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数学找规律练习

2024-06-19

学前班数学找规律练习(共14篇)

篇1:学前班数学找规律练习

数学—找规律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幼儿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幼儿初步观察、推理能力。

3.激发幼儿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找规律图卡、不同颜色的椅子、油画棒、胶水

活动过程:

律动:请你和我这样做,拍手。幼儿:我就和你这样做,拍手。

请你和我这样做,叉腰。幼儿:我就和你这样做,叉

腰。

请你和我这样做,拍腿。幼儿:我就和你这样做,拍

腿。

请你和我这样做,拍手、叉腰。幼儿:我就和你这样

做,拍手、叉腰。

请你和我这样做,拍手、叉腰、拍腿。幼儿:我就和

你这样做,拍手、叉腰、拍腿。

导入:椅子排队

颜色:红黄、红黄、__

红黄蓝、红黄蓝、红黄_、___

让幼儿排出其他颜色,并说出排列顺序,引出规律。活动:今天老师请来一位客人,美羊羊头饰教师扮演美羊羊。美羊羊:“昨天羊爷爷问了几个问题,我不会,我想请小

朋友帮帮我,好不好。”

看课件:找出顺序并说出规律,将空白的地方图上适当的颜色。

美羊羊:“你们真棒啊!有你们这样的朋友真好!可是爷爷还给我一张纸上面全是这样的图形,小朋友在帮帮我吧!”

给幼儿说明涂色,粘图形的规律,幼儿自己动手完成。美羊羊:“小朋友都完成了,我也学会了,谢谢小朋友,再见!”

小结:小朋友都学会怎么找规律了吗?先说出顺序,按照顺序继续排列下去就是规律了。

大 班

篇2:学前班数学找规律练习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简单规律(自然现象及特定的规律)。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3、体验思维训练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各;“奇妙的书”课件(封面是彩虹,从第一页到第七页依次是一颗红色的草莓、两只橙色的橘子、三根黄色的香蕉、四只绿色的西瓜、五只青色的苹果、六颗蓝色的梅子、七串紫色的葡萄:图片几组(从儿童到少年到成人再到老年人;从树芽到小树再到大树;从鸡蛋到小鸡再到母鸡,等等)。

2、学具准备:操作纸、记号笔、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人: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座位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组图形宝宝排列的顺序和我们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

二、基本部分

1、依次出示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请幼儿读一读每张范例条上的图形是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示范例条○□○□○□,提问:有哪些图形宝宝在排队呀?它们的队伍是怎么排列的?它们的队伍后面还可以怎么排呢?它们的队伍排列得很整齐,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看得更清楚,用A表示圆形,用B表示正方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ABA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的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2)出示范例条○□□○□□○□□,提问:看看它们是谁?都是怎么排的?它们的队伍后面应该怎么排列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BABBAB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3)同样,出示范例条○□△○□△○□△,引导幼儿小结ABCABCABC排列的规律。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找出书中的规律。

(1)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从封面到第三页。

封面是彩虹,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第一页上是一颗红草莓;第二页上是两只橙色的橘子;第三页上是三根黄香蕉。请幼儿依次猜猜后面几页上有什么,是怎么猜的。(按照页码猜水果的个数,按照彩虹的颜色来猜水果的颜色。)教师肯定幼儿的猜测,再引导幼儿完整地阅读大书,发现书中的规律。(水果的个数跟书页数一样都是从少到多;水果的颜色跟彩虹颜色排列的规律一样,都是从红色到紫色。)

(2)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比如说人的生长规律(出示图片)都是从小慢慢长大,最后变老。植物也是这样(出示图片),树从树芽到小树苗慢慢长大,最后变成大树……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3、幼儿操作活动(自由选择操作材料)。

(1)看图形找规律,用字母表示出来。

(2)按照排列规律粘贴图形。

(3)按照动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4)按照植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篇3: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简析

一、自主的动力才是找规律的原动力

找规律本身的过程就是自主的探讨未知问题、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小学生的“发芽期”培养找规律能力之前, 一定要诱导、深化小学生思想里的自主性, 自立的探讨未知问题的规律意识.很多家长、老师都不注意这点, 也认识不到这一点, 这样会造成孩子一方面容易形成抵触心理或厌倦心理, 另一方面, 当孩子在“找”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找规律意识的挫败感, 甚至会形成沉重的、一定的心里潜意识负担.可怕的是这种潜意识有时连家长、老师, 甚至学生都不会发现, 在这一点上主要是应加强校外的培养.

