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还》赏析

2024-06-17

诗经《还》赏析(通用10篇)

篇1:诗经《还》赏析

还,还诗经,还的意思,还赏析 -诗词大全

作者:诗经朝代:先秦 子之还兮,遭我乎p[1]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p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p之阳。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篇2:诗经《还》赏析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注释:

还:轻快敏捷的样子。

峱:音挠,齐国山名,在今山东临淄县南。

并驱:并驾齐驱。

从:追逐。

两肩:两只大兽。

揖:作揖。

儇:音宣,轻捷,灵巧。

茂:茂美。

两牡:两只雄兽。

昌:壮盛。

阳:山的南边。

臧:好。

赏析:

篇3:《诗经·齐风·还》诗意臆想

《齐风·还》中描写齐人田猎风俗, 多有专家论证, 又以“齐”和“夷”二字形体分析, “齐”为箭束之象形;齐字之金文的写法由三支箭头组成的。“夷”由大和弓组成。《说文》:“夷, 东方之人也, 从大从弓”[5]。《说文通训定声》:“夷, 东方之人也。东方之人好战, 好猎, 故字从大持弓会意, 大, 人也”[6]。《山海经》等文献记载, 夷人“始为弓矢”。据考古发现, 在齐国发现了全国最大的殉马坑, 有殉马600匹之多, 还有多处殉狗坑。以齐人用马、狗殉葬为佐证, 足见齐盛田猎之俗确是不虚之说。

普遍的观点认为, 诗中向我们再现了两个猎人共同捕猎的情景:他们原本并不相识, 由于在峱山的不期而遇, 即相互欣赏, 采取一致行动, 配合默契, 并肩纵马, 追赶两只野狼, 终大获全胜。在分配所获猎物时, 他们又互相礼让, 且彼此之间互相赞誉, 你夸我射技好, 我夸你骑术佳。既展示出当时齐国人崇尚田猎的风俗, 也表现出了猎人之间的友情和粗犷豪放的性格。

猎手相遇合作互赞之说似已不争, 仔细研读, 总觉如此解说似有不妥之处, 以某种技艺为风俗而相矜尚往往充满着比试、较量, 即使是“矜”, 亦当自矜, 所谓同行冤家, 何以如此惺惺相惜殷殷相矜?此说所据, 无非“遭我”、“并驱”、“揖我”、“谓我”, 其中以“并驱从两肩”而断定为二猎手, 那我们就试着解释一下这一关键句, 简单而直接地把“两狼”解释为两只猎犬, “两肩”、“两牡”不过是分言重章来交代这两只猎犬的年龄和性别, 即两只三岁的雄性猎犬。那么“并驱”的是猎手和跟随他的猎犬, 抑或就只是那两只猎犬。这样“并驱从两肩”, 首先是表明强调“遭我”、“揖我谓我”者的身份——一名猎手;其次或许还从驱从之状中彰显其情况是一名威武的猎手。若执意以为“两狼”非犬而狼, 还有一种复杂而曲折的解释, 篇中的“并驱从两肩”的《毛诗序》所说的“从禽兽而无厌”的“从”, 朱熹解为“逐也”。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第六·书证第十七[一]》引《淮南·泛论训》之“禽兽可羁而从也”, “羁”是会意字, 从网 (袩) 、从革 (皮革) 、从马, 合起来表示用皮革制成的网络来把马络住, 本义就是马笼头。“从”是“使之从”, 驯服之意。说明“凡牛已犗者即训从, 故亦谓之从牛”[7]。那么篇中之“从”者为“两狼”, 是“两肩”、“两牡”, 也就是两只三岁的公狼, 或许古人打猎于大兽则猎杀之, 而于小兽则追逐擒获之, 然后驯养之, 这也许正是早期禽兽的狩猎到驯养即人类畜牧业的起源。篇中的这位猎手追逐擒获了两只三岁的公狼, 羁之并拴在猎马上, 令其从而驱。这是不小的收获, 足以显示了猎手的技艺高超, 更是值得自矜一番的了。

如此那么“我”是何人?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召南·野有死麕》, 那个猎人猎取了“麕鹿”、“白茅包之”, 送给心仪的姑娘, 打动了姑娘的芳心, 得到了姑娘的青睐, 也得了与姑娘约会的机会。这位齐国年青的猎手, 制服了两只三岁的公狼, 技艺十分了得, 收获十分可观, 他要把这猎物派作何用呢?他“遭”了“我”, 这“遭”往往被说成是不期而遇。其实, 年青男女的所谓不期而遇又往往并非事实, 甚而是人为制造的巧合。他见到了“我”, 向我施礼, 并口口声声夸赞我, “儇、好、臧”其实是同义的分言反复。这里的“我”当然是一位姑娘。

