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2024-06-13

杜甫草堂园林特色(精选6篇)

篇1: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杜甫草堂的建筑布局、山水以及植物配置的特色之处,通过园林造景营造诗意的境界。

一、杜甫草堂的简介

杜甫草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现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而修建的博物馆。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创作诗歌240余首,经过1200多年的演变,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现已发展成为占地300余亩的集纪念性祠宇,民居,园林为一体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二、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中国园林往往注重展示某种内涵。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境交融。杜甫草堂的园林艺术,以其特殊的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和匾联题咏所形成的诗情境界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既有杜甫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园林造景所形成的魅力,两者合而为一、相辅相成,极具特色。

(一)建筑布局――移步换景,以小见大

杜甫草堂园林建筑有机地结合了民居与祠宇的特点,既体现出纪念性园林的庄重肃穆,又不失诗圣故居的清幽淡雅。结构上风格各异,以小巧雅致见长,移步换景;色彩上青砖素瓦,粉墙丹柱;建筑风格上接近民居,穿斗木构,质朴自然;空间处理上采用对比的手法,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多角度借景,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草堂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变,有厅,堂,台,亭,楼,槛,轩,祠,廊等。草堂主体建筑在空间上形成“照壁――正门――大廨与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的格局,既打破了固有的空间关系,改变了纪念性祠堂的单调刻板,同时增加了景深的层次。照壁作为序景,在草堂建筑群与郊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含蓄感。正门设计简洁素雅,大廨建筑均衡稳重,以左右月洞门与东,西两侧的回廊连接,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穿过大廨到达整个建筑群体量最大的主厅诗史堂, 诗史堂打破了“序景――起景――高潮――结景”这种传统园林布局手法,并不作为整个建筑群的高潮,而是作为过渡空间,由此更好地推动高潮即工部祠的到来。经柴门之后便最终到达整个建筑的高潮工部祠,由于高潮后移至中轴线末端,因此结景的营造也相当精妙,通过空间的呼应与视线的渗透,形成一个中心院落,三个结景点即碑亭,茅屋,水槛的总体格局。整个布局严整,左右对称,庄严而不失稳重,体现出传统祠堂园林的特色。碑亭,茅屋和水槛构成了草堂的三个重要的景致,与主题建筑遥相呼应。工部祠及其东西两侧的水竹居和恰受航轩构成一对称院落,工部祠往东可观古楠掩映下拙朴厚重的少陵碑亭,向南则遥望诗圣的茅屋故居,向西则借竹影中若隐若现的水槛,巧妙地构成空间上的借景对景,构图上的均衡,让人自然地从纪念杜甫的肃穆环境中,过渡到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中,手法自然不露痕迹。

(二)叠山、置石、理水――山水寄情

古人称水为园林的灵魂,中国古典园林自古有着“无水不成园”之说。园林的选址以依山得水为贵,大多选址在水系流经之处或者靠近水系的地方, 杜甫《卜居 》诗曰:“浣花溪水水西头 ,主人为卜林塘幽 ”。由此可知,杜甫浣花溪草堂的选址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将草堂修建在浣花溪边,顺应了我国古典园林依山即西岭雪山,傍水即浣花溪的自然风水格局,草堂园内所见之水,均全部引自浣花溪,形成西,中,东三个方向跌宕起伏,绿水绕园流动水系,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园内水景呈散点布局,各水景之间辅以细流,迂回曲折,形同自然,水光波影,相映成趣。步人草堂正门,左右两潭碧水涟漪,森森翠竹,苍莽高楠,繁荫掩映,小桥流水,呈现出惬意的诗意空间。茅屋故居景区四周竹篱柴扉,清溪环抱,真实地呈现出“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等杜甫所描绘的诗意景象。位于草堂园内北面的唐代遗址水系,水中以石筑堤,水系由远至近,由上而下,形成了多层动态水景。草堂园中西北角的梅园挖湖叠山,挖出的泥土叠积于工部祠西侧,形成两座土山,并按清代草堂石刻图,在土山上复建了“春风啜茗台”和“襄香亭”。茅屋故居西侧在原有土山基础上堆砌而成的景点“西岭”,依据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以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将只可遥望的西岭,微缩于自然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如一幅真实的中国水墨写意画,景深而意远,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园中茅屋景区内置石数处,竹林深处,楠木林中,青石板路旁,小径尽头,水槛边等,有聚有散,有挺有卧,有仰有伏,以少胜多,上面镌刻着杜甫流芳千古的诗作以及后代学者对诗圣杜甫的评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梅园观景台旁,置石与植物,水体组景,三者互为补充,植物使石与环境融为一体,石在植物的点缀下随意自然,水在石的衬托下更显轻盈,明澈,水石相依之境,令人流连忘返。

