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

2024-06-19

关于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通用14篇)

篇1:关于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

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600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个月的学习即将结束了。九月二十六号,是令人紧张而又兴奋的日子——月考。

那天,我早早地起了床。默默地背诵比较重要的课文。

毕竟,是月考,我不得不紧张。大脑中的“弦”始终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一丝的放松。但是,在这最后的时光中,我还是犯了老毛病——马虎。

“天哪,八点半了!”我在心中默默的“大喊”。数学考试开始了。我开始很认真的写着题目,一道又一道难题被我攻克了。只剩下应用题了!我骄傲的情绪在我心中慢慢滋生:我都用最慢的速度做题了,都已经做到了应用题了。这些人还在做计算题。

最后一道应用题了。我马虎和骄傲的情绪达到了“极致”。心里很瞧不起这些同学。竟然把“144-8”算成了“126”。你说我是不是太马虎了!

考试结束了。我和同学校对答案,发现了应用题和一道填空题的.错误,起码要扣8分。我原来的骄傲不见了。耳边仿佛响起了同学们的嘲笑:“还说要考一百分,才90而已啊!哈哈……”

语文考试,我不敢放松。因为数学真的是考的太差了。拿到考试卷,我傻眼了。六面的试卷,密密麻麻的题目,看得我是目瞪口呆。还想考到95分以上。连九十分都不一定有。我用尽所有的脑细胞,才勉强做完了题目。

考试结果出来了。让我大吃一惊。数学:90分;语文:95.5分;英语100分。两点让我吃惊:1.语文竟然考了95分以上;2.数学竟然只考了90分,全班前十都进不去。

悔恨和泪水,在我的心中荡漾。许久许久,我没有能重新拾起自己的自信,没能面对我的失败。

篇2:关于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

而仅存的理智又在提醒我:“坚持下去吧,走上这条路,就不可能回头了。”的确,何必在纠结,既然选择了,又何必退缩。

人总要经历些成功和失败,一生中也难免有几天的失意和惆怅,重要的是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并且付出自己的努力去为之奋斗。

从前总把自己看的太强大,总感觉自己要办成一些事,并不用分多大力气,直到现在才发现,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是身处在一个环境中的人,慢慢发觉了大家其实都在努力,而且谁也不比谁活的更容易些,只是面对生活的心态不同罢了。

换一种心态去面对生活也许阴雨连绵也是美丽的。

有爱就有恨,有盛就有衰。因为有这些才有千古风云,激荡回响。才有荣辱兴衰,可歌可泣的历史。

篇3:关于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杜十娘,人生悲剧,爱情,性格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本人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讲授的一篇课文,[1]原作选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全文包括杜李相恋、借银赎身、姊妹送行、泊船瓜洲和抱匣投江等情节,课文节选了最后两个情节。讲课时我们补全了小说上下文,让学生对故事发展脉络建立清晰的认识。

一般评论者认为,该小说通过描写误落风尘的下层女子杜十娘对爱情和幸福的热烈追求,及其理想破灭、悲愤自沉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妇女的侮辱与残害,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冷酷。

但是,本人认为杜十娘的故事远不止批评封建礼教这么简单,杜十娘的爱情和毁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复杂的人性密码,如果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层次,将会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厚度和生命关怀。

对于杜十娘携宝自沉的人生悲剧成因,我们展开了激烈的课堂讨论,大致有以下观点。

一、形成悲剧的社会原因

(一)封建礼教对于杜十娘出身的偏见

小说开篇一再铺垫杜十娘是“误落风尘”,不管是被拐卖还是因为生活所迫,总之,杜十娘被亲人卖去了妓院,进入了一个在当时主流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十分低微的行业,可能还没有一个起早贪黑、胼手砥足的绣娘社会地位高。当时,因为青春貌美、才艺高超、性情可人,她在行业中成为佼佼者,也就是小说中所说的“名姬”。那时候管妓女离开妓院恢复普通女性的身份,叫“从良”,可见社会评判的冷酷。

男主角李甲的家庭背景是官宦之家,父亲“李布政”是高干。这样的家庭对于子女婚姻的基本要求至少是“门当户对”。

两相对比,杜十娘与李甲出身的差异已经是横亘在他们爱情之间的第一道社会鸿沟。在妓院那种相对封闭的小环境里,当两人处在你情我爱的“热恋”时期,这道鸿沟暂时被屏蔽了,一旦他们走出妓院的大门,进入社会,面对世人的指指点点时,这道鸿沟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这种阶层的差异,放到古代社会,再加上当事人性格软弱,怎不成为压垮爱情骆驼的一座大山?

(二)金钱观念对于纯真情感的腐蚀

小说设置的时代背景是明朝“万历二十年”,为平倭寇之乱,政府财政吃紧,“粮饷未充,暂开纳粟入监之例”。我们对于明朝后期的经济发展也都略有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萌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商人的实际社会地位上升,金钱对社会乃至对人心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商人有钱也可以让自家孩子“纳粟入监”,与部分官宦子弟进入同一个上升渠道———这实际就是商人地位上升的表现之一。金钱可以公然与政治资源进行交换,这也是小说中孙富之类的商人如此自信的原因,“有钱能使鬼推磨”,因为有钱,底气足的孙富居然敢跟高干子弟李甲谈“买卖”———买下杜十娘。

在这种财富观念下,大家对金钱与生存的关系会看的比以前更重。杜十娘如此珍爱她的百宝箱(那是她后半生赖以生存的财富资源)就更加可以理解。

二、形成悲剧的个人原因

(一)李甲的不成熟、没责任、没主见

李甲相貌好,出身好(父亲是布政使),性格好,原文说他“俊俏宠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用现在的流行语言就是“高富帅”,追女孩相当有优势,难怪杜十娘对他一往情深。他对杜十娘也是极其迷恋,来往一年多时间,不仅花光了家里给的生活费,还典当了衣物,“囊无一钱,衣衫都典尽了”,即便如此,都没有影响他来见杜十娘的热情,直到“赎身”事件发生。

1.不成熟。李甲虽出身官宦人家,但却因为家庭过于优渥,不曾识得世态炎凉,加上父亲的严苛,用现在的流行语叫“爸宝男”。小说在不少方面展示了李甲的不成熟。

借钱帮杜十娘赎身对他打击很大。“公子出了院门,来到三亲四友处,假说起身告别,众人到也欢喜。后来叙到路费欠缺,意欲借贷。常言道:‘说着钱,便无缘。’亲友们就不招架。他们也见得是,道李公子是风流浪子,迷恋烟花,年许不归,父亲都为他气坏在家。他今日抖然要回,未知真假。倘或说骗盘缠到手,又去还脂粉钱,父亲知道,将好意翻成恶意,始终只是一怪,不如辞了干净。”没有亲友肯借钱给他,这件事一则说明李甲的社会信用太差,同时暗示了李甲父亲在亲友当中的影响力;再则作者想藉此反映世态炎凉。

第一次,爱情被现实,确切说是被金钱,打击了。赎身筹钱让李甲意识到了男欢女爱之外的现实之残酷。

又一次,爱情被现实,确切说是被金钱,打击了。离开妓院,杜十娘李甲要回家,回李甲的家,路费何来?李甲又被打击了一次。好在杜十娘解决了这个问题。

尤其是在瓜州泊船的时候被孙富三言两语套出心事,中了孙富的奸计。其实孙富与李甲年纪相当,只是孙富的心机比李甲深了不知道多少倍。

小说中曾经有七处提到李甲哭泣。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短短几天,哭泣将近十次,李甲的不成熟也可见一斑。

2.没主见。李甲的没主见在小说中有清楚的描述。

第一次他告诉柳遇春要为杜十娘赎身时,柳遇春告诫他不要轻信青楼女子,李甲“半晌无言,心中疑惑不定”。好在那次他没有真的改变主意,但是那一刻的疑惑表明了他内心不够坚定。

第二次表现是对孙富的轻信。对孙富这种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他就将自己的心事和盘托出,实在情商太低。尤其是孙富出的那个购买杜十娘的主意———“兄飘零岁馀,严亲怀怒,闺阁离心,设身以处兄之地,诚寝食不安之时也。然尊大人所以怒兄者,不过为迷花恋柳,挥金如土,异日必为弃家荡产之人,不堪承继家业耳!兄今日空手而归,正触其怒。兄倘能割衽席之爱,见机而作,仆愿以千金相赠。兄得千金以报尊大人,只说在京授馆,并不曾浪费分毫,尊大人必然相信。从此家庭和睦,当无间言。须臾之间,转祸为福。兄请三思,仆非贪丽人之色,实为兄效忠于万一也”。对孙富的这个计策,李甲自己能相信自己干家教挣到了千金吗?他不好好念书,逛妓院的事快把老爹气死了,还指望父亲相信他没去青楼而是去“授馆”,这种鬼主意他居然相信!

