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设计专业

2024-06-15

浅析环境设计专业(共8篇)

篇1:浅析环境设计专业

浅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听了武文革老师的专业课教育使我明白了本专业的一些情况。下面我结合自己的额外学习浅析一下我对本专业的看法。

本专业是以机械工程学科与电工电子学科的理论为基础,以机电结合、机电一体化理念为指 导,以机械设计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主要技术内涵,以学科 的交叉和渗透为特点的现代高技术复合型专业。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 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明朝的宋应星编著和出版了《天工开物》,记录了许多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见。它反映 出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记载了不少有关机械制造和产品性能的情况。内容涉及 泥型铸釜、失蜡法铸造以及铸钱等铸造技术,还记述了千钧锚和软硬绣花针的制造方法、提花机 和其他纺织机械以及车船等各种交通工具的性能和规格等。《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 世纪的 工艺百科全书。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各国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机械行业得 到极大提高,机械制造方式、制造技术也得到了革新,手工艺操作变成了电气化和半自动化操作,特别是汽车业的发展,更是带动了机械行业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使机械 行业变得更加综合性,模糊性。各种学科的交叉,促使学科的分化,机械行业已成为学科专业众 多、专业分工精细、门类齐全的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 业也就应运而生。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环保材料、绿色制造成为机械工业科技 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活中几乎所有产品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加工制造的,产品质量的高低、性能好坏以至于价格的高低都取决于生产他们的机械设备的性能。机械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部门,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装备部。没有机械制造业的提高和发展,我国其他产业也不可能良性发展,就业问题就更为尖锐,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普遍提高,可以说没有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人类的现代物质文明。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国防实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机械制造技术水平、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准的提高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实实在在的专业,大到万吨巨轮,小到移动电话,高精到航天飞机,普通到曲别针的制造,都离不开该类人才。而且,机械类专业还具有通用性的优势:学建筑机械的去搞医疗器械能适应,学石油机械的去造飞机也没问题。另外,并非只有机械行业才需要机械专业人才,任何行业,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研发性单位,只要使用设备、生产线,就要给机械专业人才用武之地,如制药、乳品、食品、橡胶等行业都需要他们来安装和维护生产设备。只要整个社会经济正常发展,该专业毕业生就不乏就业岗位,他们既可以成长为工程师,也能胜任管理岗位。大。所以我们在校期间一定要学好我们的专业教育,为我国的机械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新

篇2:浅析环境设计专业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 SOLO分类理论 职业教育

论文摘 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SOLO分类理论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思路清晰、简捷明了。为此,旅游管理专业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专业整体课程优化设计,对本专业的21种可观察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根据认知规律进行排序,获得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个学年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到,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二、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服务面向不同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应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后3-5年)为:接待经理、外联经理、计调经理、导游经理四个。以上岗位的优秀工作者都将成为企业调研的跟踪对象。通过对62家企业248位以上岗位的优秀员工进行工作过程实时跟踪,形成了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可观察学习成果共计21项。再对以上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了11项第一类、5项第二类、5项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

1.接待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三部分,第二类是签订旅游合同,第三类是旅游风险规避和;

2.外联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市场调研,第二类是旅游市场开发和客户开发与维护,第三类是旅游产品销售; 3.计调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要素采购,第二类是旅游线路设计和成本核算,第三类是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

篇3:浅析专业运动鞋的设计要点

关键词:运动鞋,大底,帮面,鞋楦,减震

前言

运动鞋作为一个控制和调节人体运动形式和精神活动的工具,其设计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1]。而人的足部则是一个复杂的立体形状,专业运动鞋就是要满足人脚复杂立体形状在运动过程中变形、实现其功能的物体。因此本文根据体育项目的不同,分门别类的介绍了各种专业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专业运动鞋的设计要点。

1 运动鞋楦体造型的设计要点

运动鞋楦体造型是设计运动鞋的首要考虑问题。因为鞋楦设计是建立在人脚的解剖学与运动学的基础上,因而运动鞋楦应当遵循人脚的基本规律。专业运动鞋的鞋楦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要特别满足脚部在运动状态下不发生运动伤害,主要是肌肉、皮肤、韧带不被拉伤或摩擦,关节受压迫而不永久性变形,脚在行走、跑步、跳跃、落地、后退等活动时要有保护,在左右旋转时不发生过度的扭转等;二是要让脚在运动中达到最佳运动状态,从而提高运动效果。

