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内容

2024-06-12

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共8篇)

篇1: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1、分析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建构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分工方法。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内容

(一)目前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漫无目的。另一种情况是对大家都能直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学习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内外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篇2: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内容

1、课题立项申请书

2、批准书(立项证书)

3、课题方案(具体每个阶段的研究计划每个阶段的总结)

4、过程性资料(材料与课题要具有相关度):

★围绕课题展开的调查报告、方案论证、开题报告、阶段报告等; ★围绕课题的学习材料学习体会;

★围绕课题的研究课实录或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教者自我反思、课堂评价表、光盘、图片、影像资料;

★教育教学效果测查情况,检测评价试卷、问卷及检测所得的一些数据资料

★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全部观察记录、调查材料、测验统计等。★课题组成员所写的课题小结、随笔、案例分析、课题组成员所获得的荣誉。课题组成员撰写的经验总结、发表的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刊物封面、目录、文章级别、文章)、获奖论文(注明级别、等次)、撰写的专著。

篇3:西周时期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研究

一、西周时期的家庭礼仪教育

周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并认为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在, 《礼记·大学》中就明确提出了“欲治其国, 先齐其家”的观点[1]35。家庭教育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学龄前婴幼儿和青少年全体, 其实施教育活动的主体是祖父母、父母、兄长和家庭教师等。

在《礼记·内侧》中详细记载了从“子生”及至“十年, 出就师傅”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礼仪规范。对青少年在家中所要实行的行为礼仪也有明确的规定, 其中包括梳洗打扮、向长者问好、打扫居室以及起拜等。女孩的教育与男孩相比, 有很大的不同[1]36。《内侧》中有详细记载, 记述了女孩“十岁不出”, 在女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有关“妇道”的内容, 从言语谈吐、着装打扮、行为修养、性格脾气以及生活实际操作等方面, 对女性要学习的相关礼仪作出了严格的规定[1]37。同时, 周人还注意到了胎教的重要作用。例如, 周文王的母亲, 在知道有了身孕之后, 便“不视恶色”“、不听恶声”“、不出恶言”。家长不仅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也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焦点。由武王的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文王身教的实效。在家庭教育中, 家庭教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礼记·内侧》中记载孩子降生以后, 在诸人中选取能够带给孩子“温、良、恭、俭、让”以及宽容、孝慈等优秀品质的人, 其中家庭教师排在首位。此外, 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还表现在家庭中所举行的如冠、寿、婚、丧以及祭祀等各种礼仪活动[1]38。

二、西周时期的学校礼仪教育

西周的学校在商代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 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其中国学又分为两个阶段, 即小学和大学。小学又细分为两种:一种是贵胄小学, 建立在宫廷附近;一种是一般小学, 建立在郊区。大学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立在周天子都城里的大学, 成为“学宫”, 因其建立在辟雍的四门, 又称之为“辟雍”。天子有时会来这里泛舟或射箭, 因此有人也称大学为“大池”或“射庐”[2]55。这类大学同时也是养老、祭祀以及举办其他各种典礼的重要场所。另一种是设立在各诸侯都城里的大学, 称为“洋宫”。关于西周时期的乡学, 说法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 在西周时期, 天子都城、诸侯国都以及郊区都建立了各级学校。

西周学校礼仪教育的客体及其教育内容。西周时期所设立的各级学校, 基本上都是专为贵族子弟服务的, 教育的客体主要包括士子与国子的贵族子弟以及部分平民子弟。有时候, 天子也要到大学“承师问道”。士子, 指周朝天子以及各诸侯国的太子。国子, 是指王公贵族的子弟[2]133。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 《师氏》中有明确的记载。对于国子教授三德, 即至德, 使之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敏德, 使之严于律己、信守承诺;孝德, 使之明晓逆恶。教三行:孝行, 以侍父母;友行, 以尊贤良;顺行, 以敬师长。《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中记载, 保氏为国子教授礼仪, 讲授礼、乐、射、驭、书、数六艺以及朝廷之容、宾客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丧纪之容与祭祀之容六仪。其中, 射也作为一种礼仪。同时其还要学习宾、军、吉、凶、嘉五礼。《王制》还记载, 司徒还研修六礼, 以节民性。其中六礼, 是指冠、祭、飨、婚、丧、相见六种礼仪。在西周时期, 教授礼仪知识的老师还有国老以及庶老。礼与乐密切相关, 相辅相成, 行礼离不开乐。《礼记·文王世子》中指出, 乐修外。只有礼乐并行, 才能使其成为一个恭恭敬敬、温文尔雅的人。大司乐、大小胥等作为乐师系统的官员, 都承担着在学校教国子乐舞的责任。《大司乐》中记述, 大司乐以乐德、乐语以及乐舞等教授国子。乐师掌管着小学教育。《春官·乐师》中记载, 乐师教国子小舞。其中, 小舞是指在年幼时学习的舞蹈。除了礼、乐之外, 国子们还要学习射、御、《诗》、《书》等内容[3]79。

