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秋》读书笔记

2024-06-12

《家春秋》读书笔记(通用14篇)

篇1:《家春秋》读书笔记

《家春秋》读书笔记

在众多关于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新兴的民生力量的作品中,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家、春、秋》以“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描写了高家这个封建家庭的情况,人物命运的变化,控诉了旧家庭的罪恶,揭示了它“木叶黄落”的穷途陌路的必然命运,展现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总之,如巴金所言:“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

《家、春、秋》中有很多人物,如奉行“作揖主义”、性格懦弱的觉新;美丽忠贞刚强的鸣凤;温婉却命运悲惨的瑞钰,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过激派”觉慧,他让我又爱又“恨”。

爱他的“叛逆”,在高老太爷生重病的时候,他坚决不允许在自己房间里捉鬼,痛骂觉新和克明,大呼说:“哪个敢进我的房间,我就要给他一个嘴巴!我不怕你们!”

爱他的豪情壮志和自信,他说:“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爱他的奋发向上,他积极地交朋友,编辑刊物,投身于五四运动,将自由平等的种子播撒,迎接黑暗之后的曙光!

爱他的单纯,他始终相信“春天是我们的”,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无所顾忌地离家远走,融入到上海的新运动浪潮中去。

爱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用行动驱逐 ,迎来光明!

但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觉慧也是如此!

虽然他蔑视封建,摈弃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和女佣鸣凤恋爱,但是当他满心热情地投入办报刊等活动的时候,他却几乎忘了鸣凤,甚至鸣凤想见他一面都很难,在鸣凤投湖的那一晚,鸣凤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见他可想而知,可他却全然不知,一心忙着自己的工作,这样对一个可以为他死的女人,不仅让我们为鸣凤感到悲哀,更让鸣凤带着忧愁,悲哀地走向了生命的终点,觉慧就这样“抛弃”了鸣凤,泛起了一段用鲜血浸透的爱情……而且尽管他极力反对封建观念,可他竟然曾希望和鸣凤门当户对,

我认为这并不是他深爱鸣凤,太渴望和她在一起才有的想法,而是他对鸣凤的爱还不够深,还比不上他反对封建观念的强度,这让我对为保护爱情而死的鸣凤感到悲哀,让我“恨”这个“抛弃”了鸣凤的觉慧。但我知道在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仍然盛行的时代,觉慧能够接受女佣鸣凤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超越,要跨越这道阶级鸿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又是何等的艰难啊!

觉慧是《家·春·秋》的一个主角,他叛逆,他热情,他奋发,他大胆,他单纯,他幼稚,他是那个封建家族甚至那个时代的新生力量,他奋力和封建势力不断斗争,探索通向新时代的阳光大道,他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并坚持信念,风雨兼程!

而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是选择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是选择默不作声还是勇敢地站起来抨击社会的问题?遇见困难时是选择半途而废还是坚持不懈?读完《家·春·秋》之后对觉慧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自己争取幸福,相信春天是我们的!

篇2:《家春秋》读书笔记

激流 曾经辉煌的高公馆也落得分家的下场。

“家” 在“家”中,我最同情的是觉新,最气不过的也是觉新。但我对觉新还有一丝敬仰:毕竟,他是这个中国社会新旧交替和转型时期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人物。他有自由恋爱青梅竹马的梅,又有旧社会强加给他的关心体贴他的瑞珏,他如何作选择?他处于“长房孙”的位置,被别人称为“承重老爷”,在这种身份下,他怎么反抗?他的家庭里头卫道的人太多了。为了孝道,他抛弃了化学,抛弃了梅,抛弃了珏。觉新的牺牲是巨大的。但是,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幸福了呢?即使生活带来再重的负担,再大的伤害,人还是象蜗牛一样背着沉重的壳行走。

对于觉民,我倒没有太大印象,倒是他勇于与高老太爷抗婚,我对他还是比较看好的。

至于琴,在“家”她还是一个觉醒者。她的理智常被感情征服。她犹豫不决,连剪个辫子的`决心都没有。她对自己的行为也说不清楚。所以对她也没什么看法。

在“家”中,我最瞧不起的就是觉慧:他虽很激进,但终究幼稚,为了爱人不择手段,甚至不顾鸣凤的感受。因为觉慧,鸣凤多次被周氏训斥。而他口口声声要救鸣凤,最后还是他将鸣凤逼死了!要不是他在拼文章不理她,她投湖的可能性不是很小了么?鸣凤死后也没见他悲伤多久。觉慧给了鸣凤什么?帮助,同情,怜悯,他什么都没有给,他甚至不听她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而他在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的鼓动下竟放弃了鸣凤。最终促使他出走的是瑞珏的死,和老太爷的态度。只是他反抗的精神我认为很“开天辟地”。

相比之下,《家》的内容范围广,事件多,我认为是“激流”中最好的。

“春” 由于阅读的深入,我对很多人的态度改观了。

觉新已不在是我同情的对象,我对觉新充满了愤恨:惠死了,枚娶亲了。要是他和周氏,老太太极力反对,惠和枚也不一定不会幸福。然而,海臣和小儿子的死对他的打击也不小。只希望他能快点觉醒。

