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2024-06-18

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共8篇)

篇1: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以汕优63和两优培九作对照,18个株叶形态较好的大穗型两系杂交稻组合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大穗型组合产量的差异主要受单株穗数差异的影响;(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充实度>结实率;(3)单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与产量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结实率与产量正相关达显著水平;(4)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充实度与产量的偏相关为正,且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在大穗的基础上,单株穗数的增加、千粒重和充实度的提高可以使产量显著增加.

作 者:刘建丰 陈光辉 何强 李春庚 LIU Jian-feng CHEN Guang-hui HE Qiang LI Chun-geng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8刊 名: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VERSITY年,卷(期):21(6)分类号:S511.01关键词:杂交稻 产量因素 超高产

篇2: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通过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方式和大小,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85个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进行鉴定,收集参试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500粒重、出籽率等6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的.回归分析程序进行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其次是粒重和穗粗,它们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1 1,0.450 2,0.473 7),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P=0.562 5,0.449 9,0.370 8);增加行粒数、粒重和穗粗,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作 者:谭静 陈洪梅 韩学莉 段智利 汪燕芬 番兴明 TAN Jing CHEN Hong-mei HAN Xue-li DUAN Zhi-li WANG Yan-fen FAN Xing-ming 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刊 名:华北农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SINICA年,卷(期):24(z2)分类号:S513关键词:玉米杂交种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遗传相关 通径分析 Maize hybrid Yield Yield component traits Correlation Path-coefficient analysis

篇3: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品种为近3年 (2006-2008年) 参加陕西省夏玉米区区域试验6 000株/hm2中150个不同产量水平的杂交种, 根据考种结果分不同产量水平 (9000 kg/hm2以上、7 500~9 000 kg/hm2、6 000~7 500 kg/hm2以下) 分析在6 000株/hm2的密度下, 对穗长 (x1) 、穗粗 (x2) 、穗行数 (x3) 、行粒数 (x4) 、秃顶长 (x5) 、轴粗 (x6) 、穗粒重 (x7) 出籽率 (x8) 、千粒重 (x9) 等8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产水平 (6 000~7 500 kg/hm2) 下9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

由表1可知, 除行粒数和产量呈负相关外、只有穗粒重与产量 (0.7867**) 呈极显著正相关, 其余所考察性状与产量相关不显著。由表1可知, 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穗粒重>轴粗>穗行数>秃顶长>穗粗>出籽率>千粒重>穗长。穗粒重、轴粗、穗行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值, 其它5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效应。

2.2 中产水平 (7 500~9 000 kg/hm2) 下9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

由表2可以看出, 行粒数、出籽率、千粒重、穗粒重、穗长与产量呈正相关, 行粒数、出籽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0.6326**、0.606**) , 秃顶长、轴粗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由表2可知, 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出籽率>穗粒重>行粒数>千粒重>穗长>秃顶长>穗粗>穗行数>轴粗。这与遗传相关系数作用顺序不一致, 其原因是行粒数通过其他性状的正向作用最终扩大了对产量正相关 (r=0.6326) , 出籽率通过穗长、穗行数、千粒重对产量有较小的负向间接作用而缩小了它对产量的相关系数 (r=0.6060) 。

2.3 高产水平 (9 000 kg/hm2以上) 下9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

由表3可知, 穗长、行粒数、穗粒重、出籽率、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与产量呈正相关, 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0.8215**) , 穗长、行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0.3594*、0.3893*) , 其余农艺性状与产量呈弱的正或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 各农艺性状的直接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行粒数>穗长>穗行数>穗粗>出籽率>轴粗>秃顶长>穗粒重。千粒重、行粒数、穗长对产量的贡献较大, 所以在高产育种中要注意选择行粒数多、千粒重大的目标性状。穗行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正值, 通径分析表明, 增加穗行数将会降低行粒数和千粒重。穗粗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正值, 但通径分析表明, 增加穗粗将会降低行粒数和千粒重, 使其通过行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负间接效应掩盖了其正的直接效应, 综合作用结果使其产量的遗传相关为弱的正相关。总之, 在高产育种时要注意选择千粒重高、行粒数多、穗粗适当、穗轴较细、生育期适中的品种, 并注意调节好行粒数、千粒重与穗粗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产量水平下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趋势

在低产水平下, 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穗粒重、轴粗、穗行数;在中产水平下, 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出籽率、穗粒重、行粒数和千粒重;在高产水平下, 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千粒重、行粒数、穗长和穗行数。由以上分析可知, 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 影响产量的因素以单穗重为主转变到以行粒数、千粒重为主, 且千粒重的作用逐渐增大。所以, 在高产育种中一定要注意提高千粒重。又因为千粒重的直接通经系数较大, 而通过其它性状的间接作用较小, 所以对千粒重的直接正向选择将会取得较好的选择效果。行粒数在低产、中产、高产的情况下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1839、0.3786、0.7571, 说明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 行粒数的直接效应快速增大。穗行数在这三种水平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1050、0.2422、0.5578, 呈不规律变化, 但随着穗行数增加将明显降低行粒数和千粒重。所以, 在高产育种时一定要主攻千粒重, 在增加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加行粒数, 同时协调好穗行数与千粒重、行粒数之间的关系。

3.2 高产水平下玉米育种策略

由以上分析, 结合育种实践, 高产水平下的玉米育种应在增加千粒重的基础上选择行粒数多的杂交种。因为穗行数与行粒数、千粒重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所以在育种工作中要注意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摘要:对2006-2008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区试的150个杂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 得出在不同产量水平下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 并提出了高产水平下的玉米育种应在主攻千粒重的基础上选择行粒数多的杂交种, 同时注意协调好穗行数与千粒重, 行粒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玉米,农艺性状,产量,相关分析,系数,通径分析

参考文献

[1]履梁晓玲, 阿布来提, 冯国俊, 等.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比较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 2001, 9 (1) :16~20.

