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监管信息系统

2024-06-18

司法监管信息系统(通用9篇)

篇1:司法监管信息系统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为了更好的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向合理化、人性化、智能化、效率化的方向发展,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的进步,进一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我们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监督进行调研,并到先进地区进行了学习和考察。

目前,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已全面铺开。社区矫正工作的队伍建设基本健全,但是在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化办案、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随着社区服刑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社区矫正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对社区矫正的管理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社区服刑人员具有覆盖面广、分布散等特点,对社区服刑人员实现区域管理、档案管理、考核管理等工作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信息管理监督系统势在必行。

根据我局对全县社区矫正相关人员的走访摸底和调查研究,结合衡水市司法局组织的赴邢台宁晋县考察学习的经验,对我县社区矫正的管理监督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在全县范围内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即“司法警务通”平台。我局认真贯彻落实衡水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的通知》,实现社区矫正管理工作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及其帮教小组人员等集团内通话免费,对社区服刑人员实现区域管理、警示告知、档案管理、考核管理、权限管理信息交互等功能。通过“司法警务通”平台,我们可以在设定时间内了解社区服刑人员是否离开规定的活动范围,若超出,平台会自动报警、自动备案、自动发送信息通知社区矫正工作者。同时,集团网服务还可以实现矫正工作者与社区服刑人员的有效沟通,实现内部办公,及时下达指令,有效提升办公效率。建立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既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又能够提升工作效能,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司法警务通”平台的建立,必将有效的推动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篇2:司法监管信息系统

现状

近年来,司法行政机关围绕“六项建设”,即司法行政信息网络平台、信息资源库、应用系统、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应急指挥中心和信息中心以及全国监狱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68%的监狱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以信息化促进执法规范化的工作局面逐渐形成。

问题与不足

总体看,司法系统信息化建设中了存在一些的问题与不足。

(一)认识不够到位。仍有部分干部职工没有看到信息化建设是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认为信息化建设额外增加了工作负担,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行政成本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的认识片面,认为信息化就是办公自动化。有的思想上因循守旧,仍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信息化实际应用水平低。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上缺少积极主动的精神。

(二)应用能力不够高。经过近几年公务员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和专职人员应用系统操作培训,队伍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人员的操作能力仅仅停留在会打字、能上网的初级水平上,对应用系统不能熟练应用。目前懂得系统维护、能够应急处理、精通网络管理的人才不多,工作中遇到计算机故障或系统网络问题时,自身往往难以解决。

(三)应用机制不够完善。信息化的生命在于应用,但由于一些局机关各业务科室及下属单位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按照保密工作要求,有的信息系统实行内外网物理隔离,业务工作数据信息只能是向上级主管部门单向上报,本级机关科室之间业务数据不能完全共享,局领导不能实时掌握工作动态,领导工作缺乏完整有效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网站受众面不够广。一些地方政法系统门户网站建设中,往往存在网站栏目不多、信息资源不足、服务领域不宽等问题,造成社会公众对网站的认知度低。由于网站缺少对社会公众的互动与服务,使网站的宣传效果也受到限制。

(五)网页信息更新不及时。主要是有的司法所人员思想上重视不够,平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信息化应用上,造成了司法所网页信息发布不及时,更新不经常,存在动态信息较少、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

(六)应用系统集约化程度低。一些业务主管部门针对自身业务分别开发了各自的应用系统,但由于局机关业务科室及下属单位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分属上级不同的部门管理,且对各应用系统的建设标准、工作内容、考核要求都不尽相同,存在各自为网、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这给系统的实施、利用、维护、培训、考核带来管理上的难度。

对策与措施

(一)建立司法行政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司法行政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各级对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社会矛盾调解等主要业务工作的全方位综合管理,实现对司法行政系统资源的统一整合和综合利用,为上级部门和领导机关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即时准确的数据资料。

(二)优化门户网站网页建设。加快司法行政门户网站建设,丰富网站栏目,拓宽对外宣传平台,建立与社会公众互动与服务的平台。并进一步完善网站网页信息的采集、编辑、审核、发布、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发布及栏目内容管理责任制,实行业务主管科室归口管理。要加强对司法所网页建设工作的指导,并将其纳入目标考评的一项内容。

(三)增强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使全系统人员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是提高司法行政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办公成本的便捷途径,是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更好地为民众服务,加强内外部监督的有效手段。要将信息化应用水平作为业务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要建立健全并落实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各项制度,以制度规范应用,以制度促进应用,切实推进信息化应用工作。

篇3:司法监管信息系统

关键词:土地登记,监管,功能,空间,土地管理

土地登记信息包括宗地位置、面积、用途、地价、权源和权利人等物权信息, 是重要的土地管理基础信息。土地登记工作一直以来, 作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发展, 土地承载的利益越来越大, 带来的管理责任相应增大, 如何加强对各级土地登记发证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是摆在土地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2013年6月国土资发[2013]76号文件要求,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 完善相关系统和制度的建设, 建立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机制, 实现土地登记信息互联共享, 提升产权管理与保障水平,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信息社会化服务, 为全国运行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奠定基础。广东省被列为首批10个示范建设基地之一, 根据省厅的统一部署, 广东省土地登记信息监管系统建设项目随之展开。该项目由一组相互关联的子项目组成, 其中监管子系统部署于省、市两级节点, 通过对各级汇交的土地登记数据进行分析、监管, 提升全省土地登记发证过程的规范化水平, 本文对其中的监管功能模块进行分析与设计。

