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方案社区

2024-06-17

家长学校方案社区(共14篇)

篇1:家长学校方案社区

家长学校建设方案

为了充分发挥家庭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化教育网络体系,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引导家长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确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自觉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提高家长素质,引导广大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出表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和配合,促进家长参与教育改革,提高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教育环境的转变。

3、推动学习性家庭建设,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家庭文明水平,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制度建设

1、健全家长学校组织机构。

2、制定和建立家长学校教学计划、工作制度、家访制度等

各项规章制度。

3、建立家长培训档案,做好各项活动工作记录。

4、制定 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和学期教学计划,做好家长学校期末和年终总结。

四、教育教学要求

专题讲座。集中讲座每学期1—2次,每次2学时,授课内容如下:

(1)《义务教育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处罚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

(2)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包括:做合格家长必备的素质及修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小学生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的健康教育、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与教育、情感教育与智力教育的相辅相承。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社区成立组织机构、利用宣传栏、橱窗等形式,张贴标语,挂横幅、召开座谈会和发放宣传材料,广泛、深入地宣传现代家庭教育的重大意义,形成浓厚的家庭教育工作氛围。

2、具体实施阶段

(1)健全家长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和各项规章制度。

(2)精心选配家长学校教师。

(3)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教学和活动,边探索边发展。

3、总结提高阶段

总结家长学校一年多来的工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开展家长学校办学经验交流及成果展示活动,通过典型引路,取长补短。

XXXXXX2013

年1月5日

篇2:家长学校方案社区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实施《中小学德育规程》,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技能,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改进教育方式,提高家教水平,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工作重点

1、加强家庭教育的宣传普及工作,引起家长的重视和支持。

2、做好普访工作和特访工作,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共同研究科学的方法,教育好下一代。

3、发挥家长学校作用,进一步调动家长学习的积极性,使家长认真配合学校支持学校,培养出我校的“优秀家长”、“文明家长”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促进我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主要措施

1、健全制度,加强领导,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所以,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提高全体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是增强教育同步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健全家长学校的各种制度,学校领导与班主任,科任教师一起研究家教工作。

2、“上课”与家长会相结合。本校家长来自四面八方,家长学校上课时间不

宜太多,所以我们把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结合起来,每次学校各年级召开家长会,都安排教师进行“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可以根据需要,结合学生情况确定。

3、“家访”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结合教师利用家访机会适时向家长介绍科学教子的方法。

4、发挥家长潜能,充分调动他们中的积极因素,争取他们为办好家长学校提高效率做贡献。可以请一部分“教子有方”的家长在家长会上介绍他们家庭教育的经验体会,还可以鼓励家长之间“互访”。通过家长之间的互访,不但可以互相学习家教中的“高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处事、交往能力。

篇3:家长学校方案社区

2009年1 1月, 我镇网上家长学校建立, 家长学校数字化学习平台基本完善建立。近一年多的实践, 数字化家长学校呈现出如下特点:

1. 搭建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

家长学校网络建设是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长学校工作的重点, 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学校网络平台, 通过“父母学堂”、“心理导航”、“名师在线”、“特色资源”、“教育动态”、“行风建设”、“短信平台”、“文集汇编”等提供各类服务。

同时, 我们建立了网上电子图书室, 精选一批对家庭教育有指导价值的书籍, 并及时补充, 免费提供给家长借阅。我们还定期开展读书征文、交流活动, 促进学习型家庭的建设。

2. 实现及时互通的系统功能。

通过“教育动态”和“行风建设”, 发布教育政策动态和学校工作举措, 宣传教育工作成绩, 向家长公示各种必须公开的信息, 接受家长的政策咨询, 拓宽家长建言献策的渠道。同时, 教师通过“短信平台”发布作业提醒、教师留言、班级通知、学习成绩等各类信息, 家长通过登录班级空间, 查看孩子的成长记录和所在班级的信息;上百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专家还将与家长就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 进行互动式的对话和交流。

3. 实现学校共进的帮助功能。

一是助教功能。通过“父母学堂”、“心理导航”、“短信平台”, 定期发布和更新家庭教育培训资源, 推介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和先进经验, 组织家长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同时, 接受家长预约, 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二是助学功能。通过“特色资源”, 链接“江海天骄———中小学课程同步学习辅导”优质教学资源, 提供各地大量中、高考试卷供学生选择使用, 提供优秀学生的成功经验供学生借鉴。同时, 通过“名师在线”、“心里导航”等栏目, 接受学生、家长的学习咨询,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帮助解决各种问题, 构建实时辅导的绿色通道。

二、农村社区家长学校数字化学习创造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经过一年的实践, 我们发现虽然电话与信息咨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网上家长学校还没有明显的效果,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社区家庭电脑普及率和宽带使用率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 我镇农村家庭电脑普及率不足26%, 宽带入网率不足14%。这一客观条件, 严重制约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 影响了网上家长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

2. 农村社区家长能熟练使用电脑的比例较低。

农村学生家长中, 能熟练使用电脑并输入文字的不足23%, 在使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中即使能够阅读但不能互动交流。另外, 农村家庭中学生父母皆外出打工者约占10%, 学生父母一方外出打工者约占20%, 这些学生一般靠祖辈照顾, 老年人使用电脑者更是微乎甚微。再者, 有些学生家长忙于工作和家庭事务, 无暇涉足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

3. 农村社区家长对数字化学习平台认识不足。

对于学生上网, 持支持、理解态度的仅为约20%, 有的家长“见网色变”。部分拥有电脑并使用宽带上网的农村家庭, 家长惧怕学生使用电脑和上网沉缅于游戏或不良网站, 耽误正常学习, 影响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 一味采取封锁的办法不让子女使用电脑或上网, 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农村社区家长学校数字化学习的提升对策

