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改革利弊

2024-06-09

个人所得税改革利弊(精选6篇)

篇1:个人所得税改革利弊

论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利弊

导言

现有文献综述

在查阅国研网等国内网站后,发现有相当部分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文章,其中张振杰的《论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从历史角度讲述了我们个人所得税一路的改革历程,对于笔者的了解以及写作有了基础性的帮助。冯宇的《国际个人所得税制的借鉴与比较》提供了与国际对比的材料,让笔者了解了各国个人所得税的情况,对于本文的撰写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的《立足整体个税制度建设》对于个人所得税的整体建设有了较为全面的评述以及一些建议。

一、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背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将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级距。这关乎所有人切身利益的修正案即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

在1994年之前,中国有三部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法规,分别是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的修订前的《个人所得税法》;适用于中国居民的《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以及适用于中国企业主《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这三部旧的个人所得税法规虽然对于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了可观的作用,但是它们不仅有许多矛盾之处,而且在执行方面也有问题。因此在1994年,三部旧的个人所得税收法合并为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然而近年来国民收入结构的急剧变化,无疑要求国家有关机构对个人所得税制度再做进一步的改革。

2、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办法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办法按照11个项目征税。在具体应用中,针对不同的来源,征收不同的个人所得税,这一方法,虽然简单、透明,但在欠缺公平性,对于调节收入作用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发挥作用,而个人所得税的功能,或者说目的,恰恰就是为了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而且分类税制会使得纳税人实际税负不公平,而这一问题也将会越来越严重。

3、我国的税率

目前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是累进式的,收入越多,税负越重。最高一级可达到45%。然而在现实中对个税贡献比重最大的,并非政策所针对的高收入阶层,反而是收入微薄的普通工薪阶层。高收入群体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来偷税漏税,然而普通工薪阶层却不行,而且对于高收入群体的纳税往往也只是象征性的。

二、国外的个人所得税情况

1、课税模式及其范围

综合税制在当前占主要地位,而大部分国家除了社会保障收入、赡养费等所得项目以外,其他类别所得几乎都要纳税。对于资本利得这一特殊所得项目,大多数国家征税,少数国家还规定了专门的资本利得税。

2、、税率选择

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累进税率。算术平均值在25%-35%之间,高收入国家略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略高。20%和15%的税率比较多见。各国基本都是按年所得来确定税率。而税率也分好几种:第一类是基本税率,主要针对工薪、劳务报酬等。第二类是对针对投资所得、资本利得等非勤劳所得。第三类是对非居民适用的预提税税率。大部分国家用指数化方法定期调整基本税率来避免通货膨胀的影响。

三、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应考虑的问题:

1、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权衡

公平与效率问题一直是税收的两个重大课题。如果一味的为了公平而扼杀了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经济发展受到挫折,这样的公平也没有积极的意义,也没有实质的作用。因为税收这种分配手段必要要有一个丰裕的社会产品作为基础。然而,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失去了公平,社会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而使社会生产缺少动力和活力,自然也就无效率可言。

2、对于高收入人群其他因素的考量

截至2010年3月31日申报期结束,全国共有2689150人到税务机关办理2009年度个税自行纳税申报,与上年同期相比,申报人数增加287573人,增长12%。纳税人人均申报年所得额34.78万元,人均申报应纳税额5.24万元。申报已缴税额1384亿元,比上年增加108亿元,增长9%。(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把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白领工薪阶层定为高收入群体,并不一定准确。一线城市的白领工作压力过大,再加上如此强的税收负担,其实际效用函数值或幸福感指数则会大大下降。另外,针对单人的税收也应考虑其家庭因素。一些家庭可能只靠一位劳动力,却也要因此交纳过高的税赋,对于整个家庭来说也是很困难的。

结论:中国公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税收管理手段不那么先进,这使得个人所得税税率高却不实用。另外,中国公民纳税意识淡薄也是一大问题。这些情况难以一时改变,然而我们先从制度开始改变。参考国际税法实施情况,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一些调整:

1、中国可以在纳税主体、征税项目、税率的确定方面加以修改。尤其应当考虑把工薪所得适用的税率稍稍下降,以避免由于税负过重而造成人才和资金的外流。同时在不大幅影响效率的前提下,通过其它途径来补充实现公平也是可取的。另外,也应当调高起征点,随着物价的上涨,这话一点是无疑需要的。对于纳税主体,应以家庭为主体征收单位、包括被赡养人口扣除额以及其他可扣除额的个人所得税制。这样整体来看税收就会相对公平,毕竟一人的薪水最后的作用是对于整个家庭的。

2、参考文献:1.冯宇.国际个人所得税制的借鉴与比较,经济视角(2011)

2.夏业良.立足整体个税制度建设.上海证券报(2011)3.张振杰.论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法制与经济》(2010)4.陈超 陈庆海 新形势下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5.陈锷.论个人所得税的公平原则《经济师》(2009)集美大学财经学院

6.秦蕾.西方税收公平思想的演进及对建立和谐税收的启示.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3)