所以,冯梦龙直接给李甲贴了标签———“李甲原是没主意的人”。

3.没责任。与杜十娘乘船返回南京,船越靠近家乡,李甲心里越紧张。为杜十娘赎身,并且在坐监期满之前归家,这些都是他人生计划外的事情。他的人生计划是什么?是听父亲的话,到国子监念书,考科举,做官,封妻荫子。这人生计划其实是父亲给他的人生规划,是大多数读书人的人生路径。一个极度惧怕父亲的不成熟的男子对自己的人生,对喜欢他的人的人生都承担不起什么责任,因为他习惯了别人给他规划好了一切。

首先,他留恋妓院不好好读书就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也是缺乏自律精神的表现。既然选择了去国子监做太学生,就应该好好念书,他的同乡柳遇春就属于这类有责任感的人,同样也和李甲去教坊消遣,但柳遇春没有沉迷其中,该读书还是读书。去妓院只是读书生活之外的业余消遣,认识杜十娘则是消遣时的收获,李甲似乎没有想过把消遣当成人生主业,只是后来情不自禁,迷恋杜十娘,几乎荒废了学业,终日泡在妓院。

其次,他迷恋杜十娘的美色,依恋杜十娘的温情,但是却没有为杜十娘赎身的打算。小说开头便提到:“十娘……甚有心向他。奈李公子惧怕老爷,不敢应承。”即便与杜十娘的感情再深,他似乎也没有想过要主动为杜十娘赎身,让杜十娘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为杜十娘赎身的三百两银子实际是杜十娘自己出一半,同乡柳遇春帮忙筹措了一半。但是,李甲在孙富面前将这事吹嘘为是十娘“要嫁”。一个“要嫁”便把李甲对待二人关系的看法透露出来。再加上李甲向孙富介绍杜十娘时说:“此乃北京名姬杜十娘也。”———李甲没有真正把杜十娘当妻子来看待,至少在外人面前他是把杜十娘当成自己风流情场的战利品来介绍的。

赎身成功后,杜十娘问他后面的人生规划:“吾等此去,何处安身?郎君亦曾计议有定着否?”李甲回答说:“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展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他缺乏人生规划,没有对抗父亲和家族压力的勇气,其实他也缺乏对抗家族道德和经济双重制裁的资源,基本没有谋生的本领,倘若失去家族的资助,他连如何养活自己恐怕都不知道,更别说要安排与杜十娘两人的生活。

(二)杜十娘性格刚烈、重情重义

1.性格刚烈。杜十娘被作者定位为“千古女侠”———小说原文结尾处写到“独谓十娘千古女侠,岂不能觅一佳侣,共跨秦楼之凤,乃错认李公子,明珠美玉,投于盲人,以致恩变为仇,万种恩情,化为流水,深可惜也”。女侠的性格往往刚烈、果断。

杜十娘貌美如花,色艺双绝。虽然误入风尘,但是却有一颗纯洁而刚烈的心。

小说前半部分就有两处细节显示了杜十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性格。

第一处是当老鸨嫌弃李甲没有钱而骂骂咧咧时,杜十娘当即反抗,小说中写道“杜十娘被骂,耐性不住”,她告诉老鸨,李甲当初也是在这里花过大钱的。杜十娘受不得委屈,烈性子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处是当老鸨看到李甲拿出三百两赎身银而流露出反悔之意时,杜十娘当即说:“儿在妈妈家中八年,所致金帛,不下数千金矣。今日从良美事,又妈妈亲口所订,三百金不欠分毫,又不曾过期。倘若妈妈失信不许,郎君持银去,儿即刻自尽”。这次以死相迫的架势没有被见多识广并且心狠手辣的老鸨当成“障眼法”,而是迅速收下银两放杜十娘走人,其实就铺垫出了老鸨对杜十娘刚烈性格的了解———说现在死就不会多活三秒钟,老鸨就是因为了解杜十娘的烈性子,才会忍痛放走杜十娘这棵“摇钱树”。但是,杜十娘性格里的这一层刚烈,李甲却没有意识到。

第三处对于杜十娘刚烈性格的描述出现在小说末尾,即全文的高潮———“携宝自沉”。怒沉百宝箱之前,当着所有的围观者一一展示宝物之后,杜十娘说了这么一句:“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命之不辰,风尘困瘁,甫得脱离,又遭弃捐。今众人各有耳目,共作证明,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被辜负之痛,遭玉碎之苦,希望破灭的绝望,最终化为纵身一跃。

2.重情重义。虽然身在青楼,但是杜十娘是个重情重义的侠义女子。(1)看重知遇之情,知恩图报。当她得知柳遇春为李甲筹措了那一半的赎身银两的时候,她感恩戴德,小说这样描写———十娘以手加额道:“使吾二人得遂其愿者,柳君之力也”。除了这句口头感谢,杜十娘活着的时候没有来得及报答柳遇春,她死后托梦柳遇春用宝盒报恩。柳遇春在还乡途中,无意间打捞起一个宝盒,梦到杜十娘来道谢:“向承君家慷概,以一百五十金相助。本意息肩之后,徐图报答。不意事无终始;然每怀盛情,悒悒未忘。早间曾以小匣托渔人奉致,聊表寸心,从此不复相见矣”。知恩图报,死了也不欠人情。(2)看重养育之情。李甲把赎身银两交给老鸨,一番斗争之后,老鸨痛下决心放杜十娘走,但是不许带走以往的服装首饰,并且立即将杜十娘的房间上锁封门,就算这样被净身出户,杜十娘对待绝情的老鸨依然是“拜了妈妈两拜”。这种极端情况下,依然拜别,读者就知道杜十娘多么重情义,多么讲礼数了,毕竟曾经“母女”一场。(3)看重姊妹友情。被老鸨撵出来后,杜十娘没有直接跟随李甲去柳遇春处,而是去向谢月朗和徐素素等院中告别。姊妹们纷纷给杜十娘、李甲送行,简直就是一个庆祝杜十娘脱离青楼的大派对。这次送行,姊妹置装、留宿,百宝箱出场,实际是表现这些青楼女子的才智和侠义,她们为彼此的自由而真诚的庆祝,也为彼此的未来谋划了完美的出路,为彼此的人生做了最全面的担当。百宝箱是杜十娘人生上半场的积蓄,是她人生下半场的依傍,连百宝箱都可以托付给姊妹,由此推断,这些姊妹也是可以托付性命的。这种交心换命的信任真的可以羞煞大部分世人,七尺男儿也不一定做得到这些。这次光鲜的告别也为杜十娘的自沉埋下伏笔,她被李甲转卖,让一个美好的传奇变成了可笑的闹剧,她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人生出现烂尾。(4)看重爱情。患难见真情,在得知自己被李甲转卖后,杜十娘还帮着李甲检验孙富交来的银子是否成色足、分量足。真是爱李甲爱到流干最后一滴眼泪,被卖了,还帮着李甲数钱。

“情深不寿”,一个重情重义的女子其实很容易被多情所累,也容易被薄情所伤,被爱情,被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冲昏了头脑的杜十娘在发现自己被爱人出卖后,一腔深情化为愤怒,内心情感天平完全崩塌———奋斗了那么久,谋划了多么多,所有的深情还是被辜负,所有的希望还是被毁灭,她彻底丧失了生活下去的执念,选择了自杀。

