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随笔

2024-06-18

小学阅读随笔(通用9篇)

篇1:小学阅读随笔

大郝小学王瑞云

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了一点收获。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制定详细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提高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同桌间互读互讲,小组讨论、一些朗读游戏的方式拓宽他们的合作能力。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在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二、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是不是那么认真的听课,不能那么专心,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后来看了一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才有所感悟,这位老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足够的自信自己的课孩子一定愿意听。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随笔 教师随笔]

篇2:小学阅读随笔

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语文教学反思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

二、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脱险”在文中指什么意思?2.是从几方面来写“脱险”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险”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三、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语文论文库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航天飞机》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四)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

如《掌声》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仅要珍惜别人的掌声,也要付出自己的掌声,去鼓励别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五、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2.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3.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篇3:适时拓展阅读补充完善随笔

拓展阅读包含类文泛读、图书推荐和影像阅读三方面的内容。

一、类文泛读

类文是对一次主题单元下的泛读内容范围的圈定。选材主要是与本单元的主题相近、内容相关的。泛读是相对精读来讲的,含有粗略、广泛、不深入的意思。说它“不深入”,是说泛读指导中理解不一定要像精读指导那样深,更不一定要探究得那么细。有限的时间内能深能细当然好,只要有收获,不太深入也可以;能有更多的学生理解得深当然好,也允许有些学生暂时理解得不太深。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只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都取得了最大的收获,目的也就达到了。

从例文教读到类文泛读,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机会进行写作实践,教师的指导由精致细腻逐步转向简约粗放,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自主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充足。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阅读兴趣、能力水平阅读推荐的读物或自己选择读物,掌控阅读活动,边读边写,这样既便于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也便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图书推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有专家建议,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阅读的课外书最低应该在500本以上,最好在1000本以上。其中包括100本以上各行各业的人物传记,来奠定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同时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书评。为此,在拓展阅读环节我们特别安排了“图书推荐”这项内容,以鼓励学生读整本书。

图书泛指各种类型的读物,包括书籍、画册、图片、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微胶片(卷)及机读目录等新技术产品。而书籍是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装订成册的著作的总称。图书推荐是教师根据主题单元特定内容、相关文体知识等特定角度,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信息的活动。基于“小学习作教学文体序列与主题设计”的研究思路,教学中一方面应根据主题单元特定文体和训练重点选择阅读篇目,另一方面要安排专门课时进行读书交流。图书阅读与类文泛读环节中,学生对单篇文章的阅读交流不同,图书推荐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读整本书,而整本书往往篇幅长、内容多,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做好推荐书目的阅读指导。如,指导对重点内容的标记、关键语段的积累、记录对自己写作思路的启迪等,以真正达到读整本书的目的。

三、影像阅读

今天的小学生从小便接触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他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影像时代,为各种图像所包围。这些图像包括有声图像,如电影、电视、电脑游戏、动画片、广告片及各种视频的画面,还包括无声图像,如照片、新闻宣传画、绘画和雕塑原作及其印刷品,甚至包括建筑物外观。这些图像同样也在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想象力和思维力。观看图像实际上也进入了一种阅读模式。为顺应时代发展,在拓展阅读环节,我们特意安排了影像阅读内容。

影像阅读与文字阅读不同。第一,影像传达的信息往往比文字更为直观或直接。影像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往往也在唤起情感。比如,把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就会比单纯使用文字去陈述来得更轻松、有趣而令人印象深刻。第二,影像常常能传达出文字难以言说的细节与气氛。以电影来说,日常生活的整个领域中极其细小的变化和稍纵即逝的瞬间经常只能从银幕上发现……电影可以揭示小事件的全部细节,这些是文字文本很难做到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影像阅读,对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大有裨益。

首先,影像较之文字能够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激起兴趣,带他们进入文本的情境。其次,在文字阅读过程中,人们对“言外之意”的想象常常受限于作者的指引,而影像一般具有多义性(宗教图像除外),这样就给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解和解释空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第三,影像能够展示那些容易被文字忽略的细节或者文字难以表达的细节;视频尤其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地展示事物或事件。这有利于学生进行宏观上的“整体观察”和微观上的“具体观察”,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细节的感受力。第四,影像是对人的大脑思考的视觉化处理,利于学生发展记忆力。图像化记忆要比碎片记忆更为有效而持久。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巩固记忆就是一个例证。

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来说,影像的引入也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帮助他们拓展写作内容。以《九寨沟》一课为例,学生少有机会到达九寨沟,对九寨沟的认识只停留在文章中的描述上,给学生播放九寨沟的旅游宣传片和风光图片,让学生在读图之后讨论交流,用上从课文中学到的优美的词汇和典范句型来说一说“眼中的九寨沟”,这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接下来的习作实践一定大有裨益。