2 不同种类专业运动鞋的性能要求及设计要点

对于不同的运动项目,专业运动鞋都具有不同的需求。常见的运动鞋大致分为球类运动鞋、田径类运动鞋、野外运动鞋。

2.1 球类运动鞋的性能要求及设计要点

2.1.1 篮球鞋

1)运动特点

篮球鞋对运动过程、运动方式和运动效果、每个动作能否高质量完成等都会产生直接影响。篮球运动中要求运动员脚下要有灵活而快速的移动,脚步动作基本可分为走、跑、跳、旋转四种[2]。

2)设计要点,见表1。

与此同时,在抢蓝板、投蓝时,起跳的瞬间鞋子要有弹跳力和爆发力,在设计篮球鞋时帮面和底部都要保障运动者落地的稳定和身体的平衡。

2.1.2 足球鞋

1)运动特点

足球运动员全场做变速跑,瞬间的速度变化很大,主要由脚的跖趾、跗面和前尖等部位控球击球。

2)设计要点

底部:要求鞋底防滑,以保证运动员爆发力的发挥。

帮面材料:跖趾、跗面和前尖等部位受力集中,帮面耗损大,所以帮面材料要结实耐用、耐冲击,弹性足。

帮面分割:帮面分割尽量少,减少应力的集中

鞋口部位:较其它鞋款来说,足球鞋鞋口较长,一般向外怀倾斜,以增大内怀脚面面积。

2.1.3 网球鞋及羽毛球鞋

1)运动特点

这两种鞋主要用在硬质地面上运动运动过程中,脚跖趾部位的弯折幅度很大。

2)设计要点

底部:鞋底宜薄且平,一般采用高密度耐磨胶制造,必须具备良好的弯折性。前掌部位最宽处应使用减震性能良好的材料。后跟托具有保护功能以分散脚部步行及运动所承受的压力。

鞋口:设计以矮帮为主,使得脚腕不受束缚。

帮面:要承受多次弯曲变形、摩擦和拉伸。

2.1.4 棒球鞋和橄榄球鞋

1)运动特点

棒球与橄榄球运动均在室外的草地上进行,脚部主要动作为快速跑步、急停、转体等,动作比较激烈。

2)设计要点

底部:要有很强的抓地能力,大底一般安装鞋钉或者粑钉(一般前3~5枚,后2~4枚)。

帮面:鞋舌设计较长,统口较短,鞋口要求封闭性强,抵挡杂质进入鞋腔,鞋头部位的港宝抗踩踏。

2.2 田径类运动鞋的性能要求及设计要点

2.2.1 短跑鞋

1)运动特点

又称竞速鞋。运动强度大,运动时间短。一般的田径比赛场地排除了公路的坚硬和越野场地的湿滑,路况都比较平坦。

2)设计要点

鞋跟脚要求特别高,因此楦头的前尖放余量较小,帮面的腰窝收紧,大底分前掌部位与后跟部位,均需安装鞋钉。

2.2.2 中长跑鞋

1)运动特点

中长跑时脚底下一般是较坚硬的地面,道路一般较曲折,具有上下坡等。

2)设计要点

底部:大底的厚度一般后跟大于前掌,因为跑步运动要求运动员积极向前,利用后跟高造成的坡度,使运动员有一个重心的自然前倾,以提高运动速度与成绩。

鞋子重量要轻,帮面和大底弯折效果要好,同时鞋子还需具有一定的减震和耐磨性能。

2.3 野外运动鞋的性能要求及设计要点

2.3.1 登山鞋

登山主要有上坡、下坡、攀岩等三种运动形式。其场地大多为碎石或高低不平的岩石的坚硬路面,由于岩石表面的不完全平整性,使得登山运动具有较大的风险,一旦出现意外滑动,后果极其严重。所以登山鞋对底部的要求非常严格。具体见表2。

