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心脏听诊

2024-06-18

经验交流:心脏听诊(共7篇)

篇1:经验交流:心脏听诊

实践技能考试时,心脏听诊在心脏检查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可获得重要的诊断资料。

心脏昕诊重点应注意心率、心律、心音、杂音和额外心音等,通过对其特征的分析,判断心脏的病理生理状况。心脏听诊时,环境应保持安静,检查者思想要高度集中。被检查者取仰卧位,也可采取坐位,必要时可改变体位,如左侧卧位听取心尖部的杂音等。

1.心脏瓣膜听诊区:心脏各瓣膜关闭和开放时所产生的声音,沿血流方向传导到前胸壁的一定部位,在该处听诊时最清楚,称为该瓣膜的昕诊区。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与相应瓣膜口在胸壁上的投影的位置见图1—15。二尖瓣区:在心尖搏动最强点,即心尖区,大多数人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区: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三尖瓣区:在胸骨下端左缘。

2.听诊顺序:心脏各瓣膜的听诊顺序通常按心脏各瓣膜病变好发部位的顺序进行,即: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无论何种顺序均应以不遗漏听诊区为准。

3.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和心包摩擦音。心率:为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心率为60~100次/分。成人心率超过100次/分或婴幼儿超过15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健康人体力劳动、运动、兴奋或情绪激动时以及进餐后;病理情况下,常见于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休克、心肌炎、心功能不全和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后。成人心率低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健康人和经常从事锻炼的运动员;病理情况可见于颅内高压、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及使用强心苷、奎尼丁或普萘洛尔等药物过量。心律:为心脏搏动的节律。

正常人体心律基本是规则的,由于某些生理和病理因素的影响,心律可发生变化,出现各种心律改变。

①窦性心律不齐:常见于部分健康青年,表现为吸气时。频率增快,呼气时减慢,深呼吸时更明显,屏气时心律变为整齐,听诊时可听到期前收缩。

②过早搏动:简称早搏,亦称期前收缩,为听诊时在原来整齐规律的心律中突然提前出现一次心脏搏动,继之有一较长的代偿间歇。,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每个正常心搏后都有一个过早搏动,称为二联律;若每两个正常心搏后都有一个过早搏动,或每个正常搏动后都连续出现两个过早搏动,称为三联律。过早搏动可见于正常人,但更常见于心脏病患者。正常人情绪激动、过劳、酗酒、吸烟、喝浓茶或咖啡等可以引起早搏。各种心脏病、奎尼丁及强心苷等药物的毒性作用、电解质紊乱、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等都可以引起早搏,早搏亦可见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二联律、三联律则常见于心肌疾病及强心苷中毒等。

③心房颤动:听诊特点是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和脉率少于心率,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冠心病、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心音:为心脏各瓣膜关闭与开放时所产生的声音。

①第一心音:心室收缩开始时,房室瓣膜骤然关闭所引起的震动产生,标志着心室收缩期开始。第一心音特点为音调较低钝、音响较强、时相较长,在心尖部最强且清晰,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

②第二心音:心室舒张开始时,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突然关闭所引起的震动产生,标志着心室舒张期的开始。第二心音特点为音调较高而清脆、音响较第一心音弱、时相较短,在心底部最响。

③第三心音:心室快速充盈期,血液自心房冲击心室壁,使心室壁、腱索和乳头肌震动产生。第三心音特点为音调低、音响弱、时相短,出现在舒张早期第二心音之后,局限在心尖部或其内上方,左侧卧位、深呼气时较清晰;在部分正常儿童及青少年中可听到;40岁以上的人,如听到第三心音,多属病理现象,常提示心功能不全。

④第四心音:出现在舒张晚期、第一心音之前,特点为音调低、音响很弱,听诊部位在心尖部及其内侧,属于病理性心音。

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判别:①第一心音音调较第二心音低,时相较长,在心尖部最响亮;第二心音时相较短,在心底部较响;

②第一心音至第二心音的距离较第二心音至第一心音的距离短;

③心尖搏动或颈动脉搏动与第一心音同步,可利用其判别;

④如在心尖部难以判别时,可先在心底部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再将听诊器体件逐渐移向心尖部,边移边默诵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节律,进而确定心尖部的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听诊心音的同时,应注意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强度变化、音质的改变和心音分裂等。

额外心音:指心脏听诊时,在正常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之外所听到的病理性附加音,与心脏杂音不同。根据额外心音出现的时间不同,分为收缩期额外心音和舒张期额外心音。

心脏杂音:心脏杂音是指除心音和额外心音以外出现的一种具有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夹杂声音,根据杂音性质和产生的部位等,对心脏瓣膜疾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心脏杂音的特征:根据杂音出现的最响部位、出现时期、性质、强度、传导方向及杂音与体位、呼吸、运动等关系,可以分析判断杂音的临床意义。

①最响部位:由于产生杂音的部位及血流方向不同,杂音的最响部位亦不相同。一般而言,杂音在某瓣膜听诊区最响,提示病变就在该瓣膜。例如,杂音在心尖部最响,提示病变在二尖瓣;杂音在主动脉瓣听诊区最响,提示病变在主动脉瓣;杂音在肺动脉瓣听诊区最响,提示病变在肺动脉瓣;杂音在三尖瓣听诊区最响,提示病变在三尖瓣;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响亮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提示室间隔缺损;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叹气样、递减性舒张期杂音,提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②时期:杂音可分为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连续性杂音和双期性杂音,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杂音又可进一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杂音,一般认为,舒张期杂音及连续性杂音均是病理性杂音,而收缩期杂音则可能是病理性或功能性杂音。