关于西周时期学校礼仪教育的入学年龄与学习内容。由《礼记·内侧》中对入学年龄以及相应的学习内容的记述中, 可以看出, 儿童在儒学的最初几年学习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礼仪与知识技能, 过了13 岁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乐舞等较难的内容。到了20 岁行冠礼之后, 开始学习专门的礼仪制度, 其间, 还要继续学习乐的知识。这种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学习难度的做法, 非常符合教育规律的发展。从《大戴礼记·保傅》中我们可以看出, 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洒扫、应对以及进退之礼;明白一些处友、事兄、事父以及事君之道;知晓一些饮食之节、礼仪之则以及相对简单的基础文化知识[3]156。其中说到的“履小节”就是指学习并实践洒扫、应对以及进退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的礼仪。

西周学校礼仪教育的教学方法。西周的学校有不同的场所、层次与科目, 学制长且具有定期的考核措施, 因此, 其课堂教学比较正规。在西周的各级学校中, 学习内容多, 涉及范围广, 因此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只有实施大量的实习与实践活动, 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西周时期各级学校非常注重实施情景教学法, 使学生们置身所涉情景之中, 真切地感受相关的礼仪知识, 以此来增强教学效果[3]212。情景教学法主要通过学校不定期举行的各种典礼活动而开展, 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直观、生动且亲身参与其中的礼仪教学形式。西周的礼仪教育是遵循着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进行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西周时期, 学校对国子们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对于迟到的学生, 小胥会惩罚他们饮酒, 对于在乐舞训练中表现不认真的国子, 小胥会对其进行鞭笞。《礼记·学记》中记载, 当时已经出现了专门用于体罚学生的教鞭。可见, 西周时期的学校对于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 有一套非常严厉的惩罚措施。

三、西周时期的社会礼仪教育

社会教育, 是指官府通过下发政令以及所倡导实施的礼仪, 对社会民众进行劝谕、诱导, 以实现教化的目的。社会教育中的有关礼仪与学校中的礼仪教育联系密切, 它既延伸了学校的礼仪教育, 同时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实践证明, 这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 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官府下发的教谕。西周时期, 凡是天帝、周王和官府下发的政令或言论, 统称为“教”。《周礼·大灾》中详细记载了大司徒的职责范围。其中一项职责便是借助六行、六德与六艺“三物”教化万民。大司徒还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习惯的居民实施“十二种教育”, 而且还要在每年的正月初一, 为王侯公卿宣布教典。而小司徒的职责是在每年的正月, 结集属官一起观览悬于象魏上的教典, 并督促他们积极执行[4]99。《周礼》中, 任职于地方官系统的官吏一般都承担着教化民众的责任, 因而被统称为“教官”。而掌管着天神、人鬼与地示之礼的官吏则被称为“礼官”, 隶属于春官系统。社会中的“教官”与“礼官”, 分别起到了教化与普及知识的作用。“九嫔”是设立在宫廷之中, 专门教育嫔妃的女官, 教授嫔妃如何按照礼仪侍奉天子。西周时期, 在社会上举行的不同规模的典礼形式异常频繁。西周时期的典礼有以下几种。射礼, 包括大射、宾射、乡射与燕射。军礼, 这种礼仪比较繁琐, 出征前、出城后、踏上征途时、行军途中以及凯旋归来时祭祀过程中入太庙的仪礼等, 划分比较细致, 要求比较严格。军事化教育与训练, 包括专门的训练以及普通的军事演习。祭祀礼仪, 包括祭祀山川、天地与鬼神等。人生礼仪, 诞生礼、冠礼以及婚丧礼等。通过社会中这些频繁的典礼活动, 为西周民众的礼仪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实践性基础, 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对礼的学习与接受[4]192。

