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省级网上并联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范文

2024-06-15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省级网上并联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范文(精选3篇)

篇1: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省级网上并联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范文

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省级专项资金和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提高省级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和项目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参照国家和省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政策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级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是指省委、省政府为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战略目标,在省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设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和项目是省委、省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的重要补充。

第三条 省级农业综合开发专项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两大类。项目实行备案制管理,坚持按项目计划组织建设、按项目计划管理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和县级报账制管理原则。

第二章 项目管理

第四条 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既要科学规划立项,又要便于操作、节约成本,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2、突出特色、兼顾一般。

3、择优立项、注重实效。

4、规范管理、防范风险。

第五条 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为重点,坚持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产业化经营项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重点扶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和成长中的中小型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项目县农业主导产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项目区农民增收致富。

第六条 土地治理项目要有明确的区域范围,应按流域或灌区统筹规划,水源有保证、无污染,防洪有保障、排水有出路。原则上单个项目区面积不低于1000亩,可由2—3个相对集中连片地块组成。土地治理项目亩平财政投资标准以当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丘陵山区的财政资金投资标准为准。

第七条 产业化经营项目采用财政补助形式扶持。重点扶持项目区域内具有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明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立项应符合的条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企业

投产且正常运行一年以上,上一未出现亏损;企业净资产不低于所申请财政资金总额的50%、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经营管理能力强、财务状况良好、项目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明显,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企业及法人代表信誉度高、与当地优势农产品基地或农民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立项应符合的条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投产且正常运行一年以上,上一末出现亏损;有30名以上的农民成员,成员以货币出资、非货币出资等形式入股,成为经济实体;以产品和服务为纽带、农民自发组织;经营状态良好,资产总规模不低于申请的财政资金总额;产权明晰、机制合理、章程规范、制度完善;财务规范、独立核算、盈余返还。严格限制的项目包括:中成药加工、酿酒工业、木材深加工、纺织工业,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和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公约附录的加工流通项目,以及对环境有明显污染的项目。

第八条 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行县级自定、市级审核、省级备案制管理。各项目县可单独确定土地治理项目或者产业化经营项目,亦可两者兼选。但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安排总额不得超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总额的50%。项目上报文本(项目实施方案,下同)按当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的有关要求编制。市(州)农发办负责将审核通过的项目上报文本在规定时间内集中报省农发办备案确认。对不符合立项备案条件的项目,项目县农发办须重新选项后逐级报省农发办重新备案确认。项目一经备案确认,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按相关规定和程序报省农发办重新备案。省财政厅将根据正式备案的项目计划下达省级财政专项资金。

第九条 市(州)农发办应在每年4月底之前向省农发办备案当年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建设期为1年。

第十条 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具体操作办法参照国家和省农发办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项目竣工验收后,应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

第三章 资金管理

第十二条 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由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组成。财政资金由省级财政预算在每年省级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中安排,鼓励市(州)及项目县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安排财政资金配套。土地治理项目自筹资金包括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工投劳折资,自筹比例原则上不低于财政资金的6%;产业化经营项目自筹资金不低于所扶持的财政补助资金。

第十三条 为加强县级农发办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保障项目竣工验收等工作的顺利开展,由各项目县农发办每年按分配的省级财政专项用于土地治理的资金的2.5%统一提取项目管理费,用于土地治理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支出。若有结余,结转下年使用。

第十四条 用于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使用

范围:

l、水利措施。总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型水库、塘坝及拦河坝的改建、扩建、加固、新建;总装机容量在5000KW以下的机电排灌站的改造、续建、新建及其配套的35KV以下输变电设备;新打、修复机电井及配套的机、泵和10KV以下的输变电设备;灌排渠道开挖、疏浚、衬砌及配套建筑物;发展节水灌溉所需的建材、管材及喷滴灌设备等。

2、农业措施。改良土壤所需绿肥种子及秸秆还田机械设备、机械平整土地的施工;修建农田机耕路所需沙石料、水泥、沥青;当地优势农产品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等。

3、林业措施。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水上保持林等所需的苗木购臵(或苗圃建设)及工程设施等。

4、科技措施。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所需的小型仪器设备及示范和培训等。对项目区优势农产品基地农户购买的良种、种苗、生物农药和肥料可按不超过购买价格的60%进行补贴,但不得以现金方式发放补贴。

