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2024-06-13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共8篇)

篇1: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平燕文

(甘州区靖安中心学校,甘肃 张掖 734000)

创造,是人类自由的产物和表现,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使客观的规律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的相统一,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履行世界的活动。因此,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双创能力包含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一直是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罗恩菲德认为创造性、探索和调查能力属人的基本驱力,没有这种驱力,人类便不能生存。创造力的发展是独立而自由地运用情感、智慧、生理、知觉、社会、美感、成长因素的结果。因此,我们的社会是促进、发展还是抑制儿童潜在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敏感的问题。而一个社会是否有利于其成员(特别是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最主要的是通过其教育表现出来的。所以,在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自己的目标体系中。

马克思从哲学和美学角度出发,将“创造性”视为与“自由活动”等价的范畴。创造正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活动。美术在特性上是自由的,这是因为比之于社会生活,更少受到规范的制约,人的很多愿望在社会生活中难以付诸实现,却能在美术创造的虚幻体中客观化和“实现”。因而,在美术创造中,人能拥有更大的自由,获得更多新价值、新方法的发现。另外美术制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个体成为这一过程的主宰,绝少外界干涉,因而具有较大的能动精神,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而且,这一过程的推进,还必须创造性地解决和运用技术问题。这样,超越追求、自由度和能动性,就可以使从事美术创作的人获得强烈的创造意识。因此,美术教学是最尊重学生个性、创造力的课程了

那么,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加强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呢? 一.重视创新、更新观念

创造力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创造灵感和创造实施(制作力)。学生制作技能,只是创造力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要使学生的创造力从完整的意义上得以发展,除一如既往地培养一定的制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注意激发创作灵感。美术教育者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通过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培养,让学生形成一种创造意识、创新精神。二.创新教法、活跃气氛

在灵感阶段,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和自由无拘的气氛,调节学生身心状态,启发诱导,提供多种选择性,将学生引入创造之域。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共同研究课堂实践的基础上,一致认为选择学生感兴趣、易创作的题材和采用尝试性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作画兴趣,发散学生思维。

1选择有趣的绘画题材,有利学生创造灵感的激发

对于少年儿童,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应尽可能以生动的内容和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此,我们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绘画内容,比如:见形想象画、太空人来地球、太阳十兄弟„„在画《十个太阳》这一课时,教师请小朋友画出十个不同脸形、不同光芒、不同眼睛、不同嘴形的太阳。正是这诸多的不同,迫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把熟悉的、简单的太阳变成不熟悉的可爱的太阳,当一个个圆形的、方形的、椭圆形、三角形的脸形,正方形、三角形、弧线形的眼睛的太阳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孩子们快乐、惊奇的情绪高涨到极点。在此时,教师再请学生继续创作不同的太阳,学生们不管是优等生还是中下等生,创造的灵感都有所激发,一个个截然不同的稚趣可爱的太阳跃然纸上,孩子的自信、成功感溢于笑脸。《见形想象画》是一种有趣的绘画形式,我在高年级和低年级分别尝试了两节这类课,学生作业各不相同,孩子们产生了许多奇思异想,创造性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及学生作业中得以充分体现。先介绍一下高年级的这一节见形想象画。教师先在黑板上板演了若干条毫无规律的直线、弧线,再根据这些线条无意识组合起的形状想象小鹿、象乌龟,并有意识地加上几笔,使形象更逼真。这种想象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所绘画作品无一相同。在低年级见形想象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随意地画出几个圆形,再请孩子们想象加上几笔是什么?大家说是乌龟、气球„„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如果是乌龟,那么乌龟可以在干什么?如果是气球,气和什么有关系?要求孩子们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画面。这类见形想象画,由于很少受到规范的制约,有更多的想象、创作余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一试。

2选择尝试性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散

近年来,我们在不同的班级运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尝试研究,我们发现尝试性课堂教学模式最能给予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适应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侧重点的美术教育。这种尝试性教育模式一般是先让学生自学课文,以个人对课文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没有教师的总结性语言,孩子们这时的观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是没有多大制约,因而思维是多向的、活跃的。无论是在创造思维得以充分发挥的想象画,还是在技能性较强的课程中,如写生、临摹、学生喷绘、拓印等,都有尝试性教学的优势。关于想象画这类课如何运用尝试教学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上面所举的《十个太阳》一课,便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我在上三年级的《拓印》一课时,同样运用了尝试性教学模式。先请学生通过预习、小组讨论后进行尝试性的拓印,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尝试,其实这一阶段正是学生思维活跃、想表现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尝试结果,不少学生由于水分过多、海绵使用不当,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时,我请拓印成功的学生代表介绍经验,请失败的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这一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是学习的主人,处于积极思维之中,创作能力得以真正掌握。

