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同课异构总结d 文档

2024-06-18

语文组同课异构总结d 文档(通用14篇)

篇1:语文组同课异构总结d 文档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为使我校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校从11月8日至11月18日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此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此次活动语文组共有汉语语文、维语语文、汉语三个科目12位老师参加,在这12节课当中,每位教师授课风采各异,形式多样,使人耳目一新。让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课风格,我们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他人优点。每位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方式。上课的老师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真正学到知识。在过程与方法的引导上还有所欠缺。通过此次活动,我发现老师们处理和使用教材能力加强了,课堂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意识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多了,而教学目标的出示,使学生目标明确。

汉语语文的同课异构篇目是《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从对教材的的把握角度来说,我以为散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散文的美,而 “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体会 “美”就显得格外重要。怎样能让学生既能理解“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美”的意

境,我以为是最要的,而通过朗读营造优美的意境让学生体会是再好不过的了,而老师若只是反复强调美则显得没有说服力,曾丽莎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就做得特别好,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去感受美的意境,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让学生真正实现主动学习。在讲解过程中,她的授课思路清晰,能很好地突出重点,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以及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完成教学任务。当然杨楠老师于丽华老师以及王鹏老师各有侧重点,杨楠侧重于游踪线索的梳理,情感线索的把握,从整体上理解课文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课堂容量毕竟有限,要在45分钟之内让学生掌握如此多的知识点,个人认为课堂的高效性没有体现,于丽华老师的课切入点较新,以人物为线索把握文章,PPT的使用营造出美的意境,便于学生直观的理解文意,但在我看来,第一课时就探讨人物难度较大,不能突出课堂的有效性。王鹏老师的课准备的内容充实,思路清晰,但容量太大,基本是教师一言堂,课件设计不合理,问题与答案同时出现,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能体现,对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还需加强。

从备学生的角度来看,因为曾丽莎、于丽华、杨楠都用的是本班的学生,在调度上似乎更顺手一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我认为做的好是于丽华老师和曾丽莎老师。她们的提出的问题具有指向性,能让学生

有目标的学习。

从营造课堂的气氛角度来说,我以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热烈参与讨论探究就是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曾丽莎老师在让学生讨论第4段的修辞与特点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使整堂课的气氛达到高潮。

从全新的角度理解教材这一点,于丽华老师值得我们学习,她从人物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批文入里,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解读视角,当然,想法很好,设计的也有条理,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程度上出现脱节,是课堂的有效性没有体现出来。

从教师的素养角度来说,每位教师素养都很高,王鹏老师是想通过自己的独到的审美体验给大家做一个好的示范,因而在授课的过程中,就会忽视学生,使学生在没有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强加了老师的情感体验,我以为这没有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汉语组的古丽先老师在把控课堂上处理的很好,在分析“教授和我究竟有几个大的回合问答?”时,学生的答案不统一,老师就这一问题细细给学生进行分析,虽然耽误了整个课程原先设计的内容的进度,但是课堂的有效性却充分得以体现。我以为她的课是成功的一堂课。斯琴格日乐老师的基本功还是扎实的,汉语很流利,但是在组织课堂教学上思路显得不清晰,有点乱,学生互动时间较少,学生的主体地

位少有体现。

迪丽努尔老师及其有亲和力,与学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总之,各位老师授课各有千秋,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我想同课异构就是让我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汲取他人的长处优点,促进自己快速成才。

篇2:语文组同课异构总结d 文档

语文教研组2012年11月

这几天,我们一起目睹了15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他们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方法、手段的更新,我们都欣喜地看到,小学语文教学在进步!我们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他们表现出来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自信心,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美好明天!我们相信,在“生本理念”的引领下,在三环节的实施中,在教研人员和广大老师们的共同探索、共同努力下,“博采众长”“为我所有”,一定会让我校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辉煌灿烂!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在讲课和评课的交流中,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基本素养良好。

1、教师都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老师边一笔一画的板书课题,还让学生书空,让学生养成动手的好习惯。

2、大部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较强,能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段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其中杨老师的《鹅》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通过故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龚老师的《孔子拜师》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孙艳在表演中对话,并达到了背诵。

3、部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能做到灵活处理。

4、一些教师多才多艺,表演能力强。感动了学生,也打动了所有听课的老师。

二、能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目标就是想达到的境界和目的,没有目标,也就谈不上效率。只有明确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导航。

1、本次的14堂课大多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正确流利又感情的朗读课文”,依据低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文本,采用“读读、说说、背背”和“认认、记记、写写”的基本教学策略,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像金焰老师让学生动笔、动口、动脑,闫玲老师对古诗朗读的节奏指导,这样把语言文字落到了实处。

2、能紧扣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说,紧扣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目标,并让自己的教学始终瞄准目标的教师,是聪明的教师。因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年段特点的体现,都浓缩于课文后面的练习中。这次的绝大部分课在这方面下了功夫。

三、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许多教师能关注文本,引导学生同文本对话。一方面,在对话中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对话中引领学生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合作,做事要亲自实践体验,对所有人要有爱心等等美好的品质。同时,在训练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方法,从而整合三维目标。

