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策略

2024-06-21

体验式教学策略(精选十篇)

体验式教学策略 篇1

一、借助任务驱动方法, 进行认知体验教育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 其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讲学生的主体性凸现出来, 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活动中, 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时候, 可以借助任务驱动法, 对学生进行认知体验教育。所谓认知体验教育就是指, 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 使得学生发现所学知识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并且发现学习本身也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认知体验过程是个体的一项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个体的心理需要包括多个层次, 而认知需要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 获得关于汉语的“生字”“生词”“语法”“口语”“写作”等丰富而实用的知识经验, 本身是一项满足其内心需要的重要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完善自己, 充实自己, 提升自己的内心需要, 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 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内心需要所产生的动力, 调动其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逐步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然后通过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 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 获得自信和自尊, 从而热爱语文学习活动。任务驱动法可以通过成立问题解决小组的方式来实现, 比如教师在讲述课文《惊弓之鸟》的时候, 就可以充分给予学生发现探索、自由表达的机会。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诸如下面这样的问题:请大家在下次课堂上提供尽可能多的关于“鸟类”的成语故事;提供与“惊弓之鸟”含义相同或相似的成语故事;提供关于古人和鸟类之间的经典故事等内容。此外, 还可以向大家提出类似的问题:与“羸”字形似的生字还有哪些?与其“意”似的字词有哪些?通过小组共同努力, 利用字典、词典、网络等各种工具, 咨询父母和家长等途径, 获得上述问题的答案, 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满足学生的求知意愿, 获得关于认知发展、个人成长的积极体验。

二、通过学习情境创设, 组织情感体验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就是通过课程组织实施过程, 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熏陶, 使其逐步接受、愿意、喜欢、热爱文学作品, 并且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丰富其情感体验, 推动其高级情感逐步积极健康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 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通过与这些作品的“对话”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非常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语文课程作为一个提供文学作品学习的途径和平台, 需要教师积极的设计和组织, 满足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

情感体验教育就是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等人的引导下,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感悟以及模仿创作等活动, 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一教育活动需要适宜的“情感体验环境”, 或者“学习情境”作为基础和保障, 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可以较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利用这种方法, 既可以拓展学习空间, 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这对于其未来继续深入学习语文知识, 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保障, 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 需要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通过影视赏析等活动, 来营造情感氛围,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讲述课文 《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 书》时, 由于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时代背景等巨大的差异, 许多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 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 其内心并不会产生特别深刻的变化, 无法真正理解周恩来总理的高尚情操、家国情怀以及爱国之心。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资料, 以及日军侵华时期, 广大民众的痛苦生活状态, 进行背景知识介绍和讲解。通过这样的情感引导和渗透, 可以较好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 产生情感共鸣, 获得情感体验。

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渗透教育, 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机会。文学作品来源生活, 反映现实生活, 也同样能够影响现实生活。教师在组织情感体验教育活动时, 应尝试将日常生活与课堂教育有机融为一体。在学习《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时, 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环节, 进行情感体验教育。比如, 通过以“我的好妈妈”为主题, 进行演讲和角色表演活动, 发现妈妈的伟大和无私, 从而去感恩妈妈, 热爱妈妈, 帮助妈妈, 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开展课文主题讨论, 尝试个性塑造教育

体验式学习过程中, 需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对学习内容产生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认识和理解, 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形成。学生个性的塑造和培养活动, 需要向其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权力, 发出自己的声音, 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就开展主题讨论活动。语文教学活动本身, 就是一场思想和情感的交流碰撞过程,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对于同样的主题, 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自由讨论和表达的平台。每次课堂最后十分钟, 留给学生讨论, 就是一项有效的尝试。比如教师在讲述《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课文时, 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金钱与诚信”的主题;而讲述《小狮子爱尔莎》时, 则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友谊的价值”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主题;讲述《给予是快乐的》时, 则可以组织讨论“责任与义务”或者“社会公德”等主题;在讲述《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以及《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内容时, 则可以组织讨论“我的祖国与我的理想”等主题。通过这些充满弹性空间和主题,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热烈而充分的表达、讨论、碰撞和交流, 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 思考和行为方式、特点等都得到强化和锻炼, 使其个性化发展得到保障。

四、利用模拟教学法, 实施知行合一教育

模拟教学法与体验式教学之间, 存在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 在很多层面和和领域是彼此相通的。借助模拟方法, 可以自然而有效地调整学生的“身份角色”, 使其兼具“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双重身份, 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 积极主动地将学习内容作为探究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锻炼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些实践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等。对于学生来讲是一项适宜的知行合一教育。具体而言,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时, 组织学习小组, 尤其事先进行准备活动, 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分析和解答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技巧的分析和模仿活动,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 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体验到文学作品创作过程的奇妙与复杂, 掌握初步的技巧和方法, 为以后的文学习作奠定基础。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习《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时, 就可以通过模拟授课方式, 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文献资料, 进行思考和分析, 并以教师的角色请学习小组的成员讲述蟋蟀的生长习性, 洞穴构造的特点, 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资料累积和观察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再者教师还可以在讲述《父亲的菜园》时, 向学生介某种蔬菜的描写技巧和观察视角, 然后要求学生选择另一种蔬菜作为观察的对象, 进行模仿描写, 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通过这一过程, 可以培养学生模仿写作的能力。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讲述诸如《钓鱼的启示》等课文时, 引导学生尝试实践钓鱼活动, 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实践行为结合起来, 根据自己的理解, 有意识地与作者进行比较, 创作出相同题目, 不同感受的文章, 从而掌握文学作品创作的初步方法和技巧等。通过这一过程, 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独立创作的能力。

