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县徽派建筑考察报告

2024-06-12

黄山县徽派建筑考察报告(共3篇)

篇1:黄山县徽派建筑考察报告

黄山县徽派建筑考察报告

现在人越来越认识装饰墙在居室中的作用,人们不仅仅喜欢具有实用性和现代性的设计风格,更是对既美观而又不繁琐,既多材而又环保的居室情有独终。墙面是居室的重点。在居室中人们的眼光往往首先集中在墙面上,其实色彩就是墙壁最“物美价廉”的装饰品,有时候,一面“好色”的墙最能体现主人的个性与风格。从目前来看,很多家庭已开始利用彩色涂料、立体涂料、艺术涂料、质感涂料、墙艺漆、液体壁纸涂料等,把多彩的风景搬上墙,把墙涂上自己喜欢的风格,让家在艺术色彩中焕发出蓬勃的朝气与生命力。每一种家装流行趋势的出现,都有现实社会的发展作为背景。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黄山县进行实地的考察,目的在认知了解徽派建筑的迷人之处。

印象最深最令人震撼的是民居。在大山绿色背景下,一片片错落有致、铺天盖地的房子仿佛天空落下的一朵朵游弋的白云,象一幅幅清朗明亮的水墨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呈现出和谐安宁氛围,体现了建筑与山、水、自然环境整体美、协调统一美。

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而我有幸有机会来到黄山县这个神奇迷人的地方欣赏皖南民居的优雅与精美感受徽州文化的儒雅与深邃带给了我视听上与心灵上的触动对建筑与文化的崇敬陡然增加。建筑的魅力在于它不单是三维空间的实体还有精神、历史、文化等一系列第四维元素在里面这就使得我们在欣赏建筑时会有一种遐想的冲动想它的过去、未来、外表、内心。现仅借黄山县之行所见所闻来谈谈我对徽州建筑的初步认知。

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徽州地区是指皖南山区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住宅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

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

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工艺特征。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

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 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徽州古建“三绝”

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

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

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

徽派古建筑的布局,体现了风水理论指导村落建设布局的综合价值,其中水系的活用,赋予村落、宅院以生气和灵性,对于村落的生态、景观和环境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为村落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使村落更秀丽、妩媚、晶莹和亲切,体现了生态价值、实用价值和景观价值。

篇2:黄山县徽派建筑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7.08.26-2017.08.27 考察项目:

一、潜口民宅

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峰南麓,分两个组团群落,清代建筑群以祠堂、戏台、商铺、收租院、大户人家等建筑为中心的建筑群落,布局合理,院内装饰精美,摆设豪华。另一处以标有潜口民宅牌匾的山庄,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主要是明代建筑群,以牌坊、小桥、府邸、百姓人家等建筑。两个建筑群中间有个湖泊,水香园。这是徽州人布置家园的特色,画龙点睛,将风水与房屋相连,背山面水,保佑环境、保佑家族,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居住建筑

2、公共建筑

荫秀桥

建于明嘉靖年,为单孔拱桥,“荫秀桥”三字,一半为阳刻,一半为阴刻,桥中央成了佛界与人间的分界线,故又叫“阴阳桥”。

方氏宗祠坊

走过“荫秀桥”,便是“石牌坊”,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上踏着一只方形大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牌坊背面刻了月宫桂树图。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光宗耀祖。

善化亭

“善化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乃取旧时“善化贤良释化愚”之意。亭为方形,四柱居空,飞檐翘角,造型美观,亭顶梁横木上刻有对联:“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意在劝人诚心行善方可积德。此亭还有一对联:“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

二、唐模

以狮子山为支撑点,以徽派水口园林和水乡景致为主要特色,村中还保存着较完好的青石板路,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中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高阳桥。过桥即见小溪南面的古银杏林。至今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青山绿水,粉墙黛瓦,是个具有浓郁徽派气息的古村落。

唐模村的水口园林是皖南古村落水口园林的杰出代表,有着“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之美誉。

【祠堂文化】

家族观念深刻,集宗教、伦理道德、法律于一身,也是一个宗族最高权利的象征。祠堂作用:供奉、祭祀祖先、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商议重要事务、族长行使族权等。

