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历史上教学计划

2024-06-15

七年历史上教学计划(通用9篇)

篇1:七年历史上教学计划

快速减肥的秘诀。

又到一年减肥时,所谓冬季不减肥,春季徒伤悲,趁着冬季开始

进行减肥吧,就能在春季穿上美美的衣服。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冬节快速减肥的一些小秘诀,都是我个人的经验所得呀,虽然不是那种立竿见影,但是还是能有效地看出效果,希望对减肥的朋友们有帮助。

[饮食方面]:早晨起床一杯温开水。

早晨起来一杯温开水,不仅能暖胃,也是快速减肥的一个秘诀。

早晨一杯温开水能让体内宿留的滞留物比较顺畅的排出,防止滞留物过多堆积在脂肪皮层下导致小腹胀大。所以每天早上一杯温开水,不仅能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利于减肥,同时这个减肥的成本比较低。根据个人体质挑选适合自己的食物。

每个人的体质不相同,食物对于不同体质的影响也不统一。因此

减肥的朋友们要根据自身的体质条件,搭配适合自己体质的减肥食物。要从内而外的减肥,改善自身的体质。例如:寒性体质的人群不要吃太凉的食物,因为这样会令体温进一步下降,新陈代谢失衡,就无法消耗更多的热量,体内的废物与毒素也不能彻底排出,易胖体质会更加严重。

饭前一杯温开水或者一碗汤羹。

饭前一杯温开水或者一碗汤羹,能适当地填饱肚子,增加饱腹感,能让用餐的量有所减少,同时温性流食能暖胃,加快新陈代谢,促进进食后的消化,改善排毒便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量避免比较冷的开水或者汤羹,因为比较冷的流性食品会令体温急剧下降,甚至减

缓新陈代谢,尤其是体质比较寒的朋友,冷的流食会对体质造成影响。

[运动方面]:通过快走运动来消耗热量。

散步能减肥,但是效果比较差,而快走这个运动能比较有效地消耗热量,快步走,姿势要矫正好,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充分落地,上身挺直,腰腹收紧,达到稍微出点汗的效果最佳。如果想运动效果有所提高的话,两臂就大幅度地摆动起来吧,每次走路坚持15分钟以上。这个运动坚持一个月以上能有效地减肥,但是也要注意坚持,不要运动几天后就突然放弃,这样会导致腿部肌肉短时间反弹,会更胖的。如果不想继续运动,也建议慢慢地减少运动量。

每日注意多收腹,同时可以通过按摩保持体内平衡。腹部是众多朋友减肥时最头疼的,腹部容易堆积脂肪,形成小肚腩。所以平时要注意多收腹,提高腹肌能力。平时站直收腹,坐的时候也要挺直腰板,多收腹多呼吸,尤其是洗澡后按摩腰腹,能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

[药物方面]:减肥药立竿见影不用太辛苦,适合懒人、上班族。

减肥药市场上很多,也是现在减肥最为泛用的。选一个没有副作用并且减肥效果好的,也是减肥并且保证身体健康的关键。在这里给你推荐身边很多懒人、胖友、同事在使用。纯中药的,药性温和,减肥效果也很好。

温馨提示:

以上也许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方法,甚至谈不上是秘诀,但是上面的每一种减肥方式都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在里面。其实真正的减肥秘诀是:将上面几种方法结合起来(饮食、运动、药物方面),可以达到真正的神速减肥效果。

减肥是一项持久战,不要中途放弃,但不要盲目减肥把自己的身体给弄坏了,必竟我们要漂亮更要健康!祝你减肥成功!

篇2:七年历史上教学计划

1.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B.昆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2.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

3.三国鼎立局面完全形成的是在()

A.208年B.220年C.221年D.222年

4.在讲三国结束的历史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并按灭亡的先后顺序依次擦掉,老师擦掉三国的顺序应该是()

A.魏—蜀—吴B.吴—蜀—魏C.蜀—吴—魏D.蜀—魏—吴

5.以下列举的战役中,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的有()

①长平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淝水之战⑤巨鹿之战⑥城濮之战

A.①②③④B.郡学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④

6.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党项族

7.某中学组织了一个历史研究小组,他们想对北魏建立时的都城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应该去的城市是()

A.洛阳B.西安C.大同D.北京

8.一位西域商人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太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9.我国北魏时期有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是()

A.郦道元B.贾思勰C.范稹D.徐霞客

10.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有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是()

A.钟繇B.颜真卿C.柳公权D.王羲之

二、归纳列举题(共15分)

11.列举三国鼎立时三个政权的建立者,建立时间以及都城。(6分)

(1)魏——(曹丕220年洛阳)

(2)蜀——(刘备221年成都)

(3)吴——(孙权222年建业)

12.列举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5分)

鲜卑族匈奴族羯氐羌

13.列举祖冲之取得突出成就的两个领域。(2分)

数学文学

14.列举东晋顾恺之的两部代表作品。(2分)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三、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材料二:“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1)曹操生活在哪个朝代?(1分)

东汉末年

(2)材料一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体现了他愿望的战役是什么?(2分)

