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澳门回归说课稿

2024-06-10

香港和澳门回归说课稿(共8篇)

篇1:香港和澳门回归说课稿

香港和澳门回归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由于本节课教材内容少,学生对这段历史很难掌握,因而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史实加强知识外延。为此,我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对这段历史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生动形象地把这段历史真实的展示给学生。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介绍了“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2、教材所在地位和作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在新课标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现代中国的大事。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确定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2)能力目标:由于本课是多媒体教 学,有很多图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由于要联系旧知识,教会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通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香港澳门被割占的历史,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中国共产党顺利解决港澳历史遗留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是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本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很好素材。

2、重点、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的内容;港澳回归的时间和意义。(2)难点:对“一国两制”深刻内涵的理解。

三、说教法:

1、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把要授课的重要知识点、难点等一一讲清楚。

2、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分组讨论法、讲授法等。

四、说学法:

1、学习方法:学生要自主学习,要事先预习,要对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上课的时候,要认真,而且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有所成,学有所得。

2、能力培养:(1)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以播放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作为导入切口。并且在听歌之前给学生设定了一个问题: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指的是哪七子?由问题引出本课的标题。接下来以学生关于“七子”也就是近代中国被掠夺走的七个地方引出尚未回归的台湾、香港、澳门问题。最后导出本课标题“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2、教授新课

(1)以上就是导入部分的内容,接下来就进入到了教授新课的环节。为了使这两个部分衔接的更为流畅。我从已经给出的“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标题中引出港澳离开祖国怀抱的话题,这样可以增强课程的连贯性。关于港澳如何离开祖国怀抱的问题,我设定安排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的。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八年级上半年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另外,因为有些知识是学生没有接触的所以我又对学生们的进行了提示引导和补充。最后以多媒体图片的形式一步一步进行了总结与展示。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联系了新知识。(大概五六分钟)

(2)结束了关于“如何离开”的问题,接下来就要把学生的思维点转移回讨论“收回”问题上来。为了能更好的完成过渡,我提出两个问题“什么原因导致港澳离开祖**亲怀抱?”导出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近代社会的贫穷落后。然后提问“那么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祖国又是什么样的面貌呢?”通过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对比,引出我国用能力收回港澳的历史背景。这样做即 完成了过渡,又为下文要求学生思考港澳回归的启示打下伏笔。另外还联系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可谓一箭三雕。

(3)在已经把话题引入的“收回”的基础上,该如何导出“一国两制”呢。这里我巧妙的设置了一个系列问题:要求学生阅读63页活动与探究想一想的内容。①首先思考

那么我们该以什么方法来收回呢?由此引出武力解决、和平解决两种方式。

②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武力解决为什么不好?以此来分析两种方式的优缺点。继而导出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这一前提。

③然后立足于63页的内容通过提出“港澳的历史与实际情况又是怎么的呢?”引出港澳和内地社会制度的矛盾。

④最后,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思考一个两全其美的收回香港和澳门的办法既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又要处理好社会制度的矛盾的方法。由此自然而然的引出“一国两制”的提出。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慢慢引导过程中自主的掌握了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我用一个简单的关系图把一国两制的含义剖分为两部分,然后结合一国两制的意义进行结合式的讲授。方便学生记忆,使学生可以容易、全面的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 有了“一国两制”理论的基础,由此引入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具体实践过程上来。

为学生播放香港回归时的视频,使学生感受当时令人激动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然后对澳门回归也采用同样的形式进行讲解。重点时间知识点进行强调。

(4)接下来是本课的另一重点内容,那就是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而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对港澳回归历史意义的学习进行升华。所以这部分作为最后的重点进行解读和强调,并要求学生记忆。

3、课堂检测

以上就是教授新课的环节。下面就进入了课堂检测环节。在这个部分我安排了一个讨论题,“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以此来进一步完成本课的能力目标和思想目标。也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使课程更加完整。