2、注重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四、在朴实、扎实、真实上下功夫,注重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1、真实。自不必说,特别是这次4堂抽签课文就是要努力追求真实。

2、朴实。主要表现在多数课件使用得体,为教学服务,不哗众取宠。如像赵琳老师用自己女儿的雪景照片,让学生感动感染。还有一些课都是自己亲自拍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画面,给人以亲切、真实感。

3、扎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读的训练,有数量、有层次、也有质量,并落到了实处。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景,进而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很到位,并落到了实处。②词句理解到位,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强化揭示,为学生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打下了基础。

我们的活动,只是途径,只是手段,教学的进步贵在反思。通过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打造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骨干教师,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这次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而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关于词句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上有几个重要的词,一是理解,二是推敲,三是揣摩,四是领会。课标要求在语境中推敲词语的意思。

我们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读懂文本,弄懂作者和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调整学生的体验,在对话、交流、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对学生的评价语单调,甚至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1、教师指导读不到位。注重了小组交流,但对于朗读忽略了一些。

2、对学生的评价语就是“真对”“很好”“真棒”,甚至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也是“真对”“很好”“真棒”,三、关注学生不够。

首先是关注全体不够。有的学生多次回答问题,而许多学生成了“陪客”“看客”,甚至一些学生在那儿无所事事,不知所云。

其次是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关注不够。学生的语病不纠正,学生说的话不完整也不让他补充完整,而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妙言妙语,不抓住,不深化,这是十分可惜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眼中,不能有死角。我们看到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冷落,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边、远、差的学生,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四、部分教师的课,教师表演多、学生动手机会少,学生悟得少。教师设计的问题多,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机会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少。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有的提的问题太大,或者表述不清,学生摸不着边际,不知道怎么回答,造成尴尬的场面,还有的教师是填空式的提问,一问一答,选择问的提问,是不是,对不对等等。

我对今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潜心文本,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未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许多教学中的偏差与失误无不与此关联,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教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教参,潜心全文,反复诵读,读得朗朗上口,读懂文章的内容,读出文章的感情。有些教师自己都没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能指导学生吗?对文本要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利用,但是课本仍是教学的首要凭借,文本文本,教学之本。所以无论教学观念如何更新,对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

二、对教学中小组讨论问题的思考。

在观摩课、比赛课中,许多教师喜欢用小组讨论来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小组讨论、同桌交流,似乎成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似乎没有小组讨论或同桌交流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

需要明确的是,合作学习首先是一种理念,它应该渗透、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学生之间合作,还包括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而小组讨论主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这次课堂教学展评中,有的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不到3分钟,能有什么效果吗?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吗?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小组讨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某种任务需要多人的合作才可能完成,或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

2、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做好合作或讨论的准备。有些教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去分组讨论,结果学生叽叽喳喳,胡闹一同。实际上,教师刚刚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还没有自己的思考,要求他们立刻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难免仓促。

3、小组讨论要避免成为少数“优生”的对话,要防止讨论时间控制不当。在讨论时间的控制上,教师一方面要预先设计好讨论的时间、同时也要根据课堂讨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调整。有的讨论已经到了规定的时间,但学生仍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充分深入和展开,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讨论,以达到最佳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已经没什么话可说了,即使没有达到规定的时间,教师也应结束讨论。

4、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讨论,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小组形成交流和碰撞。

三、要正确处理阅读教学中的若干关系。

1、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的关系

学习课文当然要理解内容,从学习语言来讲,应在理解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突出特点。

2、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我们指导研究性学习,但也并不完全非否定和排斥必要情况下的接受性学习。我们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强化学生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但同时必须明确,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必要进行探究,比如,一个字怎么读,照着拼音读下来就行了,还有必要探究吗?当然,我们说的接受性学习,不是指那种完全被动的学习,而是指积极主动的接受性学习。

3、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关系

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人们对作品的理解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的感受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宜,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但是,如果因为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连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明显的错误也不予指出那恐怕就是教师的“失职”。

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实在。

这次的教学展评,一个教师上课,忙坏了一大批的人。制课件的老师,还要在上课时随时关注电脑,一旦操作出了问题,上课的教师不能处理,只有电脑老师来处理,还有几个递话筒的,我们上课的教师可不可以走下讲台自己递给学生话筒呢?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和学生拉近了距离。有的上课时,配音的音量太大了,把音量调小,这个问题多简单啊,也不能。我觉得是我们教师的悲哀。

篇3:语文组同课异构总结d 文档

近几年来,我校借鉴山东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并与湖南省重点学校搭桥“城乡互助”,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打造长沙市课改样板校。

本学期学校与湖南省长沙县实验中学开展“城乡互助,合作共建”教研活动,确定了同课异构的课文是《湘夫人》。“湘夫人”是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祭神曲,课本节选部分是湘水男女水神观会难期,思而不见的故事,隐喻了诗人不为楚王所知,却矢志难移的遭遇。

本次活动由湖南省长沙县实验中学的县语文学科首席名师邱群丰老师和我,分别对《湘夫人》一课自行研究,进行不同处理,在不同教学班上课,通过两人不同的教法,不同的风格,彰显老师独特的教学个性。