1 监管子系统概况

监管子系统由基于C/S架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基于B/S架构的监管系统共同构成。其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土地登记数据库建库、数据入库、数据质检、数据导入导出、权限和日志管理以及数据库维护等功能, 主要实现对汇交数据的动态管理。监管系统主要由登记信息监管、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组成, 其中登记信息监管模块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通知的要求, 对各级汇交的登记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其中违规的情况, 为主管部门实施监管提供服务。

2 监管功能建设的基本原则

根据系统建设主管部门的意见, 结合广东省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 综合分析业务、技术、数据等基础条件, 土地登记信息监管建设按以下原则开展。

2.1 依法依规从现实出发逐步完善原则。

所有监管行为必须按照《物权法》、《土地管理法》、《房地产管理法》等国家法律的规定进行, 对于《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出台的相关政策中的约束性规定, 通过使用计算机手段实施监管, 对于基础设施和数据支撑条件尚未成熟的规定, 在监管系统建设中采取分步实施, 逐步完善的策略。

2.2 事后监管原则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 登记机关需要对各自的登记发证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上级主管部门除了开展事前业务指导外, 对已发生的登记行为进行事后监管, 及时修正错误, 也是保证登记过程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2.3 监管方式和尺度灵活控制原则

土地登记业务规范性明显, 政策指导性同样突出, 很多规则还要从时间、范围、类型等条件区别对待, 所以监管方式、尺度需要灵活控制。在监管初期, 很多数据达不到规范要求, 对某些规则需要设置例外条件, 先满足数据上交, 等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2.4 人工判断与计算机相结合原则

土地登记的内容涉及土地执法、争议调处等综合行政业务, 有些规则计算机处理难度很大, 例如根据土地登记主管部门的有关通知要求, 对于无合法用地批准要件的登记申请不予登记, 计算机很难根据申请材料判断要件是否合法, 这就需要人工介入加以判断。通过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综合查询、分析功能, 发现可疑个案, 然后由人工发起调阅指令, 要求下级登记部门上传指定的附件材料, 实现对可疑个案的监管。

3 监管功能的基础数据分析

对土地登记相关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 是开展监管功能设计的基础条件。

3.1 土地登记业务主数据分析

土地登记以宗地为单位进行登记, 实行属地管理, 由县以上土地主管部门对土地登记申请进行审查登记、核发证书。土地登记业务流程一般需要经过申请、权属审核、注册登记、核发或修改证书几个环节。在此过程形成的文件资料主要包括:土地登记申请书、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登记归户卡和土地登记簿, 以及进行权属审核所需要的各项相关材料附件等。按照全国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建设的要求, 省级向国家汇交的土地登记数据由以下四个方面共82项指标组成, 其中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以及非结构化的文档数据。

(1) 宗地信息数据:主要由属性描述信息和空间位置信息组成。属性描述信息包括:县级行政区编码、宗地统一编码、坐落、批准用途、宗地面积、取得价格、建筑物占地面积等, 是结构化数据。宗地的空间范围由界址点坐标串文件来描述, 是半结构化数据, 坐标串的空间投影信息属于结构化的数据。

(2) 权利人信息:主要由权利人、证件种类、证件编号、单位性质、共有人等信息组成, 是结构化数据。

(3) 土地权利信息:主要由权属性质、使用权类型、使用权面积、独用面积、分摊面积、使用期限、终止日期、空间权利设立情况、土地抵押权相关信息、土地查封相关信息等信息组成, 是结构化数据。

(4) 其他相关信息:主要由登记日期、登记类型、土地权利证书号、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号、发证机关编号、审批人上岗证号、批准机关、权属来源说明、关联宗地编号、关联权利人、关联土地权利证书号、关联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号等信息组成, 是结构化数据。

(5) 权属来源文件:属于非结构化数据, 主要由电子文档、扫描图片数据等组成。

一般而言, 计算机对于结构化的数据具有较强分析、判别能力, 而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较弱。

3.2 土地管理流程数据分析

土地管理的生命周期从土地总体规划开始, 经过用地预审、土地征收、土地储备、土地供应、市场交易、土地登记、土地利用、执法监察等环节, 在各环节的管理中都会产生相应的数据, 这些数据在逻辑上应该相互印证, 共同构成土地管理数据链。由于各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一般由各部门自行建设, 系统的数据格式彼此不一, 整合应用难度较大, 可以根据监管的需求, 逐步与土地市场交易、规划部门进行衔接, 利用相关部门的数据对登记信息中的批准用途、批准面积、使用年限等内容进行核对、监管。

3.3 空间数据分析

经过多年的建设, 广东省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建成, 通过政务外网对外提供服务, 该平台集成了多种基础地理空间数据, 其中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现状空间数据可以为宗地的空间监管提供帮助。

4 监管子系统主要监管功能模块设计

4.1 登记内容监管模块

各地在上报土地登记数据的时候, 通过数据交换系统的前置机对土地登记的单项指标进行检查, 对于缺少必填字段、字段内容不符合指定要求的数据退回修改。内容监管模块主要对登记数据的内部关系进行逻辑分析, 发现其中不规范的行为。

