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办学校资金运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4-06-14

我国民办学校资金运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共8篇)

篇1:我国民办学校资金运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办学校资金运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刘东晓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教育扶持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在《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之后,社会力量办学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形式各异的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丰富了我国的教育资源,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民办学校资金如何科学规范地运营和如何对财务管理实施有效的监管就是大多数民办学校面临的突出的问题,已成为防范办学风险、促进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自《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很多民校经过上级部门和学校内部多方面的努力,财务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轨。但是应该看到,规范财务管理要走的路还很远,许多学校建章立制或束之高阁落不到实处,或很不健全无所依从,出现了许多问题。从日常资金支出方面来看,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少预算支出混乱

民办学校资金有限,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花钱就必须要有计划。只有领导人和财务人员摸清了“家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控制风险。因此做好合理的预算,是学校资金科学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财务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然而现实是有许多学校从未做过预算,相当数量的学校表面上的预算,也常常流于形式。随意花钱、难以拒绝的人情开支、一些学校领导的个人的临时性的用款占了较高的比例,有时甚至造成学校资金失控,难以为继。

有些管理者甚至认为预算限制了他的正常花销,自己就反对执行预算,使得预算无法制定,制定了的预算也成为一纸空文。

2、基层部门各自为政

有一定规模的民办学校一般分为教学部门和行政后勤各职能部门。基层资金支出的初次审核权是各部门负责人,最后再由学校负责人来控管。建校初期,在学校缺乏规范管理的情况下,因为各部门负责人往往考虑本部门的局部利益较多,就很容易出现单方面强调本部门的重要性争资金的现象,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

如某学院车队的负责人为了鼓励节油,根据车队往年的正常平均油耗给各驾驶员约定了定额,规定油耗与奖金直接挂钩。结果学校临时组织活动需要出车时,司机竟因担心油耗超额影响奖金而找理由拒绝出车。

3、监管缺位放任自流

由于近年民办学校出现的时间较晚,相关法规不够健全,再加上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往往是投资者,很自然地把民办学校看做是个人的私产,财务管理意识较淡薄,有些人往往注重盈利,也很难严格财务管理。所以就形成了投资者的一言堂,各种经费支出完全是一人说了算,即使订立了各种制度也形同虚设,造成了财务管理的混乱。而学校的董事会是也大多由几名家族成员组成,这些亲朋常常不具备专业技能也无法起到监管的作用。

此外,由于民办学校基本属于免税单位,教育、财政、税务等管理部门尚未将其纳入日常管理范围,在管理上没有形成合力,客观上使民办学校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审视近年发生在民办教育领域的一些突发事件,发现问题大多出在财务管理上,并与行政不作为而导致的监管缺位直接有关。

4、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许多民办学校投资者在各个重要职位安排亲朋的缘故,甚至象会计这种需要专业知识和专门培养的技术人员岗位上,也往往是一些只经过短期培训班学习只能记帐却“绝对可靠”的“自己人”,造成民办学校重要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职业素质不高。再加上有些部门负责人自恃“地位”较高,目中无人,使许多学校聘任的校长更是指挥不灵,上下不畅,难以运转。

另外,民办学校的投资者为了节省人员开支,经常走入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自认为民办学校结构简单,管理也不是特别繁杂,因此可以一人身兼数职。于是就出现了某学校的会计同时也是办公室主任;某学校的会计甚至要安排教学课程,要采购材料;某学校甚至会计出纳一肩挑;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全校只有一两个管理人员。这样,外行当家的情况在民办学校就屡见不鲜了,提高管理水平也就无从谈起了。

造成民办学校日常资金运营混乱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就本溯源,缺少制度的保证和执行制度的监管力度是根本。为此,特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1、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控制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4条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薄。”

财务制度是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必须遵守的规章和准则,是财务管理的依据。民办学校应依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并通过学校财务制度的实施,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正确处理国家、学校、个人三者经济利益关系和学校内部财务活动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的责、权、利关系,使财务工作有章可循,财务活动有序进行,做到合法有效地筹集和运用资金,圆满完成财务收支计划,这是有效地杜绝目前许多资金运营弊病的根本措施。

首先,应健全财务计划和预决算管理制度。

学校办学活动是一项育人活动,但从实质上看,也是一项经济活动。预算管理是采用价值形式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调节、决策和目标控制的管理形式。由于民办学校的不象公立学校那样享受国家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因此对资金的使用更须有很强的计划性,只有量入为出,才能实现成本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所以,学校的预算实际上是学校发展战略的体现,在学校各部门工作的工作目标、协调工具、控制标准、考核依据等内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该说,目前绝大多数比较正规的民办学校已经意识到了预算的重要性,并有了明确的预算财务制度,以往的不良状况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仍有许多学校重视不够,有的学校还没有落到实处,还需要努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要完善财务审核审批制度。

财务审核、审批是财务管理与财务控制中最关键的环节。民办学校的财务审核审批应当坚持“分类把关、分层负责”的原则,制定明确的财务审核审批管理规定,并由经办人员、经办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法人分别把关。这样就会大大减少或杜绝了一人说了算的情况。

第三,健全招投标管理制度

招投标被公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保证采购公平的管理方法。民办学校可参照政府采购的相关管理规定,制订适合学校特点的招投标管理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中间环节的各种因素,杜绝了虚报冒领现象,堵住了漏洞,也保证了所购物品的质量。

第四,建立民主理财管理制度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19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第20条又提出:“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由举办者或者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应当具有五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并且规定理事会或者董事会可以行使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审核预算、决算,决定学校其他重大事项等的职权。

许多民办学校也建有理事会或董事会,但常常缺少代表性。理事会较多的家族成员的意见经常是较多地反映了投资者个人的利益和愿望,很难做到集思广议。学校建设离不开教职员工的辛勤工作,学校的办学业绩、财务状况也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学校的教职员工更应是学校的主人,应当参与到学校的财务管理中来。理事会可吸收相关方面的职工代表,尤其是优秀教师代表,让他们参与学校的各级决策、管理以及民主理财和民主监督工作。理事会应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发挥好他们的作用。理事会还要做到财务公开,定期向教职工公布财务收支账目,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使民主理财更加透明。

应该提起注意的是,投资者在理事会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凌驾于理事会之上。特别是由于民办学校基本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那么理

事会就应该赋予所聘校长一定的权限,不能欲放还抓,除了涉及金额巨大或对学校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支出需要董事会做出决定,预算内的常规性和金额不大的成本开支应当由校长负责。这样,在资金合理使用的同时也简化了审核程序,较好地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也使学校投资者摆脱了繁杂的日常业务。

第五,建立监事会财务监控和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监督各种成本支出决策的合理性、资金的流向,有效地保证民办学校资金经营的安全性,学校应建立监事会。监事会作为学校监督机构,应对学校财务管理和招投标管理的全程进行监控管理,在监事会内部分工中,明确财务监督人员和相应职能。除了加强对年终财务的审查外,还应更多地加强对财务管理和招投标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控制。

学校还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向批准办学的行政机关报送财务报表并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这样形成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财务监控管理网络,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二、部门之间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有了制度的保证和制约,有了财务计划和预算,各部门的职责和利益会更加明确,但如果各部门目标不统一,行动不协同一致,形不成合力,也不能实现财务管理的各项目标,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

