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软实力强化路径分析论文

2024-06-13

体育文化软实力强化路径分析论文(精选10篇)

篇1:体育文化软实力强化路径分析论文

体育文化软实力强化路径分析论文

随着高校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体育活动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地位日益得以提升。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高校体育课的完美补充。学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活动,不仅增强了体质、陶冶了情操、娱乐了身心,还亲身体会到了体育的快乐,对体育的态度不断改善。体育社团的管理得到加强。学工部进一步加强了体育社团的管理,使得社团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社团管理的无序和混乱。各所高校还积极鼓励组织风格各异的体育社团活动来满足不同成员的需求,并支持体育社团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努力扩展大学生社团的活动空间。随着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成功举行,学生对体育社团的认同感得以提升,激发了对体育参与的热情。各高校体育社团在大学校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北京奥运会举办时曾和多所高校共同举办奥运会项目,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促使各个高校更加重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

河北省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借此机会各高校也努力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竞争力,通过成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加大体育赛事的宣传力度,增加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课外体育活动机制,加强学校运动队的建设,有效整合了各项体育工作,构建和谐的体育活动氛围。高校体育赛事不仅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育活动的窗口和亮点,举办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高校的体育赛事能够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而且通过体育赛事成功举办可以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品牌。通过学校体育环境的变化,增加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肯定。学校举办的各种体育赛事构成了校园体育赛事环境,它会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自觉养成一种锻炼的习惯,为终生体育思想奠定基础。体育比赛宣扬公平公正的精神,有一系列严格的比赛规章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来调节、控制和引导比赛和人际关系。参与体育赛事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相关人员等,都必须遵守比赛的规章制度,尽心自己的职责。体育比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

体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兼容性的不断增强,多样化的体育文化学术活动将会成为河北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特色。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河北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物质保障,完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健全规范的体育规章制度是高校体育文化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校园体育文化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是一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准则,是体育文化活动得以正确、健康发展的保障。高校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根本。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人们的体育行为,它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体育行为文化构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在提倡大体育教育为主、体育技术教学为辅的体育教育理念的同时,促进打破班级、年级的俱乐部等形式的体育教育方式。在改进时间、长度、高度等量化考核评价时,倡导引进学生的`参与评价,实施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在改变阶段评价基础上,实施学段整体评价。只有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才能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环境的形成。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方面。丰富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非常有利。大学生体育文化艺术节———新型的高校体育文化组织形式,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其旨在扩大参赛人数,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从参与竞争中体验体育带来的乐趣和体育精神。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中提炼出来的反映体育文化活动特征的一种文化积淀,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价值观念和文化成果的总和。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处于高校体育文化的主导地位,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影响着每个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形成的思想品质,并成为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总之,在新形势下,强化河北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多维功能的发挥;有利于高校优良的体育风气的形成;有利于高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有利于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篇2:体育文化软实力强化路径分析论文

一、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大环境下的价值阐述

(一)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构成及特点

所谓的软实力其是相对于军事、科技、资源、经济等硬实力而言的,其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精神文明建设、国际影响力等文化因素。河北省大力倡导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强省的建设。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环境特点:实现了体育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体育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体育、体育活动与文化的融合。

(二)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环境功能

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其也是衡量一个省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对体育基础水平、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体育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以及体育文化发展的条件保障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考核的。

(三)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大环境现状

河北省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就其体育文化软实力在大环境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就比如在地域体育文化发展中不平衡、政府没有明确的定位、体育文化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机制制约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而正是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发展。

(四)体育文化软实力培养的原则

加快发展体育文化产业,这是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河北省也在不断地晚上体育文化发展战略体系。积极宣传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精神,将体育文化渗透到社区组织中,从而牢固构筑体育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基。

(五)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意义及目标

就河北省而言,加强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助于提高其在全国的竞争力,这也是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河北省也在不断地扩大其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并通过体育制度决策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力扩大群众的参与度,通过对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来更为清晰的认识体育价值、体育情感、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等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

二、凝造河北省体育文化软实力环境的路径

河北省文化软实力其注重人们基本文化权益的更好保障,为了使得社会文化生活更为多彩,体育文化宣传要以身体锻炼活动为媒介,并秉承促进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来培养全民健身意识的一种社会文化文化教育过程,这也对河北省的体育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挖掘和提炼体育文化精华,构筑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由于体育项目是多种多样的,而体育文化也具有广泛性,要想使得体育文化真正的渗透到人们的心中,就需要对体育文化的精华进行挖掘和提炼,并选取一个或多个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运动或是优势项目来进行文化的宣传,就比如一提到沧州,我们就会想到这是武术的发源地,而保定也因为每年都会举办空竹节而闻名,邯郸有国际太极拳大会等,这些都是立足于城市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并发展区域特色,创新体育文化品牌,从而更好的构建和完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二)充分发挥体育政策制度导向作用,明确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方向

体育政策制度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倡导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需要不断地完善体育政策,深化体育制度改革。体育的发展与体育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而体育文化的贯彻落实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督,从而实现政策贯彻与执行两者的统一。

(三)加大经济投入,提升体育文化教育科研水平

体育文化软实力环境的凝造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这也决定了体育文化软实力发挥的空间。加大对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并不断地提高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能力,这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在营造投资的软环境中,还需要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市场的重点开发,不断提高消费需求,采用创新型的体育市场营销手段,这也能够不断推进河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文化教育科研,这位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续支撑。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利用科学的方法来促进体育科研的进步,将体育文化深入到科学研究当中,这也是立足于发展优势产业,学校、企业和政府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大对体育文化科研项目的培养。

