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2024-06-18

我县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情况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我县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暨

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情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纵观全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劳务输出历经,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求稳定的易地就业,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转轨时期不可阻档也阻档不住的现实问题,这是适者生存,实现人口合理流动的大趋势。对各级人民政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么样稳定这支浩浩荡荡的劳务外出大军,稳定社会,为他们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和谐社会建设营迁良好的氛围,同时加快我县“三个三分之一”发展目标的建设进程,顺利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等一些问题的出现,这是社会的必然,也是正常现象。只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这一问题就能很好解决,若不管不问,势必会引起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暨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管理工作,在县委、政府“三个三分之一”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民增收,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行政推动、政策驱动、宣传发动、服务促动、培训拉动、能人带动、中介助动、部门联动的“八动”方法,移输出工作,大幅度提升劳务经济收入,实现人口的合理流动,寻求稳定易地就业。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情况

一是要树立“大开发、大转移、大发展”的思想,理清发展思路,确定“三个三分之一”发展战略,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截止2007年7月,全县外出务工达3个月以上的务工人数近32万人以上。其中,实现长期稳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24.12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37%。1至6月,创劳务总收入14亿元,到年底,全县农村外出劳动力所创劳务总收入将再次突破20亿元大关,劳务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以上。

全县2007年1至7月,共组织培训91期,培训涉及家政服务、土木工程、电子、计算机运用、驾驶与维修、电焊、厨师等15个专业,培训农村劳动力6871人,培训后转移农村劳动力5978人,培训转移输出率达到87%。

(二)外出农村劳动力分布情况

我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地区:我县农村劳动力外出主要分布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全国每个县市都有镇雄农民工就业。据统计,在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上海市和省内各条高等级公路线上务工的农村要占全县外出务工总劳动力的60%左右,尤其是在浙江省、福建省务工者居多。

(三)农村劳动力外出人员构成情况

在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中,夫妇双方外出的占外出务工

在我县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中,在家的留守妇女苦于没有办法外出,要在家里承担着农村妇女应尽的责任:抚、培养子女,照顾老人。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家留守妇女发出了“我也要外出打工”的呼喊。在这些留守妇女家庭中,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生产、生活相对稳定,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家庭稳定的问题。在我县24万多外出农村劳动力中,留守妇女所占比例为50%左右,近8万名妇女承担着整个家庭的责任。其中还有8%的留守人员是留守男人。在这群留守男人中,家庭情况就不太看好,子女上学等问题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儿童成绩一度下降者居多。

(六)留守儿童情况

1、留守儿童数:全县外出实现稳定就业的24万农村劳动力中,留守在家18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子女数占18岁以下农村劳动力子女数的37%,近22万人。夫妇单方外出就业留守在家18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子女数为12.98万人以上;夫妇双方共同外出就业的留守在家18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子女数近9.02万人。在全县34万在校学生中,留守儿童数接近13万(注:除城市人口的学生数近1万)。

2、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在夫妇双方全部外出就业留守在家的18岁以下的9.02万农村劳动力子女中,由爷爷、奶奶负责监护的近7万余人,由外公、外婆负责监护的近2万人。

3、留守儿童在家生活情况:在全县22万留守儿童中,95%以上的留守儿童生活有着落,基本能够享受到亲人的

外出打工,体验一下外面的生活。她们始终认为外面的世界多美好,不安心在家务工,承担应尽的责任,主要是不甘寂寞,外出心理迫切。一是少部分出现婚外恋的现象;二是大量参与赌钱;三是不严格管理子女,放纵自流。四是依附思想强,懒惰。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是心理不够;二是身心发展不平衡;三是性格怪;四是由于管理失控,导致一些不法行为的发生;五是早婚早恋现象较为突出;六是易发生强爆事件,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七是会出现一定的性骚扰。八是留守儿童在家承担着较重的家庭负担和劳动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正常健康发展;八是外出打工也成了留守儿童不上学读书的正当理由。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特别是青少年的犯罪率上升趋势较为突出。

三、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工作方面,主要做了的工作:

(一)留守老人方面:一是将农村劳动力全家外出,家庭负担较重的在家留守老人作为农村低保对象予以补助;二是各乡镇、村组组织在家劳动力组成助耕队,帮助其种地,减轻家庭劳动负担;三是鼓励夫妇双方外出的农村力将子女一起带到务工点就学,减轻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

(二)留守妇女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外出打工的回乡经济,创办企业实体,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在家留守妇女就业问

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技能和素质;三是把“三留”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活动经费即管理经费由外出务工劳动力家庭自行承担;四是取消户籍管理,让农村劳动力合家外出就业的儿童能够享受到务工当地儿童上学等的一切优惠条件;五是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力度,对合家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这一项目必须单独立项解决,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负责协调安置企业;六是农村开办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实施封闭式管理,把留守儿童全部纳入学校管理之中,从而解决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老人的后顾之忧;七是全部减免留儿童的书学杂费,对生活困难者给予一定的补助;八是留守老人中,对生活确有困难的,纳入低保保障,民政救济范围,确保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九是鼓励留守妇女发展第三产业,在小额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十是鼓励和扶持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留守妇女开办学前班,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解决目前我县办学难、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十一是结合目前正在实施的林权制度改革,加大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土地退耕还林力度,这一工作一但引导开展得好,发展潜力大,宣传面广,农民易于接受,开展起工作来较容易,在大部分农村也是大抛所趋,人心所向的问题了,只要各级政府能够正确引导,并加以扶持和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退耕还林工作就能象星星之火照亮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每一个角落。

篇2:我县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加强农村“三留守”问题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结合全市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市妇联成立了由主席挂帅、副主席分管、机关“三万”工作专班和机关业务部门共同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就武汉市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实地座谈等形式,对武汉市六个远城区(东西湖区、汉南区、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新洲区)留守妇女的婚姻家庭、生产生活、健康安全、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留守妇女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有留守妇女32.62万人,占武汉市女性农业人口总数的17.9%。

1、从年龄结构看:武汉市留守妇女中,20—30岁妇女3.03万人;31—40岁8.67万人;41—50岁13.37万人;51—60岁7.55万人。调查显示,31至50岁是留守妇女相对集中的年龄段。

2、从受教育情况看:留守妇女小学文化程度以下5.31万人;初中文化程度26.02万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29万人。留守妇女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年龄越轻,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3、从留守原因看:大多数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需要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具体而言,30岁以下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照顾孩子;31—40岁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要照顾日益年迈的父母和抚育正在成长的孩子;40岁以上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丧失了外出务工的年龄及技能优势。

4、从家庭结构看:从调查情况看,11.98万留守妇女家庭中只有一个小孩,20.46万留守妇女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小孩;大多数留守妇女与老人共同居住,留守妇女除了照顾小孩外,还需要护理老人,由此,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家庭义务理所当然的需要留守妇女承担。

