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使用规定

2024-06-14

会议室使用规定(精选14篇)

篇1:会议室使用规定

会议室使用规定

1.会议室由行政部门负责;

2.会议室周二至周六供中药仓库工作人员分装花茶、自包装产品使用,如会议室有其他安排,另行通知;

3.周一例会前,中药仓库工作人员负责将会议室桌椅归位,打扫会议室卫生;

4.周一例会结束后,参会人员应即可打扫会议室卫生;

5.使用会议室的部门,必须爱护会议室的设施,保持会议室清洁,用后及时整理:打扫卫生(包括黑板擦干净,白板笔盖好,桌椅归位),检查安全(关好门窗,空调,电灯);

6.任何部门或个人未经行政部门同意不得将会议室的各种设施拿出会议室或转作他用,违者发现一次乐捐50元;

7.与会人员要爱护会议室的公共设施,损坏赔偿,做到会散、人走、电源关。

8.本规定由行政部制定,经审批后自颁布之日起执行。负责人:行政专员 会议室固定资产清单:

白板2块

桌子5张

椅子9把

空调1台

饮水机1台

电扇1台

新乡市传仁堂大药房

行政部 2013-11-25

篇2:会议室使用规定

会议室使用规定

为加强医院会议室的管理,做到会议室使用规范有序,提高会议室使用效率,确保会议室财物安全,经医院办公会讨论同意,制定会议室使用规定。

一、本规定所指会议室主要指医院门诊二楼小会议室和大会议室。该两处会议室由医院办公室统一管理,并负责使用调度。

二、小会议室的使用

1.为避免同医院重大活动和重要接待相冲突,各部门、各科室安排的各种会议及活动需要使用小会议室时,召集人需提前向医院办公室申请,说明会议主要内容、参会人数及使用时间,由办公室决定是否同意使用。

2.社会服务部负责小会议室的日常环境维护,做到会议室干净整洁,桌椅排放整齐,并负责茶具消毒存放、饮用水及会后卫生清理;宣传科负责有需要时台签摆放、宣传标语的布置,并负责提供、调试会议用品如投影设备、话筒等。

3.小会议室使用过程中召集人即为责任人。活动期间,要爱惜会议室的设备及物品,特别是多媒体设备等。室内配置的设备、桌椅等未经办公室许可,不得随意搬动挪用,否则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4.小会议室使用完毕,召集人或委托人必须通知并等待社会服务部人员检查室内电源是否关闭,物品是否完好,清理卫生后关门落锁。

三、大会议室的使用

1.大会议室的日常卫生和电路维护由后保部负责;电脑、投影仪及相关线路由信息科维护;有需要时台签、座次、话筒等会务准备由宣传科负责。办公室负责巡视,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部门维修、整改。

2.医院日常培训(周二、周三、周四下午)使用大会议室时,相关部门负责人直接通知保卫科开门并打开电源。组织培训者应提前10分钟打开投影仪、话筒及电脑并进行调试。遇故障自己不能处理时通知信息科人员处理。培训结束后,组织者负责活动线路的及时收拢并存放在主席台抽屉,并通知保卫科关门落锁,由保卫科负责关闭一切电源。

3.院务会议及医院承办的其他各类活动,经医院领导同意后,由办公室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会议室使用。

四、常见问题及责任追究

1.忘关空调、忘关灯、忘锁门。小会议室如果召集人会议结束后通知了社会服务部人员前来锁门而出现上述情况,责任在社会服务部;如果未通知或忘通知,责任在召集人。同样,大会议室出现上述情况,责任在培训组织者或者保卫科。未造成财产损失者,给予通报批评;造成财产损失者,由责任人原价赔偿。2.大会议室电脑线路及开关不收拢。会议结束后,若见连接电脑的地面线路杂乱存放,开关盒未关闭,责任在培训组织者。造成线路损坏者,给予通报批评,由责任人负责赔偿。

3.投影仪电源不关闭,导致长时间待机。责任在培训组织者。发现一次给予通报批评,出现两次及以上者给予经济处罚100元/次。

4.会议室内茶具、桌椅等物品损坏,由具体责任人负责赔偿。

5.其他问题出现后由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共同讨论判定责任。

本规定自2015年9月1日起实施。

篇3:个人剂量计使用管理规定体会

关键词:个人剂量计,使用,管理

为更加完善地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保证全院数据监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规定, 设备科负责对全院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并制订了《关于印发江门市中心医院个人剂量计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的制度。按照管理制度, 设备科抓好落实, 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益, 现总结如下。

1 明确使用个人剂量计的人员

根据《关于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规定》要求, 当放射工作人员一年受照的剂量当量有可能超过5m Sv (0.5 rem) 时, 必须接受常规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对接受的年剂量当量低于5m Sv的放射工作人员, 可根据需要进行个人剂量或工作场所的监测, 并作记录。目前我院参加个人剂量监测的有放射科、核医学科、放疗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口腔科等放射工作人员共196人。2012年、2013年完成检测率达100%。

2 个人剂量计佩带要求

(1) 对比较均匀的辐射场, 当辐射主要来自前方时, 剂量计一般佩带在左胸前, 对辐射主要来自人体背面时, 剂量计应佩带在背部中间。 (2) 对工作中穿戴围裙的场合 (如医院放射科) , 通常应佩带在围裙里面躯干上的剂量计估算工作人员的实际有效剂量。当受照剂量可能相当大时, 则还需在围裙外面衣领上另外佩带一个剂量计, 以估算人体未被屏蔽部分的剂量。 (3) 只有当受照剂量很小且个人监测仅是为了获得剂量上限估计值时, 剂量计才可佩带在围裙外面胸前位置。 (4) 个人剂量计在非工作期间应避免受到任何人工辐射的照射, 统一保管。 (5) 对照剂量计 (本底) 由各放射工作单位放射防护管理负责人保管在无人工辐射源照射的地方。 (6) 工作人员工作时, 应将个人剂量计随身佩戴, 禁止将个人剂量计遗弃在机房内。

3 个人剂量计收发

根据管理要求, 各相关科室个人剂量监测名单上报由科室主任签名确认。科室指定专人负责个人剂量计的收发工作 (每季度一次) 、登记回收仪器个数, 由科主任签名确认交回设备科。科主任同时确定该放射人员继续开展或暂停该同志的上岗以确保身体健康。