从西周时期礼仪教育的形式中, 我们可以整理总结出这一时期礼仪教育的特点, 即受到王室的高度重视;从小抓起, 将礼仪教育贯穿于孩子成长过程的始终;礼乐结合、全面发展, 综合提高学子的综合素质;注重实施情景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完成。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形式及其呈现出的特点, 对当今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政府要深刻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实施的迫切性, 花大力气建立健全礼仪教育制度体系, 及时出台学习礼仪的相关政策, 营造良好的学礼氛围, 鼓励人人学礼仪、讲礼仪。从娃娃抓起, 实行终身教育。将礼仪教育贯穿于孩子的整个求学过程中, 并注重胎教以及做好学生毕业后的有关礼仪的再教育工作, 使礼仪这一系统工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修养的终身教育项目。注重礼仪教育和道德教育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倡导礼仪教育的外在形式结合道德教育的内在塑造, 全面提升全民的道德人文素养。实施情景教育, 注重礼仪教育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要适时设置情境,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礼仪中的细节。礼仪教育不同于单纯的知识教育, 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不仅要了解礼仪的具体要求与规范, 同时也要积极地去实践。

摘要: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在我国礼仪制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巨大, 为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礼在礼仪制度建设上取得的较高建树, 与其礼仪教育制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西周时期,礼仪教育,礼仪制度

参考文献

[1]朱筱新.从“礼仪”谈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1 (2) .

[2]刘向.列女传·周室三母[A].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Z].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3]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保傅[M].中华书局, 1983.

篇4: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内容

拟定课题研究目标的方法

课题研究目标是指通过研究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即获得对某一教育现象及其他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认识,是课题研究目的的具体化。预定的课题研究目标达到了,即获得了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是课题研究成功的标志。其拟定方法如下:

聚焦法。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首选之法为聚焦法。所谓聚焦,是在提炼课题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聚焦所需研究的问题,预测出研究效果。这样确定的研究目标不易偏离研究方向,更利于课题研究紧扣核心问题而展开。如《小学二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中的概念包括“小学二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培养策略”,其中的关键概念是“自主学习习惯”和“培养策略”。因此,该课题的研究目标可以围绕这两个概念确定:一是探索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条件和抑制因素;二是探索小学二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三是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发散法。所谓发散法是以课题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为发散点,围绕此发散点预设研究目标。这种方法适合用于教师个人课题,课题的名称本身就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初中数学易错点提前干预方法研究》这一教师个人课题,教师以“提前干预”为发散点,确定如下研究目标:一是列出初中生易错知识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设计教案时注意采取合理的策略,避免某类错误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有效提高备课质量。二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出现问题后从哪些方面加以弥补。三是在对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后,将所有错误按照其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分类。并对其中的问题,再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理论分析等,总结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结论。

拟定课题研究内容的方法

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所需完成的具体研究任务,是对研究问题的分解。它是在确定研究假设、自变量、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的基础上,紧扣预期目标而确定的。其拟定方法如下:

逆推法。逆推法是指将研究目标作为切入口,从研究的预期结果入手反推研究内容,是确定研究内容的一种常见方法。如《提高初中弱势学生课堂参与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有这样一个研究目标:通过对“弱势学生”形成原因和学习现状的调查,了解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真实学习情况。围绕这个研究目标,我们可逆推出如下研究内容:

一是对“弱势学生”和“课堂参与性”的界定。二是对弱势学生的形成原因与学习现状调查。包括弱势学生的家庭现状与学习弱势的相关性调查;弱势学生与教师教学方法的关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基础与学习成绩的关系。通过逆推,此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相契合,细化了研究问题,聚焦了研究重点。

顺推法。在课题申报过程中,申报者也可按课题研究的时间进程,顺推研究进度,确定研究内容。如《“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从课题题目来看,可将课题研究内容分三个时段进行任务划分。第一阶段:学习并界定“四环”与“八步”;第二阶段:“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第三阶段:效度研究与反馈。由此,可将课题研究内容确定为:一是“四环”“八步”的界定;二是“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按教学模式流程及特点可进一步划分为:“教学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前置学习任务与课堂检测设计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实践效度研究包括:“四环八步”教学模式的基模研究与子模的立体建构;课堂流程的合理化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评价。通过顺推法,申报者会找到一条研究的主线,并能逻辑清晰地将每一个阶段需要完成的研究任务提炼到研究内容中,使整个研究计划更有条理性。

