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支农政策【新20160612】

2024-06-16

农业综合开发支农政策【新20160612】(通用6篇)

篇1:农业综合开发支农政策【新2016061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类

19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包括哪些?

答: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含示范平台试点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扶持)、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省级集中科技推广等项目、示范平台试点项目(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带)、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示范园);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两类。

194、土地治理各类项目扶持对象、申报条件、投入政策是什么?

答:(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含土地整理)

①扶持范围:耕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项目区符合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②申报主体:乡镇、村、新型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国有农场、华侨农场)。

③申报条件:

A.乡镇、村申报单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集中连片治理,原则上不低于2000亩。鼓励和引导项目区收益主体筹资筹劳。符 合立项条件的可直接向县级农发机构报送项目建议书。

B.新型经营主体申报单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求其设立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际运行1年以上(其中龙头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和实际运行2年以上),财务管理规范,经营状况良好,具备必要的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能力。项目申请立项面积为200亩以上。龙头企业自筹资金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总额;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国有农场、华侨农场自筹资金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20%。立项申请须提供项目区内合法有效的土地流转租赁合同、工商管理经营执照、落实自筹资金承诺意见、项目区面积、主要建设内容、投资计划等内容的项目建议书,经县级农发机构审核后逐级上报。

④投入标准:

A.乡镇、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投入1600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000元。整理区亩均财政投入不超过3000元。

B.新型经营主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投入按1100元至1300元标准执行。

(2)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①扶持范围:在一定的流域范围内对山下耕地、山上经济林地进行综合治理,重点扶持山上经济林地。

②申报主体:乡镇、村、新型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国有农场、华侨农场)。

③申报条件:A.单个项目原则上不低于5000亩(注:新型经 营主体申报不足5000亩的可纳入所在地乡镇统一规划申请立项);B.自筹资金:乡村集体鼓励和引导项目区收益主体筹资筹劳;龙头企业自筹资金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总额;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国有农场、华侨农场自筹资金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20%。符合立项条件的可直接向县级农发机构报送项目建议书,审核后逐级上报。

④投入标准:亩均财政投入1120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700元。

(3)省级集中科技推广项目

①推广内容:A.经审定(认定)国家级、省级粮食、蔬菜、茶叶、中药材、瓜果等农业种植新品种;B.经设区市级及以上相关主管部门审定的农业种植生产集成新技术成果;C.福建省农业厅发布的农业“五新”名录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②实施主体:A.设区市级及以上农业科研院所、省属高等院校、省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单位可以申报实施科技推广任务;B.依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县级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单位可以申报实施科技推广任务,但必须以”A”所述的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单位。

③申报要求:需报送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即新品种审定证明、设区市级及以上相关主管单位审定的新技术成果证明、示范用田块的租赁合同或权属证明、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的工商注册证明、技术依托单位协议等)。县级农发机构审核后,逐级申报。④投入标准:单个任务申请财政资金原则上不超过60万元,由省级以上财政资金安排,鼓励实施主体安排自筹资金。

(4)示范平台试点项目扶持类型、申报条件、投入政策是什么?

答:①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园区相对集中连片,规划国土面积10000亩以上,其中粮食和优势特色大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现有至少2家以上县级有权部门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功能区类型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完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政策的通知》(国农办[2014]256号)文件相关规定设置,除必须具备粮食生产核心或优势特色种植功能区外,可因地制宜地再规划设置2个以上(含)其它功能区。建设期限2—3年,每计划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00—1200万元。

②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带)。优势特色产业集中,规划种植面积相对集中连片5000亩以上,现有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至少有3家以上县级有权部门认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备扩大提升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空间和条件。鼓励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有机结合,鼓励省级集中科技示范推广任务。建设期限2—3年,每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以内,其中产业化经营项目投资占50%以上。

③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

A.实行整县推进的,以灌区或流域统一规划设计10万亩左右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分3年实施。可根据条件和需要每年从中 建设2000—500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

B.非整县推进的县,申报1片2000—500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发挥粮食高产核心功能和示范带动作用。

④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示范园。园区规划面积200亩以上,农产品初深加工企业、仓储物流企业比较集中,现有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以上。建设期限2—3年,每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以内。

195、产业化经营各类项目扶持对象、申报条件、投入政策是什么?

