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24-06-14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2篇)

篇1:学前班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按数群计数,5的组成,6和7的组成,5的加减,6的加减,数的记录,制作统计表,单数和双数,7的加减。8的组成和加减,测量,9的组成和加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二等分和四等分,10的组成和加减、认识时钟、认识人民币等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1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1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 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篇2:学前班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学前班是学生步入小学的重要阶段,许多好的学习习惯都要在这养成。数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那么,学前班下册数学的教学计划怎样制定?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逐渐表现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形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带领学生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学生通过初步认识加减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另外,学生对物体的形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摸索发现中发展了空间思维能力,在活动中还发现他们对于动手操作,自己尝试的活动非常有兴趣和耐心,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力求新求奇,恰当地融合知识和趣味。

二、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学生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10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有趣的数问题,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可以利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目的要求

1. 教学生认识加减法及加减法的使用。

2、认识比20大的数字。

3. 正确迅速地掌握10以内的数的加减运算及组成。

4. 学生学习分实物或图形,并区别物体的高矮、远近、空间的位置。

5. 教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6. 引导学生学习认自身为中心和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会向左、向右移动。

7. 培养学生能清楚讲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8. 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归纳、概括有关数学体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9.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活动,学会迅速、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工具。

10.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加减的含义并能准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2.8—2.9

相等于不相等

2.10—2.11

认识加法

2.12—2.13

认识减法

2.14—2.15

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16—2.17

6的加法和减法

2.20—2.24

7的加法和减法

2.27—2.28

第一次月考

2.29

8的.加法和减法

3.1—3.2

9的加法和减法

3.5—3.7

10的加法和减法

3.8—3.12

认识11~20的各数

3.13—3.16

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减法

3.19—3.23

第二次月考

4.1

认识比20大的数

4.2—4.6

第二单元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4.9—4.13

认识圆柱体、球体

4.16—4.20

空间位置

4.23—4.27

第三次月考

4.30

第三单元

认识几时半

5.7—5.9

第四单元

苹果少了吗?

5.10—5.11

出口在哪?

5.14—5.18

数、摆、填

5.20—5.23

期中考试

5.24—5.25

你能一笔画出来吗?

5.28—5.31

给它几个就同样多?

6.4—6.8

每个蘑菇房里住几只?

6.11—6.15

哪个数与众不同?

6.18—6.22

多在哪了?

6.25—6.29

期末考试

7月

六、教学措施:

篇3:谈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与起始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是未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数学教学,既要针对其特点满足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又要结合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1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数学现实”,适当采取数学活动进行教学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基本观点:数学是现实的数学,它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天赋、才能、求知欲等有所不同,他们所经历到的客观现实世界有所不同,他们从中所获得的数学经验、数学知识以及关于这些知识的结构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的数学现实世界.作为教师,我们为学生准备的数学,就必须是建立在学生“数学现实”水平上的数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活泼好动,“数学现实”水平较低,但她们普遍喜欢新颖的、动静交替的课堂学习方式,对观察模型、动手操作并借助于直观教具进行学习的数学活动兴致很浓,积极性很高.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丰富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数学活动,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1数学应用活动——包粽子.

活动准备①将全班学生分成6人一组,每组发边长为30 cm的正方形牛皮纸6张,大米2斤,同时学生自备剪刀、纸、笔、尺等工具;②复习已学过的柱、锥、台等几何体的体积公式.

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目标①在学习了“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体积”内容之后,加强学生对体积公式的应用;②要求用正方形的纸来包粽子,并求粽子的体积(结果精确到0.01 cm2);③尽可能将几何体的体积做得又大又美,并不计拼接缝的面积;④通过尝试、体验,培养学生自觉参与、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品质;⑤在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过程①画图,学生各自在练习本上画出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等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比较展开图的大小,寻找能充分占有正方形的最恰当的展开图;②尝试,学生用自己准备的稿纸分别将画好的展开图剪开,粘合成几何体,在小组内进行交流;③探究,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汇报交流,在不断的观察、思考、实践活动中,归纳出既要用尽所给的正方形,又要便于用所学的体积公式来计算的几何体;④展示,各组用正方形牛皮纸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演示、计算.

2加强理解学习,让数学游戏“唤醒”学生的思维

众所周知,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质: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一方面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游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趣味学习中加强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对数学知识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要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和教材教法,让学生联系创编数学游戏,督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在理解知识的内部联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案例2“二进制猜想游戏”的推广,

原理探究我来猜——你最熟悉哪一个?

可以规定:

1—有向线段2—有向线段的数量

3—定比分点4一定比分点的坐标

5—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6—直线的倾斜角

7一直线方程的5种形式

8—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9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10—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

尝试、交流在游戏的设计中,用到了二进制体系的特点、集合的特点、以及数列的有关知识等.

分组创编游戏(各组自定内容、形式)略.

