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2024-06-18

高中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共5篇)

篇1:高中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知识分子的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1

文化生活

1、泰山日出是一种文化现象。

【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泰山日出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2、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解析】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明素质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自然的提高,提高文化程度必须自觉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解析】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无形的、自发的。

4、文化能够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5、文化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社会科学)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6、免费开放博物馆是展示文化成就,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体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开放博物馆体现的是文化事业的发展。

7、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解析】关系颠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8、春节等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颠倒。

9、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析】并非任何传统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

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传统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10、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解析】体现的的是矛盾的特殊性。

1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解析】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12、举办世博会,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深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解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的差异不可能消除。

1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解析】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4、和而不同指的是我国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解析】和而不同即包容性含义中的“求同存异”,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是“兼收并蓄”。

1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的。

【解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16、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解析】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应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7、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旧的传媒方式在逐步被淘汰。

【解析】大众传媒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的主要手段,但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8、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19、成功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广大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解析】文化创作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0、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21、汉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汉字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

22、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解析】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3、文化形态的更替、文化发展的方向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4、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解析】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5、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事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解析】无论是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6、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解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解析】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而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8、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解析】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9、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解析】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0、教育在经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解析】偷换概念。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而非“经济建设”中。

3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解析】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肯定和认同。

【解析】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世界其他国家不可能肯定和认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33、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准则。

【解析】不符合事实,“每个公民” 是不可能的。

34、中外文化在相互借鉴与融合中走向统一。

【解析】中外文化应该相互借鉴和融合,但不可能走向统一,因为文化具有多样性。

3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力量。

【解析】偷换概念。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2

政治生活

1.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2、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3、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自由和权利(基本权利)

4.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5.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6.公民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相对应存在的)

7.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基层政权。

8.中国共产党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9.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宏观调控,间接引导经济活动)

10.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1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说我国人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12.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13.我国的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发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14、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支持和鼓励公民信仰宗教

1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16.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7.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18、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3

经济生活

1.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2.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需要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3.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4.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不变)

5.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价值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6.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7.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商品经济)

8.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9.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经常不一致)

10.价格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12.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

1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1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1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17.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应该是政府债券)

18.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商业保险)

1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0.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21.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22.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23.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负有)

2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5.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26.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27.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8.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4

生活与哲学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改观客观世界)

4.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

5.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7.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

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实践的)

9、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此观点是正确的)

10.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1.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12.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1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14.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15.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17.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共性和个性)

1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方面)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2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2.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推动作用)

23.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4.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2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28.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29.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30.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3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2.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33.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34.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3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3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7.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8.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39.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40.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41.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42.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学好政治的小技巧

学好政治六会口诀

1、会读书:眉批摘要、突出重点

2、会归类:比较归类、融会贯通

3、会织网:归类总结、以线串珠

4、会提问:思考质疑、敢问善问

5、会巩固: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6、会补遗:分析失误、查漏补缺

学好政治三字经

考政治 书上有 虽开卷 却不易 框架清 知识熟

审题最 求上策 总要求 细又慎 对题型 一一明

单选题 排除好 巧双联 不能少 常规题 判断题

错的多 防偷梁 识换柱 偏盖全 做简答 和分析

知识点 勿失分 漫画题 看笑心 表格题 扣主题

左右看 上下瞧 材料明 是基础 考点清 可对号

巧翻书 少不得 关键词 是保证 准而全 会组织

答题清 重方法 牢牢记 皆喜欢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

篇2:高中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是世界观,而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科)

6.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们的思考)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8.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9.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10.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1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1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3.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6.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7.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18.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11.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2.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13.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1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16.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17.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18.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19.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2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1.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24.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25.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

2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2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28.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9.精神可以变物质(但必须经过实践环节)

30.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31.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实现事物的发展(创新也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离开规律的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

【辩证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

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才是。两对关系具有共性方面,即都强调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更强调层次性、有序性。系统和要素关系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没有)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9.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性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1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3.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1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P64 15.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16.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前对后错。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18.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1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正确的表述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20.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

21.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24.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6.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27.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28.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0.发展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前半句对,后半句错)

31.创新就是科技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创新)3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33.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34.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6.物质是认识的来源。读书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7.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8.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

9.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1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

15.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现象、本质是客观的,认识属于主观的)16.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17.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

18.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19.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20.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也存在)2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2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23.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

24.创意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实践是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的源泉)

25.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6.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错,真理不可能反复)

27.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错,真理没有错误)

28.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

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15.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要大)

16.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17.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不是对等的关系,贡献始终是第一位的)18.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以外还需要主观努力)19.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20.肯定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以自己为中心了)2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22.不同的价值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价值选择是意识,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人生道路)23.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24.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支配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律

