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的儿点感悟

2024-06-13

体验式教学的儿点感悟(精选5篇)

篇1:体验式教学的儿点感悟

体验式教学之悟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最迫切的要求,而体验式教学正是新行势下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而是扩展到情感﹑生理以及人格等领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关键词]体验,生活化,情境化,情商化。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为了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需求,我们新店坪中心小学数学组开展了体验式教学的课题研究。那么何为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以及人格等领域,激发学生对生命的领悟,促进学生的成长,也把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教材生活化,亲身体验探究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但又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念,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如在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首先让学生猜一猜“4时老师可能在做什么?”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正当学生纷纷猜测老师在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时,出示老师正在睡觉的画面,学生哗然,矛盾的产生又进一步使学生思考,原来老师想让大家猜凌晨4时自己在做什么,而同学们却猜下午4时老师在做什么?这一有趣的误会,使学生出自内心地感到“24时计时法”产生的必要 1 性,激起了内在的学习动机,于是水到渠成的引入了新课,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倘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把尺量出我的金箍棒有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样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保持和发展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多使用学具,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

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 2 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10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l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注意数学教学中的情商教育

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怀着不安甚至对立的情绪上课,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学生也很难参与进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即使是差生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的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蒙发上进的心理。表扬得勉强比批评得过分好。如一个同学板演多位数加法,忘了在百位上进位,一般教师订正时打个“×”就过去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的否定。可是我们有位教师订正时,凡是做对的数位上都打“√”,只在做错的数位上打一个“?”,学生一看,五个数位我还做对四个呢!只有百位上忘了进位了,以后应该认真些。这样做,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纠正了他知识上和习惯上的错误,3 同时使他们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个学生都是等同的,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孩子的心田。其实“虚弱的禾苗”更需要阳光雨露,对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应当变忽视为重视,变嫌弃为喜爱,变冷眼为尊重,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困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也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最迫切的要求,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提问、勇于探索、勇于争论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起“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求真、求是精神,让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小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师》

《湖南教育》

篇2:思品课“情境体验式教学”感悟

情境体验教学的过程包括三个要素:情境、合作、讨论。其中情境是基础, 合作、讨论是途径, 这三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相应地,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包括三个要素:体验、感悟、升华。体验式教学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合作讨论, 体验成功;实践运用, 感悟升华。在一堂课的教学中, 通过反复运用这三个环节, 达到教学目标。

一、在活动性情境中体验

活动性情境是指通过个体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所形成的情境, 是一种亲历性的情境。情境内容贴近生活, 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冲击, 引起学生思考, 我们可以用小品形式加以体验。

【课例】

学习内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活动方式:学生自编自演小品“我来当法官”。

过程:甲出场, 非常沮丧地说:“唉, 花了300元买了一双皮鞋, 穿了不到一个星期, 鞋底就断了, 真倒霉!”乙、丙、丁分别出场, 来给他想办法、出主意。

甲:“这有啥办法, 只能自认倒霉呗;”

乙:“这个店也太黑了, 明天我找几个人给你摆平了!”

丙:“如果他不赔偿你的损失, 我们就去法院告他;”

丁:“我们拨打12315, 找消费者协会处理吧, 消费者协会总该给我们一个说法。”教师引导:“如果你是法官, 你觉得他们这些人中谁的做法对呢?”学生结合书本内容说出正确答案。

反思:由于有了参与意识, 再加上学生生动形象的表演, 使得这个简单的事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踊跃发言, 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更重要的是, 同学们不仅从中感悟了知识, 而且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

二、在问题性情境中体验【课例】

学习内容:面对违法犯罪, 是见义勇为还是明哲保身?方式:开展辩论赛。材料准备:当闹市区有歹徒实施抢劫时, 许多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而追捕歹徒, 有的人不但见死不救, 反而顺手牵羊拎走了别人的包。有人建议刑法中应增设“不施帮助罪”和“不道德罪”, 用于制裁见死不救者和拎包者。

过程: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两组, 让同学们课后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上课时, 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集中在一起发表言论, 让他们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辩论时, 老师可以充当主持人, 也可以请课代表做主持人, 辩论后要进行总结。