答:(1)财政补助项目

①扶持范围:重点扶持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优先扶持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商品有机肥、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有机结合的项目。

②项目申报要求:A.每个县扶持的优势特色产业类型原则上应符合《福建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年),即:新罗区(粮油、畜禽蜂)、永定区(水果、畜禽蜂)、上杭县(水果、畜禽蜂)、武平县(茶叶、畜禽蜂)、长汀县(笋竹、粮油)、连城县(粮油、中药材)、漳平市(茶叶、粮油);B.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C.市场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显著带动农民增收,预期效益好;D.建设方案先 5 进科学,产品技术和工艺路线合理;E.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产生的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获得相关环保部门审批(登记)意见或证明材料;农业面源污染能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能得到有效利用;能够确保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种养业生产过程减少农药、化肥、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符合相关农业生产规范要求;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达到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F.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G.土地流转用地或项目建设用地手续合法,有土地使用证明或土地租赁合同(应有出租人合法土地权属证明)或设施农用地审核意见等。

③项目单位申报条件:A.必须在工商部门依法注册,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B.设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C.经营业绩良好,盈利且资产负债率低于70%,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含A级,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应提供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D.资产优良,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龙头企业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2倍;农民专业合作社净资产不低于申请的财政补助资金总额。

④投入标准:龙头企业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200万元;专业合作社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0-100万元;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申报(持股)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300万元。以上各类项目省级财政按中央财政资金的60%配套投入。

⑤项目及资金管理:实行“先建后补”的管理方式(按国农办〔2015〕52号文第五条规定要求执行),即先自行建设,竣工后申请县级验收合格,再给予报账。财政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⑥具体申报要求以每年福建省农发办发布《申报指南》为准。(2)贷款贴息项目

①贷款贴息方式及范围:采取“先选项后结算”的贷款贴息方式。贴息范围为已签订银行贷款合同或贷款协议、意向报告的项目。

②项目申报要求:A.优先支持符合《福建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年)的产业(同上)。对于未列入规划,但市场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其他产业,也可列入扶持范围;B.贷款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用途符合国家金融政策和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C.贷款期限、贴息期限及额度等符合规定要求;D.贷款项目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民增收和就业带动作用明显;E.申报材料齐全完整、真实可靠。

③项目单位申报条件:A.必须在工商部门依法注册,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B.经营业绩良好,盈利且资产负债率低于70%,申请贴息资金结算时应提供财务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不予结算补助;C.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县级 以上主管部门认定或登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

④投入标准:A.单个贷款贴息项目的贷款额度:单个项目中央财政贴息资金规模为20-2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要求单笔贷款100万元以上,最高贴息贷款额度不超过6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要求单笔贷款100万元以上,且累计达到500万元以上,最高贴息贷款额度不超过6000万元;对于同时申请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项目,贴息的贷款额度上限合计为6000万元。B.固定资产贷款贴息期限一般为2年。C.贴息率不高于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档次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⑤具体申报要求以每年福建省农发办发布《申报指南》为准。196、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如何实行报账管理? 答: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具体要求:(1)土地治理项目

①资金拨付至财政农发专户,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报账资金的日常核算和管理,农发机构负责报账基础工作;②项目采取直接报账方式,报账资金直接支付给项目施工单位、物资设备供应商等开具原始票据的单位;③报账应提供合法有效的报账凭证,除提供报账申请单、税务发票外,还应根据项目不同阶段提供施工单位中标通知书、承包合同、开工报告、阶段性工程结算单、监理报告、物资购销合同及签收单、工程竣工决算及审计报告等材料;④报账实行银行转账结算,禁止现金支出。(2)产业化经营项目

①项目投资应当在项目单位的合法有效账户中核算,含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应统一纳入该账户。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报账资金的日常核算和管理,农发机构负责审核建设支出中所列的支出细项,包括工程量、设备型号和数量等报账基础工作;②产业化经营项目采取“先建后补”的报账管理方式,项目单位根据批复的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先筹集资金组织实施,竣工自验并通过县级验收合格后,按批复的财政补助资金的90%以内给予报账,其余10%以上待设区市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复查复验通过后再给予报账;③报账应提供合法有效的报账凭证(开具日期应当在县级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正式行文上报项目日之后),财政补助项目报账应提供报账申请表、自验报告、项目建设支出正式票据、支出明细表、银行转账原始凭证、施工合同或协议、购销合同或协议、中介机构出具的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告。贷款贴息项目报账应提供报账申请表、银行借款合同原件、借款到位凭证原件、利息结算单原件、利息支付凭证原件等;④除按现金管理制度规定可使用现金支出外,应实行银行转账结算,禁止现金支出。