唐模村现存有一座许氏宗祠,被称为“徽歙祠堂的典型”,在清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但从它现存的遗址、建筑面积和规格上,依然可以看出它昔日的宏大规模,唐模这座初建于明代,清嘉庆年间重修的许氏宗祠就是按民间最大规格-三进七开间修建的,占地3000多平方米。【水口文化】

“水口”,指水源所从出之洞口,在徽州村落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设施,对绿化和生态环境优化有着典型的意义。水是财富的象征,为了防止它外流就应该修建“水口”,将水留住,才会“户闭”则财用之不竭,水口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此外在水口还会辅助建造些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以庙、亭、堤、桥、树为主,据说可以加深水口的锁匙气势。

唐模水口建于村东,既有水口,又有园林,形成了古徽州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园林,名为:檀干园。檀干溪和进村的古驿道穿园而过,河溪两岸数十株百年古树,浓荫蔽日,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将山水、田野、村舍溶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园林风格。檀干园的空间组织非常成功,整座园林,连同村落,恰是清奇诗篇,起承转合,余音袅袅。檀干园有起景、高潮、结景的 空间,主次分明。

唐模水口以桥、堰作为关锁,以亭、庙、坊作为镇物,以古树、花草作为背景,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精心营造而成,反映了徽商在兴旺时期的环境意识和对物质及精神上的追求。整个水口建筑构思独特,自然景观优美,并与徽派园林、江南水街共同构成了人性化的人居条件,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认和谐共存的生存理念。檀干园独特的水口园林建筑。同时把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有机部分加以综合考虑,又运用诗人画家意境,其造园手法之高,艺术之妙,堪称会派园林之典范。

1、唐模小西湖

“檀干园”又称“小西湖”,以门外溪堤遍植檀树、紫荆树而得名。相传,清初时当地的许氏家族有一富商,为弥补其母想去杭州西湖一游,却因年老体衰不得成行的遗憾而建造。这位孝子不惜重金在村边挖塘垒山,模拟西湖的景致。亭台楼阁、水榭拱桥点缀其间。

2、“同胞翰林”碑坊

沙提亭的附近,为纪念康熙皇帝钦点许承宣、许承家兄弟同入翰林而建,因工丽典雅、雕刻精美而被誉为唐模的门户和象片。

3、“千年古银杏树”

树高22米,胸围790厘米,树冠为33米×31米,覆阴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据考证,树龄大约已有1370多年。

二、棠樾牌坊群及鲍家花园 棠樾牌坊群

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棠樾牌坊群结构布局都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手法,给人以稳重感,在视觉的焦点处加以强调,精心雕刻。牌坊群两侧保留了永久农田,四周没有构造物,远眺牌坊群,七座牌坊仿佛从农田“拔地而起”,显得格外突出。牌坊群位于棠樾村口,其周围的农田、树木、池塘、河流及人工环境(如古桥)等构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环境,反映了古代村落选址、建设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每座牌坊的建筑风格确混然一体。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

鲍家花园

鲍家花园,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鲍家花园总体占地面积360多亩,是典型的古徽派园林与徽派盆景相结合的中国私家园林精品,堪与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无锡蠡园、梅园齐名,毁于清末太平天国战争,现经修复重建,成为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

四、呈坎(游呈坎一生无坎)

呈坎八卦村,古名龙溪,中国风水第一村,现存保存最古老神秘的八卦村,按《易经》“阴阳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藏风聚气,纳四水于村中,聚水聚财、阴阳调和、依山傍水,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呈坎村内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宋-朱熹 “十有九迷路,留在呈坎富”民间俗语

1、呈坎村横街短巷造成的一种错觉,就是绝处逢生。古老的徽州人利用这样的错觉向我们诠释了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莫慌张,莫气馁,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只要肯努力,选择正确的规避方式就一定能化险为夷,“柳暗花明又一村”。呈坎村的祖先说得更加通俗易懂,虾有虾路,鳖有鳖路,螃蟹无路橫着走。小巷丁字路,印有:泰山石敢當(繁体字)

2、一人巷(谦让石)

3、黄山外围36峰,黄山支脉,八卦之首葛山(坐西向东)