一、教学目标的异构

《湘夫人》一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课本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通过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并能以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评价。

参加“同课异构”的两位教师对所选定的内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非常有个性化的处理。教学目标是:

【案例A呈现】(邱群丰)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诸”“罾”“骤”“茸”等文言实词及重点语句。2通过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案例B呈现】(吴昊)

1通过诵读,积累文言实词用法。2体会男女水神在欢会难聚时的心情变化。3把握作品中湘君对爱情不懈的追求精神。4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揣摩了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二、教学导入的异构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提倡“凤头”“猪肚”“豹尾”,可见“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一个优秀导语的设计,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一个课堂的气氛,并将德育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

【案例A呈现】

(1)投影(多媒体):歌舞剧《九歌》中《湘君、湘夫人》。

(2)同学们,谁能说出剧中生死相恋的男女主人公名字?(答:湘君、湘夫人)

(3)《湘君、湘夫人》一场戏,优美的舞姿特别引人入胜。同时,水波浩渺,千里澄澈的洞庭湖也见证了湘君、湘夫人缠绵悱恻的爱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开启一趟文化之旅,探寻湘君们相约不遇的惆怅之美。(板书课题)

【案例B呈现】

(1)多媒体展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学生背诵诗句,老师概括人物品格。

三、教学过程的异构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讲究目标明确而简约,板块合理而清晰,教法新颖而趋稳,扎扎实实实现每一课、每一堂的训练目标。

【案例A呈现】

环节一:投影重点实词及句式

学生对照生字小声朗读课文,并标注自己的疑难点。

环节二:朗读并试背

学生试背诵1~2段,老师背诵3~4段。

学生互相点评质疑点。

环节三:

学生互相点评质疑后,各小组重点落实关键词语,句子翻译。

环节四:

赏析课文第一节,湘君思念湘夫人。

思考:此节中有一个千古名句,请赏析。(意象:秋风、秋水、秋叶)(情感:凄凉、空落、绵长)

归纳:思念——如梦如幻

环节五:

赏析第二节,湘夫人等待湘夫人。

思考 :湘夫人苦苦追寻的湘夫人美不美?

归纳:感情——如痴如醉

环节六:

赏析第三节,探究:这一节的核心场景是湘君筑“爱巢”,请发挥想象,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细节等描写,用散文化的语文抒写这一场景。

环节七:

主题探讨:诗言态,屈原借这个衰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内心什么样的想法。

【案例B呈现】

环节一: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落实基础)

1初读了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诸”等。2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含义。(见课后习题二)3说出加点字的活用情况。4说说下列诗句的含义。(见课后习题三)

环节二:课堂探究案

(1)个性表达:试理清整首诗中“湘君”情感的变化,并说说你心目中的“湘君”是怎样的人?

(2)合作探究:1屈原诗歌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喜欢运用香草美人的意象。本诗的第三段详细描写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怎样的心情?这里的香草有什么作用?2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用学过的知识,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理由。

环节三:课堂训练案

说说屈原和湘君之间的相似点?

湘君是屈原的化身。湘夫人是君王的化身。湘君对湘夫人的痴情象征着屈原对楚王的忠诚。湘君精心造爱巢意味着屈原向楚王展示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卓绝的才华。

湘君因追求不到湘夫人而忧愁苦闷象征着屈原在得不到楚王重用时的苦闷伤心。

四、板书设计的异构

【案例A呈现】

【案例B呈现】

篇4:语文“同课异构”需要改进什么?

摘 要:“同课异构”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以这种形式开展的教研活动很频繁。前不久,参加了某校由三人“同课异构”的《幼时记趣》教研活动,认为其瑕瑜并现——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铺展、教学策略的实施等,都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关键词:同课异构;改进;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近日,笔者参加了某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该活动由三位老师执教同一文本,即《幼时记趣》。三位老师从制订教学设计、到开设公开课,一个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笔者有幸听取了他们“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拜读了他们的教学设计,感到有缺憾,但也有收获。现在描述出来,不是为了诋毁授课者,而是为了探寻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在“同课异构”背景下走向有效或者高效。

一、改进教学目标

先看三位老师教学目标的制订:

1.甲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2.乙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注释、辞典,初步理解文意并能正确朗读;(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体现的童心;(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体会文言语感;(2)利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理解文意,并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做到准确通顺;(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把握文章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者这种朴素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围绕“趣”字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写作水平;(3)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辞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3.丙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3)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4)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再谈谈如何改进其教学目标:

我們知道,单就教学目标的制订而言,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教学行为准则。教学目标是师生从事一切教学活动的指针,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看看上述三位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甲、丙老师能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来确定目标,其特点是简明、具体、科学、易操作、针对性强、主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能凝聚在一个“点”上。只不过甲老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些脱节,丙老师的教学环节抢了学生的精彩。而乙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则显得面面俱到,缺乏阶段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这样教学容易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审美疲劳,不易达到预期效果,教学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单就“同课异构”而言,三位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同”的成分太多,“异”的成分太少了。“异构”靠什么?靠教学风格,抑或靠教法,还是其他方面?笔者认为都不是,而是靠教学目标制订的“异”。换句话说,对于“同课异构”活动,执教者课前要有明确的角度分工,这样才不至于“撞车”,才是纯粹的“异构”。比如,《幼时记趣》的角度就有生动的语言、“趣味”的体现、作者的审美态度等等,每人抓住一点,铺展开来,就不会出现“同构”的现象了。