4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处理

当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全身受照剂量低于年剂量当量 (或年摄入量) 限值的3/10时, 只需记录个人剂量监测的结果。对高于年剂量当量限值3/10的人员, 应记录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同时要查明原因, 作出相应的放射卫生评价。当工作人员受到异常照射时, 应按《广东省职业卫生检测中心发放的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达到/超过调查水品剂量核查表》进行登记, 并将此表存入个人剂量档案中, 同时迅速上报检测中心。由于人为原因导致个人剂量计监测结果超标, 而造成影响和后果的, 由个人承担一切后果, 不能进行职业病鉴定申报。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剂量异常, 要加强监管。

5 档案管理

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记录 (包括个人剂量档案, 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和事故受照的详细说明, 应当保存足够长的时间, 通常在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后还应保存10年, 由于技术上的需要可以保存30年。

6 个人剂量计成本管理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成本是医院承担的, 如果因个人剂量计丢失, 而导致全院数据监测不完整, 将对个人剂量计丢失的人员 (由科主任签名确认) , 由科室承担当季度的监测成本 (以丢失的盒子计算) , 每个剂量计100元。

7 结论

通过个人剂量监测, 有效地保障了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确保了医疗技术的开展, 促进了医院建设。今后, 我们还将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1) 加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 完善规章管理制度; (2) 提高临床科室对院设备科个人剂量计使用管理的配合; (3) 保证个人剂量计佩戴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徐韬, 范晨阳, 李晨嫣.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管理体会[J].中国辐射卫生.2006, 12 (4) :4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R].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3]魏春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 12 (9) :236-7.

[4]王永刚, 冯子良, 陈宏, 等.某医院2008-2010年从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13, 21 (9) :624-7.

篇4:自觉使用国家规定的计量单位

关键词:量和单位标准自觉使用

一、要强制使用国家规定的计量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办公室里用的空调机是一匹的;大彩电是52寸的;今天天气很热,气温高达摄氏35度;汽车开得很快,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20公里;这两个月用了345度电;等等。这些话听起来没什么不妥,但实际上都是不规范的。1984年,《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的第一条规定就是“我国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1986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主席令第28号)第三条规定“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这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们应该使用哪些计量单位,不该使用哪些计量单位,即物理量和单位的符号、名称和中文符号、中文名称都要严格地按照规定使用,这是强制执行的,而不能随意使用。如上面例子的正确说法应该是:办公室里的空调机是735瓦特的;大彩电是132厘米的;气温高达35摄氏度;速度达120千米每小时;这两个月用了345千瓦时的电。

长期以来,我国在量和单位名称及其符号的使用方面比较混乱,一直是两制(米制和尺斤制)并用。1959年,我国颁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米制,限制英制和废除旧杂制。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规定“1990年底以前,全国各行各业应全面完成向法定计量单位的过渡。自1991年1月起,除个别特殊领域外,不允许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全面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正确地使用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及其单位,使学生养成自觉使用国家规定的计量单位的良好习惯。

二、在教学中未能正确使用国家规定的计量单位的表现

1.在口语中容易把物理量的复合单位表述错误

例如把水的密度1000kg/m3读成每立方米1000千克;把某同学的百米速度8.2m/s读成每秒8.2米;把冰的质量热容2.09×103J/(kg·K)读成2.09×103每千克每开尔文。上述表述都是错误的。按照“组合单位的中文名称与其符号表示的顺序一致,符号中乘号没有对应的名称,除号的对应名称为‘每’字,无论分母中有几个单位,‘每’字都只出现一次”的规定,上述正确的读法应是:水的密度1000千克每立方米;某同学的百米速度8.2米每秒;冰的比热容2.09×103焦耳每千克开尔文。

2.在课堂板书中出现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

(1)不注意区分或写错了量符号(外文字母)的正斜体、大小写

在标准中,符号的正斜体、大小写表示的是不同的量或单位。如小写斜体s表示路程,小写正体s表示时间单位秒,大写斜体S表示面积,大写正体S表示电导单位西门子;小写斜体p表示压强,大写斜体P表示功率;小写斜体v表示速度,大写斜体V表示体积;等等。虽然在课堂板书中容易把它们混淆,但应保持头脑清醒,规范板书。

(2)在运算过程中混淆物理量和数的概念

例如在下列计算电阻RAB的算式中:

RAB=R1+■=…步骤1

1+■=……………步骤2

2Ω……………………步骤3

或RAB=R1+■=步骤1

1+■=……………步骤2

2(Ω)…………………步骤3

上面两种解题过程都有错误。通过分析可知:第一道题目的解题步骤1的等式左边RAB表示物理量电阻,右边R1+■也表示物理量电阻,所以这一步骤是正确的;步骤2的等式左边1+■表示数,右边2Ω表示物理量电阻,这个步骤就变成“数=物理量”,这个步骤就是错误的。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

RAB=R1+■=…步骤1

1Ω+■Ω=………步骤2

2Ω…………………步骤3

(3)在复合单位中的分母有两个以上时容易写错

如容易把比热容的单位写成J/kg·K,人们容易把它理解成■·K(焦耳开尔文每千克),这就把质量热容的概念弄错了,正确的写法应该是,J/(kg·K)或J·(kg·K)-1。

(4)在复合单位中同时使用单位符号和中文符号

例如在表示汽车转速时用4500r/分、速度用120km/时等就是犯了此类错误,正确的写法应该是r/min、km/h或转/分、千米/时。

(5)在例题、习题中出现国际标准中废除的量的符号和单位

例如电位(电势)的正确符号应是V或φ,但人们经常错误地使用U;电动势的正确符号是E,但人们经常错误地使用希腊文ε;等等。

(6)把化学元素符号作为量的符号来使用

如把计算后得到铁块的质量最大、铜块次之、铅块最小的结果错误地表示为Fe>Cu>Pb,正确的表示方法应该是m(Fe)>m(Cu)>m(Pb)。

三、正确使用国家规定的计量单位的方法

1.思想重视,改变传统习惯

教师在讲课或板书中没有规范地使用国家法定的量和单位,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认识到正确使用国家法定的量和单位的重要性。如果国家没有一个法定的计量单位,就会出现所用的计量单位不统一,会给生产、科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带来一系列的困难,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所以国际单位制已被100多个国家采用。难怪有人说:“标准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之后,标准的竞争成为一种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

2.注重学习,规范使用最新的国家标准

本文仅谈及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但国家标准还有其他,涉及的范围很广。如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GB/T7712-2006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14706-1993校对符号及其用法等属于国家非强制性的标准。此外,还有行业和企业自己制定的标准,如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34-2001丛刊别名信息的表示供新闻出版人员使用。我们应该根据需要自觉学习,尽可能了解和掌握有关信息,减少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有关技术标准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经常会适时对部分标准内容进行修订,并及时发布、实施新的国家标准,同时宣布原标准内容失效。我们应该注意学习,以适应新情况和新变化,这样,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就不会使用错误或过时的标准了。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第三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段连平.科技文献中量的单位用法辨析[J].科技与出版,2011,(5).

