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材解读

2024-06-18

《蜀道难》教材解读(共9篇)

篇1:《蜀道难》教材解读

《蜀道难》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伟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诗中感慨丰富,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诗中的感慨有山川险阻之叹,又有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李白的这篇惊世之作,以其变幻莫测、雄健奔放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展现了古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险要地势,描绘出一幅巍峨雄奇地蜀道山水图,它集司马相如地汪洋恣肆与屈原地雄奇瑰丽于一体,想象宏阔而飞动,壮景夸张而凝练,文气浩荡,横空出世,傲然高耸于大唐的诗空,引得历代文人为之折腰。

无怪乎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读此诗时赞叹道:“读未尽,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唐•孟棨《本事诗》)。唐代诗论家殷蟠也称赞:“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河岳英灵集》)。宋陆时雍叹云:“驰走风云,鞭挞海岳”(《诗镜总论》)。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更是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

《蜀道难》是一篇色彩绚丽、想象奇特的盛唐诗歌。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而对于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所以,老师在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学这首诗,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一个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此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激荡心弦。)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2、理解两处用典: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李白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3、体会三种主要情感:

(1)、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2)、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无一不体现诗人的这种感情。(3)、表达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以“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道山水景物的特点来写,展现了古老蜀道的峥嵘、高峻、奇险、逶迤的面貌,揭示了蜀道之难;诗人借此抒发了对友人的劝诫:“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其中融会着诗人对人生的感叹。

当然,关于它的主题,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这里是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4、明确四种主要的写作手法:

(1)、夸张的笔墨:例如,五丁开山的神话,“连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扪参历井仰胁息”等等。(2)、散文化的句式:文中句式有三言、四言,也有长达十一言的句子。杂言的句子,使文章的节奏多变化,张合自由。(3)、细节的动作描写:例如“青泥何盘盘——以手抚膺坐长叹。”一段,它描写了山路的曲折盘桓,描写了人的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样子,惟妙惟肖。(4)、衬托的手法:例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山川互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黄鹤、猿猱反衬山川之险。)又如,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难。“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绝壁之险。

“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另外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以上便是我对李白《蜀道难》的认识及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所做的一些分析,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同仁指正批评.

篇2:《蜀道难》教材解读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枯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嶮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唐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蜀道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首。据唐孟棨《本事诗》、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李白当初从四川来到长安,还没有什么名声,贺知章在读了他的这首《蜀道难》之后,大加赞赏,称李白为“谪仙人”,使李白从此名扬天下;唐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殷璠称它“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卷上);明代人朱谏说:“…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李诗选注》卷二)清人何裳谓:“《蜀道难》一篇,真可与河岳并垂不朽。”(《载酒园诗话》卷一)当代学者安旗也说:“《蜀道难》一诗,为李白首屈一指之名篇……”(《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上,《李太白别传》第二章)。

但是,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四种:

一是指责严武差点杀害杜甫、房琯。范摅《云溪友议》记载,杜甫一次酒后对严武出言不逊,惹恼严武,差点儿杀害杜甫;此外,房琯也曾因小事触犯过严武,而忧愁成病。李白作《蜀道难》,是为杜甫、房琯的安危担忧。

二是讽刺章仇兼琼。章仇兼琼曾任剑南节度使,向唐玄宗举荐过杨国忠。沈括、洪迈持此说。

三是劝谏唐玄宗往四川逃亡。元人萧士赟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初闻安禄山叛乱爆发、唐玄宗向四川逃亡时所作,意在阻止唐玄宗入蜀。他认为,唐玄宗应该为了天下百姓,留守长安,再者,蜀中也并不安全(见其《分类补注李太白集》补注)。清人沈德潜赞同此说(《唐诗别裁集》卷六)。

四是一时感慨,没有特别寓意。明人胡震亨持此说(《李诗通》)。

现在的人们普遍采信当代学者詹锳的说法:抒发功名难求的抑郁之情。他的证据主要是,这首诗跟李白《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诗内容、句式多有相似之处,为同一时期的先后之作(《李白诗文系年》)。