一.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2.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3.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4.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5.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二.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1.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器,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2.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3.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画饼充饥: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刻舟求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见仁见智: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 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一切从实际出发 全则比缺,极则必反: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的是对立统一的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事物的本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事物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的对立统一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辩证法的发展思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二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唯心主义观点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观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相对静止

篇3:高中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制度规定土地归国王所有, 因此这里的“国有”不能理解为公有, 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 但它与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同, 井田制下的土地归国王一人所有, 而后者可为封建国家、一般地主、农民所有。

例1“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1) 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

(2) 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

(3) 井田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4) 随着井田制结束, 分封制也消失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深入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的“莫非王土”可以选出 (1) (2) ;井田制下的耕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 因此 (3) 正确;井田制在春秋末年就瓦解了, 但汉朝初期还实行分封制, (4) 错误。故选A

二、郡县制是否始于秦朝

秦王赢政为巩固统一, 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这就容易被误以为“郡县制”是秦统一后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 其实并非如此, 秦国蜀守李冰修筑了都江堰,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出现, 只不过秦统一全国后, 这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例2秦朝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被称为“千古创论”, 郡县制

A.始于秦朝B.终于汉初分封王国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只在秦朝推行

解析:郡县制始于战国, 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 因此可判断A、B、D说法错误, 郡县制是中央在地方设立的行政制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故选C。

三、儒家学派代表的阶级利益是否相同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末期人, 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而到战国时期, 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所以儒家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因此儒家学派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例3孔子主张社会和谐,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 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渐发展

解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 墨子、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在战国时, 因此从时间上可判断B、C、D都不是三者共同的社会背景。从三者的主张可以判断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他们共同的愿望, 因此A正确。

四、隋唐时各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是否都一样

隋唐王朝采取多种形式、行之有效的措施, 密切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但各少数民族地区不一定都属隋唐王朝管辖, 比如当时西藏地区就不在唐朝版图之内, 唐与吐蕃交往是属于古代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往来。西藏地区在元代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例4下列有关唐蕃关系的叙述, 正确的是

(1) 唐太宗时, 文成公主入藏。

(2) 唐朝对吐蕃地区行使了有效的管辖。

(3) 8世纪初, 唐朝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并册封为都督。

(4) 9世纪, 吐蕃与唐会盟。

解析:选项 (1) (3) (4) 主要考查对史实的记忆是否准确, (1) (4) 符合史实;唐并没有册封尺代珠丹, (3) 不正确, 唐对吐蕃也没有实现有效的管辖, (2) 不正确, 故选C。

五、唐朝通用货币——开元通宝是否是唐玄宗时铸造

开元通宝是唐朝通用的货币, 因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 容易认为“开元通宝”是玄宗时铸造, 其实不然, 它是唐高祖李渊下令铸造的, 意思是“开辟新纪元”。

例5下列关于唐朝商业发展的表述, 不准确的是

A.唐朝初期, 出现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B.唐玄宗年间发行的“开元通宝‘, 成为当时普遍流通的货币。

C.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胡商遍布各大城市。

D.唐朝后期, 扬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解析:唐朝商业、城市繁荣, A、C、D均符合史实;“开元通宝”是唐高祖发行的, 不是玄宗。故选B

六、废除丞相制度是否标志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解决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始终, 相权在这里是一种抽象的权力, 并不特指丞相的权力, 所以明太祖虽废除了丞相制度,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防止其他一切威胁皇权的权力, 比如宦官专权等。

例6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到恢复。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篇4:高考政治的易错易混知识点

1、泰山日出是一种文化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泰山日出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2、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明素质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自然的提高,提高文化程度必须自觉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无形的、自发的。)

4、文化能够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5、文化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社会科学)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6、免费开放博物馆是展示文化成就,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体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放博物馆体现的是文化事业的发展。)

7、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颠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8、春节等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颠倒。)

9、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并非任何传统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传统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10、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体现的的是矛盾的特殊性。)

1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12、举办世博会,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深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的差异不可能消除。)

1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4、和而不同指的是我国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和而不同即包容性含义中的“求同存异”,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是“兼收并蓄”。)

1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16、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应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7、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旧的传媒方式在逐步被淘汰。

(大众传媒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的主要手段,但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8、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19、成功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广大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作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0、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21、汉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汉字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

22、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3、文化形态的更替、文化发展的方向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4、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5、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事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无论是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6、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而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8、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9、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0、教育在经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偷换概念。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而非“经济建设”中。)

3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肯定和认同。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世界其他国家不可能肯定和认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33、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准则。

(不符合事实, “每个公民” 是不可能的。)

34、中外文化在相互借鉴与融合中走向统一。

(中外文化应该相互借鉴和融合,但不可能走向统一,因为文化具有多样性。)