那么一位姑娘, 为什么要将一位猎手, 带着他的收获, 来到她的面前, 对她一番夸赞的事情作歌而唱响呢?不要忘了, 前面提到齐人好猎, 而且“以弋猎相矜尚”, 一种社会风尚直接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精神取向, 当然不可避免地影响甚至左右姑娘们的情感取向, 在我们的生活中, 过去战争年代的战斗英雄、和平建设时期的劳动模范、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口号下的军人, 甚至上山下乡时代的铁杆贫农都曾经一度成为姑娘们的理想配偶。各地因民族与民俗不同, 也形成了不同的取向, 如蒙古人的摔跤手、鄂伦春人的好猎手、云南白族男子的琴棋书画能手、广西的山歌民歌手;农业地区的庄稼把式、水上痗家的捕鱼把式等;都是姑娘们的梦中情人、心中佳偶。《邶风·简兮》和《王风·君子阳阳》中的舞师不就凭借高超的舞技博得了女子的芳心了吗!今天的社会上名利追逐成风, 物质崇拜成俗, 无数的女孩子都心甘情愿地成为明星的粉丝、金钱的俘虏, 看到这些, 我们就不难理解一个女孩子对年轻的优秀猎手的心仪。试想, 真的与那位出色的令人早已心旌摇动、心驰神往、心猿意马的男子猛然间不期而遇, 而那人又带着他的猎物站在她的面前反反复复地对她赞不绝口, 这是一个天大的惊喜, 这才叫做喜出望外, 这姑娘的心理状态恐怕是我们实在难以想象的, 她的那份心理满足感, 那份膨胀着的难以承受的喜悦和快乐, 更是我们用语言无法明喻的。于是, 她情不自禁地忘情地歌唱着、歌唱着……

然而, 在这欢快而陶醉、美妙而动人的歌声丝缕飘渺, 绵绵于耳之时, 我又对这故事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若这一切是现实中实实在在发生了的, 那么这女子早已如《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中的女子一样而沉醉于快意的情人约会之中, 或如《卫风·氓》中的女子去谈婚论嫁了, 如何只满足于一次遭遇便陶陶然了?于是, 从文学的艺术表达上, 我还是泥定这是虚写, 是女子的悬想。

恋爱会让人的想象力无限发达, 恋爱中的或有了恋爱目标的人往往更多的时间是生活在浪漫的幻想世界里, 现实中还没有甚至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一切, 在幻想的世界里都自然而然地、顺理成章地发生着, 婚姻之于恋爱在美好程度上的大相径庭往往缘自于此, 《卫风·氓》那女子的不幸恰恰昭示了这一点。

从情节上看, 唯一真实发生的是一位女子对一位优秀的猎手的心仪, 这是可以从她“子之还兮”、“子之茂兮”、“子之昌兮”的反复赞叹中体会到的。正因为那猎手在女子的心目中如此的优秀、完美, 他的形象已然占据了女子全部的心灵空间, 令女子达到了“寤寐求之”的状态, 甚至到了如醉如梦的地步, 倾慕一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痴想便自然而然的如期而至, 一些现实中可能却还没有发生甚至根本没有发生可能的事情便于虚幻的主观世界中油然而生, 其真真切切、确确凿凿的状态在当事人的心中和口中简直完全是现实情节的高清版, 令我们这些倾听者难辨真假, 往往信以为真。篇中女子与男子的偶遇有明确具体的地点———“峱之间 (之道、之阳) ”:峱山南坡的山道上, 又有十分真切的情状展现———“并驱从两肩 (两牡、两狼) ”:带着两只半大的公狼驱驰而来;还有十分真实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揖我谓我儇 (好、臧) ”:一边频频施礼, 一边连连夸赞我。单纯从情节解说的角度看, 若以为实, 其谁曰不然?若以实写解之, 亦确无不可。如果从诗的抒情角度来说, 虚写的理解更能把情绪的程度推向更高的境地, 更能体现诗歌隽永的韵味。

心仪—神遇—外化的艺术构想和实现在《诗经》中多有典型, 诸如《周南》之《关雎》、《卷耳》、《河广》, 《鄘风》之《桑中》, 《郑风》之《缁衣》等不一而足, 成为《诗经》对中国诗歌的艺术贡献之一, 这堪称《诗经》之常法, 表情之妙招, 抒情之捷径, 为后世诗歌所传承, 如子建之于洛神、太白之于天姥、子美之于鄜州等不胜枚举。

参考文献

[1] (汉) 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2] (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3]蒋立甫.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189-190.