5、从婚姻状况看:对于婚姻状况的自我评价,19.42万留守妇女表示丈夫外出打工后婚姻比较稳定,对婚姻状况满意;12.13万留守妇女认为婚姻状况一般;1.06万留守妇女对婚姻状况明确表示不满意。

6、从收入情况看:留守妇女家庭与夫妻双方均在家务农的家庭相比,经济收入相对稳定,生活相对富足。年收入在1万元以内的留守妇女有2.05万,在1—3万元的有25.44万,在3万元以上的有5.13万。家庭收入以丈夫外出打工收入为主,也有留守妇女在家务农的收入,养家禽和种小菜能满足自己或家人生活需求,家庭简单生活资料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

7、从享受社会保障情况看:31.57万留守妇女已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0.84万留守妇女正在办理医疗保险,0.21万留守妇女未参加医疗保险。大多数留守妇女享受了新农合制度,参合率约为97%。7.35万留守妇女已经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0.6万留守妇女正在办理养老保险,24.67万留守妇女未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约为22.53%。

留守妇女是生产发展的主力军、是家庭生活的顶梁柱。打工经济的发展使留守妇女与丈夫实现了经济角色的分工与合作,丈夫外出务工,原来由男劳动力或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农活,转变为基本上依靠留守妇女独立完成。她们既要承担农活、家务活,又要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转变成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

二、当前留守妇女生存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需求

(一)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留守妇女普遍面劳动强度较大、精神负担重、自身素质不高、教育孩子能力较差、文化生活空虚、缺乏安全感等困难。

1、综合素质较低,发展能力较弱。从受教育情况看,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大多数,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从专业技能看,参加座谈的留守妇女代表均表示缺乏生产发展技能。从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既无学历优势,又无能力优势,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

2、劳动强度较大,身体健康受损。在丈夫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妇女既要承担农活,又要料理家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明显增加。据座谈了解,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耕种近5亩农田,有的为了增加收入甚至要耕种10亩。据统计,16.3万留守妇女表示身体健康,15.65万留守妇

女健康状况一般,0.67万留守妇女身体较差。长期的体力劳动、超负荷的劳动量让留守妇女们人未老先衰。

3、教育力不从心,孩子缺少关爱。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妇女表示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子女功课,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仅仅停留在吃饭穿衣上。同时,由于丈夫外出务工,家庭角色缺位,孩子缺少父爱,教育缺位或监护不利,使部分孩子产生自

卑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孩子缺乏识辨和自我保护能力,容易遭受伤害或惹祸生非。大多数妇女表示教育子女力不从心,教育子女的能力较差已成为留守妇女非常愧疚和担忧的事情。

4、长期留守在家,患病缺乏照料。据座谈了解,留守妇女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生病,既担心耽误农活,又要筹医疗费,还要“愁”无人照料。统计显示,部分留守妇女反映生病无人照料。留守妇女陈某曾半夜突发肾结石,孩子在校住读,家中无人照料,不得不拨打本村妇代会主任的电话,妇代会主任及时雇车将其送到镇医院医治,才转危为安。

5、精神负担较重,婚姻存在危机。由于常年与丈夫两地分居,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留守妇女精神负担较重,婚姻危机较大。部分留守妇女对丈夫在外务工的环境感到忧虑,对丈夫的婚姻忠诚度产生猜疑,但出于对丈夫的经济依赖而委曲求全。据了解,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奉献,但丈夫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妇女对目前的婚姻状况表示担忧,有的甚至感到没有家庭应有的温馨感,是守活寡。

6、文化生活单一,精神支柱缺失。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留守妇女精神生活比较空虚,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部分留守妇女因精神空虚而沉迷于赌博等不良习气。据调查,选择看电视为日常主要娱乐活动的最多,其次为打麻将;仅少数妇女参加文艺宣传队。留守妇女李某在座谈中表示,打麻将已经成为她唯一业余活动,自己宁可起早贪黑赶农活、做家务,也要确保白天打麻将的时间,以打发空虚寂寞。

7、容易受到侵扰,缺乏安全感。由于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地广人稀,村落分布比较分散,治安防范力量较弱,留守妇女易受到侵扰。调查发现,留守妇女特别担心孩子及家庭财物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身和财物的安全感。

(二)主要需求

调查表明,当前武汉市留守妇女最迫切的需求依次是:发展地方经济、学习生存技能、提高教育子女能力、丰富文化生活。

1、发展地方经济。留守妇女希望政府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发展本地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丈夫及自己在家乡创业与就业。当问到“如果可以在家乡创业或就业,你还赞成丈夫去外地打工吗?”大多数留守妇女选择了“不赞成”。

2、学习技能。一半以上的留守妇女表示发展生产缺资金和技术,希望参加各类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主创业和发展生产的能力,尤其是31—40岁留守妇女希望通过掌握一门技能,对于未来道路有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3、提高教育子女能力。大部分留守妇女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希望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讲座活动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监护能力和水平,使子女在留守家庭的环境中也能够身心健全,健康发展。

4、丰富文化生活。座谈中,大多数妇女表示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单一,希望组织文艺宣传队,通过扭秧歌、打腰鼓等来丰富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希望组织维权志愿者讲授法律、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识,开展心理疏导、维权服务等。

三、改善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的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主要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只有社会各方面给予留守妇女足够的人文关爱,让这个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真正推进留守妇女群体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一)增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能力。仁者授人以渔,这是推动这一特殊群体更好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劳动技能培训。农业和科技部门要在农业科技培训中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参训比例,特别是在送科技下乡等培训活动中使留守妇女的参与率达到30%。政府多年来对武汉市农村妇女培训工作给予支持,保证了每年2期“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每期60名农村妇女带头人受训,目前已有2600人次参加了在市农业学校的科技培训,这批带头人在农村基层发挥着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一举措也深受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建议通过此举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加大对农村留守妇女中带头人的科技培训力度,每年增加6期留守妇女带头人培训班,使360名留守妇女参训受益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建议依托劳动部门、武汉市妇女创业中心等有专业资质的部门和单位,举办留守妇女创业就业培训班,通过灵活办学、送教上门等形式,对有创业意愿、愿意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就业的留守妇女,实施定向、定点、订单式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三是建议实施农村留守妇女大讲堂项目。以提高留守妇女的权益保护、安全自护救护、文明健康生活和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等农村妇女急需的内容为主,依托妇联组织按每场活动经费1万元预算,每年举办50期(场)留守妇女专题讲座、咨询活动、亲子活动等,帮助她们掌握必要的法律、安全、生存和教育子女的科学理念和能力,提高留守妇女的自身素质和监护能力。使她们成为有素质、能担当的好家长、好妻子、好儿媳。