浅谈体验式教学策略 篇2

内容摘要:为改变中职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引导并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终身发展有基础”的高素质劳动者,启东中专推行了“体验式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对此作了探索,总结归纳了情境创设、对话交流、活动推进,这三大有利于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并产生情感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体验式教学 教学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从而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但目前大部分的职业中学学生是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失败者,“无奈、无望、无助”是对他们刚进职业学校时的状态的最好概括,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如何激发起职业中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动起来、笑起来、活起来”生态课堂的形成,是所有中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启东中专在探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上,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逐步确立了以“体验式教学模式”为核心的课改理念。本文着重从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对“体验式教学模式”做一些探索和总结。

一、中等职业学校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后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有着丰富的生命底蕴,其自我教育能力大得惊人。只要我们放下权威,并将权力赋予学生,则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将会极大地充盈干涸的现代教育。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归根到底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而更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的体验式教学,将会在中职学校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验式教学” 注重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实际的或仿真的学习情境和机会,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活动,让学生亲历整个活动过程,充分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热情,最终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并产生情感。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验式教学关注学生体验的亲历性,这包括实践层面的亲历和心理层面的亲历。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和获取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发现,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关注学生内心感受,提倡快乐教学,这既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中去,尽量使教学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又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体验式教学把交流和分享作为教学的常态,使学生个性发展得到张扬。

二、促进学生体验的有效教学策略

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体验式教学的成功典范——“伯牙学琴”。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于是带他来到东海蓬莱。眼前只见“海水汹涌”“山林杳冥”;耳边只有大自然深邃美妙的音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成连先生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但是我们却可以认识到正是成连先生用了移情造性之术,催动了伯牙潜藏在内心的艺术灵感,使之鼓琴放歌,对音乐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最终成为天下妙手。反之,成连先生只是单凭口头说教,就不会激起伯牙的内心体验,创作《高山流水》的激情也不会产生。

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的求知欲望之所以永不熄灭,是因为他们总感到自己是知识的挖掘者,体验到因自己边思考边工作而带来的愉快感。”我们的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有利于促进学生体验,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对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的教学策略,才能将体验式教学的理念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情境创设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情境创设策略主要就是通过营造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去观察,调动已有的认知、情感感受,进而产生对知识和情感的渴望和预期。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教学情境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关键。

1.创设诗化情境

一堂好课,师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或惊或喜,或悲或泣,或开怀畅笑,或提案而起,或冥思苦想。师生的心魂为之勾摄,情思随之起伏,身心俱在其中,霎时无暇旁顾;真知、真情、真理,浑然一体;知识、技能、情感无不得到历练。多媒体媒介,更容易让课堂教学情与景的契合,营造出课堂之诗化意境。学习《兰亭集序》时,我们借助多媒体先欣赏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雄逸流动的艺术美,真是“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再欣赏充满浪漫情怀的“曲水流觞”图,心游神荡;然后再欣赏语言描述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兰亭美景。只觉清风拂面,不声泠泠;竹木箫箫,流水潺潺;物我同化,心境澄明——何等乐事。再来理解课文,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获得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样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精巧的图片、多姿的影视均可入课,使课堂成为一个审美场,再加上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就会调动想像,引发联想,其中的此情此景就能化作学生的“我情我景”了。这样的课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齐飞,情感体验共知识获取一体。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促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在此情此景中,更容易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学《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的“主板”项目时,“你认识这些计算机的外设?”“你认识主机这些外部接口吗?”“你认识这些主机内的配件吗?” 三个问题的设置,由外向内构成学生对计算机主机认识的问题情境,再结合每个学生实训桌上的计算机,存储在学生脑海中的计算机设备相关知识,马上会被调动起来,进而激活了学生思维,也激发了探究计算机组装的学习热情。

3.创设工作情境

创设企业情境在专业技能训练中最为实用。教师在教学中模拟企业情境,按真实企业工作情境设置岗位、安排工作任务,达到营造实训的仿真教学环境的效果。在模拟环境下,学生担任企业各岗位的员工,按照企业的工作规范和要求,探索、研究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并进行人际交往、自我认知。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指挥,学生自主地完成企业的整个工作流程。可以讲,在技能训练中创设企业情境的教学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技能的掌握,同时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态度等职业素养,也使学生获得了今后工作的自主体验。

在《财务会计》“开出支票业务”的实操中,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先按一般企业财务岗位将学生分成业务部和财务部二部门。接着在财务部中再设置会计主管岗位、会计岗位、出纳岗位。由学生扮成业务经办人员根据购货发票,填制支票领用单,报主管审批,经办人持经审批后的支票领用单和购货发票,到会计主管处审核,再到会计复核,再到出纳处,由出纳签发支票,并在支票上盖章,经办人员持支票前往会计主管处再盖章,然后回到出纳处,由出纳撕下支票存根部分,将另一半支票去办理业务,出纳根据撕下的存根,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整个教学操作流程与企业的财务流程一致

另外,生活情境也是情境创设中常用的一种策略。通常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教学数控实训中“螺纹”项目时,要讲清螺纹加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螺纹加工实践操作的 4 热情,可由自来水管的接口,钢笔的笔套与笔管之间的接口等常见的螺纹导入;教学《电子装接》元器件识别时,用闪烁的街口霓虹灯导入;教学《电工实训》双联开关项目时,可用平日上下楼梯时的路灯为例。生活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是否有敏锐的观察力,找到学生生活经历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结合点。

(二)对话交流策略

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冲破意识阀门而释放出来,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