三。力争创造灵感与创造技巧的完美结合

创造灵感与创造技巧共同构成了创造力的完整内涵,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关系,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创造灵感出现之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表现方式和技法,指导学生掌握技法要领,并帮助他

们克服技法运用中的困难。譬如:一张创作作品如果要涂底色,学生费时、费劲,教师应教会学生快速涂底法,指导学生创作画更完美。

美术的生命在于创造,美术活动既遵循逻辑思维,更重视反常的、逆向的和发散的思维。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教学途径、方式是多样的,有待于每一位美术教师去发现、去尝试、去总结。只有这样,由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所形成的一种创造意识就会自动地渗透和泛化到人的方方面面,从而使我们社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推进社会迅速向前发展。

篇2: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摘要: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及人才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专业人才,在课程教学目标及现存问题分析基础之上,从四个方面提出跨境电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4-153-02

新经济形势下,基于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要,为稳步推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充分挖掘国内创新潜力,国家提出了“双创”重大战略。目前,政府通过深化改革,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行动,为进一步落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同时也说明改善经济、政策环境对于推进双创战略的重要性。

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对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将来就业提供良好的机遇,同时对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式要求、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提升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也是新的挑战。跨境电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对本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更好地将本课程与国际贸易专业技能衔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当前“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机遇、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跨境电商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一、国跨境发展及人才需求状况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明显波动变化,而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则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八年间交易规模扩大了5倍,由0.8万亿增至4.8万亿。20,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跨境电商增速也有所放缓。由图1可以直观看出,年,我国对外贸易较上年绝对水平有所下降,但是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绝对水平增幅明显,由上年3.75万亿增至4.8万亿,增幅达到28%,并且在对外贸易中跨境电商渗透率也在持续提高。目前,在技术进步、产业基础、消费升级和信用保障等四轮因素驱动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跨境电商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2万亿。

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及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提供了较好创新、创业机遇。然而,传统跨境电商教学模式与新经济形势下跨境电商发展对人才需求之间结构性矛盾问题也日益突出。由图2可以直观看出,目前国际贸易专业仍是跨境电商企业首选专业,社会跨境电商人才仍存在严重缺口,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是跨境电商企业在人才录用时也发现一系列问题,比如现有毕业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较差、就业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上述背景下,积极探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目前国际贸易专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本着对社会、学校、学生负责的态度,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培养专业知识扎实、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强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一)掌握跨境电商基本理论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跨境电商基础知识,了解跨境电商发展趋势,使学生对跨境电商学科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跨境电商B2B、B2C两种主要的模式,熟悉一些主要的跨境电商平台特点及基本操作流程,比如速卖通、敦煌网、WISH等电商平台。

(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通过案例教学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模拟仿真软件的操作,激发学生创业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校内主要借助电商平台,比如敦煌网、速卖通等,使学生对电商平台及其操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加强和校外跨境电商企业合作,通过实战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对现实行业的了解,同时也为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考察的机会,为将来创业积累丰富经验。

四、跨境电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跨境电商学科在我们国家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并且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跨境电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理论与形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课堂教学相对时代发展滞后,导致教学效果不能达到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预期教学目标。随着跨境电商在国际贸易中渗透率逐渐提高,绝对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及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跨境电商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时安排相对不足,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该校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商总课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环节18学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满足实际需要,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跨境电商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基于条件受限,暂时不能安排学生到电商企业进行实战学习,主要还是通过课堂讲授,结合典型的B2B、B2C电商平台,比如阿里巴巴国际站、敦煌网、WISH等平台,使学生对跨境电商实战操作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结合模拟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实战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一部分同学兴趣、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未能很好达到预期效果。

(二)学生专业认知能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生专业认知能力不足,导致学习比较盲目,功利心较强,这就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跨境电商也不例外,对于理论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中仍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不够,教学效果不明显。追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对其专业没有一个很好的認知,对本专业及学科认识不够,尤其是课程与社会实践如何实现对接,学生理解不到位,对未来没有形成良好预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设计课程规划,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考核机制尚不十分科学