4、围墙材料:鸡蛋清、糯米粥、桐油(有机物),围墙十分坚固,少裂痕,易生苔藓

5、梁柱目前主要是银杏木或樟木

6、布局考虑八卦,改龙溪为呈(凸阳)坎(凹阴)(潜龙在溪无法腾飞,不易于长久)

7、门槛高即地位高,入户内凹,地位弱;二三四等姨太太,门上方挑檐高度逐渐降低;

8、房厅”,明代建筑,距今500年历史。现存一小部分(两房),其他建筑在文革时遭破坏,原五房厅原本有大小房间110个,天井36个,门槛72道,里面装饰考究、精美,十分豪华、大气。徽商曾经辉煌的见证;

9、明堂象征主人地位(需政府御批),四水归明堂,身份地位的象征;陶制下水管

10、主入户口

(1)内八字,经商,聚财(2)外八字,做官

11、徽州砖雕的前身—泥塑雕,也就是房屋外部门罩上的装饰。泥塑雕制作工艺复杂,对工匠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并且对原材料的选择也很苛刻,打捏成形后放到窑中烧制,在加热的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发生断裂,所以对火候的掌握也很严格。泥塑雕在当时可谓“十件难成一件”。这上面大多运用了牡丹及莲花的造型。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圣洁,比喻高雅、富足,出淤泥而不染。所以说能够拥有这样华丽、精美的泥塑雕装饰门罩的人非富即贵,必然是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这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出徽州人在艺术领域造诣十分高,徽州人聪慧、勤劳,在华夏历史长卷上留下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代阳雕为主,特点:简单、大方、粗犷;清代以阴雕为主,细节

12、明清时期,徽商称霸商界300年,实行垄断经济,其中“茶、盐、木、典”为徽商四大行业。指的是贩卖茶叶、食盐、木材以及开设当铺从事抵押贷款的生意。当铺的柜台修得高,讲究的是“居高临下好压价,只认东西不认人”。另一方面,柜台高也是为了防盗。呈坎村有一句民谣,叫“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13、徽州明代三层建筑总计10栋,呈坎即有8栋,其中一栋是“扬州八怪”罗聘(最年轻者),清代画家,善画《鬼趣图》和刻印,“燕翼堂”,共有两进三层,建于明代初期,距今有600年历史;2004年获世界古代消防组织二等奖的殊荣房屋的自动灭火系统,隐藏在二楼及三楼的地板中。地板的底下一层也就是我们现在抬头可以看见的是木板,木板的上面铺了一层厚厚的干细沙,干细沙的上面再铺一层小方石砖。消防设计达到及时有效的灭火作用,又不会破坏房屋的整体结构,将来维修也较方便。而且小方石砖面积不大,落下的过程中不易伤人。

前面是中堂,墙上挂有书画,案桌上整齐排列着三件物品:花瓶、摆钟、镜子。案桌前面是八仙桌,左右各有一把椅子,古时候以坐为上,左边的椅子是一家之主也就是老爷坐的,右边的椅子就是太太坐的。那么左边的椅子后面摆放花瓶(青花瓷)寓意男人在外为官经商要平平安安,而右边的椅子后面摆放镜子寓意女人在家要安分守已地侍奉公婆、抚养子女,做到心静(镜)如水。中间还有摆钟,三者联系起来就是终生平静(钟声瓶镜)。

14、屋主以前是大户人家,因为街巷狭窄,为了方便挑担、推车、抬轿的人转弯,特意削掉了一截。然而,礼让也是有原则的,为了证明这块空间的所属权,上方无碍交通的墙角和下方的地基还是按90度建造的。这有个说法,叫做“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和气”。(拐弯抹角),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徽州文化之中,都有许多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的东西。从建筑中透露出来内敛从容、淳朴和善的民风以及有原则的礼让态度,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

清顺冶版《黟县志·艺文志》等所载流传至今的那首五律《入黟吟》: 黟邑小桃源,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市向哺时散,山经夜后寒。吏闲民讼简,秋菊露清清。