[4]张引忠.《诗经·风·齐风·还》解析[EB/OL].张引忠的国学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48cb690100jxim.html

[5] (汉) 毛苌.十三经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6] (宋) 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篇4:《诗经·周南·汉广》之赏析

摘 要:本文以《诗经·周南·汉广》为分析对象,从其题旨、艺术手法、结构三大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明确这是一首“男女相悦,求女不得”的情诗,同时又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通过一唱三叹的叠咏,把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诗经·周南·汉广》 题旨 情景交融 叠咏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篓。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

一、关于《周南·汉广》题旨的理解

关于《周南·汉广》的题旨,历代论诗者各有所释,说法各异,现录几种,略谈笔者的看法。

(一)“德广所及”说

《毛诗序》:“《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

东汉郑玄《毛诗笺》说:“纣时淫风于天下,维江汉之域先受文王之教化。”

宋代朱熹《诗集传》说:“文王之化,自近而远,先及于江汉之间,而有以变其淫乱之俗,故其出游之女,人望见之而知其端庄静一,非复前日之可求矣。因以乔木起兴,江汉为比,而反复咏叹也。”从此这一说法,为人尊信,成为正统的说法。

从诗歌的内容入手,第一章以乔木下无法休歇起兴,点明诗的主题“求女不得”,接着以江、汉难以渡过作比,抒发自己失恋的苦闷之情。第二、三章写男子想像和他所爱的女子结婚,从而有砍柴作炬、喂马迎亲的联想,但这只是男子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诗人反复吟唱“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四句,在余音袅袅中悲伤失落的男子形象突显而出,留给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正如陈启源所说:“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3]而持“德广所及”说的人,把一首江、汉间男子爱慕女子,而又求之不得的民间情诗,说成是统治阶级的“教化诗”,把《诗经》纳入了“厚人伦、美教化”(《毛诗序》)的轨道,体现了汉代孺家学者们的政治偏见和文学观点,是对《诗经》穿凿附会的典解。这是不能成立的。

(二)“神女遗佩”说

《齐》、《鲁》、《韩》三家诗均用此说,虽叙述文字不尽相同,但都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个美丽神奇的故事: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仆曰:“此间之人皆习于辞,不得,恐罹辱焉。”交甫不听,遂下与之言,曰:“二女劳矣!”二女曰:“客子有劳,妾何劳之有?”交甫日:“桔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傍,采其芝而茹之。以知吾为不逊也,愿请子之佩。”二女日:“桔是柚也。我盛之以莒,令附汉水,顺流而下。我遵其傍,采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诗》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

——刘向《列仙传》

齐鲁韩三家诗,用汉上游女的传说来注解《汉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对神的崇拜,但笔者认为这种解说是不足为信的。《诗经》是一部真实全面地反映周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其主要创作特色是现实主义,而“现实主义的核心即运用写实的方法再现客观世界”[1]。“三百篇言取妻者,皆以析薪取兴,盖古者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南山之析薪,车辖 之析柞,绸缪之束薪,豳风之伐柯,皆与此错薪、刈楚同兴。秣马、秣驹,即婚礼亲迎御轮之礼。”[2]由此可见,诗作是反映周朝人礼仪风俗、婚姻恋爱的,而并非人神关系的。

(三)“樵歌”说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云:“‘翘翘错薪数语终无着落,岂虚衍哉?夫错薪非游瞩地,刈楚亦与女子无关,乃不言采兰赠芍,而云担柴刈草,岂不大煞风景?”据此可知,他认为这是一首樵歌:“此诗即为刈楚刈萎而作,所谓樵唱是也。近世楚、粤滇、黔间,樵子入山,多唱山讴,响应林谷,盖劳者善歌,所以忘劳耳。其词大抵男女相赠答,私心爱慕之情,有近乎淫者,亦有以礼自持者。文在雅俗之间,而音节自然天籁也。”

方氏的“樵歌”说较前面两种而言,能从诗歌本身的内容和情感出发,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但是也有局限之处。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对“错薪”、“刈楚”、“刈萎”等含义的理解不甚清晰。如笔者在第2点所述,在《诗经》中“采薪”、“束薪”、“析薪”等词语,大都是作为恋爱婚姻的隐语或象征的,与当时的嫁娶迎娶有关,正如吕祖谦《家塾读诗记》云:“析薪者,以喻婚姻。”由此可见,方氏“樵歌”说是不够准确的。

(四)“情诗”说

近来不少学者突破前人桎梏,从诗之本意出发,提出这是一首“男女相悦,求女不得”的爱情诗,如:

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汉广》当为江汉流域民间流传男女相悦之诗。”

高亨《诗经今注》云:“一个男子迫求一个女子而不可得,因作此歌以自叹。”

佘冠英《诗经选译》认为《汉广》一诗“写出求女失望之情”。

蒋立甫《诗经选注》认为《汉广》诗“是江边人民的情歌,抒发男子单恋的痴情”。

《汉广》与《关雎》主题相类似,都是写男子钟情于女子,但又求之不得的情形下,只能想像和女子在一起时的欢乐场景,最后仅能化作一唱三叹式的吟咏,借以抒发诗人的无奈失落的情感,所以笔者同意这种说法。

二、关于《汉广》情景交融的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在情感表达上,不主张情感的纯粹宣泄,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景物来表达,因而特别重视情与景的关系,“情”与“景”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对重要范畴,诗人在文学创作时总在力求达到一种以物表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周南·汉广》也不例外。