统一中国赤壁之战。

(3)材料二赞颂的是谁?他辅佐的开国之君是谁?请列举一例和他有关的成语。(3分)

诸葛亮刘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答案:同步101页课堂58页书111页)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区的经济情况?(2分)

三国以前江南地区

(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和材料一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材料二说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变富裕了。

(3)出现材料二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点即可)(2分)

书111页①②③——条件

(4)江南地区获得了哪些发展?(3点即可)(3分)

书111页①②③④——成就

(5)这一变化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书112页首段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工具;曾著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1)上述材料中的内容反映了哪位科学家的成就?(1分)贾思勰。

(2)这位科学家生活在什么朝代?上段材料反映了他哪部著作的主要思想?(2分)

北朝,《齐民要术》。

(3)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2分)

119页尾段最后一句

四、综合探究题(共15分)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是在哪一年?(1分)222年。

(2)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曾出现过局部统一,请写出一个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1分)北魏(或前秦)。

(3)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在数学和地理学领域中卓有成就的人物各是哪位?他们的成就分别是什么。(4分)

数学—祖冲之 —《缀术》地理—郦道元 —《水经注》

(4)这一时期,战争频繁,人们将思想寄托于佛教,请举两例说明受佛教影响的石窟艺术?(2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19.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改革措施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7分)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115页下方①至⑥

篇3:七年历史上教学计划

“两性关系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里如同一团变化不定的火焰,这团火焰可见可感如同我们这一百年风云动荡的生活本身,正是他们一起带来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质变。”性就像是暗藏在我们身体物质与精神深层的一种带有神秘感和本原追求的力量,它并非是身体的所有,却担当起指向身体承担潜在欲念和危险的东西,是“革命所要压抑或牺牲的能量”,这一部分着重体现在“十七年”革命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摹。

回顾1949年初期创作的革命小说,民族国家的构建要求革命女性在性的层面需与之契合,它决定着女性是进入文本象征秩序成为主要叙述还是被放置在历史的反面位置上。在革命历史小说的文字述说中,禁欲主义紧紧捆绑革命,对于“两性关系”革命者有着严苛的要求,性代表着肉体和精神的贪图沉迷,这对革命来说是不利的扰乱,革命定要反对“淫”,抛弃一切调动本性感官以及情思的事物。有点像欧洲宗教的清规戒律,革命党人在道德上保持忠直,而道德败坏的往往是反面形象的卖国贼、土匪棒子。

《青春之歌》中不管如何将林道静的情欲隐性地展现出来,“党的好女儿”的纯洁性地位不能动摇。不论是林道静痴情卢嘉川,还是同江华岁月如好,这些感情终将都被慢慢殆尽,永远面对的是遥远的将来,卢嘉川入狱意味着故意的逃避,卢嘉川就像林道静人生中无法越及的高山,不停苦苦追寻。江华第二天的离开就像忘记了与林道静的情感缠绵。男性的离去与故意逃避恰恰暗示着对霎那间暴露的身体欲念进行制止和掩盖,从而达到让女性身体保持纯洁要求的目的。

《林海雪原》里的蝴蝶迷作为反面女性形象,恰恰是在性道德上被给予严厉否定。蝴蝶迷是被典型丑化的,“脸长的有些过分,宽度与长度可不大相称,活像一穗苞米大头朝下安在脖子上……”,蝴蝶迷与多位男性有染,自从做了土匪她又搭惹上了许大马棒,却又同时是他儿子的姘妇,许大马棒死了郑三炮又补上了缺,后来遭到郑的抛弃,蝴蝶迷变得更加猖狂无畏了。“这个妖妇从许大马棒覆灭后,竟成了一个女光棍,在大锅盔这段时间里,每天尽用两条干干的大腿招靠主。”

女性被置于民族斗争中,她们的身体被操纵着,女性性道德的不洁被认为是对革命事业的亵渎,所以性道德的纯洁被大力提倡着。“因为一个女人的身体代表着国家,女性身体被异族强暴便意味着民族遭受强暴,女性以身体符号唤起国人因受辱而激发的战斗情绪。”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择偶的革命选择化

择偶自古是因人而异较私人的问题,仔细探究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的两性关系选择,在不同时代却能提炼出相似的恋爱对象的审美标准。大众择偶标准趋同的背后其实紧扣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认同。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还未从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战时文化”中抽脱出来,继承了相同的焦聚人物特点。我们能在这段时间的文本中看到正面女性几乎都把目光投向了革命男性,择偶标准集中于在于革命的男青年中。这些革命者大都出身于贫寒的工农之家,与地主阶级和敌人之间有着仇恨,有亲人遭到敌人迫害的经历,于是他们对革命事业更加坚定不移,勇于与敌人做斗争,不怕牺牲。他们被国家民族认可为“英雄”,例如卢嘉川,少剑波等等。理所当然,女性与之配偶就是投身了革命,支持正义消灭黑暗,民族和国家因此接纳革命女性。“这,通常是被表现为几个男性追逐一个女性,而结果,女性挑中了那最‘革命’的男性。如果要给这样的结构起一个称呼,套用一句惯用的术语,就是‘革命决定了恋爱’”抉择的本身并未考虑女人的爱情到底如何,而是作为加入革命战队进而被叙写的敲门砖。