7.徐梅春.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思考.池州师专学报,2007(1)

篇2:个人所得税改革利弊

2007年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半年来平均每分钟就新增近100个网民,半年的增长接近去年全年的增长量,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了12.3%;宽带网民数达1.22亿,手机网民数较去年翻了2.6倍,已有4430万人。随着中国网民的基数不断在扩大,部分资深网民志立于建立个人网站,并以赢利为主流方向。

个人站长曾经在整个互联网领域一直是被忽视的群体,直到HAO123被“百度”收购之后,人们才意识到个人网站的也能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也许是由于这次事件的刺激,个人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但是网络上有一种悲观的看法:说个人网站的路越走越难,这种看法我实在不能苟同,建立个人站点的确实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做什么事情会没有困难呢?

悲观看法之一:个人建站无免费空间,技术力量薄弱。在之前很多门户网站都为网民提供免费空间,之后免费空间都陆续关闭了,我们可以想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量的为网民提供免费空间,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负担。而现在的虚拟主机价格普遍不高,不仅可以提供静态页面,还可以提供数据库和中文WEB控制面板,志立于建站的站长们买个虚拟主机根本不是问题。对于那些作做梦都能吃免费午餐的铁公鸡,我劝你们还是不要建站了。至于技术力量薄弱,不是不可以克服的,我门可以加强学习,20岁正是学习的好机会,PHP 也才流行短短的几年,努力还能跟的上,而且正是学习的时候,不要再浮躁,没有技术的未来混口饭吃都困难。有些站长可能会说没时间也没机会去系统的学习技术,鲁迅有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站长可以多看些技术资料,多去论坛多请教一下网友,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

现在很多CMS技术和论坛都免费提供给站长们,这可以使站长不需要懂很复杂的XHTML代码即可建立自己的网站。

悲观看法之二:个人网站随时会变成网络死角,网站推广更加困难。但是不是说个人网站就一定会变成网络死角?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搜索引擎是个人站点的流量主要来源,自古华山一条路,看你怎么走?大家总听说过SEO这个词吧,我相信每个站长都会用这个方法来扩大流量。扩大流量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内容为王”,网站要有吸引人原创作品,你把自己的站点推荐给朋友,朋友又推荐他的朋友,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你的站点就威名远洋了。

悲观看法之三:流量和广告费的转化问题。在这里我不得不提起传说中的“静水”,听说他通过做垃圾站获得百万美元的财富并且还移民加拿大,静水确实存在过人之处。你作弊的手段高明,垃圾站能骗广告商一时但是骗不了一世,终究成不了大事。孙子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发展,广告市场也在成熟,随便做个垃圾站也能赚钱的时代即将过去。 北京10月3日电 国内外最新预测表明,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速度将超过11%,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可望连续第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之一。GOOGLE广告还可以继续去做,国外的广告公司有很多已经进军中国,还有很多打算进军中国,例如SHARE RESULTS和VC。只要是正规站点,一定会有不菲的收益。站长要怀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信念。

悲观看法之四:我的站点,又被人挂马了!吃饭可能被咽死,走路可能被车撞到,难到你就不吃饭不走路了?无论各种不同的攻击手法如何变换, 都以利益为主要目的,黑色犯罪产业链已经形成,网络世界中的虚拟货币、虚拟财产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兑换。“广撒网” 的方式也逐渐被 所青睐,他们利用垃圾邮件、钓鱼技术,通过僵尸网络获得更多的财富。 在攻陷一个网站后,往往上传网页木马或在网站代码中插入恶意代码,使得更多的无辜的机器成为僵尸网络的一员。针对不同的行业,采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各大网站的站长也因被种上无数木马,背上无数骂名,无意中成了 木马的传播帮凶。做任何事情总是有风险的,网站要做好数据备份,防备生死攸关时刻可以重头再来。

篇3:个人所得税改革利弊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

1. 分类所得税制模式存在的缺陷

我国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项目, 分别扣除费用, 采用不同税率计税。这种所得税制广泛采用源泉课征法, 计征简便, 节省征收费用, 而且可按所得性质的不同采取差别税率, 有利于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地反映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 造成应税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不缴或少缴税, 而应税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缴税的现象。同时, 在分类所得税模式下我国对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正列举法”和“概括法”, 列举规定了10个应税项目, 概括规定了“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收的其他所得”作为补充。由于概括法规定的模糊性, 实践中无法对正列举法所确定的税基范围起到补充作用, 使所得税的课税范围更加狭窄, 纳税人还可以通过改变收入分配方式, 避开税法中所规定的10种征税项目, 达到减少应纳税额, 逃避税收的目的, 进一步使税基受到侵蚀。据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个人所得税65%来自工薪阶层。

其次, 这种模式理解上较为复杂, 如果一个纳税人要基本掌握如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方法, 不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理解能力是无法做到的, 更别说要耗费纳税人很长的学习时间。这无疑为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设置了屏障。