(二)拓展留守妇女生存发展途径。充分发挥留守妇女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建议将她们作为新农村环境保洁长效管理队伍主力军,由村两委或妇代会负责巾帼保洁队的人员推荐和组建,由城管部门负责培训、指导与管理,并为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提供必要的清扫工具、运输设备及保洁人员每月每人300元的劳务补贴。此举一方面可以扩大留守妇女在家门前就业的途径,并通过保洁工作的适当补贴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由所在村留守妇女进行保洁工作,在整治清扫环境卫生的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她们的宣传和监督作用,激发全体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更好地体现自己的家园自己爱,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前期,市妇联在全市开展了“巾帼保洁”长效机制的探索与运行,此项试点工作起步早,成效明显,张学忙副市长参加经验交流和推介会时对此举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如何将这一前期摸索的好做法和经验在全市农村推广,希望通过这次留守妇女专题调研,将一举多得的好事办好。

(三)提高留守妇女的生存发展水平。针对留守妇女在精神交流、文化生活、婚姻家庭、法律意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如何帮她们解难释惑,我会专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在六个远城区多次调研座谈走访,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一是借鉴农业互助合作社运行模式和经验,建议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织”。互助形式可以是生活互助、生产互助和公益互助等,大家在体力上互相帮扶,精神上互相安慰,生活上互相关照,缓解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留守妇女安全感。如创建示范“妇女之家”,使其成为留守妇女交心谈心的场所,规避矛盾风险的安全港湾;通过互助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贴近农村生活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鼓励她们组建秧歌队、锣鼓队、健身队、合唱队等留守妇女文艺队,让她们精神有所归依。二是试行留守妇女探亲制。制定“探亲节”或“探亲假”,鼓励外出打工的丈夫回家团圆,帮妻子分担农活、与孩子交流亲情,或留守妇女赴丈夫打工居住地探望,增进夫妻感情,维护婚姻家庭和谐。充分发挥留守妇女互助组织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夫妻亲情互动活动,组织部分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加强留守妇女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对探亲路途的费用政府给予鼓励性经济补助,如报销路费或部分报销路费、对打工地相对集中的村民集体包租车等,保证夫妻至少一年两次团聚的机会。通过互助活动的有效开展,探索留守妇女互助组织在精神交流、文化生活、婚姻家庭、安全保障中的积极作用,引导留守妇女倡导邻里文明互助,努力形成团结友爱、文明祥和的新风尚,增强留守妇女安全感和幸福感。

篇3:我县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一、当代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定位与心理需求

随着大量农村男性进城务工, “农村留守妇女”这个特殊群体日渐庞大。中国人民大学白南生教授指出,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已达4700万。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 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但长期以来, “男主女从”的性别分工, 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思维定势。农村留守妇女的产生是“男主外, 女主内”传统性别分工中“女主内”的再扩展, 原有的“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模式随之转化为“男工女耕”的又一新的性别分工模式。另外, “相夫教子”成为大多数女性实践的社会定位。尤其是农村留守妇女, 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责任。为此, 她们不得不放弃个人的精神追求。

然而, 随着社会的进步, 农村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不仅能让女性增长见识, 还能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为提高自身素质和进城就业竞争力, 她们需要不断学习, 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帮助她们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与过去的传统农村女性相比, 现代农村女性内心更渴盼能从繁冗的家务和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文化生活。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 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 她们会逐渐重视生活中的性别优势,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势必会催生巨大的文化需求。

二、农村留守妇女文化贫困的现状与问题

(一) 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从文化程度上看, 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据调查, 初中及以下文化的占71.36%, 高中文化的占20.81%, 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占7.83%。由于她们文化水平偏低, 一些农业新技术无法得到推广应用, 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此外, 文化水平高低还将直接关系到她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对下一代的教育。由于自身文化欠缺, 65%的留守妇女表示能力精力有限。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妇女家庭中, 父母角色皆由母亲来承担, 家庭角色的缺位直接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二) 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活动单一

从文化娱乐看, 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单一。据调查, 82%的妇女青睐电视, 71%喜欢玩牌和打麻将, 24%甚至沉迷赌钱, 因精神空虚而从事迷信活动的妇女也大有人在。显然, 她们业余文化生活层次颇低, 这对整个村风村貌将会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其中, 有相当一部分妇女甚至长期处于零文化生活状态。

(三) 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意识淡薄

女性的文化意识是激活女性发挥创造性的内在动因, 是其追求自身发展的关键。而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却长期处于“上有老, 下有小”的压力之中, 她们缺乏对知识的渴望。据调查, 只有12%的农村妇女会主动花钱购书阅读, 其余88%的妇女则更愿意把钱储存起来。目前,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 那些尚未摆脱贫困落后的留守妇女, 很难产生更高的精神需求。

三、农村留守妇女文化贫困的根源

(一)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人文素养普遍偏低

由于受文化水平的制约, 农村女性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妇女整体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看, 由于农村妇女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思想仍然相对保守。在思想意识上, 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缺乏理想和追求, 思想停留在“满足温饱, 吃穿不愁”的状态;在经济意识上, 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严重;“重男轻女”的思想也直接影响着她们对女孩的教育, 很多家庭的女孩小学一毕业就在家务农, 辍学率达7%。稍大一些就外出务工, 农村早婚早育现象尤其突出。由于传统观念总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农村留守妇女接受再教育便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这种恶性循环势必会导致新一轮留守妇女的文化贫困。

(二) 镇村图书馆 (室) 的发展相对滞后

镇村图书馆 (室) 是我国最基层的文化事业阵地, 是群众开展各种读书和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但据了解, 由于受资金、技术、人员等诸多因素影响, 许多镇村图书馆 (室) 建设进程缓慢, 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尽管“农家书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 但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农家书屋已被演变成了政府的面子工程, 只是一个摆设罢了, 最终导致农村留守妇女远离图书馆。

四、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文化服务的具体思路与对策

(一) 创新乡镇图书馆的服务理念

据调查, 长沙市农村留守妇女年龄集中在30—50岁之间, 占65.33%;30岁以下的占20.31%;50岁以上的占14.36%。根据此年龄结构, 乡镇图书馆应对她们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 全面掌握其文化需求, 积极向她们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各个年龄段不同的文化需求, 图书馆要更新服务理念, 强化服务意识。此外, 针对农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客观实际, 乡镇图书馆应逐步完善服务网络, 改“坐馆等读者”为送书入户上门;在乡镇也可尝试“总分馆制”, 建立乡、村、户三级图书服务网络。

