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精神心得体会

2024-06-15

红军长征精神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红军长征精神心得体会

《十送红军》回荡耳边,遵义会议会址闪烁光辉,重走长征路方兴未艾……80年过去了,但长征的记忆和精神历久弥新。面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征程,长征精神犹须发扬光大。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给世人留下了恢弘厚重的精神财富。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更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红色基因。

伟大的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80年前,两万五千里征途漫漫,红军将士用“量天尺”绘就的红飘带薪火相传,光彩依旧,始终是引领中华民族阔步向前的精神航标。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顾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对于治党、治国、治军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今天,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理想信念,补足精神钙质;就是要时刻不忘初心,在开放、交融的世界永葆红色基因。

有什么样的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力量;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方向。缅怀长征历史,践行长征精神,凝聚起民族自强奋进的不竭动力,不畏艰辛、砥砺前行,是对80年前那场伟大胜利的最好纪念。

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之所以自立自强,所凭借的无不是不屈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灿烂 篇章。放眼世界,面对严峻的挑战、复杂的局面,我们更当高擎长征精神火炬,传承红色基因,凝聚中国力量,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篇2:红军长征精神心得体会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从严治党、坚定理想信念、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是我们走好新长征路的关键。正如《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今天,我们要缅怀、守护、传承那份理想信念的宝贵遗产,走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更加顽强的毅力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的重要讲话对长征精神做出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释与提炼,把长征纪念活动推向了高潮。讲话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切缅怀和认知,又观照了现实,使全体人民得到了一次最广泛的教育与启示,展示了一个崛起中大国的崭新形象和风范,展现了一个大国领袖的深邃智慧和担当。

篇3:红军长征精神心得体会

一、红军长征的阶段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了三方面的严峻斗争,其具体历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一,1934年10月到1935年1月,红军在经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在博古主导的党中央错误战略决策下在湘江战役中遭受巨大损失,但是这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其二,1935年1月到1935年6月,遵义会议召开并对博古等人的军事路线提出批评,进行中央领导改组,正式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红军领导集体,此后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带领下红军初步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实现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从此改变了红军被动围堵的局面。其三,1935年6月到1935年9月,红军两大主力军会师,在与张国焘等人进行反复斗争后,坚持北上,克服了雪山草地的极端艰苦环境,明确指出陕北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其四,1935年9月到1935年12月,中央红军在通渭榜罗镇会议对陕甘支队进行整编后,于同年10月到达吴起镇,并在11月下旬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在12月份召开瓦窑堡会议,对党的路线做出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其五,1935年12月到1936年10月,红军在东征和西征后,三大主力军在陕甘宁地区实现会师,完成长征路,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二、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五个层面对长征精神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根本要义:始终保持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红军长征本质上就是革命力量对反革命力量的伟大斗争,在这一伟大的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由于尚处于建设时期,因此也必然经历着一定的内部斗争[1]。同时,红军长征还受到极端自然环境的影响,面对着饥寒伤病的考验。基于这一状况,红军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及对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心、对革命胜利充满希望,进而不断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促使我国革命由此发生巨大的转折。

(二)集中体现: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是红军在长征经历革命斗争过程中根植于理想和信念铸就的革命英雄主义战斗作风,正是因为在长征中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精神状态,红军才能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缺乏了这种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长征精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前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务必保持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思想,切实增强政治、大局、核心和看齐意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三)正确指南:实事求是的思想和机动灵活的战略。对党的坚定信念、对革命的忠诚、不畏艰难勇于流血牺牲的精神都是红军作为革命斗士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仅仅具备这些素质还无法保证革命的胜利[2]。以此对革命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并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唯有如此,长征精神才能够最终结出胜利的果实,开辟革命新局面。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级领导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应对国内外局势变化,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敢作敢为,锐意进取,才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重要条件:顾全大局、团结友爱、品德高尚、严守纪律。中国红军是在中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与其他一般军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仅组织纪律性强,并且能够顾全大局,军队中的每一个人基本都能够做到个人利益服务于整体利益;同时,在整个红军长征的革命斗争中即使遇到最大的艰难,如过雪山草地,团结友爱的精神都没有丧失,甚至一些战士为了救援战友而牺牲自己,充分表现出红军的革命友爱,这一精神的存在是红军最终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五)外部条件:紧紧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依托,才能够促使长征精神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获得革命的胜利。在漫长的长征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给予红军极大的支持,为推动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弘扬长征精神还应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出长征精神的力量,对当前我国社会建设作出正确的指引。

三、弘扬长征精神,助推中国梦

中国梦简单的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方面的强烈信心和愿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必须坚定不移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够维护国家的稳定发展。因此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党必须坚持弘扬长征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牺牲、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切实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革命斗争过程中谱写的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长征精神对我国社会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红军长征的阶段入手,对红军长征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期让更多的人对长征精神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红军长征,长征精神,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后强.阿坝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折点--在“长征精神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J].中国西部,2015(30):8-11.

