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2024-06-19

我国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精选9篇)

篇1:我国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我国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1.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生物质电厂的建设和运行状况可以看出,制约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如下。

(1)建设及运行成本较高。生物质电厂单位造价为1~1.5万元/kW・h,燃烧设备的费用高昂。同时由于能量密度低,生物质燃料的预加工、运输和存储燃料所需的费用也很高。另外,生物质电厂的有效税率为11%,而传统火电厂约6%~8%,小水电约3%。

(2)存在技术问题。生物质发电复杂的燃料供应系统和锅炉燃烧技术,完全不同于常规火电机组,生物质发电主设备——锅炉本体及其他辅机均实现了国产化,但生物质的预处理和给料系统仍存在问题,对稻草麦草等软秸秆破碎不均匀比较严重,往往造成给料系统的问题。进而直接影响生物质电厂运行。目前的设备运行小时数都偏短,主要是燃料处理上料系统问题(燃料品质因数居多)和燃烧设备成熟度不高等因素造成的。

(3)我国生物质发电项目发展比较晚,技术还不够完善。如何根据不同燃料成分选择可行的工艺流程关系到项目建成后机组的稳定可靠运行。为适应我国同一生物质锅炉必须燃烧多种秸秆的现状,对国外引进设备,存在进一步技术改造的问题。

(4)政策问题。虽然现存的法律和政策已经给生物质发电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但这些激励政策和措施是不够的。ZF给出的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的补贴是以脱硫煤为基础,而生物质燃料和煤不同,政策不合理。生物质电厂运行15年以后,不再享受补贴。且2010年以后的可再生能源电厂享受的补贴逐年递减 2%。另外,由于《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只规定了到2012年的减排目标,生物质发电项目的CDM销售收入也只能计入到2012年,影响效益。

生物质发电发展前景

由于生物质发电与煤电、水电等存在价格上的劣势,缺乏市场竞争力,国家采取电价补贴政策支持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生物质发电厂上网电价为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加0.25元/kW・h补贴电价。发电消耗热量中常规能源超过20%的混燃发电项目不享受补贴电价。此外,生物质发电可享受收入减计10%的所得税优惠,秸秆生物质发电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我国发展生物质发电的一大动力是要通过发电避免农民焚烧秸秆引起污染等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发电扶助农民。随着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增多,原料收购价格还在上升,亏损迫使部分生物质发电厂停产,因此国家在税收等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截至2011年底,国内各级ZF核准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累计超过了170个,投资总额超过600亿元。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 年国内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不低于1300万千瓦。国家在相关行业政策上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随着产业政策的逐步完善,生物质能发电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就国内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已经成为中国生物质发电的主旋律。但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努力走自主开发之路才是最终出路,而且不断完善的国产技术将最终主导中国市场。配套辅助系统的开发、成熟和完善是生

生物质发电事业不断发展关键。而国内相关系统,比如收集、储存、运输、预处理和给料系统等,都存在一定问题。这些系统的完善成熟与否将决定着中国生物质发电事业的发展方向。

篇2:我国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学号:20101048姓名:买迪乃木·那斯尔丁

摘要:介绍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主要从风能资源、国家政策、融资环境、风机国产化等方面详细分析我国风电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阻力,并借鉴国外发展风力发电的经验,提出解决困难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为我国风力发电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字:风能资源;发电设备;政府扶持

引言:到2010年底,中国新增装机18.9GW,累计装机达44.73GW,尽管未能再次翻番却也保持了73%的增速,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是继2009年新增装机位列全球第一后的又一发展里程碑。这主要归功于中国政府设立了一系列的目标,力求非化石能源在2020年的能源供应总量中占据15%,同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较高的排减目标和行动计划,到2010年底风电贡献电量为50.1TWh。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虽然只有大约2%转化为风能,但其总量仍然十分可观: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 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 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多10倍[22]。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数千年来,风能技术发展缓慢。但是,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来,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才重新有了长足的发展。风能的开发利用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正在发展中的行之有效的绿色能源形式,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中最有潜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力发电是我国发展最快的发电技术。截至2006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为260万kW,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0.42%,发电装机规模已从2004年的第10位上升至第4位,发展速度已位居世界第2位[9];2010年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还将从2007年的605万kW增长至2 000万kW[6]。

我国的风能资源有两个特点:一是风能资源季节分布与水能资源互补。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但季节分布不均匀,一般春、秋和冬季丰富,夏季贫乏。水能资源丰富,雨季在南方大致是3~6月,或4~7月,在这期间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50%~60%。在北方,不仅降水量小于南方,而且分布更不均匀,冬季是枯水季节,夏季为丰水季节。丰富的风能资源与水能资源季节分布刚好互补,大规模发展风力发电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水电冬春两季枯水期发电电力和电量的不足。二是风能资源地理分布与电力负荷不匹配。沿海地区电力负荷大,但是风能资源丰富的陆地面积小;北部地区风能资源很丰富,电力负荷却很小,给风电的经济开发带来困难。

中国幅员辽阔,陆疆总厂2万多公里,海岸线1.8万多公里,风能资源丰富。根据气象部门的资料,可开发的陆地风能资源大约为253GW,可利用的海洋风能资源大约为750GW。沿着东南沿海和附近的岛屿,以及内蒙古、新疆、甘肃、青藏高原等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年平均风速6m/s以上的内陆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风力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施工周期短、维护费用低、清洁无污染和不消耗任何燃料的优点。随着发达国家对二氧化碳减排义务的承诺,风力发电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来源。但风能也有密度低(能量密度也很小)、不稳定、地区差异大的弱点。风电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风电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风能资源、风电设备制造、风电场运行、电网建设等诸多领域,虽然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后,中国风能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仍旧存在着一些制约性的“瓶颈和问题”。

风力发电存在的若干问题

1.风能资源勘察不够科学、准确,存在盲目性。风力发电机组组的运行是一项复杂的操作,涉及的问题很多,通常风力发电的有效风速为 3~25 m/s,风电场选址的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能量丰富、风向稳定的风能资源,具体风电场内风机的选址还应根据风资源评估参数、风电场宏观选址和微观选址等几方面。因此,风电场选址对于风电场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而我国现有的风资源的分布比较分散,品位不高,难以满足风电快速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细化。