③性质:根据杂音的音色不同可分为吹风样、隆隆样、叹气样、机器声样及乐音样、鸟鸣样等,根据音调不同可分为性质柔和的或粗糙的杂音两种;一般来说,器质性杂音常是粗糙的,功能性杂音则常是柔和的。

④强度:即杂音的响度,收缩期杂音一般分为6级,舒张期杂音不分级。

⑤传导方向:杂音沿着产生杂音的血流方向传导,亦可借周围组织向外扩散,杂音越响传导的范围越广。不同杂音的最响部位及传导方向不同,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在心尖部最响,并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区传导;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在主动脉瓣第=听诊区最响,沿胸骨左缘向下并可达心尖部;主动脉瓣狭窄的收缩期杂音以主动脉瓣区最响,可向上传至胸骨上窝及颈部等。

⑥体位、呼吸、运动对杂音的影响:不同的体位或改变体位、运动、深吸气或呼气等可使某些部位的杂音增强或减弱,有助于杂音性质的判别。杂音的临床意义:心脏杂音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但是,有杂音不一定有心脏病,有心脏病也可以听不到杂音。根据产生杂音的部位有无器质性病变分为器质性杂音和功能性杂音,根据杂音的临床意义可分为病理性杂音和生理性杂音。生理性杂音的特点,只限于收缩期,心脏无增大,杂音性质柔和、吹风样、无震颤。

生理性和病理性收缩期杂音的鉴别见表1—3。

心包摩擦音:心包摩擦音性质粗糙、音调高、表浅,类似用指腹摩擦耳廓的声音,收缩期及舒张期均可昕到,但以收缩期明显;通常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处较易听到,取前倾坐位或深呼气后屏住呼吸时易于听到。见于各种感染性心包炎,亦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尿毒症、心包原发或继发性肿瘤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心包摩擦音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主要为屏气时胸膜摩擦音消失,而心包摩擦音不消失,此外,听诊的部位亦不相同。

4.注意事项听诊应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被检查者应完全暴露胸部,取仰卧位,特殊情况下可改变体位进行听诊。听诊时应注意各瓣膜区的听诊部位和听诊顺序,防止遗漏。首先计数心率,并注意心律是否整齐。如果心律不齐应计数一分钟。

听诊时先确定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以判别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同时注意心音的强度、性质变化、有无心音分裂和附加音等。听到心脏杂音应注意杂音产生的部位、传导方向、时期、性质、强度等,同时注意生理性和病理性杂音的区别。听到心包摩擦音应与胸膜摩擦音鉴别。

篇2:经验交流:心脏听诊

2.心脏超声时,心尖四腔切面能观察: A A.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二尖瓣、三尖瓣

3.血流加速形成的湍流常见于:D D.甲亢和贫血

4.心包摩擦音见于哪种疾病:C C.心包积液

5.心脏超声时,心室的短轴切面能观察:B B.左心室、右心室、室间隔、二尖瓣瓣 6.心脏超声的长轴切面能观察: B B.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室间隔、二尖瓣前叶和后叶 7.第二心音特点:B B.历时较短、音调较高

9.二尖瓣区舒张期杂音常见的疾病,哪个正确: A A.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10.第一心音特点: C C.历时较长、音调较低

11.主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常见的疾病,哪个错误:

A.风湿性主狭

12.第一心音的产生:

A.二尖瓣、三尖瓣关闭时产生

13.第二心音的产生:

B.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关闭时产生

15.肺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常见的疾病,哪个正确:

C.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16.心脏各部位的英文缩写哪个错误:

B.主动脉——RVOT 17.二尖瓣区收缩期杂音的特点:

D.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腋下传导 18.心脏超声时,心尖四腔切面能观察: A.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二尖瓣、三尖瓣

19.心脏超声的长轴切面能观察:

B.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室间隔、二尖瓣前叶和后叶 20.心脏各部位的英文缩写哪个正确:

A.主动脉瓣——AV

21.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常见的疾病,哪个错误: D D.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的特点: D D.舒张期吹风或哈气样杂音,向心尖部传导

23.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常见的疾病,哪个错误: D D.风湿性主闭

24.第二心音分裂见于哪种疾病: C C.房间隔缺损

25.哪个是异常心音:D D.以上都是

26.主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的特点:C A.收缩期隆隆样杂音,向颈部传导 B.收缩期隆隆样杂音,向腋下传导 C.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向颈部传导 D.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颈部传导

27.哪种心脏病变胸骨左缘肋间出现连续性杂音:D A.主动脉瓣狭窄 B.主动脉瓣钙化 C.主动脉瘤 D.动脉导管未闭

篇3:超声检测胎儿心脏畸形的经验

1 检测时机的选择

1.1 孕16周以前

受精后第18或19天,心脏即开始发育,至第8周,心房和心室间隔已完全长成,其基本结构与正常成人心脏无本质差别。但孕早期由于胎儿心脏过小超声难以清楚显示其结构。在检测时机的选择方面,国内外学者报道孕13周以后胎儿心脏各切面显示率明显提高[2,3],但胎心畸形检出率不高[4]。因而,此期普查并不可行。另外,Carvalho[5]研究发现某些早期胎儿心脏异常可能随妊娠发展而逐渐消失或有所变化,因此早期胎儿心脏检测不能代替孕中晚期胎心检测。

1.2 孕16~28周

多数学者报道,孕16周起可利用腹部超声进行胎儿心脏解剖结构、心律及心功能的检测,但均认为孕20周以后胎儿心脏发育较前更为完善,胎儿活动度也较大,胎儿心脏结构显示率更高,更为清晰,检测更为准确[6,7,8,9],因此,孕22~28周胎儿心脏异常检出率最高[6,10]。

