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实施意见

2024-06-19

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实施意见(共6篇)

篇1: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实施意见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小新型朝阳产业,加之受宏观调控影响低,产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2011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县委、县政府把2011年确定为“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突破年”,为了充分挖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实现创建“红色旅游大县”的目标,现提出2011年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实施意见: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国家实施红色旅游开发的良好机遇,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为载体,突出“陕甘苏区创建地、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宣传主题,实现创建红色旅游大县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全面构建旅游产业,形成旅游产品体系,树立旅游形象,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实现我县从红色旅游大县向红色旅游强县的跨越,为全县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发展目标

围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四张名片,编制《**县旅游总体规划》,按照国家审批的红色旅游开发建设方案,完成南梁革命纪年馆、列宁小学后续工程的同时,完成新馆布展及停车场、红色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建抗大七分校、寨子湾、军民大生产基地、阎洼子会议旧址四个景点;完成南梁王大沟门至义正、林镇小河沟口至义正、东**至大凤川3条景区公路铺油工程;开发香包、刺绣、文化衫、十二生肖小贴士、木质小纺车、扑克牌等10种旅游产品;在县电视台开办《走**》旅游系列短片,加强行业管理,制定《**县农家乐评定标准》及《实施办法》,确保全年旅游生产平稳,力争使各景区(点)完成旅游接待人数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万元。

工作措施

(一)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

继续坚持红色旅游为主,生态、文化历史、民俗旅游共同发展的模式,按照县委、县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在规划上要着眼长远、彰显个性、突出特色,搞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建设上要全民参与,彰显红色、突出优字,尽快建设一批好景区、好景点,在管理上要着眼需要,彰显特色,突出安全,积极引导更多企业加入旅游服务大军,在服务上要着眼顾客,彰显人本,突出周到,吸引更广泛的人士来**旅游观光,休闲渡假,努力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旅游服务体系。

(二)强化宣传促销措施,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宣传就有市场,客源就是财富。年内要尽最大努力引导旅游企业积极参与省、市旅游推介会。完善充实《**县人民政府网》、《**旅游网》,通过网络将**旅游资源、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来了解**,让**走向世界,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并在县电视台开办《走**》旅游系列短片,积极向各大媒体报送旅游信息,拓展并巩固外界对**旅游的注意力,提升**对外界的吸引力,以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快发展目标。

(三)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延伸旅游产业链条。重点围绕红色革命历史和民俗文化等具有**特色、有市场需求的刺绣、剪纸、香包、军鞋、文化衫、十二生肖小贴士、木质小纺车、扑克牌等旅游商品研发和生产。扶持创办一批手工艺品加工企业,开发富有我县文化气息、凸现地方特色和实用价值、有纪念意义的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年内要开发出10种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积极支持和鼓励创办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等旅游产业发展经济主体,增强我县旅游业发展后劲和动力。

(四)深入持久地抓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我县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把旅游培训作为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建立健全旅游人才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和激励竞争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优胜劣汰的环境,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提升景区的讲解水平和酒店的接待服务水平,让游客进的来、吃的好、住的适。

篇2: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实施意见

劳务产业作为我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就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快劳务产业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发展劳务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在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二、三产业不发达,劳动力就地转移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强力推进劳务产业,对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去年全县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加快发展劳务产业是现阶段我县农民实现快速致富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劳动力外出创业,从而解放思想、开阔眼界、转变观念,为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因此,全县各级干部一定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高对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积极主动、措施上加大力度,增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工作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养一代新型劳动者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目的,以劳动力培训和劳务中介组织培育为重点,坚持立足区外,面向沿海的劳务基地建设方向,优化服务环境,建立和完善“政府规范管理、中介组织输出、服务体系健全”的劳务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目标任务:年内实现输出劳务人员2.4万人,有组织输出0.9万人,稳定输出1.8万人,政府集中向区外及东南沿海地区输出0.1万人,创经济收入7800万元,增长8%,使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新建7个劳务基地,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1个,劳务经纪人20个,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输前引导性培训0.3万人,技能培训0.26万人,职业资格培训800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650人。争取到2010年,我县年输出劳务3.2万人,稳定输出2.3万人,技能培训0.35万人,创劳务收入1.4亿元,劳务人均收入4300元,人均劳务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开辟和建立的劳务基地达到70个,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7个,带领50人以上的劳务经纪人180个。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

(一)加强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外出务工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劳务输出工作质量和效益。要做好劳动力外出务工前的培训工作,提高务工人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以县劳动就业培训机构为依托,发挥职业中学的职业培训作用。加强乡镇对外出务工者就地培训,在开展农民工实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立足市场需求和本地实际,积极开展以“订单式”岗前技能培训和输前引导性培训,做好以农闲时节为主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并根 据用工单位及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积极探索针对初、高中毕业生的整班培训模式,逐步走出一条以培训求订单,以订单促培训,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创品牌的高质量劳务输出路子。

(二)政策扶持,促进市场化运作。研究制定奖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和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联系市场紧密、获取信息快捷、组织灵活高效的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发挥他们带动效应、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推动全县劳务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至少培育扶持1-2个劳务中介机构,2-3名有专业特长和职业技能带动人数在100人以上的职业劳务经纪人,发挥他们在劳务产业发展的输前动员、输中组织、输后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作用,推动劳务输出由政府组织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

