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旅游文化

2024-06-15

浅谈中国旅游文化(通用8篇)

篇1:浅谈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文化专题课写作

浅谈中国文化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乔瑞瑞 学号 0121122766 中心词:中国文化 发展 特性 进步

主要内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在其发展、进步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特性,文化都沉淀为人格。当然,中国文化的未来由更多年轻一代的创造者来决定。

一、中国文化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出现了很多大家思想流派,像我们熟知的儒家思想,道家、佛教思想等,他们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一次次质变以后,已基本上奠定了中国文化开放的基石,从此它便进行了跨越式的发展,先后形成了京都文化、港台文化、岭南文化、环渤海文化等不同层次的文化网络,其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整体的进步与提升,19世纪末,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文化又注入了些新的活力,终经过多次的摸索实践,在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相互交融中,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又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思想的出现无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文化的特性是什么

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延续精神;中国文化具有“实用—经验理性”;中国文化具有宗法家族色彩。中国文化具有尊君重民传统;中

国文化具有淡漠的宗教意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海纳百川”、“尊师重教”、“宽容忍让”、“厚德载物”等等成语,一直被轮番用来概括中华文化的特性。

从余秋雨先生看来,把中国文化特性概括为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这尊文化之鼎,既是中国人精神凝聚的理由,又是中国人在地球上的一个重大建树。

三、中国文化在近三十年的实质进步

第一,由于三十年来“注重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的成功实践,比较充分地普及了“民生文化”。这种民生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思维主轴,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精神重点,与以前没完没了的斗争哲学划出了时代性的界限。以这种民生文化为坐标,过去流行的“宫廷兴亡史观”也在渐渐被“全民生态史观”所替代。

第二,由于改革开放,文化视野空前开拓,比较有效地普及了“多元文化”。所谓多元文化,其实也是包容文化、差异文化、对峙文化。绝大多数中国人比以前更能容忍和欣赏许多异己的艺术形态,新锐的一代更愿意把创造的前沿放在熟悉和陌生之间。这对于长期处于“大一统”传统之下的中国文化而言,实在是一大进步。

第三,由于一次次全民救灾的伟大行动,在中国史无前例地普及了“生命文化”。大家可能已经从中国香港的报纸上看到,我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与海内外那些热衷于编织“5·12丑闻”的奇怪文人展开了激烈争论,核心问题就在于:重建中国的文化精神,是靠爱,还是靠恨?我认为,中国社会沉淀的恨已经太多,好不容易迸发出了

普天大爱,应该珍惜,不容糟践。

总结:文化,当它以自己的身份争取尊严的时候,一点儿不比政治、经济、科学简单。中国文化的前途取决于更多年轻一代的创造者。既然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那么,年轻一代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就是中国文化的未来。

篇2:浅谈中国旅游文化

【摘 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我们吹响了“文化强国”的号角。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国民精神世界的提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国,不可能真正迈向现代化。但一直以来 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为如何进一步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对策

【正文】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下面我将就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进行阐述。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取得的成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第一,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

文化产业是将文化从无形向有形,从意识形态向经济形态的一种转化。在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的前提下,文化产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国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二,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公共价值观,是国民对国家文化产生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归属,任何国家和国民都不能离开本国的文化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它是国家凝聚力、吸引力和扩展力的核心。

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仁爱、诚信、善行这些都是其主要内容,并深植于国家文化所外现的各种事物之中。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价值观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这个观念从之前单纯的文化含义慢慢地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社会”、“和谐家园”成为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话题。

第三,“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

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名片,是衡量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给世人的国际形象一直是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与我国文化之精髓“仁义之道”是分不开的。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长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获得

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好评;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更是获得了全世界国家的赞扬和尊重。这些实实在在的形象工程彻底改变了旧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国际局面,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2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第一,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却是:人们渐渐记不起《道德经》,传统的文化节日受不到人们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的文化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然而,事实的重视。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