(1) 土地使用年限监管。根据土地登记信息的批准用途对使用年限、使用终止日期和批准日期进行检查,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属违规:a.使用年限超过最高规定。各类用地的最高使用年限要求为:居住用地70年, 工业用地50年,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 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 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b.使用终止日期在登记日期之前;c.终止日期减去相应用途的最高年限后, 在在批准日期之后。

(2) 面积监管。涉及宗地面积、使用权面积、独用面积、分摊面积, 如果存在以下逻辑则属违规:a.使用权面积大于宗地面积;b.独用面积加分摊面积大于使用权面积。

(3) 土地抵押监管。涉及抵押面积、抵押登记日期、抵押终止日期,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属违规:a.抵押面积大于使用权面积或宗地面积;b.抵押终止日期在抵押登记日期之前或在使用权终止日期之后;c.抵押宗地的批准用途属于公益性用途, 例如学校、医院等。

(4) 土地查封监管。涉及查封日期、查封终止日期,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属违规:a.查封日期在登记日期之前或者在查封终止日期之后;b.查封终止日期在使用权终止日期之后。

(5) 土地登记资格监管。根据土地登记办法的规定, 从事土地权属审核和登记审查的工作人员, 应当取得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土地登记上岗证书,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属违规:a.初审人上岗证号不在全省土地登记上岗资格证数据库中;b.审核人上岗证号不在全省土地登记上岗资格证数据库中;c.审批人上岗证号不在全省土地登记上岗资格证数据库中。

(6) 土地用途变化监管。如果批准用途与当前登记的上一手登记的批准用途不一致, 则有可能存在违规, 需要进一步核实用途变化是否符合规划调整。

4.2 土地管理监管模块

供地信息监管。广东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已经实现了对全省公开土地市场的出让、利用情况实施动态监管, 通过将上报土地登记信息的供地合同号和电子监管号可以和该系统的相关数据衔接。两个系统的主办方首先协商定义数据接口, 利用网络将土地市场的监管数据动态导入监管子系统中, 然后将导入的土地市场监管数据与上报的土地登记数据进行匹配, 对于匹配上的数据, 逐一核对宗地的批准用途、面积、使用年限、权利人、出让金等信息, 如果发现有不一致的情况, 通过列表和信息比对方式展示给用户, 实现供地环节对登记环节的核对监管。

4.3 宗地空间分析预警模块

由于各地上报的宗地图形是80坐标系的矢量数据, 而广东省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数据集是经过保密处理的矢量数据, 为了实现两者的空间套合, 需要在接收宗地图形数据的时候调用省厅核发的“地形图保密处理插件”得到脱密数据。

4.3.1 宗地重叠分析

通过对接收到的宗地图形数据进行空间重叠分析, 算出范围相互重叠的宗地, 通过列表方式进行展示, 并且计算该宗地的重叠次数和重叠面积。

4.3.2 现状空间冲突分析

将宗地范围与现状地类图斑进行叠加分析, 找出批准用途与现状地类不一致的宗地, 通过列表方式展示宗地的基本情况, 提供空间定位功能用于显示每宗地的坐落环境, 同时提供报表功能, 显示该宗地压盖的各种地类的面积和比例, 方便实施个案监管。

4.3.3 规划空间冲突分析

将宗地范围与规划期末地类图斑进行叠加分析, 算出批准用途与规划期末地类不一致的宗地, 显示操作功能同4.3.2。

4.3.4 基本农田占用情况分析

将宗地范围与基本农田范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算出批准用途为建设用地并且占用了基本农田范围的宗地, 显示操作功能同4.3.2。

4.3.5 禁止建设区冲突情况分析

将宗地范围与建设用地管制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算出批准用途为建设用地并且压盖了禁止建设区的宗地, 显示操作功能同4.3.2。

4.4 监管收藏夹模块

由于监管用户面对的是大量的土地登记记录,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系统提供监管收藏夹功能, 用于记录监管过程中值得注意, 并且需要进一步处理的记录, 收藏夹需提供自定义分组功能, 用户可以对收藏夹中的登记信息发起监管调阅指令, 要求相应的登记机关提供指定的材料附件, 开展深入监管。

4.5 预留配号监管模块

为了加强对登记机构土地登记行为的监管, 系统需要预留配号功能, 发证机关在打印证书之前, 将该笔登记的基本内容, 如行政区代码、权利人、宗地号、登记类型等, 发送到全省统一的配号服务器申请配号, 服务器根据这些基本信息自动生成一个唯一标识码返回给申请方, 发证机关需要将该号码打印在权利证书上, 实现主管部门日后按颁发的号码接收详细登记数据, 防止漏报, 也方便权利人进行真伪查询。

5 总结与设想

监管子系统建设从现有的数据基础出发, 按照依法依规逐步完善的原则, 一方面从纵向垂直的角度加强对土地登记业务规范化监管,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土地规划、土地供应等管理环节的数据, 从土地管理生命周期的横向角度开展监管。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实施进程, 将来还要从房地一致、城乡一体化等角度, 进一步开展多层多角度的监管。

