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

2024-06-19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共6篇)

篇1: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

近三年的语文试卷,10年简单,而11、12年相当较难。

一、基础题部分

1、读音:2010、2011年河北省考卷均考了读音,并且是常见误读字音。而2012年河北省用的是新课标试卷,除去了读音这部分内容。

2、成语:近三年高考全考了成语,每年的四个选项中,最多有一个是不常见的,其余三个平时模拟题常见。

3、修改病句:搭配不当三年都考。成分残缺和赘余三年全考,其中10、11年考的成分残缺,12年考的成分赘余。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10、11年考。词序不当12年考。

4、排序题:考学生的语言连贯能力,每年考试内容不定。相对简单。

5、现代文阅读:每年必考。12年新课标把现代文阅读放在了第一题。现代文阅读以说明文或者科技文为主。

二、文言文和诗歌部分

1、文言文阅读:

近三年文言文全部是人物传记,而且相当简单。考得实词都是重点实词,课本学过的文言文中都有相关实词;分析人物某一性格特征和总结文言文内容两个题,只要读懂文言文,基本不成问题。

文言文翻译部分,10年比较简单,11、12年相对比较

难。

2、诗歌鉴赏11、12年考的是周邦彦和晏几道的词,属于名家作品,相对简单。10年考的则不是名家名篇,因为作者不了解,理解起来相对较难,而且但情感比较容易理解。

3、名家名篇默写

近三年默写侧重考的是文言文中的名句,诗歌默写相对较少,平时应侧重背诵文言文。

三、阅读10、11年依旧是杂乱的阅读,文学作品分类不明显。12年开始则分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两部分,二选一来做。文学类一般是一篇小小说或小说选段,实用类阅读则一般是人物传记。学生做题有了选择权,可根据自己特长来选择,其实降低了考试的难度。

四、主观题(小题)

1、仿写句子:每年都考,10、11年是考察比喻的修辞手法、12年考拟人的修辞手法。

2、选词填空:只有11年考。

3、补充句子:

10、12年都考,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和逻辑能力。11年则考察了学生的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五、作文

10年是看漫画写作文,11、12年是材料作文。10年相对比

较难,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11、12年则比较切合社会热点、因此学生必须要关注每年的热点。

篇2: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家园城市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D)(2分)

A.由于 因此 B.由于 才能 C.因为 所以 D.因为 而且

考点链接:这道题目考查基础知识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回归原文: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解题思路:从文中看“物质特点”和“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应是两个方面,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这句之间是因果关系,□□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这是原因的又一个方面,而两个原因又构成递进关系,所以答案为D。

2.第⑥段画线词语“年轮”的含义是_发展的历史____。(2分)

考点链接:这道题目考查涉及对基础知识中修辞的考查,对词语的含义的准确把握建立在对借喻的认识。

回归原文:⑥……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

解题思路:年轮,指鱼类等生长过程中在鳞片、耳石、鳃盖骨和脊椎骨等上面所形成的特殊排列的年周期环状轮圈,也指树木在一年内生长所产生的一个层,它出现在横断面上好像一个(或几个)轮,围绕着过去产生的同样的一些轮。通过它可以看出鱼类或树木等的生长情况。作者在文本中用“年轮”喻指城市的发展过程,变相考查了学生对修辞的掌握。

3.第⑦段论述的“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包括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_和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两个方面。(2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学生对段意的理解概括能力。

回归原文:⑦如何满足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也是家园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我国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从自然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苍松翠竹、鸟语花香,本来不应该与城市截然隔离。大自然的地貌、江河、气候、动植物等应当成为城市特色的一部分,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外,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可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

解题思路:这段的结构是总分式,首句为中心句即段意,余下部分可分两层,从“另外”一词很明显看出层次。一是讲大自然,另一是指城市本身共两方面的需求。

4.分别写出第④⑤段中“空间”一词的含义,并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概括两种空间的不同作用。(4分)

答案: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第5段的“空间”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每个要点个1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准确表达,也是涉及到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段意才能准确答出空间的含义

回归原文: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解题思路:空间的含义很多,在这两段中前者是指“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后者是指“开阔的空间”,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一是指场所,一种是指不“被钢筋水泥填满”的空地。

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关键词语、句子可以得出其各自的作用。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建造物质环境和营造精神家园是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B.由于文化缺失导致城市的雷同是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C.本文引用意大利建筑师的话是为了说明城市建设缺乏城市传统。

D.家园城市是在不断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终极目标。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大意的准确把握,即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准确把握

回归原文: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②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⑧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解题思路:要找出中心论点首先要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按照议论文的一般规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关键位置找到中心论点,如上所示原文内容可以得出答案为B.A是无关项,C项有误,D项终极目标的说法不恰当。

6.2010年上海世博会多方面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5分)

答案: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

考点链接:高考中比较开放的题目形式,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激活平生所学。

解题思路:此题比较开放,但答题时也不能漫无边际,应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上海世博会”“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一例”,作答时一定紧紧结合文本,不能想当然。

小结:

议论文的题目设置基本上还算合理,难易程度适中,理解词语或句子、筛选或整合信息、文意理解与分析都考查到了,全面而合理,尤其是第六题的考查很能够使关心世博的考生争取到两分的优势,不足之处是5题的设置似乎略显简单,如能明确是对中心论点的考查,其他选项再加大一点迷惑性,我觉得会更完美。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又见鹭鸶

7.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突出鹭鸶的美。(2分)

考点链接:此题是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是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回归原文: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解题思路:环境描写的作用中第二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烘托心情。在这里很显然是交代鹭鸶的生活环境,来衬托鹭鸶的美丽。抓住题目中“令人陶醉的”这一关键词。

8.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3分)

答案: “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对动词的鉴赏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回归原文:……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解题思路:首先从词性上判断“扑飞”是动词,动词的特点是有动感,然后结合其在文中的具体语境解释它的含义。因为鹭鸶“扑飞”的情景是作者的想象,飞落到眼前的河湾里,此时要考虑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答案中似可再加一句,“表明作者对鹭鸶的深爱”。