1.3 孕28周以后

孕晚期由于胎儿相对固定、活动范围较小、探头与胎心间距离较远、羊水过少、胎儿肋骨声影等原因的影响可能限制胎儿心脏多切面的选择,反而使胎儿心脏及大血管显示可能不满意。

2 检测人群的选择

先天性心脏病高危因素有:①胎儿因素,染色体、脐带、羊水和胎盘因素,如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水肿,胎儿有心外畸形,脐带异常,羊水过多、过少等;②母亲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结缔组织病、高龄、致畸药物摄入史、孕期感染史等;③家族因素,如有遗传病或有过胎儿畸形等。但大约80%的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于不具有任何危险因素的孕妇[11]。Machlitt等对36 323例孕14~16周孕妇行超声检测结果发现173例心脏异常,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低危人群[12]。因此,仅仅对高危孕妇行超声检测是不够的,要对所有孕妇进行常规胎心检测。

3 检测技术

3.1 二维超声检测

二维超声检测的基本切面为六切面:四腔心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心底短轴切面,主动脉弓切面与动脉导管弓切面,上、下腔静脉、右房长轴切面。其中四腔心切面(指取胎儿脊柱长轴切面,显示心脏后原位旋转探头90°所获胎儿心脏切面,显示出一根完整的肋骨图象,可协助操作者判断所显示的胸腔横切面有无偏斜)最为重要,可观察胎儿心胸比例、心房、心室大小、瓣膜位置与运动、室间隔有无中断,清楚显示左、右房室连接关系及左心房与肺静脉的连接关系,四腔心切面正常可排除许多心脏畸形,如左或右心室发育不全,二或三尖瓣闭锁,房室管畸形,三间瓣下移畸形,大的房室间隔缺损等。但四腔心切面不能显示主动脉和肺动脉,左、右心室与大动脉的连接关系及右心房与腔静脉的连接关系,因而不能诊断完全大动脉转位,法洛四联症,永存动脉干,心室双出口,主动脉或肺动脉瓣狭窄、闭锁及体静脉异常等严重心脏畸形[13]。

运用四腔心切面加声束平面头侧偏斜法可快速筛查胎儿心脏畸形。项莉亚等[14]对11 700例孕妇在18~36周孕期间采用四腔心平面头侧偏斜法及胎儿心脏节段分析法对胎儿心脏进行快速筛查,共检出45例胎儿心脏畸形,占总例数0.38%。其中9例合并其他畸形,主要为颅脑畸形、唇腭裂等;严重复杂畸形32例,单纯室缺12例,心脏肿瘤1例;漏诊11例,其中单纯性室间隔缺损8例,该8例产前均在24孕周以前做检查,产后新生儿检查发现室缺,缺损均在5 mm以下,左心发育不良1例(产前检查孕周为20周),法洛氏四联征1例(产前检查孕周为19周,产后新生儿检查发现法洛氏四联征轻型),心脏肿瘤1例。运用四腔心切面加声束平面头侧偏斜法时先扫查胎儿胸腔横断面,因胎位不同,切出不同方位四腔心切面,观察心脏在胸腔的位置比例。正常情况下脊柱与左心房关系是肯定的,由此判断出左右房室,左房内可见卵圆孔瓣,靠左房外侧;左房与脊柱之间见一圆型管状结构为降主动脉,也为确定左房标志之一。观察四腔比例,左右房室瓣及部分肺静脉与左房连接关系,继后探头向胎儿头侧偏斜显示左室流出道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主、肺动脉起始部交叉排列关系及主、肺动脉相对大小,主、肺动脉瓣活动情况。然后再观察升动脉弓降部、动脉导管弓等切面,快速判定心脏结构有无明显异常(在检查中留图存档),如发现结构异常,再用胎儿超声心动图彩色血流及节段分析法进一步明确诊断。该方法操作快捷,易掌握,一般情况下只需二三分钟,效果肯定、易行,适合基层医院。四腔心切面偏斜法诊断先心病的敏感性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漏诊。一些单纯室缺、大动脉畸形易漏诊,同时操作者水平及孕妇因素亦可影响检测结果。在运用二维超声检测的同时还应结合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3.2 三维超声检测

3.2.1 实时三维超声检查

胎儿心脏三维超声检查技术是一种建立在二维超声基础上的检查新技术。由于胎儿在宫腔内的位置可能出现不同的改变,使得二维超声检查时可能出现某些切面或结构的无法显示或显示不清。三维超声技术将胎儿心脏以立体三维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同时可以进行任意切面的切割。因此,可以减少因为胎儿位置关系造成的某些结构的显示不清,获得二维超声无法得到的切面,是一种对二维超声技术的补充[15]。有报道等对18例16~26周胎儿分别行二维、三维超声检测,将三维超声资料与二维超声资料比较时发现其在获取右室流出道、主动脉弓、动脉导管、肺动脉及上下腔静脉的成功率明显增高(二维超声获得成功率分别为68%、12%、18%、12%、25%,三维超声获得成功率分别为100%、87%、100%、62%、87%)。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所提供的先天性心脏联合畸形,图像丰富,形态自然、完整,具体部位结构显示更清晰。但三维超声设备价格昂贵,资料采集、处理、重建时间长,且易受孕母肥胖、胎动影响。

3.2.2 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联合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