参考文献

[1]高延利主编.土地登记实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篇4:司法监管信息系统

关键词:物理网;食品冷藏;运输监管;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142-2

0 引言

随着国内食品冷链市场的不断扩大,其年增长率早已突破了9%,至此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及新鲜度与无污染等问题更加注重,这时就为了保障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实时性、可靠性就衍生了食品冷链物流。中国的食品冷链物流主要是将生鲜、易腐等这类食品的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严格控制,将其置于规定的温度环境下保存,尽可能的保留食品原本的新鲜度、色泽度、营养度,确保食品的质量及其安全性。这属于一种特定温度下的物流模式,其系统工程是以智能技术及其信息技术而支撑的低温系统。因此,企业具备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食品冷藏运输监管信息系统,这对各种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的保障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1 简述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冷藏运输

1.1 物联网

1999年,Ashton教授提出了物联网概念,也就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而将物品以射频自动识别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等有效结合,此项技术主要是将物品以射频识别和红外感应器与全球定位系统等有效结合,也就是信息传感设备和互联网合理链接,以此提高其管理网络的智能化与可视化程度。

1.2 我国食品冷藏运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冷链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成为现代化物流业增长最快的一个行业,但其间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一则是食品冷藏运输设备技术远滞后于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其二是食品冷藏运输中未能真正进行全面管理;其三为食品冷藏运输中的信息化偏低,其根本不能进行各类信息共享。

2 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冷藏运输监管信息系统构建

2.1 系统架构

企业生产食品的包装过程中,会为产品贴上相应的标签,同时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将标签上的数据尽数输进系统,以此确保所出厂的产品均已入网。冷藏运输中的车辆应装设相应的定位设备和温度设备,再是信息传感设备与自动报警设备,这时工作人员可以此系统实时监控相应的运输车辆,如果其间温度产生了波动,亦可及时掌握和调节。通常消费者所购买的有标签产品,均可将其输入系统进行查询。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则政府部门应以系统对其进行查询,尽早处理其间存在的问题。

2.2 子系统模块

基于物联网的子系统应具备用户登录和信息采集与车辆监控以及综合管理这四个模块。其间用户登录模块是确保用户能够登录系统,同时也能顺利操作使用,这主要是企业和政府部门与消费者,这是最主要的三大用户,不同的用户所呈现的客户界面有所不同,且其权限也是不同的;再是其信息采集,此模块主要是对相关产品信息进行采集,其间所包括的信息主要是运输产品生产厂及其体积与重量,再是种类及其运输需要的各种环境信息;车辆监控是对所有冷藏运输车辆进行监控,这主要是运输车辆的信息及其运输路线与车内温湿度查询及追踪等功能;综合管理是对系统中包含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与运算,同时对该过程中涉及的各种信息施以严格的分类储藏,为之后的调用与查询服务。

2.3 系统功能

食品冷藏运输监管系统与食品配送中的质量安全息息相关,此类系统核心就是以系统建设实时监控食品运送中的各种情况,如果食品在运输中的温度过高,这时相关人员可及时获得信息,从而对其进行一定的调节,以此确保食品运输中温度是处于规定范围内的,这样也能保证食品质量且维持食品的影响成分。此项系统主要是具备高效率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为企业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数据,同时其有着非常完整的数据中心,有助于信息共享,其间数据查询机制更是科学健全,可快速提高食品质量控制水平。(图1)

3 结束语

国内食品冷链市场的不断扩大,且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及新鲜度与无污染等问题更加注重,这时就为了保障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实时性、可靠性就衍生了食品冷链物流,这属于一种特定温度下的物流模式,其系统工程是以智能技术及其信息技术而支撑的低温系统。企业应具备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食品冷藏运输监管信息系统,这对各种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的保障有着极大现实意义。本文对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冷藏运输监管信息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实用性应用策略,为我国食品冷藏运输行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潘文军.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管理关系的探析[J].起重运输机械,2012(02).

[2] 白凯,王华兵.RFID物流过程监控与可视化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2(01).

[3] 石玮.面向物联网的在途物流管理优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4] 孟未来.基于RFID的种子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0(06).

[5] 张立君,范丽君,赵雪峰.RFID技术在供应链风险可控环节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04).

[6] 张智勇,刘承,杨磊.基于RFID的乳制品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03).

[7] 刘泽鑫.我国食品冷藏链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运城学院学报,2012(5):37-40.

[8] 谢晶,邱伟强.我国食品冷藏链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食品学报,2013(3):1-7.

[9] 王志良.物联网:现在与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5: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应用已经普及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成为国家事务、经济建设等重要领域管理中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加快司法行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手段,建立全国司法行政信息系统,实现部机关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及监狱,劳教管理部门之间的计算机联网。改善司法行政管理工作,提高各项司法行政业务的管理水平,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司法信息服务,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现状

近年来,司法部机关根据自身的业务需要,在信息化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包括:部监狱管理局、部劳教局建立了局内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内部信息传递功能;律师公证司开通了全国律师事务所查询系统,实现了律师事务所远程登记注册;法制宣传司建立中国普法网国际互联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等。