文学史家探讨诗歌主题思想,乃是职责所系,无可厚非。但是,对一般读者而言,其实没有必要在这上边斤斤计较。因为,诗歌常常是朦胧的,是多义的,对诗歌的解读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也不必拘泥于一端。所谓的主题思想,对于一首内容深刻、丰富的作品来说,未必是重要的。诗歌的主要价值在于审美,包括形象、韵味、意境等,而非思想教育。以《蜀道难》为例,作为任何唐诗选、李白诗选之类书籍皆必不可少的这一首作品,它的价值绝不仅仅限于让我们知道唐玄宗时代功名求取的艰难。相对于这个主题思想而言,铿锵的音节、瑰丽的想象、斑斓的`色彩、夸张的语言以及通过这些艺术手法所描写出来的艰难险峻的蜀道景象——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有着巨大落差、沟壑纵横的地势地形——显然更为重要。换言之,《蜀道难》主要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伟大诗篇,而不是表达思想、批判现实的教科书。在这一点上,《蜀道难》有点像汉朝司马相如的赋,因为语言的大肆铺排、渲染、夸张,它最终的效果是“劝百讽一”。司马相如本意是希望汉武帝行节俭之政的,结果却是,汉武帝读后,“飘飘然有凌云之志”。

赏析:

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蜀道的“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雄浑豪迈的基调,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诗人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这个旧题,由于有了这个奇妙的比喻,便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而后,笔锋一转,引出“蚕丛及鱼凫”,寻觅蜀国那古老的传说,想象那物换星移,如梦似幻的遥远过去。诗行中巧妙地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让诗作又一次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经过一番神话般的寻根,诗人直面现实,描写“蜀道难”这个主题。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龙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环容或可睹,故有“冲波逆折”之细状。“黄鹤”“猿猱”两句,用以反衬“蜀道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艰难。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百步九折”写出路途的艰难,“扪参历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无可奈何的情态。诗捕捉了在曲折盘桓的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隐隐约约透露出送别友人的话题。

全诗其实有这么一条意脉:

问君西游何时还?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篇3:《蜀道难》教材解读

刘宓庆认为:文化翻译必须在两个相辅相成的维度上进行, 对词语意义的文化诠释以及对文本的组织结构的解析和文化解读。文本的文化解读策略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解码, 解构, 解析以及整合策略的应用, 本文将从解码方面尝试探讨《蜀道难》四个英译版本中的小问题:亚瑟.韦利 (Arther Waley) 、小畑薰良 (Shigeyoshi Obata) 、孙大雨及杨宪益夫妇的版本。

1.解码主要指解读文化屏障, 《蜀道难》中文化屏障很丰富。“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蚕丛和鱼凫建立蜀国的年代太久远, 无法详谈。Waley将“开国”翻译为“rule the land”, 似乎与原文有出入。孙大雨的版本:“Cancong and Yu-fu, it is mysteriously unknown how they began to found their remotely ancient state.”“茫然”的意思是:从蜀国建立到现在时代太久远, 孙先生处理为“mysteriously unknown”似乎不是很准确.Obata的英译版本:“In the remotest time of Tsng-tsng and Yu-fu/Yea, forty millenniums ago—that the land was found”, 这句话的译文似乎更接近历史事实:蚕丛和鱼凫是蜀国早期的两位统治者。杨宪益夫妇的英译为:“Long ago Can Cong and Yu Fu found the kingdom of Shu/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 went by.”其实, 不是蚕丛和鱼凫共同建立了蜀国, 与历史事实稍微有所出入。

2.作者认为, 句子深层结构也是一种文化屏障, 例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中的深层结构应该是“历井”“仰”“扪参”“胁息”。整句话意思是:“on the way from Qin to Shu, ‘历井’, if travellers looked up their head, ‘仰’, they could touch the stars all way along, therefore, probably they could not stop breathing for being nervous and terrified”在Waley的版本中, 这句话被翻译成“Clutching at Orien, passing the Well Star, I look up and gasp”, 这就反映出译者其实没有理解句子的深层结构。Obata的处理为“The traveller must climb into the very realm of stars, and gasp for breath.”也没有准确的译出原作的意义, “胁息”的意思是“hold one’s breath for being terrified”而不是“gasp for breath”;孙大雨的版本是“They pierce into sky;on them you could touch the brilliant stars.”英译中有山高峻险的意象, 但遗憾的是只翻译了原文意义的一半。杨宪益夫妇的版本:“Touching stars, the traveller looks up and gasp”也同样舍弃了原句主要的文化意义。

由此可见, 在对《蜀道难》解文化意义之码的过程中, 翻译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丢失原文的文化意义, 所以我们后人在做古文翻译的时候更应关注其文化意义的传递。

参考文献

[1]Arthur Waley, 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 Po[M].London:George Allen&Unwin, 1950.