3.其他原因。有同学指出杜十娘对于李甲的层层考验其实反映了杜十娘对李甲的不够信任,也凸显了青楼女子的不安全感。例证就是百宝箱实际是杜十娘的,但她却假托姐妹相送,一直没有告诉李甲自己真实的财富状况。

其实,杜十娘对于李甲的重重考验不外乎两个原因:(1)恋爱中女性的正常反应,有些女性在恋爱时期喜欢通过出各种难题来考验恋人对自己的感情纯度;(2)妓院的恶劣环境造就了杜十娘高度的反侦察能力,她太渴望找一个爱自己的好男人从良赎身了,所以要时刻出考题甄别对方是否真诚对待自己。

“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层层考验带来的沟通不畅,却导致李甲低估了杜十娘的财力,认为俩人没钱、没前途才听信了孙富的馊主意卖掉十娘,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还有同学认为杜十娘其实可以继续活下去。“90后”的思维果然开放。这一派是比较现代的观点,认为杜十娘有钱有貌,完全可以像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一样假装委身孙富来换取自由,或者拿出钱来让李甲加倍退还给孙富,而后和李甲去云游四海,或者去寻找新的爱人。

三、结语

杜十娘的人生悲剧剔去时代原因,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缺陷和沟通不畅也是导致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杜十娘的故事启示当代大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爱情。

爱情很重要,但并非我们生活的全部。即使万一在爱情中遭遇挫折,一定不要自暴自弃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既然要追求美好的爱情,我们就不能畏惧爱情道路上的艰险,要逐渐学会坚强,不要为爱情殉葬,悲剧故事令人唏嘘,但却不值得赞扬!

参考文献

篇4:关于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

【摘 要】面对刚升入高一并刚开始接触高中政治课程的高中生来说,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使得他们迅速的适应高中政治课程的流程是所有的高中政治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人教版高一的政治课程内容和九年级的政治课程内容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何巧妙的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及高中政治本身的特点研究是我们需要探究的重点。【关键词】高一政治

教学内容

反思一、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的密切关联与区别高中政治课程内容是对于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教学的特点与方法上,高中政治课程和九年级的政治课程还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课程内容讲述得更为具体,且侧重点不同。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虽然有专门的讲述经济学内容的章节,但侧重点是在介绍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只限于这些纯理论的架构而缺少了实质性的介绍与扩展,而高一政治课程内容则讲述得更为具体和微观,从更深广的角度探究了经济活动中会涉及的货币体系、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其次,高一政治课程内容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更加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将教学目标定得更为具体和实际,并且要从学生们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最后,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师要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不断的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力求让学生们更易接受和理解政治教学内容。二、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的特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总体来说,九年级政治课程的内容设置仍是以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继而简要的概述了在基本国情这个大框架下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国情,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新鲜的,所以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要占据“主导型”地位,要尽可能详细的向学生们解释这些内容。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对于政治经济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便有了一定的先决条件,对于先前学过的内容可以略讲,比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基本的分配制度”时,可以让学生们首先进行自我学习,而后再补充讲解九年级政治课程当中没有的教学内容。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应该更加关注“人本位”,所谓“人本位”,就是要更多的体现和尊重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想法,让学生们更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成为一个思想上健全的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高中政治课程相对于九年级时的教学思维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突出和确立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让已经具备较好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而且,教师在对政治课程内容进行讲述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先前的知识保持一致性,可以进行创新和探究,但绝不能偏离主旨,可以尊重学生们的自主创造力但绝不能脱离书本内容。而且对于一些新的知识,诸如货币体系等新知识要介绍得详细具体,不能同九年级政治教学一样进行简要的概括。三、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反思在将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和高一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因为接受主体的不同,导致无论在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上都会有很大差异。(一)如何做好课文内容的衔接首先是对于先前学过的知识点可以略讲,比如在第二单元的第四课中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这个知识点在九年级时已经讲述得较为详细,教师在上这课时,就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学习课文,并尝试着回顾先前已经学过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更好的将知识点串联和衔接起来,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诸如此类情况在人教版高一政治课程内容中比比皆是,比如第三单元的第七课中的“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这一节也是如此,高中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很有必要将它们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相结合。(二)对于衔接课文内容时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反思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有其自主性,和初中阶段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作为新时期下的高中政治教师,在要求学生们拥有新想法、新观念之余,教师需要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对于政治学科进行系统性的把握,同时,教师不仅要在备课中熟悉掌握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中的内容,更多的是注意学科知识体系的开阔度和严密度,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间隙不遗余力的适当加入其他学科内容或者一些时政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兴趣,更加可以增长学生们的知识面,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面对一些学生们先前学过的教学知识点时,高中教师们也要“擦亮双眼”,要清楚的看到高中政治课本和九年级政治课本内容的不同之处,尤其是要针对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和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来将他们和九年级的学生们区别对待,对于一些新知识和核心内容,更要按照教学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进行详细的系统的讲解,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尽力的多让他们熟练的掌握教学内容。总结综上所述,利用九年级学过的部分政治课程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学习高中的政治课程,可以让他们更快的适应和感受乃至掌握政治课程的要点所在,但是坚决不能出现漏讲、少讲甚至错讲的现象,也不能用先前的知识来代替现有的知识结构,要结合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讲授与授课。

篇5: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文科

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文科范文一

时间如流水般淌过,转眼间,第二次月考席卷而来。我满怀憧憬的走进考场,但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面对这一张张虽优,却不突出的试卷,我不禁陷入沉思;看着一道道不该错的题目,被印上红色地伤疤时,我心里感到无比地自责,与自卑。

哎!语文91.5分,差点就跌破九十分,要是一不小心再错一道题,那可能就是八十多分咯!哎,这次考这么低的分数,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漏字、错字多,在我的试卷里,漏字和错字,至少占了两分,其中,漏字占了0.5分。错的字呢,更是不应该,前面写错了,后面写的却是对的。

2、基础没掌握好,有一道两分题,是这么问的:这句话用了作文的描写方法,我二话不说,就写上了夸张二字,结果被老师,批评得很惨,哎,动作、语言、神态,才是描写方法啊!夸张分明是修辞手法嘛!

哎!数学98分。有人说,这么高的分数,你都不高兴啊,呼,高兴个啥啊,我们班里有五个一百,年级里有二十七个一百啊!竟然都没有我!我实在无语了……根据错的题目,我分析出以下一点:计算不认真。哎,错的两分啊,都丢在我的计算上,算错一个得数吧,那还说的过去,错两个,那就不对劲了,更何况,我的算式都写对了!哎,看来以后,真得算的仔细点了!虽然这次考了3A,却拿了个班级第11名,这要是在年级排名,那可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我之所以考得这么差,可能是因为对学习的疏忽。这学期每到周末,我几乎是全天玩着电脑,课外练习题什么的,根本不做,至于看书复习什么的,那更不可能了。临近期末了,我要调整心态,调整学习态度,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我理想的成绩:语文九十五以上,数学、英语100分!

我一直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跑,虽然也偶尔被失败绊倒……

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文科范文二

成绩单在今天发了下了,我总以为会考得很好,可是,你看,数字得了83分。我惊讶得不知所措。

回到家里,我连自己的成绩都不敢告诉家长,我只好在房间里反思自己。难道是我自己认为每一次考试都很出色,所以骄傲吗?难道是我在考试前没有人在复习吗?难道是我对学习的态度不好吗?

不,不是的。经过我的反思,我知道:在考试前,应该养精蓄锐,沉着冷静地深呼吸练习。考试中,应该稳定情绪,去审清题意,要学会避重就轻。遇到难题先不写,先写自己会写的,这样省时间。要学会巧用推理,用公式推理方法去做,就不会容易出错。考试后,绝不跟别人对答案,应该运用定位加联想的记忆方法去做,你考试的最高分就可能达到98分,最低分就80多分。

是啊,如果我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的话,我不就能考得好了吗?如果我在努力去学习,难道将来还会伤心吗?