2.购买国外设备,成本高。风力发电的成本主要是厂房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约占总投资的 80%左右。按照我国增值税抵扣的相关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多年来,风力发电和其他行业一样执行17%的增值税税率,由于没有购买燃料等方面的抵扣,因此风力发电实际税赋要明显高于火力发电,因为没有购买燃料、动力等生产资料的抵扣,因而形成了增值税实际税负高于火力发电的情况。另外,国内已经建成的风电容量高档、大型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导致风电场投资高、效益低、电价高,与火电、水电、核电相比较,缺乏竞争力。国产的风电设备从而可以显着地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成本,但目前,由于现在国内设备制造水平较低,应用规模小,国产风电机组在我国的风电场中还未占一席之地。

3.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风电场前期投入大,成本回收慢,而国内的风电项目缺乏市场准入政策,投融资渠道较窄。由于风能收益受到关注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银行对风电、生物质发电项目贷款期限远短于火电和水电项目的贷款期限,偿还期限大多为 5~8 a,利息也没有优惠,仅为 7 a,这加重了风电项目在还贷期的还贷压力,由于受投融资条件的限制,往往只能上一些小规模的项目,导致我国风电普及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电价下降缓慢。对风电投入总体上呈现出科研经费不足,科研经费增长速度不高,正制约着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风力发电前景的建议

1.深化前期工作,做好风电场项目的勘察。风资源的测定以及风电场址选择的得当与否,就意味着其享有 “地利” 优势,对提高风电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它是发挥风电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将来应该在这方面增大投入,全面了解风资源的时空分布,为政府官员、项目决策者、风电场运营者、项目开发者和投资者合理地规划风电提供正确的指导。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国风能资源及其分布,必须做好风电建设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加快开展风能资源的普查力度。这方面,不仅需要各有关部门和有关行业筹集一定资金用于加大风力资源勘测工作的投入,加强对本地区风力资源的勘察。

2.提高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和技术水平。为了提高我国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制造和技术水平,降低风力发电的成本,这就需要不断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平,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只是让人比较清楚的看出彼此的差距,才能带动国内风电技术水平和运营质量的快速提升。新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 明确规定:第二十五条 “对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指导目录、符合信贷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有财政贴息的优惠贷款。”这一规定为风电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风电技术也是降低风电成本和上网电价的关键所在。

3.依托政策扶持,积极发展风电。2006 年 1 月 1 日国家正式实施了 《可再生能源法》,通过减免税收、鼓励并网发电、全额收购、优惠上网价格、贴息贷款和财政补贴等激励性政策来引导发电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在这部法律中,对风电而言,《可再生能源法》 无疑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体现了政府对风能这种洁净可再生能源引起重视,更重要的是给予了风电在法律上的保护,随着风电场技术的发展成熟,风电市场将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2008 年,根据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的总体要求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新进展,国家发改委印发了 《可再生能源发展 “十一五” 规划》。《规划》 提出,认真落实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上网电价及费用分摊有关规定、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工作。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风电产业成长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在具体的措施和规则上还要更加细化、更加规范、更便于操作,为我国风电产业稳步、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1.物理学与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科技导报

2.<<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

3.中国新能源网

4.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障碍和对策

篇3:我国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风力发电,问题,措施

风力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 具有施工周期短、维护费用低、清洁无污染和不消耗任何燃料的优点。随着发达国家对二氧化碳减排义务的承诺, 风力发电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 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来源。但风能也有密度低 (能量密度也很小) 、不稳定、地区差异大的弱点。

1 风电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风电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风能资源、风电设备制造、风电场运行、电网建设等诸多领域, 虽然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后, 中国风能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目前仍旧存在着一些制约性的“瓶颈和问题”, 主要有:

1.1 可利用的风能资源评价还不细致。

风能资源评价是制定风电发展规划、电网规划及进行风能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目前所开展的资源评价研究结果还不能完全满足风电场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通过测风资料的整理与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的陆地和近海风能资源的调查与评估, 包括风电场发电量短期预报和风电场安全气象保障服务系统的研究。

1.2 自主创新能力弱, 完整的风能产业体系 (产业链) 尚未形成。

当前中国大型兆瓦风电机组的总体设计和重要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还没有掌握,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技术。因此, 需要尽快采取措施、支持、鼓励风电企业开展的技术创新, 增强企业的引进、消化再吸收能力, 尽快建立完整的整机、零部件产业链结构。

1.3 电网建设和管理与风电发展不适应。

目前电网的调度和运行方式不能完全与风电发展相适应, 风电场接入电网的前期工作还没有规范化, 风电还没有完全纳入电网建设规划, 需要制定一系列必要的管理办法和技术规划, 规范风电开发, 理清和电网的协调发展关系, 确保大规模风电的可靠输送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1.4 上网电价有待调整。

投资风电项目是否盈利, 主要取决于电价水平。无论是实行政府制定指导价, 还是采用招标的形式确定上网价格, 在中国风电产业的起步阶段, 都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对风电发展加以支持。目前风电特许项目招标形成的上网电价过低, 使得大多数项目不能盈利, 同时也压低了风电设备和风电建设成本, 影响了风电设备和工程质量, 不利于整个风电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1.5 风电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建立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有利于整合国内现有的技术资源, 进行基础性和公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目前急需建立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包括:国家风能技术中心、国家试验风电场、国家风电机组公共试验平台、国家风电信息中心、国家风能资源评价中心、国家风电检测和认证中心等。

1.6 风电技术标准认证等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但尚需完善。

应注重培养中国风能服务体系的能力, 加快风电技术标准、规范和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

2 解决措施

2.1 进一步明确中国发展风电的远期和近期目的。从战略上看, 2020年以前中国风电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尽快培育出本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 努力降低占风电项目投资70%的风电机组成本, 拉动相对贫困而风能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发展。

2.2 总结特许权, 风电场开发经验教训, 并在总结今年审批的项目电价的基础上, 逐步过渡到固定电价, 或在资源丰富的地区1, 制定适用的区域电价。

2.3 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抓住新增市场机遇, 扩大现有产品生产批量的同时, 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实现产品更新换代, 满足市场对兆级机组的需求, 在积累实际经验的基础上,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降低机组生产成本。零部件和整机制造商不承担可再生发电配额的义务。置于确保产品质量的义务和获得合理利润的权利。