注:以上政策是2016年申报标准,具体政策需以当年省农发办发布的最新政策为准。

篇2:农业综合开发支农政策【新20160612】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2007年,孝感市***被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为“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区”。围绕这项工作,***农业综合办公室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置下,按照“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启动试点”的要求,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基础工作。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出台,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坚强后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如何贯彻落实好这项利民政策,如何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成为摆在农发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在学政策中干工作、干工作中总结经验,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对项目区的规划及发展前景进行了一次课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示范区目前的基本情况

示范区位于孝南的西北部,有汉十高速路贯穿其间,东部自北向南与孝昌县相邻,南临黄孝路,西沿107国道,北部与肖港接壤。项目区涉及朋兴乡的五红、朋兴、长风、华光、建光及新铺镇的徐山、红卫共7个行政村,示范区总人口15260人,总面积34386亩,治理面积29529亩。其中:耕地及农用地面积26004亩、建设用地及水利设置用地4412.1亩、未利用地等381.9亩。经测算人均耕地面积1.94亩。项目区内基本没有工业项目,农民主要从事农业耕种,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部分人员从事第三产业。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耕地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本身的质量和项目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状况,历史上一直是易涝、易旱的区域。

二、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项目内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社会较稳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项目区内所辖的七个行政村中不同程度地背负了农业税尾欠这一大“包袱”,加上长年对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大部分村的村级债务极其沉重,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包袱沉重,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项目区内农业资源、家畜产品是主要经济支柱。但由于受地理位置、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靠天吃饭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传统的农业生产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4、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因病返贫现象普遍。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全镇所有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室,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财力紧缺,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5、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严重匮乏。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示范区部分村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观念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五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6、村镇建设杂乱无章,新农村建设亟待科学规划。一是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零乱。二是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卫生差,秩序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7、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突出表现为思想保守,“小富即安”,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要求差距较远。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

8、农业基础设置落后。一是示范区耕地面积没有进行格田化,地块零碎,分散而无规则。水系纵横交错,废沟废坑塘零乱,且占地较多,分割田块,对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发展极为不利。二是示范区内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渠道损毁严重,有些渠道淤泥积深,导致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大大下降,不能发挥其正常的排灌功能。三是示范区土地利用停留在粗放型生产的低水平上,农业技术力量不足,耕作条件受限制,主要是人畜耕种,机械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农业综合开发形势的需要。三是农田内道路缺少规划,分布不合理,路面标准低,使得农民不仅实际耕作距离加大,下田时间延长,而且直接导致机耕道路占地面积增大,农业用地有效利用系数减少。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篇3:农业综合开发支农政策【新20160612】

一、引言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 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 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其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其本质特征在于“综合”, 即通过实行综合配套投入, 对农业生产资源和条件进行综合开发治理, 获得综合发展, 取得综合效益 (1) 。

农业综合开发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政策措施, 开辟了一条以内涵式开发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道路,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政策, 是符合WTO绿箱政策要求的财政支农手段, 与现行粮食补贴政策等具有互补效应, 是财政支持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措施, 是百姓眼中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具有显著的成效和突出的历史贡献 (2) (3) 。自1988年试点与推广以来, 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明显带动了农民增收;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有力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了科技含量, 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 (4) 。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其成效受到了温家宝、回良玉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农业综合开发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应运而生, 当前, 正处于第三个发展阶段。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与时俱进, 也随之发生变化。面向新的时期, 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发展, 取得更大成效, 需要明确今后的政策着力点。

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主要变化

1. 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1999年以来, 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在指导思想上努力实现“两个着力、两个提高”, 即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 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5) 。具体可体现为两个转变[1]:一是由过去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 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 尽量少开荒, 以致不开荒, 把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二是由以往追求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为主, 转到积极调整生产结构,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第一个转变”, 是实现国家长远和全局利益的需要,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二个转变”, 将农业综合开发由过去的数量型转到质量和效益型, 这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全国三类区域划分及政策定位

农业综合开发因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按照不同区域类型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指导, 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基础。当前, 主要分为三类地区 (6) :一是人均耕地资源少的经济发达地区, 主要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7省市。该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目标定位是引进、示范、推广农业高新科技, 建设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集中区, 旨在培育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公司、集团等, 并发挥对二、三类地区的带动发展作用, 提高中国农业世界竞争力。二是人均耕地资源多的经济较发达地区, 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重庆等15省 (市) 。