[3]李士峰等.科技图书中标准引用的问题和审查方法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1,(1).

篇5:公司会议室使用规定

一、目的:为合理使用会议室,保证会议室的服务和相关物品得以及时提供。

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公司各部门

三、内容:

3.1使用流程:

3.1.1四楼会议室在使用前,使用人需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如重大或特殊会议需提前一天申请),根据实际会议要求如实填写《会议室使用申请单》(附件一),主管签字同意后送行政部会议室管理员。管理员按会议室使用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做好会务准备。

3.1.2四楼会议室管理员按《会议室使用申请单》(附件一)所注明的开会时间和与会人数,是否使用投影,在会议开始时间十分钟前确保会议室环境整洁,照明正常,空调启用,白板及白板笔可以正常使用,并准备好椅子、茶水等相关物品。

3.1.3四楼会议进程中,会议室管理员应注意会议使用标识正确与否,并每隔30分钟进入会场内进行增添茶水等相关服务。

3.1.4四楼会议结束后,会议室管理员应及时对会议室进行检查,以确定物品完好;并清理环境,以保证会议室处于可随时使用状态。

3.1.5五楼会议室的使用必需先到五楼保安处进行登记,由保安开门并做好空调、灯光、环境的保证工作。会议完毕后,保安应及时对会议室进行检查,以确定物品完好;并通知保洁对会议室进行清理,以保证其随时处于可使用状态。

3.2使用说明:

3.2.1使用会议室期间,应爱护室内的各种物品,保持完好无损;布置会场时,必须在指定位置悬挂横幅,不得进行其他破坏性的装饰。不得随意将室内的物品带出会议室。

3.2.2使用会议室期间要保持室内卫生整洁,严禁在会议室用餐,严禁乱扔果皮、纸屑、烟头等杂物,严禁随地吐痰。

3.2.3会议室内禁止带入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清除火灾隐患,并做好防盗工作,确保会议室的安全。

3.2.4因使用不当造成会议室设施损坏的,对相关人员和部门要追究责任,予以赔偿。

3.3相关表单:

附件一:《会议室使用申请单》

会议室使用申请单

申请部门

会议(活动)主题

会议预计时间

参会人数

经办人

申请部门主管确认

要求准备物品:

篇6:会议室使用管理规定

日常管理规定

第一条 会议室由行政人事部统一管理,统筹协调安排使用,并负责室内卫生清洁、绿植更换、设备设施维护保养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条 会议室使用按照“先申请,后使用,先公司,后部门”的原则。

第三条 需要使用会议室时,请提前前往行政人事部在《会议室预约使用登记表》登记,经行政人事部准许后方可使用,便于行政人事部协调、安排、管理。

第四条 特殊情况下,经相互之间协商后可以调整使用顺序。

第五条 如遇紧接的时间段内已安排了给其他部门或个人使用,超时使用的部门或个人必须离开该会议室,终止使用会议室,并及时通知行政人事部。

第六条 如遇接待任务需要准备水果、茶水、横幅等工作的,提前通知行政人事部协助完成。

日常使用要求

第七条 任何部门或个人在使用会议室期间,必须爱护会议室的设备设施,安全使用,未经允许,不能随意移动室内设施,随意开关和调试电子设备设施,操作上有问题时请与行政人事部联系。

第八条 会议室使用期间,使用部门或个人需保持会议室的整洁,不允许有乱扔垃圾等不讲卫生的行为;使用完毕后,使用部门应在10分钟内清理会场,带走会议资料,务必将所有移动过的桌椅及设施设备等还原,离开时关闭电源等设备。

附则

第九条 本规定由行政人事部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篇7:会议室使用管理规定

会议室是医院专门用于召开学术报告、会议、培训、组织活动和接待客人的场所,为了充分利用会议室的功能,使会议室的管理和使用更加规范化、合理化,以确保各类会议的正常召开,特制定本规定。

一、会议室使用细则

1、会议室由医院办公室负责管理、使用登记与调度、设备维护等相关事宜,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使用、不得擅自挪用会议室多媒体设备和桌椅等物品。本管理规定所指的会议室包括:新医疗综合大楼26楼第一会议室、第二会议室和第三会议室。

2、会议室实行提前预约制度。为避免会议发生冲突,相关 科室(人员)使用会议室,须提前2天通知医院办公室,使用负责人须在会议室登记薄上登记签名,以便统一安排。临时召开的紧急会议需用会议室时,要及时向医院办公室提出申请,由医院办公室根据会议室安排情况进行协调。

3、各科室申请使用会议室时,需明确使用时间、是否使用设备、参加会议人数等,并在会议室登记薄中注明,医院办公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相关工作的的准备工作。

4、如遇会议之间发生冲突,要坚持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院级会议(包括党委中心组学习、院周会、院长办公会、党委会及其他全院性会议)优先于科室会议,科室会议之间本着重要、紧急优先的原则自行协商解决。

5、使用会议室的科室,必须爱护会议室的设施,保持会议室清洁。用后应及时整理:检查安全(电源),关好窗、空调。

6、开会期间,请爱惜会议室的设备及物品,自觉保持卫生,禁止吸烟,禁止乱扔纸屑,尽量保持室内清洁。

7、会议结束后,使用人应进行必要的检查,关好门窗,并通知医院办公室关闭会议室内各种电器设备的电源。如发现设备故障或公务损坏,及时报至医院办公室,及时维修,确保其他会议的准时进行。安全责任人为使用者所属科室负责人。