二、改进教学过程

总体而言,三位老师“同课异构”的《幼时记趣》课堂教学过程,优点有之,值得商榷的也有:

甲老师执教的课,其优点是质朴、常态、不雕琢,实用性强。但作为公开课,就显得观赏性不足,平淡的流程显示出教法的陈旧和课改理念的缺失。表现在他以基础知识为主线,从注音、释义到讨论问题、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显得按部就班,循规守矩,缺乏师生的互动和理性的思辨。预设的知识多,生成的知识少。可能与班情有关,像“徐喷以烟”的“徐”,课下已经注释,可老师还要提问学生,这就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提问的学生也局限在少数几个人身上,冷落了大家。另外,抽看学生的课本,发现学生已在书上写得密密麻麻,里面不乏老师课堂提问的内容,这不就做无用功了吗?

乙老师执教的课,其优点突出一个“读”字,在朗读上做文章,并在朗读的节奏上给予示范和方法指导,然后把音形意、字词句的教学巧妙地揉在其中。但是在实词、虚词、句式、通假字知识的积累以及让学生接力翻译的环节上,老师太主动,学生太被动,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海德格尔提出“让学”,要“让出时空”,这一点做得不够到位。

丙老师执教的课,其优点呈现出圆润、玲珑、晶莹、剔透。她是这次活动中唯一使用PPT教学的人。她开场用了《童年》的歌曲,意在唤醒对童年的回忆,接着是扣人心弦的导入,环环相扣的流程,“精彩纷呈”的互动。只见她带领学生析文理、品语言、悟人情,一切都显得那么自如妥帖,恰到好处,游刃有余。商榷的是:缺乏厚重感,缺乏理性的思考。从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上看,这篇文章彰显着错误的审美观和消极的审美情趣,这是一般人难以赞同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向学生阐释说明,帮助学生俯视文本,增长见识,可是老师带领着学生一味地赏识,犯了盲目崇拜的错误。

就本次活动的意义来说,引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的话:“作为行动者力所能及的改变,比作为批评家重要得多”,因为“不甘平庸、勇于实践的精神,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稀缺和最珍贵的资源”。尽管这次“同课异构”活动还不尽如人意,但它是有效教学行动研究的巨轮,在课改的大海里,定会乘风破浪,驶向有效教学的彼岸。

总之,“同课异构”改进的方向应是:教学目标利利落落,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教学思路清清楚楚,教学细节实实在在,分析探究透透彻彻。这是一个高标准的方向,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应追求的方向。在奔向这一方向的路上,我们切记:文有文脉,课有课脉,课脉就是一堂课在教学上的内在思路。特级教师李仁甫“同课异构”的《金岳霖先生》,其迥异的风格,多样的形态,是“同课异构”老师(当然也包括笔者在内)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范本,我们看一看,品一品,可以从中汲取课堂教学的灵感和智慧。

参考文献:

[1]余慧娟.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J].人民教育,2012(19).

[2]李仁甫.《金岳霖先生》课堂实录Ⅰ、Ⅱ[J].语文教学通讯,2015(10):38-45.

篇5:语文组同课异构竞赛方案

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推进“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广泛应用,完善“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为参加全县语文优质课竞赛选拔优秀的参赛选手,特举办本次活动。

二、活动参与单位: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活动期间其他教研组无课教师参加听课。

三、活动实施步骤:

1.2012年10月23日第六、七节课在小会议室进行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1)由三位备课组长负责组织对下周教学内容进行备课;

(2)严格按照“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式设计并确定最优学案印发;

(3)由王亦飞负责制作“语文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 集体备课活动现场”字幕

2.2012年10月26日(星期五)下午在语文组教研室抽签。

用课件形式。

王亦飞负责在显示屏制作“语文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 授课活动现场”字幕安排多媒体教室卫生打扫和按时开锁多媒体教室及多媒体。

4.评委:

贾正龙汪祎魏军尹强杨桃

以上有课教师请自行调节好自己的课程。

评分表由语文教研组组长陈爱萍提供,每13张装订一份,共装订5份。授课前提供给各位评委。统分由教务处郭巧凤、陈海兰统计。

5.评课活动

11月1日第六、七节课由语文教研组长组织进行组内评课。

要求:找出各自授课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各环节在授课中还存在的困惑及解决的办法进行总结,在总结会上由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进行发言。

6.总结会:

时间:2012年11月1日下午大课间及第八节课进行。

地点:小会议室

记录:陈海兰

参加人员:全体语文组教师、评委。

第一项:各级备课组长就评课活动中授课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进行发言;

第二项:教研组长总结发言;

第三项:贾校长指导讲话。

第四项:公布评委打分成绩;

备注:王亦飞负责摄影、摄像并在小会议室显示屏制作“语文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 总结活动现场”字幕