甲组:认为设“不施帮助罪”和“不道德罪”很好, 会使那些缺乏“道德”“爱心”“良心”的人不再见死不救。

乙组:认为不能这么做, 因为“我如果去追捕歹徒, 不但追不上歹徒, 即便追上了也逮不住, 弄不好反而会使自己遭到伤害”。

丙组:认为这样做有利也有弊。

教师:在同学充分讨论基础上, 进一步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如果遇到类似情况, 你是怎样的心态、怎样的行动?学生展开讨论。

反思:同学们通过问题情境不仅掌握了知识, 拓展了知识面, 还增长了见识, 锻炼了能力, 下课时, 同学们总是意犹未尽, 脸上洋溢着自信, 这就使思品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在艺术性情境中体验【课例】

学习内容:自立自强。方式:观看视频《邓亚萍的成长故事》。

过程:让学生了解邓亚萍的一路摸爬滚打, 她用一身的汗水和伤疤, 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人们眼中的她, 一贯是健康、快乐、坚毅的阳光形象, 她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运动员的形象, 更承载着一个中国人面向世界舞台的责任、态度与榜样。

反思:这一真实的例子无疑让学生对自强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在本堂课中还采用了音乐《男儿当自强》《阳光总在风雨后》两首歌, 使音乐教学融入学生课堂情感体验之中。

四、在反思性情境中体验

反思性情境主要有两类:一是诱发、唤起以前的人生经历而形成的情境;另一类是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所形成的情境。

【课例】

学习内容:师生情谊。方式:“老师的爱有多少”的采访活动。

过程:让学生采访课任教师, 了解他们一天的工作情况和作息时间, 具体算一下教师除了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外, 还要额外工作多长时间。

反思:从中体验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劳, 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 从而激发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五、在故事情境中体验【课例】

学习内容:孝敬父母。方式:讲真实故事。一位年轻的妈妈买菜回来, 在马路对面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正趴在阳台上冲自己笑!她下意识地挥挥手, 想告诉儿子往回爬。可是儿子太小了, 竟以为妈妈要抱他, 做了一个向前扑的动作。就在人们惊愕间, 一个黑影从人们眼前一闪而过。紧接着, 人们突然发现孩子正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妈妈却晕倒在地。原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妈妈以神奇的速度向前冲过去, 接住了从三楼跌下来的儿子!后来, 有家电视台听说了这件事, 他们想把这一过程重新记录下来。他们做了一个孩子模型从三楼上抛下来, 让那位年轻的妈妈站在原来的位置, 跑过来接住这个模型。可是, 她跑得大汗淋漓, 却怎么也接不住这模型。

篇3:体验式教学的儿点感悟

一、合理利用、挖掘教学资源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资料,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蓝本.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尚且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要想开展体验式教学,就必须深入理解教材,深入剖析教材中的知识概念,寻找适合的教学资源,然后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将教材中的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

教师搜寻和运用教学材料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合理的教学材料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增强,对教学任务的实现,对学生各方面思想的形成都有积极作用.在教师手里,可以用于开展体验式教学的资源有很多,但是,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的时候却不能不假思索,信手拈来,一定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考量教学资源与教材知识是否契合,应用后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并带来哪些负面效果.一般的原则是,教学资源能够把数学中理论性强而又难懂的概念简单化,以新颖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愿意接受而又不会引起反感.教学资源选择合理了,如何将教学资源与课本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对教师也是一大考验,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重点,对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了解学情,做好体验教学的领路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体验者.因此,教师要想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体验式教学,就需要对学情很好地了解,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了解学情,不仅有利于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重难点、选对教学方法,还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从而掌握好教学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懂得在静态中发现认识学生,还要懂得在动态中了解掌握学生,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正视学生.初中生的确具备一定的独立思想,但自控能力仍然不够,在遇到学习难点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仍然很难.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程度的“留白”,为学生创造深入思考的机会.

例如,讲授“相似三角形”时,笔者为学生讲述了泰勒斯与金字塔高度测量的故事,之后问学生:“爬上金字塔不容易,即使上去了也没有足够的尺来测量,那么同学们,你知道泰勒斯是如何得知金字塔高度的吗?”学生已经被不可思议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因此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都很感兴趣,同时也会积极思考,这时,笔者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并予以适当的提示:我讲的故事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关.引导学生向着相似三角形的方向来思考.不一会,有的同学已经说出了我想要的答案.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整理思路,从而举一反三,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在自己脑海中生成新的内容.而且,教师在此基础上及时地为学生引导,帮助学生成功地实现体验.