篇5: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包括问题提出,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等。就是说你研究的究竟是个什么问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就要提出研究的问题;介绍研究的背景;表述前人研究的成果;说明研究的意义。这个部分的陈述,不求面面俱到,但要思路清晰,简单扼要,讲清问题。

2、课题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包括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具体步骤和主要措施等。这个部分的陈述,要使人感到你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目标合理、有效,研究内容具体实在,研究步骤安排科学规范,研究的具体措施有力,研究方法得当。特别是通过这个问题的陈述,使人感到你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究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确实有几条重要的研究经验可以给其他主持人借鉴。

3、研究的主要成果(结果、结论)及成果分析(包括理论性成果和实践性成果)。这个部分是研究报告的重点,不仅要具体陈述课题研究出了什么具体的成果,如公开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等,还要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用数据说话,以事实证明。理论上新的认识(观点、理念、理论)、新的规律。新的规律的验证,社会认可的程度:操作层面的新模式、新方法、新对策等被实践检验,社会的认可或某些权威机构的科学认可。使鉴定者感到你这个结果(结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效益性,有可信度。

4、研究成果的影响。包括成果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实际的效果。这个部分的陈述,要“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要有数据,典型案例。

5、值得讨论和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应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而未取得结果的问题;与本课题有关但未列入本课题研究重点的问题;值得与同行商榷的有关问题等。

研究总报告

提示:

研究报告是描述一项课题研究的进展和结果的文件,一般应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承诺预期成果为研究报告、(系列)论文的课题,本“研究总报告”可作为课题鉴定的“成果主件”。

研究报告的基本元素:

一、简介部分

1.标题

2.序言

3.摘要(不超过500字)

二、主体部分

1.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3.研究程序: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4.研究发现或结论

5.分析和讨论

6.建议(一是针对已有研究的缺陷,提出需要重视或改进的事项;二是根据研究结论获得的启示)

三、参考文献

篇6:立项课题主要研究步骤

一、基础调研阶段(2008年1月——2008年9月)

1.定期学习教育教学和科研理论,掌握一般教科研方法;

2.征集(分化)子课题,写出子课题实施方案(李静 祝雪兰 孙雪 阎家旭)

3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情况(李晓莉 韩霜 刘欢欢 李瑞)

4每学期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填写课题组工作手册。

二、进入专题研究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7月)

1.归类整理研究资料,打印成文;

2.写出课题研究中期报告(李静 祝雪兰 孙雪 阎家旭)

3提供课题研究活动记载及初步成果(提供个人获奖情况、图片资料等)

三、深入研究阶段(2009年8月——2010年6月)

1.开展交流活动,拓展研究内容;

2.收集研究资料,分类整理,打印成文;

四、总结论证阶段(2010年7月—— 2011年2月)

1.写出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高利娟 李静 祝雪兰 孙雪 阎家旭)

2.编写课题研究结题案例集;高利娟 马绪芹 马门保 蔡媚妮 韩霜)

3.编写课题研究结题论文集;(每人提供一份论文,小四号,宋体,双面打印)

4.课堂实录(马绪芹 李继龙 高利娟 祝雪兰 孙雪 李晓莉)

提供课题研究所有成果(提供个人相关08年以后获奖证书复印件、图片资料)

5.参加课题结题评估论证会,准备答辩。

课题研究研究讨论会分工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弊端及新课标下教学评价的原则、特点(李晓莉 李静马绪芹唐传喜 张兴刚每人提供一份发言稿)

2008年16日星期二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新要求(沈海燕 祝雪兰李继龙马门保每人提供一份发言稿)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制度与现行高考制度在评价目标、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方面的不同(刘欢欢 孙雪许凤杰葛超蔡媚妮每人提供一份发言稿)2009年10月13 日 星期二 比较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韩霜 阎家旭 田坤许凤阳李瑞每人提供一份发言稿)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从备考复习的角度,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考复习思路提出建议蔡媚妮 韩霜 夏柏林 马绪芹 葛超李瑞每人提供一份发言稿)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新课标背景下与高考衔接的英语教学有效评价体系(高利娟 李晓莉 马门保刘欢欢 田坤每人提供一份发言稿)

注意事项

1.每人认真完成分配任务,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明白就上网查

2.课题研究研讨论会分工每组第一人为组长,请将发言稿(可手写)交给组长,发言稿写清时间,地点都在英语教研组办公室,组长负责整理归纳并写出讨论总结,字数不能太少。

3.每人写出自己的课题研究思路,具体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反思总结。每人必须有自己完整课题研究的书面材料,写清自己在课题组的作用并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篇7: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