不,不能这样,我决定一切重新开始。我不会知难而退的。经过这次的反思,我明白:最好的荣誉是靠自己刻苦努力换取的。

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文科范文三

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是我知道父母、老师对我还有着很大的期望。这次考试我却又考砸了,而且考得特别糟(数学倒数第二),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我仔细地浏览了一遍,考砸的主要原因是:粗心、马虎。既然犯了错误就要改正。所以,通过这次考试,我也想了很多,以后一定要端正我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我要改掉做题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有时候我往往就看题目的前半段,就开始解答题目了,结果是答非所问。这也许和其他一些学习技巧有关系。总之,以后一定会在做题的过程中认真审题,细心读题,把题目看准、看清楚。做完题目后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相似的错误。其次,我最主要的是要加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的学习。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同样的题目,我都觉得会做。可是一旦题目稍作变动,我就不会做了。我终于明白:其实,平时我没有真真正正地去理解它,也许有时是碰巧做对的。我不能允许自己再继续这样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赶上其他同学。吸取教训,为考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在下次考试中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学习的技巧在于不断的练习,生活中,我要多多加强自己的练习和复习,考试之前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不再手忙脚乱,没有方向。平日生活学习中要学会独立思考。我希望老师不要对我失去信心,虽然我这次考得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我要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一定不使老师失望。

篇6:月考反思与总结

本次月考主要以之前复习的内容为主,综合性不强,难度比较适中,相比较而言符合目前的复习进度,更适应我们学生的情况,涵盖的知识点也较为全面。

但从各学科的成绩看,同学们的状况是不能乐观的,基础知识薄弱,答题的思维、分析题的能力都显现出很多问题和不足。

成绩拿到以后,我分别找出语文80分以下,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40分以下同学的人数,及其在班级的名次,结果是这样的:

语文:7个:分别的名次是27、31、33、34、35、36、37.数学:17个:分别的名次是4、11,、16、17、20、22、26、28、29、30、31、32、35、36、37、38 英语:8个:分别的名次是15、18、23、24、25、27、34、35、(30分以下的是七个,其中男生是5个)

政治:1个;地理:4个:分别的名次是23、29、34、38;

历史:11个:分别的名次是:8、8、18、19、25、28、30、35、37、38 显现出的问题:1.各科所占的分量:语文是保证,数学的作用就是锦上添花,英语给我感觉就是比数学好拿分。2.偏科厉害:尤其是数学,有目的抓有潜力的学生是有必要的。2.试卷答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不规范性,这个主要是文综,不会读材料,也不会读题。3.基础掌握不扎实。

上周五我让学生写了一份考后反思,包括四项内容:考卷中出现的失分点,之前复习存在的问题,下阶段复习计划以及实施措施,给老师的建议。我特别是将学生总结的失分点进行分类,可如下分类:

第一类问题———遗憾之错: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比如说:“审题之错”、“计算之错”、“抄写之错”、“表达之错”等,出现这类问题是考试后最后悔的事情。

第二类问题———似非之错:记忆的不准确,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一道题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等等。

第三类问题———无为之错:

由于不会,因而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

我想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导致的:

1.个别同学自以为是,上课不够专心,甚至出现开小差、睡觉。

2.有些学生做练习较马虎,选择题乱猜,计算题只写一个答案;老师讲评过的练习,只是把答案抄上去而已;作业、考试时遇到难题不是去思考,而是直接放弃。

3.晚自习的效率不高,第一节迟到的比较多,课间之后无法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4.放松学习,临考试才匆忙复习, 行为懒散,上课不认真听,课后不做作业。5.直到现在都不在高考的复习状态。

距离市一模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还是要帮助学生做一些事情的。

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但是不要只纠结分数不理想,而是要着重发现不足和问题,是知识方面,是应试方面,是应试规范,还是心理素质方面,每个同学的情况都不相同,只有做到充分的分析自己,才能有意识的改变自己。

二是要总结考试策略,有些同学上来先做大题,有些同学做选择就是乱蒙;有些同学在个别题目上消磨时间过长,导致时间不够;还有一些同学写几道题就开始睡觉;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在高考前的一切大考小考都是为了发现,而不是为了下结论,高考才是最终的考试结果。

三是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制订整改措施。没有具体的措施,光说“今后要努力学习”等于不说。在找出找准失分原因的基础上,就可以有针对性抓住主要问题,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以此指导下一阶段的学习。当然,同样重要的是以后的行动。

四是班主任的作用。可以这样说,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心骨。班主任一定要摆明自己的态度:不抛弃,不放弃,不放任,紧抓班风,学风不松手。一定给学生灌输的思想就是:

1.加强责任心:学习是自己的事,为自己负责!

2.端正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3.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合作,千万不偏科!

4.作好精神减压工作:重视过程,淡化分数!加大纪律的管理力度: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

以上的这些问题,应该说都是高三学生常见的一些问题,都不是大问题。但是,如果不及时去解决它们,其危害很大。

篇7:月考总结与反思

这次月考成绩出来之后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数学成绩比上次低了十几分,这是一个非常大差距,我觉得我应该要搞清楚,在学校当中应该要去维持的状态,每个月的考试我都会认真的对待,这次我也是思考了很久,确实还是有非常大的问题的,这段时间在学习当中自己做的还不是很好,有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我是能够有自己的判断的,所以回想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确实是有很多应该要去纠正好的方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回顾过去得一个月,我确实是松懈了不少,在很多方方面都还是没有一个稳定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学习,我是退步了不少,数学成绩下滑的一点,我觉得这有很大的问题,是我近期在上课的时候不够认真,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应该纠正一下,现在回顾过去的一个月我是认真保持着好的心态,但是上课的时候还是不够用心,特别是数学课,经常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没有及时的提出来,导致后面也没掌握,这真的是让我感觉很有压力,我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再发生了, 我应该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对于自己学习方面我确实还是欠缺了很多,这是我应该要去做好的。

数学成绩的退步让我现在感觉很吃力,很多方面我都没有做好,这是我问题,我没有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确实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这是我要去思考的,我应该要努力去做好这些基础的东西,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接下来我一定对现在出现的问题做出合适应对方式,认真细心的提高成绩,平时还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在复习知识上面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点,在考试的时候多一分信心或许就会多一分成绩,这是绝对应该要意识到的,我也会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继续努抓好自己成绩,上课认真的听讲,保证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掌握住,确实这也是我应该要有的态度,这一点是一定的,过去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有非常大的提高,但是这次考试让我明白我还是不应该松懈的,因为考的确实是不怎好,我感觉是我太过骄傲了, 我应该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打好基础,杜绝一些不应该的错误出现,这次很多错题都是因为自己一时之间的疏忽,导致丢掉很多的分,这样太可惜了,下个月一定会全力以赴,继续绷紧神经,搞好学习。

篇8:关于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

在讲解完课本中三角函数式化简求解最值的习题后,给出一道拓展思考题: 求函数y = sinx + cosx + sinx·cosx的最值. 对该题,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次数不等,不能沿用“降次———化角———减名”的解题模式,并对比二次函数求最值的类型处理,也就是运用换元法,解之,即: ( 换元法1) 令sinx + cosx = t,则,进而转化为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解得最值:

当且仅当时当且仅当t = - 1时

一般来说,介绍此法之后,也就达到预期的目的了. 况且根据以往的经验,此方法是唯一的解法,且学生刚学完必修4,对于综合性题型接触不多,基础水平普遍不是很高,本来就此结束.“难道没有其他解法? 学生有何想法? 只是被动接受还是另有想法? 如果能找到一种“更新”的解法,就能得到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 ”于是我试问学生,能否将函数式变为关于一个角的某三角函数呢? 于是就有

至此,我本以为此路不通,停留片刻,学生甲不待举手直接大声喊: 当时可同时取到最大值多么简洁明快啊,真的突破了教师惯用的“换元”思维定式,令人耳目一新.