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论文和实验报告。现有的考核机制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的。论文主要考察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检测;通过模拟仿真软件操作,促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交易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对有条件创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引导,为将来创业奠定基础。然而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提交的论文拼凑现象明显,实验报告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效果。

五、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跨境电商教学改革思路

,我国开始正式启动跨境电商。目前,国内本科院校开设跨境电商专业相对较少,更多地集中在高职院校。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国内一些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跨境电商课程,在课程教学环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基于双创背景下,结合上述问题,笔者对跨境电商课程教学进行思考。

(一)跨境电商理论是基石

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确保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以“赛”促学促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类各级跨境电商比赛,比如实战模拟、征文、“挑战杯”等。通过参与各种征文比赛,促使学生感受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慢慢培养其创新能力。通过实战模拟大赛,体验创业的艰辛过程尤其是从中得到的愉悦,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创业意识。同时借助“挑战杯”项目,形成众创的良好氛围,带动学生创业意识。

(三)充分发挥学院“创客”平台

通过学院创客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的智力支持,鼓励学生组队在敦煌网、WISH等平台进行开店,并不定期对于开店心得进行交流,不断学习促进,形成一个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学校通过传统教学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然而在学校理论知识的运用收到较大的限制,仅仅局限于模拟仿真软件的操作,操作环节虽然与现实比较相似,但是学生体验不到实际创业的艰辛和压力,学习动力和压力不足,学习效果不太理想。而电商企业能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学校可以提供企业所需要的实习、工作人员。积极走出去,寻求长期稳定合作企业,实现校企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不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丽红.基于创业教育的跨境电商课程教学研究[J].经营管理者,,(08):462-463.

[2]楊晶晶.跨境电商课程实战型实训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181-182.

[3]王琼.新形势下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93-98.

[4]毛姣艳.跨境电商发展给高职外贸人才培养的启示[J].当代经济,2015,(34):130.

[5]范新民.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跨境外贸电商人才培养:跨界融合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3):101-107.

作者简介:

篇3: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而高等学校的教育也在大踏步向前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其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创新创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以“应用为本”为特点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教学资源和方法、质量评估标准、培养方法等多角度提供保障。其中,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锻炼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生产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普遍受到冲击的问题,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机电工程系改进了建设思路,重新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并付诸实践。建立起“以铸造信息学院特色育人品牌、培养中部信息领域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努力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学生创新竞赛为龙头,以升级现有实验室为基础,以完善工业4.0实验室为重点,以发展校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为依托,注重创新实践教学,以实验项目为载体,以激励机制和质量监控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初步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1 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双创能力培养,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总体设计,也是高校对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5年我系从优化创新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切入点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并凸显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为培育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1]。

1.1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创新教学模式

以“发挥现有,完善提升”的思路,辞旧迎新逐步推行“CDIO”教学模式。通过优化创新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调整实践内容,增加创新实践活动,强化实践设计项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扩大实践教学环节在总教学学时中的比重;其次,调整了实践教学内容;再次,部分实践课以项目教学模式单独开设。比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增加了设计型实验、探究式创新实习及创新创业课程,减少了验证型实验和模拟实验,以创新项目推进高校教学建设。

1.2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优化通识教育培养计划

坚持课前、课内、课外协同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以精英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三大特色教育品牌为亮点,以名人大讲堂、名师课堂、双体系教育、素质拓展为支撑,铸造信息学院的特色育人品牌。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的同时,需要完成通识教育的学分。通识教育培养计划作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后的辅助培养战略解决了培养什么,怎么培养,靠什么培养,着力打造优越的育人品牌。

1.3 逐步实现多元化与多层次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战略

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学生的差异建立多样化和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对全球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理解;提高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的能力,可以结合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性研究并获得新成果;增强学生沟通能力,可以与多样化背景下持多样化观点的人群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并达成特定目标,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方面达到3C(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沟通能力)标准。通过建立“创新创业与实践教研组”、开展“高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计划”、“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双体系教育)”、“实验班教学计划”等形式,创建多元化实践教学环境,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核心模块,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2 逐步健全实验教学资源库,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1 开放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资源共享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受时间、空间及其他因素的限制,同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挥。此外,固定实验室开设固定实验的做法造成实验设备长时间闲置。开放实验室建设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可以给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结合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实习等不同实践项目,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可以着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我系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高校开放机房的建设而深入整合实验设立开放实验室,将全新的教学理念、丰厚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技术、探究的教学模式和规范的教学管理结合,建立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库。