3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力量。

篇5:高一政治常考易错易混知识点

1、商品的基本属的易错点

(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一定是商品(前对,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2)凡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一种劳动产品虽然用于交换,但如果不再具有使用价值,也就不再有价值,那么它就不再是商品。比如有毒的产品、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

(3)服务是一种无形商品,它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人的服务是劳动产品,劳动服务用于交换,也可以成为商品,也有价值)

(4)商品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5)所有物品都是劳动产品,所有劳动产品和物品都是商品。(物品不一定都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要用于交换才是商品)

(6)劳动产品凝结了人类劳动,具有价值;或者凝结了人类劳动的东西都有价值。(前对,但并非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只有需要交换时,才需要比较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这种劳动才形成价值。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无需比较劳动量的大小,这种劳动不形成价值)

(7)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地属于商品所有者。(不可同时拥有)

(8)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不可分割的和统一的,因此,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也一定有价值。(二者可以分割,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9)企业只关心商品的价值,消费者只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企业不仅关心商品的价值,也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消费者不仅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关心商品的价值,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总是力图找到两个方面的最佳结合点)

(10)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二者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其中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12)人们购买商品都希望“经久耐用”,这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经久耐用”只涉及到商品的使用价值)

(13)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的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需要交换的原因,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都有价值。价值是不同的商品相互比较、相互交换的基础)

(14)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大小之别。(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大小之别,只有优劣之别。使用价值与价格无关)

(15)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卖者的目的所在。(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买者的目的所在)

(16)公民无偿捐赠给灾区的救灾物资是商品。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水也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救灾物资是无偿捐赠的,没有用于交换。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水既不是劳动产品,又没有用于交换)

2、商品价值量的易错观点

(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质量也不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2)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往往表现为“物以稀为贵”,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会随供求关系变化,但价值量的大小不取决于市场,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指的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其中主要是使用的生产工具。绝大多数同类产品的生产条件)

(4)商品的价值量是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的总和。(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总和叫价值总量)

(5)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前者成正比,后者无关)

(6)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应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的平均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的平均,而不是总平均。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理解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7)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在判断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首先要看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还是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对劳动者收益有影响)

(8)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9)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无关,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10)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都成反比。(都成正比)

(11)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或供过于求)。(价格虽然受供求关系影响,但是由价值决定价格,所以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12)已故名人字画,古董物价高是因为其价值大。(生产的不可再生性与需求的可变性组合推动邮票、古董等特殊商品交换价格的大幅攀升.)

(13)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单个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可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只能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1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不变;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15)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

(16)商品的价格由质量或者使用价值决定或由供求关系决定。(由价值决定或由市场决定;价值决定价格,价格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价值量大,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17)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

3、货币的易错观点

(1)商品与货币同时产生,是一对孪生兄弟。(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货币。(可以直接和其他的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因此,货币的本质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纸币只能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也有价值,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所有的职能)

(5)纸币能代替金属货币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但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的职能。(纸币既可以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也可以执行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的职能)

(6)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7)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8)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黄金价格的波动是由价值的变化引起的。(黄金只有作为货币时,才是一般等价物。黄金价格的波动是由供求变化引起的)

(9)金银在本质上体现了不同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货币在本质上体现了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10)金银纪念币是纸币。(金银纪念币不同于纸币,金银纪念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流通;而纸币没有价值。)

(1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2)流通手段即购买手段,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流通手段即购买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职能,商品交换不等于商品流通)

(1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14)当购买某样商品支付货币时,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不能看到有支付二字就判断为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而要看支付的对象是什么货币,如果是商品,那么执行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15)纸币的面值、面额、发行量及纸币的种类、实际购买力都由国家决定。(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面额、种类;国家虽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随意发行纸币,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购买力由市场决定)

(16)币值就是面值。(货币的“面值”,本质是它的币值。币值这个词,就是政治经济学的“金属货币量”,通俗的理解,就是其可购买的财富的能力,也即购买力。面值的纸币代表多大价值由纸币的发行量决定)

(17)用信用卡购物体现了货币的流通手,且十分安全。(用信用卡购物体现了支付手段,也存在安全问题,并非十分安全)

(18)使用银行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量并缓解通货膨胀。(银行信用卡的使用,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但与缓解通货膨胀无必然联系。)

(19)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20)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物价下跌不等于通货紧缩。要看是不是全面的持续的上涨或下跌)

(21)“通胀”必然引起物价的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胀”。(“通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胀”)

(22)纸币发行过多会引发“通胀”,因此纸币发行越少越好。(纸币的发行量是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

(23)合理的价格是指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的价格。(合理的价格是指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

(24)商品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等于其价值。(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反映其价值)

(25)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商品的价格就必然降低;价值增加,商品的价格一定上涨。(一般来讲,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商品的价格就会降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除了价值因素外,还受供求关系,货币本身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商品的价格可能会出现上升、下降、不变三种情况,因此不能绝对化)