我对觉民的进一步认识使我看到了他的魅力。他和琴安慰淑英和淑贞,帮助淑英逃离高家,并不怕王氏和觉群的威胁,与陈姨太据理力争,使她们在自己这里得不到一点好处。他很大胆,与觉慧不同的是,他留在家里也能镇定自若。他并不象一些人说的,他的一切都由别人安排好了,他和琴的婚事;帮助淑英出走都是他设计的,因此,我并不同意一些人说的觉民是多余的人物。

琴在“春”成长得太快了,迅速担当起为高家女子排忧解难的重担。淑英和淑贞似乎已经离不开她了。她不再优柔寡断,对于亲人热情地神出援助之手;和觉民一起为刊物出谋划策;出演《夜未央》等。我对琴也改观了。

淑英一开始就是懦弱的形象,然而梅和惠的死震动了她,梅,惠这些她所爱的人一一离去,如果她不逃走,她们便是她的“榜样”。加上淑华的劝说,她终于和剑云一同去找觉慧了。正如一些人所言,淑英的出逃鼓舞了女孩子。而剑云,在他的一颗星飘走之后,及时挽救了淑英。剑云柔弱,怯懦,不反抗,不抱怨,不挣扎,没计划,没志愿。但当他仰慕的女子需要他时,他会不顾自己去帮助她。也因为如此,在送完淑后,剑云带笑地死去了。

在我看来,“春”的内容单调,叙述乏味,是三部曲中最糟糕的一部。但对与巴金而言,说不定这是影响他终生的小说─在这本书的影响下,他结识了萧姗。

“秋” 激流的最后篇章,也是悲哀的结局。

庆幸的是,觉新终于觉醒了。枚和淑贞的死,使他再没有可牺牲的亲人了。商业场的火,使他近乎陪尽了一切给克安,克定;惠托他照看的枚去了;小脚的淑贞也投井了。克安,克定甚至攻击周氏,瑞珏,使死者不得安宁,并要加害觉民,他终于受不住爆发了。想不到啊,一向温顺的觉新竟公然与克安等顶嘴,没有了欺负的对象,竟转向孩子觉英。觉明死了,张氏居孀。“家”已败,觉新也终于觉醒。

觉慧,他的出走是正确的。随着剧情的发展,我意识到,如果觉慧没有出走,淑华就不能出逃。他结识的黄存仁等朋友,也的的确确帮上了他的忙。觉慧成为了革命党,也是必然。

在这里,我觉得配角觉英也值得提一下。在“家”,当他听瑞珏说抢菜她抢不过自己的哥哥弟弟们时,年仅十三岁的他将才端上来自己才尝了一片的烩鲍鱼片推给了瑞珏。而在“春”,他经常领着觉群和觉世在花园胡闹,欺负淑英,淑华和淑贞。在“秋”,他气得克明一病不起。最后,克明死了,家也分了,他也意识到,真正关爱自己的哥哥姐姐妹妹都死了,出走了。觉英也觉醒了,敢与克安,克定叫板。觉英的转变,与他整天的玩伴也有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秋”似乎高于“春”:它类似于“家”,讲得多,细。

“感” 高家族衰落了。和《红楼梦》不同的是,它并不是大团圆的结尾。一群人觉醒了,一群人却永远地去了。被封建礼教毒害的梅,瑞珏只能留给人们无限的伤痛。

觉新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希望他能就此重新振作。

篇3: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理财家

孔子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道德政治。他注重道德, 关心政治, 热心教育, 又“罕言利”。其实, 孔子对社会经济问题并不轻视, 其经济思想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来说, 并不亚于其道德与政治学说。孔子的理财思想涉及的是国计民生问题, 其核心是如何处理富国与富民的关系。

孔子年轻时, 便与会计打上了交道, 成了会计的老行尊。当时, 在鲁国执政的大贵族是季氏, 孔夫子就是在季氏的手下当上了一名主管仓库会计的小官吏——委吏。一个小小的财务科长, 每个月拿到的钱粮很有限, 刚刚够养家糊口。

那时候的会计虽然简单, 但孔子却很投入。他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会计, 当而已矣。”这句话看似简单, 却内涵深刻, 高度凝练。会计工作的要害系于“当”字, 即真实性与中立性, 一个“当”字, 使两性合一。孔子的门徒把这句话刻在“汗青”上, 传之后世,

孔子的一生, 把先王的“礼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他认为会计亦在礼帛约束之列, 一切收支事项务必以礼制为准绳。当收则收, 既不许少收, 也不可超过规定的标准多收;当用则用, 既不可因少用而违礼, 亦不可违反财务制度滥用无度, 与今天的预算庶几近之。

孔子会计理论的实质是“政要节财”, 谨慎性原则与预算管理思想呼之欲出。取要得当, 用要得当, 算要得当, 方能达到守礼制、尊王权、财掌不乱的目的。孔子的仁爱之于当下的会计领域, 不是要我们大家坐在星巴克里读《论语》, 或穿上“不亦说乎”的文化衫, 而是传承以人为本的夫子之道, 尊重专业, 尊重人才, 构建和谐的会计秩序。