1. 加大宣传力度, 求得家长的共识和全社会的支持。

多渠道、多形式做好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宣传工作, 借助广播、电视等媒体工具面向社会宣传, 通过家长会、告全体家长信等形式面对面宣传, 让每个家长懂得, 通过网上家长学校的数字化学习平台, 可以提升家长的素质, 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促进家长共同学习、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构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使家长人人积极参与, 个个献计献策, 共同办好网上家长学校。

2. 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加强家长计算机应用培训。

社区教育中强调融合社区教育资源, 面向社会开放, 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或农闲时间, 对家长进行应用型培训。全镇中小学及幼儿园在校学生总数达2200多人, 由各学校制定计划, 自编教材, 组织编班, 充分利用各学校电脑机房资源, 对家长实施轮训, 教学内容以学习平台的应用为主。

3.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提高学生上网的自控能力。

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数不胜数, 学生上网有助于早期智力开发, 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知识领域, 获取广泛的新知识, 可以知道丰富的资源和信息。但是, 网络是把双刃剑。尽管网络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由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易沉缅于网络游戏, 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网络也传播着非健康的东西, 并且一旦上网成瘾, 就会如同毒品, 严重地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辅导, 切实提高学生自制能力。

4. 精心组织, 充分利用社区内电脑资源。

农村社区还没有达到家家有电脑, 户户能上网的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脑的普及将呈必然趋势。目前各校各班按照学生居住区域, 对已有电脑进行统计, 合理分组, 课后和节假日以组活动, 利用社区资源, 参与数字化学习。

篇4:办好家长学校,推进社区教育

【关键词】办好 家长学校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工作,必须紧密地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教育改革中有长足发展。办好家长学校,是推进社区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学校自1991年以来,开办家长学校已经形成制度,创出特色。家长学校在各校长的管促下,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促进了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推进了社区教育,总结出了一套运作机制的理论和经验。

一、明确办学目的

办好家长学校,首先要明确办学目标,如果没有办学目标就没有办学方向,我们开办家长学校的目标是:(一)指导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特别注重扶持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行为及个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并沟通家长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发挥作用;(二)结合校史、校风和学校的育人目标,把家庭教育的主体集中引导到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来,实行素质教育,科学地教育好子女。

从目前的情况看,每位学生的家长都存在对自己的子女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理,然而却缺少了科学教育方法。部分家长思想中存在着轻德重智的倾向,在家庭教育上,金钱物质刺激或粗暴动武的多,耐心细致关心培养子女的道德品格行为的少;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交给学校负责,老师管教,自己就一百个放心,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有少数家长,只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分数好就满意了,对孩子的缺点姑息迁就,放任自流,助长了这些孩子的娇气,一旦思想受到挫折,心理状况就极差。面对此况,我们必须明确办学目标,才能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家长的自身素质,推进社区教育,使家长成为学校、社会的同向、同步发展的动力。

二、强化管理机制

家长学校办得好不好,关系在于管理,健全好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坚持开展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就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德育教育。我们家长学校的管理机制是:(一)实行家长学校校长负责制,学校极力协助家长学校校长做好善于发动、勤于协调、精于总结工作;(二)加强家长学校讲师队伍建设,聘请一批类型多样,水平较高的同志做讲师,里面有本地区政法机关的领导,有参加过抗日、解放战争的离休老干部,有学校领导,有德高望重的事业家和优秀家长代表等10来人;(三)完善工作计划,共同研究讲课内容,做到讲课对口,任务到人;(四)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以利改进,每年两次。只要这样,家长学校才能落实办学目标、制度,才能面对家长的思想教育,牵动广大家长热心的支持,办好家长学校。

三、丰富教育内容

要办好家长学校思想教育的基地,必须联系家长思想教育的实际,针对家长的思想倾向,采取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课程内容,开展教育活动。比如,对法律知识理解不深的,泽雅派出所林所长就作法律讲座课;对办学意识理解不足的,管教育的中心校校长就上好校史、校风教育课;对片面追求智育的,学校的周校长就讲授《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一课;对粗暴动武的,少先队辅导员黄老师就开《教育孩子更需要耐心》活动课。此外,每学期还聘请上海的专家来校为家长做讲座。在家长学校进行思想教育课课题的还有其他同志讲授的《关心孩子的课余生活》《家长素质、家庭环境、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影响》《开发孩子智力,指导孩子学习》《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注意孩子思想变化》《全面推行素质培养“特长”的学生》等,有机地把家长思想与学生思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学校的政教主任每天都亲力亲为、起早贪黑,搞卫生,抓纪律,办实事,为学生树立了讲卫生、守纪律的好榜样,使学生形成了好习惯。

总的来说,办好家长学校,就能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推进社区教育,就能协调学校培养出新世纪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艳.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大不同[J].家庭教育,2006(11X)-52-53.

篇5:社区家长学校活动方案

一、成立家长学校的目的

1、让家长了解更多的国家教育政策及法规。

2、交流、学习一些家庭教育方法,配合学校老师教育好学生。

3、可以更好的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组织机构

1、家长学校校长:李X

3、家长学校教师:高菁、叶文江

三、活动形式:

1、教育法规知识讲座

2、家长教育子女经验交流

3、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学习、听课。

篇6:社区学校方案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吃团圆饭,品月饼,赏明月,到处洋溢欢乐喜庆气氛。今年中秋是8号星期一,借此在中秋节到来之际,和平社区市民学校组织社区市民参与一些趣味活动,不仅然他们感受到社区的和谐氛围,还能够为中秋节的宣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主题:

“情系社区,欢乐中秋”

三、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

四、活动地点:

和平社区市民学校

五、参与人员:

和平社区居民

六、活动板块:

1、猜灯谜:在经准备好的谜题板上,主持人在念完谜题后,举手回答,回答正确就有小礼品。(每人机会只有一次)