[2]尹燕梓, 王振林.玉米株型、果穗性状的遗传和相关性分析[J].玉米科学, 1995, 3 (4) :8~11.

[3]何代元, 吴广成, 刘强, 等.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 2003, 11 (4) :58~60.

[4]卫邢吉敏, 蔡春泉.玉米单交种产量指示性状分析[J].玉米科学, 2003, 11 (4) :67~71.

[5]汪朝明, 郭继孝, 徐综铸.高海拔生态条件下玉米杂交种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J].杂粮作物, 2000, 20 (6) :7~10.

[6]田守芳, 张学舜, 王凯胜, 等.玉米不同产量水平下穗粒结构分析[J].玉米科学, 2001.9 (3) :58~60.

[7]杜茂林.苟才明, 杨荣志, 等.高原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2 (增刊) :15~18.

篇4: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施肥水平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分类号 S511;S31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3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s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2 Hybrid rice varieti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iller and effective panicle number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yield for Yueyou 589, effective panicle number and seed setting rate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yield for Hongtaiyou 996, however, spikes per panicle ha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yield for both varieties. No significant yield differences under 3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s, with increase of fertilization, yield of Yueyou 589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but yield of Hongtaiyou 996 was de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Keywords hybrid rice ;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 yield ; yield components

高产性和稳产性是水稻育种工作的总目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品种的水稻产量构成可表现出不同的稳定性特征[1-2]。水稻高产和稳产还依赖于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在不同的施肥制度下,同一作物品种的产量也会呈现年际波动[3-5]。已有的研究,大多利用长期的定位试验所获得的小区产量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出不同施肥制度对产量年际波动性的影响。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得到的产量波动特征,可能更大程度上受气候年际变化[6]以及施肥措施与气候因子交互作用[5,7]。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2个杂交水稻品种(粤优589和红泰优996)产量的影响,本文尝试利用单个生长季内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2种杂交水稻不同的施肥水平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规律,为优化2个杂交水稻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参试水稻品种为海南省认定的杂交水稻组合粤优589和红泰优996,种子均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提供。氮、磷、钾肥分别采用市售尿素[w(N)≥46%]、过磷酸钙[w(P2O5)≥16%]和氯化钾[w(K2O)≥50%]。

1.2 方法

试验于2013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点选择中等肥力田块,将2个品种在同一田块上分开种植,于试验前测定0~15 cm耕作层土壤的养分含量。测定结果为有机质含量为20.29 g/kg,碱解氮为71.68 mg/kg、有效磷为14.60 mg/kg、速效钾为74.76 mg/kg。

1.2.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置3个处理(表1)[8]、4次重复;每个重复小区面积40 m2;区组间留便道以便观察行走,小区间作埂分隔。肥料分次施用:即氮肥在移栽前、分蘖中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分别施入总用量的55%、20%、15%、10%;磷肥在移栽前和分蘖中期各施50%;钾肥在移栽前、分蘖中期、幼穗分化期分别施入总用量的50%、30%、20%。播种时间参考当地农事季节,保证水稻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生长和抽穗结实。

播种时间为2月中旬。秧龄27~28 d,株行距为20.0 cm×26.67 cm,裸根壮苗单本移栽。其它栽培措施按稻田间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管理,从移栽到收获前7 d田间一直保持5~7 cm深的浅水层,整个生长期不晒田,不施用化学除草剂,采用人工除草1~2次。严格控制病虫害,尽量减少产量损失。

1.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在抽穗期,每小区选取生长均匀的9蔸植株,按蔸记录茎蘖数;分别剪取叶片、茎加叶鞘和穗三部分,于105℃杀青30 min,再经80℃烘至恒重后称干物质重。

在成熟期,从各小区5 m2测产区中选取对角线上9蔸植株,按蔸记录穗数,并进行考种和测定地上部干物质量。谷粒采用清水分选,人工计数实粒和秕粒;每个小区调查50蔸有效穗数。各小区收中心5 m2测产,单独脱粒晒干并风选后,称干谷重;测定干谷水分含量,计算折合14%含水量的稻谷产量。所有样品均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分析测定。数据处理采用SAS进行方差分析,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水平对地上部分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不同施肥水平下,2个品种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总干物质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表2)。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两个品种抽穗期和红泰优996成熟期总干物质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粤优589成熟期总干物质产量均有减少的趋势。

nlc202309020330

2.2 施肥水平对产量构成因素及收割产量的影响

不同施肥水平下,两个品种内分蘖数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两个品种内分蘖数均有增加的趋势。显然,提高施肥用量能促进两个杂交水稻品种的分蘖。

不同施肥水平下,两个品种内有效穗数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粤优589有效穗数均有增加的趋势;红泰优996在高量施肥情况下最高,次之低量,中量最低。这表明,施肥在低量至高量范围内,对粤优589有效穗数有正相关作用,而对于红泰优996开始减弱,然后又增加。

不同施肥水平下,粤优589每穗粒数低量与高量、中量之间差异极显著,高量与中量之间差异显著,且低量最高;红泰优996每穗粒数之间差异不显著。粤优589品种与高施肥量促进大量分蘖,使群体恶化、个体生长趋弱有关。

