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课改

2024-06-13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课改(精选9篇)

篇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课改

【教育教学论文】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课改

太和县马集中心学校

王晓燕

二零一二二月二十六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课改

太和县马集中心学校 王晓燕

摘要: 本文用科学的发展的观点阐述了新课改对教师和教学方式的新要求。用科学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指导新课改。从转变思想观念、坚持实事求是,再到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效教学方式、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最后对教师自身提出了“坚持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将科学发展观与课改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教学案例,建立起一整套既贴合当地教学实际又全面协调的课改理念。

关键词:新课改、以人为本、五步三查、和谐、与时俱进、创新人才

一、转变思想观念,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新课改的出现,及时地纠正了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是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迫切需求。国家大计,教育为本。要加快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课程改革上升到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兴衰的高度。必须要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理论精神和基本要求,只有把课改理论研究好、研究透,才能正确的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更好的服务于乡村基础教育。

二、实践课程改革要实事求是

实践课程改革不等于按部就班、生搬硬套。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它也具有改革特征的普适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有高有低,民俗风情多种多样,学生知识和素质水平也千差万别。盲目生硬地将课改理论运用于教学只会将课改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与教改初衷背道而驰。要从当地教育教学水平及学生整体素质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当地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新课改,只要不违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总目标,不违背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把新课改理论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课改的积极作用。

三、实践新课改要以人为本

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不仅是实践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更是新课改的灵魂所在。教学,是心与心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以人为本的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想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则是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使教学过程不过分偏离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思考,大力提倡创新性的思维。摒弃仅仅以分数高低论优劣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把课堂作为授业解惑的主体的同时也要把课堂打造成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解放思想、开拓思维的平台。在这里,笔者建议在课堂中实施“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三查”即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在学生独学时;在组内小展示时;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笔者在运用“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深刻体会到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学,而是教育。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课堂即社会,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等等,这都是一个人一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

四、实践新课改要“和谐”

实践新课改中的“和谐”不仅是课堂氛围的和谐,还是师生之间、老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的和谐。课堂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师生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该学科的学习中去,老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则是强调老师不仅仅教育书本知识,更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能成长为对社会主义有利,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的创新型人才。以《磁场》一节引入新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讲:“在我国的古书《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是晚年却很迷信。有一天,宫外有位自称叫奕大的人求见,说是有宝物要献给皇帝。汉武帝一听,马上召见。只见奕大从怀中取出一对棋子,说这叫斗棋,放在一起争斗不已。汉武帝命人拿来棋盘,奕大把两只棋子靠近摆在一起,果然能够‘相距不休’。一会而,奕大又换了个法子,两只棋又相互吸引不肯分开。这个玩意儿可把皇帝给逗乐了他马上下令封奕大为‘五利将军’。同学们,如果你是奕大,你会用什么来做那两只棋子呢?”当然教学内容如果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实践新课改要与时俱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这也要求教师时刻保持对生活和新科技的敏感度,简而言之,就是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

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纳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

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能源的利用与生活中如何节能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

第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此外,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多考虑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的题目,如学习惯性后,解释刹车时人体上半身为什么向前倾的现象。学习杠杆后,解释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省力的道理;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会从地图上测出长春到北京铁路线的长度;学习了光的反射,解释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透镜,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透镜;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压强后,解释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通过多方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结束语:

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关乎每个孩子的前途命运,更关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实践新课改理论,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基本要求。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之责。作为新一代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作为中国最庞大的基层中学教师一员,吾辈深感肩头责任之重大,虽然每时每刻都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但是创新、改革是我们当下唯一正确的道路,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把课堂作为授业解惑的主体的同时也应该把课堂打造成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解放思想、开拓思维的平台。

篇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课改

唐述春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个人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我们规划、推进个人成才、加快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个人发展的科学可以说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全球性课题,现实在呼唤一门新兴的科学——个人发展观,这个个人发展观至少是融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决策学、养生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对策论等相关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我们可以得出,个人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全面兴旺。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体现在个人发展上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家庭事业全面兴旺为根本指针谋发展、促发展,努力营造个人全面进步所需的多领域、多文化、多环境的系统性需要,切实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让所有外在资源与内在动力真正围绕个人的全面发展而发挥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体现在个人发展上就是要统筹学习与实践,统筹自我发展与广结良缘、统筹做事与做人、统筹消费与赚钱、统筹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个人发展上就是推进的过程要做到可持续性,并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个人全面成才及家庭事业全面兴旺。坚持走出一条稳定性好,可持续提升的发展道路,谋得经得起时间与空间多维变化考验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在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入分析发展过程中各阶段实际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个人发展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全面兴旺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运用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个人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抢抓机遇,努力奋斗,更好地完成各成长阶段我们肩负的发展任务,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能力建设的各个环节,学好用好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以点:

首先,必须紧密结合个人实际,针对个人发展目标,拟定自己的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

既然说是个人发展观那么决定权就应当在于个人手中。有些人从读书到就业都没得自己做过主,个人发展的方向完全交给了别人,当他终于摆脱他人的代办,又到了上有老下有小谋生才是最重要的阶段。他的一生幸福与否在个人发展上他的内心没有遗憾那是假的,造成这种个人发展不能自主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的文化意识,长期受儒家和道家文化的教育,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崇师、尊老、忠君、“三纲五常”的意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己做不了主,家人又感到不包办代替做主是缺位的思想,这正是发展思想上的禁锢,必须要破除的禁锢。

我们用内外因原理来分析个人发展,内因是根本,同时外因是条件,个人应该成为自己发展和学习的主体、主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紧紧围绕全面发展的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在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要形成个人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发展。要实现个人发展规划,必须确立发展目标,而目标必须具有客观性,应该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并且是可评价的可考核、明确、具体的,是可量化、可分解的。首先要了解自己做这件事的最终目的,并在此目的的指引下展开自己的行动。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一步跨入自己的理想世界,都不可能瞬间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价值。一个人的成功之路是由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来铺就的,一个目标实现以后,一个新的目标必然出现在前方。因而,一个人最终价值的实现就是在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中体现出来的。而这些具体目标也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是在一个人的人生总目标统领之下分解而来的,学习中国改革的经验“小步快走,边走边修”正是为了更好地紧贴现实性,坚持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每走一步都能够离我们的总目标更近一点;频繁地变换目标与没有目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同样是有害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所有的行动必须服务于自己的目标,所有与达成此目标无关的行动都是必须摒弃的对象,只有这样自己的目标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

个人的能力成长,受到教育程度与实践面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建设过程,不可能超越个人成长阶段。只有随着阅历不断增加和持续学习拓展来推进,要从个人情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做到既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的多方面需求,不断促进自己全面发展;发展过程中要吸收他人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高度而不被历史所托累,结合时代新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人生各成长阶段个人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课题,寻求实践载体,积极投身实践,要充分认识个人各方面素质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老老实实地艰苦努力,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要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德、智、体、美、劳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个人发展效率,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实现个人价值,推进自己的全面进步。

人的发展是自然成长的过程;但恰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基本的物质生活这个前提,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就会越利于创造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来改善生活,而物质条件越充分,又越能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探索成长规律,就要根据个人情况走适合自己的路,整合自己的资源,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务必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提前加速发展、要看眼前,更要看长远,不为一时小名小利所累,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一部分人才出来社会通过经验累积收入不断增长,而忽视了市场新需求或没有预见与及时跟进市场需求,安于现状,既不以更高层次的规格要求自己,也没有深思知识更新加快,后生可畏性,必将慢慢就失去了优势触及到自己的瓶颈。历览古今贤,个人发展绝不仅仅靠工作之内累积,也非单独依赖个人学识,而应是统筹个人与他人,当前与长远,理论与实践,工作内与工作外等多个方面谋划的持续发展来成就的。在汲取他人发展血泪教训、借鉴他人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一步步成长而来,非朝夕之功,一役之成,更难以一蹴而就。

其次,个人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做到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个人发展的根本方法。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看作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着眼于长远利益,以前瞻性眼光创新发展模式、优化能力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物质与精神、贡献与享受的良性互动,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指引个人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内强素质与外塑形象、发展速度与质量、被动适应与主动改变关系;自我革新、发展、稳定等成功构建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努力做到“四个统筹”,即统筹当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筹个人实力与外在凭借、统筹天赋特长与先天不足,统筹身体健康与克尽努力,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实现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

我们不仅要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努力成就未来,更要明白在什么阶段、什么载体下、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在哪里学等等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个人的发展效率,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获,进而大踏步进入人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业能力作为调整能力结构、转变个人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按照自主创业、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把知识作为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内强素质战略和外塑形象战略,对自己的能力结构,坚持统一筹划、开发有序,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分,什么是爱好,什么是专业,什么是远景前瞻性要强化的东西。特别是自主创业能力事关个人核心竞争力,在事业瓶颈和拓展的关键时刻,关键本领必须依靠自己,要做好超前部署和基础研究,以市场为导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增强个人发展活力。

为了更好的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更好地把意志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奋斗,过程实施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弘扬核心竞争力、培育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爱好,提倡一专多能。价值观上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认可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能不能做好形象宣传工作,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思想品德与诚信要经得起考验,着力营造对自己个人发展有利的舆论氛围;遵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为我们正确认识、全面把握和积极履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方向。

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在谋求发展中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促进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深化对个人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个人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能够推动个人科学发展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树立发展的系统性思想,要以确保各方面协调为依据,扎扎实实推进。