2. 费用扣除标准存在的问题

费用扣除范围过窄、扣除标准规定过于简单、扣除额度过低且缺乏应有的弹性, 不能很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这是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显著问题。

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额一直采取“一刀切”的方法, 其标准规定过于简单, 没有认真考虑不同纳税人的赡养人口、子女抚养及教育、医疗费用、住房购置费用负担等因素。

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额标准, 从最初的800元经过3次调整到今天的2000元, 自1980年开征近30年来仅仅调增2.5倍而已。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月工资收入从几十元上升至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多渠道收入的人也越来越多, 物价水平也随之上升, 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均呈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增长。由此可以看出, 人们的个人税收负担是在增加的。再加上无法预见的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的增长形成的通货膨胀, 对于普通收入的工薪阶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3. 税率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在税率上采用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按所得的种类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从实践的过程来看, 个人所得税税率在设计上不够科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收入来源渠道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税率, 从而造成各项所得之间税负不一, 这根本上与我国实行分类所得税制模式有关。加之我国征管手段滞后的现状, 实则为收入来源较多的个人提供了通过合法、合理纳税筹划少缴个人所得税的空间, 而对于大部分只有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而言只能由单位按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扣缴个人所得税, 这显然有违公平税负、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目的。

二是我国累进税率档次过多、边际税率较高, 特别是对工资薪金适用的累进税率级距过多, 最高边际税率达45%, 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 而事实上是有些过高的边际税率与实际生活中的收入结构不配比, 几乎用不到。另外, 边际税率不能真实反映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 在排除加成征收的情况下, 边际税率一般都大于纳税人的实际税率。此外, 从发达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历程来看, 边际税率过高, 会对经济造成不良影响。过高边际税率会使纳税人对高税负产生逆反心理, 影响人们工作和投资的积极性, 并可能刺激纳税人偷逃个人所得税的动机, 一部分高收入者心理上难以接受过高的边际税率, 从而借助其收入来源的复杂性, 通过降低边际税率的档次或隐瞒所得, 大量偷逃税款。相比而言, 工薪阶层收入较低、来源简单, 无法利用税收漏洞避税。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过高的边际税率形同虚设, 起不到调节高收入者的作用, 反而因高收入者不承担税负而引起新的不公平。

4. 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 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个人会越来越多, 如何使个人所得税征管行之有效, 是个人所得税立法目的得以实现的保证。从近些年的实践过程来看, 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征收手段落后, 现有的计算机征收仅仅发挥了统计等简单功能, 还没有一个现代化的综合信息网络和一套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化征管程序, 导致税务部门征收效率低下。就个人到税务部门办理税收申报的亲身经历, 假如不考虑在办税大厅排队等候的时间, 办完一份申报最快需要2—5分钟时间, 如果要完税, 还需要将税款预先缴存到税务部门指定的专户上后方可办理。

二是与个人所得税征管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备, 使税源隐蔽难于控管。由于个人收入来源日趋多元, 在各项收入中除工资收入可监控外, 其他收入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使得偷、漏税行为更为容易, 税务征稽部门的核查也难以进行。

三是纳税人权利义务不对等, 难于形成“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我国个人所得税一直以来实行由单位“代扣代缴”的征收办法, 而税务部门并未建立个人税务档案, 也不向个人开具完税证明, 只有在个人申请时, 由单位出具证明后方才向个人开具完税证明, 这在相当程度上给纳税人形成一种被动纳税的潜意识。另外, “代扣代缴”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纳税人的申报负担, 但它同时也切断了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直接联系, 这种“知情权”的缺失, 长期以来形成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 “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难于深入人心。

四是宣传力度不够, 对偷、漏税行为处罚力度不够。由于一直以来实行“代扣代缴”为主的征收方式, 许多纳税人对个人所得税并不了解, 主观思想上认为个人所得税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事, 与己无关, 这与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的宣传不够息息相关, 归根结底还是税务部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权本位思想在作怪。另一方面,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本身存在的缺陷, 使得偷、逃税款比较容易且难发现, 即使发现, 税务部门对偷、逃税款处罚弹性较大, 对偷、逃税款的行为并未形成威慑力, 其结果导致公众对个人所得税的权威性、公平性产生怀疑。

二、从实现个人理财的角度探讨如何筹划个人所得税

所谓个人理财, 就是实现个人收支效用的最大化, 从而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经济活动, 而实现个人理财的目标无外乎两个渠道:一是增加收入;二是减少支出。现在个人收支多元化的特征日趋明显, 个人所得税作为个人的一项法定支出不可不缴, 这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但能不能通过合理筹划而减少这一支出呢?笔者认为这也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权利。当然, 对于合理筹划个人所得税, 笔者的理解是: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通过分析、计算、比较等方法减少个人所得税的支出。

自参加工作以来, 笔者一直在国有企业中从事财务、审计工作,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 对于如何合理筹划个人所得税, 笔者总结了以下两点:

一是认真学习《个人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 深刻领会相关法律法规, 熟练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比如, 对那些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收入项目, 可以通过平衡收入期间来实现适用税率的最小化;对收入来源较多的个人, 可以通过改变收入方式来实现适用税率的最小化。再比如, 目前对年内一次性工资、薪金收入在适用税率的临界点存在的“税前高、税后低”现象, 也不失为企业、个人合理筹划个人所得税的一种策略。

二是按照成本效益原则, 聘请相关专业人员量身订做纳税筹划方案。就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来说, 还是比较难理解的, 而纳税筹划复杂而专业, 一般人很难明了其中的技术环节, 因此, 聘请税务专业人员就成为必要。我国的纳税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很少有人聘请专业人士为自已进行纳税筹划。而在美、英等发达国家, 不低于90%的纳税人都是聘请税务专业人士为自已量身订做纳税筹划方案的。当然聘请专业人员是要付费的, 这就必须考虑一个“成本效益”原则。

三、结束语

作为一个法治国家, 任何一项法律法规的出台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 其制定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 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回顾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从无到有、再到多次修正的历程, 笔者相信, 从分类所得税制逐步向综合所得税制征管模式转变, 实行自主申报与综合申报相结合, 逐步实现全民自行申报, 是个人所得税走向成熟的标志, 也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法改革的方向。同时, 依法依规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合法合理筹划纳税也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

篇4:人民币汇率改革利弊分析

关键词:汇率改革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外汇储备贸易顺差

一、人民币汇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要内容

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二)本文人民币汇制改革的背景

首先,增幅巨大的外汇储备。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9000亿美元,成为世界头号外汇储备大国。这种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带来了两个非常不利的后果:一方面是我国面临着大量资金闲置和损失,另一方面是储备资产可能面临着严重缩水。

其次,巨额的贸易顺差。2007年5月份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130亿美元,1-5月份累计贸易顺差达到467.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1%。这样的巨额贸易顺差影响了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顺畅。

第三,国际社会的压力

虽然官方当局表示汇率制度不屈从国际社会的压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以日本为发端,以美国为主力,以欧盟为后盾的方阵,通过各种手段大造人民币升值舆论。

因此,从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情况、外贸的顺差、国际社会的压力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中国政府有必要改革汇率制度。

二、本次人民币汇率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缓解贸易争端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

此次的人民币汇率上升总体上会抑制出口和促进进口,缓解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国家信息中心以1994年4季度至2006年1季度的数据为基础,利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进出口函数进行定量分析显示:我国出口价格弹性约为-l,即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个百分点,贸易出口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进口价格弹性约为0.4,即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个百分点,贸易进口增长率提高0.4个百分点。由于出口弹性和进口弹性绝对值之和为1.4,大于1,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因此,人民币升值能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改善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二)有利于降低企业进口成本

中国是全球第三大进口国,在升值条件下,可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购买力,大大降低中国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升值对原材料或设备依赖外国采购为主,或有大额外债的行业是利好,如航空、造纸、电力等。以航空业为例,人民币升值将使飞机、航空燃油等进口物品的采购成本大幅下降,同时以美元计价的大量外债将明显减少。我国民航业美元负债估计在60亿美元左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5%会带来汇兑收益3亿美元,10%为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25亿及50亿左右。以南航为例,人民币兑美元升值1%将给每股收益增加0.03元。此外,进口美国飞机、航材、燃油等均会因美元升值而减少人民币支出,降低运营成本。

(三)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通过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扶植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从长远发展来说,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应用更高端技术,走低消耗、高效益之路,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使中国摆脱仅仅是初级制成品的“世界工厂”形象。

三、本次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消极影响

(一)抑制出口

一般来讲,一国货币对外升值,该国出口商出口同样价值的产品,所得外汇兑换的本币就会减少,这必然导致出口商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目前,出口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40%,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汇率改革对出口的不利影响自然是令人担忧的首要问题。以纺织服装行业说明汇率改革对出口的影响。2005年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150亿美元,是国内创汇第一大行业。纺织行业出口产品大都以美元结算,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产品的人民币收入将随之降低。由于国内纺织服装业集中度非常低,竞争激烈,公司一般较难将人民币升值的负面作用向客户转移。如果今年汇率调整5个百分点,企业至少要自己吸收3-4个百分点,使出口毛利率相应降低3-4个百分点。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以出口型为主的行业的负面影响较大。

(二)吸收外资受到制约

我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人民币升值后将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减少,利用外资将面临严峻挑战,政府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加大。因为人民币升值将会使外商投入的资金缩水,如果没有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外商将不会投资。下表列示出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情况表。从利用外商投资的先行指标——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情况看,2005年下半年中,各月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比上年同期均有所下降。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仍然存在,外商的顾虑尚未消除,外商投资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三)增大就业压力,恶化当前就业形势

目前本国出口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吸引国内劳动力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人民币升值必将抑制或打击出口,这最终会影响就业问题。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式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将使就业形式雪上加霜。

