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瘦肉精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原文)

2024-05-21

我国瘦肉精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原文)(通用8篇)

篇1:我国瘦肉精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原文)

我国“瘦肉精”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路平,肖肖,张衍海,王玉东,曲志娜,王娟,赵思俊,徐天刚,郑增忍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摘要:近年来,违法使用“瘦肉精”情况屡禁不止,为确保我国动物产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本文分析了我国“瘦肉精”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我国“瘦肉精”问题的对策,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瘦肉精:监管:对策 1 背景

瘦肉精是一类药物的统称,任何能够抑制动物脂肪生成,促进瘦肉生长的物质都可以称为“瘦肉精”。目前,能够实现此类功能的物质主要是一类叫做β-受体激动剂(也称β-兴奋剂)的药物,其中较常见的有盐酸克仑特罗、沙丁胺醇和莱克多巴胺。近年来,其它瘦肉精也开始被用于促进动物生长,如马布特罗、溟布特罗、塞布特罗、塞曼特罗、马布特罗、特布他林等。

人们认为高脂肪食物是引发心脏病的元凶之一,尤其在发达国家,消费者拒绝消费富含脂肪的肉类。这样一来,动物饲养(经营)者甚至科技人员不得不寻求某些同化物质(AnabOlic substance)来实现动物营养再分配,减少脂肪生成,促进蛋白质合成,以避免肉类脂肪含量过高而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盐酸克伦特罗就是在此背景下,被美国等发达国家最先开发出

来的一种物质。

β-受体激动剂在减少动物肌肉脂肪组织的同时,可增加肌肉蛋白含量,而月-饲喂了此类物质的动物,其肉类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是,此类物质会在动物组织中残留,尤以肝脏等内脏器官残留较高,人类消费后可出现肌肉振颤、心慌、战栗、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对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患者危害更人,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1998年5月,我国香港首次报道,因食用内地饲喂有盐酸克伦特罗的供港猪内脏,造成17人中毒事件;1998年,广东高明市也发生了7例因喝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肺汤而造成中毒;1999年浙江嘉兴市发生57人“瘦肉精”中毒事件;2009年广州发生46人因瘦肉精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2011年河南省和江苏省发生济源双汇了“瘦肉补”事件。

近年来,因食用被“瘦肉精”污染的食物导致中毒的事件屡有发生,且后果极其严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了保证畜产品质安全,保护人类健康,许多国家都禁止在食源性动物的生产中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肉品中的盐酸克伦特罗残留作为必检项目,欧盟也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类药物。我国虽然于2000年提出禁止使用“瘦肉精”类药物,但在畜牧业生产中“瘦肉精”的使用仍屡禁不止。2 监管现状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瘦肉精问题,主要从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建立标准体系和加强监管措施入手,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2.1 法律法规

2002年8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依法惩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等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品的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保护公民身体健康提供了法律依据。

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兽药管理条例》、《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兽药质量监督抽样规定》和《兽 1 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2006年9月20日,农业部就加强瘦肉精整治工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饲料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对在饲料和养殖环节使用瘦肉精的违法分子严肃查处,对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追究其刑事责任。

1997年3月,农业部发文严令禁止β-旨上腺素能激动剂在动物生产中应用。1999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明文规定“生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不得添加激素类药品”。2001年6月13日,农业部联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文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违法行为,决定在全范围内严厉查处此类产品的非法滥用,并在一些盐酸克伦特罗泛滥的重点地区进行专项检查。2000年12月,农业部着手实施“饲料安全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饲料监测体系,逐步改善国家、部和省级饲料质检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饲料监测体系的检测水品。2000年4月,农业部和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出《关于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的紧急通知》,特别指出对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非法生产盐酸克伦特罗的企业,以及向无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执业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盐酸克伦特罗的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查处;并要求畜牧兽医及饲料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不得以科研名义变相推广盐酸克伦特罗等禁用药。

目前。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也出台—厂地方规章,为“瘦肉精”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2.2 标准

2001年3月12日,我国发布了《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强制性标准,为依法惩处不法分子和违规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2003年8月11日,我国发布了《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测定》的国家标准,并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动物性食品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方法,为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监控提供了有力的技

术保障。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先后组织制修订动物组织、尿液、饲料等中“瘦肉精”检测技术标准15个。自2005年以来,农业部以部公告的形式对快速筛选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实施审查、备案制度。2.3 监管措施

农业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对‘瘦肉精”实施监管。一是建立企业生猪质量机制,明确企业是畜产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二是全国范围内开展“瘦肉精”检测工作,农业部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和饲料质量安全检测计划,并于2001年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将“瘦肉精”监测作为动物产品监控的重点。三是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2003年以来,农业部连续9年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活动,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非法使用的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四是加人违法使用“瘦肉精”查处力度。坚决查处非法制售使用“瘦肉精”行为,加强对猪饲料生产经营环节的监管;坚决查处违法犯罪分子,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依纪严格责任追究。3 存在主要问题

3.1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饲料及添加剂管理条例》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涉及到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商务部、公安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个部门。一是我国“瘦肉精”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责权不清,管理体制混乱:二是层层监管,反而出现了层层漏斗;三是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开展。3.2 机构、人员、经费亟待加强

一是国家、省、市、县四级均没有成立专职的“瘦肉精”监管机构。二是没有专职从事“瘦肉精”监管和检测人员,且监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三是实施“瘦肉精”监管过程中,2 缺少执法经费和检测经费,只能开展突击性监督检查,无法保证监管的常态化。3.3 检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由于人员和经费原因,在屠宰环节实施“瘦肉精”检测主要使用胶体金试纸条和检测试剂盒,试纸条和检测试剂盒质量良莠不齐,容易出现漏检或样品假阴性情况。在欠发达地区,缺少质谱仪不能及时对筛选出来的阳性样品进行确证,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及时处理“瘦肉精”疑似事件。4 对策

“瘦肉精”监管工作要围绕农业部党组提出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兽医事业起好步,开好局。狠抓落实,采取各项措施有效落实,进—步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力度,扎实做好“瘦肉精”监管各项工作。4.1 现顺管理体制,形成监管合力

“瘦肉精”问题已影响到社会公共安全,其监管难度打、链条长。各级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瘦肉精”工作,同时与商务、公安、食药、质检、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临管合力,确保监管工作正常开展。一是加强与食药部门协商,逐步取消“瘦肉精”药物生产销售;二是与公安部门加强案件信息交流,建立“瘦肉精”违法案件公安提前介入机制建设;三是与商务部门协调,做好屠宰场管理工作,确保监管环节的无缝对接。4.2 建立“瘦肉精”监管长效机制