[2]Obata, S.The Works of Li Po[M].Kanda, Tokyo:The Hokuseido Press, 1935.

[3]Sun Dayu, An Anth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Pros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4]Yang Xianyi&Gladys Yang, 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5.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篇4:《蜀道难》教材解读

【关键词】文化解读 解码 《蜀道难》 英译

引言

刘宓庆认为:文化翻译必须在两个相辅相成的维度上进行,对词语意义的文化诠释以及对文本的组织结构的解析和文化解读。文本的文化解读策略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解码,解构,解析以及整合策略的应用,本文将从解码方面尝试探讨《蜀道难》四个英译版本中的小问题:亚瑟.韦利(Arther Waley)、小畑薰良(Shigeyoshi Obata)、孙大雨及杨宪益夫妇的版本。

1.解码主要指解读文化屏障,《蜀道难》中文化屏障很丰富。“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和鱼凫建立蜀国的年代太久远,无法详谈。Waley将“开国”翻译为 “rule the land”,似乎与原文有出入。孙大雨的版本:“Cancong and Yu-fu, it is mysteriously unknown how they began to found their remotely ancient state.”“茫然”的意思是:从蜀国建立到现在时代太久远,孙先生处理为“mysteriously unknown”似乎不是很准确. Obata的英译版本: “In the remotest time of Tsng-tsng and Yu-fu / Yea, forty millenniums ago—that the land was found” , 这句话的译文似乎更接近历史事实:蚕丛和鱼凫是蜀国早期的两位统治者。杨宪益夫妇的英译为:“Long ago Can Cong and Yu Fu found the kingdom of Shu / 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 went by.”其实,不是蚕丛和鱼凫共同建立了蜀国,与历史事实稍微有所出入。

2.作者认为,句子深层结构也是一种文化屏障,例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中的深层结构应该是 “历井”“仰”“扪参”“胁息”。整句话意思是:“on the way from Qin to Shu,‘历井,if travellers looked up their head, ‘仰,they could touch the stars all way along, therefore, probably they could not stop breathing for being nervous and terrified”在Waley的版本中,这句话被翻译成 “Clutching at Orien, passing the Well Star, I look up and gasp”,这就反映出译者其实没有理解句子的深层结构。Obata的处理为 “The traveller must climb into the very realm of stars, and gasp for breath.” 也没有准确的译出原作的意义,“胁息”的意思是 “hold ones breath for being terrified” 而不是 “gasp for breath”;孙大雨的版本是 “They pierce into sky; on them you could touch the brilliant stars.” 英译中有山高峻险的意象,但遗憾的是只翻译了原文意义的一半。杨宪益夫妇的版本: “Touching stars, the traveller looks up and gasp” 也同樣舍弃了原句主要的文化意义。

由此可见,在对《蜀道难》解文化意义之码的过程中,翻译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丢失原文的文化意义,所以我们后人在做古文翻译的时候更应关注其文化意义的传递。

参考文献:

[1]Arthur Waley,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 Po[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50.

[2]Obata,S.The Works of Li Po[M].Kanda,Tokyo:The Hokuseido Press,1935.

[3]Sun Dayu,An Anth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Pros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Yang Xianyi & Gladys Yang,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5.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6]王晓辉.李白《蜀道难》若干诗句解析[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

篇5:阅读蜀道难解读李白

长亭外,古道边,夕阳下,赤脚踏青石,匏樽向天举,共饮青柳下。一人仙风道骨,白衣纶巾迎风展;另一人英姿勃发,青衫宝刀相辉映,这样一位满头银丝记沧桑的老者,与意气奋发志满怀的壮士相对而坐于山石之上。

白衣老者手捋胡须,爽朗大笑曰:”兄台为何执意要去那危险高峻,惹人发愁的蜀国之地呢?“青衫少年猛饮一口烈酒,对曰:”你不是过去常说‘男儿有志在四方’我终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历经天下路,览尽世间事。此乃吾生之所愿也。我不信这蜀地真有那么难行,你不妨说来听听。“

白衣老者长叹一声:”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半响不见青衫少年言,以为他为自己刚才的感叹吓怕了,心里不由自主升起一种自豪感,心里想到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看来天生我材必有用,任凭三寸不烂之舌竟可说倒如此去意已绝的人,难得呀!