案例3学生创编的数学游戏——找位置(复习集合的5种关系).

1)在幼儿园,教师拿出一张图形画(图1)和几张数字卡片,请幼儿放在适当的位置,并寻找不是单数的数字有哪些.

2)教师拿出一张图形画(图2)和一张较大的红色的三角形、一张较小的绿色三角形,请幼儿放在适当的位置.

3)请幼儿在图3中寻找:在正方形和梯形中所有的数字;既在正方形中又在梯形中的数字;在正方形中但不在梯形中的数字;梯形中最大的数字.

4)请幼儿在图4中比较:三角形中的数字与椭圆中的数字的多少.

通过设计这些游戏,学生掌握了子集、相等集、交集、并集、补集等概念,理解了集合关系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3通过欣赏“数学美”,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3.1在教学中充分揭示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形式美,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数学对象的“美观”,感悟数学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学习数学语言掌握数学符号的功能出发,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特征:

1)数学符号最基本的功能是记录数学知识.如记录对象,记录关系sinA=,记录数学过程等,它的记载功能,使数学的表达精确化,其简洁形式正体现了数学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简洁的符号不仅可以代表一个对象和关系,也能记载满足特定需要的数学过程,它是文字和词语无法替代的.时间久了,就会自然产生一种感悟——数学具有精确性与简洁性特征.

2)数学符号的表示方式具有二重性,既特殊又一般.如a3+b3=(a+b)(a2-ab+b2)中的a可以成为中特殊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内容代表特殊,形式代表概括.其概括功能摆脱了对象的具体情境,体现出数学的普遍规律,这正体现出数学具有概括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具体与概括、特殊与一般之间进行观察和确认,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的概括性特征.

“美和对称紧密相连.”现实世界中对称的例子处处可见,作为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数学,自然反映了井然有序的客观世界,渗透着客观世界的对称美.如:偶函数图像的轴对称、奇函数图像的原点对称;二项式定理中的二项式系数对称;以及著名的杨辉三角形中的对称等等,无不给人一种对称性的美感.几何图形“圆”是全方位对称图形,美观、匀称、无可非议.正三角形、五角星等常用的几何图形都因对称和谐而受到人们喜爱.

著名的裴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从形式上看,从第3项起,后面的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它有叫人研究不完的奇妙性质,也有相当广泛的实际用途.但它的构造是那么有特点:只要给出这个数列的最初两项,全部数列也就确定了.圆周率π有许多正无穷级数表达式,其中构造最简单的是1674年莱布尼兹得出的结果:.有许多种用数列的极限表示纳皮耳常数e的方法,其中最简明的形式是大家熟知的e.这也是一种最美的形式.

3.2引导学生赏识数学的思想美和方法美,理解数学内在价值的“美好”

实验表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一般有3个阶段:潜意识阶段,明朗化阶段,深刻化阶段.针对这3个阶段的特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发现或揭示教材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抓住知识与思想方法的结合点,而且要在数学实践中注意:第一,在每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阶段,要精心设计好数学思想方法训练课;第二,注意不同方法的综合应用.例如,要证明含有自然数n的命题p(n),用逐一验证的方法显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利用数学归纳法,可以先验证p(n0)(n0是使命题成立的最小自然数)为真,然后再假设n=k时命题成立的前提下,推证n=k+1时命题成立,这样以一次性演绎论证来证明命题的正确,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它显示出数学的严密的思维和奇妙的方法,使看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边学习、边体验蕴藏在思想方法中的数学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从优美的数学思想方法中领略美的韵律,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无限追求.

3.3寻觅数学的奇异美,让学生体验发现的“美妙”感觉

美在于独特而令人惊异.上海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高级讲师邹兆芳,用二进制原理创造的儿童数学猜想游戏,设计新颖,构思奇特,她将严谨的思维训练与趣味的益智活动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把数学美的思想延伸到幼儿教育的领域,令人感到奇异.例如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分割正方形成为16个小正方形,能够看出1=12,1+3=22,1+3+5=32,…经过分析综合猜想出:n个奇数之和是n2.上述思维活动形式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极为丰富的内涵,从心理学意义上讲,数学教学活动就是多种思维形式有机组合的实践.

3.4盛赞数学的统一美和应用美,力争达到数学品质的“完美”境界

案例4“黄金数”赏析教学设计(见表1所示).

数学的完美,不仅体现在数学本身的至善至美、完美无缺上,还体现在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上,向日葵葵花籽的巧妙排列,蜂房内部的和谐结构等天工之作无不让人称赞数学的完美;而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与定位、飞行中的导弹能被准确地拦截、许多定理与定律的数学量化,各种数学模型在众多领域的精确预测,这些人工之作也叫人惊叹数学的伟大.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要用适当的数学活动、数学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欣赏“数学美”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特征,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学前教育,数学教学,数学现实,游戏,数学美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M].丁尔陞,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汤慧龙.关于学生“数学现实”的研究[M].数学教育学报,2004,(2).