断层超声显像(tomographicultrasonieimag-ing,TUI)技术和空间时间相关成像(spafiotemporalimagecorrelafion,STIC)技术是新近研发出来的三维超声成像新技术,它们联合应用(即TUI-STIC技术)能利用三维超声容积数据再现二维切面图像,并能同时显示多个连续的平行切面。熊弈等[16]采用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采集60例孕龄19~34周正常胎儿心脏容积图像,再应用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脱机进行分析,再现四腔心、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和三血管气管切面。结果所有60例胎儿均获得了满意的TUI图像。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受检查者技术水平的制约。四腔心切面是二维超声筛查胎儿心脏的基础切面,一般横切胎儿胸廓即可获得,技术依赖性不高。然而,只用四腔心切面筛查胎儿心脏畸形容易遗漏涉及大动脉异常的先心病(例如法洛四联症)。如果加上对左右心室流出道和三血管气管切面的扫描则可以明显增加诊断的敏感性。但左右心室流出道及三血管气管切面并不能轻易获得,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和练习,并有赖于检查者对胎儿心脏检查手法的理解和熟悉,技术依赖性较强,而且受胎位的影响较大。TUI-STIC技术进行胎儿心脏筛查时仅需要操作者显示最基本的四腔心切面,即可采集三维超声容积数据,再按压一下TUI功能键即可同时显示四腔心切面、五腔心切面(显示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切面和上纵隔三血管气管切面。同时,还可显示上腹部胃泡平面横断面,了解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胃泡的关系,判断内脏有无反位。而且,所获的图像质量甚至优于直接采集的二维图像。因此,TUI-STIC技术能降低胎儿心脏筛查的难度,使经验不足的超声医师也能获得较高质量的超声切面,同时还可以加强他们对胎儿心脏结构空间位置的理解能力。由于TUI-STIC技术所获得的是一系列与四腔心切面相平行的横断面,并以九格图的形式显示出来,因此有利于筛查切面的标准化,而且方便会诊医师审核图像,从而也有利于筛查切面的质量控制。此外,在采集三维容积图像时,时常因胎儿活动而影响三维容积图像的采集。但由于应用TUI-STIC技术进行胎儿心脏筛查仅需利用单平面的图像,不需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因此,即使胎儿有一些活动也不会明显影响TUI成像效果。

4 注意事项

胎儿心脏结构有其自身特点,且胎儿期血流动力学与新生儿及小儿血流动力学明显不同,因此,不能根据血流动力学原理做简单的推理,而应根据胎儿心脏畸形的顺序节段法有序地、逐一进行分析。超声诊断胎儿房间隔缺损须十分谨慎,因为胎儿依赖卵圆孔维持正常血液循环,不能把未闭的卵圆孔误诊为房间隔缺损。对卵圆孔过大且大于0.7 cm以上,存在卵圆孔活瓣缺如或过小,卵圆孔处右向左分流速度小于30 cm/s时,应提示出生后不能排除房间隔缺损的可能。胎儿心脏异常中,以室间隔缺损发病率最高。较大室缺一般不难诊断,对于好发于膜部及肌部<0.3 cm以下室缺的诊断难以辨别,因为胎儿期左右室压力相等,胎儿室缺的分流速度很慢,彩色血流显示的敏感性较低,再者胎儿位置多变,体位因胎儿不断活动又难以固定观察,容易造成漏诊。对永存动脉干与法洛四联症的诊断较为困难,两者很容易混淆,因为严重的法洛四联症,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环上可均有明显狭窄,在二维声像图上很难显示出管腔结构,而主动脉由于承担大部分血循环而明显增宽及骑跨程度加大,因此,在超声上难以与永存动脉干相区别[17]。胎儿心脏畸形常与其他多器官畸形并存,常与染色体异常并存,在发现胎儿畸形时应重点常规排查心脏异常。

篇4:经验交流:心脏听诊

【关键词】心脏骤停 心脏复苏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54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436-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超长心肺脑复苏50例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 48~69岁,经ECG诊断,全部病例均为首发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

1.2 方法:本组患者目击下心跳骤停,立即开始心肺脑复苏术50例,所有病例从心跳骤停开始即持续心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建立静脉通道,静脉给药(利多卡因、多巴胺、呼吸兴奋剂、强心利尿剂、碳酸氢钠、甘露醇等)。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心跳骤停至开始复苏时间0~30min,持续复苏时间30~105min;始恢复心跳为窦性心动过速,瞳孔对光反射亦随后恢复。此后,又先后度过休克、脑水肿致脑功能障碍、肺部严重感染关。

1.3 疗效:50例均为一周后,病情渐趋稳定,神志清楚,计算力,定向力正常,患者住院1-2月,一般情况好,生活自如,痊愈出院。

2 经验体会

2.1.1 抢救心脏骤停成功的关键要分秒必争,急救技术方法要熟练、准确,更要树立抢救成功的信心。

2.1.2 及时采取措施,使患者及早度过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肺部严重感染关。

2.2.1 脑的保护 头高脚低位,头部抬高约30度。头部给予降温,体表血管行走处降温。30分钟测体温一次,冰袋用毛巾包裹,降温过程中,病人有无寒颤抽搐,必要时给予镇静剂。脑部给予热水袋保温。一旦发现患者烦躁不安,抽搐,瞳孔忽大忽小,则是并发脑水肿致颅内压升高所致,应尽早应用速尿,甘露醇脱水降颅压。严格记录24小时出水量。除降颅压外,应用人工冬眠治疗,用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硷、脑通等以助脑功能的恢复。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50例患者全部神志转清,无留后遗症。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感染。及时应用有效足量抗菌素,及时、有效地反复吸痰,对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感染,尤为重要。50例患者均采用半小时甚或几分钟吸一次痰,每次不超过15秒。虽然患者痰液较多,但都未发生堵塞气道,保持了呼吸道的畅通,肺部感染很快得到了控制。