不同施肥水平下,粤优589结实率低量与高量、中量之间差异极显著,高量与中量之间差异显著,且低量最高;红泰优996结实率高量与低量、中量之间差异极显著,低量与中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且高量最高。施肥量高对粤优589结实率有负相关作用,而红泰优996在低量、中量不明显,在高量时结实率提高。

不同施肥水平下,两个品种内收割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施肥量低量至高量能满足这两品种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对肥量的需求,施肥量高不是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子。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粤优589收割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红泰优996收割产量高量最高,次之低量,中量最低。同时,粤优589在施肥量低量至高量范围内抗高肥。而对于红泰优996抗肥开始减弱,然后又增加。

3 讨论与结论

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子表现出多样性,高产栽培要求其产量与构成因子之间协调。本研究发现:粤优589收割产量与分蘖数、有效穗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系,与每穗粒数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系;红泰优996收割产量与有效穗、结实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系,与每穗粒数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系。

高产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干物质生产的比例协调[9],但有关抽穗前后的干物质生产对籽粒产量贡献大小的研究结论不一。陈温福[10]、张烘松[11]等人认为超高产品种干物质生产优势在抽穗前,而朱庆森[12]、Ying[13]、杨惠杰[14]等人则认为是在抽穗后。本研究发现,抽穗时两品种的干物质与收割产量存在正相关系;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与收割产量,红泰优996存在正相关系,粤优589存在负相关系。这说明,增加生物产量可以提高红泰优996的收割产量,而影响粤优589的收割产量。

在施肥量为低量至高量的范围内,3种施肥量之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粤优589收割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红泰优996收割产量开始下降,然后升高。

参考文献

[1] 刘文江,李浩杰,汪旭东,等. 用 AMMI 模型分析杂交水稻基本性状的稳定性[J]. 作物学报,2002,28(4): 569-573.

[2] 严明建,赵正武,吕直文,等. HSC 法与稳定性参数在水稻区试中的应用[J]. 作物研究,2002,16(1):17-19.

[3] 林 葆,林继雄,李家康. 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4,1(试刊): 6-18.

[4] 王凯荣,刘 鑫,周卫军,等. 稻田系统养分循环利用对土壤肥力和可持续生产力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6):1041-1045.

[5] Cai Z C, Qin S W. Dynamics of crop yield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of China [J]. Geoderma, 2006, 136:708-715.

[6] 谢 云. 中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相应的敏感性分析[J]. 资源科学,1999,21(6):13-17.

[7] 黄欠如,胡 峰,李辉信,等. 红壤性水稻土施肥的产量效应及与气候、地力的关系[J]. 土壤学报,2006,43(6):926-933.

[8] 敖和军,王淑红,邹应斌,等. 不同施肥水平下超级杂交稻对氮、磷、钾的吸收累积[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 123-3 132.

[9] 邹应斌,黄见良,屠乃美,等. “旺壮重”栽培对双季杂交稻产量形成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1,27(3):343-350.

[10] 陈温福,徐正进,张龙步. 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69-194.

[11] 张洪松,宕田忠寿,佐膝勉. 粳型杂交稻与常规稻的物质生产及营养特性的比较[J]. 西南农业学报,1995,8(4):11-16.

[12] 朱庆森,张祖建,杨建昌,等. 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源库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1997,30(3):52-59.

[13] Ying Jifeng,Peng Shaobing,He Qingruii,et al. Comparison of high-yield ric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s: I. Determinants of grain and dry matter yields [J]. Field Crops Research, 1998, 57(1): 71-84.

[14] 杨惠杰,李义珍,杨仁崔,等.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2001,15(4):265-270.

篇5: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试验基于北方粳稻, 选用辽宁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栽品种和新育成的品系为试材, 探索在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 阐明水稻增产的生理基础, 为超高产栽培和超级稻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04年在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试验田进行, 试验地为棕壤土, 地力中等。供试品种为不同历史时期育成的在辽宁省主栽的品种, 及新育成的超级稻品种和品系。参试品种 (系) , 具体见表1。

1.2 田间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每小区15行, 行长15m。栽培概况:4月11日播种, 5月20日插秧。行距30cm, 株距16.5cm, 每穴3苗。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产量性状调查 水稻成熟后, 在田间每品种随机选取5穴, 在室内风干。风干后考种, 测定产量, 查5穴总穗数。在5穴总穗中随机选取15个穗, 查穗粒数, 然后脱粒随机取3个200粒称重, 得到千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品种间比较与分析

从2004年试验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结果 (表2) 可知, 70年代品种亩穗数最多, 穗粒数较少, 千粒重和结实率中等, 产量最低;80年代品种, 辽粳5在70年代的基础上, 亩穗数减少, 穗粒数增加, 但由于该品种结实率低, 千粒重中等, 产量相对70年代增幅不大;到90年代, 辽粳454亩穗数继续减少, 且下降幅度较大, 从而个体竞争小, 加之穗粒数多, 结实率和千粒重接近平均值, 产量大幅增加, 但是亩穗数过少成为辽粳454获得更高产量的限制因素。辽粳294之后, 2000年品种亩穗数有所增加, 穗粒数略有增加, 千粒重、结实率较高从而产量达到超高产;新品系总体上, 保持和2000年品种相近的适宜的亩穗数, 千粒重和结实率较高, 穗粒数增加, 产量表现较高。由以上分析可知, 产量随年代推进不断提高, 但同一年代中增产途径不同。90年代, 辽粳454和辽粳294产量相对80年代都增加, 辽粳454通过穗粒数多增产, 辽粳294通过亩穗数多增产;2000年的2个品种和2个新品系也表现出上述类似的增产途径, 说明提高产量可从多个途径考虑, 使产量构成因素乘积最大, 以期达到增产目标。