着力从监管机构、人员和经费入手,夯实“瘦肉精”监管工作基础。一是建立我国“瘦肉精”监管体系,成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瘦肉精”监管机构:二是解决专职“瘦肉精”监管和检测人员编制。三是“瘦肉精”执法、检测和运转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增加必要的检测设备。

4.3 进一步加大“瘦肉精”监督执法力度

一是强化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排查工作,扩大瘦肉精监测覆盖面和抽检频率,严格屠宰环节监管,确保出栏生猪质量安全。二是要建立最严格的产地准出和销区准入制度,生猪屠宰前实行瘦肉精检验和检疫同步。三是加强协作,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行为,要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是强化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排查工作,扩大“瘦肉精”监管覆盖面和抽检频率。4.4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一是突出监管实效。采取各项措施,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有效提高监督管理水平。二是继续推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三是制定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考核规范。四是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目标管理规范、管理与绩效考核评价机制。4.5 强化“瘦肉精”源头管理,加强宣传引导

监管部门要狠抓源头管理,建立和完善养殖档案,实行养殖投入品登记制度,规范养殖行为。同时,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瘦肉精”的危害,并加强对屠宰企业和生猪经纪人的宣传培训。使其充分认识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又献:

[1]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Z].法释[2002]26号.北京:最高人民检察院,2002-08-16.[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2007]71号.北京: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常务委员会,2007-08-30.[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 3 主席令 [2006]49号.北京: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常务委员会,2006-04-29.[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2009]9号.北京: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常务委员会,2009-02-28.[5]农业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Z].农业部令[2010]6号.北京:农业部,2010-01-21. [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管理条例[Z].国务院令[2004]404号.北京:国务院,2004-04-09.

[7] 农业部.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Z].农业部令[2002]22号.北京:农业部,2010-10-31.

[8] 农业部.兽药质量监督抽样规定[Z].农业部令[2001]6号.北京:农业部,2001-12-10. [9] 农业部.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Z].农业部令[2002]11号.北京:农业部,2002-03-19. [10] 农业部.关于严禁非法使用兽药的通知[Z].农牧发[1997]3号.北京:农业部,1997-05-28.

[11] 农业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关于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违法行为的通知[Z].农牧发[2001]14号.北京:农业部,2001-06-13.

[12] 农业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的紧急通知[Z].农牧发[2000]4号.北京:农业部,2000-04.

[13] NY438-2001.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β-兴奋剂)的测定[S].北京:农业部,2001.[14] GB/T5009.192-2003.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测定[S].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3

[15]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Z].国务院令[2001]327号.北京:国务院,2001-11-29.

[16] 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Z].国务院令[2008]525号.北京:国务院,2008-05-25.

篇2:我国瘦肉精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原文)

【摘 要】 2016年,校园贷问题频发:从3月份的河南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因无力偿还贷款跳楼自杀事件,到6月份的“裸条”事件。各种“校园网贷”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校园贷的讨论。本文就校园贷平台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监管建议。

【关键词】 校园贷平台 监管 建议

随着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各类P2P平台层出不穷。不同的融资需求对象,适宜不同的P2P网贷平台,校园贷就是其中一种受到很多大学生青睐的贷款平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超前的消?M观念促使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贷款;另一方面,为了扩大业务量,抢占校园市场,各贷款平台放松了对学生贷款的审核力度。因此,校园贷具有低门槛、零首付、方便快捷等特点。

一、互联网金融校园贷简介

校园贷是互联网金融深入校园市场的产物,主要为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贷款或分期服务,其本质是一种分期消费、提前消费,目前主要活跃在二、三线城市。校园贷通常分为三种:一是诸如分期乐、趣分期等为大学生提供购物分期贷款及额度较低的现金贷款的平台;二是如投投贷、名校贷等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和创业贷款的P2P贷款平台;三是提供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购物信贷服务的传统电商平台。

二、互联网金融校园贷平台的发展现状

根据数据统计,目前校园贷平台排名前十的分别为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名校贷、优分期、99分期、仁仁分期、零零花、桔子分期和喵贷。

作为排名第一的校园贷平台,趣分期是互联网金融领域获投轮次最多的平台,它创立于2014年,主要业务是为年轻人提供包括电子产品、奢侈品、户外健身、旅游等商品的分期消费。并于2015年8月获得了约2亿美金的融资,2016年1月获得近5亿美金的F轮融资,完成VIE架构的拆分,但在2016年9月,趣分期宣布退出了校园市场。在此之前,学生在趣分期申请分期购物,网站并不收取利率,但需要支付服务费,这种服务费并不是统一的,消费越高,服务费越高。

三、互联网金融校园贷平台存在的问题

目前而言,互联网金融校园贷平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各校园贷平台间的信息共享缺失。由于征信系统的不完善,且各大校园贷平台间属于竞争关系,并不会将自己的客户信息共享,借款人在一个平台上的借款达到了最高额度,可以立即到另一个平台去申请一个账号继续借款,平台放款时并不会审核借款人是否已经借过款,这就很容易导致自制力较弱的学生们过度消费,或者在这个平台上借款来还另一个平台的钱,东借一点、西借一点,最后借款金额越来越多,资金漏洞越来越大,从而彻底还不上贷款,产生违约风险。

第二,各校园贷平台的准入门槛过低。校园贷平台五花八门,且大多属于“一分钟申请,十分钟审核,快至一天放款,零抵押零担保”类。门槛低,手续简单,在正规的校园贷平台申请贷款,除了提供学籍信息和身份证、学生证之外,还应该与学生的家长签订协议,在家长允许的情况下给学生放贷,然而很多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并不会审核这么严格,甚至有个别平台只需要学生提供学生证就能完成申请,也不会在意申请者是否是证件持有人,因此一个学生可以在多家分期平台、用多个身份信息注册并贷款消费。

四、互联网金融校园贷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互联网金融校园贷作为一个合法存在的民间借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为广大有资金需求的大学生带去了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可以通过校园助学贷款缴纳学费,继续求学;在校创业的同学可以通过校园创业资金贷款获取创业的本金,实现自己的梦想;参加培训班的同学可以通过校园培训贷款获得培训费用,增长自己的知识储备。