2.3 心理护理 50例患者清醒后,得知自己“死而复生”,虽然高兴,但心理负担都比较严重,害怕再次“死”过去,精神过度激动紧张,导致昼夜难以入眠。除用药物治疗外,更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开导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勿紧张,说明稳定的情绪,充分的休息才有利于康复。否则会加重病情。及时向患者讲解心理、生理、病情相互轉化、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增强患者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是很必要的.另外,要切实做到:(1)调整病房的空间设置,使之温馨舒适,轻松和谐;(2)实施各项技术操作时,语言和蔼,耐心细致;(3)不在病人面前议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使患者相信医学,相信医务人员.50例患者经过我们认真耐心的心理护理,大部分都能消除恐惧紧张心理,积极接受治疗,病情恢复很快。

3 体会 本科室突发的50例心脏骤停30-105min患者,复苏完全成功50例,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都好转出院,一年后随访,生活正常。这在临床以往的经验中对认为心跳骤停5-6min导致的脑功能损害不可逆转认识的不断突破。进一步说明了在行超长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求医护人员平时必须做好思想上、技术上、物质上的充分准备,对各种急救用品特别是心电监护仪、除颤器等急救器材,应定期检查、维修、充电、以保持随时可以进入工作状态。更重要的是,护士平时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以便在抢救的关键时刻,主动、迅速、有效地配合医师挽救病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林平。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1,154.

篇5:经验交流:心脏听诊

2015年中医实践技能考试考点整理:心脏听诊口诀

正常心音

第一心音低而长,心尖部位最响亮。一二之间间隔短,心尖搏动同时相。第二心音高而短,心底部位最响亮。二一之间间隔长,心尖搏动反时相。窦性心动过速

贫血甲亢和发热,心炎心衰和休克。情绪激动和运动,肾上腺素心率过。窦性心动过缓

颅内高压阻黄疸,甲低冠心心肌炎。药物影响心得安,体质强壮心率缓。

两心音同时增强常人运动或激动,两个心音同时增。高血压病贫血症,甲亢发热亦相同。第一心音增强

室大未衰热甲亢,早搏“用药”一音强。二尖瓣窄“拍击性”,房室阻滞“大炮样”。第二心音增强

P2增强二尖瓣窄,肺气肿和左心衰。左右分流先心病,肺动脉压高起来,动脉硬化亦常在。第一心音减弱

二主瓣膜不全闭,心衰炎梗一音低。第二心音减弱

中域官网:

全国知名教育品牌

动脉瓣漏或狭窄,动脉压低二音衰。钟摆律

钟摆胎心律严重,心肌炎梗心肌病 第一心音分裂

一音分裂心尖清,电延右束阻滞症。肺动高压右心衰,机械延迟而形成。第二心音分裂

通常分裂有特点,最长见于青少年。呼气消失吸明显。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稍不齐,心音正常成周期。吸气加快呼气慢,健康儿童菲疾病。早搏

期前收缩称早搏,室性早搏为最多。房性交界共三种,心电图上易分说。

中域医考()搜集整理

篇6:心脏超声经验总结

1.陈旧性心梗的患者注意有无血栓

2.房缺多合并肺静脉畸形引流,通过左房大小要考虑的。3.肺动脉狭窄,在肺动脉瓣口速度大于2m/s时,应该提示。4.VSD术后易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

5.慢性心梗因为有侧支循环的存在,在室壁运动可能不会有明显节异的改变。6.机械瓣瓣叶关闭时有裂隙,故肯定会有返流,而生物瓣则不一定。7.老年人:退行性变——瓣叶脱垂——腱索断裂

8.老年退行性变,交界不粘连,瓣缘增厚。部位:侵犯瓣根和瓣环;风心病的交界粘连,侵犯瓣尖。

9.二尖瓣穿孔时的高速血流,一般超过5m/s,可以听见“海鸥音” 10.当仅有二尖瓣狭窄而无重度返流时,MVA应该以PHT为准,倘若有返流,则应该以2D法测量为准。

11.二尖瓣狭窄很少引起左心功能不全,因为狭窄对心脏的保护作用;而关闭不全则极易引起左心功能不全。

12.当怀疑右冠状动脉病变时,应该看一下剑突下切面,要具体看一下右室壁各段有无室壁运动异常。

13.室上性:双峰(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室性:单峰(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室速与室上速的血流频谱的鉴别

室速患者其血流频谱是单峰(二尖瓣血流频谱),且其峰与峰之间的间距是相等的,房颤也是单峰的,但区别是:房颤患者的E——E峰间的间距是不等的。室上速患者的二尖瓣血流频谱是双峰的,其与正常人的双峰的鉴别点就是,峰峰间距特别短。

14.心脏肌性狭窄:频谱后移,匕首征,至收缩晚期。

15.下壁、后壁为乳头肌附着部位,当冠心病节异时,乳头肌的功能受到影响,会出现返流。

16.瓣叶本身有问题,报告关闭不全

17.E/e介于8-14之间,当E/e大于15时,提示左房压力超过20mmHg。18.大动脉短轴不会显示冠状动脉的血流,因其血流流速太慢,倘若在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有异常血流信号(红色),则提示异常。

19.右室流出道切面看三尖瓣返流比较明显,以为此时三尖瓣血流方向与探头完全垂直,测得的三尖瓣返流速度也最为准确。

20.假腱索与室壁瘤混淆: 此时打短轴切面可见心肌运动的更好

21.风心若单纯MS时,右室不会增大,若左室增大,则考虑二尖瓣返流或是否合并AR.22.VSD患者,一般右室不大,左室大的原因就是血液自高压左室流向右室后,基本不停留,自右室流出道流出而导致的。23.房颤时A峰为什么会消失

二尖瓣口A峰形成的机制是由左房收缩引起,而房颤时,心房颤动无法产生有效的左房收缩压,因而在左房和左室间无法产生压差推开二尖瓣形成A峰 24.室早、室上速的患者假腱索一定要提示的,特别是在左室基底部的,因为这些可能是导致室速的原因。