(三)扩大基地,拓宽输出渠道。大力发展外向型输出,认真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构成和流动规律,分析区内、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根据输出对象不同的年龄和文化层次,确定不同类型的劳务基地建设方向,在巩固老基地的同时,积极探索拓展劳务输出新领域和更大范围的新途径,按照“立足区外、面向沿海”的劳务基地建设思路,充分利用闽宁协作平台,把劳务协作作为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拓展以东南沿海为核心的技能型输出劳务基地,集中组织初、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年龄轻、有文化人员转移就业;千方百计扩大新疆、内蒙等体力型劳务基地,组织大量男工和文化低的人员务工创收;重视抓好区内山川互济劳务输出,组织壮年农民工参与区内重点工程的季节性务工,力争让更多的群众外出务工创收。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历届尚 未就业的高校、技校毕业生积极参与组织输出。各乡镇要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每年新建2-3个新的劳务基地,其中百人以上劳务基地1-2个。全县每年新建五百人以上劳务基地1个。同时全面开展我县劳务人员在输入地的务工管理工作,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稳得住 ”,有效保护务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外向型劳务输出需要,扩大东南沿海劳务基地,力争年内在福建设立劳务管理站。

(四)夯实基础,强化服务。强化县劳动力市场和各乡镇劳务站服务质量,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按照“加强管理、规范服务、提高效率”的原则,切实完善操作规程和服务网络建设,搭建全县劳动力资源网络平台。劳动力市场力争在年内实现全市范围的信息联网,并逐步实现与全区及全国主要劳动力市场联网,及时收集区内外的各类用工信息,提高输出质量。完善基础台帐,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及时有效地向社会提供用工信息、构架用工者与求职者之间的桥梁,减小劳务输出工作中的盲目性,降低输出成本,提高输出稳固率。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地把中央的惠农政策和区、市、县关于发展劳务产业的政策不折不扣地宣传到基层,宣传到群众,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发展劳务产业的认识。一是要把劳务产业政策和典型事例作为宣传重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横幅、报纸等多种形式,做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劳务产业发展。二是要重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充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召开座谈会、经验交 流会,请他们“现身说法”来说服教育群众,改变守土恋家的小农意识,树立走出大山天地宽的开放意识,引导群众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创业。三是要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要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正视差距,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发展劳务产业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吸引外地企业、用人单位和劳务机构来我县组织招聘活动,营造舆论氛围。

(六)狠抓组织输出,提升输出质量。组织输出是政府引导劳务产业向市场化运作的一项有效的输出形式,对于提升我县劳务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组织输出作为整个劳务产业工作的重点,按照任务不减、思路不变、力度加大的要求,严格落实“三硬措施”,本着“成熟一个基地,输出一批人员”的原则,继续坚持以政府组织为龙头,多轮驱动、多管齐下,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扩大我县的有组织输出规模。在组织好全县统一组织输出的同时,各乡镇也要抓好经常性小规模的组织输出工作,大力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动员大量短期临时和分散务工的农民向新疆等区外劳务基地集中输送。要强化服务措施,对用工企业要认真考察,做好劳务信息采集、筛选,劳务基地的考察和输出人员的招收、培训、体检、输送、组织管理、回访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帮助务工人员与公司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掌握务工人员信息,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加强领导 严格考核

(一)建立机制。各乡镇要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配齐配强力量,保证三分之一以上乡镇工作人员从事劳务输出工作,确保乡镇劳务站有3-4名专职劳务干事。通过领导带头,层层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要把培育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有组织输出人员比例、劳务输出总收入及外出务工人员培训作为重要工作指标,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实行目标管理。劳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劳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确定用工企业,建立劳务基地,强化对务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和输送服务,做好信息沟通和有关情况的汇总分析工作,发挥好主体作用。宣传部门要通过多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劳务产业的优惠政策和致富创业典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促进劳务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务工人员的维权工作;扶贫办将劳务输出纳入扶贫及闽宁协作的总体规划;农牧部门要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并要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公安、司法部门要给劳务输出人员提供法律支持和援助,并要简化外出务工所需各类证件的办理手续;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要在重点工程项目中优先安排本县劳动力;财政部门要保障加快发展劳务产业所需的必要经费;工商部门要在企业年检中将维护务工人员利益列入审核范围;妇联、团委、工会也要根据各自单位工作职责参与到发展劳务产业工作中来。各乡(镇)、各部门要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加快劳务产业发展的合力。逐渐在我县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联动的劳务产业工作机制。

篇3:甘肃省出台节能环保产业实施意见

2014年3月甘肃省政府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意见的实施意见, 确定今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5%的目标。

《意见》提出, 甘肃省要大力推广本土节能环保产品, 建立本土节能环保产品目录, 有效拉动消费需求。甘肃省245家重点用能企业实行“节能医生” (指提供设备改造、能源管理, 甚至资金支持等一整套节能服务, 靠分享其节能效益获取利润的专业节能公司) 诊断、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师制度等节能服务新机制, 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烟气脱硫、脱硝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

《意见》提出, 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通过引进消化和再创新, 努力提高甘肃省节能环保装备水平和产品整体质量, 节能环保产业明显改观。在高效煤粉锅炉、高效节能电机、高效太阳能热水器等领域形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和产品, 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支撑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在具体指标上, 甘肃省将建设1~2家技术先进、配套健全、发展规范的省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培育20~30户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型骨干企业, 培育5~8户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培育1~2户年产值在50亿元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牌企业。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 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15年, 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占全国总产值的1%左右;到2020年, 总产值达到1 000亿元。

