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2024-06-11

经济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共9篇)

篇1:经济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经济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报告撰写人: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花都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参观猎德新社区、登广州塔鸟瞰、参观T.I.T创意园

指导老师:

实习内容:

经济地理是一门自然、技术、经济紧密结合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实习所涉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广泛,面对的社会现实情况也非常复杂,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调查手段和研究方法,做出周密细致的安排,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效果。随着地理科学的不断发展,经济地理野外实习若仅仅停留在“经济地理”方面已经难以满足学生要求而需要适当的扩展,因此本次实习安排的内容涵盖人文地理的主要分支内容,对象区域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方法上以问卷调查、重点访谈、实地考察等为主。结合“产学研”实习模式的探究实践,提升实习的教学与科研意义,凸显教改成果,扩大华南师范大学和地理科学学院在广东省的影响,落实“创新”在教学各环节的中心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本次实习的内容安排与各位任课教师的有关研究相结合,具体内容为:

自选课题

经济地理野外实习是经济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他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经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使大家对经济地理的调查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施考察、调查访问,使学生对特定地区的经济地理现象和特征有较深刻的感性认知。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和撰写实习报告的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经过12月12日星期一下午的实习动员与经济地理实习方法介绍之后,我们于12月13日星期二进行实地考察。在上午,我们去花都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进行实地考察,对花都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增进了一定的了解。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花都区委区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集皮革皮具、五金辅料、皮革成品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已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皮革皮具城一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成长为中国皮具之都。2001年,年产皮具2.3亿只,年产值超过40亿元,从业人员6.5万人。至2OO6年底.全镇皮革加工、皮具生产企业(含个体户)3700多家,商铺4000多个,产业群集聚达7000多家中小企业,是国内规模空前的专业镇之一。区内拥有“北极、“路达思”等国内品牌;梦迪娇、皇冠、“鳄鱼”等国际知名品牌;但90%以上的小企业都是贴牌生产。皮革原辅材料主要从全国各地及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输入。产品远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及欧美、东南亚市场。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程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生产专业化形式多种多样。拉链、金属扣、车缝线、皮料、胶水、织带、机械设备、包装材料等在狮岭镇均有供给,形成了皮革、材料辅件交易、皮革加工、皮具制造、产品贸易、物流相关服务的皮革皮具产业链,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形成了众多的业务协作关系网络。

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形成专业镇的主要成就表现在:(1)成为广州市产业集群第一批升级示范基地(2)在国际上奠定了皮革皮具产业集群的专业地位(3)初步形成产业链与产业要素合作体系。(4)通过皮革皮具节的活动使狮岭从广州走向世界(5)导入城市绿色产业发展理念。虽然花都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从2004年7月开始,广东省企业管理咨询协会会同金安源公司管理咨询中心先后派出专业咨询人员组成3个组,对佳俊皮具、海豚皮具、蓉业皮具、鹤绅皮具、天弓实业、鹏达皮具、伯乐五金、和信五金、兴松人造革厂、益威复合材料厂、誉佳皮具等十多家企业进行了系统的咨询诊断,取得了第一手材料,并经过三年多的实地摸索和与企业一起互动,形成了长达1000多页的咨询案例资料,现整理并归纳如下问题:

1.不规范的小型企业遍地开花,缺乏龙头企业的牵引和带动。2.产业整体

布局缺乏层次规划和结构调整目标,狮岭镇皮革、皮具生产企业具有“低、小、散”的特征。3.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处于皮革皮具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狮岭镇皮革皮具产业集群以小企业为主,技术和科研投人严重不足,设备落后。4.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品牌意识差,劳动力资源不足.员工流动性大。

5.小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无法做活做稳。6.工业用地紧张、租金高涨,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经营困难。7.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8. 产业成长支撑体系不健全,结构单一,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9、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效率差、成本高。

到了下午,我们则去登广州撘鸟瞰,从高处领略广州城的美丽风景。

广州塔于2009年九月建成,包括发射天线在内,广州新电视塔高达600米。为国内第一高塔,世界第二高塔。广州塔建于广州市海珠区赤岗塔附近,距离珠江南岸125米,与海心沙岛及珠江新城隔江相望。是一座以观光旅游为主,具有广播电视发射、文化娱乐和城市窗口功能的大型城市基础设施,为2010年在广州召开的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提供转播服务。该塔由广州建筑和上海建工集团负责施工,已于2009年9月竣工。广州塔塔身主体450米(塔顶观光平台最高处454米),天线桅杆150米,总高度600米,取代加拿大的CN电视塔成为世界第一高自立式电视塔,也成为广州的新地标。广州塔已于2010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10月1日起正式公开售票接待游客。

在其后的几天,则分组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每个小组的课题去不同的地点进行问卷调查,经过几天的反复询问,遭到过别人的冷眼,驱赶以及各种各样的对待,也学习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问卷调查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是一定要自信。

1、在你找答问人是,现要确定那个人当时的心情啊,或是跟据外貌和年龄来提出适当的问题。

2、如果在问得过程中,遇到一些例如冷场或对方不能理解你的问题时,千万不要放弃。这时候就是考验你“拍马屁”能力了。要尽量挽留对方,让他感受到你的热情,不要老说一些重复的东西令他产生反感。

3、根据个人经验,可以从你问题的方向出发,弄一些与之相关的又不太破费的礼品。例如你做的超市调查就可以送购物袋。

4、从始至终都要面带微笑,还要一直强调“谢谢”。

经过这次的实习,巩固和加深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经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使大家对经济地理的调查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施考察、调查访问,使我们对特定地区的经济地理现象和特征有较深刻的感性认知。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和撰写实习报告的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立工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篇2:经济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1实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1.1目的

自然地理学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同时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实习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我们可以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其主要目的有如下四点:

1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而又直观的自然地理及地质现象的观察、认识、描述、分析,加深对课堂所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思维能力,调动我们学习上的积极性。

2初步掌握一些观察、记录、描述、分析以及罗盘仪使用等野外地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3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以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4感受大自然的风貌,提高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个人思想情操。