2.3.2 越野鞋

1)运动特点

越野鞋是适用于在天然的野外场地进行竞赛。竞赛场地一般都具有泥巴、草被。场地存在较多的沙土、泥浆和其他杂质。

2)设计要点

防湿性:越野鞋的前尖部位必须设计鞋墙以做挡泥装置。

大底花纹设计要避免沙土、泥浆和其他杂质等填充到大底的纹路之间,使纹路失去防滑作用,所以设计时,要求纹路较大、较宽,纹路沟底圆滑、间隙较大等。

越野鞋一般对减震性能要求较低,主要因为竞赛场地本就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

2.3.3 赛车鞋

脚前掌与车的脚踏或油门踏板等直接接触,鞋底受力部位就在前掌,鞋底前掌宽而平,鞋头向上有较大的翘度,后跟端部圆而平滑,以利于与车底接触,保持较好的稳定性。赛车鞋要求前港宝较大,位置可以再跖趾部位之后。帮面要求轻巧而具有柔性。

3 总结

众所周知,人们在进行各项运动时,涉及到运动生物力学知识,涉及到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以及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因而不同类型运动鞋在为消费者提供的运动保护方面,大有不同。鞋类设计师在设计鞋子的时候需考虑到这些基本设计要点,才能设计出更加符合运动需求,保障消费者在正常运动时双脚不受伤,才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参考文献

[1]霍洪峰,赵焕彬,陈志国,等.运动鞋生物力学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07(5):108-111.

[2]裘琴儿,陆毅琛,李建设,等.国内外知名篮球鞋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59-61.

篇4:浅析环境设计专业

当前,不仅传统的“十大美术院校”在以每年翻一倍甚至几倍的速度全力扩招,其他院校也都在创造条件大招快上,在社会上出现了“设计艺术热”。但这个“热”的“危势”已经出现。大约在五年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专业设计人员,做一套室内装饰方案设计,仅设计费每套图就可以要价几万元。可是现在,国内许多装饰设计工程公司无论在招标、投标或者“揽活”时,方案设计基本免费,甚至一些中、小环境艺术装饰工程根本不做设计,由甲方负责人提出想法或者直接照搬某个现成的建筑或者环艺设计实际效果,或者直接参考国外的建筑装饰资料画册,这种做法在占我国装修市场主流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工装修队中十分普遍。这给如今我们专业的教师、学生和专业设计人员带来了“民工”式的冲击。[2]

2、开设环艺专业有点急躁

与时俱进的同时,在院校改革也不断深化的今天,的确是有些让人深思。我在书店里看到了一本书,叫《西方百部管理经典》,这么多内容,竟然可以浓缩至二百多页的篇幅。只想阅读管理书籍的摘要,就想在5年之内就掌握日本花了50年所学的东西,这正是中国人打算做的。

管理是个连续反馈的过程,从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的试验,不断积累能力,如果你只是学习皮毛,然后匆匆忙忙采取行动,或者是让其他人来对组织进行改造,这简直就像人造孩子。中国的投资趋势是这样的:如果你赚了钱,政府会给你批地,让您发展状大。5年后,您就成了开发商,地皮升值后,再高价卖出去获利。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中国的经理人很难去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做出卓越的成绩。

而在深化高等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专注艺术类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是赚钱的唯一途经。如其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前些年很好就业。现今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找不到工作了,毕业人员太多,教育体制也与社会脱轨。可口可乐公司专心做可口可乐,成为世界消费品领域的领先者。丰田专注于做汽车,成为日本利润最为丰厚的公司。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这才是赚钱的唯一途径。如果你并不擅长做某事,但政府特许你做,那么你仍然做不好。这就是中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增设的出发点与出路的现况。

在深化院校专结构调整的同时,许多院校领导人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观念的无形压力下,放弃自己的原有思想,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开设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来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特殊性开设特殊的专业,如农业大学院校开设的园林设计专业,家具设计专业,这难道不是很好的吗?何必又要加入艺术类的其他专业,弄得那样头脑不清,把握不了重点,到最后的答案就是:“现在提倡跨学科,跨专业,什么边缘性学科建设”。真是能自言其说就是对的。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并不同于流行的服装,它的投入较多,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优化难以定成,更不便于频繁地变化,改为其他专业用,因此,一旦过时,那么这专业就跨掉,从事这专业的人就失去方向,就失去前途,就须要另开避径。