第二,文化逆差现象严重。

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销往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不难看出,中国在文化贸易这一块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忧。

第三,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

在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专业文化人才的缺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现在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许多我们认为不错的文化产品因为缺乏市场化运作,在海外没有引起反响甚至受到冷遇。文化经纪人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严重制约。因此,大力加强对专业性文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势必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势在必行。

第一,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大家庭中团结互助、融洽相处,共同孕育了我国独特的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把中华民族精神阐释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国今天的文化事业才会取得好的发展前景,它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三,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业文艺人才。在民间,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喜爱更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吸引力所在,也是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夯实基础。可见,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供了后备军。

第四,开展文化外交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

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文化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国在文化外交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此外,文化外交为我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构建了平台。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大量友好的文化交流合作。中国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保持着不同形式的文化交往,与数千个国外和国际的文化组织有着各种形式的联系;这些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对于吸收和借鉴世界的优秀文化,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的作用,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增进和巩固友谊的重要手段。

【结 论】

篇3:浅谈中国旅游文化发展

1 发现旅游文化, 剖析深层内涵

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 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1.1 文化资源的体验过程

旅游文化存在地域差异, 以文化的交叉互动相互融合, 并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的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也是感受旅游文化的一个独到之处, 它给人一种特殊的文化感受, 这种文化感受以承载着旅游文化的内涵, 并以景点为媒介, 体现了审美情趣的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1.2 文化活动的再现过程

旅游文化也指鉴赏异地传统文化、探求文化名人古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特色文化活动为特定目的的旅游。这种文化活动在现行的旅游中还较为时尚。这种文化活动是一种传播过程, 是一种旅游文化重复再现过程。具有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其涵盖性强, 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

1.3 文化背景的还原过程

旅游的项目包含众多, 但是近些年来, 人们更加注重其中旅游的文化背景和深层次的内涵, 在相应的历史遗迹条件下, 真是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 展现历史文化风貌, 还原历史, 扣人心弦, 在这一过程中, 把文化背景的作用突出的展现出来了, 这一特点也与游客的需求息息相关。其目前较为普遍的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 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特色旅游。也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2 研究旅游文化, 区分内在层次

2.1 历史文化, 重现历史

历史文化文物所展现的历史风貌, 其中所包含历史知识更具文化内涵, 对曾经的社会关系, 文化风俗很好的展示, 是旅游者所关心和进一步了解的, 历史文化旅游就更注重这一方面的导向, 及时的给民众以历史教育, 真实反应当时社会的情境, 影响人们珍惜历史文化, 树立民族感和对历史的继承感。

2.2 现代文化, 展现风范

现代文艺作品给人以陶冶情操, 养心凝神, 提升欣赏境界, 在旅游活动中广泛存在, 新的科学技术展览、令人惊叹, 从而在旅游文化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旅游者对科技的追求, 追求环保高新等科技, 促使创新发展得到继承。这也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积极方面。展现科技进步的同时, 也是提升国力, 凝聚人心的过程, 不仅展示的是一种技术, 也是一种民族的向心力。

2.3 民俗文化, 陶冶情操

旅游景区中还包含着一种类型, 就是以当地的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为主要特征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所展现的是当地地域特色, 一个区域或者说是一个民族特有经历所保留下来的独特的生活习惯以及节日的特性, 其中包含着这个民族的所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独有风范, 让人回味, 值得纪念, 这也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特有现象, 能够让人们更多的了解历史文化, 起到传承和融合民族情感的作用。

2.4 道德文化, 树立文明

旅游文化所展现的人际交流、历史故事很大层面上展现的了道德文化的追求, 给旅游者一个真实的教育启迪的过程, 一些从古至今的道德情操, 以及文化理念, 并非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褪色的, 反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认知。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给人们重现历史场景, 并进行道德层面的一次洗礼和加深的过程, 是旅游文化的突出组成部分。