(二)负面影响

第一,校园贷影响了大学生的理财观念。许多在校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开始独立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财务开支,但他们的消费观念并不理性,自制力较差,喜欢互相攀比、追求时髦,存在严重的超前消费现象。当自身的财务收支不平衡,财务供给适应不了消费需求,更容易依赖于校园贷或者分期付款,从而导致自身的理财观念淡薄。更甚至,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只能让家长帮忙偿还,这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第二,校园贷影响了人身安全。校园贷平台的催款方式往往伴随着恐吓、威胁,甚至强行控制人身自由等。若按正常的法律程序,对于逾期的借款人,放贷者应通过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不会对借款人造成人身伤害。

第三,校园贷影响了信息安全。各种校园贷平台可以通过借款人授权获得隐私性信息,这些隐私性信息结合大数据,可能对借款人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借款人资金账号被盗用的风险。很多校园贷注册时需要学生的学籍、身份证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借款人的信息安全。

五、互联网金融校园贷的监管建议

针对校园网络借贷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认为,首先,应当提高校园贷平台的准入门槛,审核借款人和放贷人的基本信息。其次,定位校园贷平台的中介角色,规范平台行为。再次,鼓励校园贷平台加强自身建设,成立平台联盟,进行行业自律。最后,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完善监管制度和规范。

当然,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一个角色的努力。校园网络借贷这个行业的发展,除了需要平台自身加强监管,提升准入门槛,实行透明化借贷外,还需要借款人加强理性消费意识,提升对金融理财相关知识的了解,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家长、老师也要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其成长状况,引导其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不仅如此,对于放贷人的一些违法犯罪的追款行为,对于一些问题平台,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排查治理,让犯罪行为消失在萌芽状态。

校园网络借贷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虽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就其本身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政府和行业应该共同努力,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

篇3:我国瘦肉精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原文)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1. 金融监管协调性差

我国监管部门曾在2003年和2004年召开过两次监管联席会议, “三会”起草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 规定三方监管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 但迄今为止只召开过两次, 最终联席会议的监管协调流于形式, 只是加强监管协调性的权宜之计, 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决策性质的制度安排, 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2. 监管信息不公开透明

失真的监管信息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效率低下, 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不利于“一行三会”实现监管信息共享, 对于交叉领域以及跨行业的业务的监管信息, 无法共享导致金融监管机构重复收集信息成本的增加。

3. 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金融行业立法总体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我国相关法律的颁布或完善通常在问题出现以后。监管领域的法律规范和条例对我国金融监管具有强力的约束力, 但缺少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 给金融监管带来漏洞。

二、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性的必要性

1. 混业经营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世界金融业逐渐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我国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使交叉性金融产品和业务不断涌现, 分业经营界限逐渐模糊, 由此出现了集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管理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 如光大集团、平安集团等, 垂直监管的监管模式难以发挥作用。创新型的金融产品处于金融机构业务边缘, 对于这类业务, 监管机构认为其不属于自己的监管范围或者为回避责任和风险, 从而导致监管缺位。

2. 分业监管的局限性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分业监管、垂直管理, 三大监管机构各司其职, 在监管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第一, 监管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 降低了监管效率;第二, 各监管机构监管职能不同, 在各自的监管目标上产生冲突时容易造成摩擦或责任上的相互推诿;第三, 银监会地市级分支机构较多, 而证监会和保监会地市级分支机构较少, 上级多采用非现场监管方式, 基层机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不易查证, 不利于监管的有效性。

3. 监管重复和监管真空的出现

我国分业监管的模式必然导致了监管机构之间监管重复或监管真空的出现。监管重复提高了监管机构的成本、降低了监管效率;监管真空累积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其间存在的监管真空高度累积的金融风险, 最终会波及、蔓延到其他领域, 不利于经济稳定。

三、加强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构想

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合作对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金融监管协调制度是必要的。

1. 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加以运用, 将“三会”合并成为金融监管一体化的组织发源于欧洲国家, 英国的金融服务监管局 (FSA) 和日本的金融厅都实行这样的制度, 在一元主体模式下, 不同监管部门之间协调性问题内部化, 监管职能部门间存在共同上级, 在法律和制度的支持下通过行政命令等方式较容易实现协调监管, 同时各部门信息共享, 通过功能型监管的理念提升监管效率。但我国混业经营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还较低, 配套法律也不完善, 改革成本高、阻力大, 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还有许多制度上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2. 建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时机还不够成熟, 监管协调性的主要症结在于没有强制力, 因此有必要先行建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解决现有问题。“三会”在法律上是独立的同级机构, 可以通过国务院牵头设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 制定条例明确相关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相互协调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委员会的工作程序, 以达到部门间合理分工、信息共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委员会的成员由“一行三会”和财政部等部门的最高领导人共同组建, 确保委员会的正常运行。建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是当前加强监管协调性的最佳选择, 不需建立新的组织, 行政成本低、阻力小。

四、结语

一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受到社会、政治和法律等诸多非经济因素影响, 无论未来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如何发展, 当下需要解决混业经营趋势愈发凸显的情况下金融家监管的协调性问题, 而建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是加强监管协调性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贺强, 孟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的协调性问题[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6 (11) .

[2]应展宇.增强金融监管协调性[J].中国金融家, 2011 (02) .

篇4:我国金融监管制度问题分析及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 金融制度 问题 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在加入了WTO以后,我国金融机构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将会受到很大挑战。目前,由于我国处于制度转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尽管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已经建立,但并不完善。为使我国金融机构在良性的环境中健康发展,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必须进行改革。

1、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

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促进金融发展和改革,我国金融监管工作也在不断地加强,金融监管体制逐步理顺。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分业监管。中国人民银行着重加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负责金融体系的支付安全,银监会主要负责各类银行以及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而证监会负责证券、期货、基金监管,保监会负责保险业的监管。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从实际运行成效看,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近几年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O以后,我国金融机构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将会受到很大挑战。近年来,国外混业经营使得金融机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监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给我国金融业监管带来很大的考验,很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2、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2.1金融监管目标未随经济发展适时调整

金融监管是政府管制的一种行为,其目的是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和金融市场的平等竞争,化解和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促进经济增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金融业出现了显性金融风险,人民银行在监管上侧重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稳定金融秩序,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但是,随着金融环境转好,监管目标应适时调整,将金融监管最终目标定位在保护存款人合法利益上。

