材体例均采用“主题组元”的框架结构, 每个单元内的课文都是按照主题类型来安排的, 选文自然也要从主题需要考虑, 如此, 对各单元之间本来应有的语文学习逻辑递进关系, 也就难以照顾了。这种“主题组元”结构的好处是, 每一主题单元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课文内容相对集中, 围绕某一方面主题来实施教学, 凸显了人文性。如北师大版第二册“元宵节”单元安排了两篇主题课文, 一篇是儿童诗《元宵节》, 一篇是儿歌《看花灯》, 并在“语文天地”中安排了“猜灯谜”“编灯谜”“看春联”等活动, 还安排了“查找世界上其他地方有没有元宵节活动”。但是, “主题组元”的形式也限制了一些难以归入主题的优秀文章的入选。同时, 这种组元偏重主题内容, 难以充分考虑各单元之间语文学习的逻辑关系和能级梯度, 容易忽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语文教学历来被其他学科指责随意性太强, 这并非全是偏见, 跟教材编写的“主题组元”是有关的。反躬自省, 没有一条“红线”将纷繁复杂的语文学科知识贯穿起来, 仍是其症结所在。

在组元当中体现出能级梯度和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 是教材编写者需要考虑的。教材编写应采用多样的组元方式, 除主题组元外, 还可以兼容其他形式, 如能力训练组元、读写结合组元、绘本组元、方法指导组元、体裁组元、知识系统组元等, 以便将人文熏陶与能力训练有机结合,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教材选文有待进一步完善

1. 反映城市的题材丰富, 反映农村的题材单调。

在内容的编排上, 教材中具有农村特色的选文单调。乡村题材主要是一些景物、动植物及历史故事, 如,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 (上) 有4篇农村特色的课文, 其中1篇是与动物相关的故事, 如《三袋麦子》, 3篇描述农村的景象或物, 如《北大荒的秋天》《石榴》《小稻秧脱险记》。反映农村的新发展、新面貌的题材匮乏, 如新农村建设, 农村经济、文化、生产、生活、风光等。相反, 反映城市内容的课文要丰富些, 有介绍城市和反映城市景物的《西湖》, 有反映城市家庭生活的《学会查“无字词典”》, 有描述发生在城市里的故事的, 如《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有反映城市文化生活的, 如《“东方之珠”》。

2. 课文男性身份多样, 女性身份单一。

从课文人物形象类型看, 女性身份单一。课文中的男性多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以事业型、领导型、悠闲型等为主体类型;女性多出现在家庭生活领域, 以家庭型、依从型、劳作型等为基本类型。据对苏教版人物角色的统计, 在16种角色身份中, 赋予男性角色的身份种类是丰富多样的, 有政治领袖、帝王将相、军人、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等等, 而女性被赋予的身份则简单而贫乏, 例如母亲、妻子、普通劳动者、英雄等。

3. 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选文较少。

各版本虽然注重了时代性, 都选取了一些反映科技成果的文章, 如《望远镜的发明》《蝙蝠和雷达》《问银河》《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但是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文章比较少, 如航天、纳米、低碳、现代能源、现代交通等。究其原因, 一是这方面的文章一般出现在学术刊物上, 适合学生阅读的比较少;二是有些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文章语言艰深, 儿童不易接受, 编者改编起来也比较困难, 造成这些文章容易被略掉, 使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反映社会进步的最新成果。

(三) 教材练习的设计有待进一步探讨

1. 技能训练单一, 练习角度的丰富性方面有待加强。

现行教材中的部分练习设计偏重整体理解和积累, 内容单薄, 题型单一, 迁移运用和拓展延伸不够, 造成每项练习的涉及面较窄。例如, 苏教版五年级 (上) 课后练习中, 关于词语训练的共20题, 呈现方式大同小异。其中“读一读”6题, 占30%;“读一读, 抄一抄”3题, 占15%;“读一读, 抄一抄, 再听写”5题, 占25%;“读一读, 抄一抄, 再造句”4题, 占20%。这些都是理解与积累的题型, 对词语进行迁移和拓展的题型只有两例。这些练习多偏重机械记忆, 刻板单一, 缺乏具体鲜活的情境、语境、活动的设置, 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计编排不系统, 缺乏能级梯度。