全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本省或本单位的业务需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司法厅(局)建立了内部计算机网络,开发了部分适合本单位业务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的建立了全省范围的计算机广域网,开通了电子邮件系统,实现了信息传递功能;有的建立较权威性的信息数据库,除为本部门服务外,还被当地政府采用,为党政机关提供信息查询服务;有的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宣传司法行政工作,等等。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司法行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二是缺少统一规划和指导;三是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四是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等等。这些都制约了司法行政系统办公自动化整体效益的发挥和建设工作的发展。

三、任务和目标

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网络,拓宽应用领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体系。

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司法行政信息系统,建立司法行政机关内部计算机办公网络;实现司法部机关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之间的计算机联网;逐步实现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同时,开发适合司法行政系统业务需要的应用管理软件,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高效率、高质量地为部机关和各地司法厅(局)宏观管理、科学决策服务。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司法行政信息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宣传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四、网络构成

根据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结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网络分为四个部分:

1.内部办公网络(内部局域网)。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本单位建立内部计算机网络,同时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开发相应的内部办公软件,为本单位的工作提供信息服务。

2.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远程信息网络。各省(区、市)司法厅(局)在建立内部办公网络的基础上,向上与司法部实现计算机远程联网,向下与各地市县以及监狱、劳教场所实现远程联网,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司法行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

3.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各省、区、市司法厅(局)逐步实现与当地政府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实现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

4.条件成熟时,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五、设计概要

(一)总貌

1.结构。逐步建成以司法部为中心节点,以各省(区、市)司法厅(局)、监狱管理局、劳教局及副省级市为中继枢纽节点,以各地市县司法局、监狱、劳教场所为最终节点的自上而下的三级计算机远程信息网络系统;中心节点系统,在条件成熟时,实现部机关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与远程信息网络的互连,并和有关领导机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联网。省级节点系统,向下和横向联网,形成一个立体的综合信息网络体系。拓扑结构是树状与网状相结合。

2.特点。司法行政信息系统的各节点系统是全方位信息的交汇点。本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有着密切的信息交换关系。系统的主要特点,一是可以获取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二是可以拒绝其他信息系统进入本系统;三是对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可以组织、协调。总之,本系统既是一个对外部有着广泛信息联系的高层信息系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保密的敏感系统。

3.逻辑功能。全国司法行政信息系统的功能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事务处理、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实现为司法行政机关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功能是本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

(二)节点系统要求。全国司法行政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由各节点系统的功能总合而成。节点系统应具备下列主要功能:

1.事务处理功能,用于文字处理、数据采集和联网传输、办公服务等方面。如提供文字处理,远程联网传输,电子邮政等功能。

2.信息管理功能,密切结合办公业务,建立各种高效实用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MIS),如公文、档案、信息、法规、律师、公证、监狱、劳教、法学教育,法制宣传、机构人事变动等管理信息系统。

3.决策支持功能,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建立为领导同志办公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DSS),如司法行政业务综合统计系统、监狱建设、劳教场所建设、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等。

4.公共信息服务功能,电子信息资源除为本节点系统服务外,还将为其他节点系统服务,如提供地区、部门的基本情况,地方、部门法规,可公开的地区、部门文件等。

5.指挥调度功能,实现对突发事件上报及处理过程的指挥调度。6.多媒体信息管理功能,用于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和影像资料信息的管理。

7.本节点系统需要的专用功能,如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

(三)物理结构。各节点系统,应密切结合工作实际,充分考虑各自的具体情况,如办公自动化工作现状、通讯环境、信息源状况和人员素质等,并参照以下要求,作出具体的系统设计方案。

1.节点系统的物理结构。各节点系统是以数据处理和通信设备为核心的计算机局域网络,并辅以其他设备构成的系统。节点系统内部联网模式:

①集中式主计算机系统。数据处理、联网与资源共享能力强,操作系统安全性好。应采用两台以上的主机组网。

②微机局域网系统。投资少,见效快。适合司法行政信息系统初级阶段和于系统建设的需要。

③开放式系统。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联(OSI)要求的开放式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国际上已经逐步成为新一代信息系统的主流。

2.节点系统内部数据交换。局域网内部,数据交换主要利用电子邮件,近程用户主要利用专用信道,远程用户在使用国家主管部门指定的安全保密设备的前提下,利用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实现信息交换。

3.其他设备系统。如图像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排版和轻印刷系统等,作用主要是完善和强化节点系统的功能。

4.局域网间互联。节点系统之间,在使用国家主管部门指定的安全保密设备的前提下,利用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各局域网间的互联。

六、实施

(一)指导方针和原则。系统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高起点着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在系统建设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1.统一与分散相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在司法部的统一指导下,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制订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安排工作进度,建设相对独立的局域网络,并相互联成广域网络。

2.系统建设中,大力推行标准化,以加快建设进度和提高系统功能。

3.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应用管理并重。除保证硬件设备投资外,还必须十分注重应用软件的持续开发投资、推广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机关业务人员的应用培训等。

4.边建设,边应用,边见效。在建设中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实效,由小到大,由简入繁,分段建设,逐步完善。

5.促进信息共享,确保安全保密。系统的特点是相对封闭,一是实行联网,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二是在统一安排下实现有条件、分层次的信息共享;三是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保密技术手段,确保系统运转安全和信息保密。

6.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运用成熟的先进技术。系统建设中,各地区、各部门务必注意节约,充分利用好现有设备,运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注意近期建设和远期规划的衔接与配套。(二)进度。系统建设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完成总规划,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工作,开展内部计算机办公网络(局域网)的建设工作。开展基础软件的开发工作。