对于我们的努力与收获也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成绩,既要看收入增长,又要看人际和谐、身体健康指标,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

再次,要志存高远,有战略眼光,做到发展的可持续;

人的快乐应当是来自于越来越少的对外界的依赖,加快转变不科学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努力做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应在个人发展中优化能力结构、做到各职能要素有机的,系统的推进,正如木桶装水的多少,不是由它的长板决定而是由它的短板决定的一样,综合能力是个人发展好坏的决定性力量。个人发展中忽视能力结构优化,对瓶颈制约视而不见,不以持续性个人进步为指针,加班加点混工资或安于现状舒适不求长进,片面追求一时的高回报,势必会步于“木桶理论”的短板困境,就不可能做到可持续的个人发展。古今国内外人们走不通的、没有前景的路我们自然不要再去重蹈,而是要从我们实际出发,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走出一条立足于时代与个体特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能力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形成以德为基本、智和体为支撑、全面发展的格局,做到全面发展有特长,这个特长就是我们的立身之本,高人一筹的专业技能。只有能力结构优化,各项事业能协调推进,有前景、可持续进步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发展的硬道理。

过去的经验,是我们树立发展观的历史根据,众多的例子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基于过多外在依赖的非科学发展对我们持续构筑家底与事业全面兴旺的幸福生活是不可依赖的,靠不住、不管用的。必须始终坚持个人全面发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自己的各方面资源利用好,协调好,将人生看成一次远征,明确自己目标点,首先要找对方向,因为我们没有目标与方向我们就永远到不了那里,然后才是处理速度,既要讲眼前速度,又要想长远后劲。要敢于放弃既有的安逸,决然果断地扔掉部分“行囊”,为未来赢得速度,抢得先机,因为现在的拥有可能正是长远发展的负累,对此我们要阶段性地有所取舍。

特别当我们出社会四年左右,收入增长就向瓶颈靠近。从许多个人收入发展进程表明,当毕业四五年后,收入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举措得当,就能促进个人发展和平稳进步;谋划不当或安于现状,则可能导致长期徘徊不前。这一时期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个人期望与现实矛盾需要妥善处理的凸显期。此时,一部分人有了衣食无忧物质基础,得心应手的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安全区,自然地很多人因此丧失了斗志,才出社会时那种雄心大志一去不复返了,甚至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日日按部就班,个人事业徘徊不前,要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要划地自限,勇于走出自己的安全区,走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

要做到个人发展的可持续性,首先要解放思想,要志存高远,着眼大路,从根本性,全局性,从确保实现各成长阶段目标的战略高度,精心设计所处年龄段的发展主题,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和力行科学发展观,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个人发展转化为自觉的内在行为。子曰:“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也正如林国强先生所讲“有些人有才,有学问,人品也好,但眼光志向不太远大,大方向把握不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结果不怎么理想。所以一个见识好的人往往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力发挥到最大”。欲成大事,还要看他有没有气度,气度影响格局,性格决定未来,见识高远,气度恢宏,有其二者,再用科学的个人发展以贯之人生全局,定能实现家庭事业的全面兴旺。

最后,要在着眼于个人发展的全局上,强化学习与实践;

信息极大繁荣使我们更广泛的接触这个世界,以其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反动,低级趣味,沉迷性娱乐弥漫,我们的交际面也随之无限扩大、人与人的联系更加方便,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统筹内强素质和广结良缘的要求更高。对如何适应社会找准个人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有针对性的加速开发自己的潜力,把个人的发展放到社会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乘势而上。

要遵循个人成长规律,抓紧解决当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的制约因素,同时要着眼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局部要服从全局,全局要照顾局部,要兼顾不同方面的现状和需要,必须坚决以个人发展的全局为核心;坚决克服不正视当前问题,不按计划行事、一抓一松不坚持到底的现象。各项能力成长过程中出现暂时不平衡发展是必然的,一刀切、一个模式、齐步走是不可能的,要坚持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既巩固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又要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特别是处于个人发展进程加快和瓶颈攻坚的过程中,要做到解放思想,寻得到突破点,能打硬战,努力实现可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就要最广泛地整合各种资源汇集到谋求发展中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多学、多问、多了解、向实践学习,虚心的向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大众学习,要懂得别人知道的永远有我们不知道的,学习与实践中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与轻视劳动人民,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启迪智慧。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对因客观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达到的必备技能,要本着打基础利长远的极端重性,逐步积累经验甚至要降低当前一些发展期望,专门留出精力去做,更好的打基础,调整能力结构。

科学发展博大精深,实践与理论方面都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长期奋斗的思想,牢记个人发展最终依靠自己,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全面意识、主人翁意识、忧患意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家庭事业全面兴旺而努力奋斗。