自申报本课题始,我们就着手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何芳)、《要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栾传大)、《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惠进志)《如何在少先队活动中加强感恩教育》(潘伟英)等著作和国内关于同类课题的相关综述,为更好地实施本课题的研究。㈡调查现状

重点做好三项工作:首先,选定调查的具体对象,并对所选对象进行前测;其次,作不同的调查方法组织具体的实践操作,采取切实有效的调控,确保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时效性;再次,分析、总结调查材料,采取措施。㈢落实措施

围绕学生生活育德,初步构建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系列,主要确立了“感激父母的养育,感激老师的教诲,感激同学(他人)的帮助,感激自然(环境)的给予,感激祖国(社会)的关爱”五个系列活动,辅之以“感恩生命,学会珍爱;感恩未来,学会憧憬;感恩挫折,学会坚强;感恩机遇,学会把握。”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感恩教育。

1、采编感恩教育故事。

班级文化营造浓郁的德育环境,我以 “前人的故事”和“身边的故事”两大板块为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祖国,感恩环境”等以感恩为主题的采编感恩教育故事活动,以此创设学生抒发情感的舞台,让学生在采编实践活动中接受感恩文化的教育,体悟感恩文化的精髓。通过主题教育,帮助孩子们用善感的双眼去发现身边的拥有,并勇敢地用语言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本人认为,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光凭单纯、空洞的说教,是难以引发他们对“感恩”形成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与理解的。而对于我们班级来说,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千百年来,在我们身边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感恩故事。勤劳勇敢的高淳人民,代代相传,奋斗不止,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邻里相亲,长幼相爱,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邻里互助、扶困济贫、尊师重教等,这些传统美德流传在人民中间,汇编成一支支可歌可泣的故事。

采编感恩故事,其实质就是一项小学生主体探究实践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我们的学生面对的是千年历史文化遗产,面对的是广袤繁复的社区人文资源,要让我们这些小学生来完成这项工作,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实施感恩故事采编活动过程中,我们对整个采编活动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安排,以求将完成任务的困难降到最低点。实践证明,由于我们实现了班级、家庭、社区的活动互补和环境优势整合,我们的这一项主题探究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教师学生热情高涨、家庭社会配合密切的氛围之中,因此,活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在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班学生通过采访活动,共收集孝敬感恩资料近三万字,编写孝敬故事资料40多份。感恩故事采编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了以“孝敬”为核心的感恩文化的魅力,也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班级感恩教育积累了丰富翔实的素材。

2、读感恩故事,造感恩教育之势。

本人认为,通过前面的探源活动,我们学生的手中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感恩资料,但这只是个人的探索成果,只是个人有限的体悟。我们要实施感恩教育,就必须将学生手中已有的分散的感恩教育资源汇聚在一起,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从而有效营造一种有利于班级感恩教育开展的氛围,提升感恩教育的效益。为此。我提出了“读在校园、读在家庭、读在社区”的口号,充分组织学生交流已经收集到的感恩素材。⑴读在校园

班级是学生集中的场所、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班级这一阵地,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宣传感恩故事,应该成为我们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主要手段。为此,我采取强化环境布置和组织交流活动这两项措施来做好这项工作。①强化班级感恩环境布置。

我认为,人的情感与人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环境布置则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手段,是引发深化学生感恩情感的催化剂。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以氛围渲染造班级感恩教育之声势和榜样引路夯班级感恩教育之基础的思路,对班级环境布置进行了精心设计,以适应我所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的需要。为此我在班上开辟了“感恩教育园地”专栏,内容有班级感恩活动动态、学生收集的感恩故事、感恩格言、感恩心语,班级“孝敬之星”的大幅照片和他们的感人事迹等。班级感恩环境的布置,让全体同学置身于感恩文化氛围之中,很好地起到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感恩教育活动的热情和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作用。②组织感恩故事交流活动。