第二阶段(2002年):完成节点系统局域网建设,实现系统设计功能。部分节点系统进行局域网间互联,实现信息传递。开发部分管理应用软件。

第三阶段(2003年):全面完成各节点系统局域网间互联,基本建成在广域网支持下的全国司法行政机关信息系统。

第四阶段(2004—2005年):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建立完善司法行政系统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建成完整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体系。

(三)经费。根据系统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现行的计划财政管理体制,各地区、各部门自行解决所需建设经费。省级节点系统需要投资的主要项目是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软件开发,辅助设备(如电源、机房等),以及其他设备系统。每年还应按照实际需要,给予必要的软件开发、设备运行及维护经费。

七、组织、领导和管理

(一)组织领导。为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司法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部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制定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及技术标准;对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指导,日常工作由司法部办公厅承担。各地区、各部门要有专门机构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

(二)节点系统的管理。节点系统管理机构的职能是:

1.负责制订本系统的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与管理。

2.负责各种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3.负责组织开发本部门电子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

4.负责系统安全保密建设。

5.参与标准、规范的制订,负责标准化的执行和推广。

6.负责培训及推广应用。

7.指导,协调机关各部门信息化建设。

8.协调其他信息系统为司法行政信息系统服务的工作。

(三)技术人员。各节点系统应有与各自工作相适应的技术队伍。人员组成应考虑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合理搭配。人数应根据系统规模大小、发展状况等逐步充实。

八、安全与保密

司法行政系统的职能决定了系统内的大量信息涉密,因此司法行政系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属涉密系统,各地在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对系统的安全保密予以高度重视,在规划和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时,应同步规划落实相应的保密措施,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制度,确保系统的安全。计算机信息涉密系统的方案设计需经保密工作部门检查评估和审批,必须选择经过保密工作部门资质认定,取得《资质证书》的集成单位来建设,并经保密工作部门的检查验收(一)安全

系统安全基于运行保障条件,操作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三个方面。

1.运行保障条件。为了保证系统连续、正常工作,必须使其运行在安全的环境中,需注意做好辅助设备保障、后援设备保障,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的工作。

2.操作系统安全。选择安全的操作系统。应选择适合司法行政机关这一特定环境要求的操作系统,尽量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建立系统管理制度。必须采取最严格的措施对操作系统的超级用户权限及其口令进行管理。在条件具备时,还应对系统管理进行安全监察,以确保操作系统的严格管理与安全。

开发和应用环境严格分开。软件开发和用户应用要在不同的机器上进行,以防止开发调试过程中的不可预见原因使操作系统出现故障,影响用户使用,危及数据安全。

系统运行记录。必须对系统运行情况做尽可能详细的记录并定时分析,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

3.数据安全。存贮于各种介质中的数据,是电子信息资源的主体(包括应用程序),是系统的核心部分。确保数据安全是系统安全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数据备份。必须定时对各种数据进行备份,频度应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刷新周期和实际需要确定。介质应有两套以上副本,并存放于异地。

存取权限管理。对所有数据必须进行存取权限控制。

严防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已成为数据的主要威胁,必须依靠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与帮助,积极防范。

(二)保密。从技术的角度看,系统保密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电磁泄露发射泄密和非法入侵窃密。为防止电磁泄露发射泄密,可选用国家保密局认可的低泄露设备或电磁干扰设备,如涉密级别高且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可采取建设屏蔽室方法,以防止电磁波通过传导和辐射两种方式造成泄密。为防止非法入侵窃密,可采用中央办公厅机要局认可的加密保护技术和设备传输秘密数据。

司法行政系统计算机远程信息网络,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仍将借助国家电信公网进行网络数据传输,为此,必须采取物理隔离措施,不得直接或间接接入国际互联网。此外还必须采取软件加密的方式和硬件加密措施。根据中央办公厅机要局有关批复规定,司法行政系统密码设备的管理属部门系统管理。因此,司法行政系统的计算机数据密码机的规划、管理和安装使用,由司法部密码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同时接受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和当地机要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安全保密检查。司法行政系统计算机数据密码机的安装、开通必须经司法部密码工作领导小组批准、验收。

篇6:司法监管信息系统

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

一、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18个)

广州市安全监管局

深圳市安全监管局

珠海市安全监管局

汕头市安全监管局

佛山市安全监管局

韶关市安全监管局

河源市安全监管局

梅州市安全监管局

惠州市安全监管局

汕尾市安全监管局

东莞市安全监管局

中山市安全监管局

江门市安全监管局

阳江市安全监管局

湛江市安全监管局

肇庆市安全监管局

潮州市安全监管局

云浮市安全监管局

二、政务信息工作先进个人(28名)

陈庆(广州市安全监管局政策法规处)

郭晓(广州市安全监管局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处)章金基(深圳市应急办安全监察处)

黄捷芬(深圳市应急办安全监察处)

陈香娥(珠海市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王延溪(汕头市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黄伟(佛山市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钟才乐(韶关市安全监管局)

李水庭(韶关市乐昌市安全监管局)

彭锦华(河源市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李坚(梅州市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高迪(惠州市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陈春燕(惠州市安全监管局大亚湾区分局办公室)陈捷海(汕尾市安全监管局职业健康监管科)

陈极诚(汕尾市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田小兵(东莞市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叶扬威(东莞市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林奇(中山市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黎晓莹(中山市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刘凤玲(江门市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钟旭霞(江门市新会区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陈彦记(阳江市安全监管局)

戴石球(湛江市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黎思源(肇庆市安全监管局办公室)

高瑞雄(潮州市安全监管局综合法规科)

篇7:司法监管信息系统

介绍上海公交行业监管现状,建设行业监管信息系统的目标,系统框架,建设的`难点和关键.