2.2 充实实践内容体系,强化创新实验室建设

为了提高专业和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我系以优势专业建设为契机,本着“立足机制,惠及全员”,拟建设以“工业4.0”为引领的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智能化加工“虚拟”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智能化机器人实验室、3D打印技术实验室、工业4.0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以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项目为龙头,与通识教育方案、毕业设计相结合,丰富了实践内容,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和良好平台。

3推进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学生实践和创新的空间

我系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实施“远交近攻”方略,体现“引进领先,服务地区”的理念和企业合作建立社会化华北智能制造培训中心;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以榆次和江浙为主新建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现已与若干企业(如山西优逸客有限公司、甲骨文、江苏昆山兴凯胜有限公司、北京凌阳爱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康拓红外有限公司等)签署合作协议,与部分企业创建嵌入式培养模式,获得企业的支持,初步达到共建共赢。目前,我系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初步取得良好成效。

4 推行“CDIO”毕业设计模式,促使学生实践中创新

我系针对毕业设计现有问题及社会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逐步推行“CDIO”毕业设计模式,逐步优化毕业设计过程与考核,不断提高设计质量,从而使得学生从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能力[2,3]。在“CDIO”毕业设计模式推行过程中,有下面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4.1 课堂迁移校企合作基地,产学研结合完成毕业设计

随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双创能力的需求逐步提高,高校可以与校外企业联合培养互惠共赢,从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个理念值得毕业设计改革借鉴。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推行毕业设计改革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场生产中,从而解决生产现场的技术问题。此外,毕业设计创新成果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共赢。这样改革推行该模式,可以使学生针对生产实践的实际问题作出设计而不是“纸上谈兵”。也可以将各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等作为设计课题,在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完成设计,实践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4.2 以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为目标,推行毕业设计模式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一体化式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指导模式、任务分配、质量监督、教学形式等方便进行分层次和多元化设计。同时,在毕业设计质量的把控上,我们可以采取双向质量评价。

5 依托创新实验项目和学科竞赛,营造良好双创氛围

我系以“学科创新竞赛和创新实验项目”为龙头,着力打造优越的创新创业气场和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努力为大学生搭建自主创新平台,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实验项目体系,激发学生积极动员,模块化实践,项目分级管理。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点面结合,培养学生双创意识。

6 完善管理制度,多角度监控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4]

我系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院、系、教研室实践管理架构。先后制定了《实验实训中心关于实验室及实验员管理的相关规定》、《本科毕业设计管理规定》、《机电工程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强化并完善了我系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严格管理。同时,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监控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毕业设计质量标准、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网上评教机制、校外实习机制等。

近年来,我院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中部信息领域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落脚点,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丰富的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以“创新驱动项目,带动专业建设”的管理理念,为具有双创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并初步取得良好成效。

摘要:在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双创(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的智能制造人才的基础是实践教学。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为案例,从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实验教学资源库、搭建校企合作基地、推行CDIO毕业设计模式、创新实验项目和学科竞赛、完善保障体系等多方面分析和总结了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验及启示。对高校工程类专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秦磊华,石柯,甘早斌.基于CDIO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

[2]郑薇薇.基于CDIO的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大连理工大学,2010.

[3]何朝阳,曹祁,杜树旺,张英杰.基于C&P-CDIO模式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J].高等过程教育研究.2013(02).

篇4: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藝术

1.采取历史背景与本课知识相联系的原则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美术书中的名画《椅中圣母》时,我以讲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开题,先介绍米开朗基罗、拉菲尔等人物,使学生对其历史有一个简单的认识。然后着重对拉菲尔进行介绍,引出《椅中圣母》。

2.采取学和做相结合的方法

如,《用泥条盘筑陶罐》一课先让学生自己做出各自不同形状大小的罐子,然后再鉴赏书中陶罐,让学生说出书中陶罐有什么特点,教师播放不同时期陶罐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于陶罐的认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处理,达到更好的状态。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进行再创造。《绘画中的黑白》一课我感觉单纯地让学生理解,并制作是有许多难度的,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的客观事物是很具象的,在以往描摹对象的过程中不敢大胆取舍,在素描时只有线的变化却没有大面积的黑白对比,因此,我用了从抽象到具象的认知过程。让学生描绘桌子或窗子的投影,这样做使学生不必因为像与不像而感到束手无策,大胆描绘,而展示在学生面前的也是一幅抽象而生动的美术作品,然后选出几幅学生的作品讲授黑白对比的意义,这样学生的胆子放大了,思路放宽了,再表现一幅作品时也不必束手束脚了。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尝试着改变过去比较封闭、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与课外、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与沟通。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使每个学生真正地动脑、动口、动手,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与创作中去。如,美术手工课中,不必让学生按照设计好的统一方法和步骤来制作、粘贴,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摸索出新的方式、方法来完成,让学生体会其工具、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并加以讨论。