15、官街相较于百姓街稍宽,正二品,五开间(开间),第一进:会客厅,第二进:起居厅。前面有两间卧室,是房屋的主卧,老爷、太太的房间。二楼是少爷、小姐的房间,三楼则为仆人的房间。一楼楼层较高,空间大,很舒适。二楼次之,三楼楼层很低,空间狭小,十分压抑,冬冷夏热。另外,楼梯窄又陡,行走很不方便。唯独一楼和二楼十分舒适,阳光透进天井,温度刚刚好,冬暖夏凉。

16、徽州居民入户两侧:1)出门见柴“财”,2)节节高升“竹”

17、起居室与会客室门槛分隔(高门槛)

18、卧室遮羞板,满足隐私、透光、美观等需要

19、罗东舒祠

明代建筑,属于宗族祠堂的一类,纪念的是罗氏第十三世祖罗东舒。被认为是现存祠堂中规模最大、设计及雕刻均出色的建筑;

五、皖南地区特色点

1、百徽崖

2、地方特色公交站台

3、下尖塔

3、渔梁坝

位于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据考证,早在隋朝,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

六、徽州建筑

1、建筑外立面:

(1)元末明初:“人字墙”,“人”字型屋顶,寓意人丁兴旺;小口窗户,窗户上有一横眉,“合”字,寓意家和万事兴;简洁大方;

(2)清:马头墙,风火墙,挡风挡火,注重雕刻细节;

2、梁,造型很奇特,中间粗,两头细,微微向上拱起,好似一个月牙,所以得名“月梁”,在徽州,人们更乐意喊它“冬瓜梁”。冬瓜其貌不扬,可它营养价值高,一刀切下去,可以发现里面有很多种子,徽州人正是从生活中得到启发,用冬瓜比喻做人要有内涵、有文化,徒有光鲜的外表是没用的,“绣花枕头一肚草”。

3、天井,天井不仅是用来通风采光换气,同样也是徽州人重视风水的体现。“四水归明堂,纳四方之财”的意思。下面的是明堂,俗话说“有点名堂”。明堂上面铺着青石板,下面是一层细河沙,细河沙下面是一层粗沙粒,粗沙粒下面是层叠的鹅卵石,鹅卵石的下面是两只倒扣的千金缸,缸的下面铺满木炭,这就是一套水源净化设施。过滤后的水会通过明堂下面的暗道排到水圳中去。在600年前的古人就考虑到了低碳环保、循环利用,明堂里的水会流到洞里,储备起来,夏天天气炎热,打开上面的盖子,底下的地气冒上来会很凉快。且这个土空调的内四壁有排水孔,有效避免了水量超标,溢到家中的情况。

七、徽州文化个人理解

每一项目都需有一典故,通过文化引领,强化知名度及影响力,在徽州有简单四句来形容:“粉墙黛瓦马头墙,高墙深院小窗户,肥梁瘦柱内天井,小溪流水青石板”

徽州注重法度、礼仪,宗族意识极强;在他乡为官、经商,都十分讲究待人处事的原则,深谙人情世故。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是做人要懂得退让,一味的向前冲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墙壁是弧形的,目的是 “为人圆滑”,做人要大气,给别人方便也是给自己方便,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徽州文化是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文化又以徽州建筑文明天下。

徽州人十分讲究房屋风水,水不背流是基本原则。皖南古村落是空间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完美结合,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以风水理论指导村落选址布局,枕高山面流水,特别注重对水的活用,符合村落建设的基本条件,而更重视对村落环境的需求;

2.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同族家庭聚居地;

3.尊儒重教,注重文化设施建设,有祠堂、书院、牌坊、水口园林等建筑,文化氛围浓郁; 4.建筑风格、型制规整统一,建筑组合丰富多变,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木材为主要材料;

5.建筑装饰以砖雕、木雕、石雕三雕为主,雕刻精致细腻,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厅堂内皆有反映主人情趣、志向的堂名、对联、陈设等,注重庭院园林的营造; 6.以程朱理学观念统治、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道德水准;