学校的中心工作永远是教学,学校所发生的一切支出都要服务于教学需要,因此学校的资金运转也要以保证教学需要为前提,其他各部门与教学部门就是服务和配合的关系,这是学校工作自身规律所决定的。因此各部门不光要考虑本部门的利益,更要服从全局利益。出现预算外开支,只要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利益,各部门要无条件配合。而只有学校发展了,有了整体利益,才会有部门和个人的利益。

各部门之间还应加强沟通,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合力,这样也会有效地避免了部门间的推诿扯皮,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对于为学校整体利益牺牲部门利益的顾全大局的行为及时给以鼓励和奖励,努力营造校园内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和以优质服务为荣的文明风气,这样也有利于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大好局面的形成。

三、提高人员素质,保证岗位需求

由于执行学校各项财务制度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综合要求,因此要真正实现学校资金运转正常,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就是学校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民办学校财务人员的任职资格除了必须道德品行方面的要求外,业务要求是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主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熟悉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并至少具有三年以上会计工作经历,有从事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核算工作的经验。

民办学校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对细化核算的要求很高,所以必须从最基层的保管人员到财务机构负责人均要树立核算意识、节约意识,掌握核算技能,才能做到实时控制、环环相扣,准确完整。

为此,民办学校应该为财务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深造的机会,并在资金上予以保证,保证每年留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职工教育经费,尽可能地满足从业人员合理的学习需要。对取得一定成绩的从业人员要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激励,从而在学校内形成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

如果达不到起码的条件,学校应当考虑选择更合适的人员来任职或加大培训力度。在岗位安排上,要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办事,定员定岗,会计出纳职责明确,杜绝身兼数职,使民办学校财务人员配置合理化、正规化。

现阶段我国民办学校正处于历史最佳发展时期,对民办学校资金运营方式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多方的关注,研究民办学校资金运营的现状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搞好民办学校,通过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更好地服务于民办学校,促进其健康、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篇2:我国民办学校资金运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周慧娟,马军平

泰尔网 2006-11-17 08:35:35 来源 [ 广东通信技术 ]

【关键词】 电信运营商品牌管理

摘要 从目前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品牌运营的现状着手,分析了运营商的品牌运营取得的成绩和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从国内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出发,引出了提升各运营商品牌运营水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品牌 品牌运营 电信

1、引言

目前中国电信市场上,种类繁多的业务品牌、客户品牌目不暇接,令人眼花缭乱。各运营商注重推广业务品牌,但却常常喧宾夺主;各项业务及其品牌接二连三推出,但却忽视了品牌系统的统一管理。中国已经“入世”,面对国外电信巨头的介入以及3G业务运营的巨大压力,品牌运营显得更加刻不容缓。本文从电信品牌运营的内容出发,分析了国内电信运营业品牌运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运营商如何加强品牌运营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2、运营商的品牌运营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各大运营商都加速了品牌方面的建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客户市场得到细分,品牌经营已经逐步开始“精耕细作”,但同时也意味着各运营商针对品牌运作方面的竞争加剧。

2.1 我国电信运营商品牌运营现状

(1)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的“全球通”和“动感地带”是在内涵塑造上比较成功的两个品牌。“全球通”传播的品牌理念是“突破渴望”、“我能”,其用户的身份特征是“成功、尊贵和卓越”;“动感地带”品牌推出时间较晚,个性主张“我的地盘,听我的”,经济实惠的短信套餐,精彩纷呈的数据业务,以及创新的体验形式,无不体现出运营商打造该品牌的良苦用心。“动感地带”真正体现了品牌的专属化、个性化和增值化,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已经由单一的移动通信向生活和文化领域渗透,成为时尚一族和现代生活的代名词。与“全球通”和“动感地带”并行的第三大客户品牌“神州行”,移动一直是把该品牌作为低端产品来推广的,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神州行”品牌已开始老化,必须进行进一步的产品重组,如进一步降价、捆绑新应用等。

(2)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的品牌分为基本业务品牌和增值业务品牌。而基本业务品牌主要有“世界风”、“联通新时空”、“Up新势力”及“如意通”四大品牌。在这四种基本业务下面可以开通个性化、客户化的增值业务,比如“联通新时空”的客户可以开通“联通无限”、“如意邮箱”或“一号通”等增值业务。“联通新时空”是联通在品牌塑造上比较成功的,它以“进入新时空,享受新生活”的品牌理念,以“辐射小,绿色环保”、“音质好,更清晰”等业务优势,赋予了“联通新时空”个性化的品牌内涵。

目前,联通已经将其通向3G的门户品牌名称确定下来。uni将是中国联通公司提供的面向3G的移动综合性媒体门户,该3G增值业务将分为“uni娱乐”、“uni生活”、“uni商务”三块,而联通原有的增值业务如联通无限、联通在线等子品牌,将来都会集合在uni这个门户上。未来联通增值业务的名称都叫“WAP发现”,“联通无限”等品牌名称则将淡化。

(3)中国电信

2003年9月,中国电信顺应宽带的发展趋势发布了全国统一的应用业务品牌互联星空,中国电信对它的定位是“平台、聚合、服务、共享”。在运营初期,中国电信有序地聚集各SP的运营精华,建立与合作商的紧密合作关系,做大宽带产业,从而使互联星空品牌深入人心,真正实现了“光芒因你而聚”。2004年,为了减少用户对多业务的认知难度,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中国电信开始整合其互联网接入业务品牌,统一并入“捷入互联Inet”旗下。2005年,中国电信发布“商务领航”,该品牌的核心内涵是做好企业客户一站式解决方案,以此来体现中国电信高素质、高水平的服务。

(4)中国网通

自中国电信南北拆分后,中国网通一直致力于品牌的建设和整合。2003年4月,中国网通将163、169用户拨号上网接入号统一,推出了“宽带中国CHINA169”业务品牌。2003年8月,中国网通全面掀起了宽带发展热潮,强势推出了宽带业务品牌“宽带e线”,将“接入宽广境界、体验小康生活”的理念迅速传遍千家万户。2003年12月,中国网通集团宣布其所辖北方十个省区市的小灵通实现短信互通,与此一起推出的还有一个重要品牌——小灵通增值业务品牌灵机e动。2004年,中国网通重新定义推广了以“中国网,宽天下”为核心理念的企业品牌,依然将宽带视为未来最大的舞台。为了应对宽带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今年5月中国网通推出了全新的宽带业务品牌:“CNC MAX—宽带我世界”,把原有的包括宽带家园、宽带e线等在内的宽带内容,接入产品品牌,整合到新的宽带业务品牌“CNC MAX—宽带我世界”中,在市场上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形象,同时也将容纳来自合作伙伴所提供的各类宽带内容、服务的产品,增强品牌的整合性和包容性,巩固和丰富了中国网通整体品牌的内涵和价值。

2.2 国内电信品牌运营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说国内各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注重品牌运营,并且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品牌推出的系统性、品牌内容的充实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品牌名称百花齐放,品牌内涵有名无实

一个品牌最持久的含义是它的文化、个性和价值,这3个要素构成了品牌的内涵和基础。只有当品牌内涵与消费者的需求和情感发生振荡时,品牌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继而产生好感、偏好,直至依赖、忠诚,也才能够为产品和企业增值。可见,打造持久、深意、稳定的品牌内涵才是一个企业品牌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任务。目前已有的业务品牌大都过分强调强调品牌名称的个性化,忽视了品牌文化、价值、个性的建设和推广,造成品牌内涵缺乏,从而失去了吸引用户的资本。提起“小灵通”,人们想到的是低辐射、单向收费、信号差;而提起“互联星空”、“宽带中国China169”,人们仅仅知道提供宽带业务。用户对品牌的偏好、依赖和忠诚根本无从谈起。

