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2024-06-09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共14篇)

篇1: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数以万计的教师都在努力的另辟蹊径,我亦如此。”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在自序开头的一句话吸引了我。就在洛杉矶的中心,一间又小又破的被称作56号的教室里,雷夫是把各种各样的知识以快乐的身边事的形式出现在孩子们的周围,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体验和接收这些信息。在这种正向的指导下,雷夫老师把一批批的孩子变成了“爱学习的天使”。

雷夫,就是这样一个即使无人督促、频繁应试、环境颓丧的状况下依旧对教育怀有热诚,对学生怀有爱心,为信仰不懈努力的人。看着他书中所描述的点点滴滴,同样身为教师的我感到有些惭愧。在此,借雷夫老师的观点,说说自己的教育理想。

我认为自己从事“真正的”教育时间短暂,我也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在“努力的另辟蹊径”。每一个班,每一批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尽管经验丰富也需要不断的改良,不断的“另辟蹊径”。然而,却没得到更多改善。

看点一:

雷夫老师就如同一般老师一样时也会用一些“错误”的方式去教学孩子。例如:用高压的方式,让孩子惧怕而遵守规定。然而他的心里一直认为一定有更好的方法。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他会与学生分享柯尔伯格的“道德六阶段”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要取悦某人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56号教室是学生的避风港,雷夫老师是上帝送給他們的礼物。学生们可以尽情享受莎士比亚、经济学与摇滚乐班上独有的经济制度等。他让孩子们了解团队合作、语言的力量,以及正确处理金钱的态度。对这些孩子来说,他就像是一位心灵导师教。导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

看点二:

正像雷夫说的,年轻的时候,他面对学生的错误,也曾发怒、沮丧,我现在也处于这种状态,但是“对小事发火,重要议题就得不到处理”这句话,给我已警醒,有时就是为学生的突发状况而生气,耽误了正常的教学,现在想想确实很不值得,也许换一种角度和心情来对待,就不会这样。教师这份工作,真的是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进而有所提高。

书中11页,雷夫与学生丽莎的对话,就像一面镜子,使我看到自己曾经处理类似事件的影子。“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而那时的我,因为学生不带作业,而采取一些和这件事情无关的惩罚方法,错失了使事情向好处发展的机会。

从中让我看到自己曾经教育孩子的影子,而这位“大鼻子”雷老师,也实在是个好榜样,我们都值得向他学习。

看点三:

“每天浪费2-3分钟,一个学期就会浪费200-300分钟,是五、六个小时!”

这是对于我最有警戒作用的一句话!我比较拖沓,进了教室总会为些琐事浪费一、两分钟,自认为没有什么。可是,现在课后的时间全面归还给学生了,这就要求课堂效率必须得到提高!决不能再每天浪费2分钟啦!积少成多啊!多谢雷夫老师给我的“当头棒喝”!

书,虽已读完;收获,很多很多。徜徉在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我也犹如雷夫老师的学生那样,深深地迷恋在这理想的“教育国度”之中了。

真心希望“成功无捷径!”成为每个老师的座右铭,成为每个老师心中的一个坚定的信念,期待老师们能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篇2: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我了读美国小学老师雷夫艾斯奎斯着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情难以平静,感觉雷夫老师是那么用心的爱着他的每一个孩子,那么陶醉于他的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幸福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做着“教育人”。同样作为教育工作的我也向往那种“幸福”,希望在自己的教室里也发生“奇迹”……

“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做教育的.捷径。”孩子常常不做作业,我经常向学生发火,效果不佳。后来我改变了方法,我每次布置完作业,会把那几个不肯做作业的同学找过来,对他们说:“老师相信你们,明天一定能交一个整洁认真的作业给我,你们可以的。”效果果然不一样。曾经,我用怎样火气带给他们怎样的恐惧?现在,我能这样趋于平和,是因为我也终于明白,与其火冒三丈地学生发火,不如给与他们鼓励和信任。正如雷夫老师所说:“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绝对不可拿某个学生的测验分数跟另一个学生相比,一定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www.fwsIr.com)“身兼教师和父亲角色的我,也一直在学习和改进当中,我会用自己过去的行为作为标准来衡量我的成功或失败,但从来不拿自己和另一个老师或其他父母相比。”

盲目与比自己好的同学相比,容易产生自卑感;与比自己差的同学相比,容易使人自满。只有与过去的自己相比,才是动态公正的。自己战胜了自己的过去,自己总是在战胜“过去”,那么进步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我促进学生进步的一个方法。

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收获很多很多,徜徉在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我也犹如雷夫老师的学生那样,深深地迷恋在这理想的“教育国度”之中了。

篇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作为教师,我们深深地知道生源的重要性,优等学校总是尽可能地抢占优质生源。想一想我们学校(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光明路小学)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 ,学生的素质 正呈下降趋 势 ,老师在工作中也感觉到学生越来越难教育。身为教师 ,我们也常常 抱怨 ,但仔细一想,抱怨有用吗? 在埋头苦干的同时,我们是否要思 考一种改 变工作的 思维方法,让自己从繁杂的工作压力中解放出来。我历来主张教师要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幸福感,就必须将工作变得有趣和令人期待。试想一位教师从上班第一天就按照一定的模式备课、上课、改作业,岂不会乏味至死? 这也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的教师每年的教材相同,授课形式相同,照本宣科,其实这样的工作绝对不会产生幸福感,反而会使疲倦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涌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担任班主任25年的雷夫老师是怎样做的吧!