在财税方面, 孔子反对聚敛;在开支方面, 提倡节用。他在论语中说:“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财聚则民散, 财散则民聚”, “与其有聚敛之臣, 宁有盗臣”。孔子认为, 做事应敬业, 讲信用, 节约开支, 富有爱心;重要的不是财富的多少, 而是公平的原则。他反对贫富差距过度, 主张“仁治”。

要发展经济, 就必须减轻劳动者的负担, 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剩余产品十分有限而赋役负担又相对较重的情况下, 其作用就显得更为明显。由此, 孔子提倡“敛从其薄”, “使民以时”, 即主张轻徭薄赋, 发展经济, 藏富于民。

孔子的节用主张主要表现在:其一, 主张去奢从俭。《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 与其奢也, 宁俭。丧, 与其易也, 宁戚。’”当林放问到礼的本质时, 孔子认为奢不如俭。他又说:“麻冕, 礼也;今也纯, 俭, 吾从众。”当然, 宁俭, 宁固也要恰如其分。其二, 要求节制财政支出。春秋末期, 各诸侯国普遍加征赋税, 扩大财政收入来源, 其主要原因是军费负担过于沉重。孔子主张足兵是要求保持必要的武备, 以保卫国家安全。他反对战争特别是侵略战争, 其原因之一就是军费支出浩繁, 人民负担沉重。所以他不言军事, 主张“有军旅出则征之, 无则已”, 重点在于“无则已”。

篇4:中国人的“家”春秋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中国人讲“成事在天”,也就有了“缘分”的思想,讲不清的东西全部归到缘分里面。“缘分”使人心平气和,安于命运。

讲“缘分”,碰到你高兴的,就是碰到了;碰到不高兴的,一讲“缘分”,从不高兴又回到了高兴一那是没有办法。

搞一个企业赔光,不是我没有尽心,是我命中注定要赔光——连气都不气。但是你自己搞光了,老婆坚信是你搞光的,你就完了。两个人都认命,什么事也没有。中国人以前没有心理医生,那时“天”是我们最大的心理医生。今天,当中国人抛弃天,拥抱西方的时候,就需要西方的心理医生了。

结婚就像把一生交给党

说到缘分,顺便说说婚姻。西方人结婚的理由非常简单,“我现在发现我是如此爱你,已经爱到了不在一起就没法过的地步了”,怎么办?抓紧时间赶快结婚。过段时间他跟你说,“后来我发现其实我并不爱你,我们两个能不能分开来过?”来回的变,危险性就特别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西方人每天睁开眼睛就要说“I love you”。

我朋友移民加拿大,在国外生下来的孩子,学来的一套很洋派。每天父母要上班的时候,小孩都要问“爸爸,你为什么不亲妈妈一下就去上班啊?”这个问题在咱们中国是从来没有的,“老夫老妻了,亲什么亲啊。”每天说“I love you”,对方肯定会说“我觉得你有一点不对劲。你要是正常的话,不会说这个话的,你老实交待,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中国人的想法是,我跟你结婚,就和把一生交给党的含义差不多,一辈子都是你的,你还要跟我花言巧语,说爱我不爱我?难道还要证明吗?中国人带着这个疑问。你不说,反而倒稳定,你一说,危机就有了。西方人天天都有危机,所以天天要说,一天不说,对方会觉得你跟别人好了。

我们玩的是“祖祖辈辈”

结婚在我们这儿是一辈子的事。中国人为什么动不动就讲祖祖辈辈?小农经济下,地在哪儿,家在哪儿,“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就得讲祖祖辈辈。西方人一代一代地流动,谁还讲这个?

中国人见面吃饭,熟悉以后还要问,“你老家哪里?”不但吃饭问你的祖籍,填表都要问祖籍。“我祖籍在哪,关你什么事呢?”这是习惯思维:不知道你祖籍,心里不踏实。

我们玩的是祖祖辈辈。要骂人,就从祖宗开始骂,你我之间骂有什么意思?要骂就往前骂,你跑来跑去,祖宗都找不到,就不好弄。

所以,中国人一讲到祖先就激动,一讲到炎黄子孙,大家恨不得从全世界都回来。介绍一个人的时候,不强调他自身多厉害,就说他是谁的儿子,是某某的外孙,就把你吓一跳了。

中国人没得选择

这说明什么呢?中国人大多数时间跟誰打交道,自己没得选,只好忍。一个孩子从懂事那天起,就知道这辈子见到的就这么几个人。小到家族内叔、姨、伯、姑一大家,大不过村子里面的张三、李四等。从小就面对你准备“长期作战”的人,动又动不了,走又走不了,跑又跑不了,逃又逃不掉,你能真的讲“亲兄弟明算账”?

没有选择,脑子里怎么能有理性?西方文明说,人首先要能选择,然后才有理性,接下来就假定民主、市场等等。没有理性,民主、市场那些玩意怎么折腾得出来?

一个有选择的社会,学校地皮再紧,也不能让几个学生混住一个房子。我们一个寝室过四年,你怎么玩?如果实在是人多房少,与对方合不来,忍一周总可以吧?过七天换房子了,我走还不行吗?不行,没得商量。最后,不能忍也会变得很能忍,不会笑也会变得很会笑。

你这辈子说过“我不喜欢你”吗?