(二) 整合各级公共图书馆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大众公共图书馆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 但地处市县城区。农村留守妇女大多家务繁重, 不可能常去县 (市) 书店或公共图书馆买书借书。其中, 75%的农村妇女无书可读, 63%甚至表示她们有无书读并不重要, 只要孩子有书读即可。针对农村留守妇女阅读缺失现状, 各级公共图书馆应主动介入, 将读者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农村的各个角落。为了充分整合图书资源, 可由县 (市、区) 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等单位牵头, 开展资源共建共享;还可采取“流动书车”、“图书漂流”以及“送书下乡”等有效形式, 以缓解乡镇图书馆藏书不足的现状;实行总分馆制的图书馆还可在农村增设分馆、流动服务点等流通系统, 切实做到图书资源的充分整合。

(三) 加大宣传力度, 激发农村留守妇女的图书馆意识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但由于农村留守妇女长期身兼家庭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重负, 导致她们主动学习和利用图书馆的意识淡薄。为此, 图书馆应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她们的图书馆意识。比如, 可在农闲季节开展“五下乡”、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等活动, 为农村留守妇女在家务劳动、农业生产等方面提供帮助;也可在集市定期开展图书馆宣传周、开展新书推介等活动, 为她们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通过一系列健康的文化活动, 增强她们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效提升她们的文化生活质量。

(四) 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农村留守妇女的休闲意识越来越强。为此, 图书馆应积极联系相关部门, 主动关注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她们对知识的向往, 提高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如妇联组织可依托“文化大院”、妇女培训学校等活动阵地, 积极发挥妇女文艺骨干作用, 组织开展家庭才艺展示、母子读书竞赛等寓教于乐的活动;还可充分利用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 组织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开展妇女学科技、学法律等文化活动, 提高妇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对加快农村文化信息化建设大有裨益。

(五) 定期举办知识讲座, 促进留守妇女身心健康

讲座是直接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知识服务, 有利于人们有效获得某一专题的相关资讯。为了体现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特殊关爱, 可由图书馆牵头, 联合当地妇女、医疗、法律等相关机构, 定期举办一些形式多样且互动性强的知识讲座。如妇联应主动做好留守妇女维护权益的“娘家人”, 为她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司法部门的法律讲座可提供各种法律服务;医疗部门的讲座可提高她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教育专家的指导对办好留守妇女家长学校很有帮助;还可依托共享工程举办一些视频讲座, 内容涵盖农技培训、再就业培训等。为了缩小社会信息鸿沟, 图书馆还应向她们普及信息化知识, 提升其信息素养。这些形式多样的知识讲座, 不仅可以提升新时期农村留守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 还可提高她们的自我认知度, 并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六) 强化教育培训力度, 提升留守妇女素质

农村留守妇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是家庭生活的顶梁柱,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技能特长上看, 51.36%的留守妇女无技术特长, 48.64%掌握一定的缝纫、编织等技能, 其中有82%却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不过, 仍有54%的妇女逐渐意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表示希望通过学习拥有一技之长。为此, 图书馆应积极采取措施, 更好地为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提供切实的服务。如图书馆可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以及爱心志愿者队伍对农村留守妇女开展保健、法律等知识培训;为提高新时期农村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 图书馆应主动与农业、科技等部门联系, 有步骤地对她们进行农业技术、就业技能等培训, 鼓励她们“科技兴家”, 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当代农村新型女性。

参考文献

[1]邢志刚, 李先昭.“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堪忧[N].中国妇女报, 2006-12-05.

[2]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妇运, 2009 (4) :38-39.

[3]楚向红.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妇女问题研究[J].学习论坛, 2008 (11) :69-71.

[4]王琼瑶.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21) :37, 195.

篇4:农村留守妇女的真实生活

44岁的许永萍,有个20岁的儿子在苏州打工,丈夫是个木匠,哪里有活就去哪里,每年春节回来个把月,夫妻俩如此生活已有10年。4年前,许永萍生了个女儿,总算有了个伴。但家里仍是空空荡荡,显得格外冷清。

在许永萍眼里,生活是机械的、周而复始的。丈夫很能吃苦,但就是挣不了钱,她从未埋怨过,因为“实在没有办法”。许永萍说,他们一直想在村里找个地方,盖房子给儿子结婚用,可那得花40万,“这些年一共也就攒了20万,再想办法吧”。

丈夫偶尔会打电话回家。电话里,许永萍想不到说什么话,“就知道安慰他,‘注意身体,多买些好东西吃,想开点’”。

许永萍怀第二胎时,村干部劝她引产。让人意外的是,她和丈夫商量后,宁愿接受5.6万元的罚款,也要把孩子生下来。

有那么大的儿子,为什么还要生二胎,而且宁愿交这么多罚款——相当于她家一年半的收入?几位村干部感慨,没人知道她的真实想法,或许只是留守生活太孤单,想有个孩子做伴吧。对许永萍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除了给儿子把房子盖起来,就是把小女儿拉扯大。

“村里小年轻的,大多夫妻俩一起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婦女,都是四十开外的,在家带孙子孙女。”53岁的刘美华是村妇女主任,也是留守妇女。她说,除了农忙,女人们平时就串串门、打打麻将。

“丈夫长期不在,村里的‘露水夫妻’应该有,大家也会议论,但真真假假不好说。”刘美华认为大多数留守妇女很传统,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还是能够守住底线的,“你想听她们的真心话?很难。反正她们都不容易”。

篇5:农村留守妇女生存情况调研思考

会到留守妇女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她们柔弱的双肩既担负着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的重任,又承担着家庭生产的艰辛,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和希望,默默地支撑着家庭的负荷。

一、基本情况

2008年末,全区总人口243216人,其中:女性人口114148人,农村人口201875人。劳动人口139003人,其中:女劳动力6525人。全区外出务工人员41033人,留守妇女668人,占全区女劳动力的10.23%。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留守妇女589人,占88.1%;高中学历的67人,占10.2%;中专以上学历的12人,仅占1.7%。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年龄结构。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89人,占总数的13.3%左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30-39岁的317人,占总数的47.4%;40岁以上的262人,占39.3%;30-40岁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这一阶段年龄的妇女上有日益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成长的孩子。

3、留守原因。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的留守妇女有214人,占32%左右;无就业技能,致富能力不强的有568人,占85.03%。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现状及问题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调查显示:身体状况差的留守妇女有31人、身患疾病的有18人,占7.3%;身体状况一般的198人,占29.6%。她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5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而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难以独自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

2、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双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到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导致感情危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许多牺牲,但是对于丈夫出门打工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情况,她们还是“欲语泪先流”。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7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的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3、婆媳关系难处理,对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处理,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处理好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多例存在婆媳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现象。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别做违法的事。由于80 %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她)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辅导和监管,导致他们成天逃学迷失在网吧里。