三、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强大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是丰富的,也是多样的,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范画,进入艺术殿堂参观,了解历代大师在艺术史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观看时装模特的展览,有很多我们不能亲临的地方,多媒体都会带你实现,可以开阔视野,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中心小学校)

篇5: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李子芬

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校正学生的审美观,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它的实践性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力,让学生体验实践带来的成就感。通过对学生审美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的训练,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标准。

一、从培养兴趣着手,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共性。通过对各种经典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学生们对这门学科有了兴趣,他就会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积极参与,主动能动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因此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兴趣着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使学生创造欲的释放与持续保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改变美术课不“美”的局面,就要转变教育思想,从单纯的“讲”中走出来。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创新的关键在于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不改变长期以来“满堂灌’或“都不管”的课堂模式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把学生从接受者的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变单纯的接受者为创造者,让学生感受创造的乐趣,课堂教学自然生动活泼,学生自然乐学爱学。

1、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现在的电教设备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观赏名画名作,使学生产生精神愉悦和学习兴趣,激活创作的欲望。

2、以创作主题为基础,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创作的内容来满足他们创作的需要,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各种创作方法(绘画、剪纸、泥工等)和创作材料,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促使创新欲望的产生。

3、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和社会接触,去面对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和社会中的真实生活,使他们能真实的了解自然与社会,并从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增加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激活学生思路非常重要的,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上,在创作和发现上,达到最佳状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只有思维上的创新,才会有能力上的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直接感受、想象和灵感,激发儿童自身存在的潜能,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不断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发现中得到发展。

1、科学地设置问题,使学生有积极思考、设想和探索的可能。

根据知识点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或情景,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钻研,帮助学生克服浮光掠影的缺点,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开启知识宝库,发展思维能力都有益处。所以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和广泛了解对象的基础之上,经常设置一些不易发现和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努力开启他们的创造型思维,在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性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使他们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和创新,从热作像真正的成功之路。

2、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术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一堂美术课必须要重点设计指导学生创作的内容。添画游戏

组织学生对没有完成的作品或某个几何形状进行欣赏,让他们想一想、试一试,经过添画能把它们改成其他什么作品。给作品命名

出示无题目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后组织他们进行命名比赛,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对画作内容的理解,给它起个合适的名字并说出理由。改错练习

鼓励学生对失败的作品或创作时的失误之处不要轻易的扔掉或进行涂擦,多想一想能通过什么方法手段把这些失败失误弥补过来。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篇6: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摘要】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美育就是去世俗化和功利化,把情感从资本和欲望的冰水中打捞出来。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说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世俗束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自由。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学界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设情境;以情促教;审美能力 审美意识和能力将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小学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才能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关于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

一、教学方法“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听过许多特色的展示课,课堂表面的热闹非凡、花枝招展,难道这就代表了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的快乐吗?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更要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等,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造,妙在灵活。对不同的教材可采用不用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常有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美术课更接近生活。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活跃的氛围中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创造玩的条件,使其享受玩带来的快乐,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如智力抢答、讲故事、变魔术等。在书中看到一位老师的《色彩的世界》一课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在桌前放了一杯无色的水,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以魔术师刘谦的形象出现,搅动杯中的无色水,谁知水在老师的搅动下慢慢散开变出很多种颜色,让学生初步体验色彩变化。像这样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后的课堂教学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教材。学生们喜欢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而多媒体的直观具体、变换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思考、体验、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学习完成学习目标。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和课本的思维圈子,在美术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

四、鼓励、引导学生创作方法要“多变”