备注:本次活动的教案、学案、课件及所有发言材料电子版交郭巧凤,纸质版交陈海兰。活动结束后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结合“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写本次授课活动的体会并上交(包括纸质版、电子版)。

清源中学教务处

篇6:语文组同课异构总结d 文档

本学期剩余时间比较紧张,为此我们提出同课异构活动要求:

一、以年级为单位:第12周(5月22日前,)按进度报同课异构课题。第13周上课,评选出年级组的好课。附评课表(1)

二、活动环节:

1、同备一节课。

独立钻研,设计教学预案。

2、同上一节课。实施教学,同年级听课。

3、同听一节课。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吸纳。

4、同评一节课

沟通、分享、共同进步。

三、每个年级组开展同课异构的听评课的同时,检查验收班级的课堂常规,评出年级课堂常规好的班级。附评分表。(2)

篇7:三年级数学组同课异构小结

为增强校本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益,有效构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促进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本期我们三年级数学组按学校要求,认真进行了《秒的认识》的同课异构教学。这次同课异构教学,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追求异曲同工的境界。为了上好这两节课,我组教师反复钻研教材,认真设计好两种教学方案并实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

按照数学教研组安排的三年级数学同课异构教学时间和我们的教学进度,我组确定了教学内容为《秒的认识》。我们多次坐在一起仔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大家认为,学生在学这部分知识前,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已对1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可以迁移到秒的认识上来。在仔细研读教材以后,我们提出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二.认真设计教学预案,实施课堂教学

为了上好本次同课异构课,我组教师紧紧围绕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研究教法、学法,确定教学的异同点。在如何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上下功夫。做好实施教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星期二下午认真实施了课堂教学。课后教研会上,数学组的同仁们积极踊跃地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既肯定了两节课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提出了积极的改进建议。使我组教师受益匪浅。听课的老师们认为:两节课的相同之处是:

1、教学目标相同。

2、教学方法基本相同。都是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再通过课件动态演示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1分=60秒。

3、都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两节课同中有异,切入点侧重点不同。不同之处是:

1、引入新课不同,在课堂教学中,羊老师从“神七”发射倒计时的情境引入课题。结合值得我们国人骄傲的“神七”发射情境,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将数学新知识巧妙地引入。黄老师先复习看时刻,再通过课本的单元主题图“新年联欢晚会”现场的新年钟声倒计时引入新课。

2、引导学生观察时针、秒针的关系的方法不同。一位老师放手让学生观察,另一位老师指导细一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观察。

3、练习设计不同。一位老师注重分层练习,另一位老师注重基础练习。两节课异中有同,两节课都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及时总结,深刻反思

在为期两周的同课异构课教学活动结束后,我组教师及时总结,有了的深刻反思。同课异构让我们都得到了进步,都从别人的课堂中学到了自己所没有的东西。都有了一种如果再来上,我会怎么上的共识。反思这两节课,成功之处是:

1、两位老师都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比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主动体验。

3、都采用了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与人合作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提高。

4、在教学中都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观察、比较、探索、小结中学会了新知。

篇8:语文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为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实现学校教师的智慧共享,尽快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学期9月份底开始,学校语文教研组举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同课异构”活动是要求任教同年级同学科的所有教师选取教材中的同一教学内容,各自研读教材,独立设计教学预案,然后分小组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并展开讨论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活动中,学校同一学科全体教师通过备课、说教学设计、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让教师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的过程。这一活动,一方面使授课教师能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以此改进以后的教学。另一方面所有学科教师都能从中借鉴到许多新颖的做法,体验别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达到相互比较、扬长避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

一、“同课异构”活动的操作程序

本学期9月份底,学校就制定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案。中心校辅导站、各基点校教导主任,负责对同课异构教研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

1、组织动员:组织全体四年级语文教师了解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意义,明确活动安排及相关要求。

2、确定备课课题。

根据教学进度表选择四年级《猫》一课。

3、独立钻研,写好教学预案。

课题确定后,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智慧,积极主动地搜索相关的资料,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学方法,设计最高水平的教学方案。使用的教学预案必须自己设计,使用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预案。

4、分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本次活动以基点校为单位,分为四个小组进行组内集体备课。在基点校教导主任的主持下,各任课教师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对他人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意见。辅导站教研员深入各小组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指导。

5、实施教学,集中听课。

本学期举行同课异构讲课时间定为10月27日上午在中心校听课,下午在团结点基点听课,并集中研讨交流。要求全校同学科教师必须全部按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6、互动研讨,总结提高。

首先由授课教师进行说课,说教学过程中比较成功的设计,说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面。然后教研组内互动评课,要求评课教师敞开心扉,实事求是的评价授课教师,每位参加听课的教师都要分析授课教师的闪光点和值得商榷之处,优点要少谈,重点谈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设计。通过集体智

慧的对比,找出需要完善的地方,让教师从不同角度领略了不同的教学功底、教学智慧和教学风格,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不足,找到下一步自己努力的方向。

三、活动要求

1、活动人员:本中心校四年级语文科教师必须全部参加本次活动。

2、活动以基点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除了参加本教研组活动外,应尽可能多地参加其他教研组的活动。