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费和工程监理费的提取和使用参照国家和省农发办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省级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单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财政补助资金一般应不低于50万元,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的财政补助资金一般应不低于20万元、不高于8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l、种植基地项目: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所需的灌排设施、土地平整、农用道路、输变电设备及温室大棚,品种改良、种苗繁育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2、养殖基地项目:基础设施,疫病防疫设施,废弃物处理及隔离环保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3、农产品加工项目: 生产车间、加工设备及配套的供水、供电、道路设施,质量检验设施,废弃物处理等环保设施,卫生防疫及动植物检疫设施,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农户进行培训等。

4、流通设施项目: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平台设施,交易场所、仓储、保鲜冷藏设施,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卫生防疫与动植物检疫设施,废弃物配套处理设施等。

第十六条 省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坚持按项目计划管理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备案的项目计划管理资金,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资金使用和报账应当与项目实施计划一致,对于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的,县级农发办不予报账;县级农发办违规报账,造成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按被挤占挪用资金数额的一至三倍扣减其下一财政资金指标。

第十七条 省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项目县财政局农发办实行专账专户管理。县财政局和农发办要按项目计划积极筹集资金,按规定时间确保资金全额到位,按项目计划和施工进度及时足额拨付资金。土地治理项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可先预付不超过合同价款30%的预付工程款,工程完工结算时应按工程结算总额10%的比例预留

工程质量保证金,待工程运行一年后无质量问题再拨付工程质量保证金。产业化经营项目在项目建设单位自筹资金落实到位,项目建设进度过半的前提下,可由项目建设单位提出申请,县级农发办经现场核查确认后,先行拨付30%-50%的财政资金,其余财政补助资金待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并办理相关报账手续后全部拨付。

第十八条 省级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手续报账,报账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严格控制现金支出,严禁白条入账。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项目县农发办及所在市(州)农产办要加强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日常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条 省农发办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质量考评办法(试行)》(国农办[2007]41号)和《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验收暂行办法》(鄂农办发[2006]54号)的有关规定,每年组织对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验收考评,并作出综合评价。项目县农发办和项目实施单位应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前的准备工作,市(州)农发办负责进行督导。省农发办对验收考评情况予以通报,对查出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考评结果作为下一财政资金分配“综合因素法”中工作质量因素的依据加以运用。

第二十一条 对存在严重违规违纪问题的,省财政厅根据《财政

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第247号令)和《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财发[2011]7号)等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原《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脱贫奔小康资金和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篇2: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省级网上并联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范文

鄂政办发〔2013〕2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3年1月6日

湖北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湖北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项目决策、实施和监督管理制度,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31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意见》(鄂政发〔2005〕12号)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省发展改革委作为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负责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编制、项目审批、计划下达、组织实施、协调监督等综合管理工作。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和扩权县(市)发展改革部门依照职能和权限对申请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项目履行基本建设程序。

省财政厅根据有关法律和规定,负责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金拨付审核、政府采购管理、财务活动监督等。

省审计厅根据有关法律和规定,按照省政府要求或省发展改革委委托,对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省监察厅负责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行政监察和廉政监督。

省国土资源、环保、住建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按各自职责对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三条 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安排应遵循“量入为出、综合平衡,保障重点、突出民生,提高效益、强化配套”的原则,优先安排省本级重点项目,优先安排续建项目、收尾项目,优先安排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需要等;应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重点投向并适时调整,统筹用于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农林水及新农村建设、现代服务业及社会事业发展、节能环保、支柱产业发展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公共事业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等方面。

第四条 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定。

(二)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项目报建审批、建设实施、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规定。

(三)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廉政责任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重大项目跟踪审计制。

(四)以概算控制预算,以预算控制决算,严格控制投资成本。

(五)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公示制度、听证制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

第五条 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根据项目性质和实际需要,可分别采取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贴息等方式。

第二章 计划申报及决策

第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每年第三季度商省财政厅提出下一年度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规模的建议,报省政府同意后纳入下一年度财政预算。

第七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年度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规模,合理安排并公布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投向,对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及省直部门申报项目进行综合平衡后,形成年度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建议方案。