三、结束语

篇3:体育文化软实力强化路径分析论文

苍溪自西晋太康置县, 已历1700多年, 是中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红色革命老区。从历史积淀中凝练特色, 在改革创新中铸就品牌。时至今日逐渐形成了以“五抓五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单位文化建设格局。

抓好党建文化建设, 提升核心价值理念。省委书记刘奇葆强调“要把文化建设融入到机关党建工作中去”。国土部门党建文化立足于建设先进文化, 继承优良传统文化, 引领群众文化, 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在工作中我们“四个着力”为抓手:一是党建文化建设着力于重塑远大理想信念;二是着力于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三是着力于提升精湛业务技能;四是着力营造团结进取氛围。在方式方法上, 我们注重建立健全制度, 规范工作秩序。因此, 我局在党建工作方面, 按照“好制度、严执行、求实效”的标准, 结合《党章》、《党组工作条例》, 制定和完善了党员的教育制度、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 实行刚性管理硬约束, 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秩序。我们本着“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干部需求相对应、与全面发展相对接”的原则, 以“联帮带”、“三正”教育、公正廉洁执法教育整顿、争先创优等活动为契机, 积极开展教育谈心和思想整顿、专家讲座、演讲、研讨、举办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效果良好的活动, 帮助干部开阔视野, 拓展思维, 提高党员干部整体思想素质, 营造机关学习文化氛围, 树立机关新形象。

抓好土地文化建设, 提升守土为民责任意识。土地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土地又以不同的地貌形成了人不同的聚落, 以不同的环境构成人不同的生存文化。人们在利用土地资源的时候, 会产生崇地、敬地、爱地、惜地的心理, 产生合理利用土地的自觉意识, 这种意识如能被长久坚持下去, 就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很宽广的生存发展空间。建局以来, 我局每年充分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 宣传土地矿产资源保护, 营造出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的文化氛围。通过发动干部职工广泛参与, 在宣传国土、保护资源的同时也对土地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深入地理解, 使之成为干部职工认同和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筑牢了守土为民责任主体意识。

抓好人际文化建设, 提升道德影响力。以讲诚信、讲礼仪、讲忍让、讲理解、讲宽容为重点, 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加强和谐人际建设。在家庭, 以“讲平等、重亲情、促和睦”为重点, 充分利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 开展“共话亲情友情、家庭和睦兴旺”主题教育活动。在岗位, 以“讲协作、聚合力、促发展”为重点, 组织开展“和谐团队”创建活动, 加强内部团结, 凝聚发展合力。在社会, 以“讲礼仪、守秩序、促和谐”为重点, 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强化公共意识, 遵守公共秩序, 树立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公民道德意识。

抓好廉政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感召力。充分利用局网站、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宣传工具在传播廉政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广泛宣传反腐倡廉政策法规、工作成果和先进典型事迹, 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 在参与互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结合本部门实际, 突出重点, 组织开展各类符合机关特点的文化活动, 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使机关干部职工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通过访贫问苦以居位思为、用权思廉, 使广大机关干部在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体悟、探究、思考和积累, 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的危害, 增强忧患意识。开展读廉政文章、看廉政电教片、写廉政体会的读书思廉活动, 使干部职工加深对廉政文化、国土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逐步形成以“八荣八耻”为标尺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环境。建立个人廉政档案, 设立廉政监督信箱和举报电话, 聘任行风监督员, 开展“国土行风建设万人评”活动, 接受社会监督。发掘身边涌现的勤政廉政典型, 积极向媒体投稿推荐, 彰显国土精神, 突显国土风采。

加强服务文化建设, 提升服务水平。2011年苍溪县国土资源局政务窗口被评委全省国土系统唯一的示范窗口, 这是长期以来我局“内抓质量, 外树形象”, 是国土文化建设的成果。长期以来我单位一方面抓好窗口质量管理, 树立“窗口”形象, 调整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开设特事特办“绿色通道”等都有利于提高“窗口”形象。另一方面, 抓好耕地保护、环境保护、用地审批申报审核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加强首问责任制、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制度、重大信访案件分析等制度的检查监控, 让国土服务的大质量贯穿保护保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同时, 严格执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认真学习公务礼仪知识, 在社会交往和实际工作中做到施礼有策、施礼有体、施礼有形, 树立国土人的良好形象。开展“群众满意的国土窗口创建活动, 树立先进的执政理念, 增强机关活力, 提高机关绩效, 实现由管理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的转变, 营造团结向上、奋发有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规范工作行为, 创新管理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和渠道, 经常听取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 及时改进工作。

文化总是来自于基层, 又回归基层;来自于群众, 又引导和鼓舞着群众;来自于发展, 又潜移默化的推动着发展。持之以恒的文化创建让我局获得了丰硕成果。我局被评为全国国土系统唯一的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 被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被中共广元市委授予“为民服务创先十佳群众满意单位”, 被省厅、市局评为国土资源目标管理一等奖。

篇4:体育文化软实力强化路径分析论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高校;路径

从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文件中确立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在此期间,我国一些高校分别办出了各自的特色,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北京大学的乒乓球队、武汉理工大学的篮球队等。这些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高校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而且对这些高校软实力的整体提升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对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及其对高校软实力提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不容小视。