2、诗词接龙:在先准备好的关于中秋的诗词中,把诗词空余的部分补充完整,回答正确就有小礼品。(先举手先回答,每人只有一次机会)

3、才艺表演:凡是自己愿意表演的市民都可以上台表演,节目题材不限(包括诗歌朗诵、唱歌、舞蹈、相声、笑话等)只要上台表演的,就可以获得小礼品。

4、发月饼:大家围坐在一起,每个人发几个小月饼,共同庆祝美好佳节的到来。

七、活动前期准备:

1、联系社区主要负责人,连同其做好活动宣传工作,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

2、社区负责帮忙征询一个节目主持人(社区志愿者)负责活动主持。

3、提前到商场购买所需的物品。

4、准备好灯谜,做好放灯片,准备好“诗词接龙”的诗词。

5、现场的布置,音响、放灯片、桌灯,横幅。

八、活动流程:

1、上午9:00:组织参加者进入会场,维护现场秩序。

2、9:00-9:30:猜灯谜活动,主持人宣布活动规则,按照规则对活动进行 开展,注意活动现场的`秩序维护。

3、9:30-10:00:诗词接龙活动,主持人宣布活动规则,每位参加市民按照规则进行。

4、10:00-10:40:才艺表演文艺活动,本环节为自由才艺施展,主持人应该多多鼓励市民参加,如果表演的人多,时间可以延长到11:00,每个表演者不能超过8分钟。

5、10:40-10:50:发月饼,为每一个与会市民发几个小月饼,并一起合影留念。

篇7:学校党员进社区方案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大和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五个好”、“五带头”的总体要求,在党员中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努力构建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体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党性观念,坚持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一流工作业绩,为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承诺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真正体现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提过高口号,同时防止标准过低,过于随意,确保承诺事项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二)坚持注重实效原则。承诺事项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特点,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承诺,体现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确保承诺取得实效。

(三)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区分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党员的具体情况,分类指导,分层承诺,不搞“一刀切”,防止千篇 一律。

(四)坚持跟踪问效原则。建立健全党员承诺服务监督评议考核机制,确保有诺必践。

三、承诺范围

服务承诺活动原则上在全区教育系统党员中开展。党员因年龄、身体状况、家庭生活等特殊原因开展承诺确有困难的,经本人申请,所在支部同意,可以不列入承诺范围。

四、承诺内容

全体党员围绕“提高宗旨意识,加强自强修养,转变工作

作风,树立良好形象”主题,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开展承诺服务工作。局机关党员按照“当好先锋、做好表率”要求,争取每年争创一个工作亮点,每年承诺为群众、为教师至少办1件实事。

领导干部着眼于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重点从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宗旨观念、组织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权力观、依法行政、廉洁自律等方面做出承诺。一般干部职工党员重点从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工作目标、组织纪律、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等方面作出承诺。离退休党员围绕“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要求,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在带头宣传党的政策、带头为教育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带头关爱下一代成长等方面做出承诺。

学校党员围绕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进步,加强对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坚定党的信念,自觉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重点立足自身工作岗位,从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探索教育科研领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端正教风、遵守校规校纪、树立良好师德形象、在教师中起到表率作用等方面作出承诺。

五、承诺方式

(一)做出承诺。立足本单位工作实际和党员自身条件,实事求是地做出服务承诺。承诺事项条理清晰,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评性。

(二)审定承诺。各支部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对党员做出的承诺事项逐人逐项进行审核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党组织提出改进意见,由党支部或党员重新做出承诺。承诺内容确定后,党委(党总支)与党支部,党支部与党员分别签订落实承诺责任书。

(三)公示内容。党员所做出的承诺一经确定后,通过公示栏、文件、会议等形式向全体党员和群众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四)监督落实。各党组织对党员履行承诺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同时结合党员年终评议

活动的开展,采取“党员评、群众评、组织评”相结合的办法,对公开承诺落实情况实行严格考评,公开考评结果,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党员个人评先选优的主要依据。对因客观原因没能兑现的承诺,有关党组织要向群众说明情况,解释原因;对无故不履行承诺的党员,予以通报批评。

六、具体要求

各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在全区教育系统党员中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此项活动列入党组织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与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健全机制,严格考核,确保党员服务承诺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和完善责任机制。各党组织在制定好本单位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同时,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健全相关制度,切实加强对党员服务承诺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党组织今后每年年初或年末要组织全体党员公开进行承诺,建立党员公开承诺台帐,签定承诺责任书,明确承诺内容、完成时限、责任人,确保承诺工作有始有终。每名党员要认真填写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手册》,及时记载目标承诺、推进措施和考核评议等情况。

二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通过组织监督、党员监督、群众监督等办法,切实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时刻提醒党员兑现承诺,确保党员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建立和完善支持机制。对于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办理有一定难度的承诺事项,各党组织要协调有关方面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努力形成齐抓共促的工作局面。四是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各党组织要把承诺兑现情况及《工作手册》记载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基层党组织、民主评议党员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每月自评、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终考评的办法,确保承诺事项真正落到实处。

篇8:家长学校方案社区

福建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是外来员工的温馨家园, 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对外来员工子女免费实施义务教育政策, 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 对经统筹进入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除学杂费、课本费、簿籍费。文件规定, 在免除进入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杂费、课本费、簿籍费的同时, 政府对相关民办学校给予一定补助。相关学校在接受财政核拨的补助资金后, 一律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学杂费、课本费、簿籍费。

在这么好的政策下, 是不是外来员工子女辍学现象就杜绝了?外来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就解决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 外来员工子女辍学现象依然存在, 而且问题更为复杂, 通过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因家庭困难或临时变故致使外来员工子女辍学打工养家