篇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课改

在新课改背景下, 我们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 即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育?长期以来, 在旧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刻度, 那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围绕这一指标, 教育的功能被弱化, 单一化, 简单化。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培养的接班人, 是不能够达到知识经济时代下激烈竞争的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的;是不能够达到自身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样才能有效打破这一教育短视?那就是要在根本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学校教育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学校教育的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 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学校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学生既是学校的主体, 学习的主体, 也是自我生活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对自我的管理, 包括对时间的管理和对行为结果的管理。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 才能内化知识, 增长能力, 才能在学校生活中获得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体验, 才能学会对自己负责, 对别人负责, 对社会负责。因此, 学校及教师的角色定位一定要从旧有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代理人、管制者, 转变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引路人和服务者, 引导而不代替, 真诚地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动为学生服务, 引导学生能以我为主, 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不断进步。

2. 学校教育要贯穿人文关怀。

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不仅局限于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习得, 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需要, 引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要看到的是, 学生不是学习机器, 而是鲜活的, 有充沛感情和活力的, 能产生情绪需要并寻求心理满足的青年人。在这样的年龄阶段, 能影响其一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态度即将形成, 可以说, 教会他们做人比教会他们做题更加重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使他们品德高尚, 态度阳光, 心理健康, 人格完整, 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落实在学校

教育中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1. 全面发展。

首先, 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地、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忽视、不歧视, 不放弃, 充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 有教无类;其次, 学生的发展要全面。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 在习得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重视技能、品德、情感、意志力、社会交往、公民意识等多方面的教育, 使其在德、智、体、美、劳、心、情、意、行、交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再次, 在学校教育中, 还要重视其个性发展, 开展形式多样又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 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 不以规范教育扼杀偏才怪才, 使学校教育多元发展。

2. 协调发展。

要实现学生德才的统一、知行的统一、个体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更加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性, 学校应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面对困难的正确态度, 能辨证分析外部环境, 悦纳自己, 有较好的意志品质;要重视培养实践精神动手能力, 倡导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抛弃那种好逸恶劳又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思想作风;要重视学校教育面向社会, 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把自我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3. 可持续发展。

教育要关注的不仅仅是阶段性成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不割裂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 而要从整体出发, 从长远出发。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考评学业的阶段性考试成绩, 它绝不是教育关注的全部。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培养百折不挠, 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培养对生活学习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能力, 能进行积极的人生规划;培养和谐意识, 与团队, 与社会, 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一科学方法指导我们要以此方法设置学校教学课程。

应试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 升学率却关系到学校教育的社会评价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 因此很多学校杀鸡取卵, 急功近利, 在课程设置上只突出应试科目, 这与科学的教育观是背道而驰的。在实践教育体系中, 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成才, 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课程设置上要统筹兼顾, 更要凸显政治学, 心理学, 伦理学等人文科学, 弘扬人性的真、善、美, 把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作为教育目标, 使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完成“育人”的使命和任务。

篇4: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课改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广西农村小学;新课改;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一、科学发展观与新课改

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科学体系。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就教育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颁布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两个文件,对新课改发展作出重要指导,比如,在课程实施上,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新课改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关于发展的精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人才特点。因而,广西农村小学实施新课改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广西农村小学实施新课改的状况

广西启动新课改实验工作,玉州区率先进行,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学习方式上,调查发现,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已经介入,很多学生的学习行为已经由被动变主动,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师生共同探究的情景时有出现,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还是占主导。

教学模式上,经调查,18%的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45%通过创设问题情景,22%设计合作学习的环节,8%的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仅有4%教师会根据实际设课题让学生课外调查研究。

教育观念上,很多教师一时难以完全接受新课改的理念。调查中,20%学生认为自己教师对改革的态度不太积极,37%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就是考试内容,只关注了教材知识点落实的观念没有彻底改变。

评价体系上,经调查,有58%的学校构建了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的整套评价体系,12%的学校只构建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7%的学校只构建了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11%的学校只构建了课堂教学和教师的评价体系,9%的学校只构建了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调查中,37%的教师利用上网收集有关学科课程资源,14%的教师对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发、积累,在资源利用中,56%的教师在上课时利用了教参、课表、教科书,20%使用网络资源,4%利用报刊、杂志,20%利用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从以上的现状可以看出,广西农村小学新课改课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离新课改的目标还远,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的调研和经历,谈谈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广西农村小学实施新课改。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广西农村小学实施新课改的建议

(一)教师成长是关键

第一、转变观念。观念的转变是适应课改的前提,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比如,新课改后,教师要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

第二、提高理论水平。教师若学富五车、素质过人,对吸引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魅力。因此老师要多读书,读好书,来弥补自己文化水平和专业上的不足,不但读教育方面的论著,也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同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还可以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观看优秀的课例录像等方式,内化自己的经验,提高技能。