篇4:放歌红军长征 弘扬革命精神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安徽文艺出版社和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放歌长征——长征纪念歌曲100首》的大型歌集出版。用歌曲记录历史,用歌声弘扬长征精神,成为该书的鲜明特点。

书中精选了100首各类风格的歌曲,按着序曲、四个乐章、尾声的框架进行编排。从内容来看,四个乐章(突出重围,挽救危亡;移师遵义,拨正航向;历经艰难,挥师北上;会师陕北,奔赴前方)的歌曲比较全面地反映出长征历程中的四个重要阶段。这些歌曲来自于传唱了近半个世纪的《长征组歌》,来自于红军长征经过的各地各族民歌,来自于长征题材的影视歌舞插曲,来自于毛主席诗词歌曲,来自于怀念长征、歌颂长征的创作歌曲……这些歌曲大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重新唱起它们,更能唤起人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敬意。“序曲”部分是对红军长征前的铺垫,“尾声”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弘扬,就此,构成了一部跌宕起伏、大气磅礴的“长征交响曲”。

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出版物,《放歌长征——长征纪念歌曲100首》这部歌曲集无论在选曲、装帧、印制的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可谓是精品。本书的歌曲不但配了文字说明,还配了红军长征各个时期珍贵的历史图片及与歌曲相关的插图,增加本书的可读性。

篇5: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心得体会

把握一个真理,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跟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办事。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党的事业就能兴旺发达;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1935年5月14日,红军久攻会理不克,中革军委审时度势,根据会理战场情势,及时作出了部署:撤围会理,主力沿会理至西昌大道北进,伺机抢渡大渡河,寻求新的机动。红军果断放弃攻入会理城,采取“就把他们围在城里,别让他们出城来打搅我们”的方式,为中央在会理城郊铁厂村胜利召开“会理会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相对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也让经过长途跋涉、疲惫的红军将士得到必要的休整,军需物资得以有效筹集,队伍得到一定的补充。围攻会理战役充分彰显了我党我军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一次根据战场实际做出的一次伟大实践。

篇6:红军长征精神的心得体会

人类有三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产生自然科学;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社会科学;人与自己的关系,产生宗教和信仰。有信仰的人什么样?我们现在还能看到_烈士临刑时的照片,披着一件破旧的棉大衣,戴着铁链,目光透着刚毅。他用自己的头颅,换取心中那坚定的信仰。这就是有信仰的人。

共产党人应具有这样的信仰与忠诚。从甲午战败,到红军长征胜利,再到抗日战争胜利,短短几十年时间,还是那个种族的人,还是靠简陋的装备,为什么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许多人在追问。其实共产党人从登上历史舞台那天起,就把这个谜底鲜明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党领导的红军将士用信仰与忠诚,给了世界这样一个奇迹。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都坚信中国革命一定能胜利。漫漫的长征途中,信仰比阳光、水和粮食更重要。正是心中怀着不灭的火炬,他们才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并最终绽放了整个春天。 信仰与忠诚靠行动来诠释。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讲:“信仰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她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长征就被所有的红军将士赋予了这样的意义。大渡河铁索上匍匐前行的

勇士,草地里用自己的身躯为队伍铺路的烈士,雪山上把石头装进口袋冒充干粮的战士,他们用鲜血、用生命,诠释着什么叫心中的信仰,什么叫追随的忠诚。

理想仍在远方,路途依然艰难,前行需要力量。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传承红军将士的血脉,用具体行动续写这种信仰与忠诚。

铸牢信仰与忠诚的理论根基。理论上的清醒,决定着信仰与忠诚的坚定。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学习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对习近平总书记设计的强军兴军路线图坚定不移。 牢记信仰与忠诚的核心内涵。对于人民军队来说,信仰与忠诚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永远不变的军魂。在这个问题上,不管在什么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有丝毫的游移和动摇,必须坚定对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信赖,坚持军委主席负责制,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要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全面彻底肃清***、***流毒影响,做到在理想信念上忠贞不渝,在价值追求上执着永续,在方向原则上立场鲜明。

践行信仰与忠诚的庄严承诺。要把对党的忠诚与追随,写在踏石留印的每一个脚窝里。切实把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树起来,做一个名实相符的老实人;把知、行统一在自己的行动中,做一个身体力行的战斗员;把慎终如始贯穿于事业的追求中,做一个持之以恒的耕耘者。

二、重生与动力

长征的胜利,使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犹如凤凰涅??,浴火重生。特别是长征路上的思想解放和大胆创新,使党和红军获得了重生的动力源泉。推进强军兴军实践,同样需要这种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整行装再出发。

长征,绽放着思想解放的光芒。人的头脑就像降落伞,只有打开,才能起作用。思想和观念一旦被束缚和禁锢,带来的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而一旦得到解放和更新,焕发出的力量,便是无穷无尽的。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和长征初期,曾因无法摆脱苏联经验,以及理论和观念上的束缚,导致苏区和红军的重大损失。遵义会议的召开,使红军重新走向正确的道路。“走”与“打”相得益彰,战斗力勃然迸发。思想一解放、观念一更新,天翻地覆。

长征,充满着大胆创新的活力。重生的最大阻力,来源于陈旧的思想、习惯的阻碍、利益的羁绊;重生的最大活力,在于不断自我纠错、革除自身旧弊的大胆创新。长征的胜利,归功于党领导红军,在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战略战术、指挥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正是有了这样的创新,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摆脱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堵,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上一篇:学校安全工作期末总结下一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