西方人理性异常发达,中国在什么方面会变得异常发达呢?计谋。

中国没有不玩计的地方,最要好的朋友也玩计。比如我想借你的一本书。你说,“这本书其实不是我的,而且我也是借来的,人家限制的时间也很短”,其实是你买的,你就是不想借。不玩计就会说,“这个书第一是我买的,第二是新的,第三我没有看,我不想借给你。”你说过吗?你不能说啊。

我问美国人:你这辈子说过“我不喜欢你”几个字吗?美国人说说过,因为人是选择的,当我不想选择他,他来选择我,我就告诉他。我不喜欢你。但是在中国呢?你这辈子说过,“我不喜欢你”吗?干吗不说呢?因为你不喜欢他,也得面对他。如果告诉了他你不喜欢他又能怎么办呢?所以,只好说“哪有不喜欢你?我最喜欢你了!”

“诚信危机”的死结

孔子设计了“五伦关系”:“长幼有序,夫妻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唯独讲到朋友的时候强调“信”。为什么?

因为人也不能老在家呆着,两个不认识的人,谈得来就跑到一起去了。别的四大关系都没得选,唯独朋友是选来的,这不是“血缘”或“地缘”关系。一旦要“选”,不确定因素就要增加:他拍屁股走了,你都找不到他人在什么地方。

所以,中国人见到生人就想,“我不认识你,我干吗要跟你讲真话?”西方人的思维是,“我不认识你,我干吗要骗你呢?”

西方怎么解开陌生人信任这个死结呢?西方人把家里面的人统统地弄到社区的教堂里,坐在神父面前听他讲:“不要只考虑家里面的兄弟姐妹,一个信仰下面,所有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是你的兄弟姐妹,应该去帮助所有的人。”

篇5:《吕氏春秋》读书笔记

这就是说出千古一句”奇货可居“的战国奇人——吕不韦,令我们尊敬的,不仅仅是他一生的丰功伟业,更是他的绝笔作——《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战国末年类似百科全书的一部震世之作,号称古今万物万事、明物揭理的书,故号”吕氏春秋“。书中分篇160,数目繁多,仅此取其一篇表达感悟: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动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天地所给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给予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资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资是限量的。一万个人,共同向一个靶子射击,靶子肯定不会不被射中,这个例子就很好这证明了,寰宇之间,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损害一个物体,那个物体肯定会受到伤害,如果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资源,就不会不被耗尽了。

所以我们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个生命,不要因为他们是渺小的,而无顾忌的伤害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是桀骜不驯的而放弃治理他,当他们的生命、天赋、性格、人品得到了爱护或者规范,那么天底下就不会有违背道义和理性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了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们生存的世界就会纯洁,我们的身体就会向好的地方发展。

篇6:春秋故事读书笔记

故事主要讲了身败名裂的百里奚只得在祖国虞国当大夫。晋国想吞并虢国,虞国是必经之路,于是晋国便赠给了虞君一对玉壁与一匹千里马,虞君被这些礼品迷惑,同意借道。宫子奇想劝阻虞君,被百里奚阻止。最终,晋国灭了虢国之后,顺手也灭了虞国。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是的,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略了以后的长远大计,那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所淘汰。历史上的“苏联解体”便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在出现新的技术,如机载雷达,预警机等决定性武器时,苏联却依旧一味的追求机动性,这虽解决了近忧,但远虑却越积越多,终于,苏联承受不住,轰然解体。

纵观虞君的一生,不能发现,虞君不识大体,爱贪小便宜却不听劝阻,这都是虞君亡国的重要因素,如果他在宫之奇的劝告之下回心转意,如果他是个贤明的君子,如果……,其实很多次,他都能活下来,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吃一堑,长一智,不要走虞君的老路,成为社会的失败品,而是努力学习,创建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篇7:《吕氏春秋》读书笔记

这就是说出千古一句”奇货可居“的战国奇人——吕不韦,令我们尊敬的,不仅仅是他一生的丰功伟业,更是他的绝笔作——《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战国末年类似百科全书的一部震世之作,号称古今万物万事、明物揭理的书,故号”吕氏春秋“。书中分篇160,数目繁多,仅此取其一篇表达感悟: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动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天地所给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给予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资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资是限量的。一万个人,共同向一个靶子射击,靶子肯定不会不被射中,这个例子就很好这证明了,寰宇之间,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损害一个物体,那个物体肯定会受到伤害,如果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资源,就不会不被耗尽了。

所以我们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个生命,不要因为他们是渺小的,而无顾忌的伤害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是桀骜不驯的而放弃治理他,当他们的生命、天赋、性格、人品得到了爱护或者规范,那么天底下就不会有违背道义和理性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了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们生存的世界就会纯洁,我们的身体就会向好的地方发展。

篇8: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经之至者,道也。”弗务,何以明焉?走观以为的的,谨察方觉佹佹。故抱朴子言:“肤表不可以论中”。盖中之蕴繁,颟顸不省,以翦翦之心索之于达道,安能搴其芳欤?所以,君子胁肩累足、旰读昃思,求其大臧。夫典籍不可嬉废,三日不窥,则中心耄思,莫名悼怵,杌陧不能自已。及展卷半日,浞浸其内,方骀荡弛意,动如醪醉。