7.村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徽帮在外经商、做官取得的巨大财富。

篇3:黄山县徽派建筑考察报告

目前, 中国现有755所普通本科院校, 除100多所为中央直属管理的学术型综合大学外, 其它600多所皆属于地方本科院校, 此类院校办学处于学术与专业技能培养模棱两可境地, 这使得培养出的85%的大学毕业生存在工作应用能力弱, 缺少实际经验, 不能直接与社会工作接轨等问题。2014年5月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 针对这种情况, 国家教育部将对高校进行转型改革。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曾表示, “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 做现代职业教育, 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教育部改革的决心和方向, 更加彰显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黄山学院自2008年来将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紧跟国家政策方向, 努力将专业设置和教学定位在“地方性、应用型”。经过几年的摸索, 黄山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地处古徽州之地, 有着浓厚的徽文化资源, 这为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和发掘、“地方性、应用型”办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徽文化与相关专业结合, 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将成为黄山学院应用型本科办学的特色和亮点。

一、徽派建筑文化的背景

徽文化是以徽州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为研究的对象, 是徽州独特文化的综合, 被誉为中国传统三大显学之一。徽州建筑 (徽派建筑) 则是徽州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徽派建筑在思想上, 谨遵儒家“礼、乐”精神;选址布局上, 以“天人合一”为导向, 中轴对称为准绳;建筑造型上, 以简约古朴为原则, 细部雕琢为乐趣;用色上, 以“黑、白、灰”为主调, 木色本质显真实;结构上, 以抬梁、穿斗结合的方式为主, 土、砖实体墙为辅。徽州建筑在精美绝伦的徽州三雕映衬下, 古拙中见秀丽, 精巧中见浑厚, 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是蕴含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特色建筑。徽派建筑诸多的优势是应用型环境设计教学不可多得的实际教材。如何借鉴徽州建筑风格和特色, 将其应用到环境设计专业实际的教学和实践中, 是黄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二、徽派建筑文化的应用型教学

1. 由被动变主动, 让学生深入研究徽派建筑艺术

学习和借鉴徽州古建筑文化艺术, 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建筑本身各个方面的特点, 故无法在实际的设计中准确地将这种文化艺术应用到设计中, 因此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 打破教与学只靠教师课堂讲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古建筑实地考察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将研究内容运用到实际设计案例中, 实现整个教学丰富的过程性。

(1) “动、静”结合, 开展实地教学。教师在课堂对徽州古建筑进行讲解, 即“静”听的过程, 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古建筑知识。然而,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走访黄山乡下及周围的古建筑群, 让学生对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 即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调查古建筑的历史、选址、布局、结构、装饰等, 学生将获得徽派建筑的第一手资料, 这对于学习和深入发掘古建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突破本专业限制, 广纳知识。环境设计专业涉及到建筑外观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等专业内容, 所以建筑学专业知识是本专业不可缺少的内容。学习徽州古建筑文化以及如何进行应用型研究, 这都需要学生去深入学习建筑学相关的材料、施工工艺、预算等专业知识。因此, 学生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业素质需要广泛地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知识。这种有目的的学习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发扬徽州古建筑文化, 起到很好的效果。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徽派建筑文化的应用型教学, 不仅是教给学生怎么去认识古建筑, 包括古建筑的历史、结构、装饰等规律, 而且要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文化的内涵和元素运用到现实的设计中, 来表现徽州古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首先需要从“说书匠”转化为实践设计的引导者, 带领学生去做实际设计项目, 指导学生如何将古建筑结构、布局、材料、装饰等建筑艺术运用到当今设计中, 使中式室内或建筑外观展现出徽派风格的魅力。以下举两例来说明。

徽州民居在色彩上严守成规, 以“黑、白、灰”色调作为主色, 黑瓦、白墙体现了人们道法自然的追求, 符合老子“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的思想, 符合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哲学观念。那么这种色彩哲学, 适合什么样的室内空间, 应以怎样的规律出现, 这是教师指导学生的关键问题。

其次, 徽州古建筑的“礼乐”制度, 促成了徽州建筑的良好秩序性, 如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严格等级的梁架、朴素自然的装饰等等, 这种秩序感是现代设计中很好的借鉴之处。那么这种良好的结构、装饰、布局的节奏感是如何构成的?这需要教师通过实践教学, 教给学生“秩序”设计的方法。