根据1984-2004年我国人民币汇率和就业情况统计的资料,以就业人数y为因变量,以人民币汇率x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对汇率变动与就业的关系进行分析如下:

y=a+bx+u。经计算得出人民币汇率x与就业人数y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20.37+11.61x

回归结果表明,汇率升值1个单位时,就业人数将减少11.61个单位,所以从总体上说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改善就业状况。

四、结论

篇5:个人独资企业的利弊分析

个人独资企业简称独资企业,是指依照《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全部资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或者家庭)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个人独资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

一人公司,也称独资公司,是指由一名股东(自然人或法人)持有公司的全部出资或所有股份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质意义的一人公司在世界各国已普遍存在。一人公司可以从形式意义上确定,也可以从实质意义上确定,那种形式上看公司的股东为复数,但实质上只有一人为公司“真正的股东”的公司也是一人公司,因为其余股东仅为满足法律上对公司股东最低人数的要求而持有一定股份的挂名股东。一人公司由于股东享受有限责任待遇,这就给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合伙企业纷纷转向一人公司提供了契机,但有时也会使一人公司成为债务人借以规避债务的合法形式。现从法律角度对个人独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转为一人有限公司利弊分析。

个体工商户是指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主要以个人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归个体劳动者自己支配的一种经济形式。个体工商户有个人经营、家庭经营与个人合伙经营三种组织形式。由于个体工商户对债务负无限责任,所以个体工商户不具备法人资格。

一人公司是指公司的全部股份或出资全部归属于一个股东的公司。在一人公司的情况下,如果股东能证明自己的财产独立于公司财产,是可以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但个体户仍然要对其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1、设立一人有限公司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1)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十万元;(2)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不允许分期缴纳。

(3)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第59条)

(4)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者法人独资,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第60条)。

(5)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独资,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第61条)。(6)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应完善财务制度,每年要进行一次审计,并应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否则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第64条)

设立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还是按照新公司法成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当事人的一种选择,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企业形式。但其主要区别是个体工商户与个人独资企业要的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且设立时要求相对简易。一人有限公司在符合公司法要求的情况下承担有限责任,且设立及其他要求相对严格。主要是注册资本为10万元以上且一次缴足,有债权债务纠纷时应能证明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相独立,且每年都有审计成本。

2、一人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的弊端分析

顾名思义,在一人公司中,一人股东可以混同公司财产和股东财产,将公司财产挪作私用,给自己支付巨额报酬,同公司进行自我交易,乃至以公司名义为自己担保或借贷,甚至危害经济秩序,比如通过欺诈手段逃避法定义务、契约义务或侵权责任等。

据学者朱慈蕴的分析,一人公司的弊害实则是对法人制度中原本确立的利益平衡体系的一种破坏,最严重的莫过于对有限责任制度的合理性构成了威胁,并严重地背离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目标。因此,世界各国早期的公司立法大都对形式意义的一人公司作了禁止性规定,甚至强调公司设立后于运营中,因各种原因导致公司股东仅剩一人时,公司应立即解散,以严格恪守公司设立的条件。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正视一人公司,它的存在有着广泛的社会根基。在比较法的角度看,德国在1892年通过立法创设了有限责任公司,解决了中、小企业不能适用有限责任原则的难题。但是,自然发生一个问题,即一人投资是否可以享受有限责任的恩惠?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任何类型的投资者都希望在经济活动中受到有限责任的保护,个人企业主也不例外。一人公司可使唯一投资者最大限度利用有限责任原则规避经营风险,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当公司法不承认一人公司的合法性时,单一投资者就可能通过挂名方式举办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规避法律。可见,对有限责任的偏好是产生一人公司的内在原因。而这也可以看出,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是一人公司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也可以理解为一人公司的优势所在。

反观中国,可以发现,一人公司在我国广泛存在已经是我国目前的基本现状。由于我国公司法并未将低于公司股东法定人数作为公司解散之一,因此,一旦公司资本根据可自由转让的特点,以及通过赠与、继承而形成一人状态时,一人公司不可避免。但是,从实务考虑,我国一人公司的立法现状对一人公司的实践十分不利。根据学者朱慈蕴的分析,一人公司的不利之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其一,国有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享有特权,充分享受一人公司的好处,其他投资者被歧视,禁止设立一人公司,不符合公平竞争的精神。

其二,由于公司法没有明确承认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自然在公司法中就找不到一人公司应如何完善的规定。既有碍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又不利于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

其三,在我国进入WTO之时,不承认一人公司的合法性,影响我国大规模企业集团丧失最佳投资方式的选择和跨国公司的建立。

其四,投资者采用挂名方式组建实质意义的一人公司,极易滋生不必要的纠纷。此外,我国公司法只规定设立公司的最低法定人数而又未将低于法定人数的状况作为公司解散的法定理由,也使公司法无法避免难首尾一致之嫌。