作 者:徐鹏 Xu Peng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交通工程学院 刊 名:城市公用事业 英文刊名:PUBLIC UTILITIES 年,卷(期): 23(3) 分类号:U4 关键词:上海公交行业   行业监管   信息系统   建设目标   系统框架   难点和关键  

篇8:司法监管信息系统

市政公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是开放式的平台, 是未来数字城市建设和数字长春建设的基础, 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GISGPS大型空间数据库技术及无线视频技术, 构架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体系结构的全数字化的市政综合应用系统。对城市地上设施实现网格化主动巡查管理、地下一体化、数字化管理, 对市政公用产品质量实行即时的在线监控, 对突发事件实施预警预报, 监控指挥、现场处理及评估, 建设长春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实现对市政道桥、供水、排水、供热、燃气、路灯等业务管理向数字化方向转变。

2. 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的构成

市政公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包含14个子系统:供热在线监管系统、12319呼叫管理系统, 市政管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供水在线监管系统, 排水在线监管系统, 燃气在线监管系统, 照明在线监管系统, 道桥在线监管系统, 静态交通在线监控, 突发事件与应急指挥管理信息系统, 网格化管理巡查系统, 电子政务业务管理系统。

3. 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的功能

本系统开发了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中心数据库与地下管网系统, 网格花巡查系统, 市政公用产品质量在线监控系统以及将来待建设的各子系统数据实时更新交换, 保证中心数据库的权威性。同时中心数据库将覆盖城市管理范围内各行业在日常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如城市的道桥、照明、供水、排水、燃气、热力、通信、电力、公共交通等基础数据根据权限要求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各子系统共享, 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 上级与下级之间、职能管理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

4. 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的管理

4.1 加强信息平台系统运行与维护, 确保系统数据完整、准确和网络安全;完成平台系统升级和开发;负责系统数据库的动态更新和维护;对市政公用产品质量在线监控, 指导二、三级信息平台建设, 编制并严格平台的技术操作规程。组织业务培训。保证信息平台的正常运行。

4.2 通过平台及时受理市民群众、社会各界有关城市建设领域的投诉举报咨询求助。险情信息和意见建议, 协调城建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处理;及时统计、分析、汇总信息资料, 准确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报送信息, 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的民情、民意的信息。

4.3按照“十二五”全市数字化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逐步建立我市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下管网数据库, 对市政公用系统设施运行情况, 行业发展动态、企业及窗口服务质量、相关政策法规及监管信息进行采集、整理、通报与发布;对全市的市政公用地理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定时发布信息。

4.4 利用平台对突发事件实施预警预报、监控指挥、现场处理及评估;对全市市政公用突发事件和重大险情等应急抢险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调度;与二、三级平台连动;对重点、难点投诉事项及时跟踪督办。形成高效管理、反应快捷、信息通畅的城建管理网络, 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4.5 目前市政公用信息监管系统已经与气象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根据天气预报、实时动态云图、实时气温、历史气温变化对比曲线, 及时指导供热企业调整供热运行参数。

5. 未来展望

系统全部建成后将对城市地上设施实现网格化主动巡查管理、地下管网可视化管理, 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数字化管理。对市政公用产品质量实现即时在线监控。对突发事故实施预警预报、监控指挥、现场处理及评估, 建立长春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实现对市政道路、桥梁、供水、排水、供热、燃气、路灯等业务实现全方位的数字管理。

参考文献

[1]江爵伟.市政管理信息化规划的探讨[J].现代计算机, 2005 (09) .

[2]汪光焘.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J].城市档案, 2005 (06) .

[3]郝力.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标准体系建设[J].地理信息世界, 2008 (04) .

[4]李鹏, 魏涛.我国城市网络化管理的研究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 2011 (01) .

[5]王少君.建设部要求建立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J].建设科技, 2002 (09) .

篇9:司法监管信息系统

【关键词】煤矿瓦斯;远程;监管;系统

【中图分类号】F224-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126-0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某些条件较好的矿务局采用电话专线方式,实现了远程集中监测。近年来随着Internet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的矿务局也实现了基于普通网站的采用浏览器方式的监测。但是以往的这些监测都限于用文字或数字描述监测结果,显示不直观,没有空间分析功能,而基于WebGIS网站,具有GIS先进技术,通过浏览器操作直接在屏幕数字采掘工程图上实现实时实地监测和动态网络监管新技术首次在本系统中得到解决。以下将概述系统功能和主要操作过程[1]。

1 系统组成

系统的组成分地面和井下两大部分,地面部分由监控主机、图形工作站、远程终端、地面调制解调器、大屏幕、UPS和GMS测控软件包组成;井下部分主要由井下分站、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电源箱、各种配套传感器和专用信号电缆组成。