(2)市场推广喧宾夺主,客户选择眼花缭乱

业务品牌宣传就是将业务信息传递给终端用户,吸引用户使用该业务,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业务量。但要取得高效的传播效果,所宣传的信息除了简洁明了,另外一个传播焦点就是要突出重点,让用户知道你所宣传的是什么业务,而不仅仅是为宣传品牌名称本身而宣传。

很多运营商在进行业务宣传时大部分将重点放在了品牌名称本身,对业务内容的宣传则是凤毛麟角,使得用户在进行业务选择时,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适合用户需求的业务。用户在对业务功能模糊不清的情况下,盲目选择,试用一段时间后觉得失望,又换其他品牌业务。如此反复,就会对某家运营商失去信心,在转换成本不高的情况而离网。业务宣传的本意不仅没有达到,反而使用户忠诚度降低,客户离网率升高。

(3)用户定位大同小异,市场争夺风起云涌

各个运营商在业务定位时,常常大同小异,业务的重合导致了目标用户群趋同。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重点业务目标用户群都集中在15岁到35岁之间,尤其是以移动数据业务为主的增值业务。中国电信的“捷入互联INet”和中国网通的“CNC MAX—宽带我世界”的主打业务也是面向30岁左右的年轻、时尚群体,而且与移动运营商的品牌目标用户也有很高的趋同性。目标用户群趋同极易造成品牌之间针锋相对的竞争,引发价格战,使品牌营销的初衷大打折扣。

同时,对于15岁以下的儿童和35岁以上尤其是老年人的业务开展却是门可罗雀,往往导致了业务品牌的“真空地带”。固然30岁左右的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品牌业务的宣传比较明显,对业务量的贡献也比较大。但是,这些细分市场是不容忽视的,往往一个新的细分市场的发现,会导致一个新的市场格局的形成。

(4)政府监管尚未明朗,企业套餐花样百出

目前政府对电信行业的监管主要采取非对称管制策略,监管内容也主要集中在通信资费、网间接续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在建立有关电信业务品牌建立规范、法制保护以及注册申请和审核等诸方面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由于在资费方面政府已经有很明确的管制策略,而在品牌建立等方面的相关规范和标准还没有出台,监管策略尚未明朗,电信运营企业推出各种品牌套餐,明为推出新的业务组合,实则为降低资费,大打“价格战”。

由于套餐品牌的曲线降价,将政府规定的资费“套”进去,在管制政策上打“擦边球”,越过了政府的资费管制明令,事实上并未走出价格战的圈子。品牌套餐中含有的隐性降价因素正是电信行业恶性“价格战”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目前电信行业市场各种品牌泛滥的原因。

(5)品牌运营星星点灯,品牌危机有待规避

品牌的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创立、推广、认可、普及等不同阶段,需要经过较长的周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品牌是体现电信运营企业形象和所提供电信产品形象、特点、功能、质量、信用等的有机整体,不能将其分裂开来。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在品牌运营方面,往往是星星点灯,缺乏系统性管理,使业务品牌与客户品牌、增值业务品牌与基本业务品牌等各种品牌错综复杂,往往连业内人士也很难分清。在竞争已经相对充分的移动通信业务方面,品牌运营尚有一定的规模,但在传统固网业务方面,品牌运营的观念还比较薄弱。如果没有系统的品牌管理和品牌运营,很有可能使电信企业面临品牌危机。

面对未来中国电信业复杂的社会环境、庞杂的信息和激烈的竞争,各运营商面临的潜在危险也就越来越大。品牌危机一旦发生,由于品牌本身的脆弱性,会对品牌形象造成巨大的破坏,并引发由于品牌价值的降低带来的多方面的损失,使组织陷入困境。由于品牌危机的巨大危害性和破坏性,对它的防范将是运营品牌的一个重点。就当前的情况看,运营商对品牌危机的防范有所忽视,尚未建立有效快速的危机防范和预警系统,一旦危机发生,企业只能仓促上阵,被动应付。

3、突围品牌运营困惑,把握品牌运营新思路

3.1 我国电信市场的品牌竞争格局

当前,电信市场形势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国内通信和信息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基础电信领域,包括国际、长途、本地、移动等各类主要业务,都已同时有两家以上运营企业开展竞争;在增值业务和信息服务业务领域,则形成了更加开放的竞争格局。虽然近几年整个电信市场格局基本保持为移动市场上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双寡头垄断,固网市场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双寡头垄断竞争,但新兴运营商的崛起也值得重视。随着竞争主体的增加和通信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新的市场形势要求电信企业必须进行系统全面的品牌运营,以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2 推进品牌运营之“七剑”

对于期待在未来3G时代站立于世界潮流之巅的国内运营商来说,应该“有的放矢”地借鉴国外电信运营商的先进品牌运营的理念和实际操作经验,结合国内电信市场的特殊性,对品牌运营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冷静思考,早日做好自身的战略调整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1)建设品牌文化,延伸品牌价值

品牌是运营商占据市场份额的主要筹码,但同时它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优秀的品牌是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的,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产品或服务时,选择的不仅是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质量,更是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品味。“全球通”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项面向高端客户的业务品牌,客户在选择该业务时,不仅仅是考虑网络的覆盖率和接通率等业务功能和优势,更多的是因为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品味的体现。建设企业精致的品牌文化,将企业文化融入品牌文化,使品牌具有丰富的内涵,从而延伸品牌的价值,提高企业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2)系统整合业务,统一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是一个有效监管控制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全方位管理过程,虽然运营商为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业务品牌的系统性和品牌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集中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品牌责任主体以及统一的品牌规划监控机制,这也是品牌建设中种种问题的根源。为此,运营商需要加强对品牌的管理,系统地整合各种业务,将繁杂的业务品牌进行规范化,便于进行有效的品牌管理。另外,还要建立与品牌管理要求相配合的绩效考核指标,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品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突出客户品牌,淡化业务品牌

现在电信市场业务之多,品牌之泛滥,是许多业内人士始料未及的。问题主要是出在数据业务品牌上。各省级运营商每推出一种新业务,就建立一个新业务品牌,更有甚者,将建立新业务品牌作为隐性降低资费,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手段。运营商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业务品牌的推广上,只会扰乱用户视线,事倍而功半。客户品牌是根,业务品牌是叶。运营商只有突出客户品牌,淡出业务品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4)把握用户需求,精确业务定位

运营商应花费心思在市场细分上,针对消费者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兴趣爱好,提供对客户在价格上合理、内容上有吸引力的业务,使品牌在客户心中生根。中国移动目前处于市场领导者地位的原因,关键就在于正确细分市场,积极培育客户,将品牌战略深入贯彻到市场经营中去,为竞争制胜增添了有力的筹码。

(5)政府加强整顿,企业灵活调整

政府如何整顿目前电信市场品牌泛滥的现状?答案就是制定和设计统一的行业标准,出台相关的品牌建立规范,建立竞争有序的电信市场机制。在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环境下,运营商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和理念方针,对品牌的运营策略做出灵活的调整,更好的运营企业的品牌和品牌资本。政府淡出电信的非对称管制,做好市场的监督者,充分扮演好电信市场的“裁判员”;运营商作为“运动员”,在有序、法治的市场环境下公平地角逐。