3、改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小姐的心态

高等院校深化改革的同时,环艺设计专业像一个世界小姐,谁都围着她转,正如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世界投资机会以及各种建议纷至沓来,每个国家都想跟中国结亲。正像中国的院校都想开设艺术类专业一样。因为艺术类专业的学费是文,理科专业的二至三倍,而使用的设备及其他专业所用的资源差不多。但是我们不妨冷静的想想,五年之后,像世界小姐这样的美貌也许就不再漂亮了,所以,学她漂亮的时候,应该努力做点事情。比如拿个MBA学位,中国目前的现状很好,改革的大环境下一片盎然,遇到的挑战也不多,但很难说,五年之后不会碰到麻烦,十年之后,中国也许会陷入困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许就要走如此之路,如今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计算机软件开发等专业就是遇到如此麻烦。

如果你会问我该如何让世界小姐安下心来学习,我觉得这的确是个挑战,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很少遇到哪个中国管理者正在花时间做正确的事的原因。中国太向美国看齐了,美国是很难学的,因为它的很多东西已经成型,中国可以向韩国学习,因为他们也在经历发展,最近也犯了错误。中国也可以向日本学习,日本是汇率升值后仍能幸存的少数国家之一。

日本80%的蔬菜是山东提供的,不幸的是,前几年,日本媒体连篇累牍报道卷心菜和菠菜中的农药残留问题,这对山东农民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经过这场波折。如今的山东菜更让人放心。他们为此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但是,今天的山东已经成为日本的厨房。他们努力迎合日本主妇的口味。针对日本市场做出种种调整,顺利渡过了危机。这就是市场主导的作用。我们国家高等院校的改革,专业设置问题就应该由市场来为导向,不要有从众的心理行为。也难怪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适应不了市场,尤其是一旦招生到毕业还得需要几年的培养过程。

对于以上这些事情,都是每天在每个公司都会发生的。在全球各个市场都是如此。犹如意大利需要石屋,北欧人住木屋。在美国则需要大量建造大房子的别墅。美国的知识分子希望把一些东西挡在门后,蓝领阶层则希望把音响、电视放在地板上,露在外面。而日本公司可以超过一百个的细分市场,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视机,这个过程花了最少二十年。中国的产品虽然成本很低,但进不了高端市场。之所以说山东菜农的例子,也就是这个意思。他们不是抱怨,而是学习,坐下来想问题。他们已经懂得用什么化肥,什么杀虫剂。知道该如何种蔬菜。因此我们应细心调整专业设置如何合理市场化。

4、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关注路况

为什么我们会遇到交通意外?原因有三种:路况、弯道以及驾驶技巧。通过学习实践,你可以提高驾驶技巧。如果司机只有两年驾驶经验,却想开法拉利赛车,想跑山路,想达到二百五十公里的时速,那当然很难想象。

同时,我想提出的是,要不断关注路况,这一点在中国常常被忽视。人人只关心速度,谁都想跑得快。他们担心的是:一旦我停下来,跑在这路上的就成别人的了。如果有人追求财富,其他人也会如此,每个人都从银行贷款,金融泡沫就这样产生了。很少有人真正注意路况,似乎他们是坐在别人的车上。这种心理状态很不好。正象我国现在迅猛深化改革的高等院校,正忙着大量扩建校园,大量增设新专业,根本不知专业配匹的相关情况,一味追求要作大作强,恰恰这种行为就是所谓的从众行为。

犹如开车开着不舒服,可以换辆车,尼桑的或是沃尔沃都可以。但要是因为路况的原因,法拉利跑车才适合你的话,那你需要不断提高驾驶技巧,技巧的提高需要老师的提导。面对威胁,你要表现得很谦逊。我要说的是,这个过程很重要。世界上没有通用的理论,没有快速的框架理论可以利用。我所建议的框架就是向新加坡,韩国,英国,北欧,爱尔兰等国家学习,也要吸取印度的教训。有时要“静止”地看问题,以便“动态”地去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要合理化,科学化,尤其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向开汽车一样关注路况。

5、结语

我的观点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有话语权的人要正如在高速行驶的司机那样关注前程路况,要好好把握方向盘,分析实际情况。要注意路况,路并不好跑。又如你是世界小姐,你也会一天天变老,也要为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做些打算。要解决专业性建设的根本问题,首先要把心态调整好。中国一些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改革,应该放慢发展速度,认清形势,为社会培养人才,不要一味追求功利性的东西,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然后再度起飞,迎接正在深化改革而又迅猛的高等院校发展之路,使之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为培养市场所需求人才而努力。

注释

[1]郑曙阳.室内设计教育定位的思考[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02(9): 60-61.