”不“,他仰起头把匏樽里全部的酒一饮而尽,并且由衷地鼓了几下掌,此时脸微红,青发逆风而起:”老李呀!蜀地真有你描述的这般惊心动魄,险峻难行 吗?“真的是”上有大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破逆折之回川……“”百步九折萦岩峦“……这般的掉人胃口吗?哎!经你这么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 一描述更加确定了我的决心,我决定非去不可,我就是要去挑战挑战!”

李白摇头叹息道:“虽然人人称赞蜀地物产富饶,经济繁荣是游玩赏光之绝境,经商发财人杰地灵之宝地,求官生职享受荣华富贵之胜地,可那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祸随时都会发生……”

“哎! 老李,看来你真是老了,怎么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婆婆妈妈了”,便站起来整理衣衫宝刀,“别忘了你当年不也是为了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为了梦想长吟”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那份英雄气概,那份潇洒自如何时跑得无影无踪了?”说罢便拍拍老李的肩膀说了声:“朋 友珍重,后会有期。”跨马绝尘而去……

望着友人渐渐消失的背影,他呆愣住了,心想难道我真的老了吗?真的变得胆小如鼠了吗?真的连挑战困难的勇气都没有了吗?

忽而一阵狂风吹来,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隐去,暮色四合,头顶一只昏鸦缓缓划过。此时一孤亭,一古道,一把残剑,一壶浊酒,一个落寞而又悲寂的老者长立于 此,久久地,久久地……月亮也孤独的爬上了头顶,酒壶也落寞的`躺在手心,他老泪纵横,缓缓地缓缓地举起酒杯饮叹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人……”我的孤寂,我的心忧谁人能懂?“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似乎--喝醉了!醉了眼!醉了心!醉了世界。他倒立于路旁,恍惚间看 见友人--王炎被兵马包围,昏死于血泊中,耳畔中似乎又传来了那很远又很近的战马嘶鸣声,战鼓惊天动地声,遍野哀鸿声,似乎有看见到处兵荒马乱,百姓流离 失所,一个个在马蹄与刀剑下无处逃生……

李白喃喃道,我也想济苍生,安黎元可世人(手握大权的人)都比我醉的厉害呀!谁解其中味啊!“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哎愁煞人了哦!

他似乎累了,醉了,睡了……

历史的车轮又向前驶去,一个个都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唯有那一个落寞的身影,一句无奈的叹息,一声仰天大笑,久久地久久地回荡在历史的苍穹中,却久久无法进入世人的耳畔!

篇6:《蜀道难》教材解读

摘要:用文本解读的方式分析体会本诗中作者的写作情感缘由以及本诗歌中作者情感的特别之处,那作者的情感有什么特别之处?

初读李白的《蜀道难》,他的恣意豪侠展露无遗———壮阔的景色,奔流的历史传说他信手拈来。诗人所写景色高大壮丽而险崛,人物不再为个体而为作为体现“蜀道”的“难”的一面而存在,各自卖力表演。然而再读《蜀道难》,我不禁质疑,自古至今,写“蜀道难”的不计其数,为何李白也要写“蜀道”的“难”呢?其中到底有什么让李白为之动容呢?

一.情感缘由:为何写《蜀道难》

从古至今,已经因之有了很多记载,并有很多学者诗人对此进行探索。其中古代有唐代范攄《云溪友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元代萧士赟、明朝的胡震亨《唐音癸签》等等,今人有研究如施蛰存《李白<蜀道难>赏析》、俞平伯《〈蜀道难〉说》等论著。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蜀道难》的主旨,文学界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定论,因而,我们姑且将之暂定为可以直接从文本中读出的、最直白的也是大众普遍接受的“送别说”。

二.李白于此诗中体现的特别之处

分析过了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原因,那么李白的《蜀道难》同他写的其他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以《赠汪伦》为对比对象,《赠汪伦》是汪伦送别李白,《蜀道难》是李白送别即将离开的友人。两首诗的身份不同,《赠汪伦》表达了李白对一个友人能够如此的热情送别的感激。同时,李白选择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形式有限,所表达的情感却隽永而单纯直白,是李白的一贯风格———你待我是真心的,我亦回报给你真心,没有任何修饰的淳正的情感。这首诗有着强烈的李白的风格,符合李白的性格,也符合常规的送别主题。常规的送别主题,第一种是表达分别时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但不舍终究也是表达自己单方面的情感,不