采用对话交流策略,首先要分清“对话交流”与“提问应答”之间的差异。“应答”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所作出的应对或回答。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甚至一个词,就可以构成完整的答案,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应答,答案也会大同小异。而“交流”则是要求围绕某一个中心或要求,谈自己的体会,交流的内容必须有独特性,学生才能真正谈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而且形式上要有相对完整的一段话,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说服力强,也只有这样的交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创新型思维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历,《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分析有一定难度。在充分阅读或是欣赏话剧《雷雨》的基础之上,教师围绕着“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这个中心问题展开交流。经小组充分讨论之后,学生中形成了三个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感情是真实的,理由为“周朴园一直保留侍萍的旧物和旧习惯,并把侍萍美化为贤慧、规矩的小姐,若非出自真情,保留一年两年还勉强可以,三十年的时间很长,可见是情真意切。”第二种认为是虚假的,理由为“当周朴园到知道了侍萍还活着时,是非常冷酷无情的,没有半点温情。”第三种观点是真假参半。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顺势一点拨,周朴园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就分析得清清楚楚。

采用对话交流策略还要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平等了,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师和学生应是互教互学的平等关系。一部《论语》,就是孔子与他的学生互教互学、心灵对话的结晶。

采用对话交流策略还要重视学生内心体验的生成。如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交流就应该建立在交流前的反复诵读,充分感悟的基础之上。生本对话也是对话交流中的形式之一。

(三)活动推进策略

活动推进策略,是指以认知活动为突破口,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有效推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以达到学生在体验着学习的快乐中自觉学习的效果。

1.任务驱动,鼓励临境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特定的背景,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组织教学,学生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完成任务,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认知资源,在实践中感知、应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教学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的后期,教师选择了“雕刻象棋”作为课堂教学任务,要求全班学生分工协作,制作一整副象棋。有趣而实用的任务很容易吸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热烈地讨论分析了制作象棋的备料、程序、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分小组到数控车床上进行实操。在平面设计大综合中,利用Photoshop制作海报、杂志封面、设计艺术照等等也都是吸引学生的任务。

2.角色扮演,促进入境体验。学生在一种模拟的情境中担任指定的角色,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学习体验。这种类型的活动,在能将教学内容情景再现的课程的一般模式是:依据教学内容编写剧本——确定角色——角色表演——思考领悟。如语文教学中遇到适合的课文,可安排学生改编课本剧,如《项链》、《雷雨》等。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或编或导或演,学习运用各种表演手段,艺术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又如旅游专业的客房教学中,可以由学生担任前台服务、大厅经理、入住旅客等角色,就能将订房的流程移植至课堂。再如就业指导中的面试技巧的教学等。这类角色扮演活动,尤其要注意活动结束后知识的深化、情感的升华。另外,在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的实训教学中,为更好地营造企业情境,师生角色也会发生转变,以往的师生、同学关系,转变为领导、同事、客户的人际关系。

3.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游戏是人类的本能,更是学生的最爱。即使是在如果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也同样可以引入游戏。例如在集合概念的教学时,以“游戏”带入课题,教师在教室地面上画出几个圈,代表不同对象的不同归属,例如,让团员学生都站到一个圈里,非团员学生都站到另一个圈里。这样学生就动起来,乐起来,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趁学生很 6 配合老师的教学时,引入集合概念,再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个游戏,在游戏中得出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三个特点,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学习教学内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妙于巧法”,而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有更多的体会。

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编著《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一版

2.周成平主编《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3.《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策略探究》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体验式教学》 百度百科

体验式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篇3

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流行的理性化阅读教学的偏差,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实施体验式阅读教学,提高课堂实效。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策略。

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体验

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那么,语文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教读叶文玲的《洛阳诗韵》时,可先用多媒体放映洛阳的风光片,把学生引入浓郁文化底蕴的洛阳风景中,让学生在兴致正浓时去阅读鉴赏课文内容。在教学《音乐就在你心中》一文时,播放各种风格的音乐,在课堂中营造出音乐艺术的独特氛围,感受不同音乐带给人的不同的感受,收到触动人心、抚慰灵魂的效果,从而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二,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去亲身体验。

学生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经验,课堂教学要及时唤起学生的经历,重现当时的情境,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例如,《好雪片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一个买奖券的流浪老人的描写,刻画了具有“人的好品质”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而对于衣食无忧中的中学生,大多数并不知道弱势群体的生活是怎样的情景,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艰辛和无奈,为了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这样,学生通过体验生活,具体地了解身边人的艰辛,看到了自己所不知道的人群的生活,就能更好地感知文本,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自身的人生感悟,引导自己更好的生活。

第三,通过游戏、小品等形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体验。

比如教铁凝的小说《香雪》时,可以让学生做表演,模仿人物的生活:卖鸡蛋、卖山货等,然后进行人物对话表演,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而认识社会、体验人生,在感悟与思辨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策略二:陈述内心感受,交流体验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评价,能够将情感体验过程中内心积聚的矛盾冲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接受外部的合理评价,从而进一步强化正确的感受,矫正过激或偏向的情绪,升华道德情感。

第一,可以对定论进行质疑。林语堂先生在《论读书》中提到:“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满口烂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因此,要对现有教材的人事、知识进行再评估分析,提倡学生从反面或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

第二,可以易位思考,提出新见解。如阅读《项链》,从旁观者角度看文中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形象,这是一个为了一夜风光而付出十年代价的可怜的女人。这是命运,还是虚荣?似乎都有。然而换位思考一下,从她的角度看,她又何尝不饱含着小人物的辛酸呢?只为了一个假项链就为之付出了如此惨痛的教训,在追究其个人的性格缘由的同时,社会又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呢?而在经过这样的变故之后,主人公的面对债务的态度是否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呢?这个创新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被充分利用,无疑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第三,可以伺机触发灵感,展现个性。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课堂教学中的灵感从认知的发生看,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活动,不能准确预期它的降临。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会在紧张的思考或激烈的争论之后,突然对迷惑不解的问题在瞬间萌发出奇特的见解。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创新点,触动学生阅读中的灵感,使之充分燃烧起来并形成思维层面上的质的飞跃,让学生鲜活的个性得以展露,促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策略三:评价激励,完善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后,教师应采用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等方法及时、灵活、客观加以评价,保护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第一,学生互评。学生互评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发生交锋,碰撞出新的火花,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而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起同学的重视和争论,本身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可谓是“一箭双雕”。