篇4:浅谈学前班数学教学的尝试

关键词: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36-01

现代社会离不开数学。在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数学运算,更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前儿童开展早期数学教育,培养儿童基本的数学素养,不仅对儿童学前阶段的发展,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实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每个幼儿教师肩负的重要职责。

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数学严密的科学性与学前儿童接受能力的问题。学前班儿童,大都在六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才刚刚萌发,对数学的认识还不完整,不能自觉运用教学知识解决问题;而数学是一门科学,它以其自身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为学前儿童的学习设置了一道门槛。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跨过这道门槛,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基础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加深运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学前班的儿童来说,它不象其他科目学习那样,有曲折生动的情节,缤纷绚丽的色彩,数学要求的答案只有一个。因此,儿童初学时,都感到非常陌生、枯燥,没有耐心接受。针对这种情况,在初学阶段,我充分考虑孩子心理特点,采用妙趣横生的题目设计,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让其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便把所学知识接受了。如在新授6的组成时,为让幼儿理解6的几种分合法,我编了一个故事:有一只小白兔,它有6个大萝卜,准备把它放到两个篮子里,可是小白兔没有学过数学,不知道有几种放法,很为难,你们大家愿意帮助小白兔吗?幼儿一听,都积极的帮助小白兔放萝卜。于是我就利用6 个教具萝卜和两个篮子,让幼儿们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往黑板上板书,结果6的几种分合法很快被幼儿找出来。

二、采用手、脑并用的方法,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由于学前班幼儿年龄比较小,自制力相对较差,虽然课堂纪律很好,但幼儿精力不一定集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让他(她)们的大脑真正动起来。新学期一开始,我就让幼儿准备若干操作棒,在讲数的组成时,先让幼儿动手操作,如8的组成,让幼儿取8 根小棒,并让幼儿把它们分成两组,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并把各种分法记到本子上,给幼儿一定的时间放他(她)们去分,并看谁分得又快又好。幼儿们为了争第一,争先恐后的分了起来,很快便把8的组成找了出来。之后把他(她)们分得的结果板书到黑板上,经过整理,找出其中的规律,让幼儿记下来,然后把幼儿分组玩“手心手背”的游戏,幼儿8人一组翻手心手背,根据每次翻出的结果,说出8的组成,如:1个手心,7个手背。则大家说:“8可以分成1和7(或7和1);1和7(或7和1)合起来是8.”反复找幼儿来练习,幼儿们都争相举手来做游戏,8 的组成很快掌握,一节课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三、采用多练习的方法,强化学习效果,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规则意识

对于幼儿的记忆,多数是强化记忆,虽然当时幼儿掌握的很好,但如果不及时的练习,很快便会忘记,于是在课后,一方面让幼儿把练习册上的作业做完,另一方面又给他(她)们补充了一些习题,在家长的配合下,坚持完成家庭作业,并且每学完一个数的组成和加减法,总要把前面的内容复习一遍,让强化记忆变成永久记忆。

四、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在幼儿对所学基础知识牢固掌握之后引导幼儿理论练习实际,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又能帮助幼儿更深刻掌握理论知识。在数的组成掌握之后,开始新授数的加减法,先让幼儿找出组成中三数的关系,如8可以分成2和6,这其中8是总数,也是最大的数,2和6是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从总数中去掉一个部分数等于另一个部分数。幼儿知道这其中的关系后,无论怎样变换题型,都可以很容易解答,如:给三个数2、6、8,可以写出2+6=8,6+2=8,8-2=6,8-6=2,再做下面的题也很快:8-()=6,2+6=()等,只要看其中少了哪个数,根据组成8可以分成2和6很快找出答案,加减法练熟了,怎么与实际相联系呢?这个时候让幼儿从多角度编应用题,也可以根据编出的应用题列式计算,再如2+6=8,编这个题,要先知道两个数2和6,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教师师范编:奶奶家养了2只小白兔和6只小灰兔,问奶奶家一共养了几只小兔?让幼儿联系实际,多角度编题,幼儿有的编池塘的小鸭,有的编山坡上的小羊,还有的编奶奶给买的东西、、、、、、内容非常丰富。也可以找几名幼儿口头编应用题,其余幼儿在下面列式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基本上都能熟练的掌握。

五、提高幼儿的速算能力。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但这点必须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幼儿只有掌握熟练了,才能快速的计算。同时,这种速算能力的培养,也会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她)们的好胜心和求知欲。通过强化练习,不仅使学前儿童理解了运算知识,而且熟练掌握了运算要领,幼儿们做题速度相应提高,不少幼儿张口便来。