三、带领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他们更多的时候还是会以抽象视角来看待理解事物,他们抽象思维的形成仍然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事物、在外部活动的基础上被引发出来.因此,从事数学教学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探究生活,带领他们从实际中体会数学,学好数学.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体验式教学中多引入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找到并解决数学问题,实现在“做中学”.同时,让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有很大用处的,从而增加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又实现了“学中做”.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折纸游戏:让学生每6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之后开展折纸比赛,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彩色薄纸依次进行对折,然后看学生最多能折几次?然后我们尝试着计算,当折纸对折15次之后有多厚?学生们通过实际动手会发现,一张折纸折成15次根本做不到,就这样,通过亲自试验,学生们对于有理数乘方的变化过程有了实际的感受,同学们会发现,从21,22,23,…,215,“幂”的增长十分迅速,并且215结果数值很大.

我们每天都面对新的生活,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此,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尽情体验,这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与教学知识的完美契合,也完成了自身情感与实际的联系.这样,教育就真正地走入了学生的内心.经过不断的体验和探索,学生学会了因体验而感悟,因体验而创造.我们教师也就真正实现了体验式教学的真谛.

篇4:体验式教学的儿点感悟

心理学的概念比较难懂, 理论比较抽象, 而职高学生的文化基础又比较薄弱, 理解接受能力较低, 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自身的心理活动, 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 尽量提供感性材料, 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自主体验、建构知识, 增强教学效果。因此, 体验式探究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心理活动中, 诸如观察、调查、实验、沟通、游戏、角色扮演、收集材料等活动中, 通过实践亲历和心理亲历, 感悟、探究心理活动, 亲自得出心理结论, 使他们参与并体验心理活动的过程、知识的获得过程, 建构起心理学的良好认知结构, 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例如教学“情感种类”时, 我首先创设情境, 进行一个心理实验: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元旦放假一周”。因临近元旦, 学生都很想回家, 学生听到老师说的这个消息, 入境, 高兴得热烈鼓掌, 产生激情。接着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的情感体验有什么特点?”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分析归纳, 得出“激情”的定义。然后进行事例分析, 即教学中应如何控制消极激情, 使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这种体验式探究教学, 使心理学各项教学目标都能比较好地落实,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因此, 在职高心理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探究教学是可行和有效的。

二、实施体验式探究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1. 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引发认知冲突。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新知的认知经验和探究的欲望, 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的学习情境, 如:创设真实的情境、想象情境、质疑情境、纠错情境等, 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 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这是体验式探究教学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思维的过程”时, 教师播放多媒体动画:很多学生在考试时, 写着写着, 突然被一个单词、句子或公式、定理卡住了。绞尽脑汁、冥思苦想, 那些被卡住的东西才慢慢清晰起来, 但至提笔正要写时, 那些东西似乎已到了笔尖, 却写不出来, 真叫人苦不堪言……教师趁机提问:这种“思维卡壳”是什么心理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有效调适它?今天我们学习了“思维的过程”, 就能解决以上问题。这样创设学习情境, 既能为学生排忧解难, 加强心理指导, 又能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获, 认识到心理学的实用性, 从而使学生喜欢上心理学, 激发他们对心理学课的热爱之情, 唤起他们的浓厚兴趣。

情境的创设决定着学生体验、探究的方向和意义建构的内涵与质量, 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学习情境创设时, 首先要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体验到归属感, 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强烈体验的内驱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 学生能彻底放松心态, 积极主动地思维, 展开想象, 敢于标新立异, 产生自觉参与和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2)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引问题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创设, 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引发学生的心理体验。但教师更重要的是, 所创设的学习情境必须以教学任务为基础, 使学生在丰富心理体验的基础上, 积极学习新课, 使学生获得发现和提出心理问题的体验: (1) 要有难度, 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使学生可以“跳一跳, 摘桃子”; (2) 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应面向全体学生, 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3) 要简洁明确, 有针对性、目的性, 表达简明扼要、清晰, 不要含糊不清, 以免学生思维混乱; (4) 注意时机, 即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 以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5) 要少而精, 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初步心理体验, 在此基础上, 教师明确学习的任务课题。教师通过重点讲授,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自己发现问题, 引发认知失调, 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产生主动探索心理知识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并做出大胆猜想, 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构筑新的知识结构。例如学习“记忆与遗忘”, 在情景体验后,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学习课题:人为什么会遗忘, 你想知道遗忘的规律吗?你想变成记忆超人吗?通过自由质疑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2. 提供学习资源, 积极感悟, 体验探究。