在公司法学者的观点,我国公司法应当顺应世界立法潮流,明确地赋予一人公司之合法性予以承认,而暂不允许一人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同时,通过完善公司法的一些规定,严格限制一人有限公司的股东滥用有限责任。还可以引入“揭开公司面纱”的司法措施,确立起一道防止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被一人股东滥用之墙。在民营企业设立之初,对此一人公司的利弊应该有一个基本了解。

合伙企业的利弊分析

合伙经营也是许多小型企业的常见模式,尤其是相对复杂的创业构想。实际上,很多生意上了规模之后,通常都会进行合伙经营。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合伙现象是很常见的。如今的市场基本上进入买方市场,各种经营类别都已经有太多的企业在参与,因此市场竞争格外激烈。在这种市场大背景下,合伙创业或者强强联合,就有了更多的吸引力。

1、合伙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经久不衰和广受欢迎的企业模式,是因为合伙形式具有许多优点:(1)合伙组织形式简单,集资迅速灵活,创办手续简便且费用很低。(2)合伙内部关系紧密,成员较稳定,内部凝聚力较强。

(3)合伙人负无限责任,虽增大了个人风险,但也有利于刺激合伙成员的责任心和巩固合伙组织的信用。(4)合伙不是纳税主体,也较少受政府干预和法规限制。实践证明,合伙是创业的最好形式。美国的波音公司就是由合伙发展而来。

在现代,合伙不仅是个人集资创办企业的形式,而且是企业之间经营联合的形式。比如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温州,目前有民营有限责任公司2万多家,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但从数量上讲,民营中小企业主要是以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温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大部分实质上是合伙制企业)为主。

2、合伙经营的优势非常明显,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资金的压力较小。所谓合伙,就是一方的力量不强,因此合作创业,这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创业期间千头万绪,两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共同创业,则可以分工合作,可以促进创建的进程,并顺利展开经济活动。第三,合伙人各有特长和自有资源,因此可以取长补短,并各自负责特定的工作,可以实施较为复杂的创业构想与计划,规模也可以比单枪匹马大很多,而发展速度上,也远远优于单打独斗的企业。

第四,合伙企业有较大实力,可以进入起点相对较高的行业,也因此可以承担较大的市场压力与风险。

3、当然,合伙经营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

首先,由于是几个人共同创业,产权区分上,如果没有精确的划分,会有很大的隐患,在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会对原始分配比例提出疑问,而又很难达成一致。

其次,付出与收益之间,并不是精确对应。比如几个人共同创业,每个人的能力、对企业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差异,分工合作往往会加大差异,出现苦乐不均的现象。同时,利润的分配往往是按照投资比例进行分配,合伙人之间往往会有一定的想法,并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利润被合伙人分配,往往十分有限,降低了创业经济利益的吸引力。

第四,合伙人在管理方面、企业发展、利润分配等方面往往产生一定的矛盾,这是必然的现象,关键在于如何各司其职,分工合理。

第五,在创建期与营运初期,本身企业就处于投入和亏损阶段,但同时合伙人又必须支取一定的个人费用,加大了资金的紧张程度。

第六,合伙对于人身的依赖非常高,假如特定合伙人的中途退出,对创建的事业是一种巨大的风险。

4、合伙协议及法律风险防范

在民营企业之间,由于产权机制、管理机制的自主性,两个企业的合作,往往具有高效性,但也不可避免的失之于盲目与草率。而类似于这种合作往往形成在口头上,即使形成书面合同,也是三言而语,没有面面俱到。不理性、不规范的操作方式为合作双方日后纠纷埋下隐患。

而具体到合伙实际,“一年合伙,两年红火,三年散伙”这种无奈情形,甚至成为了合作企业难以走出的怪圈,这一合作企业难以走出的怪圈,极大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在合作之初合作人间不能重情轻法,初期就应当规范公司的各项制度,这样既能使大家不伤感情,避免纠纷发生,也能使公司顺利地发展壮大。此阶段可以聘请律师代为拟定、审核公司的各项制度及相关协议,再由合伙人就具体条款提出修改建议。(1)确定合伙之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合作前,理清自身的账目。理清自身账目,为的是在将来合作中,清析自己的投入,在发生争议时能明确自己的权益。这点为很多人所忽略,糊里糊涂地投入,到合作终结清算时,便相互扯皮。第二,认真审查对方的资本实力。审查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同时也是检验对方的诚信。在合作中,对方如果实力不足而以实力雄厚的面目出现,不但增加将来生意上的风险,也容易发生争执。第三,拟定合作协议。许多人合伙创业到最后总不免落得对簿公堂的原因,经常是以前合条件未谈妥写明。合伙协议写得愈清楚明白,对合伙人彼此的保护程度也就愈高。如有专业律师能协助合作协议的拟定,则更为合适,对于法律风险的防范也就能更为深入与全面。(2)签订合伙协议应当注意的问题有:

第一,个人合伙可以起字号,依法经核准登记,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合伙人应当对出资数额、盈余分配、债务承担、入伙、退伙、合伙终止等事项,订立书面协议。合伙人的权利有:①合伙事务的经营权、决定权和监督权,合伙的经营活动由合伙人共同决定,无论出资多少,每个人都有表决权;②合伙人享有合伙利益的分配权;③合伙人分配合伙利益应以出资额比例或者合同的约定进行,合伙经营积累的财产,归合伙人共有;④合伙人有退伙的权利。合伙人的义务有:①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维护合伙财产的统一;②分担合伙的经营损失和债务;③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个人合伙的经营活动,由合伙人共同决定,合伙人有执行或监督的权利。合伙人可以推举负责人。合伙负责人和其他人员的经营活动,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民事责任。合伙的债务,由合伙人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偿还合伙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数额的合伙人,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3)合伙协议的主要内容

第一,利润分配与双方的权利义务。说明分离利润和分担损失方式,具体事务的分担,经营过程中的合理支出比如每个合伙人每月的经营成本的计算。

第二,投票权和决策权。一般而言,合伙人有同等投票权,这在涉及企业重大事务时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第三,合理的分享利润权。比如说明在合伙者即使生病或休假也有权分享利润,但须作出一定的时间限制。这通常是会引发争议的重大问题,需要在合伙协议中列明。

第四,撤资的条件和处理方法。比如当合伙人离开公司,或合作公司解体时,每个合伙人资本份额如何估价,如何处理等等问题。

第五,订立合理的财务制度。最为重要的是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会计准则达成协议或让可靠的会计人员从事这一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对于不参加实际业务的合伙人,更要坚持这一点,从而能从专业角度把握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

(4)合伙人法律风险防范的三点意识

第一,合伙人之间签署《合伙协议》一定要遵循自愿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自愿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的从事民事行为和订立合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合伙双方订立合伙协议并不例外。这就要求合作者开展合伙时,彼此尊重对方的个人意愿,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应本着诚实信用原则,如实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告知给对方,而不能采取隐瞒欺骗的手法,更不能在对方不知道本事务所和自己个人的有关情况时,在《合伙协议》中限制对方的权利、加大对方的义务,否则,一旦引起法律诉讼,人民法院将会以“不是出自本人真实意愿”和“显失公平”为由,宣告该双方签署的《合伙协议》无效。

第二,合伙人一定要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不履行出资义务的合伙人在法律上是不能认定其合伙人身份的。同样,假如该合伙企业的所有合伙人都不履行出资义务的话,则该合伙企业的法律主体资格也是不被承认,因而不受法律保护。因此,为了防止此类风险的发生,合伙人应该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

第三,“挂名合伙人”也要注意防范自己的法律风险。在实际案例中可以常见“挂名合伙人”现象,所谓“挂名合伙人”,是其不出资、不参与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管理,只是该企业形式上的合伙人,并不是真正合伙人或法定合伙人。鉴于此种地位,就有两方面的法律风险存在,一是当法定合伙人与“挂名合伙人”之间产生经济利益纠纷时,“挂名合伙人”的地位由于得不到法律上的认可,因而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自己的权益也不能得到法律上的保护。另一方面,“挂名合伙人”还会面临利害关系人请求其与真正合伙人一并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诉讼风险,人民法院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往往会判决挂名合伙人与真正合伙人一样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总之,合伙形式是我国民营企业制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于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迅疾,而相关法律制度上尚有不少空白,民营企业在实践中应该不断摸索,在理论上也可以不断吸纳合理的合伙方式,从而灵活开展合伙事宜。比如有限合伙这一制度,在法律角度看,它在许多发达国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其民商法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然而,对此,我国此方面的立法至今还很落后,这是我国企业制度中的一个缺憾。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营经济多样化、规范化发展。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应适时进行有限合伙立法,引进有限合伙企业制度。而在市场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在实践中摸索探寻一条合理高效的合伙之道,将更有效率。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010-01-11

所谓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在英美称为封闭公司或私人公司,它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成立,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并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的经营承担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它的全部资产对共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必须具备法定人数、发起人、资本、章程等条件。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司。在英美称为公开公司或公众公司,是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股东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业务执行机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聘任经理,经理在董事会领导下,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另外还有监事会负责监督公司的经营活动。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两者的共同点

公司制的基本共性在于它们都是以许多股东共同投资入股形成公司法人制度为基本特征的。由于股份公司是典型的合资公司,重在资本的稳定,以维持对外信用,实现股东的利益,因此,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点表现在:

(1)实行了资本三原则。一是“资本确定原则”。在公司设立时,必须在公司章程中确定公司固定的资本总额,并全部认足,即使增加资本额,也必须全部加以认购。二是“资本维持原则”。公司在其存续期间,必须维持与其资本额相当的财产,以防止资本的实质性减少,确保债权人的利益,同时,也防止股东对盈利分配的过高要求,使公司确保正常的业务运行。三是“资本不变原则”。公司的资本一经确定,非按严格的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改变,否则,就会使股东和债权人利益受到损害。作为股东拥有转让股权的权利和自由,但不得抽回股本,公司实行增资或减资,必须严格按法定条件和程序进行。