篇4: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学校教学工作 学校管理 考核奖励机制

一、做好常规教学管理与教研活动计划的落实

全面实施“吉林省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开全学科,开足课时,做到常规教学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做到表课一致,保证所有学科都能正常开展。保证教学时间,保证学生的学习和每日至少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认真落实《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打造学校高效的课堂、精细的管理。深入开展以“校级公开课”“双三课”和“教学开放日”等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把“集体备课”“双三课”和“推荐骨干教师”三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备好课,讲好课,评好课,选准人”。第一,各教研组要按照学校各项工作总体计划的安排和要求,以开展教研活动为主要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工作计划”。第二,学校通过严格的检查措施,保证全校的教研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起来。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组织,学科业务领导参与检查指导。学期初教研组做出具体的活动安排,做到“五个明确”,即明确教研活动的任务,明确教研活动的目的,明确教研活动的时间,明确承担教研活动的教师,明确开展教研活动的方法。强化教研组长职责,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学校月重点工作安排表”的有关安排,每周一填写一份“教研组下一周的教研活动安排表”,并按时组织进行。通过三项活动的密切结合,来实现“实践、发现、研究、解决课本和课堂教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目的,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认真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实行“上级培训”“校本培训”和“教师自培”三结合的办法,以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主要内容,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工学”兼职。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和《校本培训计划》,做到任务具体,目标明确,时间明确,责任到人,及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及时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级和外地名校对新课程教学研究活动的学习。及时安排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训练、学习和培训。认真研究和实践校本培训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为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努力做好“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打造出更多的省市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并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与辐射作用。选出专业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肯学习,爱钻研、善总结的中青年教师作为上级业务部门的培训对象,并根据上级的培养条件向上推荐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对普通教师进行“一帮一”的培训活动,要求优秀的教师制定详实的带徒计划,对所帮助的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写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真正达到一人发展全员提高的引领作用。

二、加强学校管理,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要加强在校学生的管理,特别是住宿生的管理。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提高课余辅导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安全健康的生活、愉快地学习。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地安排辅导时间和辅导学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加强过程管理,严肃学生纪律,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检查和调查,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的食宿满意,学生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做好防控流失生工作,提高適龄少年的入学率和在校生的巩固率。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特殊的生理时期与心理特点,致使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波动性很大,处于叛逆期的学生,更需要家长与教师与其进行沟通。因此,教师要利用学期初的有利时机,对流失生进行集中多次家访,注重实效。实行防控流失生的单项奖惩政策。实行防控流失生责任制,提高在校生的巩固率。学年初召开家长会。开展创建无流失生班级活动,实行专项表彰奖励制度,力争把流失率降为0。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利用板报,学习园地、班会、集会对学生进行交通、劳动、饮食、防冻、取暖安全教育和环保、国防、道德及法制教育,利用重大节日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组织参加青少年科技艺术大赛。

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及时、高效、优质地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学校的“月份重点工作安排表”,将“教育局年度工作要点”“进修学校年度工作要点”“教育局年度目标管理督导评估实施细则”及局长的讲话等文件和会议精神按时逐一列入,提前打印下发到学校各室各组,以保证及时落实和完成。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并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实行过程管理和效益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制定印发“月份学校重点工作安排表”“日常工作计划表”“月份领导工作汇报表”等计划检查表格,实行月安排、月检查、月汇报、月通报制度等运行过程督导措施,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篇5: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实施意见

2009年上海市旅游政风行风建设工作实施意见

上海市旅游局 二○○九年三月

贯彻落实“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也是旅游行业政风行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2009年,本市旅游行业各级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要在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讲究服务规范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市民和游客的满意度上做出新的努力,通过进一步加强旅游政风行风建设,以实际行动迎接世博会,积极促进上海旅游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作指导,紧密围绕旅游经济发展的中心,服务“四个确保”,以迎世博为契机,以“树立行业新风,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谁分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实行市、区(县)部门上下联动、协会行业引导、企业自查自律的办法,在政风行风建设和见实效上下功夫,力争取得新的成效。

二、主要任务

围绕本市旅游发展中心,加强对旅游政风行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和责任目标;注重“两个结合”,即:旅游政风行风建设与“迎世博”活动相结合、与旅游管理工作相结合,做到将政风行 风建设工作同日常管理和业务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推进、一同落实;坚持开展旅游行风满意度测评工作,促进旅游政府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更好地做到“履行职责、规范服务、提高效率、守信践约、清正廉洁”。

(一)加强领导,强化政风行风建设的组织保证和责任目标。各级组织和单位(服务窗口)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旅游政风行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和责任目标,以“两个结合”为抓手,进一步促进旅游行政管理机关作风建设,树立为游客服务、为基层服务和高效、清廉的工作作风;进一步促进旅游企业规范经营行为,树立讲诚信、强管理、树形象、求发展的良好风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政风行风建设的实施办法和措施。

一是将旅游政风行风建设的工作纳入本单位、本部门的目标管理。制定方案,确保政风行风建设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召开动员部署会议,逐级进行宣讲和动员部署,做到全员覆盖,明确政风行风建设是全年的重点工作;拟订旅游政风行风建设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制和具体责任人,将责任目标进行分解和具体化。