4、小结巩固

当着一套完整的授课内容结束后。为了能够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做的连点成线。小结巩固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最后,我以一 个简单的图表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的整合。由于本节课与下一节课“台湾问题”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最后我留的作业是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搜寻和台湾有关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

1、提出背景: •

2、提出人: •

3、含义: •

4、意义: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

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 •

2、香港回归(1997.7.1)•

3、澳门回归(1999.12.20)•

4、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篇2:香港和澳门回归说课稿

教师 张建勤 2015.4.5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中河中学教师张建勤。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由于本节课教材内容少,学生对这段历史很难掌握,因而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史实加强知识外延。为此,我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对这段历史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生动形象地把这段历史真实的展示给学生,希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在地位和作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十二课。本课在新课标中占有重要地位,祖国统一是现代中国的大事。港澳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尤其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2、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介绍了“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确定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2)、能力目标:由于本课是多媒体教学,有很多图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由于要联系旧知识,教会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通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香港澳门被割占的历史,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中国共产党顺利解决港澳历史遗留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是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也说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顺利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本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很好素材。

2、重点、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的内容;港澳回归的时间和意义。(2)难点:对“一国两制”深刻内涵的理解。

三、说教法:

1、媒体运用:多媒体电教室。

2、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把要授课的重要知识点、难点等一一讲清楚。

3、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分组讨论法、讲授法等。

四、说学法:

1、学习方法:学生要自主学习,要事先预习,要对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上课的时候,要认真,而且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有所成,学有所得。

2、能力培养:(1)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3)通过问题讨论、小组交流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1 导入:

我以播放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作为导入切口。并且在听歌之后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导入;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因为邓小平一句话;因为港澳同胞的共同心声:“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因为七子之歌的七子就包括香港、澳门。所以这首歌在当时才火起来。接下来学生探讨关于“七子”就是近代中国被掠夺走的七个地方其中包括台湾、香港、澳门问题,顺势导出本课标题“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及学习目标。

以歌曲的形式作为导入方式也可以很快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但以听歌的形式进行导入,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欣赏歌曲本身这一层面上,不能够准确表现听歌意图,所以我特别选了具有侵略背景意味的视频的动画,以便学生领会港澳被侵略的悲惨历史。也为学生体验港澳胜利回归的欢乐,为学生认识共产党的伟大正确奠定情感对照基础。

2、教授新课

接下来就进入到了教授新课的环节。(1)沧桑回顾;

为了使这两个部分衔接的更为流畅。老师反问:你们谁能说说香港和澳门被侵占的历史吗?进入新的问题;教师用制作的幻灯片图片帮助学生认识香港被侵占的悲惨历史。为了让学生明白当时政府腐败无能、近代社会的贫穷落后的事实,懂的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思考题:香港和澳门失去祖国的屈辱历史说明了什么事实?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让学生思考并解决。

(2)漫长回归路 1)一国两制

可喜的是港澳现在已经回归了,但你清楚香港和澳门被侵占的悲惨历史吗?以反问的方法引出下面新内容。一国两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共同解决:1)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了,祖国开始强大了;2)邓小平创造的提出’一国两制‘构想;4)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

5)活动与探究

1984年,邓小平曾跟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说:“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或者说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怎样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呢?这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请你想一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

要求学生阅读63页活动与探究想一想的内容,①首先思考

那么我们该以什么方法来收回呢?由此引出武力解决、和平解决两种方式。②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武力解决为什么不好?以此来分析两种方式的优缺点。继而导出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这一前提。

③然后立足于63页的内容通过提出“港澳的历史与实际情况又是怎么的呢?”引出港澳和内地社会制度的矛盾。

④最后,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思考一个两全其美的收回香港和澳门的办法既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又要处理好社会制度的矛盾的方法。由此自然而然的引出“一国两制”的提出。

为了理解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台的好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了活动与探究。老师指导,共享探究结果。(3)艰难谈判

1)师主要通过幻灯片20、21、22演示,让学生体会艰难的谈判历程。2)及时补充小知识 :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特殊属性,是国家的固有权利。