诗歌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凄清迷惘的境界:一个静寂的早晨,天色微明,大地欲睡还醒,一切都笼罩在晨曦之中,汉水源远流长,江上烟雾缭绕、浩渺迷茫,滔滔江水默默流向远方,不知带走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聚散离分,在这幅迷离恍惚的背景下,一个孤独的身影出现了,他面对着水天一色的江面,耳边传来虚无缥缈的樵唱及潺潺的流水声,所见所闻触动了他心底的伤痛,使他在江边徘徊着、踌躇着,怅望着远方迷茫的烟波,我们似乎清楚的听到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呼唤,清楚的看到他双眼的惘然和失意,心上人就近在眼前,但却可望而不可及……

“情”由“景”而发,“景”借“情”而存,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云:“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用描写景物的形象来传达感情,那么内心只有自己能体验到的微妙之情,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表现出来,即当某种审美感情产生之时,眼前之景就是某种审美感情之眼中的景了,乃至心中的景了,诗人以汉江的广阔无垠、烟波的浩渺迷茫,而想到心上人的难以接近,不得接触,由此越发觉得汉江缥缈遥远,这时诗人将自己主观的无形的思念用客观的广阔江水来表现,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江水已不是客观的江水,乃是充斥着男子思念和哀怨之情的载体,充盈着主体精神的物我混融,是主体对客体的心灵投射和包容。“诗歌之题目,皆以描写自己之感情为主。其写景也,亦必以自己深邃之感情为之素地,而始得于特别之境遇中,用特别之眼观之。”[4]

而诗人眼中这类带有情绪色彩的事物,又可以反过来加深诗人已有的情绪,使之更加强烈,从而形成由情到物,由物到情的往复循环,而产生物以情现,景以情生的审美移情效果。

诗人正是把主人公对意中人的一往情深通过反复的咏唱,通过心里暗示,不知不觉中注入到了景物中,注入到了读者心里。反复诵读这首诗,映入我们脑海的便是那一望无际的汉江江水,以及江上虚无缥缈的烟波,虽然心上人就在对岸,却怎么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就在这种可望而不可得中,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骚动和压抑,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流向,思绪徘徊。诗中的景物,乔木、江水、烟波、樵歌,都被注入了感情和思绪,并且带着这种感情和思绪而摇曳动荡,它们因感情的作用而意象化了,那滔滔的江水仿佛在诉说着哀怨的心曲,那袅袅的烟波仿佛凝聚着失落的目光,那深远的樵歌仿佛吟唱着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愁思……我们仿佛感觉到整个天地都是如此的苍茫和令人伤感,我们由此进入一个极美的艺术境界,在这种醇美的的境界中把自己也消融了。“景乃诗之媒,情乃情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流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5]

三、关于《汉广》结构的分析

国风中的诗篇大多是叠咏体,即语句反复、排比,读来不但不觉其烦,反觉有无穷的余味流于齿间,有一唱三叹之美。重章叠句不仅表现出音乐的节奏韵律,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

《汉广》每章末尾的四句叠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通过反复的咏叹,将游女迷离恍惚的形象、江上浩渺迷茫的景象,以及诗人心中思慕痴迷的感情,都融于长歌浩叹之中。感情不能自己,所以诗词也不能不反复。通过反复的吟咏,总觉得烟波满眼,樵歌在耳,诗境深邃,余音袅袅。

注释:

[1]鲁洪生:《诗经学概论》,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2]魏源:《诗古微》,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3]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上海鸿宝斋,清光绪17年(1891)。

[4]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谢榛:《四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篇5:诗经·国风·齐风·还

原文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注释:

1、还(旋xuán):旋。便捷。

2、遭:相遇。峱(挠náo):山名,在今山东临缁县南。

3、从、肩:《毛传》:“从,逐也。兽三岁曰肩。”

4、揖:作揖。儇(旋xuán):灵巧。《毛传》:“儇,利也。”《传疏》:“利犹闲也,闲于驰逐也。”

5、茂:美好。《毛传》:“茂,美也。”

6、牡:雄兽。

7、昌:《郑笺》:“昌,佼好貌。”

8、阳:《集传》:“山南曰阳。”

9、《后笺》:“《陆疏》云,狼猛捷,自是难获之兽。此所以互相夸耀,以为戏乐。”

10、臧(脏zāng):善,好。

译文:

你是那样矫健啊,与我相遇在峱山间啊。一同追着两只大兽撵啊,你作揖夸我身手便啊。

你是那样高超啊,与我相遇在峱山道啊。一同追着两只公兽跑啊,你作揖夸我本领好啊。

你是那样勇敢啊,与我相遇在峱山南啊。一同追着两只大狼赶啊。你作揖夸我技艺善啊。

诗经故事:

人世间有一种情谊,叫惺惺相惜;虽说是平生从未谋面,可一旦相遇,彼此间便被对方的气质风采所吸,恰似前生相识一般,又胜过多少的昔年故交。

子封去峱山围猎时,带有七、八个庄丁,骑着他那匹玉照宝狮马,通体洁白晶莹,无一根杂毛;子封着一袭白绸袍,在险峻苍茫的峱山间飞驰时,人和马恰似一朵飘浮白云一般,煞是逍遥好看,跑得兴起后,那些庄丁就被他扔得不见了影踪。

子封是年轻的老猎手了,知道在什么地方藏着他想要的东西,跑了一阵后,仰头看看三竿高的日头,一打马去了坡缓草茂的阳坡上,行得几十丈远,就见阳光下几个花黑野猪亮着肚皮在草丛中酣睡呢,马蹄声惊醒了它们,一翻身跳起来正跑时,子封的箭到了,正中其中一只的左肋,那兽兽负痛后,在山间狂奔起来,子封一面拨出另一只箭来,一面打马急急的赶了上去。他知道自已这一箭的厉害,追得百十丈远后,那药性就能发作,饶他再厉害的野物,也难逃得命去,拨出一箭来,只是为了防备那兽兽回头弄险呢。

刚追出十几步远,草丛中又窜出一兽来,脑门上插着一支花翎苦竹箭,跑起来一晃一晃的,见子封的马快,扭转身就随了子封射中的那野猪的后面去了;

接着而来的是一匹黑炭马,通体黑的发亮,上坐着一位虬髯大汉,系一块黄纹黑章的虎皮裙,着一件黑青色的粗麻衫,打马如飞,眼眨功夫,就冲到了子封的前面去了,子封一见,暗中喝了个采,放马赶上,也只是赶了个马头贴马尾。

两人在山谷间急急的赶着,眼见前面闪出一片林子,若两猪进了林中,倒也不好赶了。只见好子封,一边驱马一边弯弓,嗖的一箭发出,把在前面跑的那只穿了个对过,钉在了地上,四腿登了几下,眼见是没气了;那大汉叫了一声“好”,一掌拍在马腚上,提马跃起,那马跃起三丈,落下时正好踏在后面一只的猪背上, ‘喳’的一声,想是脊骨断了,滚在一边,也没气了。那黑马却并不收势,更加快速的飞驰开来。马上那人,回头对子封叫道:“好兄弟,敢赛一场吗?”子封笑道:“有何不敢?”策马赶了上去。

一黑一白,在山间飞驰而过,惊傻了枝上的斑鸠,看呆了草丛中的狐狸,撵得两只青麂从草丛中跳了出来,吓得两条白狼,在山道上狂奔逃命。

马儿掠过青麂时,虬髯汉俯身抓起了一只的`后腿,朝白马看时,那子封也提起了另一只的脖子。两人把击昏了的青麂横在马上,半刻不停又向两狼追去。

当子封的箭又把一狼射倒后,只见虬髯汉拨出腰上的铜刀,手扬刀出,正中另一只脖项。

两人此时才把马停在了两狼倒地的地方,跳下马来,相互作揖后,便执手大笑起来。

一白一黑两个人,一黑一白两匹马,在这青山绿水间,在这蓝天白云下,爽笑嘶鸣,惊得险峻的峱山谷应,那山似乎是也起了笑声。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闻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鉴赏:

这是一首猎人相遇互相赞誉猎技高超的诗。旧说中《毛诗序》以为诗旨是刺齐哀公(周夷王时代人)迷恋打猎,致使齐国好猎成风,荒废政治,朱熹《诗集传》虽谓此诗“以便捷轻利相称誉”,但又有刺“其俗之不美”的看法。从此诗中看不出有“刺”的意味,旧说显系比附,兹不取。

此诗不用比兴,三章诗全用“赋”,以猎人自叙的口吻,真切地抒发了他猎后暗自得意的情怀。三章叠唱,意思并列,每章只换四个字,但却很重要,起到了文义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称誉敏捷,次章互相颂扬善猎,末章互相夸赞健壮。首句开口便赞誉,起得突兀,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与猎人偶然碰面,眼见对方逐猎是那样敏捷、娴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脱口而出“子之还(茂、昌)兮”,这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子”是对那位同行的敬称。次句点明他们相遇的地点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们并非事先约定,只是邂逅相遇罢了。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那样惊喜不已,十分激动。第三句说他们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奋力追杀两只大公狼。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告诉读者逐猎的结果如何,但是从他那异常兴奋的叙述中,可以猜想到那两只公狼已成为他们的捕获物,读者从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诗人的喜悦。最后一句是猎后合作者对诗人的称誉:“揖我谓我儇(好、臧)兮”,这里诗人特点明“揖我”这一示敬的动作,联系首句,因为诗人对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赞誉而引以自豪。吴闿生称此为“渲染法”(《诗义会通》)。