在采编感恩故事活动中,学生们收集了大量的感恩故事资料,通过有效的交流活动的开展,可以让这些分散的资料成为班级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为此,我充分利用晨会和班队活动课等,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感恩小故事拿出来交流,或口头演讲,或传递阅读,和大家一起共享感恩教育资源。在“读”的交流中,全体学生为故事中人物所感动,为故事中的情节所牵挂,学生的感恩认识得到升华,感恩意识得到增强,感恩准则得到规范,感恩行为获得动力。⑵读在家庭 我认为,家庭是学生又一个主要生活场所,也是班级教育得以获取收效的主要支柱。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推进班级感恩教育,扩大班级感恩教育的影响场,应该成为我们实施感恩教育,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又一手段。为此,我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在家里开展“每周一故事”的活动,让队员把在班级里获得的孝敬感恩故事带回家讲给父母听,并让父母也每周讲一个孝敬感恩故事给孩子听。这样,我们在把班级感恩教育向家庭渗透的同时,又利用家庭这一阵地不断地获取感恩教育的资源,使得我们的班级感恩教育更为充实,更富实效。⑶读在社区

我认为,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社区,我们的学校坐落在社区,假如能让社区成为我们实施感恩教育的坚强后盾,这对于我们最终收获感恩教育的硕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结合社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创建活动,通过“感恩故事漫画展”、“感恩故事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感恩故事向社会展示交流,并从叔叔阿姨婶婶伯伯的口中获取更多的感恩故事。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活动的实践,班级感恩教育的意识不仅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更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家庭和社区的每个角落,这就为我们深入开展班级感恩教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3、重在行动,提感恩教育之效。

我认为,实施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人之恩,而是为了报人之恩,即在引导学生明白家长、教师、社会、自然等有恩于我的道理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自觉学会“感恩”方式,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使学生在感恩实践中养成感恩习惯,学会感恩方式。

鉴于这种认识,这一主题的统领下,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实践活动。(1)利用学校“国旗下讲话”渲染感恩教育之势。

结合特定的节日(如国庆节、母亲节、3.8妇女节等),学校都会安排相关的主题演讲。通过每周一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聆听着国旗下讲话,让学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感恩教育,使同学们感受到感恩教育不是一个人、一个班,也不是一个学校,而是全社会的事,营造感恩教育之势。(2)结合传统节假日组织开展报恩实践活动。

国庆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母亲节等传统节日积淀了丰厚的中国传统美德,如尊老敬老、亲情友情、勤劳节俭等。我们利用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小学生实际需要及发展水平,进一步开发节日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报恩实践体验活动,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强化感恩意识,学会报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主要开展的活动有:

①感激祖国之恩:有“祖国在我心中”庆国庆中队活动、“歌唱祖国”小合唱比赛、“我爱我的祖国”手抄报、“我爱祖国”主题演讲比赛、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家校共庆“六一”、参观感受家乡变化、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活动等。

②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有“感恩父母”主题队会、“亲情主题”征文活动、布置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过节、“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主题家书活动等。③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有“感恩老师”主题队会、《我难忘的一位老师》作文比赛、“感谢师恩”感恩贺卡制作比赛、“六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④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有“今天我值日”活动、三月份“我们都是小雷锋”活动、“同学如手足”为主题的作文比赛等。

⑤感恩自然的赐予:有白色垃圾清除行动、“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队会、“快乐植树节”活动、保护母亲湖主题活动等。(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有着进行感恩教育的先天优势。因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主要做法有:

①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让学生知恩,学会感恩。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社会之恩、祖国之恩、自然之恩等。如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我不是最弱小的》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新风尚;《特殊的葬礼》使我们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等。②常说感恩的话。爱需要表达,就让学生从说做起。当长辈下班回家或干完家务要说“您辛苦了”,当长辈为自己辅导功课,做饭或做其他的事要说“谢谢”。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子女向父母长辈常问好,讲礼貌,做父母长辈的看在眼里,就会喜在心里。

③指导孩子做孝敬的事。利用有特定意义的节日,如感恩节、教师节、母亲节等,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完成孝心作业,如给父母端一杯热茶、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给老师亲手制作一份贺卡,给别人一个微笑,随地捡起一片纸屑。让孩子在施恩、报恩中体会给予的快乐,让学生从孝心作业中学会关心父母、老师,体验生活,学会感恩,懂得报恩。

④师生同读孝敬美德故事。学生通过读这类文章,从一个个主人公的事迹里得到了心灵的震撼,他们开始反思,他们开始学习,他们开始行动。⑤鼓励孩子做推广孝敬美德的小使者。每位学生在家中实践孝敬美德的同时,要积极广泛的宣传美德。从孝敬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孝敬其他老人。每人在每学期至少走访慰问一次村中老人,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干些家务聊聊天等,并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⑥孝敬作文人人写。围绕“感恩“主题,我要求学生常写感恩作文。经常收集传统美德故事,再结合自己所做的事写下心得体会或记事的作文。从这些作文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内心多彩的世界,感受到了一片片感恩之心。