9.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案: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每个要点1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仿佛反复的修辞及其作用,也考查了关键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回归原文: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解题思路:第⑤段讲述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⑥段就出现反复的惊叹,第⑦段写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飞舞的画面,可见两次感叹表现出的惊喜把叙述拉回到眼前的实景。

10.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2分)

考点链接:

回归原文:⑧……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

解题思路:这种出题方式估计是考生喜闻乐见的,直接把“比拟”的修辞方式告诉你,只需答出它的表达效果就可以了。抓住关键词语,揣摩用词就行,比如“端庄”“优雅”“大度”“悠然”中找出概括性较强的即可。难度不大。

11.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D)(F)(6分)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

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

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

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

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

回归原文: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

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题思路:作者沿河寻觅并非忐忑不安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只是“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作者思绪起伏也不是因为更崇拜这一对圣物,而是“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所以用诗句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相关联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2.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答案: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第3要点1分。)

考点链接:考查鉴赏语言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回归原文: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题思路:结尾用诗,是用简洁且精练的语言来总结全文,而且可以起到和前文自然的衔接的作用,很自然的收尾.画龙点睛啊.有的结尾还和开头做很好的呼应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抒发情感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鹭鸶喻为美人,借用诗经寻觅“伊人”的情节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结尾是一般是作者情感态度显现明显,突出旨意的地方,因此要结合文章主旨谈谈——抒发或寄托作者什么情感;此外在加上较通用的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等作用。散文阅读小结 在之前的考纲中“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现在改为“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表达作用”往往是围绕作者写作目的展开,只能围绕文章中心来命题、答题,且容易受课内修辞知识的局限;而“表达效果”是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读者中所产生的影响,它可以是关乎全局的,也可以只是局部内容的强化,甚至可以是主观、开放的理解,这就使“修辞题”逐渐脱离死记硬背的“形式作用”,向理解、分析的能力层级进化,凸显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的比喻,比拟,反复,引用的考查题型充分证明了这点。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用心一也_。(荀子《劝学》)

(2)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黄庭坚《登快阁》)

(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5)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终南山》)

(6)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7)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8)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考点链接: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

回归原文:略

解题思路:此类题不能丢分,背诵熟练,书写准确,要求平时边诵边写,理解记忆,突破生僻难写字,注意区别易混形近字。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1分)

考点链接:对诗歌体裁的认知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考点链接: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语言等写作特点

解题思路:理解环境描写和比兴的区别

一般的环境描写是写周围的景色,是真实存在的,有渲染,烘托等作用;比兴中的写景是为了引起后文正式的事件,并非眼前实在之景,只不过是这样的景和后文的内容有相似性,如《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和女子遭遇相似的,为了引出女子婚后与丈夫的关系由亲到疏的讲述。《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是写虚景,引出刘兰芝与丈夫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

此处诗中的景色是诗人眼前实景而非比兴。故选A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考点链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题思路:通过解释诗句中作者的动作含义理解其中代表的情感。“引领”的理解要到位。

不要忽视“明月”这一意象,在古诗中,明月能引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或思乡或怀人,如“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千里寄相思”……由下句中的“客行”“早归”等词可以看出是思念家乡,一般而言思念家乡和思念家人是分不开的,所以诗人的感情就可以理解到位。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秋冬则劝民山采 鼓励(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以……为乐

(3)市令曰:“三月顷。” 左右(指时间)(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听从什么

考点链接:考查重点实词的含义

解题思路:注视积累,能够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解释。留心词性的变化和固定的翻译形式。

① “劝”在“劝学”中学过意为“鼓励,劝勉”,考查一词多义

② “乐”是意动用法,以其生为乐,觉得生活很安乐。考查词类活用

③ “顷”与“倾”是古今字,常见意有“不正,偏斜”与此处合用,形容时间可以活译为“左右”。

④ “所从”是所字结构固定形式,所+动词=名词结构翻译为“听从什么(令)”

四个选项考查各有侧重,做题时要斟酌出题人的特点,细心作答。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B)(2分)

A.政缓禁止 B.庄王以为币轻

C.如此几何顷乎 D.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

考点链接:对古今异义的考查

解题思路:古文中没有双音节词,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逐字翻译,特别是有些词组合在一起和我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相同时千万不要在意义上等同。

禁止:政缓禁止 是说孙叔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

以为:认为,和今意相同。古文功底好的同学看到这里即可得出答案。

“几何”(像这样)多久了。与我们现在数学中说的“几何”不同。

“请教”:(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请:请求。教:使,让。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3分,进、以、“于楚庄王”倒装各1分。)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楚庄王同意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百姓全部自己增高了他们的车子。(2分,居、句意各1分)

考点链接:考点要求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考查实词虚词和几种常见的倒装句式。

解题思路:文言句子翻译的要求,可归纳为三个字——信、达、雅,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删去“理解”而保留“解t.翻译时要明确几个重要的知识点:①人名、地名不翻译②“进”“居”“悉”是重点实词,“以”是重点虚词,“高”是词类活用③“于楚庄王”是状语后置句,“自代”是宾语前置句。除此之外,代词“之”要翻译出来代指的具体人或物。不通顺的地方要补充通顺。“”

20.第④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自信的性格特征。(2分)

考点链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回归原文: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解题思路:此题建立在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之上,从人物的言行方面入手,“知其材自得之”“也知非己之罪也。”可知

21.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3分)

答案:恢复币制,不干扰市场秩序,体现了孙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颁布命令而是通过增高门槛来达到增高车子的目的,体现了孙叔敖化民策略。(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

考点链接: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

回归文本: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答题思路:具体政策体现在中间两段,分别讲述一种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因为是简析政策,所以只是说明什么政策是不会得满分的,这无疑增加了答题的难度。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稼说送张琥

22.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更休。(2分)