外来员工大量涌进城市, 素质参差不齐, 家庭情况差别也很大, 还有一部分家庭因知识水平、性格、习惯、能力等因素未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加上社会本身存在的就业难的因素, 导致有的外来员工家庭经济困难, 只好让自己的孩子也去打工挣钱, 维持生活, 导致辍学。有的外来员工家庭发生重大变故, 只好让孩子过早地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 导致辍学。另外我们在工作中发现, 有的外来员工因更换打工地区, 就将孩子也带走, 从此杳无音信, 而学籍还挂在学校, 真是很难办。

2. 因学习跟不上产生厌学情绪而辍学

有的外来员工子女从农村到城市就学, 原来农村学校学习时硬件、软件条件不如城市, 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成绩基础不好, 学习成绩差。来到城市上学后, 城市学校的硬件、软件比农村的好, 教学进度快, 教学质量高, 导致学习跟不上, 家里又没有条件请老师为孩子补习, 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觉得读书没意思而辍学。

3. 因抵挡不住各种诱惑而辍学

如今的孩子面临太多的诱惑, 如网吧、游戏、手机上网等, 农村的孩子一到城市, 更是会被灯红酒绿、琳琅满目的城市所吸引, 孩子处于成长期, 免疫力本来就低, 面对种种诱惑, 有的孩子沉迷其中而不思学习, 最终走上辍学之路。

4. 因家长因素而辍学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有的外来员工家长过度溺爱孩子, 放纵孩子;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 甚至用暴力手段教育孩子;有的家长忙, 无暇教育孩子;有的家长素质低, 不会管教孩子。凡此种种, 孩子在这些家庭中未能得到引导和有效教育, 导致孩子分化, 最终辍学。

5. 因学校、教师因素而辍学

现在学校表面上是素质教育, 骨子里却是应试教育, 学校在种种评比、检查中往往也没办法独善其身。学校面临的种种压力往往就转嫁到教师身上, 教师更是在升学率等各种评比、检查中喘不过气来。在这种背景下, 外来员工子女中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有偏差的孩子怎能得到学校、老师的喜欢?怎能让学校、老师一视同仁?于是有的学生因得不到关爱、尊重、帮助产生厌学而辍学, 更有甚者, 有的学校、老师想尽办法将这些孩子“逼出”校园, 导致辍学。

6. 因就学因素而辍学

国家提倡教育均衡, 但事实上很难均衡, 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差距的存在就是一种佐证。外来员工子女有一大部分就只能上民办学校, 民办学校的硬件、软件远远不如公办学校, 教师像跑水灯似的, 时常更换。有的孩子接受不到好的教育, 混日子, 觉得学习没意思, 还不如去打工赚钱实在, 导致辍学。有的地区外来员工多, 学校又少, 孩子根本没地方上学。

7. 因中考、高考而辍学

现在的中考是各地自己命题, 高考大多是各省命题, 孩子的升学就是一个问题。不是在户籍地考试就不能回户籍地升学, 而事实上, 家庭在打工地, 孩子回去考没人监督, 又麻烦, 所以, 有的家长怕麻烦, 干脆让孩子去打工挣钱, 导致辍学。

8. 因受时下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而辍学

在现阶段, 因为受教育的高成本、高投入与严峻的就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所学无处用, 所用非所学, 社会上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着新“读书无用论”。有些家长、孩子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放弃上学, 走出校园, 打工挣钱, 导致辍学。

为此, 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 加强控制外来员工子女辍学的对策研究, 最大限度地控制、甚至杜绝外来员工子女辍学。在实践中, 笔者认为家庭、学校、社区紧密联动能更好地做好外来员工子女的控辍保学工作。

1.明确责任,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控辍保学联动机制

家庭、学校、社区依据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职责, 学校应有正确的认识, 重视外来员工子女教育工作, 依法治教, 从教育宣传、提高办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来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社区是外来员工家庭居住地, 从政策宣传、建立外来员工子女档案、关心外来员工家庭生活及其子女就学等方面来做好外来员工子女控辍保学工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 应明确自己的责任, 想尽办法让孩子到学校读书, 不能因家庭困难等种种原因让孩子失去学习。家庭、学校、社区三方中, 学校的责任更重, 应起到桥梁作用, 学校应主动与社区、家长联系,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制度, 一有情况, 三方共同配合, 研讨对策, 做好孩子、家长的工作, 让外来员工子女健康成长。例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制定《金尚中学控辍保学工作措施》, 明确规定教师、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控辍保学责任, 按规定的程序, 依法进行教育和处罚, 建立起完备、有效的控辍方案和制度。金尚社区、钟宅社区等社区与外来员工学生家长签订责任状, 司法机关与学生家长签订责任状, 校长与教师、班主任签订责任状。

2.家庭、学校、社区联动, 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工作中, 有的教师、社区领导、家长不重视外来员工子女的辍学问题, 里面有个原因, 就是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是很了解, 或者认识不到位, 导致思想上不够重视, 因此, 学校、社区应主动向家长、学生宣传教育法律、法规, 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 采用讲座、分发书面材料、走进家庭等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 使外来员工及其子女知道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要珍惜学习机会也要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例如我们学校通过书写标语、诚信签名、“共读九年一个不少”、为七年外来员工新生颁挂“光荣牌”、散发传单、校内广播、致学生家长一封信, 宣传重教助学的典型集体、教师、开明家长等活动, 大造“上学光荣, 辍学可耻”的舆论, 形成浓厚强烈的氛围。在宣传教育和工作中, 也提升了学校、社区依法控辍的工作水平。