篇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笔

情感、思维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加深体验、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审美

的乐趣、获得启迪。因此怎样对语文阅读进行有效教学,这个问题值得教师们的共同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06-01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之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

2、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渔夫的故事》一文中,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大作文以外,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一篇课文讲读过程中,除了读书之外,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写练习。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如教学《观潮》一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让学生读写结合,提高了写作能力。

篇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笔 魏蕾

魏蕾

阅读是人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的身心愉悦,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课堂上,我们常说:“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例如在学习《雪孩子》这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化短课文来学,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学习起来就有成就感。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边想边读,可以是边表演边读,可以集体读,个人读,也可以是批注阅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例如在学习《四季》这课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可以美美的朗读,可以表演等等,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所以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三、教师的主导性是正确的个性化阅读的保证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其实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这是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任。

(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四、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篇6: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拓展随笔

一、营造积极的读书氛围

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前题。我的方法是,利用榜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每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我就大张旗鼓的给予表扬,并趁机说读课外书如何如何的好;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科普知识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当回讲解员,向同学介绍知识的来处,并马上推荐相关的一些好书籍。我还用教师的语言影响学生。平时,我要求自己多读书,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课堂上,我经常出口成章,令学生羡慕不已,我就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只要多读书,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出口成章。我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是阅读滋养了他们,升华了他们的人生。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读书的渴望。这样不用催促,学生自然而然的都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了。

二、选择书籍上下功夫确保有书可读

书籍浩如烟海,如果不加以选择,学生的阅读效果肯定不理想。

所以,要真正地做好课外阅读,很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读物。我采用的是三根据:根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根据大部分学生为住校生的状况,我为学生推荐一些好书。(1)、平时多推荐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籍,做好语文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另外,小学语文课文多是名家名作的节选,只能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所以我引导学生去读作品的全部。(2)、小学生喜欢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于是从校图书室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中国寓言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书。让学生阅读(3)、班级办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读物带到学校,放置在在教室一角,以一本书换取几十本书来读,达到资源共享、有源源活水的目的。这样书籍有了,我又鼓励学生多读书,与好书为伴。

三、课外阅读要讲究方法

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增强读书的有效性。我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向学生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学生读课外书时,一般我都采用让学生“默读”的方式。因为默读有三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精彩之处、重点段落,细细品位,进而体会作者情感。一般之处浏览而过。三是默读不易疲劳。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随手拿一支铅笔,把好词好句勾划下来,在写得好的地方直接画上记号,如能说出好在哪里,最好能在旁边加以批注,然后再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以便记下有用的段落和妙词佳句。写一写读后心得体会等,还利用早上时间让学生背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名段。不求其多,但求切其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四、保证读书时间

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确保和固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二是让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自由阅读课外书;三、教学中尽量减少学生的书面作业,以布置读课外书为作业,这样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大量阅读。

五、积极开展读书实践及展评活动

只有在丰富的读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激发,能力才能逐步形成。我的做法是:

1、举行多彩的读书活动:每一学期我都在班内积极组织开展了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赛诗会、语文乐园竞赛、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2、精彩5分钟: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是学生们轮流上讲台来介绍自己的阅读的收获。可以说一个故事、笑话、科学常识,或是谈谈自己喜欢书的原因等。之后,稍加点评,拓展些相关知识,启发学生再阅读。

3、每月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树立起优秀学生典型,成为“读书之星”评选的依据。

篇7: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胜天中心校胡德芬

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好,可以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及丰富小学生的词汇量。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时努力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甚至布置了一些读书任务,然而却时常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现下小学生能做到有良好习惯的自觉阅读 的很少,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

一、家庭因素:家长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习惯,没有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这一客观因素造成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二、家长盲目指导阅读,由于家长对课外阅读理解的局限性,可能会认为只要读了会背了就是课外阅读,就能把把语文学好;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内容浅显书籍的客观原因。

三、应付作业式阅读和理解能力低下的阅读,很多学生在阅读时是带着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没有有用心的去读,效果可想而知。外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分析理解能力普遍差。对于文字描述性的问题或需要加以主观分析的习题,就无从答起。作文时导致错别字、语病连篇,理解能力明显低下。

针对以上的各种问题,要做好小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或利用晨会课,让学生阅读自己带的书籍,或交换书籍阅读;每天下午到校时,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读书,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课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之间自觉交流读书体会,或教师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故意吸引一群“小听众”,形成良好的学风,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其次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现在课外读物的品种繁多,如果强迫他们去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学生就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要引导学生们去选择先例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如一些畅销书籍及能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书籍,这样就能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最后指导他们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注意力不够集中,受控因素小。提供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处理好精读与粗读的关系。注意读书既要有深度,又应有广度。既要以读带写,又以写促读。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总之,在激起 1