1.2要求

自然地理学实习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因子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实习过程中需要突出重点,学会对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并时刻注意安全,不单独行动,要有集体意识,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礼让。

1.3时间安排

2010-7-5至2010-7-13 07.05 实习动员大会 实习专题 参观地质博物馆 地质学基础专题讲座 07.06 陕西自然地理专题讲座 07.07 遥感影像专题讲座

07.08 喀斯特地貌野外实习(柞水溶洞)07.09 古镇野外实习(凤凰古镇)07.11 地质公园野外实习(翠华山)07.13 骊山影像野外识别实习(学校周边)

2具体实习过程及内容

2.1实习动员大会及参观校地质博物馆

7月5日上午,在实习之前,首先召开自然地理实习动员大会。老师向我们具体介绍了近两周的自然地理实习安排,并对我们提出殷切希望。要求我们珍惜这次难得的实习机会,实习过程中认真聆听老师讲解,努力思考相关问题,并适当做好笔记。希望我们能切实从这次实习中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分的锻炼。最后,老师提醒我们去野外实习需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互相帮助,互相礼让,并做到文明出行。

随后,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参观了校地质博物馆,她建立在临潼校区图书馆内。据地质系老师的介绍,馆内最为珍贵的藏物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唯一一套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从美国进口的系统地质标本,她所陈列标本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标本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珍贵的地质标本在宽敞而又明亮的博物馆内集中保存并展出。

博物馆大致分为了古生物、矿物、岩石和矿产四个展区,比较系统地展示了地球历史科学、地球物质科学和经济地质学的实物标本,反映了人类探索地球奥秘,利用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美好愿望。其中古生物展区陈列标本近千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寒武纪以来地球生态环境和生命发展演化的过程。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邓宝教授发现的大型弓笔石群化石。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中下志留统

大型弓笔石群化石

地层界线划分的化石空白,而且也使该化石产地陕南紫阳中下志留统地层被1990年国际地层会议确定为国际层型剖面。这些发现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矿物展区陈列有矿物标本1300余块,包括矿物的自然晶体、矿物物理性质等,标本系统完整,特征鲜明;岩石展区则陈列有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标本1200余块。岩浆岩部分展出了侵入岩与火山岩的代表性标本,并按酸性、中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类详细地分类展出;矿产展区展出了金属、非金属、能源等矿产资源标本,尤其一块“神木乌金”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参观博物馆期间,老师们给我们做了非常详细的关于地质标本的介绍,我们受益

匪浅!

2.3地质学基础专题知识讲座

随即进行的是地质学基础知识讲座,马老师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

法。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测定岩石的构造要素以及矿体的产状。我们主要了解了岩层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测量。相信它会为我们随后的野外实习提供大量帮助。

2.3陕西省自然地理以及遥感影像知识讲座

6日,孟老师为我们做了关于陕西省自然地理知识的讲座,通过对陕西省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我这名外地学生对这片伟大的土地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据老师描述和相关资料显示,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北山和秦岭作为分界线,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分别是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以及南部的秦巴山地。

其中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开发和转化潜力巨大,同时畜牧业也较为发达;关中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素以风雅和谐富庶著称于世,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陕南秦巴山地山青水秀,聚南国之神韵,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陕西省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气温13.0℃。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

陕北黄土高原风光

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因此她堪称大自然博物馆。此外,陕西在中国地理位置显赫,其中陕西泾阳县永乐镇更是我国的大地原点,也即地理中心。

除此之外,老师还介绍了陕西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最最著名的当然要数关中人民的“陕西八大怪”了:面条像腰带,辣子是道菜,锅盔像锅盖,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板凳不坐蹲起来,秦腔不唱吼起来。这些无不体现了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的一些独特的行为方式。随后,老师又介绍了长安八景,陕西在我的心目中也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了!

7日,又由竞老师为我们做了遥感影像方面的专题讲座,虽然由于教室内条件限制,无法做深入的讲解,但我随后通过查看相关资料,还是了解到了关于遥感方面的很多知识。遥感以缩小的影像真实再现地表环境,使人类超越了自身感官的限制,以不同的空间尺度、感知方式快速、及时地监测地球环境的动态变化,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遥感影像直观逼真,便于目视定性解译,是最常用的遥感资料。它用途广泛,在卫星拍摄、航拍、巡航导弹的坐标定位等方面的应用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实现远距离调度与监控,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应用技术。

2.4柞水溶洞及凤凰古镇野外实习

8日早晨,我们驱车前往野外实习的第一站——柞水溶洞,感受喀斯特地貌。在途中,我们看见了中国人的骄傲——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终南山隧道,她全长18公里,建设规模世界第一。看着这一伟大的工程,我很难想象当时的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重重艰难困苦最终完成她的。我为他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随后,我们就来到柞水溶洞。柞水县属于秦岭山系,这里山峦逶迤、秀水环绕、环野苍翠、气候宜人,风光十分秀丽。境内广泛分布的是岩浆岩和变质岩,仅极个别地方有质地较纯的石灰岩。老师介绍,柞水溶洞群的地层构造大都属于奥陶系,大体形成于公元前50万年,即中更新

极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

世晚期的产物。溶洞的形成是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对这些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中立崩塌、坍陷、堆积等地质作用。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对溶洞内的喀斯特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溶洞内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十分典型。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琳琅满目、绚丽多姿;石笋、石幔、石花、石瀑布美不胜收;佛爷洞更是将佛爷的肚子与山洞相连,创意十足;还有“万佛朝宗”的壮观场面。都令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博大精深的大自然的艺术宫殿令所有人惊叹不已!柞水溶洞不愧被称之为“西北一绝”!