(三)植物配置――花木寓意

园林花木是杜甫草堂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杜甫对此花费的心血远远超过一般文人。杜甫对浣花溪原有植物按照自己的审美观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善于辨别园林植物,剪除荆棘和杂乱无章的不良树木,对于优质花木予以保留。如《高楠 》曰 :“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铺,接叶制茅亭。落景阳犹合,微风韵可听 ”。《绝句漫兴》曰:“舍西柔桑叶可拈 ”。柔桑可养蚕制丝,可食以度饥荒。楠木是我国南方生长的高大乔木,或可入药,长大时参天蔽日,能为人遮风挡雨乘凉,杜甫对其怀有特别的感情,钟爱其古朴,苍劲,深沉。“倚江楠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等都是杜甫咏楠树之词。不幸的是,公元761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 把这株古楠连根拔起。杜甫悲痛地吟出:“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 !”表达了诗人对古楠的钟爱之情。后人为表达对诗人的缅怀和景仰之情,明清两代在草堂内广植楠木,至今已茂密成林,苍翠葱葱。如今园内主景配景及大片林区,遍植楠,竹,银杏,伴植香樟,榕树,柏树,罗汉松等高大常绿乔木,并点缀梅,桃,桂,玉兰,海棠,紫薇,山茶等植物;在林下空间种植多种灌木如三角梅,杜鹃,栀子,绣球,迎春,丁香等;水中植荷莲;园内地被皆用麦冬,由此营造草堂园林古雅幽翠的自然境界。在工部祠前的院子内,种有腊梅、罗汉松、桂花、茶花、紫薇等花木。这些花木配置得当,疏落有致,春夏秋冬,花开不断,为工部祠肃穆静谧的氛围,增添了几分清丽脱俗的意趣。分立于祠前阶下的两株罗汉松,据传已有二百多年树龄。这两株盘曲参天、苍翠的古松有如巨伞,其浓荫蔽日,亦十分引人注目。 竹,坚韧挺拔,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喜爱的植物,并赋予他高尚的品德。杜甫生性喜竹,在草堂寓居留下的诗作里,不乏大量描写竹的佳句,如“笼竹和烟滴露梢”,“自沙翠竹江村暮”等。今之草堂,不论是以竹造景、借景、漏景、还是用竹点景、框景、移景,风格多种多样。《园冶》里所描述的“结茅竹里”,“竹径通幽”,“竹篱夹道”等数种竹类造景手法,无不遍及草堂园林。草堂花径是草堂中最具特色的景致,幽静深长的红墙小径长约百米,宽约四米,行走在其中,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似乎凡尘的纷扰都隔在了红墙之外。竹种以绵竹,慈竹为主,竹高约十一二米,竹梢自然倾斜弯曲 , 形成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竹径两旁筑有朱墙黛瓦,竹林在朱墙之后越墙而出,倾泻而下,红绿相间,极赋予诗意。

(四)匾联题咏――诗意境界

草堂园林的匾联题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园内散布的题景,刻石,匾额,对联,木刻等,集文学、书法、诗画于一身,赋予园林以诗意化。而园中景观又寄情于诗画,情景交融,起到点景、深化和引发艺术联想的作用,使园林景象与思想内涵得到了高度的升华,产生深远的诗意境界。草堂园林每一重建筑上都悬挂有历代名人留下的匾联题咏,不仅文字隽秀,书法精妙,精练含蓄,内涵独到,回味悠长。这些都是草堂历经沧桑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展现西蜀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行进于此,倍感思绪万千,心灵得到了洗涤,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三、结语

草堂园林,质朴清幽,恬静淡泊,古雅自然,其独特之处在于草堂所营建的诗意园林空间,疏而不失犷,简雅而不陋,其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相互渗透,相互融汇,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是纪念性园林建筑与景观结合的经典之作,只有加大相关人员研究的深度,才能使其得以真正延续和保存。

篇2: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草堂

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五古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不忍竟舍此,复来S榛芜。入门四松在,步淹蛑袷琛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篇3:成都杜甫草堂景观美学鉴赏