另外, 值得对大家一提的是:自主找规律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从幼儿园甚至更小就该开始, 但要注意题材应从简易的生活事理开始, 而不是从数理数字开始.

二、找规律意识的培养主要在“外”而不在“内”

其实任何习惯、意识的养成都是成于“外”而不是成于“内”, 这里的内是指狭义的课堂、书本上, 外则是指除了在校的学习, 生活才是学习最好的地方.这个时期的孩子大部分的触感还是课外的生活, 对于在“发芽期”的小学生来说, 父母绝对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因此若是能将找规律的思想、能力培养连接于生活中, 那将是十分有效的,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使用性认识, 同时也能增加对知识、规律学习的乐趣, 增加学习的源泉以及动力.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家长老师的真心、大力配合.尤其是家长, 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当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其独立、个人化的、自主的、寻找规律的意识比如带孩子去花园玩时让孩子找出花园里花色的搭配规律, 让孩子画出家里的天花板、地板的花纹规律, 甚至在洗衣做饭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一些现象里的规律.

小学老师则要尽量将书本上的规律知识、方法去生活化, 尽量用生活中摸得着、看得见的事物解释, 培养在生活中找规律的意识.

三、要强化规律的应用

一般发现规律的完整过程是:认识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找规律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小学“找规律”教学通常仅要求找到规律或是进一步地达到理解规律, 但都太注重于“找”,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真正运用规律这一环节殊不知, 运用规律对“找”的能力培养也同样重要.虽然现在的小学教科书上很多找规律习题都在向生活这个主题靠拢, 但并不是真切、真正的让学生应用到生活中.真正的应用是举一反三, 是以“律”运“理”的深层化理解.比如小学生最常见的看数字找规律, 有些数字的规律可以放在一些简单实用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学习, 甚至能将一些故事框加进去, 再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复制一些类似的简单的东西.再如小学生图形找规律问题, 找到后可以再重新给他一个类似的规律, 让他根据这个规律设计一个天花板、地板图样等.找规律的大脑意识以及能力的训练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以数字化、科学化、逻辑化的眼光去慢慢地形成一套自己用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应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找规律

小学生处于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阶段, 一般的找规律需要老师多次反复教才能记住.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找规律.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动态的图示来形象展示一些数学规律的演变过程.利用丰富的图文演示将抽象的规律模式转化为具体的图画, 会大大加强小学生对找规律的兴趣, 增加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效率, 加深记忆, 让学生在多媒体的熏陶下尽快摸索出数学中的种种规律.

“科学”从某种理论、道理程度上来说就是规律的集体式总结、应用.因此广大家长、教师、学生应当高度理解、重视“找规律”、“用规律”能力在学生“发芽期”的培养.“找规律”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科学、政治等的未来建设、发展.望本文能给教学中的你带来些许帮助.

摘要:俗话中有句“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随着中国教育的急速改革化、质量化、科学化, 教育也更加注意教之以“法”, 而不是教之以“果”.这点在小学教科书的改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显著特点就是出现了深化的、大量的找规律性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类型的习题, 通过简单的“找规律”培养了“发芽期”的小学生在数学国度中的自主探索意识和方法意识.科学即推理的总结, 找规律就是训练科学的推理思维.本文通过一些事例、习题的解析阐述对“发芽期”的小学生找规律、用规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找规律,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杨豫晖, 魏佳, 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 2008 (04) .

[2]刘娟娟.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8 (05) .

[3]徐燕.改变习题呈现方式——例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利用和开发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0 (08) .

[4]汪甜, 崔鸿, 刘胜祥.美国加利福尼亚版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09) .

