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拾馒头的父亲》有感

2024-06-14

读《拾馒头的父亲》有感(精选12篇)

篇1:读《拾馒头的父亲》有感

读<拾馒头的父亲>有感

读《拾馒头的父亲》有感今天我读了一篇叫《拾馒头的父亲》这篇文章,我被它的情节深深吸引住了。故事主要讲一个从乡村来的一个小男孩,他的父亲在县城里养猪,所以他的父亲天天在小男孩的学校拾馒头、剩饭来喂猪,可同学们看他穿的不好,就给他的父亲起了一些外号。那个小男孩很害怕别人知道那是他的父亲,就千方百计躲避他的父亲。终于有一次那个小男孩对父亲说:“你别再拾馒头了。”父亲听了沉默了很久说:“只要我不跟你讲话。”到了期末小男孩考得很好,可他不让他的父亲来。后来他终于明白了把父亲请来了。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自己:我平常最顾忌别人对我的嗤笑,由于这样,使我很难再把精神用于学习。不过从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别人的嗤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学习学好,我不再去听别人的嗤笑,我每天都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那些流言。我永远也忘不了那父亲的话:一个人不能自卑,只要你能心平气和地去面对那些挫折,才能取得成就,不能因小失大。

篇2:读《拾馒头的父亲》有感

这篇文章讲的是: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父亲非常高兴,准备来县城养猪,照顾我,开始猪越长越肥,粮食吃了个精光,父亲正苦恼着,我想了一个好点子:学校食堂里的同学经常剩饭剩菜,如果把它们拿回来喂猪不是挺好的吗?第二天父亲就去了,同学们给他取了很多个侮辱性的绰号。我很怕同学们知道他是我的父亲然后歧视我,所以每次我去打饭时就装着不认识父亲。期末考试时我考了前3名,还发表了许多文章,老师说要开家长会,要我父亲来,我怕同学知道拾馒头的人是我父亲,所以我对老师说:他生病了,来不了。家长会开始了,我却发现门外站着我的父亲,我流泪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在于他不怕被人嘲笑,去养家糊口,照顾正在上学的儿子,他虽然说很穷,连儿子的学费都交不起,但是他非常希望自己儿子能考上一个好大学所以他不得不去省城养猪,但猪吃的多他又不得不去儿子的学校拾剩馒头剩饭剩菜,这样做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考上一个大学。父亲虽是平民百姓,不象别人的父亲那么有钱,有地位,但是人却很高贵!我想对作者说一句话:好好考!争取以好的成绩来报答父亲!我想对作者的父亲说:你虽然只是一个农民,但你的人格却非常的高贵!

篇3:读《拾馒头的父亲》有感

双眼多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癌,这是妞妞的病。在婴儿中,其发病率为一万二千分之一。在这本书中,我们暂且不去评价这个父亲是伟大还是平凡,单从人性讲,周国平眼中散发的父爱的光芒,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是不是真的会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学生,把他们当成了我们最得意的作品。

“你的摇篮放在爸爸的书房里,你成了这间大屋子的主人,从此爸爸不读书,只读你。你是爸爸妈妈合写的一本奇妙的书。我整天坐在摇篮旁,怔怔地看你,百看不厌。你总是那样恬静,小脸蛋闪烁着洁净的光辉……”孩子应该是父母最得意的作品,因为这个作品是因爱而生的。爱的前提是什么?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什么?是倾听。倾听的前提是什么?是不打断孩子正在说的话。非但不打断,还要饶有兴趣地听,中间加一些语气词,如“真的啊”“哦”“爸爸都没有想到”“谢谢你给我们分享这个故事”……当你会倾听了,还有比倾听更重要的是眼神!试想,你和老板讲话,但是他的眼睛都没有看你,在想自己的事,你会觉得老板是很重视你吗?所以,优秀的父母,眼神一定要专注,要满含爱意!用欣赏的目光看着你的孩子,仿佛眼前是世界名作家的画作,如果没有看出画作的特别,问问自己是不是浅薄了。欣赏的目光是不会评判眼前的作品是成功还是失败,只是欣赏!