综上所述, 10个试材中, 高产品种是在结实率和千粒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主要依靠亩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来获得高产, 然而, 当亩穗数达到适宜时, 穗粒数显著增加, 穗长加长。可见, 穗粒数增加是超高产的直接原因, 亦即大穗应是超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2]。

2.2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及通径分析

产量是每亩穗数、每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这些因素相互协调, 才能获得高产。由于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不同, 上述产量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也不相同, 表3是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的结果。

从中可以看出, 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均为正效应, 并且贡献大小为:穗粒数〉亩穗数〉千粒重〉结实率。这与它们同产量间相关程度的排列一致。其中穗粒数与产量的正相关未达显著水平, 但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亩穗数与产量之间表面上是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5946) , 实质上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是正值 (直接通径系数为1.0411) 。前者表明亩穗数与产量具有负相关, 而后者表明二者具有正相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是由于亩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间有较大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86329**, -0.54138, -0.51388) , 因而亩穗数和产量的相关性通过三者对产量都产生一个较大的负间接作用, 它们混杂在亩穗数和产量的相关系数中, 从而掩盖了亩穗数对产量的真实作用, 表现出相反的效应, 但它们的负相关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这可能是因为本次试验所用10个品种的亩穗数接近, 变异较小并且均在适宜的范围内;结实率与亩穗数、穗粒数均呈负相关, 但相关程度较弱, 远未达到显著水平;千粒重与穗粒数、结实率间均为正相关, 而与亩穗数呈负相关, 但均未达显著水平。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要想获得超高产保证穗大是关键, 并且由于产量构成因素中仅亩穗数与穗粒数间的负相关达显著水平, 须注意协调, 而其它的负相关均未达显著水平, 表明还有进一步增产的潜力, 因而可通过育种和栽培手段, 在保持或略微增加亩穗数的基础上, 分别或者同时提高其余产量构成因素, 最终使它们的乘积最大, 以达到超高产的目的。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的变异程度最大, 并表现出随品种更替逐渐增加的趋势;亩穗数的变异程度次之, 随品种更替表现为先降后升的态势;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变异度相对较小, 随品种更替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通径分析表明, 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亩穗数>千粒重>结实率。因而, 要想获得超高产, 保证穗大是关键, 并且由于产量构成因素中仅亩穗数与穗粒数的负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 需注意协调, 而其它的负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明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 因而可通过育种和栽培手段, 在保持或略微增加亩穗数的基础上, 分别或者同时提高其余产量因素, 最终使它们的乘积最大, 以达到超高产的目的。即超高产品种应打破目前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对平衡关系, 优化产量结构, 使其在更高水平上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陈温福, 徐振进, 张龙步, 等.水稻超高产育种[A].全国作物育种学术讨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 1995.

篇6: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关键词:粳型两系杂交水稻;籼粳成分;程氏指数;产量;杂种优势

中图分类号: S511.2+20.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061-03

收稿日期:2013-04-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201158);沈阳农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编号:20101010)。

作者简介:于亚辉(1981—),男,辽宁丹东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Tel:(0427)2836019;E-mail:yyh666@sina.com。

通信作者:徐正进(1958—),男,辽宁营口人,博士,教授,从事水稻产量生理和遗传基础研究。Tel:(024)88487183;E-mail:xuzhengjin@126.com。自1908年Shull首次提出“杂种优势”以来,杂种优势在提高作物产量上被广泛利用[1]。水稻作为自花授粉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主要体现在杂交稻的生产上。在杂交稻的研究中广泛认为:籼粳交>籼籼交>粳粳交,所以北方两系杂交粳稻为了获得更好的杂种优势及其他目标性状,亲本或多或少引入了籼稻血缘。随着籼稻血缘的进入,在生长前期表现高秆、大穗、大粒等杂种优势,但是拥有籼血缘的杂交粳稻耐寒性一般较差,随着后期低温的影响,普遍出现结实率降低、早衰、倒伏等现象,进而影响产量[2]。因此,想要提高北方两系杂交粳稻杂种优势,籼血缘的引入在所难免。如何调节搭配亲本及杂种的籼粳成分,使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获得高产高效成为了现阶段研究的根本点。本研究以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亲本及组合为试材,利用程氏指数法衡量亲本及杂种的籼粳成分,研究亲本及杂种籼粳成分对产量极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而为提高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产量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以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骨干亲本7个光温敏核不育系G47S、G64S、G81S、G136S、G157S、G213S、G252S以及对应的7个恢复系H112、H135、H237、H985、H843、H377、C418及其配制的49个杂交组合为材料。以上不育系及部分恢复系源于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C418来源于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1.2程氏指数测定

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亲本及杂种的稃毛、抽穗时壳色、1~2穗节长、叶毛、酚反应、粒长宽比等6 项指标进行分析,计算程氏指数[3],10 次重复。

1.3田间试验及性状调查

亲本及杂交组合共63份材料,每小区8 m2,株行距 30.0 cm×13.4 cm,按大田正常管理。在成熟期每份材料取5株,测定单株产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小区全部收获测产,计算杂种优势。杂种优势(heterosis,H)的计算方法如下:

H=(F1-P)/P×100

式中:F1为杂种性状值,P为父母本性状平均值。所有数据应用Excel和DPS进行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杂交亲本及杂种籼粳成分表现

程氏指数分4级,0~8为籼(H)、9~13为偏籼(H′)、14~17为偏粳(K′)、18~24为粳(K)。由表1可以看出,北方粳型杂交水稻亲本籼粳成分程氏指数为16.92,总体上偏粳。母本光温敏核不育系程氏指数分布为13.5~19,平均值为15.76,其中G213S的程氏指数为13.5偏籼;不育系的程氏指数变异系数相对较小,不育系籼粳成分主要集中体现为偏粳和粳型。父本恢复系的程氏指数分布为 13~22,平均值为18.07,其中C418的程氏指数为13,偏籼,其他都是偏粳和粳型。杂种的程氏指数分布为9~22,平均值为16.37,杂种籼粳成分主要偏粳,但变异系数较大,存在一定数量的偏籼组合,组合间籼粳成分差异比较明显。亲本程氏指数之差绝对值为3.28,表明父母本籼粳成分距离有一定的差异,其变异

表1杂交亲本及杂种籼粳成分

来源1程氏指数范围1平均值1标准差1变异系数

(%)亲本 113~22116.9212.1112.24父本113~22118.0712.73115.11母本113.5~19115.7611.4819.37杂种 19~22116.3713.24119.77亲本程氏指数之差绝对值 10~813.2812.1163.92

系数较大,可见各组合亲本籼粳距离差异幅度比较明显。

2.2亲本及杂种籼粳成分相关性分析

由北方粳型兩系杂交水稻亲本与杂种程氏指数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亲本的籼粳成分与杂种籼粳成分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图1),但母本与杂种的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而父本与杂种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杂种的籼粳成分偏父性较强,分析得出父本决定杂种的籼粳成分的贡献率较高,母本相对较弱。亲本程氏指数之差绝对值与杂种的程氏指数的相关系数为r=0.174,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见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亲本的籼粳距离对杂种的籼粳成分影响可能不明显。

nlc202309041820

2.3亲本的籼粳成分与杂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

由表2可以看出父本的程氏指数与产量杂种优势和结实率呈负相关,但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与产量、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但也都未达到显著水平。母本的程氏指数与产量和穗数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与产量杂种优势呈显著负相关,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杂种的程氏指数与产量、产量杂种优势和结实率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与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但也未达到显著水平。父母本程氏指数之差的绝对值与产量和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产量杂种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粒数未达到显著水平;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2亲本的籼粳成分与杂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

来源1相关系数产量1产量杂种优势1穗数1每穗粒数 1结实率 1千粒重父本 10.061-0.02510.12110.0591-0.06710.009母本 1-0.1941-0.3261-0.1961-0.45210.28110.327杂种 1-0.1481-0.10210.00910.0281-0.24310.015父母本之差绝对值10.26910.35810.29210.2281-0.1061-0.145注:r0.05=0.273,r0.01=0.354。

2.4亲本的籼粳成分与杂种产量的回归关系

产量和产量杂种优势是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主要的目标性状,所以,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将父母本的籼粳成分及其差值与产量和产量杂种优势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父母本的程氏指数与产量呈线性关系,且父母本之间存在互作效应。父母本的程氏指数与产量杂种优势呈二次曲线关系,父母本间也存在互作效应。父本值之差绝对值与产量和产量杂种优势都呈二次曲线关系。研究表明,在理论上亲本范围之内当父母本的程氏指数为16和14,产量和杂种优势具有最大值。

3讨论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以杂交亲和力为主要依据,并以血清学和形态特征作辅助手段,将亚洲栽培稻分成籼(indica)和粳(japonica)2个亚种[3],以后学者在更广泛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使之分类体系更加科学,分类方法更加简单可靠。程侃生的形态指数法(程氏指数法)在籼粳分类上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认可[3],都认为其能较圆满的解决籼粳分类问题。现阶段,由于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利用分子标记来研究亲本血缘关系及判定籼粳分类成为可能。陈跃进认为程氏指数法与SSR分子标记法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4]。而张培江等研究认为程氏指数法与SSR分子标记对籼粳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5]。笔者认为,程氏指数法主要利用形态特征,受环境影响较大,但其操作简单,重演率高;分子标记虽然直接反应DNA的差异,但由于利用的引物和数量的差异,其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在籼粳成分检测上具有一定的偏差,所以利用哪种方法进行籼粳分类因材料和试验目的而决定。

关于亲本的籼粳成分与杂种优势的研究报道较多,但由于试验材料和方法的差异,所得结果也不一致。邹小云等认为杂交籼稻亲本形态性状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并不密切[6-7];马洪文等则认为粳稻亲本的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8];而李荣等认为双亲遗传差异与杂种产量和杂种优势呈抛物线关系[9]。Zhang等研究亲本程氏指数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认为随着遗传差异的增大杂种优势增强[10]。Zhang等提出亲本分子标记遗传差异与杂种表现和杂种优势的相关性随研究材料的不同而变化[10];罗小金等也有类似的结论,并认为相关性在不同遗传差异范围间有很大差别[11]。Xiao等认为,亲本分子标记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和杂种表现的相关性在亚种内显著,亚种间不显著[12]。李任华等提出RFLP标记杂合度与杂种表现相关不显著,与杂种优势相关显著[13]。张培江等认为随着RAPD 标记遗传差异增大,获得较强杂种优势的机会增多[5]。而蔡健等都得出亲本SSR 标记或RAPD标记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的结论[14-19],史延丽等都认为杂交粳稻的亲本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表现相关性,而杂交籼稻则无此相关性[19-20]。