背 斜 构 造

从溶洞内出来后,我们又在其下部观察了背斜构造。背斜主要由石灰岩层构成。背斜与向斜相对,是褶皱的基本类型,所谓褶皱,是岩层在侧向压应力

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

下午,我们继续前行,来到陕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古镇。其民居

建筑综合了南北的建筑风格,继承了江汉古民居特色。而我又恰恰是一名安徽人,见过无数的徽州古建筑,她们散落在徽州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像一朵朵雍容华丽的艺术奇葩,妆点着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更是其建筑艺术的典范,令纷至沓来的中文旅游者赞叹不已!在我看来,凤凰古镇的建筑虽不及徽州古建筑,但与之在建筑特点上确实是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她也同样是陕西省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晚上在此驻足,彻底感受了古镇的古老而又朴素的风貌。

凤凰古镇老街

9号,我们从凤凰古镇发返回,老师沿途带领我们观察了比较典型的滑坡现象,他们是由于斜坡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而引起的,稳定性很差。发生大型滑坡危害巨大,不但堵塞交通,甚至会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因此我觉得应该在较易发生滑坡 的地段修筑排水沟防止地表水下渗、修筑挡土墙支挡不稳定岩体从而预防滑坡的发生,减少相关危害的发生。此外,我们还观察了流水地貌,主要是堆积阶地。它位于河流中下游,全部由冲积物组成,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未达到冲积层底部的情况下得以形成的。

最终,我们在国家级农家乐标准化示范区——长安区上王村落脚。这是个典型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十分合理,我想这个村的村干部一定是很好的学习了科学 发展观的,为广大村干部起到了表率作用。中午,我们在这里享受了一份很不错的午餐,随后,返回学校。

堆 积 阶 地

断 层 构 造

2.5翠华山山崩地貌野外实习

11号上午,我们又到达翠华山。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在我看来,有独特的山崩地貌景观和奇异的岩性地质景观;有天然堰塞湖、涌泉、跌水和瀑布等构成的水文景观;名木古树、珍稀动植物群落构成的生物景观;风云变幻的烟云异彩等气象景观;也有史迹、传说、寺庙、石刻书法等人文景观等。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而我们则主要考察翠华山山崩地貌体系,探索其形态特征、成因以及发育过程。

首先,我们参观了翠华山山崩地质公园,据馆内介绍,翠华山发育有全新世以来形成的规模属于世界第三位的山崩遗迹,山崩总体量达三亿平方米,总面积5.2平方千米,最大山崩石块单体体积89640平方米属国内最大。

实地观察,我们可见翠华山崩塌堆积、堰塞坝、堰塞湖、崩塌洞穴等山崩地貌类型齐全,形态完整。山崩造成的地貌给人以奇特、险峻、壮拔的感受,在嶙峋的山石上生长着北温带郁郁葱葱的森林;天池0.14平方公里的水面给四周雄壮的山体增添了无限灵气,我们还在此划船,身临其境,感觉十分舒畅;浩荡的石海里隐藏着奇怪的洞穴,尤以冰风洞最令人难忘,洞内千回百转,十分曲折,且温度很低,是天然的空调,避暑的好地方。正因如此人们说翠华山的山崩地貌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的。

对于该地貌的成因,分为地貌条件和地质条件。其中地貌条件是由于深切的太乙峪和两侧的断崖使岩体失稳,形成临空面;而地质条件是由于坚硬的岩石因地壳运动和风化产生大量裂缝,岩体完整性被破坏。这两个诱因使得翠华山的山体变得十分松脆,到处都是裂缝,到处都有潜在的摇摇欲坠的石块。只要受到地震和暴雨一类的外力影响,这些石块就会像积木一样脱离山体,崩落下来,以滑崩的方式运动,形成崩塌壁、崩积物和堰塞湖等地貌,特别是地表崩积物的岩块,在滑崩过程中,受反

典型的翠华山山崩地貌景观

弹力影响,形成千姿百态的山崩裂石,是罕见的山崩地貌奇观现象。总的说来,翠华山山崩地貌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地震强度,以及地质地貌等环境因素有关。

然而此次在翠华山的野外实习,感受最多的还是当地人对其丰富自然资源的利用,正是由于他们对翠华山的开发,才使得翠华山成为尽人皆知的风景名胜地和中国的山崩地貌地质公园。这一点值得凤凰古镇学习,在我看来,凤凰古镇对其旅游资源的利用并不到位。同样,我们也应该本着造福下一代的原则,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确保他们不被破坏,得以永存下去。

2.6骊山影像野外识别实习

13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再次离开校园,在校园外进行影像识别实习。通俗的说,就是根据影像地图上的标记,识别相应的建筑和道路。最终,在老师们细心而不懈的指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途中,老师还又给我们做了影像识别方面相关的讲解,使我们对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影像野外实习全景图

3实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通过对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我了解到广泛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对大自然有了更广泛更具体的认识。这次通过为期近两周的自然地理学实习,并结合老师的讲解,使我对书本上的知识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了解了这门课的实际意义和作用。无论如何,书本知识必不可少,因为在实习过程中随时会用到书本中的知识,根据书本中的知识能很好的判断岩石的种类和地貌类型等地理现象。同时,还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随时需要自己动手去发现和了解。这次实习也是对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锻炼。同时也锻炼了大家团队合作的精神,更是对自身意志的磨砺。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但受益匪浅,还欣赏了美丽的山水风光,缓解了身心压力,感觉无比的惬意。这次实习意义深刻,终生难忘!然而,我认为这次实习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老师们予以考虑: 1希望我们每个学期都能有这样的实野外考察实习的机会,从而最大限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

2能够适当延长考察时间,使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从而更好更深入的掌握考察知识。

3希望能够我们野外考察时,能去更多的地方,考察更好的人文,自然地理环境。4希望能在野外实习完成之后和别的高校相同或相似专业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实习深度。

大自然是无比神奇的,只有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实际探索,才会对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篇3:地理学野外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野外实习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习更是地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野外实习过程中, 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更加巩固, 更好地让学生认知地理现象, 开阔视野,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然而, 当前地理学野外实习存在着很多问题, 导致教学质量下滑, 不利于地理学人才的培养, 阻碍了地理学的进步。

二、传统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弊端

地理学野外实习还存在一些缺陷, 教师费时费力却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对学生来说似乎就是一趟旅游, 无法发挥野外教学在地理学学习中的影响力。

1. 侧重理论, 忽视实习。

基于传统教学思想,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实习课程的重要性远远低于理论课, 不仅在课时数上少于理论课, 就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实习课的投入也是能少则少。在每学年的教学过程中, 有1~2周的实习时间已经非常难得。这种现象既限制了学生的创新与动手能力, 也影响了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师资短缺, 效果不佳。