一、软实力、高校软实力与竞技体育软实力

(一)软实力

软实力一词是由美国著名学者Joseph Nye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既包括军事、科技、经济等硬实力,也包括了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等软实力。他认为软实力是能够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这些无形力量资源关系紧密。国内学者对软实力较具权威的界定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1]。

(二)高校软实力

与国家综合实力一样,高校的综合实力也囊括了软实力和硬实力。对于高校软实力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有:申小蓉认为一所学校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在的品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有文化[2]。彭凤仪认为大学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精神、文化、制度等要素相互作用所体现出来的综合力量[3]。胡凯认为它是指每一所高校整体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维护本校利益、实现本校战略目标、推动学校进步和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包括:根植于民众心中的大学精神、独具匠心的办学理念、丰富精彩的校园文化、独具魅力的自身特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卓有成效的育人氛围。

(三)竞技体育软实力

竞技体育软实力是一种隐性的、强有力的能力。苗治文等人认为竞技体育的软实力是指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具备的竞技体育的思想与文化的吸引力、价值标准与政治制度的感召力以及人性修炼与精神文明的影响力等内在的、人化的综合竞争能力。由此可见,竞技体育软实力是一种精神力、一种凝聚力或是一种吸引力。高校竞技体育软实力集中体现在高校竞技体育文化和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以及高校竞技体育训练竞赛等方面。

二、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对高校软实力提升的积极效应———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武汉理工大学特色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带动效应。武汉理工大学篮球队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大学生参与篮球活动和比赛。第二,社会效应。武汉理工大学武术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并多次夺得佳冠,且在中南地区也多次夺冠。第三,明星效应。武汉理工大学篮球队培养了一批校园篮球明星,如刘佳、刘久龙、代怀博等人,这些明星不仅是校园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人物,而且吸引了广大球迷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第四,交流效应。武汉理工大学篮球队与台湾艺术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展开了广泛的交流活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对提升高校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在高校软实力提升中开展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路径主要有三条:其一,树立品牌意识,打造高校独具特色竞技体育文化。每一所高校的竞技体育资源都是有限的,唯有集中力量办特色竞技体育文化,形成品牌效应,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影响力,使其能够更好服务于高校软实力的提升;其二,大胆创新,改革高校竞技體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畅业已成为高校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改革现行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畅通运行机制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有效举措;其三,重视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与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只重视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建设而不注重宣传和推广,那么,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所产生的效果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要想提高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建设对高校软实力的积极影响作用就必须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既要抓好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建设,还应抓好高校特色竞技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基金项目: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12027)

参考文献:

[1]苗治文,李伟,李勇勤等.中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及其提升路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874-876.

[2]申小蓉.对高校软实力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209.

篇5:体育文化软实力强化路径分析论文

6月22日,公司结合市公司统一要求,全面启动文化墙的推广工作。

公司在文化墙内容的设计上,更好地诠释了文化落地工程,特别是在贯彻国网公司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精神要求的同时,融入了的实际,特别是遴选了部分公司开展活动的图片,这既是对公司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公司干部职工的鼓舞。

一是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在公司系统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四统一”的观念,组织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的穿透力、影响力和震撼力,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二是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塑造人。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方式,把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落实到企业规章制度和员工的行为之中,融合于公司发展目标和经营管理。

篇6:体育文化软实力强化路径分析论文

提出“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概念,分析其文化功能.“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是一个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和发展,以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友好交流和互利合作为主题,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目标,以创新理念为内核、对外开放为发展方向、国际化运作为外在表现形式,相互关联、由内而外发生作用的.新的观念系统,发挥着制度推进力和文化推进力的功能.

作 者:何颖 HE Ying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刊 名:钦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2(1) 分类号:G05 关键词:中国-东盟博览会   文化系统   软实力   文化功能  

篇7:体育文化软实力强化路径分析论文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积极利用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重大基础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队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各项“硬实力”发展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奈在他的著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对“软实力”作出了进一步规范,他提出“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ZW(]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

[ZW)]奈把文化看做是“软实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认为文化是一种可以和政治、军事相提并论的,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发展起巨大作用的因素,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特殊地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下面笔者将就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进行阐述。

篇8:浅议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软实力和硬实力发展不均衡,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蓬勃发展, 但是与经济发展的辉煌相比, 我们在国际上缺乏知名的文化品牌, 文化企业力量弱小, 文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 文化软实力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对文化软实力发展重视不够, 一切为GDP, 所有资源、政策都向经济发展倾斜;二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 政府对文化企业统得过死、管得太宽、干预太多, 导致文化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 对传统的文化资源开发不够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了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但是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远远不足, 并且现有的开发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年来, 我国传统文化频频被国外开发和抢注, 如: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率先申遗, 我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被美国好莱坞拍摄为电影风靡全球, 我国古代英雄人物故事被日本改造为动漫进军全世界, 反观我们国内, 非物质文化传承越来越难, 大量文物古迹被人为破坏。产生上述现象原因:一是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规划, 难以发挥文化资源的整体优势和核心优势;二是对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只注重眼前利益, 盲目地开发, 不注重长远利益;三是对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缺乏前期论证和社会效益的宏观考虑。