25:关闭不全——器质性的;返流——功能性的诊断

26.主动脉瓣的返流肯定不是生理性的,其它三组瓣膜皆可出现生理性返流。27.舒张期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若大于100cm/s,提示冠状动脉狭窄。28.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应重点观察一下冠状动脉的起源位置是否正常。29.瓣叶穿孔时,可从大动脉短轴观察一下,看其返流束来自何方,若返流是沿着二尖瓣叶的对合缘过来,则可以排除瓣叶穿孔。

30.PDA测量宽度是从胸骨上窝测量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若从此切面测量导管长度相对不太准确,测量长度时应该从大动脉短轴测量。

31.三尖瓣返流严重时,应该考虑肺动脉高压。原因之一可以考虑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血栓。

32.返流一般有三方面的原因,分别是瓣叶脱垂(瓣叶器质性的改变)、瓣叶活动受限(心室的增大所导致的乳头肌的移位)、瓣环的扩张(引起的相对性的瓣叶关闭不全)。若有偏心性的返流达中度以上,无法用瓣叶活动受限等原因来解释的,可以考虑用瓣叶脱垂来解释。

33.主动脉瓣的二叶畸形会出现有三个冠状动脉窦的情况,称此为功能性二叶。34.测量ASD的径线最大的切面应该是四腔心切面,于此切面还应该测量缺损距房顶的距离及缺损距二尖瓣环的距离。剑突下四腔心测量距离上腔与下腔静脉的距离。做房缺封堵术的指征是残端大于4mm,缺损小于35mm。35.房缺容易合并肺静脉异位引流,一定要特别注意,因为术中一般不会去探查有无肺静脉。剑下双房上下腔切面估计下腔静脉的残端时就有低估的可能。36.若ASD合并肺动脉高压时,若有PDA则极不易观察到,肺动脉高压重度时,测肺动脉瓣的M超会出现典型的“V字征”。三尖瓣返流不容易测量时,会出现肺动脉高压的低估。右心比例远大于左心者,应注意有无肺静脉的异位引流;若PDA合并主动脉弓缩窄,则不宜行封堵术,须行外科手术。37.valsalva动作

深吸气后,在屏气状态下用力作呼气动作10~15秒 临床意义:

增加胸腔内压力,显著减少静脉回流;兴奋迷走神经;如(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通过valsalva动作兴奋迷走神经终止室上速发作;(2)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时,通过valsalva动作,减少回心血量使杂音增强,用来鉴别杂音;(3)二尖瓣脱垂导致二尖瓣反流,通过valsalva动作使杂音增强。valsalva动作时间不可过长,不然会导致脑血流和冠脉血流的减少。目的 : 研究正常人 Valsalva动作后前负荷降低,舒张期二尖瓣口血流频谱 E峰速度减低A峰速度、E/A比值减低、E峰减速时间 DT延长,侧壁处二尖瓣环运动速度 Eal降低,Aal和 Eal/Aal比值无显著变化,室间隔侧 Eas、Aas降低,Eas/Aas比值无显著变化。

38.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大于100cm/s时,考虑冠状动脉狭窄。

39.肺动脉压逐渐增高时,PDA舒张期的分流最先消失,当肺动脉压力增高较严重时,将会出现右向左的分流。40 不明原因的脑梗塞:卵圆孔未闭。

41.为什么说M型SAM征阳性不是肥厚型心肌病(梗阻性)所特有? SAM现象产生的机理可能是:

① 左室流出道狭窄,血流速度加快,流出道相对负压,吸引二尖瓣前叶及腱索前向运动, 即Venturi效应;

② 由于肥厚的室间隔收缩运动减弱,左室后壁代偿性运动增强,后基部的有力收缩迫使二尖瓣前叶进入血液几乎排空的左室流出道;

③ 由于乳头肌排列紊乱,当心脏收缩时,肥厚的室间隔挤压绷紧的腱索,腱索后移,而二尖瓣前叶上翘前移。SAM现象不仅为肥厚型心肌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诊断依据,也为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机制提供了一种解释方法,在非梗阻性心肌病,不存在或仅有轻微的SAM。而梗阻型心肌病,其SAM贴靠室间隔。二尖瓣前叶与室间隔接触的时间越长,流出道梗阻就越严重。

④ 除了二尖瓣前叶外,二尖瓣后叶、腱索都可发生收缩期向前移位。二尖瓣的SAM往往可引起左室流出道梗阻,而腱索的SAM则不引起梗阻。

SAM虽然与梗阻有关,但在某些病例二尖瓣前叶与室间隔接触时间较长,仍无血液动力学的梗阻。其原因可能是瓣叶与室间隔的不完全性接触所致,同时无SAM现象也不能排除流出道梗阻,由于超声束仅能显示左室流出道的一部分,某一区域的室间隔与二尖瓣的不均匀性接触难以显示。

SAM现象并不是肥厚型心肌病所特有的,SAM还可见于许多无肥厚型心肌病的病人,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即主动脉瓣大量返流时)、主动脉瓣狭窄、D型大动脉转位,低血容量状态(因为高排出量使得血流速度的增快故左室流出道会出现相对的负压产生SAM征)、二尖瓣脱垂、淀粉样心肌病、甲状腺机能减低、心包积液、高血压等。不过在这些情况下,SAM程度很轻,一般不与室间隔相接触。如果假性SAM是由于左室后壁向上运动造成的,则二尖瓣前叶的运动速度低于左室后壁的运动速度。