(一)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及省直部门于每年9月30日前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或资金申请报告,逾期将不受理或转下一年度统筹平衡。

(二)省发展改革委主要从以下方面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初审:

1.是否符合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投资重点;

2.是否符合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投向;

3.相关文件、资料等是否齐备、真实有效;

4.项目的主要建设条件是否落实;

5.是否符合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遴选的其他要求。

(三)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初审结果,经综合平衡后,提出项目资金安排建议。对部分资金需求额度较大的项目,可分年度安排。

第八条 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审核确定和下达遵循以下程序:

(一)省发展改革委将年度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建议方案报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常委会审定,形成年度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草案。

(二)省发展改革委将年度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草案纳入全省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三)省发展改革委根据省人大代表审议意见对年度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年度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后正式下达。

第三章 项目前期管理

第九条 申请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的项目,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完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的编制和审批等前期工作后,再提交资金申请报告;申请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5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项目,可在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后,提交资金申请报告;申请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50万元以下的项目,可直接提交资金申请报告。

第十条 项目建议书审批:项目单位或项目单位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项目建议书,向发展改革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发展改革部门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批复。

第十一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

(一)项目单位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的内容和深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分别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保、发展改革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节能审查等相关手续。

(二)发展改革部门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评估或者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论证;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重大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项目,应当采取公示、听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评审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项目单位、报告编制单位要充分吸收专家和公众的科学合理意见,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修改,有关情况要及时反馈当事人。

(三)发展改革部门依据所委托工程咨询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或专家出具的意见,对修改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批复。

第十二条 初步设计审查:

(一)项目单位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或者设计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的内容和深度编制初步设计。

(二)项目单位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正式用地手续。

(三)发展改革部门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对初步设计进行评估或组织专家评审,根据评估意见和专家建议进行批复。初步设计确定的建设内容、标准,不得超过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范围。投资概算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审定估算总投资10%以上或变更建设地点的,应当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十三条 企业投资项目申请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按照鄂政发〔2005〕12号文件要求,视项目情况分别按照核准制和备案制的要求完备项目前期工作。

第十四条 项目单位在完成前期工作后,应向省发展改革委提出资金申请报告,并提出年度资金安排建议。

(一)由国家和省审批、核准的项目,可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时一并提出资金申请,不再单独报送资金申请报告;也可在项目经审批或核准同意后,另行报送资金申请报告。

(二)由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及扩权县(市)审批的政府投资项目,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提出资金申请报告;由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及扩权县(市)核准或备案的企业投资项目,应在核准或备案后提出资金申请报告。

(三)中央投资项目申请配套资金可直接报送资金申请报告。

第十五条 资金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并附相关文件:

(一)主要内容:

1.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2.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建设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技术工艺、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等;

3.申请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主要原因和政策依据;

4.省发展改革委要求提供的其他内容。

(二)相关附件:

1.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

2.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批准文件;

3.城乡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选址意见;

4.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5.环保部门出具的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6.节能主管部门出具的节能评估审查意见;

7.申请贴息的项目须出具项目单位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协议;

8.重大项目的公示证明材料及公示意见整改情况说明;

9.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及评审专家或评估机构意见;

10.项目单位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11.省发展改革委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第十六条 由国家和省审批、核准的项目,或申请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50万元以下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附件可适当简化。续建项目申请年度投资计划时,需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第四章 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七条 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禁止边 4 勘察、边设计、边施工。

第十八条 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招标投标制。项目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发展改革部门核准意见,依法采用招标方式选择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设备材料供应单位。

第十九条 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监理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程、工程设计文件和监理合同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理。

第二十条 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合同管理制。其勘察、设计、施工、设备材料采购和工程监理,以及代建、项目法人招标等都要依法签订合同。

第二十一条 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项目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相关责任人,按各自的职责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

第二十二条 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代建制”。严格执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实施“代建制”的通知》(鄂政发〔2009〕56号)有关规定,对应该实施“代建制”的项目,发展改革部门在批复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时予以明确。

第二十三条 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科学确定工期,并在合同工期内完成建设任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实行竣工验收和交接制度。

第五章 省直项目申报与实施

第二十四条 省直项目是指由省党政群机关及所属单位、军区、法院、检察院、武警部队、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省级机关所实施,全部或部分使用省级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建设项目。