3 弘扬旅游文化, 推动文化发展

3.1 带动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繁荣, 对于人们的消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近些年来, 旅游的人数增加, 无论是小长假、假期、蜜月旅游、红色之旅等旅游线路, 都是异常的火爆, 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这也说明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进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旅游产业上就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人数的增加也说明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提升, 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

3.2 提升价值观念

旅游文化的发展, 旅游产业的进步, 对旅游者的认知有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可谓是较为深远, 能够对历史有进一步清晰的认识, 对科技有更深层次的追求, 对民族文化有更清楚的了解, 对价值观念有进一步的方向。旅游文化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不仅放松心情, 还能学习和领会文化内涵, 推广文化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从历史中归纳总结, 从现实中反思自己, 无论对青少年的成长还是历史观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3 尊重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的发展, 让我们看到过去, 尊重历史也让我们铭记历史, 旅游文化也真是历史在现实中的反应, 让我们清醒认识过去, 有惊叹、有奇迹、有悲欢、有更替。也正是这些历史故事、历史遗迹还在默默发挥着他的独特魅力, 也真是这种魅力, 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物;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现代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 追求正确的文化价值,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 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旅游文化进一步发展, 为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陆仁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9 (11) .

[2]王丽梅.论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报, 2004 (2) .

[3]周朝琦, 等.品牌文化:商品文化意蕴、哲学理念与表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篇4: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关键词]文化中国画使命

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中心,也成为第三世界竞相学习的榜样。中国在大量出口物质产品的同时,似乎也应该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和影响。的确有一些“孔子学校”在世界各地的建立和发展,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而言,靠几所学校传播中华文化还远远不够。要想真正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了解和学习的典范,我们有必要先自我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代表着各自民族积累优秀成果,都对世界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有各自的民族特点、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内涵而形成的,可兼而含之却不可代替。近年来,有一股潮流要求全盘西化。其实相对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先进的科学、熟练的管理来说,毫无疑问,我们不但学习,而且更要学好。但东西方文化没有可比性,更不可取代。

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并要发扬光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智慧的结晶,是优秀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中国的文化不但影响着我们的近邻,也同样影响着世界。毋庸质疑,中国的文化具有三千多年的领先地位,我们常以四大发明而自豪。

那么何谓文化呢?我们的文化有那些优点?于西方文化有何不同呢?对文化的解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内涵和体现,但是,不管如何释义,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尤其更多的指精神文明,因为精神文明更能体现文化的内涵和根本。那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心是什么呢?它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智慧和感情的沉淀,它的基础就是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正是其在人文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人文文化的独特个性,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质。它的体现就是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文学、艺术等,特别在艺术方面,尤其是中国画方面,更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国画的以情喻画。以景喻画,情景交融,更是中华民族勤劳、内敛、含蓄、包容、中正等优良文化品质的直观体现。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浮星泛月的艺术长河,留下了无数旷世杰作。这些作品可以与西方任何时代的作品相媲美,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越来越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成为体现中国文化的典范。

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文修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文化体系。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六法论”、张澡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学养、立意、意境、气韵、经营、笔墨、程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既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有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较之世界各国的艺术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赏。

一、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艺术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广阔的襟胸和包容思想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可以看到老庄的“天人合一”、“阴阳相克相生”的文化思想。中国画是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体现。即画家承认艺术创造来源于客观世界,而又十分重视艺术家的主观作用、“以神写形、形神兼备”的原则。由于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以“寄情”,这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中国艺术的一种总的文化观念,缘物寄情,借以表达人的意念,通过塑造形象,超越形象,重点表现人的感情、意志和内在气质。其次诗词入画,也给中国艺术文化注入强大的创作源泉,是中国画加入了尚含蓄、讲曲藏、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墨等等。再有书法入画、金石入画更是中国画对线的要求超出形象之外,以获得独立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真正展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大家风范以及宏观把握世界的能力。