《春秋》传之也久矣,后虽经多家注疏传说,然《春秋》语贵而意笃,又去时弥远,其间多处犹存狐疑,驽骀阅之,成粝粢如下,乃妄效轮扁之议。管窥人伦之本心,蠡测处世之原法,以资当世之用也。

隐公元年

(约前722年立,隐公立后二年,周平王崩,其太子洩父早死,后立周平王孙林,约前719年,是为周桓王。隐公前712年薨。语在《史记》)

其一;初,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

鲁隐公乃惠公庶长子,姓姬名息,桓公之兄也,惠公薨时,桓公允年少,国人立息摄政国事,是为隐公,隐乃谥号,《谥法》:不显尸国为隐。隐公素欲让位,其摄政十一年,公子挥阴请之于桓公后使人弑杀隐公。拥立桓公。

惠公名弗涅,孝公子也。隐公出于惠公妾声子,声子乃惠公元妃孟子兄女也,《左传》言元,即惠公首嫡夫人也,次嫡夫人乃仲子,孟子、声子、仲子皆宋人,子姓。声子未登夫人,故称继室,声为谥号。孟(同伯)与仲皆为伦序字也。孟子乃子氏之长女,庶长称孟,嫡长称伯,仲子亦乃子氏次女。孟子、仲子不知其是否同出一父。孟子无谥,乃先夫死也。《曲礼》录: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郑玄以为后之言后,盖执治内事在夫之后也;夫之言扶,言能扶成人君之德也;孺之言属,言其系属人也;妇之言服,言其服事人也;妻之言齐,言与夫齐等也。庶人之贱,见其齐等也。以上因其爵之尊卑为立别号,其实皆配夫,通以妃为称。(斯见孔颖达之《春秋左传正义》)。

仲子乃宋武公女也,隐公息及长,欲娶宋女,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允,登其为夫人,立允为太子,即桓公。语在《史记》。

《左传》载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于手曰“为鲁夫人”,余以为不实,《史记郑世家》此处亦未有此录,然《史记晋世家》中则载成王弟唐叔生而文在手曰“虞”事。夫人生而手小,以婴儿之手成四字之文,其微何辨?况篆文书写笔划繁复,安能成焉?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手纹容或似之„固当有似之者。孔公以手纹或有似之言其然,某以为亦不妥,婴之始生也,掌细肤稚,纹络未开,主线克明,狭纹驳杂而浅,何能定其所似?计斯事乃宋君之讹语,当是时,宋弱于鲁,意在结强鲁,故以此贵其女,而成其之大事也。如“陈胜王”之于鱼腹(语在《史记外戚世家》),钩弋为孝武伸之双拳也(语在《汉书外戚传上》),古史之内,多有以神幻大言而传异事于人者,各臧其心,皆传之玄虚,殊不信许。

孟子无子。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又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语见《春秋公羊传》)。嫡幼,故立长以摄当国。

宋国乃殷商之余脉。子爵。周武王有天下,封帝辛子武庚禄父于旧殷都,今河南安阳,以其弟管叔鲜、蔡叔度傅之。后为乱,周公杀之,封微子开于宋,封武王同母弟康叔封于卫。

其二;元年春,鲁隐公之元年。王正月,周平王四十九年正月。其三;邾地在今山东邹县。蔑,或做眛,地名,今山东卞县南。其四;周宣王立二十二年(约前805年)封其庶弟友于郑,友乃周厉王之少子,伯爵,姬姓。鲁隐公元年乃郑庄公二十二年也。郑庄公即位于前744年。

其五;郑伯克段于鄢。鄢,地名,邬国义编《国语译注》注今河南鄢陵西北,杜注为颍川鄢陵。

克字,古今注解有别,李梦生编《左传集解》,内杜注意乃得儁(通俊)曰克,言共叔段势力之强大,足以敌国。据此以为,克乃春秋笔法,以言共叔段之僭国不臣极也。郑伯克之,为郑伯铲除一大奸佞,抑或言郑伯得胜完美且意义重大。

《公羊传》曰:克之者何?杀之也。不信,然段并未见杀,乃出鄢奔共,后与子滑得卫州吁助,合宋、陈、蔡三国反兵攻郑,不遂。所以曰克,《公羊传》曰:乃大郑伯之恶也。母欲立之,己杀之,勿与而已。按:郑伯实未与,然不能厌其母弟之贪,母与弟先欲夺之,于郑伯又奈何?另言《春秋》所以不书弟段,乃由其当国也。

《谷梁传》曰: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按:斯谓段羽翼丰满,势力成型,郑伯若欲杀之,乃时机恰好,杀之可也。隐含郑伯之为此事,处心积虑,早有伏笔。又曰不书弟段或公子段,乃贬共叔段失子弟之道,以成郑伯之美。故曰:《春秋》贵义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其在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按:以此篇观之,《左传》尤贵乎史实,然不乏附会之记事。《公羊传》、《谷梁传》尤重《春秋》之微言大义与经文本身,前者重析《春秋》贬讳之内涵,后者重明《春秋》褒扬之大道。故范宁曰:《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诚不我欺也。