2.4 风电的发展与当地经济承受能力和电网容量相适应。在经济发达能源短缺的沿海地区加快风电发展;在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 随着电网容量增长大规模开发风电。

2.5 充分利用国际气候变化形势下的各种机制。据统计, 2005年后的非特许权风电项目中, 有超过90%都已经申请注册清洁发展机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得到的资金支持可以有效地激烈中国的风电发展。预计2012年后碳市场也会继续为中国风电发展提供资金及技术方面的支持。

2.6 规模开发与分散开发相结合。以规模化带动产业化, 设想建立几个100万kw级超大型风电基地。分布式电源也是未来电力结构发展的一种趋势, 如德国虽然没有10万kw规模的风电场, 但是风电装机已经超过1800万kw。因而, 也要因地制宜开发各地具有较好条件的中小型风电场, 农村电网增强后可以考虑单机分散并网。

3 风电发展展望

表1中包括了三种发展目标, 其中“低速发展目标”表示“照常发展趋势情景”, 是一种较为保守的估计, 按照目前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态势, 可以确保实现;“中速发展目标”是“中等发展目标情景”, 实现的可能性很大, 但需要在产业扶持的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高速发展目标”是一种“乐观发展目标”, 需要在诸如固定上网电价、电网建设、分布式发电、海上疯颠颠研发等方面做出更多投入。三种目标的区别主要在2020年前发展速度的判断上, 之后每年的发展速度和增量基本保持一致。

从2006年新增133万kw、增长105%的发展形势判断, 预计2010年风力发电装机500万kw的目标可以在2007年底或2008年初提前完成。届时国内的设备制造业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产品经过运行实践不断改进, 质量提高, 机型成熟, 产能也不断扩大。

2020年实现“低目标”装机容量4000万kw应该不是问题。参照过去10年全球风能28.3%的平均发展速度, 这一目标可能提前5年就可以实现。2015年后的增长参考目前欧洲19%的水平 (全球风能理事会GWEG预测全球平均14%) 、年均新增800万kw装机, 则在2020年, 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可以达到7000万kw。届时风电在全国电力装机中的必烈接近6%, 风电电量约占2.8%。如果风电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 2020年风电累计装机可以达到1.2亿kw, 意味着2010年到2020年平均24%的年增长率。

从2020年开始, 风电和常规电力相比, 成本优势已比较明显。根据“低速发展目标”, 即每年新装机以欧洲水平的800万kw来计算, 那么至2030年累计装机可以达到1.2亿kw。根据“中速发展目标”, 每年新增装机超过1100万kw, 约占全国每年新增装机的30%, 即达到欧盟过去5年中风电占新增发电装机的比例, 那么至203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可以达到1.8亿kw左右。在这种情况下, 风电在全国电力容器中的比重超过11%, 可以满足全国5.7%的电力需求, 根据“高速发展目标”, 2020年后年平均新增装机可以保持在1400万kw, 至2030在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可以达到2.7亿kw。在这种情境下, 风电在全国电力容量中的比重超过16%, 可以满足全国将近8.6%的电力需求。

2030年后大部分的水能资源将已被开发, 风电能够以其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日渐成熟的技术, 逐步降低的发电成本, 成为中国电力建设的重要形式。中国在2050年的风电装机可以达到4亿~6亿kw, 届时风电将成为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发电电源。

参考文献

[1]张新房, 徐大平, 吕跃刚, 柳亦兵.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及若干问题[J].现代电力, 2003 (5) .

篇4:我国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摘要】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宏观和微观的策略以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物制药;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12-01

1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外相关产业相比尚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全面实施GMP和GSP认证,淘汰了一批落后企业,但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国内厂家仍集中生产一些比较成熟、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仿制药品或传统医疗器械产品,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能过剩,重复生产严重,专业化程度低,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

1.2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缺乏、生物技术工程化程度低由于企业盈利能力低及对研发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保持在只是略高于1%的水平,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水平研发人员缺乏。同时,产学研结合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在一些新兴领域尚有空白。

1.3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增速下降,影响发展后劲近年来,受药品降价、原料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进一步影响生物医药制造业的利润水平,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增速下降,2005年医药制造业完成投资683.44亿元,同比增长17.52%;而2006年完成投资743.02 亿元,同比增速下降到8.72%;2007年1月~7月,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速再次进一步下降,同比增长仅7.31%。

2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策略

2.1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生物医药研发模式

2.1.1立足创新、创仿结合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基本立足点,因此,创新应该是我国发展生物医药技术的着眼点。但是,根据现有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条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必须坚持创新与学习消化再创新并举的方针,同时,管理创新要与技术创新并举,推动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发展。大力发展基础研究以及前沿技术、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开发,开发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并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提高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目标转变,引导产业跨越式发展。

2.1.2鼓励生物医药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生物医药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应能实现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人员的“多赢”。应综合发展三种合作机制:企业晚期介入机制、企业中期介入机制和企业早期介入机制,并探索发展技术转让、联合开发、技术入股、股权合作等多种合作方式。在联合开发方面,应充分发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优势,以迅速扩大产业规模为起点,以技术优势占领国内外市场。建立生物医药企业阶梯式开发模式。包括短线、中线、长线3 种模式:短线以提供技术服务,生产中间原料、生物化妆品和生物保健食品为主;中线以生产新剂型生物药、化学药,仿制专利过期药为主;长线以活性化合物筛选,发展原创生物新药为主,并尝试与国外源头合作。在具体运作上,可根据各企业实力和特点规划开发模式组合,完善生物医药的开发梯队。

2.1.3搭建科技条件平台,建立生物医药研发的支撑体系我国要建设面向自主创新的创新服务平台、中试服务平台、产业化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逐渐打破只注重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研究以及成果获奖、论文发表的现状,不断注重中试基地、临床基地、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促进创新链的整体和谐发展、

2.2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资金投入,培育龙头企业生物技术制药是高新技术产业,资金量投入大,特别是在研究开发阶段。目前国外平均每一个新药的开发投入约为2.5亿美元。因此,资金投入的强度直接影响生物医药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发育良好的资本市场是生物医药健康发展的基础。

2.2.1尽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形成既有政府拨款,又有非政府自筹资金;既有国内金融贷款,又有国外资本投入;既有无偿使用经费,又有有偿使用资金的多渠道、多形式投融资崭新局面。努力为市内优质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使生物医药企业获得必要的发展资金。