篇4:“找规律”需要数学化

关键词:探索规律;模式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近期听到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找规律》,课堂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件图片,热闹的魔术表演,旨在让学生发现图形按形状或者颜色排列的规律。教师出示有规律的图片如: 学生连续不断说出自己发现的排列规律:红圆绿圆红圆绿圆红圆绿圆……再如教师出示这样的排列:

学生接下去说出自己的发现: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地照着图片接着说下去,并根据这种发现接着画一画或者摆一摆,到了课的结束,学生仍然在一个一个读着颜色或者图形的形状。课堂很热闹,但似乎缺少了什么。

既然学习的是《找规律》,那么我们就从课题入手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首先要明确“找”的对象,在本课要“找”的对象是“规律”,那我们就要讲清“规律”是什么。规律从概念上理解要分为两方面:内涵与外延。“规律”一词的内涵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其中的“不断重复出现”是指以一组为单位的不断重复出现。规律的外延在本节课的表现为课堂上出示的有规律的图片或者物体。学生在课堂上,说规律的时候一直是在照图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理解的只是规律的外延。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奥苏伯尔在他1978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现》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设计首先应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样照图一个个想下去的方法孩子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幼儿园就能说出来,那么在一年级再上这节《找规律》的课意义何在呢?弗赖登塔尔指出:与其说是學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本节课就承担了理解“规律”的内涵并将“找规律”问题“数学化”的任务。

当学生一个一个读图说规律时,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说红黄、红黄、红黄……这样停顿一下说一下。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分组的意识,再不断重复出现,触及规律的内涵。“红黄、红黄……”是学生对规律生活化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这两种描述方法在背后不同的是学生对规律内涵理解深度的不同。这种引导把学生对规律的生活化理解上升到数学化的理解。

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作为渗透函数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用多种方法表达“模式”的特点。那么每组图形规律的特点是什么?《找规律》一课在课堂的深度上应该达到让学生提炼出每几个图形为一组,这一组中各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像的程度。如:

再接下去是什么?当学生能够说出两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你怎么知道再下面就是这样的图形呢?你是怎么找出这个规律的?”规律是要靠我们发现的,那就一定要有发现的方法,对找规律的方法提炼抽象的过程正是学生对规律内涵理解的过程。

郑毓信先生指出:学生缺数学思维,数学一定要跟生活分离,即“去情境”。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模式不是模型,模型从属于具体事物,而模式却不是……数学思维一定要高于现实,要模式化。在《找规律》的教学中,应以学生感兴趣的图形为背景,突出数学化,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使数学课堂不仅仅停留在学生原有水平,不至于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还是上课以前的水平,应在不断的引导化中思维层层推进,实现对规律的模式化描述,体现每一节数学课应有的价值。

篇5: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练习题

(1)2、()、4、()、()、()、8、9、()

(2)10、()、()、7、6、()、()、()、(3)2、4、()、8、()

(4)1、3、()、()、9

7、在5、7、0、10、8、4这几个数中,的是(),最小的是(),把这些数从大到小排列:()<()<()<()<()<()。

8、□□△□□○□□□□□□

一共有()个□,○在右起第()个。

9、填上适当的数:

4+5=()+6

()-4=3+2

7+()-5=5

3+6=10-()

10、按规律填数。

(1)20、18、16()、()

(2)0、5、10、()、()

(3)0、1、3、6、()、()

(4)15、14、12、9、()、()

(5)6、15、6、12、6、9、()、()

(6)1、13、2、14、3、15、()、()

11、找规律接着画。

(1)○△□□○△□□

(2)○●●○○●●●

12、在△下面画○,○比△多,最少画()个,如果○比△少,最多画()个。

△△△△

13、我是思维小能手。

□□○□△○○

①左起第3个图形是()

②把右边起第5个图形圈起来。

③把左边起第4个涂上颜色,它的左边有()个图形,右边有()个图形。

14、22,20,(),(),(),12,(),(),(),()。

篇6:学前班数学找规律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1、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第一个到达终点。

15×20=

22×40=

32×20=

13×30=

80×90=

27×10=

15×40=

40×30=

18×20=

70×90=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基础练习(脱式计算)