当大家陶醉于这个漂亮的解法时,我并不罢休,继续反思,既然直觉观察时取得最大值,说明有内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绝不是偶然. 这不有学生自己发问: 那什么时候取得最大值呢?会成立吗? 怎么解释?

我也追问: “你是怎么发现的? 到底能否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呢?”

学生乙举手发表了想法:则 - 1≤t≤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可得:

当且仅当t = 1时当且仅当

这时学生甲也说出了自己的解释: 从

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和诱导公式的巧妙转化,我当场惊呆了,多么完美的解答啊! 显然两名同学的解法产生都是在追问之下,促使进一步反思而产生的,其他同学或许有不明白,但是至少思索的兴致被大大调动了. 此时下课铃声响了,可是同学们仍意犹未尽. 我借此让学生课后总结归纳一下三种解法的特点,再思考探索新的解法.

该课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保持敏锐的观察,多提问,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如果教师也有学生一样的求学心态,那么教学将是多么有趣的思维运动,学生还会厌学、抵触数学吗?

思考不停止,探索还在继续,不为解题,只为学习,学无止尽.

摘要:本文通过一堂课“三角函数求最值”的某教学片段,展示师生教与学的能动关系,以及教后反思.

篇9:关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与总结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三段式教学法

本学期,我校继续实施“三段式教学模式”,在教务处的指导下,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指导,在不断改进,学习中,自己收获多多。

首先,在这一学期中,我在这新的教学理念的带动下,在同行们的共同探讨中,使我在工作中收益非浅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我把三段式教学模式小组探究式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有限的15分钟内吃透教材,撰写教案,并根据初中学生的情况紧扣新标准,先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推敲案例。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课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准备,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教学目的明确,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努力做到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意三者统一。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均能实现。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楚、难度适宜、密度合理,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精讲精练,不出现知识性错误。运用“三段式”教学方法,注重讲思路、讲规律、讲方法、学法,力求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和使用网上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注意课堂管理,上课期间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进行操作,同时又注意因 nb材施教,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到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差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其次,个人教学业务水平学习方面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信息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在这次各学科新课程改革中,积极认真地参加本学科的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认真、主动地向其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便在工作中能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最后,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以上是本人在本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反思与总结。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让“三段式教学法”发挥更大作用。

我要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快发展、争创一流!”为目标,踏实工作,服务于教,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2】=“三段式八要素”课改实施方案

篇10:月考总结与反思

一、成绩浮动情况

这次月考总成绩比上次月考提高了23分。其中,数学提高了18分,英语提高了15分,但是语文下降了10分。

二、成绩浮动原因

1、数学和英语一直是我的弱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两个科目上。

2、语文是我的强项,尤其是作文对提分产生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最近几个月的学习中,我却自以为语文成绩好,就忽略了新知识的巩固,导致自己在基础知识方面有所落后。

三、提分经验

1、最近一个月内,每次上数学课,我都认真听老师讲课。课后也及时复习相关知识点,并按老师要求做习题集。碰到不懂的地方,我就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力求彻底弄懂每一个知识点,再利用习题加以强化。

2、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同样要求自己要认真请老师讲课,弄懂老师讲过的每一个语法点。课下,我认真地背单词,背课文,并把其中好的表达方式记录下来。因此,这次月考中,我的英语作文成绩大大提升。

四、教训

这次一直被我视为强项的语文竟然成了我的拉分科目,实属不该。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不能因为其他科目就忽略了语文的学习。

五、解决对策

1、新的学习方法帮助我在英语和数学方面取得了进步,所以以后要坚持这些方法,再接再厉。

2、重视语文的学习,打好基础,巩固作文。

篇11:月考总结与反思

月考前,我总是很努力的在学。晚睡早起,却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妈妈对这次考试似乎早已胜券在握。她看了看成绩单,没有说什么,只是告诉我走了她初中时的老路。

妈妈说她初中时学习很用功。到了初三,像我一样,开始每晚加班,第二天上课就打迷糊。月考成绩下来了,她的成绩滑了一大截,比我还严重。反思后,她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她说,你要早睡,早起,这样才会不再重蹈覆辙。于是我听话了,照着妈妈的话做下去。

于是,我又开始新一轮的斗争。每天早晨早早起来,坐在书桌前。本来可以不早起的妈妈,为了我,也早早起来。当我坐在书桌前学习的时候,她已挂上围巾站在厨房里为我准备早饭。我很感动,更加拼命刻苦地读书。因为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幸福了,周围一直有许多人在默默的支持我,不管我考的怎么样,他们都一如既往地对我好。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真的很愧对他们。作文

到了学校,我努力地克制自己,不去理会班里的“奇闻异事”;上课,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思绪,不让它飞到窗外小鸟的身上。上课我不再瞌睡,班主任魏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决心,时不时地看我几眼,督促我,鼓励我,我也集中注意力,仔细的在大脑印下每一个细节。下课,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和好友下楼去“疯”,而是和后座的同学讨论起问题,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争论很长时间,

在询问一大堆“博士”之后高兴的大叫。我总觉得,晚上睡多了,白天就要抓紧。不知何时,时间老人在许多人的监视之下,还是悄悄地溜走了。回忆那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留下了汗水,留下了欢乐,我们都在为梦想而努力奋斗,我们的努力成果在第四次月考中就会揭晓了……作文

篇12:月考总结与反思

张红梅

本学期我承担八年级(3、4)两班英语教学。本次月考英语成绩较上学期统考有所下滑,为了促进两班英语成绩有所提高以及班级有所进步,下面对本次考试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班级有的学生有骄傲情绪。

2.上课精力不集中的学生较多,包括有的成绩很好的同学。

3.自习纪律较差。好几次上自习时教师在教室时候学生很安静,但是一出门学生就开始活跃。

4.学习习惯有待加强。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懒,笔记不记或记得很少,背书时候只是简单背书,不动手导致考试时候眼高手低。

5.对学生没有做到勤跟严管;对学生要求还不够严格,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待提高。

6.对教学之外的辅助环节做的不到位,如点评作业不够及时,对词汇的检测不到位,在对部分学困生的辅导上还做得不够。

二、整改措施:

(1)课堂上加强管理,尤其要抓好后进生管理;

(2)利用课堂及自习时间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加强自身的反思。增加自己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本次月考总结和反思,找到问题了就要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成绩。

月考总结与反思

康小军

本学期我承担七年级(3、4)两班数学教学。月考已经结束,回顾本次考试总体感觉不够理想。平均分及合格率与其他班级有一定的差距。下面就这一次考试对教与学作一下总结与反思。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用在教学上的那股激情和动力不足,由于自身的原因有时显得有点无奈。平时对学生缺乏一点耐心和信心。对学生批评多表扬少。

2.对学生要求还不够严格,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待提高。

3.我在上课时讲得太多而学生练得太少。有时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有时为了赶进度等等一些原因使得很多时候仍然采用老的教学模式,课堂效率不够好。

4.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学习困难学生较多。在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上还做得不够。

5.学生作业交的不及时,个别学生长期不交作业。

二、整改进措施

1.努力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作业字迹潦草、不写解答过程、不喜欢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学习马虎大意、过分自信等。使学生慢慢地建立起好的学习方法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2.刻苦钻研教材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平时要认真阅读新课标,钻研新教材,熟悉教材内容,适当增减教学内容,认真细致 的备好每一节课,真正做到重点明确,难点分解。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例如集体备课、校内外听课、教学教研会议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操作调控能力。

3.加强自身的反思。增加自己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13: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中国,政府主导,渐进式改革