《青春之歌》的林道静就很好诠释了女性告别不上进不思革命的“旧”男性,转而靠向革命男性臂弯的时代认同。“骑士兼诗人”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余永泽在林道静最无望时给予她关爱、知识,他们分享对文学的见解,谈民族独立出路……“除了感恩、知己的激情外,还加上了志同道合的钦佩……,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了。”而他们的爱情走到后面又发生了什么呢?“十七年”文学赋予的主人公革命者卢嘉川走到了林道静身边,此时余永泽“骑士兼诗人”般超然的风度在时间面前走向殆尽,卢嘉川完全异于余永泽,文中这样写道“余永泽常谈的只是些美艺术和动人缠绵的故事,可是这位大学生却熟悉国家的事情,侃侃谈出的都是一些道静从来没有听过的话”。余永泽整天痴迷着拜伦诗歌和雨果的《悲惨世界》,卢嘉川却给林道静讲着高尔基的《母亲》还有《国家与革命》,带有强烈象征意味的对比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立马能辨别孰优孰劣。

三、冲淡的爱情烂尾

自古恋爱故事均伴随着好或坏的结局,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有关爱情的描写被作家搁置角落不说,假若未看见这少得可怜的爱情叙事,它们的结局还是被革命的巨大胜利忽视了,这使得小说描写的爱情也被冲淡了。她们作为男性的革命搭档,互相激励和帮助,女性把男性看作圆规,爱情在共同的革命业中孕育出花朵来,不过一旦将近小说末尾,总是到了该给爱情一个交代,给女性一个名位时,男人们常常在此刻被党和人民赋予重大的革命任务,革命的胜利等待着英雄,女人只好同情爱被放在等待的位置上了。

《红旗谱》中的春兰、严萍被安排了同样的命运。她们全力献身于革命斗争中边沿化和辅佐化的任务,她们也是在运涛和江涛投身革命后跟随他们参加的,运涛讲述革命的意义,春兰就敢穿上绣着“革命”两字的布褂衫赴庙会,用她自己的方式表达她对革命的向往。严萍十足是江涛革命的跟随者,她说“因为你革命”所以我革命。可以见得,文中两位女性的革命终始是围绕两位男主人公进行的。顺理成章的随着小说末尾男英雄的牺牲,小说赋予给她们的生命也便结束了,整部小说并未对她们的爱情命运留下句号。

四、结语

从“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看来,女性形象的描述始终是不自足的,是因为国家主体意识的制约,亦或是战争历来与女性生理特征的不符因子决定。总而言之,“十七年”女性处在文学史上,像一个空洞能指的符号,女性未能在两性关系发展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女性的昨天、今天、明天并不代表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不会就此停留,时代的车轮仍旧会往前滚动,而女性的历史也会跟着时代脉搏的跳动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

[2]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01:98-101.

[3]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3,442.

[4]逄增玉.重读荷花淀[J].文艺争鸣,2004:49-53.

[5]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43,52-53.

篇4:七年历史上教学计划

关键词:历史剧 政治 艺术特质 真实性 审美距离

一、外在的政治因素的规约作用

“十七”年间大批剧作家转向历史剧的创作,并产生了大量历史剧作的原因是由于受到当时政治条件的约束,狭小的言说空间迫使剧作家将目光转向历史。就解放后的现实政治条件来看,确实存在着对文艺界尤其是戏剧界过于苛刻的规约,这是剧作家集体转向历史剧创作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条件”与“文艺”的二律悖反理论揭示:处于无秩序的混乱时代和动荡不安的社会,思想言论界往往更为活跃,文艺发展更为繁荣,而当社会处于统一的政治体制之下时,人们的言论更容易在无形中受到钳制。思想言论控制是统治阶层维持政治秩序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现象存在于任何社会性质的国家中。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击少数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使人民思想统一,进行作家创作和言论的调节、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国家通过建立各种文艺组织将作家集合到统一的旗帜之下,为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服务。文艺联合会和各级作家协会是文艺界组织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外在的组织形式制约着作家的创作活动。各级文艺联合会和作协对作家的创作活动进行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作家在特定时间内应当宣扬的主题思想和表现形式。这种外在的政治规约通过作家自身的创作活动渗透到文学作品之中,从而达到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对作家的组织化控制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加强了作家之间的艺术交流,二是保证了文学向政治规范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客观上却消弭了文艺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使得作家失去了创作的主动性和自由言论的空间。尤其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学批评原则和评价标准更是严重损害了作家的创作自由,违背了艺术的基本精神。