8、与会人员要爱护会议室内的公共设施,损坏赔偿,任何科室和个人未经医院办公室同意不得将会议室的各种设施设备拿出会议室或转做他用。

9、会议室平时卫生由医院保洁人员每天早晨负责打扫。会议室活动结束后,请使用科室将桌椅整理并归回原处,以方便其他科室使用。

10、当组织学术活动或培训时,在医院办公室的指导下,由活动的组织者临时负责会议室管理及设备使用。活动结束后,组织者应就会议室及设备与医院办公室进行交接。

二、本规定由医院办公室制定并负责解释,经审批后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篇8:会议室使用规定

1 电子天平使用的规定

电子天平使用的要求很高, 不论是操作人员还是使用的环境都有明确的要求, 具体来说, 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1 环境要求严格。

电子天平要想发挥其功能, 必须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称重, 其对周边的环境有严格的要求, 必须在稳固的水泥台上进行, 同时要做好防震、防尘、防水的措施, 要将温度控制在16℃-26℃之间, 日温差不会超过1℃, 同时也要做好湿度的空子, 在50℃-60℃的环境中操作准确率最高。

1.2 对操作人员要求高。

电子天平的使用与普通天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对人员的要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电子天平对操作人员要求也更高, 必须要由专业人员操控, 尤其是安装与调休的工作, 在电子天平使用前必须要做好各项指标与性能的检测, 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1.3 电子天平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电子天平在使用过程中要格外注意, 这是保证其安全性与测量准确性的关键, 使用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 使用前要做好检查工作。在使用电子天平以前要对其运行状况与清洁程度进行检查, 同时还要确认其是否保持水平;完成调零的工作后要将物品置于托盘天平上进行粗略的称重, 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 使用过程中要保持安全运行。在使用过程中要保证开、关电子天平的过程中要保持稳定, 避免出现摇晃, 影响称量质量, 影响天平安全, 在进行电子天平开启的时候, 旋转升降旋钮的劲一定要轻、慢、匀;在电子天平停止工作的时候, 要将升降按钮及时关闭, 如果称量没有达到平衡, 要保持天平处于一种半开的状态, 维持工作状况;在进行砝码加减的过程中注意力道不宜过猛, 同时要严格遵循加减砝码的原则, 就是由大到小, 折半加入;保持称量物的温度与电子天平箱内的温度保持一致, 避免将热与冷的物体放在天平上称量;电子天平不称重腐蚀性的化学物品, 禁止出现在天平室, 化学物品的称重必须要放在称量瓶中进行, 避免其直接与电子天平秤盘接触。

最后, 称量完毕后的整理工作。完成称量后, 要将砝码与称量瓶归位, 便于下次使用, 同时要对天平进行检查, 看其零点是否可以恢复。

2 电子天平的检查

电子天平的检查十分讲究, 要严格遵循相应的步骤进行。

2.1 机械部分的检查是基础。

首先要检查立柱部分, 主要是对其垂直度、水准器与底座板进行检查;其次是对其开关器进行检查, 注意不得过松或者过紧, 偏心轴旋转不到最低点或者超过最低点;对电子天平的横梁部分要进行严格的检查, 看其玛瑙刀口有无磨损、感量砣和平衡砣有无滑扣现象、指针是否垂直于横梁;检查悬挂系统, 在吊耳处是否出现卡挂、倾斜、游幌、阻尼器有无内外筒卡挂、游幌, 称盘有无倾斜;加码器的检查, 看其是否有卡挂的现象。

2.2 检查电子天平的光学系统。

首先检查灯泡的状况, 看其是否不够亮或者是亮度太久, 造成资源浪费;检查刻度是否正常, 清晰度、刻度、刻度弯曲等情况;光屏是否正常, 是否出现无光、光线不强、有黑红色光或条形光等情况。

2.3 电子天平计量性能的检查。

看其空称感量与全称感量是否保持一致;空称的零点是否出现改变;可以采用两个全量的砝码对天平的偏差进行比较, 完成交换之后, 消除砝码差, 对其偏差的大小进行计算。

3 电子天平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 电子天平的选择是前提。电子天平的选择主要考虑两点, 一点是称量, 一点是灵敏度, 必须与称量要求相符合, 天平的结构要与工作的特点相适应, 在进行天平的选择过程中, 要保证天平不致由于超载而出现损坏的现象, 同时也要保证称量满足必须的准确度, 在称量过程中严禁使用准确度不足的天平进行称重, 同时也要避免采用高准确度的天平进行称重, 造成资源浪费。

其次, 天平的安装是基础。安装天平之前要对天平工作的环境进行检查, 一定要选择防尘、防震、防潮、防止湿度波动过大的房间, 准确度越高的天平对天平室的要求也就越高, 尽量在恒温室中使用;同时, 要将天平安放在牢固可靠地工作平台上, 选择合适的安放位置, 便于操作使用;在安装之前, 要根据天平的成套性清单对其进行清点, 看其各个部件是否齐全, 完好;然后按照要求对其进行清洁检查, 安装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安祖昂, 准确的装配天平, 做好校正工作, 完成安装后要对各个部分进行检查, 看其是否正常, 然后对其电源、电压进行检查, 合格后方可安装电源插头。

再次, 做好预热工作。在电子天平的使用之前, 要提前开机进行预热, 要提前预热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如果一天需要频繁使用, 最好不要反复开机, 可以全天开着, 这样保持了一个相对恒定的操作温度, 便于称量的准确性。

四是进行校准。在电子天平开始使用前要对其进行校准, 如果进行连续使用, 最好要每个星期对其进行一次校准, 在校准的时候最好采用标准的砝码, 一般的电子天平内部都藏有标准的砝码, 可以用其对天平进行校准。在校准前要提前一个小时进行开机预热, 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校准, 否则无法发挥校准的效力。

最后是操作的准确性。完成上述工作之后, 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操作, 正确使用各个控制键与功能键, 选好合适的积分时间, 掌握读数与打印的时间, 获得准确的称量结果。如果用去皮键连续进行称量, 要严格控制天平过载现象, 在称量过程中要关好天平门, 在使用完成后, 要关好天平与门罩, 切断电源, 罩上防尘罩。

4 电子天平的维护与保养

首先, 要保持电子天平的室内清洁卫生, 保持整齐与干燥, 禁止在电子天平室内洗涤、吸烟、就餐, 污染其空气质量;同时电子天平最好由专人管理与维护, 设置技术档案袋, 用来存放相关的文件, 包括说明书、检定证书、测试记录与定期记录与维护保养检修记录。