一、做一名智慧的教师

我们常常用“用心”来形容教师,用心是一种态度,并经常用于评判教师的优劣。从雷夫老师的身上,我知道:有热情和态度还不 够 ,还要运用 智慧 ,乃至一个个小小的鬼点子。巧妙地做,坚持不懈地做,才会充满力量。雷夫老师作为一名老师,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比如他在 方法中提 到的“培养 阅读能力”“每周作文”等做法都透露出教师的无穷创意。我们知道学生学好语文是多方面的,但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不是该多动动脑筋,将学生引导到乐学这条道路上来。上课满堂灌,作业堆成山,作文应付式,这样的语文课堂绝不会有活力。我在教 学中就经 常思考用 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如读和写的关系, 培养学生读书很重要,但如何引导,读书讨论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每个月以一本书为载体,展开交流与讨论。可以在班级小范围推进,以语文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都是爱读书的 ,再加上老师 的引导 ,他们会走得更坚实。 又如作文,老师如果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难点与重点,提前做好相应贮备,事实证明是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每一阶段的作文的。学生能较快地完成学习 的任务 , 是他们乐 学的第一步。 至于其他的一些表演、办报、远足等都可以归入语文综合实践拓展一类,以延续这份学习的快乐。

二、做一名相信孩子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写过一本书《相信孩子》, 告诉我们要相信孩子向善的内心力量,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团火———我要成为一个好孩子。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使这团火熊熊燃烧下去。相信孩子内心的力量。深入孩子的心灵去感化孩子。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种冰冷的职业。只有心的交流才能感化孩子。无数潜质生的进步都充分说明这一点。做了这么多年教师,你我都应该明白学生的发展不可限量。有些智商一般、情商甚高的孩子走入社会反而更能有出息,老师不必把眼光局限于这几年,不必把眼光局限于学习这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每一个孩 子。如我 们班的赵XX是一个有些智障的孩子 , 除了学习不行,其他方面样样在行,会劳动、会跳绳、会交流。在每天的学习时段中,她却常常因无所事事影响其他同学。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她的角度思考:对于自己无法掌握的知 识课、技能 课 ,她该多么无聊啊! 但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老师很难照顾 其个性发 展的。每 每心中烦闷,总会训斥她一番。转念一想,其实她有可爱之处:每节课后她总是主动擦黑板,完成语文作业也还抄得达到完成的阶段,做错了事总会诚恳认错……班主任能将好孩子 教育好 ,不算什么 ,能将这样的 学生教育 好才是为 社会培养 了一个合格品。这必须依赖于心中相信孩子的理念。这是雷夫老师教给我的。雷夫老 师班级的 孩子都不 是先天条 件好的学生,他却把他们教成了全美国最优秀的孩子,这难道不能成为我奋斗的目标吗?

三、做一名纯粹的老师

篇4:再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不抱怨就是进取

教师不应在体制下抱怨,而是要有带着脚镣跳舞的精神。从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可以发现:美国的教育环境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好,也并非那些走马观花的人去美国看后写的那么诱人。美国的教育体制也存在种种弊端,譬如阅读中的行政指导、考试检测等等不合理现象。面对这些僵化的教育体制,雷夫并没有像中国教师一样在抱怨“万恶的应试教育体制”,也没有一面骂着这些僵化的教育体制,一面又不折不扣的执行,充当僵化教育体制的帮凶。

雷夫选择了自己的处理方式,比如在阅读教学方面,雷夫自己选择了一些经典的名著和现代佳作,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雷夫之所以能成为美国最优秀教师,恐怕是和他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从雷夫身上我们应该学习执着的教育精神。

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基本素质

责任与使命意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基本的素质。雷夫之所以成为全美最优秀教师,他不是美国政府打造出来的,也不是通过写文章炒作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雷夫不是圣人,他和万千老师一样,他会“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这或许是一名优秀教师与一个教师匠最本质的区别,责任与使命意识让雷夫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了他的全部。因为责任与使命意识,雷夫在后来的教学中一直践行“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雷夫在2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不断总结、反思、实践,终于掌握了丰富的教育智慧,他把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教给学生: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要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我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当下大多数教师奉行“让学生遵守规则”而不是唤醒学生“我要遵守规则”的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越到高年级越难以管理的原因,教育倒挂与教育暴力并没有塑造孩子更加优秀的品质。所以当下的教师要有一种责任与使命意识,而不是把教育仅当一门职业。

积攒更多教育智慧

篇5: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刘永宏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真的是一本好书!

雷夫老师在自序中他就写着:“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着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感觉雷夫老师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教师。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有时为了思考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突出一个教学重点、如何突破一个教学难点,常常是反复的思考、推敲、有时甚至是寝食难安。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一定就是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吧。“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是一种多么朴素的意识和想法啊!我想:要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以信任代替恐惧。正如雷夫老师所说:“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有的时候教师可能是“爱生心切”,一个知识点教了几次有些后进生都不会,这时教师就免不了语气会重一些,甚至会骂几句,这个时候的学生就象一直“惊弓之鸟”,越紧张越是听不进去,最后学生和老师都弄的筋疲力尽。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和谐、平等、信任的环境中学习,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得搏击。

其次,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雷夫老师说:“绝对不可拿某个学生的测验分数跟另一个学生相比,一定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这句话说得非常睿智。作为一名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从来不拿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相比较,而是注重学生学习表现的纵向对比,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

第三要培养孩子们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有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一次次的攻克难点中不断进步的,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在学习的路途上。

篇6:《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创造“惩罚的新前提”: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3)

姜林

约翰没写数学作业,给他的惩罚是下午不准上美术课,或者下课时间不准离开座位。请问这二者有什么关联?在第56号教室,我尽可能让课堂内容生动有趣,这么一来,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如果有个孩子在做实验时出现不当行为,我会告诉他:“杰森,因为你使用实验器材的方式不恰当,请你站到旁边去。你可以看大家做实验,但不准参加。你明天还有做实验的机会。”如果某个孩子打棒球的时候很没运动精神,我会罚他坐冷板凳。这样的惩罚是合乎逻辑的,当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打球时,我一定会让他重返球场。

(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惩罚还需要新前提?这个前提还需要创造?此种说法可能有点奇怪,我也感到不怎么贴切,不过我想了半天,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了,先这样说吧,只要它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就好。