省直项目应更加突出规范、程序、标准意识。坚决防止重批示、轻程序,重申报、轻管理,重建设、轻标准现象发生;严禁以会议纪要、批示等代替基本建设程序;严禁擅自增加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严禁先建设、后补办手续。

第二十五条 省直项目申报与实施除遵循前述有关规定外,还需遵照以下规定:

(一)省直项目申请立项及申请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均需由主管部门向省发展改革委提出书面申请,省发展改革委根据有关规定对项目进行审核,并对建设方案进行把关,提出具体意见报省政府审批。省长或省长委托常务副省长审批同意项目建设后,由省发展改革委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二)同一省直单位需申报多个项目的,本单位内部要根据轻重缓急做好项目的遴选、排序和平衡工作,控制申报项目数量,由一级单位组织项目申报,不 5 得多头申报。

(三)省直项目须在完备基本建设程序并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后,再申请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四)根据鄂政发〔2009〕56号文件规定,凡使用各级财政预算内、外资金投资比重占50%以上(含50%)的省直项目必须实施“代建制”。

(五)省直项目建设应严格执行项目概算,不得擅自改变内容、增加规模、提高标准。确需调整项目概算的,应由项目单位向省发展改革委提出书面申请并说明原因,省发展改革委按照有关规定委托省审计厅对项目原批复概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并根据审计结论组织专家评审;如确有必要,由省发展改革委提出具体调整意见,报省政府同意后,再进行概算调整。

(六)按照省政府要求或受省发展改革委委托进行审计的项目,须在省审计厅进行审计后,方可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竣工决算报批、产权登记移交手续等。

第二十六条 省直单位申请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用于办公用房建设的,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省关于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的各项规定。

第二十七条 军区、武警部队申请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或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含300万元)且占项目批复总投资50%以上(含50%)的,由省发展改革委履行基本建设程序;申请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300万元以下,或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含300万元)且占项目批复总投资不足50%的,由项目单位自行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所使用的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资金须按规定接受监管和审计。

第六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统计、档案管理及信息报送制度。

第二十九条 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稽察制度和后评价制度。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省发展改革委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全过程重点稽察和专项检查。同时,每年选择若干已竣工项目开展项目后评价。稽察结果和后评价结论报告省政府。项目单位应根据项目稽察报告或后评价结论报告做好后续整改工作。

第三十条 对由于项目单位管理不善、失职渎职,擅自改变内容、增加规模、提高标准,故意漏项和报小建大等造成超过原批复概算的,将给予通报批评;所引起的项目超概算投资由项目单位自行解决。对于超概算严重、性质恶劣的,依法依规追究项目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 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依据事实和调查结论,依法追究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代建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和 6 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篇3: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省级网上并联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范文

发布时间: 2011年10月17日 11:33

来源:晋城招商网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市各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将《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实施办法(暂行)》、《晋城市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实施办法(暂行)》、《晋城市行政审批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实施办法(暂行)》和《关于加强行政审批效能监察的实施办法(暂行)》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开拓创新,勇于实践,认真制定本单位实施这四个办法的相关制度和具体操作办法,并与相关单位做好衔接。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努力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实施办法(暂

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我市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并联审批,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不同审批阶段,由主办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并联审批的范围是:市级审批权限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市级审批权限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我市办理的有关阶段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市行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设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窗口,由发展改革、经济、规划、国土、建设、环保、水利、消防、文物、人防、地震、气象等部门组成。

第五条

“中心”负责对项目受理后各阶段的审批跟踪督促,并做好相关环节的衔接和协调工作。

第六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牵头、主办部门负责制。确定发展改革部门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和初步设计审查阶段的主办部门;经济部门为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的主办部门;规划部门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规划和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评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阶段的主办部门;国土部门为用地审批阶段的主办部门;建设部门为施工许可阶段、房屋预售许可阶段的主办部门。确定自来水、电力、煤气、热力、有线电视、邮政、通信等单位为参与并联审批的主要社会服务机构。

第七条

各主办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统一受理本单位承担的审批阶段的审批事项,召集联审会议,集中反馈办理结果等。

