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句子赏析

2024-06-14

示儿句子赏析(精选9篇)

篇1:示儿句子赏析

示儿,示儿陆游,示儿的意思,示儿赏析 -诗词大全

示儿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

食尝甘脱粟,起不待鸣鸡。

萧索园官菜,酸寒太学齑。

时时语儿子:未用厌I犁。

篇2:示儿句子赏析

示儿辈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穷居怀抱久无祝犹赖吾儿得少宽。

谨视鸡豚供老疾,力营薪炭备春寒。

旧书缀缉编无绝,小瓮调停味不酸。

篇3:示儿句子赏析

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 往往是通过

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 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 波浪轻轻吻着岩石, 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 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 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 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 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在《听潮》一文中,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绘声绘色地把海潮的声音、情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构成了一副壮美的海韵图。特别是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 摇曳多姿。

例句3:“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 轻轻的, 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 展开丰富的想象, 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 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 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 使人如临其境。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4:“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度句, 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 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5:“我喜欢海, 溺爱着海, 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 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 也觉得满意, 算是尽够欣幸了。”

赏析:文章首尾照应, 以房中听潮开始, 以房中听潮结尾, 使文章结构谨严。

4、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 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6:“大小的岛拥抱着, 偎依着, 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 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 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 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7:“我喜欢海, 溺爱着海, 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 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 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例句8:“彦, 这里会塌的”妻战栗起来叫着说, 我怕!”

“怕什么, 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赏析:面对海浪汹涌, 潮声大作的海, “我”和妻子的感受大不一样。作者通过对比, 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面对澎湃的海潮, 作者耳为所感, 心为所动, 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撼心灵的最强音:“这是伟大的乐章, 海的美就在这里!”反映了作者渴望战斗, 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追求。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排比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例句9:“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 它狠狠地用脚踢着, 用手推着, 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 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 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 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 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二、多角度赏析句子

同一个句子, 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赏析。学生只要找准一个切入点, 从某一个角度去赏析即可。

例10:“每天潮来的时候, 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 看见空际细雨似的, 朝雾似的, 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 带着咸味, 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 粘在我们的身上, 湿润着房中的一切。”

1、抓关键词进行赏析:用“冲”、“粘”、“润湿”形容潮来时的动作, 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 轻纱般的柔美。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作者运用三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 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是春雨蒙蒙, 是晓雾弥漫, 还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且虚幻迷离的感觉, 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

3、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

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分别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以“细雨”、“朝雾”、“暮烟”形容潮来时的形态, 以“腥气”、“咸味”形容潮来时的气息。

三、句子赏析的落脚点

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 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因此赏析句子, 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 (即从哪个角度入手) , 落脚点却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例句11: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袭击过来, 猛烈地冲向岸边, 冲击了岩石的罅隙里, 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赏析时, 切入点可从修辞 (拟人) 的角度入手, 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的内容。此句表现了大海愤怒时壮观的场景和磅礴的气势。

例句12:“这是伟大的乐章, 海的美就在这里。”

赏析时, 可以选择艺术手法 (直接抒情) 作为切入点, 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文章的主旨。在惊涛骇浪面前, 胆小懦弱的人会感到恐惧, 勇敢坚强的人却感到愉悦。海潮激起作者的心潮, 由此发出由衷的赞叹, 从这句话里, 我们可以透过鲁彦热爱大海的感情, 看出他那积极进取、勇敢搏击的人生态度, 至此, 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篇4:示儿全诗赏析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篇5:《示儿》陆游赏析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篇6:示儿句子赏析

病中示儿辈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去去生方远,冥冥死即休。

狂思攘鬼手,危至服丹头。

有剑知谁与?无香可得留。

篇7:示儿句子赏析

作品原文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品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平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作品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作品鉴赏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后世影响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其他评述陆诗,特别提到《示儿》诗,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具有宗泽“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此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写:“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