教师对学生的惩罚,通常都是以课堂纪律为红线的,雷夫老师则把这个红线上移了。这很有意思,值得借鉴。他不是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再惩罚,而是着意设计一些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当学生违反“游戏规则”的时候,加以惩罚。他的惩罚方式很简单,暂停学生参加活动的权利。这一招很厉害。因为少年儿童天性合群而且爱玩。我们几乎每个人童年都有这样的经验,游戏时小伙伴如果声称“不带你玩”,那是最痛苦的事情。雷夫老师的这种惩罚方式,最能“打痛”孩子的心,所以我说这办法“很厉害。”但是这一招又很仁慈,因为它离学生的“忍受底线”不是更近了,而是更远了。不给学生吃饭,不让学生回家,罚学生抄书100遍,罚站一小时,给家长打电话,这些常用的笨拙的惩罚方式之所以危险,有可能激起学生的剧烈反抗,就是因为它们离学生的“忍受底线”太近了。

篇7: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这本书很浅显易懂,雷夫老师是一个敢讲真话、有智慧、充满爱心的老师。初读这本书,最多的是对雷夫的惊叹!惊叹于这位普通的美国小学教师居然这么多才多艺:阅读写作、数学,美术、音乐、科学……他什么课都上,什么课都能上好。并且他的每一门课学生都喜欢,学得都那么出色。

雷夫,一个平凡的教师,创造着一个不平凡故事。他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又小又破还会漏水的小学教室里,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这间教室被称之为56号教室。虽然学校里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并且大部分来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雷夫老师班里小学生的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而且孩子们谦虚有礼、诚实善良。长大后,他们纷纷进入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就读,取得不凡的成就。

他是一个备受56号教室孩子喜欢的老师,他热爱自己的学生,并致力于将56号教室打造成孩子们躲避风雨的温馨港湾和孩子们锻炼、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那里没有恐惧,没有自卑,有的只是彼此间的信任和相互间的扶持,那里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有的只是努力、坚持和期待。这样的一个教室,这样的一个家园,怎能不让人向往?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提升了高度。

我在反思:我的学生信任我吗?每次出门的时候,我也总是对学生严厉地说:“遵守纪律,否则,回来要有你好看。”这么做可能暂时有效,但孩子们除了要害怕我的愤怒和权威之外,什么也没学到。后来我也尝试用糖果奖励学生,但雷夫老师告诉我们: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

细读这本书,收获更多的感动。这位令人敬佩的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虽然国情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但我们仍能从书中发现中美教育面临的许多相似之处。了解这些相似之处,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确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他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十多个小时,早上6:30到下午6:00,每周两个通宵工作的日子,每个周末从上午11点钟到下午2点钟一直工作,假日中的每一天都在无偿地教学生,从早上6点钟开始一直到下午5点钟,给学生教算术,讲文学,学历史,沉迷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排练,他对教育的热情和不求回报的付出让人感动。

我发现做一名好老师,真得很难。我们中国教育的应试教育,迫使老师保守、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造成我们老师成了训练应试教育的工具。雷夫老师说“无论孩子要精通的技能是什么,都必须先学会在没有老师陪伴和指导下自行练习。”可是回头看看我们的一部分学生,在校时作业整洁、干净,正确率高,家庭作业却龙飞凤舞、丢三落四,错误百出。甚至班上个别学生经常不写作业,老师只好要求家长监督。我们的孩子,是为老师学习吗,还是为家长学习?这样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陋习,应当训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培养独立完成好作业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任何状态下高效地学习。

篇8: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幸亏, 我毕竟还是开始读了。阅读的过程, 是一个不停邂逅惊讶与惊喜的过程。“惊讶”缘自观念被颠覆, “惊喜”却是了然后的思索了。

向“表现好的话, 有赏”说“NO”!可是, 雷夫说, 我们其实是一群“奖赏症候群”!为什么?因为“要让孩子知道, 行为得宜是应该的, 不需给予奖赏。”

雷夫的行动力惊人, 他是这样想的, 于是就有了一套“寻找六阶段”的规则和做法。他想达到也确实几乎达到的“第六阶段”就是, 让孩子们坚信“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他寻找各种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来做榜样, 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深刻认识到自己“应该”、“必须”这么做, 不为奖赏, 不为取悦他人, 只遵从于自己正确的行为准则。难怪56号教室的孩子走到哪里, 都能因为安静的态度和礼貌的举止, 以及刻意调低的说话音量, 而博得众多的称赞和掌声。

但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都不可能不遭遇偶尔的失败, 对此, 雷夫鼓励我们教育者和家长们:“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 并且尽力而为。正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 所以我们更需要提高期望, 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

耐人寻味, 发人深省……也许, 我们是该换个方式试一试了。

作为班主任, 为了带领学生寻找理想中的“第六阶段”, 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助于电影。他播放《正午》, 孩子们认识了那位“即使被所有人遗弃, 即使命在旦夕, 仍忠于自己的原则”的枪手;他播放《肖森克的救赎》, 引导孩子们从囚犯瑞德身上学到:不要取悦决于恐惧、取悦于他人, 或是规则, 而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

作为语文老师,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可以受益终身的阅读习惯, 他借助电影, “把阅读和世界联结起来”。他告诉我们要留意那些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 “因为这类作品最适合孩子在阅读原著后欣赏”, “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去欣赏由他们读过的原著所改编成的电影或演出, 就可以带着他们讨论原著和改编后的作品对他们来说有何不同。”他还发现, “当孩子们知道读完原著就可以观赏改编的电影或舞台剧”, “他们的阅读热情和积极程度, 远远超过了以通过考试为目标的情况。”所以, 他振聋发聩地提出:“我们的孩子应以此为阅读目的”!

