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复习资料

2024-06-10

工程材料复习资料(精选6篇)

篇1:工程材料复习资料

第二部分 气硬性胶凝材料

一.名词解释: 气硬性与水硬性胶凝材料、石灰的熟化、陈伏、过火石灰、钙质生石灰、镁质生石灰

二.填空题: 1.石膏板不能用作外墙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耐水)性差。

2.建筑石膏是(β)型的(半水)石膏,硬化后的石膏的化学成分是(CaSO42H2O)。3.建筑石膏具有凝结硬化快,硬化初期具有体积(微膨胀)的特性,故其适于制作模型、塑像等。

4.建筑石膏的孔隙率(大),表观密度(小),故其具有(保温隔热)性好(吸声)性强的特性,其产品冬暖夏凉,吸声效果好。

5.石灰不可以单独应用是因为其硬化后(体积收缩)大,而石膏可以单独应用是由于其硬化过程中具有(体积微膨胀)的特性。

6.石灰熟化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放热大),二是(体积膨胀)。7.石灰膏主要用于配制墙体的(砌筑砂浆)和(抹面砂浆),消石灰粉主要用于拌制(石灰土)或(三合土)。

8.石灰浆体的硬化包括(干燥)和(碳化)两个交叉进行的过程,而且(碳化)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其速度(缓慢)。9.在石灰应用中,常将石灰与纸筋、麻刀,砂等混合应用,其目的是防止(硬化后的收缩),否则会产生(收缩裂缝)。

10.在水泥砂浆中掺入石灰膏是利用了石灰膏具有(保水性)好的特性,从而提高了水泥砂浆的(和易性)。

11.按消防要求我们尽可能用石膏板代替木质板材,是因为石膏板具有(防火性)好的特性。

三.选择题

1.水玻璃在空气中硬化很慢,通常要加入促硬剂(C)才能正常硬化。a.NaF b.Na2SO4 c.N a2SiF6(不要求)

2.试分析下列哪些工程不适于选用石膏制品。(C)a.吊顶材料 b.影剧院的穿孔贴面板 c.冷库内的墙贴面 d.非承重隔墙板 3.生石灰使用前的陈伏处理,是为了(C)。

a.消除欠火石灰 b.放出水化热 c.消除过火石灰危害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石膏特别适用于制作室内装饰材料? 2.为什么块状生石灰需熟化后才能应用? 3.某民宅内墙抹灰时采用水泥石灰混合砂浆,可过了一段时间,墙体却出现起鼓并伴有放射状的网状裂纹,试分析其原因。

第三部分 水泥

一.名词解释:体积安定性不良、水化热、初凝和终凝、活性混合材 二.填空题: 1.通用水泥中,硅酸盐水泥代号为(P²Ⅰ)、(P²Ⅱ),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及复合性水泥的代号分别为(P²O)、(P²S)、(P²P)、(P²F)、(P²C)。2.硅酸盐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是(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简写为(C3S),(C2S),(C3A),(C4AF).3.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水化产物是(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铁酸钙)凝胶、(氢氧化钙)、(水化铝酸钙)及(水化硫铝酸钙)晶体,其中(水化硅酸钙)约占70%,(氢氧化钙)约占20%。4.改变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可制得具有不同特性的水泥,如提高(C3S)含量,可制得高强水泥;提高(C3S)和(C3A)的含量,可制得快硬水泥;降低(C3S)和(C3A)的含量,提高(C2S)的含量,可制得中、低热水泥;提高(C4AF)含量,降低(C3A)含量可制得道路水泥;降低(C4AF)含量可制得白水泥。

5.石膏在硅酸盐水泥中起到(缓凝)的作用,在矿渣水泥中起到(缓凝)和(激发活性)的作用。

6.常用的活性混合材为(粒化高炉矿渣)、(火山灰质材料)、(粉煤灰),活性混合材的主要化学成分是(SiO2)和(Al2O3),这些活性成分能与引起水泥腐蚀的水化产物(Ca(OH)2)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而参与水泥凝结硬化。7.在水泥硬化过程中,(3~7)天强度增长幅度较大,(7~14)天强度增长率有所降低,(14~28)天强度增长率进一步下降。28天后强度(继续增长)。

8.硬化后的水泥石结构主要是由(凝胶体),(晶体),(未水化水泥颗粒),(毛细孔)等组成结构体。

9.引起水泥石腐蚀的内因是水泥结构本身存在(毛细孔),水化产物中存在(Ca(OH)2),(水化铝酸三钙)。水泥石腐蚀的类型主要有(软水腐蚀),(盐类腐蚀),(酸类腐蚀),(碱类腐蚀)。防止腐蚀的措施有(合理选用水泥品种),(提高密实度),(加做保护层)三种方法。10.硅酸盐水泥的细度用(比表面积)表示,其它品种的通用水泥用(筛析法)表示。11.水泥初凝时间是指自(水泥加水)起,到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为止所需的时间。初凝的作用是为了(保证搅拌、运输、浇注、振捣等施工过程)。终凝时间是指自(水泥加水)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所需的时间。终凝的作用是为了(保证下一步施工)。

12.水泥安定性不良是由于熟料中(f-CaO)、(MgO)或掺入的(石膏)过多引起的。其基本检验方法为沸煮法,沸煮法又分为(雷氏夹法)和(饼法)两种。当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发生争议时以(雷氏夹法)为准。沸煮法主要用于测试由于(f-CaO)引起的安定性不良。

13.通用水泥的强度等级是用标准尺寸为(40³40³160mm)的试件,在标准条件即(20±1℃的水中)养护,测定3d及28d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来评定的。又根据3d强度分为(普通)型和(早强)型两种。

14.水泥的水化热多,有利于(冬季砼)施工,而不利于(大体积砼)工程。

15.掺活性混合材的硅酸盐水泥与硅酸盐水泥相比,其具有早期强度(低),后期强度(高),水化热(低),抗淡水、酸性水及硫酸盐腐蚀性(好),其蒸汽养护效果(好),抗冻性(差),抗碳化能力(差)的特性。其中矿渣水泥具有(耐热性)好,火山灰水泥具有在干燥条件下(干缩)大,在潮湿条件下(抗渗性)好,粉煤灰水泥具有(干缩)小的特性。16.高铝水泥具有早期强度(高)、水化热(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的特性,高铝水泥由于晶型转化,不宜用于长期(承重)结构,同时也不能与硅酸盐水泥等能析出(Ca(OH)2)的材料混合使用,否则会出现(闪凝)而无法施工,同时高铝水泥不适宜(蒸汽)养护,也不宜于(高温)条件下施工,更不宜用于(商品)混凝土工程。17.水泥在储存与运输时应防止(受潮),储存过久(超过3个月)的水泥在使用前应(重新检验)。为了防止使用时水泥强度等级不符合标准,通常新出厂水泥28天抗压强度为标准规定值的(1.1~1.150)倍,称为水泥的(强度等级富余系数)。

三.选择题

1.水泥的硬化速度与下列那种因素有关(A)。a细度 b.标准稠度用水量c.初凝时间 2.在江河桥梁建设中,不宜采用(A)水泥拌制混凝土。a普通水泥 b.矿渣水泥c.火山灰水泥

3.硅酸盐水泥硬化后,由于环境中含有较高的硫酸盐而引起水泥石开裂,这是由于其生成了(C)。a.CaSO4 b.MgSO4 c.钙矾石

4.为了制造快硬高强水泥,不能采用的措施为(B)。a.加大水泥的表面积 b.提高石膏的掺量 c.增加C3A和C3S的含量

5.某工程用普通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产生裂纹,试分析下列原因中哪个不正确(A)a.混凝土因水泥水化后体积膨胀而开裂 b.因干缩变形而开裂 c.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

6.在(C)条件下,可以选用硅酸盐水泥。A.流动水 b.含碳酸的水 c.含重碳酸盐水 7.下列哪种工程宜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A)a.预应力混凝土 b.耐碱混凝土 c.地下室混凝土工程

四.问答题

1.生产水泥时,常掺入哪几种活性混合材料?掺入的目的是什么?