第二,教师评价。为了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评价就要做到以下几点:⑴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时不能“一刀切”。⑵对学生的独特体验要作积极的评价,多鼓励,多赞赏,不要轻易否定,不要求全责备。⑶评价要客观、公正,有分寸。提倡多元读解、个性化读解,但应尊重“原文本”;提倡批判性读解,但反对盲目的“反文本”。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该肯定的要肯定,该否定的要否定。

策略四:拓展运用,升华体验

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及时向他们提供现实场景,进行针对性操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如阅读《离太阳最近的树》,可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讨论:为避免“红柳的悲剧”或“人类的悲剧”的发生,你认为应怎样避免集体的无知?作为地球人,该怎样正确对待“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你认为该如何处理好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这种联系现实的联想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在争鸣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拓展。

总之,体验式阅读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结合具体文本,活用文本,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使他们心灵深处产生有效反应,获得感动、喜好或憎恨、厌恶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积极的心向机制。这样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所学知识在一次次的体验、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断内化,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电子信息学校(455000)

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篇4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重要理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 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 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总目标的第七条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这些表述中, 我们可以清晰的感知到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体验, 要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阅读实质上是一种对话活动, 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来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是根据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结合汉语的文化特征和语文课程的特点而提出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 阅读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 使得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能够与文本知识相契合, 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建构新的知识系统。体验式阅读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教学策略。那么, 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中, 开展体验式教学有哪些策略呢?笔者结合当前自己对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于体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 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 作为思维的刺激物。”创设教学情境, 能促进学生感悟和体验。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提高, 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广阔;情境能激发学生情智;情境能催动学生的灵感等。所以, 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 唤醒学生的知觉表象, 使学生乐意去体验。这种情境的创设, 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也可以创设一个唯美的或感人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图景思维等。当然, 情境的创设要恰到好处, 这样才能使学生一下子产生阅读期待。

比如, 教学《鸟的天堂》, 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 从学生熟悉的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情境, 从学生对“天堂”这一文化现象的了解切入课文。再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我创设以下问题情境:“这篇课文, 为什么要以植物做标题?”“课文哪几处写了绿绿的爬山虎, 和写叶圣陶爷爷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带着问题读书, 能使对课文的思考、体验逐渐深入。

二、感情朗读, 让学生形成体验

虽然我们阅读的语言文字是静止的、沉默的、黑白的, 但进入我们心灵世界的却是灵动的、火热的、缤纷的, 当我们的目光走过一行行的文字, 其实我们步入的是一个七彩的时空, 就像一个个音符跃入眼帘。同时, 通过个性化的朗读, 读出自己的体验, 培养语感, 感悟到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 受到美的熏陶。因为, 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例如, 在教学《荔枝》一课时, 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细致的句子,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验人世间浓浓的亲情。第三自然段中的一段话:“母亲扑哧一声笑了, 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 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的皮, 小心翼翼的拨开皮又不让皮掉下, 手心托着荔枝, 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 那样怜爱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在理解这句话时, 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涌动的亲情表现在孩子的脸上, 融进孩子们的声音里。刹那间, 孩子们头脑中已经浮现出一位母亲的光辉形象……

三、细读文本, 让学生自主体验

“文本”是指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思, 即被阅读者所掌握的内容, 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 也即阅读文章的收获与交流。“细读”就是仔细而认真地阅读。从教师层面来说, 语文文本细读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一种文本研读的方式;二是一种文本阅读的态度;三是一种引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细读文本, 没有自己对文本的正确、细微、深入的感受, 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教师要从细读文本开始真正进入文本, 走入学生, 走入课堂。在课堂上要捕捉文本学点, 指导学生细读文本, 让学生在细读文本中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叶圣陶指出, 阅读要“一字不宜忽, 语语悟精神”。阅读时, 要抓住关键词句, 进行文意的探询, 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

比如《小珊迪》一课, 描写了一个穷人的孩子极度贫穷而又心存善良诚实, 文中有个“跑”字出现两次, 犹如两颗璀璨的珍珠, 值得反复玩赏。一处是, “我给了他一先令, 他转身就跑了”, 这个“跑”字把他的极度饥饿表现了出来”;“一处是“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 被马车撞了”, 此处的“跑”, 表现了他急于还钱的心情。他的诚实善良从这一“跑”去和一“跑”回得到充分体现。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跑”这个关键词细读体会, 就能深入文本体会到小珊迪贫穷但心存善良的美好形象。

四、加强实践, 让学生完善体验

教学内容源于生活, 学习过程向生活开放, 这已成为当今教学中的一个常识。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内容相联系, 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在实践中自主体验, 从而完善了体验的深刻内涵, 加强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主体验, 开启了学生智慧之门。教学中教师要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 引领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世界, 更好地自主体验生命的价值。