多数高校没有专职实习教师, 通常由理论教师承担理论、实习双重任务, 极度缺乏教师时甚至取消实习,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伴随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 实习教师人数直线减少, 从1/10到1/25甚至1/30, 师生比例严重不协调[1]。面对近几年上涨的各项实习费用, 学生可能需要自行解决一部分经费。为了减轻学生与学校的负担, 学校采取缩短实习时间并删减实习内容的方式, 致使实习质量始终是学生能力提升的短板。

3. 内容单一, 缺乏整体。

传统地理学野外实习以分科实习为主, 不同的实习点讲授不同的地理知识, 造成实习要素单一以及实习内容的孤立, 学生在脑海中无法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对地理环境无法形成整体的了解, 难以保持地理教学的完整性[2]。学生对知识没有实际运用能力, 无法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实习水平。

4. 教材滞后, 设备简陋。

多数学校或未配置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实习教材, 或未能与时俱进, 实习内容陈旧且多以认知实习为主要目的, 未能制定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受野外环境限制, 实习基地往往不具备教学条件、设备以及教室短缺、实习设备陈旧, 单一的讲授方式、枯燥的知识体系致使学生常常在走马观花、游山玩水的状态下记笔记、写报告, 难以达到理论课堂教学效果, 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5. 考核片面, 评选不便。

当下学生成绩的评定比较单一, 学生把主要侧重点放在了对书本的学习上, 到了野外实习过程中却不知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实习。当遇到不理解的问题, 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 而是直接找指导老师询问答案。实习考核常以实习报告为标准, 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主观性, 无法衡量学生的综合实习水平。

三、地理学实习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对实习教学中问题的思考, 制定了一些改革方法, 以期对产生的问题加以解决, 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

1. 改革理论教学, 增加实习机会。

实习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地理学的知识更是要凭借实习来巩固, 地理学教学要打破实习中的桎梏。根据现实教学的不足, 转变教学理念, 不断探索实习教学的新方法, 创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模式。对于简单重复讲述的理论课进行合并, 压缩精简理论课程, 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习教学的课时, 还可通过播放视频、讨论会、参观地质博物馆 (如地质学课程去实验室观看不同种类的岩石) 等方式增加课堂实习机会。教学过程中, 浓厚的学习氛围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校要经常开展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 不仅要让名家名师前来交流, 也要鼓励本校教师多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培养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2. 建设教师队伍, 加大资金投入。

教师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教师的个人学术水平、实习能力, 都对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实习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习课程的教学效果。野外实习的指导教师, 不仅要具备本专业地理知识、野外实习的经验, 还要对整个地理圈层有着全面的了解。在指导教师的建设上, 招收地理学优秀人才, 鼓励教师间、学校间交流学习并积极参加各项实习教学活动;在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下, 实行梯队式培养, 一对一详细指导, 不断壮大实习教师队伍, 提高野外教学水平。

对于实习经费的筹集, 一方面通过学校自筹, 另一方面还可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 吸取赞助资金。这种情况下, 学校和赞助方承担大部分实习经费, 学生承担较少部分经费, 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从而保障实习任务的顺利进行。

3. 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实习技能。

传统教学体系是分科目、分阶段进行的,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各自然要素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生硬地将其拆分开来对待, 只能导致学生理解时的片面性。通过课程整合或开设地理专题讲座, 系统构建实习教学体系。整合后的教学, 提升了实习在教学中的地位, 实现了实习独有的教学模式, 使之成为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的教学方法。在实习中, 通过实习报告、资源调查、演讲等方式探讨分析实习结果, 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提高野外学习能力。同时, 通过理论与实习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为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新的高度。

4. 制定辅助教材, 完善基地设备。

重视实习期间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为达到预期实习效果, 还需完成一点要求, 即让学生提前对实习内容有所了解, 掌握实习环境概况。为此学校要在实习活动开始前对学生集体培训, 使学生对此次实习活动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目的等基本概况进行了解。每次实习活动开始前, 指导教师都对学生讲解本阶段要进行的实习任务, 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开展实习活动, 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此外, 实习指导书的编制会为实习教学带来较好的辅助作用。实习指导书是教学任务的说明书, 实习教师可根据具体实习任务选取适合的教材或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编订, 好的实习指导书可指导学生出色完成实习任务, 保障实习教学的质量[3]。

实习基地作为野外实习的大本营, 不仅要有独特的自然现象、鲜明的地域特征、便捷的交通, 还要拥有完善的教学配套设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 应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学也是大势所趋。各学校可通过共建实习基地, 与政府合作或寻求赞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基地多媒体设备, 让学生通过图片、录影、三维影像等方式学习, 对地理现象拥有更全面的认识[4]。

5. 健全考核机制, 提升整体水平。

实习中以小组为单位布置课业任务, 难以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 所出的成绩也只是在走形式。因此要根据野外实习的特点, 健全学生实习成绩考核机制。实习成绩考核机制是为了合理且全面地评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 提高学生成绩的客观真实性而制定的。在成绩考核中, 增加每个学生的实习调查报告、实习动手环节, 对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及协作能力进行细化等等, 客观要求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实习动手环节, 全方位考核学生实习水平, 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进行加分,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实习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考核机制, 使其更具标准化和科学化。

四、结论

地理学野外实习在地理学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 可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地理知识,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探索中。通过对地理学野外实习中问题的提出与改进, 提升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创造力, 培养一批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地理学子。

参考文献

[1]刘贤, 赵王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22 (6) :36-37.

[2]许振文, 王桂君, 王鹏, 赵国燕.新时期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1) :117-119.

[3]邱霓, 郑芷青.高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革新[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6) :185-186.

[4]文星跃, 董廷旭.高校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地理, 2006, 21 (2) :135-137.