2.2.2尽快建立生物技术药物风险投资基金由于新药的研究开发难度大、周期长、淘汰多,面临着技术风险、临床风险、市场风险、专利风险等,因而急需建立一套风险投资机制,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化步伐。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使投入各方都能得到相应的收益,保证资金的滚动增值,促进生物技术创新药物尽快产业化。

2.2.3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建设,把发展生物医药所涉及到的各类创新试验,全放到园区中进行,在办园理念上要体现“优和全”。“优”是指在人才资本吸引、财税优惠、管理优化与授权等方面,创造优质的创业环境;“全”是指在做好基础性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提供投融资、高新技术认证、产品策略优化以及法律、专利等全方位的服务。

篇5:我国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和研究所都在从事生物制药相关研发工作,但是这些研发成果受到社会体制和经济市场因素影响,使其很难快速转化为产品,所以本文认为一些有条件的生物制药企业可以与研发机构直接对接,两者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展开深层次的合作,高校可以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研发成果和专业研发人才,而企业可以为高校投入资金来推动生物制药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以更小的投入便可以获取更多的研发成果,而对于高校来说在该种合作模式下也可以获得双赢的机会。但是本文认为在研发单位与生物制药企业进行无缝对接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管,避免一些不当合作导致国家科研经费被无故流失,同时也对避免高校实现商业化运作有着重要意义。

3.2推动生物制药产业升级

本文认为对于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来说其在发展中必须要彻底打破当前不合理的产业格局,改善企业规模小、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应不足等问题,通过政府宏观政策来不断推动生物制药产业的整合和重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内不断出现一些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生物制药企业。再者,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在发展中应以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作为主要研发方向,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加快一些新药的审批速度来促进其快速发展,同时我国政府也要为生物制药产业设立一个较高的准入机制,避免一些中小企业对国内生物制药产业带来不良影响。

3.3制定生物制药产业专利战略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在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各种专利制度、专利技术以及专利情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竞争对手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于自身在市场中合理获取良好的竞争优势,对于生物制药企业来说专利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与资产,只有拥有大量高质量专利技术的生物制药企业才能在国际上上形成市场优势。因此,我国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来引导各大生物制药企业充分利用好专利战略,这不仅决定了生物制药企业能否在国内市场中获取更大市场份额,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国际接轨后能否具备良好的竞争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研发和生产技术现状依旧不容乐观,虽然政府通过宏观政策正在积极推动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国内生物制药产业的布局调整、改造升级依旧要面临较长时期,所以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应利用这一个特殊的发展机遇来实现产业整合。

参考文献:

[1]陶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中国药房,(37)。

[Z]刘立荣。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研发与生产技术现状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厌14)。

篇6:我国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1.引言

1.1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內容

2.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2.1我国证券市场的当前发展状况

2.2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2.3我国证券市场在政府的有力扶持下,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2.4我国证券市场近年来注重观念创新,提倡各种放宽政策

2.5我国证券市场采用不同的时代经营理念,促使与国际证券市场同步发展

3.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证券市场规模过小

3.2资本市场主体缺位

3.3市场分割,整体性差

3.4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

一、结构残缺

3.5证券市场过度投机气氛严重

3.6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

4.对我国证券市场存在问题影响的分析

4.1税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4.2国民经济水平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4.3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4.4国外经济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4.5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5.我国证券市场遇到问题的对策

5.1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资本市场主体发展

5.2加大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

5.3发展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

5.4抓住我国加入WTO的契机,积极探索证券市场主体结构的调整

篇7:我国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结构调整,所以目前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我国经济向创新经济、低碳经济转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一枝独秀,全世界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都源于美国、或在美国发展壮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技术创新与资本的密切结合。以华尔街和硅谷为代表,美国已经形成了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联动,从项目发现到筛选以及后期培育等一整套体系。也可以说,美国的资本市场推动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演进。

功能强大,结构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始终推动着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竞争力之一。

不仅仅是美国,欧洲等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广义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为其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其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成长速度,从而决定着产业结构升级的成败。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也正处于这个历史机遇期。

经过近二十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强,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能否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使之在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能否顺利转型,以及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

二、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Rostow(1988)将宏观经济增长与主导产业联系在一起,提出:一国的经济增长是由“主导部门”带动的,经济成长阶段的更替就表现为“主导部门”的变化。然后他进一步论证了一国主导产业的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支持,资本对于主导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McKinnon(1997)针对金融抑制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观点。他指出,投资就必须积累货币,而完善的金融体制可以将储蓄有效的引导到生产性投资领域,进而促进产业成长,推动产业升级。Rajan &Zingales(1998)以 42 个国家的 36 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构建金融发展水平与产业成长关系的模型,经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外源融资成本。最后得出结论:金融发展程度较好的国家,市场运行效率往往也较高,产业成长也较快。这表明从行业层面来看,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行业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有力地推动产业升级。Carlota Perez(2002)结合历史上出现的五次科技革命,指出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而金融活动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技术创新产生新的产业,新产业的巨大盈利性,可以吸引大量风险投资者迅速投资于此领域,从而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速度,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国内文献综述

孙莉娜(2003)认为金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为:金融通过影响资本的投向,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要素向生产力更高的领域集中,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她提出经济发展不应该仅仅表现为量上的增长,而是应当更多的体现为经济结构的升级。因为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各种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正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所以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能够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赵蕊(2006)认为,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使得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企业的发展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所以她提出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适应新形势下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涂人猛(2011)认为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融资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为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场所,从而为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性、高科技、低消耗以及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等特点,这不仅代表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可以有力地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但新兴产业要发展就会面临很多问题,诸如发展初期的融资难问题,则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只有加快资本市场的多层次体系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新兴产业成长的功能,进而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重要保障。顾海峰(2011)认为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资金向优质产业聚集的过程,而其中资本市场的资金导向机制至关重要。具体来说,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要依赖于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主要分布于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所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使高新技术企业募集到更多的资金,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祁斌(2013)认为资本市场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支点。因为一国产业结构能否实现升级,取决于其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而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其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无论是对于存量经济、传统产业重组,还是对于增量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本市场都较政府更具优势。而通过合理布局市场和政府的调控,更多地依靠资本市场的作用来自发地盘活存量、发展增量,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国内外研究述评