刘利、纪凌云译注《左传选读》中,克意为战胜。

其六;武姜生郑庄公,寤生,寤字古今存疑。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注《春秋左氏传》:“寤字当属庄公言,乃牾之借字,寤生犹言逆生,现代谓之足先出”并曰明焦竑于《笔乘》内已有是说。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载:寤(音悟)生,逆生,足先出。通啎(音五),不顺。杜注释为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按:某合此解,孔颖达于《春秋左传正义》中亦执此说,曰: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寐寤而生极言其生之易也,古人作文,喜极言绘事摹物,另女子生产之事,个体差异有之,或痛欲较高生易,或痛欲较低生难。尝闻有孕妇,生前未有征兆,忽觉腹稍隐痛,不意,如厕,少待,产婴于内,己竟不甚觉,惊异之。另多闻有中学少女,意外怀孕不自知,一日如厕,竟产子于里,亦诧而不甚觉焉。凡此类,或为早产不足月,或为足月而子身不足重,有矣夫。抑或武姜梦中些许腹痛,由其痛欲较高未觉,梦寐殊沉,及寤已生,此类颇似梦遗,遗尿之人常梦寐益深,多于梦中寻觅茅厕,亟不可待,忽入隐蔽之所在,悦甚,即撩衣解带,肆意释放,至衾被皆湿,中裤浥暖,方出梦外,顿恨丑事发于不觉。遗精亦大同,似宝玉于梦中为警幻授云雨之事,以至冰冷粘湿,待寐寤后亦惊得一身冷汗。武姜之生庄公颇如是,寐前不觉,入梦甚昏,寤后方明产子,故惊。

产科名医尚不敢小觑难产之现象,犹不能轻得之,故常用剖宫产术以对,况以春秋之医学水平,难产之生还者能有几人?剖宫术始出于十七世纪,今赖斯术存,由难产而死者鲜矣哉。况难产之原因众多,如婴大难产,婴首未入盆难产,足先出难产(胎位不正)等等,其中以足先出难产为最甚,常伴大出血,生产难度极大,母子死亡率极高,一足先下益甚。因其险矣,故今逢此状,医院必剖宫求双保,以免罹难。当足先出时,双臂上张后出,肩腋与人道悖逆,益难出也。当世虽医学科技飞越,每岁尚有相当之产妇卒于此事。况春秋时耶?《左传》谓寤生,乃生之极易,所以惊姜氏,乃以庄公之生之忽然而惊也,人之见惊,非难而能也,愈难则时必长,何由而惊,惊者当出于不意,非所豫内,不在预期,出乎意料,故能惊人。钱钟书《管锥编》中罗列数家注释,其意亦为牾生,乃足先出。今人又多以杨公注解为圭臬,然学问大事,小子万不敢苟同。

《史记》载: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段,段生易,夫人爱之。按:太史公仅言生之难,不言牾生,不言足先出。度其意为顺生而不易,颇多痛楚。应劭谓生而开目能视曰寤生。则读寤为悟。意武姜寐寤而生庄公。

据中华书局《最新修订古代汉语字典》第九百六十七页牾意有二,一;相逢相遇,二;抵触违背。九百七十一页寤意为睡醒,本意为从睡觉之状态中醒来且有言语,或通晤即相见、相对。然原文中之寤是否为牾的通假字,不得而知。通假之说乃后世注疏家不能解诂而以牾通全文,寤与牾两字通借之说,未见先前文中另有凡例者。

其七;“不义不昵,厚将崩”,某以为:此处昵与下文厚,意义衔接存在三种理解。其一,昵,入声,亲近。厚通后,即行不义,则民多不能追随亲近,日后将瓦解;其二,许嘉璐编《古代汉语》中昵写做暱,并引《说文》暱作䵒,黏连意,引申为凝聚。厚或意为到一定程度;其三;或昵通泥,引申建筑术语为用泥涂抹,不义不昵比喻意为行不义若墙不泥,越厚越容易坍塌。然观下文子封语“可矣,厚将得众”,斯厚字当释为势力强大,或势力范围增大。姑妄论之。

篇9:《家春秋》读书笔记

《春秋左氏传》(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篇10:《家春秋》读书笔记

作者威廉·B.欧文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斯多葛主义的起源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张,斯多葛派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作者本人践行的体会和故事,属于比较“好读”的哲学书籍。

作者认为哲学应该指导人们过上一种幸福、充实的生活,而不是作为一门高深的学问使人望而生畏。

作者在书中强调践行斯多葛主义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幸福和安宁,让我们在健康情绪的引导下在生活中不会显得焦虑、痛苦、愤怒、贪婪和我们活着的社会义务(热爱我们的同类并积极予以协助)。

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诠释了斯多葛主义实际应用,比如采用消极想象法,把那些有可能发生的不利事情通过消极想象而达到对现存状态的满足,享受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把精力和时间放在那些能够控制的事情;对于可控制部分的事情要合理内化策略;没有必要在无法控制的事情上浪费时间,那样只会徒增烦恼、焦虑、痛苦。

所谓人生哲学,就是告诉你生命中什么事情是值得拥有的,什么事情是不值得拥有的,以及如何去获得那些值得拥有的。采纳一种人生哲学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指引并修正你的行为,为你提供选择的标准,让生活简单化。如果缺乏人生哲学,我们就会有错误生活的危险——浪费生命去实现那些不值得追求的目标,或者以愚蠢的方式去追求那些值得实现的目标但是却无法实现它。