2.2分业监管模式措施单一效果不明显

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模式。分业监管对金融业难以做到统一监管。金融监管责任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这四个部门共同承担,目前我国四个监管机构在法律上是独立的平级主体,由于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不同,相应的操作方式也不相同,监管信息不对称,由此得出的监管结论也可能不同。这些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界定,相互间缺乏协调,因而常常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监管过程重复、多头、互相扯皮,有些处于监管部门边缘地带又出现监管缺位的现象,凸显出监管环节许多漏洞,跨业违规现象频发。

2.3金融监管独立性未真正得到有效实现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主体,独立性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政策、履行职责,多是服从政府的命令。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当实施金融监管和地方政府利益相抵触时,地方政府往往对监管施加压力,导致监管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4金融监管措施与金融创新不同步

一方面由于没有健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机制,导致自我监管能力偏低。我国金融同业工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非常缺少。金融机构自律监管是抗御金融风险的基础和关键防线,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是以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为主,忽视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有效的自律监管还未形成;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涌入使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力不从心。随着金融业的日益开放,很多跨国金融集团开始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创新业务的飞速发展,新型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出现,在运作初期由于对市场和产品认识不足,有可能增大金融业风险,又会使传统的金融监管制度、监管手段失效。

2.5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金融法律法规体制尚不健全。虽然我国已有不少金融监管立法,但这些立法中原则性规定较多,缺少实施细则,可操作性差。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出现了新的经济领域和新的问题,例如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的应急处理法律机制,在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规定方面也是空白。

3、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议

3.1改革金融监管模式

混业经营、统一监管已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新趋势下,单纯的分业监管体制已难以适应金融业发展。因此,我国应建立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监管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方式,提升金融监管的效率,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减少监管真空,对跨领域的金融产品进行统一监管,使金融风险能够得到更好地防范和化解。确定监管内容合理性,鼓励金融创新,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通过技术援助、定期磋商、互访及共同参与制定国际监管规则等方式,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提高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和有效性。

3.2完善自律监控机制

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金融机构内控机制要求越来越严格。加快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进行有效金融监管所不可或缺的方面。

3.2.1完善内控制度。各个金融机构应按照监管当局的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设置合理内控机构,改善内控设施。监管当局应定期检查各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落实情况和有效性,督促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3.2.2建立金融同业自律机制。在金融监管当局的鼓励、指导及舆论的倡导下,根据金融机构的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的金融同业工会,创造一种维护同业有序竞争、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同业成员利益的行业自律机制。

3.3.3加强对监管者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建立对监管者的再监管机制。要求监管对象依法行事,同时监管当局的监管行为也应受到法律的约束。

3.3加强金融监管法制建设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监管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规范监管行为,实现金融监管稳定,应当加快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建立与国际金融法规接轨的金融法律体系。

3.3.1建立监管法规。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仍是空白,应尽快制定《金融监管法》、《期货交易法》、《存款保护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合作金融法》、《外资金融法》等法律法规。

3.3.2修改、完善現有法律框架。抓紧修改和完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等金融法规。

3.3.3制订有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制造一套较为完整的并与有关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对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或废止,切实解决当前金融监管过程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问题。

3.4完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的要求,或是为了避免风险,逃避监管,金融机构应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监管则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为目的。金融创新和监管创新的共同作用,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金融运行效率不断得到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不断得到增强。而我国的金融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因此金融监管必然要面对伴随金融创新而来的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和金融风险的挑战,防范其带来的金融风险。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金融制度也进行着相应的改革,金融监管作为一个国家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将更多地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中,随之而来的巨大系统性风险则需要我国依赖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李扬.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

[2]谢伏瞻.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北京市: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篇5:“瘦肉精”的监管现状及防控对策

1 基层单位“瘦肉精”的监管现状

1.1 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处罚过轻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也很好的遏制了违规使用饲料添加剂及兽医行为,但是,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处罚也相对较轻,比如企业违规使用违禁添加剂或兽药,惩罚则是以罚款为主,没收非法所得为主,对于个别严重企业多是吊销营业执照,这些违规后处罚都比较轻,所以,不法企业及养殖从业人员明知道是违法行为,仍然继续偷偷使用,即就是被发现也就交些罚款,这些人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

1.2 法制不健全,主管部门职责划分不清

由于国家在饲料添加剂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处罚力度过轻,因此,在我国瘦肉精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另外,对于瘦肉精的监管涉及部门较多,职责划分也不清晰,瘦肉精药物的生产是由药品监督管理局、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对屠宰前生猪的瘦肉精检测只是简单的抽检,而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只是对屠宰过程进行检查,由于从生产、经营到使用涉及环节及管理部门较多,又没有明确规定由那个部门负主责,那个部门为辅责,这样协调难,出了问题了就开始相互推责。

1.3 基层单位经费不足,监管不到位

由于基层单位的经费和检测人员有限,瘦肉精涉及到养殖、屠宰、销售等多个环节,监管工作量极大,抽检监测是当前“瘦肉精”监管的主要手段,而有些基层单位,由于经费不足,加之对瘦肉精监测工作不够重视,因此,无法满足瘦肉精监管任务的需要,导致部分地区养殖屠宰销售等环节抽样比例达不到规定要求,监督管理工作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1.4 检测水平低,水平有待提高

基层单位由于经费不足及检测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在生猪屠宰环节中,瘦肉精检测基本是采用快速检测卡,这种检测方法比较简单,很容易学会,对检测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要求不是很高,因此,招聘的都是基本是些高职或中专学历人员,这些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法律法规意识比较淡薄,生猪销售或屠宰企业若给点好处,他们基本都可以通过,因此,检测人员往往缺乏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少检漏检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严重影响到检测成功率和检测比例。

2 防控对策

2.1 加快立法步伐,加大宣传力度

要加快瘦肉精监管立法工作步伐,把瘦肉精监管工作写进相关法律中,制定瘦肉精监管工作制度,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瘦肉精的危害性,通过宣传教育,使畜产品安全工作深入人心,使广大消费者都能认清瘦肉精的本质,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瘦肉精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为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2 加大投入,提高检测和监管能力

目前,瘦肉精的监测多数和集中在城市,而偏远地区,由于经费不足,设备都是比较陈旧仪器,这样,检测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导致瘦肉精检测在基层出现空白区,因此,国家要高度重视瘦肉精事件,加大对基层单位经费的投入力度,购置先进的检测仪器,引进专业的检测人员,以确保检测工作能顺畅开展,同时,要加强对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的监管力度,督促企业健全生产和养殖档案,如实记录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以及兽药的来源和使用情况。