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笔者发现研究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文献很多,但集中于研究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文献则相对较少,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各家说法不一。同时很多研究集中于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但如我国这样资本市场初具规模、产业结构正处于不断调整升级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相关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给资本市场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更需要相关研究进行补充。

例如我国对股票市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 2006 年以前,但2006 年我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股权分置改革,随后又经历了 2007年的大牛市,以及 2015 年的大震荡。总之 2006 年以后,我国的股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额大幅增长,产业结构分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作用日益重要,所存在的问题和新常态下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研究的重点已和从前大不相同。所以梳理美国资本市场发展史,借鉴其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益经验,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经验借鉴

1.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资本市场最发达且分层最完善的国家。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一战前后,纽约股票交易所一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交易所,美国也在这个时候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发展时期,整个 60 年代 GDP平均增幅达到了 4.45%.但进入 70 年代以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通货膨胀率则一路走高。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在于两次石油危机,物价和工业成本上升,致使美国的传统产业缺乏支撑,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出现全面衰退。但与此同时,以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则正在发展壮大,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增长和低耗能。面对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日本、德国等经济体在传统产业方面的步步紧追,美国政府推出了以“里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顺利实现了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这一系列政策的核心就是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业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发展,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建立中小企业局、消除垄断并减税等,特别是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纳斯达克市场,为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初始资本,这其中的许多企业在20 多年后逐步成长壮大为支撑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成为美国全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上述事实充分说明,发达而完善的资本市场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总结借鉴美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经验,对于我国在新常态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使之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撑,是十分必要的。

2.美国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经验借鉴

第一,分层次的交易制度。证券交易制度可以分为两种,竞价交易制度和做市商制度。纽约证券交易所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较高的信誉和充足的投资者,所以采用效率较高的竞价交易制度。NASDAQ 和 OTCBB 在发展初期,由于存在市场规模小、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容易出现市场交易不活跃的现象。因此对于流动性较弱的 NASDAQ 和 OTCBB,更适合采用做市商交易制度。美国的资本市场根据不同的层次以及各个板块的特点,分别设置更加符合其内在规律的交易制度,从而保证了证券均衡价格的实现,这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和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更好地促进了不同层次市场上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灵活的转板机制和严格的退市制度。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不同层次的市场之间存在灵活而科学的转板机制,上1板交易。同时,根据上市公司自身条件的变化,市场设置了严格的退市制度。灵活的转板机制和严格的退市制度使得美国资本市场通过科学合理的筛选方式保证了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效衔接和融合。

第三,分层次的上市标准和监管制度。美国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分别遵循不同的上市标准和监管制度。第一层是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和监管制度较为严格。第二层是 NASDAQ市场,主要为新兴产业和具有高成长性的公司提供融资服务,上市标准低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第三层为场外交易市场,由 OTCBB、粉红单市场等构成。场外交易市场主要针对不符合主板或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标准最低。

不同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了对企业的筛选机制,使得每个层次都能吸引到适应该层次要求、符合该层次条件的企业。同时,各层次市场之间由于转板机制的存在,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共同完善着美国的资本市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创新与增长,为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小结

通过简要梳理美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历史,能够明显地发现其发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措施对于促进其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也使得美国成功完成了经济转型,保持了国家核心竞争力。其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其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之间,层次分明,功能明确,却又有效衔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美国类似,面对相似的问题,解决的突破口都在于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而资本市场特有的优化资本配置功能,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借鉴美国发展资本市场的经验,对于建设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而充分发挥其功能是很有必要的。

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资本市场从 1990 年上海股票交易所、深圳股票交易所创立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新三板市场等多种股票交易平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雏形。我国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 1978-1992 年。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他的各个领域也逐渐开始改革,其中就包括金融领域,资本市场在此时有了发展的萌芽。萌芽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发展的自发性和区域性,市场缺乏监管和规范。

第二阶段是从 1993-1999 年。这个阶段以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为标志,可以称之为资本市场的形成阶段。在形成阶段,资本市场开始纳入市场监管体系,范围逐渐扩展到全国,全国性的资本市场就此形成。

第三阶段是从 1999-2005 年。这个阶段以 《证券法》 的实施和修订为起点,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法治化道路,可以称之为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包括国有和民营的各经济主体不断进入资本市场。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需要,我国开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第四阶段是从 2005 年至今。其中 2005 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及 2009 年创业板的正式上市,使得我国资本市场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中小板、创业板的开通和新三板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雏形。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对于提高我国资本配置效率、改善企业投融资结构以及推动企业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确定的是,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必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具有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雏形,但与美国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相比,还是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第一,资本市场各主体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

(1)上市公司资质参差不齐。上市公司的质量决定了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性。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从国企转化而来,虽然名义上已经是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公司,但其经营、决策、管理、激励等机制仍未完全市场化。

(2)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调节资本市场内部机制、控制资本市场波动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创业板、新三板等层次较低的资本市场上,由于其本身存在的高风险,一般只有机构投资者才能承受。所以,数量众多的以获取长期稳定收益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是抑制资本市场过度投资、平抑资本市场波动的关键。但是在我国,尽管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增长很快,但目前市场上仍以散户为主。所以很多情况下,庄家操纵市场、散户盲目跟随、投机气氛浓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这也是我国 2015 年下半年以来,股市大幅波动的一大原因。资本市场上市主体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使得资本市场本身就缺乏活力、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难以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市场结构不合理,缺乏对冲和转板机制。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银行融资、轻债券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导致了我国整个社会资金分配运用上的低效率,严重影响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风险的分散,也不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交易产品主要以股票、债券、基金为主;支持的产品主要有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深证综指等,缺少具有价值发现功能以及平衡风险功能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多层次资本市场要为各类市场供需主体提供适合自己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机制,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金融产品对其提供支撑。由于金融衍生品的缺乏,不仅导致投资者的投资渠道狭窄,企业发展难以获得需要的资金,还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扭曲,尤其是由于缺乏风险对冲机制,致使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转板机制的缺乏也使得上市公司无法按照自身的发展情况在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之间进行转换,资本市场不同层次之间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进而阻碍了资本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相关的法律与监管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监管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主要是 《公司法》 和 《证券法》。但里面有些规定已经不适合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应当进行调整。比如,与欧洲和美国对于股份公司成立的最低资本金要求相比,我国的最低要求仍然相对较高,且存在严格的行政管制等。这就使得资本市场无法发挥对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初始资金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许多参与筹资的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它们往往把重点放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上,而企业改制则往往被忽略。这就使得资本市场成为大企业融资的工具,但在企业改制提升效率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对于监管而言,我国目前也尚未建立起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相对应的分层次监管体系。这不仅加大了资本市场的风险,也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以上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作用。