2.水泥为什么要在潮湿条件下养护,而石灰和建筑石膏则要求在干燥空气条件下养护? 3.简述引起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的原因。

4.在生产及控制水泥质量时会采取以下措施或测试,试分析说明其原因:①生产水泥时加入石膏 ②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 ③水泥必须具有一定细度 ④测定水泥安定性、凝结时间等都必须用标准稠度用水量。

5.试述掺活性混合材的硅酸盐水泥的共性与特性。

五.计算题:某普通水泥已测得其3d抗折、抗压强度均达为Rf=4.2MPa,Rc=21.5MPa,现又测得28d抗折破坏荷载为2850、3020、3570(N),抗压破坏荷载为82.6、83.2、83.2、87.0、86.4、85.1(KN)。试评定其强度等级。(参见P298《水泥胶砂强度试验》)(强度等级为42.5R)

第四部分.混凝土

一.名词解释:碱-骨料反应、和易性、徐变、混凝土的耐久性、减水剂、引气剂、掺合料。

二.填空

1.对砂石骨料中杂质的含量要求包括(泥与泥块),(云母),(轻物质),(硫化物和硫酸盐),(有机质),(氯化物),而对骨料的(坚固)性和粗骨料中的(针、片状颗粒)含量也需测定。

2.卵石多为(圆)形,表面(光滑),与水泥粘结(差),但拌制的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好。而碎石颗粒形状为(多棱角),且表面(粗糙),与水泥石粘结强度(高),但拌制的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差。

3.砂石含泥量大将严重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增大混凝土的(干缩)。4.选用细骨料时应是级配好、颗粒大,这样骨料的(空隙率)和(总表面积)均较小,不仅节约(水泥),又有利于硬化后混凝土的性能。5.选用粗骨料时粒径较大可节约(水泥),但最大粒径的确定要受到(结构截面尺寸),(钢筋间净距)及(施工条件)限制,规范规定,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最小截面尺寸的1/4),且不得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3/4)。对混凝土实心板,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2),且不得超过(50)mm。6.石子的最大粒径是指(公称粒级)的上限,如5~31.5mm粒级的骨料其最大粒径为(31.5)。7.砂的粗细用(细度模数)表示,颗粒级配用(级配区)或(级配曲线)来判定。骨料级配良好的标准为:空隙率(小),总表面积(小)。

8.粗骨料的强度可用岩石的(抗压强度)和(压碎指标)两种方法表示,压碎值的大小反映了粗骨料(抵抗受压破碎)的能力.而骨料的坚固性用(硫酸钠溶液法)法来测定,它是用来检验(骨料在自然风化或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

9.混凝土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三方面含义,测定方法有(坍落度)法和(维勃稠度)法。

10.影响和易性的主要因素有(水泥浆用量),(水灰比),(砂率),(组成材料),(温度)和(时间)。在保证混凝土强度不变及水泥用量不增加的条件下,改善和易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外加剂),(调整骨料种类、粗细、级配或砂率),(改善施工工艺)。

11.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是用边长(150³150³150mm)试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28)天的(抗压强度)来确定的。它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差异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值)来划分的。该值仅是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低于该强度值的百分率不超过(5%)。

12.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有(水泥强度),(水灰比),(骨料),根据此建立的混凝土强度公式为(f28=Afc(c/w –B))。

13.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水灰比的大小应由(强度)和(耐久性)决定,为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在配合比设计中要控制(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

三.选择题

1.石子级配中,(B)级配的孔隙率最小。A.连续 b.间断 c.单粒

2.坍落度是用来表示塑性混凝土在(B)的指标。A.和易性 b.流动性 c.保水性 3.在原材料一定时,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决定性因素是(B)。a.水泥强度等级b.水灰比c.骨料种类d.砂率

4.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为防止钢筋锈蚀,常采用的措施是(B)。a.减小水灰比b.设置钢筋保护层c.加阻锈剂

5.对混凝土流动性起决定性影响的是(A)。a.用水量b.水灰比c.水泥浆用量 6.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因素是(B)。a.水泥用量b.混凝土的密实度c.混凝土的强度

7.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常采用的外加剂是(B)。a.减水剂b.缓凝剂c.早强剂

8.测定混凝土强度时,如采用100³100³100mm的试件,应采用的折算系数是(A)。a.0.95 b.1 c.1.05 9.用高强度等级水泥配制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时,为满足技术经济要求,可采用(B)。a.提高砂率 b.掺适量的混合材 c.适当提高粗骨料的粒径

四.判断题 1.混凝土中水泥用量越多,混凝土的密实度及强度越高。(³)2.在混凝土中加入减水剂,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同时还可以增大流动性并节约水泥。(³)3.提高混凝土的养护温度,能使其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都提高。(³)4.混凝土中掺入早强剂,可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但对后期强度无影响。(√)5.混凝土中掺入引气剂,可使混凝土的强度及抗冻性降低。(³)

五.问答题

1.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高混凝土强度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2.混凝土的体积变形有哪些?它们对混凝土有何影响?减小混凝土变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混凝土的耐久性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提高其耐久性?

4.某工地施工人员拟采取下列方法提高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请判断是否可行?并解释原因:(1)保持水灰比不变,增加用水量(2)直接多加水(3)调整砂率(4)加入减水剂(5)加入CaCl2(6)加强振搗。

5.混凝土中加入减水剂可获得哪些技术经济效果?

6.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那些基本要求(即对混凝土的基本要求)?

7.当混凝土拌合物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如何调整?(1)坍落度太小(2)坍落度太大,且拌有泌水现象(3)插捣难,粘聚性差,有泌水现象,易产生崩塌现象。

8.对下列混凝土工程和制品,一般选用什么外加剂较为合适?(1)大体积混凝土(如筏板基础)(2)现浇普通混凝土(3)混凝土预制构件(4)高强混凝土(5)抢修及喷锚支护混凝土(6)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7)冬季施工用混凝土。9.粉煤灰用作混凝土掺合料,对其质量有哪些要求?粉煤灰掺入混凝土中可产生什么作用与效果?

六.计算题

1.用32.5级普通水泥制作的卵石混凝土试件一组(尺寸为100³100³100mm)标准养护7天后,测得其抗压破坏荷载为120、136、142(KN)。(1)试估算该混凝土的28天抗压强度是多少?(2)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多少?(标准差σ=4MPa)(3)试估计该混凝土的水灰比为多大?(γc取1.13)

2.某构件厂用普通水泥生产钢筋混凝土预制大梁,设计强度等级为C25,要求混凝土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70%方可起吊。试估计需经过几天才能起吊(假定采用标准养护)?

3.某工程设计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工地一个月内按施工配合比施工,先后取样制备了25组试件,测出28d抗压强度如下表,试计算该批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强度保证率,并评定该工程的混凝土能否验收和生产质量水平。

试件组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fcu,i(MPa)26.5 26.0 29.5 27.5 24.0 25.0 26.7 25.2 27.7 29.5 28.1 28.5 25.6 26.5 27.0 试件组编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fcu,i(MPa)24.1 25.3 29.4 27.0 29.3 25.1 26.0 26.7 27.7 28.0

4.已知混凝土的实验室配合比为C∶S∶G =1∶2.4∶4.4,W/C =0.55,普通水泥ρc=3.1g/cm3,中砂ρos=2.65g/cm3,卵石ρog=2.70g/cm3。试求1立方米混凝土各材料用量。

5.某混凝土工程采用的施工配合比为水泥312kg,砂710kg,碎石1300kg,水130kg,若采用的是42.5级普通水泥,其实测强度为46.5MPa,砂含水率3%,石子含水率1.5%,混凝土强度标准差为4MPa,问:其配合比能否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0的要求?

七.答案:

1.(1)21.6MPa(2)C15(3)W/C=0.64 2.n=10.3天

3.fcu,平均=26.9MPa,σ=1.16MPa,Cv=0.043,P=92%;该批混凝土合格,可验收,生产质量水平一般。

4.C∶S∶G ∶W=290∶696∶1276∶160 5.(1)首先由施工配合比计算出实验室配合比C、S、G、W分别为312、689、1281、170kg(2)计算出混凝土强度f28=Afee(c/w –B)=37.8MPa(3)计算出设计强度等级C30的配制强度fcu,o=36.6MPa,f28>fcu,o,满足设计强度等级C30的要求.第五部分 建筑砂浆

一.填空

1.建筑砂浆通常由(胶凝材料),(细骨料),(水),(掺加料),(外加剂)等材料组成。新拌砂浆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保水性)两个方面。流动性(稠度)用(砂浆稠度仪器)测定,以(沉入度或稠度值)来表示。保水性用(砂浆分层度测定仪)测定,以(分层度)来表示。

2.由强度计算公式f28=A²fc²(C/W-B)知,砌石砂浆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而由f28=A²fc²Qc/1000 + B知,砌砖砂浆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强度)和(水泥用量)。

二.判断题

1.消石灰粉可直接用于砌筑砂浆、抹面砂浆。(³)2.砂浆中使用石灰膏掺加料可不必陈伏。(³)

3.砂浆施工中允许用调整用水量的方法来改变砂浆的稠度。(√)4.现场如砂浆强度等级或配合比变更时还应制作试件。(√)5.砂浆试块允许进行标准养护和自然养护。(√)

6.水泥砂浆中掺入粉煤灰可改善其和易性并能代替石灰膏。(√)

三.问答题

1.砂浆的种类有哪些?其用途是什么?