回归文本: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思路点拨:首先从文段内容可以划分两层,如上:前半部分讲“观富人之稼”,后半部分讲“吾十口之家”两者对比,然后可以从中找出相应的耕作方法,一种是“更休”,一种是“寸寸而取”。

23.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2分)

回归文本: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思路点拨:文中主要讲述古代的人并不比今人有更多学问,他们是如何培养自己成为学识渊博“今之君子所以不及”的人的。联系句子在文本中的具体语境,“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是具体做法。

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考点链接:此举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古文的能力,考查涉及重点实词虚词。

回归文本: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答题思路:选择题目可以把几个选项比较筛选,这句话在文章结尾部分,应该是作者的写作主旨体现,通过阅读全文可以知道作者是想说做学问要经过长期修养,早中功名不是一件好事。句中“此”指代的是早中功名的状况,所以AB项不符合。“其”在这里表达祈使语气,可翻译为“要……”或“希望……”,所以D项语气不对。

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

答案: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写作手法还有对比等。写作手法、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分析、对本文的分析各1分。)

考点链接:这道题目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对类比的考查,同时联系课内文章,提示学生回顾对比,降低了难度。

答题思路:作答时要首先点明手法,在分别加以分析。

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

答案: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考点链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

回归文本:②③段

解题思路:解答观点是非类的题目时答题要全面答案从正反两方面设置,一是对培养才学来说“幸”的做法是什么,二早中功名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文言文小结:

高考大纲对文言文的规定增加了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这次试卷中加大了对文言词语句子的考查力度,侧重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虽然也有与课内含义相同的考题,但“顷”“此”等词语和句子翻译的考查明显在向大纲靠拢。除21题有点难度之外,综合来看,文言文部分难度不是很大,27.作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解题思路:今年的作文和去年一样仍然是组合型材料作文,由两句意思相反的铭文组成:一句是“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一句是“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要求考生对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自选角度,写出自己的思考。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考生要明白实际上两者指的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并不矛盾,如何把这两种观点揉和在一起,客观合理的表达是作文的关键。考生要综合分析,全面考虑,辩证作答。轻率地单纯肯定或否定都不会取胜。因此这个材料的思辨性更强,给考生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试卷综合分析

今年高考的语文试卷总体特点是更稳、更新、更全。在选文和题型上以稳定为前提,在选文内容的设计上与时代同步,在题目考查要求上注重分出不同的能力层次,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考卷,能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也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

1、现代文阅读贴近生活,紧跟时事发展。

第一篇现代文是科技说明文——《家园城市》,内容涉及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问题,贴近上海城市定位,也贴近学生生活和阅读经历;紧跟世博“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主题。

第二篇现代文是文学散文——《又见鹭鸶》,继承了往年选择名家作品的传统,内容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感悟。

刚刚过去的世博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话题,环境问题是现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这两篇文章的选择在考查知识能力的同时也是体现了对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的素质要求。

2、文言文阅读对学生性格认识等有引导目的。

《孙叔敖传》取自《史记》,延续了历年高考以优秀人物传记类文章作为阅读材料的做法。第五篇古文《稼说送张琥》是叙议结合的名家作品,对考生提高自我修养从而更好为社会服务有所启发。

3、古诗鉴赏选文见新,难易适中。

东汉古歌《明月何皎皎》,是羁旅之人怀乡思亲的名作,以叙事见长,该诗进入高考试卷,突破了以往只考唐代之后诗歌的范围,使一次较大胆的突破,要求学生应重视更完整的中国文学史的学习,对中学语文教学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作文命题体现思辨特点,内涵丰富

篇3: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

一、“屈”与“掘”的涵义比较

(一) 动词

1.屈

(1) 本义。

《说文》:无尾也。从尾出省。又曲也, 请也。《广韵》:屈, 拗曲。《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 皆曰屈。《易·系辞》:尺蠖之屈, 以求信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可屈伸。清·方苞《狱中杂记》:屈膝叩首。又如:屈指询算 (迷信指用手指占算) ;屈律 (弯曲的样子) ;屈卮 (有弯曲把手的酒杯) ;屈申 (屈伸、屈曲和伸展) ;诎屈 (曲折;弯曲) ;屈伸 (屈曲) ;屈屈 (弯弯曲曲) ;屈蠖 (曲身的尺蠖) 。

(2) 引申义。

(1) 委屈;冤屈。

《三国志·诸葛亮传》:不可屈致。明·高启《凫藻集·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清·刘开《问说》:求一屈己。清·张廷玉《明史》:被诬负屈。又如:屈官司 (冤枉官司) ;屈致 (随便招请, 使人受到委屈) ;屈事 (冤枉事) ;屈驰 (委屈) ;屈气 (怨气) ;屈漾 (屈央, 屈恙。冤枉) ;屈厄 (委屈困顿) 。

(2) 屈服。《孙子·谋政》:屈人之兵而非战。《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又如: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屈挠 (屈服顺从) ;屈伏 (屈服) 。

(3) 治理, 收治。《诗·鲁颂·泮水》:顺彼长道, 屈此群丑。

(4) 强迫。柳宗元《童区寄传》:力不胜, 皆屈为僮。

(5) 压抑。屈抑 (压抑) ;屈束 (压抑约束) 。

(6) 缠绕。屈蟠 (盘曲) ;屈郁 (盘结、旋绕) 。

(7) 理亏。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理屈词穷。

2.掘

(1) 本义。

《说文》:搰也。从手屈省。《广雅》:衢勿切掘, 穿也。《左传·哀公二十六年》:掘褚师定子之墓。《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阙 (掘) 地下冰而床焉。《仪礼·既夕记》:掘坎南顺。《淮南子·说林》:土中有水, 弗掘无泉。又如:掘室 (掘地而成的房间) ;掘阅 (小虫化生, 穿地而出。阅, 通穴) ;掘藏 (发掘埋藏之物。指得到意外之财) ;掘穴 (打洞) 。