(6)加强“渠道”渗透,突围品牌困惑

再优质的业务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推广渠道,也很难形成品牌。要拓展、提升电信业务品牌,需要强有力的渠道支持,尤其是“密集”销售终端,加大对区域市场的渗透。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在出租车上都能看到电信业务的宣传。但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如何铺设渠道、有效控制这一细分市场还没有引起运营商足够的重视。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企业生命力的测度器。而别出心裁的市场推广计划是拓展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最有效也最为直接的“点金石”。这个点金石也将是运营商摆脱品牌困惑的突围口。

(7)整合品牌资产,实现品牌国际化

对于已经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电信运营商,要实现中国电信品牌的国际化,除了提高国际信誉度、知名度、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融合性,最重要的就是整合品牌资产,延伸品牌价值,利用国际资源,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中增强竞争能力,最终打造出真正的品牌,实现品牌国际化。我们看到,2004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国内运营商已挤入世界500强企业,成为国际上的大型企业,但国内运营商的品牌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4、结束语

篇3: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对策

保险资金是保险公司通过各种渠道汇聚的各种资金的总和。我国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权益资本和准备金。保险资金的来源和特性, 赋予了进行资金运用的条件。保险资金运用又叫保险投资是利用保险资金汇聚与赔付的时间差, 对保险资金进行充分有效地利用, 实现增值、获取收益从而降低和分散风险的经营活动。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1. 规模分析。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猛。21世纪以来, 我国保险业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势头, 原保费收入从2000年的1595.8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5487.93亿元;2010年8月31日开始实施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扩宽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使得保险资金的运用水平和监管水平更加规范化、国际化。截至2013年3月份, 我国保险市场资产总额为7.66万亿, 而同期我国保险投资资金规模已达4.68万亿, 占到了资产总额的63.74%。

2. 结构分析。

2009年新《保险法》的颁布, 以及随后出台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 使得保险资金有了更大的运用空间, 为保险资金的多元化运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从当前我国的保险资金的投资结构来看, 银行存款、债券等收益率较为稳定的投资项目仍是保险资金的主要投资方向, 2009年到2012年银行存款规模从1147.64万亿扩大到2.3万亿, 占保险资金总额的比重从26.47%上升到34.16%;截至2012年末, 全行业持有各类债券3.06万亿, 占比44.67%, 较2009年末下降3.87个百分点;持有证券基金与股票8080亿元, 占比从2009年末的18.59%下降到11.8%。长期股权投资2151亿元, 占3.14%;投资性不动产362亿元, 占0.53%;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3240亿元占比4.73%。总体而言, 固定收益类资产依然是保险资金运用的最主要部分, 但其他保险投资渠道更加多元,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3. 收益分析。

受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疲软以及国内股市震荡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平均收益率从2009年到2012年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2年下降到了3.39%的低点, 仅次于2008年的3.38%。2012年股市出现较大波动, 机度跌破2000点大关, 这对权益类资产收益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导致整体收益率下滑。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1. 资产匹配程度低, 投资结构不合理。

银行存款的规模以及所占比重过高, 2012末年达到34.16%, 而债券所占比重偏低仅占44.67%, 发达国家在这一项目上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同时, 大多数债券投资均为短期固定收益投资, 缺乏长期固定收益投资工具, 使得保险资金期限与投资品种难以匹配, 这无疑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收益水平、偿付能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

2. 整体收益水平偏低。

2009年以来, 保险资金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 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保险资金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一度跌至3.38%, 2009年到2012年的平均投资收益率分别为6.41%、4.84%、3.6%、3.39%, 在经历2009年的回升后, 连续4年下降, 在2012年又跌回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

3. 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运用的自主权受到的限制和约束较多, 近几年虽然陆续出台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 扩宽了新的投资渠道, 但与固定收益类的资产相比, 这些新的投资手段具有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特点,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监管, 进行风险控制, 必将对保险行业的收益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三、保险资金运用的策略选择

1. 拓宽投资渠道, 提高资产匹配度。

我国资本市场缺乏收益稳定的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是导致保险资金资产匹配度低的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 鼓励金融创新, 为保险资金的运用提供更多的选择,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保证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

2. 引进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 培养优秀金融投资人才。

缺少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与优秀的资金管理人才,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险资金平均收益水平偏低, 保险公司应该吸收和借鉴国外保险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与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 综合考虑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 优化投资组合。另外, 必须重视专业性、技术性投资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充分发投资人才在投资策略选择、风险控制与收益分析方面的作用。

3. 加强引导与监管,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 保险公司面对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 为了避免保险资金承受过高的风险, 损害保险消费者的利益, 必须加大检查与监管力度, 督促保险机构依法运用保险资金, 规范运作行为, 有效控制风险;加强与银行、证券系统的交流与沟通, 及时掌握保险资金的动态。要加快法律体系建设, 把监管重点从对保险公司业务范围限制和投资渠道限制转移到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保证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郭金龙胡宏兵: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J].保险研究2009, (9) [1]郭金龙胡宏兵: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J].保险研究2009, (9)

[2]程思颖: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分析及风险防范[J].新财经 (学术版) 2011, (10) [2]程思颖: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分析及风险防范[J].新财经 (学术版) 2011, (10)

篇4:我国民办学校资金运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 体育场馆运营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体育场馆的运营的方式将产生新的变化,以适应当今社会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在这种新环境中适应社会,继续发展,将更多的群众吸引到体育场馆中来,使体育场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目前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现状分析

1.我国体育场馆的性质与分类。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体育场馆基本上属于国有性质,用于运动队的训练比赛或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体育活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伴随着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体育场馆的性质和分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依产权性质分类。目前我国体育场馆依产权性质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外资、(含中外合资)、其他。这5类体育场馆所占比例依次为:国有,占75.40%;集体,占12.40%;个体,占5.10%;外资,占4.70%;其他,占2.40%(如表1)。该表显示我国目前体育场馆的产权性质已呈多元化状态,虽然国有体育场馆仍占四分之三以上,但其他类型的体育场馆已占有相当比例。这标志着体育从纯政府事业开始了向着社会化方向的转移。

资料来源: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

(2)依经营者性质分类。①政府管理。政府作为体育场馆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体育场馆的设施经营开发和维护都主要由政府来负责,这种方式在我国目前还是体育场馆主要的经营方式。政府管理,体现了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国家力量办大事,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基本确立,国家来管理体育场馆的方式显现出,诸如政府不熟悉体育业务,容易陷入具体事务的泥潭等问题。政府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②法人管理。是将场馆的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或委托给经营性公司、非赢利性社团进行管理,该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容易滋生短期行为,难以保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

2.我国体育场馆运营存在的问题。(1)体育场馆布局不合理。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方面。另一种情况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2)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和运行成本高,资金不足。目前我国体育场馆开放率过低,尤其是国有体育场馆。由于过去主要用于运动队训练比赛以及单位内部职工体育活动,利用率低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向社会开放,既缓解群众体育设施不足的燃眉之急,又解决自身经费不足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3)体育场馆配套设施服务水平较低。我国的体育场馆大多较注重场馆本身,而对于体育场馆的配套设施服务则没有得到它应有的重视。(4)体育场馆管理水平低,缺乏较高的经营意识。目前,我国体育场馆存在经营方式和经营项目单一,管理方式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场馆经营者的经营意识观念低,缺乏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同时在这方面的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产业方向,产业政策不够明确,从而导致体育场馆开发的市场发育不健全。(5)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较低。体育场馆的投资大,回报期长,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很高,加之很多场馆要兼顾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到目前我国体育场馆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后,能够赢利的屈指可数。