二、以线为主的中国笔墨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敛、含蓄的哲学思想

任何种类的绘画,都有它自己的特定表现方法和特殊的物质材料。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的绘画,线条通过力度、节奏、韵律、动态、气势等等美感来表现感情的,浓淡、干湿、焦枯、拖回、侧中、长短,粗细等等,变化多端,婆娑多姿,无不体现了作者的心声,牵动观者的思绪。只要细心地观察和体会,就能逐步深入和广泛地找出文化与绘画的内在和外部的联系。虽然西方有些画家也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传达感情,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饱含了中国人文文化的特质,正所谓唐代张彦远语:“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国画为其表,文化为其质。

三、以“程式”为主的高度匠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正哲学思想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首先是作者的生活感受、形象思维、艺术思想等一系列内功的结果,同时还必须进行反复的、高度的艺术加工,要求作者苦心经营、呕心沥血、匠心独运,为之高度意匠。

中国画的意匠手段很多,主要有:一,异乎寻常的夸张是形象特点更加突出感人。二,大胆的剪裁,为突出主要形象,次要的东西则大胆剪裁。三,更加注重想象力的发挥。四,高度的概括,程式化。相对于西画而言,中国画对程式的运用远远超出西方在艺术绘画上的运用,中国画中,画面的构成、线条的运用、象的创造、色彩的配置等都有一定的程式,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总之,中国画与中国文化是血肉相连,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展示了中国人文的精神。中国画作为东西方两大艺术体系中的一极,长期以来对世界文化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时至今日,当我们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拍手叫好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曾想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否得到重视,当我们大家都在一切向“钱”看的时候,却发现我们的邻居却在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乐此不疲。前几年在小学开的毛笔课、绘画课也因为怕影响知识的学习被“枪毙”掉了,美术课成为学校的累赘,传统文化被经济的狂热所代替,在我们为经济影响世界的同时,我们的文化影响显得那样的微弱和苍白。

有谁是具有文化使命的人呢?

有谁是中国文化的领旗着呢?

篇5:旅游文化浅谈

电子信息工程与电气工程学院

10电子信息专业

学号:2010020200XX

姓名:听风

摘要:探索文化的实质,及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文化的密切联系,探究旅游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何用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弄清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素质,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关键字:旅游、文化,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现象,现代旅游既是经济消费,更是文化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即由观光为主到集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体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这一深刻的变化,对旅游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旅游应运而生。人们开始重视文化旅游,研究文化旅游。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经济的快速的发展,近代旅游活动进入发展规模最大、速度最快、范围最广、形式最多的时期。因此旅游业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朝阳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经济增长点,有力的促进了全球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预计未来旅游与文化将会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且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影响将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旅游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得到了具大的发展。

什么是旅游文化

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Berry(1992)等提出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主要强调文化和活动或行为的联系,认为文化包含衣食住行、经济生活和迁徙方式、个人和家庭的活动、政府形态、福利宗教与科学艺术,以及生活圈子等。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文化的广义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然而什么是旅游文化不同的人给了不同的绍介:

德国的蒙根.罗德(1927)对旅游的定义:“旅游从何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未来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该定义强调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1942)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这个定义强调旅游的综合性,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次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该定义强调了旅游的基本目的是消遣和增长知识。

我国学者谢彦君(2004)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遣属性的短暂经历。”该定义强调旅游是一种享受异地愉悦和体验的短暂经历。

由上可以看出关于旅游文化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旅游具有异地性:离开自己的常居地到异地活动;旅游具有暂时性:不在异地进行永久性居留;旅游具有目的性:不涉及任何赚钱和移民活动;旅游具有时间性:24小时以上、一年以内; 旅游具有综合性:可以引发各种现象和关系。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有一条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可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仅在文化上,更在于先进的文化上。文化粗略可分为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先进文化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落后文化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绊脚石。先进文化在推动旅游的发展的同时验证文化的先进性,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构建新的先进文化,新的先进文化又能推动旅游业实现更进一步的新发展,这样形成良性的循环。