教材中某些练习的编排整体意识不够强, 设计上较为零散, 有时忽略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对语文学习的整体性把握不够, 就不能很好地体现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有时还会割裂知识训练的系统性。

例如, 苏教版三年级 (上) 和五年级 (下) 课后练习中关于词语的训练, 分为“读一读, 抄一抄”“读一读”“读一读, 抄一抄, 再造句”等题型。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学段目标的要求, 第一学段是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是体会词语的意义, 第三学段是辨别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 而上述练习缺乏能级梯度的体现, 一直停留在积累的层面, 没有上升到理解、品析、运用。

再如, 在人教版二年级 (下) 课后练习中, 关于朗读的训练, 分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而五年级 (下) 课后练习中关于朗读的训练共有12题, 有4种呈现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 与二年级的课后练习相比, 呈现方式同质化, 能力训练缺乏层次性和能级递进的梯度, 没有体现出课标中对学段要求的差异, 即:第一学段侧重培养阅读兴趣, 第二学段侧重默读和略读, 第三学段侧重有一定速度的阅读和浏览。

因此, 教材编者应具备全局观念,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细化学段目标, 有计划地编排练习, 明晰梯度, 加强课后练习之间、单元练习之间、每册之间、每个学段之间的关联性、循环性和递进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篇4:西师版小学音乐课件

关键词:西师版;小学数学;数感;运用

新课标的修订将“数感”作为一种能力明确提出,并摆在核心概念的首要位置,说明这一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在生活实际中也是尤为重要的。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于数感的培养具体如下。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真实体验数感

数学的学习是一种具象—抽象—具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和真情实景的体验有密切联系的,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已有的体验之上的。比如,西师版教材中关于“认数”的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是游乐场。这是一个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教师在带领学生数游乐场里玩玩具的小朋友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数的意义。

二、实践活动多样化,纵深发展数感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加了数学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自始至终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活动作为载体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例如,教材中选取的植树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全班为单位,实地去做一做,在植树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小组种了多少树,全班一共种了多少树。这就是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从而在一系列的“做、观察、实验、表达”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

三、目标制定人性化,估算提炼数感

日常生活中对于估算的运用次数并不亚于精确计算,尤其是在新课标明确提出数感能力培养后,估算就更加成为培养孩子数感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那么,在教材中关于数感能力的培养又有哪些呢?比如,在学习乘法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本童话书的价钱是8元,我一共有53元,大约能买几本童话书?有的学生运用乘法,有的学生运用除法,不论是哪一种方法,教师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路,从而优中选优,得出最优的估算方法,使估算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数感。

四、实际运用综合化,问题解决提升数感

西师版中将应用题全部改为解决问题,其目的就在于强调数学的实际运用意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化的思维。这种思维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对于新技能的形成同样适用。比如,在学习“连加、连减”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购,这就要求学生独立地完成购物方案并付诸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建构新的知识结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提升综合技能中的数感估算能力。

总而言之,数感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期的感知与体验,西师版教材为我们在这一能力的培养上开了一个好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如何将教材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感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芳,邓学梅.浅谈学生数感培养的意义与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2(03).

[2]郑锡瑜,赵玉玲.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3]蔡丽芬.培养小学生数感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3).

篇5:西师版小学音乐课件

简介: ppt制作 课件“和睦相处”就是植物之间的“爱”

“冤家对头”就是植物之间的“恨”。. 上传者:zlgzxw

相关课件:

篇6:西师版小学音乐课件

1、把鲁班造伞的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

2、读知识页,了解更多鲁班的故事。

上一篇:会议营销电话邀约话术下一篇:勤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