1 从景观美学特征分析草堂之美

1.1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契合

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雨水充沛。蕴育了丰富的植被, 保存着众多的生物物种。杜甫草堂地处成都浣花溪旁, 浣花溪是大江或者清江或外江流经成都西郊的一段别称, 其虽称“溪”, 在唐代时候却江阔水深, 现在浣花溪淤塞的河道已经被疏通, 溪中再度呈现出绿水盈盈, 波光粼粼的生机, 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有古建筑群, 包括古民居, 祠宇等, 还有古道, 古桥, 石刻, 书画题记, 名人踪迹等。

人文景观融合在自然景观中, 点缀和渲染了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作为人文景观的背景, 映衬出人文景观的美, 使其相互契合, 构成草堂秀雅无论、林塘清幽的景观特点。

1.2 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草堂多处景观设计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比如说草堂茅屋景区, 即茅屋主景写实, 具有清晰美的特征。而河流, 山川, 林塘等则虚拟, 营建出一种诗意的氛围。再者, 成都被称为“雾都”, 由于草堂古树枝繁叶茂且密集, 雾天里草堂就披上了一层面纱, 若隐若现, 具有朦胧美的特点。

草堂的清幽、古朴、典雅, 是草堂清晰美的表象, 草堂的虚幻, 若隐若现是草堂模糊美的表象。清晰美与模糊美多数情况下相互交织, 相互变化, 而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

1.3 历史文化与景观环境相互协调

草堂多数景点的设置, 都是参照于最能代表诗人故居风貌和最能代表诗人情操的诗句。设置力求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的重现诗人当年的生活和创作环境, 挖掘其文化内涵并融入景观。另外草堂里广泛收集了有关杜甫的文物与资料。更有在考古发掘原址上建成的唐代遗址陈列馆, 使杜甫草堂的优美园林景观愈发显出历史的厚重感, 站在唐代民居陈列馆里, 面对着那来自诗圣杜甫那个遥远时代的真实场景, 的确可以好好的抒发一番思古之幽情。

2 从景观审美要素分析草堂之美

景观审美要素很多, 主要从感觉, 想象, 理解, 情绪, 情感几个方面来谈。

第一, 从感觉力方面来说, 感觉力因个体的差异而异, 文化层次越高对美的感觉力就越强。草堂确实很美, 这是每个旅游者在身处草堂之后都能感觉出来的, 但是这种感受是可以分深浅的, 比如地学旅游者对草堂的美的感受力可能更深。

第二, 从想象力层面来说, 草堂许多景点都是根据考究诗人在诗歌中的描绘来重现的。设计者也会通过想象诗人生活的场景来设计, 游览者更会通过想象身临其境。想象能使旅游者联想到具体的事和物, 通过现实与想象的对比, 给人以美的回味。

第三, 从理解力方面来说, 例如, 要解释草堂茅屋真的就是杜甫的故居么, 杜甫的茅屋肯定无法保存一千多年呀, 现在的茅屋建成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这个我们就必须知道茅屋来源的历史依据是杜甫的240首诗作, 我们也得去了解这些诗作的涵义。

第四, 从情绪力方面来说, 杜甫看到草堂美景创作了大量的诗作, 这是情绪力的一种典型表现。因此, 对旅游景观的高质量的欣赏, 往往就是那种情化为景, 景流于情, 情景交融的“审美情绪力”的高度体验。

第五, 从情感力方面来说, 例如我们多次到草堂没有厌倦之感, 实质为情感所致。我们觉得对草堂生情, 是由于某种熟悉的情怀, 可能是对故乡, 故土的一种眷恋之情, 也可能是对草堂的喜爱之情。

3 从园林景观要素赏析草堂之美

在以上杜甫草堂旅游景观美学特征和审美要素分析的基础上, 下面带大家欣赏草堂景观元素的美。

3.1 草堂建筑之美

草堂的建筑格局还兼具了纪念祠宇和居家庭院的风格特点, 于庄严中透出亲切, 于整齐中生出变化, 把纪念祠堂与诗人旧居风貌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建筑物的体量相对较小, 结构亦较简单。草堂的建筑物, 在体量上非常接近于民居, 而丝毫没有宫殿、寺庙等建筑那般恢宏、轩昂的气势, 如中轴线第四重建筑柴门, 面积还不到20 m2, 檐柱高不过3 m, 檐口距地面仅2 m多, 确实与民居建筑相近。