原本希望有更大创作空间的作家对现实的失望只能用唯一的宣泄方式——沉默来表达。因此中国的当代文坛出现了作家的整体性更迭或者说“失语”、“流失”。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另外一部分作家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自愿放弃了创作。而真正进入所谓的“中心作家”的创作者都不同程度地回应了当时“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文学艺术规范,他们自愿的回应了“时代”的感召,以适应、追赶时势,企图跨上新的台阶。小说是可以迅速、直接反映现实的一种文艺形式,在小说领域的代表作如《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等是对抗战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英雄气概的弘扬。另外一些小说如《创业史》(柳青)、《山乡巨变》(周立波)、《三里湾》(赵树理)等则塑造了新中国涌现出的“新人”的典型形象。在诗歌和散文领域也是歌颂新时期青年人的乐观精神和劳动人民的积极创业的作品占据着重要位置,例如《致青年公民》(郭小川),《白杨礼赞》、《荔枝蜜》(杨朔)等等。在戏剧的领域中,同样出现了大量反映社会建设大潮和“新人”形象的作品,例如《槐树村》(胡可)、《烈火红心》(刘川)、《大红院》(老舍)、《敢想敢干的人》(王命夫)、《枯木逢春》(王炼)、《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田汉)等。虽然这些取材于“现实题材“的作品在当时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但是其内容大都乏善可陈,并且表现出了强烈的图解政治概念和政治条文的特征,在以后的时期中很少搬上戏剧舞台,并逐渐为观众所淡忘。

与“现实题材”的戏剧相比,历史剧则以迅猛之势发展,许多著名的剧作家纷纷将目光投向深邃的历史,从历史中找寻与时代相通的精神气质。例如郭沫若在“十七年”间进行的戏剧创作主要是基于“历史兴趣”和学术翻案的写作动因,立足于“辨是非、明真谛的服务新方法”,采用更客观地取舍和加工史料的新态度,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扣合时代中心任务选材立意,结合自己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娴熟的运用大量散文诗、韵文诗来增加历史剧的历史深度、厚度和艺术性。这一时期的剧作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戏剧。代表作品有:《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白蛇传》、《西厢记》、《金鳞记》、《<甲午之战>三部曲之一》(田汉),《蔡文姬》、《武则天》(郭沫若),《甲午海战》(朱祖贻、李恍),《胆剑篇》(曹禺、梅阡、于是之),《王昭君》(曹禺),《海瑞罢官》(吴晗)等。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同样的政治高压下,为什么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都相应的改变了以往的路数,纷纷向现实社会和政治意识形态靠拢,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走进了文学史,而剧作家却一反常态,改向了历史剧的创作和发展呢?这也就是说,除去政治的因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戏剧这一艺术形式自身的艺术特点来找寻 “十七年”间历史剧迅猛发展的原因。

二、内在的艺术特质的要求

美的事物往往有一点遥远,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艺术表演,“距离”是产生美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把普通而平常的事物放的相对遥远一些,我们也可以轻易的排开实用的目的,而关注事物的本身,体会到它的美,这是因为有距离的东西总是有一种神秘感,神秘可以轻易的吸引我们的好奇心,唤起我们对事物本能的关注。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物体之所以变的美,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某一现象或事物得以超出我们个人需求和目的的范围,使我们能够客观而超然地看待它。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最早提出了“距离”说,认为艺术的成功就在于距离的微妙的调整,“在创作和鉴赏中最好的是最大限度地缩短距离,但又始终有距离”。

然而对于戏剧来说,是不是和布洛的“距离”说相悖呢?众所周知,与其它艺术样式相比,戏剧艺术有其特殊的消费方式即舞台表演,它是供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台下欣赏的统一性过程。舞台的客观性与演员的再现性构成戏剧在空间上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无疑会缩短戏剧与观众之间的审美距离。

精巧考究的布景设置,形象逼真的舞台装饰真实完整的再现了戏剧发生地的场景,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现实题材”的戏剧易于将观众拉进戏剧事件的发生地,即本真生活呈现的环境中。一旦观众忘我的进入到他人的生活环境,除非有精彩的对白、唱词或者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的呈现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否则观众往往会跟随精美的舞台布景脱离戏剧本身而神游万仞,亦或带着功利性目的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舞台设置,破坏舞台的美感效果。因而戏剧舞台往往建在高高的台子上,既可以方便观众的观看,又可以保持和观众的距离。历史剧上演的舞台更是因其远离生活实际的历史气息的舞台布景与观众拉开了距离,促使观众产生审美性想象。

戏剧人物一般具有非常的品质、鲜活的魅力和崇高的人格,而这些正是常人渴慕已久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在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成公主》一剧中,剧作者就把文成公主的美貌聪慧、胆识机智做了夸大式的艺术处理,她所生活的环境也是充满了特殊的转折。演员的真人表演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观众关于上述品质的不确定性想象,带来观众因个人喜好对戏剧主人公产生的“褒贬”二元对立的简单评论。历史剧中的历史人物由于在人们的心目中拥有稳固的形象特征,更易形成“预期”的心理震慑力。茅盾在长文《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中指出了“历史剧既应虚构,亦应遵守史实”,应该是“凡属历史重大事件基本上能保存其原来的真相,凡属历史上真有的人物,大都能在不改变其本来面目的条件下进行艺术的加工”。例如《胆剑篇》中的越王勾践,在其出场前观众已对勾践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卧薪尝胆的意志有了充分的肯定,在一身古代装束服饰包裹下的演员出场后观众便自然而然的认同了演员的“越王”身份而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一个普通演员。古代西方的戏剧演员戴着面具,中国的戏剧演员在登台前也都需要吊眉、包头、浓墨重彩的画着脸谱登场,这些都是为了保持与观众的距离感的需要。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生命源。任何一出剧目都力图在舞台上具体形象地将其呈现给观众,“现实题材”的戏剧所呈现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容易引发观众对自我真实经历的回忆与再体验,而历史剧题材中的“矛盾”可以使观众完全摆脱功利观念,对戏剧进行超功利的审美观照,更有利于戏剧艺术作品的欣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戏剧本身的艺术特质具有空间上的真实性,不利于审美距离的产生,致使戏剧需要在时间上有一个更加遥远的距离,隔开观众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感体验。而历史剧因其遥远的“历史性”尽可能的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在空间上的趋近真实、缩短审美距离与时间上的远离时代、扩大审美距离之间的张力中实现着自己的艺术价值,这也正是“十七年”间历史剧迅猛发展的内在原因。