篇6:诗经《还》赏析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注释】

01、逍遥:翱翔,游逛

02、朝:上朝

03、尔:你,或说桧国之君

04、忉忉(Dao):忧愁貌

05、悼:哀伤

篇7:诗经《还》赏析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注释】

01、匪:彼之借也

02、发:发发,象声词,风声

03、偈:偈偈,形容疾驰的样子

04、嘌(Piao):颠簸前进的样子,一说漂摇不定,一说轻快之状

05、顾瞻:回头往远处看

06、周道:大道

07、怛(Da):悲伤、忧伤

08、吊:悲伤

09、亨:古烹字,烹饪

10、溉:洗涤,一说借予

11、釜(Fu):锅

12、鬵(Xin):锅类的烹器

篇8:诗经《还》赏析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为中国文学留下了重章叠句的复沓章法、开创了比兴寄托手法、关注现实的言志精神以及优良的抒情传统。其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别具一格, 有“亹亹”的文王, 也有“嗟嗟”的臣子, 更有“同我妇子, 饁彼南亩”的劳动者。而对于女子的描写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 《卫风·硕人》堪称其中的典范之章。

《硕人》开篇云:

硕人其颀, 衣锦褧衣。

这是对美人身材和衣着的描写, 所谓“硕人”即高大而又白胖之人, 复加一个“颀”字, 就更加精简传神地将这位女子亭亭玉立的形象完美地表现出来。同时通过“锦褧衣”即女子的锦服以及外面披着的麻纱罩衣, 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这是一个贵族家之女。这样, 开篇的简单勾勒就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齐侯之子, 卫侯之妻。东宫之妹, 邢侯之姨, 谭公维私。

紧接下来的身份交待则证实了她是齐侯的娇贵之女, 卫侯的妻室, 同时是太子的同胞之妹、邢侯的小姨妹, 谭公又是她的亲姐丈。表明此女不但是贵族出身, 而且是出于王侯之门、帝辇之家。

这一“身材———衣着———身份”的顺序安排足见作者匠心独运之力。首先这符合欣赏者正常的思维范式, “硕人其颀, 衣锦褧衣。”是给人的第一印象, 是直观感受。看到一个妙龄女郎伫立在眼前, 第一眼看到的一定是她的身材和衣着。而对于女子身份的交代则是思维的再次深入, 是进一步的了解。这种顺序之安排能够抓住欣赏者思维的渐进过程, 表现出清晰的叙述思路。其次, 这样的顺序安排能够起到提悬之功效, 会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此女如此这般身材“硕”“颀”, 衣着又如此华丽, 身份又如此高贵, 那她的相貌又当如何呢?于是, 下文对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泼墨铺陈也就水到渠成:

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硕人》塑造人物的亮点之二是外貌描写的独特艺术手法。首先, 排比句式中的恰切比喻质朴巧妙。“柔荑”是柔嫩的茅草芽, 这一形象的比喻将“硕人”的手之娇贵表现得极其贴切自然;而“凝脂”则写出了“硕人”肤色之白。《正字通》释“脂”曰:“禽兽腴也……凝者为脂, 释者为膏, 《诗·卫风》‘肤如凝脂’注‘脂寒而凝者言白也’。”将“硕人”皮肤之白比作“脂”, 不但道出了肤色之白, 而且更强调了皮肤的细腻润滑之特征。下面的“蝤蛴”“瓠犀”“螓首蛾眉”等等都是用原始先民所熟识的动植物形象来进行比喻, 这不但体现了《诗经》质朴无华的文风, 而且也使读者体验到一种纯真而自然的美, 字里行间彰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魅力, 并反映出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状态。其次, 这段描写大到“手”“肤”“领”“首”, 小至于“眉”“齿”, 体现出一种宏观与微观协调的描写风格, 与紧接着的“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的典型神态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卫风》之咏硕人也, 曰:‘手如柔荑’云云, 犹是以物比物, 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则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 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地请出来在书本上滉漾。千载而下, 犹如亲其笑貌。”清代孙联奎的这句评论可谓真知灼见。

《硕人》塑造人物的亮点之三是对周围环境的比兴渲染:

硕人敖敖, 说于农郊。四牡有骄, 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 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施罛濊濊, 鳣鲔发发。葭菼揭揭, 庶姜孽孽, 庶士有朅。

这种环境的描写为“硕人”之威仪造势, 用她乘坐之车的豪华及周围景象的盛庶, 更加凸显出这位“敖敖”“硕人”的身贵位显。“四牡有骄, 朱幩镳镳”以及“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等等又都充盈着一种原始的蓬勃生命力, 昂然中展现出动静结合的动感之美。至此, 《硕人》篇通过巧妙的编排顺序、排比式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典型性的场景渲染, 完成了对一位贵族少妇的完美塑造, 一位绝代佳人在幽古书香中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篇9:理雅各《诗经·南山》英译赏析