五、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借鉴美国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经验,进一步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使之能够在新常态下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符合市场化要求的上市公司筛选制度

上市公司的筛选制度主要包括退市制度和兼并重组制度。所以,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退市制度,使得落后的产业和企业能够及时退出,新生的产业和企业能够及时上市。其次要完善科学合理的退市标准体系,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市场有不同的退市标准。最后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赔偿机制,有效保障退市公司投资者及相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以上几点措施可以充分发挥股票市场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上市公司之间的兼并重组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但目前我国现行的制度使得兼并重组成本巨大,阻碍了其有效进行。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公司并购重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一方面促进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完善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

2.减少行政干预,健全股票市场制度

首先,深化发行制度改革,提高资本市场的产业配置效率。我国资本市场在资源产业间缺乏配置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股票发行制度还处于行政计划阶段,致使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在西方国家完善的资本市场上,股票发行大都采用注册制,这样的发行程序更具效率。所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行制度应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这样更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其次,完善股票市场的交易制度,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我国股票市场在产业间配置资源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交易市场缺乏价格的发现功能。相比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印花税等交易费相对较高,降低这些费用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再次,健全股市分红制度和转板制度。我国股票市场产业间配置缺乏效率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我国股票市场缺乏分红制度。重融资、轻回报是当前我国股市面临的一大问题,这极大地助长了二级市场的短期盲目炒作行为,降低了市场引导长期投资资金进入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行业的效率,一方面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股市动荡。所以建立合理有效的分红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规范市场行为,更有利于资本市场发挥作用。建立健全不同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转板制度,使得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不同层次的市场之间实现转板交易,让优质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落后企业得以逐步淘汰,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调节产业结构的作用。

3.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资本市场监管,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首先,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资本市场的经验,进一步加强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制度规范与监管层面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其次,着力提高中介机构服务的规范化,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加强券商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业务创新能力,加大金融衍生品的研发力度,着力培养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再次,加大我国机构投资者与国外同行业的合作力度,例如通过成立中外合资机构等逐步实现既可投资国外资本市场又可吸引国外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渠道。最后,加快建立国际板,推动境外企业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使我国证券交易所逐步面向全球企业开放,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进而利用全球资源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篇8:我国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的大力提倡,生物质发电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生物质燃料的输送、燃烧以及物理特性与燃煤发电技术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传统的燃煤发电机组设计思路已经不适合生物质发电机组的要求[1]。如何根据生物质燃料的特点,设计出适合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是目前重点讨论的问题。

1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指植物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它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而且生物质燃烧释放的CO2大体相当于其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CO2,因此可以认为利用生物质能是CO2零排放,对环境保护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现阶段,我国生物质燃料的主要来源为:1)木材加工后的剩余物;2)农业剩余物;3)人类生活产生的大量废弃物;4)可用于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特殊木生、草本及水生植物。

2 设备简介

某燃用生物质燃料发电厂配2台12 MW发电机组,是纯生物质发电项目。该发电厂2007年5月开始施工,2008年正式进入生产调试阶段,于2008年11月19日、2009年1月5日完成72 h试运行。

该发电厂位于北方某沙漠边缘。为了改良土壤,减少土地沙化,那里广泛种植沙柳。为防止沙柳枝尖水分供应不足,导致整个沙柳死亡,必须定期对沙柳进行砍伐、修剪,而发电厂可集中处理这些定期修剪下来的沙柳木。

该发电厂配75 t/h锅炉,锅炉为单锅筒横梁式角管正转链条炉,设计燃料为沙柳木[2]。炉排设宽度方向双侧进风,每侧前后划分成6个风室,每个风室均有手动风量调节门,可根据燃料燃烧及锅炉负荷的大小调节进风量。炉排在减速机箱的驱动下,在前后轴之间的方形铁道上作正行程水平移动。设计为:1/3的燃料由下部液压推料装置送入前部炉排片上,通过炉排的转动,将燃料送至炉内燃烧;其余2/3的燃料由上部进料斗进入炉膛,下落至炉内前拱约1 m左右的炉排上,同时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燃料被加热,在炉排上完全燃烧。

锅炉本体汽水流程:进水→省煤器受热面→锅筒→下降管→炉膛水冷壁受热面(包括后水冷壁)→锅筒→低温过热器→减温器→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

锅炉烟风流程:空气一空气预热器→小风室→炉排→炉膛→凝渣管→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省煤器受热面→空气预热器→烟气排出。

炉膛为全膜式水冷壁结构,由小60×4 mm、20G GB5310管子与扁钢焊制成膜式壁组成6 540 mm×6 640 mm(长×宽)的受热面。炉膛下部(炉排上方)布置有前拱和后拱,前拱由水冷壁受热面管子作“管架”,浇灌混凝土,后拱采用膜式水冷壁外加侧砖墙结构。

在锅炉前、后拱及上部2侧墙处,布置了对置的二次风,为进入炉膛的燃料提供充足的氧量,使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充分燃烧。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见表1,燃料特性见表2。

3 生物质燃料特性

生物质燃料特性各不相同,但就其共性来看,与常规发电用煤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热值较低。一般生物质燃料发热量约为10~18 MJ/kg,低于一般煤种的发热量。该电厂设计燃料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仅为17.09 MJ/kg,远低于一般发电用煤的发热量。

(2)挥发分高。电厂用煤的挥发分通常为30%~50%,而生物质燃料的挥发分高达70%~85%,该电厂设计燃料的收到基挥发分为74.3%,非常利于燃烧。这种高挥发分的生物质燃料着火温度低,通常在250~350℃温度下挥发分就大量析出并开始燃烧。因此在燃烧初期,应根据锅炉燃烧的特点,降低炉内热量吸收,减少初期氧量供给,推迟燃料的燃烧,保证燃料在炉内中心部位燃烧,保持炉内热负荷的稳定分布。