如《争吵》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克莱蒂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教学本课, 我除了采用指导朗读, 感悟人物美好品质的方式, 还重点就两入主动提出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 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 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 反思自己的不足, 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学完课文, 我针对班上部分学生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斤斤计较, 经常发生一些小矛盾而向老师告状这一情况进行了一次“如何团结同学”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懂得同学之间要真诚相处, 团结友爱, 要将心比心, 学会理解宽容别人, 尽力帮助同学。讨论结束后, 每个学生都在“团结友爱宣言书”上签名。从此, 班上再也没有发生以前随便为小事争吵的现象, 学生的集体向心力更强了。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升华体验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师用教材教, 不只是教教材, 学生用教材学, 也并不只是学教材, 要开辟学生学习的渠道, 让学生博览有字书和无字书。即从阅读中去积累, 从生活中去感悟, 从体验中去内化。因此, 我们启发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阅读, 指导学生进家庭、工厂、公司参观访问, 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游玩, 鼓励学生多看电影、电视, 引导学生开展班级活动, 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把课内的知识学以致用。在教学《慈母情怀》后, 为了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感受伟大的母爱, 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我在学生中开展“这几天我当妈妈”活动, 让学生在这几天中承担起妈妈的一些工作, 铺床、洗衣、洗碗、拖地、做饭、喂鸡……从而使学生在课外实践中体验到妈妈的辛劳和不易, 对学生进一步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学美术体验式教学策略探析 篇5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教师逐步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逐步吸取新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在各个学校得到推广,受到了广大老师的推崇,本文将就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各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深入探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模式;小学美术;情境;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26-01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推行新课程理念需要相关教师改进原来的教学手段,在原有的教学理论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革新,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有着极大的帮助。在当前教学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老师也应该主动行动起来,该变自己及以往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主体,同时也要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的气氛,特是能够让学生有一种体验到其中的氛围,从而推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成果的不断提高。

1.小学美术体验式教学的情感调动

在课堂上,如果要充分发挥出体验式教学的优点与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能在课堂的学习中充分体验到学习本门课程所带来的兴趣。在学生的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主要重点就是对学生的美术教育起到一种启蒙教育的作用,不仅要使学生对于基本的美术知识,比如色彩、构图以及景点的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还要培养起学生对待事物的一种基本的审美观。在这期间的美术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对所学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增强对事物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式,不能仅仅只是把课本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要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拓展,增加教学方式,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培养审美能力。

要使课堂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灵活,教师就要主动强化学生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评价颜色、构图,从而有自己的体验与认识,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比方说,在教授色彩知识时,红、蓝、黄是所有颜色的三原色,是学习色彩知识的基础,也是整个美术学习的重点。针对该部分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这三种颜色有个初步的认识,并可以在众多颜色中找出来,家这三种颜色进行随机的混合,从而学会了自由调色。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三原色进行不同程度的搭配,可以产生出多种不同的颜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认识橙、绿、紫三间色,最后对所学到的知识做较为系统的总结归纳。另外,教师也应该指引学生自我发挥,大胆地使用各种调料进行调色,并且学会针对不同的作品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创作,将学生带入一个缤纷多彩的美术世界,让他们感知美术为生活带来的乐趣,喜欢上美术课,让美术课堂更加有气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在实践中可以运用得非常灵活,也可以充分体现出美术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项目,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体验式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美术课程的热情,也可以使学生在自主独立的实践中加强对三原色与三间色的理解。

2.小学美术体验式教学活动的组织

不仅在美术课程上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在其他各种教学活动同样可以将体验式教学模式融入到其中,对其他教学内容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懂事,普遍存在着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无法在一个安静固定的环境中长时间学习新知识,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导致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是比较困难的。此外,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都应该以服务课堂为主,为课堂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被广大学生接受,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进去,加深对相关知识理论的掌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开发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有极大的帮助,而且有利于老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目前小学生对动画片有着一种天然的爱好,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从这点出发,利用学生的业余爱好引导他们将业余爱好运用到学习中去,加强学生的课堂体验式教学感受。教师在课余时间应该查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的动画片,在上课期间将这些动画片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并以此来作为对美术教学活动的补充和辅助,这些做法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能够为课堂的教学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给学生看,看完影片后,教师可以指导鼓励学生参照动画里的剧情自编自导,并一起将其表演出来,这些措施都可以引导学生对喜羊羊、灰太狼等经典心像的思考,思考它们的动物习性,并且能够对这些动物形象进行简单的美术绘画创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引学生根据自己对动画人物以及剧情的了解,创作出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形象。这一教学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获得成就。

3.小学美术体验式教学实践的强化

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得以利用,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加强运用。随着现在小学美术课程的逐步推广覆盖,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美术素养,这对于学生审美观的全面发展与构建是有极大帮助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体验生活,接近实物,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教师也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要求他们自己选题进行主题创作,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加体验。老师应该启发学生去思考,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与审美观。

举个例子,教师在教学生画苹果时,要求学生用手接触苹果,感知苹果的外观特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苹果,形成不同的感受,然后再让进行绘画,提高对其的认知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也可以多开展一些竞赛,用奖励的方式去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待不同的事物要考虑用不同的颜色去表达出自己对它的印象。对于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改正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发展。

4.结语

综合以上描述,在新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该将体验式教学模式融入到小学美术课堂上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美术素养,通过大量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认知水平。另外,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应用到体验式教学,教师要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方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章新.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2):53-54

[2]徐江红.协同教学:谈小学美术与各学科的横向联系――关于小学美术协同教学的探究[J].黄河之声,2015,(9):113-113

浅谈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情境体验多元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25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实施体验式阅读呢?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关注并尝试着体验式阅读策略的学习与探究,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同仁们分享。

一、植根文本美读,走进体验天地

对于初中生来说,美读方式多样,可以放声诵读,可以默读,可以渲染情境,可以小组合作,可以辅以背景。美读不仅是一种丰富的语言活动,更是一种细微的情感活动,是语言文字由唇齿之间慢慢浸润直抵心灵深处的过程。这样的美读,用文本唤醒学生的认知直觉,点燃学生品读体验的热情,同时学生个性化的文本体验也将激活语言文字的表现魅力。课文学习之初,教师需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最为妥帖的步入文本的氛围,以利于激起学生探寻文本奥秘的欲望,为后续的体验开掘拓展空间。

二、创设情境体验,打动学生心灵

阅读是一种生活和生命的体验。体验式阅读教学改变了过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它把对文本解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唤醒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自主体验和觉悟,它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感受,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脉动。只有有了这样的真切体验,才能激发学生潜藏的对语文的感动和热爱。