二是坚持党风、政风、行风一起抓。旅游业的形象是旅游发展规模、行业素质、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良好的形象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外在表现,必须通过良好的行业风气去体现良好的形象,同时,行风也是党风建设状况的客观反映,行业风气的好坏必然影响着旅游业的形象和发展速度。因此,要坚持党风、政风、行风一 起抓,以党风带行风,以政风促行风,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三是明确目标考核的评分内容和标准。从领导重视政风行风建设、建立工作制度、政务信息和企业经营信息公开、开展教育培训和技能竞赛、举办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及时落实问题整改和措施、守信践约和规范服务、积极抓好旅游发展工作等八个方面内容,进行考评验收,将软性的工作进行硬性量化,从而形成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责任,激发每一个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政风行风建设,真正形成全行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工作局面。

四是完善工作制度,落实责任制。旅游行风建设工作是全局性的工作,必须实施目标管理和制度管理,认真履行职责,认真组织实施。要注意掌握工作动态,一方面要随时了解工作进度及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掌握上级的部署要求,做到下情及时上报,上情迅速下达;要加强督促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工作运行的局部或整体情况,对有关领导、承担部门和个人及时进行提醒,及时解决工作运行中的各类问题;要抓好宣传报道,把握时间节点和宣传的覆盖面,只有认真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才能确保全市旅游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有一定实效。

(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在政风行风建设中做好表率。行业领导机关的作风建设是一个行业党风、政风的具体表现,也是行业风气的缩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政府管理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重要职能,行业管理机关作风、干部作风都会对行业产生较 大的影响。因此,抓好旅游市场和旅游行风的治理整顿工作,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廉洁奉公、依法行政,为全行业树立良好形象做好榜样,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当好表率与先锋。开展全行业旅游政风

行风建设要始终把行业管理机关作为政风行风建设的重点来抓,以建立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机关为动力,不断增强为民、务实、清廉的意识。要始终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干部廉政教育为重点。抓好旅游政风行风建设,干部是关键,要从自身做起,廉洁奉公,依法行政,为全行业树立良好形象做好榜样,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当好表率。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狠抓党的宗旨教育,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提高政治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开展内容丰富的党的知识、党风、党纪、法律等知识测试和竞赛。通过这些活动,使干部职工在思想上有明显的提高、政治上有明显的进步、作风上有明显的好转,进一步增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

二是坚持机关勤政服务为目的。机关作风建设职能能否收到成效,其检验的标准在于基层及群众满意与否。为此,要坚持按照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服务、高效率工作的要求抓好为基层及群众服务工作,加强与基层的联系和工作指导。在行业作风建设中,实施“首问”责任制和机关工作责任追究制。通过大力加强旅游政风行风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工作作风,有利于保证机关工作有序进行、防腐保廉;有利于加强内部 管理、规范行为、堵塞漏洞;有利于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落实目标管理;有利于增强机关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态度;有利于强化政务公开和工作的透明度,增强机关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有利于强化工作岗位责任制,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督促检查,执行责任追究。

三是坚持推进创建学习思考型机关活动。创建学习思考型机关,是加强机关良好作风建设的一项长期性的要求,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要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树立良好学习风尚;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旅游局机关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增强干事本领;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自觉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依法履行职责,切实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规范办事程序,搞好政务公开,切实为民着想,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创新工作方法。

(三)加强行业管理,以行业管理为基础,扎实推进旅游行风建设。

实践证明,旅游政风行风建设必须坚持以行业管理为基础。主要工作任务是:

一是加强监管,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抓好“六个要”,即:一要坚持开展本市旅游行业行风建设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活动,以切实解决政风行风测评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加大旅游市场检查与整治力度,严肃查纠旅游市场违规行为,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办法规范旅游市场,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二要在深入推进旅游诚信建设活动中,建立诚信企业档案记录,把全市旅行社企业的诚信情况在新建立的旅游诚信网上公开,以方便市民游客选择,同时接受社会的监督;三要加强对旅行社年检管理,重点查处旅行社零负团费、虚假广告、不签订旅游合同或违反合同约定、“挂靠承包”以及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出境游领队和导游人员的管理和审查,不具备条件的坚决不能上团,并认真做好新版国内旅游合同的宣传和推广规范使用工作,启用出境游动态信息监管系统,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四要继续推进旅游服务名牌评选,进一步推进企业讲诚信经营和创名牌的质量意识;五要重点加强对旅游企业服务“窗口”和重要环节的检查工作,促进服务“窗口”和重要环节的规范服务和优质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六要在深入推进政风行风建设中,不断完善各级组织和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是建立联合执法制度,走综合治理之路。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继续坚持和加强联合执法制度。旅游行业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和行风建设工作必须坚持走综合治理的道路。要重点加强对本市旅行社和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诚信经营行为的监管。按照“四个统一”和“四不准”的规定,加强对旅行社营业部的规范管理,实行属地管理、编号授牌、公示制度。对非法违规经营的营业部或无资质经营旅行社业务的行为要通过媒体向公众曝光,坚决予以打击。结合黄金周工作,联合公安、工商、文化执法总队等部门,检查、监督和规范出境、入境和国内游市场秩序。三是坚持社会监督,民主评议机制。坚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广泛引入社会监督机制,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争取市纠风办的协调和指导,坚持聘请旅游政风行风监督员明察暗访制度,借助社会力量,协调与督促相关执法部门规范处罚各种违法违规经营和坑害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大旅游市场的治理力度。