第八条

各有关窗口应公开本单位的工作职责、办事依据、申报材料、前置条件、办事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和办理结果,向申请人提供统一印制的办事指南和办事流程,解答申请人的咨询。

第九条

各并联审批部门应当按照要求规范工作程序,确定专人负责,保证并联审批工作有序实施。

第十条

并联审批参加部门应积极与主办部门配合,及时参加联审会议并出具审批意见。

第十一条

各并联审批部门之间要经常联系,重大事项应事先通报协调。并联审批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由各阶段主办部门、相关部门和“中心”协调解决。第二章 并联审批工作流程

第十二条

并联审批工作流程为:

(一)一门受理。主办部门窗口统一受理本阶段各相关部门的审批申请,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在本阶段审批中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并提供相关表格,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受理后,向申请人发放受理通知书。

(二)抄告相关。主办部门对受理的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行联审制或抄告制。实行联审制的,由主办部门召集联审会议,进行联合审查,根据情况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及所有并联审批部门参加会议。实行抄告制的,由主办部门通过“中心”办公网络发送联办通知,抄告各相关审批部门分头同步办理。主办部门应及时确定审查方式,并抄告有关审批部门,移送相关资料,同时将项目办理情况抄告“中心”。

(三)同步审批。

1.对实行抄告制的审批项目,各有关审批部门收到联办通知后,应及时对申请事项和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按有关规定作出具体明确的审批意见。需报市政府和上级部门审批的,由职能部门在规定时限内上报,并抄告“中心”和主办部门。

2.对实行联审制的审批项目,由主办部门确定联审会议时间,并及时召集有关部门参加联审;需现场踏勘的,由主办部门组织联合踏勘。必要时,可通知申请人参加会议。特殊情况也可由“中心”授权有关部门或由“中心”直接召集和主持。参加联审的部门接到联审会议通知后,应派负责该项业务的窗口工作人员出席,重大事项应由分管领导参加;因故不能参加的,应提前向召集部门请假,改派其他能够提出处理意见的人员参加。

联审会议应形成会议纪要,由召集部门负责即时起草、印发各参加联审的部门,并抄告“中心”。

(四)限时办结。各相关审批部门应从抄告之日(或联审意见确定之日)起,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或报批工作,并及时将审批意见反馈主办部门。对经审查确定批准的事项,应及时核发有关文件和批准证书;对拟不予批准的,工作人员应拟定初步审查意见并附有关理由上报,由部门领导集体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应经市政府决定。对确定不予批准的,应向申请人发放不予批准通知书,附审查理由并注明日期。

对经初步审查确定予以批准的事项,可以在申请人承诺一定期限内达到条件的基础上,先行作出审批意见。对需要整改的应提出整改要求反馈申请人进行整改。申请人做出整改后,进入二次申请程序。

相关部门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办结的,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确定延长时间并提前报告“中心”和主办部门,由主办部门告知申请人。

第十三条

项目在前期工作中因情况变化,需要进行较大调整的,应按原审批程序重新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章

并联审批操作程序及审批时限

第十四条

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实行审批制,其中对于企业使用政府补助、转贷、贴息投资建设的项目,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核准制,其他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

市发展改革部门(经济部门)受理申请后,根据国家、省、市的产业政策和相关前置审批部门(规划、国土、环保、水利、地震、消防、国家安全、人防、文物等)的反馈意见予 2 以审批、核准或备案。项目审查通过后,参加并联审批的部门应确认为各自审批事项的前置审批工作已完成,及时进入本阶段的审批。

本阶段各并联审批部门的审批时限为:

(一)发展改革部门(经济部门): 7个工作日内给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并对招标方案出具核准意见;

(二)规划部门: 5个工作日内提供规划条件,出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三)国土部门: 5个工作日内出具用地预审意见;

(四)环保部门: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查意见;

(五)水利部门:不需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应在收到预申请表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需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应在收到报告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收到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收到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2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查意见。

(六)消防部门: 3个工作日内完成消防安全评估并提出审查意见;

(七)地震部门: 3个工作日内完成抗震设防要求审批;

(八)其他相关部门在接到市发展改革部门(经济部门)前置审批通知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并进行反馈。

第十五条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阶段。

本阶段可与用地审批、规划和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评审阶段同步开展。规划部门为本阶段的主办部门。