活着的最好状态,不是快乐,而是心灵的平静。没有内在的平静,就没有外在的安宁。按照斯多葛主义的建议,我们可以确定哪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然后利用理性能力来消除自身对于这些事情的担忧,增加获得安宁的机会。

关于如何获得安宁,作者提出了几个建议:

1.要有自我意识,观察日常生活,定期反思自己在处理日常事务中的方式;

2.运用理性来克服消极情感(焦虑、愤怒、悲伤……)和控制欲望(名声、权力、财富……);

3.在不刻意追求的前提下,获得了名声、权力和财富,可以享受它们(这一点与犬儒主义的“禁欲”不同),但要随时做好失去的准备;

4.人是社会动物,必须与其他人保持联系,但要避免受到价值观腐坏的人的影响,并且要运用斯多葛学派的技巧来避免让其他人破坏自己的安宁(比如应对侮辱,采用幽默或不回应的方式,应多愤怒,采用幽默或退后一步思考等方式);

5.不幸福的根源在于贪得无厌和杞人忧天;

6.应对贪得无厌,运用消极想象的方式,想象自己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刻意给自己制造小的苦难从而对苦难产生免疫等;

7.应对杞人忧天,即焦虑超出自己控制的事物,则应该学会将事物分类:完全可控、完全不可控、部分可控;

8.对于部分可控的事物,采用目标内在化的策略(比如,把赢得一场比赛的目标改成享受一场比赛)

9.对于外部世界持有宿命论的观点,即过去和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无法改变,因而不需要焦虑。

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用容易掌握的方法和技巧,穿越喧嚣浮躁的世界,到达幸福与安宁。

哲学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发现自己,更清醒理智地去面对世界。

本书虽是哲学读物,却没有学究气息,没有高言大志,没有玄思幻想,有的是简洁、明晰、流畅。因为建基于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之上。先贤们所提出的疗治之法,简单明了,直要害,代价微而功效巨,如消极想象、控制的两分法、宿命论等技巧,虽称为技巧,其实植根于深厚的人类心理,一见之下,便豁然朗、永难忘怀。读本书的最大收获,就是教会读者如何成为自己生命的观察者。在生命的历程中观察并反思自己,就能更好地找到焦虑的源头,避免种种痛苦,真正找回生命的快乐。

篇11:《家》读书笔记

每个家庭都是一艘船,船上有船长和船员、乘客和货物。家庭的航船上,父亲是船长。……如果孩子始终处在积累经验的兴奋过程,他就会为其他船上的人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无缘登上这艘船,他们也没有这样令人愉悦崇拜的船长。他绝不会“跷”船!……把孩子当成乘客而非船上的成员,他们就会心存不满。……孩子必须有盼望,知道自己在最好的船上,并且确信这船是要预备自己将来做船长。必须使他们始终有挑战并能经历成功,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要让孩子快乐、满足地待在你的船上,你必须给予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他们的管理欲望。

本书虽是家庭教育读本,但我想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样适用。在我们的每个班级中有着性格迥异、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家庭背景不尽相同的一群孩子。如何才能很好地驾驭我们班级这艘航船,使他不偏离航道,朝着目标前行;又要使船上的人觉得自己是船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充满着使命感呢?

书中谈到了很多,其中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需要人那个孩子是不是品尝品尝荣耀和胜利的滋味,让他们常常充满期待,这样才能留住他们的心。那么,我们就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要将他们真正看做是船上的一员,而非仅仅是乘客而已。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身边,鼓励他;或是握着他们没有信心的手,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掌握某种技能;抑或是在他们想要实践他的某种想法的时候,跟他一起去实践,也许会失败,我们可以表现出惊讶的样子,并鼓励他们再试一次。在这样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会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快,失败能锻炼出他们的钢筋铁骨,成功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并学会感恩,因为他努力的时候,是你在那里扶持并督导他。更多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对于孩子应该学会放手,其实对孩子放手,使我们自信的体现,当我们很没有安全感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去担心,这件事交给学生他们会不会完成得不够好,他们会不会偷懒,他们会不会…… 就像龙应台一本书的题目所写到的“孩子,你慢慢来!”让我们放松心情,用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们的成长,为着他们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而感到自豪。我想这样孩子们会更加愿意待在我们的这艘船上,并能充分地享受到被尊重,被信任,并会产生终将有一天他会成为船长的自信了!