(三) 多样性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体系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西方文化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断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一些年轻人不过春节过圣诞节、不过中秋节过情人节, 传统文化越来越被淡化;个别官员腐化堕落、学术腐败、社会道德沦丧等种种不良现象严重冲击了传统道德和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究其原因是: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力和统领力不足, 导致其他文化的强势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二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缺乏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态度, 未能很好地做到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开放吸收与创新发展。

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合理路径

(一) 突出文化生产力的作用

文化生产力指的是创作和制造文化产品及提供文化服务的社会能力, 它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是突出文化生产力的作用。首先就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文化生产力在当代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其次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生产力包括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而政府在这其中就是要做好文化体制改革, 即对于文化事业要定义好其公益属性, 加大人力和财力通入;对于文化产业建立健全相应配套的管理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 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提高文化吸引力

一直以来, 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没有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更是没有把握好这些“文化价值遗产”的价值。首先是要认识传统文化即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值得欣慰的是, 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媒体都意识这一点, 如小学教育中加入三字经、对联等传统教育, 媒体开展“中华成语大赛”“百家讲坛”等节目, 但是, 我们在其中不要搞穿奇形怪状的衣服、行跪拜礼等形式化教育或者参杂着炒作、传销等其他利益的活动。其次是政府应主导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只有各级政府才能有效地协调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升统领和整合多样文化的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化的今天, 只有不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整合多样化文化的能力。首先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增强全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其次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整合和统领多样文化。一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 在多元中树立统领和主导地位, 引导社会成员自觉认同、维护社会的主流价值。

总之,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党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伴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更要抓住这难得的契机, 真正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问题, 就现阶段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路径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篇9:体育文化软实力强化路径分析论文

摘 要:辽宁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改革几年来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要与在“十二五”末期辽宁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目标相比,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为此要特别发挥政府、文化企业组织和社会等多个主体对提升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关键词: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提升;政府;文化企业组织;社会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29-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我国在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方面提升显著并成为支撑起中国崛起的主要基础。相比之下,我国在以文化为主要代表的软实力的提升方面则要相对滞后得多。为此,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于文化兴省,辽宁省委和省政府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指出:要继续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促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努力建设文化强省。与国内的一些文化强省相比,辽宁省的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它的特色文化软实力不强,因而在充分挖掘已有的各项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辽宁仍然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这对促进辽宁省经济的转型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辽宁文化改革“成果处处开花”,文化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2009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辽宁设立了中部城市群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区。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313家,其中21家经营性出版社和65家新华书店和67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全省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此外,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先后整合了辽宁省中部7城市报业资源,组建辽宁中部城市群报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新闻内容的一次生产、多次出版、多渠道发布。同时,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网吧连锁经营,建立了新型政府管理网吧有效模式,利用广电网络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前3年、节省近90%资金,实现对1.1万个行政村、6万个自然村(屯)、100万户农村家庭的覆盖[1]。

“十二五”末期,辽宁将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力争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发达省份行列,“十二五”时期,也将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伴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量的扩大和质的不断提高的要求下,以及辽宁在国内和东北亚地区的影响不断扩大,与“十二五”任务的要求相比,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一)辽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各界达成共识的“辽宁精神”

由辽宁主流媒体《辽沈晚报》发起的辽宁精神大讨论,引起了各界辽宁民众的广泛参与,大家从各个角度提出诸如“开拓、创新、奉献、务实、乐观、包容”等。虽然都有对辽宁人品格的诠释,但不足以包含对全辽宁的精神诠释,并且没有进行系统的凝练和广泛的传播。而带有时代特征和引领功能的新时期辽宁精神将能够成为凝聚全体辽宁民众的力量,激发全体辽宁人民建设的热情,对辽宁的未来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辽宁文化形象整体感觉不突出

辽宁本身兼具老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古都的双重身份,然而,代表二者的文化形象都没有呈现出它们特有的风范。对于老工业基地,虽然人们淡忘了工厂林立、烟囱冒烟的情形,但是就以刚刚建成并向市民免费开放的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来说,即使它气势恢宏,能够展现新中国工业文明历史以及铁西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但是对于民众来说,吸引力并不强,人们参观参与的欲望不很浓烈,希望以此作为辽宁特色文化的名片,感召力还不大。就历史层面的文化形象来说,“一宫两陵”应该是辽宁历史文化的很好注释,但仅能代表辽宁的清文化历史,不足以概括整个辽宁的历史蕴藏,而辽西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虽已在申遗过程中,却不为人们所熟知。

(三)辽宁的文化产业实力还有待加强

近几年来辽宁的文化产业虽然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辽宁提出要在“十二五”末期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5%,而北京、上海文化产业的所占GDP比重已经远远超过支柱性产业标准。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北京GDP比重的12.3%;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0亿元,占上海GDP比重为9.6%[2]。

(四)辽宁的文化品牌还不够响亮

文化品牌包括文化的活动品牌和文化的产品品牌[3],是一个区域文化产出能力的表现。辽宁在该方面的表现是: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开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1)”公布,辽宁的文化产业生产力指数排在第五,这一指数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投入水平;而在产业影响力指数方面,辽宁则未进前十,这一指数是从产出的角度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效果。目前辽宁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刚刚起步,还没有在国内国际叫得响的本土文化品牌,还要提高培育文化活动和产品品牌的自觉性。