2.3 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落实相关责任

建立健全各级执法机构,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层层落实,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起责任制,并且还要签订责任书,从饲料企业、养殖场、屠宰场等都要具体包干到人,对于渎职失职和贪赃枉法的监管机构,要严格追求其责任,主要领导直接就地免职,情节严重者移送司法机关,接受组织审查,追究其法律责任。

2.4 健全举报监督制度,加大处罚力度

篇6:我国瘦肉精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原文)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金融监管

一、影子银行研究背景

影子银行自产生以来发展迅速,其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随着全球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本身的缺陷也开始暴露,杠杆率和期限错配度越来越高,终于在2007年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经此危机,各国开始意识到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以及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并推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建立一系列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模式。与国外相比,我国金融创新程度不高,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不够成熟,影子银行发展水平较低,但势头迅猛,为此有必要研究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正确引导和规范影子银行的信贷活动,建立和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使影子银行能够健康发展,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影子银行相关概念

早在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长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y)第一次提出影子银行这个概念,用以概括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提供和传统商业银行类似的金融服务的非银行中介机构。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向全球扩散,“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正逐渐被各国所接受。

影子银行系统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意指平行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融资体系,它包括投资银行、债券、保险公司、货币市场基金、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不受央行监管之下,通过高杠杆操作来开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并将风险转移出去。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及监管现状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影子银行的资金和客户资源的吸收来自于传统商业银行,主要的服务产品包括理财产品、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运行的业务基本是对传统商业银行运作模式的复制,是对商业银行一部分融资业务的替代。我国的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杠杆率低、由传统商业银行主导、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三个方面。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我国影子银行虽然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影子银行的融资规模也在迅速膨胀,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我国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更多的是对金融市场的限制,限制了影子银行的正常发展。另外,我国虽有相关文件规定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典当行等融资机构的融资业务和监管问题,但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和效力等级,同时大多数监管机构都疏于对金融机构的管理,而且管制盲区居多,放任了市场风险的累积。

四、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缺陷分析

(一)监管目标不明确。国内在影子银行监管上存在概念标准不一,监管目标不清晰,很大部分原因是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不够明确,这样的现象导致监管部门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行事效率低下,既无法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也无法有效保护好金融投资者与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我国对影子银行目标界定的不明确,导致监管措施的薄弱,在金融机构监管上力度不足,也没有确立相关的消费者利益保护机制。

(二)监管手段单一,不具有独立性。我国对金融监管机构权限的设定过于模糊,监管机构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当许多出现一些金融问题时,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只能根据政府发布的政策或文件去执行,对市场的行政干预随意性较大,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大多采用行政规定性文件,监管部门受当地政府约束大,相关的规定都偏向于限制金融监管权力的行使,而忽略对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既不利于金融创新,限制了影子银行体系的纵深发展能力,也不利于我国金融业在国际竞争力上的提升。

(三)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行业等多种业务交叉发展的金融创新形式不断涌现,这在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多样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的融资能力。然而在当前我国对于金融市场的监控能力稍嫌不足的现状下,如不能管理好这些新兴的金融创新,那么就将会出现监管真空,影响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影子银行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金融市场各机构联系密切,监管缺失将会导致增加其系统性风险,进而将风险传递到与之关联密切的商业银行中。

(四)缺乏健全的动态风险预警机制。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监管采用多头分业监管的机制,中央银行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各自监管不同的金融机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金融机构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此中产生的影子银行体系与这些金融机构的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很难确定该由哪个组织或机构实施监管,尽管各监管机构可以通过一定的金融协调来解决一些问题,但这种协调工作只能解决暂时性的金融问题,并且考虑到各自机构的不同职责所在,监管机构有时候并不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兼顾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长远发展。

五、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

(一)建立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影子银行牵涉范围较为广泛,运用的金融工具也颇为复杂,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的监管。目前应构建一套合理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并将影子银行纳入其中。

(二)稳健推进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虽然具有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的能力,但却无法消除风险的存在,在促进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在稳健的基础上推进金融创新,一方面,将金融创新的主导权交给市场,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自主创新功能,合理有序地进行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将之纳入监管的范围中,使之得以在有效监控区域内,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当前的市场信息。

nlc202309020104

(三)加强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不透明是当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无法准确及时的了解影子银行的有效信息,就会造成监管缺失,导致无法对其风险进行预测和掌握。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监管不到位,所以必须加强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机制建设,要求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信息的披露,提高影子银行产品的透明度,保护金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优化金融市场环境。目前在金融法律监管上主要针对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作为新生产物,在监管方面存在很多漏洞,迫切需要加强立法建设,在银行理财产品、民间金融和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产品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首先,针对当前我国对影子银行概念模糊的现象,需要从法律上对影子银行的定义进行明确的界定,将影子银行的基础产品及金融衍生产品纳入法律管辖范围内,确保各监管部门明确自己职责范围所在,以免出现监管功能缺失或监管区域交叉的现象。第二,完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创新工具的法制建设,在促进市场发展层次多样化同时,又能对其中潜藏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第三,建立全面、客观的动态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能够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对金融风险的聚积和蔓延加以预警和控制,提高监管效率,对市场运作作出正确的选择方案,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五)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金融行业自律和内部控制。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监管人才具有较高要求,既要从宏观审慎监测框架中全面、动态、准确判断市场风险导向,制定正确的监管政策,还要从微观审慎角度落实以具体有效的措施,这些无不要求监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加强金融监管的人才培养建设,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外情况异同,学习金融监管动态与前沿理论,建立风险模型、风险评估系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监管人员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以及道德素质水平,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加入到金融监管建设行列。

金融监管除了政府监管和市场约束的外部监管外,还需要从内部着手,即金融机构的自律行为和内部的控制能力。健全影子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严格审批影子银行机构的设立,特别是对高风险机构的审批控制力度,有助于加强金融行业的自律监管和内部控制能力,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在保障影子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上维护金融业的稳健经营。

(六)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预防和应对外部风险。中国作为全球金融市场发展中的一员,应积极参与国际监管合作,构建一个集全球性、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于一身的金融监管框架,防止影子银行的跨区域性监管套利,限制系统性风险传播,从整体上控制其风险积累,从而稳定国际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张晓扑.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3).

[2]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12).

[3]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

[4]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机制及其脆弱性[J].银行家,2010,(12).

[5]袁齐.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维[J].吉林金融研究,2013(5).

[6]李东卫.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几点思考[J].金融会计,2011,(4).