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目标定位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和储备能力, 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项目, 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三是人均耕地资源丰富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主要包括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9省 (市) 。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目标定位是发展以环境保护取代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走特色农业道路, 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3. 近年若干重要政策调整

自1988年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试点, 在重点进行大面积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 每年适当开垦宜农荒地, 直到1999年共开垦宜农荒地2988.53万亩。自1999年,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 为了顺应环境保护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从2000年开始, 不再新开垦宜农荒地。

农业综合开发在实施之初, 即采取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投入方式, 目的是通过有偿资金投入, 实现资金的滚动利用。但是, 随着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一扶持方式与公共财政管理职能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 随着国家财政资金保障程度的提高, 为了切实保证农业综合开发的公益性, 自2009年起取消有偿投入。相类似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上, 2009年起停止了自2004年实行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参股经营。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故从2007年起, 在全国20个省 (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的43个县 (市、区、农场) 启动引导支农资金从生产领域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

2008年底以来, 为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效应, 扩大了贴息资金使用范围, 修改了贷款贴息资金的贴息率。同时, 放宽项目贷款最低额度限制, 降低予以贴息的项目贷款上限标准。

三、今后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重点领域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2009年5月19日召开的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讲话中, 指出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资金投入, 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 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 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在全面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各项任务的同时, 注重发挥优势、突出重点, 切实做到“两个聚集”, 有所为有所不为, 集中投资办大事。基于此, 笔者提出今后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应优先考虑以下八大重点领域。

1. 继续改造中低产田,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 今后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将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9年和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做了全面部署。全国各地区应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探索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投资和建设标准, 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2. 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 增建抗旱水源工程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水利设施薄弱是我国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土地治理项目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 在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 突出需要解决制约农业生产的灌排等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 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推进农业节水。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 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完善灌排体系, 并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 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 新建一批灌区, 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3. 重点增加对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投入

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耕地面积占全国63%、粮食产量占全国73%、商品粮调出量占全国绝大部份。作为粮食增产潜力最大者, 主产区理应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重点地区;作为商品粮的主要贡献者, 主产区理应得到合理的利益补偿。农业综合开发的各类项目要着力支持粮食主产区做大做强粮食产业, 延长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 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着力支持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

4. 注重推进“两类项目”的有机结合

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相结合, 是发展高效规模化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土地治理项目具有连片开发的特征, 不论是中低产田改造还是高标准农田建设, 都能为产业化经营提供规模农业基地。产业化经营可以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等, 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产业化经营与土地治理项目的结合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延伸拓展基地与农户, 从而取得综合效益。当前,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衔接配合不够紧密, 部分项目布局和建设内容存在脱节现象, 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综合效应的发挥。

5. 扶持产业化经营的同时, 注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随着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显示出发展生机与潜力, 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已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 (7) ,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2004年起, 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更名为产业化经营项目, 当前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成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 并取得较好成绩。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另一新型经营主体, 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今后时期, 理应成为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重要对象。

6.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当前, 应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 创新财政投入引导机制, 探索支农资金统筹使用新机制, 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 面向“两个产区”, 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发展

当前阶段的农业综合开发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基于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 对于粮食主产区应主要支持优质粮食产业发展, 对于优势特色产区应主要支持当地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主要以经济作物品种为主, 经济价值较高, 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较大。而鉴于粮食主产区对粮食安全的贡献和相对收益较低, 应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 并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衔接机制, 确保种粮农民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

8. 支持和促进县域经济和民族、边境地区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的根本途径。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是县域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处于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为落后。加快县域经济和民族、边境地区发展, 是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广大农民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受益者, 其实质是代表了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当前, 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 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财政供给能力较差, 农业比重依然偏大。民族、边境地区绝大部分是我国尚未开发或者开发程度很浅的地区, 可供开发的农业资源较为丰富, 发展经济的基础和优先领域也在于农业。可见,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政府扶持农业的重要措施, 今后应在县域经济和民族、边境地区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1 高英.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 2000 (10) :19-22.

2 王主力.中国农业开发之路——回顾篇[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07 (3) :3-8.

3 王建国.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8 (1) :18-20.

4 李若云.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成效、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0 (9) :22-24

5 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07-06/14/content_649073.htm, 2007-6-14/2012-5-1.

6 王主力.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应与时俱进调整完善[J].调研世界, 2003 (2) :7-11.