3、要求四年级语文科教师都必须思想重视,人人做好讲课准备,体现“异构”的独特性、创新性、全员性,任何教师不能存在侥幸心理,随意从网上下载教学资料,应付本项活动。

四、活动成效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首先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更好的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和改进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的思考很难得到透彻的理解并获得解决,但拿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后,很快就可以明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

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篇9: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崔晓丽

2016年3月29日至5月19日,在我校领导张校长和段校长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们语文教研组七八年级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校本研修活动。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例的展示,第二部分是教学反思,最后的部分是课例点评。在授课环节,由于老师们思想上高度重视,深钻教材,精心设计学环节,使同一节课的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画面。接着由执教者对自己课例进行反思,反思过后,由各位听课老师进行课例点评。在评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很认真诚恳地对每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每位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从而发现每个教师的亮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在对比中大大地提高了大家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张校长和段校长两位校长不仅全程听课,一节不拉,而且针对每节课对都做了精彩的点评。

这一活动的开展,给教师了一个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教师们通过讲课与听课、自己和他人的对比,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发现别人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我们语文组对文言文的授课模式进行了课题研究,达成了一致意见,现将初中文言文授课模式教研成果呈报如下:

加强古诗文教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而建立优质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有利于加强古诗文教学。我校弘扬传统文化,课题组以新课改理念为依据,结合同课异构活动经验,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确立了我校古诗文教学的新模式:“朗读——译读——品读——联读”。

一、“朗读”。不仅是本教学模式的开端部分,也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活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之精妙,不用多言。不过,学生朗读古诗文通常会遇到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等一些读音方面的拦路虎,另外还要注意节奏、韵律(古诗词曲、韵文)、语气、语速等,这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因此,教学伊始,就要求教师首先进行朗读教学。这一环节又分为四个步骤,其一,学生试读。教师可先请个别学生试读,要么是朗读水平高的,要么是朗读水平一般的。如果请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读,读时自然会出现许多差错。这就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了活材料。

其二,师生评议、归纳总结。教师应要求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朗读作出评议。读得好的地方应肯定、表扬,如声音洪亮,字音与节奏把握较准等。缺点与差错也应指出予以纠正。然后,在点评优缺点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一些具体的朗读方法及本课朗读方面的重难点。

其三,教师范读。教师可亲自朗读,给学生示范,也可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欣赏。由于上一环节明确了朗读的重难点,因此学生听有针对性。

其四,学生练习。最后教师安排朗读练习,或分散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竞赛读等,形式多样,效果才更好,教师还可根据学生朗读时的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训练。

我认为这样的朗读教学方法要优于以往的先教师范读定规矩,再学生模仿练习的方法。它是在学生自己出错、纠错、总结归纳的实践中进行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总之,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使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为学生赶走朗读方面的拦路虎。

二、“译读”。是本教学模式的发展部分,也是古诗文教学中有别于现代文教学的特有环节。

古诗文正因为“古”,其语言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偏差,其中存在的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现象,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又一绊脚石。而移走这一绊脚石,师生都要在译读上下一番苦功。下面是我们的具体做法。第一步,自主译读。朗读之后,要继续让学生操作——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翻译时,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词句,先不妨自己查找工具书,仍不能解决的,一定要做好标记。

第二步,小组译读。前后左右的同学可结成学习小组,小组中的各个成员都把自主释读时的疑难之处拿出朗读、交流、解决。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同处一组、解决疑难是可能的,是较快的;同时他们的合作也是愉快的,顺利的。第三步,集体译读。经过小组合作释疑之后,存在的疑难已不多了,再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解决。解决疑难之后,再请两三名学生口头翻译或朗读部分译文。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翻译方法(主要是直译法)。如,省略的成份要增加,多余的成份要删减,语序倒装的要变换位置,地名、人名、官名、时间名称等词语可不译,单音节词语可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来代替。同样,此译读教学方法也优于传统的教师串讲,学生被动的听讲之法。学生既掌握了正确有效的翻译方法,也做到了字字能理解、句句会串讲。

三、“品读”。是本教学模式的高潮部分,也是古诗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古诗文教学只让学生读准课文和理解字面意思,是不够的。入选初中课本的古诗文大都是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文质兼美,适宜学生品读,教师应多方位的引导学生来鉴赏。

1、赏一处精彩

古文的写景、叙事非常精炼,抒情议论典雅隽永,手法巧妙。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在辅导学生欣赏、品味时,要指导一些切入点:

A.写景的,要注意写景的方法;描写的手法、情景的交融和体会;修辞的运用等。例如《与朱元思书》中写富春江一带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奇水时,除了会欣赏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及作用,还更要从如何抓住写作方法来分 析,写水的“异”是从水的色、深、清、急来表现,山的“奇”是通过以动写静。以声写静,写出群山的高、密、幽深、寂静的特征。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

B.写人叙事的,要注意叙事的顺序、叙事要素的交代、人物的描写、表情达意的重点句等。如《五柳先生传》,先说“传”作者用勾画点染之法描写了主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质性自然、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后说“赞”,采用与古人做比拟的手法,从侧面反映了五柳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厌弃态度。文章的构思及写人之法就值得品位。