3.家庭、学校、社区联动, 完善信息报告制度

学校应建立健全外来员工子女的档案制度, 对外来员工学生父母的工作单位、家庭人员情况、暂住地、户籍地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档案, 社区也应有本社区外来员工子女档案。学校通过家长会、进社区、进家庭等方式, 主动与社区、家长联系, 及时将外来员工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表现情况汇报给社区、家长, 学校把外来员工学生掌控在自己手中, 一有问题, 学校、社区、家长三方配合解决。如我校为了准确掌握辍学情况, 学校要求各班辍学上报不过夜, 各班每天都要向学校汇报学生流动情况, 学校随时检查、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消灭学生的辍学念头, 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家庭、学校、社区联动, 组建志愿者帮扶队伍

篇9:家长学校方案社区

一、构建社区德育网络组织

由于机务段是广州铁路集团属下机构,承担着广铁集团进广州的所有火车的检测工作,家长工作大都“三班倒”,留守儿童较多,加上本地区交通紧张,只有一条路与外界接通,导致学生与外界隔离,节假日生活单调。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建设社区文化,学校积极与机务段辖内部门如火车站派出所、火车站团委、机务段居委组成共建单位,聘请派出所干警、团委干部、居委干部、退休老职工为校外辅导员,成立家长委员会、关心下一代青少年委员会组织等,建成以学校领导为核心,学校骨干教师为主导,校外辅导员为协助,家长委员会配合的社区德育网络组织,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开展社区德育活动,共同育人。

二、建立社区特色社团学生活动站

学校利用社区优势,建立社区特色社团学生活动站,站长由学校骨干教师担任,共建单位、家长等志愿协助,开展各种调查参观、访问活动。如:“火车头”特色社团学生活动站利用靠近火车站的优势,在老师、火车站团委干部的带领下,亲临火车站站台、候车室等开展志愿者活动,及时为有困难的旅客提供帮助;“小天使”特色社团学生活动站在辅导员带领下,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亲手制作“爱心”慰问卡,给机务段社区的留守老人送去节日慰问;“植绿护绿”特色社团学生活动站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家长一起为社区植绿护绿,保护环境,爱护自然,还与家长一同参加2008年广州市团委“我与小树同成长”大型植树活动;“啃书吧”特色社团学生活动站利用节假日时间定期在社区开展流动书报阅读活动,为社区儿童提供丰富的文化大餐。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既锻炼了能力,又帮助了别人,享受了快乐,更带动了社区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为了更好地推进活动开展,学校和居委联合起来,把社区内的老人院、退休老职工家庭、孤寡老人、机务段厂区等等分成几个服务网点,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在辅导员和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展“关爱”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良好品德。

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近年来,学校在社区各部门的支持下,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分别建立了225路公共汽车清洁基地、机务段护绿环保基地、老人院实践基地、火车站志愿者服务基地等等,定期组织学生赴基地进行实践活动、参观、访问、调查、劳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胆量,而且培养了合作、关心、参与等优秀品质。如:“知路、爱路、护路”实践基地的队员们深入机务段厂区,了解铁路受损程度,写出护路建议书,提交给广铁集团,广铁集团充分重视,加大投入,对二十多条铁路进行整治、维修。现在,机务段铁路整洁一新。

实践表明,构建社区德育体系,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的教育工程。社区德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促进学校德育社区化,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作者单位: 广州市越秀区铁四小学)

篇10:社区学校工作活动方案

二、突出重点,开展主题教育区校联动、区村挂钩假日学校于6月30日正式开班后,我们在镇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了京剧、快乐的游戏节、诗词、五四90周年红歌会、廉洁与和谐剪纸术、三史教育与灾区儿童心连心等活动,给辖区的学生营造了一个快乐的暑假。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的主旋律。6月30日开班仪式上志愿者老干部周蕾奶奶,为百余名同学讲述了建国60年的心路历程,建国初期,我们的祖国贫困落后,满目疮痍,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开始向社会主义道路艰难地探索,前30年在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曾走了很大的弯路;后30年,实行改革开放的30年,使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从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到第一颗气象卫星从神五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到神七实现太空行走,我们的航天科技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周蕾奶奶声情并茂的讲述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懂得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和国外的同龄人赛跑,努力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为强盛国家不断创新,努力拼搏。

2、弘扬抗灾、奉献精神开展弘扬抗灾、奉献精神的主题教育,重在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性格,树立不畏艰难、团结互助、勇于胜利的精神。

7月10日,刘强民老师以盛泽新龙,心手相连为主题,展开一次开往四川的快乐之旅,整个游戏分爱心之旅、火车模仿、敲锣打鼓放鞭炮、新龙幼儿园弹钢琴、灾害发生时紧急送水和目测游戏六个部分,在考验人体的协调性的同时,又培养奉献爱心精神,丰富抗灾知识,积累生活经验,50余名学生踊跃参与,乐在其中。弘扬民族文化,崇尚科学知识。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京剧兴趣班于7月4日开课,特邀舜湖逸京剧票房唐幼良老师和魏立英老师教唱,首先唐老师讲了京剧的悠久历史文化,而后选了十五首适合1-9年级的京剧唱段,把十多位参加活动的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再根据不同的年级逐一教唱不同的唱段,两位老师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教,经过6次课程,每位学生都会唱两到三段,其中有位叫张年嘉的小学生,原本对京剧是毫无兴趣,可现在一高兴就会时不时地哼上两句。

7月11日开始的诗歌兴趣班,由肖海铭老师教课,共4次课程,肖老师还准备了诗词书发给同学们,但书量有限,不够发,有位叫谭舜尧的学生主动把书让给了比自己小的张年嘉同学,得到了肖老师和同学们肯定与表扬。7月14日特邀民间艺术协会会长王桂荣教学生剪纸术,以廉洁和谐为题,结合剪纸的方法进行法制教育。20多名同学兴致盎然,共交了是多幅精美的剪纸作品。

7月22日组织了20多位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心,观测434年才能一见的日全食奇观,还发给每位学生一副观察镜,可是天公不作美,到最后仍然没有看到日全食的整个过程,但在9点36分时,仍然感受了一把瞬间从白天到黑夜的过程,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学生们还是很兴奋。