“我退学了,这是德国人办的一所权威性的语言学校,拿到这所学校的文凭,差不多等于拿到了去德国的通行证。可是,此时此刻,即使请我到某个国家去当国王或议员,我也会轻松拒绝的。当我的孩子如此奇妙地存在着和生长着的时候,我别无选择。你比一切文凭、身份、头衔、幸福更加属于我的生命的本质。”周国平舍弃的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出国梦,这不单单是出国,而是一个学者再深造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也许一辈子只有一次,但是为了女儿,轻松舍弃。在社会中,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很多,是父母的儿女,是儿女的父母,是下属的上司,是上司的下属。但是回到家中,我们只能扮演两种角色,那就是妻子或丈夫,父亲或母亲。只有会舍弃的父母,进房门前都会和自己说:现在,我不需要给谁发号施令,我已经不是某些人的上司了,我是父母;现在,我不需要埋头工作了,我已经不是公司的员工,我是父母。回到家中,单纯于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角色,全身心投入地做,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让自己卸掉一切沉重的担子,再做一回孩子,再年轻一次!

“我现在才知道,男人不做一回父亲,女人不做一回母亲,实在算不上完整的人。养儿育女是人生的一桩义务——我藐视义务;传宗接代是个体死亡的一种补偿——我至今不相信任何补偿。如果一个人不曾亲自迎接过来自永恒的使者,对永恒又有多少亲切的感知呢?孩子的确是‘人与永恒’中不可缺少的一幕,并且是最奇妙的一幕。”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妈妈每天给你买菜做饭洗衣服,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吗?”孩子没有选择来到这个世界,是我们做父母的让孩子降生的,所以孩子没有任何义务要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孩子懂感恩,是父母教育的好;孩子不懂感恩,也不是他的责任。永远不要说:“你看谁谁家的孩子,那么优秀,都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如果总是这样比较,孩子也会把你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进行比较,为什么人家的爸妈那么和气,你总是对我凶巴巴的?经常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较,会让孩子对你的付出漠视。因为这样的比较透露出父母的私心,这样的爱是变质的,不是纯粹的亲子之爱。

篇4:拾馒头的父亲

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一来这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我。

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他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

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忧心忡忡。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时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甭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才说:我去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的。

我的泪落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的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名声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第二天,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掌声一下子如潮雷动……

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篇5:拾馒头的父亲作文

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我内心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甭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闪一闪的,良久父亲才说:“我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的。”

我的泪禁不住落下来。对不起,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

篇6:《拾馒头的父亲》阅读答案

2、按示例填写,“我”在开家长会时的心理变化。

—— ——眼泪落下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1)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一筹莫展。

(2)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4、下面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篇7: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

文章讲的是莫言读高中时,父亲为了挣钱养家在县城养猪,由于猪的饲料不够,父亲便到学校捡馒头剩饭喂猪,可莫言怕这事被别人歧视,一直不敢当同学们的面认自己的父亲。直到开家长会那天,父亲的寥寥数语让莫言惭愧万分,从而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莫言的经历让我明白我们不光需要努力,更需要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让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和不幸。正如莫言父亲所说:“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那些自卑的人,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自卑,都请相信,所有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别人有的,你经过努力,也终究会有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美国的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他小时候是一个瘸腿男孩,因为自己身体有缺陷,也很自卑。他很少和朋友玩耍、交往,害怕被人歧视。他的父亲仿佛看出了他的心思,有一次,父亲向邻居要了些树苗种子,对孩子们说:“你们来比赛种树苗,谁的树苗种的好,谁就有奖励”。于是,兄弟姐妹都开始忙碌起来,只是罗斯福显得并不开心,自卑的他显然不够自信,简单的浇了几次水后,便不再管树苗了。可是他的树苗却越长越好,越来越茂盛了。他没想到,竟是父亲在夜晚偷偷给他的小树苗施肥!罗斯福在比赛中获胜并收到了父亲的奖品,开始自信起来。最后,他通过努力还当上了美国总统。

篇8:读《拾馒头的父亲》有感

一、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

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 我觉得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挖掘经典诵读的内在潜力: (1) 将继承文化与熏陶育人相结合。经典, 是历代先贤的文化与思想的结晶, 不管是文学或是厚德, 它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及早从文本中感悟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 只要慧根已拨下, 他日枝繁叶茂, 指日可待。 (2) 将国学经典与地方人文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浩如烟海, 各具特色, 各具魅力, 将我们的历史人文和经典诵读相结合, 取“最有价值的内容”授之, 并辅之善导, 地方人文, 生其地、观其景、听其言、读其文、感其人, 最易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只要我们将经典诵读进行到底, 我们会惊喜地发现, 课堂上孩子们的发言中多了许多相关的旁征博引;课堂外, 引领班级舆论的也是那些早已经被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古语警句”;在孩子们的作文中, 更是多了许多的“某某曾经说过”。如果能够通过我们的工作, 将孩子们的行为深深培植于我们中华民族千年留存的思想精髓的土壤中的话, 可谓事半功倍。