篇5:学前班音乐下册教学计划

六、计划进度

1、歌曲:《小燕子》、《我的小鼓》、《红太阳》《西游记》 《数鸭子》《三轮车》《两只老虎》、《数鸭子》、《小红帽》、《小指头》、《我是一只大灰狼》、《心爱的小马车》、《鲁冰花》、《粉刷匠》

2、儿歌:《小姑娘》、《公鸡叫》、《大白鹅》、《小鲤鱼》、《小广播》、《两个门洞》《小马奔跑》、《小鸽子》、《小蝌蚪》、《小鸡》、《小气球》、《西瓜》

学前班音乐下册教学计划篇三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前班的学生年龄偏小,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方面还不是非常好,具有好动不好静,注意力易转移,抽象思维还未完全起步。音准、节奏方面需要时间训练。

二、教学目标:

①、掌握音乐基础知识(节奏,歌词的认读)。

②、使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③、发展学生的情感、美感、和基本音乐能力。

④、在学习歌曲过程中,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

三、重点与难点:

①、在歌唱中,把握节奏,音准。并用自然,童真的声音进行演唱。

②、音乐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创编。

四、教学措施:

篇6:学前班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幼儿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4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联系,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四、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幼儿逐渐表现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幼儿的能力,带领幼儿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四、教学进度

周 次 内 容

1.物体的分类《学习分类》《区别上下、远近》

2.《区别前后,左右》《认识1和许多》《分组游戏》

3.《比较大小、长短、高矮》《比较轻重、厚薄、粗细》

4.《学习排序》《认识2和3 》

5.《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认识4和5 》

6.《认识梯形、三角形》《认识圆形和椭圆形》

7.《填图形》《图形变换》《认识6》

8.《认识7和8》《复习8以内的数》

9.〈认识9和10〉,认识1----10的数序,10.学习1--50的数数。认识0

11.学习1---10的倒数,数字的用处

12.学习2的组成及加,减法

13.学习编应用题------2的加减

14.学习3的组成,及加法,口编应用题

15.学习3的减法和口头减法

16.学习4的组成及加减。

17.学习4的应用题。

18.复习分类、图形等知识

19.复习2、3、4的加法及口编应用题

20.总复习

五、综合实践安排

自己动手制作三角形,椭圆形,梯形等。

六、教学措施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执教者:姚 静

篇7: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学前班是幼儿升入小学的过渡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根据时代以及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学习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数学是一门提高幼儿智力反应能力的一门课程,针对幼儿个体和全面素质的要求,教师会用心、耐心、信心教好每一位幼儿。

二、教材分析

这个学期的教材是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数学教材安排了34节课,教材着重培养幼儿思考、动脑筋的好习惯和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如:《10以内的分成组合》、《比较大小》、《10以内的加减法》、《时间的变换》、《几何图形》等,教材从多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发散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多动脑思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使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对比等数学方式学习类包含关系。

2、帮助幼儿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和分成。

3、指导幼儿认识生活中的加减法,进一步认识时间,并知道怎么在生活中运用时间的变换。

4、让幼儿初步了解、认识几何立体图,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5、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作业习惯。

6、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全面的图片,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根据幼儿班的特点,以鼓励表扬的形式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加强幼儿对数学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幼儿多思考多动脑多操作。

五、活动进度

第一周

1、按群计数

2、序数的运用3、6的分解组合(一)

第二周 1、6的分解组合(二)

2、6的加减

(一)3、6的加减

(二)第三周

1、互换关系

2、复习几何图形

3、类包含关系

第四周 1、7的分解组合(一)

3、7的加减法

(一)第五周 1、7的加减法

(二)2、互补关系

3、活用基数和序数

第六周

1、时间的变换

2、学会看时间

(一)3、学会看时间

(二)第七周

1、学会看时间

(三)2、计算时间

(一)3、计算时间

(二)第八周 1、8的分解组合(一)2、8的分解组合(二)

3、8的加减法

(一)第九周 1、8的加减法

(二)2、竖式加法

(一)3、竖式加法

(二)第十周

1、竖式减法

(一)2、竖式减法

(二)3、9的分解组合(一)

第十一周 1、9的分解组合(二)2、9的加减法

(一)第十二周

1、等量转换

2、认识“<” 和“>”

3、比较大小

第十三周

1、比较的可逆性和相对性

2、比较的传递性3、10的分解组合(一)

第十四周 1、10的分解组合(二)2、10的加减法

(一)3、10的加减法

(二)第十五周

1、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2、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一)3、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二)第十六周 1、10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2、10以内的减法应用题

3、看图编应用题

第十七周

1、根据算式编应用题

2、哪是它们的家

篇8:学前班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三阶梯”数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它主要依据孩子认知事物的规律, 由皮亚杰、布鲁纳等率先提出。认知发展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后在适应外部环境时, 对事物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布鲁纳的儿童认知表征理论, 都是对儿童认知阶段和思维方式的正确揭示。