一、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分析

(一)改革必要性的制度经济学诠释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改革?中国市场化道路的性质是什么?对于上述问题,中国经济学家首先假定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然后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性质及决定因素作为研究对象。不过首先假定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对过渡过程的研究还是不够的,就研究的逻辑起点而言,首先应该回答的是,为什么计划经济体制不行了?一些经济学家立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视阈对传统体制下国有产权安排的高成本问题进行了分析。总体上,这些理论上均认为中国传统集权体制是一种交易成本很高的制度安排,而造成这些高交易成本的原因却在于:领导人与一般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社会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权利与责任义务的不对等;个人损益与社会损益的不一致等。旧体制的低效率,一方面是由于事实上产权的模糊性,另一方面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契约执行的困难(这主要体现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过高代理成本)。产权的模糊性并不仅指每个社会成员切实感受到的权利的模糊,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在公有制下,社会成员没有退出权,结果当事人无法惩罚违规者,以致违规行为蔓延,这是公有制低效率的关键原因。一些经济学家还通过对人民公社和合作社经济绩效的比较分析来支持上述结论,发现合作社由于社员被赋予了退社的权利而获得了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从契约执行的角度看,如果把计划经济体制看做是一个多层委托代理关系,那么每一层都会导致代理成本,委托代理层次越多,体制的总代理成本就越大,换而言之,计划经济体制中初始委托人(老百姓)的监督积极性和最终代理人(每一级工作人员)的工作努力水平会随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和公有经济规模的扩大而递减。事实上,此类分析模型就是对产权观点的一个正式证明。此外,模型本身又进一步揭示出了产权理论应用的一些条件:当事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危害程度与公有经济的规模直接相关。这也预示着公有制规模的缩减有可能弱化其低效率程度。

(二)中国改革的基本特征:渐进式改革

一般而言,学术界关于中国改革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中国实行的是一种渐进改革的模式。从时间上看,渐进性表现为改革方案的逐步推广和到位的过程。从空间上看,渐进性表现为一种增量改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实行“体制外”改革,即旧体制不变,在旧体制以外成长出一块新体制。第二,在旧体制内,通过改变原有契约方式来打破现状,改变分配契约,允许农民和企业在完成计划任务以外可以保留一定的剩余,或者改变雇佣契约,允许“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等。第三,试点改革,即政府允许某些地方、部门或企业试验一些新制度,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形成一个可以普遍推行的改革方案。第四,计划权利的赎买。新制度的资源需求和旧体制的资源控制之间的矛盾产生了计划特权的定价机制,利用特权寻租必然要浪费稀缺的资源,为避免这种浪费,一种办法是承认现有的权利格局是合法的,然后允许拥有权利的人自愿交易权利,此即所谓“计划权利交易”或“买入型交易”,实际上就是对官僚阶层手中的权利的赎买过程。另一种办法是当旧体制下计划权利和计划义务分离时,有权利方向义务方支付以换取义务方的同意,此即“买入型交易”。

(三)中国实行“渐进式改革”模式的原因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改革的初始条件将是决定改革路径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要寻求中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就离不开对中国改革之初约束条件的分析。

第一,过宽的“制度鸿沟”。主张“激进式变迁”的人常说:“你不可能分两次跨过一个鸿沟”此话似乎有道理,然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个鸿沟有多宽?一个国家在选择制度变迁方式之前,完全有必要来度量一下新、旧制度之间“鸿沟”的宽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当然应该鼓足勇气,一跃而过。如果这条鸿沟远远超出了一个人能够跳过的极限,那么仍坚持一步跳跃,便有“落沟”而丧生的危险。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面临着一条过宽的“制度鸿沟”,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在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和动力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更为重要的是,两种体制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都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速度越快,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就越强,如果这种冲击的强度超过了社会承受的极限,那么社会的稳定性将受到威胁,为此可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换句话说,为了取得改革的成功一个社会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而这种成本的数量取决于现行经济制度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即“制度鸿沟”)以及制度变迁的速度,如果“制度鸿沟”越宽,变迁速度越快,对社会造成的冲击越大,则变迁的成本也就越高。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制度变迁方式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即制度变迁方式的可行性与“制度鸿沟”的宽度密切相关。如果“制度鸿沟”较窄,那么变迁引起的冲击和成本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长痛不如短痛”的“激进式变迁”方式是可取的。反之,如果“制度鸿沟”过宽,那么经济制度的剧变将在短期内给社会造成强烈冲击和巨大的成本,使政府和老百姓都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渐进式变迁”方式是可取的。这也是我国采取“渐进式”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高度专用性的“人力资产”。制度选择总是在一定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无论什么制度都是由所有参加人创造出来的。因此,在原有制度下的所有资产中,人力资产(这里的“人力资产”是指企业家、政府官员以及劳动力的能力、素质、技能以及他们的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等。)将在制度变迁时代中处于所有资产转换的中心,人的素质最大程度地决定了制度变迁的环境和制度变迁的过程,人不仅是启动制度变迁和决定制度变迁的可变因素,而且也是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一方面,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对物质资产的处理和重新分配(尤其是在新制度下更有效地利用它),要靠人力资产去完成,原有制度契约关系的瓦解,新关系的确立,以及制度机构的重组都取决于参与的个人和团体的决策。而另一方面,在不同制度下,人力资产的特性是不同的,在指令性计划体制中,人力资产主要是由计划经济所决定,具有塑造、分配、单一、指定、管制、服从等特征。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人力资产具有个人适应、选择、多样、调整、自由、竞争等特征。因此,制度变迁首先要求人力资产随之转化,制度创新究竟有多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的制度组合与人的因素是否相匹配。就此而言,可以说没有什么因素比人力资产更能确定制度变迁的前进方式了。几十年的中央计划经济产生并给中国留下了奇怪的“制度遗产”:从对资源、技术和信息的指令性分配,到适合中央计划经济需要的高度专门化的人力资产。在所有的这些资产中,人力资产的分配和使用是最不合理的、最不恰当的,不对人力资产进行深刻的改造,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健康经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我们可以取代物质资产,可以复制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但没有人(新人),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转。然而,对人力资产的综合而又深刻的改造,只能渐进地完成,虽然有可能一下子完全出现新的物质资产,可是一夜之间替换人力资产则是不可能的。因为要把计划经济中高度专门化的人力资产转化为适用于市场经济,和提高它们的潜在价值,是一个不断需要摸索和花费更多时间的过程。

第三,“制度记忆”的“缺失”。通常,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保留着对某种制度和行为的记忆:即他们今天的利益与他们过去经历的某种制度和行为相关。一般而言,制度记忆具有私人属性,不能转让。对于制度变迁而言,“制度记忆”的重要性在于,这种已经融入人力资产的制度记忆能为推进制度创新提供制度和行为上的线索。当制度变迁具有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或制度记忆时,制度变迁的进程要顺利的多,因为“制度记忆”有助于减少制度变迁的不确定性因素,提供有关制度演进的关键性因素。相反,当制度变迁缺乏这类可利用的“制度记忆”时,制度变迁实际上就是一个重新探索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制度安排在决定和实施时往往会遇到怀疑和犹豫,继而迷失方向。对于中国这个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建立市场制度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在中国人的大脑中几乎没有关于市场制度的“记忆”,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必然是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这也是决定我国经济改革“渐进式”模式的客观原因之一。

(四)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总结和反思

中国的改革采取了渐进主义而非激进的大爆炸或休克疗法的模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了双轨制;中国的改革是分步进行的,集中于制度革新,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产权进行改革,通过保留剩余的方式激励农民;中国的改革过程中更多地采取了试验的形式,允许部分地区或部门率先改革,成功之后再向全国或全行业扩展,例如经济特区的建立;初始条件对于改革方式的选择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采取了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避免出现大的冲击,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概而言之,中国渐进主义模式的特点是最小化政策贯彻执行的成本,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率,最小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政治阻力,逐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采取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以试点方式逐步推动改革。

中国是采取渐进主义模式获得改革成功的典型案例。当然,中国能够采取这种模式的首要前提是国内政治稳定,可以支持改革初期的双轨制;其次,中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允许从事私有经济活动之后,私有部门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有部门。

然而,“渐进式改革”的另一个结果是,由于采取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致使许多结构性问题被遗留下来,主要包括:私有化、金融和贸易自由化;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这里有国内因素,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问题,产生了宏观经济周期,也有开放带来的不稳定性,中国的汇率制度、债务市场都面临挑战(这些机构性问题的核心集中在国有部门,包括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国有银行主要将贷款带给了国有企业,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在发展过程中向城市倾斜的策略导致的城乡差距;市场缺少规范的法制环境,法律执行困难。