篇12:《家》读书笔记

――题记

泪眼朦胧,恍然发现,巴金所著的《家》已被我读到了尽头。我再次浏览这一本书,回想自己见证了一个家庭由盛转衰的经过,见证了一个社会的虚假残忍,见证了一段段感情的无情破灭,见证了一个个年轻的心被敲碎、散落一地的失望与孤寂……

巴金的《家》是他“激流三部曲”中的首曲,它娓娓道来的是五四运动时期成都的一户富豪高家发生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这部书与曹雪芹的名著《石头记》所写的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难发现,导致这两场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是一样的――都是当时的社会制度所致。这本书主要围绕了高家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爱情故事和对新文学的看法进行叙述: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封建势力掌握着高家的生死大权。他以自我为中心,做着一切自认为对别人有用的决定,可殊不知,在他的手里断送的青春韶华不尽其数。长房长孙深受封建观念毒害,活生生的错过了一生两个最爱,也蹉跎了大好年华,然而他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使他断断不敢向一家之主摇头说不,这样会失掉他“孝”的头衔。而受过新教育,接受新思想的觉民与觉慧却绝不屈服于爷爷的无理安排,他们勇于反抗,以真理对抗迷信,最终得到了各自的权利。文章以觉慧的视角展开记叙,虽然,这不是最完美的结局。觉慧是家中最为叛逆的青年,他打心眼里看不起当时制度,可眼睁睁看着自己最爱的鸣凤因为自己的无力而投湖自尽是何等的痛心!他痛恨这个貌合神离的家,更痛恨这个落后的社会制度!今生是他负了她,他决心不废她的真心,也为自己找到一个光明的未来。他帮助二哥,使二哥能够与琴表姐携手一生;他参加当时的学生活动,在报刊上发表见解,抨击制度;他甚至可以不念虚伪的亲情,冷眼对待这个“家”中的一切人与事。在大嫂端珏被迫害而死后,他决定前往革命的前沿阵地――上海,去开创属于青年的新天地。而二哥觉民在他的帮助下亦得到了今生真爱。高家的毁灭是必然的。

“家”,本是一个美好而又温馨的字眼,可在巴金笔下却成为了一个闭塞的大樊牢,一个埋葬青春的、令人窒息的、充满污浊的戏剧场。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不言而喻,全是封建观念的祸害。文中事件个个鲜明、辛辣:善良的长孙媳妇在陈姨太的迫害下含冤去世;“哀莫大于心死”,苦命的梅表姐在社会的压迫下离去;活泼机敏的鸣凤在逼婚的情况下毅然投湖,保一身清白;而专横的高老太爷最后更是在自掘的传统迷信中痛苦死去;“悲其不幸,怒其不争”,高觉新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因为他懦弱无能的性格,被自己的不争不幸折磨了一辈子。他曾有过梦想,却从未有过“青春”……显然,这并不是高家特有,而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这一切的一切,是何等的可悲,又是怎样的可笑?

篇13:家读书笔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五四”这一大时代的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至今还没有一部取得像《家》那样的成功。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家》是巴金以五四运动后数年间的四川成都为背景,通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大家庭高公馆没落、崩溃的故事,悲愤地诉说了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热情地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家》对专制制度的控诉以及对成长中的叛逆力量的歌颂,曾经激励鼓舞了当时大批出身封建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促使他们摆脱旧家庭的束缚,投身于革命的洪流。

小说描绘了觉慧、觉民、琴、倩如及周报社同仁等一批青年形象,写出了几对青年在爱情上的不同遭遇和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将觉慧作为引导青年“应该这样走”的典型来写,他是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反对封建专制,向往民主自由。而逆来顺手的觉新则是“不应该这样做”的典型,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为此,他和他所爱的人也同样备受摧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高老太爷的性格极端专横、冷酷、残暴,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质上精神空虚、灵魂丑恶。他极力反对新思想,反对任何社会改革,一手包办儿孙们的婚姻,制造了高家的一幕幕血淋淋的悲剧。他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反动阶级。

篇14:《家》读书笔记

主人公觉慧对丫环鸣凤一往情深,但他们的爱情被高老太爷发现,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就决定把鸣凤送给孔教会长冯乐山为妾,而觉慧却无能为力,最终鸣凤不甘屈辱,投湖自尽……

看到这里,不禁令我讶然。在封建制度下,下人们的命就像蚂蚁般渺小,主人轻轻一掐指便无声无息地死了。难道在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下,人命就这么脆弱吗?仔细想想,这种事情的发生不都是因为这不可理喻的社会制度吗?就是因为在这残酷的制度下,中国的女人才会如此懦弱。

但同时,鸣凤被迫嫁去冯家,而觉慧却眼睁睁看着这事情一步一步地发生下去。可以看出他对鸣凤的爱情是远远不及鸣凤对他的爱那么坚定和忠贞的!我想,就算鸣凤最后没有嫁去冯家,最后也不会和觉慧有好结果的。这无疑是上天给觉慧的一个考验。

回到社会上,可以看到满街都是牵着手,揽着腰的情侣。可是又有谁知道哪一天他们会因为对方的不忠贞而分开了呢?更或许,有些人只是贪图一时新鲜而在浪费青春。也许,也有一部分的男生像觉慧那样,虽说是勇敢,轻易地许下诺言说要守护对方一辈子,转过头来,面对家庭和身边亲朋好友极烈反对,又有几个人真的会抛下现今拥有的一切和对方相守一世呢?觉慧虽说是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但他身上仍存在着封建思想的劣根,使他不能彻底、坚决保护鸣凤。有些人的爱情,终究是悲剧。

“命运哟!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哟!”鸣凤这句时常对自己说的话暗示了她的最终结局。在那个时代下,仿佛一切都是徒然的……鸣凤只是那个社会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下册试卷分析下一篇:玉龙观音的养殖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