2.为什么一般砌筑工程中多采用水泥混合砂浆?

3.砂浆的保水性不良对其质量有何影响?现工地配制一种砂浆,经试拌后发现保水性不良你如何解决之一问题?

4.抹灰砂浆一般分几层涂抹?各层起什么作用?

四.计算题

1.某工程要求配制M5.0的水泥石灰砂浆,原材料为32.5级普通水泥(实际强度为35.1MPa),其堆积密度为1300Kg/m3,石灰膏堆积密度为1350Kg/m3,含水率为0.5%的中砂,其堆积密度为1500Kg/m3,求砂浆配合比(用体积比表示)。(施工水平一般,用水量为280Kg/m3)

五.答案:

1体积比水泥∶石灰膏∶砂=1∶0.53∶6.71 2.水泥∶石灰膏∶粉煤灰∶砂=146∶69∶102∶1433=1∶0.47∶0.70∶9.82 第七部分 建筑钢材

一.名词解释:冲击韧性、屈强比、冷脆性、脆性(临界)转变温度、时效敏感性、冷加工强化、Q235—A²F、Q345—D 二.填空

1.钢材抗拉性能的三项主要指标是(屈服点),(抗拉强度),(伸长率),结构设计中一般以(屈服点)作为强度取值的依据。

2.钢材的力学性能包括(抗拉性能),(冲击韧性),(耐疲劳性),(硬度)等,工艺性能包括(冷弯),(焊接),(冷加工及时效强化),(热处理)等。

3.随着时间的延长,钢材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钢材的(时效)。4.钢中有害元素主要有(P)、(S)、(O)、(N)、(H)。P常使钢材的(冷脆)性增大,而S的增加使钢材产生(热脆)性。

5.碳素结构钢按(含碳量)划分牌号,(强度)、(硬度)随牌号增大而提高,(塑性),(韧性),(可焊性)随牌号增大而降低。

6.对承受振动冲击荷载的重要结构(如吊车梁、桥梁等),应选用冲击韧性(大)、时效敏感性(小)的钢材。

7.在钢的组织中,含碳量等于0.8%时的钢称为(珠光体),建筑钢材的含碳量一般不大于0.8%,其基本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含碳量增大时,(珠光体)含量增大,(铁素体)则相应减少,因而(强度),(硬度)随之提高,但(塑性)、(韧性)则相应下降。8.钢材锈蚀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防腐方法主要有(采用耐候钢),(金属覆盖),(非金属覆盖)。钢材的耐火性(差),防火方法有(涂放火涂料),(用不燃性板材包裹)。

三.选择题

1.既能揭示钢材内部组织缺陷又能反映钢材在静载下的塑性的试验是(B)。a.拉伸试验 b.冷弯试验 c.冲击韧性试验 2.反映钢材均匀变形下的塑性指标是(A)。a.伸长率 b.延伸率 c.冷弯 3.疲劳破坏是(A)断裂。a.脆性 b.塑性 c.韧性 4.对于承受冲击及振动荷载的结构不允许使用(A)。a.冷拉钢筋 b.热轧钢筋 c.热处理钢筋

5.在计算温度为-20°C以下的严寒地区焊接结构宜用(BC)。a.Q235-A²F b.Q215-A c.Q235-A 6.热轧钢筋按其机械性能分级,随级别增大,表示钢材(A)。a.强度增大,伸长率降低 b.强度降低,伸长率增大 c.强度增大,伸长率增大

四.判断题 1.伸长率大的钢材,冷弯性能必然好。(√)

2.负温下使用的钢结构应选用脆性临界温度较使用温度低的钢材。(√)3.时效敏感性越大的钢材,经时效后,其冲击韧性降低越显著。(√)

4.钢材冷拉后可以提高屈服强度和抗压强度,而冷拉经时效后只能提高屈服强度。(³)5.冷拔低碳刚丝因冷拔强化,其强度和塑性显著提高。(³)

6.钢的含碳量增大使可焊性降低,增加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降低耐大气腐蚀性。(√)7.钢材的疲劳极限与其抗拉强度有关,一般抗拉强度高,其疲劳极限也高。(√)8.含碳量较高的钢材屈服现象不明显。(√)

五.问答题

1.何谓钢的冷加工强化及时效处理?绘图说明钢材冷拉时效后力学性能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原因。

2.建筑钢材的主要技术性能有哪些?如何表示?有何实用意义? 3.建筑钢材的主要检验项目有哪些?反映钢材的什么性质? 4.钢结构中为什么Q235碳素结构钢被广泛采用? 5.建筑结构中选用钢材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6.低合金钢与碳素钢比较有何特点?建筑上常用哪些牌号?

7.热轧钢筋按什么指标划分强度等级?各级别在施工图中如何表示?各级钢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六.在同批直径为25mm的钢筋中任意抽取2根,取样做拉伸试验,测得屈服点荷载为171KN、172.8KN,拉断时的荷载为260KN、262KN,拉断后的标距长为147.5mm,149mm。试计算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δ5。

(σs1=348MPa,σs2=352MPa,σb1=530MPa,σb2=534MPa,δ5,1=18%,δ5,2=19.2%)

篇2:工程材料复习资料

2、材料的性能的分类包括。答:使用性能:力学性能 物理性能 化学性能 工艺性能:铸造性 可锻造性 焊接性 切削加工性 力学性能的指标:弹性 强度 塑性 硬度 冲击韧度 疲劳特性 耐磨性

3、纯金属常见的晶体结构体心立方晶胞(b.c.c)N=2面心立方晶胞(f.c.c)N=4密排六方晶胞(c.p.h)N=6

4、晶胞中的缺陷答1.点缺陷 是指在三维空间各方向的尺寸都很小、不超过几个原子直径的缺陷。

(1)空位(2)间隙原子(3)置换原子

无论是哪一种点缺陷,都会使晶体中的原子平衡状态受到破坏,造成晶格的歪扭(称晶格的畸变),从而使金属的性能发生变化。如随着点缺陷的增加,电子在传导时的散射增加,导致金属的电阻率增大;当点缺陷与位错发生交互作用时,会使强度提高,塑性下降。

2.线缺陷 又称一维缺陷,这种缺陷在三维空间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另外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其具体形式就是晶格中的位错。位错:晶体中某处一列或若干列原子有规律的错排。金属晶体中不含位错或含有大量位错都会使强度提高,3.面缺陷 面缺陷又称二维缺陷,这种缺陷在三维空间两个方向上的尺寸较大。另一个方向上的尺寸较小。面缺陷的具体形式是晶界、亚晶界及相界。缺陷使得金属塑性、硬度以及抗拉压力显著降低等等

5、什么是过冷度?答:液体材料的理论结晶温度T0与其实际温度Tn之差。因为只有过冷,才具备G固

6、结晶的过程 形核 ——长大

7、影响晶粒大小的因素:1.形核率2.长大速度

8、如何控制晶粒的大小?答:控制过冷度,难熔杂质的影响,金属流动与振动。生产中常利用非自发形核的原理来获得细小的晶粒,提高金属纯度。加入某种物质(变质剂)增大形核率N减小晶体的生长速率G即变质处理。

9、为什么铸件常选用靠近共晶成分的合金生产,压力加工件则选用单相固溶体合金生产?

答:靠近共晶成分的合金因其固相线与液相线的温度间隔小,故流动性好,又不易产生分散的缩孔,所以易做铸件;而在生产压力加工时,合金的组织为两相组成时,其压力加工性不如单相固溶体好,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两相其塑性变形性能不同,引起两相变形不均匀,将会产生比单相固溶体大得多的应力,导致合金开裂或破断。

10、奥氏体的形成基本过程 答:钢铁加热至像变温度以上转变形成奥氏体的过程称为奥氏体化

1、奥氏体晶核的形成(PA)

2、奥氏体晶核长

3、残余渗碳体溶解

4、奥氏体均匀化

11、淬火的分类

答:单液淬火 双液淬火 马氏体分级淬火 贝氏体等温淬火 深冷处理

12、钢铁表面热处理分类答:

1、表面淬火:加热方法:感应加热、火焰加热、电接触加热

2、气相沉积

13、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方式: 答: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滑移面)和晶向(滑移方向)产生相对位移,且不破坏晶体内部原子排列规律性的塑变方式。

孪晶: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发生均匀切变并形成晶体取向的镜面对称关系。

14、为什么室温下钢的晶粒越细,强度、硬度越高,塑性、韧性也越好?

