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道德的历史性及网络时代道德与人的发展

2024-06-12

浅议道德的历史性及网络时代道德与人的发展(精选4篇)

篇1:浅议道德的历史性及网络时代道德与人的发展

浅议道德的历史性及网络时代道德与人的发展

本文概括了人的本质、道德、人的发展三个概念,并由此阐述了道德与人的发展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论证了在一个人的发展中确立具有历史时代特征的明确道德理想的`关键所在.最后,浅议了在网络时代树立明确道德理想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作 者:吴长春 穆丹萍  作者单位:吴长春(海拉尔第一中学,021000)

穆丹萍(呼伦贝尔学院政史系,021008)

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LUNBEIR COLLEGE 年,卷(期): 10(5) 分类号: 关键词:人的本质   道德   人的发展   道德理想   网络时代  

 

篇2:浅议道德的历史性及网络时代道德与人的发展

“很久很久以前……大米是没有毒的;猪肉是可以吃的;空气中是含有氧气的;药是可以治病的;医院是救死扶伤的;感冒是不会死人的;理发店是只管剃头的;刮胡子是传染不上艾滋病的……” ——摘自某网帖

目前中国社会道德败坏现象十分严重,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以来,越来越多的关于社会道德的负面报道见诸报端,汶川大地震范跑跑事件、地沟油事件、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南京彭宇案、西安药家鑫案„„这一系列的事件已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各种媒体发出的“道德滑坡”的惊呼,也透露了从上到下无法掩饰的忧虑和无奈心态。

如今的中国, 道德信仰呈多元化发展。道德正在被许多人作为一种外在的礼仪规则和口号在使用着, 而其作为个人内在生活规则及个人内在信仰的特点, 正在社会层面上越来越被疏忽。很少有人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勇于承担道德责任, 只要有条件或为利益驱动, 很多人都会去实践其一向所批评的不道德行为。就连一向清白的医疗、教育二界,也只顾捞钱、见死不救、拒学门外。以往“悬壶济世”、“桃李满天下”的赞誉,早已被亵渎。这足以反映整个社会堕落之深。假药、假米、假烟酒、假合同、假学历、假新闻、虚报数字的假政绩、以及各种假货充斥市场。这些现象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着道德危机的事实。

造成社会道德滑坡最重要原因是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当今中国社会处于剧变时代,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断地受到社会变更产生的冲击,原有的道德系统可以在一夜间崩溃,新的道德系统的建立却不能一挥而就,或是建立没多久就又被冲垮。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道德,几经历史演变发展到今天。它的理念既有超功利性,又日益世俗化,理论也十分精致。但因现实社会巨大发展、变化,传统的纲常伦理到近代开始瓦解。原有的部份价值观念,由于脱离人的基本发展需要而遭到摒弃。实用理性和科学知识的出现、普及,也使大多数百姓不再信仰和支持古老的“天命”观及各种神仙佛鬼等神秘力量所维持的道德观念。于是,西方国家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大行其道了。

篇3:浅议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

一、人在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 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 即在这种关系中, 人是主体, 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 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 “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 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 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 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 一是从存在论 (事实) 的角度看, 人与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一样, 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分子或一个组成部分, 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 人与其他自然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的角度看, 人类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 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 人源于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 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 使直接的自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 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力, 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 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 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 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明, 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 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 “由于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 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 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1]。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本来含义

可持续发展观是以人为主体的辩证发展观, 它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片面性, 整合了其中的科学、合理的成分而确立的更科学的发展观。从方法论层次上看,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的缺陷, 不是在于它看重人的需要、人的利益和人的实践能动性方面, 而是在于它没有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方面,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 看成是“主—仆”关系, 未能重视和恰当地把握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对人的价值和意义;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的偏颇之处, 也不是在于它强调自然界的价值和意义方面, 而是在于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体性和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方面,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主—主”关系, 对自然物进行“拟人化”描述和“人格化”的理解, 在所谓“平等”原则下彻底否定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来, 人与其他自然物可以不分彼此地称兄道弟了。与前两者不同, 可持续发展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主—客”关系的框架内进行分析理解, 认为人与自然是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分别获得了主、客体的地位、作用。这里, 人与其他自然物不同之处在于, 人除了与其他自然物构成主、客体关系外, 人类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也构成主、客体关系, 正是在这个意义来说, 人有“内在价值”而其他自然物只有“外在价值”, 即属人的价值。