三、结语

外在的政治因素要求五六十年代的戏剧反映新中国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反映人们对待新生活、新工作的澎湃激情与昂扬斗志,这也就是说要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现实生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而戏剧本身的艺术特质、审美属性要求剧作家和演员用尽一切办法,扩大审美距离,这样剧作家就需要在现实政治和历史事实之间找到相同或是相通的地方,也就是历史剧的精魂——“历史精神”。剧作家在政治和艺术特质的矛盾中采用折中的艺术手法,将历史和现实完整而含蓄的结合起来。既避免了对现实政治条文的简单图解,又带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展示了一种穿越历史隧洞仍与时代相通的精神气质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胡德才.中国当代喜剧文学史[M].武汉出版社,2000.

[4]陈国恩.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5]王大敏.郭沫若史剧论[M].武汉出版社,1992.

[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5:七年历史上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三、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四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五改进措施

1、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

4利用远教和网络资源。

六、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2周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3周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

4周周

七年级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2018--2019学(上)

篇6:七年历史上教学计划

张智慧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八年级2个班的政治课教学。新学期开始,为切实有效地搞好教学工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特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完成马克思主义教育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学期七、八年级政治教学要发挥教育功能,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以认真完成学校工作任务为己任。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政治教材共计9课,分4个单元,基础内容较少,需要学生认真掌握。其中也列举了相关案例,大部分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接近的,起到导入的作用,个别部分也有起到总结作用,在这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循环中,能够使学生掌握一般规律的基础知识,又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由于这册教材涉及到有关法律方面的内容,再加上学生接触面比较狭窄,课本又列举了相关链接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政治。

八年政治教本可读性强,教育功能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文体通俗易懂,可以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性。突出了重点、热点、思想点。这是教材特点。

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教理导行,课本的八课书都较重要。难点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和学生的践行指导。

三.学生现状分析

七年级学生都是新生,对思想政治还没有认识了解,但有部分男女同学虽很聪明,但没有接触这门学科,对于政治这门学科,基础知识及书写方面对他们来说就是弱项,这还有待于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在今后上课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加强学习态度及氛围,这就需要让他们知道政治这门学科不单需要记忆一些基础知识,还需要灵活应用,来解决一些实际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对七年级的学生不是十分了解,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与日常交往中,进一步了解、分析、及时发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以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八年级学生总体上讲,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好,课堂纪律好,普遍都有自觉性,求知欲强。但是课堂气氛有待改善,学生思维灵活性不够强,部分学生学习缺管兴趣,目的不明确。

四、教学任务和进度

七年级政治上册共9课的教学教育工作。总授课时38课时,16周授课完毕,17、18周复习,19周期末统考。其中每堂课授一框内容,授完一课复习一节(练习或检测一次)。

八年级政治上册共10课的教学教育工作。总授课时38课时,16周授课完毕,17、18周复习,19周期末统考。其中每堂课授一框内容,授完一课复习一节(练习或检测一次)。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培养人为目的,为人师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按上级及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做到心中有书,熟练掌握教材,努力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最佳教学方法。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课时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及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起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4.搞好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课文有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堂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并且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搞好课前、课中两个提问;做好课堂、单元、月考、期中、期末测验的准备及分析总结工作。

5. 抓优扶差。鼓励优生积极灵活学习同时辅助差生。做好差生个别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提高了差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6. 搞好双边活动,严抓课堂纪律。了解学生,配合班主任做好家访工作,了解学生家庭、学习及思想状况,及时做好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好习。严格要求学生,一视同仁。

7.发挥德育功能,开展课堂活动

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教本教育功能,采用演讲、座谈、辩论等形式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篇7:七年上册历史知识点

一、西周的建立

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前16,武王-幽王(共12位王)

建立:牧野之战,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二、分封制

目的: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西周的兴亡分封制

内容: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

诸侯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①拥戴周王;②定期朝见;③交纳贡品;④带兵随周王出征

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三、西周的灭亡 前771年,被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

6课 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特点:王权衰落,奴隶社会走向衰落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特点:战争频繁,封建社会确立

一、春秋五霸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

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退避三舍)

楚庄王:邲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将,打败越军称霸中原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战国七雄(卧薪尝胆)