其次, 定期对电子天平的计量性能进行检测, 一旦发现其不合格立即停止使用, 并送交专业人员进行维修, 完成修理后要经过检测, 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再次, 要定期对电子天平进行清理, 尤其是秤盘、外壳与风罩, 清洁一般使用的是清洁绸布沾少许的乙醇进行擦拭, 严禁使用强溶剂, 完成天平的清洁工作后, 框内应放置无腐蚀性的干燥剂, 并定期更换。最后, 在电子天平的应用过程中如果发现任何的异常, 要立即关闭天平, 并对电源、连线、保险丝、开关、移门、被称物、操作方法等做相应的检查。总之, 在对电子天平的维护保养中, 使用人员应慎重, 以保证设备的完好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对电子天平的使用规则与方法及检修维护工作都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 在使用中使用人员要做好天平的检查、维护与养护工作, 同时要做好技术的控制工作, 保证使用的每个环节都准确, 最大限度延长电子天平的使用年限。

参考文献

[1]李云.浅谈电子天平在检定和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大众标准化, 2009 (S2)

[2]雷建强, 满国海.检验过程中电子天平的检定对质量控制的作用[J].华章, 2011 (2) .

篇9:会议室使用规定

吉林省是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技术可开发装机总容量575.1万千瓦。近年来,农村水电热潮兴起,现已建成农村水电站162座,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农村水电站有50座,项目全部投产后,吉林省农村水电装机将达到65万千瓦。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长期以来。作为国家所有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很多都被无偿使用,其结果是开发利用资源者得到了经济效益,而资源保护管理所需的投入一直由财政负担。建立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则有利于有效保护、合理高效开发利用水能资源。

篇10:会议室使用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了加强会议室的合理利用并对其有效管理,保证会议室的安全、整洁及各类设施的完好,确保公司各项会议的顺利召开,特制定本规定。

为加强会议室的有效管理,避免会议时间、地点冲突,保证会议室的安全、整洁及各类设施的完好,确保公司各项会议的顺利召开。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部各会议室的使用。

三、会议室基本情况 目前公司会议室包括研发楼101销售公司会议室、202党员活动室、205会议室、206职教中心、210会议室、301技术工艺科会议室、406视频会议室、410会议室以及生产科会议室。各部门会议室使用管理由各部门领导指定专人负责,并实施监督。其中205、206、210、406、410会议室,由办公室负责。

公司研发楼共有8个会议室,其中101为销售公司会议室,202为党员活动室,301为技术工艺科会议室,其他205、206、210、406、410为公共会议室,由办公室统一管理。

四、会议室使用规定

1、部门或个人需要使用会议室时,需提前至少半天向办公室提出申请,填写在《会议室使用登记簿》上,经办公室准许后方可使用。

1、部门或个人需要使用会议室时,需至少提前半天向办公室提出申请并填写《会议室使用登记簿》。

2、会议室内的与会人员应自觉遵守相关管理规定,未经允许,不能随意移动室内设施,随意开关和调试电子设备设施。

2、会议与会人员应自觉遵守相关管理规定,未经允许,禁止随意移动室内设施。

3、与会人员进入会议室后,应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严禁将任何食品、饮料等带入会议室,禁止随意乱丢纸屑、垃圾,严禁在桌、椅、墙上刻、画、涂、写。

3、会议与会人员应自觉维护室内卫生,禁止将食品、饮料等带入会议室,禁止乱丢纸屑、垃圾,禁止在桌、椅、墙上刻、画、涂、写。

4、会议召开期间,会务人员应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调整相关设备,保证会议的正常进行。(此条可以删去)

5、会议结束后,使用部门应及时清理会场,带走会议材料,并及时通知会务人员检查会场,关好门窗、空调、灯光等设备,未尽上述事宜如造成设备和物品损坏或丢失的,则由使用部门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并上报行政差错。

5、会议结束后,使用部门应及时清理会场,带走会议材料,并及时通知会务人员检查会场,关好门窗、空调、灯光等设备。

6、各部门使用视频会议室时,应提前联系信息化管理人员进行视频调试,使用完毕后自行完成会议室的基本清洁,通知信息化管理人员及时检查设备,关闭视频设备,关闭全部设施设备电源(与上面重复,可以删去)。

7、各部门申请视频(删去)会议室时按照“先申请先使用”原则进行安排,出现使用冲突时,部门间应本着重要、紧急优先使用的原则协调使用。

8、所有会议结束后必须立刻通知信息化管理人员,由信息化管理人员对会议室进行整理整洁,确保下一次会议正常使用。(会议室整理、整洁应由上个使用部门进行)

五、附则

篇11:会议室使用管理规定

一 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会议室管理,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使用率,明确各部门使用公司会议室的规定及申请使用流程,现对会议室的使用作如下规定:

二 会议室使用规定

1、会议室均由行政部统一管理,统筹协调安排使用,并负责卫生、安全以及对室内设备物品的管理;

2、部门或个人需要使用会议室时,需提前一天向人事行政部提出申请并填写《会议室使用表》,经人事行政部准许后方可使用。临时性使用会议室,必须经人事行政部负责人同意。

3、使用原则:先申请,后使用。没有经过申请的部门或个人,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但如有冲突,必需礼让已申请使用会议室的部门或个人。

4、按申请的先后顺序使用。特殊情况下,经相互之间协商后可以调整使用顺序。但行政部不负责协商,由使用者自己协商。

5、遇公司层级的紧急及重要的会议,已申请使用会议室的部门或个人,在不能调换的情况下,部门或个人应先让公司层级的重要会议。

6、部门及个人应在所预约的时间到达会议室,并开始使用。超过10分钟未到达会议室的,行政部有权对会议室的使用权另作安排。

7、部门及个人应按预约的时间内使用完毕,不许超时使用。如需延长使用时,请及时通知行政部,如在紧接的时间段内已安排了给其他部门或个人使用,超时使用的部门或个人必须离开该会议室,终止使用该会议室。

8、任何部门或个人在使用会议室期间,必须爱护会议室的设备设施,安全使用,严禁私自接拉电源,私自移动设备。如因个人原因造成设施设备损坏,须照价赔偿。会议室内的所有设施设备,未经允许,不能带出会议室。