二、我国体育场馆开发与运营对策

1.制定和完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政策法规。应对这一事物的管理政策进入决策程序。对其应有的价值,在分析评估、方案选优、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加以认真普遍的推广。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对所属场馆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一方面可以保证场馆在业务和经营活动中高效率地运行,免受多头领导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还可以對场馆的业务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调整。还应根据所属的内外部因素,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分期分批地进行场馆管理方式的转变,避免“一刀切”和“一哄而上”的盲目决策。从政策上给予体育场馆一些支持,规范体育场馆的发展方向,只有在政策上得到保障,才能促使场馆的经营管理这一新型模式呈现良性、健康地向前发展。

2.合理规划和建设体育场馆。体育场馆由于占地面积大,并且相关的配套设施较多,因此体育场馆一般建在城郊,或者城乡结合部。我国体育场馆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场馆的布局和设计上一定要合理规划,详细考察,慎重选址,体育场馆要尽可能建在较多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方,能够吸引较多的人们便捷地来场馆观看体育比赛或者参加健身活动。

3.加强体育场馆多功能综合开发,拓展经营项目。保证体育场馆的运作更多的还是要靠经营创收,必须走多功能开发的道路。纵观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可归纳为以下主要方面:竞赛表演、竞技训练、大众健身娱乐、大型汇演、大型博览会、物业开发、广告出租、包厢出租、餐饮、住宿等。

4.创新体育场馆融资机制,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市场化。当今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式一般有:BOT,TOT,PPP三种方式。我国体育场馆要引入国外的先进方式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应我国体育场馆融资的方式,以促进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

5.提高体育场馆的管理水平,注重人才培养。切实加强对场馆改革的领导和指导。体育管理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的作用,做好牵头和协调工作,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的综合手段来指导和管理场馆的改革工作;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场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体育场馆的发展也要适应这种新情况,以这种新形势为契机,适宜地在体育场馆的运营上进行改革,建立先进的管理方式,扭转体育场馆目前的经营不利的局面,以促进体育场馆在我国的发展,为我国体育发展做出有利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炳武:陕西省体育场馆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6

[2]魏靖儒:不妨运用PPP方式[N].中国经济导报,2004~5~10

篇5:我国民办学校资金运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 《民营经济三十六条》的出台使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融资困难的

严重制约。本文认为这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下的市场失灵,并针对这一失灵问题提出从政府和企业两方努力来解决这种信息的不对称, 以便扫清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障碍。[关键词] 民营中小企业 融资 市场失灵

一、引言

改革开放2 8 年来, 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经 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根据“2005·中国民营中小企业问卷跟踪调 查”, 发现融资困难, 人才短缺,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管理水平落后, 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而且选择融资困难的比例 更是达到了7 5 %。

二、民营经济融资现状分析.融资方式主要为自筹资金的内部融资。企业进行融资决策 的关键是决定其资本结构,使融资的风险,成本,与收益之间寻 求一种均衡。但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缺少政府和金融机构有力的 支持,主要依靠内部融资,形成了较为特殊的融资结构。表1 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对比 单位:%

由该图我们不难看出:(1)虽然随着民营中小企业的不断成长 自我融资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其比例仍在90% 以上。(2)在民营中 小企业发展的初期也是其资金最缺乏的阶段其非金融机构融资的 比例高于或等于银行贷款的比例,这说明商业银行在对民营中小 企业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3)除自我融资和银行贷款外其他的 融资渠道相对较少,比例总计不超过3 %。

内部融资方式的优点在于, 可以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获 得一定的独立性, 避免过多的政府干预, 但依靠这种融资方式进行 资本扩张, 其速度是极其缓慢, 很难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 来 满足企业资本迅速扩张的需要。因为这种融资途径受到民营中小 企业自身状况的制约, 而且还受资本分散程度的制约。2.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状况。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 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即间接融资。但这一渠道现阶段还比较 窄小,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偏小。表2 乡镇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

从图表我们可以看出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 的比重不到9 %(扣除乡镇企业中的集体企业)。间接融资的渠道 是我国各个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但是, 上面数据却说明民营中小 企业却很难通过这条渠道进行融资, 它们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在整 个融资总额中占有的比例很小, 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力度很不够。

外部融资方式虽然在成本上较之内部融资要高, 但是在企业的 起步和成长期会是一种很好的融资方式, 在我国当前中小企业靠 直接融资(上市发行股票)的方式还比较困难。间接融资这种方 式更切实可行, 但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中的种种问题 使得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较少, 这一融资渠道也表现 的比较窄小。

三、中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是信息不对称 情况下的市场失灵。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商品或劳务市场上,交易的双方往 往对于交易的对象具有不对称的信息, 使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 托”最优,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一种“帕累托”改进状态,市场失 灵主要是因为竞争的不完全(或存在垄断)、信息的不完善(不 充分、不对称)、存在外部经济效果、存在公共产品、存在交易 成本、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等。一方对于交易对象具有信息优势,另一方则在信息上处于劣势。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市场失灵。在一个 经济效率的市场条件下,资金的流动应该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但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中,由于存在着诸多壁垒,资金的供给与 需求难以得到协调,也就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联系实际分析,大部分的中国民营中小企业有以下四个方面 的不足,这使得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装备差,经营业绩和预期收益不佳,企业业绩不稳定。2.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这是 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的深层次原因之一。3.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透明度低。4.企业信用 较差,并且缺乏信用的积累。以上关于现阶段民营中小企业的弱点具有普遍性,而面对中 国民营中小企业参差不齐的状况,商业银行如同面对着一个信息 不对称的劣等品市场,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这就 增加了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而这种成本正是在这种信息的不对 称的情况下用在了收集足够的信息上面,这样银行便会提高贷款 的门槛以防范和化解道德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向民营中 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四、关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既然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从理论上是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的市场失灵,就是在现有体制下, 单纯的市场作用对某些领域无 能为力, 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 便需要非市场的 力量即政府的介入, 需要政府对这一市场进行调节和改进。笔者 认为作为政府应当着力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对目前的金融机构进 行一定的政策扶持,以降低其对中小企业的监督审查成本。二是 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二板市场。

另外,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是拓宽其融资渠道的基础, 对 于中小企业首先要从讲诚信做起, 其次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完善 企业法治管理结构。其三是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健全财务制度, 为 银行提供客观准确的财务信息。其四是建立自有资产补充机制, 提高企业内源融资的能力。参考文献:

篇6:我国民办学校资金运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介绍了我国目前居室空气中甲醛污染现状,分析了居室空气中甲醛的来源及污染的`成因.在实际工作中,摸索、总结了一套以在房间布局中央设立衣帽间为核心的、防止因装修引起的居室空气中甲醛污染的具体办法.该办法简单、经济、适用面广,效果明显,值得提倡和普及.