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 他经过多年研究和调查证明:一个人从出生到青年阶段, 其认知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他依据个体特征把儿童认知发展划分成四个不同的阶段:感知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在2岁之前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他们的认知主要是凭借对外界的感觉和动作来进行, 思维方式比较直观。在这个阶段, 儿童能够认知客观事物的永存性, 有一定记忆力, 不仅能够当场模仿一些话语和动作, 还可以延迟模仿, 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会通过语言和抽象的符号命名不同的事物。2~7岁的儿童开始形成具体的思维, 已经掌握一定语言, 能够表达一些外界事物, 但是概括能力不足。7~11岁的儿童有了初步的逻辑方式, 具备了多维、可逆、动态的思维方式, 但是还是离不开外界具体事物的支撑。

2.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

布鲁尔将认知表象特征分为动作性、符号性和映像性三个特征, 研究人根据周围环境, 经过知觉, 转换成内在的心理事件。在这三个系统发展中, 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计划将来、与人交流, 了解不同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前儿童“三阶段”数学教学法的应用

教师要根据学前儿童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 不同的阶梯应用不同的方法。

第一阶段:感知操作认知维度即动作水平, 借助操作材料来认识材料数、量、形、状之间的关系。主要的途径是:具体事物操作、感官体验、探索发现、游戏、据数取物、感知配对、操作探索、情景体验等。

第二阶段:形象表象认知维度即表象水平, 是借助形象激活来认识数、量、形、状特点和空间位置关系的。主要途径:连数成图、观察图表、举例引导、报告发现、顺序颠倒、演示讲解、设置情景、看图描述、激活表象等。

第三阶段:词语符号认知维度即概念水平, 是借助词语和符号呈现客观存在的属性和规律。主要途径:词语概括、符号表示、总结归纳、检查、回馈、发现规律、填空练习、表述语言、标注符号、猜想归纳、构建图形、迁移推理等。

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设计由四个部分组成: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延伸, 而“三阶梯”法主要体现在活动延伸部分。

应用题 (大班)

活动目标:

1.尝试由具体事物操作编应用题向看图编应用题转变, 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2.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提升发散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实物帽子每个小朋友一顶;扑克牌每人一张;教学挂图一张;教室用数卡一整套、学生用数卡每人一整套。

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法:出牌游戏。

教师:孩子们, 你们看一下你们头上的太阳帽好漂亮啊, 外面天气很晴朗, 咱们一起去玩扑克牌游戏吧。

“出扑克牌, 要得到9, 我出3, 你出几啊?”

幼儿:“你出3, 我出6, 长长99。”

老师继续提问, 复习30以内的加减法。

第一步:感知操作认知维度

(1) 尝试操作法。李亮左手握着6张红桃, 右手握着7张方块, 李亮现在手里总共握着几张扑克牌?

(2) 操作分合法。幼儿双手拿着不同数量的扑克牌, 各自改编加减应用题, 并列出竖式, 算出得数。老师可以设置问题“宝贝们, 你们每个人先看一下自己的左手拿了几张扑克牌, 右手拿了几张扑克牌, 两只手加起来总共几张扑克牌呢?哪一只手的扑克牌多一点呢?多几张呢?”

第二步:形象表象认知维度

(1) 观察发现。教室带领幼儿一起看图该编应用题, 活跃户外课堂或者室内课堂的气氛。设置不同情形的问题, 指导孩子们寻找答案。

(2) 表象运算。设置基本问题, 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加减法。

第三步:概念符号认知维度

三、结论

教育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 决定了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要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 提高孩子的认知度, 开发孩子的智力, “三阶梯”数学教学法正好切合了这一要求, 利用内在的优势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活跃了课堂的氛围, 开发了幼儿的智力。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 小学教师应该在儿童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实行“三阶梯”教学法, 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和思维发展的三级水平, 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儿童的数学学习, 帮助学生认知能力有低级向高级、由外部向内部、由感知运动阶段向形象表象阶段达到词语概念阶段的递进式发展。“三阶段”数学教学法, 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由易入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 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结构、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三阶梯”,数学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马家安, 李宜江.论学习策略教学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2) .

[2]梁秀清, 陈宏友.儿童参与课堂学习能力标准建设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4) .