三、人的主体地位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问题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这几个关系可以分为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

1. 从认识的层面上看。

第一, 正确认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这里的目的和手段的含义是指可持续发展 (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及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的目的和对达到此目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手段。那么, 人与自然关系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与手段关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终极、抽象的意义上, 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自然界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条件;从当下、具体的角度看,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则表现为互为目的手段的关系, 即人们活动 (认识和改造自然或认识和改造自身) 的目的所指, 有的是为了人的某种利益需要而改造和利用自然, 也有的是为了保护自然以维护生态平衡而转变人的某些观念或对人的某些物质欲求进行限制。正是人与自然之间在具体时空中的互为目的手段的相互作用, 使人类得到发展, 也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 进而实现自然界演化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持续。正是人对自然在具体时空中的互为目的手段关系, 构成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是人对自然物负有道德责任的现实基础, 也是“环境伦理”的存在根据及其作用范围和限度。必须指出, 当作为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作为目的时, 这个“目的”仍然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的的“手段”, 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 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第二, 正确认识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观, 既是工业文明的观念基础, 又是它的意识产物。其基本特征是把人类理性“分化”、“片面化”, 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中夸大理性作用, 蔑视非理性的地位;在理性自身中片面强调科学理性作用而忽略价值理性的意义, 而且又把人的科学理性过度“工具化”, 看不到理性的价值性一面。这种过分相信理性特别是工具化了的理性作用的结果, 就是把人变成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 自然界则成为理性任意“征服”的对象。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把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人为地、无原则的“泛化”, 把本属于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人为地“推广”到整个自然界, 进而又把本属于自然物的固有属性加以“人性化”描述和理解, 再“强加”给人类, 这是对人的理性的另一种歪曲。因此,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必须科学、全面地理解人的理性, 把理性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人的意识中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就是要从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统一上认识问题、评价事物。具体地说, 对在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都既要进行科学和技术上的分析与理解, 又要进行价值和意义上的判断和评价, 尤其要重视科学技术自身包含的人文意蕴和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的道德价值。因此, 对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 重要的不是“技术选择”问题, 而是“价值判断”问题。

2. 从实践的层面上看。第一, 正确处理改造自然与改造

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同人与人和谐的统一, 对可持续发展而言,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核心”, 人与人的和谐是“实质”, “核心”是由“实质”决定的。所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围绕“核心”, 更要抓住“实质”, 要把改造自然 (改造自然内含保护自然之意, 而且两者常常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和改造人联系起来, 而且要把改造人放到首位。这是因为, 人作为主体, 而其他自然物是作为人存在发展所必需的“环境”身份而存在并获得价值意义的, 离开人的纯粹自然物、自然生态的存在及其自身的和谐、平衡, 是靠各种自然力自发地、无意识地的相互作用中自然生成的, 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生态问题”, 一切“问题”都与人相关, 都是人的存在及其活动使然。这里顺便提一下, 如果按照人以外的自然物、自然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利益”、“权利”和“内在价值”的观点推论, 人类今天面临的“生态问题”、“环境危机”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人的活动, 其他生命体、自然物也都必须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试问, 人以外的自然物具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能力吗?况且, 人的活动不但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负效应, 同时也有自觉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平衡的责任能力和积极成果。再退一步来说, 人类今天如此重视环境、关注生态平衡问题, 其根本原因和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不也是完全由于人且为了人吗?舍此, 绝无其他目的。第二, 正确处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马克思在说明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时指出, 动物只能按一种尺度即物的尺度进行生产, 而人的生产活动则可以运用两种尺度,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2]。对人的活动而言, 所谓物的尺度就是指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及其固有的属性、本质、规律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人的尺度主要指人的利益需要对人的活动的“决定性”。在人的活动中这两种尺度都起作用, 但作用的性质不同。也就是说, 在人的活动中物的尺度对人的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方式、内容和结果起制约作用, 而人的尺度对人的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方式、内容和结果起着决定作用。换言之, 对人的活动来说, 物的尺度是它的“必要条件”, 人的尺度则是它的“充分条件”, 人的活动中的两种尺度, 物的尺度不可无, 而人的尺度更根本。因为物的尺度作用也就是物的价值的体现, 它是由人的需要规定的, 如果某物与人的需要无关, 则根本谈不到有无价值的问题, 也不可能在人的活动中发挥尺度的作用, 同时物的尺度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 物作为尺度运用得是否合理适度也是由人来把握的。