二、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更重要的还应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让孩子爱上读书, 首先我多读一些儿童读物, 从有益的儿童读物中找一些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故事、趣闻, 结合语文课、数学课和阅读课讲给他们听, 他们都喜欢听。有的故事就来自他们手里的《自读课本》《小学生阅读》和一些著名童话。有时我干脆就讲一半, 另一半告诉他们出自哪里, 让他们自己去读, 利用早自习再接着让他们讲。当给大家讲出下半个故事时, 那种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更激发了他们读书的欲望。对那些表现并不积极的孩子, 让他和爱读书的小伙伴结成读书小组, 组员之间互相带动, 发现哪怕有一点优点我也及时鼓励。这样组与组比读, 课内读, 课外也读, 全班形成了““爱读书, 比读书”的良好风气。习惯的形成必须树立长期坚持的观念, 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

三、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剪贴册”“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能有效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 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五千年文明造就的丰富文化遗产, 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让孩子们在朗读、理解、诵读的过程中, 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感恩戴德的思想。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 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 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 不断成长的人。

参考文献

篇9:拾馒头的父亲

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

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一来这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一下我。

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

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刻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增加。终于有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才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的。”

我的泪就落下来。对不起了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试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声名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那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进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一下子掌声雷动……

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菜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1997年金秋九月,父亲送我来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父爱如山。

父亲的伟大在于他为了养家糊口,照顾儿子,勇于摈弃虚荣,忍辱负重,自信自强!父爱的伟大在于他宽容了儿子的浅薄和刻薄,并以自身的言行感化了儿子,教会他抬头做人!

只要你成为了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值得你写而总写不完的事情。譬如“拾馒头的父亲”“威严而温柔的父亲”“苍老的父亲”“驼背的父亲”等等。

捕捉生活的感动,抒写一片真情。

篇10: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

《拾馒头的父亲》主要讲了“我”在城市里读高中,而父亲则选择在城中养猪,以便照顾我,但因后来猪饲料不够,父亲选择去学校食堂里见剩饭,这让“我”觉得十分耻辱,甚至连家长会不让父亲参加,可家长会当天,父亲冒着大雪在听老师讲话,“我”感动不已,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看完后,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勇气,因为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一个人只要有一点错,也会被群众辱骂。别人的目光越来越重要,但,作者做到了,他无视了别人的目光,这是不少成功人士都无法做到的。

美国总统――林肯,原本是鞋匠的儿子,但他不以此为辱,最后反而当上了总统。因此,奉劝人们,不要以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耻辱,不要太过于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篇11:读《童年的馒头》有感

这篇文章讲的是:小的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的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子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那年代就是大集体生产,按工分分粮食),日子清贫的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有一年“六。一”,学校说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学校发馒头,娘一个,妹一个,我一个。” 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六。一”那天,学校真的蒸了许多馒头。 开完典礼,每个人的手里都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大馒头。回家的路上看着馒头,我口水直流,肚子也咕咕地叫……于是,我吃了自己的那个馒头。 又走了一会儿,感觉更饿了,比上次饿的更厉害……心想娘很疼我,不会忍心让我挨饿的,我把娘的那个也吃了…… ……

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空空的荷叶。 一会儿,二丫娘来了,“平娃娘,儿子给你带回馒头了吗?我们二丫发了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娘说:“可不,我们平娃也全带回来了。” 娘打开锅盖,里面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馒头。“老师说我们平娃学习好,多奖了两个呢!” 那天中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妹妹大口大口的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后来,我发现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篇12:读《童年的馒头》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为《童年的馒头》的文章,读后使我深受感动。

文章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发了三个馒头,作者原本打算带回家给妈妈和妹妹,结果自己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还是忍不住把三个馒头都吃了。是作者不懂事吗?不是,瞧作者再吃馒头时也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在那个食不裹腹的年代,作者最终还是没有控制住自己,把馒头吃掉了。回到家后,作者不但没有受到母亲的责怪,母亲反而似乎预料到他会把馒头吃掉,而是蒸了五个馒头,在邻居二丫娘的面前为儿子挽回了尊严。

通过读这个故事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母亲的宽容和母亲的爱,以及作者对自己行为的羞愧和对母亲的感激。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有和作者同样爱我的爸爸和妈妈。他们总是尽自己的能力来满足我的许多无理要求。只要是我想吃,想玩,想要的东西,他们都会尽自己的可能来满足我,家里好吃好喝的总是要先让我吃。所以,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多体谅爸爸妈妈,多帮爸爸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少让爸爸妈妈为我操心,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上一篇:志愿者服务岗事迹材料下一篇:后勤岗位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