郑曙旸,1953年2月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民族:汉,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设计分部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资深高级室内建筑师、常务理事、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资深室内设计师、常务理事、副会长、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林华,《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增刊第1期。第20页。

1、陈斌 《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陈明尚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山西建筑,2009年14期

3、代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内涵之探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03期

篇5:浅析环境设计专业

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英语作为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中的语言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专门用途英语(ESP)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职业需求而开设的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重中之重。笔者在ESP(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上,探究了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设计的方案。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社会对学前教育类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如何设置好高职学前教育英语课程也得到了众多教育者的关注。高职的教育理念是“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在高职接受的教育,在进入岗位以后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实践。

因此,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中,除了要进行基础英语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将来在职业中所使用的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学习。

一、ESP(专门用途英语)

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Hutchinson和Waters对ESP进行了比较宽泛的定义,那就是ESP是一种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决策都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的教学理念。

Strevens 对ESP的定义总结了四个基本特征:(1)满足学习者的专门学习需求;(2)在内容(主题或话题)上与特定的学科、职业和活动相关;(3)在句法、词汇、篇章、语义等层面上,重点应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及与之相关的活动语言运用和话语分析上;(4)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

二、ESP课程设计理论

ESP课程的设计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目标需求分析,设计课程方案等几个环节。可见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课程设计授课前是课程中重要的一环。

1.提出课程设计的问题。

大多数课程设计都是以提出问题来开始的。所提出的问题既包括理论方面也包括实践方面;既可以是一般问题,也可以是特殊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作为课程设计大纲、编写相关课程的教材、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价的基础。

2.ESP目标需求分析。

目标需求分析既包括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也包括目标岗位需求分析。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就是学习者本身对于自己学习有哪些方面的需求;目标岗位需求分析是指专业人员在目标岗位情景中应达到的水准或应具备的资格。此外,还应注重分析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着差距。

3.ESP课程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一般来说包括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以“语言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三种。其中,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是最早出现的,它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

其课程设计的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语言知识分析、制定课程大纲、编写教材及进行课程评价。以语言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是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定位在如何满足实际的语言需要,通过设计听、说、读、写、译这五种基本的语言技能得以课程的实施和应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是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兴趣、动机、情感、思想、行为等为出发点,学习过程由学习者来确定。

在学前教育专业ESP课程设计突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在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及学习者目标岗位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学前教育ESP课程的知识内容及技能训练。

三、学前教育专业ESP课程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ESP课程设计之前,首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目标岗位需求进行了分析。大多数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已经进行了将近的基础英语的学习,尤其是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英语的基本语法,并达到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如果在高职阶段还是以“基础英语”为主,进行重复性的学习,学生们失去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大多数的学生渴望学习一些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英语。

经过对一些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幼儿家长的调查,发现他们渴望的幼儿英语教师不仅能够在英语方面突出,还要掌握相应的学前教育的知识,不仅能够从事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还应能够运用英语组织其他的学前教育活动,比如:早晨的入园接待、户外活动等。

在学习者学习需求和目标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的专业核心技能,确定岗位核心技能,然后再将这些核心技能进行分解,进而得出学前教育ESP课程设计方案。该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学前教育类英语人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为主,同时结合任务型教学法。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模块化教学为主。

按照幼儿园一日工作环节,将课程内容分为晨间入园接待、早操活动、户外活动、教育活动、午餐准备及午餐、区域活动、离园活动7大模块。

其中,的重点模块是教育活动模块,又细分为涉及到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语言教育活动、科学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活动五大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又根据岗位的需求对其中所需的专业技能又进行了细分,构成了本课程的专业核心技能,例如:在设计教育活动模块时,课前备课、写教案就是完成这一教学模块的核心技能。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将专业技能重点突出出来,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学校中就熟悉了将来幼儿教师这一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了其岗位技能,从而实现了学校教育与职业的无缝衔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增加了砝码。