答:金属的晶粒越细,晶界总面积越大,需要协调的具有不同位向的晶粒越多,其塑性变形的抗力便越大,表现出强度越高。另外金属晶粒越细,在外力作用下,有利于滑移和能参与滑移的晶粒数目也越多。由于一定的形变量会由更多的晶粒分散承担,不致造成局部的应力集中,从而推迟了裂纹的产生,即使发生的塑性变形量很大也不致断裂,表现出塑性提高。在强度和塑性同时提高的情况下,金属在断裂前要消耗较大量的功,因而其韧性也比较好。

15、什么是加工硬化现象?指出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措施?

答:加工硬化是指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迅速增加;塑性、韧性迅速下降的现象。导致加工硬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位错密度及其他晶体缺陷的增加。工业上常采用再结晶来消除加工硬化。

16、三个低碳钢试样,其变形度分别为5%、15%、30%,如果将它们加热至800 ℃,指出哪个试样会出现粗晶粒,为什么? 答:5%的会出现粗晶粒。因为金属在变形度达2%-10%时,金属中只有部分晶粒发生变形,变形极不均匀,变形储能仅在局部地区满足形核能量条件,以致只能形成少量的核心,并得以充分长大,从而导致再结晶后的晶粒特别粗大。

17、何谓合金钢?它与同类碳钢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答:合金钢是在碳素钢中添加一些合金元素而炼制的一类钢,以改善碳素钢的性能。

优点:①强度指标较高②淬透性较高③高温强度高,热硬性好④具备某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缺点:在压力加工、切

削加工、焊接工艺性方面比碳钢稍差,且成本较高。

18、简述合金元素对合金钢的主要影响及作用规律。

答:

1、强化钢中的基本相:①形成合金铁素体和奥氏体;②形成碳化物、金属化合物;

2、对铁碳相图的影响:①扩γ大区,②扩α大区,③对S、E点的影响;使相图中的S点E点左移,致使共析和共晶成分中的含碳量减少

3、对钢热处理的影响:①对奥氏体化及晶粒度的影响,②对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③对回火转变的影响

19、分析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答:①除Co以外,大多数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都会使C曲线右移或变形,均可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②除Al、Co、Si外,大多数合金元素(如Mn、Cr、Ni、Mo)溶入奥氏体后,均降低钢的Ms点,是某些淬火钢中的残余奥氏体量增加。为消除残余奥氏体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使某些合金钢的热处理工艺复杂化了。20、铝合金的分类。答:铝合金按其成分、组织、性能及生产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形变铝合金,一类为铸造铝合金。

21、常用的铜合金及其添加元素。答:

1、黄铜:①普通黄铜:铜和锌的二元合金,②特殊黄铜:在铜和锌的基础上,再加入少量的其它元素(如铝、锰、锡、硅、铅、铁、锂等)的铜合金;

2、青铜:①锡青铜:以锡为主要加入元素的铜合金称为锡青铜,②无锡青铜:除锌锡以外,其他元素与铜的合金称无锡青铜有铝青铜和铍青铜;

3、白铜:是Cu-Ni系合金和Cu-Ni-Zn、Cu-Ni-Mn系合金的统称

22.钛合金按组织结构的不同,分为α型钛合金:主要加入元素是扩大α-Ti区域的铝元素或锡、锆等中性元素,β型钛合金:主要加入元素是扩大β-Ti区域的铬、钼、钒等元素,α+β型钛合金:α+β型钛合金通常属于多元合金,即有稳定α-Ti的元素,又有稳定β-Ti的元素,室温下其组织为α+β。α+β型钛合金适于锻造、冲压、轧制,并有较好的切削加工性能。

23.汽车、拖拉机齿轮

工作条件恶劣,特别是主传动系统中的齿轮;受力较大,易过载,变速时受到频繁的强烈冲击;对材料的耐磨性、疲劳性能、心部强韧性的要求高,采用中碳钢表面淬火已难满足使用的需要;考虑到经济条件和加工工艺通常选用合金渗碳钢(20Cr、20MnVB、20CrMnTi、20CrMnMo)制造,经渗碳淬火+低温回火处理后,齿面硬度可达58~62HRC,心部硬度30~45HRC。对飞机、坦克等特别重要齿轮,则可采用高淬透性渗碳钢(如18Cr2Ni4WA、20CrMnTi)来制造。加工工艺:下料—锻造—正火—切削加工—渗碳—淬火及低温回火—喷丸—磨削加工 正火:正火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毛坯的锻造组织,细化晶粒,有利于切削加工

渗碳:渗碳淬火处理可使齿面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的疲劳性能,而心部保持良好的强韧性

回火:减小或消除工件在淬火时的产生的内应力,降低淬火钢的脆性,是工件获得较好的强度、韧性、塑性、弹性等综合力学性能。

喷丸:进一步强化手段,可使齿面硬度提高1~3HRC,增加表层残余压应力,进而提高疲劳极限。

24.机床主轴: 机床主轴承受弯-扭复合交变载荷、转速中等并承受一定的冲击载荷,考虑到经济条件与加工工艺等一般选用45钢或40Cr钢制造(40Cr用于载荷较大、尺寸较大的轴);对于承受重载、要求高精度、高尺寸稳定性及高耐磨性的主轴(如镗床主轴),则须用38CrMoAlA钢经渗氮处理制造。45钢或40Cr钢机床主轴的简明加工路线为:下料→锻造→正火→粗加工→ 调质→半精加工→表面淬火+低温回火→精磨→成品

正火:可使锻造组织均匀化、便于切削加工、可作为表面淬火前的预备组织、并保证轴心的强韧性 调质:调质是为了获得回火索氏体与托氏体组织以使主轴具有高的综合力学性能。

表面淬火:可提高机床主轴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性能。低温回火的作用主要是消除淬火应力。

25、铁碳相图

C点:共晶点1148℃ 4.30%C,在这一点上发生共晶转变,反应式:LcAE同时结晶出具有E点成分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莱氏体E:碳在G:Fe3C,当冷到1148℃时具有C点成分的液体中

LeAEFe3C

Fe中的最大溶解度点1148℃ 2.11%C

3FeFe同素异构转变点(A)912℃ 0%C H:碳在Fe中的最大溶解度为1495℃ 0.09%C

HAJ当冷却到1495℃时具有B点成分的J点:包晶转变点1495℃ 0.17%C 在这一点上发生包晶转变,反应式:LB液相与具有H点成分的固相δ反应生成具有J点成分的固相A。N:FeFe同素异构转变点(A4)1394℃ 0%C

P:碳在Fe中的最大溶解度点 0.0218%C 727℃

FpFe3c,当冷却到727℃时从具有S点成分的奥氏

Fe3c)S点:共析点727℃ 0.77%C 在这一点上发生共析转变,反应式:As体中同时析出具有P点成分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珠光体P(FpES线: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又称Acm温度线,随温度的降低,碳在奥化体中的溶解度减少,多余的碳以Fe3C形式析出,所以具有0.77%~2.11%C的钢冷却到Acm线与PSK线之间时的组织

AFe3CⅡ,从A中析出的Fe3C称为二次渗碳体。

GS线:不同含碳量的奥氏体冷却时析出铁素体的开始线称A3线,GP线则是铁素体析出的终了线,所以GSP区的显微组织是F A。PQ线: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降低,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减少,多余的碳以Fe3C形式析出,从F中析出的Fe3C称为三次渗碳体Fe3CⅢ,由于铁素体含碳很少,析出的Fe3CⅢ很少,一般忽略,认为从727℃冷却到室温的显微组织不变。

PSK线:共析转变线,在这条线上发生共析转变到727℃时都有共析转变发生。

1、亚共析钢(ωc=0.40%)

组织组成物:F +P

相组成物:F+Fe3C ωF=(0.77-0.40)/(0.77-0.0008)=48%

ωF=(6.69-0.40)/6.69=94% ωp=1-ωF=52%

ωFe3C=1-ωF=6%

2、亚共析钢(ωc=0.77%)

组织组成物:P

相组成物:F+Fe3C

ωp=100%

ωF=(6.69-0.77)/6.69=88.5%

ωFe3C=1-ωF=11.5%

3、过共析钢(ωc=1.20%)

组织组成物:P+ Fe3CⅡ

相组成物:F+Fe3C

ωFe3CⅡ=(1.20-0.77)/(6.69-0.77)=7% ωF=(6.69-1.20)/6.69=82.1%

ωp=1-ωFe3CⅡ=93% ωFe3C=1-ωF=17.1%

4、共晶白口铁(ωc=4.30%)