篇4:高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革新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革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85-0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组分的相互联系及地区差异的科学,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一个重要分支,是地理学的专业基础课。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正确认识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土壤、动物)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的科学。要正确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环境状况,就必须对各自然和经济要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包括收集有关部门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抓住影响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

因此,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地理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地理教学始终把野外实习作为培养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一个基本方法。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原理,在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由此产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在野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野外实习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1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历史沿革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野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活动,在地理科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7~1999年以前,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基本是沿用前苏联的地理学的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部门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为主题开设各自然地理学的相关课程,并且进行相配套的野外实习。2000年以后高校地理专业进行课程改革,自然地理学的课程设置相应进行改革,将原来根据部门自然地理学各组成要素的地质、气象气候、地貌、水文地理、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合并为自然地理学,分科进行的野外实习也随之合并成地质、地貌和植物、土壤地理2大块进行,除了地理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自然地理學外,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与环境规划专业方向的学生也开设自然地理学位专业基础课,大大拓宽了选修自然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象,课堂教学内容高度综合与精简。

2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革新的思路

作为高校师范专业地理科学系的学生,毕业后要去中学从事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工作,目前中学教改强调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与能力并重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中学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和开展野外活动,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以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因而,对高校地理专业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已成为当今地理教学的迫切需要。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高校自然地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体现了该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改革的思路是:顺应高等教育地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特点,突出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要求和地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及时反映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经验,把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和地理学科的改革原则,增大野外实践教学的信息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调整野外实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切实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革新

3.1 挖掘野外实习资源

(1)罗浮山——南亚热带山地景观

罗浮山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缘,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境内,东距惠州67km,西距广州99km,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地跨博罗、增城、龙门三县(市),面积260平方千米,主峰飞云顶海拔1281.5米,有比较完整的地貌剖面和垂直分异明显的南亚热带山地景观。罗浮山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有些植被,尤其是在沟谷内的植被还处于半原始状态,物种保存较好,反映水热条件变化的植物种类丰富。罗浮山区就有植物种类1600种,约占广东省现存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这些条件,不仅适宜训练学生学习植物分类、样方调查、土壤剖面的挖掘与观察等研究方法,而且还可以观察到有规律的景观垂直递变。罗浮山脚有部队的培训基地和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学生食宿问题可以较好的解决。所以成为我们首选的野外实践教学的基地。

(2)丹霞山——国家红石公园

丹霞山位于韶关市东北约45km、仁化县城南约8km的锦江东侧,总面积约180km2,由200多座奇山异峰组成,主要由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长石砂岩组成。韶关的丹霞山是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红石公园”之称,是世界上最典型和最大的丹霞地貌区,也是地理学上“丹霞地貌”一词的命名地。

3.2 优选野外实习方案

野外实习方案包括野外实习点和路线的确定,实习点与线路的选择是野外实习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基础环境条件,极大地影响野外实习的效果。野外实习方案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实习点与线路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择优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多样性,住宿条件较好而且又经济实惠的实习点与线路,只有这样野外实习才能保证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选择具有南亚热带山地景观的罗浮山作为植物、土壤野外实习点,通过对植物、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野外观察和植物群落演替特征的观察,引导学生对罗浮山植被、土壤发育的自然条件、水文、地质及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考察研究,达到植被、土壤野外实习的教学目的。选择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丹霞山作为地质、地貌实习点,通过考察研究丹霞山的岩性组合、沉积特征、地貌特征,引导学生对著名的丹霞地貌的形成成因的思考。

3.3 革新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凭借要素,使教师和学生借以发生联系共同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手段和操作方式[1]。野外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野外实践教学方法,根据日新月异的环境条件,野外教学环境条件与课堂教学不同的特点,改变以往教师为主授课,学生听的单一方法,积极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方法[2],灵活、多样地运用团队协助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助等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在植物地理调查中,我们指导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地采集华南南亚热带地区主要常见植物,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辨识,利用植物检索表鉴定和认识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顶灌丛草甸等植物群落的主要植物。分组进行沟谷雨林、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样地实习调查与量算。经过实习,同学们对南亚热带山地的常见植物有了教清楚的认识,掌握和认识了华南地区的优势植物,掌握和了解野外植物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践证明,在野外实践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互动学习方法,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和验证和巩固书本所学的知识,对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巧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效果,有极大的积极意义,是野外实践教学较好的方法。

3.4 制订野外实习指导书

实习指导书是教学大纲实践性部分的具体化,是根据开出的实习课程来选择适宜的教材或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野外实习指导书的编制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特定的野外实习地点的具体特点而定,一本好的野外实习指导教材能指导学生顺利进行野外实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受益无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野外实践指导书的编制一般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野外实习计划: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及注意事项、实习路线安排、实习的组织形式等;二是具体的实习内容与任务,包括实习目的与任务,实习的用具和准备工作,具体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报告的要求;三是参考文献,收集该实习点前人做过的研究和发表的文章等。

4 结语

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较好地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书本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开拓学生的多维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巧和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野外实习中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野外实习中不断改革和探索教学的经验教训,优选实习方案,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其恭.教学模式研究引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7(2):26~27.

[2] 刘可静.信息管理学教学模式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6):85~90.

[3]王涛,王历.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3,15(2):72~73.

篇5: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定稿)

(一)*松科*

(1)雪松(Cedrus deodara(Roxb.)G.Don)

雪松属。常绿针叶大乔木。树皮深灰色,不规则裂鳞状块。树冠圆锥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叶针形,在长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花期10~11月。

喜光,稍耐荫,耐寒,不耐水湿。

(2)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松属。木本,常绿大乔木。树皮灰褐色,裂成不规则较厚的鳞片状。针叶粗硬,扁平条形,两针一束。花期4~5月。最喜光树种。

*棕榈科*

篇6:经济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2年04月14日---2012年04月24日

共十天

实习地点:江西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九江市、婺源县、景德镇、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南昌市

实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庐山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地貌特征、云雾的形成、水文状况,认识各类岩石,熟悉地质罗盘、地质锤等地理考察仪器的操作等;认识婺源的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识鄱阳湖湿地公园内栖息的鸟类,掌握鄱阳湖的水文状况与特征;掌握了解九江、景德镇、南昌等赣北城市的发展情况。

实习内容:庐山(观察地质地貌特征及测量岩石走向和收集样本、分析气象气候成因、了解土壤植被特征并收集样本、了解水文状况并收集水样、调查了解庐山景区旅游开发现状、派发及回收有关调查问卷)