11×12+3630×23+8670×90-150

800-22×21(37+13)×2612×31-12

三、综合运算

1、看谁写得多。

×()=400( )×()=1200

()×()=400( )×()=1200

()×()=400( )×()=1200

2、南瓜每筐22元,萝卜每筐18元,买了10筐南瓜和20筐萝卜。(1)两种蔬菜各付多少钱?(2)一共应付多少钱?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算法。

第1小题中强调“各”字,就是“分别”的意思。

南瓜:22×10=220(元) 萝卜:18×20=360(元)

第2小题解法多样化,让学生尝试列四则混合运算,

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2×10+18×20=580(元))

3、根据下面的价格来计算。

品名单价

篮球60元足球35元

排球40元羽毛球拍18元

书包30元

1)买20个足球,要付多少钱?

2)王老师要买35个书包,带上1000元够吗?

3)黎明带上200元,可以买哪些东西?

4、王师傅一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能加共26个零件。

工作5天能加工多少各零件?(26×8×5)

篇7:找规律练习题

1. 4、10、16、22、28……,求第n位数( )。

2. 2、3、5、9,17增幅为1、2、4、8. 第n位数( )

3. 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第n个数是---------。

4. 1,9,25,49,( ),( ),的第n项为( ),

5: 2、9、28、65.....:第n位数 ( )

6:2、4、8、16...... 第n位数. ( )

7:2、5、10、17、26……,第n位数. ( )

8 : 4,16,36,64,?,144,196,… ?第一百个数( )

9、观察下面两行数

2,4,8,16,32,64, ...(1)

5,7,11,19,35,67...(2)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取每行第十个数,求得他们的和。

篇8:学前班数学找规律练习

一、实践引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以一种活泼生动、丰富有趣的方式来进行。而找规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极强且带有浓厚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内容, 在实践活动当中开展找规律教学, 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在实践的活动当中, 通过总结数学规律, 了解找规律的概念, 进而掌握一些基本的找规律知识。

如在五年级的找规律教学当中, 可以与教学材料进行适当结合, 对教学资源进行一定的拓展, 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们对班上的同学进行观察, 发现一列学生是按照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进行排列的, 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们对这一列同学的排列规律进行总结, 很快就能够发现, 这一列同时是按照一男一女的规律来进行排列的, 所以由此可以推断, 之后若是再有同学落座, 必定也是按照这一男一女的方式进行排列。

通过这种对身边事物进行观察并寻找规律的小活动, 可以迅速让学生们对找规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一种自发的规律寻找活动, 以深化他们对找规律的认识。如让学生们对全班同学进行观察, 发现一些类似的规律, 然后大家拿出来进行交流讨论, 如此便可以拓展学生们的思维, 引发他们对找规律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帮助他们建立找规律学习的自信心。

二、深入探索

在学生们对找规律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教师就可以开始引导学生们对一些简单关系进行仔细比较、深入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 通过这种系统的找规律练习, 可以让学生们掌握找规律的一些基本技巧, 深化他们对规律的理解, 从而让他们形成一种规律有序的思维建构。

如在小学五年级的习题之中, 有这样一个找规律的题目, 依照规律于每组的括号之内填入第32个图形:

(1) △○□△○□△○□…… () ……

(2) ○○○□○○○□…… () ……

(3) △△△○○△△△○○…… () ……

在这个题目当中, 因为图形显示的比较少, 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们进行仔细的观察, 还要让他们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来对图形规律进行分析和理解。而因为省略号并不能够被用来进行寻找规律, 所以对题目中的各个图形都要仔细进行对照, 把其中三角形或圆形或正方形作为参照基准, 而后通过分段比较, 仔细甄别图片段的相似度, 从而寻找出规律。最后在规律的基础上, 推算出第32个图形究竟该是什么图形。

通过这种仔细的观察和反复的比较, 最终学生们可以发现第一组是依照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个一组的规律进行依次排列, 直到第31个, 开始新的一组, 而第31个就是三角形, 而第32个自然就是圆形。而第二组的规律则是依照三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为一组的顺序进行排列, 直到第32个图形刚好是一组图形的末尾, 也即是正方形。而第三组则是以三个三角形和两个圆形为一组的规律进行顺序排列, 如第一组一样, 到第31个图形开始新的一组, 而第32个图形就是三角形。