9、会议室使用期间,使用部门或个人自行负责会议的模式安排,人员接待,会议记录等会议需求,前台接待员可以协助。

10、会议室使用期间,使用部门或个人需保持会议室的整洁,不允许有乱扔垃圾等不讲卫生的行为;使用完毕后,务必将所有移动过的桌子、椅子、设施设备等还原,离开时关闭电源、空调。未尽上述事宜造成和物品设备损坏或丢失的,则由原使用部门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11、如部门或个人临时取消申请,再需使用时需重新申请。

篇12:公司会议室使用管理规定

第一章目的为进一步加强会议室管理,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使用率,明确各部门公司会议室的使用规定及流程,现对会议室的使用作如下规定。

第二章会议室使用规定

1.会议室使用项目:公司月度会议、总公司办公会议、晨会会议;各部门会议;日常团队建设、娱乐项目;

2.会议室只能作为会议或指定活动使用,严禁私用,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3.会议室由综合部统一管理,统筹协调安排使用,并负责室内卫生清洁、设备维护保养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每周一打扫一次会议室卫生;

4.会议室各类设备、桌椅等,如未提前说明使用要求,在使用会议室过程中严禁擅自使用;

5.综合部须于各类会议召开前30分钟,打开会议室门,需要使用的桌椅、投影设备,由综合部会前安装陈列;

6.各类会议在举行前1个小时,会议筹办人需向综合部说明会议内容、所需设备、参加人数;以便合理安排设备及坐席;如不提前说明,将按照全员进行陈列,因此带来的不便由会议筹办人承担;

7.会议室使用期间,需保持会议室的整洁,不允许有乱扔垃圾等不讲卫生的行为出现;

8.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理会场,带走会议资料,将所有移动过的桌子、椅子、设施设备等还原,离开时关闭电源、空调等设备,在综合部检查会场没有问题后离开,未尽上述事宜如造成设备和物品损坏或者丢失的,则由使用部门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9.团队建设、娱乐项目活动使用会议室完毕后,使用人员应及时清理会场,将所有移动过的桌子、椅子、乒乓球桌、办公用品、乒乓球拍等还原;

10.团队建设、娱乐项目活动使用过程中,如遇到相同时间段内其他部门举行会议需使用会议室,团队建设、娱乐项目的部门或个人必须离开该会议室,终止使用该会议室,并及时通知综合部。

1、本规定由综合部负责解释。

2、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数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篇13:会议室使用规定

《规定》共分总则、主要内容、基本格式、基本要求、归档和利用、附则等六章, 共十八条。从机关单位会议记录工作的基本原则、记录的内容、格式、要求以及会议记录的归档和利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规定》明确了会议记录由会议名称、会议组织情况、会议议题、会议内容、结尾和附件等六个部分组成。《规定》强调会议记录内容是会议记录的主体部分, 凡涉及重要工作、重大工程及人、财、物等重要决策性的会议, 必须详细、真实地记录。《规定》明确会议记录必须准确、全面、完整地记载会议情况, 要层次清楚, 语句通顺, 表达准确, 字迹清晰, 不能产生曲解和疏漏, 不得任意增删和改动。《规定》要求重要会议应确定专门人员负责记录, 记录人员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更换或者临时指定;记录人员要政治素质好, 组织纪律性强, 能自觉履行职责, 一丝不苟地做好记录工作。《规定》强调要使用符合档案保管要求的书写材料及用纸, 禁止使用不耐久的书写材料。《规定》强调会议记录应由形成部门按照《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及时进行整理, 并在规定时间内及时移交档案部门。会议记录的调阅和使用要经审批, 对会议记录发生的丢失、损毁、泄密等情况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篇14:会议室使用规定

关键词:机关公文;印章;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2012年颁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下简称“《条例》”)中规定:公文中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并与署名机关相符。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和电报可以不加盖印章。这个规定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政机关公文的相关规定又有了新的变化。1981年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只是把印章作为公文格式要素之一,使用与否未作硬性规定。1987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公文一律加盖印章”,并没有设定例外的情形。1994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除会议纪要外,应当加盖印章”。2000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以外,应当加盖印章”。而颁布于1996年、与2000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一同被2012版《条例》废止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也曾规定“除会议纪要和印制的有特定版头的普发性公文外,公文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

由上述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印章的使用经历了从一般要素到强制具备,再到可盖可不盖进行二分的历程。仔细审视2012年《条例》中关于印章使用的规定,显然这个规定是1996版党的机关公文与2000版行政机关公文印章使用的简单叠加。对这个规定,从文本表述的严密性上存在着先后矛盾或者欠当地方。仅就“发文机关署名”这个概念的提出就值得推敲。何谓“署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中,签上自己的名字”[1],标注“发文机关”,怎么就称之为“署名”呢?这显然是不够准确的。再譬如说《条例》规定机关印章的内容与发文机关署名相符。根据《条例》第九条第一款第十一项规定,“发文机关署名。署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发文机关署名如果是署规范化简称,一方面此规定的文本本身就不够严谨。何谓“规范化简称”,何谓“不规范化简称”,其分水岭是什么,其实这种所谓“规范与否”,往往是约定俗成和历史的传承,并无十分明确的分界线。另一方面,就是退一步讲,如果某机关的署名真正使用“规范化简称”,那么这个简称与印章又如何能够完全“相符”。因为印章内容印制通常要使用全称。而这两个称呼到底规范与否,一般人根本无法查考,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从实际使用来说,是个虚无。

如果《条例》中关于印章使用规定具有可行性,那就必然衍生两个推断:一是党政机关公文中有的需要加盖发文机关印章,有的则可以不盖发文机关印章。关于这一点,颁布于《条例》之后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在格式标注时,也俨然分为“加盖印章的公文”和“不盖印章的公文”两类,似乎按盖章与否将党政机关公文分为两类,已是铁定的事实。二是如果第一个推断成立,那么党政机关公文加盖印章与否的依据,按照《条例》规定主要是三项:即是否具有发文机关署名,是否属于具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是否属于电报。对党政机关公文使用印章与否,做出这样的规定,是不是科学合理、规范可行呢?值得推敲的地方甚多。