(2) 引申义

通“崛”。突起;翘起。《战国策·秦策》:穷巷掘门。《汉书·扬雄传》:洪台掘其独出兮。丘迟《与陈伯之书》:唯北狄野心, 掘强沙塞之间。又如:掘尾 (翘尾巴) ;掘起 (崛起;突起) 。

(二) 名词

1.屈

(1) 古邑名。春秋晋地。晉公子夷吾所居, 在今山西省吉县北, 出良马。《左传·僖二年》:屈产之乗。

(2) 姓。春秋楚王族三姓之一。如:屈突通 (唐昌黎人, 后居长安。唐时官至兵部尚书。后平定王世充有功, 拜右仆射, 封蒋国公) ;屈突 (复姓) ;屈宋 (屈原与宋玉。二人都以辞赋见称) 。

2.掘

掘无名词形式。

(三) 形容词

1.屈

(1) 假借为“崛”。高起, 突出。《汉书·叙传上》: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

(2) 假借为“倔”。直傲不屈。

2.掘

(1) 通“屈”。竭尽;穷尽。《老子》:虚而不掘, 动而愈出。

(2) 通“拙”。愚笨;粗劣。《史记·货殖列传》:田农掘业, 而秦阳以盖一州。又如:掘笔 (秃笔) ;掘头船 (简陋、头尾不显著的小船) 。

(3) 通“倔”。倔强。如:掘强 (性刚强, 不屈服的样子) 。

通过以上对二字涵义的比较可以看出:“屈”的各种词性和义项均与“掘”无关, 虽然掘有音通屈, 但两者词性不同意思却相差甚远。因此可以断定“掘”不能取代成语“不屈不挠”中的“屈”字。

二、“屈”和“掘”的读音

(一) 屈

“五四”运动前后 (1919年) :屈的汉语拼音:qū;国际音标:[′y55]。

屈为溪母、臻摄物韵合口三等、入声字。《集韵》《韵会》《正韵》:渠勿切, 音掘。竭也, 尽也。《前汉·食货志》:贾谊曰:用之无度, 则物力必屈。《广韵》九月切《类篇》:丘月切, 音阙。《欧阳修·程文墓铭》:不学而刚, 有摧必折。毅毅程公, 其刚不屈。

(二) 掘

“五四”运动前后 (1919年) :掘的汉语拼音:jué;国际音标:[]。

掘为群母、臻摄物韵合口三等、入声字。《唐韵》《集韵》:其月切, 音橜。穿也。《易·系辞》:掘地为臼。《韵会》《正韵》:五忽切。与兀通。《庄子·田子方》:掘若槁木, 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又《韵补》:叶敕律切, 音黜。《韩愈诗》:遗我一言重, 跽受惕齐栗。辞悭义卓阔, 呀豁疾培掘。

在中古, 虽然屈和掘的韵部、调类都相同, 但因为二者的声母不同, 所以音韵地位也是不同的, 到“五四”运动前后, 采用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给汉字注音, 通过比较, 二者的声母、韵母、声调都不同。所以没有任何理由说明“掘”能取代成语“不屈不挠”中的“屈”字。

三、“屈”与“掘”的字形演变比较

“屈”为尾部, 而“掘”为手部。从造字时间来看屈要比掘时间早。二者虽有形体上的联系, 但绝不能说掘就能代替屈, 至少在“不屈不挠”这个成语中不能代替。

四、从成语本身的意义比较

关于“不屈不挠”一词的词义, 《汉典》是如此解释的: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 表现十分顽强。而此成语出自《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 不桡不诎。”从成语的意思我们也可以推断应该是“屈”字而不是“掘”字。同时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词典和文献也没有见到“不掘不挠”一词。

综上所述,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 (全国卷Ⅱ) 中出现的“不掘不挠”词中的“掘”是“屈”字的误用, “不屈不挠”是一个固定成

语。这种错误是成语运用常见的误区之一, 即成语中错别字运用。成语是一种形式简洁、意义精辟、富有表现力的短语,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 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来使用, 其结构形式一般不能随意更动, 一字写错, 就会影响文意的正确表达。成语要用得对、用得好、用得巧, 不仅要求人们要在头脑中存储大量成语, 而且要对每个成语都有准确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6.

[3][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古籍书店影印, 1983.

[4]王力.同源字典[B].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5]中华大字典[B].北京:中华书局, 1978.

[6]成语源流大词典[C].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7]高光烈.成语详解词典[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7.

篇4: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捧在手里的水,从我们拥有生命那一刻起,我们的十指无论怎样拼命地   ,怎样   ,水还是一点一滴地   ,这是挡不住的丧失。生命是不确定的,我们惟有分分秒秒地把握,把每一个日子都当成一个快乐而充实的节日。

A.聚拢  小心翼翼  流淌

B.靠拢  战战兢兢  流淌

C.靠拢  小心翼翼  渗漏

D.聚拢  战战兢兢  渗漏

2.下列诗句与“鸦带斜阳投古刹”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

A.山深四月始闻莺    B.草将野色入荒城

C.渡头鸣舂村径斜    D.腊尽梅梢尽放红

3.下面是某学生寄给语文报社编辑信件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3分)(  )

(甲)我在一个月前寄给贵报的一篇作品不知是否收到?(乙)该文虽是涂鸦之作,却也是我多日精心构思的结晶,很多同学阅读后,都给予了好评。(丙)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对文章进行了修改,认为已经能够达到发表的水平,请您认真审阅后酌情选用。(丁)希望我这次询问没有打扰您!