语文课堂要积极主动延伸到野外去,解放一只只“笼中的鸟”。因此,对于形象性较强、画面感优美的文章,如《繁星》《记承天寺夜游》等,与其让学生在教室里苦苦体悟,还不如带领他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之中,看闪烁晶亮的繁星,在沉沉黑暗之中追寻无处不在的光明;读明澈如水的月色,领略闲散自在的生活之美。

三、虚拟情境体验,丰富人生阅历

角色扮演是心理学的一种虚拟情境操作方式,把它运用在阅读中,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选取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当演员,扮演某个角色,变学习者为体验员,充分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自然步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体验。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迅速进入文本所展示的情境中,与文中的人物休戚与共,从而获得真切丰厚的精神体验。初中生天性活泼好动,朝气蓬勃,富有表现欲望,只要给他们参与机会,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戏剧性较强的课文如《范进中举》《孔乙己》等,都可以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去演绎经典人物。演绎一段不朽传奇的经历对学生而言,是永远镌刻于心的人生体验。

四、提倡多元解读,鼓励生成个性化体验

理解性阅读教学尤其注重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在体验中品读,在感悟中领会文本内涵,陶冶心灵,建筑精神高地,使阅读成为学生一场思维碰撞、智慧闪耀的精神盛宴,从而提高其生命的内在质量,创造其生命的不凡价值。

大多数学生早已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单一思维:文章思想内涵“一刀切”般干脆利落,或是“赞扬了什么”,或是“批判了什么”,把人物簡单地归结为单一类型,思想内容概括为单一模式。如《我的叔叔于勒》概括为“揭露了鲜亮绚丽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残存的赤裸裸的唯一的金钱关系”,而毫不怜悯挣扎在资本社会最底层的渺小如蝼蚁般的人物,毫不同情他们在生活中的辛酸无奈、孤苦无告;《故乡》中的杨二嫂则被简单概括成一个“尖刻、薄情、自私、贪婪”的人,而给以冰冷彻底的抨击,一点没有看到不幸的她也是那个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的可怜受害者,因而在阅读中,我们也应投以无限同情和悲悯的目光。那些空洞片面的理论说词,严重冲淡了作品本身撼人心魄、悲天悯人的深刻力量,使学生的阅读陷入茫茫迷雾之中,不辨方向,不明前路。感悟式阅读就要去除一切蒙蔽在作品上的单一的片面论调,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感悟中逐步还原作品的本真面目和丰富内涵。

以上几个策略不是截然彻底分开的,而是相互紧密关联,彼此深入融合的。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体验能力螺旋上升、缓慢成长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就是综合运用这些策略,通过深入体验,直指学生心灵,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丰富开阔学生的精神视野,构筑生成崭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大厦,以期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和最终追求。

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体验

设问是引发思考、激活思维的良好方式。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探索未知事物时表现出的兴趣很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激发想象,以问引问,通过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激活思维体验。问题情境可以结合实物、历史典故、新旧知识差异性、多媒体设备等配合使用,更好地加强问题情境的效果。创设问题情境,关键是引导学生产生质疑,激发思考与想象,激活学生思维,强化学生探寻问题答案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相关知识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请问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为什么呢?”学生开始积极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结合分数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复习定义“真分数为分数值小于1的数”。教师继续问:“分数值与分子与分母的大小有关,请问什么情况下是真分数、假分数?”学生们开始探讨“分子大于分母,就是假分数”。由此,教师继续追求“如何比较分数值的大小”。由于分数值大小与分子、分母都有关系,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先比较分母,再比较分子,当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将分母扩大一定倍数,使得分母达到最小公倍数,分子扩大同样的倍数,再比较扩大后的分子。由此,不断地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基于已有认知,展开想象和思考,从而构建出新的知识架构。

二、组织合作交流,促进沟通体验

新时代新背景下的新课改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要求较高。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成员,需要具有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实现合作互助与共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针对一定课题、难题或者是专题,展开合作交流,相互交流与交换意见,发挥个性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吸收他人经验与智慧,有效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组织合作交流,加强学生沟通体验,促进能力与知识的同步提升。例如:在五年级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设定“图形面积计算总结”专题。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与交流,通过制作PPT、黑板报等形式,实施对以往学习的面积计算知识的归纳总结。通过学生们的交流合作过程,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知识与思维拓展的能力,同时也提升学生的交流合作、互助探究能力,由此强化综合能力。

三、自主角色变换,落实交流体验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也是关键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自主进行角色变换,总结和归纳知识,构建知识架构与网络,促进深层次的知识、能力延伸与扩展。落实角色变换,创设“自主讲堂”。可每周选出一堂课,引导学生上台讲出自身的知识总结、方法创新或者是传授给学生新一节内容的知识。教师作为评委,对小老师的表现进行归纳与点评。通过变换角色,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发散思维,强化教学体验,促进分享知识与方法。例如:在学习“分数除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实施角色变换,引导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对新内容进行介绍。学生可以结合之前学习的“分数除法”“整数除法”等相关知识,并归纳总结“分数除法”与约分相结合,介绍分数除法的要点与注意事项,并分享学生自己的预习和理解体验。在每个小组展示完成以后,由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分享学习方法,由此促进共同提升。

四、展开社会实践,强化实践体验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社会现象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与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应用理论与实践,也更好地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课堂学习,在生活与社会中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和应用数学。强化应用能力、分析与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增加学生生活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圆(确定起跑线)”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操场,分析和探究操场起跑线的设置方法,并到户外探究“圆”在生活中的应用。由此强化学生实践体验,激发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同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性、广泛性和重要性,实施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体验,强化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践行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指导理念,通过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思维探究、互助交流、分享体验、解决问题等,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小学体验式教学,就是在学生思维体验、合作体验、交流体验与应用体验中,不断强化学生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巧。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性、广泛性和重要性,实施数学体验式教学。