篇4:农业综合开发支农政策【新20160612】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业增长,分析

1 引言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 财政支农政策能有效地促进农业增长。对于农业基础薄弱的中国而言, 财政对农业的大量投入对促进农业增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诚然, 在我国发展的不同时期, 财政支农的力度逐步加大。尤其是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 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08年,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5955亿元, 比2007年增长37.9%。江西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的稳定快速增长关系到整个省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江西省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为96亿元, 比2007年增长17.3%, 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 与该省农业的重要性和发展要求相比, 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仍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因此, 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虽然受制于政府财力的增长速度, 财政支农总量的增长十分有限, 但通过研究财政支农结构的不合理之处, 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支农资金, 实现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作用。

2 文献综述

财政支农作为我国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我国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财政收支的不同状况下, 一些学者对其做了一些实证研究:孙红霞 (2008) 通过实证研究测定了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分析了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魏琴 (2008) 通过实证分析, 就我国财政支农总量、结构及方向进行了测算, 提出加大总量的投入、改善结构的建议;张元红 (2000) 通过分析, 认为虽然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下降, 但我国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仍将是财政资金支持。综上, 财政支农支出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本文在此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将区域细化, 把目标定在江西省, 考察其财政支农支出对该省农业增长的贡献度, 并据此分析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提出改革建议。

3 江西省财政支农与农业产出增长的总量分析

本部分用1980—2008年江西省的相关数据, 共29个样本, 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检验江西省农业产出 (记为At) 和财政支农支出总量 (记为Bt) 的相关关系。

原假设1∶Bt增长不是促进At增长的因素;原假设2∶At增长不是促进Bt增长的因素。建立模型如下:

Bt=b0+b1Bt-1+b2At+b3At-1+vt

At=a0+a1At-1+a2Bt+a3Bt-1+ut

为了克服异方差, 我们对At和Bt的数据进行对数处理, 采用lnAt和lnBt来代替At和Bt, 再通过ADF检验证明lnAt和lnBt都是一阶单整, 可通过一阶差分使其平稳化。模型变为:

ΔlnBt=b0+b1ΔlnBt-1+b2ΔlnAt+b3ΔlnAt-1+vt

ΔlnAt=a0+a1ΔlnAt-1+a2ΔlnBt+a3ΔlnBt-1+ut

运用相应数据和计量软件E-views 6.0, 得到检验结果如下表。

上表中的结果表明:At增长推动了Bt的增长, Bt的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At的增长, 即江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增长与农业产出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4 江西省财政支农与农业产出增长的结构分析

本部分以C-D生产函数为模型测出江西省财政支农各类支出的产出弹性系数, 具体分析当前江西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 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4.1 选择变量

采用1980—2008年江西省财政支农各类支出数据和各年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共 29个样本。江西省各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影响江西省农业增长的财政支农各类支出因素为解释变量, 主要包括:第一,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主要指用于田间水利设施、粮食商品基地、乡村道路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第二, 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主要用于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以及农民科技培训等。第三, 支农支出。主要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其中, 前者主要用于农村兴修农田水利、建设小型水电站等的补助费用;而后者主要用于农业事业单位机构的专项经费支出, 支撑农业事业单位的运转。第四, 其他支出主要是指各种补贴和农村救济费用, 主要包括政府对农民的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贫困救助的转移性支付。

4.2 设定模型

本文采用为C-D生产函数为模型:

At=DX1t^β1X2 t^β2X3t^β3X4t^β4

其中, 江西省第t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记为At, 第t年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记为X1t, 第t年农业科技费用记为X2t, 第t年的支农支出记为X3t, 第t年的其他支出记为X4t, β1、β2、β3和β4分别代表各项投入的产出弹性, D为常数。

将模型两边取对数后变为:

lnAt=D+β1lnX1t+β2lnX2t+β3lnX3t+β4lnX4t

运用相应的数据和计量软件E-views 6.0, 得到了如下结果:

lnAt=2.1555-0.0396lnX1t+0.9645lnX2t+0.2869lnX3t+0.3749lnX4t

从回归结果看出, 方程拟合情况很好, 各项回归系数显著, 且DW=1.8797, 不存在自相关, 方程有较好的解释力。

4.3 分析结果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及结合江西省目前财政支农的情况, 可以看到, 江西省的财政支农结构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比重较大, 而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所起到的作用不明显。回归结果表明, 该部分支出的系数为负数, 其与农业产出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主要因为在这部分支出中, 大部分资金用于大型水库修建、江河治理等工程, 而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而且大部分的投资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 直接给农业带来的益处不多, 但长期以来却被统计在财政支农支出中,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同时, 由于能直接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益处的支出部分增长缓慢, 就导致整个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并未很好地起到支持农业的作用。