1 基于《条例》文本的瑕疵和实践运用:对不盖印章三种情形的评析

从否定角度出发,《条例》中不盖印章的似乎是三种情形:一是公文中没有发文机关署名的。二是公文中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文件。三是电报。对于第三种情况,首先加以分析。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认知:历次机关公文管理办法中的所谓“电报”,是指公文的传输方式是电报这种途径,而不是指电报本身就是公文,是以电报形式发出公文。所以这里的电报首先应该是作为一种公文传输载体来看待,其传输内容本身就是公文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以电报发出公文的形式肯定也必须按照机关公文的程序和要求来办理。电报在传输党政机关公文时,为什么不加盖印章?一方面,从技术上,电报作为一种将电报信息通过专用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的通信方式,它不是传送的纸质公文,而是传送的电波信号,所以无法加盖实体印章。另一方面,作为授受公文电报的双方,双方有明确的形成公务契约关系的信号频段,以此来确定公文的授受关系,二者都要受到国家关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的约束。在通信技术不太发达时期,电报作为处理紧急公文或保密性公文的一种重要载体曾经发挥重要作用。二十世纪后半期,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利用电报手段来传输党政机关公文基本绝迹。大洋彼岸的美国、周边的泰国等甚至都已经停止了所有电报业务。我国香港也于2004年1月1日宣布终止境内外所有电报服务。据调查,整个上海每天只有二十多人去拍电报,而且传送内容往往是为父母拍生日电报或者情侣互相为对方拍封纪念电报等私人文书。代之兴起的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平台的,无论是传输手段、速度还是保密性方面都十分优良的电子公文系统。尤其是电子公文系统中的电子印章,被认定为可靠的“电子签名”,根据相关规定其具有“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在时下《条例》中仍然做出电报不需要加盖印章的规定,不仅是墨守成规,根本来说就是个多余。值得一提的是,《条例》中的附则条款中也曾提出制定电子公文的管理办法,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任何端倪,当然也就无法对党政机关公文电子印章的使用出台规定,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现在重点探讨没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和公文中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文件这两种情况。《条例》中对此两种情况做出这样的规定,仅从《条例》文本内在的规定性来看就是相互矛盾的。2012版《条例》中特别把发文机关署名列为公文主体的要素之一,实际上也就内在地规定了它的不可省略性。1981版、1987版、1994版和2000版等四个版本的行政公文处理办法中,公文主体项中均没有发文机关署名这一要素。2012版《条例》中缘何要加入“发文机关署名”一项,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写作主体和受体是任何一篇文章互相依存的两大要素,这二者“构成一种信息交际关系场”[2]。党政机关公文属于形式规范、内容谨严的应用文书,任何场合(包括泛行文)明确主送机关(写作受体)、发文机关(写作主体),既是公文规范的必要,更是党政机关勇于承担公文“文职”的表现和对受众(人民群众和国家事业)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在《条例》中把“发文机关署名”作为公文主体的要件之一,不可省略,是十分恰当的。所以,既然《条例》中没有规定“不写发文机关署名”的例外情形,又何以有“不写发文机关署名”的公文呢?显然《条例》中规定“没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公文不加盖公章,缺乏政策规定的严谨性,或者是受过去规定的惯性影响。也有人认为《条例》规定的15个文种中,命令(令)这个文种没有发文机关署名。这种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命令本身在盖章的地方必须加盖签发命令机关负责人的签名章,而且在签发人签名章之前,必须“标注签发人职务”,这本身就属于加盖印章公文。根据我国《宪法》,从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开始,到省、市、县四级的国家行政机关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可以代表本级政府发布命令。所以在签发命令的签发人之前标注“职务”并加盖签章,从公文主体的要素构成上讲,这个“职务”和签章就具有“发文机关署名”和“印章”的功能。

至于2012版《条例》中关于“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文件可以不加盖印章”的规定,这个规定的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带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专发性文件,譬如主送机关专指的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诸类,肯定必须加盖印章。但因此把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作为不加盖印章公文的依据之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从概念内涵上说,普发性文件通常是指其发文范围比较大、发文单位比较宽泛、公文事项覆盖范围比较广的党政机关公文。在主送机关表述上一般采用概括称呼(即统称),但这不能成为其作为党政机关公文不加盖印章的理由。二是《条例》是否允许不带发文机关标志的公文存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对发文机关标志的功能认识。2012版《条例》的修订在发文机关标志、公文标题的要素组成和发文机关署名等三个地方重申和强调了“发文机关”的标注。为何把“发文机关”这个要素通过多个形式进行强调,无非有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公文本身的庄重性和此种做法的历史传承性,长期以来党政机关公文的“红头”,实际上已经上升为社会公众对国家管理的尊重、认同、信任与敬畏的公文文化;其次是在发文阶段对发文主体进行部门上的区分;再次是在办文阶段利于秘书部门能够根据不同发文部门迅速地进行分类处理;最后还有利于立档部门根据部门进行材料归档。所以说这个发文机关标志并非可有可无。一份党政机关的公文,如果缺少了发文机关标志这个要素,从形式上是不庄重的,从功能上是影响文书处理效率的。但如果说有了发文机关标志就可以不加盖印章,是个悖论。充其量其毕竟是机关的“标志”,不是权力的“象征”,更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其功能作用与印章的功能作用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这次对会议纪要要不要盖章没有再作规定,直接理解就是会议纪要既然《条例》已经将之作为党政机关公文的一种,也是要加盖印章的。但仍有不少学者还在纠缠《条例》中没有明确“纪要是否需要加盖印章?实在让人无所适从”[3],显然是没有能够完全理解《条例》文本,或者说仍然受到过去观念的影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比较权威的《GB/T 9704-201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一书中,也表述为“纪要不加盖印章”,这显然与《条例》的规定背道而驰,缺少斟酌。至于有学者持有的“根据纪要格式的特点,似应不加盖印章”模棱两可的论点[4],笔者也不敢苟同。

2 基于强制属性和司法判定:对印章是党政机关公文或然构件还是应然要件的分析

党政机关公文加盖印章到底是或然构件,还是应然要件,十分有必要对党政机关公文的强制属性做一个梳理。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什么是效力?从词源学的角度说,效力就是约束力。党政机关公文的效力应该对所有的受文对象具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不仅是从文本角度说《条例》本身就是行政法规,而且党政机关公文的形成、传递、处理等相关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予以支撑或保障。以命令这个文种为例,并不是所有党政机关都具有发布这种公文的权力。在行政机关序列,只有国家、省、市、县四级人民政府才有权力发布命令。而这种权力是国家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及各级行政组织法等赋权的结果。正因为法律给予此类公文强制性的保证,才减少了此类公文在实际使用中的随意性,保证了行政行为的强制性和行政公文的严肃性。再比如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期限、运送传输、归档等都有行政法、档案法、保密法等一系列法律予以保障,以之来确保党政机关公文本身的强制性。