历代爱国诗中,朱自清先生特别推崇《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作者简介

篇8:示儿句子赏析

病稍平示儿辈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人与鸦俱晓,天凭雁送秋。

极知生意尽,强为汝曹留。

药饵倾残橐,风霜迫故裘。

篇9:示儿句子赏析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浦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前言】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上阕写作者晚年的身体状况及闲适的心境,下阕表示自己将不再掌管家事,今后要寄情山水,感受自然。全词反映了作者的退居生活和心境,表面上看是显示自然恬淡、看破红尘、超然物外的达观思想和风度,实际在词中激荡着未能为国家统一大业出力的压抑不平之气。

【注释】

⑴西江月:词牌名。儿曹:指自家儿辈。以家事付儿曹:把家务事交代给自家儿辈。以家事付儿曹示之:一作“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⑵“万事”两句:言万事如云烟过眼,而自己也像入秋蒲柳渐见衰老。蒲柳:蒲与柳入秋落叶较早,以喻人之身体孱弱、早衰。《世说新语·言语篇》:“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⑶“而今”两句:谓自己如今最宜醉酒、游赏、睡眠。

⑷“早趁”两句:向儿曹交代家事:及早催租纳税,妥善安排一家收入和支出。催科:官府催缴租税。了纳:向官府交纳完毕。

⑸“乃翁”两句:谓自己依然只管竹林、青山、绿水。乃翁:你的父亲,作者自谓。

【翻译】

平生所经历的事情千头万绪,都像过眼云烟般的消失了。近来我的身体非常孱弱,就像入秋的蒲柳,过早地衰老了。如今,对于我来说,一天做点儿什么事儿最为适宜呢?那就是饮酒,游览,睡觉。

今后料理家计的重任就由你们承担了,到了官府催缴租税的期限,你们就及早交纳完毕;家中的出入收支,你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妥善安排。我老头子也是要管一点儿事情的,那就是管竹,管山,管水。

【赏析】

全词仅用一句将过去淡淡揭过,而以大量的篇幅写现在。说过去的事如烟云一样地过去了,说得多么的.轻松,其实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他出生时,他的家乡已沦陷于金人十二年。他十五岁时即接受祖父辛赞的委托,到当时金首都去刺探军事情报,以作恢复的准备。二十一岁就聚有义士二千余人,后投入义军耿京的部队,为耿京掌书记。就在他二十二岁时,代表耿京奉表南归。在他回山东复命时,途中得知叛徒张安国杀耿京以降金,义军云散了。辛弃疾立即驰赴海州,仅以数十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献俘行在,一时名震朝野。四十岁即已任至湖南安抚使。他一生为了恢复祖国的统一,屡建奇功。但也因为他毕生坚持抗战,所以也为主和派所不容。风风雨雨四十年,历尽诬罔屈辱之艰辛,然而他只用“云烟”二字,写得十分轻淡。其实这淡,正是未能忘情的压抑之浓。真的淡了,那就连这“云烟”二字都不用提了。“蒲柳”是谦词,说自己经不起衰老,但同样也是不满之辞。抗战的英雄为“蒲柳”,得意的投降派倒是什么长青之松柏了。可见其慨深厚。既不得用,那么还能干点什么——最好是醉、是游、是睡。这虽不无愤慨,但对老人倒也不失是一帖安心养性的良方。

下阕,他要儿子们在农事了了之后,及时完粮纳税。他虽以方帅而退居林下,丝毫不弄特权,教育子辈不忘国家,故嘱咐纳粮宜早。剩下的要量入为出,勤俭持家。题作“以家事付之”,这种嘱咐,足见稼轩之为人。嘱咐过了,事情有了交待,但作为“乃翁”还是要管点事的。那就管管花木,管管山水。

这阕词外表写得悠闲自得,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感到它骨子里正激荡着未能为国家统一大业出力的压抑不平之气。对于一下子从火热的事业中退下来的这位老人来说,宜醉、宜游、宜睡的生活态度和管竹、管山、管水的生活情趣固然是可取的,然而,他那一颗激荡的心,却不能如此安顿。所以这种悠闲所掩饰的那一番几乎使他隐了一辈子的痛苦,更令人感动。

上一篇:六年级一班下期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生祭祀英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