2 系统的需求分析

(1)适用多种通信协议,兼容多种分站同时运行,便于新老设备的交替。(2)采用安装位置和测点类型组合配置来确定惟一的测量点,不但使系统测点维护简单,即使调整物理通道也能保证数据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使系统数据永久保存。(3)显示页面格式自由设置,不仅显示常规的测点和相应的实时数据,而且提供测点的图标信息、变化时刻及其相关控制定义信息等,反映数据更直观、全面,满足用户多种需求。尤其在超限断电的情况下,系统自动提供点对点的相关信息,数据信息一目了然。(4)数字量显示信息一改传统系统中“开”、“停”、“断电”等死板提示,取而代之的是数字量测点类型及其提示信息任意定义,使显示数据更贴近实际,提供给用户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西南采区8108综采面的采煤机正在割煤”。(5)曲线查询操作更方便、迅速。无论是三个月的趋势还是三秒钟的细微变化,一目了然。查询时间段长度任意,查询测点任意选择。(6)系统自动统计并提供打印系统故障资料,便于指挥安排维护工作。(7)支持标准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矿内、局内联网,通过程控电话拨号联网,即使远在天边亦可随时查看系统数据。(8)具备远程维护功能。(9)动态图形显示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工控组态软件设计,图形页面由监控机房统一管理,通过网络共享[2]。

3 系统基本功能的设计

(1)监测低浓甲烷、一氧化碳、风速、高浓甲烷、温度、压力等环境参数。(2)监测风门,设备开/停状态和皮带运输机的开停等各种开关状态参数。(3)每个分站与中心站通信,受中心站控制,执行中心站的各种控制命令,并将分站的各种监测参数传送给中心站。(4)分站(包括电源箱)能独立工作,实现自动报警、断电等控制功能。(5)在不超过电源额定负载的前提下,可以接人8个模拟量传感器,8个开关量传感器,最多可以输出8组控制信号。(6)符合矿井环境需要,耐压,耐腐蚀,防潮和密封。(7)模拟量输人口即可以接频率型、电流型、电压型模拟量传感器,也可以接开关量传感器。接人类型只需在中心站通过软件定义即可实现。

与已往的模拟示意监测或表格监测显示截然不同,本系统能够在数字采掘工程图上十分直观地实地显示监测分站和传感器及控制设备的真实位置,实时实地显示监测数据与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控制状态,煤矿安全状态一目了然,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快速解决问题。

从传感器的分布位置和实时监测数据,右侧窗口直观显示传感器监测状态、报警状态和控制设备开停状态。可同时对数字矿图进行各种操作,如放大缩小和与各种其它图层叠加进行各种安全分析。能够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编辑数字采掘工程图和移动传感器,始终保持最新位置状态。可以以图形方式实时监测单个煤矿的全部传感器的工作情况以及井下设备的工作状态。在图上能够看到每个传感器当时的瓦斯浓度大小和设备的开停状态,具有瓦斯超限时有铃声报警的功能,通信中断有相应的显示。首先点击“在线监测”链接,然后在下拉框中选中要监测的煤矿,点击“启动监测”链接[3]。

4 煤矿瓦斯远程自动监管信息化系统的实现

为确保矿井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安全、可靠和正常运行,必须做好监测监控系统的使用、调试和维护等管理工作。在使用装置前,必须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调试合格后方可使用。每隔7天必须使用校准气样和空气样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对瓦斯传感器进行1次调校,其他传感器也应按使用说明书要求定期调校,使各项指标符合规定[4]。

井下监测员必须24小时值班,监测装置发生故障时应及时处理。在井下处理故障时,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并填写故障登记表。在井下无法处理时,应在24小时内更换。在处理故障期间应有安全措施。各种装置在井下连续运行6—12个月,须将井下部分运到井上进行全面检修。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信息处理的管理工作 为了充分利用矿井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信息资源,及时发现井下安全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中心站每班必须有1名值班员值班。值班员应认真监测终端机屏幕所显示的各种信息,详细记录累计各部分的运行状态,负责打印监测重点日报表:接到警报(或断电)信号及事故警报,应立即通知通风调度、生产调度。

②值班员组长必须对当日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写出主要情况、问题及处理意见的书面报告(日报),送通风区(科)长或工程师批示后报送矿长和总工程师审阅,并定时向矿务局通风处汇报。

⑧矿长、总工程师应经常通过终端了解并下安全情况、调阅计算机存储的资料,更好地指挥安全生产。

④矿通风部门负责人应经常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分析、研究矿井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数据,结合井下采掘动态,掌握瓦斯、自然发火等变化规律,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论

煤矿瓦斯远程自动监管信息化系统在网站浏览器上实现实时监测,为集中或分布式全方位监测与管理提供了可能,为监测信息的高度共享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徐超,刘辉辉,邹伟.浅谈我国煤矿瓦斯抽放技术[J].山东煤炭科技,2010(02)

[2] 朱红汉,刘祖飞.煤矿瓦斯治理关键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2011(02)

[3] 郑伟.煤矿瓦斯安全自动监测与报警系统研究[J].科技风,2010(04)

上一篇:县委宣传部二○○四年度宣传思想工作总结下一篇:市长在民政会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