8月4日,开展与灾区儿童心心相连活动,在红色的画卷上写满了孩子们对灾区人民的祝福,同时王老师结合我爱家乡三史教育,既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又增添了孩子们对家乡、对祖国的几分热爱之心。

篇11:社区市民学校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第二次党代会提出营造“五种环境”,推进“三大转变”;以在泉州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工作主线,以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为创建目标,以文明市民学校为载体,营造经常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学习教育活动环境,引导社区居民崇尚文明、破除迷信、抵制陋习,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2月—4月上旬)为筹创阶段

(1)建立创建领导小组、校务会,配置课桌椅、讲台、黑板等必需的教学设备,制定和完善文明市民学校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

(2)3月17日已做好“校务会、校牌、教学计划、学员守则、创建标准、学习园地”六上墙。

第二阶段(20xx年4月中旬—11月中旬)为提高创建示范水平阶段

坚持每月办班一期以上,在师资队伍上,邀请党建共建成员单位及区科协、区委党校等单位来校讲授相关知识同时结合本社区实际,组织社区内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到文明市民学校传授知识。在学员对象上,要注重广泛性,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社区居民参与;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实用性开展时事政治、卫生保健、法律、法规、科技、国防、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社区建设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同时开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组织学员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艺会演,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社区文化。

第三阶段(20xx年11月下旬-12月)为自我检查验收阶段

认真对照创建标准,进行自检工作,认真查缺补漏,进一步规范文明市民学校教育和管理,做好文明市民学校教育的经验总结。

三、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机构,确保创建达标

社区成立创建文明市民学校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杨婷婷任组长,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黄志英副组长,成立校务会,设置两名名誉校长由市第二实小校长林心明、丰泽幼儿园园长许杏花担任、社区主任杨婷婷任校长,党建共建单位丰泽消防大队长王存亮,武警大队教导员周华峰任副校长,日常工作由校务会具体负责。

2、筹措资金,确保经费投入

文明市民学校示范点创建项目资金由区、街道、社区共同负责。社区坚决破除“等、靠、要”思想,社区所负责的资金,先行到位,主要先用于学校教学设施课桌椅、教学设备的配置。

3、做好经验总结,确保措施到位

篇12:社区学校教学活动方案

1、继续健全社区学校、教学点两级管理网络,新增枫桦景苑教学点和紫晶南园教学点,使居(村)委教学点达18个。

2、在校务委员的协调下,氛围,广泛开展市民礼仪教育,增强公民遵守规范的自觉意识,引导市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明辨是非能力,通过宣传、培训、主题实践等活动,结合“学习节”、“社区文化节”、“终身教育学习周”,切实提升我镇的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

二、开展教育培训

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是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培训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在职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外来人群、老年人群、青少年及其他弱势人群等教育培训活动。

一是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通过岗前、岗中、转岗等培训,为各类在职职工更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践行文明提供培训服务,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开设中专、大专班。

二是本地“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继续实施上海市“郊区劳动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再就业培训,增强我镇农村劳动力及下岗失业人员在岗和再就业竞争力,通过和镇劳动保障所协调工作,用好专业培训机构的资源,努力完成的培训任务。

三是来沪从业人员的适应性教育要积极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重点是居(村)教学点,开展社会性公益培训,围绕法律、劳动保障、安全、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社交等方面,提高其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重视对来沪从业人员中骨干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建立外来人员教育服务站。

四是老年人群的文化生活的教育要积极开发适应老年人身心特点的教材和课程,不断优化学习的环境,社区学校本部要开设8~10个课程班,主要有戏曲、民族舞、草编、绒线编织、合唱、丝网花、书法、绘画、电脑初级等班级。

五是开展青少年社区道德实践主题活动办好“青少年市民巡访团”,水环境保护等系列活动,与专业社工合作,开展对行为偏差青少年的矫治培训活动。

三、培养特色,推进“一点一品”

为提升地区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品味,创建区域品牌,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学校本部要继续培育好三个特色品牌,求知计划;紫竹新风;三区联动论坛。社区学校教学点推进“一点一品”,即每个教学点培育一个特色品牌(活动),如双柏教学点“绿庭园”;共和村教学点“阳光之家”;氯碱教学点“月月见雷锋”;新华教学点“群文体”等。

四、开展团队课程建设,服务指导教学点

社区学校编制标准化课程,向教学点提供菜单式服务,设立社区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要求每个教学点必须开设必修课,内容包括:礼仪、法律、卫生、安全、计生等方向的内容。

篇13:学校与社区合作的背景与意义

(一) 学校教育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自有人类产生, 承载着文化与生活传承功能的教育便出现了。随着人类的发展, 教育也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学校教育从萌芽到实体化、形式化, 再到制度化的发展, 呈现了它从社会生活中逐渐独立出来的历程。当然, 学校系统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分离。但是, 发展至今, 实现了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系统确实面临与社会阻断的危险, 正规教育的封闭、划一与狭隘不容否认。学校以外的多种教育形态、教育资源、教育影响, 虽然在制度化教育的辉煌中黯然失色, 但其对学校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当前对于封闭、划一的制度化教育的反思, 就是在探寻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再次融合的可能和方向, 以形成开放的学校教育系统。在微观层面, 无疑必须关注学校与社区的融通, 从而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引下, 使原本呈现对立状态的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逐渐走向统一和融合, 奠定学习社会的基础。

(二) 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演变

学校是社区的一个子系统, 其与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组成社区体系, 满足居民社区生活的各种需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 学校呈现不同的特征。例如, 在以血缘型为主要特征的原始社会末期, 养老场所或习礼乐的场所兼具教养职能, 其社会功能在社区的体现就是族群生存经验和规范的传递, 学校本身没有独立性, 模糊地融合于族群社区之中。农业生产发展起来后, 地缘型社区的学校开始成为专门机构, 有特定的培养人才的目标, 但又是家庭、教堂、庙宇等价值的延续, 是社区居民的中心, 发挥教化民众的功能。