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感恩的教育内容。如《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关心老人》、《别把花草弄脏了》……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其中的“感恩”因素,让学生体会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么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迷人的光彩!(4)设“感恩日”倡导报恩实践活动。

一项教育活动,只有将它融入到参与者的日常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化意识塑造人格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实施班级感恩教育活动过程中,创设了“感恩日”,即把每周的周日定为“感恩日”,以此来实现感恩教育的经常化、生活化和制度化。“感恩日”活动的内容,我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在家、在社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以是感恩家庭的事,也可以是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祖国的事。“感恩日”活动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填写感恩活动登记卡,并请家长、受助对象等相关人员签上名字。

“感恩日”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懂得了感恩的美德内涵,更促使他们将感恩意识付诸了行动。

(5)家校联同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我认为,家庭是孩子生命的孕育之地,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社会是孩子发展的自由空间,是孩子道德品质的熏陶之地;而家庭和社会,则都是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基地。因此我们的感恩教育要从家庭社会入手,孩子的感恩行动要从家庭社会做起,建联动制度促家庭感恩教育。

我们知道,相对班级教育来说,家庭教育较多地呈现出松散无序、易走极端等特征,因此,为了将家庭教育引入到班级感恩教育活动中来,我的主要做法是设置家校感恩活动联系本,建立了家校联动制度,以此来促进感恩教育在学生家庭的开展。

我们当前处于一个信息社会之中,对于家校联动实施“感恩教育”来说,信息互通是正常有效实现家校联动推进“感恩教育”的前提,为此,我设置了《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记载册》,以此作为家校沟通交流信息的一条途径。记载册分班级和家庭两个板块,班级板块由班主任进行评定;家庭板块由家长进行评定。每周五学生回家时将班级评议带回家交给父母,每周一则把家庭评议带回班级交给班主任。每月结束,我们还根据记载册所作的纪录,组织各班开展了“感恩小标兵”评比活动,运用评奖动力来推进活动的发展。

家校感恩教育活动联系本的设置与使用,将班级和家庭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使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成为一个有机体,这对于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4、积极开展感恩教育评价。

⑴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为孩子们构筑了各种形式的情感交流的形式,又潜移默化地通过“情感渲染”和“情景管理”的理念,加强了感恩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⑵每学期,班级都开展“班级十大感动”或“班级十大感恩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表彰一批以德报善、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同学,并以喜报的形式通知家长,以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发挥辐射效应。

⑶结合“我的成长脚印”,建立了学生感恩教育的档案袋。每学期选择两到三名行为偏差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填写跟踪研究记录,包括学生在家、在校,乃至在社会上的表现。这可以通过家校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研究,可以是书面的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与家长、伙伴、教师及其本人的对话、沟通,获取相关信息。

⒌做好了感恩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篇8: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内容

1、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

1.1 负荷的计算

电力负荷是供电设计的依据参数。计算准确与否, 对合理选择设备, 安全可靠与经济运行, 均起决定性作用。高层建筑的电力负荷计算, 基本上采用负荷密度法和需要系数法。

1.2 供电电源及电压的选择

为了保证供电可靠性, 现代高层建筑至少应有两个独立电源, 具体数量应视负荷大小及当地电网条件而定。两路独立电源运行方式, 原则上是两路同时供电, 互为备用。另外, 还须装设应急备用柴油发电机组, 要求在15秒钟内自动恢复供电, 保证事故照明、电脑设备、消防设备、电梯等设备的事故用电。国内高层建筑的供电电压, 都采用10k V标准电压等级。

1.3 高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1) 高压配电系统:现代高层建筑均是采用两路独立的10k V电源同时供电。一般高压采用单母线分段, 自动切换, 互为备用。 (2) 计费方式, 采用高供高计。但在低压侧, 仍装设计费电度表, 采用将照明与动力分开的两部电价法。 (3) 为减少变压器台数, 单台变压器的容量选择一般都大于1000k VA。为限制低压侧的短路电流, 正常时变压器解列运行, 中间设联络开关。 (4) 高压系统及低压干线的配电方式基本上都采用放射式系统。楼层配电则为混合式系统。配电设备中的主要部分是干线。现代高层建筑的竖井多采用插接式母线槽。水平干线因走线困难, 多采用全塑电缆与竖井母干线联接等等。