(五)植根于民间的辽宁人文生态状况令人不容乐观

辽宁大地经过十余年的治理改造,虽然城乡面貌和自然生态环境有了深刻的变化,但依然能够感受到辽宁人热情有余、过于粗犷豪放、过于散漫慵懒,而少了一些温文尔雅,沉静内敛。特别是在消费主义至上的社会环境下,辽宁人的书卷气息明显不足。未来要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展示辽宁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它的外在表现与影响固然重要,然而构筑起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打造独特的有良好素养的辽宁人的气质还应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二、提升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路径

(一)发挥政府在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作用

1.打造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所谓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就是辽宁特色文化对辽宁民众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等即辽宁民众对本地区的文化认同及带有辽宁特色的文化形象的树立。

(1)辽宁要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在精神层面,政府需要融合各方的智慧尽早凝练出带有辽宁本土特色的辽宁精神

这一精神是辽宁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既反映辽宁人风貌又能带领辽宁人继续开拓未来的精神航标,是凝聚辽宁各界群众思想的有力武器。有了各界达成共识的辽宁精神,辽宁地区的民众就会有自己的精神归属。之后,政府应利用掌握的强势媒体尽快对这一精神加以传播。这不仅对已经在辽宁大地上奋进的人将起到激励作用,对于辽宁外部的群众也是一种鼓励和吸引。

(2)在物化层面,要让民众能够感受到辽宁的独特文化气质,提高民众对辽宁的文化认同,政府应该加强各种文化节的建设

在欧洲,每年都举办上千个文化节。文化节向民众和艺术家提供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民众建立与分享丰富文化遗产的意识,从不同层面加强欧洲认同感[4]。

辽宁的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文化节的主题也应丰富多彩。目前,经过多年积累,辽宁省已形成了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沈阳)动漫电玩博览会、大连服装节、阜新玛瑙节、岫岩玉石节、锦州古玩节等节会[5]。但政府尚可将其他独具特色的各种文化如清文化、冰雪文化、民国时期奉天城的民风民俗文化以及老工业基地独有的制造业文化等,开发为各种文化节。政府需要做好传播工作,吸引民众广泛参与,并且要注重文化节的内涵建设,提高其艺术上的品位,打造高质量的艺术节,使其不仅在辽宁家喻户晓,进而辐射东北,影响全国。

(3)不断丰富辽宁地区文化底蕴,塑造辽宁特色文化形象

辽宁特色的文化形象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文化形象,既拥有历史的深刻质感、老工业基地的别样风采,又应有英模人物的精神与东北艺术的风情,任何单一的层面都扛不起这个重担。政府特别要通过举办十二运的契机,充分运用媒体、民众等向各界传播辽宁的“一宫两陵”、红山文化遗址、铁西工业文化遗址等,在社会上大力弘扬郭明义精神以及推动郭明义爱心小分队向全国拓展,将辽宁的文艺院团活动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

2.对辽宁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予以支持和保障

(1)形成稳定的文化产业融资政策,促进辽宁特色文化产业的进步

辽宁省政府推出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积极推进具有辽宁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构建了以辽宁中部城市群文化产业综合示范区和大连、丹东沿海沿江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区及辽西特色文化产业区三大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形成了以演艺、娱乐、动漫、文化旅游等行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到2011年底,辽宁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比2010年增长33%[6],照此速度,在《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在“十二五”末期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5%,且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度平均增幅不低于20%,文化产业成为全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这一目标有望实现。

但在欣喜之余,还必须认识到目前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截至2011年末,辽宁省金融机构文化体育娱乐业信贷余额为88.9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0.4%。而省内绝大多数文化企业还未能实现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或发债等方式进行融资[7]。为此,政府应完善相应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可以鼓励多种元素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信贷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融资担保中介机构以及鼓励文化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等[7],以促进辽宁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实质性进步。

(2)培育特色文化市场,鼓励各种辽宁特色的文化市场主体不断涌流创新

如本文之前所述,辽宁进行了中部城市群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因而培育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文化市场,如演艺市场、报业市场,催生了辽宁演艺集团、沈阳演艺集团、沈阳杂技集团、辽报集团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市场主体。但是在其他特色文化市场的培育以及文化市场主体的创新方面还有待加强。以广播影视市场为例,辽宁的强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在中国电视市场,向来有央视、湖南卫视两家分庭抗礼,其余卫视各自为战的传统。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风云变幻,以及湖南卫视收缩战线,主打90后市场,市场格局才渐渐有了变化[8]。辽宁卫视应该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抓紧在此市场有所作为,打造辽宁特色文化的风格,推出辽视的精品栏目,打响在全国的知名度,尽早占领这一市场。另外在电视剧市场,辽宁的清文化资源已被各地抢先应用,为此辽宁必须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文化这另一巨大的电视剧题材资源,推动诸如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天歌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影视剧企业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工业题材电视剧,在层出不穷的古装、谍战、穿越、宫斗、伦理等剧种中突围出来。

为了培育这些文化市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各种机制来实现辽宁特色的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创新,比如设立工业题材电视剧创作基金,为辽宁卫视的精品栏目投入更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等,这样就能为辽宁文化软实力建设真正添砖加瓦。