(3)水分含量不稳定。该电厂设计燃料的收到基水分为8.7%,但是由于燃料受收割、贮存、干燥等因素的影响,电厂实际燃用的燃料水分变化范围很大,通常在5%~60%。水分含量不稳定的生物质燃料,对燃烧的要求较高。当燃料水分大时,需要较高的干燥温度和较长的干燥时间,产生烟气体积较大,排烟热损失较高;燃料水分小时,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相应减少,着火提前,需要通过调整来推迟燃料燃烧的时间。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应根据生物质燃料水分的变化以及炉内燃烧情况不断调整配风,保证炉内工况稳定。

(4)生物质燃料的密度小,结构比较松散,迎风面积大,容易被吹起。因此应合理控制一次风量,保证燃料落在设计区域内。

(5)燃料中的挥发分析出燃烬后,受到灰烬包裹和空气渗透困难的影响,焦炭颗粒燃烧速度缓慢,燃烬困难,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对后期灰烬的收集和排放造成影响。

4 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4.1 燃烧系统

4.1.1 燃烧室结构对燃烧的影响

该电厂的链条炉如图1所示。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过程主要包括3个阶段:加热干燥阶段、挥发分燃烧阶段、燃烬阶段。现场所用燃料经过储存,燃料中的水分较低(设计为8.7%);而且生物质燃料的挥发分大,属于极易燃烧的燃料。

实际使用中,锅炉设计L=4 m,H=0.3 m。设计较大的前拱覆盖面L值的初衷是防止火焰回火,保证下料口燃料的安全。但是,由于L值较大,H值较小,使大部分燃料在前拱下部燃烧。关闭前拱下部配风、增大炉排转速,也无法保证燃料在炉膛中心燃烧,整个炉内火焰偏前墙。因此,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燃料的燃烧特性,适当缩短前拱的长度、增大前拱高度,有利于保证炉膛温度的均匀分布。

2/3的燃料由上部进料口进入炉膛,适当调整一次风,可保证燃料在炉膛中部形成稳定的着火区域,随着炉排的运转,当燃料到达炉膛尾部时,基本燃烬。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可以适当加大从炉膛上部进入炉内的燃料量,甚至可以考虑采用4/5燃料从炉膛上部进入的方式。通过调整一次风,使燃料在炉内均匀分布和燃烧,避免从下部进入炉膛的燃料在前拱下方燃烧过于集中[3]。

4.1.2 燃料水分对燃烧的影响

当燃料水分较高时,燃料需要较高的干燥温度和较长的干燥时间,需要吸收较大的辐射热,以保证燃料能够顺利着火。当燃料很干燥时,燃料的干燥温度及干燥时间都相应减少,燃料吸收少部分的热量就可以稳定着火燃烧。由于燃料水分的改变,造成炉内燃烧工况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如何降低燃料的水分,保证燃料水分接近设计值以及如何根据实际燃用的燃料水分调整炉内配风,对锅炉的稳定运行都是十分重要的。

4.2 燃料加工

目前,我国在利用生物质燃料时,采用3种方式对生物质进行加工:1)对生物质燃料进行简单的切割、破碎、燃烧;2)将生物质燃料切割、破碎,加工成固定形状的颗粒燃烧;3)将生物质燃料气化后充分利用。

该电厂对生物质燃料进行了简单加工,设计的燃料加工长度≤50mm。但由于加工设备简陋以及加工过程中的疏漏,大部分燃料长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部分燃料甚至长达1 000 mm、直径在5 mm左右。这种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燃料进入料仓后盘根错节,会形成燃料蓬架、搭桥,导致螺旋输送装置卡死、下料口堵死以及螺旋输送装置空转、不吃料等现象,严重时甚至会损坏输送设备,无法保证炉内燃料的稳定供给,使锅炉负荷出现波动。

4.3 输料系统

4.3.1 料仓

该电厂炉前料仓按常规煤仓设计,煤仓上部有4个落料口,侧面呈直角梯形,横断面呈长方形。图2为料仓侧面示意图,图3为料仓正面示意图。实际运行中发现,料仓4侧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堆料现象,而且堆料现象随着料仓壁与水平底面夹角的减小而增大。后墙壁与底面垂直,堆料略有减轻。

由于生物质燃料与煤相比流动性差,在料仓4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堆料现象,尤其是当生物质燃料水分含量大并含有较多长细枝时,这种堆料更为明显。为此,我们认为生物质燃料的料仓设计应尽量采用直壁式或倒梯形布置;下料口装设布料板,保证燃料均匀分布在料仓中,可以防止出现堵料、蓬料现象。

4.3.2 输料装置

生物质燃料由螺旋输送给料装置输送。料仓下部均匀分布10台螺旋输送机(如图4所示),炉膛上部和下部进料相配合的螺旋输送给料装置间隔布置。螺旋叶面间距前窄后宽,其目的是保证在螺旋给料过程中逐步对燃料进行咬合,逐渐增大推动力。

疏松装置由驱动装置、轴承座、疏松轴组成,其上布置相同间隔距离的1 00 mm的柱状杆,距螺旋叶面上边缘500 mm。相邻疏松装置呈反方向旋转。

吊装轴承布置在较长的螺旋给料装置中部,采用滚动、滑动可以互换的2种结构,均设防尘装置,密封件采用尼龙及塑料网,阻力小、密封性强、耐磨性好。滑动瓦吊装布置,是螺旋给料装置平稳运行的保证。

与其他类型的输送设备相比,螺旋输送给料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布置紧凑、维修成本低、料槽封闭、便于输送易飞扬燃料的特点,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螺旋输送给料装置对于加工成一定形状、稳定的生物质燃料的输送具有优越性,但是在输送长度长、直径小、水分含量大的树枝以及变质、黏性大、易结块、韧性大的燃料时,由于燃料会黏结在螺旋叶面上,或在吊装轴承处形成燃料的积塞,其工作效率会受到影响。

实际使用中,螺旋输送给料装置在输送燃料时,其叶片常常与树枝绞在一起,并越绞越紧,导致螺旋输送机无法正常运行。尤其是采用比较长的螺旋输送方式(输送距离达10 m左右),螺旋输送机中部的吊装轴承往往是燃料盘结的死点,易形成堵料、冒料以及支撑轴承被拉坏的故障。有时还会在螺旋输送机上部蓬料,严重时使整个燃料搭桥、蓬空,无法正常输送。