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创造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开拓和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效用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美术课堂练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低年级学生较侧重“联想”训练法。如:教师在宣纸上用各种颜色晕染形成肌理效果,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纸上变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岛屿,有的说变成老鹰、鹿角„„还可以利用图形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白色的背景上画上几个五彩的小圆圈,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由这张画你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说:天空上放飞热气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绿色的海洋里鱼娃娃们吐的小水泡„„这样,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情想象,去享受图形的变化带来的快乐。当今社会正需要这种不拘于格的创造意识,需要孩子们把想象运用到创造上。总之,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教学过程的创新性,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渗透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意识,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扬长避短,勇于创新,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美术教学,提升美术教学的魅力。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乐趣,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五、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是增强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 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文化修养。马克思认为:“如果你 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二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其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评价是审美的升华。再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应在帮助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发挥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创造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的内在美,从而造就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才。

六、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美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并使之相互渗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却不注重养心„„内在美被忽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深入的,或者说是深刻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应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深刻辨析的意识,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刻的思想性之 上。当然,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

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七、结束语

篇7: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参加高考和全面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培养历史兴趣

[摘 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参加高考和全面持续发展的

必然要求。然而,通过对当前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状况的调查了解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现在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特别是中学生的各方面历史能力特别差。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高考和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需要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培养历史兴趣

第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调查研究和平时的实际教学工作,深刻体会到现在高中学生的历史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误解: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就是备考应试。学生没有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历史思维的方法,不会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从而导

致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特别弱,诸如阅读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都不强。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考对学生在历史能力方面的要求差距太大,与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符合。本文就是针对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方面的各项能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最终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高考的需要,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二、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构成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目标的知识和能力部分中指出,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历史技能,二是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目标: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能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各种历史之间的关系;能科学地比较不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并发现其异同;能运用基本的历史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作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

第三、高中学生历史能力培养的策略或途径

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因此,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元化和复杂的,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学生历史能力培养的策

略和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直接的内部动力和先决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些目标的实现,兴趣是先决条件。因此,让学生觉得有趣,让学生喜欢学习就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历史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既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又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丰富活跃的思想文化,这些广博的知识对中学生极具吸引力。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主要谈谈三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非常重要,其形式方法又丰富多彩,有问题导入,有故事导入,还有图片或材料导入等等,最根

本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和指向新知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主要有地图、画片、幻灯片、电影、录像、插图等。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图片,引入相关或相近的历史故事,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缘由的探索性学习兴趣。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将历史课堂所讲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在的紧密性和连贯

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不知道过去就不了解今天,只有通过历史的今天,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社会问题的历史缘由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

(二)老师引导,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很多,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导读法教学。其方法是:教师起导向作用,学生以自读为主。教师的”导”,主要指适时的引导,关键点上的设疑提问,把握章节重点、难点,归纳章节知识体系及其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形成驾驭教材及知识的技巧,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基本史

实和理解历史概念及历史结论,关键处进行讲解,并要讲深讲透等。要求学生充当”发现者”,”探索者”,学习的积极主动者,读教材目录、引言、正文、大小字、表格、地图、注释、补充原始材料等,智力好的学生编写出章节内容提纲。在整个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洞察全局,巧妙推理,因势利导,导之有方,学生要勤于阅读,善于标记,发现问题,及时提问。通过教师的提问引路,疑难突破,提纲总结,使知识分解,学生易记易懂。同时,督促学生紧随教师思路尽力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分析,提取课本中最有效信息,并概括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教材的内容之美,语言之美,也能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不留死角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现阶段高考阅读”材料分析”能力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立足基础,注重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所谓分析,就是”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从整体事物的个别方面研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客观事物是复杂矛盾的统一体,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部分本来是相互联结的。为了认识该事物,就必须把各个部分暂时地分解开来,分别地加以认识,从多方面和多种现象中发现构成该事物的基础和本质的东西。所谓综合,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按其内在的联系有机地联合为一个整体。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必不可少的基本的思维方法。同时还是其他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或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呢?我认为,第一是交给学生思维操作的具体方法。以结构分析综合法为例,在对同一类别的历史概念进行过几次分析综合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析综合的具体方法,然后指导学生

运用该方法学习类似的新问题。第二是长期渗透,待机而发。长期渗透,是指教师必须从高一初始年级就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分析综合。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有较长时间的自我体会。第三是设计专门的习题,从中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并进行专题训练,通过有目的的程度化的思维操作实践,加速该思维方法内化的过程。

(四)贯彻三维目标,注重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功能和教学实施问题时,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什么是历史意识?学术界的解释并不一致。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理解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呢?关键是要全面贯彻课程教学 的三项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此外,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学的核心概念,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些理性的认识。