三、对策与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

会的安定,针对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的局面。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如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传授技术、以村为单位建立“农家书屋”、定期或巡回开展“三下乡”活动、建立“妇女健康之家”、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四区建设”为载体,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拓宽农村致富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帮扶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创办示范家长学校, 深入开展“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引导更多的家长特别是留守妇女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劳动、妇联等部门要继续坚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同时,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合理流转土地,使农村留守妇女从繁重的土地劳务中解脱出来。

篇6:我县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男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妇女”群体,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在我区达1万余人,并持续增多。由于丈夫在家庭生产生活中缺位,留守妇女面临多重生存发展困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破解她们面对的难题,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日益凸出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留守妇女现状

(一)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外务工,有的在省外,有的在本省其他城市,有的在本市城区务工,而她们却留守家中,肩负起家庭几乎全部的生产劳动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成为家庭中的“顶梁柱”,家中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据统计,**区“留守妇女”中农村“留守妇女”占90%以上,中青年“留守妇女”占85%。“留守妇女”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占48%左右,其余则在农闲时外出打工或郴州市范围内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以**区华塘镇油山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入户走访“留守妇女”家庭10户,以期了解掌握全区农村“留守妇女”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作用,逐步解决她们面临的诸多问题。她们的整体生存发展状况如下:

1、“留守妇女”年龄结构,以30到40岁中年居多,占45%;

2、“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初中,占52%,小学占41%,高中及以上占7%;

3、“留守妇女”家庭人口情况,3口人的占41%,4口人的占43%;

4、“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年限,以2-3年居多;

5、“留守妇女”家庭年收入情况,以年收入2万-3万的居多;

6、“留守妇女”丈夫多长时间返家一次,半年之内占25%,半年至一年占67%,一年以上的占8%;

7、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最担心丈夫耐不住寂寞或者不承担养家义务。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1、“留守妇女”年龄分布中年居多。

2、“留守妇女”文化教育程度偏低。

3、“留守妇女”从事家务和农业身心俱疲。

4、“留守妇女”担心感情出现危机。

5、“留守妇女”文化生活枯燥单一。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由于平时忙于农活和家务活等,没有时间参加娱乐活动,加上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不能从参加文体活动中让自己减压。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困境留守妇女拥有完整的家庭,却常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她们收起女性的矜持娇贵,而顶风沐雨干着本该是男人干的重活。她们柔嫩的肩头撑起的,是饱含酸甜苦辣的家园

(一)拖老带小,披星戴月,生活艰辛。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妻子成为家庭生产生活的绝对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量更大。同时,男人外出务工,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洗衣做饭,喂养鸡鸭猪牛等繁琐的家务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二)独守空房,精神贫乏,生活孤单。由于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调查发现,89%的“留守妇女”觉得丈夫的忠诚成了她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有许多“留守妇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种,自己跟随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赡养老人、照顾子女的责任又使她们难以走出家门。

(三)生性胆小,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男性劳动力外出,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违法犯罪几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胆小的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缺少人身安全感,同时还要注意与男性的避嫌。由于“留守妇女”处于弱势地位,她们的合法权益相对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容易成为农村性侵害案的主要侵犯对象,其家庭财产也成为作案分子的目标。

(四)常年的温饱观念和勤俭节约传统导致健康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村妇女缺乏保健意识,一个主要原因是生活困难,能节约一点是一点,女性用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例不大。有些农村“留守妇女”,为了节约钱,有病不医只自己拿点药了事,有时干脆一拖再拖,以致于小病拖成大病,她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与此同时,在饮食方面,也不讲究合理搭配,以解决温饱为原则,基本不会调剂改善生活,也不会每餐都有肉食和水果。

(五)亲情缺失,子女家庭教育环境不优。“留守妇女”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缺少父爱和团聚,母亲要外出做事,小孩平时多跟老人在一起,老人多只管他们的温饱,有的妇女文化偏低,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往往是物质上的满足大于知识的教育,出现了“重养轻教”现象,而且陪伴小孩的时间少,亲情的部分缺失也影响了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

三、关爱帮助农村留守妇女的对策与建议农村“留守妇女”已经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特殊群体,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同时涉及到留守家庭的幸福和稳定。不解决好这一群体的各种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社会各界要普遍关注“留守妇女”问题,把它放到影响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妥善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问题,为“留守妇女”撑起一片蓝天,同时也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增添一抹亮色。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视“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要把“留守妇女”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制定出台有利于“留守妇女”创业就业的政策。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研究,掌握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如,姓名、年龄、人数、分布、每天的劳动时间等,制定关爱“留守妇女”的政策和措施。

(二)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各级组织要着力提高“留守妇女”综合素质,提高“留守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要积极引导“留守妇女”摒弃“男主外、女主内”封建传统的束缚,组织“留守妇女”树立“四自”精神,用自已的行动积极支持丈夫外出打工,提高农村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她们的自身发展,是解决“留守妇女”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要举办各类知识、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学教子水平。要广泛发动农村“留守妇女”增强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紧迫感,克服依赖心理,主动提高自我发展和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涉农部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提高“留守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门在“留守妇女”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减轻“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等。群众团体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和帮助。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这一特殊群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健康发展。

(四)维护家庭稳定,加大“留守妇女”保护力度。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妇女”遇到的各种问题,社会各界要积极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加大《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通过法律知识宣传、培训等方式,教育妇女提高自我维权意识。要加大社会治安管理力度,在村庄建立“治安巡逻队”,保障社会治安,减轻“留守妇女””安全方面的心理压力。要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力度,把劳动技能与相关法律法规及家庭教育知识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遵守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维护家庭稳定。

篇7:我县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情况调研报告

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情况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县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在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和提升农民纯收入的同时,也衍生出农村大批留守妇女和儿童,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给我们做好农村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为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有效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近日,锦屏县妇联通过走访座谈、下发统计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

下:

一、基本情况 留守妇女现状 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女性万人,占总人口的%。留守妇女28890人,占妇女总数的27%。此次调查情况显示,目前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特征上,31-45岁的留守妇女比例较大,为%。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而暂时没有外出务工,或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45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程度偏低。31-45岁的留守妇女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45-60岁的以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在生活中认为自己最大的困难是子女教育压力大。三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四是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上,主要是生活劳动强度太大和生产发展缺资

金、缺技术。五是当留守妇女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的留守妇女选择向邻居亲友求助,因为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不懂法律,很少有留守妇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留守儿童现状

全县中小学共计留守儿童10350名,其中小学6344名,占在校生比例%;初中4006名,占在校生比例%。从此次留守儿童调研情况来看,目前留守儿童有以下主要特点:在全县中小学留守儿童中,有6233名留守儿童在校住宿,占留守儿童比例%;有1146名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占留守儿童比例%;生活上的“单亲家庭”的有2215名,占留守儿童比例%;隔代抚养和上代监护的有6322名,占留守儿童比例%。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留守妇女