二、重视做好游客投诉处理工作,积极拓展行业投诉网络和不断完善快速处理机制。

三、举办社区讲座,增强市民游客理性消费与理性维权的意识和理念;在本市旅游车上播放和宣传文明旅游和安全防范教育提示。

四、在旅游政务上公布《旅游维权200问答疑》题,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旅游常规法律问题咨询服务。

五、在机场、码头、车站等公共场所公布旅游投诉提示和投诉受理电话,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并在浦东机场1、2号航站楼新设立两个旅游咨询服务台,为中外游客提供服务,积极营造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政风行风建设同“迎世博”行动结合,全面展示旅游行业形象。

政风行风建设要以“迎世博”为切入点,以“世博让我做得更好”,作为深入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展示行业形象的行动口号,继续推进与实施“五项”重要举措与活动。

一是要深入开展“心系游客百姓”活动。进一步塑造便民、利民的旅游服务形象。主动做好对市民和游客进行旅游知识和旅游政策法规的宣传,并坚持把这种服务延伸到社区、学校。

二是要围绕“迎世博”开展大教育的培训活动。要加强组织、指 导旅游企业和培训机构实施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迎世博”的行动中,全市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要加强对一线员工的培训,积极做好“迎世博”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岗位职务培训、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服务礼仪、服务技能和外语水平的培训工作,广泛开展旅游知识和技能竞赛,办好《东方讲坛〃上海旅游讲坛》,并尝试《东方讲坛〃上海旅游讲坛》进社区,更加贴近市民群众,宣传文明出游和做文明游客。

三是大力推进旅游服务“窗口”建设和树正面典型的活动。大力宣传本市“优秀服务窗口”、“优秀导游员”事迹和推进旅游服务品牌评选的活动;整合上海旅游资源,推进节事品牌开发,重点推出传统节庆品牌,营造世博旅游新亮点;组织企业交流,推出一批旅游岗位服务明星,在全行业开展“迎世博优质管理服务年”和“世博让我做的更好”的创优活动,全面提高管理服务质量,提高行业竞争力,树立旅游行业优质服务新形象。

四是不断推进旅游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工作,积极实施营造旅游良好发展环境的举措。以“迎世博”为契机,加强法制建设工作,健全世博旅游诚信机制。认真推进《上海旅游条例》修正工作;加大旅游法制咨询服务力度,把“刘律师信箱”服务渠道由报刊、网络拓展到直接的电话热线服务,充分发挥上海旅游法制网咨询平台的作用,做好全年发行《上海旅游法制聚焦》、《标准化前沿》期刊的宣传工作,为机关和企业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和借鉴运用旅游法律知识和案 例剖析问题的法律服务;积极推进和制定《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服务质量要求》、《上海市旅行社服务质量要求》、《上海市旅游团队推荐单位服务质量要求》、《上海市旅游集散中心设施与服务质量要求》、《上海市旅游咨询中心设施与服务质量要求》等五个标准化文件的出台,适时颁布《上海市旅馆业管理办法》。同时,积极做好宣贯《上海市社会旅馆服务质量标准》等相关法规规章的宣传实施工作,在提升人员素质方面,将逐步形成旅游业人力资源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化体系,为创建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提供政策指导与服务。

五是鼓励与支持旅游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充分体现会员之家、为会员服务与行业引导的作用。协会要多为旅游企业提供交流平台,在促进行业自律、推动公平竞争、协调利益冲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好积极作用;要加大对行业宣传引导的力度,协助政府部门建立并逐步完善统一的诚信标准、信息平台、奖惩机制和法律法规,推进市场动态监管;要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诚信建设活动;要发挥同会员联系和接触的优势,建立以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信息平台,建立健全行业诚信体系,确立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的行为规范,褒奖诚信守法者,惩戒失信违法者;要通过组织交流研讨、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活动,强化相关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诚信意识和守法行为,增强信守合同意识,提高合同履约率,弘扬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行业正气,促进行业健康、和谐发展。

三、实施步骤

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要注重和把握政风行风建设工作 的重点环节和时间结点。2009年,本市旅游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按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制定计划和调研分析阶段。时间:2月-4月。

切实做到将旅游中心工作同政风行风建设有效结合,坚持“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主要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同步研究方案。各单位、各部门在研究制定全年工作任务计划时,要将政风行风建设工作列入方案中,落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人,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

二是进行调查分析。针对过去一年工作上的不足和反映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本地区纠风办、政风行风监督员和测评调查机构反映的问题和案例的反馈,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分析,采取召开座谈会、上门听取意见等形式,对不足的一些问题的原因作分析梳理,提高思想认识,做好整改的准备工作。