(3)持续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资金与人员支持

除了在文化产业方面发展给予的支持之外,政府在公益文化事业方面给予了巨大的投入。近些年来,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强劲势头以及由此带来的辽宁省的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使辽宁省从公共财政中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非营利性的文化公益事业有了更大的可能。目前,辽宁已经完成了省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4个单体工程的建设,将在2013年全运会前交付使用。这四大文化场馆总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服务全省、辐射东北的科技、文化展示交流中心,并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设施最先进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场所之一。未来辽宁省艺术中心也将在浑南新城开工建设,该项目包括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含辽宁儿童艺术剧院)、辽宁歌舞团、辽宁歌剧院、辽宁芭蕾舞团的剧院和艺术学校等。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和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特别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在省一级的各种展馆建设基础上,各市、县级政府也在加强基层地区的公益文化事业的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到2011年底,辽宁省新建乡镇文化中心和综合文化站累计821个[9]。

(二)发挥文化企业组织在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文化产业要真正做强,成为辽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文化企业组织必然担当起重任。

1.文化企业组织必须强化文化产品品牌意识,摒弃传统观念

一直以来,辽宁有不少文化产品获得国内国际大奖,但在推进这些文化精品走向市场转化为效益时,效果不理想,表明文化企业虽然重视艺术创作,却轻视市场研究与生产,品牌意识不强是根本原因。辽宁省在2012年9月评选出了首届文化产品十佳品牌,刘老根大舞台、万达影城、七星影业、天幻杂技、大青雕塑、圣亚海洋世界、宝泉玉雕、依巴赫乐器、大族冠华以及杨记玛瑙上榜,它们无疑是辽宁文化品牌的排头兵。通过十佳品牌的评选,对于文化企业对文化产品品牌的建设是有推动作用的。但是要打造既有实力又有影响力、既叫响国内又能打入国际主流市场的精品品牌,还需要文化企业自身有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不断进步的精神。

2.文化企业要提高文化产品品牌的品质,需要文化产品创意不断

要打造优秀的文化产品品牌,必须关注产品的内在品质。品质不仅在于产品本身,还包括它的促销方式或营销渠道以及定价策略以及是否科学等,所有这些品质的要求都是以文化企业能够实现不断的创新为前提的。

以“辽宁省文艺院团改革成果展演周”活动[10]为例,这次活动中各文艺院团均推出了新鲜的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例如辽宁演艺集团的晚会《春满辽河》、大连杂技团大型新编历史杂技剧《霸王别姬》——国内首部杂技版《霸王别姬》,沈阳杂技演艺集团的《天幻Ⅱ——太阳鸟》,鞍山演艺集团的大型文艺晚会《走进春天》等。除此之外,在促销方式上,各院团采用赴其他城市交流演出的方法,既让观众看到了新的艺术形式,赏心悦目;又让演员面对了新观众,愈加激情迸发。在价格方面,普通市民仅仅花10元钱,就可以观看晚会《春满辽河》。正是由于这些文艺企业不断追求品质的创新,它们自身的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辽宁省演出收入突破了4亿元,同比增长了24%[11];品牌的特色也愈加突出,沈阳杂技演艺集团的《天幻Ⅱ——太阳鸟》演出订单已排到了2014年,辽宁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末代皇帝》不仅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开幕式上惊艳全场,还被文化部列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重点项目之一。

希望更多的辽宁文化企业以这些文艺企业为榜样,充分挖掘自身的实力,打造品牌的特色,为辽宁的特色文化软实力增添更绚丽的色彩。

(三)发挥社会各界群众在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

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除了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保障与文化企业的支撑作用,全社会范围内的民众也应在其中起基础性作用,成为主要的实践者。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对于该地区在外部产生的影响不应小视,如四川成都地区民众的平和、温顺特性、江浙地区民众的开拓与勇于闯荡的精神等,他们的这些特性已经转化成为当地的文化软实力,令这些地区非常具有吸引力,成为更多的外埠民众所关注的区域。

而就辽宁民众的特点而言,由于地处北方,天气寒冷,人们向外探知的欲望不及南方强烈,多年形成一种慵懒、随意的性格;热情有余,缺少儒雅气息。这种民风民俗虽已形成,但其中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其他地域的人员流入,辽宁民众原有的一些性格特点也在不断稀释、变化,另外伴随着老工业基地的不断振兴与成熟,必将形成一些更优质的内涵:既积极探索又能保持已有的热情,既开朗大方又不失温文尔雅。不断成熟的民众必将为辽宁建成独具魅力的文化软实力增添更多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辽宁省文化体制改革整体推进成果丰硕[EB/OL].东北振兴网.

[2]李志豹.文化产业迎来升级契机[N].中国企业报,2011-10-20.

[3]陶伯华,朱平锋,冯树洋.无锡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EB/OL].无锡市党委中心组学习网,[2010-05-06].

[4]欧洲各色节日塑造文化认同[N].人民日报,2012-05-15.

[5]李克瑶.辽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打造一批强力市场主体[EB/OL].光明网,[2012-08-29].

[6]蒲若梅,等.辽宁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综述[EB/OL].东北新闻网,[2012-07-03].

[7]刘振全,袁迪.金融助力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N].金融时报,2012-10-26.

[8]新华娱乐.“浪漫”VS“夫妻”中国式家庭伦理剧的回归与突进[EB/OL].新华网,[2012-03-23].

[9]蒲若梅,等.辽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建设综述[N].辽宁日报,2012-07-04.

[10]袁艳.辽宁文艺院团交流展演:你帮我搭台我为你捧场[N].中国文化报,2012-07-24.