篇6:浅析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近二三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它几乎与自然、社会的一切学科都有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更加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大批具有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人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不但是我国民办高校的主体,而且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针对民办学生的特色,以强化能力为主,开展具有开阔视野、提高认知能力的实践教学,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以适应海峡西岸在人才需求上层次多样化、专业多样化、能力综合化等特点。

一、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受师资、教学场地及其它教学资源的限制,在课程和教学安排上往往忽视了以生为本的原则,没有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加以区别对待,而是将他们看作同一起点,按照同样的目标和方式实施教学。[2]再加上我国大部分高校所设立的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一般让学生感觉比较抽象,而实践课一直作为理论课的辅助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上是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验证,起加强理论学习的作用。通常课本中已有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很难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结合民办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这种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创新型和研究型实验。

我院在实践课程中让学生接触实际、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理论知识的强化。例如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堂课就由专业教师做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专业介绍讲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专业的作用和就业前景,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专业必须理论结合实践。有了这次学前教育,我院环境专业学生就会自主地开展各种环保主题活动。学生首先建立了绿心环保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环保每一天,行动在身边”;并在大家的努力下创办了“绿心会刊”,该会刊的全部内容从设计到定稿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不断学习和宣传过程中让本学院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由于我国政府基本上没有向任何形式的民办高校提供财政性资助,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向学生收取的学费运行和发展。由于资金不足,这就使环境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3]

1.建立环境专业实验室

我院自建校以来以文科教育为主,理科教育基础薄弱,存在经费不足、实验室建设滞后等情况。自2008年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建立以来,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实践教学的力度。学院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宗旨,增加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能力,并尽量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随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学院领导认识到要提升学院的综合水平,以实验为支撑的教学显的尤为重要。因此,2009年学院又成功申请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促进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院环境实验室建有多媒体教学、基础化学实验设备、监测分析仪器、专业实践所需精密仪器等。

2.建立严格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质量是环境科学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实验教学质量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中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方法操作手册、实验员培训、仪器、试剂、试样、样品、实验记录以及实验报告等。因为资源有限,现有实验药品和仪器不一定能进行所有的实验教学要求。因此,每学期初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本学期实验项目,然后根据拟定的实验项目购买所需实验耗材。系主任作为教学正常运行的负责人,每学期定期组织质量检查和评审,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教研室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定期将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汇报给系主任。任课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课件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还必须针对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各类耗材、检测方法和校准方法的确认、采样、样品前处理、实验室环境及安全等建立完善的文档。

三、构建新的环境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高职阶段传统的环境专业的实验课是由基础性、综合性实验构成,导致一些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很难满足目前科技日新变化的需要。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帮助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性。1.开设自主性和研究型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研究兴趣。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预期的现象和结果。但是在这种方法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4]机械地按照老师要求步骤进行操作,不能积极地去思考和改进。因此在民办高职环境专业实验课程中,应增加自主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例如在分析化学提纯实验中,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提纯对象,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相应实验步骤,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发现问题,并找出最佳实验方案。

环境监测实验是整个环境专业最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实验基本是按照国标的要求设定的常规检测。虽然准确度高,但也存在效率低、操作繁琐、监测项目有限等缺点。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一些研究型实验课程,由学生收集资料,找出目前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出新型的检测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真正实用,但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2.结合学校条件,设置实地监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实地监测实验。每学期都开展一次实验技能竞赛,不仅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急迫性。通过亲自对身边一些环境污染指标进行监测,学生会留下有关环境问题的直观印象,同时,多次动手实地操作监测仪器,熟悉仪器使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可以让学生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的适应岗位要求。

除了现场监测外,我校学生还利用自创的环保协会组织全校学生一起感受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邀请专业教师做节能减排的讲座、观看例如《后天》等关于环境问题的影片。

此外,《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处理工程》和《环境化学》等课程均设置了课程实践内容,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厂、垃圾填埋厂、化工厂和海峡西岸环东海域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认知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学生兴趣浓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定点实习基地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

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单位的第一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所以毕业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虽然学校刚刚起步,但校领导一直在积极寻找实训基地,例如与污水处理厂、环评公司、环保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力求妥善安排学生挂靠实习的单位。