规划部门受理申请后,应于3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对审查无误的项目出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十六条

用地审批阶段。

国土部门为本阶段的主办部门。除存量土地外,应组织开展勘测、征地和农用地转用等方案的编制与报批。一般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5个工作日、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申报工作。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办结的,应及时告知申请人并报告“中心”。具体建设项目供地应于5个工作日内作出供地决定。

第十七条

规划和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评审阶段。

申请人提交设计方案后,由规划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有关设计文本、相关资料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行政性审查工作,出具批复;重大工程上报市政府审查,根据市政府审查意见出具批复。其他参与审查部门3个工作日提出审查意见并反馈规划部门。

第十八条

初步设计审查阶段。

国家、省或市以下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市级部门批准立项的工业、民用及其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需进行初步设计审查的,由发展改革部门和建设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组织审查,在5个工作日完成。

不实行初步设计审查的事项,有关前置审批部门应在规划和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评审阶段完成审批并反馈规划部门、建设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

第十九条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阶段。

规划部门抄告相关部门,进行催办,也可根据需要召开联审会议。5个工作日完成对有关图纸及其他资料的审查并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合格的出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其他相关部门在接到规划部门联办通知和所移交的相关资料后,在4个工作日内向规划部门反馈审核意见。

政府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单位要将编制好的工程施工图预算报送财政投资评 3 审机构审核。财政部门在收到审核结果后的3个工作日内出具批复。

第二十条

施工许可阶段。

建设部门根据申请,即时办理质量监督等相关备案手续。涉及拆迁的,应协调有关部门,条件具备后3个工作日内办理拆迁许可手续。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颁发施工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房屋预售许可阶段。

建设部门根据申请,3个工作日内作出预售许可决定。属新建经济适用房的,由物价部门根据申请进行审查,3个工作日内核定价格。

第二十二条

竣工验收阶段。

已竣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联合验收。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组织验收。实行“三同时”审查制度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规划、安监、卫生、环保、水利、市政管理等部门根据条件实施验收。各部门应在收到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进行验收并出具审查批准书或审核意见。

项目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综合竣工验收后,建设部门于收到备案申请之日起当日办理备案手续。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建设项目实行中间验收或复验,由相关部门报“中心”批准后自行组织。其他需单独组织专项工程验收的,应征得牵头部门同意。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行政机关违反上述规定的,有权向“中心”和监察机关投诉、举报;经查证属实的,由“中心”责令改正,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第五章 附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确定的办理时限不包括各部门审核上报市政府和上级部门审查的时间,不包括依法组织听证、公示的时间。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实施中的有关问题由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各县(市、区)权限范围内办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参照执行本办法。

晋城市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实施办法(暂

行)

第一条

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准入制度,营造宽松的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准入环境,根据国家、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的“告知”,是指企业设立或变更登记时,对依法需要前置审批的项目由行政审批机关(以下简称审批机关)将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相关行业规定的条件、标准、要求,以书面形式向办理企业设立、变更登记有关手续的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告示的行为;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的“承诺”,是指申请人向审批机关作出告知事项已知晓和理解,并保证按照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相关行业规定的条件、标准、要求经营该项目的书面保证。

告知和承诺通过签订“告知承诺书”进行确认。

实行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要做到公开、透明、诚信,审批机关和申请人依法对各自的行为负责。

第三条

凡在本市范围内申请企业的设立或经营范围的变更涉及到前置审批的事项均适用告知承诺制,但涉及国家安全、公民人身安全和国家严格控制的项目以及非本级行政职能机关最终审批的,暂不适用该办法。

第四条

告知承诺制按照“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强化服务、加强监督、便民利民”的方针,坚持简化行政审批环节与强化事后监督相结合,依法行政与提高办事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告知承诺制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审批机关告知的主要内容:

1.行政审批事项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它有关规定;

2.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行业规范规定的该行政审批事项应符合或达到的条件、要求、标准;

3.申请人应提交的相关资料;

4.行政机关办理程序、审批方式和审批时限;

5.申请人获得行政许可后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行业规范;

6.申请人作不实承诺或违背承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7.行政机关认为应当告知的其它内容。