三、自主探究

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在找规律的教学过程当中, 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们找出规律, 而在于教会学生们如何去找出规律, 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教授他们思维的方式、学习的方法、解题的策略让他们形成一套自己的解决思路。就找规律的教学来说, 教师的作用就是对学生们进行引导, 让他们通过对规律的概念进行认知, 而后进行理解, 然后进行运用, 最后形成一种规律的、有序的、逻辑的思维习惯。然后在一个开放的环境当中, 让学生们自行去观察、发现、归纳、总结规律, 从而切实提升他们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 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的找规律问题, 引发学生们的自主思考。如选火车票的问题, 一行三人, 1到10号座, 选择连号有多少种选择。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分析推断, 得出有8种选择。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 其中有同学说:10-3+1=8。因为从1号开始选, 第一次就有3张票被选中, 而后从4开始, 每一张都是一种选择, 所以是10-3, 再加上第一次, 便就是8种了, 而另一同学受此启发, 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思路, 那就是从3号开始数, 后移一号便是一种选择, 数到十号便有8种选择。如此, 这一整个解题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对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好处。

篇9:数学窍门之一:找规律

【关键词】数学 找规律 学习现状

一、前言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科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学不管在任何学习阶段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数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现实中的问题,对于日后的生活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水平。数学同其他科目相比较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由于数学本身的性质,其相关知识和内容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下面笔者就对日常数学学习进行阐述。

二、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简述

(一)现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根据笔者身边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来看,很多人还无法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些学生即使再努力也不能掌握数学知识,久而久之便失去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从而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这种现象是学生出现偏科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常常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所产生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还是有很多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相关知识[1]。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仅要吸取数学教师所教授的学习方法,还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有助于自己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找规律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数学相关知识,主要通过做题来体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找出题目中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相对于不采取任何方法的解题过程,这样既省时省力,还能够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来说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找解题的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生活也能够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规律,并能够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从而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三、培养学生找规律的数学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力

找规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要想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用该种学习方法,首先应当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学生应当先对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让自己能够自主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并发现存在于问题中的规律。由于教师在这方面不太重视,学生难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只能够通过自己不断摸索来培养[3]。有些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时,由于不知道所采取的方法是否正确,也无法直接体现出所培养的效果,并且该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这会使一部分学生在自我培养过程中出现厌倦、抵触的情绪,无法持续进行下去,从而造成学生放弃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甚至放弃数学的学习。

(二)在学习中培養找规律的意识

找规律意识的培养不仅取决于课堂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找规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时刻进行,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够实现,并不是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就能够培养出来的,需要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也要一直培养找规律的意识。与此同时,找规律意识的培养还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内容提供原动力[4]。在意识的培养上,除了需要教师、家长等给予重视,还需要学生从自身出发。学生只有自身主观上有意愿去进行找规律意识的培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以观察天花板或是地板等物体上面花纹的规律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利用书本上所讲授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使学生更加理解和明白在生活中的每个事物当中都蕴含着不同的规律,需要其主动去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找规律的意识。

(三)规律的应用

找规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将其应用到数学解题中,帮助学生能够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学生在培养自身找规律能力时,只重视找的过程,而很少注重规律的应用,无法充分发挥找规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我们学生所学习的教材中虽然也有相关找规律的知识和内容,但是这些知识和内容都过于浅显,不能够使学生将其应用到学习当中。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很多时候能够找出问题中各项之间的关系,却不能够应用这些规律解答数学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找规律成为一项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5]。所以,学生在培养自身找规律能力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规律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出规律的作用,如此才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学生学习

由于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与其他科目相比很难在直观上体现出不同数字之间的规律,即使学生通过教师和同学了解了所存在的规律,但因其理解得不够深刻,学生极容易忘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采取找规律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当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规律。学生通过多媒体能够清楚知道数字之间规律的演变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理解数学中的规律。