篇10:职教集团软实力提升路径的构建

摘 要:本文从职教集团软实力内涵出发,分析了目前职教集团软实力学术与理论研究的现状,探讨了提升职教集团软实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广西经济贸易职教集团为例,提出从精神力、制度力、政治力和文化力四个方面构建了职教集团软实力提升的具体路径,以期为职教集团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教集团 软实力 提升 路径 构建

课 题:本文为广西“十二五”教育科学重点立项课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职教集团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编号:2011A0017)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职教集团软实力的内涵

1.职教集团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同时,明确指出职教集团化办学仍是今后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点方向。在这种形势下,职业教育越来越强调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强调资源共享、统筹兼顾、合作共赢,走上了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的道路。职教集团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所谓的职教集团,是“以有效利用各方资源,实行优势互补,集合各方成员单位,包括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团体组建的集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就业等为一体的联合体,它是实现系统培养,提高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有效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一般而言,职教集团顺应了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时代要求,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校企共赢为基本准则,以一所或多所职业学校为核心,以教育教学、科研为主要活动的非营利组织,具有共建、互补、共享、多赢的特征。

职教集团的组建与发展,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适应职业教育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有利于及时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有利于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

2.职教集团软实力

“软实力”的概念,来自于国际政治学研究,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他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分为“软”、“硬”两种。硬实力是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体现出来的看得见的物质力量,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统称为“软实力”。

职教集团软实力,是该职教集团生存或发展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是该集团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团成员在长期的实践与发展中共同形成及创造出来的非物质性成果,是职教集团不可或缺的重要资产。它既包括集团的办学理念、集团特色、团队精神、组织架构、集团发展模式和集团品牌,也包括了集团文化、制度、价值观等等,具体体现在精神力、制度力、政治力和文化力等方面。

二、职教集团软实力研究现状

1.学术层面

近年来,我国职教集团发展迅猛,数量与规模都不断扩大。它作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实现共赢的综合性社会组织,不仅表现为有形的物质性资产和硬件设施,也表现为无形的精神因素及软环境氛围。但就目前职教集团发展的实际而言,绝大多数职教集团往往重视前者,忽视甚至漠视后者。如职教集团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对职教集团的概念、性质、类型、办学机制、校企合作,均有较为深入的论述,角度涉及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但对于职教集团软实力的研究,则显得相当少,如集团制度、内涵发展,则只在职教集团实践的理论探究中稍有涉及,但当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为“职教集团软实力”时,查询无直接成果。

2.现实层面

从笔者的调研结果来看,许多职教集团运行不畅,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策和法规不健全,集团化办学各方的合作基础不扎实,基本上都是一个松散的实体;在实际操作中,对责、权、利的规定非常模糊,各方没有建立长期、稳定、共赢的合作机制,大多是不规范、短期、低层次合作,深度、广度明显不够,成效不尽如人意;企业积极性不高;职教集团的章程的实际运作上,对集团成员普遍没有约束力,几乎没有成员可以据此向没有按照章程约定自觉履行义务的成员主张任何的权利等。同时,对于创办历史较为短暂的职教集团而言,集团文化很大程度等同于校园文化,故缺乏特色,难以体现集团的品位和社会影响力。

综合以上种种,我们不难发现:职教软实力的学术研究如此之少,是否可以理解为大多数职教集团研究的侧重点和成果不在于此呢?或者说,软实力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只是申报时的佐证材料、写总结的高大上口号,抑或是职教集团的发展过程中摆设的花瓶呢?另一方面,职教集团的不断重视及壮大,与集团的运转脱离章程,缺乏监督、缺乏激励、竞争机制和协同效果的矛盾日益激化。提升“软实力”说得容易,却难以落到实处。

三、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职教集团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硬实力可以用一个相对具体的指标数字来衡量,易于认识和把握,而软实力则不易用数字化指标去衡量,它隐于内涵建设之中。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教集团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职教集团成员中许多牵头的学校成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通过三年的建设,办学硬件和办学规模等硬实力均明显增强,并以此带动职教集团其他成员在理念、品牌、制度上的更新与完善,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从而进入了内涵建设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同时,软实力体现着职教集团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发展潜力。对于创办历史较为短暂的职教集团而言,集团文化很大程度等同于校园文化,故缺乏特色,难以体现集团的品位和社会影响力,因此,软实力建设还能沉淀集团文化,成为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2.职教集团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提升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职教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依靠软实力创造出来的。有竞争力的职教集团并非单纯体现在利益、权力上,还体现在她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力、机遇和希望等方面。职教集团所占有的资源较丰富,但如果缺乏整合与合理的运用,无计划,无监督,即软实力不够时,硬实力也很难得以彰显。换而言之,只有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意识、特色意识、创新意识,着眼于自身独特优势的挖掘,打造和提升软实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与增强职教集团社会影响力的需要

当职教集团准确的定位、先进的理念以及品牌等软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也越发明显,对内表现为向心力、凝聚力、执行力和归属感,而对外自然而然产生辐射力、扩张力和吸引力。这种良性循环,给集团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实用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职教集团自成立之日起,就是探索、发现、总结和创造的场所;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系统”。要运用职教集团的品牌魅力,吸引、培养一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努力构建“资源整合、有序竞争、以人为本、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如集团涵盖了职业教育的中高职教育、岗前培训、业务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学历证书等,形成了人才培养、考证与培训的无缝链接。同时,职教集团现有的职教资源,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小批量的需求,且能对企业人才的需求进行预测,使得“私人定制”式的学习制度成为可能。