既然党政机关公文的生成、办理和相关处理事项都有相应的法律条文予以保障,体现出很强的国家意志和强制性质,那么党政机关公文本身如何来体现这种意志和性质,也就是说党政机关公文的效力到底如何彰显,破坏这种效力如何处置,等等。从党政机关公文本体上有两个维度:一是内在效力,二是显在效力。党政机关公文的内在效力,是指公文以“本机关负责人审批签发”为准,不经过签发的公文无效。这种效力主要着眼于党政机关公文的生成管理。而党政机关公文的显在效力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党政机关公文文本的生效标志,二是指党政机关公文内容对受众的法定约束力。前者到底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公文的印章。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如下理由:一是从公文印章自身的功能看,印章是国家机关刻制的以文字与图记表明主体同一性的公章或专用章,它们是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符号和标记,公文在加盖公章后始能生效[5]。如果公文不加盖印章,那印章作为公文主体要素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二是如果一个公文不需要印章,那么这个公文的真实性会受到普遍质疑,在实际运用和指导工作实践中的公众信任度会大大降低。

我国刑法中设立的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罪,在具体的司法实践认定时,长期以来存在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如果伪造的公文不具备完整的公文格式,没有印章,不能使普通人对其产生信任,没有损害公文的公信力,就不构成犯罪。第二种意见认为,只要行为人具有伪造公文的行为,即构成犯罪,伪造是否成功、是否足以进行欺骗并不重要。这里涉及伪造的对象是否必须是格式完整的公文?刑法专家认为,公文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公文是指以国家机关名义制作的所有公文。而狭义的公文仅指国家公文管理法律规定的法定公文。狭义的公文系指侧重于行政法意义上的合法性,所以需要法定的格式[6]。也就是说,《条例》中所及的党政机关公文,要体现合法性,就必须具备印章这一要素。其实,关于伪造公文的犯罪客体是什么,我国刑法研究专家也是聚讼不定,有所谓的“公共信用或社会信用说”、“信用及管理权说”、“正常活动或管理活动说”、“正常活动及信誉说”、“管理秩序说”和“合理信赖及公务秩序说”等诸类。当下一个比较集中的观点应该引起重视,那就是“文书的证据机能说”。这种观点认为,国家的公文具有将国家机关的意旨进行固化的机能、使普通公众完全信赖公文内容真实性的证据机能和将公文中意思表示在法律上归属于名义人意思的保证机能,实际上也就是充分肯定和突显党政机关公文在司法活动中的证据功能[7]。一般来说,伪造不加盖印章或者说是伪造没有印章的公文,由于缺乏社会公众内心对国家机关印章认同的文化背景,其犯罪行为的可遂性会大大降低;而如果伪造带有印章的机关公文,其犯罪行为会增强复杂性,当然查究的证据链也会更加丰满和充足。所以从预防和制止犯罪这个角度看,党政机关的公文统一要求加盖印章,可以大大增强伪造公文的技术难度,给公安侦查和司法判定提供更全面的证据,从而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几率。

3 规范与完善:党政机关公文加盖印章应该成为一项铁律

综上所述,加盖机关印章既是公文生效的标志,也是鉴定公文真伪的重要依据。其实在不少文献中一直将印章称为“公文生效标识”,也就是说其应该成为党政机关公文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条例》确定的党政机关公文(也是司法解释中的狭义公文),它不同于党政机关的其他事务文书或者一般性交际文书,它的形式上的严肃性、法律上的强制性、运用中的权威性和防伪上的必要性等诸重特点,都迫切要求党政机关公文必须加盖印章,而不是可有可无处于两可之间。我国台湾2007年修订、以所谓“行政院命令”颁布的“《公文程式条例》”中,将机关公文的印信使用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盖用机关印信,并由机关首长署名、盖职章或盖签字章。二是不盖用机关印信,仅由机关首长署名,盖职章或盖签字章。三是仅盖用机关印信。”三种情况中,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必须加盖印章,没有不加盖印章的公文。只有在传送方式上,当“各款之公文,必要时得以电报、电报交换、电传文件、传真或其他电子文件行之”的时候,才“不盖用印信或签署”[8]。这种规定是比较严谨的,对于大陆党政机关公文加盖印章的规定制定与完善有一定借鉴意义。

以上论述对于《条例》中前14种党政机关公文来说,必须加盖印章可能容易被人接受。但对于第15个文种会议纪要,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学者主张不需要加盖印章;有的学者画蛇添足地将会议纪要区分为无须盖章的会议纪要和必须盖章的会议纪要两种。将必须盖章的会议纪要界定为所谓“文件式会议纪要”,无须盖章的会议纪要界定为简报式会议纪要[9]。其实如果把会议纪要视为党政机关公文,而党政机关公文的强制属性就决定这种区分是没有道理的。《条例》规定“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其文书功能只是“记载”而已,这说明会议纪要这一文种不具备一般行政公文所具有的行政效能[10]。因此,有学者提出将其排除出《条例》规定的党政机关公文种类,笔者十分赞同。

在而今这样一个越来越重信用、讲证据加之伪造技术也是不断翻新的时代,党政机关印章的有无,直接关系到党政机关的权威、公文内容的信用以及实践运用的效率。基于此,建议和呼吁国家行政立法部门应该对《条例》包括加盖印章在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已经提出来的瑕疵进行及时、权威、科学的解释说明甚至于修订。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实现机关公文驰命八方、惠泽生民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67.

[2]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7.

[3]唐隽永.新旧机关公文格式比较[J].秘书,2013(1):36~38.

[4]栾照钧.《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缺憾瑕疵探析[J].秘书,2013(5):9~13.

[5]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构成要件[EB/OL].http://www.66law.cn/zuiming/264_goucheng.aspx.

[6]张井宏,陈娜.伪造公文的司法判定[J].人民司法,2009(22):69~71.

[7]熊永明,胡祥福.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争点新诠[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5):36~40.

[8]公文程式条例[EB/OL]. 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30000000100-0960321.

[9]杨素华.谈公文可以不加盖机关印章的几种情况[J].档案管理,2007(3):56~59.

上一篇:分公司审批管理制度下一篇:幼儿简短创意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