(五)研究试题,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就包括答题的能力,也就是论述和论证的能力。学生们最头痛的是,问答题和材料题,他们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与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都认为似曾相识,却又无法下笔。面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的又一个重点是:从学生面对试题的最弱处下手,研究大量试题,广泛搜集新型综合题,运用纵横、归纳、小结等方法,加强课后新题型的训练,每天布置一个综合题或材料题,由教师引导、归纳答案。对学生要求是:第一是审题。审清题意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拿到题后,必须默读三遍,抓住题的格式和关键词语,是分析,还是比较,是

叙述,还是概括,是评价引语,还是现实热点。第二是列纲。要求筹划全局,突出条理化,强调准确化,要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第三是作答。这是关键所在,要驾驭好史实和文字,繁简适当,运用历史学科语言,答出”历史味”,突出本学科的特点,不答”外行话”,不夸张,不罗嗦,字要写的工整而迅速。第四是检查。答完后切忌过早轻松高兴,还需要仔细默读一两遍,反复修改。

篇8: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一)双创能力的含义

双创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双创能力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 创新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之上,不断有新的认识,能够求疑难和存异,总结和归纳,使成果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创业是指学生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能够具备从事工商企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创造者的活动。 创新是实现创业的重要基础和技能素质。

(二)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内涵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把双创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 让实践教育与理论课充分融合和渗透, 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以合理性、可行性为原则, 把实践教学课程按难易程度和职业技能的递进性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双创和发展能力四个阶段来设置实践课程;让各门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保证做到内容真实、情境真实、评价与考核全面、监督严格而又具弹性, 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把双创教育植根于专业课程之中,让双创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为充分就业奠定基础。

(三)构建基于双创能力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意义

1.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通过建立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并有效实施, 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而非只是理论化的感观认识。

2.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 更是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源泉。

3.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符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尽快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

二、当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践课程内容少。 一般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实训课程往往只有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 这些实践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仅仅只是会计专业技能的一部分,不能涵盖会计专业技能的全部,而不经过综合性的实训课程的训练, 学生将很难树立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和模式仿真效果差。 多数实训课程只是把书本和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拿来做,实践内容多是以简单案例的文字形式出现,无实践基础,缺少形象化感知,不能真实展现企业情境和具体业务。 三是实践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系统性不够。 实践教学应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现有的实践课程设置,仅局限于几门课程且大都安排在本门课程的理论课结束以后的最后几个学时里(课内实验),而且课程之间孤立、无交叉,这违背了会计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 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四是不能突出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岗位和双创能力需要在专业条件和环境下练习,流于形式不能提高。五是实践课程安排“班型大,人数多”。由于应用型院校近几年扩招,会计专业学生人数激多,按大班型、大群体开课和实施,影响实习效果。六是实践课程实施效果不明显。 原因有三:学生人数多,差别大,难协调;缺乏实施方案;缺乏稳定的指导和有效监控, 涉及主体配合不够,实践教学走过场。七是评价和考核方式过于教条, 多半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而企业、学生、实习团队不参与。

三、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

(一)“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既强调专业性又强调创新性, 是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技能的综合体现, 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和实施,贯穿于全部学年。 具体如图1 所示。 实践课程体系构成呈阶梯渐进式向前推进,按大学四年,每一年培养能力和目标不同,分为四个阶段:基于岗位需求的基础技能(第一年,包括基本会计技术、熟悉会计岗位分工、企业管理和财务流程认识、计算机操作、撰写与交流能力等)、 基于专业知识的核心技能(第二年,包括中级财务知识与实务技能、各专业方向技能、单项强化能力、发现与发挥特长等)、基于行业特征的综合技能(第三年,包括专业综合技能、创新与拓展能力、熟知创业法规等)、基于社会环境“双创能力”(第四年,包括论文撰写能力、 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综合就业能力、 实现就业目标);每个阶段的课程活动均在表中列示。 双创教育不能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而是各项专业课程的应用、拓展、创新等,并服务于社会活动。

(二)会计学专业持续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八个”特征

1.实践实训的目标清晰。 把培养 “双创能力”作为提高职业能力的重点,把专业实践课程与双创能力融通。双创能力作为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应予重点培养。

2.以 “循环渐进”的形式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 从专业教学第一门课开始, 实训即介入其中。 各项训练持续推进,根据各阶段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目标不同,设置不同的实践实习内容和实施步骤、方法,直至全部学习阶段结束。