(4)香港和澳门回归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图片,体会当时人们庆回归的欢乐情景。2)通过看香港回归视频进一步体会当时人们庆回归的欢乐情景。3)共同总结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

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条件。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统一观念。4)分组讨论: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1、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收回港澳台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

2、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3、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通过指导学生讨论问题,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5)认识现在的香港和澳门

1)指导学生阅读64页阅读自由卡和历史地图册认识香港和 澳门区旗区徽,要求学生指图说明图形的含义,利用幻灯片图说明,从而培养掌握运用地图形成形象的历史概念,认识历史知识的基本功。

2)通过用幻灯片播放香港和澳门的建筑、城市、景点图片来丰富拓展知识,看看香港和澳门今天更美好,激发学生爱香港和澳门、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增进民族自豪感。

(6)练习巩固

先出示练习题,接着让学生解答,老师及时鼓励,可以巩固知识,同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爱学习历史的习惯。

(7)畅所欲言,展望明天:

联系当前台湾问题,你如何看待祖国明天统一前景?说出你对实现“中国梦”该怎么去做。

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维护统一的情感。同时拓展知识,为下一节学习内容做好铺垫;下一节是海峡两岸的交往。

3、课文小结

1)先让学生小结,检验学习效果,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老师引导总结,巩固本节学习内容,强化知识要点,3)要求学生课外多看有关香港澳门、台湾方面的书籍,多关心港、澳、台的事,有条件的同学多到这些地方观光旅游。

4、下课

篇3:香港和澳门回归说课稿

表面看, 这样的处置并没有什么不妥。该识记的识记了, 该理解的理解了。就像一些教师所言, 一节课, 两个要求不高的知识点, 学生不用5分钟就能达到学习要求, 没有必要费过多的口舌和脑力。

然而, 在笔者看来, 此话不妥。大家知道, 虽然学习历史必须基于史实, 但历史教学不能拘泥于史实, 更不能把掌握史实当成唯一的目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勇于提出问题, 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 学习历史, 不仅在于掌握史实, 更在于借助史实, 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达成明志、明智的目的。表明问题是学习历史的节点和纽带, 思维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任务, 人的成长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 教师要善于在“无声之处生惊雷”, 于看似平铺直叙的史实中生发问题、积蓄问题、展示问题, 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或集群式问题“逼迫”学生激扬愤悱, 顺势而为, 达成目标。

一、造势———生发问题

生发问题, 就是让学生就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困惑。著名教育家杨福家教授曾说, 什么叫学问, 就是怎么学习问问题, 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 怎样去掌握知识, 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 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现实课堂中, 学生要么没有问题, 要么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没有问题, 说明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来自教师的问题和结论, 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着重考虑的, 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有问不完的问题, 也不利于课堂教学, 需要教师在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性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和达成目标提出相关问题, 凡与当下学习任务和达成目标不相关的问题, 留到课后与教师、同学深入交流。

让学生生发问题,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 教师更多地采用课中预习后提出问题的办法。也有教师采用步步紧逼的办法, 让学生提出问题。

拿本课来说, 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一般能找到生发问题的关键词:回归、谈判、一国两制、重要一步……学生可能会问:“回归”的字面意思是什么?香港、澳门为什么用“回归”一词?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香港、澳门的回归为什么“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等等。

若采用步步紧逼的办法, 可以围绕标题展开。学生通常会就事论事地提出如下问题:“回归”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香港、澳门要回归?香港、澳门怎样回归好?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意义、启示, 对国家、民族、世界和未来有什么价值?等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 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因受各方面条件限制, 不可能完全按照这两条思路生发问题, 可能混杂无章、不够深入, 需要教师在学生思维发散与收敛的多次循环中进行引导和训练。只要学生养成了追问的习惯, 善于刨根问底, 善于多角度思考, 学生生发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实际上, 即便是学生所提问题杂乱无章, 只要师生共同努力, 完全可以使问题有序化, 并从中确立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其他问题则留给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有序化的过程, 旨在让学生思维有序化, 这是教学应有之意。当然, 学生生发的问题, 最好是有特定指向和内在联系, 以构成问题链或问题集便于解决。否则, 若被问题搅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 就无教学效率可言了。