但如果你以为就这么让学生看看电影就可以有神奇的教育作用, 那你就小看雷夫了。他强调:“放映电影就像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 家长和老师负有定调和引导之责”。是的, 选择影片, 调度播放时间, 深刻片段的讲解, 观后的有效讨论学习等等, 这都是雷夫身体力行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拜雷夫所赐, 电影就是这样从一个种娱乐方式一跃成为高级有效的学习方式的。

多做题目与学好数学没有关系。我是一名语文老师, 对数学没什么研究。但我是从学生过来的, 深感数学有异于其他学科之处就是:为了能牢固掌握、巩固, 以至于熟练运用所学的概念、公式等, 最好的方式就是大量做题, 俗称“题海战术”, 因为这样确实可以提高数学成绩。事实上, 我们身边的数学老师也同样坚信这一点。

然而雷夫又来“捣蛋”了:“如果小孩会算10个乘法题, 为什么要他做500题?如果他连10题都不会算, 那么要他做500题的意义在哪里?”问得似乎也有道理, 可是学习应该有“熟能生巧”之说呀!雷夫一针见血地说:“这种反复练到兴致索然的惟一真实目的, 是让老师落得轻松。”“只训练学生通过考试, 就像依照巴甫洛夫学说训练狗一样”。那么他的原则是什么?——“无论我教的是什么技巧, 我都以重质不重量的原则, 出较少的题目让学生练习。”“重质不重量”, 当然是理想的最高状态, 可是没有“量”有可能提高数学学习的“质”吗?

当你读完雷夫的“三项活动”后, 大概终于明白了他的“质”确实无关于做题“量”。

首先这三项活动其实都是游戏方式, 却又都是一种心算训练, 而且是全班学生都必须参加, 它们是“Buzz”、“暖身心算”、“玛西·库克数字砖问题”。雷夫无比巧妙地设计出这样的三项活动, 同时随机应变地不停赋予它们更多更广的训练内涵和外延, 一道道妙趣横生的数学题不落痕迹地融合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让孩子们兴趣大增的同时, 也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教学宗旨。比如在暖身心算题中雷夫轻而易举地教会了学生“加倍、一打、平方根”等概念, 还使学生们在愉快的、游戏式的数学练习中了解并很有可能记住了最高法院的法官人数、棒球赛的局数、美国参议员总人数是多少等等。这些生活的数字知识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被学生们主动地接受了。难怪, 从不经历题海战术, 56号教室的孩子们在标准化测验中的表现仍然够好、很好。

篇9:“第56号教室”里的“奇迹”

这本书可不是什么虚构的校园故事,它是被称为“天才与圣徒”的雷夫所缔造的真实事迹。

人物卡片

雷夫·艾斯奎斯

美国洛杉矶市霍伯特小学五年级教师

从教20多年,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等。

一所特殊的学校

霍伯特小学是美国第二大小学,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境贫寒,并且第一语言几乎都不是英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打架斗殴更是常事,学校秩序非常混乱。可雷夫在这里一呆就是二十多年,在他的关怀与呵护下,一些“顽劣”的孩子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品格,更在全美国标准化测试中取得了排名前5%的好成绩,长大后考入了美国顶尖大学。

雷夫的教室便是“第56号教室”,他的学生们便是这间教室里的“奇迹”。大家是不是很好奇,雷夫老师是如何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一位以身作则的老师

“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雷夫说。

为了引导他们,他努力做到了不对任何一个孩子动怒,也不体罚任何一个孩子;每当有教师或来访者问他问题时,即使再忙,他都试图回答每一个人的问题;每年他会邀请孩子们去给无家可归的人送吃的……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很多孩子们都体会到了帮助人的快乐,这些孩子再慢慢影响其他孩子,最终使班级的风气越来越好。

一位爱阅读的老师

除了以身作则外,雷夫还通过一种方式来培养孩子们的品格,那就是引导他们阅读。雷夫认为,阅读不仅可以看到另一个美妙的世界,更能从书中学到真善美。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博览群书,然后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为他们推荐不同的书籍。孩子们不喜欢看书的时候,他就耐着性子读书给他们听。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理解书中的内容,他更成了“百科全书”,滔滔不绝地讲述作者的生平、书的写作背景等,并与学生交流读后感。

除此之外,他还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为孩子们制作、排演戏剧。当然啦,这个戏剧排练起来可不容易,一般都得花费一年多。但有了阅读、改编加表演的过程,作品的内涵自然而然就融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有一次雷夫与孩子们排演《日光下的葡萄干》时,发现14岁的路易斯在默默掉泪……等他恢复了平静,雷夫问他为什么哭,路易斯说:“我哭,是因为它描述的就是我们家的故事。”作品与孩子的世界连接起来了,在阅读中产生的“笑声和泪水”,会一直伴着他们,并对他们的人生产生莫大的影响。

篇10: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因为今年刚生了宝宝,做了妈妈,每天被宝宝忙得团团转,所以我还没有认真地看过这本书,经朋友这么一说,让我不得不重新再读。一本好书,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正像《第56号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一样,第一遍从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从教师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从母亲的角度去读,第四遍从孩子的角度去读。虽然现在我在写读后感,但是我想这本百读不厌的好书,带给我的启迪和收获远远不止这些。。。。。。我还会用心地从不同角度去读,去理解它。

这本书通过无数个事例来教给我们方法,并没有那些长篇大论的“思想”,通俗易懂。很敬佩雷夫老师,他擅长各个学科,知识渊博,并且书中所写的都是我们正需要的,也是我们常出现的问题。做为一名体育老师,我反复看了本书的第十章-教练,让我参加。读完这一章节,让我怀疑雷夫老师以前是不是体育专业出身,对体育这方面研究了解的太透彻了,他的方法:记录数据,让孩子们跟以往的成绩比;独立练习,帮助孩子设定目标和目的,这些东西对他们人生的每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帮助。体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受益,更多的是身体以外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体育的精髓,就是雷夫老师所说的“体育的正道”,这些正道,是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给予孩子们的。

篇11: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第56号教室位于洛杉矶中心,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但是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全国测试中成绩高居全美TOP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这位心灵导师,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道德、信念的培养。他把贫民窟的教室变成了快乐学习的天堂,在那里,“人的品格得到培养,努力付出受人尊敬,谦逊得以发扬,而且大家无条件地互相支持”,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变成了“爱学习的天使”。我想学生的出色是因为教师的出色。从雷夫老师身上,可以看到哪些闪光之处?反观自己,我应该为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而奋斗?