教师借助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 经历观察与操作、比较与概括、猜想与验证, 积极感悟新知, 体会体验的乐趣, 进行心理活动的探究。例如学习“情绪和情感”, 学生围绕“为了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我们应该如何摆脱不良或消极的情绪”的问题开展探究。学生搜集丰富的网络资源, 结合自身的心理体验, 通过沟通、交流, 探究排解消极情绪和情感的方法。学生的看法有:当我难过的时候, 我就想哭, 哭完了就好了;我想找人倾诉或写日记;我想揍人;我想摔东西;我只想一个人喝的烂醉, 忘记痛苦和烦恼……从而得出结论:发泄是情绪排解的重要方式。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排解痛苦的方法, 请大家来想一想, 这些方法我们分析归纳起来, 哪些方法是可取的, 哪些是误区?

学生:讨论, 分析, 得出结论, 并以思维导图作为工具, 画出下图:

教师要鼓励学生置于情境之中, 借助于心理活动的载体大胆表现心理活动, 去体验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把探究心理活动和心理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 让学生经历“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

3. 合作探讨, 共情理解, 相互促进。

教师在这一阶段通过协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促使学生积极探讨, 达到共情理解, 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合作应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心理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有重要作用。

心理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交流, 尤其是同龄之间的交流。因而, 心理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理活动交流过程, 如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与教学媒体的交流。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老师交流, 在合作中交流, 在猜想中交流, 在参与心理表现的活动中交流。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 有助于学生相互探讨分析, 揭示心理活动和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规律, 期望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实现学习互补, 达到思维、智慧和成果共享的目的, 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使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逐步提高, 使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心理问题的共情 (共感理解) 能力, 这是学会共同做事、共同生活的必备心理素质之一, 也是心理咨询最重要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平行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学习“记忆与遗忘”时, 教师提供材料供学生合作探讨:有一位高二女生, 在课上给同学写情书, 老师发现后很生气, 但她说是以前写的, 不是上课写的, 老师更加愤怒, 推了她一把, 她摔倒了, 于是跟老师对立起来。再加上她以前经常无故旷课、逃学, 在校表现不好。学校让她休学一段时间, 回家深刻反省。她感觉委屈愤怒, 老师对她不公平, 想告老师又怕告不赢。后来, 她自己厚着脸皮又回到了学校, 老师对她不闻不问。她觉得这是对她很大的伤害, 想忘记却无法做到, 很痛苦。她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你是她, 怎么才能让自己不再痛苦?

学生1:写情书、旷课、逃学等都是错误的, 违反了中学的校规校纪, 老师推学生有违师德规范。双方都有错误。

学生2:老师推学生, 主观武断, 让她休学, 她感到不公平, 伤心、难过, 认为对她的人格是一种侮辱。

学生3:不管怎样, 老师最后还是让她进教室学习, 这对她也是一种宽容。

学生4质疑:为什么平时要逃学呢?高中生是不准谈恋爱的, 难道不知道吗?写情书、旷课、逃学, 老师当然会生气, 在校表现一贯差, 老师也不喜欢。老师误解了, 为什么不向老师解释清楚呢?

学生5:事情的发生, 两个人都有责任。如果当时她认错态度好, 跟老师解释清楚, 老师就不会生气和误解。但是, 事情已经过去了, 已没有机会改变过去发生的一切, 只能采取正确的态度, 调整自己的认知, 让自己尽快地释怀, 淡然处之, 时间就是心灵最好的良药, 会治愈一切心灵的创伤, 从教训中成长。

学生6:不要再拿过去的事情折磨自己了, 振作起来, 迎接美好的明天吧。

……

通过合作、交流、探讨, 学生从不同的立场, 不同的角色、观点出发, 阐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体验和理解, 积极主动地交流、讨论、探究, 获得心理问题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理解心理活动和规律, 学会了共感理解, 学会了平行思维, 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做到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4. 知识整理, 实践运用, 体验内化, 思维创新。