组织组成物:L’d

相组成物:F+Fe3C ωL’d=100%

ωF=(6.69-4.30)/6.69=35.7% ωFe3C=1-ωF=64.3% 根据 Fe-Fe3C 相图,1)室温下,含碳 0.6% 的钢中珠光体和铁素体各占多少; 2)室温下,含碳 1.2% 的钢中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各占多少; 3)铁碳合金中,二次渗碳体和三次渗碳体的最大百分含量。答:1)Wp=(0.6-0.02)/(0.8-0.02)*100%=74% Wα=1-74%=26% 2)Wp=(2.14-1.2)/(2.14-0.8)*100%=70% WFe3CⅡ=1-70%=30% 3)WFe3CⅡ=(2.14-0.8)/(6.69-0.8)*100%=23% W Fe3CⅢ=0.02/6.69*100%=33%

25、钢在加热时的临界点

ASFPFe3C,产物(P)珠光体,含碳量在0.02~6.69%的铁碳合金冷却

篇3:工程材料复习思考(下)

1 钢的热处理(第6章)

这一章也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就像上面说的,这一章从成分上说还是和第五章一样只有Fe和C,但是冷却方式多种多样。这一章的框架就两点:一是钢的热处理原理,二是具体的热处理工艺,即一个是原理,一个工艺(原理的应用)。事实上,很多科学问题,主要就是原理和工艺,理解了原理,工艺就很简单,同时工艺过程中由于工程实际情况又会出现一些新变化,这样反过来又会完善原理[2]。

1.1 钢的热处理原理

所有的热处理不管怎么变化,都是加热、保温、冷却三步骤,所以热处理的原理就是要理解钢在加热部分有哪些组织/性能变化,在冷却部分又有哪些组织/性能变化。这里大家要注意常规热处理(除了化学热处理),都是不改变材料成分的,但是由于加热/冷却的方式不一样,材料的性能也就不一样。这如同做米饭,同样的成分(大米和水),但是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温度,保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冷却方式(如随锅冷却/揭开锅盖冷却/把电饭煲放在水中冷却等)都会使米饭的性能不一样,热处理也是如此,理解了这点,也就理解了热处理的精华。至于加热和冷却部分,各会出现哪些组织/性能变化,书上已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1.2 工艺部分

工艺部分是原理的具体应用。这一部分大家要掌握一个具体热处理工艺(如退火)的工艺路线→得到什么组织→该组织有什么性能→该工艺一般用在什么情况下。

整体热处理就四把火,即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这几种热处理工艺都遵循加热-保温-冷却三步骤。其中退火和正火好理解,只不过一个是炉冷,一个是空冷。淬火和回火是一对双胞胎,两个同时出现。这里要强调一点,热处理工艺的加热部分一般都是获得细小均匀的奥氏体晶体,但是两种情况例外,一是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就不是AC3+(30~50)℃,而是AC1+(30~50)℃,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使用该温度区域加热得到的奥氏体碳含量不至于太高(钢的C一部分跑到Fe3CII中去),从而淬火得到的马氏体碳含量也不太高(淬火就是A→M)。还有一个就是回火,回火都是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

这章还有两个概念要区分:相和组织。学到第六章热处理后,这两个概念就更加容易区分。组织是相的形态情况,如果两个体系相不相同,组织肯定不同,如果相相同,但是相的分布形态不同,组织也不同。比如说,共析钢退火得到的是组织是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而淬火得到的则是马氏体(只有马氏体一相,即过饱和固溶体),这两个组织相就不相同,所以组织也就不同了。再比如,共析钢的正火组织是索氏体(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这和退火组织的相相同,均是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但是由于正火得到的氏体中铁素体和渗碳体层片间距更小,及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分布形态不一样,所以索氏体和珠光体是不同的组织。

从考试的角度说,这一章是重点,尤其是P98页两条曲线。另外,这一章的一些基本概念也很重要。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淬透性,淬硬性,调质处理,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回火索氏体等。这些概念不要死记,要确实理解其含义。

2 钢铁材料(第7章)

从这一章开始就是具体的工程材料了。包括后面的有色金属、高分子、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金属材料是主要的工程材料,因此,本章和第八章有色金属是重点。这一章的框架就两个一个是钢,一个铁。

2.1 钢

钢这部分又分两块,一块是合金化元素的影响,一个是工程上常用的钢。

(1)合金化元素的影响:

主要有杂质元素,气体元素,其它合金化元素。这些元素对钢的影响书上有详尽的介绍,用得比较多的主要是对热处理的影响:对钢加热时奥氏体化的影响,对钢冷却时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对回火的影响;

(2)工程上常用的钢:

这部分知识点比较杂,就是各种钢的分类、牌号及用途等啊,钢的分类大体就三种:结构钢、工具钢和特殊性能刚。钢的牌号用两句话可以概括:①碳含量:结构钢是万分数表示,其它的用千分数表示;②合金化元素均用百分数,除了滚动轴承钢,如GCr15。

2.2 铁

铸铁这部分其实大家从一个问题入手就可以全盘理解了,这就是为什么第五章铁碳相图的白口铸铁在工程上很少使用,而第七章这部分铸铁在工程上能够引用,这是因为第五章铁碳相图的白口铸铁中的C元素是以渗碳体的形式存在,而在第七章铸铁部分的C是以石墨的形式存在的。接着思考,C在什么情况下不以渗碳体而以石墨的形式存在?有两种办法,一是加入石墨化形成元素(即改变成分)使C在铁液中直接以石墨形式析出,二是成分还是第五章的Fe和C,但是长时间高温退火,使形成的渗碳体分解成石墨。事实上,工程上的铸铁都是这样得到的。用第一种方法得到石墨的铸铁有:灰铁、球铁、蠕铁,用第二种方式得到石墨化的铸铁有可锻铸铁。用这种方式来一步一步理解就把知识点很好的掌握了。至于不同的铸铁石墨的形态不同,从而引起的力学性能也不同,书上都有介绍。这里再强调一点,这里面有个类推思想,这就是球墨铸铁的石墨是球状,所以其综合力学性能较好,工程上的“以铁代钢”就是指球墨铸铁,这个思想和前面第六章热处理部分一个知识点想通,调质处理后渗碳体以球状的形态分布在铁素体机体上,所以调质处理后的材料综合性能较好,球墨铸铁也是这个道理。

学到这里,大家对铁应该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工业纯铁是含碳量小于0.0218%的铁碳合金(严格的说,化学上的纯铁是不含碳的),咱们常说的铁指的是铸铁,在这本教材里,铸铁有两种:一是第五章只有Fe和C元素,且含碳量大于2.11%的是白口铁,在工程上用的不多;工程上用得较多的就是第七章几种铸铁。

3 有色金属材料(第8~13章)

涉及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材料表面技术。

有色金属在工程上用的也是比较多的,主要有Al、Mg、Ti、Cu等。这部分对于大家来说,主要是一些科普知识,了解这些常见有色金属的基本性能和用途。而后面的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材料表面技术这几章,实际上每一章涉及到很多知识点,在很多大学里面这其中的每一章都是一个专业,大学四年就是专门学这些的。大家在这几章里,主要是了解,作为科普来了解。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深入了解。

4 工程材料的选用与发展(第14章)

这部分是本书四大块中的最后一块,也是大家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这一章比较综合,把前面三大块都综合起来了。零件要选材,首先要了解这个零件在工况下要满足哪些力学性能(第一大块),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性能/工艺性能/经济性能)来具体选择那种材料如钢铁材料,有色金属等,这就涉及到本书第三块(具体工程材料)这部分知识,选材后的加工和热处理则要设计到本书的第二大块(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这一章最好用类比的方式学习,即找一个典型的零件,一步一步分析其选材的过程。熟悉了这个过程,其它零件的选材也可仿效。比如,机床齿轮,要求表面耐磨而心部则要有一定的韧性,可选用45钢(含碳量0.45的亚共析钢),下料后,先锻造成形,锻造后下一步就要进行粗加工,但是粗加工之前应提高其综合力学性能,可采用正火热处理(该工艺同时也使锻造组织更加均匀化),粗加工后应进行热处理为后面的精加工准备,这个热处理要求综合性能较好,因此采用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精加工后材料基本定型,但是齿轮表面要耐磨,前面调质处理后的零件强硬度不够,因此零件表面还要表面淬火+低温回火,目的是提高表面的耐磨性。这些都做完后,零件做最后一个工序,精磨成品。具体工序为:

下料→锻造→正火→粗加工→调质→精加工→表面淬火+低温回火→精磨

该零件表面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淬火+低温回火),心部组织为回火索氏体(调质)。