C.议论的,要弄清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特别是论证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用排比句,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这种写法为今后写议论文,如何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品一种情操

海德格尔有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传承着古人的精髓。作者往往在记事、写景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我们要教会学生在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一定要结合重点句、当时的写作背景和生平来把握,才能准确地把握。例如在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操。如果我们只凭文章的内容来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了解他的生平:他年少有大志,生活虽贫苦,却刻苦读书,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从小就立下“不能够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也始终践行这一信念。天圣七年因上书请章南犬太后还政退位,因此被贬离京城,三年后才回来。景祐三年向宋仁宗进《百官图》痛斥宰相吕夷,又遭贬斥。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这厚重的一生,才能承载这一高尚的情操。

3、质一个问题 《论语》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事物要有一种怀疑精神,这样,做学问才能去伪存真,社会才会进步,充满活力。质疑时要有的放矢,广开言路,让学生能大胆地交流。

许多人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不会怀疑那个白首、醉熏熏的欧阳修与人们喝酒、游山玩水就是与民同乐。但李瑾在学习却说:“只顾吃喝玩乐,与当今的贪官有何区别?”这引起了我的思考。简单从欧阳修与民游游山、玩玩水、喝喝酒、摆摆宴得出的主题“与民同乐”,显然是与孟子“与民同乐”的本意是相悖的,是与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背道而行的,也是对作者的一种误解。后来,我与学生一道查找背景资料才知他为徐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与滁人游山玩水,是滁民因为“休养生息”而喜与欧阳修游的内心喜悦,毫无粉饰做作,更没有高高在上的赏赐与矫情,是发自百姓与欧阳修内心的自愿与自觉,体现的是官民之间社会之间的和谐与人性。这才是《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真正意义。所以,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赏析,品味、质疑,可以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探讨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等。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好途径。但教师不能包办,要放手给学生去感受、训练,能力才能不断的增强。

四、“联读”。所谓“联读”就是以新课为中心,联想到相关相似的作品,然后进行扩展性阅读。联读是本教学模式的结尾部分,但又是课外古诗文阅读的开端。它是联系新旧知识,沟通课内外的枢纽。

同时,这也是中招考试文言文考试的必考形式,对比阅读。例如2015年河南中考文言文是《曹刿论战》和节选自曾国藩的《挺经》的一段文字,相似点在对战争的论述。2014年河南中考文言文是 《出师表》 和(节选自《容斋随笔》)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的一段话,试题形式为分析比较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2013年河南中考文言文是《桃花源记》和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相似点在景物相似。我们可以看到联读是必要的。

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是先背读所学课文,再联读课内外积累的相关或相似的作品,最后倡导学生课外去联读新的古诗文作品。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节选的课文扩展到读整篇文章或整部作品;从课文扩展到读与课文内容类似或写法相近的其他文章;从课文扩展到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从课文所写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景物、某个细节、某种学法,甚至某句话、某个字,也都可以扩展到阅读相关的作品等。

通过联读,学生能由点到面,由课内到课外,由书面知识到实践活动进行延伸、拓展,这样巩固了课内,又指导了课外。

篇10: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活动听课总结

九月,我参加了临沂四小组织的同课异构《画家与牧童》。那一节节精彩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授课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精美的教学课件,令人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地思考,从中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收获:

一、别具一格的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次听课,三位老师的导入都各具特色。如:王秋霞和王晶老师都采用复习法导入,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为下一步自然介绍做好了铺垫。李俭老师则利用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挖掘教材,精心备课

听完这些老师的课后,我认识到他们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比如搜集大量的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阅读有关的知识、课堂问题预设,课后的拓展。对教材的把握有其独到之处能抓住题眼,一步一步地的深入文本。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体会德国人与众不同的种花风格。

三、注重学生朗读训练。教学中,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德国街头,去感受那花海的美丽。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朗读课文,想象德国美丽的街景。然后多媒体播放满是鲜花的德国街景。通过听觉、感觉、视觉的贯通,学生感受到了满街鲜花的美丽。在这样的体会中感受德国人这样养花的境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此时,教师又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找出分别写“我为人人”,以及“人人为我”句子。在理解了德国人养花的境界后。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想对德国人说些什么?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再要求学生读课题,根据学生的读把句号换成了感叹号,表达出了对德国人养花境界的赞扬。

四、培养学生的习惯,教给学生的方法。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几位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课堂上,很几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会穿插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方法,当他们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时能通过图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到位。王晶老师在识字环节注重了写字的写字的指导。这强化了学生的写字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写好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亲切的评价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到位,如有的老师用了“你真棒!”、“你会更努力的!”、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让我的学生也会感受到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六、崭新的教学理念 所有的授课老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听、说、读、写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篇11: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以《诗经关雎》为题,五位教师给听课教师带来崭新的视觉震撼。