A.甲   B.乙   C.丙   D.丁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走到草原的小山丘上,则可以将宁静致远的那拉提草原美景一览无遗,     ,     ,      ,       。      ,      ,在这幅没有边际的画卷里,眼见之处尽是美不胜收的草原风景。

①各种草原景色都渐渐进入眼帘

②在草原、在林间、在山间渐渐漫溢,美不胜收

③珍珠般的毡房随意撒落在草原之上

④徐徐的炊烟从毡房烟囱里飘出

⑤就连草原南侧的白雪皑皑的终年雪峰也在与碧绿的草原相映成辉

⑥继续望去,近处的牛羊、宽阔的河谷、远处的山峰

A.①⑤②③④⑥  B.③④②⑥①⑤

C.②③④①⑥⑤  D.⑤③②④⑥①

5.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很少去考虑我们需要的太多,却总是抱怨机遇太少。

B.人们往往不知足,吃着盘里的,还想着碗里的。

C.我们的一生总是充满遗憾地看着一个个机会从眼前溜走。

D.要想取得成功就得眼疾手快,当机会来临时能把它抓住。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王深父墓志铭

王安石

吾友深父,书足以致其言,言足以遂其志。志欲以圣人之道为己任,盖非至于命弗止也。故不为小廉曲谨以投众人耳目,而取舍、进退、去就,必度于仁义。世皆称其学问文章行治,然真知其人者不多,而多见谓迂阔,不足趣时合变。嗟呼!是乃所以为深父也。令深父而有以合乎彼,则必无以同乎此矣。

尝独以谓天之生夫人也,殆将以寿考成其才,使有待而得显,以施泽于天下。或者诱其言以明先王之道,觉后世之民。呜呼!孰以为道不任于天,德不酬于人,而今死矣。圣人君子之难知也!以孟轲之圣,而弟子所愿止于管仲、晏婴,况余人乎!至于扬雄,尤当世之所贱简,其为门人者,一侯芭而已。芭称雄书以为胜《周易》。《易》,不可胜也。芭尚不为知雄者。而人皆曰:古之人生无所遇合,至其没久而后世莫不知。若轲、雄者,其没皆过千岁,读其书,知其意者甚少。则后世所谓知者,未必真也。夫此两人以老而终,幸能著书,书具在,然尚如此。嗟乎深父!其智虽能知轲,然其志未就,其书未具,而既早死,岂特无所遇于今,又将无所传于后!天之生夫人也,而命之如此,盖非余所能知也。

深父讳回,本河南王氏。其后自光州之固始,迁福州之侯官,为侯官人者三世。曾祖讳某,某官。祖讳某,某官。考讳某,尚书兵部员外郎。兵部葬颖州之汝阴,故今为汝阴人。深父尝以进士补亳州真卫县县主簿,岁余自免去。有劝之仕者,辄辞以养母。其卒以治平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年四十三。于是朝廷用荐者以为某军节度推官,知陈州南顿县事,书下而深父死矣。夫人曾氏,先若干日卒。诸弟以某年某月某日,葬深父某县某乡某里,以曾氏祔。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令深父而有以合乎彼   合:迎合

B.使有待而得显     显:显达

C.觉后世之民      觉:觉察

D.德不酬于人      酬:惠泽

7.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志欲以圣人之道为己任

B.尝独以谓天之生夫人也

C.古之人生无所遇合

D.兵部葬颖州之汝阴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篇5: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

一.高考题中的辩证思想

回顾近三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不禁发现这几道作文题都体现着辩证的思想。1999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是以“假如记忆能够移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虽然题目对文体不作限制(除诗歌体外),但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或者说虚构一个故事,描绘一幅前景,都要扣住这个“假如记忆能够移植”这个话题,文章无不体现作者对这个话题的认识,也就是说无论作者怎么想象、抒情、发感或议论,都要表达作者对这个“假如”的观点,如果考生仅仅看到这个“假如”有利的一面,大唱赞歌,大绘美好蓝图,那么文章的立意未免不够深刻或有失偏颇。事实上,在不少的优秀作文里无不体现考生对这个“假如”的辩证分析,他们把这个“假如”看作是把双刃剑,利弊同在,美丑共存。记忆能够移植,固然可以解决人类的许多难题,但如果不希特勒的记忆移植到某位国家领导人的大脑之中,那么可能是人类的灾难了。

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全国卷)“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本身不就是提醒考生不能片面地、孤立地看问题吗?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全国卷)谈“诚信”,对这个话题的认识也应用辩证思想。“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在今天的社会中应大力提倡弘扬,但不看对象,盲目的诚信,如卧底警察对匪徒的诚信,封建臣民对君王的愚忠,显然是无益而有害,我们要坚决鄙弃。

由此可见,辩证的观点对写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提醒学生高度重视。

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十分丰富,有三大块:

1、矛盾的观点;

2、联系的观点;

3、发展的观点。每大块又有许多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主要要善于运用矛盾观点中的全面观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发展观点中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全面观点就是全面的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其反面,同时还要看到事物的主要方面,如上文把“假如记忆能够移植”看作双刃剑,利弊同在,美丑共存。一分为二反过来就是片面、武断。片面、武断的根源在于“过”和“偏”,失却分寸,从而经不起推敲和站不住脚。真理往前走一步便是谬误。变成谬误,何以服人。因此在写作时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克服片面化。

三、辩证思想的运用

下面就以高二教材的两个老题目为例,谈谈辨正思想的运用。

题一:《也谈“多多益善”》

全面分析问题,看到事物的两面,即“多多益善”与“多多不益善”,确立论点“多多未必益善”(因为这个论点相比而言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新意),显然只是罗列“多多不益善”的现象是未深入本质的,要剖析“多多”与“益善”的本质联系,拟写作提纲如下:

也谈“多多益善”

引论:提出“多多未必益善”(全面观点)

本论:1,“多多”是否“益善”要看“度”(发展观点)

2,“多多”是否“益善”要看“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3,“多多”是否“益善”要看“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4,客观事物的“多”是否“益善”要看主观的人如何对待(同上)

结论:略

题二:《也谈“知足常乐”》

古语有云:“知足常乐”,它来源于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知道满足就永远快乐,它是用来教育那种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人的。但如果用这句话来作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指南,那就值得商量一下。坦率地说,就是鄙弃,我主张永远进取,即“永不知足”!