5 结 语

这本书理论极强,实验性也极强,很多知识点就一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很多前辈经过多次实验才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如位错密度对材料强度的影响曲线,不锈钢的发明,氢脆的发现等。大家实验没到那一步,所以感觉这门课程记忆比较多。实验科学光靠记忆原理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验证对了就说明原理正确了,实验验证错了的,反过来又要补充和完善原理,甚至推翻以前的原理而建立新的原理。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反复盘旋但最终向前推进的。

从考试的角度说,第五章的铁碳相图,第六章的C曲线,CCT曲线,第十四章的选材这几个部分是重点,其它的都是一些原理、常识、概念性的知识点,如强度,刚度,结晶的条件及过程,加工硬化,冷热变形,几种强化机制,奥氏体,常见钢铁常温下的组织,热处理工艺加热的标准是什么(加热到什么温度)?马氏体,淬透性,淬硬性,调质处理,各种热处理工艺及热处理后的组织,化学热处理的三步骤,铸铁用在什么地方,车床车身、曲轴、刀具等有什么材料做的等。从科学的角度说,这门课程没有重点,任何一个实际的科学问题都涉及到很多知识点。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涉猎科学素材,充实这门课程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战略到战术)把这门课程学活。开始学习一种新课程时,会发现越来越难,书是越读越厚,等学到一深度以后就会发现书是越来越简单,越读越薄,这时就可以把书中复杂深刻的内容可以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还要注意科学的

思维方式,注意这门课程与日常生活、人文科学、哲学等的联系。一门学科,理解到了一定深度后一般都能和日常生活、人文科学、哲学等对上号,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但是,考试一定要通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其它的都是空谈。

参考文献

[1]王章忠.机械工程材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篇4:高考生物复习与情境材料的应用

情境材料的应用就是在课程目标的要求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形成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的有关实验事实和实验过程提供给学生,或者把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相关活动、现象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环境中去感悟知识,去主动建构知识,达到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通过心理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

一轮复习中可以大量使用情景材料教材中情景材料可分为三类::①科学史类情境.这类情境材料是以经典的生物学实验或生物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为背景,在教材中数量多,占的篇幅也较大.。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实验”、“伞藻嫁接实验”等。②生产、实际类情境。这类情境材料多取自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之中,并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如“酶为生活添姿彩”、“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等。③科技热点类情境。生物教材并没有固守经典的生物学内容,而是适当融入了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新动态,并以此作为情景材料。如“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国际人类蛋白组计划”、“细胞膜通道蛋白质的研究”等。

一轮复习中适时的应用情景材料可以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建构,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是情景材料的重要功能。在生物教材中具有丰富的能够引发学生探究的情景材料,如为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而提供的情景材料“孟德尔的豌豆杂交”。通过“实验”向学生提出“为什么” F1高茎,而没有矮茎?为什么F2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F2中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教材通过情境引领学生探究,体验孟德尔的“假说”形成过程,进而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假说”,最后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定律。

二轮复习可适当应用情景材料例如在复习基因工程这一专题时,可以在上课一开始就提供抗虫棉与普通棉的对比照片,介绍我国的抗棉生产实践,使学生立即对抗虫棉发生兴趣,然后引出问题:抗虫棉是怎么培育出来的?紧接着以抗虫棉的培育过程为主线,让学生在探究抗虫棉的培育过程中,感知基因工程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操作工具和操作过程。通过这样的生物学课程情境材料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去理解转基因鲤鱼,转基因大豆等现象,以加深对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三轮复习可适当融入情境材料。高考生物的三轮复习是在高考之前一个月左右,这段时间主要是让学生练习综合试卷和高考模拟试题。我们老师在试题中可有意加入一些情境材料,让学生尝试分析,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篇5:工程测量复习材料

二.1.地形图与平面图区别:地形图的测绘就是将地球表面的地形按垂直投影关系,用规定的符号和一定的比例尺,测绘在图纸上;这种既能表示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又能反映地面起伏状态的图称为地形图;若仅把地物的位置在图纸上表象出来,所得到的图称为平面图。2.进行水准测量时,为什么要将水准仪安置在前、后视距大致相等的地方?瞄准水准尺时,为什么要使管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答:1.这样可以消除因视准轴不平行水准管轴而引起的i角误差。2.只有当管水准器的气泡居中时才能保证仪器的竖轴应处于铅垂状态。

3.竖角观测过程中,同一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两点,在竖盘上的读数是否一样?竖角观测时,如何消除竖盘指标差的影响?答:1.不一样,竖盘指标与水准管固连,当望远镜转动时,指标并不随之转动。2.采用盘左、盘右取平均值的方法以及根据求出的指标差对盘左、盘右含有指标差的竖角进行改正的方法。

4.水准测量作业时,必须注意的事项有哪些?①转点起着传递高程的作用,在相邻转站过程中,尺位要严格保持不变,否则,会给高差带来误差,而且转点上的读数必须为前视读数和后视读数。②按规范要求每条水准路线测量测站个数应为偶数站。以消除两根水准尺的零点误差和其它误差。③前、后视距应大致相等,这样可以消除因视准轴不平行水准管轴而引起的i角误差。

5.已知某直线CD的磁方位角为15030,又知此地区的磁偏角为西偏330,问直线DC的真方位角为多少?解:A=A”+△=15030+(-330)+180=327

三.公式:Dctcos2(D视距,c一般为100,t尺间隔,视线的倾角);

篇6:工程材料复习题

金属: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有一定的强度和塑性,并具有光泽的物质,如铁、铝和铜等。合金:是一种金属元素与其他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通过熔炼或其他方法结合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金属力学性能:指金属在力或能的作用下所显示出来的一系列力学特性。如弹性、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

强度:指在外力作用下,材料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塑性:指材料在力的作用下断裂前产生永久变形的能力。硬度:材料抵抗硬物压人其表面的能力。冲击韧度: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断裂韧度: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疲劳强度:表征材料抵抗疲劳破坏的能力。

晶体: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晶格:抽象地用于描述原子在晶体中排列规律的三维空间几何点阵。晶胞:晶格中能够代表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单晶体:晶体由一个晶格排列方位完全一致的晶粒组成,具有各向异性。晶体的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具有不同性能的现象。

多晶体:晶体是由许多颗晶格排列方位不相同的晶粒组成,具有各向同性。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独立的物质(可以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也可以是稳定的化合物)。相 :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结构和原子聚集状态,并以界面互相分开的、均匀的组成部分。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的晶格间隙中所形成的固溶体。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质晶格并占据溶质晶格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固溶强化:因溶质原子溶入而使固溶体的强度和硬度升高的现象。

第二相(弥散)强化:在合金中,金属化合物若以细小的粒状均匀分布在固溶体相的基体上使合金的强度、硬度进一步提高的现象。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细晶强化:金属的强度、塑性和韧性都随晶粒的细化而提高。同素异构性:同一金属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晶格类型的现象。

合金相图:在十分缓慢的冷却条件下,合金状态与温度和成分之间关系的图形。(状态图、平衡图)。共晶转变:指具有一定成分的液态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两种不同的固相的转变。退火: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随炉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将钢件加热至Ac3或Accm线以上30~50℃,适当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淬火: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1线以上30~50℃,保温后急冷,以获得马氏体、贝氏体等不稳定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热脆:晶界处存在的低熔点组成相,在热压力加工过程中所表现的开裂现象。冷脆性:由于磷的存在,使得室温下钢的塑性和韧性急剧下降,产生低温脆性的现象。

二、填空题:

1、金属材料一般可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类。

2、工程材料的性能包括(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

3、工程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4、疲劳断裂的过程包括(裂纹产生)、(裂纹扩展)和(疲劳断裂)。

5、填出下列力学性能指标的符号:屈服强度(σs)、抗拉强度(σb)、洛氏硬度标尺(HRC)、断后伸长率(δ)、断面收缩率(φ)、冲击韧度(αK)。

6、常用的三种硬度表示为(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和(维氏硬度HV)。

7、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原子排列是否有规律)。

8、金属晶格的基本类型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和(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9、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三类。

10、实际晶体中主要存在三类缺陷,其中点缺陷有(空位)和(间隙原子)等;线缺陷有(位错);面缺陷有(晶界)等。

11、合金相的结构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大类。

12、在大多数情况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

13、按照溶质原子在溶剂中位置的不同,固溶体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

14、固溶体按溶解度大小不同分为(有限固溶体)和(无限固溶体)。

15、金属结晶的过程是一个(晶核形成)和(晶粒长大)的过程。

16、金属结晶的必要条件是(过冷度)。

17、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越低。

18、金属的晶粒越细小,其强度、硬度(越高),塑性韧性(越好)。

19、金属结晶时晶粒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其(形核率)和(晶核的长大速度),一般可通过(增加过冷度法)或(变质处理)来细化晶粒。