会劝对方留下来或者回应自己。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草》)。第二种表达自己在友人离别后的怅惘,如李白的《送别》,“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第三种,劝导友人洒脱些,如李白的《送别》,“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第三种,劝导友人洒脱些,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本诗中,李白不仅借题抒情,借“蜀道难”的古题,来抒发蜀道的难行,更是借着大量的各方面的描写烘托,来表达浓厚的不舍之情,不是客套寒暄,而是真的希望自己可以阻止对方,不希望对方赴蜀。这是送别主题中,多数中国诗人不会表达的情感主题,不符合中国古代“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节制,但李白不同,这也是真的符合我们心中的李白的特点———真性格,不造作。

其次,是诗人表达方式的“不直白”,在李白的其他作品中,李白的情感是最容易把握、体会的。他也有“壮阔的景象”“随意铺缀的意象”“天马行空的游走”式抒情风格,但是情感却永远是直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模式金樽空对月。”想喝就喝酒,想得多又有何用?况且,李白的诗的篇幅永远是足够的,他根本没有限制篇幅的想法!但李白没有走“平常路”———他只反复的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到底难在何处呢?

第一句,“噫吁嚱”,口吐出所有的气,接着迅速将丹田提起,从胸腔喊出一声“危乎高哉”!然后继续提气,声音上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何难,下面则是解释:借着以下四句,从蜀代的古代史讲起,蚕丛及鱼凫,很久到追溯不到的历史。给人以敬畏和感慨,那些是让人多么望而生畏的距离啊!不管里面是世外桃源还是荒蛮之地,都太难以涉入了!那到底有没有可以到的路径呢?有,只有一条,一条鸟道,狭小而危险。因此从来无人涉及。接下来,终于有路了,路也是天梯石栈,极危险的。周围的环境更是恶劣,让人紧张的不敢呼吸。接着,李白用他变幻莫测的笔,假设了人们攀岩的情景和整个自然的无尽的大环境。事儿又不知名的叫声,昼夜不绝。向上望,高到距离天都不到一尺,向周围,植物都生存在绝壁之上,乡下,只看到砯崖转石,高深莫测。每一秒,都在挑战着人的极限,拿针轻碰着紧绷的神经。诗人于是问:“这样的地方,你为什么去?”诗人代当地的口吻问,这口气是不欢迎的、不友好的。你这是干嘛千里迢迢来到这里?

最后一段,诗人借用张载的《剑阁铭》,用更加令人望而生畏的方式,描绘关卡的重要,只身独自一人前往极危险,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并于最后,由劝导式换成了种怜惜的语气,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诗人多次转换角度,费尽口舌,为的就是明白地说明蜀道之难,更想说的是:“不要去了,千万不要去蜀地了!”

第三,李白的情感体验是不一般的。这种“不一般”,并非人云亦云,而是由他每次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而来。无论是二十岁、三十岁、乃至历尽沧桑的五十岁,他的眼神永远是清澈的,他的情感永远是纯粹的,他的语言永远是不带修饰的。纵使看过多少白眼,受过多少欺骗,他依旧相信他的友谊,他的朋友。李白给我们的感受不是从小经过严格语言训练的、书香传承的杜甫可以比拟的。因为这种情感既不整齐,也不是有计划的按程序的表现可给你的———不能是小溪,只能是瀑布!李白是个不老顽童,而本诗中的情感体验,更为特别,因为它不是表达的《长干行》中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清新,不是《行路难》《将进酒》中的男性气息,《蜀道难》体现的是一种类似“生死亲情”的情感,如母亲对子女的、兄长对弟弟的情感,是念念不忘,为之计深远,却又深藏不露,不愿自己成为对方的牵绊,却又忍不住开口。如开头,从三个语气词连用,表达“感慨”,接着,每次都是高昂中夹着几句似在补充又似乎在劝慰的话。前段用一气呵成的语言来塑造“蜀道之难”,却在第二段首句,就问“问君西游何时还”,做了一个退步,知道自己再怎么说也阻挡不了对方,就退一步问对方何时归,纵使早点回来也是好的。但继而又继续情绪、语调高昂地试图用一己之力,改变对方,甚至连想到作为本地人的角度,会怎么样看待这件事,以试图借另一个角度来说服对方。