自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以来, 学校作为学习者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机构, 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中心位置, 在社区的学习和文化活动中常常充当主导角色。根据西方社会学校和社区关系发展的程度和特征, 有学者将这一动态发展过程概述为三个阶段[1]:学校与社区相互隔离阶段;学校服务社区, 社区依附于学校阶段;学校与社区合作阶段。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都领先于我国, 上述三个阶段的特征在我国1949年以来的稳定发展时期都有所体现, 但真正引起重视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三)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改革学校教育与行政的呼声越来越高。原因在于:一方面, 现行学校教育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比如, 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生活、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就非常突出;另一方面, 社会整体环境的变迁要求学校教育主动改革, 从而在社会变化的过程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也表明, 仅仅依靠发展制度化教育提高人民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是不切实际的, 必须在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中促进学习社会的形成。学校教育制度要以促进人终身学习和创建学习社会为改革方向, 推进教育社会化, 充分发挥其社区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的作用, 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改革要从管理体制着手, 改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 吸引社区参与监督管理学校, 服务于学校, 同时, 学校回报社会, 服务于社区。建立社区教育中心, 完善教育信息交流、管理体系, 实现社会教育一体化。

我国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 已从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拓展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 (包括青少年) 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的社区教育, 以适应教育与社会的相互需要。社会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密切, 最终走向统一——学习化社会的形成。社区教育要走向未来, 实现学习化社会, 其途径是教育要走向社会, 社会要教育化。这也是社区教育的必由之路。而社区教育的共同参与, 社区与学校的双向服务便是社区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一方面, 学校要敞开大门,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参与学校的监督、评价和管理, 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参与学校发展规划, 以及参与培养与教育学生;另一方面, 学校向全体社区成员开放, 服务于社区成员, 回报社会。

目前, 随着社会、经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不断推进。1993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 吸收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 参与学校管理, 优化育人环境, 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而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已经从最初社区支援学校的阶段、学校回报社会的阶段, 进而发展到学校与社区互动的阶段。这种趋势体现在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具体内容上, 就是由最初将社区作为学校的德育基地而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拓展到学校利用自身教育、文化等优势参与社区建设, 帮助社区发展, 再到目前学校与社区“双向服务”, 互相促进, 其中典型的就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一体化发展。

(四) 终身教育理论对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影响

终身教育理念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最初是由法国成人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这一理念虽然逐渐获得全世界教育界人士及普通民众的关注, 但迄今为止它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还不存在相同的价值基准和主张。笔者赞同保罗·朗格朗的观点, 即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统合”[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张:“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3]这一主张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时间都应该有教育的在场;二是个人和社会整个教育在垂直方向上的统一综合。

在此概念下, 终身教育不单单是指受教育时间的延长, 而更是一种对教育的思维方式的深层变革。它“包含着对每个人生活的基本问题采取新的态度、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 [4]。一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也就是说, 人的基本需要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并不局限于宣扬“以人为本”的口号, 而是期望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最终目的就是达到一种对于人性和人的愿望更加尊重的更有效和更开放的社会”[4], 以使人真正实现生命及精神的自由。二是赋予教育新的历史责任。长期以来, 教育对于社会或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工具, 而终身教育则要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需要, 即一种精神的需要, 其责任被拓宽和重新理解。三是在实际操作层面, 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教育。在时间上, 人的一生都应该享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并且是平等和自由的;在空间上, 终身教育的理想是整个社会的教育化。四是综合所有可用资源实现教育社会化。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教育的机会将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也可以说社会已经教育化了。

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创建学习型社会, 学校与社区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们不仅是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基础, 更为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开展与完善提供了条件与保证。正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使学校和社区这两个互相独立的领域开始有了沟通和合作, 在教育的认识上达成了统一。

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实践意义——基于社区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双重价值

我国的社区发展缘自城市管理体制变革。在我国, “通常认为一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为社区的地域空间”[6], 这实际上是一种行政地域的概念。在我国原有的社会管理结构中, 有纵向的“单位”和横向的“地区”两个系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地区”系统还占有一定的分量, 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绝大多数居民的生存依赖都转到了单位, 单位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和独立, 街道的行政权力被分割和空置, 原有的社会组织功能亦被侵蚀。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发展导致各种非单位性的组织和活动的出现, 社会人口流动的频繁使得单位的行政能力越来越弱化。“传统条线式的‘行政一体化’社会结构体系向以地域为依托的结构体系转变”[7], 带来了权力和资源的重新组织, 以地区为组织系统的结构重新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区发展的政策法规, 并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2000年年底出台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首次提出较为权威的定义, 即“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依靠社区力量, 利用社区资源, 强化社区功能, 解决社区问题, 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8]。

社区建设的发展, 对教育提出了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一是以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区教育的开展;二是学校在社区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有学者认为, “社区教育”最早源于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提出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被认为是对“社区教育”概念的最初诠释[9]。此后, 社区教育的内涵不断扩充和完善, 其教育理念和活动形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主要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 对局限在一定范围或特定区域内的社会群体实施民众教育的泛称。我国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 已逐步从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拓展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 (包括青少年) 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的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在社区发展中的主要功能有四个:社区教育可以形成社区居民的积极的价值观、态度和道德;社区教育可以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社区教育可以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社区教育可以培养居民良好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10]。