篇8: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1.教学目标生活化。 现代心理学中有一种提法, 至少有7种在个人发展和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了作用, 它们是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 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智能是有差异的, 一个人的各种智能之间也有一定差异。 小学科学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 包含生物、人体、地球、宇宙等相关知识, 因而总有能使不同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领域, 让不同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都能找到做好学生的感觉。 我想, 这比单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更有意义。 如:有一次, 我在全校四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标本采集活动, 并进行“标本之星”评比, 结果, 一位学习成绩一般、平时不爱说话同学以数量多、制作水平高, 被同学们一致推荐为“标本之星”。 近年来, 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动、植物标本的采集等活动, 而能积极参与这些活动的大多是一些成绩一般甚至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些 “差生”, 他们在活动中不仅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而且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想科学教学更要面向每个学生, 使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得到充分发展。

2.小组讨论要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是围绕各种问题展开的, 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 在课堂中, 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展开讨论。 问题的设计既不能太低, 学生无须讨论便可知道答案, 更不能太高, 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 因此, 在教学中,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使学生既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 又能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哪杯水多》一课时, 教师出示锥形瓶、平底烧瓶和集气瓶三个不同形状的瓶子, 里面水的高度是一样的。提出问题:这三个瓶子里的水, 哪个比较多呢? 由于瓶子的形状不一样, 学生意见产生分歧, 认为哪个杯子里水多的都有。这时,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怎样知道哪个瓶子里的水比较多? 通过讨论, 学生形成一致意见, 可以把水倒入一个杯子里, 通过做标记的方法知道哪个瓶子里的水多。 接着教师介绍量筒, 让学生用量筒测量哪个瓶子里的水多。 我们看到, 这个简短的讨论环节使学生更加关注科学现象背后的实质, 对实验的意图有了更深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广度及深度, 减少了学生在实验中的“看热闹”的现象, 推动了探究的进程。

3.巧“扶”妙 “放”相互结合, 促进学生有效探究。 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是科学探究。 受年龄、社会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的影响,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对象一般都是科学家已经探究过的事物或现象, 而且有确切定论,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是未知新奇充满探究意义的。 他们的探究方法比较简单, 主要是观察、实验、操作、调查、模拟等。 探究中他们使用的工具大多不复杂、精密, 比如:放大镜、杠杆尺、弹簧秤、显微镜、酒精灯、剪刀等物品。 他们的探究行为是不完善的, 探究活动往往因年龄小、知识积累少、活动能力弱、思维不成熟等原因导致“心有余, 而力不足”的实际困难。 比如:探究过程中不会提出问题, 不会筛选问题; 不懂得针对条件和原因作有根据的假设;不明确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和程序;不会控制实验变量做实验或实验方法不熟悉;实验后得不出结论, 只会用语言解释现象, 不懂得用图画、图表、模型解释原因, 等等。 小学生这些不知不懂不会不明确的探究困难恰恰要求科学教师积极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在学生科学探究中巧“扶”妙“放”, 促进小学生经历有效的科学探究过程, 提高科学素养。

4.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相融合。 当今社会是全新的信息时代,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 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 信息化融合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有崭新的教学方法、形式, 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教学作为创新型教学的尝试, 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而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实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所以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 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 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通过小组合作, 让 “差生”开口。 大多数小学生对科学课是非常感兴趣的, 因为他们对大自然本身有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这就为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创造了天然的条件。 因此, 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想象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学生真正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现在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尤其显得重要, 因此这种能力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培养。 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学生是聪明的学生, 他会因此而找到科学学习中小组合作的乐趣所在, 通过科学探究, 在科学学习中享受科学。

6.关于实验材料的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科学教学, 材料准备极其重要。 辅助教学, 功不可没。 怎么办? 策略有四:

6.1老师、学生的鼎力援助。 材料算不上值钱, 但能闪现孩子们的童心, 仁爱之心, 他们会珍惜这样的机会。

6.2平时的废旧收集。 瓶瓶罐罐、螺丝螺帽… … 注意收集, 留着备用。

6.3大材小用, 合理搭配。 土豆浮沉的实验, 我们可以裁大为小, 相应的, 水、盐都会节省许多。 液体混合, 没大剂量的阔气, 但有小剂量的优雅, 视频展台同样可以一展绚烂。

篇9:语文阅读与随笔写作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阅读;随笔写作;读写共生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75-1