(26)价格由购买力决定。(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27)质量决定价格,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决定价格的是价值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质量。一般而言,质量高的商品,其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多,因而价格也高)

(28)物价越低,对老百姓越好。(从长远来看,对老百姓不好)

(29)商品生产者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商品的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商品生产者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0)只有货币的基本职能才反映货币的本质。(所有职能均反映了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1)货币本身的价值量与商品的价格成正比。(用货币购买一种商品时,如果货币本身的价值量越大支付的货币量就少,商品的价格就越低,故两者成反比)

(32)优质优价和质优价廉都不符合价值规律。(优质商品比同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多,因而价格高;优质的商品往往供不应求,所以价格高。优质优价反映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符合价值规律。优质商品也可能“价廉”,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生产优质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促使价格下降;二是优质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造成价格下降;三是生产优质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价出售商品,以扩大市场占有率。)

(33)水务公司供水价格提高,会使居民生活用水大幅减少。(水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水价格提高,不会使居民生活用水量大幅减少。)

(34)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

(35)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而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36)随着高速铁路的通车运行,航空公司的反应是提高票价,吸引客源。因为飞机和火车是互补商品。(航空公司的反应是降低票价,吸引客源。因为飞机和火车是替代商品)

(37)只有货币或金银才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一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38)我国计算汇率,通常以100单位人民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币(以100单位外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39)人民币汇率升高,国际购买力增强,是好事。(应一分为二地分析)

(40)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没有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影响比较小,但不是没有)

4、价值规律的易错观点

(1)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互相制约。(应该是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

(3)所谓等价交换,就是商品交换双方的价格要相等。(等价交换要求在物物交换条件下双方价值量要相等,在货币出现后,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符合)

(4)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5)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说明了等价交换并不存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并不违背等价交换原则)

(6)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所以每一次商品交换时商品的价格和价值都相符合。(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并不是每一次交换价格与价值都相符合,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之中。)

(7)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次数。(不可绝对化,它在动态中实现的,从某一静止的来看,二者经常不一致)

(8)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9)价格由购买力决定。(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0)商品交换以价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1)免税商品一般是生活必须品。(免税商品一般是需求弹性较高的商品)

5、消费的易错观点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没有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小,不是没有影响)

(2)重大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导致居民消费以享受型为主。(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通行费与居民消费以享受型为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已由生存资料消费向享受资料消费转变。(生存资料消费不可缺少)

(4)消费贷款之所以有助于提高居民当前消费水平,是因其能增加人们的预期收入。(原因是能增强人们当前支付能力)

(5)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应多发行纸币。(纸币发行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纸币的购买力减弱,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

(6)物价水平越低,说明消费水平越高。(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

(7)扩大内需就是鼓励超前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节制消费。(任何时候都应该倡导与国情和家庭收入相符合的适度消费)

(8)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有、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国家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才能刺激消费)

(9)恩格尔系数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10)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是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划分的)

(1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的消费所取代(取代的说法错误)

(1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食品支出越来越少。家庭消费以享受资料消费为主。(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小,越来越注重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3)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都是不可取的。(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14)贷款消费属于超前消费,适度消费就是限制消费。(如果贷款消费是依据国情及自身实际,并且未来有还贷有能力,就属于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既反对铺张浪费,也反对过于节俭)

(15)消费贷款能减轻社会不平等程度,增加人们的预期收入。(消费贷款能增强人们当前支付能力,但不能减轻社会不平等程度,增加人们的预期收入)

(16)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就是限制消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指反对铺张浪费,不是限制消费。这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17)消费结构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18)粮食、蔬菜、食用油价格上涨,需求量会大幅下跌。(粮食、蔬菜、食用油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小,不会大幅下跌;汽车、珠宝首饰等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大,价格上涨,需求量会大幅下跌)

(18)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对既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方向变化相同。(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变化方向相反);两种互补商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变化方向相同)。

(19)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同时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不一定发生变化)

(20)物价水平越低,消费水平越高。(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物价水平较低,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消费水平根本上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并不完全取决于物价水平,不能说物价水平越低,居民的消费水平就越高。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

(21)预期消费就是超前消费。(预期消费不等同于超前消费,二者虽然都具有超越现阶段支付能力进行消费的特点,但是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预期消费坚持量入为出,讲求消费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这种消费本质上还是适度消费、合理消费。超前消费则意味着消费严重脱离预期收入,是一种盲目攀比、不顾实际的消费行为)

(22)凡是消费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与生产的增长和变化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消费水平过高或过低,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会促进生产的发展,相反还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上一篇:小学数学组集体备课总结下一篇:全市目标考核讲话 用激情抓工作 以目标促发展用激情抓工作 以目标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