此外,中国转型过程中的明显特征是投资超过消费,而且市场很不完善,缺乏正式的制度(例如法律体系不完备)。从增长方式来看,中国经济主要还是外延型而非内涵型增长,即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增加劳动力和投资而不是技术推动,技术进步缓慢。

中国渐进主义的转型策略和改革模式下的增长模型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有许多艰巨的问题尚待解决:包括劳动力、利率和原材料等要素价格改革;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所有制改革;政府财政体系和货币政策运用改革;劳动力过剩和缺少流动性问题;城乡分割;缺少包括健康保险、养老保险、住房保险和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不完备的法律体系(特别是执行体制);金融行业中大量的不良贷款问题;环境破坏等等。

中国目前仍然不是市场经济,只是部分市场化。未来经济增长很难继续依赖要素积累,而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所以虽然中国有能力吸引了并将继续吸引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但是中国支持市场的制度基础薄弱,缺乏配套的法律体系,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能否快速追赶发达国家尚难判断。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政府主导逻辑

(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政府主导逻辑

对制度变迁的理论探索中,以诺斯为代表的工具理性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一直以来都具有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力。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介绍到中国,已得到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济学者中产生强烈共鸣。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是以其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的。在方法论上秉承了新古典主义主流学派的分析精髓,运用了经济人概念、成本—收益分析和均衡分析的静态及比较静态方法,并引入了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成果,建构了其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框架,即相对价格发生改变→制度非均衡→初级行为团体出现→次级行为团体提供必要的制度装置→制度均衡再现。

在诺斯的理论中,他的制度创新理论最能凸显其工具理性主义思径取向。在他看来,制度的发明与创新,并非像斯密和哈耶克理解的那样来自市场过程中自发秩序之生成,而是来自当政者或政治家们的理性计算和心智建构。就此而言,在诺斯的工具理性主义思径中,制度变迁就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创新。在工具理性主义看来,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节省征得全体同意的成本,从而提高制度变迁的净收益。不过,现实经验并未对诺斯理论架构所需的政府理性提供充足证据,政府竟然容忍一些非效率的制度安排长期存在。为此,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跳出了新古典的框架,提出了“路径依赖”理论,认为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初始的制度安排或选择有可能将随后的制度变迁,长期锁定在非均衡的封闭路径中,并由此推演出渐进式变迁逻辑。尽管如此,“路径依赖”理论并不表明诺斯放弃了其工具理性的信念,相反,他认为摆脱锁定状态的创新力量和强制力保障仍然来自政府。

诺斯的工具理性主义思路取向中的制度变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创新,但诺斯在对信仰结构、路径依赖和文化重要性的论述时,特别是在涉及社会制度中非正式约束的演变路径时,却采取了一种趋同于斯密和哈耶克在社会制度分析中的演进理性主义的分析思路,并从其中导出了渐进式制度变迁逻辑。这种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正是中国特殊制度背景下决定的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目标。恰恰是这种渐进式改革的现实,又必然要求借助政府强制性介入的制度变迁方式。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体制改革本身意味着对旧利益格局的打破,以及随之而来的利益重新分配和安排。在渐进式改革的逻辑中,对旧利益格局并非一次性打破,而是分阶段进行的。这就导致每个时段新的利益安排都要面临着与旧的利益格局共存的局面。由于渐进式改革的时间跨度大,进程慢,这种混合的格局会存续很长时间,使新旧两部分利益格局实现“共容”,从而形成一个过渡性利益格局,也造就了一些从这种非均衡体系中获利的既得利益集团。这种既得利益集团将成为制度变迁的严重阻力,将制度变迁拖入长期非均衡的封闭路径中。面对既得利益集团存在的制度格局,新的自发型构的制度安排由于缺乏强制手段,往往会选择“妥协”,从而导致新制度效率降低,或者完全被旧制度“同化”,出现所谓“体制复归”。

因此,在渐进式改革逻辑下,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的推动,是缺乏效率的。政府由于具有合法强制力,当新制度安排与旧制度发生抵触时,它可以进行有效的强制性干预,或者利用完备的官僚体系使新制度强制合法,从而覆盖旧制度,改变“锁定”状态。就中国目前的改革经验来看,一旦中国因其初始条件启动了渐进式制度变迁路径,政府的作用就不可忽视。当自发的市场力量导致利益目标分散时,政府能有效地聚合各种价值取向,平衡利益冲突,进而减少改革成本,使市场化进程顺利推进。这里也可以形象地认为,“双轨制”是新旧利益格局并存的方式,因为“双轨制”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在旧体制下形成的各个利益团体的现状,而“并轨”则是政府权力强制的结果。另外,一个也应该注意到的问题是“双轨制”的一个基本逻辑,是允许自发型构的新制度安排在不对旧利益格局构成本质影响的前提下合法地获取制度外的收益。因此,“双轨制”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体制改革的成功典范之作,它较顺利地解决了旧体制对新制度的激烈排斥而可能导致的改革失败问题。但是,在“双轨制”下,新制度并不能完全脱离旧体制独立运行,它必然要与旧体制发生各种交易行为,但旧体制不会对新制度予以支持,从而降低了新制度的运行效率。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国有银行体系的资金,主要投向国有经济,而非国有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得不到国有银行体系的有力支持,在民间融资尚未被有关法律认可的情况下,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资金非常有限从而降低了其效益。更重要的是,由于“双轨制”的存在,一方面,产生了大量可供相关权力集团(包括个人)追逐的“租金”,从而导致寻租行为、腐败现象泛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公众对新制度不满,使改革阻力增大、社会支持度降低;另一方面,正是这些在“双轨制”下获取大量“租金”的权力集团(包括个人),构成非均衡状态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的存在,对制度变迁的推进构成来自权力层面的巨大阻力。此时,单纯的市场力量已不足以与其对垒,而勇于改革的最高决策集团,甚至可以说个别有远见的政治家,面对“双轨制”运行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利用政治权力的合法强制性手段,以修改或颁布法令的方式实行“并轨”。尽管这样的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阻力,阻力主要来自既得利益集团。但是,政府的利益平衡措施及其权威,很快消除了阻力,从而大大降低了制度变迁成本。尽管“并轨”带来经济和社会的“阵痛”,但毕竟在“并轨”后一些更“市场”的规则,可更方便地被制定出来,由此可认为,每一次“并轨”都致使市场进一步完善。

(二)对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反思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路径需要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模式,但在理论和实践中,这种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障碍。

首先,政府的权威性与合法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质疑和削弱。众所周知,政府的权威性构成了其强制性的基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权威其实就是信息相对完备的一方向信息相对缺失的一方提供信息的行为,或信息相对完备的一方凭借其信息优势直接提供方案时的被认可性或服从性。信息的不对称导源于信息搜寻成本和对信息感知能力的差异。就信息搜寻成本而言,不论政府如何高效,政治领袖如何杰出,都不能无成本地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他们必须搜寻到大量非大众化的信息。对于信息的搜寻,政府虽然比其他“社会实体”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需要搜寻的信息范围越大其成本也就相应越高,而且对那些通达渠道存有障碍的信息的获取,政府所付成本不一定更低。就信息的感知能力而言,政府是一个由“有限理性”的具体个体(政府官员)构成的“实体”,而非一个理性而超然的存在。即便从整体上而言,其也无法超越“有限理性”的局限。此外,由于搜寻成本高而导致的信息不完备,也属于“有限理性”范畴。基于上述缘由,社会公众就没有理由完全相信政府提供的方案一定是最优的,从而其权威性就有理由被质疑。这样,由于权威性的削弱,政府主导模式所需的合法强制性也必然会降低。