1、体力劳动加重。青壮年男劳力外出务工后,农村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妇女甚至部分老人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在抓好劳动生产的同时,留守妇女还要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有限的精力与高强度的劳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在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平日里希望有丈夫的体贴帮助”等。

2、精神负担加重。留守妇女除了长期承担繁重体力劳动而健康堪忧外,还普遍存在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姻关系脆化等。调查显示,丈夫外出后,4%的留守妇女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60%的留守妇女常常感到孤独。留守妇女与丈夫主要的沟通方式是打电话。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以及性交流,导致感情危机,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系。二是婚姻纠纷中“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当

夫妻出现婚变时,大多留守妇女因无法掌握丈夫在外的收入和财产情况,因丈夫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使得留守妇女的权益得不到合法保护。7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缺乏有效的排解方式和渠道。

3、教育子女能力低。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家务劳动繁重,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帮助外,无力或无过多的时间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80%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留守妇女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对子女上缺乏科学的教育和监管。同时由于孩子缺少父爱,家

庭角色缺位,留守儿童多数学习成绩平平,自身特长不明显。部分孩子因父母离婚家庭破裂,造成心理、人格有缺陷,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

1、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较少导致学习问题。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了很多。

2、缺乏亲情的抚慰导致生活问题。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

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

三、采取办法法及措施 针对留守妇女儿童的现状,锦屏县妇联立足“党政关注、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定位,积极探索服务留守妇女儿童的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成立留守妇女互助组织,关注留守妇女生产生活。自开始,我们在部分外出人员较集中的村试点成立了留守妇女互助组织。这个组织使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在农忙时,通过互助组搭伴实现了互帮互助,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节省了劳动时间,在农闲或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她们聚在一起,娱乐谈心,交流

沟通,消除烦恼,成为情感交流和娱乐活动的平台;当她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她们能通过整体来维权,成为互相维护权益的机构;当她们有什么需求和服务时,又成为了她们诉求表达的渠道。目前,我们已成立15个留守妇女互助组织,使广大农村留守妇女有了倾诉和维权的依靠、她们的心灵沟通的平台,得到了广大留守妇女的拥护和支持。二是充分运用农村妇女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适合农村留守妇女特点的实用致富技术培训,通过妇女小贷政策引导留守妇女发展特色农业增收致富,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同时加强普法宣传,进一步扎实开展“平安家庭”创建工作,依托妇女儿童青年维权服务站,畅通留守妇女信访诉求渠道,发挥12338维权热线的作用,为留守妇女提供便捷优质的维权服务,增强和提高留守妇女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三是打造“妇女之家”县级示范点,要充分发挥“妇女之家”的作用,让其成为留

守妇女最可依赖的温暖之家;要特别关注特困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多措并举,关爱留守儿童。

1、凝聚力量,倾心尽力,“三关爱”暖冬行动成效显著。近年来,我会组织团县委、县民政局、县关工委、县教育局等单位的负责人,前往大同乡、彦洞乡、隆里乡等乡镇开展发放暖冬物资、免费义诊、义务抢修线路、亲情聊天室聊天等活动。

2、以“三?八”晚会为契机筹集“留守儿童基金”。活动邀请了全县所有的县级领导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在锦客商和在外创业的锦屏籍老乡,晚会通过歌舞、小品、联唱、朗诵等文艺表演形式,搭建“爱心平台”,动员全社会力量为贫困留守儿童奉献爱心,共收到来自社会爱心人士捐款元。目前县妇儿工委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为契机,慰问留守儿童735人,物资6万余元。各乡镇和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也相继充分发挥职能作

用,积极深入各中小学校开展贫困学生慰问帮扶等活动,发放慰问金及体育用品、文具、图书等物资共计42400元。

3、凝聚各方力量,创建县级农村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儿童之家示范点。,经过不懈努力,我县获得亲情聊天室项目资金10万元,为把此项工作组织好、策划好、开展好,我会与团委、教育、关工委等部门共同斟酌酝酿,出台了两室共建实施方案,凝聚各方力量,创建了偶里、平秋、河口3个县级农村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儿童之家示范点。今年我会将继续开展实施2014年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新建敦寨、启蒙、大同3个县级“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儿童之家示范点。

四、对策及建议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优势,尤其是要发挥好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儿

童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利用“三八节”、“六一节”等重大节日,广泛宣传妇女儿童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良好氛围。

2、要出台相应的帮扶政策和措施。如针对留守妇女文化素质低,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中心校及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授课,引导其当好合格家长及培养合格子女;针对农村妇女创业风险大,有关部门应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女能手、女企业家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对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妇女所从事的种植、养殖行业项目应给予重点扶持,积极为她们提供政策支持和市场信息,帮助她们搭建创业平台。针对留守儿童,加大价值观念的引导、亲子之间沟通交流、家庭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工作力度,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开通家长热线,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3、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

篇8:我县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以湖北省Q市为例, 以农村留守妇女为研究对象, 从私性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生活两个维度分析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的现状。在收集资料的方式上, 采取问卷调查和无结构式访谈两种方式;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 采取多段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从Q市中随机选取若干个行政村, 然后从中随机抽取350名农村留守妇女作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350份, 回收有效问卷303份, 有效率为86.6%;对于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将以数据统计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 同时结合对调查对象访谈的文字资料的定性分析方法作为补充。

1 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现状

以往有关农村留守妇女研究中, 更多关注其面临的主要困境和社会支持现状, 鲜有涉及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方面, 而文化生活在农村留守妇女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地位。因此, 本文从私性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生活两个维度探讨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现状。其中私性文化生活现状包括留守妇女的学习意愿与学习目的、人际关系、日常休闲娱乐方式、文化娱乐效果、宗教信仰、政治意愿等, 公共文化生活现状涉及留守妇女文化生活资源的类型与数量、文化活动方式和效果等。

1.1 私性文化生活

1.1.1 学习的意愿和目的。丈夫长期在外, 留守妇女逐渐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职责, 根据调查结果, 只有8.5%的留守妇女对辅导孩子功课没有困难, 接近66.3%的留守妇女承认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感到力不从心、有困难, 而有10.2%的留守妇女则没有辅导孩子学习。她们给予子女更多是物质上的满足, 认为对子女的教育是学校的责任, 大多数留守妇女几乎从未和子女相互谈过理想和抱负。被调查留守妇女中有195人有继续学习的意愿, 占总调查人数的55.2%, 在这些人中, 她们再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 有17.0%的人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 1 6. 1%的人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 18.6%的人希望通过学习来满足自己的爱好、开阔视野, 42.5%的人希望通过学习来让自己在家中更好履行教育者的角色。但也应该看到, 仍有102人 (占总人数的28.9%) 不愿意继续学习, 她们对文化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入, 对文化的软实力理解不够完全, 另外, 繁重的家务活或工作剥夺了她们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1.1.2 人际关系。