二、蓄势———解决问题

当学生围绕学习任务提出了若干问题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有序整合后, 就进入了按照问题的逻辑次序解决问题的阶段。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就拿本课内容来说, 可以围绕“回归、谈判、一国两制、重要一步”生发的问题逐项展开, 也可以围绕核心词“回归”生发的问题展开。

若按照前一问题展开, 可以让学生在明了“回归”词义的基础上, 借助所搜集的资料, 或者教师展示的资料, 说明香港 (澳门) 问题的产生缘由和今天收回的决心, 借以比较租借割让时的中国与回归时的中国,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差异, 明了因“租借”所造成的民族的屈辱, 国人的无奈, 以及国人对回归的期待, 从中理解“个人、家、国、天下”的一致性。有了这样的理解, 学生就会感到, 本来就是我们的国土, 英方即便是打着“合法”的旗号占领, 到期归还仍顺理成章, 为何还要谈判呢?这一认识是学生对中英谈判等相关问题产生迷惑的关键, 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从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角度看, 到期归还, 理所当然;从英国政府看, 香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政治、经济利益, 能不还就不还, 能拖就拖, 即便是不还不行, 也还想在香港扶植一个傀儡政府, 延续既得利益;从香港民众看, 不同阶层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从世界各国之间领土纠纷的现状看, 明抢暗夺、强占不还等情况也现实地存在;从世界发展的形势来讲,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等等。经过上述分析, 学生就理解了, 在英国政府不愿归还, 但表面上又不说不还的情况下, 武力收回不是不可以, 但不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大趋势, 也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本愿, 谈判才是最佳选择。

至于“一国两制”相关的问题, 就需要引导学生从香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香港被租借后,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已经与资本主义完全接轨, 和内地有了巨大差别, 若回归后完全与内地一样, 广大市民既不认同, 也不拥护, 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就成了大问题, 回归后也会成为中国政府的巨大包袱。因此, 只有实现“一国两制”, 中国政府除了派出军队接管国防, 保持香港社会各方面基本不变, 才能赢得相关市民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赞许, 为中国形象增光添彩。同时, “一国两制”为解决澳门问题、台湾问题提供了模板, 也为世界各国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案例。

当学生对相关问题有了初步理解后, 再总结意义、价值、启示之类的问题答案, 认识就会水到渠成, 需要教师指导帮助的只剩下内容是否全面、格式是否规范等枝节问题而已。表明按照后一方式展开, 能在解决核心词“回归”的字面意思后, 围绕问题, 步步紧逼, 层次深入, 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式的思考和回答, 其思维的角度、宽度、厚度、高度等方面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展开解决问题, 教师都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条件, 让不同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学生的看法不一致时, 教师也不要急于抛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展开对话。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 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不是提供答案, 而是启发学生从前后对比中思考, 从发展的角度思考,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也是“课程标准”的应有之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三、借势———拓展问题

就学生而言, 当他们对所提问题有了明确的解决思路及结论, 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后, 大脑就进入了高度活跃状态, 急需通过解答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来证明自己;就教师而言, 解决了显性问题, 即与香港、澳门回归直接相关的问题后, 需要拓展与此相关的隐性问题, 顺势而为, 满足学生挑战自我的愿望。

例如, 教材正文的最后一句话,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一个隐性问题。“重要一步”表明, 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台湾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国耻, 台湾问题是家难。可以让学生用刚才学过的方法, 提出解决台湾问题这一“家难”的思路。当然, 这一问题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本课内容”, 属于“有余力, 则学文”的范围。