四、职教集团软实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为了职教集团更好的发展,本文以广西经济贸易职业教育集团为例,从职教集团的制度力、精神力、政治力和文化力这四个方面入手,积极寻求对策,为更好地提升职教集团软实力探索一条更为顺畅、更加开阔的道路。

1.精神力:准确定位,凸显核心的集团理念

精神力,是职教集团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也是职教集团整体精神面貌和特性的集中体现,包括集团的文化观念、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以及精神风貌等,是集团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作为软实力建设的源泉,精神力能激发职教集团成员对集团的目标、工作准则等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有益于形成强烈的凝聚力,体现出集团内个体与整体的高度一致性。同时,精神力还是衡量职教集团水平和建设发展趋势的根本尺度,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处于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并将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广西经济贸易职业教育集团是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由广西银行学校牵头组建成立的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培训、就业指导、教育科研为一体的职业教育集约化团体,实行理事会制。该集团坚持以促进广西经济贸易业快速发展为目的,以诚信为本,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行业为支撑,以企业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以教学、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形式,提出了以“合作交流、共赢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引领、协调、共享、服务”为工作重心,以“依靠政府、依托企业、服务社会”为工作思路,汇集和融合现有资源,构建跨区域、跨行业、多渠道的办学体系,使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为广西乃至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经济建设提供中初级技能人才资源,旨在为广西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由于该职教集团涉及金融、财会等相关领域,因此还具有专门性、融合性、社会性和地域性等特征,所以在兼顾以上精神力建设的同时,集团理事会还必须要有经营管理的理念。也就是说,要把集团当做企业来经营,这样,不仅能解决集团运行的经费问题,还能增加集团的吸引力,促进校企合作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2.制度力:内外兼修,形成规范的集团制度

制度力,即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基础形成的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制度提供的是框架性约束,是支配整个职教集团运行的“游戏规则”和行动框架,具有预期功能、激励功能、宽容功能和妥协功能,兼顾集团理念、规则、组织和设备这四个方面。

如以章程形式组成的广西经济贸易职教集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磨合,克服了成立之初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各方以合作项目为载体,很难实现人、财、物等的有效融合,也难实现权、责、利多方共赢的效果的弊端,完善了广西经济贸易职业教育集团章程(20100104),提出了集团组织架构,明确集团的中长期目标、发展规划以及集团文化,细化集团的规模目标、质量目标、师资目标、办学目标和就业指导等,做到成果可视化、可量化,可检验,可评估;明确各成员之间的责任、义务与地位,健全理事会,明确职教集团法律主体地位,建立一个基于社会分工协作的高效组织和管理结构,将传统的职教集团自上而下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转变为增值管理模式;建立跨职能部门,并将决策权下放至各任务组,从而形成一种灵活、自主、创新的工作模式。同时,大力发展网络化和信息化,消除集团成员之间沟通不畅、决策缓慢的缺陷,互通有无,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宣传职教集团品牌,公开使用集团品牌的统一标识和冠名,树立集团良好形象,保守集团商业秘密,维护集团合法权益;最后,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并对管理内部的统筹、系统服务、资源整合、标准化建设、信息管理、资金管理等管理过程和结果随时进行监督和评价,以确保管理体系落到实处,进行顺畅。

3.政治力:与时俱进,整合人财物等多方资源

政治力包括组织力和公关力。

组织力为内因,即职教集团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密切程度。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集团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职教集团影响力越强,就越能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推动职教集团跨越式发展。因此,集团内部成员要发挥优势,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狠抓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运用优势项目,切实加强院校合作、企业合作,资源共享,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将职教集团做大做强。

公关力为外因,即政府、社会、企业和校友等支持的能力。职教集团规模外延、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模式转变,都取决于集团内或集团外行业、企业乃至区域内外的参与程度和支持力度。职教集团在成立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与政府各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与职教政策;与社会团体之间进行必要的沟通合作,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兄弟院校跨校合作,跨校选课、共享师资、设备、网络与图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挖掘校友资源,激发校友的热情,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从而节省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4.文化力:突出特色,塑造一批职教集团品牌

职教集团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品牌的过程。一般来说,职教集团的发展既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也要依照职教集团理念,坚持地方特色,打造出较有声誉和影响力的职教集团品牌,辐射和带动地方经济。

职教集团虽然起步较晚,但它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如以三段培养、以强带弱的“海南模式”;院校合作、行业引领的“江苏模式”;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海南模式”;还有“山东模式”、“京、津、沪”地区职教集团模式等,这些均为品牌效应的典范,值得借鉴和推广。

广西经济贸易职教集团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主打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牌。发展过程中,该集团持续更新集团理念,树立品牌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主动适应社会要求,同时,利用好职教集团的名称或者组织机构、标志以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这种无形的资产,不断地发挥作用,便能给职教集团带来许多实质性的附加值,形成真正的品牌效应。当然,打造品牌形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突出特色,持之以恒。

五、小结

职教集团软实力提升,既是理论问题,同时又是实践问题,它既能存在于无形之中,对集团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可以具化为管理模式和文化范式,发挥着切实而具体的作用。由于软实力形成的周期比较长,易变因素也多,各环节丝丝入扣,有机结合,因此不能靠单纯的叠加和空想取得,这也就要求职教集团本身在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当尽力打造和维护这一核心竞争力。只有硬实力与软实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为职教集团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动力,才能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明.商业服务业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

上一篇:用好食安法 成就新发展下一篇:领导干部讲党课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