20、铁有三种同素异构体,在912℃以下时为(体心立方 -Fe)晶格;在912℃以上,1394℃以下时为(面心立方 -Fe)晶格;高于1394℃而低于熔点时为(体心立方 δ-Fe)晶格。

21、铁碳合金的组织中,属于固溶体的有(F)和(A),属于化合物的有(Fe3C),属于机械混合物的有(P)和(Ld)。(用符号填写)

22、珠光体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莱氏体是由(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23、奥氏体是碳溶于(-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1148)℃时含碳量达到最大值(2.11)%;它的(溶碳能力)比铁素体好。

24、碳钢在平衡条件下的室温组织有(铁素体)、(珠光体)、(低温莱氏体)和(渗碳体)。

25、碳的质量分数(大于2.11%)的铁碳合金称之为铸铁,通常还含有较多的Si、Mn、S、P等元素。

26、在Fe-Fe3C合金组织中,一次渗碳体是指从(液体合金)中析出的,二次渗碳体是指从(A)中析出的,三次渗碳体是指从(F)中析出的。

27、二次渗碳体只可能出现于碳含量大于(0.77 %)的钢中,其形态是(网)状。

28、在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中,常见的三个单相组织为(F),(A)和(Fe3C),常见的两个两相组织为(P)和(Ld)。

29、碳的质量分数为(0.0218%~2.11%)的铁碳合金称为钢,根据室温组织的不同,钢又分为(亚共析)钢,其室温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共析)钢,其室温组织为(珠光体);(过共析)钢,其室温组织为(珠光体)和(渗碳体)。

30、普通热处理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31、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

32、共析钢加热到Ac1线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奥氏体晶核的长大)、(剩余渗碳体的溶解)和(奥氏体的均匀化)四个阶段。

33、常用的退火工艺有(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和(去应力退火)。

34、淬火方法有(单液淬火)、(双液淬火)、(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等。

35、常用的冷却介质有(水)、(油)、(盐浴)和(碱浴)等。

36、常见的淬火缺陷有(过热)与(过烧)、(氧化)与(脱碳)、(变形)与(开裂)等。

37、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

38、碳钢中按钢中碳的质量分数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三类。

39、碳钢中按钢的用途可分为(碳素工具钢)和(碳素结构钢)两类。T12钢属于(碳素工具钢),45钢属于(碳素结构钢)。

40、合金钢按主要用途可分为(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和(特殊性能)钢三大类。

41、按灰口铸铁中石墨的形态,又可分为(灰铸铁)、(球墨铸铁)、(可锻铸铁)和(蠕墨铸铁)。

42、灰口铸铁具有良好的(铸造)性、(吸震)性、(减摩)性及低的(缺口敏感)性。

43、可锻铸铁是由一定成分的(白口铸铁)经高温(退火),使(渗碳体)分解获得(团絮状)石墨的铸铁。

三、选择题:

1、拉伸试验时,试样断裂前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材料的(B)。A.屈服点;

B.抗拉强度;

C.弹性极限

2、金属抵抗永久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C)。A.硬度;

B.塑性;

C.强度

3、作疲劳试验时,试样承受是载荷为(C)。A.静载荷;

B.冲击载荷;

C.循环载荷

4、金属的(B)越好,则其锻造性能越好。A.强度;

B.塑性;

C.硬度

5、现需测定淬火钢件的硬度,一般经常选用(B)来测试。A.布氏硬度计;

B.洛氏硬度计;

C.维氏硬度计

6、洛氏硬度C标尺所用的压头是(B)。A.淬火钢球;

B.金刚石圆锥体;

C.硬质合金球

7、铁素体为(A)晶格,奥氏体为(B)晶格,渗碳体为(D)晶格。A.体心立方;

B.面心立方;

C.密排六方;

D.复杂的

8、铁碳合金相图上的ES线,用代号(B)表示;PSK线用代号(A)表示。A.A1;

B.Acm;

C.A3

9、铁碳合金状态图上的共析线是(C),共晶线是(A)。A.ECF线;

B.ACD线;

C.PSK线

10、从铁素体中析出的渗碳体为(C),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为(B),从液体中结晶出的渗碳体为(A)。A.一次渗碳体;

B.二次渗碳体;

C.三次渗碳体

11、过冷奥氏体是指冷却到(C)温度下,尚未转变的奥氏体。A.Ac3;

B.Accm;

C.A1

1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选择在(A),亚共析钢应选择在(C)。A.Ac1+30℃~50℃;

B.Accm;

C.Ac3+30℃~50℃

13、调质处理就是(C)的热处理。

A.淬火+低温回火;

B.淬火+中温回火;

C.淬火+高温回火

14、零件渗碳后,一般需经(A)处理,才能达到表面硬度而且耐磨的目的。A.淬火+低温回火;

B.正火;

C.调质 15、08F牌号中,08表示其平均碳的质量分数为(A)。A.0.08%;

B.0.8%;

C.8%

16、选择制造下列零件的材料:冷冲压件(A);齿轮(C);小弹簧(B)A.08F;

B.70;

C.45

17、选择制造下列工具所用的材料:木工工具(A);锉刀(C);手工锯条(B)A.T8A;

B.T10;

C.T12

18、将下列合金钢牌号归类:合金调质钢(A);合金冷作模具钢(D);耐磨钢(C);合金弹簧钢(B);合金热作模具钢(E);不锈钢(F)

A.40Cr;

B.60Si2MnA;

C.ZGMn13;

D.Cr12MoV;

E.3CrW8V;

F.2Cr13

19、为下列工具正确选材:高精度丝锥(B);热锻模(E);冷冲模(A);医用手术刀片(C);麻花钻头(D)。

A.Cr12MoVA;

B.CrWMn;

C.7Cr17;

D.W18Cr4V;

E.5CrNiMo 20、在Fe-Fe3C合金中,其平衡组织中含有二次渗碳量最多的合金的含碳量为(D)A、0.0008% ;

B、0.021%;

C、0.77% ;

D、2.11%

21、下列二元合金的恒温转变中,哪个是共析转变(C)

A、L+α→β;

B、L→α+β;

C、γ→α+β;

D、α+β→γ

22、过共析钢的退火组织是(C)

A、F+Fe3CIII;

B、F+P;

C、P+Fe3CII ;

D、P+Fe3CIII

23、钢中的二次渗碳体是指从(B)中析出的渗碳体

A、从钢液中析出的 ;

B、从奥氏体中析出的;

C、从铁素中析出的 ;

D、从马氏体中析出的

24、碳钢的下列各组织中,哪个是复相组织(A)

A、珠光体 ;

B、铁素体;

C、渗碳体 ;

D、马氏体

25、能够无限互溶的两组元素所构成的二元合金相图必定是(A)

A、匀晶相图 ;

B、共晶相图;

C、包晶相图 ;

D、共析相图

26、为提高灰口铸铁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采用(A)热处理方法效果较好。A、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

B、等温淬火

C、渗碳后淬火加低温回火

27、为下列零件正确选材:机床床身(D);汽车后桥外壳(C);柴油机曲轴(B);排气管(A)。A、RuT300;

B、QT700-2;

C、KTH350-10;

D、HT300

四、判断题:

1、钢和生铁都是以铁碳为主的合金。(√)

2、塑性变形能随载荷的去除而消失。(×)

3、作布氏硬度试验时,当试验条件相同时,压痕直径越小,则材料的硬度越低。(×)

4、布氏硬度可用于测量正火件、退火件和铸铁。(√)

5、共析反应是一种固相在恒温下形成两种新固相的反应。

(√)

6、细化晶粒虽能提高金属的强度,但增大了金属的脆性。(╳)改正:细化晶粒不但能提高金属的强度,也降低了金属的脆性。

7、置换固溶体必是无限固溶体。(╳)改正:置换固溶体有可能是无限固溶体。

8、单晶体必有各向异性。(√)

9、面心立方金属的塑性比体心立方金属的好。(√)

10、铁素体是置换固溶体。(╳)

改正:铁素体是碳溶于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体。

11、晶界是金属晶体的常见缺陷。(√)

12、渗碳体是钢中常见的固溶体相。(╳)改正:渗碳体是钢中常见的金属化合物相。

13、无限固溶体必是置换固溶体。(√)

14、金属的晶粒越细小,其强度越高,但韧性变差。(╳)

改正:一般地说,在室温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小,其强度和韧性越高。

15、凡间隙固溶体必是有限固溶体。(√)

16、珠光体的片层间距越小,其强度越高,其塑性越差。(╳)改正:珠光体的片层间距越小,其强度越高,其塑性越好。

17、金属是多晶体,因而绝对不可以产生各向异性。(√)