婺源(调查影响村落布局的地理因素、了解婺源旅游开发现状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派发及回收有关调查问卷)

鄱阳湖(分析鄱阳湖的水文状况及特征、了解鄱阳湖鸟类栖息及保护现状)九江、南昌、景德镇等城市(调查了解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展开地区区位条件分析)

绪言

2012年4月14日,在指导老师的带队下,我们乘坐火车前往了江西开展我们地理科学专业为期10天的赣北地理野外实习考察。这次实习,我们主要对庐山、九江市、婺源、鄱阳湖、南昌市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了综合考察,沿途也参观游览了景德镇的陶瓷中心及市场。每到一个考察地点,我们都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以下本文将选取实习过程中考察的关于庐山多云雾天气与雨雾形成原因和赣北地区(本文所指赣北地区指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上饶市地区)区位条件分析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正文

1实习地概况

1.1江西省基本概况

江西省,简称赣,别称江右,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名。位于中国东南部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北纬24°7′至29°9′,东经114°02′至118°28′,东临浙江省、福建省,南连广东省,西靠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长江。全省南北长约620千米,东西宽约490千米,土地总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市之首。

江西省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和河谷平原交错分布,北部则为鄱阳湖湖积平原。

图1 江西省政区图

全省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江西省地貌类型较齐全,以山

地和丘陵为主,分布大致呈不规则环状结构,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6%,丘陵占42%,岗地和平原占12%,水面占10%。

1.2庐山基本概况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境内,频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位于东经115度52分至116度08分,北纬29度26分至29度41分。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

图2 江西省地形图

2关于庐山多雾天与雾天形成成因的探讨

2.1庐山的雾

雾,近地面的空气层中悬浮着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降到1 km以下的天气现象。雾的形成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贴近空气水汽压大于其饱和水汽压,有凝结核存在。多云雾天气是庐山的一大特色,牯岭一带每年有雾日达188天,山下九江、星子分别只有8天和4天。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了有庐山特色的云雾天气。庐山的雾天有形成于雨后的,也有出现于平常时候的

2.2庐山多雾天的原因

关于庐山多云雾天气的原因,我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查阅相关资料,综合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海拔高,气温低,水汽易凝结。庐山牯岭镇一带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按气

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规律计算,庐山上的气温要比山脚地区的气温低6至7摄氏度。所以水汽接触到庐山上温度较低的下垫面时,更容易发生凝结而形成雾。

二、长江、鄱阳湖等水面提供大量的水汽。庐山地处鄱阳湖平原地区,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西岸,周围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或其他水面蒸发的大量水汽在山谷风气流的带动下沿着庐山的峡谷溯源而上,到达一定的高度后便遇到较冷的下垫面凝结成雾。

三、气候的影响。庐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多雨的气候特征为水汽的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炎热的气候特征又为水汽的蒸发提供了充足的热力,这也为庐山的多云雾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

四、植被的影响。庐山山降水量大,植被发育,蒸发量较小,所以容易形成云雾缭绕的天气。

2.3几种常见的雾

辐射雾:在日落后地面的热气辐射至天空里,冷却后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气。而潮湿的空气便会因此降至露点以下,并形成无数悬浮于空气里的小水点,这便是辐射雾。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风弱时出现,在日出后不久或风速加快后便会自然消散。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

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

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2.4庐山不同时间与地点的雾天成因分析: 我们住所附近,也就是小天池、望江亭、牯岭镇一带所形成的雾,通常都来得毫无预兆,但是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发现,这类雾虽来得比较突然,但多形成于早晨或傍晚。经过自己观察得出的个人结论是,这些应属于平流雾。形成原因是剪刀峡峡口出的长江与其他水面所蒸发的水汽随气流的带动沿着峡谷爬升而上,在经过望江亭一带气温较冷的地面时,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因

图3 望江亭附近的雾

为这些水汽爬升的坡面坡度比较大,水汽容易发生对流运动,因而此类雾不属于上坡雾。

含鄱口一带由于雨后所形成云海是由于降水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相对湿度增大,水汽易发生凝结;又因为海拔高,气温较低,水汽凝结而形成。

庐山山谷中有一部分的云雾的形成原因是因为较重的冷空气移动到了山谷里后,暖空气从别处经过山谷时,从山顶顺势而行形成了逆温现象,从而导致粉尘等凝结

图4 含鄱口云海

核下沉,带来充足的凝结核,在一般情况下暖空气也会带来较多的水汽,从而促进了云雾的形成。

庐山上水面云雾天气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水面在早晨时相对于其他下垫面来说温度比较低,当暖湿气流流经这些较冷的水面时,促使空气降温,从而使水汽逐渐凝结,产生云雾天气。水面形成云雾天气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水面蒸发量比较大,水面附近空气中

水汽的含量较高,当流经水面的气流温度低于水面温度且气温与水温的温差较大时,水面附近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发生凝结,从而形成云雾天气。

3赣北地区区位条件分析

图5 赣北地区

通过实地考察与相关书籍资料的查阅,经过综合分析得出赣北地区所具有的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条件。

3.1自然条件

一、气候条件 赣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降水较多,热量充足,农业条件优越,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

二、地形条件 赣北地区主要位于鄱阳湖盆地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但也由于地势的原因,在夏季多雨季节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

三、水源条件 赣北地区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较丰富,主要河流有长江、赣江、修水、昌江等,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有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虽然赣北地区水资源众多,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水

资源活动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等污水的无节制排放已经使该地区的水质面临严重威胁,缺水现象日益明显。

四、矿产资源 赣北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其中铜矿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国有名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

3.2经济社会条件

一、交通条件 赣北地区是江西省交通较发达的地区。铁路方面,京九铁路、皖赣铁路、浙赣铁路从该地区通过。公路方面,赣北地区公路系统发达,贯通该地区的高速公路有昌九高速(南昌至九江)、九景高速(九江至景德镇)、景婺黄高速(景德镇至上饶至黄山),另外316国道、320国道、206国道、105国道也通过该地。水运方面,长江、赣江是该地区的重要航道,其中九江港是我国重要的内河港口。空运方面,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枢纽干线机场,国际客运及货运的航空枢纽,是亚洲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之一。