第三、创新教学。广西农村孩子的课堂不应只局限于那狭小的教室,而是拥有广大的农村课堂。因此教师需切合实际,勇于创新,将一些农村特色的乡土素材点滴地融入课堂中去。

第四、校本培训。结合广西农村交通落后导致信息不畅的客观事实,按照“先培训后实践,边实践边提高”的原则,通过实践探讨、专题讲座、个人反思、“师徒”结对子、观摩优质课例等培训,采用城乡团队面授与集中培训的方式,教给教师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是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以学生为本”“发展的精神”就是教学的目标。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和谐发展地成长。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讲课,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效率不高,原因是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在新课改课堂中,我们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开辟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辩驳论证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从知识的单向传递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然后积极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师生之间互相支持,通力合作的氛围。

(三)评价体系改革是根本

评价体系的改革关系到新课改的成功与否。拟定一个科学评价教师的方案,改变以分数论质量的做法,立体地实施评价,评价目的由排名功能换成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比如:学科成绩的评定,不能只看考试排名,更多看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是否设置合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否体现。

(四)社会支持是动力

父母是学生最早的老师,家庭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为此,我们农村小学应抓好家长学校建设,充分利用冬闲夏忙等打工人员返乡之际,通过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访和学习开放周等形式,让家长了解课改、了解学生,大力支持课改。同时,可通过村广播、电影、报纸等宣传方式,提高农村群众对课改的认识。最后,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

(五)挖掘课程资源是重要举措

积极挖掘和使用农村课程资源可以有力保障广西农村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要自己看成资源的主要开发者,树立生活中处处是资源的观念。我们可以结合农村生活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超越课堂,挖掘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学习,参与实践劳动,观察农村生活和周边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例如就地取材制作教具;学习农民的技术,如耕作技术、养殖技术、嫁接技术等;了解当地民俗民风。

篇5: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物资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发展。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实质是始终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协调发展。就是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有机统一起来,最终追求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物资供应公司每年负责供应4亿多元的生产物资,物资供应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因此,我们时刻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不轻。如何能更好地做好物资供应工作,一直是我们深思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出现,就向一盏指引灯,给我们带来的新的启示、新的思维、新的动力。市场在变化,企业要发展,而人依旧是原来的人,要提高物资工作的水平,就要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到物资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从管理入手,向管理要效益,促进企业的精神文明与物资文明共同发展。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使物资管理工作不断的跨上新台阶。

一、从职工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入手,强化有所作为观念,让职工主动的去适应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让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教育职工认清形势,增强抢抓机遇的紧迫性,为企业的发展做好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二、以人为本,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人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本因素,人的因素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对每一位员工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及专长都进行了解,尽力将工作岗位与员工的专业与特长相结合。

三、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让每一项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真正起到职责管人,制度管事,政绩管升降。每年企业的方针、目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没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是不行的。为此,我们每年都结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对相应的管理办法、考核办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使之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四、开展物资成本分析。去年,由于许多物资和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使我们的料差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许多厂家提出涨价时,我们只对市场进行调查、分析,而没有对该物资的生产成本进行分析,为此,我们特别成立了物资价格分析组,首先对提出涨价的物资的生产成本进行测算,对于确实符合涨价因素的,才给予涨价,对于不合理的,给予回决;其次再分别对各种的配件价格进行测算,对于采购价格偏高的,要求供应商降价。

篇6: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地震工作

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建国6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回顾党的历史,充分证明这一论断完全正确。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实际中去。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要靠两条:一是要真学,二是要实干。所谓真学,就是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深远意义,真正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学懂弄通,绝不是‚一围、一看、一念‛就能学到手的,而必须下一番苦功,方可收到实效。那种轻视理论学习,满足于一知半解,是切不可要的。所谓实干,结合实际,把握关键,最终落实到解决问题上来。只有坚持从实际出 发,切实解决群众所需、所盼、所想的问题,才是真正体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防震减灾事业尤为重要,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地震是群灾之首,震灾无情,强地震能在瞬间成灾,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7.28‛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 5.12‛汶川8.0级地震,至少已夺去近7万人的生命,伤37万多人,失踪近1.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至少在8400亿元以上。汶川地震期间,有不少市民出现本能的恐慌,晚上不敢回家,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惶恐不安,似乎世界末日就要来了。而目前,准确预报地震仍是国际上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我们不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完全有可能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遭遇破坏性地震的袭击。因此,我们面临的地震形势非常严峻,因此要我们以百倍的努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防震减灾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发展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经历‚5.12‛汶川大地震波及后,应该以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们的地震工作,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防 震减灾能力,使防震减灾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大力开展地震抗震设防常规宣传力度,积极推进地震监测、震害预防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建设,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执法工作制度,依靠法制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高我市防震减灾法治水平。