引导学生接触、分析台湾这一“家难”问题, 重要的不是提出什么高见, 而是借助这一问题, 让学生验证多角度分析问题、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 找到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之间的异同, 在坚持底线———一个中国原则下, 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学生接触这个问题, 重在学习方法的演练与形成, 拓展思维, 而非必须提出高见。通过思维拓展, 学生会逐渐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 遇到相关问题, 就学以致用, 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是教学目的之一, 教师应予以重视。

四、顺势———升华问题

升华问题, 就是进一步挖掘问题的内隐价值, 在学生明志、明智方面有所突破, 充分发挥基本史实在学生发展中的应有价值。

从“过去、现在、将来”的角度, 让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使学生从香港、澳门回归的学习中体验到祖国强大是个人幸福的基础, 个人的努力是祖国强大的基石。

从“局部与整体”的角度, 让学生思考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意义, 明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领土完整, 一个连国土都不完整的国家, 对世界的影响力会明显受到影响。

从“国家与世界”的角度, 让学生思考“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众多的领土争端, 不可能都用“一国两制”的方法解决, 但一定能用非战争的方式如通过谈判解决。这将为世界和平带来福音。

从“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世界潮流的角度, 让学生思考, 不仅是领土争端, 所有的国与国之间的纠纷, 用谈判的方式解决虽然不是唯一的, 但一定是代价最小、最有利人类发展的。

升华问题的角度可以找到很多, 但目的只是一个, 就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 明了一个基本事实:人间需要友爱, 社会需要发展, 世界需要和平。这样处理, 就让“个人、集体、社会、国家、民族、世界”等概念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凝固的史实就会被注入灵魂而得以复活, 历史的学习就会因人性的光辉而充满魅力。

有了以上思考, 再设计具体的教学, 就容易达到“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的至高境界, 促使学生在丰富见识中逐步达成正确的历史观, 建构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会做人, 成为具有世界视野、本土情怀、个人特色的优秀社会成员。当然, 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 需要结合教师特点、学生水平、教学资源等时空条件具体进行, “条条大路通罗马”, 任何一个问题展开, 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篇4:《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调控

1. 调控学生历史体验、情感、价值观的宽度与深度

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节课上,我是用扬→抑→扬三环节变化的思路来拓宽、加深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控。

第一环节:美丽明珠(主题)。(学生课前上网找资料)在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导游为大家介绍港澳著名景点(学生操作放映)后,用幻灯片显示问题:请你谈谈参观后的感想、体会。鲜明的景点图片、直观形象的视觉效果,不知不觉地使历史带着生活化气息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回答时,对港澳的向往、对祖国的自豪、骄傲、热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油然而生并得以激发,张扬。这是我直接用“激情”的方式导入并做基调。

第二环节:屈辱历史(主题)。用幻灯片放映介绍港澳被侵占的历史后,采用单独朗诵《七子之歌 香港》和合唱《七子之歌 澳门》(卡拉OK伴唱)方式,学生已经深深被诗歌所感染,思绪又从现实生活中走进那段悲愤的历史。幻灯片显示问题:你觉得闻一多先生两首诗歌表达当时祖国人民什么感情?于是,国破的痛苦、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母亲深深热爱、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在压抑、沉重、悲怆的历史氛围中与第一环节形成巨大的落差,强烈的反差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價值观更深刻、更厚实。

第三环节:回归喜庆(主题)。通过播放《跨越世纪》中的《香港回归》视频后,显示问题:请谈谈你的感想。使学生体验到普天同庆的喜悦、愉快、自豪、骄傲,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之高涨、更加浓烈。

这种一波三折的方法,高低起伏,使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主义的热爱的情感更深刻、更淋漓尽致。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控,更有利于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支持,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更关注祖国、社会、人类的未来命运,更好地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2. 调控学生历史思维的开放度