首先,我们应该在学习上永不知足。我们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多学些知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懂得做人的道理,成为有用的人才。如果满足于所学的东西,满足于一知半解,将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雷锋同志曾经说过:“在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看齐。”这就是说人们应该在工作上永不知足。将来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更不应该知足。众所周知,英国大科学家牛顿青年时代可谓才华横溢,前半生发现了牛顿力学定律,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到了晚年,他自我满足,不再深入研究,信了神学,徘徊不前。因此,他的后不生,显得黯然失色。

与他相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为了测定热量和功的数量的关系,精心设计量热器。经过多次实验,他的实验结果本来已经相当精确了,但他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就,在四十年里,一共进行了四百多次实验。他得到的数值,保持了三十年没有较大的变化。

这在物理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气可夫曾有句名言: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天才的根本特征.由此看来,科学事业中“知足者”是不会常乐的。

那么生活上是不是就可以“知足常乐呢?”我认为可以也不可以,就个人来说,不应该贪得无厌、损人利己,一味去追求金钱和物质财富,这就是雷锋同志所说的“在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的意思吧!但如果是对全体人民生活水平而言,则应该“不知足”。建国五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我们应该看到有些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未解决,或刚刚解决,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如果我们“知足”了,那么我们就再也不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这样不但赶不上发达国家,而且还会更加落后。那时,人民不仅不会“常乐”,而会“常愁”了。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改革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时代,科学技术一日千里,“不是强者,就不属于这个时代”,就不能“知足”,而要不断进取。

知足,会目光短浅;知足,会固步自封;知足,会见识浅薄。知足,使人愚昧,斗志消磨,给人带来“常忧”而不是“常乐”。只有不知足,才能使人具有追求、探索、开拓的当代精神;给人以坚强的意志,奋斗的激情;使人不屈不挠,勤学好问,只有奋勇登攀,勇往直前,才能“其乐无穷”!

篇6: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1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缥缈 B、弹劾 C、酝酿 D、悲怆 漂白 核心 踉跄 呛人

瓢泼大雨 骇人听闻 琳琅满目 沧海桑田

膘肥体壮 言简意赅 锒铛入狱 苍白无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精彩 B、委屈 C、端倪 D、编纂 没精打采 委曲求全 合盘托出 冠冕堂皇

雀跃 努力 噩耗 租赁

声名鹊起 戮力同心 毛骨悚然 愤世嫉俗

3、下列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特异功能是否存在?超自然现象的背后是真理还是谎言?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认真的探讨。

B、老教授对古籍书店的负责人说:“这些古书陪伴了我50年,倒不是为了缺钱用,而是想给它们找到更年轻的读者。” C、我愿意跟你们谈谈我在文学创作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免你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

D、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城市,甚至在农村,封建迷信也在死灰复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朱鎔基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说“给我留一口棺材”,这说明他在反腐败问题上已经是破釜沉舟的了。

B、《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

C、美英联军狂轰乱炸,十万大军直逼巴格达,使得伊拉克穷兵黩武,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D、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惨烈图景震惊了我们,也惊醒了我们:我们的金融体系真的就是那么固若金汤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盐城市经济开发区今明两年迁进盐城纺织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盐城机电高等职业学校、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齐聚于此,不仅增添其文化氛围,而且还带来几万时尚消费者。

B、为了追回不归国留学生的贷款,该国政府曾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设立了许多追款机构和人员。

C、虚拟现实技术用有力的证据再次表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使人类掌握更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D、无论中国队输赢与否,当地华侨组织都将在比赛结束之后,为中国队举办盛大的庆功宴会。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B、在谈到旅游开发时,德高望重的老局长很动感情地说:“搞旅游,建宾馆,无可厚非;但绝不能焚琴煮鹤,任意破坏植被、水源和野外文物。” C、东沟中学常年坚持教学管理的周统计、月考核、年评比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做到教学工作常抓不懈、井井有条。

D、“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老张对刚刚上班的小王说。“我明天一大早就走。你有什么事要我办吗?”小王总是那么热情。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恐怖”尚未解除,与其同属一个家庭、名字却好听得多的保鲜膜又开始源源不断地从超市流入一个个家庭。保鲜膜的一个“鲜”字给人一种易于接受的安全感,而一个“膜”字所暗示的微弱程度又让人放松了对它的警惕。

前不久,韩国“解决垃圾问题市民运动协议会”针对消费中的环境安全问题组织了一次调查,两个多月以来,他们收集了汉城市内主要食品商场内使用的20种保鲜膜,并对其所含的重金属及环境激素状况进行了检测,在3种保鲜膜中检测出210000-260000PPM的乙基胺(DEHA)。1998年,美国消费者权益组织对奶酪包装用聚氯乙烯(PVC)保鲜膜也作过一次检测。结果表明其DEHA含量为5500-21700PPM,韩国的检测结果是这一数字的10-40倍。日本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早在6年前就已将DEHA定为环境激素物质,美国环境保护局也将其划入环境激素怀疑物质。

“解决垃圾问题市民运动协议会”强调指出,DEHA不同于铅、镉,但目前在《食品卫生法》上尚无任何限制规定,在直接用来包装食品的保鲜膜内检出DEHA,可以说是食品安全方面的一种潜在威胁。聚氯乙烯保鲜膜如果被用来包装外卖的食品,DEHA有可能会传给食品。协议会呼吁政府应进行细致地调查,采取限制措施,流通领域和食品店也应改用低密度聚乙烯(PE)保鲜膜。

7、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保鲜膜和塑料袋一样,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B、保鲜膜造成的环境污染比塑料袋要微弱得多,让人放松了对它的警惕。C、聚氯乙烯(DEHA)保鲜膜,会造成环境污染。D、低密度聚乙烯(PE)保鲜膜,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8、对第二自然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韩、美、日三国生产的保鲜膜都含有DEHA。B、保鲜膜中DEHA的含量有日益增高的趋势。

C、韩国生产的保鲜膜最不安全,而美国生产的保鲜膜则较为安全。D、韩、美、日三国的有关部门,都认为保鲜膜中含有安全隐患。

9、有关DEHA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聚氯乙烯保鲜膜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DEHA,是不安全的。B、DEHA之所以不安全是因为它含有重金属和环境激素。C、DEHA中虽然不含有铅、镉,但仍有是不安全的。