篇7:我国瘦肉精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原文)

关键词:公共财政,民生,财政分配,公开透明

1 准确领会公共财政的深刻内涵

1.1 公共财政概念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通过收支活动实现对一部分社会资源的配置。

如何准确理解公共财政概念?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首先,弄清公共财政究竟为了谁。大家知道,所谓财政就是政府的一种资金收支活动,而这种收支活动总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或为政府行使职能服务的。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此,公共财政成为政府实现满足公共需要职能的一种资金收支活动。在这里还需要进一步搞清两个问题:什么是公共需要?为什么说满足公共需要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

1)所谓公共需要,具体说很复杂,概括说就两大类。第一类是纯公共需要:保证国民基本素质和生存安全的需要,如国防、军事、外交、国家安全、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第二类是准公共需要:介于纯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之间,从性质上不能截然划分清楚的一些需要,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甚至包括某些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如水、电、气、煤、油、运等。

两类公共需要的区别在于,对于满足纯公共需要的产品进行消费通常都是免费的,而对于满足准公共需要的产品进行消费则不是免费的,但是所产生的费用既不能由消费者全部承担,也不能让政府全部埋单,而是由政府和消费者按一定的比例分担。一般来说,政府承担的越多,表明国民的公共福利越高。

2)为什么说满足公共需要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如果让企业生产提供公共产品,一方面对那些规模巨大,资金需要多的纯公共产品项目,任何一个实体都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公共产品消费使用过程中的不收费和低收费,也使得企业即便有能力也无动力,原因是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相违背。所以,在满足公共需要方面,市场是无效的或是失灵的。

但是,公共需要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为此需要政府出面。首先通过一定的手段(如税收等),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形成财政收入,然后再以财政支出的形式,向公共领域投放公共产品,也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从而满足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公共需要。因此,满足公共需要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能和责任。而为了满足公共需要,政府通过组织收入、安排支出或购买公共服务,形成的收支活动就是公共财政。

其次,公共财政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财政模式。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主要手段,凡是市场能做的政府不要干预,凡是市场做不了或做不好的,政府必须介入。也就是说,政府要有所不为有所为,而政府有所为的正是市场失灵的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范围内,为了满足公共需要,政府进行收支活动,所形成的财政模式只能是公共财政。我国传统的财政模式是“生产建设财政”。它是一种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财政模式,因为在计划经济下,政府是无限的、全能的,掌握着整个社会的全部资源。除了公共领域,政府还把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了生产建设领域,最多的时候我国生产建设资金占到整个财政资金的70%左右,所以我国传统的财政模式被称为“生产建设财政”。实行了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由无限的、全能的政府转为悠闲的、服务型政府,那么与政府职能相对应、为政府行使职能服务的财政也必须转型,也就是必须由传统的生产建设财政转为现代的公共财政。

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只有20年,因此实施公共财政的时间并不长。我国于1999年正式实施公共财政。

1.2 公共财政基本特性

作为一种现代财政模式,实行公共财政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特性:公共性、公平性、公开性。

1)公共性:

即公益性。财政资金的投放,必须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追求社会公益为宗旨,不能以赢利为目标。

这是实行公共财政的最基本特性。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决定了政府进行财政收支活动,只能局限在公共领域范围内。但我国实行公共财政的头几年,由于对公共财政本质内涵缺少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加之受传统财政模式思维的惯性影响,大量的财政资金依然被投向了生产竞争性领域。这一方面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另方面也导致了对公共领域资金投放的不足。另外,改革开放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由于对公共领域的一些部门(如教育、卫生等)进行了不恰当的市场化改革,结果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对公共领域的投入却没有增反而减少,于是引发了老百姓上学难、看病难、生活难、住房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反思:表面上看是学校、医院出问题了,实质上是我们的体制有问题,是政府的职能出现了错位(即政府失灵)。因此在党的16届3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部署,其核心内容一是要求政府切实转变职能,让政府的财政资金逐步直至全部退出生产竞争性领域;二是必须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向公共领域尤其是与民生相关的公共领域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在2005年,党中央首次提出“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自此以来的这些年,政府不断地增加向民生领域的资金投放。所以,我国的财政正在逐步回归公共性的本位。

2)公平性:

公共财政政策要一视同仁。财政分配制度对不同的阶层、个人以及不同的经济成分,必须公平公正。

财政具体表现为一种资金的收支活动,其属于分配范畴。政府将钱收上来再用出去,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国民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这就要求政府在取得收入时,必须明确向谁收、收多少;然后再支出使用时,明确用多少、怎么用。都要相应地制定一个公平合理取得收入、安排支出的制度,即财政分配制度。所以,财政属于分配范畴。财政分配作为整个国民收入分配的组成部分,我国政府这些年来在财政收入和支出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降低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连续多年提高低收入群体尤其是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等等,目的是为了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但毕竟整个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存在先天的不足和缺陷,使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比较大,贫富悬殊问题依然比较严峻。还有国民财富蛋糕做大之后,如何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合理分配,依然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求财政分配制度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3)公开性:

政府的财政收支预算要公开透明,对财政收入的方式、数量和财政支出的去向、规模等公众要有知情权。

这是公共财政与传统财政模式相比所具有的最典型特性。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是在为民理财。既然如此,那么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又用到了哪里去,以及怎么用的,作为公众都有权知情。由于受计划经济理财观念的影响,我们长期以来都把政府的财政信息当做“国家机密”不可告人。所以实行公共财政很多年来,我国在财政预算民主化建设方面工作滞后。其实公开政府财政信息,不仅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从根源上防止腐败的突破口。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条例》,作为政府政务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信息向社会公开政府责无旁贷。最近这几年,我国加快了财政信息公开方面的进程,但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为此,要继续加大财政信息公开的力度,让老百姓对政府公开的“账本”不仅看得到,还要看得懂。更重要是通过公开财政信息,遏制政府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使纳税人的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2 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2.1 财政资金公共性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来看,分析我国财政资金公共性,关键就是考察对民生领域的资金投放情况。理由有二:一是民生领域构成我国公共领域的核心和重点部分;二是政府对民生领域资金投放的历史欠账太大。

1)对民生概念的基本界定。

纯民生——与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五个方面;泛民生——在纯民生基础上加计农林水、环保、交通以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支出。

2)民生资金的投放现状(本文基于对“纯民生”的分析):