(一)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

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另一方面,旅游又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游客不仅汲取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把自己生活地的文化带的目的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合。从旅游的对象角度看,人文旅游资源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宗教、艺术和民俗风情等因素,这些都涉及社会文化因素。自然旅游资源一经开发包装,也总会打上某种社会文化印记。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设施和服务融入了地域文化的沉淀和历史遗产的渗透,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个性,如饮食文化、礼仪文化等。从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到旅游过程中涉及的要素,文化贯穿始终,构成了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

(二)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和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及其内涵。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其特质有三个: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经过人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设计和加工后所产生的园林、景观则是一种文化,从而使旅游商品和文化融合为一体。第二,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为社会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强烈的大众性,从而为广大游客的参与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离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文化,不在于它们的外在建筑材料,而主要在于它们所体现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审美观念,从而极大地扩充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文化在旅游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旅游可以使当地人以目的地的遗产为骄傲,当地人常常忘记就在其周围的东西的价值,只有通过游客的眼睛,他们才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价值。一代又一代的节事庆典渐渐变得乏味,对当地人也没有了吸引力。游客们的好奇心给这些节事庆典注入新的活力,使它们获得重生。老工业技术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旅游业,他们会因为失去实用性而被现代社会淘汰。当然老工业技术是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安然地被淘汰,还是应该为了满足游客的兴趣,作为一种古怪有趣的事物而继续留存,还有待讨论。

(二)文化在旅游中的消极作用和影响

大多数旅游活动发生在世界上的工业化地区。但在旅游行为的工业化地区与不发达的目的地之间,游客和当地居民存在着经济压力的巨大不平衡。游客要比他们所接触的当地居民富裕,当地居民会产生仿效或仇恨的两种不同心态。这会在行为举止、衣着打扮和消费方式上体现出来。此外,旅游业导致了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并且吸引了传统部门人员到旅游行业工作,使一些居民流入高收入旅游业部门,这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剧。也会导致社会关系紧张。尽管没有旅游业,这种贫富差距也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各种形态出现。

为了满足对道路、水供应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需要,当地居民的税收负担将会增加。因旅游业驱动的基础设施改良费用没有摊加在旅游产品的价格中,而使当地居民不得不支付更高的税收,当地居民为了税收进行的斗争将会加剧社会矛盾。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旅游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于此旅游文化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旅游经营者发展的对象,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如当今世界一部分人长年生活在拥挤喧嚣的城市中,过着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生活,许多人想放松情绪,希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因而生态旅游、农家乐、农业观关游等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时尚。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有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

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文化的概念[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2] 陈建军,广西导游[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Zhang Lili,Cai Liping.Touris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教育出版社

[4] 刘敦荣,旅游文化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篇6:浅谈中国文化对日韩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韩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首先中国汉字的传入和日本文字的发展日本名族和世界上其他名族一样,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口头语言,但是就日本的文字而言,它却是在中国的汉字逐渐传入日本以后才逐渐产生的。日本从最初没有文字到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假名文字与“和汉混合”的文字体系,这个过程是全面学习和引进汉字,并且根据日本原有的语言对它滴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其次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具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日本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之前。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公元五世纪以前。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革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要比我们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韩国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儒家思想在现代韩国伦理道德观念中仍然在起作用。尽管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韩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代代相传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尚,如5月8日被确定为韩国的“双亲节”,以提醒人们重温渊源悠久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俗。我们知道,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也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这一称号没有给中国,而是给了韩国,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中,现代生活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韩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篇7:浅谈中国酒文化

内容摘要: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作为一种集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于一身的特殊文化,酒,对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民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在社会政治生活、【1】文学艺术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关键词:酒;酒文化;酒神精神;文化价值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一.中国酒文化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他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换交替,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