3.实践形式多样。 根据实践实训内容及其教学要求灵活安排,实训项目可以是某门课程的一部分、单独一项讲座、单项或综合竞赛、一门课程、一项考核等,可以在课堂、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企业,也可把企业专业人才请进课堂等。

4.实践过程具有层次性。 即注重阶段性,从分析学生不专业特点,由浅入深进行,去制定计划和目标、内容和进程。

5.注重实施的有效性。 每个阶段的实践实训项目都有明细目标、详细内容、考核标准、实施方法,并与相关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或与企业认证接轨,保证实践活动与实际融通。

6.情境真实。 实验实训的环境要加强仿真性,如实验室财务处室化布置、纳税大厅建设、模拟银行等,努力达到企业和相关部门的真实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激发兴趣。

7.内容真实。 指学生的实训材料都必须取材于真实的经济业务,使用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学生只有接触到真实材料,才会在未来工作中得心应手,树立业务处理和职业判断的思维和习惯、做法。

8.考核和评价立体、全面。 要求教师和相关主体(企业、实训组长、部门领导等)多个评价主体给出学生成绩,包括操作结果考核、工作态度考核、协作与表达能力考核、创新能力的考核,更体现实践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监督过程严格而且灵活。

四、 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采取 “师导生创”制

确立“师”和“生”的双主体地位,“师”在于导,“生”在创。每个实践实训课程都安排指导教师,且教师要具备双师能力,也可让企业管理者担任,把教师安排在实训室、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和学生一同实习和调研、实践,并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使师生在双创氛围中学习和研究,师生的双创能力共同提高。

(二)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主要有课、赛、讲、仿、企、写、思、考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实训活动。 (1)校内专项模式: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成本与审计实训、创业论坛、会计上岗证、会计师职称考试培训等;(2)会计实验实训室模式: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专业实习、会计软件应用、企业沙盘等;(3)校内公司模式:基础会计与财务流程实训、 办税与税收实务等;(4) 校外企业:创业计划书和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资本筹划等;(5)校内与校外结合:出纳业务、单项学科竞赛、综合学科竞赛、会计综合实验、创新创业项目大赛、ERP软件应用、就业指导训练等。

(三)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1)设立校内外 “大学生创业政策”商务与咨询免费平台(网站)。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创业就业信息,熟悉政策法规。(2)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引入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引入学校,营造企业的职业文化氛围,做到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3)建立校内“创业园”。要充分利用应用型院校场地优势,把闲置的校园厂房、教室利用起来,提供场地及仿真岗位锻炼,让那些有着强烈愿望、 有一定创业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有用武之地,通过实践,熟悉工商税务知识,寻找项目,同时,邀请投资者进入创业园,帮助学生寻找投资人和创业机会,形成一个产业链模式,即便不会立刻成功,也为将来创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时间

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模式实习、社会实践、企业调研、企业沙盘模拟等的时间安排为1 周左右(或6—12 学时);创业计划书和撰写报告、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创业资本筹划等时间为2—3 周; 计算机操作技术、ERP软件应用等时间为3—5 周。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为14—16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建账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工作上岗证20 学时;出纳业务、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就业指导训练、职业生涯规划、成本会计实训、审计实训等6—12学时;其他可利用业余时间机动安排。

(五)学生接受双创教育的辐射面和受益面要广

保证80%的学生成为双创教育的孵化对象,60%的学生在大三中至少参加过双创活动,30%的学生成为双创活动的骨干,至少20%的学生在大四时,具备独立创业或与他人合作创业的能力与条件,或创业成功,或有创新项目受企业认可和应用。

(六)推行 “全方位”人才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

积极推行“职业化导向”的考核,要对不同的实践项目赋予不同的成绩权重。 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校内外导师、部门和团队领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考评内容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操作、撰写与总结、参与协作、质疑与创新能力等,“以评促建”不仅保证日常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取得实践课程建设的长足发展。 合理的考评方式必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 教学质量的提高置身于不断改进和更新的循环体系之中,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体系,逐层搭建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改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 能够摆脱会计专业枯燥的理论学习,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和实践化,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摘要:科学的课程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充分的保障作用,本文探讨了基于双创能力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优化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实施,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并能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水平。

上一篇:就业推荐表个人简介下一篇:科室上半年工作汇报会上经验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