一、用信仰坚持教育的热情

就像雷夫老师自己所说,他不是超人,与一般老师一样,他会失败,会痛苦甚至也曾疲倦、迷茫过。但是“教室的火”点燃了他的激情和信心,他说“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是的,从那时起,雷夫老师找到了真正可以永远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的事业,并且他正是义无反顾地这么做了。

雷夫老师是有理想的。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孩子懂得为人之道,鼓励孩子追寻丰富的精神世界……丰富的理想背后就是朴素的教育真谛——为了学生的发展。于是教师对每位学生都抱有信念,不抛弃、不放弃;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雷夫老师是有激情的。他已经用了25年时间并且还要继续坚守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他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在孩子们身上,用特立独行的个性、截然不同的观念、别出心裁的创意,给他们带去宝贵的东西。如果没有最单纯的教育热忱,我想没有人会如此执着、安分和踏实。而雷夫的这些都没有因时间和声誉而改变。

朱永新先生说过“一个理想的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 想到自己,近来的教学很苦,为调皮不听话的孩子感到束手无策,怕达不到教学指标而不敢怠慢,匆匆的忙碌中我似乎没有清晰的教育理想可言。但是同样在各种考试压力下,雷夫老师却能在一间狭小的教室创造无限的可能,他奉献,他坚持,他热情,感谢他,他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也愿意拿出年轻人的激情去拥抱未来,用更多努力去战胜困难,用继续奋斗去取代苦恼。

“教书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因为你丰富了孩子的一生。”我愿真能如此。反观06—下乡支教的一年中,虽偶有惊喜,但更多的是牢骚和不满,好不容易结束了一年的支教活动,却无甚收获。如果能早一天看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如果能早一天结识雷夫这一传奇式的人物,我想我会在我一年的支教中拥有满满的收获!

二、用爱心建筑心灵之家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20多年来,56号教室6点半就敞开了门”,雷夫老师写到,“我在一片漆黑中到校,比正式上课时间早了整整一个小时,而迎接我的是一群热切等待学习的学生。他们自愿早到,和我一起用这一小时来训练一项经常受到忽略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我并不特别有创造力,所以只能尽我所能给他们最宝贵的东西——时间。”是什么让孩子如此自愿积极来学习,又是什么让雷夫舍弃休息,用大量的时间和学生相处,就连寒暑假也几乎天天陪着他们学习?是爱吧。第56号教室就是一个充满爱的最温暖的家。

这里有爱有信任而没有“害怕”。 “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雷夫就这么做,他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只有独具慧眼,才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许多点点滴滴都建立在爱和信任的基础上,他把每个学生都看做是美丽的天使。雷夫心里装的是学生,以身作则,公平、讲道理,有耐心和恒心,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靠的肩膀,讲求纪律,处罚合乎逻辑,成为孩子的榜样。因此他们的班级氛围快乐轻松,学生很沉静、文明有礼。

还有我觉得雷夫老师把“道德发展六阶段”导入班级来教育孩子,也可以说是一种“爱”的教育。他爱孩子,用“六阶段”来引导学生人格、品质的成长。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许给予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别人。雷夫要让孩子知道人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活的,他相信还可以做得更好。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但是雷夫要在教导孩子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因为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雷夫希望孩子终其一生的努力去培养自己,达到一定高度的生命境界。

其实,我心中也是有爱和信任的。可是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后,我觉得我们教室的纪律和学习还大多是靠“恐惧”来维持的。因为面对信任之后学生的不自觉和不理解,面对给予宽容之后涌现出的种种问题,我除了生气之外,也选择了“严肃”和“恐惧”来镇压学生。我本不想这样,可是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也就只能如此了!

三、用智慧促进孩子的进步

说雷夫老师智慧,首先是因为他把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作为首要任务。他说“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通过文学,孩子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他把孩子带到将知识、热忱和阅读的喜悦视为理所当然的图书馆,挑选合适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正面引导不会阅读的学生,办读书会等。在这个“快餐文化”的时代,很多青少年青睐电视、电影、网络里的世界,难得有沉下心来品读经典,滋养心灵。雷夫老师不忘引导他的孩子们通过阅读认识世界,改变观念,改善气质。这一智慧之举我们都知道,却很难真正做好。

另外他总是能够找到独特而有效的方式教育学生,无论是数学、作文还是音乐、体育,他都能够做到“教室里的世界比教室外的世界更能吸引学生的心”。 他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做自然实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看电影学历史,将经济学运用到班级管理,学习摇滚等器乐演奏,以及利用一年的时间来排练莎剧,利用假期来去旅游来学习地理与历史知识等等。这样的学习是多么惬意和多姿多彩!雷夫老师的学生是最幸福的孩子!

篇12:《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大气候与小气候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1)

姜林

在一个认为运动员和明星比科研人员和消防员更重要的世界里,培养友善而又聪颖的人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但是我们却在56号教室营造了一片不同的天地。

(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这也是本书序言中的话。可以看出,雷夫老师对美国教育的大气候(社会风气)很不满,批评相当严厉,而且承认教育工作异常艰难(几乎不可能)。美国教育处境如此,真是给我国的某些论者当头一棒,因为照他们的意见,中国只要实现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教育就会一片光明。雷夫老师的话告诉我们,没有那样的好事,制度并不能保证解决教育的问题,教育有教育本身的问题,需要教育者自己来解决。

不要幻想别人来解决你的问题,事实上别人只能解决别人的问题,你自己的问题最终要靠你自己来解决,这和你不能让别人替你吃饭,道理是一样的。愚以为这是好事情。教育代表未来,校园风气如果与社会一样,则未来社会停滞不前,校园风气如果比社会还糟,这个社会就要完蛋了。只有校园比社会单纯,比社会干净,比社会更有朝气,比社会更智慧,社会才有希望。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对社会不满,正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但是不满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积极的不满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后面紧跟着自身改造社会的努力(即使这种努力看起来微不足道),消极的不满则只是埋怨,甚至把自己素质不高的责任推给社会,等着社会来推自己一把或拉自己一把。

雷夫老师的不满是积极的,他看到了大气候的不良,但相信自己可以在一个小角落创造一种好的小气候来影响大气候,水滴可以影响大海。中国也有很多优

篇1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对特别是今年春天雷夫来中国环《第讲学○更是, 掀并起作了了一专股场雷报夫告风之暴后, ,