篇7: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纳税服务

——开发区国税局“纳税服务”工作侧记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实现国税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开发区国税局在纳税服务工作中积极践行这一思想,创新纳税服务方式和方法,努力构建和谐税企业关系,受到了开发区党委、管委会的充分肯定。

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就要立足全局搞服务,努力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

发展是第一要务,开发区国税自觉把纳税服务工作臵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去谋划、去落实,紧紧围绕开发区党委、管委会的各项工作布臵,根据开发区的特点,制定了包括“一个会议、两项制度”在内的纳税服务工作机制。另外,根据企业需求,对重点企业、专业市场和城乡结合部纳税人实行了菜单式服务,定期向纳税人征求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还重点在落实税收政策和当好管委会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方面狠下了功夫。在落实政策上,严格执行组织收入的原则和纪律,落实政策不棚架、不变通、不梗阻,特别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税收增收困难的严峻形式,开发区国税局落实增值税转型、利息所得税取消、出口退税等相关政策更是不 折不扣。宝斯卡化工有限公司是开发区的重点税源企业,年纳税额1000万元以上,2008年,该企业购买国产设备应该享受退税优惠政策,而该企业却对该政策不了解,开发区国税局并没有因税收任务重对企业隐瞒,主动向企业进行了提醒,并帮助企业办理了退税。同时,还坚持每月向管委会领导报送简报、每季度报送专报,遇到重要事情随时报告,为管委会领导决策提供经济税收参数,截止目前,已向管委会领导报送简报30余期,报送专报10余期。

数字说明一切,自2005底成立至今,开发区局累计为辖区内纳税人办理减免税2915万元,办理出口退税1976万元。2006年,区级收入仅400万元,到2008年,区级收入已达1258万元,三年翻了二翻。为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足额的财力保障。

二、坚持以纳税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就要转变传统理念搞服务,努力解决思想意识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现在,我们在纳税服务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为纳税人端杯水、让个座、迎个笑脸,创造一个温馨的纳税环境,其实不然。在纳税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纳税人的根本利益作为国税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纳税人的主体地位,发挥纳税人的首创精神,保障纳税人的各项权益,促进全面发展。为此,在总结以往纳税服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区国税局从去年下半年就提出了转变传统的治税理念,从纳税人不满意的事 做起,从纳税人急需帮助的事入手,做到“树立一种意识,实现二个转变和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种意识”即:树立纳税人至上的意识,想纳税人之所想、急纳税人之所急,切实把为纳税人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二个转变”即:实现“执法+管理”向“执法+服务”的转变和税务机关内部服务为主向走出去主动服务为主的转变。

“处理好三种关系”处理好落实政策与组织收入的关系。处理好纳税服务与加强管理的关系。处理好纳税人与税务人员、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的关系。要求税务人员在工作中多进行“换位思考”,消除了“是纳税人就想偷逃税”的落后错误观念,形成了“相信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尊重纳税人、善待纳税人、服务纳税人”的良好风气,纳税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就要加强协作、着眼长远搞服务,努力解决好当前矛盾突出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发区局党组在认真分析开发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矛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一是终岁尾或新年伊始,往往各部门都强调要动起来,企业反映经常一天接到税务机关几个电话,有让报送分析材料的,有让报送相关资料的,有通知开会的、有让送报表的。还有在税务登记、资格认定、纳税申报等环节,需要到多个部门或岗位办理,造成了纳税人多趟跑、多头找“两多”问题的发生。过去,我 们也一直强调要完善办税程序,解决纳税人“两多”问题,可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特别是开发区辖区面积小,通信便捷,企业纳税人多,交通方面,且离税务机关近,更易加剧“两多”问题的发生。

二是开发区辖区内私营企业多、招商引资企业多、新办企业多,大部分企业优越感比较强,对税务机关的正常执法检查不配合、不理解,到地方党委、政府告状的现象时有发生,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

分析情况,造成以上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税务机关内部协调配合不力和纳税人只顾眼前利益,着眼长远、持续发展的意识不强。为此,开发区局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各部门、各岗位的协调与配合,完善岗位职责,着眼于长远发展,解决“两多”和企业法人纳税意识淡薄的问题。

一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了开发区国税局涉税资料内部传递规定,凡涉及纳税人办税资料,纳税人在首办窗口递交后到办理完毕,所有传递由税务机关内部完成。对能够即时办理的,即时办理,需要审批的,告知纳税人办理的时限。为提高办税效率,开发区局还在办税服务厅坚持了例征期局长值班制度,对纳税人的急难问题现场协调解决,减少了纳税人多趟跑的问题。

二是从完善岗位设臵、职责入手。2008年,开发区局进一步完善了办税服务厅各窗口职能,增加了普通发票验旧、涉税咨询等窗口,并详细制定了各窗口的工作职责。同时,还在完善办税服务厅职能上下功夫,将综合业务科、计划征收科与纳税人接触 较多的岗位设臵在办税服务厅,纳税人所有涉税事宜在办税服务厅即可办理完毕,减少了纳税人多头找的问题。