42.二尖瓣瓣叶的脱垂,因为瓣环为一马鞍形状,瓣环的高点在前后,低点在左右,故从四腔心切面看容易出现假阳性,胸骨旁左室长轴看容易出假阴性。故若四腔心为脱垂,而二腔心看瓣叶不脱垂,则此为真性瓣叶脱垂的可能性极小。43.房间隔膨出瘤,若为向右房侧一个方向膨出,膨出幅度大于10mm;若房间隔随心动周期呈双向摆动,摆动幅度大于15mm即可诊断膨出瘤。44.房颤病人M超测量EF值不均衡,会影响到EF值低于正常值20%。45.外周静脉血栓合并卵圆孔未闭极容易合并脑卒中。46.看返流应该从多个切面来看,仅从单个切面来看返流量的多少不合适。47.CW测:二尖瓣瓣口血流频谱为单峰频谱,呈房颤节律。此时所测定的主动脉瓣口的血流流速也是不稳定的,故测其流速时应该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平均一下。

48.心功能减低时,其瓣口压差也是减低的,若单凭瓣口压差来评价主动脉的狭窄程度,则会造成对瓣膜狭窄程度的低估。若室壁运动幅度小于2mm,则可视为运动消失。

49.若主动脉瓣的返流较为严重,因为大量的返流砸在二尖瓣的前叶上,则二尖瓣前叶的运动幅度会明显减低。若心功能减低时,则返流可能会不太严重,且AML的运动幅度明显减低。

50.室壁瘤不一定有矛盾运动,但必须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对于高血压病人亦可能会有类似室壁瘤的表现,但肯定不会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当怀疑右冠状动脉病变时应该,应该看一下右室壁有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51.右室流出道切面看三尖瓣返流比较明显,因为此时三尖瓣血流方向与探头完全垂直,测得的三尖瓣返流速度也最为准确。VSD较小时,心腔一般不大;VSD应注意查看是否合并右室流出道梗阻,RVOT处是否有异常肌束。应在诊断报告中描述一下RVOT未见异常粗大肌束。

52.鲁登巴赫综合征(LS)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图像特征:

二维超声均显示房间隔中部回声中断 ,二尖瓣开放受限和肺动脉高压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均显示三种异常血流信号 ,即过房间隔左向右五彩镶嵌分流束血流信号 ,过二尖瓣五彩镶嵌射流束血流信号 ,过二、三尖瓣五彩镶嵌返流束血流信号。

53.收缩期主动脉瓣环的测定,对于评价室间隔缺损的大小意义比较大。大VSD=主动脉根部;

中VSD=(1/3-2/3)主动脉根部 小VSD<1/3主动脉根部

54.感染性心内膜炎时,赘生物可出现于膜部室间隔瘤、三尖瓣隔叶、主动脉瓣上。

55.冠状静脉窦内径7-11mm(王新房)

56.冠状动脉正常值为3-5mm。大于5mm报冠状动脉增宽。

57.年轻人(尤其是未成年人),若出现高血压,则应该考虑其有无主动脉弓的缩窄。

篇7:经验交流:心脏听诊

关键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临时心脏起搏器,围术期

伴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前列腺增生需要手术的患者, 对于外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缓慢性心律失常会影响术中及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严重时可出现心搏骤停, 危及患者生命。故术前放置临时心脏起博器是安全有效的办法, 但对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U R P) , 术中要应用一定的电切功率, 并且存在一定的水负荷、电解质紊乱, 如何保证心脏起搏器安全及围术期安全值得临床探讨。本文选择我院2002年-2008年的25例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保护下行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患者, 分析总结经验,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6月-2008年4月在我院需行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且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安置临时心内膜起搏24例, 1例已在心内科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59岁~78岁, 平均年龄 (67±2) 岁。

1.2 心律失常类型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8例, 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2例, 窦性心动过缓和频发室性早搏2例, Ⅱ度2型房室传导阻滞5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 房颤伴R-R长间歇1例。

1.3 置入方法及参数

除永久起搏器患者外, 其余患者均于手术前1 d或手术当天在导管室由我院心内科医师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行临时心内膜起搏。将临时起搏电极送入右心室心尖部, 电极尾端接临时起搏器, 测定起搏阈值为0.5~1.0 m V, 确定电极位置良好, 将起搏输出电压调为3~5 V, 起搏频率为60次/m in, 起搏方式设定为V O O模式。

1.4 围术期措施

1.4.1 术前准备

(1) 所有患者术前均完成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液生化及电解质等相关检查, 并请心内科评估后放置临时起搏器, 参数调整准确, 确认起搏状态良好。

(2) 术前1 d给予静脉点滴极化液及围术期抗生素, 监测血压及心电起搏情况, 手术开始后给予3%高渗盐缓慢静点 (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 l+10%氯化钠注射液60 m l) 。

1.4.2 术中注意事项

(1) 进入手术室后再次检查起搏器, 确认起搏感知良好, 并确认起搏模式为V O O模式。摆好体位后, 去除患者随身金属饰物, 避免肢体接触金属, 放置负极板于患者臀部及小腿腓肠肌侧, 保证接触良好。

(2) 手术开始后开始计时, 全程心电、指脉氧、血压、呼吸监测, 尽量将实际手术时间控制在90 m in内, 不超过120 m in, 如腺体过大, 则术前就对家属告知必要时Ⅱ期切除或采取开放手术方式 (估计腺体重量超过80 g者) 。如采取单纯电切, 则将电切功率调整为120~140 W, 电凝功率80 W, 如为汽化混切, 则电切功率调整为180~200 W, 电凝功率80 W, 尽量避免单次电切时间过长, 凝血采取“鼓点式”脚踩凝血, 避免过长时间通电。电切开始时, 观察心电起搏情况有无受干扰, 如有异常, 请心内科调试起搏器或根据专科意见必要时停止或开放手术。