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策略探析 篇8

一、创设教学情境, 获得初步体验

好的教学情境能极大限度地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有效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和体验意识的形成。因此,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擅于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创设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从学生熟知的、源于生产生活的事物出发, 让学生在摸索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如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时, 教师可让学生以规划师的身份为本县的工业园区选址并说明理由。

从热点话题入手。每日时事新闻和热点资讯中蕴含着大量地理信息, 因此适当运用新闻资讯能从侧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水平。比如学习《宇宙中的地球》时, 教师可从神舟十号发射、太空授课等新闻话题导入新课。

从经典故事入手。故事仿佛是一块充满魔力的磁石, 教师若能巧妙地引入它, 既能让疲惫不堪的学生变得充满活力, 又能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听课效率。如学习《中国的水文灾害》时, 教师可从龙王降雨的故事出发创设情境。

此外, 教师还可从地理漫画、卫星图像、诗词歌赋、民俗风情等方面创设情境, 用动人的地理事物牢牢扣住学生的心弦, 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引导合作探究, 体验知识生成

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初步情感体验后, 教师要趁势将学生引入到互助学习中, 采用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科学实验等有效措施, 让学生于合作探究中体验地理现象和规律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于自主探究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于地理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从小组讨论入手。教师要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氛围, 增强学生互助协作的意识, 引导学生真诚地与小组内其他成员交换彼此的观点和看法, 在交流讨论中体验与他人协作的快乐。

从集体辩论入手。理, 越辩越明。教师可根据教学时间适时安排小型辩论赛, 让思想的火花在“辩论”中产生激烈的碰撞, 于碰撞中收获良好的知识和情感体验。

从实验入手。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演示实验、动手实验等实验中探究地理现象的成因, 让学生于实验探究活动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经历和情感体验。如学《地球的圈层结构》时, 教师可借助糖心鸡蛋的剖面帮助学生认知地球的结构; 又如, 学《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 教师可利用简单的器具模拟海水运动, 让学生在理解海水运动规律的同时深化理解洋流这一基本概念。

三、进行有效评价, 加深情感体验

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比较有限的。因此, 教师要于学生参与体验式教学活动时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生成和情感体验过程, 要于学生遇挫时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指导、适时展开师生互动。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妹妹,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教学情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体验。因此, 在完成合作探究活动之后, 高中地理教师非常有必要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汇总起来, 要尽早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思想和行为作出有效的引导, 并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在实施评价教学时, 要灵活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将趣味元素添加于其中, 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评价过程中收获正确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学会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如学习酸雨时, 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环境专家、政府官员、化工厂厂长, 让他们站在各自饰演的角色的立场上讲讲他们会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来防治酸雨。另外, 教师要在评价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 对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地理问题,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启发, 让学生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中摸索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开展课后拓展, 体验知识应用

地理学是一门探索地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学科。因课堂时间有限, 学生很少有机会运用其在课堂上体验到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地理问题。若不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那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将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因此, 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各种拓展性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中于知识应用中进一步升华情感体验。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精心安排、巧妙布置, 要让学生产生运用自身的聪明和智慧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的强烈愿望。这类活动多是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如动手实验、实地考察以及合作调查等。如在学完《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活动》后, 教师可布置学生利用塑料薄膜等材料完成热力环流实验。又如, 在学习《湿地的干涸及其恢复》时, 教师可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去本县洪泽湖湿地进行实地考察。

高职语文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篇9

高职语文实行体验式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方面, 学生入学时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的兴趣不高, 体验式教学能弥补这个缺陷;另一方面, 学生经过十余年的语文学习, 为体验式教学的开展做好了准备。同时, 教材所选的文章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非常适合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开展。体验式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 营造良好环境, 打好体验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方面, 是构建良好教学环境的必要条件。语文是一门社会科学, 问题的结论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单一。只有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营造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 充分展示自我, 享受体验的快乐, 使得“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 高职语文教学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善于学习, 乐于学习, 抒发自己的观点, 体现出自己的学习个性, 形成师生民主化的教学氛围。

有些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一般, 对自己的语文能力信心不足, 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发挥主动性。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发展潜力,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自由求索。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验方式, 体味语言文字的内在美感, 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 多表扬, 及时对学生的体验结论加以肯定。鼓励学生独立体验, 共同探讨, 分析问题, 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外, 教师还要努力创设富有生活化、情感化的课堂情境, 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富有生活气息,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所以体验式教学必须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因素, 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2 挖掘体验内容, 尊重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可见, 体验式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能让学生接受的体验内容, 以便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己去发掘作品的内涵。

高职语文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现行教材中充满人文性的内容比比皆是, 其中丰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语言文字以及符合学生生活情趣的内容, 为体验式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高职语文课程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 民族文化, 都可以成为实施体验的资源。

大学语文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给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 注重主观体验的引导, 努力突破所谓权威观点的束缚, 实行多角度的探索。语文没有单一的答案,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作品思想的前提下, 使学生通过独特的体验, 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这样的教学具有思维开放性特征,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符合文学作品情感化和形象化的特征, 这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方面。

3 重视生活体验, 培养实用能力

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职业教育更是如此, 教师的语文教学应与生活接轨, 和职业岗位接轨, 使学生在实践中真实地体验, 自由地表达, 使学生“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 课堂教学成了课堂生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能更多地接触语文的实际运用内容,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间充分体验生活, 学以致用, 把体验获得的知识充分运用, 使之最终成为职业能力。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放开他们的手脚, 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如:拟写所学专业涉及产品的说明、通知、实训单、顶岗实习材料, 为实训基地编写宣传词, 为联欢会、节假日活动写串连词……这样, 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为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引入了源头活水, 使他们明白生活需要语文, 学习语文就是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也处处用到语文, 高职语文教学体验式、生活化, 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功能的弊端, 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 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高职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注重学生的体验, 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 提高职业竞争力。