56山东我自然也卷入其中, 对经常背教齐的文章号省阅读的, 我至少要浏览一遍教育报刊上有关雷夫, 后的室河县但教作, 我对畅销书的看惯了各推种介形一式直的保炒的迹奇育局稍微降温, 持谨慎的态我度, 禁不住诱惑买直至雷夫热雷》的韦了另清迹》一, 因本为《不第看5原著6号教, 所室有的的奇夫类解读完雷夫的著评论都是雾里看花。作, 最震

读撼我的有三点, 一是雷夫写

出了一位教师的真实经历与

感受, 赤裸裸地写出了他从教的甘苦, 没有任何的掩饰和做作, 正是这种真实, 呈现出雷夫的个性与风姿, 让人感到雷夫的可爱与可敬, 这是中国大陆的教育工作者很难具备的, 而不真实的教师就必然有不真实的教育, 就必然催生不真实的学生, 这种循环结果是可怕的。

雷夫的真实在于他没有把教师描绘成很神圣的样子, 也决不说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何等幸福, 教师多么爱这个职业, 把职业视为事业, 相反, 在自序中他说“当一个教师, 真的会很痛苦的”, 他经常失败, 经常失眠, 深感教育的乏力, 在后记中他这样写道:“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在许多个白天和夜晚挣扎不已, 几乎要屈服”。从教25年, 他坦诚地承认自己年轻时有过一些“愚行”, “曾经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独裁者”, 对学生发火发怒, 所幸, 他一直在探索教育的根本路径, “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可以有所进步”, 寻找教育“机缘”, 并终于寻到了这样的机缘。雷夫的痛苦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意识的教师不愿做教书匠不愿做庸师的挣扎之痛, 像茧化蛹为蝶的突破过程, 终于产生质变, 而甘为教书匠的教师, 麻木不仁的教师,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则少有这种痛苦。经过“长年累月披荆斩棘、痛苦的劳动”, 他找到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成为他教育学生的“美好路线图”, 使他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建立了“以信任为基础、毫无恐惧的教室”, 使教室成为孩子们的避风港, 这成为他创造奇迹的秘诀。

雷夫的真实还在于, 他敢于直言不讳地描述对美国教育当局的不满, 他把那些“麻木不仁毫无能力的管理员和政客”称为“魔鬼”, 这成为阻碍正常教学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很多教师不得不向他们举白旗, 而雷夫的做法是“戴着镣铐跳舞”, 避免与行政官僚冲突。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突破教材的局限, 他让学生在午餐后或放学后阅读, 只有这种加班才能让学生读到教材之外的那些不朽的文学作品, 这样做学生和教师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他和他的学生与管理人员长期进行这样的周旋。

雷夫尖锐地批评美国教育过多的检测是“为检测而检测”, “除此之外, 什么都不是!”他把检测结果称为分数陷阱, 希望家长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分数, 安全度过陷阱。美国的州检测弊端很多, 教育行政官员为了政绩, 在检测之前就把试题透给老师, 老师又透给学生, 考试时教师监管学生, 学生不会或做错了的, 老师给予暗示, 甚至老师见学生做不完, 可以延长时间, 等等, 学生的考分高, 就意味着教育行政官员干得好, 这显然是自欺欺人的儿戏。这一点与中国的教育, 多么的相似!雷夫讽刺只注重训练学生升学考试的教学, 认为那样就像训练狗一样。

雷夫的批评, 也没放过“教育界的江湖骗子”, 说他们书没教几年, 就抛出一些口号, 建立个人网站, 四处讲学布道, 貌似大师, 这种现象在大陆也是存在的———真心研究学问专心关注学生的教师已经不多, 没有名气的教师默默无闻, 有了名气的教师有的以办教育为名, 以专家自居, 一幅高深莫测的样子, 其目的不在教育本身, 而转向于名利乃至权势的诱惑, 教育的浮躁病在他们身上显露无遗。

雷夫最激烈的批评是对学校每周二下午的教职员会议, 他把开会当作比夹手指和上拷问台还痛苦的折磨, 是一种酷刑, 原因作者没有细致阐述, 但可以看出他对学校平庸的读写指导员及学校各种僵化的教学制度的极端反感, 他从内心里极为抵触, 他把这些人称为严重阻碍正常教学的“傻瓜联盟”。雷夫的经历让我们看到, 行政干预对教育的负作用在各个国家几乎无处不在, 只有程度的差异。

其次, 雷夫在学生身上惊人的付出, 令人叹为观止。雷夫是执著的, 在教育教学上是痴迷的, 可以说达到了忘我而狂热的程度。有个叫艾伦的学生, 对记者这样描述雷夫的耐心:“雷夫会讲解500遍, 一直到我听懂为止。”雷夫每年48周, 每周6天, 每天12小时, 都是在第56号教室里度过的, 他与学生沉浸在“莎士比亚、代数和摇滚乐的世界里”, 除此之外, 就是带学生去旅行。对他的这种狂热, 雷夫说理解的人称之为充满幻想的理想主义者, 不理解的说他精神有问题, 他的妻子却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为了使学生度过写作关, 他作了循序渐进的安排———从语法到每周作文、每月读书心得、少年创作计划, 从学生的写作讨论到教师的参与修改, 一切都有序进行, 每周选出三个下午, 每次以30到45分钟的时间写作讨论, 持之以恒。少年创作计划最能考验学生的耐力, 因为, 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 即每年以一本书的速度写作, 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极具挑战性。一本书写完, 内文和封面需要自己设计, 装订也在班上完成, 一本书从头至尾的过程, 锻炼了孩子的多种能力, 在他们的人生之中, 是一件值得一书的大事。

看电影是雷夫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拓宽知识面以及学习如何做人的另一种形式。时间是每周二下午教职员会议, 学生放学早, 雷夫就安排第56号教室的学生看电影, 15年雷打不动;另一个时间是周末, 周六放学前, 学生借阅本班馆藏的DVD, 这是雷夫多年积累选择的片子, 而且每张片子都设计了若干个题目, 学生看完片子要认真回答这些问题, 周一连片子一同上交, 这相当于影评一类的文章。多年来, 片子保存完好。