其次, 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从模型结果看, 该部分的支出与农业产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江西省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水平低。以2003年为例, 江西省农业科研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仅为0.39%。而2005年农业科研投资强度 (农业科研投资占江西省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依然仅为0.56%。

再次, 支农支出比重很大, 其中各项事业费支出比重大,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比重较小。回归结果表明, 该部分支出对农业产出的提高作用较小。主要因为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政府主要承担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的费用则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 且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财力充足但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因此就会使这部分支出中各项事业费支出比重大,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比重却更小。虽然近年来, 江西省该部分支出总额较大, 增长速度较快, 但支援农业生产的支出增长较少, 大部分资金用在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上, 对农业产出作用不大。

最后, 以农业补贴为主的其他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但对农业的增效不高。从模型结果看, 其他支出对该省农业产出的贡献率很小。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的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 但补贴率实际很低。农业补贴总量有限, 具体平均到农户, 资金量更少, 再加上在实际运作中的流失, 农民从政府的补贴中并没有得到很多的好处, 财政补贴并未充分发挥其对“三农”的支持作用。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江西省的财政支农政策对该省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改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当前该省财政支农的总量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不变的情况下, 单从财政支农的结构看, 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主要表现为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和财政支农效率不高。因此, 在保持或加大财政支农总量的条件下, 要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具体措施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投入, 减少农业事业费开支, 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

参考文献

[1]孙红霞.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动态的实证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 .

[2]魏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产出效率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 2008 (4) .

[3]张元红.财政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J].中国农村观察, 2000 (4) .

[4]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篇5:农业综合开发支农政策【新20160612】

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显著成效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二十多年以来, 共改造中低产田336万亩, 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64个, 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并同时培育了一大批规模较大、效益好、市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紧密联系的合作经济组织。项目区比非项目区相比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多元,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二十多年以来, 始终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建设为重点, 进行桥涵闸渠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节水灌溉项目工程, 截止目前, 修建各类配套桥涵闸建筑物8299座, 新打机电井10812眼, 修建防渗渠4294公里, 发展节水灌溉286万亩, 改良土壤323万亩, 培训农民技术员148.8万人次, 建农田防护林网14.58万亩, 增加粮食产量60448.5万公斤, 新增农业总产值1063363.2万元。项目区建成了田成方、树成行, 林成网, 路相通、沟相连, 沟渠路林配套, 主要建筑物齐全, 灌排设施完善;旱能浇, 涝能排;土地平整, 田间面貌整齐美观的新景象。

2. 扶持了大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二十多年以来, 紧紧围绕畜牧、蔬菜、粮食等主导产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累计共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64个, 使一些市级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为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带动能力,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明显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区直接受益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开发前平均增加400元左右。

3. 依托科学技术, 提高了项目科技含量和项目区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二十多年以来, 逐步加大了项目科技资金投入, 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尤其是节水灌溉, 小麦、棉花等农作物高产栽培、平衡施肥, 小麦垄作、病虫害综合防治, 蔬菜种植等技术, 大力开展了项目区农民技术培训,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十几年来, 共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400余次, 培训农民138.8万余人次。科技贡献率达80%以上, 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

二、主要做法与措施

二十多年来, 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采取的措施为:

1. 领导高度重视, 责任到位

市、各县区及开发项目乡镇党委、政府都能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自觉地把农业综合开发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 把规范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明确责任, 强化措施, 层层抓落实,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靠上抓, 加大协调指导力度, 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保障项目建设有序健康地进行。

2. 加强了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业综合开发总结经验、宣传成果、展示风采、扩大影响的重要途径, 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事业不断健康发展。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 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新成绩、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不断向中央、省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等报纸、刊物投送稿件。十几年来, 共向《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投送稿件20多篇, 《山东农业》杂志十多篇, 《菏泽日报》投送30多篇, 通过电视台宣传开发成果30多次, 为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3. 抓调研, 转变工作作风

围绕农业开发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主动深入到项目区开展调查研究, 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抢抓机遇, 以崭新的姿态投身农业综合开发, 服务大局, 真抓实干, 用足用好农业开发各项政策, 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通过开发真正得到实惠, 切实感受党的政策温暖。