4 运用多种方式, 强化体验效果

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体验式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多种方式, 不同的文章适用的方法也不同。一般来说, 写景状物的文章较适合采用情境再现法, 写人叙事的文章较适合采用角色诵读法, 诗歌及抒情散文较适合采用音乐渲染、情境联想法, 哲理类论文宜采用说事例、讲故事等可感易懂的方法, 知识类适合采用实物展示体验的方法。

从体验方式看, 可酌情采用情境体验、朗读体验、作文体验、实践体验等, 其中情境体验是体验型教学的主要方式, 主要是利用清晰、生动的形象、声音和色彩, 采取多种手段创造和文本情境相类似的场景。情境体验常用的方法有教师语言描绘情境, 指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 展示课文内容,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与作品中人物或环境产生情感交融, 把学生带入一种如幻似真的艺术境界;图画再现情境, 用具体、鲜明的图画促使体验的产生, 再现课文情境, 使其如临其境, 尽情体验;角色表演情境, 角色体验会渲染整个课堂的学习环境, 学生们会在无意识的作用下进入角色, 从而借助这种情境去体验、感受;音乐渲染情境, 运用音乐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尤其是在学习抒情性的散文、诗歌时效果更佳;自然中体验, 将学生带入自然中体验是最真实的体验, 自然体验的地点可以是野外、校园、公园、社区, 让学生体验春夏秋冬、雨雪雷电、朝霞落日,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美。

从体验的媒体手段来看, 体验可采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例如课件、实物展示、录音机、录像机、CD、DVD、多媒体计算机等。

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高职语文教学, 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又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广泛实施, 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及职业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策略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明显的作用。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这决定了高职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体验教学方式, 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在具体运用过程中,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适当的体验内容是关键, 恰当的方式和手段是必要保证, 生活内涵和实用能力是体验的归宿。

关键词:高职语文,体验,策略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 (第二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1]陶行知全集 (第二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2]和新学著.主体性教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0.[2]和新学著.主体性教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0.

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式策略 篇10

一.植根文本诵读, 激发学生情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学习中的传统经验, “诵”能表现语气、语调、语速, 对文本的情感渗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要摒弃教师喋喋不体地灌输式讲解, 将静静的文字转换成声音, 是让学生用带有感情的声音与文字碰撞、融合, 借此走进文本。教师首先要指导诵读策略, 可以进行一些经典名家诵读, 如朱自清的《春》,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 都是朗读示范的经典篇目。再配上经典的音乐, 必将引领学生走进春色, 走进济南的温和中。学生与文本心神相通, 可以尽情诵读, 再次加深体验。另外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 如停顿的节奏, 调整语速, 读出欢快, 缓慢深沉。还有就是进入文本角色中去, 换位体验喜怒哀乐, 如我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 找学生读老大臣的话 : “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学生在读中体会老大臣的心虚、害怕、紧张, 并通过压低嗓子, 更符合大臣的身份, 通过角色转换变自己为文中人物, 学生融入于文本, 物我两忘, 能够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应有效能。

二.借用文史资料, 引发学生共鸣

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文本, 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 而这些作品, 不可避免烙上时代的烙印。如何能让中学生跨越时空走进文本, 深刻体验文本的精神?阅读教学经常采用的策略之一就是借助文史资料, 如教学人教版课文《紫藤萝瀑布》时, 这篇文章意蕴极其深远。作者宗璞面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 由花儿的由衰及盛, 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对于刚刚七年级学生来说, 是有一些理解难度的。如, “它带走了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 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那时的说法是, 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作者为何焦虑、悲痛?生死谜、手足情又有何指?面对这些困惑, 就必须借助文史资料来解答。此文章写于1982年5月, 此时宗璞的弟弟己身患绝症。宗璞与其姐弟情深, 想到自己将失去至亲手足, 作者自然悲从中来, 焦虑、悲痛抑郁于胸。而文本中的“那时”指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 当时宗璞一家深受迫害, 文革结束后, 花儿终于迎来了春天, 国家和民族也逐渐走向繁荣富强, 根据文史提供的背景, 学生就会理解紫藤萝的命运, 正是国家民族命运的写照, 作者通过回顾花和人的命运, 领悟到遭遇不幸的时候, 不能被其压倒, 要永存坚定的信念。由此学生也深深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并能够从内心里感受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要忘记悲痛, 努力探索。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开放语文课堂,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使其充满活力, 所以在阅读课堂上, 就不能仅仅被语文课本束缚脚步, 而要积极大胆地选取一些更有利于教学的文史资料,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使学生能够多角度体验阅读文本, 最终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三.写作拓展练习, 强化学生体验

语文学习本身就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过程, 很多教师误将其生硬地割裂为几大板块, 其中包括阅读专题训练和写作专题训练。实际上, 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中也离不开阅读的根基。当学生和文本发生了心灵的碰撞, 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情绪, 这个时候, 就需要适时抓住时机,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或者写作训练, 可以仿写、改写、续写、评写等, 让学生以文字的方式拓展阅读效果, 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强化学生体验。

如在学习 纪伯伦的 《浪之歌》《雨之歌》时, 我避免滔滔不绝的分析, 而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之后, 进行仿写训练。学生写出像《风之歌》《雪之歌》的模拟练习, 在仿写过程中, 自然就细心体会琢磨了纪伯伦诗歌语言的特点, 不知不觉发展了写作能力。再如续写《皇帝的新装》中, 我让学生想象皇帝回到皇宫后的所作所为所想, 藉此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把握童话题材的内涵。

上一篇:优势及障碍下一篇:实践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