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对心理问题所提出的猜想有可能各不相同, 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 体验心理、探究知识的途径也不是单一的, 在合作交流过程中, 对心理知识产生多种理解和认识, 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是零散的、没有规律的。这时候, 就需要教师在监控的过程中, 解决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学习中出现的难题, 引导学生结合各心理学知识点及重难点进行强化和系统整理, 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心理知识, 同时验证自己的学习情况, 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体会到学习心理学的价值, 教师在实践应用阶段, 要根据学习的内容, 围绕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目的, 利用网络容量大、形式生动的特点, 组织设计有趣味、有层次、与生活密切联系、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发展能力。如在学完错觉后, 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设计一些错觉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错觉的知识和原理, 再次体验、探究, 获得思维的创新。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遗忘”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什么有些让人内心痛苦的事情想忘却忘不了, 有人耿耿于怀, 以至产生心理障碍, 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5. 反思总结, 强化体验, 意义建构, 拓展延伸。

为了达到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的双丰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体验式探究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思和评价, 并通过交流促使学生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概括和反思的能力,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有效拓展学习的空间。总结要把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总结的“主题”, 通过总结巩固知识, 建构意义。例如学习了“情绪和情感”,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反思:我们发泄一定要注意方式, 不能把我们自己的痛苦转嫁到别人的身上, 更不能搞破坏。进而拓展探究:你了解的情绪和情感的障碍有哪些?如果同学有情绪和情感问题, 你应如何帮助他们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回顾和总结、反思和评价, 主要由学生自己作出, 教师只给予必要的辅导,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活动的变式训练, 获得心的体验的进一步强化, 促成心理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获得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拓展延伸、体验升华。

三、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

1. 重视发展学生的情商, 给予成功体验。

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 即使只有一点点进步, 也会使学生深受鼓舞, 始终沉浸在好奇和成功的喜悦中, 会使学生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验成功会使人们自强、自尊、自信。通过亲身经历的心理事件和事实使自己从内心深处感到“我能行”, 从而摈弃那种“我不行”的自卑感, 增强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敢于争取更大胜利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体验式探究教学。

体验式探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尽可能地因材施教。教师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做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指导、监控、调节就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 提供合适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力争使每一个学生每次课都有提高。对心理发展比较好的, 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可以通过课堂心理水平测试,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情况, 增强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的信心和练习的兴趣。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 又能控制个别学生的非学习行为, 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监控系统进行循环监控和个别指导。

3.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空间, 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启发的教学形式, 通过设计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心理问题思考。教师则应走到学生中去, 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 及时引导, 不苛求统一的结论, 从而鼓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有效实现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3]郑金洲.体验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4]马丽娜, 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6) .

篇5:体验式教学的儿点感悟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力量”[1], 它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 而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可见, 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科学学习的一种内因。而我们教师安排的课堂教学形式、内容设计等方面, 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电动机》这一节的教学导入中, 笔者先利用“四驱赛车最关键的零件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出电动机, 紧接着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电动机。这个问题设计很简单, 许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争先恐后地进行了回答。这样简单而实际的问题,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于是笔者又设计了这么一问:“你想自己制作一个小的电动机吗?”学生都表示“想”。在此基础上, 笔者顺势引导:“我们要制造一台电动机, 那就要先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因此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学完了这节课你就可以自己制造一个电动机了, 你想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的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因此学生便会积极参与, 同时为了实现自己做一个电动机的这一目的, 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 所以会积极而认真地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预设教学铺垫

(一) 提出质疑, 预设教学铺垫

“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是对现有结论的深入和探究”[2], 也能为后面的教学预设好铺垫。因此,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 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有一教师在教学“水的沸腾”时, 安排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在沸腾前、沸腾时和沸腾后温度计的读数变化。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沸腾前, 水温在慢慢地升高;沸腾时, 温度达到100℃;以后虽然加热, 但水温却不再提高。这时, 有学生提出:“水是不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才沸腾?沸腾后, 虽继续加热, 为什么温度计的示数却不再上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 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 也就有了自己的探索目标。[2]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也为后面的教学预设好了铺垫。

(二) 利用梯形体验平台, 预设教学铺垫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他们做一做、看一看、试一试, 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深化他们的感知。