三是修订工作制度。根据每年的人员变化,及时调整领导班子,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制度。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有效的做法用制度来加以巩固,并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纠建并举的预防机制、群众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治表治本的创新机制,依靠制度,不断推进对旅游行业中的一些“顽症”的治理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动员部署和整改落实阶段。时间:4月-6月份。政风行风建设工作的落实,关键是组织领导。要注重三个步骤: 一是抓好动员部署。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各旅游企业要按照全市 旅游政风行风建设工作大会的统一部署,联系各自的工作实际,分别组织召开政风行风建设推进会,及时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动员部署新的一年政风行风建设任务和要求,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发动,充分调动机关和旅游企业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为全力推进旅游政风行风建设、扎实做好迎接政风行风测评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抓整改措施落实。在层层动员和部署的基础上,各单位要针对查找到的一些不足问题和薄弱环节,在分析疏理的基础上,制定和落实整改的措施,落实责任人,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同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加强监管与跟踪回访,修订工作制度,坚持用整改的方法来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用建设的思路来确保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三是抓好“认同培训”。按照市、区县划分,分别邀请市、区县两级监督员代表和企业代表参加座谈,介绍和交流各自工作职能的体现以及对主要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做好市、区县两级政风行风监督员(区县测评员)的培训工作,达到加强沟通,增进了解,熟悉并增强对旅游管理部门工作职能、旅游行业现况和特点的认识和认同。另外,根据实际情况,也可组织监督员、测评员考察企业行风建设情况,以多种活动方式加强沟通和理解,提高对旅游行业整体形象的认识。

(三)推进实施和迎测评调查阶段。时间:7-10月份。认真推进实施,迎接政风行风测评,积极落实以下八项工作内容: 一是要继续开展旅游维权知识进社区的宣传活动。延伸旅游宣传 资料进入社区文化中心、服务中心;继续举办方便群众的黄金周旅游出游服务和投诉接待的大型咨询活动,营造旅游为市民和游客服务的良好环境。

二是做好修订和公布对社会“承诺”等事项。认真拟定旅游政风行风建设向社会的“承诺”及主要问题整改措施等事项,利用社会媒体公布旅游投诉和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三是组织开展服务“窗口”的检查。重点是加强对旅行社“窗口”检查,规范市场经营行为,促进旅游企业服务“窗口”提高服务质量。

四是深入基层调研,走访企业征求意见。通过调研走访,加强沟通联系,掌握基层动态情况,并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常见的困难问题,调动大家积极性,不断增强为基层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五是加强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进一步重视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逐步推进网上办事。及时将政风行风建设中好的典型事例、旅游企业好的做法进行宣传交流,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激励干部群众,使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促进旅游工作人员提高素质,并充分展示旅游行业良好精神面貌。

六是加强同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做好同主管测评工作部门和监督员沟通与联系工作,将反馈意见落实整改措施,做好“即知即改”工作。

七是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和服务技能比武竞赛活动。各旅游企业要积极动员和鼓励员工参加全市性的旅游技能比武竞赛活动,要积极体现旅游行业“迎世博”的良好精神面貌,提升旅游行业员工 的整体素质水平。

八是组织开展市场联合整治行动。主动协调本市相关执法部门,组织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明察暗访活动,完善联合整治的联系会议机制,坚决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的违规违法行为。同时,继续开展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认真做好旅游“政风行风热线”直播工作,为市民游客答疑解难,提高市民和游客对旅游的满意度。

(四)考评和整改总结阶段。时间:11-12月。

按照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要求,及时进行测评情况反馈和工作总结。

一是抓好测评和案例情况的反馈通报工作。按市、区(县)测评结果和案例反馈要求,分别组织好反馈通报会,虚心听取市、区(县)纠风部门和监督员代表的反馈意见;同时,认真梳理测评中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查找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着力抓好整改;建章立制,实现长效管理机制,落实责任部门进行整改工作。

篇6: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实施意见

(2007年12月24日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发〔2007〕45号)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开放南宁和谐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桂发〔2007〕18号)精神,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我市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合作战略,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承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市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为目标,以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建设为保障,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加快产业承接,推动加工贸易快速发展,迅速壮大经济总量,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推进全方位开放原则。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主动承接国内外各地区的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对内对外开放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结构优化原则。推进全方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承接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以企业自愿为主,政府推动为辅,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发挥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资源、能源、劳动力、土地等优势,促进与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区域、产业合作的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积极承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推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确保可持续发展。——扩大就业原则。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项目,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

(三)扩大产业转移来源。既要主动承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也要主动承接我国中西部地区需要在沿海发展的产业转移,不断扩大区域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当前要把承接产业的重点放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域,综合采取合资、新建、并购、重组、股权转让、境外上市、转让经营权、设立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这些区域内发展程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和加工贸易型企业来我市投资。进一步扩大与东盟、港澳台地区等区域的产业合作,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CEPA等机遇,不断扩大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来我市投资的领域、规模和水平。拓展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四)合理布局,发挥优势,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根据南宁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产业发展需要和南宁市环境质量要求,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选准产业的承接点,注重承接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灵活性。以工业化为核心,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构建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具有南宁特色的工业产业体系。要围绕铝深加工产业、电子IT产业、机械汽配产业、消费品工

业、食品加工产业、服装加工产业、家具制造产业七个重点产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促进形成产业集群。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推进商贸、物流、信息、金融、旅游、会展、房地产、教育等产业转移。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的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企业及跨国公司进驻并设立地区性总部,引进更多的研发中心、分销服务中心和投资性公司。建设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结合本地农副产品资源,通过承接农副产品加工相关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三、大力培育承接产业转移载体