【2】用远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

二.酒之精神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三.中国酒文化承载的社会功能

酒是一种饮料,但它是一种特殊的饮料。酒是属于物质的,但它又融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它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1)酒文化与政治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敬神祭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普遍遵行的礼法习俗。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要祭祀祖先,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敬仰。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勇士出征,要用酒来激励斗志;战士凯旋,要用酒来洗尘庆功。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2)酒文化与经济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决定了酒业的兴衰,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自从汉武帝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收入或酒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是引发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源之一。

(3)酒文化与文学艺术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有独特的功效,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嗜酒豪饮,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自称“酒仙”,欧阳修自

【3】号“醉翁”,辛弃疾“总把平生入醉乡”,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

酒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文人借酒宣情、借酒言志、借酒浇愁,品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孟浩然“把酒话桑麻”,范仲淹“把酒临风”,苏轼“把酒问青天”。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苏轼有《前后赤壁赋》。“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萧统《陶渊明集序》);李杜诗文中,写到酒的,李白有170首(篇),占其诗文的百分之十六强,杜甫有300首(篇),占其诗文的百分之二十一强(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如果没有酒,中国文学史就会黯然失色。

酒后幻觉中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命得到升华的“超然”境界,成就了一批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大师的精典之作。酒给文人以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杜甫《饮中八仙歌》)。酒后作诗,才思敏捷,妙笔生花,妙语连珠。张说《醉中作》:“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贺知章《春兴》:“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陆游《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书法艺术中,酒的功效更是奇异。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留下了“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4)酒文化与礼仪

礼仪被认为来源于酒文化,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在普通老百姓家里,酒桌上的规矩(即食文化中的礼仪)也雷厉风行、冥顽不化。我们只要稍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与其说礼仪来源于酒,酒丰富了礼仪,还不如说,酒的礼仪折射、演绎和尊崇着尘世间的游戏规则,为中国吃人的食文化、人肉宴席提供着“理论支持”。

古今都有通过饭、菜、酒等的选料和品种多寡来体现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区别。如《周礼》强调,王公贵族讲究“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麦,鱼宜众,凡君子之食放焉。”“凡王之馔,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汤,馐用百又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又二十瓮。”而“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另外,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严格的规矩。《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民间聚会上,最有威严的是宗族中的长者,是家族这个亚【5】社会的权威。

【4】 席位的次序、酒杯及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进酒位置和平时社会地位完全吻合。在《水浒传》中,之所以有108把交椅,完全是按照进餐敬酒的顺序来划分的。

在敬酒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礼》有相应的详细记载。食文化中的礼仪总的原则可以用《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训诫来概括:“„„杯杯都敬有钱(权)人”。鲁迅先生曾经就明言:“在中国,要搬动一张桌椅都要流血。”他的本意是形容中国人的保守,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酒礼仪”的霸道,似乎一样贴切。

酒是一种文化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在中国,酒已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的综合的载体。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国传统酒文化中重德明礼、尊祖交友、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浅饮养身的精华。参考文献:

【1】: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酒文化论文》,2008年7月 【2】:李争平《中国酒文化》,时事出版社,2007年 【3】:吕思勉《中国文化通史》,海潮出版社,2008年 【4】: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

篇8:浅谈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的建筑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且生命力极其顽强的体系。历经时间与空间的冲击, 它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本质。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过程中, 它不断地接受并吸收中国文化精华, 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风向标。正如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老先生在他的《清式营造则例》中谈到:“中国的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 竟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 始终没有失掉它原有面目, 形成了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体系。”

正是由于中国建筑体系的完整性, 我们才能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解读, 更深刻地去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

建筑作为一种语言, 它诠释着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形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的民族, 中华民族对于生命的延续和繁衍看得极重。随着野蛮原始充满血腥的部落时代的结束, 封建儒家将“礼”作为社会准则的同时, 仍然没有忘记对生命的渴望。一方面, 儒家大肆鼓吹“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大恶”, 惟有藏其心方可有“礼”。而另一方面, 他们又说:“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由此可见, 他们同样无法逃避对于生命的认识。