二、战国争雄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争特点:①改进青铜兵器、出现铁兵器;②以步兵和骑兵主;③军队庞大,修建工事;④参战兵力多,争夺激烈

著名战争:“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著名军事家:孙膑、白起

合纵:“合众势力以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张仪)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秦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

8课 商鞅变法

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②重农抑商.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篇8:七年上册历史知识点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篇9:七年历史下册动脑筋课后习题答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P4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凿大运河?答:原因有A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就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B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C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P5动脑筋:答: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量小,速度慢、运量大,费用高。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陆量大、速度小、费用少。P14动脑筋: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织品很薄。

P16活动与探究

1、答:唐玄宗年少时在民间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后来没有坚持。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P18动脑筋:答: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家学说统治,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表现。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P20动脑筋:答: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只要涂上印泥,可以无数次的使用,很方便。但印章一般都很小,只能刻几个字。石头书的拓片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我国古代的人们把浸湿的薄纸贴在刻了字的石碑上,轻轻拍打,然后上墨,把纸揭下来,成了黑底白字的“拓片”。隋唐时期,人们把印章和拓片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雕版印刷术。P36动脑筋:答: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抢;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P35活动与探究:

2、看图分析与调查 答:

1、北京颐和园玉带桥造型优美、观赏性强;桥洞高,底下过船方便,但坡太陡,行人费颈。

2、江苏苏州宝带桥:多拱桥,跨度大,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P67动脑筋:这段记载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铁木真既后来的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实现了蒙古统一。

P68脑筋: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所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P70动脑筋:他们俩个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马可波罗行P5活动与探究

诗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比一比:答: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今天运河北段P20

1、阅读分析:答:反对科举制度,他的话是不妥的,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因为熟悉朝廷事物,礼仪只是有利于当官以后从形式上办

2、思考与判断:答:

1、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好朝廷的事情,但这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

2、他

2、阅读分析答:孙中山和英国的大百科全书这两段话,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

3、大运河开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科举制的评价:隋唐时期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第2课“贞观之治”

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获得施展才P8动脑筋:答: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第5课“和同为一家”

【附加】你怎样看待武则天为自己立“无字碑”的行为?P22动脑筋:答: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如今为什么出现了“无字碑头镌字满”的现象?请你为武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体现则天撰写墓志铭。答:1武则天政绩卓著,却不为自己歌功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颂德,让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是非,属明智之举,具有政P23动脑筋: 答:

1、生活青藏高原

2、种植青稞和小麦等治家的眼光。2古往今来,总有一些人靠自己的见解和爱好,作物

3、饲养牦牛、马等牲畜

4、冶铸业和纺织业水平高

5、随意在碑上胡写乱刻,这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从而造成能歌善舞

了“无字碑头镌字满”的现象。认识:我们应该尊重历史,P24动脑筋答:可以传授内地的文化(历法、绘画等);爱护文物。3例1武则天(642——705年),唐高宗皇后,可以转播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优良品种(如平整土地、后称帝并改唐为周。她重视农业生产,破格用人,发展了种植蔬菜、养蚕、巢丝、纺织刺绣、房屋建筑等;茶叶、科举制度,并创立了“自荐求官制度“。她当政期间,社谷物和蔬菜种子,可以帮助松赞干布管理文书奏章等等。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是个承上启下的时代。P272、看图分析:答:在步辇上端坐的是唐太宗,在左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由于她任用酷吏,滥杀边的第二人就是禄东赞,禄东赞的表情有些紧张;神态十无辜,大建寺庙等,导致其统治晚年不稳,社会动荡。分恭敬,说明禄东赞把求婚的事情看得极其重要。唐太宗为什么说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答:唐太宗的表情自然,神态安详,说明唐太宗对与吐蕃和亲之事已的功绩很多,他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经胸有成竹,准备应吐蕃的饿求亲。任用贤人,虚怀纳谏;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民P30动脑筋:答:看外形图案,日本的和同开宝与唐朝的族关系上,坚决抵抗外族骚扰,加强国内民族间的友好联开元通宝都是圆形方孔钱,大小相当,较宽的圆圈和中间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他统治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方孔边缘的形状相似。钱币上的文字都为汉字,两者出现经济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这段清明的统治为“贞观之治”,的年代开元通宝比和同开宝早88年。总之和同开宝是仿唐所以说,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朝开元通宝制造的。这说明唐文化对日本有巨大影响。“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后世对哪位帝王统治的评价?P32动脑筋:答:李世民,在继位之前被唐高祖封为秦王。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答:武则天。因为武则天当政期间,活动与探究:

1、找一找: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人的政策,使唐朝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菻,印度半岛的天竺以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强盛,为以后的开元盛及东南亚各国等。

世开辟了道路,人称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阅读对比:答: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第3课“开元盛世” 取得成功,从这点上看是相同的,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P13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等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作者虚构的。相同的地方?答: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注意“戒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奢从简”,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P34动脑筋:答:他们说的都对。早在战国时期,印章便开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始使用了。汉朝时印章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刻了一方印章,桥面平缓。利于车马人行走,但桥孔小,桥下船只通行不便