(五)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要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开发区的品牌优势、基础设施优势,调整产业规划,建立特色园区;各县区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的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县区工业集中区建设,迅速扩充产业承载空间,努力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基地,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规划建设电子产业园区,积极引进电子产业,加快电子产业发展。积极培育风景名胜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力承接服务业的转移。

(六)加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要根据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解决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继续通过政府扶持、园区融资、社会资本介入等方式,多渠道、多层面筹措资金,加快完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有条件的园区,可以按市场运作方式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础开发公司,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推进园区上规模、上等级、上水平,提高园区对产业转移项目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的入园道路主干道项目,可列入城市(城镇)市政道路建设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规划或大石山区道路建设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逐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配套、产业集聚的标准厂房集中区域,为转移工业企业落地建设搭建有效平台。

(七)创新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进一步完善现有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机构职能,确保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权责分明,服务到位。自治区级以上开发区继续执行南发〔2001〕54号和南发〔2001〕55号文件规定的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保持开发区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相对独立性,保证开发区行政管理格局及管理权限不变,继续采取政府职能部门授权方式,开发区根据授权行使相关行政审批、经济社会协调与管理等职能。县区管理的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在所属县区党委、政府领导下理顺管理体制,根据授权行使经济社会协调与管理等职能。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行园区公共设施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积极与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强联系与合作,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按市场导向和产业布局原则引资在市内异地园区创办企业,积极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实现优势互补,集聚发展,互利双赢。

(八)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园区招商和企业招商相结合、主动招商和以商招商相结合、自行招商和委托招商相结合、传统招商和网上招商相结合,积极构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网络。推动更多的企业成为招商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充实招商引资客商库,充实完善“南宁市招商网”;发挥侨办、侨联、商会、协会的作用,加强与港澳台同胞、侨胞的联络,加强与国内外中介机构的沟通与合作,鼓励开展委托招商。发挥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推动和领导

作用,组织好综合主题招商和专业化招商活动,大力推介南宁的产业、项目、品牌、资源、环境、政策、人文优势等,为企业组织客户、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做好项目跟踪落实,争取项目落户。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加强项目编制、招商、协调和推进工作,建立项目储备库,加快招商引资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包装推介,扩大对内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开发的范围和领域,切实提高项目吸引力和招商引资成功率。

四、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九)用好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用好商务部、海关总署出台的惠及中西部加工贸易的新政策。根据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2007年第44号公告,从2007年8月23日起,对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A类和B类企业缴纳50%的保证金;C类企业缴纳按全部保税进口料件应缴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之和100%计征保证金。经营企业及其加工企业同时属中西部地区的,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A、B类企业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空转”管理,C类企业实行台账100%实转管理。要积极利用这一有利政策,抓住机遇,与东部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对接,主动迎接产业转移。

把握国家出台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新机遇,用好用足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我市作为西部地区,可继续执行国家已确定的其他鼓励类企业(即西部大开发地区的鼓励类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即到2010年仍可享受鼓励类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新的所得税法公布前已经批准设立的企业,依照现有的沿海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等,可以在新税法施行后5年内享受过渡照顾。我市要抓住新的所得税法出台以后东部地区所得税优惠政策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仍可享受的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方式,积极探索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新路子,为转移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建立健全南宁市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快南宁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与配合,尽快出台南宁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办法、企业信用信息评估评价办法等有关政策文件,积极帮助转移企业资信评估,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对转移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南宁市创业投资,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动员和引导创业投资资本投向符合条件、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转移企业,为转移企业和项目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十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担保机构的市场引导和管理,尽快出台《南宁市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规范担保行业管理,引导和鼓励包括民营担保公司在内的驻邕担保机构对产业转移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充分发挥国有担保机构的骨干作用,多渠道筹资,继续增加南宁市南方担保公司的资本规模,不断增强其融资担保能力。对有融资担保需求的转移企业项目,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召开驻邕金融和担保机构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其融资担保问题。

(十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转移。统筹本级安排的工业结构调整资金、开发区建设资金、土地出让金收益、税收优惠等,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专项资金),每年根据财力状况按一定比例增长,专项用于支持承接包括加工贸易在内的产业转移项目。属“飞地工业”引进企业的,三年内由转出方和企业落户地政府确定分成比例。其他税收优惠政策按国家、自治区、南宁市制定的相关政策执行。

2007-2010年,每年从市财政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重点安排用于符合条件的鼓励类转移项目贷款的财政贴息和支持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按1:1以上的比例配套。

(十三)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对于转移项目的各类规费、手续费等,实行相应的减免政策。对重点工业项目实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对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国家和自治区另有规定外的属于本级收入的行政性收费给予减征、免收、缓征。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中介服务收费和经营性收费,规定有上下限标准的,按最低限标准收取。对初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中小企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的中小企业,在我市办理有关注册登记手续,一次性免收登记注册等有关行政性收费。环保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归口管理的相关中介评价评审机构的监督管理,对转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评价等费用,严格按照自治区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按最低限收费。

(十四)鼓励投资兴建工业标准厂房。对投资建设工业标准厂房的,给予与投资建设廉价房同等的优惠待遇,免收城市市政建设配套费和人防工程使用费。“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根据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计划建设具体情况,每年在市财政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中,对当年竣工的标准厂房按竣工面积给予投资者一次性建设补贴,第一层按10元/平方米的标准补贴,第二层按15元/平方米的标准补贴,第三层及以上按20元/平方米的标准补贴。实行标准厂房建设规费减免,标准厂房第二层起免征基础设施配套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要加强对本区域内标准厂房的管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鼓励企业购买或租用标准厂房。