4.4 生物质水分对输送的影响

根据统计,生物质燃料的水分含量对燃料韧性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就该电厂使用的沙柳而言,当水分增大3~5倍,燃料的韧性会成百倍的增加。燃料在输送、切割以及贮存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设备可靠性降低、维修工作量大,严重影响机组的稳定运行。

5 结论

生物质燃料相对于发电用煤而言,具有挥发分高、发热量低、水分含量变化大的特点,在实际设计、运行中,应充分考虑燃料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和手段,保证生物质锅炉的稳定运行。

(1)燃料加工的精细程度,对燃料稳定输送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按设计规格加工的燃料能够保证正常输送。

(2)生物质的料仓应与常见发电煤仓的设计有所区别,宜采用直壁式或倒梯形布置,避免燃料在料仓中堆积。

(3)生物质燃料应充分干燥,保证燃料水分在设计范围内,这样既可以减轻燃料韧性的影响,也可以保证燃料的稳定输送,保证燃料在炉内规定区域内燃烧。

(4)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物质燃料高挥发分的特点,对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过程进行相应调整。

(5)炉内燃烧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物质燃料的燃烧特点,根据其水分含量调整配风,才能保证生物质锅炉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生物质发电技术发展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9,(6):59- 61.

[2]NG-75/5.3/485-TB型锅炉设计说明书[K].杭州锅炉集团有限公司,2006.

篇9:我国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物质能发电;原料收集;压块燃料

中图分类号:TK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3-0157-02

以秸秆、稻壳等为主的生物质作燃料代替煤炭燃料的发电厂,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矿物质能源危机、治理环境污染、减排温室气体和未来电力能源供应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5~10年世界新能源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在建的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规模一般为2×12MW,采用直接燃烧供热发电技术,在运行中对生物质需求量相当大,年需耗用生物质20~30万吨,每天耗用1000吨左右。因此,合理地进行生物质能发电厂原料的收集,是保证生物质能发电厂维持商业化运行的关键。

一、生物质收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多地少,自然村分散;农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区域复杂,主要产粮区换种期短;农作物生物质质地松散,水份含量较大,发热量低,资源分散,不易储存和运输;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物质从收获到制成燃料还没有一条龙机械设备,大量生物质的收集、储存成为生物质能发电厂燃料加工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制约着生物质的大范围大规模收集利用。其主要表现为:

(一)收集困难

1.收集量大。以玉米秸秆为例,一般每亩只可收集到风干秸秆0.5吨,一个2×12MW生物质能发电厂年需生物质20~30万吨,需在40~60万亩的玉米地收集,而目前玉米秸秆约有1/3直接还田,1/3用作饲料等其他用途,实际能收集到的仅为1/3。这就需要在150万亩左右耕地上来完成收集任务。

2.收集时间存在的矛盾难以解决。一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换种期短,为了腾地换种,甚至要求生物质在10天左右时间完成收集和储存。二是各类农作物生物质收获时的含水量不一,收获后一般需要原地摊开晾晒1~3天才能进行捆扎码垛储存,码垛储存时生物质含水量原则上不能超过50%。

3.生物质资源难以控制。一些地区分散的自然村和分散性的经营模式,制约了生物质资源的收集力度。近年来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生物质还田技术,农民已习惯现有耕作方式,加大了收集难度。生物质的加工饲料等其他用途和生物质能其他利用方式的兴起,给生物质能发电厂原料资源的收集增加了难度。

4.生物质收集的机械化程度低,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还不尽完善。国产高秆作物的收获机械尚处在中试阶段,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与生物质收获机械同机作业更是处在研究阶段,很难解决生物质的收集和储存这一生物质利用的“瓶颈”问题。

5.目前生物质还不是真正的商品,没有稳定的价格体系,不定因素较多。生物质收购价格低于成本,生物质收集经纪人很难培育起来,也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生物质收购价格过高又会影响生物质燃料成本,造成发电成本提高。随着生物质的大规模使用,生物质的价格呈上升趋势。

(二)储存运输困难

1.生物质风干处理占地面积大,风干储存时间长,风险大。生物质收获后码垛储存时的含水量仍很高,为了能迅速散发水分,垛高一般不超过3米,那么每亩土地储存的新鲜生物质仅能得到风干生物质40吨,集中收集到的20万吨生物质就需要占用5000亩土地进行风干处理。生物质码垛存放1~3个月生物质含水量才可降至20%左右。一旦存储不当,会发生腐烂发霉现象,降低热能量,甚至会发生自燃现象,造成损失。存储期间还需要防雨、防水和防火。

2.如果对生物质进行人工干燥或烘干处理,虽然可以迅速脱水干燥,但需要使用相应的机械或添置各种干燥设备,并使用能源,增加了生物质原料的成本。

3.随着燃油价格的不断攀升,运输成本呈上升趋势。

二、生物质能发电厂原料收集相应对策

为保证生物质能发电厂燃料持续、稳定和充足的供应量,实现生物质能发电厂商业化运营,针对目前生物质收集、储运存在的问题,提出生物质能发电厂燃料的收集相应对策:

1.分散建设生物质燃料加工基地。生物质燃料加工基地是生物质能发电厂燃料收集、储运和预处理中心,应当采取以电厂为轴心分布式多点布局设置,每个加工基地应设在生物质资源密集区域内,考虑到运输成本,其收集辐射半径在5公里以内为宜,厂区面积应不低于10亩,可充分利用荒地或空闲地。基地以简易建筑为主,厂房可采用三面墙或一面墙建设。燃料加工基地就像燃煤电厂的煤矿一样为生物质能发电厂供应燃料,生物质能发电厂可以投资方式参与其中,以便控制生物质燃料的收集处理。

2.生物质燃料加工基地应从小规模的关键设备入手,逐步向大规模最大化机械生产发展。为有利于大规模收集利用燃料,加工基地应尽可能地使用机械作业,配备基本的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有关单位应进一步研究改进生物质收集和预处理等机械设备,尽快研制出生物质收获与预处理同机作业机械,解决生物质收集的“瓶颈”问题,以适应生物质能发电厂大规模利用生物质的需要。

3.降低生物质能发电厂原料收集、储运成本。生物质燃料到厂价与生物质收集、储运成本相关,控制各个环节成本,降低生物质燃料到厂价是保证生物质能发电厂商业化运营的关键。

4.从生物质能发电厂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入手,优化生物质收集方案。

上一篇:2023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安排文件下一篇:大班教案健康大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