(2)实行了“两个所有权分离”原则。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和股东投资的财产权的分离,第一,依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在公司登记注册后,股东不得抽回投资,不再直接控制和支配这部分财产”;第二,“两权分离”不是两者的互相否定。因为股东的财产一旦投入公司,即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并且股东该财产的所有权即转化成为公司中的股权。但是股东不会因此丧失自己投资的财产权,其仍依法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权、收益权、分权和重大事项决策表决权以及管理者的选择权,同时可以依法自由转让股权,在公司终止时,依法享有行使分配剩余财产的终极所有权。

(3)实行了“有限责任”原则。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份有限公司则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篇6:改革开放的历程和利弊

改革开放的历程和利弊

摘要 改革开放(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也是一把双刃剑,就像打开一扇窗户,能看见外面世界的美丽,同时也有苍蝇蚊子会飞进来。所以就此对改革开放历程以及其利弊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关键字 计划经济 腐败问题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建国以后,国内一直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

1、对国内经济的控制达到惊人的程度,政府企业职责不分,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2、生产商品的数量都在计划之中,购买商品还需要相应的商品票(如购买粮食就需要有相应的粮票),造成消费者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

3、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一切劳动成就都会被均分,这导致生产者没有兴趣扩大生产,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只知道依靠“大锅饭”过生活,丧失了发展经济的动力。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刑事司法系 监狱学0941 黄家瑜 0920310135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二、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和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刑事司法系 监狱学0941 黄家瑜 0920310135 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 一个新局面。(有资料记载正式开放:1991)

1992年1月至2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上海各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即“南巡讲话”。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中国改变了过去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

三、改革开放的好处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

这些数据表明改革开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巨龙腾飞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二位。已经赶上日本。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一个尚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与世隔绝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有着活跃市场的强大经济体,并减少了当时世界近1/5的贫困人口。中国也在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上飞速前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一个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从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人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后,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刑事司法系 监狱学0941 黄家瑜 0920310135 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富裕的物质生活,中国人民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甚至达到了小康是水平,开始发展精神文化。

四、改革开放的弊端

2008年12月18日,胡书记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讲话中说:“我们及时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研究解决。”说明改革开放还是存在着很多弊端,或者说是开放了,很多问题就被引进到国内了。

比较严重的问题便是腐败现象。腐败现象对于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一个相当严重问题。

吏治和行政腐败是其中比较严重的,在此就这两类做一个简单分析。

1、吏治腐败:吏治主要是指国家各级行政官员与公务员的选拔、任免、使用、监督和罢免体制,以及各级官员与公务员的廉洁和勤政程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吏治和行政也在一定程度上染上了腐败病症。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和治理,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吏治腐败中的另一个问题是官员及国家其他公务员贪污、受贿、参与走私等。从1998年检察院系统立案和结案分析情况看,贪污贿赂、挪用公款50万元以上的1773件,其中涉及地厅级干部103人,省部级干部3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犯罪案1590件;走私、骗汇、金融诈骗和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犯罪案7193件,11867人。近几年干部经济案件情况见下表。

贪污受贿使腐败分子暴富,但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中的形象。特别是走私等活动,加剧了这两年的国内供给过剩,致使许多企业开工不足、发生亏损,职工下岗情况严重也与之有关。党政办事机构低效率、各种摊派收费是诱发行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没有这种润滑剂,在机构林立、重复审批、层层过关、各部门要收费罚款的体制下,许多投资、市场机会将会丧失,投资者和企业的实际税费要大得多,企业就无法生存。这些腐败状况或许将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民主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得到控制。

2、行政腐败:行政办事和行政执法不公正和从中谋取私利以及司法执法腐败,是近几年社会各阶层反映较强烈的问题。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反映强烈的主要有:执法违法、违法办案有的违反法定程序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

刑事司法系 监狱学0941 黄家瑜 0920310135 措施,甚至刑讯逼供,有的违法传唤、拘押证人;以权谋私、以案谋钱有的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有的越权办案;插手经济纠纷有的乱拉赞助,占用发案单位交通、通讯工具,甚至截留、挪用扣押款物;作风粗暴、态度蛮横有的耍特权、逞威风,到发案单位吃拿卡要。1998年,立案侦查的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索贿和徇私舞弊案5811件,涉案7067人,国家机关人员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犯罪案1468件。更有甚者,个别司法人员,与当地恶势力勾结一起,给司法公正造成更大的危害。

一些腐败影响经济生活的效率,但是对社会稳定影响较弱,但有一些腐败,特别是行政、司法腐败,容易引发局部和全社会性的不稳定。比如行政办事和执法与司法执法过程中的巧立名目、索要利益、执法不公等等,极容易引发受害人的反社会倾向和行为。而且,这种行政办事和执法与司法执法腐败,容易引起周围人群对有关人员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对腐败人员的憎恨。

五、总结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上一篇:长恨歌实用教学设计下一篇:2023湘雅医学院麻醉专业考研复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