总之,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本身就包含着“人的问题”和“自然的问题”这样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而且理论分析和人类的实践都证明, 解决“人的问题”是解决“自然的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因为“自然的问题”的出现源于“人的问题”, “自然的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的问题”, 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一致性的逻辑基础与实践依据。

摘要:对人在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人的主体地位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问题阐释, 说明“自然的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的问题”, 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一致性的逻辑基础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傅先庆.略论“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向”[J].新华文摘, 1998, (3) :43.

篇4:道德人的时代

在当今世界上,你不能一边歧视邻居、欺侮邻居,一边又指望自己能安享和平、富足的生活

足球世界杯正在热火朝天地举行,吸引了世界各大洲、各种语言和各色人种的狂热参与。从某种角度看,世界杯可以说是一场邻居之间的比赛。对中国人而言,当我们认为自己的社会正在变成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我们外边的世界,却正在逐渐变成一个熟人社会。

这个熟人世界是由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催生的。电子技术以光速传播信息,将消除地球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与时间差异,使人类产生共同体意识。同时,陆地上有火车、汽车,海上有轮船,空中有飞机,交通方式如此发达而多样,虽然不能与电子媒体传播速度相比,但是,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人类都可以到达,惟一的问题是花费多少而已。

在这个熟人世界中,无论远近,国家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邻居关系。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一样,邻居关系就意味着彼此了解,了解各自祖先的身世历史、脾气秉性和实力地位,而不再是单向透明、一方占有绝对优势和主宰地位的时代了。

用加拿大媒介学者麦克卢汉的说法,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个地球村。在地球村时代,国际关系与熟人社会的规则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这样一个时代,崇拜武力的人将发现自己越来越处于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在现代世界,决不能说武力已经没有意义,人们还需要足够强大的武力来保护自己不受侵害。但是,赤裸裸使用武力来攫取利益和财富,已经不再是一种成本低廉的方式。因为在一个彼此了解的世界上,现代战争已经变成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暴力行为,而不再是发生在一个什么地方、可以封锁消息的一场秘密大屠杀。人们不一定有能力制止战争,但是,人们却可以抨击战争,以各种方式抗议发动战争的国家,疏远发动战争国家的国民。这使穷兵黩武再也无法成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优越感的来源,反而成为遭致人们厌恶与唾弃的理由。

经济人将会发现,自私自利的行为将会遭遇到越来越强烈的反感和抵制。在全球化时代,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跨国商业活动已经成为一项日常行为。但是,由于对世界财富生产与分配状况越来越了解,人们对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不满。人们很容易将跨国经济活动视为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形态。这种状态是经济人自私自利信念的产物。经济人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往往导致不择手段、唯利是图和竭泽而渔的行为。经济人既不会赢得别人的尊敬,也难以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谁将会赢得世界?在熟人社会,舆论将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它预示着道德人将赢得世界。道德人不是不讲利益,而是更看重长远利益;不是不看重自己的利益,而是要充分考虑别人的利益;不是不考虑自己,而是决不能损人利己。这个世界有很多既存的主流的观念与规则,有人把它当作金科玉律,有人把它当作历史正道,迷失于其中,反而丢失了自己良好的传统与信念,以至变成了一个拙劣的模仿者。其实,细察当今世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世界虽然仍在高喊着利益至上、武力征服这类传统论调,但同时,人们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公平与正义的呼声和愿望却越来越强烈。如果不看到这一历史趋势,以为只要经济实力加上武力,就可以赢得未来,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那个世界还处于相互隔绝的年代,西方人曾经以自己对外界的了解和科学技术的优势,在全世界取得了主宰地位。那个时候,西方人曾经赤裸裸地宣称过武力崇拜与种族优越论,给全球化时代刻下了第一道烙印。但在今天,西方社会却提出了政治正确这样一种强制性规则,来处理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政治正确,本质上就是一种邻居哲学。这表明强势的西方社会人也承认了这样一种现实,在当今世界上,你不能一边歧视邻居、欺侮邻居,一边又指望自己能安享和平、富足的生活。

上一篇:《个人收入的分配》知识点总结下一篇:一丝不苟的妈妈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