其次,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将会面临产出最大化与租金最大化两方面权衡和选择的困境,以至无法摆脱“诺斯悖论”。不同制度主体的目标函数或效用函数是有差异的。以初级行为团体的自发行动为特征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以国家、政府的自觉行动为特征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这一点上就明显不同。前者完全是以经济上的成本—收益比较为出发点并以超过制度变迁成本的最大收益为目标函数;而后者既考虑经济收益(产出最大化),又考虑非经济收益(统治的最大稳定、政府垄断租金最大化),基于此,只有当产出最大化与租金最大化的综合收益大于制度变迁成本时,制度变迁才会发生。一个存在的经验事实是,当存在高度集权的政体和不完善的政治市场时,制度变迁是以掌握最高决策权的核心领导者的偏好及利益与制度变迁的基本取向两者一致为前提的,而核心领导者的偏好及利益则单一化为巩固其政治威信,使自己获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这表明,统治者(政府)的效用最大化并不必然同社会财富最大化相一致,社会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只是被推进到其对统治者实现自身目标的边际贡献等于零时为止。因此,当考虑到政府面临的竞争约束和交易费用约束等成本因素时,那种容忍和漠视低效率制度长期存续的政府不作为,就不难以理解了。所以,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并非必然拥有长期稳定的动力源。

再次,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主要是从外在制度或正式约束方面作出调整,而内在制度或非正式约束是否会对这种调整给予支持,也值得商榷。有学者认为,制度缺乏是引发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因而制度构建就成了迫切的需要。尽管基于制度普适性认知的制度模仿,被认为是可选择的节约成本的方式。但是,不同社会和国度在习俗、意识形态、社会资本构成乃至政治文化底蕴方面是不同的,这也进而构成了不同社会和国度内在制度的差异,这也将会导致具有相似制度的不同国家和社会在其制度运行效率方面的截然不同。一种存在的经验性事实是,外在制度的推行,需要借助内在制度构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氛围,外在制度的可执行能力取决于其对内在制度的兼容性。中国的内在制度特征显然有别于“制度溢出”的国家。当政府将规范的市场制度在国内推行时,如遇到来自非兼容的内在制度抵触,政府要么借助具有暴力特征的国家机器,要么按照渐进式逻辑通过长期“教化”修正内在制度。“双轨制”的运作,为内在制度的修正提供了时间和利益诱导,为以后“并轨”准备了必要的制度环境。不过,暴力的使用并非是一种持续性的手段,而内在制度的修正,又是漫长且无法确知其方向的社会自发过程。所以,强制性的政府制度变迁推进,必然遭遇无法逾越的制度障碍。

最后,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需要借助完备的政府官僚体系和政治机构。因此,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中,为保证政府主导的可行性,在经济体制改革时,保留了原有的政府行政体制。这实际是渐进式“双轨”理路的延续。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已启动了“市场”思维的经济体制,遇到越来越多来自传统“计划”思维的行政体制障碍,从而构建的市场体制效率必然受损,除非政治体制也进行与经济体制一致的制度变迁。但是,这又无法延续政府主导的逻辑,政治体制变迁的实效也无从保证。这恐怕是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为自己设置的一个困境。

参考文献

[1]张军.“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王辉.渐进革命——震荡世界的中国改革之路[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3]王秋石.制度借鉴和学习及制度同型化[J].当代财经,1995,(6).

[4]吴敬琏等: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5]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Leong H.Liew.“Gradualism in 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Role for A Strong Central State”,Eco-nomic Issue(JEI),1995,(9),No.3.

篇14:高一数学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高一数学;翻转课堂;微课视频;函数

一、实施过程

本次我选用的课例是高一数学必修一1.3.1《函数的单调性》

1.课前制作微课视频,上传到网络共享

微课程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软硬件设施,微课的内容要求精炼,能涵盖知识的重点,视频时间力求短小,控制在10分钟左右,让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兴奋的时间内完成微课学习,当然,不同的学生理解力是不同的,鼓励理解慢的同学反复观看微视频,直到理解为止,这也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节课的微课教学设计主要介绍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单调区间的图像求法,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力求学生能通过微课学习初步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题目。

2.制作好学习清单,发放给学生

一.学习目标: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二.学习资源:微视频,课本,《优化设计》

三.学习方法:先认真观看微视频,学会思考、归纳、质疑

四.学习任务:完成书本课后练习,《优化设计》随堂练习,找出疑难点,小组探讨,确实不会的留待课堂提问

五.提升拓展:

思考1:用定义证明函数在(0,1)上是单调递减的函数

思考2.你能总结以下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有哪些?

思考3.写出以下几个常见函数的单调区间:

思考4.所有的函数都有单调性吗?列举出没有单调性的函数

3.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任务清单进行学习

注意发扬团队精神,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对于疑难点鼓励多思考、探究、甚至可以查阅资料逐一进行突破,既能对知识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坚韧的性格品质,确实不会的地方留待课堂老师的讲解。

4.课堂学习,答疑解惑,提升知识的整体性

由于学生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课堂的环节设计成:首先是小组提问,师生共同解答、然后是课前思考题解答,提升深度、接着是设置易错易混点,提醒注意、最后是分层次探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在这样一节翻转课堂中,第一第二个环节教师更多的是引领学生解决课前学习所遇见的各种问题,把各小组的作业解答用实物投影展出,同学们分别指出其优缺点;第三个环节是易错易混点的设置,挑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是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提醒;第四个环节分层次探究,主要是教师设置易中难的题目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本节课我设置的题目是:

(1)写出函数f(x)=x2+a的单调增区间;

(2)若函数f(x)=x2+ax+1在区间(1,+∞)单调递增,求a的取值范围;

(3)写出函数f(x)=x2+|x|单调区间;

(4)研究函数f(x)=x+的单调区间.

二、对翻转课堂的思考

经过大量翻转课堂理论的学习,经过亲身的实践体验,本人对翻转课堂有了较多的体会,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对长期进行填鸭式教学的老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仅是教学模式,更是教师角色的翻转,过去教师课堂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其次是学生学习时间的翻转,过去学生在家做作业在学校听课,现在是在家听课在课堂上做作业;另外是教学内容的翻转,过去教师备一节完整的课,现在可能被砍成几个小段,分步学习。总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还有以下几个思考:

1.翻转课堂需要存在的条件

我们都知道翻转课堂需要微课程视频制作,而且要有网络平台,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授课备课,还需要熟练录屏软件的使用与视频的制作,还需要一口流利的较为标准的好听的普通话,这样录出来视频效果才会好;其次是需要师生共同拥有的网络平台;再者是学生要拥有手机电脑等设备。这些都需要系统的组织才能得以完成。

2.翻转课堂的意义

翻转课堂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当大网络时代造就一夜暴富的电商时,人们在思考,它能给教育带来什么,真的是翻转课堂吗?人们探究的翻转课堂固然有他的存在意义,首先,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这件事交给学生自己,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也是近年来国家课改和教育理念调整的方向;其次,它给学习上理解力稍慢的学生带来了福音,他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让自己尽快理解,甚至还可以换不同老师的视频加深印象理解;另外,它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带来了能动性,学生可以在状态最好的时候听课;还有,它给课堂注入了生机,课堂是问题探究式为主,充满着乐趣。

3.翻转课堂实施的注意点

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包括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其二要把以讲授为主的注重知识传递转化为以学生应用为主的知识获得;其次,我们强调课前自主学习,课前通过视频及其他形式的资料进行学习,是基础性的知识,要有高度概括性、浓缩性,以及对课堂后续教学活动的指向性;另外,我们强调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以少量强化型讲解后,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包括一对一辅导、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小组协作、案例解析、方案设计、讨论、头脑风暴等等,让学生加深对前期学习的理解程度和实际应用技能;还有,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这就要求需要有翻转学习平台系统的辅助,如可汗学院中对于学生学习进展、观看频次、暂停和回放的部分,都有清晰记载,教师可以查看这些数据,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图表,清晰的了解课前学习中,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集中于哪些问题?落后者纠结于什么问题?如此,即可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策略,开展分组式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个人认为,这才是翻转的灵魂所在,如果只是课前学习视频,可能又会导致部分师生落入熟知的“预习”的窠臼。

上一篇:诚信之花处处开下一篇:卫生院创城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