1.4 主要设备的选型

(1) 高压开关柜。现代高层建筑的变配电室设在主楼地下层, 按规定不宜采用油开关。应根高层建筑地下室的标准, 选用具有“五防”功能的真空开关手车式高压开关柜。 (2) 电力变压器。根据防火要求, 主楼内是不允许装设大容量的油浸电力变压器的。 (3) 低压配电屏。国外低压配电屏的结构, 几乎都做成抽屉式, 特别是大容量的出线, 则做成手车式。 (4) 应急备用发电机组。过去大多是采用柴油发电机组做应急备用电源的。近年国外高层建筑已开始采用燃汽轮发电机。这种发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反应速度快, 故障率低等优点。

1.5 变电所位置的确定

现代高层建筑的用电量相当大, 在确定变电所位置时, 应尽可能使高压深入负荷中心。这对节约电能, 提高供电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1.6 电气照明设计

电气照明设计, 包括光源选择、照度计算、灯具造型, 灯具布置, 眩光控制和调光控制和照明配电线路敷设等。照明设计与建筑装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应该相互配合, 在使用功能及艺术意境方面求得统一。选用高光效电光源, 可以取得节能的明显效果。

1.7 防雷与接地

现代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 除采用避雷针和避雷带的传统做法外, 近年还出现有消雷器和放射性避雷针。这两种防雷技术虽然在工程上得到不少实际应用, 但在理论上一直是有争议的。现代高层建筑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与楼板的连接是十分可靠的。关键是做好金属管线的接地。

现代高层建筑的防雷接地、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 都是合在一起的, 组成混合接地系统。接地电阻按最小的要求而定, 通常是在4欧以下。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基础作接地板。尽管基础钢筋等自然接地体已能满足接地电阻的要求, 仍需要装设水平的人工接地体, 将主要的建筑物基础连接成接地网, 这对均衡电位, 提高安全性都有好处。

1.8 电梯

电梯按使用功能分, 有高级客梯、普通客梯、观景梯、服务梯、消防梯、货梯、自动扶梯等许多种;按速度又分为低速梯、快速梯、高速梯和超高速梯等;按电流分则有交流和直流两大类。设计人员的任务是要确定电梯台数和决定电梯功能。电梯的配置和造型, 不是电气设计人员单方面所能决定的, 必须与总建筑师或总体交通设计人员共同研究才能确定。

1.9 消防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

现代高层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 包括:火灾探测器、分区消防报警控制器、消防中心和气体自动喷射灭火及自动洒水灭火系统等四个部分, 实现报警灭火自动化。

探测器探测到火灾信号后转换成电信号, 进入分区报警器和消防中心, 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消防中心负责整座大楼火灾的监控和消防指挥。关于高层建筑中消防用电的设计问题, 涉及到其他许多学科, 而且规模越大, 功能越多, 控制内容越广泛, 设计内容也就越复杂。

2、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原则

由于人口的增加, 工业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能源的消耗也就急剧增加, 能源危机迫在眉睫。因此, 各行各业提出了节能的要求, 节约二次能源———电能, 也就成为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的焦点。建筑电气设计节能的原则建筑电气节能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2.1 满足建筑物的功能

即满足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满足舒适性空调的温度及新风量, 也就是舒适卫生;满足上下、左右的运输通道畅通无阻;满足特殊工艺要求, 如娱乐场所的一些电气设施的用电, 展厅的工艺照明及电力用电等。

2.2 考虑实际经济效益

节能应按国情考虑实际经济效益, 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 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 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

2.3 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

节能的着眼点, 应是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首先找出哪些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 再考虑采取什么措施节能。如变压器的功率损耗, 传输电能线路上的有功损耗都是无用的能量损耗, 又如量大面广的照明容量, 宜采用先进技术使其能耗降低。

因此, 节能措施也应贯彻实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

民用建筑的节能潜力很大, 应在设计中精心考虑。但是在选用节能的新设备上, 应具体了解其原理、性能、效果, 从技术、经济上进行比较后, 再选定节能设备, 以达到真正节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安, 黎文安.实用建筑电气技术[M].北京:水力水电出版社, 1996.

[2]徐文根.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M].北京:水力水电出版社, 1996.

[3]陈一才.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手册[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上一篇: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培养论文下一篇:房地产中介加盟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