第三段起,诗人第三次情绪高昂,但此时,已经是试图用一种以明知道没什么价值还要放手一搏的抓住最后一丝希望。诗人说地理位置险要,人心难测,可能朝不保夕的危险来警告对方,让对方意识到纵使到了那里,生活依旧是不顺利的。但语调和情绪也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降到低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早点回来吧,外面再开心,也不好留恋了,早点回来吧!并非我思念你、不舍得你,而是外界的险恶,无论人文、历史、自然等等任何角度,都是让人生活的胆战心惊!只消看一眼,都心惊肉跳,不能平复!

篇7:《蜀道难》教材解读

相和歌辞・蜀道难,相和歌辞・蜀道难张文琮,相和歌辞・蜀道难的意思,相和歌辞・蜀道难赏析 -诗词大全

相和歌辞・蜀道难

作者:张文琮  朝代:唐  体裁:乐府   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

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篇8:蜀道难, 难不过湖广填四川

一、明末清初“被移民”

元末清初这一阶段又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元末时期军事移民阶段。这一阶段可谓是开湖广填四川的先河。元末时期, 在全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元农民大起义。红巾军刘福通起于颖州 (今安徽阜阳) , 张士诚起于高邮, 而在湖广薪, 黄一带的徐寿辉和随州的明玉珍亦相继发动了起义。元朝统治阶级为了镇压起义, 调动元军对人民进行血腥的屠杀。所以在此期间, 湖广地区百姓为了避乱, 便举家迁徙至四川地区。这是第一波“填川”, 原因是逃避战乱。紧接着农民起义一发不可收拾, 徐寿辉派部将明玉珍攻取四川。不久明玉珍在四川竟然称帝, 国号大夏, 他带来了大量的以农民身份入川的湖广人。他们既是军人也是农民, 入川后便在川地安居乐业。这是第二波“填川”。如《内江县志》说 :“明玉珍以至正乙未 (一三五五) 入蜀, 据有褚郡, 东人避乱者归之。玉珍又楚北随州人, 召集乡人以自固, 其势然也。”明玉珍入川携大量湖广人有利于他巩固他在川的势力。

第二阶段是明初时期, 朱元璋夺回了明玉珍手中的四川, 政府强制入川。虽然政权一变再变, 但是湖广填四川的主旋律却一直在奏响。新政权为了稳固沃野千里的四川, 自洪武年间即采取措施, 于是进行有组织的移民。这样的移民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自愿迁徙。二是渐进式移民入蜀。就是由专差监押。在民国资阳《陈氏宗谱》也明确记载了明初捆绑外省移民的入川细节 :“明太祖起兵时, 曾在麻城受人民反对, 继而太祖登位, 欲将麻城人民概行杀戮 :诸臣恳免不从。刘伯温再三谏阻, 始以流罪入川。并且入川的人, 尽以绳索系来。”这里都是明政府强制入川的有力证据。这其中不乏对老百姓的捆绑, 这里就有一个关于“解手”一词的来源。如今四川人说上厕所称为“解手”, 不知道的人百思不得其解。原来在大明律种种刑法中, 有一种叫流刑, 其意就是强迫犯之人移民。据记载被迫入川的移民数量众多, 至洪武二十六年, 四川人达到了140万, 显而易见, 哪有这么多有罪之人?所以普通老百姓就有幸享受到了“流刑”, 实则担任了开垦的大任。这种刑罚就是将人捆绑起来, 有专人押送。但人有三急, 所以在“罪人”想上厕所的时候, 他们就要求解手, “解手”就起源于此。这次移民填补了元末的地广人稀的四川。周及徐先生在他的《从移民史和方言分布看四川方言的历史》一文中也提到洪武期间的移民是“湖广填四川的”主曲, 并且奠定了以后五百年间的四川移民和土著分布的基本格局。这阶段的迁徙的百姓大多“被移民”。

二、明末清初再移民

“骏马骑行各出疆, 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这首诗生动立体的描述了“湖广填四川”的明末清初的历史发展阶段。前一阶段的移民给四川的移民土著分布奠定了基本格局, 但是这一阶段的移民给后世带来的影响却是久远的。