4. 抓重点, 培植精品工程

围绕我市农村发展的总体部署,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突出重点, 找准工作切入点, 整合优化资源, 集中捆绑使用资金, 扩大项目规模, 抓出精品工程, 要求每县区都要搞1-2片样板示范片, 主任亲自抓。发挥示范作用,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养水平, 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5. 强化责任意识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直接面对着弱势产业、弱势群体, 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平衡器, 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任务, 要充分认识农业开发和扶贫工作的重大政治意义和面临的严峻形势;站在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 充分认识肩负的重任, 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强化责任意识, 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继续加强与财政、审计、农行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形成强大的开发合力。

在肯定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 在开发工作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项目建成后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依然存在;二是项目工程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在投入上过分依赖省以上财政资金, 地方配套资金落实的不够好;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提高。

三、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新形势下,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形势赋予了农业综合开发新的内涵, 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和创新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旋律。农业综合开发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就必须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现代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农业综合开发政策,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 以中低产田项目建设为重点, 建设高标准农田, 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升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营造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1) 坚持以中低产田项目建设为重点, 建设高标准农田。进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 建设高标准农田,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抓好项目区农田林网, 苗圃, 防护林建设, 改善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以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 调整优势产业结构要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 提高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重点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市场潜力大、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与农民紧密相连的合作经济组织, 采取财政补助、贷款贴息方式,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 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 以促进农业科技为进步支撑, 提升项目科技含量,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提升开发质量, 增加开发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是加快推广应用水利建设、林业、养殖和种植业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大力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 对项目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改善项目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 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积极开展多, 不断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协作和沟通。要积极扶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开发项目区的优势互补,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合作方式, 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鼓励科研院校在项目区进行科技示范,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含量。

4) 加强党风建设, 改进工作作风。新形势下, 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改进工作作风。牢记“八荣八耻”, 经得起诱惑,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善于自省, 严格遵守各项廉政建设规定。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力度, 按政策和制度办事, 规范资金和项目管理和使用, 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要努力学习国家、省农业综合开发方针政策, 切实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坚持求真务实, 以人为本, 办实事, 虚心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办好事, 把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成为农民心目中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篇6:农业综合开发支农政策【新20160612】

一、永靖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开展情况

永靖县地处黄土高原西南部, 甘肃中部, 全县辖17个乡镇、139个行政村, 总人口20.0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6.14万人, 总耕地面积2.33万公顷, 总灌溉面积0.957万公顷。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要求, 经国家农发办对我县项目区进行实地考察, 于2008年6月份正式将永靖县列入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永靖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8774万元, 项目实施期限为5年, 计划完成土地综合治理0.42万公顷。2008年刘家峡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我县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增县后实施的第一个项目, 项目规划在刘家峡镇罗川村实施, 计划改良中低产田193.33公顷, 项目总投资304万元, 其中省财政配套150万元, 州级配套资金50万元, 县级配套资金30万元, 群众自筹资金74万元。项目于2008年10月20日动工建设, 于2009年7月15日全面竣工。共完成U型槽预制块衬砌渠道25.37公里, 修建配套渠系建筑物540座;完成改良土壤86.67公顷, 发放良种713公斤, 新建、整修机耕路4.5公里, 购置农牧业机械216台 (套) ;完成营造农田防护林13.87公顷, 栽植新疆杨、速生柳21000株;在项目区举办各类培训班3期, 培训农民1000人 (次) , 发放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教材2000份;在项目区示范推广无公害蔬菜栽培、膜下灌溉、地膜覆盖等技术140公顷。

二、农业综合开发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在综合开发中要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 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关, 农业综合开发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过程, 尤其是农业综合开发要求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这也正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实现的。农业综合开发所包括的土地治理、多种经营、专项科技示范等几类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村容整洁、农民的生活宽裕及文化素质的提高,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总体来看,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已逐步成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 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实力增强的有效举措。

㈠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我县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 项目区土壤得到了改良,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 真正做到田成方、路成网。项目实施后不仅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方便了农民生产, 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建设, 项目区新增粮食2.5万公斤, 人均占有粮食增加10.57公斤, 人均占有油料增加7.6公斤, 新增蔬菜60.8万公斤, 农民收入人均增加348元, 实现了当年实施项目, 群众当年见效的目的。