我校学生80%毕业后将留在厦门工作,其中一部分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中成为不同层次的技术员、管理者或执行者。因此,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面,需要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创新教育,加强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实验室管理水平方面要求更高,要高度开放,体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宋爱平.民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9):19~20

2刘自团、杨旭辉.浅析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1):19~

213刘海林、陈新民.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5):132~1

篇7:浅析环境设计专业

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产品设计。设计师通过对材料、形态、色彩、功能、技术和人机工程学等多方面研究,设计出新产品,是一种立体形态设计。而立体构成课程的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理解设计的各个元素,在掌握一定材料和立体造型构成方法的同时,对立体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有初步认识,进而提高空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为今后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立体构成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相关的基础课程衔接,如何使其在后置的专业课程中起到真正的作用,是立体构成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国内很多设计专业在进行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时,依然沿用了包豪斯创立的三大构成的教学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也越来越细化了。面对已经细化的专业,采用同一种教学内容和形式,难免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最主要表现为:与后置专业课联系少,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并没有学会把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中,觉得基础课是基础课,专业设计课是专业设计课,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同时,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处理好。立体构成与前置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联系紧密。如果学生对前置课的课程内容没有掌握,那么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将无法运用前置课程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应用到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编者个人的因素,每一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笔者查阅了立体构成课程的一些教材,发现大部分教材只注重基本内容的编写,没有重视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的内容的编写。虽然每个艺术设计专业都可以在这些教材中找到一些与立体构成结合的设计实例,但只是一带而过而已。缺少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结合紧密的教材。再加上,本校前两年对教材的订阅进行了改革: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定的教材,也可以不选择。改革使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购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能自己借阅或自己购买相关书籍。教材的不统一和教材本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效果。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前置后置课程间的相互联系

前置课程是后置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大概分为三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立体构成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从整个专业的教学结构上看,它属于中间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基础课的目的,主要是把基础知识和专业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首先,应该重视和立体构成课程相关的前置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如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平面构成主要讲授平面二维空间中构成的基本元素及美的形式法则;而色彩构成主要让学生掌握色彩学基本理论和色彩构成美的规律,了解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这两门课的内容和立体构成课程的内容联系紧密。例如:平面构成课程所讲述的对称、韵律、渐变等美的形式法则,在立体构成中进行造型的组合时经常被用到。假如这些形式美的法则没有掌握,那么学习立体构成时就会无法应用。再如,在学习色彩构成时,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理解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那么在立体造型中运用什么样的色彩对作品进行表达就显得不知所措。由此可见,专业基础课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与立体构成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效的联系起来。必要时,可以把前置课程里的相关内容整合到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中。这样可使学生巩固前置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把之前所学的知识与后续课程融会贯通。其次,除了重视与专业基础课的衔接之外,还要重视本课程与后续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后续课程如:产品形态设计基础、产品设计、灯具设计、展示设计等等,都会涉及到造型、形态、创意、色彩、美的形式法则等等。因此,立体构成对后续的专业课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把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①每讲授一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点后,结合相应的专业设计图例进行讲解,把对应知识点衔接到专业设计中;②选择合理的构成设计课题,通过课题的作业练习潜移默化的实现衔接。如布置柱式构成形态的作业时,可以结合灯具设计中灯罩的设计进行设计题目的拟定。

(二)重视教材选择,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这几年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材在市场上可谓层出不穷,质量也参差不齐。选择教材,应根据所教授的专业和该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同时,结合本校对教材选订改革后产生的问题,本人进行了如下的调整:①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在拿到教材后,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同时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在编排课程教学时侧重课程内容与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联系。②及时了解设计资讯,以便收集合适的设计信息,如设计技术、设计作品等,把新的信息适当编排在对应的章节中,使学生了解到最新设计信息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立体构成与专业设计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重视对立体构成的学习。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以被动地听为主。但对于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不可行的。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方式进行尝试和调整,效果较好:①理论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以直观的图片、作品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理论知识。②课件的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中有的相应内容之外,尽量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使其与专业课紧密结合。③课程作业训练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进行。如,在进行构成课题训练时,结合形态的功能性进行设计,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设计等。④每次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讲评,采用互动式的讲评方式。组织方式如下:首先,把所有作品集中放置,让所有学生进行参观,相互讨论。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的目的、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最后,再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评。这样,学生间可以相互学习,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也变得轻松自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立体构成的教学也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应跟着教学对象和时代的变化进行合理调整,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使立体构成的教学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华.新立体构成[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赵殿泽.构成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篇8:浅析专业化交通节目的设计定位