四、找规律数学学习方法的总体评价

学生通过自身主观的努力,并得到家长、教师的支持,就会有效提高他们找规律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一直使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难题,这对于提高他们数学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只要活在世上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通过采用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将学习当作是一项任务,感觉学习十分枯燥和无聊。然而从本质上来讲,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丰富文化知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课堂知识内容的学习,还应当重视在实际生活中学习,通过不断进行实践,培养出找规律的意识,这样在面对任何困难问题时,都能够将极其困难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从而便于处理和解决。这一点在数学知识和内容的学习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数学本身就具有明显的规律,很多困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处理,其实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规律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看似较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当学生发现其规律性时,便能够轻松解答出来[6]。从学生在数学上的总体学习情况而言,找规律学习方法的应用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

总之,学生在学习各类知识和内容时,并不需要其能够解答出困难的问题,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和内容培养其在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作为重点学习科目,掌握数学中的规律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利用其处理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用找规律这一方法进行详细阐述,使学生们能够清楚认识到找规律的价值以及培养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其数学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久成,王慧.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5(12):15-19.

[2]姜兆英.从找规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5,08(15):142-143.

[3]毛慧.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08(17):182-183.

[4]何义华.论小学数学“找规律”中的学生能力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4(07):362.

[5]章灿琴.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08):28.

篇10:学前班数学找规律练习

教学目标:

1、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各样的规律。

2、初步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并在寻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出寻找简单规律的一般方法。

3、体会规律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寻找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找规律》这一部分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两次探索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并尝试总结出一套简单实用的寻找规律的方法,好吗?

首先,我们一起去智慧小屋看看。智慧小屋的门可是高科技的密码门,小聪给我们输入了三行密码,留下第四行考考我们,你们能根据前三行密码的.规律,正确地输入第四行密码吗?

二、图形的规律。

师:打开了智慧小屋的大门,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图形规律的房间,你能找出这些图形排列的规律,并接着往下画吗?

1、出示三个图形一组的循环排列。

(1)图形的排列是什么规律?你是怎么发现的?第四行该怎么摆?

(2)你有什么发现?如果不用摆,你能不能推想第7行、第10行、第13行……是怎么摆的?

(3)你还能推想第几行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能这样推想?

2、迁移。

(1)猜想:三个物体摆一行,会三行一循环。如果是四个物体摆一行呢?又会几行一循环呢?

(2)验证:出示四个物体摆一行的,让学生接着画一画,验证自己的推想是否正确。

(3)如果是五个呢?

(4)再验证。

(5)如果是六个,七个,八个……,又会怎样呢?

3、横排循环排列和旋转。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思考,接着画出一组图形,并说说是如何找到规律的。

4、回忆总结。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寻找图形中的规律的过程,想想我们如果今后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按一种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来探寻其中的规律呢?

(引导学生总结:应先观察、比较,再思考、验证。)

三、数列的规律。

师:接下来我们来参观一下数列规律的房间,看看又有什么样的收获在等着我们呢?

1、出示几组数列(等差数列、间隔排列数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探索数列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如何找到这个规律的。

2、出示香槟酒塔的情景,让学生分析每层酒杯数之间的规律,并推算出如果要摆一个6层的这样的酒塔,最下一层应该摆多少个酒杯。

3、回忆以前数线段的情况,数一数,两个点,三个点,四个点,五个点时的线段数,并观察其中线段数变化的规律,试着不数,能不能根据这个规律推理出六个点,七个点,八个点……时的线段数。

4、说说如何找数列的规律。

(引导学生回忆寻找数列规律的过程,总结出寻找一般数列规律的步骤和方法:观察思考——猜想计算——尝试验证——得出规律,在一种猜想不成立的时候,换一种角度再尝试。)

四、我当小考官。

让学生按一定的规律自由设计一组图形或一个数列,考考同桌能不能找出其中的规律。

五、小结:

篇11: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一、创设情境,感受规律。

新课开始,我首先通过变水果的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孩子大脑中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原有经验,然后直接揭题:像这样一个苹果一个香蕉,又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叫做规律,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规律。