二、市场条件 赣北地区靠近长三角地区,市场广阔。经过京九铁路、长江等交通要道的延伸,经济腹地以扩展到京九铁路沿线、长江沿岸地区。

结束语

本次江西赣北地区实习,是我大学入学以来历时最久的野外实习。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实习,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这次地理野外实习,庐山作为我们的第一个实习点与最主要的实习点,在庐山上考察的那几天,让我深刻的领略到了庐山作为一座世界地质名山的奇特与壮观,作为一座人文圣山的浓厚的人文气息。来到庐山,你会为含鄱口壮观的云海景观、植物园众多的奇花异草、花径书香浓郁的白居易草堂、锦绣谷神秘的天桥与仙人洞传说、三叠泉奇秀 的瀑布景观、尚存争议的冰川地貌景观…而感到神奇与惊叹。作为一座拥有地质地貌、水文地理、气象气候、植物地理、土壤地理、人文经济地理重要研究价值的名山,庐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地理名山、学术宝库是当之无愧的。婺源乡村,有中国最美乡村的美称。的确,来到这里之后我被这里浓厚的徽派文化气息所感染了,马头墙、粉墙黛瓦是这里的建筑特色,荷包红鲤鱼、江湾雪梨、婺源绿茶、龙首砚是这里的四大名特产。穿梭在婺源乡村的大街小巷,令人有种回归故里的感觉。鄱阳湖湿地,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湿地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之一。漫步在湖畔,看着大雁在水中戏水、觅食,牛群在湖边悠闲的吃草,领略着鄱阳湖的波澜壮,是别有一番风味的体验。坐落于南昌赣江边的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登上滕王阁,我们也体会到了王勃在文章中所抒发的那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通过此次实习,令我感触深刻的是我们团队合作精神,在这十天的跋山涉水中,我们走过的路,经历的困难也许是我们有生以来最多的一次,如果没有团队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帮助,或许我们的实习任务的完成会困难得多。我们也很感谢带队老师在实习过程中给予我们的帮助,他们与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风雨同行,但他们却没有半点怨言,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我们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理论知识准备不充分、实践能力不足等,结果就导致了我们的考察活动不能流畅的进行,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并珍惜每一次宝贵的实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篇7: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该课程在我国大专院校地理系的教学计划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目前我国的自然地理教学基本上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课堂教学,二是室内实验实习,三是野外实习。其中前两个环节主要在校内进行,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经过抽象概括了的自然地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第三个环节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走出校门,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实地验证课堂上所学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独立工作能力,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技能。所以,从自然地理人才培养来说,上述三个教学环节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缺少野外实习教学,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就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加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坚实的野外调查基础之中,反过来又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地向自然地理学渗透,使自然地理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仍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地理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应用新理论、新技术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才能丰富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理论。我国老一代自然地理学家都非常重视野外工作,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为发展自然地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新一代自然地理工作者数理基础比较扎实、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如果再有丰富的野外调查经验,思想上又重视野外工作,那么就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推动我国自然地理事业的发展,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老一代自然地理学家在不同场合曾多次劝告青年地理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野外工作,这应该引起我国广大青年地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尤其应该引起有志于投身自然地理科研或教育事业的青年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祖国的秀丽风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感。野外工作不同于校园生活,有时需要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早出晚归,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期间,是以小组或小班为基层工作单位的,完成某项实习任务,要靠全体同学有组织、有纪律的共同努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其组织纪律性。另外,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期间,师生同吃、同住、同工作,这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为教师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总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之一。

篇8:遥感课程野外实习设计

关键词:遥感课程,野外实习,Landsat-5 TM,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RS) 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 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大面积同步、实时观测的优势, 可用于航海、农业、气象、资源、环境等各领域[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遥感已成为一门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促进了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很多国家已重视培养遥感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我国, 从上世纪末开始在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设置遥感课程, 目前已经成为地理和其他相关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2]。

遥感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要掌握遥感课程的内容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实习是遥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分析应用能力的主要渠道, 因此实习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显得特别重要。野外实习对于学生认识和熟悉自然地物、判读和解译遥感影像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都很重要。因此野外实习是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

本文针对我校《遥感导论》课程教学, 基于呼和浩特市城区和周边地区的Landsat-5 TM遥感影像数据, 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遥感课程野外实习设计, 主要包括数据准备与处理、样本采集与解译标志建立以及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验证等内容。

一、实习内容设计

针对我校《遥感导论》课程内容的实际教学安排, 设计了遥感野外实习的大体流程, 见图1。野外实习主要包括遥感数据的准备与处理、路线样本设计与解译标志建立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验证等若干环节。通过设计本流程, 学生主要复习与巩固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原则、方法、过程和注意事项。

二、影像初步判读和路线与样点设计

利用ENVI 4.8软件处理呼和浩特市城区和周边地区的Landsat-5 TM遥感影像数据, 并运用Arc GIS 9.3软件进行矢量层和数据库的建立。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掌握基于ENVI软件的遥感图像处理基本方法, 如波段合成、真假彩色合成和图像增强等;通过在Arc GIS软件中建立样点和验证点 (点) 、路线 (线) 和调查区 (面) 的矢量层, 巩固地理信息系统点、线、面的空间关系方面的内容, 掌握Arc GIS软件矢量数据处理等方法。在Arc GIS中叠加显示4, 3, 2波段合成的TM图像 (标准假彩色合成) 和矢量层, 掌握空间叠加方面的知识。图2为以TM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为底的野外实习验证区、路线和样点 (和验证点) 的空间分布图。学生基于TM假彩色合成图像和地物的识别特征分析等遥感基础理论知识, 可以进行初步的影像判读。