篇9: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74-02

在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里,数学是基础课程,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也是学生从事幼师工作的职业需要,所以数学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因为个人及社会等原因导致数学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程度都不很理想。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师,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高等问题,该怎样解决呢?经过一年的亲身实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思想,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一个人个性发展的驱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上课如嚼蜡般无味,很难集中精神去听课,导致恶性循环,最终放弃。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自己愿意学习,才能做得更好。如何让学生转变思想,把数学当成最好的兴趣呢? 笔者认为,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思想,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改变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过去的教学评价偏重结果,注重表象,评价的形式单一,使部分学生在那些僵死的、缺乏尊重的评价中挫伤了自尊心,失去了自信心,妨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并不是考试成绩好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算是小有所成;能正确地解出一道习题,都是取得了进步。所以,引导每一位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自觉的记住以往学习数学的成绩和表现,下一次超过上一次,目前比过去进步就是胜利,就是自己在数学上的一次成功。从而使学生都尝到学习数学“成功”的甜头,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是重情感教育,用爱心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偏见,努力帮助学生发现其自身的“闪光点”,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中职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学生,时时想着学生,事事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哪怕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安慰和鼓舞。所以,只有爱护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是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只是填鸭式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绎、推理往往就是让学生“程序输入”式地呆板接收,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这样,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会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会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重组、超越,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其次是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学贵有疑”,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解决。同时,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问题。

再次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是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学习是反思的,没有反思的学习不可能深刻。学习中的反思正如生物体消化食物一样,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数学中的很多思想方法、技能技巧,若缺乏学生自己的反思、体验和感悟,就无法变成学生自己的。反之,如果不重视对学生解题后反思能力的培养。结果就会出现学生题目做了不少,解题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数学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会用”

习惯是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存在许多不良习惯。比如有些学生书写混乱,字迹潦草;错字、漏字、添字,丢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等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时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验。有些学生做作业时不善于独立思考,喜欢“参考”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去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不以为意。长此以往,便产生了错误的积累,严重地影响了以后的学习。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而学以致用的习惯,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激活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笔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专业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获取新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思维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四、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角色,让学生“会教”

多少年来,三尺讲台一直是教师的地盘,每位教师都相信而且奉行一句话“我的地盘,我做主”,甚至有人认为,讲台是展示教师才华的舞台 ,是凸显教师领导地位的平台。殊不知,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台下的学生就成了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完全一副被逼迫的摸样,这样的数学学习既降低了效果又没有了兴趣。

学前专业的学生,本来就是明日的教师。她们毕业后也是要从事幼儿教学的,她们在数学课上不仅要学会各种数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把所学知识教授给孩子们,让幼儿园的孩子们有一个初步的数学概念。那么,老师何不早点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滋味呢?首先让学生走上讲台“讲”。 在课堂上换位教学,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课堂让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开口、多上讲台,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课堂教学,“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追求。其次让学生走上讲台“演”。 让学生提前备课,探索思考,设计不同的、符合幼师专业的数学游戏。再者,激励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同时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实施换位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了提高和锻炼。

参考文献:

[1]韩金学.幼儿师范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及教学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卢明存.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J]. 华章,2010 (23).

[3]孙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调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 (13).

篇10: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篇一: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学前班是学生步入小学的重要阶段,许多好的学习习惯都要在这养成。数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在学前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一些特殊的原因,学前班的数学教学开展的并不尽人意,由于孩子们太小,枯燥的数学课往往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导致孩子们上课的学习习惯不太好,动手操作的能力不强,思维能力不够活跃等都成了影响学生上好数学课的难题,久而久之教师因为难教而对数学不感兴趣,幼儿因为难学而对数学失去兴趣,如何走出这些困境?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多准备操作材料,让学生在做中学习。

我们设计每一次数学课时,尽可能将要交给学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逐步体验数学概念的内涵以及相应的运算规律,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比较科学的数学结论,使所感受到的经验系统化,符号化上升到理论化,完成认识到过程的一次飞跃,这在学生巩固认识10以内的基数和点数、认识单双数等数学课中体现特别明显。

二、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多渗透数学教育,让学生在玩中学。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建构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创设情境,设计许多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初步抽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是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譬如:教师在让学生在学习自编加法应用题中,教师做了范例和引导,学生学会了编应用题,但他们的思维容易形成定势,总是把要编的事件说成那几件,没有自己的创意,思维没有得到发展,这也是数学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培养下去。以上只是我对数学教学的一点小小建议,相信我们只有努力就一定可以开展好学前班的数学教学。

篇二:

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幼儿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4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二、学期目标

1.教幼儿学习1~10的数数、顺数、倒数。

2.正确的方法书写1~10的数字

3.教幼儿学习8以内的加减,正确迅速地掌握8以内的数的加减运算及组成。

4.幼儿学习分实物或图形,并区别物体的高矮、远近

5.教幼儿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并能迅速地区分。

6.引导幼儿学习认自身为中心和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会向左、向右移动。

7.培养幼儿能清楚讲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8.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归纳、概括有关数学体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9.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活动,学会迅速、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工具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四、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幼儿逐渐表现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形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幼儿的能力,带领幼儿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五、教学措施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篇三: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我们学前班迎来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他们一个个眼里都充满了求知的渴望。看到这样一群聪明乖巧的孩子们,我们老师用一颗充满母爱的心,去爱护他们,教育他们。为了我们的目标,我制定了一下计划:

一、教学分析

根据我对孩子们简单的测试,我发现我们班有大多数孩子的基础都比较差。虽然说已经进入学前班,但是还有小朋友认不全10以内的数字,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写但不认识。所以根据我班的情况,在我以后这学期的教育工作中。我将有针对性的加强基础知识的辅导。

二.教学内容:

1.认识比较高矮,粗细,能够按高矮,粗细给10以内的物体排序。

2.感知几种平面图形的主要特征。

3.了解相邻数的含义。

4.熟练掌握倒数10以内的数。

5.在操作中探索,总结,记录10以内的组成和分解。

6.认识加减符号及算式,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理解加减的含义。

7.进一步学习10以内的组成,[莲山 课~件]运算已有的知识推导总结出某数的组成。

8.学习解答应用题,列出算式,学习分解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题。

9.认识几种常见的几何体,进一步感知几何体的特征。

10.认识整点与半点,了解一小时与半小时的不同,尝试记录整点和半点。

11.学习看日历,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

三.教育目标

我们争取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期结束是,都能获得优秀的成绩,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看得见的进步,让每一个家长都能肯定我们的工作,满意我们的教育教学。为了这一个目标,我将一直努力下去。

篇四:

一、班级情况分析

学前班是幼儿升入小学的过渡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根据时代以及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学习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数学是一门提高幼儿智力反应能力的一门课程,针对幼儿个体和全面素质的要求,教师会用心、耐心、信心教好每一位幼儿。

二、教材分析

这个学期的教材是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数学教材安排了34节课,教材着重培养幼儿思考、动脑筋的好习惯和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如:《10以内的分成组合》、《比较大小》、《10以内的加减法》、《时间的变换》、《几何图形》等,教材从多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发散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多动脑思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使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对比等数学方式学习类包含关系。

2、帮助幼儿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和分成。

3、指导幼儿认识生活中的加减法,进一步认识时间,并知道怎么在生活中运用时间的变换。

4、让幼儿初步了解、认识几何立体图,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5、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作业习惯。

6、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全面的图片,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根据幼儿班的特点,以鼓励表扬的形式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加强幼儿对数学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幼儿多思考多动脑多操作。

五、活动进度(略)

篇五:

一、基本情况

学前班学生人数有43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3人,学生大部分来自乡村,年龄大约在46岁左右。由于学前班儿童年龄方面比较小,智力发育也不一样,掌握知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学期内,只要求学生儿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一些简单图形分类。

二、指导思想

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儿童的发展。在新的课改,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同时指导儿童认识事物和实物的数量。能数一些实物和图像,随着认识数字的增加,要加强认、写、数、读的训练。适当渗透一些数、认、写的基础知识,过度到加、减法的计算,随着认数的增加,要加强比较数的大、小、多、少的教学和练习,继续加强认、读、数、写的训练做到学生看到物体能认识和数清物体的个数。

培养学生从小爱学数学的兴趣,打好数学基础知识,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儿童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良好作风,提高儿童的文化素质,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建计算能力。

三、教学要求

1、使儿童初步认识一些物体和图像。

2、能数10以内的物体和图像的个数。

3、掌握10以内的顺序和大小。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6、使儿童会认、读、数、写110以内的数。

7、使儿童认识加减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四、教学措施和方法

1、教师要认真备好课,上好课,课后认真批改作业,加强课堂形势的教学和训练,注重启发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技能,使儿童学得懂记得牢。对智力差的儿童要多加辅导,严格训练。

2、探索单元教学的教法,明确每个单元教学要求和训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采取精讲地练,课内课外结合的做法,使儿童对数有所兴趣,自觉地进行学习。

篇11: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我班学生共有55人,人数比较多,不便于管理,管理比较吃力,本班大部分学生未上过幼儿园,许多孩子对拼音还没有接触,教育必须从基础开始,甚至大部分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有些同学听不懂教师说的话,并且学生有些年龄太小,教育起来相当困难.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一样的幼儿逐渐表现出兴趣、本事等方面的不一样,这就构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异。

所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幼儿的本事,带领幼儿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经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本事,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经过数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认识本事,经过供给充分的条件,为幼儿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达解决问题的本事。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4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三、学期目标

1.教幼儿学习1~10的数数、顺数、倒数。

2.正确的方法书写1~10的数字

3.教幼儿学习8以内的加减,正确迅速地掌握8以内的数的加减运算及组成。

4.幼儿学习分实物或图形,并区别物体的高矮、远近

5.教幼儿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并能迅速地区分。

6.引导幼儿学习认自身为中心和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会向左、向右移动。

7.培养幼儿能清楚讲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8.在教师的帮忙下能归纳、概括有关数学体验,学习从不一样角度,不一样方面思考问题,能经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9.培养幼儿进取主动的进行数学活动,学会迅速、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工具