调控思维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其自身体验,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注意一定的求异性和探究性,在理解历史中体现个体的自主性见解与感知,避免那种专业化的枯燥、晦涩、令思维疲惫、缺乏想象的问题。如我在第三环节中让学生讨论港澳为何在新旧中国经历两种不同命运,这能给你什么启示或道理的问题,学生从新旧统治者、国力的对比,从人民群众与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从国内延伸到国际社会的支持等不同角度提出各自的见解;对后一个问题,学生从对国家、民族、党、社会主义、未来责任等方面进行扩散思维,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在思考过程中学生能筛选、整合学过的知识,发现并形成新认知。不同观点的延伸与互补,碰撞和交融,逐步使学生从历史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提升,从而达到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的目的。

3. 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调控课堂情绪的冷热度

历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新课程理念凸现的一大亮点,它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而且符合“做”“学”的精神。在专门活动课外的平时课堂中可以适时适度开展,但不能太滥,否则会影响其他内容的学习。选择好活动的内容,开展时间的长短,达到什么目的和预期教学效果,都要考虑,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本课中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如在第一环节中学生扮演导游,在第三环节最后由学生扮演“记者”对“官员”“市民”围绕回归意义、回归前后的感受、生活变化等学生自身所关心的问题进行采访活动,学生的自愿性、积极性、独特性得到充分体现。

4. 调控教学节奏的波动度

篇5: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说课稿

(二)引导学生学习新课

第一目 人多地狭

【板书 人多地峡】

1. 自主学习,感知教材

学生独立解决本目中一些基础性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问题,并与同桌交流意见。目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同时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同桌交流,学生会知道:

篇6:《香港,璀璨的明珠》说课稿

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本文文字简洁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而且对香港的介绍层次非常清晰。全文共六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从地理位置、贸易、金融、商业、服务等方面简要介绍香港,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分别从香港的市场、美食、海洋公园和夜景具体介绍香港的繁华和美丽,第六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主题,赞颂了香港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而同时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要更加放手,引导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的实践过程中把握读书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基于这样的情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我设定了一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自学生字,理解词语,感受香港的繁华、迷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搜集资料、讨论、句式训练、背诵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尤其要将朗读、背诵、品味作为教学重点。说教法:

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出发,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我设置了一个“当播音员”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合作学习法.在整个充满灵性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在说说、读读、评评中,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3.朗读训练法.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说教学过程:

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分以下步走: 1.引。在很多环节的设计中,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从“预习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到“把课文读短”,“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几个环节,都只是在重复、展现平时课堂上常规教学的几个常规的步骤。三年级阶段是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从字、词的学习,到以后的句、段、篇的理解,这是个飞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没有中年级阶段平时课堂教学慢慢的渗透、引导,那么到了高年级阶段的规纳段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就无从讲起。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他们的是最基本的方法,也就是课堂上多次强调的“借用”。我鼓励他们借用课文中现有的句子,如果实在找不到的话,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只要是说对了一点,我都加以充分的肯定。而这个学期的很多篇课文,特别是第六单元的课文,基本上都是采用了总分的写法,这也就为“把课文读短”这个环节,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台阶。《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形成了首尾呼应的关系,中间的4个段落,分别从4个方面对香港做了介绍。因此,课堂上,学生都很快能够抓住每一段中的主要句子,轻而易举地对这4个方面的内容做了概括:

香港的市场是个“万国市场”。人们又把香港称作“美食天堂”。香港还是个旅游胜地。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相信以后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文章,学生都能掌握一个大概。当然,平时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2.扶。这里主要是体现在情景的创设上。香港对我们这边的孩子来说毕竟是比较陌生的。为了加深学生的体会,我运用了多媒体,创设了情景,如“琳琅满目”、“美食天堂”等环节的教学,通过视听材料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从视觉上刺激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欲望:香港的物品如此丰富,香港的美食是如此的诱人,如果我们也能去看看或者品尝品尝就好了,诸如此类的念头,让学生不再单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描写上,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而是把他们带入到文字描写的情境之中,情感参予,身临其境,更深一层体会到香港的繁华和美丽。又如通过展现香港万家灯火的夜景图片,找出“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等句子,以此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的能力。3.拓。所谓的“拓”就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课前我安排了学生自己去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图片,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去做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生习惯,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多的延伸和了解。在设计中,多次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拓展,如学习了海豚海狮的表演后,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练习用“------表演最为出色。它(它们)一会儿„,一会儿„。有时„,有时„。”的句式说话。在学习了香港的夜景后,让学生当“播音员”向来自五洲四海的游人介绍香港的美景。在快要结束新课时,我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香港________,我多想________。”的句式说说你此刻的感受。在最后还让学生畅想香港的明天,想学生推荐作业:把香港介绍给爸爸妈妈或你的朋友。做一张介绍香港的手抄报。这一系列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表达能力,同时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学生通过板书不仅很快理解了文章的结构是,而且对介绍香港的几个方面也一目了然。说效果:

篇7:《香港璀璨的明珠》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本文文字简洁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而且对香港的介绍层次非常清晰。全文共六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从地理位置、贸易、金融、商业、服务等方面简要介绍香港,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分别从香港的市场、美食、海洋公园和夜景具体介绍香港的繁华和美丽,第六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主题,赞颂了香港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而同时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要更加放手,引导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的实践过程中把握读书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基于这样的情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我设定了一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自学生字,理解词语,感受香港的繁华、迷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通过搜集资料、讨论、句式训练、背诵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尤其要将朗读、背诵、品味作为教学重点。

说教法:

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出发,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到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2.情境创设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我设置了一个“当播音员”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 合作学习法.

在整个充满灵性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在说说、读读、评评中,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

4.美读训练法.

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说教学过程:

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分四步走:

1.引。在很多环节的设计中,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从“预习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到“把课文读短”,“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几个环节,都只是在重复、展现平时课堂上常规教学的几个常规的步骤。三年级阶段是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从字、词的学习,到以后的句、段、篇的理解,这是个飞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没有中年级阶段平时课堂教学慢慢的渗透、引导,那么到了高年级阶段的规纳段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就无从讲起。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他们的是最基本的方法,也就是课堂上多次强调的“借用”。我鼓励他们借用课文中现有的句子,如果实在找不到的话,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只要是说对了一点,我都加以充分的肯定。而这个学期的很多篇课文,特别是第六单元的课文,基本上都是采用了总分的写法,这也就为“把课文读短”这个环节,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台阶。《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形成了首尾呼应的关系,中间的4个段落,分别从4个方面对香港做了介绍。因此,课堂上,学生都很快能够抓住每一段中的主要句子,轻而易举地对这4个方面的内容做了概括:

香港的市场是个“万国市场”。

人们又把香港称作“美食天堂”。

香港还是个旅游胜地。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相信以后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文章,学生都能掌握一个大概。当然,平时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2.扶。这里主要是体现在情景的创设上。香港对我们这边的孩子来说毕竟是比较陌生的。为了加深学生的体会,我运用了多媒体,创设了情景,如“琳琅满目”、“美食天堂”等环节的`教学,通过视听材料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从视觉上刺激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欲望:香港的物品如此丰富,香港的美食是如此的诱人,如果我们也能去看看或者品尝品尝就好了,诸如此类的念头,让学生不再单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描写上,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而是把他们带入到文字描写的情境之中,情感参予,身临其境,更深一层体会到香港的繁华和美丽。又如通过展现香港万家灯火的夜景图片,找出“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等句子,以此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的能力。

3.研。一篇文章有些地方略读,可有的地方却要读精,套用虞大明老师的话就是“把文本读厚”。虽然这是一篇课外阅读课文,但文中一些地方的描写非常精彩,符合了三年级阶段小孩的心理特征。如对海洋公园中海豚表演的描写:“ 在清澈的池水里,它们一会儿钻圈,一会儿顶球。有时趁你不注意,会突然跃出水面,向你点头,有时还会碰你一身水呢。”教学这一段的时候,我并没有完全“放”,而是调动了小孩的生活积累,从不少同学曾经现场看过海豚表演的经验,调动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海豚、海狮还有可能会做哪些动作?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对文本做了适当的挖掘,也对学生语言训练。由于找准了切入点,学生的反应很热烈,课堂气氛愉快,达到了在玩中学的效果:海豚会向观众招手、敬礼;两条海豚在跳双人舞;海豚会唱歌,给人治病……然后我趁热打铁,出示了一系列海豚海狮表演的图片。