三、实地调查与解译标志的建立

根据设计的野外实习调查区、路线和样点图, 进行野外逐点调查。在每个考察点处, 首先识别影像和实际对应的地物类型, 分别采集调查地物样方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照片资料, 然后记录GPS测量的经纬度以及高程信息, 并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表中认真填写地物以及周围的景观特征, 描述地物在遥感影像中的表现特征 (调查表即为解译标志集) 。室内遥感图像解译时, 将地面调查表格转换成电子版文档, 见表格1。野外调查方法和过程简单, 但意义很大。通过实地调查, 学生能够学会植被取样和覆盖度估算方法、解译标志建立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熟悉各种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特征。

四、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验证

首先以TM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为底图, 根据考察点遥感解译地面调查表, 利用Arc GIS软件进行调查区的土地利用各要素的信息提取工作。然后将土地利用各要素矢量层导入已建立好的空间数据, 进行空间拓扑检查 (主要为无缝隙、无叠加检查) 。最后制作调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图, 见图3。验证是信息提取工作的必要环节。根据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图, 进行验证点 (图1) 的实地调查工作, 检验遥感解译结果与实际地物的一致性和匹配程度, 如若有误, 在土地利用解译结果中进行修改。学生通过信息提取与验证工作, 熟练遥感影像目视解译, 掌握空间拓扑检查过程, 学会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检验方法。

五、结语

遥感课程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其中遥感野外实习是重要内容。针对该情况设计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遥感野外实习。包括数据准备与处理、样本采集与解译标志建立以及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验证等内容。遥感野外实习有助于学生巩固遥感课程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梅安新, 彭望录, 秦其明, 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篇9:经济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特征、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正确认识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土壤)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的学科。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可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书本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是十分必要的。2013年5月20~24日,笔者所在学院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2012级资环专业学生共128人,到阳江、阳春、肇庆地区进行为期1周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下面将对本次野外实习做一些粗浅的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以后的实习提供一些参考。

一、实习基地选择及实习内容安排

本次实习选定以肇庆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区和海陵岛地区作为资环专业2012级本科班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该地区在自然地理各要素(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1.海陵岛

海陵岛位于阳江市西南端的南海北部海域,距阳江市区20千米,东经111.9度,北纬21.62度,面积105平方千米,是广东省第四大岛。海陵岛四面环海,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 816毫米,年晴天31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海陵岛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拥有风光旖旎的海滨旅游资源。在这里主要的实习内容是考察海岸地貌,认识海岛土壤和生物,感受渔民风情及体验海岛风味。

2.凌霄岩

凌霄岩位于阳春北部的河朗镇,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南国第一洞府”。凌霄岩岩高100米,游览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分三层游览,有凌霄大厅、凌霄宝殿和观景台。在这里主要的实习内容是参观阳春地质博物馆,了解阳春地区的地质发育历史;观察周边土壤植被并分析土壤剖面;参观凌霄岩溶洞,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及条件。

3.七星岩

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2千米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千米,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景。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千米的湖面上,20余千米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所以取名为七星岩。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对比分析地上喀斯特地貌和凌霄岩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异同;观察喀斯特地区植被生长情况。

4.西江三峡

西江三峡位于肇庆市与高要、德庆两县市境内的西江上。包括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我国地理书上称为“西江小三峡”。三峡两岸,景色秀丽,古迹甚多,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各方游子。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考察河流地貌,了解河流的发育过程;了解西江河流的概况以及影响。

5.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庆城区东北18千米,位于北纬23°10′,东经112°31′。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鼎湖山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年平均降雨量1 956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5%,全年干湿季明显;其海拔为14.1~1 000.3m,主要土壤有赤红壤、黄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其母岩多为砂岩、砂页岩,土层厚度为30~100cm。鼎湖山是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认识鼎湖山的植物资源;分析群落结构以及其随海拔上升的变化;分析土壤特性以及变化。

6.思贤窖

数亿年前因地壳运动作用,思贤窖一带开始出现三条地质大断裂,即广三深断裂、西江大断裂、北江断裂,因以上三条大断裂正好在三江汇流处相交,经过亿万年的桑海沧田演变,形成独特壮观的三江汇流自然景观。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观看西江和北江交汇的情况;分析河流的通航条件以及防洪作用。

二、本次实习评价

1.实习模式需改进

本次野外实习一定程度上沿袭传统的实习模式。主要以验证为主,大部分时间是指导教师在讲解,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讲解、演示、测量,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相当于将“灌输式”教学方法搬到了野外大课堂。

2.准备工作待加强

本次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很多学生没有认真阅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学生到达野外实习地区后甚至不知道当天的实习路线、实习目的与要求,更没有事先研究过任何实习点的文献资料。如果有测量任务,也总是那么几个学生操作仪器、仪表等工具,大部分学生忙于浏览风景拍照留念。返校后,学生没有及时作总结,对很多学生来说,野外实习的结束就意味着整个野外实践课程的完成,对实习报告也只是敷衍了事。

3.实习计划应优化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有时相距较远,有些路段还比较险峻难行, 一个实习点到下一个实习点徒步往往达1~3个小时,而在实习点的讲解时间不过10~30分钟左右。加上天气炎热,学生到达观测点已大汗淋漓,十分疲惫,注意力没法集中到教师的讲解、地理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推理上。另外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而行进速度不同,实习的队伍前后可能会拖拉很长,后期到达的学生根本无法听到教师的讲解。

三、实习几点建议

1.采用研讨、互动模式

在整个实习阶段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助学习的精神,指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测量与绘图、用脑分析,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判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根本目标。

2.重视准备与总结

前期准备是提高实习效率、实习效果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在出发前组织准备、思想和业务准备越充分,野外实践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就越有保证。实习后的总结汇报是野外实习课程顺利结束的标志,也是野外实习效果的最后检验。

3.实行多元化评价

采取学生地理科学素养评价与人文素养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和原则,对学生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定。

4.调整实习线路

野外实习往往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响,尤其是实习时间和经费直接影响实习路线的设计。因此,野外实习路线安排适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野外实习的效果。肇庆地区作为我院实习基地已有一定历史,各方面资料都比较全面。最大的限制因素是花在各个实习点之间的时间较长。所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或者在各实习点只考察典型内容,减少实习点无谓的逗留时间。另外,做好路线安排和各实习点之间的衔接也是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上一篇:德育经验汇报下一篇:办公室主任的个人年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