在第56号教室, 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不仅文化课的学习扎实灵活, 音乐体育美术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培养。雷夫坚持让学生上体育课, 举行各类比赛, 带领学生观看大型的体育赛事。雷夫是喜欢吉他的, 教授吉他是的专长, 其余不专长的乐器, 他想办法让学生学习。为了让学生学习打鼓, 他派了几个学生学习打鼓的方法, 然后由这些“种子教练”培训全班学生, 当然, 在培训“种子教练”的过程中, 雷夫是付费的。在钢琴的弹奏方面, 也采取了相同的方法。第56号教室的学生学习课程之余, 就是练习乐器。雷夫认为, 学会使用乐器, 要学会看谱, 他引导学生, 对待看谱就像“读书一样认真”, 学生不但会弹唱演奏, 还要做音乐人。第56号教室的学生致力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玩摇滚乐, 为了演出莎剧, 雷夫不惜拿出一年的时间让学生编排节目。“参加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的学生, 不但进度和其他同学并驾齐驱, 而且表现还是全班最好的。”“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 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第56号教室的学生在享受艺术享受生活的同时, 活得非常充实快乐。

在学生用一年的时间演出莎剧的时候, 雷夫则花费数千小时进行指导;为了使家境不好的孩子也有机会学习吉他, 他出低价购买了二手货, 使所有孩子可以同时和他一起弹吉他;雷夫在听一首新歌或经典歌曲的时候, 总是想到这首歌是否适合孩子演奏, 孩子们是否感兴趣, 演奏能否提升孩子们的音乐功力等一系列与孩子成长有关的问题, 他无时无刻不想着他的学生;为了让学生上好自然课, 他自掏腰包购买昂贵的教具;最初带领学生旅行时, 他也是自掏腰包, 甚至打工挣钱, 为学生积攒费用, 为音乐会看厕所, 为冰淇淋产品做展示, 送报纸, 给人当司机, 做家教, 等等, 他对这些工作是讨厌的, 但为了多筹集一块钱, 他不得不这么做。在带学生旅行的过程中, 孩子的安全是他最关心的, 每次横过马路, 即使在费城这样的大城市, 雷夫都要站在马路中央, 等把所有的车辆都拦住, 孩子们才排队通过, 雷夫个人也认为, 他“对安全的注重似乎已经达到疯狂的程度”。

再次就是雷夫一直倡导追求卓越, 对有价值的事一定要做好。第56号教室的舞台灯光是请一位专为世界顶尖摇滚乐团设计灯光的设计师安装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尽情编排莎剧, 学生的创造才能必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为了演好莎剧, 嗓子沙哑, 指头流血。教育学生, 他找到了“道德发展六阶段”, 学习上有班级“圣经”, 但正如雷夫所言“教育没有捷径”“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工作、娱乐, 追求卓越”是第56号教室的写照。正因为雷夫这样的追求, 也才有他的深深的痛感———不满足自己, 不满足现状, 努力超越自我, 让他的学生与众不同———事实上, 他已经做到了, 他的学生外出, 知识面、谦逊、团结合作、牺牲精神都明显优于同龄人。成长是痛苦的, 因为, 这意味着自我超越自我否定, 雷夫是成长着的, 他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正因如此, 从他身上看不到职业倦怠的痕迹。

雷夫持久的努力, 使他誉满世界, 成为全球瞩目的教育名人———“国家艺术奖”, “全美杰出教师奖”, 英国女王给他颁发了帝国勋章, 媒体天后奥普拉授予他“善待生命奖”……但透过他层层叠加的巨大光环, 让我们看到了雷夫真实的心灵世界, 他艰难探索的求索之旅, 也展示了他在第56号教室创造奇迹的秘诀。第56号教室成为师生共同的家园, 温馨的港湾, 她那么真实, 却又像梦境一样遥不可及。但无论怎样走红, 雷夫与那些以讲学为能事以兜售教育理论为乐趣的教育家们所走的路是截然不同的, 雷夫是永远属于学生的, 属于他一手营建的第56号教室。

篇14:第56号教室的价值观

薄弱校教室里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一直在洛杉矶市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教师。这所学校是美国第二大小学,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家庭贫困,多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移民子女。而且第56号教室是一间漏水的教室。硬件不行,软件也不行。从1981年工作至今,他在这间教室包揽了小学五年级的全部课程。在他的教育下,那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在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的前5%,多数学生长大后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

雷夫成为美国最受尊敬的教师之一,他是唯一同时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M.B.E勋章和世界知名主持人欧普拉“善待生命奖”的人。他把奖金捐给了所在学校和学生,并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亚”慈善基金。每年都有上千普通家庭的学生希望加入雷夫的班级来改变人生,也有人用百万年薪来挖这位小学教师,但雷夫仍然坚守在56号教室。

雷夫不仅包班教学,他还组织学生旅行、欣赏电影、表演戏剧。通过教室内的一套经济体系学习如何处理金钱。他要孩子每天阅读,不是为了参加测验、更不是做表面给人家看,而是因为喜欢书本才阅读,孩子们借由阅读及观赏伟大的文学作品及影片,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每个教师都抱怨上课时间不够,无法教课外的东西,雷夫是怎么做的呢?他做的其实就是中国现在推广的课程整合。在教数学时,他的题目不是“小明走路2公里……”而是心中先想“美国的州数”(50,地理),加上“一打”(12,英文),减去“最高法院人数”(9,德育),加上“半个月的周数”(2,自然),再除以11,好,写下答案。他没有区分课程,但是教了所有的课程。

在他的教室里,没有“害怕”这两个字,他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处罚合乎逻辑,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有一次雷夫做化学实验,火烧了他的头发,学生们一拥而上用手打他的头帮他灭火……雷夫是一个风趣的人,他说:“这真是梦想成真——他们终于打了自己教师的头,嘴里还说他们在试图帮助他。”