行政机关应一次性告知上述内容,并提供申报材料填写说明及示范样本。

(二)申请人承诺的主要内容:

1.申请人对行政机关告知的内容已经知晓和理解,承诺在行政机关要求时限内达到告知的条件、标准和要求;

2.申请人承诺所作的陈述及填报的表格、相关材料真实、合法,是申请人真实意愿的表示;

3.申请人承诺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行业规范的规定,并接受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如承诺不实或违背承诺,愿意接受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给予的处罚;

4.申请人在确认行政机关提出的承诺条件下,自己需作出的其它承诺。

作出承诺的申请人,须是法定的法人代表或其委托的代理人(股份制经济实体须是全体投资人或其共同委托的代理人);自然人申请行政审批事项需作出承诺的,须由本人在承诺书上签字。

第六条

告知承诺制实施由工商和各前置审批机关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协同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人向工商登记窗口提出企业设立或变更经营范围登记申请时,受理人员将企业设立条件及涉及的前置审批项目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并指导其到前置审批机关办事窗口领取告知承诺书。

(二)申请人领取告知承诺书时,审批机关应提供告知承诺书示范文本,并对申请人如何理解告知承诺内容和填写告知承诺书进行辅导和讲解。

(三)申请人领取告知承诺书后,应仔细进行阅读,在了解告知承诺的具体内容并认为达到审批机关告知的批准条件、标准和要求后签署告知承诺书。告知承诺书一式三份,连同企业设立相关材料送工商登记窗口一份,交行政审批机关一份,申请人留存一份。

(四)本着同步进行、提高效率的原则,在前置审批机关正式提供许可证件或批准文件之前,工商登记窗口凭相关行政审批机关和申请人签字盖章的告知承诺书,即可启动办理程序,提前办理相关手续。

(五)前置审批机关在收到申请人签字的告知承诺书和相关材料后,对经过材料审查即可确认申请人符合审批条件和要求的,应当场发放许可证或制作批准文件。

(六)工商窗口在4个工作日内对所有前置审批许可证件或批准文件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向申请人发放营业执照。

第七条

申请人申请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时,行政审批机关应免费向申请人提供按规范格式编制的行政审批告知承诺书。电子版告知承诺书通过市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系统向申请 5 人提供。

第八条

行政审批机关核发相关行政许可证件或批准文件后,应在3个月内对申请人在实施行政审批事项和具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符合或达到相关条件、标准和要求进行监督核查,并根据行政审批事项的具体情况依法进行现场踏勘、项目审查、资质评估等工作。对经核查不符合或者未达到相关条件、标准和要求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应及时撤销行政许可;违法违规的,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对被撤销行政许可的,审批机关应及时将情况抄告有关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相应处理。

第九条

实行告知承诺方式的行政审批事项,因审批机关应告知而未告知或告知内容不完整、不清晰、不适时、不准确,导致申请人造成损失的,由审批机关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条

申请人对审批机关告知的内容,未全面理解或理解偏差造成损失的,由申请人承担责任。

第十一条

申请人不履行自己作出的承诺,应当承担由此产生的所有后果。

工商和相关前置审批机关应当建立申请人信用档案并实现信息共享,对有不履行承诺记录的,以后在申请企业登记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重点进行审查或重点加强监管。

第十二条

凡实施行政许可的市级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审批,严格按照本办法做好行政审批告知承诺的有关工作。

对推行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工作不力的机关和人员,申请人可以向市监委或市行政服务中心进行投诉和举报,监察机关将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组办公室负责解释。市级各行政机关负责组织实施,由市级各行政机关委托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办理。

晋城市行政审批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实施办法(暂

行)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行为,不断提高审批效率,杜绝不作为行为产生,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市在市级审批权限范围内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属于承诺办理的,实行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制。

第三条

承诺件办理,指经审核,需现场踏勘或集体会审的申请事项,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办结的。

第四条

驻市行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各职能部门窗口对承诺件的办理时限必须向全社会公开承诺,并确定最短审批时间,限时办结。承诺时限不包括双休日和国家法定假日。

第五条

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制的办理程序为:

(一)申请对象向“中心”有关窗口提出申请。

(二)“中心”有关窗口受理申请,并当场初审申报材料。申报材料齐全,受理人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明确承诺办结时限;申请对象申报材料不全的,应出具《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补办件通知书》,一次性明确告知服务对象需补办的材料。