发展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而在实践中, 发展社区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 提升社区教育的整体合力是十分关键的课题。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 依存于社区的地域空间, 其在发展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是社区发展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首先, 肩负人类文明传承和创造使命的学校, 拥有丰富的知识文化资源, 但这些资源本来具有专属性, 由教育行政部门用于特定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将其用于发展社区教育, 必然期待重新定位学校所属资源, 在肯定其专属性的同时, 也要承认其公共性的一面, 它既用于特定群体或部门, 又对社区居民开放。其次, 学校能够通过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而产生文化辐射功能, 这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如何将这种以往呈现隐性状态的功能显性化, 促进学校对社区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提升, 这也是学校定位其社区角色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学校的发展, 既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又受其所在的社区的影响。在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下, 学校是各种单位管理系统中的一支, 属于教育行政系统, 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 并对其负责, 纵向的行政关系十分密切, 而横向的和周边环境的互动则极为松散。1995年, 《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学校的法人地位。近年来, 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也在分化和改组, 逐渐发育出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等三个相互制约的主体。政府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教育行政部门逐渐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学校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以往, 学校只需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进行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如今学校需要越来越多地与周边单位和社区打交道。目前, 学校公共关系研究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学的重要课题。学校如何处理与社区的关系, 获得社区组织、居民对学校发展和教育的支持, 是其重要领域之一。

总之, 学校自产生之日起, 其发展就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一方面, 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 社会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撑。在这种交叉互动中, 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从萌芽阶段的互相融合, 发展到制度化教育与社会的隔离, 进而又发展到教育与社会的再次融合。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在具体实践层面表现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之下, 学校与社区也从两个独立的系统发展到单向服务, 再到互相合作, 其关系越来越紧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两个本来不同的系统, 也在终身教育的体系中也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和合作的基础。如今, 学校与社区加强合作, 互相服务, 共同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摘要:在我国, 以街镇、 (村) 居民点为基本地域单元的社区成为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学校是社区地域范围内的专门教育机构,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与实践促使原本封闭的学校在资源、管理等方面寻求与社区的合作与共享。文章追溯了宏观历史背景中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近代学校制度形成以来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演进, 以及当代终身教育理念对学校与社区关系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必然性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学校与社区,合作,背景,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生, 康瑜.终身学习背景下学校和社区关系的重建[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4) :44-47.

[2]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13.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90.

[4][5][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 陈树清, 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53, 74.

[6]丁水木.论街道社区和社区行政[J].社会学研究, 1997, (5) :14-18.

[7]马西恒.社区建设:理论的分立与实践的贯通[J].天府新论, 2002, (4) :70-76.

[8]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N].新华日报, 2000-12-13.

[9]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 1999, (3) :20-24.

篇14:好学校不如好社区

家长们相信,上了好学校,孩子的前途就有了保障,居住环境差一些,也是家长为孩子作出的牺牲,也值得。问题是,居住环境真的只是大人的事情吗?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居住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一所所谓重点学校。

一位母亲从市区的电梯高楼大厦搬进了一个近郊社区,她向我讲述了她的个人体验。她告诉我,早前在市区的电梯里,有次,一个孩子差点被电梯门夹住,她条件反射地去拉了那孩子一把,结果他父母在一旁大吼,“别碰我孩子!”

在近郊这个多层低密度社区里,感觉完全不一样,邻里之间,大人和孩子都很放松,互相之间经常帮助。她问,为什么市区电梯楼里的人戒备心理那么强?

我想了想说,也许是物理空间给人的心理压力完全不同吧。电梯楼人口密度本来就更高,人一多,相互之间建立信任就更难。一栋楼只有十二户人家和一栋楼有几百户人家,足以构成熟人社会和陌生社会的区别,因而人们的防御心理有所不同,大概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孩子有段时间对棋类很感兴趣,总缠着我陪他下棋,从飞行棋、跳棋、象棋到围棋,简直无棋不欢。快忙晕了的我,到了实在无法招架的时候,就跟他说,你去看看外边院子里的爷爷们有没有下棋的。过了一会,我去看,发现孩子抱着一盘棋,已经成功“约架”一位爷爷,欢快地对垒了起来。

我和社区里的妈妈们还组织起了阅读互助合作社,通过互通有无的方式,减轻每个家庭的藏书压力,你已经买了的书,我就不买,我买的,也会通报一声,请大家不要买重了,然后组织小朋友们互相借阅,让资源流通起来。

童年时代是否能够充分玩耍、攀爬跑跳、与小伙伴嬉戏,对人格塑造、智力开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不用提直接影响的身体素质、感官协调能力了。

通过对一些住宅的考察,我发现对儿童而言,理想的社区有这样几个特质:

社区规模适中,大型社区则应当有小分区,各自独立成院落,提供一个免于机动车安全威胁的环境供儿童自由玩耍;

那些好看却不可触摸不可靠近的园林设计,是对儿童的不友好,一个好社区,应当有儿童沙坑、秋千,各种攀爬架之类的运动设施;

一栋26层的高层住宅和一栋6层的多层住宅,哪一个让孩子们更快找到亲密的玩伴?答案是后者;

社区周边能提供更为开阔的活动空间,如公园、广场、博物馆等等,社区内部如果能有儿童阅览室就最好不过了。

这些条件看起来似痴人说梦。其实,在当前的条件下,住宅设计的建筑美学、建筑哲学把适宜儿童居住、对儿童友好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量是完全可能的。

社区的人文价值对儿童成长的人格塑造、心理影响将是长远而不可估量的,但由于它是长期而隐蔽的效应,很多人并不能确认它的必要性,这也导致很多家庭优先选择学校而不是社区。

再优质的办学硬件和资源,如果缺乏高品质的生源和家长群体,那么,再优秀的教育家也无能为力。而反过来,有了优质社区,基于此建设出来的学校,倒是容易成为家校联动的好学校,因为,那些习惯了互助和友善相处的家长们会反过来塑造学校,而那些有着良好社区生活体验的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也会更加优异。

摘自——《教育家》杂志

上一篇:浅析公务摄影注意事项下一篇:毕业的作文高中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