研究表明,为提高杂种产量和其他目标性状,北方粳型两系杂交稻被迫引入籼稻血缘,其抗寒性差、早衰、结实率低、米质差等缺点也随之而来。為规避其缺点,在保留目标性状的前提下,进行多次回交。经过多年的选育和驯化,亲本及杂种还具有一定的籼稻血缘,母本不育系为提高其制种产量等特性其籼稻血缘相对父本较多些,理论上这也导致杂种的籼稻血缘相应增加,但在父母本籼粳成分对杂种的影响上分析得出,杂种的籼粳成分更偏向于父本。亲本的程氏指数与产量和产量杂种优势分析中只有母本光温敏核不育系程氏指数与产量杂种优势具有显著的负相关,说明母本的籼稻血缘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产量杂种优势。母本程氏指数与杂种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母本粳稻血缘越多,其杂种结实率和千粒重就越高,这与普遍学者研究比较一致。父母本程氏指数之差与产量、产量杂种优势及穗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一定籼粳血缘内,父母本差异越大,其杂种的产量和产量杂种优势越高。通过回归方程得出了父母籼粳成分的最佳值,虽然本试验所采用的组合在数量和规模上还需要扩大,但总体上看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袁隆平.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1990,23(3):1-6.

[2]包灵丰,林刚,赵德明,等. 运用程氏指数法对恢复系宜恢3551籼粳属性的鉴别[J]. 杂交水稻,2003,18(3):53-54,58.

[3]王象坤,程侃声,陈一舞,等. 亚洲栽培稻起源、演化中的两个重要稻种类型的研究[J]. 遗传学报,1987,14(4):262-270.

nlc202309041820

[4]陈跃进,张桂权,卢永根. 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法研究水稻亲缘关系[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3):258-261.

[5]张培江,才宏伟,袁平荣,等. RFLP 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J]. 杂交水稻,2001,16(5):50-53.

[6]邹小云,傅军如,彭小松. 三系杂交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5):707-711.

[7]何道根,屈为栋. 杂交早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J]. 杂交水稻,2000,15(5):34-36.

[8]马洪文,殷延勃,王兴盛,等. 粳稻数量性狀的遗传距离及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上的应用[J]. 宁夏农学院学报,1998,19(3):45-49.

[9]李荣改,孟祥祯,王玉珍. 水稻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杂种产量的关系[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16(1):13-19.

[10]Zhang R J,Ming S,Xu C W,et al. Heterosis and combining ability of hybrid rice and its relation to japonica-indica index of parents [J]. Rice Genet Newsl,1997,14:34-36.

[11]罗小金,贺浩华,彭小松,等. 利用SSR标记分析水稻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2):209-214.

[12]Xiao J,Li L,Yuan L,et al. Genet ic diversity and it s relationship to hybrid performance and heterosis in rice as revealed by PCR-based markers[J]. Theor Appl Genet,1996,92(6):637-643.

[13]李任华,徐才国,何予卿. 水稻亲本遗传分化程度与籼粳杂种优势的关系[J]. 作物学报,1998,24(5):564-576.

[14]蔡健,兰伟. AFLP 标记与水稻杂种产量及其产量杂种优势的预测[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39-43.

[15]朱作峰,孙传清,姜廷波. 水稻品种SSR、RFLP 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比较研究[J]. 遗传学报,2001,28(8):738-745.

[16]赵庆勇,朱镇,张亚东,等. SSR 遗传距离与粳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2009,23(2):141-147.

[17]金正勋,姜文洙,晋重玄,等. 籼稻RAPD 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后代稻米味度及RVA 谱特性的相关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2005,19(1):29-35.

[18]张涛,韩磊,徐建第,等. 杂交香稻亲本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4):831-835.

[19]史延丽,王坚,李自超. 粳稻分子标记遗传分化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的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5):166-170.

[20]张礼霞,王林友,张利华. 用Rim2 超级家族指纹鉴别杂交水稻及预测杂种优势[J]. 作物学报,2007,33(1):77-83.陈宏涛,李晓蕾,马艳,等. 保护性耕作节水栽培新技术体系下钾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64-66.

篇7: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杂交棉为标杂A1。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氮肥处理, 分别为:当地常规棉田施肥量, 施纯氮360.9kg/hm2 (CK) ;比当地常规棉田施肥量高10%, 施纯氮396.99kg/hm2 (A) ;比当地常规棉田施肥量高20%, 施纯氮433.08kg/hm2 (B)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0.13hm2。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1.3 调查方法

每个小区定点10株 (边行和中间行各5株) , 在各生育期调查棉植性状。取皮棉样品时, 每个小区2个点, 每点取30朵进行室内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水平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 籽棉和皮棉产量随着施肥量的递增呈逐渐增加趋势。籽棉、皮棉产量最高的是处理B, 平均籽棉单产8 491.80kg/hm2, 较对照增产15.79%, 皮棉单产4 221.45kg/hm2, 较对照增产17.06%。其次是处理A, 平均单产籽棉8 178.90kg/hm2, 较对照增产11.53%, 平均皮棉单产4 040.85kg/hm2, 较对照增产12.05%。籽、皮棉产量最低的是对照, 籽棉平均产量7 333.65kg/hm2, 皮棉平均单产3 606.30kg/hm2。