四、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必须的空间想象本事。

篇12: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汇总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作为一名新的幼儿教师,孩子们的情况还不太了解。不过在近两周的观察下发现学前班的孩子们都非常聪明。大多数孩子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开展数学活动,基本掌握了对数字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对数学活动有了一定的兴趣爱好,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1、本学期将学习按数群记数和数的分类统计,它不仅能引导幼儿将数字知识应用于 生活实际,更能提高幼儿对数的敏感性和计算能力。

2、教幼儿学习简单的测量方法,并认识时钟和日历等生活常用数学知识。

3、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将体和形、数结合起来认识并引导儿童认识三者之间的联 系,通过实物展示和提问、讲解等方法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活动。

4、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和实际的生活需要来展开教学。

5、继续学习数的组成,5---10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四、教学目的要求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关联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关系,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

五,教学的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对生活中的物体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力。

六、教学措施

教学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七、教学安排

第一二周复习3和4的组成与加减法

第三周学习5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学习6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第五周数的记录和统计,单双数的认识

第六周学习7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第七周学习8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第八周测量、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

第九周学习9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第十周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变与不变

第十一周二等分和四等分、复习8和9的组成和加减

第十二周学习10的组成和加减

第十三周认识时钟、认识日历

第十四周复习分类、复习排序和序数

复习形体、区分形体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2

一、基本情况分析我班学生共有55人,人数比较多,不便于管理,管理比较吃力,本班大部分学生未上过幼儿园,许多孩子对拼音还没有接触,教育必须从基础开始,甚至大部分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有些同学听不懂老师说的话,并且学生有些年龄太小,教育起来相当困难.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幼儿逐渐表现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形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异。

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幼儿的能力,带领幼儿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幼儿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4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三、学期目标

1.教幼儿学习1~10的数数、顺数、倒数。

2.正确的方法书写1~10的数字

3.教幼儿学习8以内的加减,正确迅速地掌握8以内的数的加减运算及组成。

4.幼儿学习分实物或图形,并区别物体的高矮、远近

5.教幼儿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并能迅速地区分。

6.引导幼儿学习认自身为中心和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会向左、向右移动。

7.培养幼儿能清楚讲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8.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归纳、概括有关数学体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9.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活动,学会迅速、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工具

四、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3

一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按数群计数,5 的组成,6 和 7 的组成,5 的 加减,6 的加减,数的记录,制作统计表,单数和双数,7的加减。8 的组成和 加减,测量,9 的组成和加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二等 分和四等分,10的组成和加减、认识时钟、认识人民币等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文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 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

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 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 10 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 0—10 的数。体会基数与 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 10 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 10 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 理 地 表 达 自 己 的 思 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四 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 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 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4

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幼儿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4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二、学期目标

1.教幼儿学习1~10的数数、顺数、倒数。

2.正确的方法书写1~10的数字

3.教幼儿学习8以内的加减,正确迅速地掌握8以内的数的加减运算及组成。

4.幼儿学习分实物或图形,并区别物体的高矮、远近

5.教幼儿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并能迅速地区分。

6.引导幼儿学习认自身为中心和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会向左、向右移动。

7.培养幼儿能清楚讲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8.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归纳、概括有关数学体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9.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活动,学会迅速、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工具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四、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幼儿逐渐表现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形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幼儿的能力,带领幼儿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五、教学措施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5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我们学前班迎来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他们一个个眼里都充满了求知的渴望。看到这样一群聪明乖巧的孩子们,我们老师用一颗充满母爱的心,去爱护他们,教育他们。为了我们的目标,我制定了一下计划:

一、教学分析

根据我对孩子们简单的测试,我发现我们班有大多数孩子的基础都比较差。虽然说已经进入学前班,但是还有小朋友认不全10以内的数字,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写但不认识。所以根据我班的情况,在我以后这学期的教育工作中。我将有针对性的加强基础知识的辅导。

二.教学内容:

1.认识比较高矮,粗细,能够按高矮,粗细给10以内的物体排序。

2.感知几种平面图形的主要特征。

3.了解相邻数的含义。

4.熟练掌握倒数10以内的数。

5.在操作中探索,总结,记录10以内的组成和分解。

6.认识加减符号及算式,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理解加减的含义。

7.进一步学习10以内的组成,[莲山 课~件]运算已有的知识推导总结出某数的组成。

8.学习解答应用题,列出算式,学习分解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题。

9.认识几种常见的几何体,进一步感知几何体的特征。

10.认识整点与半点,了解一小时与半小时的不同,尝试记录整点和半点。

11.学习看日历,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

三.教育目标

我们争取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期结束是,都能获得优秀的成绩,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看得见的进步,让每一个家长都能肯定我们的工作,满意我们的教育教学。为了这一个目标,我将一直努力下去。

上一篇:2018教师节生命无悔演讲稿公众演讲下一篇:幼儿园开学前后防疫工作方案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