作 者:周建平何建平柯振东 纪晓红 ZHOU Jian-ping HE Jian-ping KE Zhen-dong JI Xiao-hong 作者单位:周建平,柯振东,纪晓红,ZHOU Jian-ping,KE Zhen-dong,JI Xiao-hong(黄石环境监测站)

何建平,HE Jian-ping(湖北省黄石市环境保护研究所,黄石,435000)

篇7:我国民办学校资金运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何红渠 贺雪迎

1999 年 4 月 20 日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 ,随后华融、东方、长城三家资产管理公司也相继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一方面是为了深化金融改革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债转股、资产重组、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运作手段 ,促使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变经营机制 ,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 ,资本才产生。”并认为 ,资本是一种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是通过不断运动 ,不停地吸吮活劳动 ,不停地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要指出的是 ,马克思为了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暂时性 ,特别强调了资本概念的阶级性含义。但是 ,绝不能由此认为 ,剥削关系和阶级性是资本概念仅有的和完全的内涵。

笔者认为 ,资本自身并不具有阶级性。实际上 ,马克思在分析“生产特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并没有否定“生产一般”,以及反映“生产一般”的“资本一般”概念。马克思说“:资本一般 ,这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 ,或者说是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笔者认为 ,这里所说的“资本所共有的规定”,就是指任何资本都能够在劳动力的等价交换之后 ,从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来。因此 ,当一定量的价值具有这种特点时 ,它就转化为了资本。不同产权结构的社会 ,对剩余劳动的占有形式虽然不同 ,但对剩余劳动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由此 ,可以认为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但是 ,人们发现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还是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本”,都并不是完整的“资本”概念 ,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即物力资本。正如物力资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样 ,人力资本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具体说是知识经济时代才提出的概念。事实上 ,在早期的经济发展中 ,生产技术落后 ,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很接近,因而还未形成人力资本的优势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张即伴随的技术和管理过程的复杂化 ,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逐渐得以显现并广泛受到理论家的关注。近代经济学家认为 ,资本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未来收益的来源 ,泛指能够赚取收入的一种财富。它既包括体现在物质形式上的物力资本 ,能够赚取利息、利润等非劳动收入 ,也包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 , 以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表示出来的人力资本。

所谓人力资本 ,广义上指的是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 ,在生产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 ,即带来剩余价值 ,因而也是一种资本。狭义上的人力资本则是指劳动者以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等劳动能力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 ,在性质上近似于实收资本。自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倡导人力资本概念以后 ,这一概念虽然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至今理论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人力资本被普遍地理解为体现在人的知识、技能、体力、智力、素质等方面的资本 ,被看作是人掌握的知识、技能、体力和创新精神等一切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的总称。这样的理解 ,很容易使人们把人力资本概念与一般劳动力概念即一般人力资源混淆为一体。笔者认为 ,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本的载体 ,但并非所有的人力资源都可成为人力资本的载体。前面说过 ,人力资本是为了强调人力因素的作用而提出的 ,因此人力资本是与一般劳动力相对应的概念。一般劳动力是在常规的生产函数中或一般性生产过程中起作用的人力因素 ,而人力资本则是改变了旧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过程 ,使生产可能性曲线迅速向外扩展的人力因素。因此 ,人力资本不应被视为一般劳动力 ,而应被看作是超越一般劳动力的更高层次的或高级的劳动力。

当然 ,人力资本同一般劳动力总是相对而言的 ,在不同国家以及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 ,一般劳动力的素质内容是不相同的 ,所以在不同的国家之间 ,在一国不同的发展阶段 ,人力资本也是有差别的。总的趋势是 ,人

力资本的素质内容将越来越趋于高级化、现代化;同时 ,在一国的一定发展时期 ,一般劳动力的标准又是相对稳定的 ,人力资本的内涵也是相对确定的。

四、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看 ,是先有人力资本理论 ,后才有人力资源理论 ,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和重点;特别是 ,人 们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 ,已越来越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 ,而人力资源的质量又与人力资本紧密相关 ,因

此人们常常将二者混同使用。

事实上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是两个既相联系但又不等同的概念。首先 ,其外延不同 ,人力资源是一个宏观的、概括性的范畴 ,具有层次性 ,而人力资本则仅仅指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和知识。正因为如此 ,在一个劳动力众多、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 ,可能会由于其人力资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较低 ,其人力资本的总量也会很贫乏 ,我国的状况就正是如此;其次 ,理论视角不同。人力资本强调投资收益关系 ,它从投入 ———产出的角度

来研究人力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关注的焦点是收益问题。而人力资源则强调人力创造社会财富的要素资源性质 ,是将人力作为财富的源泉来看待 ,并从人的潜能与财富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研究问题;最后 ,强调重点不同。人力资源强调劳动者的数量 ,即只注重劳动的量 ,而忽视了劳动的非同质性 ,而人力资本却强调劳动的非同质性 ,即劳动力的素质。

·6 · 第 9 期(总第 165 期)

2001 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扭亏解困的战略目标。至 1999 年底四家公司已基本完成了不良资产的审查、接收工作 ,今年的工作重心全面转向资产的处置和管理。然而 ,在全力加快资产处置进度的过程中 ,却出现了资产处置任务难以完成 ,处置方式单一 ,处置力度不够 ,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形。这除了缺乏国家相关的政策、法律等外部环境的强有力支持外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公司内部员工素质不高 ,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与监控机制所致。建立与完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提高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效率的关键所在。

一、公司人员的现状

1.现有员工的来源。现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员工除少部分是从其他部门吸引外来人才外 ,绝大部分是来自原对应的国有银行 ,特别是有些办事处 ,几乎所有人员都来源于此。外来人员也往往是金融的新手 ,公司对其使用也大多是让其从事公司的内部事务性工作 ,这使得资产管理公司所要求的多方面、跨专业的人才不能得到满足 ,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工作需要差距很大。而且很多原银行的信贷人员被转调到资产管理公司后 ,将遇到与他们以前的业务有牵连的不良贷款 ,那么 ,他们处理这些不良贷款的业务方案、与这些贷款的债务人之间的协商结果就必定缺乏独立性、客观性。因为不良资产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于信贷人员和借款人之间有很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产生的关系贷款 ,转到资产管理公司后难以保证这种私人关系不会衍生出新的道德风险。

2.公司大部分员工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银行系统因其一直较高的行业比较收入而成为许多人就业的前位选择 ,这无形中使银行系统的员工有一种优越感 ,选调入资产管理公司后 ,这种感觉更是强烈。而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性质却往往要求公司员工作为债权人耐心、细致地与债务人协商 ,解决问题。这与以前在银行工作时的银企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 ,许多员工不愿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形式 ,与客户平等协商解决问题。有的办事处甚至利用一些大学金融专业实习生和外聘人员作为业务骨干开展业务 ,这必将对资产管理公司“十年看五年 ,五年看三年”的分阶段工作目标的实现造成严重的障碍。同时 ,这种养尊处优的位置也使得部分员工产生了排外的心理 ,他们担心有学历有知识的年青人进入公司取代他们的现有职位 ,所以往往是一种严重的排斥心态 ,这会阻碍公司对优秀人才的吸纳和运用。

3.员工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处置不良资产是一项非常艰苦 ,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也是在中国从没有人尝试过的工作 ,工作的复杂性高 ,难度大 ,所以它要求所有员工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实战精神。由于约束激励机制不到位 ,目前的许多工作都是事倍功半 ,浪费严重。许多员工没有一种最起码的责任心 ,日常工作只当做做表面文章 ,加班的时间内也是拖拖拉拉的 ,认为加班既没奖金 ,也没补贴 ,只不过做给领导看而已。待到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便层层推委 ,级级埋怨。例如 ,不良资产的分类分析工作应是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和处置的基础和前提 ,它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效 ,但由于前期信息系统中基础数据不全 ,使分类分析工作不能按时完成。在补充修改的过程中 ,虽然补录修改工作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利益 ,但许多人意识不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也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致使绝大多数办事处的此项工作都没有按时按质完成。