从结构来看, 草堂建筑均以川西地区民居通常采用的木质穿斗式结构为其整体框架, 只在两山面砌墙, 前后或为敞厅式, 或砌成半桩墙, 其上再以图案简洁的传统花窗和门来进行封闭。由于建筑空间不高, 故在室内不装天花板, 裸露梁家。这些, 都与成都地区的传统民房相差无几。因建筑体量和结构与民居相仿, 草堂的建筑群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产生了至今仍是诗人故居的亲切之感。

建筑不加装饰与雕琢, 朴实无华各处建筑, 从上到下, 基本上无装饰物, 屋顶均以小青瓦覆盖, 四檐角都平直而不起翘, 不以常见的宫殿寺观之飞檐。楹柱、门窗漆以羊肝红, 梁架用土红涂刷, 山墙则以粉白覆面。如此青顶、褐柱、粉墙的建筑群, 坐落于庭院之中, 掩映于浓绿之下, 显得格外赏心悦目, 饶富诗意。

3.2 草堂植物之美

草堂的植物大多数是根据杜甫诗歌中所吟咏的种类来种植的。据杜诗描绘, 草堂园林其中最盛者为绿竹, 各类树木花果有:榉木、杨树、柳树、榆树、松树、柏树、棕树梅、橘、橙、梨、花红、桂花、菊花、荷花、菱、梅花等。草堂中的竹子种类并不多, 但是植物营造追求意境。草堂中种植的最多的一种竹就是川西本土常见的慈竹, 慈竹一般成簇拥状种植, 下部密集, 竹梢会自然向周边弯曲形成伞状, 弧线优美。在清风的吹拂下更显活泼, 富有动静交融的韵味。

园内的主要花木, 都是选用当地的本土植物, 比如楠树、竹子、梅花、荷花、桂花、海棠、杜鹃、茶花等等。本土植物的种植更具有适应性, 使园林景观与自然达到一种契合和沟通, 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草堂的园林层次也是非常丰富的, 各种植物形成的层次都具有个性, 如高耸的楠木, 青冥苍翠;簇拥的竹, 清幽秀丽;零星的梅, 朴素高洁;成片的荷花, 雅致纯洁, 等等, 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各个层次相互融合, 相互映衬, 使整个园林显得优雅而生动。

3.3 草堂山石之美

草堂内的山石并非像中国古典园林山石具有“透”“瘦”“漏”的特点。杜甫草堂中的筑山置石的理念继承的川西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杜甫草堂的山多为土山, 用土堆叠起来的山体较石山来说更容易在山体上形成植被景观。所以, 杜甫草堂的山体上一般种植着较多的树木, 形成一种自然山林的景象。草堂的石一般放置在山体的山顶, 山脚和起承转合处。一方面为山塑型, 另一方面起到点缀的作用。采用的材料都是本土的材料, 如青石、卵石、砂石等。自然的山林, 本土的石, 营造一种亲近自然、古朴乡韵的美。

3.4 草堂水体之美

草堂处于浣花溪溪水西头, 院内引浣花溪水入园, 深幽古朴, 展现了川西乡村的田园风光。草堂的水体以沟渠的形式贯穿整个园区, 又以池塘的形式汇合。池塘分布在园子的西部、东部和中部。园内采用了古典园林里的“掩”“隔”“破”的理水方式。水体设计为自然式风格, 池塘的驳岸采用自然式的驳岸设计, 并在池中建“岛”。植物点缀于驳岸与“岛”之上, 再有鲦鱼水中丛游, 描绘了一幅田园的自然风光。

草堂的美在于它的自然、草堂的美在于它的诗意、草堂的美在于它的文化底蕴、草堂的美在于它的乡土人情。杜甫草堂作为川西园林的典型代表, 体现了“古雅清旷、飘逸乡情”, 在造园上独具诗意, 这也正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质。同时它又具有川西乡土风情, 给人以亲近, 让人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周维扬, 丁浩.杜甫草堂史话[M].成都:四川出版社集团, 2010.