关键词:交通节目,节目定位,目标受众,传播效果

近年来, 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 这无形中助推了交通广播的发展。与以往传统媒体相比, 交通广播最大的优势是做足交通文章, 抓住“流动一族”的听觉神经。听众在收听节目时很有亲近感, 是交通广播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聚拢大批听众, 达到传播目的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 各地交通广播普遍面临一个问题:怎样能让节目长久生存下去?个人认为, 广播可以是“窄播”, 这样能精准找到信息传达的“点”, 但不能过于“小众化”, 这就需要在节目设计上多下工夫。

按照新闻传播规律进行专业交通节目的设计定位, 可以准确找到目标受众群。例如我们生活的城市, 上午上班的时间大多在早上7:00—9:00, 下午下班多在17:30—19:00。交通台主要的受众是“车上一族”, 上下班的路上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听众群体。在一早一晚这两个时间段分别开办一档专业化交通节目, 分成上午版和下午版。如此, 确定目标受众与传播方式后, 对于怎样传播, 传播什么, 则需要进一步完善, 这就要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去研究受众心理、收听习惯等多方因素。

以包头交通广播的两档各有侧重又风格统一的专业交通节目《你好, driver》和《畅行鹿城》为例。早上7点之后, 人们经过充足的睡眠休息之后身体和精神状况较好, 可以接受较为复杂难懂的交通新闻信息的播报及交通问题的回复。因此, 早间版的《你好, driver》就开通了听众热线电话, 交通参与者们可以通过拨打热线来讲述自己的经历和碰到的问题, 期望得到大众的共鸣或是主持人专业性的建议与帮助。热线开通最初, 参与者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并不高,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播出运作, 听众发现这段时间的广播是有指向性的, 是交通参与者“最关心”的事情。这样广播里播出的交通新闻事件和热点, 以及听众的解难答疑, 就很容易把有效信息传递给受众。

为了使信息的传递方向更加明确, 早间版的节目中还陆续开办了《车管热线》、《以案说法》、《周三会客室》、《运政指路牌》及《交通法律热线》等栏目, 在传递中间加入了第三方, 也就是相关的职能部门, 这让受众对已经接收的信息有了更大的满意度, 这种满意很多时候并非是来自信息本身而是信息的来源, 这使得早间交通节目的专业性和贴近性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 每到早间的7点到9点, 广大交通参与者就会锁定频率, 收听节目, 从而使节目形成品牌。

交通节目品牌形象的树立有几个好处。首先, 信息传递得到最有效的回应, 目标受众是认可的。其次, 单位时间的广告吸附量大幅增加, 达到了节目和创收双赢的效果。第三, 节目品牌效应的附加值增加。当节目或栏目成为“名牌”的时候, 附加在节目之上的社会大众关注和经济效益也会成倍增加, 这一点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表现尤为突出。例如, 大雨天要紧急送往医院的孕妇寻求社会各界帮助, 也需要交管部门配合疏导交通, 就可以通过节目播出, 完成信息汇集工作, 集合广大交通参与者力量, 使孕妇转危为安。这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 也是一次交通节目品牌形象的绝佳宣传机会。

早间版《你好, driver》经过一段时间播出运作后, 各方面都日臻成熟。但主创人员发现, 尽管节目涵盖较广泛, 但较少深入探究, 缺乏核心内容, 这样会丧失一部分关注交通事件内在联系和具体细节的听众, 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此, 引入“深度访谈”的模式, 将节目中没能彻底表述的内容精心梳理, 就产生了《畅行鹿城》。该节目由交管部门负责人和各专业对口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具体讲解和说明, 使之成为早间节目的有益补充, 新闻传播的效果得到提升。例如, 曾经沸沸扬扬的杭州飙车致人死亡案, 早间《你好, driver》侧重的是事件本身的播报和连续跟进, 框架相对简单;而下午版的节目则可以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仔细分析, 并找来交通专业人士就事件本身进行具体解读, 使受众对这一事件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上一篇:脚踏实地开展工作下一篇:路基习题集和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