由此, 中国古代的建筑除了完成主人的任务使命, 它还深深地打上了生命的印记, 它代表了对生命的渴望。

正是由于建筑没有客观永恒存在的必要, 所以中国人没有像西方人一般发展出用石头兴建的建筑。中国人很讲究天人合一, 因而建筑自然而然地就和人的寿命一样, 它随着主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主人的起起落落就决定着建筑的生命, 当主人处于人生的低谷时, 建筑也就相对而言是寒舍、陋室, 但当主人飞黄腾达时, 建筑也就生机盎然。当主人撒手人寰之后, 建筑也归于沉寂, 终因岁月之磨蚀, 无人照料而破败。因此, 使用可以腐朽的木材要比使用不会腐朽的石头更加具有生命的意义, 木材作为建材也就成为必然了。

提到建筑材料木头, 就不能不联想到土。中国人历来讲建筑工程为土木工程。可见, 土与木是中国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建材。《尚书·洪范》中, 箕子陈述上天赐给禹的“九畴”中, 第一条便提到“五行”之说。中国古人形象地联想到:木, 向上生长的树木, 代表着生命, 象征生气, 以青龙为标志, 方位为东。土, 居中央, 主方正。两者皆为吉象, 并且相互配合, 相辅相成。同样, 古人认为石材只是地面下或脚下的建材, 它暗示着死亡, 因此墓室多用石材砌成。而且石材, 其质地近金, 有肃杀之气。即使是修筑城墙, 中国人也大都不用石材, 而是用夯土。所谓夯土建墙即指版筑夯土墙。它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 它是以木板作模, 内填粘土或灰石, 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尽管后来也有用到石材, 但那石材都是贴在夯土墙上。即所说的“砖包墙”。

生命的感觉对于中国人来说, 比起永恒还要重要许多。除了在环境上感受到生气, 在材料的使用上执着于木材之外, 造型的生气也变得尤为重要。

那么, 不用石材作建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太重, 不够飘逸了。大多数中国古代建筑, 东西多用实的山墙;南北多用虚的门窗, 可以开启, 让气流和光线畅通, 符合人之所需。同时, 在六朝之后, 中国建筑产生了地面用短柱支撑, 屋顶以曲线起翘, 聪明地使建筑的重量感消失。这无疑是一种生韵的生动表现。

由此, 不难看出, 中国古代的建筑是生命的建筑。建筑表述的是隐含着建筑者深层的观念形态, 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的哲学和美学观念、文化的系统意义。

中国人在几千年不断磨合的时间里, 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和人生观、文化和艺术观。并且, 中国人从来没有放下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 因而形成了一套属于中国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在建筑上表现出来即为“人本的精神”。

何为“人本精神”?按照西方人的解释就是以人的本位来观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在中国, 中国古人们将其解释为人与空间的和谐, 一切顺应自然, 按自然的规律行事。

在建筑上面, 无论是建筑布局还是建筑本身构成, 它都与自然和谐统一。上天赋予人体的造型, 基本上是对称的。因此在中国的古代个体建筑都是极其简单的长方形的匣子, 都成“组”出现。四合院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最起码的建筑了。每一个组合都反映着天命的观念, 都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台湾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老先生曾经在他的讲演稿中提到:“建筑是文化的上层建筑。建筑的每一现象都有文化的根基, 这是毫无疑问的。”

的确, 中国古代建筑由一张白纸被描绘得色彩斑斓, 它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同时, 随着社会的进步, 建筑文化的现实意义将会愈加明显, 它包罗万象, 忠实地反映了中国延续千年的优秀文化。

摘要:中国的建筑是与众不同的, 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独具生命力的顽强体系, 它诠释的是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形态, 代表着对生命的渴望。

关键词:建筑,文化,生命,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C].百花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5月1日) .

[2]秦红岭.从人文视角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价值[A].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上一篇:李时珍的传说典故下一篇:童年的四季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