D、DEHA有可能通过保鲜膜传给食品,所以保鲜膜是不安全的。

10、依据文中信息,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同塑料袋一样,保鲜膜也属于需要解决的垃圾问题。B、同塑料袋一样,保鲜膜最终也应该被绿色生活淘汰。C、必须立即停止聚氯乙烯保鲜膜的生产和流通。D、今后,奶酪包装有可能使用PE保鲜膜。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祖恺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元徽中,为建康令。村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其得民和。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①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同祟。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大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比至高祖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大中大夫。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注:①纪纲:仆从。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州辟议曹从事 B、盗者始伏其辜 C、据法直绳 D、文度深衔之 辟:征召 辜:罪状 绳;捆绑

衔:怨恨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悉裹以苇席

掭以尖草,不出 B、为陈生死之别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C、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

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乃令解牛,任其所去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顾宪之强力为政的一组是()①据法直绳,无所阿纵

②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 ③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营护之 ④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 ⑤宪之至郡,即表除之 ⑥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宪之弱冠之年就开始出任官职,他注重调查研究,讲究判案方法,深受人们信赖。B、顾宪之对不法之徒严惩不贷,又能严于律己,勤政为民,因此得到百姓衷心拥护。C、顾宪之任职衡阳时,不仅救助遭受瘟疫的百姓,而且教化民众,使该郡民俗改善。D、顾宪之刚正不阿,抑制受宠之臣在乡里大造府邸,后遭受吕文度的打击报复。

四、(20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宪之下车,分告属县。(2分)

译文:

(2)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3分)

译文:

(3)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3分)译文: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6分)

(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本句出自《

》。(2)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本句出自《

》。(3)子曰:“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本句出自《

五、(16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9-22题。雨

伞 俞贤富

我的一幅国画《雨伞》竟在一家有名的博物馆的画展里展出了。人们的评论是:构思新颖,线条勾勒有力,描写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十分逼真。作为一个业余美术爱好者,我也为自己的崭露头角而欣喜。

我这幅画的主题是母爱。画面是一个雨天,天黑沉沉的,墨云翻滚,向大地压下来,雨脚如麻,倾盆滂沱,地上坑坑洼洼注满了雨水,水面溅起了无数水泡。在这灰暗的背景下,浮动着彩色明丽的雨伞,如花团锦簇,鲜艳夺目。在这浮动着的黄绿相间的雨伞丛里,画面近处一个中年妇女撑着一柄红色的雨伞,遮着一个稚气未脱、花枝招展的十一二岁俊秀姑娘。母亲全身都在雨中,淋得像个落汤鸡,而女孩,在母亲的大伞的保护下,滴水不沾,衣服仍有棱有角。小女孩仰头望着母亲,一手抚着母亲湿辘的衣服裹着的手臂,面部表情激动,口角张开,像是说:“妈妈,您还在发烧呢,你自己为什么不张伞呢?”母亲病态恹恹,却含着笑,张着嘴,像是在安慰女儿:“傻孩子,妈妈是大人,不要紧,你人小,挡不了这冷雨的浇淋„„”

画展的一天,我在自己的画前呆了许久许久,听着观众的赞誉,我眼睛模糊了,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顺着面颊滚下来。我的心里在呼喊:“妈妈,妈妈,我多么希望您现在在我的身边同我一起欣赏这幅画呀!” 这是一幅我构思了半生的画。画中的姑娘便是幼年的我,画中的母亲便是我母亲的写照。记得当年,我带是一个小学生。妈妈早晨看到天气预报说可能下雨要我带伞,我指指红红的东方,哈哈笑着逃走了。下午,天公竟发起怒来,大雨瓢泼,放学时下得更起劲,铺天盖地,从屋檐上,从树木上,从天空间,哗哗哗下个不停。这时,妈妈像救星一样出现了。她原来发烧在床,一看天下大雨,她支撑着,步行两里多路来接我。她把家里仅有一顶伞全遮在我的身上,而自己却在春寒料峭中淋着雨。妈妈回家大病一场,在她说胡话的时候,她还在叫:“撑好伞,顶住风雨的方向„„”在她的病榻旁边,我用了稚气的笔,画了一幅“母女春雨中”。当我给她看的时候,她绽开了笑容,说:“妈妈盼你早日成才。你很有艺术天分,将来学画吧!” 妈妈的期待一直激励着我。我大半生辛苦恣睢,转辗奔劳,但母亲的爱,一直是我精神的支柱,使我经得起生活的风风雨雨。我终于用自己的笔画出了蕴藏在心头的感激。然而,回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知道一幅画怎能画得尽呢?有个唐朝诗人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母爱的伟大又怎能用一幅画表述呢?更何况我今天虽身处异国他乡,可母亲的爱仍像雨伞一样保护着我。

“爸爸,爸爸,来看中国地图!”一个天真幼稚的声音打断了我思绪。我看到一个小孩拉着爸爸的手向我的画走来。“别胡说!”作父亲的呵止他,大约是怕贬低了我的作品。但当他仔细端详了我的画,指着由伞组成的“中国地图”感慨地说:“您的构思真巧啊!还是孩子懂得您的心呢!” 望着《雨伞》,我的眼睛模糊了。“妈妈,我思念您!”