西方历史学家在解释人口迁徙的规律流行“推拉理论” (push—pull Theory) , “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也必定有迁入地的拉力和迁出地的推力。巴蜀地区在清初时期沃野沦草莽。张献忠的屠城令人发指。如今后人在成都崇州等地还发现了万人坑, 白骨堆, 可见当年的情景之惊悚。四川从天府之国变成了人间地狱。在清修的《明史·张献忠传》中说张献忠“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这虽然有夸大其词的成分, 但足见这次浩劫给川地带来的损耗。所以战乱导致的地广人稀需要百姓开垦成了迁入地的拉力。在清初的移民中主要还是来自湖广, 并以广东, 江西等地为辅。这些地方大多是人口膨胀, 耕地不足, 这些地方的百姓们大多渴望获得土地, 大展宏图, 那么四川广阔空间对他们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当有传说入川始祖在原乡闻西蜀地广民寡, 便奋然而起曰 :“鹤不发顶难难宏其声, 蟹不脱壳则难大其腔。与其故乡之恋, 曷若迁地以为良。”

另外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招民实川的政策也为了移民们提供了保障。面对四川的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百业待兴的局面, 清政府开出的药方是 :招流垦荒。川人都亡, 哪来流民?在康熙年间颁布一系列的优待外省移民的政策, 比如说推迟地亩征税时间减轻了垦荒者的负担, 从而刺激了移民入川垦荒的积极性, 并且, 开垦者可获得合法的开垦权、居住权和落户权, 甚至还包括入籍四川的人民的考试权, “准其子弟在川一体考试”。这些规定从法律上为外省移民入川垦荒解除了后顾之忧。有了以上的“推拉力”和政府的鼓励入川政策保障, “湖广”才能顺利“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经过以上两个大阶段, 才算是真正完成。在移民的大迁徙传奇中, 我们知道也许只是凤毛麟角。有意思的是很多当代著名的四川籍作家, 他们无不用他们的方式叙述着祖先的发生在清初的移民故事。据考证, 他们大多是移民的后裔, 如郭沫若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 ;巴金祖籍是浙江嘉兴 ;他祖辈捐官入川, 他是第五代 ;再说李劼人祖籍湖北黄陵县, 祖先为避战乱上川等。艾芜在他的《我的幼年时代》中用十分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他祖先上川的经历, 感人而深刻。前辈的惊天地, 泣鬼神的移民史诗, 在他们笔下转换成了传诸后世的生动教材。正是这些移民们和他们的子孙们为巴蜀之地注入了新生, 带了旺盛的生命力。

移民过程中的旷世磨难, 痛苦遭遇, 悲欢离合的个人传奇也许会被时间沉封, 但无数个人传奇以众人拾柴的力量汇编成一部宏大的移民史让我们永难忘。如今, 无论是移民还是土著民都其乐融融的享受着天府之国的恩赐。这些先民的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品质, 值得我们后人借鉴继承。

摘要:“湖广填四川”是祖辈的一部宏大的移民史诗, 也是一部留给我们后人学习的生动教材。它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大阶段:元末明初阶段和明末清初的阶段。第一阶段奠定了以后五百年间的四川移民和土著分布的基本格局。这阶段的迁徙的百姓大多“被移民”, 或者是军事移民。第二阶段是在“推拉力”和政府的鼓励下的移民, 这一阶段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移民,湖广填四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

参考文献

[1]周及徐从移民史和方言看四川方言的历史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

[2]田光炜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过程四川师院学报1981年21期

[3]王纲湖广填四川问题探讨

篇9:是“蜀道难”,还是“仕道难”

【关键词】李白 《蜀道难》 主题探微 文学解读

《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旧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大胆的夸张,着力描绘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风光的诗作。历代学者关注倍至,对其研究的结论,也可谓见仁见智。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到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地山水特点,浓墨重彩地描绘蜀道之难。诗的开篇以爆发式的感情直呼“噫吁戏”,直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全诗定下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以下通过蜀地开国、五丁开山、黄鹤难飞、猿猱愁攀、扪参历井等意象组合,融夸张和神话于一体,虚实结合,层层映衬,把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愁旅,把读者带到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啼的境界。在此心态下,面对蜀道,连峰去天、枯松倒挂、飞湍瀑流、砯崖转石的惊险景观,只好望而生畏,不禁发出了“其险也如此”的深深感叹。最后,由“剑阁”起兴,生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人生感慨,诗人似乎从他描绘的惊险奇绝的幻境中回归现实,不禁再次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咨嗟”!