【关键词】理雅各 《诗经·南山》 英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89-02

一、理雅各《诗经·南山》篇名的音译和释义

此诗译文见理雅各诗经英译1876版本的第135-136页。首先,对于《诗经·南山》的篇名,理雅各采用了音译为“The Nan shan”这样有利于对原文的追溯,避免由于英译产生语义和文化的偏差; 随之加注“allusive”说明此诗用典讽刺。继续使用大写字母简单介绍故事的缘起。ON THE DISGRACEFUL CONNEXION BETWEEN WAN KEANG, THE MABCHIONESS OF Loo, AND HER BROTHER ;—AGAINST SiiANG OF TS'E AND HWAN OF LOO.解释讽刺齐襄公与鲁桓公的,《毛诗序》云:“《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郑笺云:“齐大夫见襄公恶行如是,作诗以刺之,又非鲁桓公不能禁制夫人而去之。”“In B.C. 708Kwei, the marquis of Loo, known as duke Hvvan, married a daughter of the House of Ts'e, known as Wan Keaug. There was in improper affection between her and her brother; and on his accession to Ts'e, the couple visited him. The consequences were—incest between the brother and sister, the murder of her husband, and a disgraceful connexion, long continued, between the guilty pair. The marquis of Ts'e is known in history as duke Seang.” 据《左传·桓公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妹)同去齐国,原先就与文姜有淫乱关系的齐襄公趁机又与文姜私通,被鲁桓公发觉,谴责了文姜。文姜将此事告知齐襄公,后者便设酒宴请桓公,并将其灌醉,随后派公子彭生驾车送桓公回鲁国的路途中,在车子里掐死了桓公。此事传开后,齐国上下引以为耻,便作了这首讽刺诗。

二、叠音词和重复及疑问句式的翻译

1.叠音词的英译

在此诗的第一句:“南山崔崔,雄狐绥绥。”出现了两个叠音词“崔崔”和“绥綏”。“崔崔”意为“山势高峻状”。在1876版本中被理雅各译为“rises high and great”和中国经典版的“high and large”置于句首并倒装的句式结构用以突出显示南山的高大巍峨。“绥绥”意为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分别译为“suspicious and alone”和”solitary and alone”。“绥綏”既然意为缓缓行走的样子,那么译为“sit”似乎有些不妥。而“on”表示在路上或踌躇前行,更为合适些。“There where the South hill rises high and great,/A male fox sits, suspicious and alone.”

2.句式结构的英译

(1)重复句的英译

此诗中有两句重复“鲁道有荡”中的“有荡”意为“荡荡,平坦状”。在经典版中重复直译为“the way to Loo is easy and plain”圣典版中理雅各英译时并没有完全简单地重复,分别译为“The pathway, plain and easy, is well known.”和“The road to Loo all plain and easy lies,”

(2)疑问句式的翻译

在此诗中共有8句带有问号的疑问句,分别用“如之何”与“曷”来构成问句。“曷(hé)”意为“为何”。理雅各英译为用疑问词“why”来引导的疑问句,四节的尾句疑问句分别译为“Why further think of her, like fox intent ?/Why do you her continue to pursue ?/Why on her evil ways indulgent look ? /Why let her now to such excesses run ?”而“如之何”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疑问词“How”来引导的疑问句,析薪如之何?“How do we act when firewood we would split ?”二是则译为陈述句,如蓺麻如之何?”Hemp seed to sow, this is the course we take,—The acres lengthwise and across we dress.”取妻如之何? “Taking a wife, the thing at once we make/Known to our parents, and their leave possess.”

三、“赋比兴”在理雅各《诗经·南山》英译中的体现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赋比兴”在理雅各诗经英译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群众创作民歌讥刺本国及鲁国的君主,毕竟会有所顾忌,在遣词用语方面也不会过于直白显露,因此只能用颇为隐晦曲折的比行手法来表现。诗的前两章讥刺齐襄公荒淫无耻与同父异母妹妹私通,后两章责备鲁桓公懦弱无能,对妻子放任不予严加管束。Stanzas 1 and 2 are to be taken a directed against duke Seang, and the other two as against duke Hwan.如第一章用雄狐急切求偶来含沙射影讽刺齐襄公急切觊觎回娘家的同父异母妹妹文姜,Why further think of her, like fox intent ?

第二章暗中影射齐襄公乱伦的无耻行为,采用“比”的手法,说明即便是鞋子、帽带都必须搭配成双,来比喻世人都各有一定的配偶。The dolichos five kinds of shoes supplies,/Made always so that two shall form a pair./On caps they match the strings that serve for ties,/The same in length, not differing a hair.既鞭挞了讽刺对象,又不会留下任何把柄。第三、四两章则用“兴”的手法来表现。照朱熹的说法,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是汉字观物取象的呈现,即从主体所见、所闻、所触、所嗅、所尝的客观物象中提取主观意象,从举物盘旋、口发节奏的舞蹈中能体味到物我互动的强烈情感。三章以种麻必先整治田垄、“Hemp seed to sow, this is the course we take,—/The acres lengthwise and across we dress./ Taking a wife, the thing at once we make/Known to our parents, and their leave possess.”四章以砍柴必具刀斧“How do we act when firewood we would split ?/'Tis through the axe in hand that we succeed.”引起娶妻必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Taking a wife, the thing at once we make/Known to our parents, and their leave possess.”再进一层推及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放任她回娘家胡作非为,“Since, prince of Loo, Ts'e's daughter thus you took ;—/Why on her evil ways indulgent look ?”嘲讽了他的庸弱无能。这样的映射与讽刺是通过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实现的。其手法之妙,前人陈震在《读诗识小录》中评此诗“意紧局宽,布置入化,所谓不接形而接以神者”;牛运震在《诗志》中谓之“四章四诘问,婉切得情”;而陈继揆亦在《读诗臆补》中称其“令其难以置对,的是妙文”。