又如对于夜景这一段,我先引导学生找句子:“香港美丽的夜景表现在哪里呢?”在学生汇报交流后,为了让他们有个更直观的印象,我课件再出示夜香港图片,让学生观察想象美景,通过朗读比较、理解“港湾里的灯光”和“马路上的车灯”一是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洒落人间,一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一静一动,美丽极了,明亮极了。反复朗读两句比喻句“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洒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读给同桌听,读给全班同学听。这样进行比喻句的品味,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然后又请学生当当播音员,把这么美的夜景介绍给大家,巧妙地背诵了重点语句。香港的美丽、繁华也就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脑海中。

4.拓。所谓的“拓”就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课前我安排了学生自己去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图片,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去做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生习惯,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多的延伸和了解。在设计中,多次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拓展,如学习了海豚海狮的表演后,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练习用“------表演最为出色。它(它们)一会儿…,一会儿…。有时…,有时…。”的句式说话。在学习了香港的夜景后,让学生当“播音员”向来自五洲四海的游人介绍香港的美景。在快要结束新课时,我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香港________,我多想________。”的句式说说你此刻的感受。在最后还让学生畅想香港的明天,想学生推荐作业:把香港介绍给爸爸妈妈或你的朋友。做一张介绍香港的手抄报。这一系列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表达能力,同时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学生通过板书不仅很快理解了文章的结构是,而且对介绍香港的几个方面也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篇8:“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一、教学前期深思考

思考一:读教材、读学生, 为实施“主导”、落实“主体”做保障。

面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这一单元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面积单位的进率, 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 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 是空间形式上“由线到面”的一次质的飞跃。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而且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观察能力, 喜欢操作、乐于探究。所以, 我们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思考二:定目标、定方法, 为实施“主导”、落实“主体”打基础。

我们结合本学段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 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 形成正确的表象。 (3) 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格子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在操作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我们将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教学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感性认识, 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同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讲策略

为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我们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1) 谈话引入, 明确目标; (2) 趣味游戏, 激发兴趣; (3) 充分感知, 合作建构; (4) 联系实际, 达标检测; (5) 结合目标, 总结提升。下面我就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具体阐述以下两个重要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引入, 明确目标

课上教师采用谈话引入的方式, 提出了:“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 你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对新知的学习需求确定学习目标, 目的在于: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第二环节:充分感知, 合作建构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应做到:让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我们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 发现教材是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感知概念。但我们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 所以我们适当调整了认知顺序。把游戏中的素材当做学材, 抓住“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引入对平面图形面积的认知。又运用观察、重叠、比较的方法, 突破了对封闭图形的理解。这样顺学而教,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学生对面积的概念逐渐清晰时, 教师就引导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这一环节我们采取“合作探究”的有效措施, 给学生提供充分合作学习的空间。学生根据合作要求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全班汇报的过程中优化方法。教师顺势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再通过比较6个格子和12个格子的图形大小, 使学生意识到:只有统一面积单位才能比较面积的大小。这节课的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学习面积单位时, 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取“先扶后放、教学合一”的有效策略。在“量一量建立认知, 找一找形成表象, 测一测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感知1平方厘米的大小。学生掌握了这种“量、找、估”的学习方法后, 教师利用类推思想认识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目的就是让教法成为学法,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效果预测促达成

为了预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我们认为本课运用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1.以学定教, 为学而教。本课教学关注并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基于经验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2.开展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们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经历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学习方法、积淀数学活动经验。

3.回顾反思, 再次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 促使学生养成追问的习惯,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更多新知的心向和愿望。

上一篇:学校教师志愿者活动总结下一篇:小学英语新课标解读通识模块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