(三)主管机关领导应尽快组织人员审核或现场踏勘,在承诺时限内作出决定,准予许可的,发放有关证照或文件;不予许可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将处理决定和相关材料转交中心窗口。

(四)申请人在时限到期时,凭通知书到原受理窗口领取办理结果。如对办理结果持有异议,可向“中心”或效能监察办公室投诉。

第六条

承诺时限内不能办结的,批准机关应一式两份,提前1天通知窗口,一份向申 6 请人说明延期理由和延长时间,一份报“中心”备案;延期理由和延长时间必须经本单位行政负责人签字并加盖本单位公章,方为有效。

第七条

窗口工作人员根据单位延长时间的决定,向申请人发出延长办理时间的通知。

第八条

未向窗口作出延期通知,又没有向当事人作出合理解释,或在延期承诺时限内仍未作出决定的,视为默认,该事项办理终结,由单位窗口负责人向申请人出具准予许可的决定,加盖本单位“行政审批专用章”。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及相关责任由审批单位承担。

第九条

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承诺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以及发生“超时默认”行为的直接责任人,由监委按失职或行政不作为追究其责任。引发投诉的,经查证属实,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并要调整现工作岗位。

关于加强行政审批效能监察的实施办法(暂

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行政效能监察的暂行规定》(晋市发〔2002〕15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开展行政审批效能监察工作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坚持依法行政,优化发展软环境,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力的监督制约,建设活力、效能、法治、务实、亲民、廉洁政府。

二、监察对象

具有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职能的单位,与企业设立、项目建设、公益事业密切相关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含所属下级机构)。

三、监察内容

根据《行政许可法》、省政府《批转省监察委员会关于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情况进行监察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晋政发〔2004〕32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的意见》(晋市发〔2004〕16号),确定我市行政审批效能监察工作内容如下:

(一)违反《行政许可法》的行为

1.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

2.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和内容;

3.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

4.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时,不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

5.受理或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不出具盖有本单位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6.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时,未依法说明理由;

7.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

8.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不正当利益;

9.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

10.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

11.依法应当根据招标、拍卖结果或者考试成绩择优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时,未经招标、拍卖或者考试,或者不根据招标、拍卖结果和考试成绩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

12.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

13.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实施行政许可依法收取的费用;

14.其他违反《行政许可法》的行为。

(二)违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行为

1.擅自实施市政府公布保留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目录以外的行政许可或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

2.实施或变相实施已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的;

3.对改变管理方式的项目不移交给相应的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仍然实施行政审批的;

4.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没有完全脱钩,对改变管理方式的项目搞变相审批的;

5.该下放的不下放,或借备案、核准等名义,搞变相审批、权利上收的;

6.对取消的审批项目没有及时制定后续监管措施,造成管理脱节的;

7.对改变管理方式的项目,移交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后未制定操作规程,造成管理失控的。

8.对保留行政许可事项中的认可事项和登记事项没有实行“一个环节审查、一个环节核准”的;

9.受理后没有明确承诺办结时限的;

10.对企业设立(变更)不实行告知承诺制的;

11.在实施并联审批中不履行主办或协办单位职责的;

12.违反并联审批工作程序的;

13.不实行“一个窗口对外”,搞“两头受理、体外循环”的;

14.项目的受理、收费、发证三个环节不进入窗口运行的;

15.违反超时默认制、并联审批制和告知承诺制的其他行为;

16.违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其他行为。

四、监察办法

1.网络监督。依托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系统,对行政审批行为进行监督,违规一次,系统亮黄灯警示;违规两次,系统亮红灯,由效能监察室对违规人员进行诫勉督导、责令纠错,逾期不纠的进行追究处理。

2.明查暗访监督。由效能监察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监督员等有关人员进行监督。

3.行评监督。以行风大家谈、百姓热线·纠风台等新闻媒体为平台,组织评议活动。

4.效能投诉监督。设立效能举报电话、效能举报箱,行政审批效能网上举报,建立行政效能投诉举报制度。

由市监察委员会具体实施。

五、责任追究

上一篇:员工体检制度免费下一篇:文化市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