四、结语

如同《诗经》十五国风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南山》是一首群众创作的民歌,基本的语词句法都相同,特别是每章的最后二句,句法语气完全一样,只有一二个字的变化,其含义也相似或相近,每一章节只有少数词语进行更换。理雅各此诗的英译则采用了押韵的方法如“pair-hair”、“supplies-ties-lies”、“take-make”、“dress-possess”、“look-took”、“take-make”、“succeed-speed”和“admit-split”。因此同汉语原文一样达到了脍炙人口的目的,易于记忆吟诵,便于反覆咏唱,寓意比较单纯的民歌式作品。这首诗在主题上,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封建礼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了。因此理雅各使用了“disgraceful”和“improper”来说明该诗中描述事情的不雅不恰当。对读者起到警醒作用,体现了理雅各诗经英译的道德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董娟. 理雅各释“兴”.名作欣赏。2014年第27期.

[2] 段学检.《诗径》中“南山”意象的文化意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3期

[3] 胡明霞.浅析《诗经》中的“南山”意象.青年作家.2011年第1期下半月.

[4] James Legge.The Chinese Classics, 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893.

[5] James Legge.The Book of Ancient Poetry,LONDON:TRUBNER & CO., 57 & 59, LUDGATE HILL.1876.

[6] 王方路. 诗经·国风.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7] 吴结评.从赋、比、兴观《诗经》之英译.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11月.第16卷第6期.

篇10:诗经小雅白驹赏析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出自《雅小雅》

【注释】

1、场:圃。参看《豳风?七月》(F-154)篇注49。

2、絷(直zhí):绊马两足。维:用绳一头系马一头系在树木楹柱等物上。《集传》:“絷,绊其足。维,系其靷(引yǐn)也。”

3、永:长。这句是留客之词,言多留一刻,这欢乐的早晨就多延长一刻。下章“以永今夕”仿此。

4、谓:这里训“勤”,就是望或念的意思。“伊人”,此人,指白驹的主人。

5、焉:此。逍遥:闲散自在貌。这句是说伊人在此游息。

6、藿(霍huò):初生的豆。上章的“苗”就是指豆苗。

7、于焉嘉客:这句说在我处做好客人。

8、贲(奔bēn):饰。贲然:是光彩貌。

9、尔公尔侯:指“伊人”。

10、逸豫:安乐。期:读为“綦(其qí)”,极。以上二句是说客人在这里可得到极大的安乐。

11、慎:重。优游:犹“逍遥”。

12、勉:抑止之词。遁:迁。以上二句对客人说:你重视这一番优游罢,且别作离去的打算。

13、空谷:《文选》李善注引《韩诗》作“穹谷”,即深谷。以上二句言白驹离此归去正走在深谷之中。

14、生刍:青草,用来喂白驹。

15、其人:指白驹的主人。如玉:言其有美德。

16、毋金玉尔音:这句对“其人”说,别太珍惜你的音信像珍惜金玉似的。

17、遐:远。遐心:是说疏远之心。最后两句是希望其人勿断绝音信。

【余冠英今译】

白白的小马儿,吃我场上的青苗。拴起它拴起它啊,延长欢乐的今朝。那个人那个人啊,来到这儿寻乐。

白白的小马儿,吃我场上的豆茎。拴起它拴起它啊,延长今晚的良辰。那个人那个人啊,我家尊贵的客人。

白白的小马儿,把光辉带到此地。高贵的客人!此地十分安逸。好好儿乐一乐吧,甭打走的主意。

白白的小马儿,回到山谷去了。咀嚼着一捆青草。那人儿啊玉一般美好。别忘了给我捎个信啊,别有疏远我的心啊!

诗歌鉴赏:

《白驹》,出自《诗经雅小雅》,表达留客惜别之情。

《白驹》共四章,每句四字,每章中只变换各别字,这种结构叫做重章叠句,在表达上有回环往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形式上有结构美,朗读起来有音韵美,内容上有含蓄意境美。

每章都以“皎皎白驹”开头,这是诗经中“兴” 的`表现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以“皎皎白驹”来引起下文所说的“伊人”、“嘉客”,用白驹色泽之纯,品种之优来暗示嘉客德行昭彰。

上一篇: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企业管理讲义《新产品市场推广整合营销与促销策略》授课讲稿下一篇:业务部工作总结及下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