例如, “力”是最基本的科学概念之一, 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三级体验平台:感受“力”→探索“力”→体会“力”。然后, 在体验平台上, 学生自主开展各种体验活动, 如通过用力拉伸一束橡皮筋、双人拔河比赛等活动直观感受“力”;通过设计实验方案, “做一做” (磁铁与铁钉的相互作用) 、“看一看” (课件模拟、演示实验等) 、“试一试” (提供各种器材) 等自主学习方式, 在相互合作交往中体验、反思、探索“力”;通过课外实践性活动进一步体会“力”的科学内涵。[3]

又如, “分子”是一个微观概念, 而且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概念, 要让学生在分子的基础上理解分子的热运动, 更是难上加难。这时, 为了学生更好理解这些概念, 教师不妨从家中拿来一瓶香水, 在教室里喷一喷, 让学生闻一闻, 然后教师及时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水的气味?”在这种生活情境中, 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明白这是分子的热运动。

可见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梯形体验平台, 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课堂中来, 真真切切地用心体验、用心感受,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教学情境

只有发生在特定情境中的体验, 才显得愈发独特, 也愈能引发学生的深刻体验。科学教学应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

(一) 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创设情境

熟悉的生活现象会使学生觉得有意义, 产生亲近感, 并从心里产生对事物由熟知到真知再到深知的渴求。

例如“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探究活动, 可由生活事例引入:“烧菜时放入了很多的食盐, 吃菜时并没有感觉到整粒的食盐, 这是为什么?”又如在学到“月相的成因”时, 教师可以这样问:“在晴朗的夜空, 只要你细致观察, 就会发现, 天上的月亮每天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月相。同学们想想, 在农历的初一、十五及初七初八的月相分别是什么样的?”这样就能很自然地过渡到月相的含义、月相分别有哪些类型等教学内容上。

(二) 利用生活模型创设情境

利用生活模型创设情境, 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学习理论知识,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杠杆”教学的新课上,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并得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是杠杆”的模型。但实际上杠杆具体样式多样, 并非都是直棒。对此,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就可以让学生找出老虎钳、羊角锤、剪刀、托盘天平、瓶盖起子、指甲钳、钓鱼竿、铁锹以及脚踏式垃圾桶等使用了杠杆原理的材料, 并附上辅助材料如铁钉、布、啤酒瓶等, 让学生使用这些不同形式的杠杆, 并分析它们的结构。在使用这些杠杆的过程中, 学生能充分体会模型的深刻性, 多数学生能在练习中排除干扰因素, 找到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在此基础上, 还可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杠杆。

四、适时引导体验

教师在进行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 要及时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 但要严防过于直截了当, 以帮助学生的体验朝健康方向发展。

如关于“月球”的知识, 学生比较了解。月球上的概况如没有空气、没有水、昼夜温差大等知识,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知道。为了不让学生停留在表面知识, 一位教师对其中的一小块知识点“月球上的引力是地球上的六分之一”进行了精心设计。教师说:“下面请出我们班最瘦小的一位男生。”在同学们的推搡下, 这位男生走上了讲台。教师又开口了:“现在我要拿出一样接近90千克重的物体。”学生们互相看看, 眼睛在教室里扫视, 心中都充满了疑问:这么重的物体究竟是什么?“那就是我自己。”教师慢吞吞地吐出了这几个字。学生们看了看老师矮胖的身躯, 不禁哄堂大笑, 异常兴奋。“你们猜猜, 这位男同学能否背得动我?”教师问道。“能!”“不能!”“可能吧!”“他都快被你压扁了!”学生们纷纷猜测。教师趴在那位男生身上, 只见那位男生气喘吁吁, 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背着我跳几下, 快跳几下!”老师发出了指令。“啊!”下面的学生都是一片嘘声。背着走已经很累了, 还要跳几下?想想肯定不可能。教师从那位男生的背上跳下来, 让那位男生说了说自己的感受。接下来就顺理成章:“要在月球上, 我保证他不仅能背我, 还能很轻松地跳动。”……

从这个例子中, 我们不难发现, 这位教师适时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 让学生都有了深切的体验, 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骆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117.

[2]汪波.创造性思维在初中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培养[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3 (5A) .

上一篇:张小娴爱情名句下一篇:大班科学教案:自然科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