18、金属凝固时,过冷度越大,晶体长大速度越大,因而其晶粒粗大。(╳)改正:金属凝固时,过冷度越大,晶粒形核速度越大,因而其晶粒细化。

19、纯铁在室温下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晶格。(╳)改正:纯铁在室温下的晶体结构为体心立方晶格。20、纯金属都是在恒温下结晶的。(√)

21、所谓白口铸铁是指碳全部以石墨形式存在的铸铁。(╳)

改正:所谓白口铸铁是指碳主要以渗碳体形式存在的铸铁。

22、白口铸铁铁水凝固时不会发生共析转变。(╳)改正:白口铸铁铁水凝固时会发生共析转变。

23、金属中的固态相变过程,都是晶粒的重新形核和长大过程。(√)

24、在共析温度下,奥氏体的最低含碳量是0.77%。(╳)改正:在共析温度下,奥氏体的最低含碳量是0。

25、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都比纯金属高。(√)

26、白口铸铁在室温下的相组成都为铁素体和渗碳体。(√)

27、过共析钢的平衡组织中没有铁素体相。(╳)改正:过共析钢的平衡组织中有铁素体相。

28、热处理可以改变铸铁的基体组织,但不能改变石墨的形状、大小和分布情况。(√)

29、可锻铸铁比灰口铸铁的塑性好,因此可以进行锻压加工。(╳)30、淬火后的钢,随回火温度的增高,其强度和硬度也增高。(╳)

31、低碳钢可以用正火代替退火,改善其切削加工性。(√)

32、T10钢的碳的质量分数是10%。(╳)

33、碳素工具钢都是优质或高级优质钢。(√)

34、碳素工具钢的碳的质量分数一般都大于0.7%。(√)

35、铸钢可以用于铸造生产形状复杂而力学性能要求较高的零件。(√)36、40Cr是最常用的合金调质钢。(√)

37、GCr15钢是滚动轴承钢,其铬的质量分数是15%。(╳)

五、简答题:

1、画出低碳钢力—伸长曲线,并简述拉伸变形的几个阶段。

答:弹性变形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缩颈阶段(局部塑形变形阶段)

2、金属晶粒大小对金属的性能有何影响?说明铸造时细化晶粒的方法及其原理。答:金属晶粒越细,金属的强度越高,塑性和韧性也越好,反之力学性能越差。

铸造时细化晶粒的方法有:

(1)增加过冷度:当过冷度增大时,液态金属的结晶能力增强,形核率可大大增加,而长大速度增加较少,因而可使晶粒细化。

(2)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加入一些细小的变质剂,使金属结晶时形核率N增加,因而可使晶粒细化。

(3)振动处理:在金属结晶时,对液态金属附加机械振动、超声波振动或电磁振动等措施使已生长的晶粒因破碎而细化,同时破碎的晶粒尖端也起净核作用,增加了形核率,使晶粒细化。

3、画出Fe-Fe3C相图,注明各相区的相名称,指出奥氏体和铁素体的溶解度曲线。答:奥氏体和铁素体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ES线、PQ线。

4、简述共析钢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答:奥氏体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形核和核长大过程来实现的。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可分为四个阶段:(1)奥氏体晶核的形成,通常奥氏体晶核优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形成;(2)奥氏体晶核的长大,是新相奥氏体的相界面同时向渗碳体和铁素体两个方向的推移过程,是依靠铁、碳原子的扩散,使其邻近的渗碳体不断溶解和邻近的铁素体晶格改组为面心立方晶格来完成的;(3)残余渗碳体的溶解,奥氏体的形成过程中,铁素体比渗碳体先消失,故在铁素体完全转变为奥氏体后,仍有部分渗碳体尚未溶解,这部分未溶的残余渗碳体将随时间的延长,继续不断地向奥氏体溶解,直至全部消失的;(4)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渗碳体全部溶解后,奥氏体中碳浓度是不均匀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通过碳原子的扩散,使奥氏体成分均匀。

5、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去应力退火在加热规范、组织转变和应用上有何不同?

答:完全退火是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线以上30~50℃,经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所得到的室温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主要用于亚共析钢的铸件、锻件、焊接件等。

球化退火是将过共析钢加热到Ac1线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退火工艺。所得到的室温组织为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球状(粒状)渗碳体。主要用于过共析钢和共析钢制造的刀具、量具、模具等零件。

去应力退火是将钢件加热到低于Ac1某一温度,一般为500~650℃,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退火工艺。主要用于消除钢件在切削加工、铸造、锻造、热处理、焊接等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并稳定其尺寸,钢件在去应力退火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无相变发生。

6、正火和退火有何异同?说明二者的应用有何不同。

答:正火与退火相比较,奥氏体化温度比退火高;冷却速度比退火快,过冷度较大,因此正火后所得到的组织比较细,强度、硬度比退火高些;同时正火与退火相比,具有操作简单,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

应用不同:(1)从切削加工性方面考虑,低碳钢用正火提高硬度,而高碳钢用退火降低硬度,以便于切削加工;(2)从使用性能上考虑,对零件性能要求不高,可用正火作为最终热处理;当零件形状复杂、厚薄不均时,采用退火;对中、低碳钢,正火比退火力学性能好;(3)从经济上考虑,正火操作简便,生产周期短,能耗少,故在可能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正火处理。

7、淬火的目的是什么?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温度应如何选择?

答:淬火的目的主要是使钢件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与适当的回火工艺相配合,更好地发挥钢材的性能潜力。

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Ac3以上30~50℃;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为Ac1以上30~50℃。

8、回火的目的是什么?工件淬火后为什么要及时回火?

答:回火的目的在于降低淬火钢的脆性,减小或消除淬火后的内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稳定组织,调整力学性能,以满足零件的使用要求。

工件淬火后的组织主要是由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组成,存在很大内应力,如不及时消除,将会引起工件的变形,甚至开裂。淬火组织很不稳定,有向稳定组织转变的趋势,而且组织脆性大,韧性低,一般不能直接使用。

9、说明淬火钢在不同温度回火时其组织的变化。

答:淬火钢低温回火后,组织为马氏体,是过饱和程度较小的α固溶体;中温回火后,组织为贝氏体,是极细的球状渗碳体和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高温回火后,组织为索氏体,是较细的颗粒状渗碳体和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

10、为什么在碳钢中要严格控制硫、磷元素的质量分数?而在易切削钢中又要适当地提高?

答:硫是在炼钢时由矿石和燃料带进钢中的,而且在炼钢时难以除尽,在一般钢中,硫是有害杂质元素。在固态下,硫不溶于铁,而是以FeS的形式存在。FeS与Fe形成低熔点的共晶体,其熔点为985℃,且分布在晶界上,当钢材在1000~1200℃进行热压力加工时,由于共晶体熔化,从而导致热加工时开裂。硫对给你个的焊接性也有不良的影响,容易导致焊缝产生热裂,产生气孔和疏松。

磷是由矿石带入钢中的。一般磷在钢中能全部溶于铁素体中,从而提高了铁素体的强度、硬度。但在室温下却使钢的塑性和韧性急剧下降,产生低温脆性,在易切削钢中,可适当提高硫的质量分数,其目的在于提高钢材的切削加工性,适当提高磷的质量分数,可脆化铁素体,降低切削加工时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改善钢材的切削加工性。

11、合金元素在钢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对钢的性能有哪些影响?

答:合金元素在钢中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即溶解在铁素体内,形成合金铁素体;或与碳化合,形成合金碳化物。

合金元素能提高钢的力学性能。大多数合金元素均能不同程度地溶解于铁素体中,使钢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和韧性下降;具有比Fe与C更大亲和力的合金元素,除固溶于铁素体之外,还能形成合金渗碳碳体以及碳化物,提高了钢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及强氮化物形成元素,可形成稳定性高的碳化物、氮化物粒子,阻碍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细化铁素体晶粒,细晶粒的钢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特别是能显著提高钢的韧性。

合金元素能改善钢的热处理工艺性能。能提高钢的淬透性,能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

12、说明铸铁的石墨化过程,影响铸铁石墨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碳以石墨形式析出的过程,称为石墨化过程,常用铸铁从液态以及其缓慢的速度冷却时,石墨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在高温时,直接从液相中结晶出石墨,即在共晶温度,结晶出共晶石墨;铸铁从共晶温度继续冷却时,碳从过饱和的奥氏体中不断析出二次石墨;铸铁冷却到共析温度时,由奥氏体共析转变析出共析石墨。

上一篇:那天雨一直下七年级作文800字下一篇:梅花镇2010上半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