3、云南丽江黑龙潭桥:多拱桥,坡度较小,桥上行走方便,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P39动:都是方块字,且结构严谨,平稳端庄,大小均衡等。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P51动脑筋:答:他们说的都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积极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P53动脑筋:答:是杀害岳飞的刽子手秦桧,反映了人民爱憎分明。用这种方式称颂历史上保护人民利益的功臣,强烈谴责杀害功臣的罪人。

P55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答:女真人带兽皮帽,身穿窄袖长袍束腰带,穿长靴腰挂箭筒,肩挂长弓。可看出女真人生活在寒冷地区,勤劳勇敢,擅长骑射的生活特点。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P57动脑筋:这张图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从耕种收获的全过程,其主要包括:牛耕、插秧、灌溉、收获、扬场、入仓等劳动场面。

P57动脑筋:答: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

P58动脑筋: 答:隋唐科举制的规定表明官府对商人采取政治上歧视的政策,反映了官府对商业活动的压制。宋朝放宽对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表明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上歧视商人的政策。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P59动脑筋:答:随着宋代商业活动发展,金属货币因沉重不便携带,因此人们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币。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今天的纸币由国家统一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区域更为广泛,印刷更为精美,有防伪技术,不易仿造;同时,纸币的发行、管理有也更为科学。

P60活动与探究:思考与判断:答;第一种观点看到了南方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忽视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种观点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但否定了南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之处,但都过于片面,没有全面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南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应该结合历史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而辨证的分析,才能得出客观而正确的结论。记》一书中,有些记载是可信的,有些记载也有夸大事实的成分,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老博士说的,书中对元朝王宫的描述,从今天我们考古发现的一些琉璃瓦证实,其描述是可信。

P71活动与探究:2看图分析:蒙古官员同汉族官员一样,都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他们饮酒作乐,都由许多仆人伺候,仆人为主人把盏敬酒,并击鼓吹奏为之助兴。

一议:答:隋朝运河通过都城洛阳,呈大弯曲状。元朝都城在大都,运河不再通过洛阳而是截弯取直,抵达大都。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P73动脑筋:答:雕版印刷费工,费时,一次印刷后的雕版又无法再派上用场,很不经济,活字印刷术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联系到今天,印刷术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电与光的时代,例激光照排,电脑排版,高速印刷机等。

P74动脑筋:答:两个发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火箭向前、升空。

P75活动与探究:

1、动动手:答:A、选材:用橡皮泥、胶泥、土豆(或小木块)等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制成大小一致的长木块。B、刻字:试着在所制成的小方块材料的平面上用刀刻出一些活字。C、排字:将刻好的活字排成诗句或格言。D、印刷:在活字上蘸满墨后印在纸上。E、注意事项:刻字时要在所选的材料平面上刻制反字,只有这样印出的才是正字。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P78动脑筋:答:他们举的例子很好。楚汉之争中刘邦获胜的经验与项羽失败的教训中非常明显的同类项就是:对人才的态度。当今的社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发现人才并大胆使用人才是成功的关键;嫉贤妒能最终失败。文帝、景帝“以德化民”促成“文景之治”,就是统治者认识到百姓的生活稳定与否,决定统治能否长治久安,因此他们注重节俭,这对于我们今天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如:它可以为领导者提供治理国家或者管理某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使他们作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可以为每个人的成长指明方向。历史上值得我们借鉴的事例数不胜数。

P79动脑筋:答:有,毛泽东的诗词,风格豪放,气魄宏伟。像他的《沁园春·雪》《清平乐·蒋桂战争》《水调歌头·游泳》等,都是这种风格的作品。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P89动脑筋:答: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

P90动脑筋:答:双方各有道理。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

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也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P91活动与探究:

1、明朝前期从这些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廷;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文化方面:八股取士。

2、思考与判断:女孩的看法似有一定道理,但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男孩的观点抓住了本质问题。因而也更加深刻。

3、游览与分析: 答:明初都城在南京,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死在南京,因此他的陵墓也在南京,称为明孝陵。同之处有: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本民族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P101动脑筋:答: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不全面。第一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处起到君主集中大权、可以快速下达命令、避免大臣办事扯皮、拖拉的作风。第二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大臣什么都得听皇帝的,自己没有任何权力,从而便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如果将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就更全面、客观了。

P101动脑筋 答: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便把他处死了。搞清楚几个词的含义: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西洋;西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P120议一议 答: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由历史的史实,我认识到了:①今天我们中国发展,就要从‘闭关锁国’中汲取教训;②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P122 动脑筋 答:秦长城为土筑,明长城东段用石和青砖砌筑。(如能用两张地图比较,从而答出明长城的位置较秦是什么?答:成就:A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B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用于航海事业。C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D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E元朝郭守敬编成《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

原因:A宋元时期政治发展、经济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B承继隋唐文化。C吸收外来文化。D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