4.员工成本意识淡薄 ,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与总公司“千方百计提高回收率 ,千方百计降低处置成本”的经营工作总方针相违背。

二、对资产管理公司人员现状的原因分析

资产管理公司人员的现有状况 ,既有其员工本身的素质原因 ,也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方面的原因。

1.公司部分员工的思想并没有随着公司的工作性质、职能和要求而转变。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是时间

紧 ,任务重 ,难度大 ,这就要求员工不能象以前在银行一样轻松和自由 ,他们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创新精神 ,同时也应该形成一种职业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但大多数员工从观念和行为上都缺乏对新工作的适应性。

2.公司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有些办事处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寥寥无几 ,而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模式却需要员工具备多技术、多专长、多领域的组合性能力结构 ,公司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严重不合要求。资产管理公司比投资银行业务内容更为复杂 ,操作难度更大 ,因此 ,吸收和培养一大批精通经济管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业务骨干 ,是资产管理公司成败的关键。同时 ,一些员工严重的排外心理也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公司对人才的引进。

3.除了公司员工本身的原因外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应是其体制上的重要原因。法人治理结构是以解决委托 —代理问题为目标的企业权利结构 ,它的主要目的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协调好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上资产管理公司也是一种以国家为所有者 ,员工为经营者的国有金融机构 ,他们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是一对矛盾统一的利益相关主体。在资产管理公司内部 ,所有者(国家)关心的是不良资产回收率的最大化 ,而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却是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正是由于存在着追求目标上的差异性 ,如果没有健全的激励、监督、约束机制 ,极易造成经营者过度的在职消费 ,不尽职守等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目前的资产

·7 · 《技术经济》 第 9 期(总第 165 期)

2001 年

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之“管见”

安徽省蚌埠高等专科学校马列室 李媛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全球性的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 ,多国公司不断涌现 ,企业重组、流程再造 ,收购兼并等机制不断涌现 ,技术更新突飞猛进 ,管理模式变化异常。在这个大变动的时代 ,人才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企业决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考虑人力资源问题 ,因为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人们将会清楚地看到在国际范围竞争中 ,人力资源是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 ,必然带来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的国际化 ,人才流动趋向全球化 ,职业选择面拓宽 ,从而使人才竞争日趋剧烈。

加入 WTO 以后 ,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将更加密切 ,中国不可能游离于世界潮流之外 ,对我们整个市场冲击最大的 ,将不是我们的产品 ,而是人才 ,因此 ,我们的企业必须重新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战略。由于企业的主体是人 ,所以成功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理所当然的就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问题。

一、发现、选好人才

企业获得人才的渠道无非两条:外部选聘和内部提升。对于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而言 ,通过不同方式选聘的效果差别不大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择优录用。如果企业准备选聘优秀的管理人才 ,由于管理工作本

管理公司正是缺乏这种有效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有机结合的合理的治理结构。

三、对策研究

1.公司各级领导应选聘精力充沛、责任心强、具有创新勇气的年轻化、专业化人才 ,同时应挑选具有独特技术的合适人选进入管理层。因为资产管理公司是在进行公司重组 ,努力回收贷款 ,而不是在发放贷款 ,因此公司领导层需要具有连续性。在我国 ,每隔两三年时间省市级金融机构的高层领导就会易地轮换 ,各机构将重新组建新的高层管理集体。这种习惯性做法不利于建立程序化操作模式 ,以及制定长期性政策和战略决策。

2.公司各地办事处的领导应有选择公司员工的自主权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同级银行随意转调过来的人

员 ,改变目前公司领导无用人自主权的状况。在人员的选聘方面 ,要建立人员的选择标准 ,其中经验、技术和道德表现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培训应成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手段。公司业务需要具有经济管理、相关法律以及投资银行业务知识的人才 ,而公司现有人员绝大部分来自原国有银行 ,并不具备处理大量资产管理业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因此 ,抓紧时间开展对现有员工的知识能力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4.完善和健全对公司员工的激励制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其中自尊和自我实现是人类较高层的需要。因此 ,应设计包括经济利益、职位升迁、事业成长等一系列具有个人激励效应在内的激励机制 ,也可将员工风险抵押经营、员工持股以及高层管理者股票期权等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有效激励模式引入到激励体系中来。

5.形成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机制。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 ,也要建立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加强内部监控 ,切实防范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首先 ,资产管理公司应按现代企业理论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从以上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 ,资产管理公司与员工有着不同利益 ,所以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解决两者间利益目标非相关性歧异的问题。与上述激励机制相配合 ,可建立较为完善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如可通过职业市场的人才竞争、内部低位人员取代高位人员等办法 ,实行人员的优胜劣汰 ,加大在职在位员工的职业竞争压力;第二 ,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公司各项业务和各个工作岗位的制度管理体系 ,形成全面的制度规范 ,如请示报告制度、业务授权制度、督查制度、财务审计制度、业务审批制度、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等。所有制度都要充分体现相互制约 ,相互制衡的原则 ,在全体员工中牢固树立有章可循 ,有章必循 ,违章必究的观念 ,同时从总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到各级主任、高级经理、业务经理 ,在决策和处理资产业务的全过程中 ,层层都要形成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制度 ,杜绝大案要案的发生;第三 ,从严内部监控 ,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要迅速组建一支人员精干 ,业务熟练 ,为政清廉的审计监察队伍 ,加强对公司重大业务活动的审计监察。对关键工作岗位人员实行定期经济责任审计 ,重点防范处置资产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在制度中应明确对审计部门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授权 ,以保证审计人员审计的权威性和内部审计的约束力。

篇8:我国民办学校资金运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目前的科研资助方式仍然是以采用前补助为主, 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课题制, 这一方式在提高科研积极性, 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以课题制为支撑的前补助方式存在安全性不高、科研经费风险大等缺点, 为弥补前补助的缺陷, 我国积极探索后补助资助方式。作为现行课题制的补充形式, 后补助方式近年在我国逐步得到应用。后补助是指企业、科研机构组织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 完成后并达到规定条件的, 或取得规定科研成果, 由科技管理部门按照相关程序直接给予一定额度补助资金的资助方式。

较之于前补助方式而言, 后补助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在事后确认达到规定条件后才拨付资金, 能够保证科研经费的安全性, 同时较之于前补助方式重过程轻目标、重立项轻验收、立项过程长、手续繁杂等诸多弊端, 后补助立项手续较为简便, 更注重科研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 后补助方式有以下几大优点:

(一) 保障资助经费的安全性, 降低立项风险

科研项目在开展前很多因素是不能够全部预知的, 因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立项风险。同时项目实施结果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与立项评审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另外, 现行前资助项目的立项论证多数是依靠专家经验评估评审进行的, 难以避免专家因为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主观因素造成项目评审结果的偏差。而后补助是在项目实施后进行的, 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立项风险。

(二) 简化项目管理流程, 减少管理成本

采用后补助方式, 可以简化科技管理部门前期评审论证以及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等工作, 减少了项目管理的流程环节, 提高了科技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效率, 有利于完善科技管理部门管理体制。另外, 对申请政府资助的单位和机构而言, 采用后补助方式能够减少其申请立项、过程汇报、验收等繁杂工作, 将人力、物力资源集中投入到实际研发活动当中, 提高研发效率。