随笔,顾名思义,随便写,说得细一点就是随时、随地、随意地写。平日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谈、所思都可以生成一篇作品。这种写“生活”的教学方式解除了以前作文教学的束缚,由“体裁作文教学”转向“题材作文教学”。通过随笔,学生的写作变成了一种生活倾诉、一种人文交际、甚至是一种人生享受。于是,一开始,随笔写作就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因为要写自己的生活,所以,随笔写作特别重视让学生积累生活,做到“要求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作文眼,来发现生活中的人和事。”随着生活随笔的推进,我感觉到学生生活体验的缺失、思考的浮泛和思想的浅薄。也让我深刻地感觉到阅读在随笔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阅读让生活积累增加思想的厚度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随笔写作的好处是,文体不受局限,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字数也不受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随笔写作重视学生积累生活,让同学们把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感悟随时记录下来,为随笔写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可以让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也容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奋点。但一个周期结束,学生便感觉无东西可写,因为他经历的少,思考的更少。因此,我们加强阅读指导,提供的《精品随笔100篇品读》,体例新颖别致,创设了“美句抄录”、“读后感言”、“名师圈点”等栏目,学生通过品读、模仿,能够参悟随笔“玄机”,领悟随笔“精妙”,掌握随笔写作技巧,得窥写作门径。但要登堂入室,就不仅要能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学会阅读,也不仅仅阅读随笔写作教学中指定的《精品随笔100篇品读》,也不仅限于阅读自己喜欢的散文、小品文,更要能由课外而课内再课外,由通俗而经典,这样才能够不仅仿出样式,更能够写出生活的厚重,写出思想的深邃。

二、阅读让思考成为学生的一种品格

思考是衡量阅读是否真实的重要标准,更是人生的一种重要品格。要说高中学生的阅读量,应该不算少。不谈高中以前的阅读积累。单是高中阶段,就有《课本》、《读本》及名著阅读,再加上平时老师推荐的书报杂志,学生三年下来,学生少说也阅读了数百篇文章和十部左右的大部头文学作品。而对于作文教学,教师更是不敢轻视,一个学期下来少说也有二十篇。两周一大作,每周一小作,再加上周记、读后感、月考及各种考试作文等等。但一到考场,学生们还是提笔踌躇,冥想苦思,搜肠刮肚。阅读了大量文章,又经过大量的写作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总该有所起色吧?为什么还是这么差!一线教师常感到,在作文教学上花了不少时间,投入不少精力,狠抓读与写,却难见成效。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阅读时缺少了思考。学生看起来读了不少书,但理解很浅,吸收很少;也写了不少篇文章,由于割裂了阅读教学和写作的关系,写,也就成了胡乱的写。要想使阅读能够助力写作,就不能像蝴蝶,到处涉猎,浅尝辄止,而要像蜜蜂采蜜,不但要广泛采集,而且要经过消化转化。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不断体悟,深入思考,经过自己的生命濡染,像蜜蜂那样让花粉变成蜂蜜。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生命,就会充实人生,学会写作,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好文章自然生成。

三、读写共生,让生命怒放

在高考中,作文成绩占据“半壁江山”,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就要像蜜蜂酿蜜,不但要勤奋读,更要坚持写。学生一开始不知道怎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正确的、通顺的话表达出来,不知道怎样把口头语转化为书面文字。我们先通过阅读,让学生模仿人家如何“以小见大”,不仅写生活,更要写生命。别人如何描写,让人物栩栩如生;别人如何叙述,让事情条分缕析。然后,我们通过勤练笔,先入格,再出格,有序有度,循序渐进,学生产生了浓厚的习作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乐写、爱写、善写,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文著我思”。在随笔教学序列中,我们规定学生每周要写两到三次随笔,老师当天及时批阅,打上等第,学生还要即时修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小组互评,互改,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并通过班随笔手抄报,年级随笔周刊、学校校刊刊登优秀习作,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平台,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加以改进。用随笔训练作文,让学生利用随笔养成喜爱写作的好习惯,记自己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的事,写自己眼前的景,状自己身边的物,抒自己内心的情。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抒我情。既积累素材,又锻炼文笔。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文字及思想感情,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即读是吸收,写是输出。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的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用随笔写作为学生人生奠基,“我手写我心”,让学生的生命怒放。

随笔写作教学,注重积累生活,让学生感到“存在必有其理”;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我思故我在”;鼓励学生勤于练笔“我手写我心”。阅读之于随笔写作,尤如阳光之于万物,空气之于生命,不可忽缺!

[参考文献]

[1]赵道夫主编.精品随笔100篇品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走道夫,宋明镜著.随笔生态写作的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上一篇:歇后语、谚语下一篇:网吧圣诞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