18、文中既介绍了《雨伞的》画面,又回忆了当年“母女春雨中”的情景,比较这两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1)两处都描述了自然环境,环境的特点是。

(2)有人说,这两处的文字是不必要的重复;有人说,这两处的文字有内在联系,在文中各有其作用。你同意哪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19、“这是一幅我构思了半生的画。”这句话怎么理解?(4分)。

20、(4分)“您的构思真巧啊!还是孩子懂得您的心呢!”这句话中,“构思真巧”指的是

;“您的心”应理解为。

21、对散文理解不当的两项是()(4分)

A、第1段中的“竟”指的是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获得这样的成功;第4段中“竟”指没想到天会下雨,引出了母亲带病冒雨送伞的故事。

B、本文以《雨伞》为题,介绍一幅《雨伞》的国画,牵出一段雨伞下的故事,其主题都是歌颂雨伞一样的母爱。

C、母爱是全面辐照而无微不至的,文中主要通过带病冒雨送伞,鼓励孩子学画、期望孩子成才等具体内容来表现母亲的爱。

D、文中前面说“画的主题是母爱”,后面又说“母爱的伟大又怎能用一幅画表述呢?”两者互相矛盾。

E、两处都从动作、肖像、心理、语言等方面刻画人物,既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也表现了孩子的感激敬爱之情。

六、(12分)

22、以“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愿意(可以适当加字或减字)。(4分)在《彷徨》和《幻灭》一书前,鲁迅和茅盾不约而同地录下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这并非偶然,因为他们都力图通过自己的小说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

答: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

23、日本的研究人员潼泽武夫以小学二至六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如表所示:(4分,写出两条即可)测验结果统计表 学年总平均分

流畅性 变通性 独立性 24.80 18.90 4.04 3 4 5 6 28.65 21.38 40.37 35.66 22.15 16.57 30.95 25.00 9.15 6.69 13.25 12.18 由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几个特点: ①

24、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与前面句子呼应的排比句。(4分)

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风细雨,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丰富细腻;,;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常说人必须执著于理想,我们赞美“数十年如一日”的毅力与恒心,也常激励人们为了那“一朝功名”的目标,必须能够坚忍“十年寒窗”的寂寞与辛苦,我们一直生活在种种的执著之中。

而大自然是不执著的。天空里的水汽积聚够了,云便成形;风吹过来了,云便飘动,变化各种不同的样子;风大了,云便消散无踪,一切的变化都顺应自然,毫不坚持某一种形态。因为不坚持,天空的云才能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留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请以“执著坚持还是顺其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写成记叙文;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A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piāo piǎo piáo biāo;B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hé hé hài gāi;C项中的读音分别为niàng liàng láng láng;D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chuàng qiàng cāng cāng)

2、C(“合盘托出”应是“和盘托出”。)

3、A(B项中“为了”应改为“因为”;C项中“以免”应改为“使得”;D项中“甚至”应改为“尤其”。)

4、C(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指美国可以,指伊拉克则不恰当。)

5、C(A句式杂糅。B“设立”与“人员”搭配不当。D搭配不当造成的不合逻辑。“与否”前面的词语必须是正面的,不能是正反两方面。另外,“庆功”与上文“输”冲突。)

6、第三个“、”改为“,”

7、A(B保鲜膜与塑料袋同属一个家庭,塑料袋带来的环境污染,保鲜膜也存在。保鲜膜给人感觉污染微弱的是“鲜”和“膜”这两个字。C“DEHA”不是聚氯乙烯。D没有根据。)

8、D(A韩国在20种保鲜膜中查出了3种含有DEHA,不能说“都含有”。B文章没有涉及。C美国环境保护局也将DEHA划入环境激素怀疑物质,虽然含量低于韩国,但只要含有DEHA,就不能说较为安全。)

9、C(“不同于”不等于“不含有”。)

10、C(目前并没有停止生产,而是呼吁在流通领域和食品店改用“低密度聚乙烯(PH)”保鲜膜。)

11、C(绳:依法处理)

12、D(前一个“乃”相当于“于是”,后一个“乃”相当于“才”。A两个“以”都作介词,相当于“用”;B两个“为”都作介词,相当于“对”;C两个“于”都作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13、B(①⑤⑥都表现顾宪之刚正不阿)

14、D(只是遭到吕文度的怨恨,而并未受到吕文度的打击报复)

15、(1)顾宪之到任后,分别通告所属各县。(2)宪之向百姓晓之以理,说明生死之别,祸事的不相因,这种风俗于是改正过来。(3)顾宪之虽在地方任职多年,但并没有什么财物,回家时,唯有四周土墙,别无长物,不免陷于饥寒。

16、(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徒。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解析] 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均是写秋天思乡之情的,都与大雁南飞有关联,只不过前者是秋夜雨中闻雁声而思,后者是秋晨见雁翔而思,切入点稍有不同罢了。古人提及大雁,往往会引发两种情感:一是因鸿雁传书之说而渴望获得某种信息,且多是喜讯;二是因雁是候鸟,一年两次迁徒,回归故巢,常会牵动漂泊异乡的游子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该题选取的这两首诗就是属于后者。

17、(1)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荀子》或《劝学》)(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或《屈原列传》)(3)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论语》或《论语·述而》)

18、①大雨倾盆,天气恶劣;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②略(①摘取第2或第4段中写雨的短语,联系主题作答;②扣住画面和记叙中人物描写的句子分析。①别将第2段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全部照搬。②别埋没了自己的想像力哟!因为画面是静止的。)

19、母爱一直留在我心中,我一直酝酿着用画来表现它,以表达对母爱的礼赞和感激之情。(扣住第5段的前3句话作答。别谋略照搬文中的原句来解释哟!)

20、由伞组成“中国地图”;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我不仅思念自己的妈妈,也思念祖国——母亲!(扣住第6段中“由伞组成的‘中国地图’”作答。别忽略了“母亲”的比喻义,它可使画面的主题得到升华。)

21、D、(从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思考。别只看到字面上的意思,这可也是以小见大呀!)E(无心理描写,肖像应为神态)

22、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是鲁迅和茅盾小说的共同特点,因而他们在《彷徨》和《幻灭》的书前,不约而同的录下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就并非偶然。

23、①整个创造性思维呈发展趋势;②四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最低,五年级最高;③流畅性最高,独立性最低。

24、举例: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有的人飞黄腾达,青云有路,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不堪卒读。

上一篇:第161B章 医生(选举规定)(程序)规例七下一篇:黑龙江2016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有关人员依法取得资格证书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