2.2 不同施肥水平对产量构成因子及室内考种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 从室内考种结果看, 单铃籽棉重、单铃皮棉重与施肥水平呈正相关, 单株结铃数与密度呈反相关, 密度越大单株结铃越少, 密度越稀单株结铃越多, 而纤维绒长、整齐度、衣分、衣指、籽指随着施肥料量的增加呈略微上升的趋势。因此, 在新疆地区种植杂交棉, 适当增加肥料投入, 可提高单株结铃数、衣分, 增加铃重, 获得更高产量。

2.3 不同施肥水平对植株生长状况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 蕾期调查结果显示,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 株高、主茎叶数、果枝数和现蕾数呈上升趋势。最高的是处理B, 最低的是对照处理。花铃期调查结果显示,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 株高、主茎叶数、叶枝数、果枝数、蕾、成铃数逐渐增加, 相应的蕾铃脱落也逐渐增加。最高的是处理B, 最低的是对照处理。

2.4 不同施肥水平棉铃空间分布及植株性状变化

由表4可以看出,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 果枝成铃数逐渐提高, 呈正相关, 处理B最高, 对照处理最低。处理B和处理A的果枝成铃数分别比对照高30.65%、12.90%, 分别占总铃数的99.14%和99.57%, 而对照处理占总铃数的100.00%。第1果节成铃数处理B和A分别比对照多27.36%、16.10%, 并分别占总铃数的77.55%、81.99%, 对照处理占总铃数80.11%;第2果节成铃数最高是处理B, 比对照高38.21%, 占总铃数20.82%, 最少的是处理A, 比对照低2.44%, 占总铃数17.06%, 对照处理占总铃数19.89%;第3果节成铃数最高的是处理B, 占总铃数的0.82%, 其次是处理A, 占总铃数的0.07%, 对照为0。叶枝成铃数最高是处理B, 占总铃数的0.86%, 其次是处理A, 占总铃数的0.43%, 对照为0。

从棉株结构分析看,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 主茎节间长度、果枝长度和果节数逐渐增加。不同施肥水平的主茎节间长度、果节数和果枝长度, 从下到上、从内到外均是先逐渐增加后逐渐缩短 (见表5) 。

3 结论与讨论

(1) 不同施肥水平对产量影响显著, 追施纯氮量达到396.99~433.08kg/hm2, 杂交棉的营养生长旺盛, 养分向生殖器官输送多, 单铃重增加, 产量显著提高。

(2)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 植株生长健壮, 株高、主茎叶数、果枝数、现蕾数和成铃数呈上升趋势。主茎节间长度、总果枝长度和总果节数逐渐增加, 第1、2果节成铃数明显增加, 同时, 提高了第3果节和叶枝成铃率。

篇8: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关键词:小麦;氮肥;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S512.10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073-03

收稿日期:2013-1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3)2022];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BE2013439);江苏省科技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编号:BY2013069);江苏省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项目(编号:NY2012024)。

作者简介:蔡金华(1990—),男,江苏海门人,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与栽培研究。Tel:(0511)87265773;E-mail:jshmcjh@163.com。

通信作者:陈爱大,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Tel:(0511)87273285;E-mail:chenaida@sina.com。在诸多栽培因素中,氮素是影响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关于施氮量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1-6]。多数研究认为,施氮量与籽粒产量呈抛物线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适量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但施氮量超过一定范围,则籽粒产量增加不显著甚至降低[7-11]。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有影响,但由于受品种类型、生态环境、土壤肥力等的影响,不同研究者提出的实现高产和优质的施氮量并不一致[12-16]。有关不同施氮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前人多集中于对北方麦区中强筋小麦品种上,迄今为止,还未见对长江中下游麦区强筋小麦品种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以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6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籽粒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以期为镇麦168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最佳的施氮量。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1—2012在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行香试验园区进行。土壤为板浆白土,壤质,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1.69%,全氮含量0.114%,碱解氮含量 84.6 mg/kg,速效磷含量34.7 mg/kg,速效钾含量70.4 mg/kg。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334.8 mm,日照时数986 h。

1.2试验设计

供试材料为高产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68。试验设置240、300、360 kg/hm2 3个不同施氮水平,分别用A1、A2、A3表示。在磷肥、钾肥用量一致的条件下,基肥为45%复合肥(N、P2O5、K2O含量均为15%)375 kg/hm2和尿素150 kg/hm2,分蘖肥与拔节孕穗肥撒施尿素各150 kg/hm2。2011年10月30日人工开沟条播,小区长2.5 m、宽3 m,每小区种10行,小区面积7.5 m2,3次重复,其他田间管理按照当地高产栽培要求统一进行,2012年6月2日收获。

1.3测定项目

1.3.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成熟前每小区取中间2行调查成穗数,每小区随机取100穗测定穗粒数;小区收获后脱粒、晒干,实测产量和千粒质量。

1.3.2品质性状采用瑞典Perten公司的DA7200固定光栅连续光谱近红外品质分析仪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由Perten公司提供并经标准样校正。用Brabender试验磨制粉,出粉率为65%。采用瑞典Perten公司的2200型面筋仪,参照AACC38-12方法测定湿面筋含量。采用德国 Brabender 公司的E型粉质仪,参照AACC 54-21方法测定面粉粉质参数。

1.4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ecl 2003进行数据整理,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施氮量对镇麦168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施氮量对镇麦168籽粒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镇麦168的籽粒产量,A1处理的籽粒产量为6 635.44 kg/hm2,A2、A3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为7 403.88、7 514.64 kg/hm2,分别比A1增产11.58%、13.25%,增产达显著水平,但A3和A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明施氮水平达到300 kg/hm2时,再增加施氮量对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施氮量增加,穗数显著增加,但A2、A3处理差异不显著;施氮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