调查显示, 29.7%的留守妇女与家人关系非常融洽, 35.7%的留守妇女与家人关系比较融洽, 17.8%的人与家人关系一般, 还有2.5%的人与家人不大融洽, 家中的各种矛盾经常激化。本调查发现与周围的人经常交往的留守妇女和不怎么与周围人来往的留守妇女在调查总人数中所占比例都为4.2%, 而27.2%的人与周围交往比较频繁, 大多数留守妇女与周围人的关系一般, 占总人数的50.1%。

1.1.3 日常休闲娱乐方式。

多样化的娱乐设备和方式为留守妇女享受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提供基本物质前提, 经济发展为留守妇女带来更多文化资源, 很多家庭有能力添置各种文化娱乐设备。调查结果显示, 留守妇女家庭中, 有电视的占79.0%, 有VCD或DVD的占10.2%, 有电脑的占41.6%, 有卡拉OK设备的占4%, 有手机的占78.2%, 有麻将桌的占17.8%, 有书籍的占8.9%, 有其它文娱设备的占14.2%。资源设备是前提, 兴趣能力为引导, 留守妇女们通过参与各种能够接近的、擅长的、感兴趣的娱乐活动来满足自身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 而大多数留守妇女的主要娱乐活动是在家里看电视, 或者与周围人聊天, 或者打牌打麻将, 极少人通过上网、看书报来享受文化生活。对留守妇女是否经常到城里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做了调查, 调查显示, 仅有2%的留守妇女经常进入城里参加娱乐活动, 她们主要是在城里逛街购物 (占总数的29.1%) , 其次为健身跳舞 (占总数的11.9%) 和美容美发 (占总数的10.9%) , 最后为其它类型的文化娱乐方式 (占总数的2%) 。此外, 46.5%的留守妇女偶尔进入城里参加文化娱乐活动, 51.5%的留守妇女从不参与城市里的文化娱乐活动。留守妇女每天花费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时间可以反映出她们可供放松心情、缓解生活压力、增加知识见闻的时间。调查显示, 有51.5%的留守妇女每天只有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参与文化娱乐活动, 有43.6%的留守妇女每天花费1~3小时参与文化娱乐活动, 有5%的留守妇女每天花费3小时以上的时间进行文化娱乐活动。

1.1.4 文化娱乐目的与效果。

不同的文化娱乐目的使人选择不同的方式, 而不同的文化娱乐方式产生不同的效果。留守妇女的文化娱乐需求不同, 因而参与文化娱乐的目的各异, 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调查显示, 有41.6%的留守妇女花费时间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是为了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有25.7%的人在各种文娱活动中获得了很大满足, 有38.6%的人没有满足这一目的;有近一半的人是为了扩大交际, 增长见识, 但是有26.7%的人在扩大视野、获得新知识方面没有获得满足, 有49.5%的人没有在文化活动中获得新友谊与际遇;大部分留守妇女 (86.2%) 进行文化活动是为了减轻生活压力, 锻炼身体, 活动收获方面也是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和丰富兴趣爱好两项中效果较大。

1.1.5 宗教信仰。

调查显示, 有4.0%的留守妇女有宗教信仰, 93.1%的留守妇女没有宗教信仰, 3.0%的留守妇女不清楚, 其中参与宗教活动的频度, 宗教所组织的如唱诗班、弥撒、拜谒等集体活动使更多的留守妇女集中起来, 为她们提供更为广阔的人际交流平台, 教友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够解决她们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1.1.6 政治意愿。

男性劳动力的外流使得妇女逐步走向政治参与前台, 留守妇女成为众多家庭的决策者, 并承担起基层民主建设的任务。经常关注时政要闻开阔眼界, 增长见识, 提高政治灵敏度, 继而提高参政水平。调查显示, 留守妇女中, 21.7%妇女经常关注国家大事及国家政策, 72.2%的妇女在时间、精力允许条件下关注国家政策, 还有11.9%的妇女没有政治参与意识, 从不关注国家大事及政策。有6.9%的留守妇女改变过去“妇女不问政”的陈旧观念, 非常愿意加入农村委员会领导班子, 有25.7%的妇女比较愿意, 有40.6%的妇女不愿意或者对是否能加入农村委员会领导班子无所谓。由此看出部分留守妇女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有了更强的民主参与意识, 但大部分留守妇女还对自己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 虽然比较赞同妇女参政, 却怀疑妇女的参政能力。

1.2 公共文化生活现状

1.2.1 文化资源的类型与数量。

文化资源是文化活动的载体, 调查显示, 农村公共文化娱乐设施比较多, 资源类型包括农家书屋、棋牌室、体育锻炼设施、电子阅览室、报刊栏、电影 (录像) 放映室等等, 其中农家书屋和体育锻炼设备数量最多, 分别占文化资源总类型的16.8%和19.8%。调查发现, 有约9.9%的留守妇女并不知道所在社区内的文化资源类型和数量, 甚至有45.0%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所在社区内没有文化娱乐设备。在留守妇女对社区文化活动的满意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仅有不到1%的留守妇女非常满意, 有10.2%的留守妇女基本满意, 有22.8的留守妇女不满意, 也即是说将近大半的留守妇女对所在区域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不满意, 认为不能够满足自身需求。

1.2.2 文化生活方式和效果。

文化生活方式是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 政府所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呈多元性, 但大多数是为了提升居民的经济生产能力, 表明在政府工作中, 对居民的精神文化建设仍处于次要地位, 政府工作呈现“重经济, 轻文化”的现象。

总体而言, 当前留守妇女文化生活现状呈现以下特征:一方面随着以“文化下乡”为主要方式的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推广普及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步, 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各界对留守妇女的关注和留守妇女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使得她们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 自主能力、决策能力、参政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文化生活方式不断丰富, 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 区域内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面貌得以改善。另一方面, 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 留守妇女享受文化生活的需求同相对落后的文化生活现状之间存在矛盾,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具体表现为:①留守妇女缺乏主动追求文化发展的意愿, 不能积极去享受已有的文化资源, 花费在文化生活中的时间少;②文化阵地使用率不高, 很多文化娱乐资源长期处于一种闲置状态, 使得政府在文化娱乐设备和活动方面的财政投资浪费;③文化服务效果不明显, 文化生活气氛不够浓厚, 留守妇女对当地文化生活现状不满意;④留守妇女文化沙漠化, 虽然政府组织了多种类型的文化娱乐活动, 但专门针对留守妇女的文化活动和方式却极少。