增幅很大但占比仍低。从增幅看,2005年以来的这些年,政府不断增加对民生领域的资金投放,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明显超过同期全国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2011年全国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累计达到38 108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全国财政支出比上年增长21.2%)。所以,这些年的民生支出增幅很大。从占比看,2011年全国财政用于“纯民生”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5%,与2010年的32.6%相比,提高了2个多百分点。由于我国政府对民生领域的历史欠账太多,所以民生资金的基数依然比较少,绝对数依然比较小,与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比较低,另外与老百姓日益增加的民生诉求相比,也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就要求政府仍需继续加大对民生资金的投放力度。

2.2 财政分配的公平性现状分析

财政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从收入与支出两个方面,对收入分配格局发挥重大调节作用。合理的财政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财政分配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1)财政增收太快。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使得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当国民财富(GDP)一定的情况下,政府收入占比过高,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本应属于居民的财富。特别是在当前劳动者工资普遍较低,国民幸福指数普遍不高的背景下,财政收入的过快增长,容易引发“国富民穷”的忧患。

我国财政收入是由税收和非税收入构成,其中90%左右来自税收,所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源自税收的快速增长。21世纪的十多年来,我国的税收收入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基本形成了这样两个规律:五年翻一番,十年翻两番;年均增速超过20%。具体分析税收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经济发展了,企业效益提高了,必然带来税源的增加。

二是税务部门加强征收管理。由于通过先进的信息化征管手段,使税务部门征管水平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税款流失,确保了税款应收尽收。

三是从当前来看,通胀也会导致税收增长。因为通胀的主要表现是物价上涨,那么以商品价格作为计税依据的流转税款,必然会随商品价格提高、税基扩大而增加,所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胀会带来流转税增加。流转税又称间接税,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它们的共同特性是隐含在商品或劳务的价格里。企业只要发生销售行为并取得收入,无论盈亏一律依据销售收入纳税,然后企业把税款打入成本、计入价格,随着商品的流通转让通过价格将税款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不论承受能力大小,只要有消费,在接受价格的同时也就接受了含在价格里的税款。所以间接税具有很强的诡秘性,它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每个消费者只要有消费就在贡献税收。如果说企业是流转税的法定纳税人,那么通过价格转嫁税负,消费者就成为流转税的最终负税人或者实际纳税人。

四是我国现行的税制结构恰恰是以流转税为主,占比高达70%左右。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在通胀时期一定表现为税收增加,而且是流转税的增加。流转税太多,首先,不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因为流转税越多成本越高,尽管可以通过价格进行转嫁,但毕竟增加了成本,尤其是在通胀的环境下,会使得企业因成本的上涨,大幅度压缩利润空间。所以过多的流转税会影响企业生产积极性。其次,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承受着过多的流转税,增加了消费成本、削弱了消费能力,不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其实国外也有间接税,但与我国税制不同的是,大多数国家的间接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大致30%~35%,远远低于我国的间接税占比,间接税占比越低,转嫁给消费者的税收就越少,消费者负担也就越轻,这才能真正体现税收公平的原则。而且消费者每发生一项销售行为,获取的发票上都会注明税款,因此国外的税制既公平又透明。

通过上述分析,对我国当前的财政收入格局做以下结论:财政收入中90%是税收,税收收入中70%是流转税,而在通胀时期由于物价上涨,使得流转税增加,既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又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因此,我国现行税制面临着优化结构、减税让利的改革。

2)支出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用于行政经费的支出18%,相当于日本的6倍,法国的3倍。这表明当前我国财政支出中,政府行政经费过多,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政府的行政体制过于庞杂,机构臃肿,吃财政饭的人太多;二是政府的运行成本太高,尤其是在公务出国、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即“三公”消费)方面浪费严重,这说明政府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太多。如何让纳税人的钱更多地为纳税人服务,就要求政府继续优化支出结构、压缩行政经费。

2.3 财政信息公开透明的现状分析

1)财政信息公开进程比较快。

2008年5月1日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9年提出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时间表:2010—2012年所有中央部门的预算向社会公开;2010年75家中央部门(共计98个部门)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信息,2011年增加到95个中央部门;2011年3月和5月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 要求在公布总预决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公开“三公”经费的预决算,但对中央和地方公开的要求有所区别,其中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必须公开,地方政府的“三公”经费可比照中央公开。公开“三公”经费,表明我国财政信息的公开工作又往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2)“三公”经费公开的效果不理想。

按我国预算编制的规定,“三公”经费并非独立科目,而是分别反映在相关经费里,比如公务出国,若是进行项目考察就反映在项目经费中,若是参加培训就反映在培训经费中。为了向社会公布“三公”经费,必须将分散在相关经费里的费用进行归纳综合。2011年是中央各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的第一年,由于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因此“三公”经费公开的效果不理想。

一是“三公”数据项目不够细化:大多 “粗线条” ,只公布三个数据,而没有更细化的项目和必要的解释说明。

二是“三公”数据标准不统一:已公布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也无具体科学的要求,缺乏真实性、可比性。

三是地方政府大多没有比照中央跟进公开:已公布“三公经费”的地方只有北京、上海(预算)、陕西(决算)。

3 推进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资金投放的力度

1)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为了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确保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优化教育资金的支出结构,突出保障重点,着力支持教育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以缓解当前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2)医疗卫生。

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初步形成13亿城乡居民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提高医保的补助标准,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元(之前为20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

3)社会保障。

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之前的覆盖面为60%),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其他方面社会保障的水平 。

4)保障性住房。

做好目前在建项目的建设,基本建成500万套,同时还要新开工700万套以上保障性住房,包括棚户区的改造,进一步缓解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的职工以及农民工住房困难的问题。

5)文化。

大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保证公共财政用于文化方面的支出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

3.2 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双向发力,完善财政分配制度

1)通过减税适度降低税收增幅,这样既可以减轻纳税人负担,又符合国家“减税让利”的政策选择。

每次提及减税,很多人都会想到个人所得税。因为它是直接税,给人的感觉很直观,容易被引起关注。其实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总额中占比并不高,2011年不足7%。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应该是对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要进一步下调,而对收入来源多收入水平高的人,应使用先进的信息化征管手段,加大征收力度,减少税款流失。所以通过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应该真正实现收入多的人多交税、收入少的人少交税或不交税,从而有效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改革,美国做法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从当前来看,我国迫切需要进行结构性减税。关于结构性减税,我国理论界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但实际实施的力度不够大,税收增幅依然居高不下。直至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我国要进行结构性减税,重点减税领域应该是流转税,主要税种是增值税和营业税。从今年以来实施的减税举措看,一是对小微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进一步提高(由原来的月收入5 000元提高到20 000元);二是对重复征税严重的服务业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笔者认为,增值税作为我国流转税的重大税种,涉及企业生产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征税范围及其广泛,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涉及民生的基本消费品的增值税税率。另外,为了进一步强化消费者的纳税意识,提高税收透明度,建议消费环节在发票上注明税款。总之,通过大力减少流转税,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税收增幅,又有助于优化税制结构,扩大国内消费,实现税负公平公正。