㈡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 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 一般要充分考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要求, 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农产品项目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 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 培育优势农产品, 努力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 稳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竟争力。因此,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体现了政府的导向, 在资金上给予了财政扶持, 使项目区的农民开拓了思路, 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2009年永靖县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争取力度, 于2009年8月省农发办批复了《永靖县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扩建项目》, 目前项目正在实施当中。该项目建成后可向周边农民提供原种30万公斤, 一级良种900万公斤, 二级良种2100万公斤, 可创产值1亿元, 利润达35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 将有效解决永靖县乃至全州群众外购种薯增加成本的问题, 对于扩大种植规模和解决生产籽种及技术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 将极大地引导山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发展马铃薯产业, 切实增加山区群众的经济收入, 还可带动山区850户的3850人脱贫致富, 人均增收5000元, 户均增收2万元, 解决就业人员1000人。

㈢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了农民素质农业综合开发通过不断提高对科技的投入比重,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可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永靖县农开办在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 抓住冬闲的有利时机, 积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 组织农民搞技术培训, 完成集中培训3期, 印发技术资料2000份, 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 使项目区农民初步掌握了玉米种植、节水灌溉、无公害蔬菜栽培、配方施肥等农业实用技术, 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三、目前永靖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永靖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一是永靖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刚刚起步, 还没有真正深化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认识, 一味地偏重土地治理, 没有把改善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环境和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生产技能紧密结合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二是投资规模偏小, 与县情不相适应, 因而很难做到按灌区大片开发, 不能充分满足项目区农民的迫切需要;三是财政资金投资比例偏小, 而群众自筹比例偏大, 在项目建设中完成群众自筹难度很大;四是现行项目设置中各项经费只有建设费用, 而没有管护费用, 而且在项目的管理中注重项目建设和管理、检查、验收, 轻视运行管护工作的刚性要求;五是项目区群众农业生产综合素质不高, 对新技术引用能力不强, 但现行的项目对科技培训投入力度不大, 很难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区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 从而影响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的建设步伐;六是龙头企业较弱, 争取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难度大。

四、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农业综合开发具有丰富的内涵, 建设目标和内容都是多元化的, 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在新的农业发展阶段, 我们应该适时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战略, 尤其是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㈠进一步拓展开发领域, 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农业综合开发必须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入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后, 要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 注意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要把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在进行土地治理项目的同时, 也要注意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与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问题;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文化、技术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 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

㈡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实行的是“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发展”的投入政策, 但从实际情况看, 各地对财政投入特别是对中央财政投入的依赖性较大。面对巨大的农业开发任务和新农村发展要求, 仅靠国家财政投入是不够的, 必须调动地方、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 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尤其是在进行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 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体制,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探索商业性开发、股份制合作开发等不同投融资方式, 以更好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㈢发展农业高新技术,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已经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等各个领域。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要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加大科技投入要围绕项目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进行, 着重解决科技进步中的关键和薄弱环节, 重点推广优良品种以及与优良品种相配套的种养技术, 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结合项目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提高劳动者素质, 培养与建设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㈣采取多种措施, 解决筹资投劳难题农民筹资投劳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长期以来制约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 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一难题。一是要适当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鉴于项目建设中农民对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 建议主管部门就此拿出具体数额逐级上报, 力争能够降低硬性比例。二是加强筹资投劳的管理。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的收、用、领、销制度, 对农民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实行专项管理, 专款 (工) 专用, 并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以资代劳必须坚持农民自愿, 并办理书面签字手续, 严禁强迫农民以资代劳。

㈤坚持以人为本, 发挥农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主人翁作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 尊重农民群众的权利, 确保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的要求, 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为形成良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基础。产业化项目必须是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项目, 做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农民利益统筹兼顾。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 进而引导和发挥农民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 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活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 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效率, 也将为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的民主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㈥重视建后管护,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一是要通过宣传, 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重点宣传建设的成效、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 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 在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 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二是因地制宜, 创新管护模式。项目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管护模式。如对水利设施可实行以社为单位的管理模式, 加强对本社范围内的水利设施, 由本社社员自己进行管护和维护工作, 采用谁损坏、谁负责的管理方法。三是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运行管护制度, 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 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农业综合开发支农政策【新20160612】】相关文章: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档案管理新探索09-10

农业综合开发04-27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05-1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06-30

农业综合开发公司07-11

农业综合开发汇报07-11

农业综合开发概述07-11

农业综合开发管理07-11

农业综合开发系统07-11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07-11

上一篇:如何上一节好课论文下一篇:高中生安全伴我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