[2]吕琼梅.杜甫草堂园林艺术分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篇4:拜谒杜甫草堂

这里是一方神圣的土地,这里安厝着不朽的诗魂。诗圣一生颠沛流离,即使栖身在浣花溪畔的这座草堂时,也仍不时被饥寒所困,被风雨所欺。在饥寒交迫中,怒号的秋风将诗圣赖以栖身的草堂破坏殆尽,面对“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惨景,诗人没有凄凄惨惨戚戚,而是吟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让人心灵震颤的诗句。这种大慈悲、大胸怀、大境界,震古烁今。他的《三吏》、《三别》,他的《哀江头》,他的《望春》、《白帝》,无不渗透着诗人对社会祸乱,战争灾难,以及官吏横暴,皇帝昏庸的无情揭露和批判,无不包容着对苦难中的人民群众的深深同情与悲悯。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囊括了他所有的不平和愤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熔冶着他炽热的爱国孤忠;“欲填沟壑惟流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抒发他在穷绝窘境中,不为困穷压倒的豪迈气概。他是一位文化英雄,他一生都在赞美着、褒扬着、歌唱着正义和善良,他一生都在呐喊着、揭露着、控诉着暴戾和邪恶。杜甫者,真英雄也!

面对这位“万间思广厦,一谏失微官”的英雄,面对他凝聚天地间的豪气,敢于为血雨腥风、饥寒交迫中的百姓控诉、呼号,试问,今人几人能比?

“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冯至语)。因为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脉,还彰显着文人的良知和胸怀。

杜甫草堂现已是规模庞大的园林式建筑,有着近百间多样建筑,园内挖有池塘,搭有藤架,植有繁茂的松、柏、榕、楠、梅、竹各色树木,密荫匝地,绿彩婆娑,微风习习,颇如人意。但是草堂呢?草堂哪里去了?尽管我知道那座标志时代见证的茅屋不可能久经千年而不衰,尽管我知道草堂的原貌不可能历经千载而容貌不改,但我仍然为草堂的湮灭而感到极大的遗憾和悲哀。毕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满园里不是飘逸着氤氲的诗香,承载着冲天的豪气,充盈着大仁、大爱的人文情怀吗?

篇5:游杜甫草堂作文

先说万佛楼吧,万佛楼共四层,每层都有一些建筑。一层:写的是著名的人物像:李白、孟浩然等等。二层:讲的是古遗物。三层:讲的是珍贵的遗物的碎片,很珍贵的。四层:我最喜欢四层了,因为四楼可以敲钟,我敲的“咚咚”响,可好玩了

再讲盆景园:盆景园里有许许多多的植物,有桃花、柳树、樱桃、荷花、枇杷,等等,盆景园里还有许许多多的花和树,可好看了。

我们说说茅屋故居吧,茅屋故居里有:书房、厕所、卧室、客厅,书房里还有书呢!

大雅堂里有诗人的塑像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和其他大诗人。

浣花祠里有千千万万朵荷花,里面有一些树木可好看了。

一览亭和水竹居关门了,我们没去。

篇6:杜甫草堂小学作文

从北大门进去,沿着石头铺成的小路前行,就来到了第一个景观——“水榭”,水榭旁一方池水被茂盛树木包围着,池水清凉,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水榭停留片刻,再往前走就到了“一览亭”,这是一座三层宝塔形古建筑,“一览亭”的砖砖瓦瓦都十分陈旧,但亭子却非常坚固,也十分气派。从一览亭向西,就到了诗圣文化园。这里有杜甫的生平介绍;杜甫与李白相对而饮的蜡像;杜甫的千古名篇;还有名人游览杜甫草堂时的题词......在文化园中留连,仿佛自己身处唐代,让我感到了杜甫诗的韵味。

经过“恰受航轩”、“诗史堂”、“柴门”,终于来到了一直梦寐以求的地方——杜甫草堂。这里全是茅草屋,经过第一座时,我们原以为这就是杜甫草堂,结果导游告诉我们,这是杜甫的邻居而已,我想这可能就是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所描写的黄四娘家吧。我们继续往前走,终于来到了杜甫草堂。推开咿呀作响柴门,眼前就是杜甫家的小院,整个小院被葱郁的树木所包围着,显得十分清幽,这古朴的院落仅仅在电视中见到过。从木门而入,径直向前,就走进了杜甫草堂正中的堂屋,堂屋里有一张小桌子,上面还放着杜甫看书的蜡烛,堂屋的左边就是杜甫的房间,房间里摆放着一张梳妆桌,一张矮小的椅子,一张宽大的床,还有旧的衣柜。右边是他小女儿的房间。这时候我感到了杜甫那段既贫苦,又幸福的时光。

上一篇:1、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案下一篇:农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