结构性减税并非只是一味地减税,针对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情况,不但不能减税,反而还要增税。比如为了促进节能减排构建两型社会,应进一步提高资源税、开征环境税,以倒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还有对房产持有环节征收房产持有税,也是进行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在优化税制结构的过程中,结构性增税不可避免。需要说明的是,结构性减税虽然不排除结构性增税,但执行的结果一定是减税的力度和幅度大于增税,最终使企业整体税负有明显下降。总之通过税收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使税制结构更加优化,从而构建起一个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

2)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压缩行政性经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减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3.3 进一步提高“三公”经费公开透明的效果

1)公开的项目要全面细化,数字要真实具体,并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要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 。由于财政收支预算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要求编制的部门尽可能做到项目细化、语言通俗,这样才能让公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公开的口径和标准要统一,进而使“晒三公” 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和可比性。公开“三公”经费既然是中央部门的统一行为,就应有统一的标准。只有标准统一,才具有可比性。为了防止部门“自说自话”,有选择性地公开,甚至弄虚作假,建议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并由监察、审计等部门参与监督,统一对外公布。

3)在中央机关公开“三公”的榜样力推下,地方“三公”公开才是重点,百姓更希望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完整“三公”数字。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支出公开制度,定期公布“三公”经费的预算、决算、绩效考评情况。

参考文献

[1]罗红.推进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若干问题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4):53-56.

[2]专家谈结构性减税:应逐步降“隐形税”比重[EB/OL].(2011-12-26).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12-26/3558503.shtml.

篇8:我国瘦肉精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原文)

关键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做法与特点;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7-18-02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于农业发展。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棉花为主,为典型的双季稻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全国商品猪基地县(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与特点

1.1 领导重视 2011年7月桐城市编办批准成立了“桐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站”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调查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情况;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培训农民,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2011年10月,桐城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印发桐城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11月市编办出台了《关于同意成立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通知》根据工作需要在全市14个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人员编制落实到位。为扎实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责任明确 为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桐城市农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对机关内设机构、直属单位和基层农监站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分工,并与各职能单位(科室)签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牢固确立了数量质量并举、抓效益农业必须抓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全面落实“一岗双责”。

1.3 以“三控”为重点的全程监管机制初步建立 (1)加强源头监控。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逐步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2)加强生产过程控制。通过制定生产技术规范.统一印制农产品生产档案和养殖档案记录簿,免费发放到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指导他们依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档案,督促其如实记录投入品使用、产品收获、检验检测等情况,并加大对生产档案的监督检查力度,将企业安全生产记录纳入长期监测内容。(3)加强收贮运输环节的监管。对农产品收、贮、运主体和贮运设施设备进行摸底,建立备案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产品从生产到进人市场和加工企业前的收、贮运环节的交货查验、档案记录、自查自检和无害化处理等制度。

1.4 公开信息 桐城市农委将每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和监督抽查数据汇编成册,按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接受安庆市政府对桐城市政府食品安全的绩效考核。并将材料和政府考核情况发送给委属有关单位,一方面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的总结,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历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点,作为以后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1.5 夯实监管体系 全市14个镇(街道)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市财政为8个镇级站配套了检测设备,建立了农残速测室,设立1~2名专兼职监管员。并经桐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站聘请的专业人员进行了培训。

1.6 培训农资经营、种养大户和涉农合作社人员 近年来,由桐城市农委牵头.利用新型农民培训的平台,由市种植业管理局、畜牧兽医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站主办,针对农资经营、种养大户和涉农合作社人员的培训数累计近万人。大大提高了全市农业从业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法律法规与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不适应 目前对新增的收贮运环节以及高毒农药实行定点销售和实名制购买等方面的法律授权不明确,导致在这些方面工作的开展与推动手段明显不足。

2.2 基层监管机构人员与监管手段不能满足监管工作的需求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点多面(下转20页)(上接18页)广,任务繁重。我市基层监管机构虽然有牌子,但因为挂靠农业技术推广站,2~4人的编制都是兼职,专职人员很少。在人事关系上隶属市种植业管理局(畜牧兽医局),人员变动调配频繁且不受市农监站约束,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加之工作经费难以有效保障,部分镇(街道)尚未建立农残速测室,故影响了乡镇监管整体能力的发挥。

2.3 信息沟通不畅,监管力量分散 目前农委内部“三品一标”的申报管理分属不同市直单位(科室),负责申报管理的单位虽负有监管职责,但由于点多面广人手少,在工作中实际上难以把监管工作做细。而基层农监站虽了解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却不了解哪些单位申报了“绿色”、“无公害”食品。农委在内部机制上缺少信息沟通和上下联动渠道。工作上缺少宏观掌控,监管力量分散,各行其是,致使“三品一标”证后监管乏力。

3 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明确职能责任 一是推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职责[6]。二是应牢固树立“一岗双责”的工作理念,完善农委内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在“三品一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时,多听取基层一线监管意见,形成上下监管合力。要努力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工作布局,切实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农业部门一项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三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到市乡(镇)各级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要做到赏罚分明,并建立奖励机制。

3.2 强化农产品质量监测和抽查 监测抽查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赋予的一项基本职权,也是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手段,对于摸清情况,及时处罚,震慑违法者,鞭策工作落后的监管机构,十分有效。要强化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监测和抽查。

3.3 推动信息公开和市场准入 推进农业、食药两部门监管工作的有效衔接,把信息公开作为督促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重视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把例行监测、监督抽查的结果公布和依法处罚等信息有序有效公开作为基本途径,发挥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同时,推动农产品产地证明、农产品认证标志或农产品检测报告等作为食药部门农产品市场准人的前置条件,作为超市、加工企业进货的基本依据,提高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3.4 加强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的培训,增加经费投入 由于基层农产品质量站建站时间不长,监管人员都是兼职,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知识、认识上缺少系统性,大部分单位的工作开展处于被动局面。加之工作经费不足,工作主动性更大打折扣。因此,省、市业务主管单位和地方财政强化业务培训、增加经费投入很有必要。

上一篇:任性犯错的道歉信作文下一篇:教师考绩卡片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