(3) 手术开始后50 m in, 检查电解质、血糖指标, 根据结果评定水吸收情况, 适当时补充高渗盐溶液 (N a+<125 m m ol/L) , 手术开始后60 m in时根据血压[不小于90/60 m m H g (1 m m H g=0.133 k Pa) ]给予速尿注射液20 m g静脉点滴。

1.4.3 术后护理措施

手术结束后所有病例在持续心电和血压监护下, 起搏功能正常, 如有血流动力学异常 (血压低于90/60 m m H g或高于160/100 m m H g) 用微量泵持续输注多巴胺3~5μg/kg·m in或硝普钠0.5~1μg/kg·m in, 使收缩压维持在8~10.7 kPa, 尿量正常, 监测血钠浓度保持在135~145 m m ol/L, 红细胞压积0.32~0.38。

回病房后, 做好床边交班, 重点注意如下事项: (1) 持续监测ECG和血压监测; (2) 妥善固定好电极导线和起搏器; (3) 注意冲洗液颜色、量和水电解质平衡; (4) 为撤除起搏器而间断起搏期间,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心率、心律和血压改变。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第1例患者用单极电刀切割止血时出现起搏功能抑制, 将起搏器改为V O O方式, 起搏功能良好。其余24例用双极电刀切割止血未影响起搏及感知功能。全部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

2.2 术后情况

术后1 d~3 d患者病情稳定, 试关起搏器后为自主心率 (65±5) 次/m in, 可顺利撤除起搏电极。

3 讨论

在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中, 因其手术方式的特殊性, 对于伴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 在手术刺激或麻醉药与诱导药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大, 主要表现为抑制心肌收缩力, 降低心排血量, 改变植物神经功能, 从而使心率发生改变。杭燕南[1]报道局麻药心脏毒性及肌松药物可引起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安裕文等[2]研究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对原有一定房室传导阻滞的老年患者可使其传导阻滞加重。如何安全地对此类患者行手术治疗, 如何确保手术过程中电流刺激、电解质紊乱等因素作用不影响患者起搏器安全及心电、内环境稳定, 需要一定的实践摸索及探讨。结合我院近年来相关病例分析总结了一些经验, 认为在充分围术期准备后, 临时心脏起搏器保护下行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是安全的手术方式。

3.1 根据资料显示[3], 所谓“高频”是指电流输出频率在

300 kH z到2 000 kH z之间。由于人体的神经冲动传递是靠生物电流的传递来实现的, 实验证明, 人体神经等系统对高于100 kH z的电流敏感性很低, 不会产生干扰。但在实际应用中仍要注意滤频电路的准确性和杂波的影响, 必须加有多级安全保护措施。50 V是接触状态时的允许接触电压, 我国、西欧及其他多数国家的安全电压采用此值。心室纤维性颤动阈, 是指通过人体能引起心室颤动的最小电流值, 流经人体的电流为20 m A的电流是不会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的。

3.2 高频电刀手术一般分为单极和双极应用两种, 双极

是仪器输出的两个极端都是手控, 放到同一个作用对象上产生回路;单极是把仪器输出的两个极端一个固定置于大面积的接地的金属板上, 另一端手控, 电流的实际流程是从医生的手柄电极经患者身体、通过人体后在大面积金属板 (电极) , 完成整个回路。故采取双极电切及混切模式更安全。

3.3 根据起搏器的性能和工作方式, V O O起搏器表示:心

室起搏、心室无感知、无反应方式功能。本组术中第1例患者用单极电刀切割止血时出现起搏功能抑制, 将起搏器改为V O O方式, 起搏功能恢复正常。其余患者用双极电刀切割止血时对起搏及感知功能均无影响。是由于单极电刀由一个电极发出电流到达身体组织部分, 身体组织作为另一电极返回机器形成一电流回路, 这样电流有可能经起搏系统传至心脏导致严重心律失常或损害起搏器。单极手术电刀由于电流向全身扩散, 或手术引起的肌电干扰均可使起搏输出功能受到抑制;而双极电刀的电流只经两镊间的组织产生高热能而达到电凝效果, 不向身体远处组织扩散, 故离电切半径6 cm以外的组织及起搏器将不会受到影响[4]。

3.4 手术中应用高渗盐溶液并补充电解质对前列腺汽化

电切术预防电切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措施, 从手术开始即可缓慢静点3%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h, 手术开始后60 m in可给速尿注射液20 m g, 术中监测血钠浓度。文献报道[5]:术中常规预防性静脉滴注3%氯化钠250~500 m l是安全有效的, 它不会导致中心静脉压上升和肺、脑水肿, 且能纠正手术可能出现正稀释性低钠血症引起的电切综合征 (TU R S) 。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总结:充分的围术期准备及严密的术后护理措施是安全手术的关键, 要做好每一项围术期工作, 这样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或房室传导系统病变患者, 在临时心脏起搏器保护下行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是安全的手术方式。严格手术准备下, 合理正确的操作, 汽化混切功率对于起搏工作是安全的, 对心电生理是安全的, 术中可以安全应用麻醉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以防术中、术后发生意外, 为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杭燕南.麻醉手术期心律失常及处理[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8, 18 (8) :509~511

[2]安裕文, 周元植, 王竹梅, 等.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心脏电生理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9, 15 (1) :22

[3]汪光斌《.浅析触电对人体的危害及安全电压》GB3805-83《安全电压》.顾月英.《漏电保护器应用》[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4~35

[4]耿仁义, 朱中林.人工心脏起搏心电图[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344~345

上一篇:试题组织行为学下一篇:信息不对称下的大学本科生科研组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