刘媛老师的《关雎》从吟诵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君子和淑女的形象”,掌握了“兴”手法。文帅楠老师的《关雎》从视频“好逑汤”找错入手,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想到诗歌中一探究竟。逐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诗人的内心,探究诗人的情感。最后一曲演奏的古风《关雎》音色华美,颂唱颇具古典之风,余音绕梁。郑华杰老师的《关雎》立足学情,为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了很多巧妙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学习文言文树立了良好的规范。整节课师生互动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张美丽老师以反复朗读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问题引导,衔接自然,实现朗读教学目标。

毛超老师的《关雎》从预习入手,大容量检测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朗读读准字音,思考诗经的表现技法,体察诗人的情感,循循善诱、沟通交流,学生们慢慢由拘谨变得活泼。与老师热烈互动,妙句频出。毛超老师的古琴弹奏和上高亢古朴的《关雎》吟唱,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久久,教室内响起了长久的掌声,人们才从悠远的意境中回归。

交流讨论,评课议课,四位教师分别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并且反思上课的不足。毛超老师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力求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有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诵读、语言的感悟,有文化的内涵、文学的美感、文学的形象。追求语文课堂的浑然天成,力戒刻板、模式化。

篇12:语文教研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为了落实中心学校的同课异构安排,也为进一步推进我校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教法特点,研究熟悉语文课程的不同视角,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加大教学常规管理的力度和深度。我语文教研组依照中心学校的安排实施同课异构活动,在第十二周安排八年级两位语文教师同上《小石潭记》公开课。语文组教师积极参与公开课观课、议课活动,学习不同的构思和教法形式,取长补短,教研气氛甚浓。在议课时,大家毫不保留,畅所欲言,共同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快使,使同课异构活动真正落到实出,提高教研实效,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现将大家议课意见综合评议如下:

**老师:朗读教学很成功,能分层次朗读(听读,齐读,分小组读)。板书详尽,突出重点。但有关知识(作者、写作背景中的“永州八记”)介绍过于详细,教师包办太多,会导致学生懒惰习惯的养成。学生没有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老师不说不记。学习比较被动。由于时间关系,本课的教学内容偏少,这样安排,无疑会加重第二课时的负担。

**老师:课件制作情境创设较好,直观形象。结构紧凑,授课条理清晰,讲析详尽。作业布置能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有拓展。但一节课安排的内容过多。时间紧,导致对重点的内容点拨不透。如:讲到潭中气氛时,应点出“幽深冷寂、孤凄悲凉”,这与作者的不幸遭遇

密切相关。朗读教学要进一步加强。在第二堂课的讲解中,以上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纠正,是一堂优质课、有效课。

篇13:语文同课异构

五指山市一小

赖丽洪

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教师和谐、开明、优质的教学过程,在于学生能从中获取人生的未来,也是在智慧的课堂里使学生的生命有了灵性,才能迸发出他们创造性的火花,才能使之知识和能力的渴求得到满足,他是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在我校日趋完善的研训组织引领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已初步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有机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共同体。为了配合学校这次开展的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活动。现将我们科组教研活动过程中,科任教师的听、评课意见记实如下:

5月15日,容丽老师第一次试讲。课题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8》。科任老师们的听评课意见是:

1、容丽老师的课件制作比较好。

2、容老师能够熟练利用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3、学生读的比较少,读的形式单一。

4、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环节不紧密,显得内容凌乱。

5、课文的内容安排容量过多。

建议:教学内容要重新整合。要把“鸟”和“隹”两个象形部首字先教。本课是看图识字,要注意图像和文字的结合。要从以下三个环节:识、读、写。扎扎实实去指导学生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月23日,容丽老师第二次试讲。科组里的老师听课后大家点评如下:

1、老师熟悉教学大纲,重难点突出。

2、本堂课的教学,体

现出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的特点。扎扎实实的指导读、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识字写字,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足之处:时间分配不合理,显得前松后紧。

建议: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写字,选几位学生写的字用投影展示出来,并进行点评,还要用红笔把学生写错的地方改正过来,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把字写好。

5月27日,容丽和韩冰两位老师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上“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课。全校语文科任教师听课。老师们对容丽老师上的这节课点评是:老师熟悉低年级识字教学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老师在建立图像与文字的结合做得比较好。蓉老师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老师们都用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但是传统的东西看不见,若是用生字卡片把图像与词串有机的结合起来做游戏那就更好。

以上是我们科组老师的听评课记实。

篇14:同课异构总结

大场中心小学

三年级数学组

本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校本研修活动。“同课异构”是我们数学组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采取的一项新举措。这一活动的开展,给教师了一个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教师们通过讲课与听课、自己和他人的对比,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发现别人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同一节课用不同的结构或模式来上,对于同一个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各自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握对重、难点的处理。同时本学科的所有教师都来听课,课上完后,大家对这一节课进行评课,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改进的意见,找到上好这一节课的最佳模式。

我们三年级的所有数学老师承担了此次讲课任务,他们经历了选课题——钻研课标和教材——课前访谈(学生)——独立备课——试教——集体备课——上课——互动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展现风格迥异、各有特色的研讨课,呈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严谨与多样化。在评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很认真地对每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每位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从而发现每个教师的亮点,取长补短,在对比中大大地提高了大家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

上一篇:初中数学日记600字下一篇:快递话务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