与中施氮量(300 kg/hm2)处理间的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两者与低施氮量(240 kg/hm2)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来实现的,在低施氮量处理时,穗数较少,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较高,但不足以弥补穗数偏少而造成的籽粒减产;高施氮量处理时,穗数虽有所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有不同程度降低,最终导致籽粒产量增加不明显。因此,只有协调好施氮量下各产量因素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肥料的增产效应。本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显著提高强筋小麦镇麦168的籽粒产量,这为生产中制定镇麦168氮素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nlc202309021836

3.2施氮量与小麦籽粒产量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有关施氮量与小麦籽粒产量的相关性已有较多报道[34-37]。本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施氮量与镇麦168籽粒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全部施氮处理下,穗数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千粒质量与籽粒产量呈负相关;穗数与穗粒数、千粒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于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已有较多报道[34,36,38]。本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全部施氮处理下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均有正向作用,其中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有关施氮量对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不尽相同,可能由不同研究者所选用的品种、试验地土壤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不同所致,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曹倩,贺明荣,代兴龙,等. 密度、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4):815-822.

[2]赵广才,张艳,刘利华,等. 施肥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5,25(5):56-59.

[3]周凤云,李伯群,杨明,等. 播期、密度与施肥水平对渝麦12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2,32(1):131-134.

[4]于立河,高聚林. 施肥和群体密度对春小麦产量与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J]. 麦类作物学报,2012,32(4):716-721.

[5]Otteson B N,Mergoum M,Ransom J K. Seeding rate and nitrogen management effects on spring wheat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J]. Agronomy Journal,2007,99:1615-1621.

[6]葛鑫,戴其根,张洪程,等. 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济南17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3,23(4):104-108.

[7]王东,于振文.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氮硫积累与再分配及籽粒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7,33(9):1439-1445.

[8]江洪芝,晏本菊,谭飞泉,等. 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时期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9,29(4):658-662.

[9]林琪,侯立白,韩伟. 不同肥力土壤下施氮量对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6):561-567.

[10]李筠,王龙,任立凯,等. 播期、密度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连麦2号产量与品质的调控[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303-308.

[11]潘庆民,于振文. 追氮时期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2,22(2):65-69.

[12]徐恒永,赵振东,刘建军,等. 群体调控与氮肥运筹对强筋小麦济南17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2,22(1):56-62.

[13]朱统泉,袁永刚,曹建成,等. 不同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1):150-152.

[14]沈建辉,戴廷波,荆奇,等. 施氮时期对专用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运转及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1):55-58.

[15]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等. 不同追施氮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1,25(3):559-562,569.

[16]李姗姗,赵广才,常旭虹,等. 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461-465.

[17]赵俊晔,于振文.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6,32(4):484-490.

[18]王竟绍,董召荣,张健,等. 密度、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38(1):14-19.

[19]Lloveras J,Manent J,Viudas J,et al. Seeding rate influence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irrigated winter wheat in a Mediterranean climate[J]. Agronomy Journal,2004,96:1258-1265.

[20]孙文鑫,马彩艳,朱有朋,等. 追肥时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5(1):28-32.

[21]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等. 群体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1):16-23.

[22]Otteson B N,Mergoum M,Ranson J K. Seeding rate and nitrogen management on milling and baking quality of hard red spring wheat genotypes[J]. Crop Science,2008,48:749-755.

[23]张军,许轲,张洪程,等. 氮肥施用时期对弱筋小麦宁麦9号品质的影响[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25(2):39-42.

nlc202309021836

[24]陆成彬,张伯桥,高德荣,等. 施氮量与追肥时期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27(3):62-64,75.

[25]孙国跃. 苏北潮盐土地区小麦氮磷钾适宜用量及施用效果[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282-285.

[26]姚金保,马鸿翔,姚国才,等. 氮素对弱筋小麦宁麦13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09,25(3):474-477.

[27]郭振升,崔保伟,张慎举. 沙壤土不同强筋小麦品种对氮素利用的效应[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436-2438.

[28]石玉,于振文. 施氮量和氮肥底追比例对济麦20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4):710-714.

[29]钱宏兵,朱德进,于倩倩. 氮素营养水平对中筋小麦扬麦16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71-73.

[30]Abedi T,Alemzadeh A,Kazemeini S A. Wheat yield and grain protein response to nitrogen amount and timing[J]. Aust J Crop Sci,2011,5(3):330-336.

[31]姚战军,张永刚. 水氮运筹对小麦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58-59.

[32]Ducsay L,Loek O. Effect of topdressing with nitrogen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winter wheat grain[J]. 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2004,50(7):309-314.

[33]周强,李生荣,雷加容,等. 密度和施氮量对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9,29(6):1078-1082.

[34]廖先静,杨会芳,郜俊红.优质强筋小麦郑农16成产因素与产量效应研究[J]. 耕作与栽培,2005(5):34.

[35]闫福春,陈青,徐秀珍.影响小麦产量因素对产量形成的贡献[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78-80.

[36]周芳菊,陈桥生,张道荣,等.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3):5287-5289.

[37]曾俊莉,拉拉古丽,钱焕焕,等. 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及产量相关性状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13,33(3):461-465.

[38]田纪春,邓志英,胡瑞波,等. 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J]. 作物学报,2006,32(11):1699-1705.

上一篇:幸福家庭工作总结下一篇:爱护校园美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