4、清朝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你知道这是为什吗?你认为他们的闭关自守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答:(1)原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他成为第一位埋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而那时的明朝经济发展,国势强盛,所以他的陵墓就建得非常宏伟,成为十三陵中最宏大的陵墓。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P94动脑筋: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原因: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郑和远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的发展,造船的水平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等,这些都是郑和远航能够实现的科学技术条件。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有皈衣佛教,熟悉伊斯兰教与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些也是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队员也是功不可没的,比如说,各船长,舵手及全体船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等。然而,更重要的一点,他们二位并没有说出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郑和的船队要远航,首先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和优质的远洋船只,如果没有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办不到的。P96动脑筋:答:“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并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尚品质。P98活动与探究

2、材料分析与比较:答:两者航海的背景、目的、采用的手段(方式)及结果都不同。郑和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是通过航海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在手段和方式上,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因而深受各国人民欢迎就是一个明证。葡萄牙殖民者伴随着航海活动而来的,是残暴血腥的殖民侵略活动。他们窃居屯门岛,在那里建筑堡垒,大造火铳,杀人抢船,掠卖良民,甚至连婴儿都不肯放过,犯下了野蛮残暴的罪行。因此,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了当地人们的痛恨和反抗。这同郑和下西洋,有着本质的区别。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P100动脑筋:答:宋元时期的少数民族首领是: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元昊和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同他们的共P102活动与探究 答: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强化,起到巩固清朝专制统治的作用,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P104动脑筋 答: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政府又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P105动脑筋 答:他们俩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如果将两人的说法合在一起,就全面了。沙皇在其侵略军盘踞雅克萨后,向新派来的侵略军头目颁发城徽,其本意固然认为雅克萨城已经属于俄国所有。但是,沙皇并不满足于占领雅克萨城,而是想以此为据点,使用武力继续侵占中国更多的领土。颁发这枚城徽,就是希望沙俄侵略军,像图案上的飞鹰一样,使用弓和箭也就是武力,飞向更远的地方,占领中国更多的土地。

P107活动与探究

2、看图分析 答:右面旌旗飘扬,昂首挺胸的是清军将士;左面力竭势穷,乘车而逃的是沙俄侵略军。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民为捍卫祖国的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战前,康熙帝周密部署,命令清军水陆并进,战争中广大将士英勇作战,各族人民也给予积极的支持。而沙俄所进行的是一场侵占别国领土的非正义战争,侵略军人数又相对较少。这就决定了中国军队必然胜利,沙俄侵略军必然失败。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P110动脑筋 答:说明了汉藏文化的融合,体现了民族团结。P111动脑筋 答:清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是一种分裂行为,它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非正义的。清军的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他们捍卫了祖国的统一,是正义的。他们说的不太全面,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原因是:(1)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动,残杀虐待维吾尔族人民,丧失民心,违背历史的发展趋势,维吾尔等族人民因此支持清军的斗争。(2)清政府的平叛策略正确,只杀叛乱首领,不杀无辜民众,顺应民心。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P116动脑筋 答:小女孩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小男孩说的更正确,因为纺织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求一定的湿度。半地窖式的房屋既有利于保持一定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附加】: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②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③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P119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 答: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应长城靠南,中段用土心砖(石)砌筑更好)。

P123 动脑筋 答:我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有: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佗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二十七年成书的坚韧毅力。

P124动脑筋 答:宋应星的强调是对的。男孩说的对,女孩说的话有合理成分,但立论错误。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意味着人不能适应生存环境或破坏了生存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生存环境,人类甚至不会出现。如果人为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则意味着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尽的,但科学技术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自然力的利用,这种认识和利用,不可能超越自然。

P125活动与探究:

2、看图分析 答:用来排除矿井中的有毒气体(瓦斯)。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二)P127动脑筋 答:历史著作的要求是应准确地再现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历史小说是以历史题材为基础,通过文学创造,构思出作品思想主题服务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它要求本质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在这个前提下允许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其故事情节和人物事迹与历史实际并不完全一致。《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不是历史著作。【附加】

1、毛泽东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惋惜成吉思汗只懂武功,而不知文治。你同意毛泽东的看法吗?请你查阅资料并联系有关的史实,想一想,该如何评价成吉思汗?答: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创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国家制度,包括实行千户制,建立护卫军,设置大断事官,制定法律,分封子弟,创制蒙古文字。所以成吉思汗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

2、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为维护中华帝国的稳定作出了贡献,因而被尊称为“民族英雄”。著名将领岳飞、文天祥也曾努力维护宋朝的统治,为什么我们不称他们为“民族英雄”?答: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的人物叫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抗击的分别是日本、荷兰、沙俄侵略者,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岳飞、文天祥等著名将领抗击的是金。金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宋金之争只是一个大家庭的内部之争,所以说他们只是英雄人物,而非“民族英雄”。

3、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我国取得了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科技成就灿烂辉煌的原因所不有,无须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3)启示:闭关锁国必然落后,具有主动性、主权性的对外开放才能富强。

5、秦、汉、明、清四朝任选一朝,谈谈它是怎样采取措施加强君主专制的,并对这些措施进行评价。答:秦朝:A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C坟书坑儒D北击匈奴修长城。E南伐越族建灵渠。汉朝:A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C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明朝:A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B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C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D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增设东厂对臣民进行监视。E八股取士F明成租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G明成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清朝:A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B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

上一篇:关于夏雨的作文400字下一篇:项目一 汽车4S店概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