(十五)保障项目用地。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用地进行统筹安排,项目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预留建设用地范围内选址,避免占用基本农田。积极争取上级国土管理部门的支持,争取自治区给南宁市更多的农转用指标。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安排上,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确保产业转移项目建设用地需要。在自治区下达给南宁市的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划出35%以上比例专项用于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机动指标,以保证我市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和工业结构调整企业搬迁改造项目的用地需要。加大工业用地储备,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每年安排工业土地储备资金3亿元。要开辟土地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做好产业转移项目用地预审、建设用地报批和供地审批等各项工作,实行限时办结。各县区、开发区要结合发展需要,大力做好土地储备工作,改善用地与投资环境。

(十六)放宽转移企业的市场准入。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投资领域外均对包括加工贸易在内的转移产业开放。放宽转移企业在企业名称、集团登记的条件。

(十七)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激励机制。

投资奖励。从市财政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中安排投资补助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转移项目,按实际到位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属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以商招商的龙头企业,奖励标准可适当上浮。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转移企业在园区内进行二次投资的,由同级财政从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中安排奖励或补助资金,但不超过三年内企业上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

引资奖励。对成功引进产业转移项目的公民、社会团体或组织,统一纳入招商引资奖励范围,按照《南宁市招商引资社会引资者奖励实施细则》(南府办[2006]170号)的规定从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中给予奖励。

五、提高对承接产业的服务水平

(十八)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深化行政管理、城市管理、投融资、财税、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政务环境。加大对投资

投诉案件的协调查处力度,对推诿扯皮、故意刁难及吃、拿、卡、要等影响投资环境的行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加快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推进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等建设进程,提高政府效率,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营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十九)营造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推进建立国际规范的口岸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保障口岸运行资金,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步伐,为企业进出口提供优质高效的通关服务。积极推进本区域内的口岸通关一体化(大通关)建设项目的实施,建立口岸申报平台,推行“口岸一体、统一平台、多点报关、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使转移企业的产品在区域间实现快速通关或转关。

(二十)营造良好的交通物流环境。加快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构建路、空、水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航空班线开通,新开或增开南宁飞往国内和东南亚主要城市的航空航线,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和供应链管理中心,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二十一)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产业转移企业发展提供技术研发、产品研发服务。加强科技合作,支持产业转移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速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能力。转出地资格直接确认,对在转出地已获得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等资格,转移到我市后不需重新评审,直接予以办理确认。

(二十二)加强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投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信用评价、人才培训、法律服务、就业服务、行业协会(商会)等体系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高效便捷的中介服务。

(二十三)为转移企业提供用工和人才服务。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重点抓好乡镇一级劳动力市场建设,搭建村级就业工作平台,不断延伸就业服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加大市场调节就业的力度,积极为转移企业和劳动者搭建双向选择、洽谈招聘的服务平台。加强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力度,围绕转移企业的用工需求,制定鼓励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各类专场招聘会,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到转移企业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农村就业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品牌培训基地、见习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引导、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职业介绍机构面向转移企业培养和组织输送农村劳动力和技能劳动者。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训制度,引导各类职业院校和民办技能培训学校转变办学思路,大力实施“校企结合”,及时拓展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开展订单和定向培训。继续实施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重点人才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为转移企业提供数量充足、技能熟练的人才。人事部门优先为转移企业办理人才引进手续,提供档案管理、职称评定、出境审核等人事代理服务。

(二十四)营造投资者创业、生活的良好环境。努力构建重商、亲商、助商、护商的良好环境,保证外来投资者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权益上有保障。对转移到我市的重点纳税大户,符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条件要求的,可以优先推荐参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贡献突出的外来投资者授予“荣誉市民”等称号;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急需的具有学士学位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非本市户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携带科技成果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生产的非本市户籍人员以及具有学士以上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其本人可申请在南宁落户或办理居住证,在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对申请落户的人员,其配偶及子女也可以随迁落户。对来我市投资的国内外重点客户

和研究开发机构,在用地、税收和各种配套费等方面,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六、加强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加挂南宁市加工贸易工作领导小组牌子),由市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负责承接产业转移的日常工作。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及时协商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的重大项目重点、难点问题。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协调制度,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防止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对重大项目实行市领导负责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做好项目服务工作,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建立相应机制,切实加强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领导。建立我市与粤、港、澳、台交流合作机制,主动加强与东部省市和港、澳、台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企业到我市投资发展。

(二十六)严格考核,强化工作奖惩。把产业转移工作的实绩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开拓创新、大胆决策、绩效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对工作推进不力、办事拖拉、作风漂浮、以部门利益损害投资环境的干部予以问责。对敢于创造性地为投资者解决实际问题、勇于承担风险的领导和干部,要给予保护。市人民政府每年表彰一批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并优先推荐其参加全国、自治区和南宁市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的评选。

(二十七)加强监督,健全责任制度。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把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要明确责任,抓紧组织编制承接产业转移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尽快制定出台贯彻落实本实施意见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细则。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本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和工作分工密切配合,建立健全相互支持、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抓好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形成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大合力。

上一篇:学英文你不可不知的关键词下一篇:中药药剂学片剂总结