三是从加强对企业检查、通知的控制入手。规定所有通知企业开会、到企业检查等事项必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并在每周一的局党组碰头会上,协调每周涉企事宜,对能够合并完成的合并完成,能够压缩的就压缩,能到企业去的不让企业到税务机关来。同时,开发区局还严格按照两个“减负”工作的要求,认真清理纳税人涉税资料报表。今年,又提出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在一次上门辅导过程中,解决一个急难问题,开展一次税收检查,做好一次调查研究,征求一次意见建议,实现一次形象好转。也是为了进一步减轻纳税人负担。

四是从提高企业法人税法遵从度,营造遵法守法环境入手。开发区局始终把提高企业法税法遵从度,营造遵法守法环境作为依法治税,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有力抓手,深入细致的开展工作。为提高企业法人、会计税法遵从度,每年至少两次招集相关企业法人招开座谈会等,强化对企业法人的法制意识培养。每月招开一次政策发布会,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从2006年至今已坚持了三年。为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在推行三级明细账受到企业排斥的情况下,按照“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原则,成立了纳税辅导小组,开展“上门服务”,逐企业帮助规范三级明细账,规范企业管理。为赢取开发区党委、管委会领导支持,组织开展专项检查等大项活动或工作前,主动进行汇报,并结合专报、简报分析开发区经济税收形势,定期进行汇报,为开 发区党委、管委会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赢得了地方党委、管委会领导对国税工作的支持。为规范税收执法,推行了税收执法责任制,深入开展了执法监察,全面排查了执法风险点,努力降低执法风险。

今年,开发区局还将开展“企业互学互助”活动,用企业帮助企业。向党委政府建议,以政府的名义开展遵纪守法企业评选,以典型带动发展。

四、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就要开拓思路搞服务,将纳税服务贯穿于税收各项工作的始终。

开发区局党组深深的认识到“就服务论服务搞不好纳税服务,必须在纳税服务工作中开拓思路,敢于创新,将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专项检查、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有机的结合,统筹兼顾,才能将纳税服务工作深入持续的开展好”。税收专项整治年年开展,纳税人抵触情况很大,在整治中不配合的现象时有存在,从2008年开始,开发区局就将纳税服务融入专项整治之中,在服务中整治,在整治中服务,效果比较明显。思源食品有限公司是开发区新办企业,开发区局开始对该企业进行整治时,企业老总不愿意配合,不是出差、就是在外办事,让会计应付。专项整治小组在检查企业账本时发现该企业由于对农副产品收购发票抵扣政策理解偏差,造成少抵扣税款15余万元,及时给予了指出,并与企业副总探讨了食品加工行业进、产、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企业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该企业老总听说后,专门与专项整治小组成员进行了一次深谈,并愉快的缴 纳税整治税款。2008年,开发区局专项整治共计入库税款2529.35万元。

办税信息不透明一直是影响纳税人纳税积极性和税收公平的突出问题。纳税人不怕严格执法,就怕执法不公,为做到公平公正,开发区国税局从公开办税着手,围绕征收、管理、稽查和处罚等环节,对纳税人最关心的纳税排行,税源管理,税款核定、调整,处罚程序等通过公示栏和管委会电子屏进行公开,同时,坚持每半年招开一次信息通报会,将国税工作详细的向纳税人进行通报,提高纳税人对涉税问题的知情权,创造公平的税收执法环境。

办税效率不高一方面是体制、机制等原因,另一方面,税务人员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办税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不因为办税人员素质影响办税效率,开发区局积极想办法,努力在提高人员素质上下功夫,以素质的提升带动办税效率的提高,提出了“素质就是效率”的口号,坚持了每周二或周五下午的学习日制度,深入开展了“业务知识大家讲”,积极选送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竞赛,突出了“三员”培训,提升了全员素质。同时,为给纳税人创造一个廉洁的办税环境,从保护税务干部的角度出发,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筑牢了思想道德防线。

篇8: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课改

一、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学风是大学校园精神的核心内容,实质上就是高校办学理念、学术风格、治学态度等各个方面的集中体现,是关系到大学生存发展的原则问题。[1]本质上反映了大学学习目的,归根到底就是高校里大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做学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即怎样学习、如何做学问的问题,也就是回答“为什么学习”这一问题。因此,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供健康、科学的思想道德条件和校园文化学习环境。

进入新时期,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校的教学工作、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校园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部分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学习目的不明确,功利主义色彩强烈,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品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集体观念和劳动观念淡薄,仪表、举止、语言缺乏文明;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不能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学习与恋爱的关系,沉湎于恋爱、网络游戏、聊天、看小说等,严重影响学风,破坏校风。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高等教育问题上,就是要求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目前高校学风状况要辨证地分析、理性地认识。一方面要充分肯定,不能以偏概全、盲目夸大,另一方面对存在的问题不能漠然视之,置之不理,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