2 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的困境与成因

2.1 对文化生活缺乏实质性认识

受经济收入和文化素质的制约, 大多数留守妇女对文化生活理解极为片面, 对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认识不足, 她们认为看电视、上网、逛街、旅游、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只能算是打发时间的闲暇活动, 只有通过正常途径读书学习才能与文化对应。

2.2 对物质文化的追求仍然高于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当前,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仍是城乡结合部留守妇女主要追求的目标。在她们看来, 只有经济水平上升, 收入足够, 才有能力在家中添置文化娱乐设备, 才有精力参加文化娱乐活动, 才有余力接受知识技能的培训。因此, 她们首要追求的是稳定而可观的经济收入, 而这压缩了她们的时间和精力, 使其每天花费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 很多文化产品与资源的经济成本过高, 留守妇女难以负担这样的高额消费,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留守妇女文化生活的发展。

2.3 能力局限使她们缺乏政治参与兴趣

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把妇女推向政治参与前台, 妇女们不仅在实际上承担了家庭决策任务, 她们还成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但是, 受传统“男主外, 女主内”思想影响和妇女长期在参政现实中的边缘化状态的双重作用, 留守妇女仍然缺乏政治灵敏度,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她们参与区域政治事务的意愿和能力。

3 丰富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的对策与建议

3.1 农村留守妇女自身方面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当下, 妇女们必须认识到自己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欠缺。尤其是男性劳动力大量缺席, 留守妇女逐渐扮演家庭教育者的主要角色, 妇女在辅导子女学习教育子女德行时进行再学习, 提高自己文化素养。集体活动能够互助合作, 留守妇女们可以通过聚众聊天、邀伴逛街来减轻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消除心理上的消极情绪。留守妇女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 以扩大视野和交际范围, 刺激单调的生活。生产技术反作用于生产力, 只有精通农业、职业技能, 才能进行有效率、高水平的经济生产活动, 因此留守妇女应当经常参与农业技术和职业技术等培训, 及时了解乡镇提供的就业或致富信息。

随着民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留守妇女要提高自身民主参与意识, 改变过去对政治政策不闻不问的态度, 认清社会发展趋势, 以获得更多的参与政治活动的机会。

3.2 社会方面

促进文化建设既能提高文化生活水平, 又能带动文化发展,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社会的力量是巨大的, 社会各界要认识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留守妇女在文化生活方面的欠缺和匮乏。留守妇女的文化发展离不开社会的依托, 社会上应当鼓励留守妇女参与文化活动的声音和行为, 调动留守妇女主动去追求享受文化生活的积极性。例如, 发掘“俏夕阳”、“半边天”等业余乡民舞蹈、戏曲剧团和擅长刺绣、编织、绘画等传统文化活动的民间艺人, 给予他们物质、精神、名誉上的鼓励和肯定, 倡导更多的留守妇女参与学习。在留守妇女中, 有一些对公共文化事业有激情、有兴趣的人, 她们拥有较为广泛的见识和较为丰富的阅历, 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也相对比较强, 在农民中有威望, 因此可以在文化活动中给予她们发挥的平台, 调动和利用她们的激情, 鼓励她们成为留守妇女文化建设的带头人, 带领更多留守妇女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社会公益组织机构以及其他的公共服务机构也应该关注留守妇女这一相对弱势群体, 可以通过向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来实现对留守妇女多渠道的文化输送。

3.3 政府方面

首先, 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支持。财政资金的缺乏是制约留守妇女文化生活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 政府要拓宽文化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 增加投资。在财政投入的支配上, 一方面加强文化事业单位的建设。农村化站、公共文化服务站是实施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必须保证其建设完善及日常工作运转。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当地现有的如寺庙、民间技艺等公共文化阵地的扶持。在上述两方面政策有效实施的前提下, 政府将财政投入向适用于留守妇女的文化活动和组织倾斜, 为留守妇女能够更顺利享受文化生活提供前提和资金上的支持。

其次, 政府要增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资源。留守妇女对文化活动方式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 要想满足留守妇女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政府应当及时了解她们的各种需要, 不断增加文化活动室、广播站、宣传栏, 添加棋牌室、茶话室、舞蹈室、体育健身活动等设备, 提供农业技术、职业技术、科普知识等实用知识的培训, 更新就业致富、国家政策的信息, 组织祠堂修建祭拜等传统文化活动。通过多样性的文化产业, 满足留守妇女们多样性的需求, 使她们有兴趣、有激情参与到文化活动中。然后, 政府要提高对留守妇女文化生活建设的积极性, 建立留守妇女文化服务的动力机制。从短期来说, 可以确立以留守妇女为主导的文化服务问责体系, 严格界定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权利和责任。同时将针对留守妇女的文化服务纳入政府文化部门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增加留守妇女文化建设在各级政府干部考核中的权重, 建立以留守妇女为主导的公共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从长远来说, 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现状是当前我国总体文化生活现状的一个缩影, 要想建立和谐社会, 提高精神文化水平, 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经济, 促进政府工作由经济增长为核心向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为重心的转变, 构建以人民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

再次, 城市化过程中, 政府可以将经济发展模式引入文化发展过程中, 政府改革原来的文化发展方式和文化服务方式。在经济项目发展中, 引进与文化行业相关的项目和企业, 将经济建设和文化需求相结合, 将文化服务市场化, 构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类型多样化、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文化服务体系。

最后, 政府要将文化建设的工作内容由“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内因才是事务发展的根据, 而政府的“送文化”行为即是城乡结合部文化发展的外因, 只能为城乡结合部的文化建设提供条件。如果城乡结合部的文化全部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提供和支持, 则这种包办式的文化建设方式只能应付表面上的文化需求,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结合部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问题。因此, 政府要化管理为服务, 化输送为培育, 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方式, 激发留守妇女对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增强她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 使得她们不仅能够主动参与政府所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 而且能够主动创造新型文化产品和活动方式, 享受更自主的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各界对留守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政府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不断加深, 我国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现状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 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促进留守妇女文化建设、改善其现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文化建设更是需要长期的发展。针对造成留守妇女文化现状不良的各种因素, 可以通过留守妇女自身、社会大众、各级政府三方面来共同解决。

参考文献

[1]卢淑华.社会统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第三版)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3]江晓红.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生存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基于宁夏南部山区的调查[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92-97.

[4]吴惠芳, 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18-23.

[5]余益兵, 方明, 王莉, 王东.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9-13.

[6]吕芳.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构成研究——基于16省66县2414名留守妇女的调查[J].妇女研究论丛, 2012 (05) :36-42+47.

上一篇:石油知识竞赛题库下一篇:商品房市场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