纵观全诗,诗人采用复沓形式,一咏三叹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难怪清代评论家沈德潜评价本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颐之间”(《唐诗别裁》)。

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与思考,多年以来,人们对这首诗的主旨的探讨,定格在“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的层面上。对其写作时间,定位于“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送别友人入蜀而作”(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但是,笔者以为,《蜀道难》的主旨仅限于此吗?是否还有它说,还有其它寓意?关于本诗的寓意,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而《唐诗鉴赏辞典》的依据盖出于此。

如果,本着对于文学作品应该有多样化的解读,再联系李白的人生历程及创作风格,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笔者以为,《蜀道难》不仅仅是“蜀道难”,这里蕴含着更为深广而丰富的潜在内涵,与其说“蜀道难”,倒不如说是“仕道难”。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积极进取的知识分子,所走的是一条求仕之道,李白也是如此。我们知道,李白接受过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同时,他还接受了道家、佛家、纵横家多派思想的影响。他25岁时曾出蜀远游,以安陆、任城为中心,南达江浙,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说到西入长安,清代凌扬藻提出李白三次入长安之说,但近些年经许多学者考证,已确认的为两次。第一次是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尽管他曾到玄宗妹妹玉真公主别馆作客,虽然“历抵卿相”,但毫无结果。于天元十九年秋西游,翌年暮春复回终南。第二次是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靠玉真公主的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起初他满以为多年的政治理想将要实现,不禁喜形于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可后来才知道,玄宗仅仅是把他当作文学弄臣来使唤的,说得直白些,他不过是玄宗笼中的金丝鸟。于是他“浪迹纵酒,以自昏秽”,终于得罪于杨贵妃、高力士诸人,被“赐金放还”。李白两次入京时间不长,而且被卷入政治漩涡之中,然而,他却对上层贵族、官僚、皇帝以及大唐帝国潜伏着的危机逐步有了清醒的认识,后离开长安重新开始他的漫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李林甫嫉贤妒能,他主持的科举考试“无一人及第”,事后他向玄宗上表祝贺“野无遗贤”。他上台后,用阴谋挤掉裴耀卿、张九龄的左右丞相,“公卿为战栗”,玄宗听信谗言,杀掉自己的三个儿子,又残杀了韦坚、杜有邻、裴敦复、李适之、李邕等大臣。这种种现实惨景,在《蜀道难》中有所反映。这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这不是“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吗?另外,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李白参加永王幕府,高唱“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可永王却犯了肃宗(李亨)大忌,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永王兵败被杀,李白逃到彭泽被逮捕,下浔阳狱,以“从逆”罪论死,幸得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臣宋若思力救,才改为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

由此可见,李白所走的“仕道”充满坎坷,他的远大抱负屡屡受挫。纵观李白的人生历程,体察他的求仕经历,然后观照他的《蜀道难》这一文本,我们看到,李白的“蜀道”是多么艰难!想当初,遥望“蜀道”,那是多么崇高而庄严,让人顿生神往之情;再后来,走近“蜀道”,才看清高不可攀,与天相接,怎不让人顿生惆怅之意?到如今,当诗人真正走进“蜀道”,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才知,这里充满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险恶,让人防不胜防,不寒而栗,这里充满着“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阴谋与血腥味。难怪诗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出“以手抚膺坐长叹”,“愁空山”,“其险也如此”的感叹。另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一咏三叹。从情感层面来看,这三叹依次表达的是神往、惆怅、愤懑之情;从诗歌意象角度看,这三叹,与其说“蜀道难”,倒不如说是“仕道难”,世道难。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借蜀道的雄奇险峻,表达的是诗人自己仕道的曲折坎坷。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本诗的写作时间,就不是开元十八年,也不是“大约作于天宝初年”,而是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或者稍晚一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蜀道难》教材解读】相关文章:

《蜀道难》解读及训练题05-29

《蜀道难》解读及同步练习题05-28

李白 蜀道难05-25

《蜀道难》鉴赏04-24

蜀道难有感05-11

《蜀道难》教案05-22

蜀道难练习06-19

《蜀道难》主题浅析09-10

蜀道难仿写04-12

读《蜀道难》随笔04-14

上一篇:检验工作目标的方法下一篇:海南大小洞天景点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