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他一再提醒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他们的品格、诚信、道德或胸襟,都是教育的根本。他的学生不但成绩优异,而且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他们会在旅行途中帮助清洁工捡垃圾、放学路上帮助受暴力威胁的同龄人。

卓越教师的“活标本”

第56号教室里没有讲台。为此雷夫每天要站着上完全天所有的课,所以穿西装的他脚上永远是一双运动鞋。雷夫和他的孩子们生活在第56号教室,孩子们自愿每天早晨6点半到校,一直呆到下午五、六点才回家。即便在节假日,孩子们也来到学校,跟随雷夫一起阅读、做算术、表演莎士比亚戏剧、一起去旅行。56号教室里里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雷夫从来不对学生高声说话,也不让他们丢面子。

在一次交流活动中,中国名校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与雷夫对话。二人谈到一个问题:“中美两国教育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什么?”李希贵认为中国当下最大的问题是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一线教师的想法常常得不到上级的呼应。雷夫认为,美国当下最大的问题是贫困,和那些贫困中需要帮助的学生。

雷夫在美国薄弱小学从教27年。他很喜欢马丁·路德·金,在他那激动人心的演讲中反复引用的一首无名诗: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未来学校研究中心主任李茂是最早把雷夫故事翻译成中文的人。他表示:“以国情不同为理由轻视发达国家教育经验的人,听了雷夫的报告该去三思了。中国教师面临的困境在美国同样会遇到,并且他们还有可能面临中国教师不曾有的问题。我们把问题都推给体制、推给高考而无所作为多少年了?有多少学生在我们的无所作为中毕业了?”

李茂认为,雷夫不是美国教师的代表,雷夫是卓越教师的代表。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卓越的教师都要克服体制性障碍,捍卫自己的教育理想。雷夫从教的第一年,他决定带孩子们周六晚上去看歌剧。他们买了票,预习了歌剧的内容,甚至学习了里面的音乐。这时校长得知了消息,告诉他:“你只是一个新手教师,掌控不了局面。行程中一旦发生意外,学校要承担责任。不能去。”雷夫说好的。之后,班里有一个孩子决定在这个周末晚上过生日,他邀请全班同学和雷夫参加他的生日晚会,地点在歌剧院。不管校长多么反对他的做法,雷夫都坚持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计划,而且从不和校长争吵。

雷夫不和校长争吵,不是因为害怕权势,那样的话他直接放弃自己的教学计划就好了,而是因为他认为争吵于事无补。雷夫表示:“我不知道朝校长大吼大叫的教师怎么去帮助他们的学生。我的建议是,当你在决定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应有所迂回、非常安静地去做,而不是直接用冲突的、暴力的方式。”

在被评选为全美最佳教师后,校长就不再和雷夫争吵了。他现在能得到非常多的支持和帮助。他认为:“去年有超过1000人去访问我的教室,这些人来自于超过40个国家。所有的人都说,马上要创造一个像我的56号教室一样的教室。我告诉他们说,这不可能。创造一间伟大的教室需要很长时间。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总有一天没有人会来打扰你。”

中国教师对话雷夫

提问一:在中国,考试分数一直困扰广大教师。我知道分数并不能代表孩子的能力,但又无法摆脱分数的约束。如何处理分数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孩子们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

雷夫:考试分数在中国和美国都是很大的问题。我曾经看到过8岁大的美国孩子为了考试都呕吐了。我告诉我的学生们,如果你们考得不好的话,我再教你们,你们再学一遍。如果你们考得不好,不会下地狱的。即使考得不好,你们的父母仍然爱你们,我仍然爱他们。当然,我也告诉学生们,考试很重要,你们要争取考好;我也告诉他们,许多重要的东西考试是考不出来的,你不能测验诚实,通过考试不能看出学生善良的心。endprint

我的学生在两个方面做得很好:他们的素质很好,考试也很好。我的学生考的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害怕考试,即使他们考得不好,他们也不害怕,我也不训斥他们,我仍然接受他们。在美国,如果某个学校考得好的话,政府会给这所学校很多钱。所以,有些学校就开始作弊。

我经常告诉学生,每个学生都可以做篮球的自由投,但是你能在两万多观众的呐喊声中,在最后一秒钟准确投进去吗?我们在考试的准备上,努力使学生做到在实际使用这些技能的时候,你的确是准备好的。我们一方面重视考试,但是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好这个平衡度。

提问二:您认为中国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好和实施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雷夫:我每年都会教学生们一些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我会告诉学生,有很多数学的东西决定赌场总是会赢,目的是让学生不要参与赌博。但今年我教学生们这方面的知识后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未来想做什么?结果,一个学生说,我想拥有一个赌馆。个性是在兴趣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有个性未必一定就好。

提问三:在中国教育界,流传着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时时鞭策和激励着广大教师,从您的角度谈一谈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雷夫:我不认为我能教所有的学生,我们应当努力去教好每个学生,但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有效。医生救不了每个人,教师也是一样。曾经有些学生的家庭处在灾难之中,我已经没有办法教育他们了。中国有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拯救学生的灵魂并不是我的职责,我的职责是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挽救自己的灵魂。

提问四:中国有“狼爸”“虎妈”“鹰爹”等酷似动物的教育方式,但您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写道:“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他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一种东西——害怕。”请问您是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落实这种思想理念的?您能评价一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吗?

雷夫:“虎妈”这样的家长把对成功的渴望放在了孩子身上,是不是因为他们自己很失败?在美国,有一所学校提出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口号,这个口号是“我们要踢你,把你赶进大学”。他们就是恐吓孩子、侮辱孩子,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有很高,所以人们欢迎这种学校。但是最近有报道说,这些学生上了大学以后考试不及格。这是因为,“虎妈”没能让孩子们自己努力学习,而我的班级成功的原因就是,学生是自己努力学习。

提问五:有人说,美国的基础教育很糟糕,但却培养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但近年来却没有培养出世界级的大师。请问您怎样看?

上一篇: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下一篇:旅游景区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