二、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规律。

1、这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认识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联欢会时张灯结彩,这一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气球和灯笼有规律的呈现出来,使学习新知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理、操作中意会,感知规律。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思考、尝试的机会。然后,我让小朋友自由发挥,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2、接着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如猜下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取别人的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自我尝试、独立猜想、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在自主探索中,体验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首先在黑板上摆出有规律的图形,让同学们发现图形的特征以及规律,使学生能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接着,我在体验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涂一涂、画一画的教学情境,用自主探索的方式让孩子独立完成。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

四、在小组合作中,创造规律。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这一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涂出有规律的颜色,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给花朵涂颜色,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令人吃惊,他们不仅能模仿前面出现的一些规律来创造,有的还涂出了较难的规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同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说说生活中的规律,发现规律的美。

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等,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

篇12: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这课我设计学生最喜欢的“六一联欢会”为主线,通过观看手拉手曙光小学“六一联欢会”教室的布置,找出彩旗,小花,灯笼的规律,导入新课。通过“参观联欢会会场”——“取得入场券”——“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由一些找规律,藏规律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学生兴趣浓厚,整节课充满童趣,学生学得愉快。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难集中,我采用小组比赛(比哪组纪律好,哪组同学抢答题快,完整)加分,把学生的注意力都调动起来了,每个孩子都随着我的引导积极思考。学生思维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完成好了找图形的规律。我开始准备把教材创造性地处理一下的,把后一节课的找数字规律整合为一节课上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接纳不了,所以我还是准备分两节课上。此节课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达到了课前的教学目标。

篇13:学前班数学找规律练习

一、感悟规律, 体会数学语言

生活语言、口头语言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化的训练, 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特别是从学生生活的情境和学习的经验出发, 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其中的规律, 从而提升到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在“找规律”一课的开始, 老师先摆出图形□○□○, 让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往下摆,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说“这样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正方形后面跟着圆形, 圆形后面跟着正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是一组”等。老师指出这就是“一一间隔排列”, 引导学生表述“长方形和圆形一一间隔排列”。让学生用上“一一间隔”、“一一对应”来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让学生体会和感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知识中蕴含的规律, 显得更准确、清晰, 也更简单。

二、发现规律, 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学习的过程, 是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环节, 有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描述出数学模型, 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外化, 这是极其重要的。其中, 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 需要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离开具体的实例对数学模型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 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规律。在“找规律”一课中, 在学生用生活语言描述“小兔和蘑菇一样多”、“蓝花和红花一样多”、“红灯和紫灯一样多”三幅场景图后, 引导学生可以用正方形表示小兔、蓝花、红灯, 可以用圆形表示蘑菇、红花、紫灯, 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 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得出: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如果一一对应, 两种物体的数量一样多。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数学语言的表达相结合, 让学生能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找寻知识中的规律和知识的本质特征。

三、验证规律, 表述思考过程

建立了数学模型, 探究得出了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需要回到数学活动中去, 引导学生去验证规律, 尝试用建立的数学模型, 通过数学语言去表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在验证规律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的条理性、逻辑性等。其中的数学符号语言, 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 往往使学生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 善于将简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 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解决。在“找规律”一课中, 在学生探究得出“物体个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之后, 引导学生回到“小兔和蘑菇”的主题图, 解释“为什么小兔比蘑菇多1个”。一开始, 可能学生会遇到表达上的困难, 可以“扶着走”, 采用填空的形式: () 和 () 一一间隔排列, () 可以看做是物体, () 看以看做是间隔, 因为物体个数比间隔数多1, 所以 () 比 () 多1。让学生尝试填一填、说一说、议一议;到了“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图的时候, 逐渐去掉填空的答案和填空的形式, 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表述。这样的“扶”与“放”相结合, 引导学生验证规律, 加深其对数学模型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运用规律, 解释生活现象