加强学风建设、构建和谐大学,是新形势下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校知名度与办学竞争力的需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大学生立志成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要;同样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指导,其核心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才需要为出发点,基本要求就是结合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利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努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一)以教师为主导,全面加强高校教风建设

“学深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严谨规范的教风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新时期,高校中部分教师存在重教轻学的倾向,尤其表现在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而不注重对学生的管理;注重理论的教育,却没有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教师在学风建设中应该发挥的作用,盲目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任务,学风建设是学校职能部门以及院系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2]

在全党和全社会广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广大高校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风建设是与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思想觉悟。广大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其思想中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提高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高度重视教风的先导作用,认真抓好教风建设,以教风带学风,以教风促学风。

(二)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努力实现以人为本

新时期,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构建和谐校园,为此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

高校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不可能千篇一律。高校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展示自我,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发展。同时根据教育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调整教育方式和方法,因材施教,努力实现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3]

(三)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强化教学和管理的制度建设

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通过深化教育改革, 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必须利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的生动性与吸引力;再次必须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实施“学分制”、“主副修制”等制度,允许学生根据学习能力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允许学生跨专业自主选取课程,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4]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一个高校治校的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约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风建设。在高校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必须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这是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加强制度建设,优化管理结构,是开展学风建设的基本保障。高校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必须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补充。高校在管理制度上必须结合实际,是非分明,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别要加强考试纪律的管理。考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学风的具体体现,必须严肃对待。

总之,我们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明确高校学风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将个人思想和行为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紧密结合,积极主动地围绕学风建设目标开展教学学习活动,努力提高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速度,为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作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利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 推进大学生学风建设是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也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在辩证分析当前学风状况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盈泽.浅谈大学学风建设[J与].中国商界, 2008, (11) :257.

[2]郭新伟, 石宝祥, 周琳.关于构建和谐大学的学风建设探讨[J].科教文汇, 2007, (9) :2-3.

[3]潘玉驹.大学学风建设的基本要素[J].教育评论, 2008, (1) :54-56.

篇9: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课改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即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育?长期以来,在旧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刻度,那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围绕这一指标,教育的功能被弱化,单一化,简单化。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培养的接班人,是不能够达到知识经济时代下激烈竞争的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的;是不能够达到自身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样才能有效打破这一教育短视?那就是要在根本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学校教育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学校教育的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学校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学生既是学校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生活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对自我的管理,包括对时间的管理和对行为结果的管理。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才能内化知识,增长能力,才能在学校生活中获得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体验,才能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因此,学校及教师的角色定位一定要从旧有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代理人、管制者,转变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引路人和服务者,引导而不代替,真诚地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动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能以我为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不断进步。

2.学校教育要贯穿人文关怀。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不仅局限于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习得,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需要,引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要看到的是,学生不是学习机器,而是鲜活的,有充沛感情和活力的,能产生情绪需要并寻求心理满足的青年人。在这样的年龄阶段,能影响其一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态度即将形成,可以说,教会他们做人比教会他们做题更加重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品德高尚,态度阳光,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落实在学校教育中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1.全面发展。首先,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忽视、不歧视,不放弃,充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有教无类;其次,学生的发展要全面。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在习得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技能、品德、情感、意志力、社会交往、公民意识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其在德、智、体、美、劳、心、情、意、行、交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再次,在学校教育中,还要重视其个性发展,开展形式多样又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不以规范教育扼杀偏才怪才,使学校教育多元发展。

2.协调发展。要实现学生德才的统一、知行的统一、个体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更加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性,学校应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面对困难的正确态度,能辨证分析外部环境,悦纳自己,有较好的意志品质;要重视培养实践精神动手能力,倡导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抛弃那种好逸恶劳又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思想作风;要重视学校教育面向社会,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现象,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把自我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3.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关注的不仅僅是阶段性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割裂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而要从整体出发,从长远出发。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考评学业的阶段性考试成绩,它绝不是教育关注的全部。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培养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培养对生活学习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能力,能进行积极的人生规划;培养和谐意识,与团队,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科学方法指导我们要以此方法设置学校教学课程。

应试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升学率却关系到学校教育的社会评价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多学校杀鸡取卵,急功近利,在课程设置上只突出应试科目,这与科学的教育观是背道而驰的。在实践教育体系中,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成才,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课程设置上要统筹兼顾,更要凸显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弘扬人性的真、善、美,把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作为教育目标,使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完成“育人”的使命和任务。

可以肯定的是,以上的一些关于科学发展观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思考必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化和发展。作为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也将会在不断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和我的学生们一同成长、进步。

上一篇:义工策划书下一篇:海归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