以上只是借鉴徽派建筑设计方法中的两个例子, 反映出徽派建筑文化的应用型教学, 必须要教给学生方法, 而不是让学生去照搬, 这样的学习和借鉴才有现实意义。

3.“三维一体”教学内容, 为徽派建筑文化的应用型教学搭建平台

要实现徽派建筑文化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型教学, 必须借助于环境设计工作室这个主体的运行, 这就是所谓的“一体”。这个主体担负着对徽州古建筑文化的研究和教学。经过前期的研究和实践教学, 工作室可以以组织或参与相关的建筑设计竞赛、与古建筑园林公司进行校企合作、申报徽州课题等等形式, 进行徽文化应用型研究, 这种竞赛、校企合作、科研就是所谓的“三维”。

竞赛、校企合作、科研这“三维”, 紧密围绕着工作室这一“主体”, 这一“主体”为“三维”提供实践研究平台, 为徽州建筑文化研究提供实践的途径。只有发挥好这一主体的作用, 才能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提供确实可行的条件。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互动性学习, 使得学生将徽派建筑文化借助工作室表现出来, 通过“三维”的途径做出相关成果, 最终达到从学到用的过程。

三、徽派建筑文化在环境设计专业的阶段成果

1. 徽州文化研究所

徽州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94年, 是黄山学院专门研究和推广徽州文化的科研机构。研究所秉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开展徽州文化研究, 组织学院徽文化特色课程教学, 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努力为徽文化的研究填砖加瓦。研究所先后组织出版《徽州学研究》《徽州文化研究》《徽州文书》《徽州文化十二讲》等刊物。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 对研究徽州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也为学校的“地方性、应用型”办学提供了理论条件, 同时也为徽州建筑艺术应用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徽派建筑艺术在环境设计教学上的实践应用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在应用型实践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首先, 在课程设计上, 环境设计专业探索性的将徽派建筑文化的选题, 加入到专业课程中。这一专题中,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案例设计, 学生可以将所学专业课与徽派建筑文化相结合, 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 例如黄山学院校门设计、黄山学院展厅设计等等都是很好的应用型设计实践。这种特色课程能够更深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徽文化, 并且学以致用。

其次, 在毕业设计中,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将选题定为徽派建筑或徽州文化相关的设计题目。毕业生将前期所学的徽派建筑文化, 通过自己的毕业设计展现在现代建筑外观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灯具设计等, 其中不乏优秀作品, 而且其中很多优秀的家具、灯具等作品申请了相关的外观或实用新型专利。

3. 徽派建筑艺术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环境设计专业设置了两个工作室, 由该专业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参与课题、设计实践、参加比赛等。其中环境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学生, 参加省、市等相关设计大赛, 在比赛中以徽文化为题材的设计作品先后获奖几十余件, 在同类院校名列前茅, 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 一部分学生毕业后, 创立相关的徽文化设计公司, 投身于徽文化的推广。

其次学院与校外两个设计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合同, 公司入驻学校进行办公, 这为同学们更进一步参与设计实践打下了基础。黄山地区的徽州主题酒店设计、室内设计等等, 学生与导师参与到设计案例中, 使学与用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总结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 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美简洁的造型、极富有现代建筑设计的风格。构思巧妙的徽州三雕, 是现代雕塑、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优秀范例。穿斗与抬梁结合式的独特木结构, 是现代建筑框架结构的先例。有着浓厚积淀的徽商情节, 成就了徽州建筑的落成。更有着深邃久远的程朱理学, 促成了有条不紊的徽州建筑特色。这些文化要素吸引着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其进行研究和推广。将古建筑的精髓通过实践的方式去学习, 以现代设计成果的方式去继承, 实现真正的学与用。徽派建筑的应用型研究, 实际上是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徽文化在当今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研究是基于师生内心的, 带有推广和保护徽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样的应用型研究才有持久的动力和生命力。黄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努力提高自己的特色办学和应用型教育教学, 尤其是对徽派建筑的研究和应用上下了功夫,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有限, “地方性应用型”教育研究起步晚, 徽州文化艺术的教学应用型研究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研究内容深度不够, 所研究徽州文化成果不能够很好的为现在社会实践所应用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老师、同学不懈的努力, 也只有如此黄山学院办学特色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近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杭间.设计道[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3]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关于处罚的通知范文下一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通常会发布一些检测项目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