数学源于生活, 又要回归生活。重新回到具体的实例, 用得出的数学结论、公式、规律等去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既是对数学知识的巩固, 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其中, 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思考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情感和态度的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找规律”一课的练习中, 引导学生去会议室看一看, 一是用“一一对应”的本质特征去解释笔记本与笔的数量一样多, 二是用“物体个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去解释椅子的数量比间隔数多1。让学生思考电线杆与广告牌个数的关系, 引导学生明确:电线杆与广告牌一一间隔排列, 可以把电线杆看做物体, 把广告牌看做间隔, 物体个数比间隔数多1, 所以电线杆也就比广告牌多1个, 反之广告牌比电线杆少1个。然后请学生举些生活中的实例, 当学生举到诸如“课桌和椅子”的时候, 可以随机问“如果一排课桌有6张, 需要几把椅子”等, 通过举例的形式, 引导学生尝试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锯木头”一题, 引导学生明确锯下的一段木头看做是物体, 锯几次看做是间隔, 这样让学生用数学模型、通过数学语言来解释生活现象。植树问题, 先是让学生明确把柳树看做物体, 把桃树看做间隔, 桃树比柳树少1棵, 然后用多媒体逐步演示, 将这些桃树围成一个圆形, 引导学生发现第1棵和最后1棵之间又形成了一个间隔, 所以要比原来多植1棵, 进而发现当围成一个圆形的时候, 物体个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 所以一样多。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运用找寻到的知识的规律和本质, 去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知识的同时, 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篇14: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策略研究

一、加大对习题的训练

对习题巧妙构思是保证整个教学高质量进行的关键。只有教师充分、全面地考虑到习题的难度、表现形式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精挑细选对课堂习题进行挑选之后,才能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案例1】

师:有两组数字,分别是第一组2,4,6,8,( ),( );第二组11,9,7,( ),3,( )。这两组数字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字是不完全的,空出的部分应当是多少呢?

生1:第二组数字中的两个数字分别应当是5和1,第一组那两个空是挨着的,看不出什么规律,不好填。

师:非常好,第二组的答案完全正确。那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第一组数字和第二组数字,在已经给出的条件中,前后两个数字有什么特点?

生2:后一个数字减去前一个数字,所得的结果都是2。

师:如果这种猜想正确,那么第一组的两个空中,应当填的数字是多少?

生2:按照这个规律,答案应当是10和12。

师:验证一下,符合已经给出数字的规律么?

生2:完全符合。

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学习这一类规律题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由易到难巧妙地构思习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在规律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有的规律题,教师觉得一眼就可以看出隐藏在数字之间的规律,但学生却往往很难一下子就挑破那一层隐藏在表面数字之后的窗户纸。同样的,有的习题教师觉得以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思考,才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但学生却偏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悟出了解题方法。针对这一种教学“矛盾”,教师在进行规律题讲解的时候,必须充分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解题效率。

【案例2】

师:有这么一组数字,10,3,13,16,29,( ),74。中间空出来的数字应该填上多少?

生1:第一个数字大,第二个数字小,第五个数字直接就从16变成29,最后一个直接就是74,看不出来。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前一个数字和后一个数字相加、相减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数字规律,那么数字一定会是以两个为单位才能看出规律么?多个数字为一组也许同样可以发现规律,现在分组讨论一下,看看多个数字为一组,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2:第三个数是前两个数的相加之和,比如10+3=13,13+3=16,16,+13=29,这样算来29+16=45,空格中的数字应当是45,45+29=74,因此空格里面的数字应当是45。

师:真聪明,答案就是45。那同学们在这一道题的解题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3:原来数字规律题,不仅仅只是两个数字的加减,也可能是三个。

三、引导学生进行习题变形

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这对于他们学习规律题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解规律题的水平。

【案例3】

师:42,4,46,50,( ),156。中间一个空格该填多少?

生1:很简单,这也是前面两个数相加等于后一个数.

师:是的,这就是规律题所带来的巨大魅力,然而不仅有加的规律,也可能是减法。

生2:前面的数减不过后面的数啊!

师:这牵涉负数的问题,以后的学习中你们就会遇到。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提升了学生对规律题的变形,从而提高他们的掌握水平,更能够为后来负数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规律题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尝试,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是在学生进入初中,甚至高中之后才会接触到的一种新题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当一味地贪多、贪快,应当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引导学生有数学规律意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及时的进行总结,有意识的进行新题型创造、数字规律题变形。

上一篇:各种设备设施安全要求下一篇:学校保卫科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