(三) 强化市场主体地位,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后补助资助额度以项目实施单位的研发投入为依据进行补贴, 研发活动的主动权和决策权在于研发机构自身, 而非政府部门, 使得科技研发活动更符合市场需求。采用后补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事业单位在科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突出了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因而能够促进科研经费、人才等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 催生更加丰富的科研成果,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后补助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 采用后补助资助方式符合公共财政要求, 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公平性和公正性。在财政资金总额限定的情况下, 后补助能够促使更多的科研机构凭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来公平竞争, 提高各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投入的积极性, 催生更加丰富的科研成果。同时对已经完成研究开发, 取得一定成果的科研机构进行后补助, 财政资金补助的针对性更强, 所获得的成果和产出更加真实可靠, 从而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支出和使用的有效性。另外, 只要达到规定的条件和要求, 经审核通过就可获得相应的财政资助, 很大程度上避免人为或主观因素对财政资金分配的影响, 从而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然而, 后补助方式毕竟是项目实施完成后达到一定条件才拨付资金, 因而就决定了其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后补助方式自身存在着若干缺陷, 具体表现在:首先, 许多科研项目由于经费相当匮乏, 研究者不得不四处借钱以保项目进行。有的甚至因经费实在紧缺, 则不得不中途放弃。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也是如此, 有些专利取得后, 有的成果通过鉴定后, 本来是大有转化与推广价值的, 但因没有相关经费, 只得长期闲置。其次, 纵使项目实施单位具有全额承担研发资金的能力, 但是可能因考虑到科技研发活动实施的不确定性或风险超出其能独自承担的范围而放弃科技研发活动。因此, 高风险或失败几率较高的科技研发活动不适宜采用后补助进行资助。再次, 对于基础研究或共性技术研究项目, 由于其技术存在外部性、公共性和成果的滞后性, 不能只靠科研机构来独立承担, 往往需要政府部门承担较大部分的资金投入, 此类科技研发活动也不适宜采用后补助进行资助。

后补助机制与激发研究人员创新潜能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其实际作用只是增加了政府科研经费的安全性。关于后补助可以简单理解为国家买现货不是买期货, 是正常的市场活动。但是具体到国家投资支持科学研究不是纯市场行为, 政府科研经费的第一属性不是安全, 而是要及时准确地支持和保障国家所需要的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 并取得预期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 要是为了激发创新机制, 所有国家项目都实行后补助, 改制后的国内科研型企业也无法维持正常运行。

二、我国后补助政策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 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效率, 完善科研项目的立项资助模式, 我国相继出台后补助相关政策, 实施后补助对企事业单位进行财政资金支持。2009年9月财政部颁发了《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教[2009]218号) 。《办法》第四条规定:“结合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的要求和项目 (课题) 的特点, 采取前补助、后补助等财政支持方式。对于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 以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集成等公共科技活动, 一般采取前补助方式支持。对于具有明确的、可考核的产品目标和产业化目标的项目 (课题) , 以及具有相同研发目标和任务、并由多个单位分别开展研发的项目 (课题) , 一般采取后补助方式支持”。

2004年, 为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 沈阳市科技部门出台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后补助实施办法》, 设立专项经费对7大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及其应用推广项目进行后补助支持。2007年, 浙江省颁发了《浙江省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经费管理办法 (试行) 》 (浙财教字[2007]224号) , 规定对省级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采用后补助支持方式。2008年, 云南省出台《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后补助实施办法 (试行) 》 (云科计发[2008]32号) , 规定:“可获得省级以上有关部门审批或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开发、新型农药开发、新型肥料开发项目”等七类项目优先进行后补助支持。2010年, 上海市科委制定了《上海市科技小巨人 (含培育) 企业研发后补助计划项目试行方案》 (沪科[2010]540号) , 规定对已通过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工程项目验收的科技小巨人 (含培育) 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后补助资助。此外, 江苏、重庆、湖北、山东、无锡市等省市也在不同层面上实施后补助资助。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排头兵, 在科技投入机制方面也先行先试, 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后补助支持方式。2006年, 深圳市出台《深圳市企业研发投入资助计划操作规程》, 采取后补助制对本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型企业上年度的研发投入采用报销制进行补助。2007年, 东莞市出台《东莞市企业研发投入资助计划操作规程》, 实施后补助制, 对该市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试点企业、专利培育企业, 以及其它自主创新型企业上年度研发经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2012年, 广东省正式实施《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 《条例》规定:“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企业自筹资金研究开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项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后补助方式予以财政性资金资助。资助资金应当用于该项目在本省的后续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此外, 广东省科技管理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正联合研究有关后补助政策的配套措施, 对后补助政策的补助对象、补助额度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从我国目前后补助政策的实施情况来看, 后补助方式实施的时间较短、推广的范围较窄, 还没大范围在科技创新中实行。同时对补助对象、补助标准、补助额度等规定存在较大差异。此外, 后补助方式重活动类而轻成果类项目, 主要集中于对研发投入活动的后补助支持而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资助较为缺乏。

三、完善我国后补助机制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目前实施后补助政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后补助政策, 加强对后补助项目进行管理, 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 出台后补助政策相关管理办法, 完善后补助制度

建议科技管理部门尽快出台后补助政策的相关管理办法, 制定较为系统的、完善的实施方案和操作规则, 对后补助的补助对象、补助标准、经费额度、立项评审等问题进行细化规定。特别对可以申报后补助的条件和后补助方式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定, 明确后补助资金的使用方向, 引导科研机构研发活动和研发投入的方向。后补助项目立项目标必须明确、清晰、可量化且易于考核。

(二) 加大对自主创新项目后续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后补助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后补助方式主要集中于对研发投入活动的后补助支持而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资助较为缺乏。这容易导致重视研究开发而忽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然而自主创新过程是包括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完整的创新链, 两者缺一不可。建议我国科技管理部门在实施后补助制度时, 进一步明确后补助资金的资助方向, 加大对自主创新项目的后续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三) 明确后补助申报条件, 提高后补助申报的门槛

我国目前采取以课题制为主的科技研发活动资助方式, 这种资助方式在科研组织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后补助的资助方式, 毕竟只是作为现行课题制的补充形式, 近年才在我国逐步得到应用, 实施的时间较短, 推广的范围较窄。同时, 后补助政策实际上起到的是一种“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作用, 因此建议我国科技管理部门在制定后补助政策时, 将之视为一种“例外”政策来制定, 限定后补助的申报条件, 提高后补助的门槛。

(四) 加强后补助资金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后补助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性拨款, 在实施后补助方式对科研项目进行资助时, 要明确后补助的方向, 专款专用, 不得挪动。同时对后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绩效评价, 保证后补助资金合法、合规使用。深圳、东莞在后补助资金绩效评价方面先行先试, 在《深圳市企业研发投入资助计划操作规程》和《东莞市企业研发投入资助计划操作规程》都明确规定对上年度获得研发投入资助的企业进行绩效评估, 评价的重点主要是经营收入、科研投入、缴税、创造就业、知识产权等指标科技。管理部门通过绩效评价能够了解后补助项目实施的成效, 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促进今后项目实施的管理过程和制度的完善, 对进一步扩大后补助实施的范围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肖田野.国内科技研发后补助制的实施与对策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5) :20-22.

[2]刘菲菲.北京市商业化育种后补助制度有望建立 (J) .北京农业, 2011 (28) :9.

[3]宋立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和财政补助方式研究 (J) .西部财会, 2008 (01) :21-23.

[4]没钱也能做重大专项“后补助”获得政府支持 (N) .科学时报, 2010-03-18.

上一篇:论中国的素质教育与大的环境下一篇:淘气的小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